范文一:小学数学应用题解答
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的和特定的解题规律的复合应用题,通常叫做典型应用题。 (1)平均数问题:平均数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例:一辆汽车以每小时 100 千米 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 60 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求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分析:求汽车的平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公式。此题可以把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设为“ 1 ”,则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2 ”,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 100 ,所用的时间为 ,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速度为 60 千米 ,所用的时间是 ,汽车共行的时间为 + = , 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2 ? =75 (千米)
(2) 归一问题:已知相互关联的两个量,其中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之而改变,其变化的规律是相同的,这种问题称之为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组对应量中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份的数量(单一量),然后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算出结果。
数量关系式:单一量×份数=总数量(正归一)
总数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例 一个织布工人,在七月份织布 4774 米 , 照这样计算,织布 6930 米 ,需要多少天,
分析: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 693 0 ?( 477 4 ? 31 ) =45 (天)
(3)归总问题:是已知单位数量和计量单位数量的个数,以及不同的单位数量(或单位数量的个数),通过求总数量求得单位数量的个数(或单位数量)。 特点: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不过变化的规律相反,和反比例算法彼此相通。
数量关系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 另一个单位数量 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另一个单位数量。
例 修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修 800 米 , 6 天修完。实际 4 天修完,每天修了多少米,
分析:因为要求出每天修的长度,就必须先求出水渠的长度。所以也把这类应用题叫做“归总问题”。不同之处是“归一”先求出单一量,再求总量,归总问题是先求出总量,再求单一量。 80 0 × 6 ? 4=1200 (米)
(4) 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他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
解题关键:是把大小两个数的和转化成两个大数的和(或两个小数的和),然后再求另一个数。
解题规律:(和,差)?2 = 大数 大数,差=小数
(和,差)?2=小数 和,小数= 大数
例 某加工厂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人 94 人,因工作需要临时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工作,这时乙班比甲班人数少 12 人,求原来甲班和乙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对于总数没有变化,现在把乙数转化成 2 个乙班,即 9 4 , 12 ,由此得到现在的乙班是( 9 4 , 12 )? 2=41 (人),乙班在调出 46 人之前应该为 41+46=87 (人),甲班为 9 4 , 87=7 (人)
(5)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 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解题关键:找准标准数(即1倍数)一般说来,题中说是“谁”的几倍,把谁就确定为标准数。求出倍数和之后,再求出标准的数量是多少。根据另一个数(也可能是几个数)与标准数的倍数关系,再去求另一个数(或几个数)的数量。 解题规律:和?倍数和=标准数 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汽车运输场有大小货车 115 辆,大货车比小货车的 5 倍多 7 辆,运输场有大货车和小汽车各有多少辆,
分析:大货车比小货车的 5 倍还多 7 辆,这 7 辆也在总数 115 辆内,为了使总数与( 5+1 )倍对应,总车辆数应( 115-7 )辆 。
列式为( 115-7 )?( 5+1 ) =18 (辆), 18 × 5+7=97 (辆)
(6)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解题规律:两个数的差?(倍数,1 )= 标准数 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 甲乙两根绳子,甲绳长 63 米 ,乙绳长 29 米 ,两根绳剪去同样的长度,结果甲所剩的长度是乙绳 长的 3 倍,甲乙两绳所剩长度各多少米, 各减去多少米,
分析:两根绳子剪去相同的一段,长度差没变,甲绳所剩的长度是乙绳的 3 倍,实比乙绳多( 3-1 )倍,以乙绳的长度为标准数。列式( 63-29 )?( 3-1 ) =17 (米)…乙绳剩下的长度, 17 × 3=51 (米)…甲绳剩下的长度, 29-17=12 (米)…剪去的长度。
(7)行程问题: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是计算路程、时间、速度,叫做行程问题。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速度、时间、路程、方向、杜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这类问题的规律解答。 解题关键及规律:
同时同地相背而行: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间=速度和×时间
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 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快的在前):路程=速度差×时间。 例 甲在乙的后面 28 千米 ,两人同时同向而行,甲每小时行 16 千米 ,乙每小时行 9 千米 ,甲几小时追上乙,
分析:甲每小时比乙多行( 16-9 )千米,也就是甲每小时可以追近乙( 16-9 )千米,这是速度差。
已知甲在乙的后面 28 千米 (追击路程), 28 千米 里包含着几个( 16-9 )千米,也就是追击所需要的时间。列式 2 8 ? ( 16-9 ) =4 (小时)
(8)流水问题:一般是研究船在“流水”中航行的问题。它是行程问题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它也是一种和差问题。它的特点主要是考虑水速在逆行和顺行中的不同作用。
船速: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
水速:水流动的速度。
顺水速度:船顺流航行的速度。
逆水速度:船逆流航行的速度。
顺速=船速,水速
逆速=船速,水速
解题关键:因为顺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和,逆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差,所以流水问题当作和差问题解答。 解题时要以水流为线索。
解题规律:船行速度=(顺水速度+ 逆流速度)?2
流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路程=顺流速度× 顺流航行所需时间
路程=逆流速度×逆流航行所需时间
例 一只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顺水而行,每小时行 28 千米 ,到乙地后,又逆水 航行,回到甲地。逆水比顺水多行 2 小时,已知水速每小时 4 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此题必须先知道顺水的速度和顺水所需要的时间,或者逆水速度和逆水的时间。已知顺水速度和水流 速度,因此不难算出逆水的速度,但顺水所用的时间,逆水所用的时间不知道,只知道顺水比逆水少用 2 小时,抓住这一点,就可以就能算出顺水从甲地到乙地的所用的时间,这样就能算出甲乙两地的路程。列式为 284 × 2=20 (千米) 2 0 × 2 =40 (千米) 40 ?( 4 × 2 ) =5 (小时) 28 × 5=140 (千米)。
(9) 还原问题:已知某未知数,经过一定的四则运算后所得的结果,求这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我们叫做还原问题。
解题关键:要弄清每一步变化与未知数的关系。
解题规律:从最后结果 出发,采用与原题中相反的运算(逆运算)方法,逐步推导出原数。
根据原题的运算顺序列出数量关系,然后采用逆运算的方法计算推导出原数。 解答还原问题时注意观察运算的顺序。若需要先算加减法,后算乘除法时别忘记写括号。
例 某小学三年级四个班共有学生 168 人,如果四班调 3 人到三班,三班调 6 人到二班,二班调 6 人到一班,一班调 2 人到四班,则四个班的人数相等,四个班原有学生多少人,
分析:当四个班人数相等时,应为 168 ? 4 ,以四班为例,它调给三班 3 人,又从一班调入 2 人,所以四班原有的人数减去 3 再加上 2 等于平均数。四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2+3=43 (人)
一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6+2=38 (人);二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6+6=42 (人) 三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3+6=45 (人)。
(10)植树问题:这类应用题是以“植树”为内容。凡是研究总路程、株距、段数、棵树四种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叫做植树问题。
解题关键:解答植树问题首先要判断地形,分清是否封闭图形,从而确定是沿线段植树还是沿周长植树,然后按基本公式进行计算。
解题规律:沿线段植树
棵树=段数+1 棵树=总路程?株距+1
株距=总路程?(棵树-1) 总路程=株距×(棵树-1)
沿周长植树
棵树=总路程?株距
株距=总路程?棵树
总路程=株距×棵树
例 沿公路一旁埋电线杆 301 根,每相邻的两根的间距是 50 米 。后来全部改装,只埋了201 根。求改装后每相邻两根的间距。
分析:本题是沿线段埋电线杆,要把电线杆的根数减掉一。列式为 50 ×( 301-1 )?( 201-1 ) =75 (米)
(11 )盈亏问题:是在等分除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的特点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给一定数量的人,在两次分配中,一次有余,一次不足(或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已知所余和不足的数量,求物品适量和参加分配人数的问题,叫做盈亏问题。
解题关键:盈亏问题的解法要点是先求两次分配中分配者没份所得物品数量的差,再求两次分配中各次共分物品的差(也称总差额),用前一个差去除后一个差,就得到分配者的数,进而再求得物品数。
解题规律:总差额?每人差额=人数
总差额的求法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次多余,第二次不足,总差额=多余+ 不足
第一次正好,第二次多余或不足 ,总差额=多余或不足
第一次多余,第二次也多余,总差额=大多余-小多余
第一次不足,第二次也不足, 总差额= 大不足-小不足
例 参加美术小组的同学,每个人分的相同的支数的色笔,如果小组 10 人,则多 25 支,如果小组有 12 人,色笔多余 5 支。求每人 分得几支,共有多少支色铅笔,
分析:每个同学分到的色笔相等。这个活动小组有 12 人,比 10 人多 2 人,而色笔多出了( 25-5 ) =20 支 , 2 个人多出 20 支,一个人分得 10 支。列式为( 25-5 )?( 12-10 ) =10 (支) 10 × 12+5=125 (支)。
(12)年龄问题:将差为一定值的两个数作为题中的一个条件,这种应用题被称为“年龄问题”。
解题关键:年龄问题与和差、和倍、 差倍问题类似,主要特点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年岁不断增长,但大小两个不同年龄的差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年龄问题是一种“差不变”的问题,解题时,要善于利用差不变的特点。
例 父亲 48 岁,儿子 21 岁。问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 4 倍,
分析:父子的年龄差为 48-21=27 (岁)。由于几年前父亲年龄是儿子的 4 倍,可知父子年龄的倍数差是( 4-1 )倍。这样可以算出几年前父子的年龄,从而可以求出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 4 倍。列式为: 21( 48-21 )?( 4-1 ) =12 (年)
(13)鸡兔问题:已知“鸡兔”的总头数和总腿数。求“鸡”和“兔”各多少只的一类应用题。通常称为“鸡兔问题”又称鸡兔同笼问题
解题关键:解答鸡兔问题一般采用假设法,假设全是一种动物(如全是“鸡”或全是“兔”,然后根据出现的腿数差,可推算出某一种的头数。
解题规律:(总腿数,鸡腿数×总头数)?一只鸡兔腿数的差=兔子只数 兔子只数=(总腿数-2×总头数)?2
如果假设全是兔子,可以有下面的式子:
鸡的只数=(4×总头数-总腿数)?2
兔的头数=总头数-鸡的只数
例 鸡兔同笼共 50 个头, 170 条腿。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兔子只数 ( 170-2 × 50 )? 2 =35 (只)
鸡的只数 50-35=15 (只)
跟踪练习及解答:
:1、体育用品有90个乒乓球,如果每两个装一盒,能正好装完吗?如果每五个装一盒,能正好装完吗?为什么?
90?2=45盒 90?5=18盒
答:如果每两个装一盒,能正好装完如果每五个装一盒,也能正好装完。因为90能整除五。
2:体育店有57个皮球,每三个装在一个盒子里,能正好装完吗,
57?3+19盒
答:能正好装完。
3:甲,乙两个人打打一份10000字的文件,甲每分打115个字,乙每分钟打135个字,几分钟可以打完,
10000?(115+135)=40分
答:40分钟可以打完。
4:五年级同学植树,13或14人一组都正好分完,五年级参加植树的同学至少有多少人? 13X14=192人 答:五年级参加植树的人至少有192人. 下面几道题目虽然属于应用题,但跟方程有关.我都是用方程解答的.
5:两辆汽车从一个地方相背而行.一车每小时行31千米,一车每小时行44千米.经过多少分钟后两车相距300千米?
方程: 解:两车X时后相遇. 31X+44X=300 75X=300 X=4 4小时=240分钟 答:经过240分钟后两车相距300千米.
6:两个工程队要共同挖通一条长119米的隧道,两队从两头分别施工.甲队每天挖4米,乙队每天挖3米,经过多少天能把隧道挖通? 解:设X天后挖通隧道 3X+4X=119 7X=119 X=17 答:经过17天挖通隧道.
7:学校合唱队和舞蹈队共有140人,合唱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6倍,舞蹈队有多少人? 解:设舞蹈队有X人 6X+X=140 7X=140 X=20人 答:舞蹈队有20人. 从这里开始不是方程题了.
8:兄弟两个人同时从家里到体育馆,路长1300米.哥哥每分步行80米,弟弟骑自行车以每分180米的速度到体育馆后立刻返回,途中与哥哥相遇,这时哥哥走了几分钟? 1300X2=2600米 2600?(180+80) =2600?260 =10分 答:这时哥哥走了10分钟.
9::六一儿童节,王老师买了360块饼干,480块糖,400个水果,制作精美小礼包,分给小朋友作为礼物,至多可做几个小礼包? 360+480+400=1240个 答:至多可做1240个小礼包.
10:淘气买了40个气球,请同学来家比吹气球.为了能把气球平分,淘气应该请几个同学来比吹气球?淘气不参加.
40?2=20人 40?4=10人 40?5=8人 40?8=5人 40?10=4人 40?20=2人 答:请同学的方法有6种,分别是:20人,10人,5人,8人,4人,2人. 11:一块梯形的玉米地,上底15米,下底24米,高18米.每平方米平均种玉米9株,这块地一共可种多少株玉米? (15+24)X18?2=351平方米 351X9=3195株 答:这块地可种玉米3159株.
12:某班学生人数在100人以内,列队时,每排5人,4人,3人都刚好多一人,这班有多少人? 5X4X3=60人 60+1=61人 答:这班有61人.
13:王月有一盒巧克力糖,每次7粒,5粒,3粒的数都余1粒,这盒巧克力糖至少有多少粒? 7X5X3=105粒 105+1=106粒 答:这盒巧克力糖至少有106粒.
14:晨光小区有一段长15米,宽1.2米的长方形甬道要铺方砖.设计师准备了边长是30厘米的方砖,请你算一算:需要几块这样的方砖?如果每块方砖3元,那么铺这段甬道需要多少元?
15米=150分米 1.2米=12分米 30厘米=3分米 150X12=1800平方分米 3X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200X3=600元 答:需要200块这样的方砖,需要600元.
15:有两块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实验田,一块底边长70米,高45米,另一块底边长90米,高是多少米?
70X45=3150平方米 3150?90=35米 答:高是35米.
16:一批钢管叠成一堆,最下层有10根,每上1层少放1根,最上1层放了5根.这批钢管有多少根? 10-5+1=6层 (10+5)X6?2 =15X6?2 =90?2 =45根 答:这批钢管有45根.
17:小明看一本书,前3天每天看12页,后2天一共看了20页,那么第6天从第几页看起,
12×3+20=36+20=56(页)
答:第6天从第57页看起。
18:4个小朋友相互寄1张贺卡,一共要寄多少张,若互相握手,要握多少次,
4×3=12(张) 3+2+1=6(次)
答:一共要寄12张贺卡,互相握手一共要握6次。
19:红星小学计划20天收集树种120千克。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收集2千克,收集这批树种实际用了多少天,
120?(120?20+2)=120?8=15(天)
答:收集这批树种实际用了15天。
20:食堂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
280?(280?7—5)=280?35=8(天)
答:这批大米实际吃了8天。
21:小玲看一本290页的小说,前4天每天看20页。以后每天看30页,再用几天可以看完,
(290—4×20)?30=210?30=7(天)
答:再用7天可以看完。
22: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
(2640—240)?(240?3)
=2400?80
=30(时)
答:剩下的书还需要30小时能装订完。
23: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舞蹈队比合唱队的人数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
84×3+15=252+15=267(人)
答:舞蹈队有267人。
24:学校图书馆里科技书的本数比文艺书的2倍多47本,科技书有495本,文艺书有多少本,
(495—47)?2=448?2=224(本)
答:文艺书有224本。
25:一列快车从天津开出,平均每小时行79千米;同时有一列慢车从济南开出,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79+40)×3=119×3=357(千米)
答: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
26: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0厘米,长是宽的2倍。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0?2?(2+1)=5(厘米)
5×2=10(厘米)
10×5=50(平方厘米)
答: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
27:1一堆煤,第一天运走的吨数与总吨数的比是1:4,第二天运走4.5吨后,两天正好运走了总数的1/3.问这一堆煤一共有多少吨,
解:设一份为x,则第一天运走的吨数为x,总吨数为4x
x+4.5=4x×1/3(解方程略)
将方程的解X代入4X中,就得出了总吨数
28:某校女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4/7,转进8,名女生后,女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60%,求该校原来有学生多少名,
解:设学校原来有学生X名
4/7X+8=60%X
29:一项工程12人合作10天可以完成,现在要提前4天完成,则需要增加多少人,
设需要增加X人
1/10×12=1/6×(12+X)
30:一批零件按1:2分给徒弟和师父两人去完成,师父每小时做20个,徒弟每小时做8个,两人同时开工,最后师父比徒弟提前30分钟完工,师父做了多少个零件,
设师傅做了X个零件,则徒弟做了1/2X个零件
30分=1/2小时
X?20+1/2=1/2X?8
范文二:小学应用题怎么解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应用题怎么解答
作者:加果次仁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22期
一、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1、审题
对于小学的应用题教学,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反复的阅读题目,了解题目的中心意思,弄清已知条件和提出的主要问题。只要把握好这一步,才可能做好以下的过程。有些时候,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思路去解决问题,然而结果却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起点,所以老师们一定要让学生审好题。
2、分析数量关系
分析数量关系就是指题目中已知数量和未知量和未知数量及所求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无论解简单应用题或复合应用题,都要认真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才好确定解答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条件着手; 另一种是从所求问题着手。综合法比较容易掌握,但其缺点是学生往往看到前面相邻的两个已知条件就进行计算,而忽略后面的已知条件,未从整体考虑。提出的中间问题不一定是解这道题所需要的。从问题着手稍难一些,但能使学生从整体出发,根据所解的问题提出所需的条件,从而较正确地确定中间问题。在解答应用题过程中,有的题目数量关系简单,很容易弄清,有的题目则数量关系复杂。这就要对已知条件中所有的数量综合分析。以弄清数量关系,找到正确的解题途径。
3、列式解答
一步相对较为简单。就是让小学生依据分析得到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继续。就解决一般的问题来说,它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但在小学数学中,解答简单应用题时则没有必要,只在解答复合应用题时才有必要,而且有时边分析边拟订解答计划边解答,往往与上一步的分析数量关系或下一步的解答合并起来。从掌握解题的一般策略来说,还是单把它划为一个阶段为好。拟订解答计划是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确定解答需要分成几步,每步要解答什么问题。这是分析、推理的直接成果。正确地拟订解答计划,表明学生对所解的题目有了整体上的理解,同时又对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做出了合乎逻辑的规划。能否在解答之前正确地拟订解答计划也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的标志之一。实验表明,好的学生一般能在解答之前订好解答计划,而较差的学生往往能正确解答,却不一定能正确地提出每一步所要解决问题。因此,教学时在这方面适当加以训练,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一定的好处。
范文三:如何提高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
小松中心小学 刘小洪
在小学,应用题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容易失分的地方,同时又是考试中分值比较高的部分。如何发展学生提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问题。
对于学生在应用题掌握较差的原因有:①审题不严,忽视了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的词语;②对问题的要求不明确;③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⑤数量关系不明确;⑥根本不理解题意而乱做;⑦也有一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勉强会做,而让其独立解答就错误百出,或条件和问题稍有改变,就解答不出来。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
一、掌握分析
(1)学会认真阅读应用题,理解题意,分清条件和问题;
(2)学会运用动作、图解、画图等方法表示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3)学会运用综合法或分析法分析应用题。通过解析的实践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判断、推理、选择算法。
二、列式计算
(1)口头或书面做解题计划;
(2)先用分步列式后用综合算式;
(3)能根据算式正确、迅速、合理地算式;
(4)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5)根据问题写答数;
(6)自觉进行验算或估算。
三、会复述讲解
(1)会把应用题中的主要内容讲述出来;
(2)会根据条件和问题叙述解题计划和列式计算的步骤;
(3)会按照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复述选择算法的依据;
(4)会正确地读出算式、讲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会从应用题的问题出发,叙述推理和列式;
四、会编题
1、自编应用题;
(1)根据两个已知数提(或补足)问题;
(2)根据一个已知数和问题,补充缺少的已知数;
(3)根据实物、图表、线段图或表演动作编应用题;
(4)根据故事内容或某一件事实编应用题;
(5)根据算式或算法编应用题;
(6)仿照课本上的应用题自编。
2、改编应用题:
(1)把某一种简单应用题改编为另一种类型的简单应用题;
(2)把几个有连续性的简单应用题组合成一个复合应用题,或把一个复合应用题改编为几个有连续性的简单应用题;
(3)把未知数改为已知数,把已知数改为未知数,编成一道或几道逆运算的应用题;
(4)把应用题中的某一个已知条件,分解为两个已知条件,使计算增加一步,或把应用题中的某两个已知条件合并为一个已知条件,使计算减少一步。
五、掌握解答步骤
第一步:弄清题意。看到一道应用题,不要匆匆忙忙拿起笔来就算,而是应该认真读题,弄清题目的意思。
第二步:分析数量关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全面地分析研究,分析已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已知数量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这一步比较困难,也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第三步:列式计算。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确定算法,明确运算顺序。这时就可以列算式了。
第四步:验算。
我们要学会验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养成验算的习惯。因为我们不掌握验算的方法,只是把题目从头到底再做一遍,什么也查不出来,起不到验算的作用。应用题做错一般有三种情况:
1、列式错误。这是由于题意理解错了或是数量关系分析错了所造成的。
2、计算错误。有时列式并没有错,可惜算错了。
3、单位名称写错或漏写。
以上三种错误,后两种还容易查出,而第一种错误比较难查出来。通常有以下几种验算方法:估计法、代入法、替换法。
第五步:写出答案。
总之,我们要为我们的学生多思考,多钻研,多开发学生的智力,让我们的学生在应用题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
范文四:如何提升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 应用问题。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 难点。那么,怎样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呢?笔者根据以往教学经验特作如下探讨。 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 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通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直接 为社会创造价值。 而应用题则是数学中的重中之重, 掌握它, 可以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明白数学的定性、认识学习应用题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做到相互理解,视 界融合,全息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的方式为:分组交流、 亲身体验、 动手操作、 自选学习方式、 情境教学??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验算的习惯
1. 加强审题训练
审题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读应用题,读懂应用题,是分析和解决应用题的的基础,教学 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认真读题,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 题的的习惯,不添字、不减字,逐字逐句不错符号地读,边读边思考理解,通过对题目的细 读、精读明白题目所讲的是怎么一回事和其中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题目的 内容有个总体印象。
2. 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
验算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后一步,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验算 方法有:用估算的方法验算,看计算的结果是否符合生产、生活实际,是否符合题意;二是 用逆运算的方法方法验算。把求出的结果当做已知条件,把题中的一个条件作为问题进行验 算;三是改变解题思路,用另一种方法进行解答,看两种方法解答的结果是否相同,如果相 同,证明解答是正确的。这样的验算即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又达到了验算的目的。
三、改革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等级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因“层”施教
为确保学生准确、熟练地掌握分析理解题意,并形成基本模式,要教学生解决困难问题 之后进行思路反思和概括的技巧,抽象出高级的模式;教学生分析题意、整体上理解数量关 系的技巧, 以确保能识别出高级模式, 并调动头脑中有关模式, 灵活地解决眼前的复杂的题。 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发现不同班级内不同等级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灵活采取层次不同的相应 教学方法,并以此充分发展与提高不同等级的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进行系统的训练
我在应用题教学中,改变了那种一类一类问题地教、一个一个例题地讲的教学方法,以 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重新设计编排一套练习,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不 是停留在一问一答单纯解题式的技能训练,而是着眼于培养举一反三和思维的灵活性,形成 数学能力。因此,在我重新编排的练习题中,不仅有问题的解答训练,而更多的是各种思维 训练: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的训陈,还有发散思维训练,对比训练,一题多变训练, 一题多解的训练,系统思维训练等。为了进行这些训练,我采用了“结构课” “思维分析课” “变式课” “发散思维课”等形式的教学结构和一系列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五、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融入解题过程
解应用题的教学,都应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向学生展现、让学生体验普适 性的思考方法——即数学思考的方法,以真正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这就需要研究人们 解应用题的一般思维过程,设计始终如一的启发性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解应用题能力的 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采用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宜由教师“分得太细、嚼得太烂” , 再“喂”给学生。这就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经历解题 过程来实现。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 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
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 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
六、拓展变化,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对于一个问题,所求的答案往往不与他人相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得很独特, 就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这种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在课 堂练习设计时,教师应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进行创新意 识的培养,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根据教材特 点,布置一些创造性的作业,以开放学生思维,激活其创新意识,如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后, 教师打破了常规,安排了一道题:“用萝卜做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 18立方厘米,可以有 几种设计方案?”当学生接触这道题时,积极性十分高涨,他们运用己学习的基础知识,加 上丰富的想象,各种很有创见的设计方案展现在人家面前,这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充 分的发挥。
总之, 在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独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更新教学观念,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让学 生亲近数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利用抽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 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学,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范文五:如何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学会解答应用题,可以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应用题教学又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呢?现浅谈一下个人的几点心得:
一、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激励人们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一门学科或某种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用爱心感染学生,爱心是教师实施有效性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信息转化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数学教师的感情投资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探索的愿望。我从不在学生面前询问、调查他们在前一阶段时的学习成绩,我认为这是教师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爱护。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做到相互理解,视界融合,全息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我主要通过:分组交流、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自选学习方式、情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数学学科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而在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数学能力显得更为重要。根据小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主要培
养的数学能力包括: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概括能力。以培养数学结构的能力为例,在教学一步应用题时,就着重地抓了数学问题结构的训练,如画线段图的训练,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自编应用题的训练,根据问题说出所需条件的训练,对比训练等,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进行系统的训练。我在应用题教学中,改变了那种一类一类的教的方法,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为中心,重新设计应用题的练习,系统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问一答单纯解题式的技能训练,而是着眼于提高学生应用题系统的解题能力,通过“同题异问”、“同题异解”和“变换条件”等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形成系统的数学能力。
三、加强应用题解题思路的训练。 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首先是因为应用题条件和问题本身就难以理解,但更难的是条件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我认为解应用题就是要抓住条件和问题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对于这个问题,我在应用题教学中是这样训练的:
1.认真读题。强调学生认真读题,读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 读题时抓关键性词句。第二、读题时抓准数量关系。 第三、 读题时联想实际情境。对于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的的复合应用题,我让学生多认真读题几次,第一次读题要学生知道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
第二次读题把问题和已知条件扼要地摘录下来;第三次读题弄清楚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什么关系。读题的过程,就是理解题意的过程。必要的时候还要运用方言来向学生形容和诠释题目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