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学生人格特点和发展现状的研究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Science 2004,27(4):1019-1022
1019
中学生人格特点和发展现状的研究
聂衍刚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广州,510405)(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州,510631)
摘 要 本研究以《中学生个性测验》为研究工具,以广东省五所不同类型中学的2816名初高中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中学生人格
发展的状况和特点。研究发现:中学生人格发展状况不甚乐观,检出率较高;中学生人格发展状况在男女生之间、初高中之间和各类型学校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建议要有针对性的加强中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关键词:中学生 人格特征 人格差异 人格教育
郑 雪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青少年健康人格的
成长和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不仅仅是学生自我身心发展的要求,而且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传统的观念和教育缺陷,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依赖型较强,缺乏个性和独立性,缺乏批判精神及创新精神等。近年媒体报道了许多例因心理不健康、人格不良而导致“自杀”和“杀人”的事件,这“沉重地”提醒我们,必须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因此,我们应加强教育改革的力度,应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僵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大批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责任心、进取心等优良人格特征的高素质人才。
中小学阶段是人格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处于从个体生理成熟到心理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是个体一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期,常被称为“黄金时代”。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正发生在“疾风骤雨般的”变化,他们的智力水平、情感体验和知识经验等都在这一使其有了飞速的发展。同时,由于身心变化快速、社会经验的缺乏与适应能力的不足,中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常常会感到“迷失自己”。也就是说,中学阶段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又充满矛盾和困惑的时期,中学生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胜心强、敢于探索,这些为其人格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条件;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心理尚未真正成熟,情绪易于波动,意志非常脆弱,认知易于扭曲,心理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思想易于偏激或者消沉,这些人格弱点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人格教育,以免其被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认识定向和严重的人格障碍。因此,了解当前中学生人格发展状况及相关因素,对于指导中学开展人格教育,促进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青少年人格特征及发展状况,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1-3]研究。近年来,一般采用我国修订的卡特尔16PF和人格五因素问卷进行调查研究[4-7]。我们认为,青少年人格五因素(即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情绪性、开放性)的研究,是人格测验理论的一个突破,其研究结果对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但是其理论对人格特征的解释过于概括,使一般中学教师很难理解和应用其研究结果。而卡特尔16PF量表涉及到的人格特质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格特征的描述相近,容易被中小学老师理解,使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时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本研究采用人格测验的方法,期望对中学生的人格特征
和整体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的考察,能够把握当前中学生人格成长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为中学开展心理辅导和人格教育提供心理学的参考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广东省广州市和珠海市随机抽取不同类型(省一级、市一级和一般中学)的五所中学的2816名初高中学生为被试,包括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的学生。2.2 方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测验法。研究采用的工具是《中学生个性测验量表》,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R.卡特尔的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简称CPQ)修订而成。它包括14种人格因素(维度),每个因素均有10个项目,共140个项目,每一项目有2或3个可供选择的答案,采用0、1记分。被试是在高校心理学教师的指导下,在由班主任协助,以班级为单位完成测验的。2.3 结果处理
利用SPSS10.0统计软件在个人电脑上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中学生人格特质的高低分检出情况
根据中学生人格问卷的常模标准,30分和80分分别为低分标准和高分标准,即10、20和30分是可以解释的低分,80、90和100分是可以解释的高分。研究发现,在14种人格特质中,低分检出率较高的主要有乐群性、有恒性、轻松性、兴奋性、稳定性、自律性和敏感性等;高分检出率较高的主要有紧张性、轻松性、忧虑性、聪慧性、敏感性和世故性等。具体结果见表1。3.2 男女中学生人格差异比较
在2816名中学生被试中,男生为1448人,女生为1368人。研究表明,男女生的人格特质检出率存在一定的差异。由表1还可以看出,男生的低分检出率较高的有有恒性32.3%、乐群性29.3%、敏感性26.3%、兴奋性23.5%、自律性21.5%、稳定性20.1%%等特质;高分检出率较高的有紧张性43.1%、轻松性39.3%、世故性24.5%、聪慧性18.1%、稳定性16.4%等特质。而女生的低分检出率较高的有轻松性42.8%、乐群性31.9%、稳定性21.2%、兴奋性19.7%、自律性17.2等特质;高分检出率较高的有忧虑性23.3%、敏感性21.4%、紧张性19.8%、敢为性18.9%、聪慧性16.1%等特质。
对男女生人格特征状况比较结果见表2。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BB030240)和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编号020)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聂衍刚,男,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1级博士研究生。E-mail:niezi66@21cn.com
1020
心 理 科 学表1 高低分检出情况
男生
女生
高分人数2026223714120556988961387735425959625
百分比1.4%18.1%16.4%9.8%14.1%39.3%6.1%6.7%9.6%5.4%24.5%18%4.1%43.1%
低
分人数4369528927015058615919242105140129235141
百分比31.9%6.9%21.2%19.7%11%42.8%11.6%14%3.1%7.7%10.2%9.5%17.2%10.3%
高
分人数1222117115140761132592932077831862270
百分比0.9%16.1%12.5%11.1%2.9%5.6%8.2%18.9%21.4%15.1%5.7%23.3%4.5%19.8%
低
分人数860250580609283612627344423330300312547269
百分比30.5%8.9%20.6%21.6%10.0%21.7%22.3%12.2%15.0%11.7%10.7%11.1%19.4%9.6%
总体
高
分人数32483408292245645201355431284432577121895
百分比1.1%17.2%14.5%10.4%8.7%22.9%7.1%12.6%15.3%10.1%15.3%20.5%4.3%31.8%
低
分人数42415529133913326468152381225160183312128
因素
百分比29.3%10.7%20.1%23.5%9.2%1.8%32.3%10.5%26.3%15.6%11.1%12.7%21.5%8.8%
乐群性
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恃强性轻松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充沛性世故性忧虑性自律性紧张性
表2 男女人格特征状况比较
因素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恃强性轻松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充沛性世故性忧虑性自律性紧张性
男M5.335.836.363.985.776.045.455.814.505.055.413.686.274.18
SD
1.581.782.011.861.631.641.991.821.531.501.541.872.131.91
M
5.255.886.174.145.544.815.775.775.325.805.374.016.493.92
女SD
1.581.602.001.871.651.731.921.971.511.601.452.002.011.86
Sig.
(2-tailed)
1.496.135-0.858.3912.539*.011
*-2.269.023**
3.640.000
**
19.386.000-4.392**.0000.674.500
**.000-14.34**.000-12.900.816.415
**.000-4.468**-2.813.0053.623**.000
t
从表2可以看出,男生在稳定性、恃强性、轻松性和紧张
性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女生在兴奋性、有恒性、敏感性、充沛性、忧虑性和自律性上的得分高于男生,t检验差异性显著或极其显著,其余因素的差异不显著。3.3 初中生和高中生人格差异比较
在2816名中学生被试中,初中生为1620人,高中生为1196人。初高中生人格特征状况比较结果见表3。
表3 初高中学生人格特征状况比较
因素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恃强性轻松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充沛性世故性忧虑性自律性紧张性
男M5.355.586.393.955.565.445.745.765.015.395.263.906.613.90
SD1.581.662.031.921.641.771.96
1.921.521.601.541.972.121.94
M5.216.236.104.205.785.445.43
5.834.745.445.573.766.064.27
女SD1.681.981.781.631.831.95
1.861.631.591.421.901.971.80
t
Sig.
(2-tailed)
.027.000.000.000.000.965.000
.287.000.443.000.043.000.000
从表3可以看出,初中生在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敏感
性、忧虑性和自律性等人格特质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而在聪慧性、兴奋性、恃强性、世故性和紧张性等人格特质上的得分均低于高中生,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或极其显著性水平,但在轻松性、敢为性和充沛性等人格特质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3.4 各类学校中学生的人格差异比较
在2816名中学生被试中,来自省一级中学的学生有519名,来自市一级中学的学生有605人,来自一般中学的学生有1692人。表4列出的是各类型学校被试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对不同类型学校被试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在稳定性、兴奋性、恃强性、有恒性、忧虑性、自律性和紧张性上的差异达到0.01或0.05的显著性水平;在敢为性、充沛性和世故性上的差异达到0.1的显著性水平;在其他人格特质上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进一步对存在显著性差异的人格特质继续在各类型学校之间进行多重均值比较,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市一级中学在稳定性、有恒性和自律性上的得分比省一级中学和一般中学都高,在兴奋性上的得分比省一级中学和一般中学都低,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省一级中学和市一级中学在恃强性上的得分比一般中学高,在忧虑性上的得分比一般中学低,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省一级中学在紧张性上的得分最高,而一般中学的得分又比市一级中学高,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4 讨论
4.1 中学生人格特征的高低分检出情况分析
本研究发现,中学生低分检出率较高的人格特质依次有乐群性、有恒性、轻松性、稳定性、自律性和敏感性等。这说明,部分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喜欢自己的学习,自我标准通常较高;但又缺乏远大的理想,责任感差,做事情权宜敷衍,情绪不稳定,任性,不能克制自己,不够轻松活泼。中学生高分检出率较高的人格特质依次有紧张性、轻松性、忧虑性、聪慧性、敏感性和世故性等。这说明,部分中学生对人对事缺乏信心,容易焦虑、易烦恼忧虑、敏感,依赖性较强,但同时具有较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思维敏捷、谨慎好思等。 本研究与先前的某些研究(李瑾等,2001)的结果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当然大多已有研究使用较多的是16PF,而本研
1.58 2.209
-10.2113.843-3.530-3.5510.0444.211
-1.0664.456-0.767-5.5782.0287.020-5.324
表4 各类型学校之间的平均得分和标准差
人格特质
乐群性
学校省一级中学市一级中学一般中学省一级中学市一级中学一般中学省一级中学市一级中学一般中学省一级中学市一级中学一般中学省一级中学市一级中学一般中学省一级中学市一级中学一般中学省一级中学市一级中学一般中学
均值5.245.255.325.875.905.836.146.556.214.243.824.085.745.895.555.325.495.465.505.915.53
标准差
1.691.591.551.741.751.661.931.932.061.861.921.841.641.591.651.841.741.801.872.001.96
人格特质
敢为性
学校省一级中学市一级中学一般中学省一级中学市一级中学一般中学省一级中学市一级中学一般中学省一级中学市一级中学一般中学省一级中学市一级中学一般中学省一级中学市一级中学一般中学省一级中学市一级中学一般中学
均值5.875.905.734.884.934.895.325.355.475.485.465.343.713.733.926.196.616.354.303.854.06
标准差
1.852.001.871.621.621.541.651.581.581.451.471.521.971.971.922.072.122.051.891.941.86
聪慧性敏感性
稳定性充沛性
兴奋性世故性
恃强性忧虑性
轻松性自律性
有恒性紧张性
表5 各学校之间平均得分多重比较
因变量
稳定性
(I)学校(J)学校
12
3
2312
3
2312
3
2312
3
2312
3
23
MD(I-J)
-.41-6.50E-02
.34.41.16-.26-.15.19.34-.42-2.99E-02
.39-2.63E-02
.15.17
Sig.
.001.881.001.000.091.004.123.021.000.000.760.000.816.122.053
因变量
充沛性
(I)学校(J)学校
12
3
2312
3
2312
3
2312
3
2312
3
23
MD(I-J)
-2.75E-02
-.15-.122.05E-02
.14.12-2.18E-02
-.22-.19-.42-.15.27.45.24-.21
Sig.
.773.063.109.818.057.085.851.027.035.001.144.006.000.010.019
兴奋性世故性
恃强性忧虑性
有恒性自律性
敢为性紧张性
*Themeandifferenceissignificantatthe.05level.
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则是源于16PF的中学生人格问卷,所以
所得结果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相互对照和参考。虽然尚需进一步研究的确证和探讨,但本研究揭示,当前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状况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切实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中学生个性特征的引导和培养工作,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陶冶学生的性情品格。4.2 中学生人格的性别差异分析
中学生在人格特质上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发现,男女生的人格特质检出率存在一定的差异。男生在稳定性、恃强性、轻松性和紧张性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说明男生比女生情绪稳定、独立和自信、轻松活泼、但经常因为未完职责而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女生在兴奋性、有恒性、敏感性、充沛性、忧虑性和自律性上的得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感情丰富、做事认真,学习刻苦、敏感,依赖性强、行为谨慎、好沉思、较易忧虑不安、自制力强。这种差异表现与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所给予的不同期望有关,而中学生的个性形成是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的,所以在其人格特质中所表现出的这些差异是可以理解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4中学生在人格特质上的学段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初中生
在乐群性、敏感性和忧虑性等人格特质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说明初中生比高中生更爱好交往、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容易感情用事、有较大的依赖性、多烦恼自扰,忧虑不安;高中生在聪慧性、兴奋性、恃强性、世故性等人格特质上的得分高于初中生,说明高中生比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强、对刺激反应敏捷,强烈、更独立,自信、处事更得体。这些发现与先前大多数研究结果相类似,与现实情况也比较符合。但研究同时还发现,初中生在稳定性、有恒性和自律性上的得分高于高中生,在紧张性上的得分低于高中生,说明高中学生需要在这些方面加强培养,当然初中学生的有恒性和自律性在大多情况下得益于教师、家长的叮咛嘱托,表现出自我约束的他律性特点,而一旦缺乏别人的督促,很可能会表现出本研究的结果,即进入高中后有恒性和自律性方面随着成长反而降低。所以学校教育应注重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由他律到自律发展;而高中生在稳定性和紧张性方面不如初中生,可能与其年龄阶段和学习压力等有关,高中生正好处于心理急剧变化的青年初期,思想比较活跃,而同时学习升学的压力也逐渐加大,从而导致情绪不稳定,有焦虑感等情况。4.4 不同类型学校的中学生人格的比较
上的学果发现定
性、有恒性和自律性上,市一级中学的得分比其他两类中学高;在兴奋性上,市一级中学的得分比其他两类中学低;在恃强性上,省市一级中学的得分比一般中学高;在忧虑性上,省市一级中学的得分比一般中学低;在紧张性上,省一级中学的得分最高,而一般中学的得分也比市一级中学高。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就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状况来看,市一级中学在研究所涉及的三类学校中的最好的,市一级中学的学生情绪最为稳重安定、独立,自信,好强、社会意识价值观最为成熟、做事尽职,学习认真刻苦、自控能力强,能合理支配自己的行为和情感。而一般中学和省一级中学在个性特征上具有相似的问题,十分令人惊异;两者的不同在于,一般中学的学生恃强性上的得分过低,在忧虑性上的得分过高,显示了一般中学学生不够自信,常有“事事不如人”的感觉,具有较多的忧虑和不安。省一级中学的学生在紧张性上的得分过高,说明其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的状态之中,经常有未完职责的“欠债”感。这些都与其所处的学校性质和环境有关,一般中学学生由于就读学校较差,与重点中学学生相比自信心明显不足,对未来有较多的忧虑,由于学校条件差等原因,对全面发展各方面素质的热度不高;省一级中学学生由于就读“名校”,自信心和好胜心都较强,但由于学习竞争激烈,压力过大,而导致极度的紧张和焦虑,又因为学习任务繁重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而市一级中学既是重点高中,又没有省重点高中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心态较为平和,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学生来说,各方面的素质的协调发展成为可能。
生的个性特征总体较好,而省一级中学和一般中学学生的个性特征都存在较大缺陷,需要引起教育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6 建议
6.1 必须重视和加强对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关心,尤其要在重点中学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降低紧张、焦虑情绪,而在普通中学要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和忧虑。6.2 针对男女生人格发展的不同特点,应加强对男生在有恒性和自律性方面的教育,加强对女生在自信心和独立性等方面的教育。6.3 由于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年龄差异,对初高中生的人格教育和要求应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和教育,尤其要增强高中生的自律性,减少紧张性。6.4 在省一级中学和一般中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要重视人格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健康成长。
7 参考文献
1Lieshour,C.F.M.&Haselager,G.J.T..(1994).TheBigFivePersenalityfactorsinQ-SortDesriptionofchildrenandAdolescents.InHalverson,C.F,Kohnstamm,G.A.&Martin,R.P.(ED.),TheDevelopingStructureoftemperamentandPersonalityfromInfancytoAdulthood,(pp293-318).Hillsdale,NJ:LawrenceEribaumAssociates.2沙流英张峰等.中国学生性格问卷.的编制(11-18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6):14-263周晖,钮丽丽,邹泓.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48-544巫正鸿.中学生人格现状分析与思考.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S1)
5 钮丽丽,周燕,周晖.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2001,(4):505-507
6 陈红,黄希庭,郭成.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2,(5):520-5227 李皓,金瑜,叶盛泉.中学生个性因素及其与学业成就关系的探讨.心理科学,2003,(3):445-447
5 结论
5.1 中学生人格发展状况不甚乐观,低分检出率较高的人格
特质依次有乐群性、有恒性、轻松性、稳定性、自律性和敏感性等,高分检出率较高的人格特质依次有紧张性、轻松性、忧虑性、聪慧性、敏感性和世故性等。5.2 中学生人格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5.3 中学生人格发展状况存在显著的学段差异,初中生在乐群性、敏感性和忧虑性等人格特质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高中生在聪慧性、兴奋性、恃强性、世故性等人格特质上的得分高于初中生。5.4 中学生人格发展状况存在学校类型差异,市一级中学学
AStudyoftheFeaturesandPresentStateofthePersonality
DevelopmentofSeniorMiddleSchoolStudents
NieYangang,
(DepartmentofPsychology,GuangzhouUniversity,Guangzhou,510405)
ZhengXue
(DepartmentofPsychology,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
Abstract:Using“PersonalityTestofMiddleSchoolStudents”,thestudyexploredthefeaturesandpresentstatepersonalitydevelopment.The
subjectswere2816juniorandseniormiddleschoolstudentsoffivemiddleschoolsinGuangdongprovince.Theresultsshowedthatthepresentstateofthepersonalitydevelopmentofmiddleschoolstudentswasnotwelloptimistic,andtherateofdetectionwasratherhigh;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malesandfemales,juniorsandseniors,andamongdifferentkindsofschoolsinthepersonalitydevelopmentofmiddleschoolstudents,andhealthpersonalityeducationformiddleschoolstudentsshouldbestrengthenedKeywords:middleschoolstudents,personalityfeature,personalitydifference,personalityeduction
范文二: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的研究
心理科学年第卷第期问曩提出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的研究钮丽丽周燕周晖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青少年期是儿童人格特征发展趋向成熟的时期。在对青少年人格特质的研究中五因素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五因素模壹一方面包古了的主要维度另一方面比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更容易被理解。真正将人格“大五”因素模型用于儿童青少年研究的是。他提出。儿童的人格结构也有与成人类似的五因素。继的研究之后许多研究者运用了量表评定法等多种方法自由描述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对来自不同国隶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人格五因素结构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太多数都得到了与成人“大五”结构相当的“小五”结构。即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情绪性、开放性。有研究者将儿童青少年人格的五因素结构称为“小五”以与成人人格的“大五”因素相区别。在探讨儿童青少年“小五人格特点的研究中。研究者如
发现儿童青少年“小五。结构具有年静特征。等人曾以少年罪犯的自我报告、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评价、教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韦氏智力测验的结果作为检验五因素有效性的指标。结果表明有行为问题的少年宜人性较差外向行为多做事不谨慎五因素中开放性和谨慎性能较好预测少年的学业成绩同时。开放性还与韦氏智力测验成绩相关。 等人也用实验证明了。小五”箍度中谨填性和开放性能较好地预测儿童青少年的行为向题和学业成绩。我国对儿童青少年人格特别是对儿童青少年人格五因素结构的研究是相当缺乏的。本研究借鉴人格五因素的理论对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特点进行考察一方面有助于从发展的角度对成人人格“大五。因素的形成和发展进行验证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我国青少年人格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被试为北京市某普通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学一其中包括名男生和名女生共名被试。方法和工具主要采用问卷法。工具为自编“中学生人格同卷”。该问卷的同质性信度值在到之同分半信度系数自编人格问卷与卜 闯卷各相应维度的相关在到之间相关非常显著自编人格同卷与父母评定量表在相应维度上的相关系数在到之问相关非常显著。研究程序自编中学生人格问卷白编开放式问卷先进行小范围施测根据其结果编制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和分析初步彤成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预测问卷。根据预测结果进一步修订同卷加入学生年级、性别等背景资料形成正式问卷。施涮阀卷用正式人格问卷对北京市某普通中学名学生进行测试。数据管理和分析数据的录人采用 。统计与分析工作利用进行。结果分析中学生人格类型的初步分析利用学生在人格五个维度上的得分通过快速聚类分析将学生分为五类。各类学生的人数、聚类中心及类别问检验的结果见表一。寰中学生人格特征分类概况粪曩人尧开放性…宜人性…外向性…谨慎性…笪苎丝型堂堂?墼中学生人格特征的年级差异采用方差分析考察了不同年级中学生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结果表现只有开放性表现出了比较显著的年级差异。高一、高二学生比初一学生表理出更强的开放性。用检验考察了不同人格类型的学生在各年级的分布卡方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人格类型的同学在各年级的人敷是有显著差异的。类型的学生高中生占的比例较大。类型的学生初中生占的比例较大。中学生人格的性别差异用 检验考察了男女学生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发现只有宜人性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对不同性别学生在各人格类型中的分布进行分析设有发现显著差异。中学生人梏特征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根据学生期中考试成绩的排名我们将学生分为学习好、中、差三类。采用方差分析 考察了不同学习 万方数据心理科学第卷成绩中学生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成绩好的学生在外向性维度和谨慎性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成绩差的学生。成绩中
等的学生在谨慎性上得分也高于成绩差的学生。用检验考察了不同成绩的学生在各人格类型上的分布。结果表明不同人格类型的学生其成绩差异显著。。类型分布的成绩差的学生比例偏多类型分布的成绩好的学生比例偏多。讨论中学生人格类型的初步分析根据各人格类型聚类中心的特征对每种人格类型做如下描述类型’感情用事自我评价偏低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珐。比较内向不合群。不喜欢激烈的活动缺乏开朗、乐观的心态。做事计划性不强缺乏冷静。不太为他人着想对人不够宽容。在中学生中这类人较少。类型对外界事物洞察力强想象力丰富做事有新意。善于为别人考虑对人真诚。相对其他类型此类学生责任心更强更为努力。情绪化色彩浓为人处事敬感。因过于追求完美。而对自己的评价偏低。类型较典型的外向性人格。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喜欢与人交往比较开朗。做事责任心不强缺乏计划性和刻苦努力的精神。马马虎虎不仔细。类型 特人真诚随和为他人考虑多乐于助人是这类人的典型特征。此外他们也比较外向。性情开朗行为和观念比较有新意比较有想象力和洞察力。类型显著特点是思想和行为比较保守循规蹈矩不喜欢幻想。相比之下为人缺乏诚意。为别人考虑得少有较强支配敬。选类人在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中较多。中学生人格的年级特点接第页结构对行动图式的规定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反映这一双重关系。因此虽然皮亚杰一再声称反对还原论。但他实际上仍把高级运动规律还原为低级运动规律。仍是属于还原论的范畴。后现代的生物本体论后现代的生钫本体论就是指社会生物学它是年代初兴起的一门学科其创始人戚尔逊在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中对社会生物学定义为。对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物体的的全部社会行为形式的生物学基础的系统研究。”而实际上。其研究目标集中在人类社会行为形式的生物学基础上。企圈通过这个基础的研究来阚明人类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之间的关系进而他们提出了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即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相互影响。互为动力彼此驱动着前进。这种镀此驱动的前进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基因通过有指导地吸收环境影响来实现对个体心是的装配。而心灵及其外发的行为又构成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这一过程为基因一心是一文化。另外一面则是文化环境作为一种进化上的选择压力通过对行为和心是的选择。从群体水平上进择和改变着基因这一过程为文化一心曼一基因。这一理论新曩和创新之妊在于它在承认传统的生物学观点即个体在遗传上存在研究结果表明从初一到高二学生人格最基本物质的发展是相对稳定的。这与一些人格心理学家的观点一致。研究发现中学生人格在开放性维度存在年级差异。同时在分析中学生人格类型的年级特点时也看到类型的学生即以循规蹈矩为典型特征的学生初中生所占比例远高于高中生。中学生人格开放性的变化特点与中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经验积累及学校教育有关。中学生人格的性别特点研究发现在中学生人格特质的各个方面。只有宜人性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在宜人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此结果与太多数研究结果相似。等用连续年对被试共测试次也发现女性比男性更顺从心肠较软。这可能是社会对两性的要求不一样导致。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发现学习成绩不同的中学生在谨慎性和外向性特征上有显著差异。国外研究也发现谨慎性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奉研究并没有发现开放性与学习成绩问的显著相关这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西方与我国在教育体制上的差异造成的。培论利用中学生在人格五个因素上的得分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可将其人格特征分为种类型。中学生各年级学生的人格特征只在开放性维度上有显著差异高中学生比初一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开放性。
不同性别中学生在人格的宜人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此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在谨慎性和外向性方面差异显著。成绩好的学生谨慎性程序相对较高。而外向性程序相对偏低。先天的发展倾向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许多更高级、更富社会性的行为的获得如文化。也有深刻的生物学基础。并影响着生物本体的发展。这就说明属于人类社会行为的文化历史与生物进化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一个统一发展的两个方面。从上述对社会生物学的大致描述可以推知人的生物本性本身就蕴涵着社会性。同理也可以说人性的生物学基础已不再是纯自然的东西而是自然的物化状态存在的社会性的东西。社会生物学在文化的层面研究其生物基础的趋势方兴未艾更多的心理学家已经就更为复杂的人类社会行为寻找其生物遗传上的实质。纵观心理学中生物本体论的发展从亚里士多德的生机论到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其自身发展的波澜曲折最终走出了一条发展的道路。可以看到心理学研究也日趋集中统一到心理的生物学研究中。即使是人文主义的代表学派人本主义在动机论中仍然强调了生物因素的重要认知心理将人类与电脑类比强调生理结构对信息加工的重要作用其本质上仍属于生物学研究而随着社会生物学的发展对人类高级心理研究的范围必将愈益广泛。心理学势必以崭新的面貌跨进科学的行列。而又不失其自身的特征。’ 万方数据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的研究作者钮丽丽 周燕 周晖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刊名心理科学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1244引用次数11次 1.顾正薇 网
2007052.钟高峰.石文络环境下初中生人格心理特点的差异期刊论文-甘肃高师学报
典.沈德立 宁夏青少年个性发展研究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7043.田丽丽.郑雪 中学生五种人格因素与多维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034.李彩娜.邹泓.杨晓莉 青少年的人格、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045.张晶 互联网对中学生学习和人格发展影响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6.华炜 中学生创造个性特点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7.郭成.陈红 当代女中学生的人格特点及教育对策期刊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38.聂衍刚.郑雪 中学生人格特点和发展现状的研究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4049.王雁.刘艳虹.李永梅 北京市1014岁儿童少年的人格类型及影响因素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 20043310.李晓文 青少年日常行为取向及其形成因素分析--自我发展特征透视期刊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0411.孙天威 从心理负荷研究的视角反思学生学习的减负期刊论文-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30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lkx200104045.aspx下载时间2010年4月9日
范文三: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
37、健康的情绪,即是良好的情绪状态。情绪健康有三个标志:1.情绪的目的性明确,表达方式恰当。2.情绪反应及时、适度。3.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38、调节和控制情绪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敏锐觉察情绪。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了解自己的情绪:第一,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第二,了解自身成长经历及早期经验。第三,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2.平和接纳情绪。3.正确调节情绪。有效调控情绪的方法包括:宣泄、转移、调整认知功能、积极的自我暗示。4.有效表达情绪。有效表达情绪包括:(1)选择恰当的情绪。(2)进行完整客观的情绪表达。5.保持和创造快乐情绪。 人格
39、通常把人格系统分为五方面:第一,知-情-意系统。第二,心理状态系统。第三,人格动力系统。第四,心理特征系统。第五,自我调控系统。人格具有的特点有: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社会性和生物性。
40、人格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遗传与生理对人格的影响。(2)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3)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4)自我因素。综上所述,人格的形成过程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其一,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对人格形成产生着影响;其二,社会环境、教育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联系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影响;其三,客观环境、人、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四,各种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作用的因素,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一)人格的含义与特点
1.人格的概念。人格,又称个性,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指喜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面具,通常人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点。人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等特征。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也是形成学生世界观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社会环境。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常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教师的品格和行为对学生有着示范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师生关系、教师的管教方式,教师的期望和态度等,对学生人格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其一,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影响;其二,社会环境、教育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联系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影响;其三,客观环境、人、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对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四,各种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作用的因素,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由于人格系统的复杂性,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对人格加以说明。人格理论就是关于人格结构与技能的假设说明。人格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格的起源、作用和结果,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们的行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是人格结构的基础。自我是人格中现实的一面,是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条件的冲突中发展而来的。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一方面它要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他还要复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超我(受道德原则支配)是后天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 42、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一般经过五个阶段:(1)口唇期(出生—一岁左右)婴儿本我从吃奶和允吸等口腔刺激获得满足和快乐。口腔活动是应付焦虑、获得满足的唯一方式。若不获得满足,则可能会形成将来的“口腔人格”:表现出咬笔头、吃手指抽烟酗酒贪吃等行为。(2)肛门期(2—3岁之间)幼儿通过大小便排泄获得满足,得
到快感。训练过分严格,将来会拘谨、小气;训练过松会杂乱无章,没有条理。(3)性器期(大约4岁左右)。(4)潜伏期(从7岁左右到青春期前)。(5)生殖期(从青春期到整个成年期) 43、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心理社会发展模型):埃里克森十分注重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人格的影响,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发展成长起来的。他把人的一生发展氛围8个阶段,1.婴儿期(0—1)主要危机:信任与不信任。2.儿童期(1-3)自主与羞怯怀疑3.学龄初期(3—6)勇敢与怯懦。4.学龄期(6—12)勤奋与自卑。5.青春期(12—18)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是人格结构的基础。本我包括许多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欲望(如,饥、渴、性、攻击等),其中以性和攻击冲动为主。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寻求原始动机的满足为原则。自我是人格中现实的一面,是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条件的冲突中发展而来的。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一方面它要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它还要符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自我的基本任务是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与现实之间关系,有时候会控制和压抑本我的需要。超我是后天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是个体将特定文化下的道德伦理、社会规范及价值标准等内化而成的人格部分,代表道德、良心和理性,管制不容于社会的原始冲动,让个体因错误的本我冲动产生自卑感和罪恶感。
2.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
埃里克森是弗洛伊德的继承者,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他的背叛者。他和弗洛伊德一样,认为人格结构包含本我、自我和超我3部分,但他十分强调自我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是个人本体意识同一性的源泉,是个人适应社会环境的保证。埃里克森十分注重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人格的影响,认为人格是在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发展成长起来的。他建构了个人发展的“心理社会性发展”模型。这个模型用他的新心理分析的观点和概念说明人的发展,并把这个发展过程扩展到人的一生。他把人的一生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发展任务和存在的心理社会危机,并分析了这一危机解决成功和解决失败分别带来的影响,并给出了引导每一阶段走出危机、成功发展的方法。具体如下: 艾森克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主要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的主要矛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阶段,0到1.5岁,这个阶段的发展危机是信任对怀疑,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第二阶段,1.5-3岁,这个阶段的发展危机是自主感对羞耻与怀疑,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第三阶段,3-6、7岁,发展危机是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主动性;第四阶段,6-12岁,发展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任务是培养勤奋感。第五阶段,12-18岁,即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就是学生的中学阶段,发展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任务就是要建立自我同一性。第六阶段,18-30岁,发展危机是亲密感对孤独感,任务就是建立亲密感。第七阶段,30-60岁,发展危机是繁衍对停滞,任务是寻求责任感;第八阶段,60岁以后,发展危机是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发展任务是进行自我整合。
性心理是指在性生理的基础上,与性生理特征、性欲望、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也包括了与异性交往和婚恋等心理状态。性生理是性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性生理发育的障碍或缺陷,会使性心理的发展出现偏差。
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机能的成熟,中学生对性的关注加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
生性心理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对性的敏感。具体表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意识出现。性意识是指人对性的认识和态度,是人类关于性问题的思维活动,它左右着人的性行为。人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性机能的逐渐成熟,中学生表现出对性的特别关注、兴趣和向往,这些微妙变化和特殊的心理体验即为性意识出现。中学生性意识的特点为:渴望了解性知识。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中学生渴望认识自己与异性的不同,渴望理解新奇的生理变化,希望探究生理要求产生的原因和满足的方式。因此,他们从各种途径去探索和获取性知识。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出现性欲望和性冲动,是发育中的正常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
2.性情感的发展变化。在与异性朋友的接触和交往中,双方都会感到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量。性情感是指在两性活动中有关的爱慕、吸引或憎恨等感情的发展变化。中学生到了青春期以后,就自然的对异性产生兴趣,而异性对自己也有一种吸引力。中学生性情感的发展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疏远异性阶段。接近异性阶段。异性眷恋阶段。择偶尝试阶段。
(二)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青春期性生理迅速的变化,使得中学生感到自己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性冲动的出现和压抑也使得他们常常处于困惑之中。对于中学生来说青春期的性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中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性知识,教师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从思想、认识、观念、态度上对这些问题给予正确的认识,并对可能出现的性心理问题予以指导。使他们从科学知识的角度认识这些问题,消除盲目性和神秘感。
2.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家长、老师和学校绝不应忽视这方面的教育,更不该因噎废食,将其作为不正当的行为而一味驳斥。因此,有必要澄清一个事实,异性交往不等于恋爱。通常说来,异性交往有三个层次,一是异性互动,二是异性友谊,三是恋慕。爱情往往是从异性友谊发展而来的,但异性友谊发展成为爱情,还需要很多特殊条件,正确区别异性友谊和爱情有利于发展异性间的正常交往。
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青春期学生的一个特点是冲动和盲目,因此需要指导中学生按照社会文化规范的要求,约束和调整自己的性欲望和性行为,恰当地处理与异性相处的关系。
范文四: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是人格发展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感是一个人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对人信任,有安全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面对新环境时会焦虑不安。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双重渴望:既想获得父母的支持,同时也渴望父母能放手让自己做主。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者能按社会要求表现目的性行为;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这一时期,父母、其他家庭成员或者监护者如果允许儿童跑动、蹦跳等,那么儿童的主动性将增强。对儿童的主动探索进行严厉惩罚的父母会让儿童对自己天性中的强烈需求感到内疚。即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责任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如果前三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那么这一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的就是学校因素了。儿童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从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发展顺利者会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而发展障碍者会缺乏生活基本能
力,充满失败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在青少期,“我是谁”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他们能够把自己的各种形象综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相同和连续”之感。同时,他们也开始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异同,认识现在和未来在社会中的关联。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有了明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追求的方向;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而感到彷徨迷失。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这一时期是人们进行求爱和过早期家庭生活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往往十分关注镜像自我、注重印象管理、关注自身的前途和发展。发展顺利者与人相处有亲密感;发展障碍者与社会疏离,感到寂寞孤独。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繁殖就是“对养育和指导下一代有兴趣”,通常人们通过抚养自己的孩子获得普遍关注。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热爱家庭、关心社会,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
是不关心别人和社会,缺少生活意义。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在这一阶段,人们回顾自己的一生,解决最终的同一性危机。发展顺利者会随心所欲、安享晚年;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悔恨旧事,失望、沮丧。
(三)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作用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四)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基本上是家庭、学校、同伴以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
1.家庭教养模式
鲍姆宁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专制型教养模式下的儿童不太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放纵型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不成熟的,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3.同辈群体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探索,并发展人际敏感性,奠定儿童今后社会交往的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发展。一方面,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另一方面,同辈群体又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成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三是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以及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反映。生理自我以个体的躯体为中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社会自我,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
评价不涉及个人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征的意识,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三)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2)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2.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独立意向日趋强烈;(2)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部分;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4)自我评价成熟;(5)有较强的自尊心;(6)道德意识得到高度发展。
范文五:3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第三节 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概述(选择填空)
(一)人格的概念及特征
人格也称个性,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稳定性
2. 整体性
3. 社会性
4. 个别性
(二)人格的结构
1. 知-情-意系统
2. 心理状态系统
3. 人格动力系统
4. 心理特征系统
这一系统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种成分
5. 自我调控系统
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差异(选择)
1. 冲动型与沉思型
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他们信息加工策略使用的多是整体加工方式,在完成需要作整体型解释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会更好些。但是有些学生反应即快又准,则不属于冲动型认知方式,而属于快-正确型认知方式。
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慢,但准确性高。这种学生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作反应,他们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但是当他们回答熟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反应也是比较快的。在回答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沉思型的特点表现的更为明显。沉思型学生的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所以他们在完成需要对细节作分析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会更好些。
2. 系列型与同时型
1975年达斯等人在脑神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系列型与同时性认知风格。他们认为左优势脑的个体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表现为系列型加工风格;而右优势脑的个体则表现出
同事型加工风格。系列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第一种假设成立后再进一步考虑第二种假设,一环一环地推到出问题的结果。每一种假设都有其时间上的前后顺序,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链状。言语操作,记忆等都属于系列型加工过程。一般来说,女性擅长系列加工的方式。
同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事考虑多种假设,并同时兼顾到各种可能性,才能解决好问题。许多教学操作,空间问题的操作都要依赖于这种同时型加工方式。
3.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的人不太依赖与外界环境,他们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之为场独立型。而场依存型的人则要依赖于外界环境,处理问题总是依赖于“场”,他们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依据外在参照,与别人交往时也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所以把这种认知方式成为场依存型
(二)气质差异
气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是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征所制约。孩子刚一出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有的孩子大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
气质学说最先源于古希腊医生希伯克里特的提也说。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黏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
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征
1. 胆汁质
胆汁质的学生在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热情高,做事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高兴事什么都肯干,不高兴时拒绝一切。他们精力旺盛,积极倡导并参加各种活动,喜欢热闹,但容易做出越轨的事;好胜心强,课堂上反应快、理解快。但不细心、不求甚解;作业完成迅速,但缺乏耐心和计划性;办事果断、有魄力、敢负责,但容易暴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2. 多血质
多血质的学生在学习、工作和劳动是较善于计划、有条理、不盲从、有效率。他们精力充沛,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但思想感情不够深刻稳定,变化无常,办事不够沉着冷静。上课活跃,注意力几种但坚持性差;发散思维能力强,思考问题灵活;但易动摇和受暗示。善于交往,易与别人成为好朋友。
3. 黏液质
黏液质的学生在学习、工作和劳动中善于思考比较,以寻找最佳方案,比较听话。他们吃苦耐劳,有恒心;有较强的自制力,组织纪律性强,不逞强;上课注意力几种,从不打扰别人也不易被别人打扰,喜欢对有把握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作业认真,不拖拉,但缺乏应变能力,情感不外露,说话平缓。
4. 抑郁质
抑郁质的学生在学习、工作和劳动中细心,规矩,不求迅速而求质量,很有耐心。他们很少表现自己,喜欢安静,较害羞,再生人面前常不知所措;上课守规矩,肯动脑筋,喜欢默默思考,很少发言,多愁善感,情绪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与人交往缺乏主动性,小心谨慎,不易流露内心情感。
一般而言,纯粹属于上面4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的人是很少的,大多数人是具有某一气质型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兼具其他类型的某些特点,具有混合性。
(三)性格差异
性格结构分为四个大方面:对现实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
1. 性格的态度特征
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事物有各自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为人处事。
2. 性格的意志特征
3. 性格的情绪特征
4. 性格的理智特征
理智特征是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风格。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差异,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如有主动观察型与被动观察型,有听觉记忆性与视觉记忆性,有思维分析性与思维综合性,有想象广阔性与想象狭窄型。
三、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1)口唇期:从出生到12~18个月
(2)肛门期:从12~18个月到3岁。
(3)性器期:从3岁到6岁
5岁以前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4)潜伏期:从5岁到12岁
(5)生殖器:从12岁到成年,青春期是生殖器开始的标志,此时个体生理发展趋于成熟。
塔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医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 以下8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时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与自卑感,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
(7)繁殖感对停滞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简答选择)
(一)生物遗传因素
双生子的研究被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
高特斯曼提出了研究双生子的原则
(二)社会文化因素
(三)家庭环境因素
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
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
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
(四)早期童年经验
(五)自然物理因素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学生人格特点和发展现状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