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再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旧课:我们之前学习了地球的各个圈层分别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以及生物圈和土壤构成,那么这些圈层又有哪些元素所构成呢,这几个圈层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难道是彼此孤立的吗,
总结: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不考虑其他因素,一般情况下:
气候?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气候?水文: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植被?土壤:植被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水文?地貌:形成流水侵蚀地貌。
提问: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是通过哪些途径联系在一起而组
2
成一个整体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新课讲授: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探究一: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1)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潮湿、空气中水汽含量最大,又会增加降水量。
(2)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击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是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等。
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由于
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思考并探究 据图探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
通过引导,学生能通过分析讨论思考题,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探究二: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个体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5-65页活动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3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试以秘鲁渔场的形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是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请你说说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增高时,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3、厄尔尼诺不仅给秘鲁带来灾难,而且还殃及世界其他地区,这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你能否列举身边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总结: 1、秘鲁西岸海域,由于盛行东南信风,海水由东向西运动,从而形成了水平方向的补偿流——秘鲁寒流和垂直方向的上升流,这样就将深层营养物质(磷酸盐类)带到了海水表层,致使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鱼类来此觅食,形成秘鲁渔场。
2、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海洋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数以万计的海鸟因饥饿而死亡。
3、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海湾战争时,大量油田被炸,石油燃烧产生的烟雾,使遥远的喜玛拉雅山降黑雪。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区域的联系性。
通过厄尔尼诺大家可以发现地理要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
4
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一系列地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彼此之间发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或系统。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其中,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读图:图3-2-7“地表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示意图。
分析、讲解:在地球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传输与交换。例如:海洋是太阳能的巨大储藏库,由于海洋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量交换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而
大气对海洋的作用,则主要是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摩擦作用驱动水体流动。例如:赤道两侧,常年在信风驱动下,形成稳定的风海流。当然,水体运动也会影响或改变大气的运动。结合我们刚才讨论过的“厄尔尼诺”现象,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如何相互作用的。
除此之外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的传输与交换。当
5
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降低;当气压降低时,海面就会相应升高。例如:当台风经过海面时,台风中心区域的气压很低,往往导致海面高出周围几十厘米甚至几米。
讨论
讨论 请同学们想一想,还能举出一些什么例子能够说明四大圈层间存在着能量交换, 说出下列实例是哪些圈层的间物质或能量运动:
1、风海流的形成。
2、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3、黄土高原的形成 。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台风的形成。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8、反气旋控制下,海面降低。
承转语 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是紧密相连的,那么物质运动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三、地球圈层的物质运动
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读图:图3-2-8“光合作用”示意图。
6
讲解: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呼吸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表明,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存在明显的物质运动。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之间的物质运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岩石圈表层的土壤中吸收某些矿质元素,从水圈中吸收水分。矿质元素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水从水圈迁移到生物圈。当植物残体腐烂分解后,其生成物又重新回到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
补充 阅读课本68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上的生物循环与碳循环。这部分内容简要的概括的地球上碳循环的基本流程,作为知识的扩充,同学们自己将这个知识点理解一下,并在看的同时将碳循环同水循环、氧循环等联系起来想一想,它们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这些循环对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有着怎样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如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等,往往跨越圈层界限,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四、板书设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要素与整体的一致性——各大圈层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7
2、牵一发而动全身——厄尔尼诺
3、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青藏高原与亚洲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四大圈层之间的能量循环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光合作用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8
范文二: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人文地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综合性、时效性,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方法进行人文地理的教学是新课改的突出特点。人文地理教学注重实例,并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教学内容大多贴近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广泛,要不断的补充新知识,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和社会热点,只有这样上课才有激情,才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开展适当的探究活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打下基础。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设计了楼兰古国的案例,通过生动形象的分析,使同学们明白,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统一整体,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关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教材是通过分析土壤的形成,来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自然综合体,我们觉得这部分设计概念多,教学难度大,与最后内容联系不紧密,所以摈弃了这部分内容。采用气候作用为中心要素,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与楼兰古国的案例紧密结合,也能达到让学生形成整体性观念的目的。通过设计了楼兰古国的案例,精心设计情景,生动形象的分析,采用“牵引”式不断引导学生思考,使同学们明白,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统一整体,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较好地完成了课标的要求。
范文三: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班级:
科目:地理
任课老师:峗丽珍
课题: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上课时间:2014/4/28
教学目的 :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新功能。
3.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 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 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以及理解某 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 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 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生物循环)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
难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生物循环)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
课型:授课型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活动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PPT
一、讲解
老师:今天, 我们要讲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我们主要是从它的三个表现来讲述。 首先, 我们来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第一个表现—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这是桂林的一幅图片, 大家告诉老师这幅图上有什 么。
学生回答。
老师:不错,从这幅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大气、水、生物、岩石、土壤、地貌、地形等,这 些在地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自然地理要素。 这些要素并不是简单地组合在一起的, 他们 是通过水循环、 生物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形成了一 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大家可能会觉得比较抽象, 不过没关系,下面我 们以生物循环作为例子来讲解一下地理要素间进行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大家先看这张图片 以及旁边的文字说明, 并进行小组讨论, 等一下老师会叫三个小组派代表来回答这三个问题。 学生讨论。
板书:
老师:好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讨论就到这里了。第一个问题哪个小组来,没有同学主动 老师点名啦, xxx 同学你来。 (学生回答)回答得很不错,请坐。下一个问题就由 xxx 同学来 回答吧。 (学生回答)嗯,没错,就是我们之前学习的水循环的一些环节,对吧。最后一个 问题 xxx 同学来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 ) 回答得非常正确。那么综合三个问题我们能得出什么 结论呢?从这个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上面这五个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形 成了一个互相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
接着我们认识一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第二个表现——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 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 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 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如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等。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 物的功能,这个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就像我们刚刚讲的生物循环的光合作用过程中, 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 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由此 可见,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对吧。 而平衡功能是指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 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下面我们通 过书本上的藏羚羊的活动来认识一下平衡功能。 同学们先阅读以下这段文字材料, 并试着回 答上面这个问题,如果看不清的话也可以看书本。 好了, 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当周 围环境良好例如食物、 水源丰沛、 寒潮少、 避风处、 含盐土壤充足时, 藏羚羊数量怎样变化? (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 ;藏羚羊数量增大又会给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导致环境恶 化——食物、水源、避风处、含盐土壤不足) ,环境恶化又会给藏羚羊的数量带来怎样的影 响呢?(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 ,藏羚羊数量减少后又会使环境得到改善,进而又影响藏 羚羊数量, 多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使得藏羚羊的数量达到动态平衡。 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类 干扰情况下,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第三个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 过程。自然地理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 ,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 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我们以黄河的水土流失为例, 同样的同学们先阅读以下这段文字, 并思考这两个问题。好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一起解决这两个问题吧。首先是第一个问题, 从材料我们可以知道人类破坏植被, 导致黄土高原 (被流水侵蚀) , 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一方面, 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并形成沟谷地貌, 这样又会使得人类为了开发肥沃平坦的土地而 破坏植被, 进一步加剧黄土高原的流水侵蚀; 另一方面, 水土流失导致黄河下游 (泥沙堆积) , 使得河道(淤高) ,甚至形成地上河;或者使得河流(改道) ,进而形成(泛滥平原)即河漫 滩的地貌。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大家看,人类破坏黄土高原上的植被, 即生物要素,这一过程也改变了黄土高原上的水文、地貌、土壤要素,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 一是:黄土高原是在水文、地貌、生物、土壤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过程中形成的。即:自 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我们再返回来看这个关系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起因是 (人类破坏植被) ,从而导致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一系列的变化,这说明了某一 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好了, 接下来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及其三个表现) 是哪三个表现呢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地理要素间 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其中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 它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通俗的来讲叫做牵一发而动全身。 那么学习本节课又有什么意义呢?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 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 都具有 重要意义。
(X 分钟)
范文四: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 题 知识与 技能 教学 目标 过程与 方法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
1 课时
时间
2009、10、26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1.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 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 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 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对水库建设的辩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 情感、 态度与 价值观 教学 重点 难点 环节 情景 导入 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学生讨论】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 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不是)那 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举例说明图中地理要素间如何相互联系? 【教师小结】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 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气候→水文: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植被→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 水文→地貌:流水的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变得千沟万壑。 重 点 难点 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 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设计 【投影图片】泰宁金湖景区风光、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的景 教学随笔
【引入新课】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自然地理环境 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地理要素并非 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
环 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新课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承转】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这些地理要素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1、水循环 水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 能量交换。 3、生物循环(重点讲解:生物循环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小组讨论】案例 1 中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提示:对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影响)。并结合示意图,绘制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的简图。在此基础上思考生物循环如何改造了三大圈层,而形成了适宜人 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承转】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 作用。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 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的产 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 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称为生物循环。 【教师小结】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环境 物质循环过程: 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 量流动,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 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过渡】整体性就是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特征,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
【投影小结】
【学生思考】图 5.2,树如何自养?
【教师小结】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新 功能----生产功能。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1、生产功能 【学生思考】这个过程需要那些自然要素的参与? 植物、大气、土壤及水圈、岩石圈 说明生产功能是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需要将大 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起,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学生活动】如果这是一棵阔叶树种,挪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能不能成活?成 活需要那些条件?为什么? 【承转】在西北地区的植物为了适应环境,植物形态又是怎样的呢? 【投影】西北地区的植被---骆驼刺的剖面图。说明由于水分的改变,物质能量 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发生了变化,为了生存,生物必须改变个体形态
,达到 协调。转入平衡功能。 2、平衡功能 【学生活动】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否保持稳定? 【投影/教师小结】
结论: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 进一步举例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澳大利亚的兔灾。印证结论。 【承转】地理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如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为什么变化?如何 变化?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学生讨论】案例 2 分析: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 影响的过程。 【投影/教师小结】
内因: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 过程:水土流失。 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 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 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让学生回忆厄尔尼诺现象,由于秘鲁沿岸洋流的变化,引发了那些变化? (渔业减产、全球气候异常、造成洪涝、干旱)理解此观点。 【学生活动】P89 活动题:观察 a-e 图,发现湖泊面积和深浅发生了什么变化? 要求学生从每一组图总体感知地理要素的特征,再比较各地理要素的演化过程。 【教师小结】 地形:湖泊—陆地; 气候:湿润—干燥; 土壤:湿—干; 生物:水生—陆生; 水文: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教师小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大,对自然要素的干扰增加,特别是水和生物, 由此引发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举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破坏和植树造林分别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雨林的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相反,植树造 林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促使生态向良性方向发展。 【学生讨论】案例 3 分析:找出东北森林的位置,依据案例写出森林变化导致环 境整体变化的因果关系。 【录像】1998 年东北水灾。分析原因?重点说明人为原因影响很大。 【教师小结】
2、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学生讨论】讨论 p91 活动题:分析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投影】长江三峡水库,黄河三门峡水库。同时说明三门峡水库的现状。 课堂 总结 人类在进行大型工程的时候,必须反复论证, 以确保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 不可否认, 造坝治理水灾和索取资源的确是人类的创举, 但正如其他活动一样, 人类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长远代价。首先,在危机发生以前,可能没有 预计到;其次危机发生时,可能毫
无察觉;第三即使察觉到了,也可能没能采 取行动;最后,即使行动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练习 板书 地理填充图册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作业 教学 反思
搜集资料,分析北方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措施。
范文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统: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教学重点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 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教学目标
? 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 通过剖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学
会从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 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教学方法
?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二、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以生物和人类活动为例,分析说明了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以及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板书)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举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1活动题第4小题。
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发生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河流: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动物:物种减少;地下水: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贫瘠。
【承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面我们就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板书)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板书)
1、成土母质的概念和形成
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钙、铁、锰、镁含量高
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含量高
二)气候与土壤(板书)
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3活动题第1、2小题。
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参考答案: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不对。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干旱或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
(三)生物与土壤(板书)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1小题。
1、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参考答案: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四)地形与土壤(板书)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2、3小题。
2、比较说明在下列土壤类型中,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红壤。
参考答案: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由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并在比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而成,发育程度最好。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但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区,因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因而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
3、查阅资料,说一说黄土高原土壤的性状和成因。
参考答案:黄土高原的黄土疏松多孔,质地均匀,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它是第四纪历史时期长期的堆积物。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黄土堆积之后,又受流水等影响,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
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板书)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4小题。
1、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说一说水稻土的性状和成因。
参考答案:水稻土是人类生产形成的特殊土壤。它可以发育在各种自然土壤上。人们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大土块散碎,在土粒之间、微团聚体之间还闭蓄着一部分气体,使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发展。另外通过增施河泥,建造粘重的土壤质地,以利蓄水种稻。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板书)
【举例分析】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这是因为: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三、板书提纲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二)气候与土壤
(三)生物与土壤
(四)地形与土壤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