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一、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为什么坚持公有制经济
( 1 )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第一,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 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第二,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 是我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标志。第三, 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 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 控制生产和流通。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依靠力量, 是我国经济自主的主要物质基础和保持社会安定的主要经济条件。第四, 公有制还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 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怎样支持鼓励公有制的经济的发展
1、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2、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
3、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4、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动力发生变化的原因
怎样坚持依法治国,人民当家做主
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切实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要按照宪法精神和党的十八大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二要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桂。全区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按照****的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形成全社会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扎扎实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提高我区法治建设水平。
三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紧紧抓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重要环节,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成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多党参与的理评
中国的一党制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里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并在实践中证明了其一党执
政的可行性与优越性。新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所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贡献,以及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同时避免了政党更迭可能带来的社会动荡。
1、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这项民主制度的最大优势,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从而能够把社会各方面的政治力量整合成朝同一目标作用的正向力量。
2、最大的优点,便是政策的连续性。
3、长期执政导致体制内的优胜劣汰和新陈代谢成了难题
4、一党执政缺乏一个纠偏机制
5、一党执政反腐难度大
6、民主与法制推行比较困难
一党制可以制订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 一党制能够高效率管理社会的,维护社会稳定
一党制可以真正地代表全民的利益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才能保证中国的稳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幸福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性质、特点和基本任务是: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特点是: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
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一、树立忧患意识,分析党建难题 二、总结执政经验,阐释党建原则 三、提升执政能力,建设学习型政党 四、保持活力统一,发展党内民主 五、着力固本强基,夯实执政基础六、弘扬优良传统,突出反腐倡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目标是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即: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新社会阶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社会阶层,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人员: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 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P241-P246
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必要性,两个先锋队P241
1、必然性: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这是由它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
2、其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3、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离开了其领导,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会改变。
重要性: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②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③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
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范文二:公有制的经济学分析
作者:秦兴方杨家栋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1998年02期
一、“公”与“私”:问题的提出
中国在所有制方面所选择的增量改革方式,在促进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并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中最活跃的元素细胞的同时,又从两个方面引致所有制存量改革:一是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其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它已开始对部分公有制经济作出符合其利益和偏好的改造,其主要形式为收购、兼并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以及参股国有企业等;二是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竞争压力,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动地进行内部改革。从开始的责任制的改革,到下放自主权、“两步利改税”;从以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为主要特征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到以实现实物形态所有权与价值形态所有权分离为改革核心内容的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目前正在推进的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这一切表明,中国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改革正在走向深入。
尽管中国所有制方面增量式的改革及其引致的存量改革无论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较为有限,但它再次触发人们对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争论,并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有人认为增量式改革已使非公有制经济的成分过大,于是他们提出了“我们还要不要以公有制为主体?要不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要不要社会主义?”等问题。与此相反,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在我国现行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尤其是国有经济成分还偏多,应该再下大气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是体现在数量上占优,而是在整体实力和运行质量上取胜,因此,大部分国有小企业特别是竞争性行业中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关、停、并、转、租、卖、公有民营、股份合作”等方式向非国有经济方向转换。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相当一部分同志根据10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得失得出如下结论:国有经济面对非公有制经济竞争压力所进行的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走到尽头,现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以明晰产权关系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大力发展(推广)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在内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对此,另一部分同志则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无论是现代企业制度,还是股份制,都是要搞“私有化”,要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是借改革之名,行私有化之实。
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争论,其关键就是如何全面、科学地理解公有制与私有制,在实践中就是如何改革国有经济及这一改革如何深化的问题。**理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二、公有制:经济学上的释义
在经济学中,所有制和所有权本是两个通用的范畴。所有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法律表现形式上去把握它,则所有权被看作是一种意志关系,即指由于对象的有限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自由处理,该权利一般由社会规定并由法律加以保证;二是将所有权作为一种经济关系,其内容是人们占有某物,都是要借助其实现某种经济利益,只有这一利益关系得到实现,所有关系才是现实的。在后来的经济研究中,人们通常用所有制概念表示从经济关系角度把握的所有权,以便与它的法律表现形式的所有权关系相区别。当然,这两者总是相互联系的。所有制是一种实体关系,它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所有权则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其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所有制决定所有权,离开所有制谈所有权关系是不可思议的,分析公有制及其有关权利关系也是如此。
经济学所说的所有制,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为谁实现经济利益。在这个意义上,公有制的经济学含义可以界定为: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并且用来实现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尽管每个人所占有的公有生产资料在数量、质量等方面有可能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不能凭借对公有生产资料的特殊占有来实现自身的特殊利益,因占有较优生产资料而带来的级差收益应该通过一定方式提取出来,归全体劳动者共同拥有;每个人都只能凭借自己的主观努力——劳动来实现自身的特殊利益。
正确理解公有制的经济学含义,需要把握三个基本要点:
一是公有制强调生产资料占有及其借以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的整体性、全体性,但我们不能把“整体”、“全体”抽象化、绝对化。(1)从动态的、历史的角度看,公有化程度及其实现多大范围内劳动者的共同利益,或者说,这里所说的“全体”、“整体”到底有多大范围,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既定社会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与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公有化程度极低,这一社会形态下的公有制所实现的只是部落内部成员的共同利益;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初级阶段)典型的多元生产力结构相适应,所有制结构以及公有制内部结构也呈现多元特征: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并存;在公有制内部,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并存,建立在较高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全民所有制所实现的是全社会范围内劳动者的共同利益,而建立在不很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集体所有制只能实现某个区域(如乡、村、街道)或集体范围内劳动者的共同利益;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实行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即全民所有制,这一社会制度下的公有制实现的是全社会范围内劳动者的共同利益。动态分析表明,公有生产资料占有及其实现利益关系上的整体性、全体性是一个随生产力发展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小(范围)及大(范围)的过程。(2)在既定社会制度下,例如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化的范围、程度和具体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对此,下文将作全面剖析,在此不再赘述。
二是公有制所要求的每个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都有平等地位,都有参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平等权利,可以与现实经济运行中人们占有公有生产资料在数量、质量等方面存在差别并行不悖。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现实占有的“不平等”还是必要的,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抉择。无论这种占有“不平等”是政策所致还是市场所致,社会都将予以“默认”。因为,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是人们现实占有实物形态生产资料的平等,而是借以实现利益的共同性、整体性和公正性。所以,我们在分析现实经济中的公有制时,注意力不应只放在占有是否平等上,而要看占有上的“不平等”是否破坏了利益实现上的共享性原则,人们是否因特殊占有公有生产资料而实现自身的特殊利益。如果因占有较优公有生产资料所带来的级差收益已由社会提取出来,用来满足全体劳动者的共同需要,则这种公有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仍然符合公有制的本质要求,是公有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具体实现;如果生产资料不能用来实现劳动者的共同利益,那么,即使现实中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再平等,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有制。
毫无疑问,若劳动者用特殊占有的公有生产资料来实现自己的特殊利益,则有悖于公有制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公平的行为。在我国现阶段,社会所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是生产资料的特殊占有问题,而是因特殊占有公有生产资料所造成的不公平问题。解决的途径不是平均生产资料占有,而是利用经济杠杆调节较优生产资料所带来的级差收益。
三是公有制并不否定个人的权利和利益,而是实现这一利益的手段——生产资料的特殊占有,特别是凭借这种占有剥削他人的劳动。它所强调的是,个人利益的实现必须建立在自己的主观努力基础之上。在传统的经济分析中,人们往往把个人利益看作是私有制的代名词,似乎个人利益与公有制格格不入。若把个人利益与公有制联系起来,则会冠以非马克思主义的帽子。其实,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中,并不排斥个人的权利和利益,相反会得到更好的实现。他们说:在未来社会里,“生产劳动给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1〕;代替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 “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其目标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由此可见,我们在分析公有制时,将个人利益排除在外是缺乏根据的,对现实中探索高效率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也是不利的。确立这一观念,对于深入研究公有制及推进我国公有制实现方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为在改革实践中大胆且有效地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还需要正确理解私有制和“私有化”的内涵。从一般理论上分析,公有制是作为私有制特别是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和对立物而出现的。这是因为,公有制和私有制在本质规定性上存在巨大差异。公有制所要求的是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用来实现劳动者的共同利益,而私有制所要求的是,借助生产资料的特殊占有实现私有者自身的经济利益,甚至是通过剥夺他人利益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利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公有制必将取代私有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灭亡后,私有制就必然退出历史舞台。众所周知,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呈现多元结构,因而,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个体经济)、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等)还有存在的必然性,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还要大力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否定的不是私有制,而是“私有化”。在改革实践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现在人们所讲的“私有化”有两种解释:一是西方国家与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和专家所定义的“私有化”,在他们看来,凡不是国家所有并且由国家直接经营的企业,只要经营管理方式改变了,不论国有产权是否已经变卖或易主,都称之为“私有化”。例如,企业改为公司制、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以及改为承包、租赁、委托和托管经营,他们都称之为“私有化”。另一种定义为:“私有化”仅仅只是指产权的“私有化”,而不包括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变。国内大部分学者持后一种观点。在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方式过程中,我们需要反对的是后一种意义上的“私有化”,即搞产权“私有化”,而不是否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如果我们片面夸大“私有化”的范围,则在理论上就会作茧自缚,在改革实践中自寻绝路。
三、生产力论:分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论支撑
生产力理论,是**理论的精髓,也是我们分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理论支撑。
**理论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发展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同志创造性地将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从而在最深层次上回答了一直困扰人们的难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对此,**理论作出了如下系统而科学的回答: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
2.“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5〕
3.“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困。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6 〕“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生产力有某种忽视。”〔7〕
**理论中的生产力论,既为我们精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分析作为社会主义运行基础的公有制及在实践中探寻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供了理论武器和思维方法,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问题上的一系列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难题。
公有制是目的还是手段问题——传统的经济分析循着这样一条思路,将公有制定义为社会主义者为之奋斗的目标、目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最基本的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整个社会主义最基础的东西,因而,我们在夺取政权并用超经济手段剥夺了封建和官僚资本主义所有权后,马上改变其他一切私有制的东西,建立公有制,并全力加以巩固并且争取尽可能地由公有制的低级形式(集体所有制)向更高级的形式(全民所有制)过渡,成为社会主义者推进社会进步的根本任务。如果不努力从数量上巩固已有的公有制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比重,则是对社会主义的削弱;如果不从“质量”上争取向更高级的公有制形式过渡,则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停滞。
若用生产力论来分析公有制“目的论”,则这种公有制是一种典型的与生产力发展进程脱离的、孤立静止的、形式的公有制,把这种公有制当作社会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是理论上的重大误区。(1 )按照历史唯物论原理和**理论的基本思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状况。所有制问题的解决,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解决所有制问题的基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 )根据**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目的,不是为了好看,也不只是为了从法律意义上承认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而是通过这种占有方式,彻底解放并发展被旧的占有方式(私有制)束缚了的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一基础上达到全体劳动者共同富裕的目标。在这个意义上,公有制只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或根本目标的手段。(3)从动态的、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并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度,是社会主义者为之奋斗的目标;相对于共产主义社会而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解决生产力相对落后与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矛盾,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手段。
社会主义多元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元生产力结构决定了多元所有制结构或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并存具有客观必然性,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在的主要分岐是,如何正确理解多元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根据马克思主义和**生产力理论,某种所有制关系的建立及其发挥作用必须与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相适应。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应在代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领域发挥作用,其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首先不是体现在机械的“数量占优”,而是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质量占优”,即**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8〕这意味着, 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推进要实现由“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的转换,由追求比重向提高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控制力的转换。
社会主义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并存的长期性问题——理论界虽然已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必然与非公有制相互并存这一问题达成共识,但对并存的长期性缺乏较一致的认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只是权宜之计。在实践中,许多个体和私营主也因此而产生了疑虑,因担心政策变动而纷纷变换“门庭”,改为“集体”性质,或控制发展规模,将积累转化为消费。这一切,都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高效率发展,也对公有制经济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造成了较大障碍。
实际上,生产力的发展也具有自身的规律,它是一个由低及高、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阶段,每个阶段也需要经历较长时间。从人类社会诞生到18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第一代生产力,通常称为古代生产力阶段,先后经历了200多万年;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本世纪40年代末,属第二代生产力或近代生产力阶段,其间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已率先向人类第三代生产力——现代生产力阶段过渡,其基本特征是以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体系为整个生产力系统的基础。而在我国现阶段,总体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而且发展极不平衡,呈现多元结构:城市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但农村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工业领域已基本实现现代化,而中国的农业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尚未实现机械化,更谈不上现代化;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相当落后;在行业内部、地区内部,生产力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这种状况,决定了我们解决发展生产力这一历史课题的长期性,也就是说,我们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实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完成生产力由多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过渡。
多元生产力结构决定了多元所有制结构,我国生产力结构由多元化向一元化过渡的长期性,也决定了要完成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并存向单一公有制的过渡,需要很长时间。正如**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出科学论断后所说:“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9〕
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结构和实现形式问题——传统的经济分析通常把公有制经济界定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范围内,排除了社会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成分,在理解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问题时,一般都把“主导”界定为国有经济数量占优,并因此把改革实践中部分中小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均称之为削弱国有经济的力量,动摇公有制基础,甚至说这是“私有化”;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上,只承认国有制、集体所有制,而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混合所有制均排斥在外。这些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片面理解,导致我国公有制内部结构的僵化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单一性。
其实,在我国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甚至各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发展极不平衡。因此,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公有化程度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根据生产力状况来选择。代表我国生产力水平及发展方向的领域、行业、部门、企业,公有化程度可高一些,主要采取国有制方式;生产力发展相对先进的,国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并存,且以后者为主要方式;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的,可以选择混合所有制、社会所有制等方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学习、利用,都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四、多样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
根据公有制的经济学含义以及依据**生产力理论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作的经济分析,我们认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不能只局限在传统的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上,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包括对传统的实现形式进行革新,以及创造公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凡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种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我们都可以创造或借鉴并且大胆地、充分地利用。通过努力,寻找到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在目前公有制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公有制可选择的实现形式除传统的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外,还包括下列新的实现形式,在此分别予以解析。
1.国有企营制。传统的国有制实际上是国有国营制,虽然10多年来的改革已使企业获得了较为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但这种经营自主权缺乏制度保障。企业所获自主权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主管部门,或者说取决于政府主管部门对相关权利的偏好。从本质上看,目前的国有制仍是国营制,国有企业仍是国营企业。国有企营制,是一种国家代表全体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最终所有权或价值所有权,企业掌握法人财产权或实物资产所有权,从而企业可以真正实现自主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其基本构架是:设立国有资产委员会,作为公有生产资料的总代表,或公有生产资料的最终所有者,负责制订有关公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实现共同利益方面的方针、政策,决定公有资本的投资方向和规模,负责国有企营企业的主要人事安排;国有资产委员会是政府的一级行政机构,具体的经济职能的履行和经济活动的开展委托给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该公司在性质上属于企业法人,其职能主要是受国有资产委员会的委托,保证国有资产权益的实现,开展公有资本的经营活动,即根据国有资产委员会的旨意,具体负责公有资本的投资活动,以及向具体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派出产权代表,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等;企业凭借法人财产权,即对实物资产的占有、支配、使用、处置、抵押、转让等权利,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一制度既保证了国有资产(价值形态)的整体性,又利于充分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自主性,因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较优实现形式。当然,要使这一方式得以推广,首先必须转换人们对公有资产的管理观念,实现由实物资产管理向资本经营管理的转换;其次必须改革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即实现由“政府——企业”模式向“政府——公有资本经营机构——企业”模式的转换。
2.国有民营制。这是在改革传统的国有国营制基础上产生起来的又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即由国家代表全体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的价值所有权,实物资产采取承包、租赁、委托等方式交由劳动者个人或群体经营的一种企业组织方式。这一形式的最大优点是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原则性”,是指生产资料的价值所有权掌握在国家手中,并且凭借这一权利获得收益,从而保证公有制本质要求得以实现。所谓“灵活性”,是指生产经营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比较灵活,企业可选择一切符合市场需要的方式开展其生产经营活动,其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今后,大部分国有小企业,尤其是商业服务业的小企业,均可选择国有民营这一公有制实现新形式。
3.社会所有制——股份制。股份制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财产组织形式,股份制企业的资产既不属于国家,也不属于企业职工集体,更不属于私人。这种“三不属”企业,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所有制形式。作为一种财产组织形式,股份制并不是某一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而是生产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诚然,股份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在战后成为其企业普遍采用的形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股份制姓“资”,它之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得以空前发展,是因为社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股份制是在矛盾中得以发展,其发展本身又是对资本主义的一定程度的“扬弃”。既然股份制本身并不存在制度属性,因而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换言之,股份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可选择的一种实现形式。在当前正在推进的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中,股份制是一种适用面很广且较有效率的思路选择。当然,选择股份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在实践中需要把握好几个问题:(1 )防止“一股就灵”的极端倾向,把股份制当作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唯一实现形式。各地区、各企业应根据其生产力发展水平、资本市场发育等具体情况加以选择。(2)股份改制过程中,要保持公有性, 则必须由国家和集体掌握控股权。关于控股权,并不意味着国家或集体至少必须掌握51%的股权,而是国家或集体股本达到本企业的最低控股额或控股比例。(3 )选择股份制的目的不只是筹集社会资本,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关键是建立股份运行机制,或转换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现行的经营机制,真正明晰产权关系,理顺政企关系,实现责权利相互结合,管理科学规范,从而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4.合作制。这主要是由农村的劳动者和城镇居民自愿联合、共同经营的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劳动者之间一般都是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联合起来的,联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劳动与劳动的联合、劳动与资本的联合、劳动与技术的联合,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联合等等。这些联合起来建立的合作组织,一般都实行民主管理制度,有公共提留,积累为联合者共有,内部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同时也有一定的股金分红。就这种合作组织的性质而言,它当属社会主义的合作经济,具有公有制的性质。当然,它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较低级的实现形式。但是,合作制是与现实生产力相适应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正因为如此,合作制形式正在我国农村、城镇的工业、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许多行业中兴起。我们认为,大力发展合作制形式,对活跃经济,满足人们多层次的需要,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特别是分流现行公有制经济中的富余人员,具有重大的意义。
5.股份合作制。它是引入股份制机制的合作经济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既不是股份制,也不是合伙制,与一般的合作制也不同,其核心内容是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的有机结合。劳动合作是基础,职工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行民主管理,企业决策体现多数职工的意见;资本合作采取了股份的形式,即企业内部职工个人出资入股(不吸收本企业以外的个人入股),共同为劳动合作提供条件。这样,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企业的出资人,两者的结合有利于落实企业的经营责任,提高职工对企业资产的关心程度和风险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股份合作制的性质来看,其内部职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且利益共享表明,它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之一。实际上,大多数股份合作制企业是在原来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其保持了公有经济的基本内核。从其生产资料占有范围及其利益共享的范围来看,股份合作制是一种较低级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但是,由于它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符合目前国有小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实际状况,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产权明晰、权责对应、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改革方向,因而,在实践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使一大批小企业换发了生机,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认为,股份合作制是国有小企业和集体企业改革可以选择的主要形式之一。
6.混合所有制。它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方向推进,在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基础上出现的联合体形式,如经济协作组织、企业集团、综合商社等,按所有制关系划分,联合的方式主要有公有制经济内部的联合(国有经济内部联合、集体经济内部联合、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之间的联合)、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联合、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的联合等三大类。公有制经济内部的联合所形成的经济组织,其性质无疑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联合所形成的经济组织,只要国有成分或集体成分占主导,其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只有在非公有制经济内部联合或者非公有制经济在与公有制经济联合而形成的企业中占主导的情况下,企业的性质才是非公有制。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将会进一步加强,混合所有制将会成为较为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只要我们运用得当,混合所有制可以而且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尤其是成为地方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组织形式。
以上六种形式,是我们根据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解及现实经济生活中新出现的一些公有制实现形式所作的基本分析,在实践中可能还会有其他公有制实现形式,这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探索、创造、总结。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形式,我们都要大胆地试验、比较、吸收并充分地利用。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公有制才会充满生命力和发展活力。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1、120、123页。
〔4〕〔5〕〔6〕〔7〕《**文选》第三卷第261、63、116、 6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9〕**同志十五大报告《高举**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范文三: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
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2000年理科第12题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001年理科第24题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2002年文科第10题
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2002年文科第12题
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2002年理科第26题
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地位 2003年第12题
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控股的重要意义 2004年第27题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97、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定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
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 1998年文科第7题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2000年理科第24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2004年第12题
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298、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之外的多种分配制度 2001年文科第9题、理科第13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2003年第25题
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了生产过程,都在生产过程中作出了贡献。收入分配应该体现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更好地鼓励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把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299、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共同富裕的必要性 2000年文科第22题
正确认识和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002年文科第35题、理科第35题
按劳分配是与公有制相联系的分配方式,其他分配方式是与多种经济成分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存在的客观性。处理好不同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二是要确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但在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社会公平。公平既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和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注重社会公平,就是要在收入分配中防止出现收入差距过大和两极分化的现象。
300、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 1999年理科第22题
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一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即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30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能 1997年理科第19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制度 1998年文科第26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998年理科第29题、2004年第12题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2000年文科第12题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2000年文科第23题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2000年文科第24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主要方式 2006年第30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权分立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协商制度是充分发扬民主,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加强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
302、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 2000年理科第32题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战略地位 2001年理科第25题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2002年文科第9题、理科第14题
民主首先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0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根本特点 2003年第11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高度民主的差距还很大,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紧迫性;同时民主政治建设受各方面制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范文四:历史上的公有制经济
历史上的公有制经济
我们一般认为只有原始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才实行公有制, 其实, 历史上以国家或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有许多。重读这些史实,对正确认识国企改革、发展民营企业等新问题会有一定的启发。
奴隶社会算是私有制社会, 但也有公有制的成分,确切地说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我国西周和春秋前期的工商业就掌握在官府手里, 各项工艺品,都由官吏管辖的奴隶从事生产。 所谓“处工就官府”、“工商食官”正是这一特征的反映。这种工商业是官办的,就是公有制。 井田制就更一大二公了, 从后来商鞅变法提出废井田、 承认土地私有看,井田制当然属公有制。
随着铁制农具、牛耕得使用和推广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使“蓬蒿藜荻”之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之野,逐渐得到垦辟,成为“庐田庑舍”。由于奴隶没有这种积极性——“民不肯尽力”,井田处于瘫痪状态, 到处是“维莠骄骄”、“维莠桀桀”的丛生茂草,弄得“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七十年代在农村有社员锄地只锄地头的现象,生产队长和社员的矛盾也很紧张, 生产队里的牲口到春天就缺草少料, 这些现象类似于“民不尽力”的井田。当然, 如果真是众人拾柴火焰旺,社员都象英雄小姐妹一样热爱集体,生产队长都像史来贺一样关心社员, 也就不需要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了。
《国语·周语》记述周定王派人去宋国, 途径陈国时,看到那里“野有瘐积,场工未毕”(庄稼烂在田里无人收割,堆在场头没有碾打完毕)的“公田不治”的景象。与此相反,一些奴隶主却尽量驱使奴隶从事荒田的开垦,于是出现了大量不在税收之列的私田。**时就出现庄稼烂在地里的现象,因为收回来的和不收回来的都一样吃公社食堂的大锅饭。现在国有资产流失的企业的老总们也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当然, 这并非有意贬低奴隶社会公有制的作用,因为, 这种制度的选择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集体的大规模的奴力劳动, 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 金字塔、空中花园、罗马大剧场等等都是奴隶劳动的硕果。应该说明的是,两种所有制的选择都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同时受各种社会力量的主观认识的影响, 哪种所有制方式有生命力, 哪种所有制方式更能促进当时社会的发展,社会就会选择那种所有制。 在后来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里, 所有制形式的选择也是这样。
西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国家仅设收税而已,特别是文帝时,对盐铁经营采取放任政策,于是富商大贾、豪强地主“专山泽之饶”〔《盐铁论·禁耕》〕,垄断了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这不仅影响中央的财政收入,而且也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汉武帝为了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采纳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把私人垄断的冶铁、煮盐、酿酒等重要工商部门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煮盐、制造铁器和买卖盐铁等事物。
汉武帝死后第六年即公元前八十一年,郡国所举的贤良文学,曾议罢盐铁官营事,和桑弘羊等进行了争论。这次会议由桓宽作记录,整理成书,就是现存的《盐铁论》。会议的结果,取消了酒的专卖和关内铁官,对汉武帝的官营政策作了限制和修改。这可能是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第一次争论。
东汉时期,除了地主经济和自耕农的个体经济之外,还有大量的国家所有制经济。封建国家不仅掌握着大量土地及山林川泽,并且还直接经营许多生产事业。特别是手工业方面的经营,更多的集中在封建国家手里。
东汉政府的很多部门,都直接经营生产事业,以供皇帝和整个贵族官僚集团穷奢极欲的生活享受。在东汉的政府机构中,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仆所掌管的全部税收收入外,它所管理的主要生产事业,是屯田。东汉时期的屯田,以军屯为主,在沿边地区,还有募民屯
田及放免刑徒屯田。屯田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运输的繁劳,就地解决军粮。大司农所属的平准署和导官署,还分别进行各种丝麻纺织品的染色加工及粮食加工。西汉时,盐铁生产也由大司农直接经管,东汉时改由郡国经营管理。少府实际上是皇帝的大管家,他除了管理山林川泽的各种税收归皇帝私用外,还直接组织整个皇室需要的生活用品和各类奢侈品的生产。同时,少府所属的御府署,负责织造高级丝织品,及制作各种服装,尚方署主造各种奢侈品等,其规模都相当庞大。将作大匠直接主持宫室、都邑、陵墓等土木工程的营造。太仆则主造各种兵器器械,并管理各处牧苑,以供军事及皇室需用的马匹。如上这些都属公有制经济。类似于现在脱离政府部门以前的政府附属企业,其收入用于弥补经费的不足。
秦汉时期封建国家尚保留大量国有土地,由大司农和少府管理,是皇室和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东汉政府为解决农民破产流亡问题,经常地采用“假民公田”的办法。所谓假民公田,就是把国有的荒地和怨囿以及山林川泽租借给流民进行生产。接受假田的人,在头三五年可以享受免除耕税的待遇,国家甚至可以向假借公田的农民贷给种子、食粮、和耕具,但是过了几年以后,农民要向国家缴纳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假税”,并承担其他封建义务。《后汉书·和帝记》注:"假,犹租赁。"假民公田就是把国有田地租赁给农民耕种。也算是一种承包形式。东汉政府利用假民公田的办法安置流民,是颇有成效的。
明初的田地有两大类:官田和民田。官田就是国有的,是不允许买卖的。民田属于官僚、地主和小自更农所有,允许买卖。官田包括宋元以来原额官田,战后籍没张士诚等敌对政治集团的土地,开国后抄没官民罪犯的土地,以及战乱中的抛弃荒地,江河湖海新增的沙田、湖田等等。这些官田,除佃给农民耕种收租外,有的作百官职田以代俸禄,有的作边臣的养廉田,有的作卫所军的牧马草地,有的作御马监种植饲料的苜蓿地,有的作府县学田和弓兵、辅兵、祗侯等的职役补给田,有的赐予诸王、公主和公侯功臣作庄田,还有的授给军士或让民商占有作屯田的。从用途上看是财政支出的一种形式或是补充。
明朝手工业官营的也很多,洪武年间有官窑二十座,宣德时发展到五十八座。洪武年间,全国官营铁矿有十三所。官营铁矿除炼生铁外,还炼熟铁和钢,主要用于工部制造军器。官营矿冶的发展不及民营,因为它的生产完全依其他官营手工业部门对生铁原料的需要而定,产量极不稳定。可以说属于计划经济。
清朝洋务运动时的工厂也有许多如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即是公有制的。虽然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机构存在种种弊端,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许多国家里的国有经济占了一定的比重。
法国的企业国有化开始较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法国政府接受了德国交还的阿尔萨斯——洛林铁矿,还成立了国家氮化物工业公司和阿尔萨斯公营碳酸钾矿业公司。一九三六年, 当时的社会党勃鲁姆政府曾颁布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九三六年改组了法兰西银行, 一九三七年铁路国有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又将军火工业收归国有。
法国大规模的国有化是在战后。战争结束后, 法国政府立即对战时与德国法西斯密切合作的企业,一律予以没收,使之成为国有企业, 主要有雷诺汽车公司、电影工业、国营报业企业公司和法国染料公司等。这类似于没收官僚资本。 一九四六年五月十七日, 正式颁布了大规模国有化法令。 对煤炭、电力和运输三个基础工业部门实行了国有化, 这些部门的国家企业包括法国煤矿公司、法国电力公司、法国煤气公司、法国航空公司、法国大西洋航空公司等。 在金融领域, 法兰西银行和四大商业银行以及三十四家保险公司都实行了国有化。据统计,到一九四六年十二月,法国政府在工商业中占有股权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公司已达到一百零三家。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克莱门特·艾德礼为首相的工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国有化的办法, 来缓和国内矛盾, 解决日益加深的危机。
工党上台以后, 宣布他们要开始进行“新的试验——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建设社会主义”。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起,工党政府先后把英格兰银行、民用航空、煤矿工业、铁路、电力、煤气以及某些钢铁工业等收归国有。
象西德这样一个战败国,能够在战后几年内恢复经济, 逐渐有变为西方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 推行“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是其原因之一。
“社会市场经济”是路德维希·艾哈德(一八九七至一九七七年)首先提出来的。 “社会市场经济 ”即适应社会的自由市场经济。该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是基础, 要坚持自由竞争, 但不能对市场经济放任自流, 国家要给予适当的调节。国家的任务是保护市场经济, 使他有一个稳定的环境, 为它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影响下, 西德的国有经济在战后发展极快。 到一九六七年, 国家共控制了五千家工业企业。 政府直接控制了煤炭生产的百分之九十八,电力的百分之八十, 铝的百分之七十二,小汽车和造船的百分之五十。 此外还控制了几乎全部铁路、邮电、航空、电讯、国内交通和港口等部门。 国有经济对西德经济的发展期了促进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如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有制经济,在其国内是与私有制经济平起平坐的,谈不上优越性,而且随时有可能通过各种形式变为私有经济。
同样是公有制经济, 但在不同历史时期, 公有制的表现大有不同。 关键就在一个字上, 即“公”字的内涵不同, 不同人代表“公”,不同人行使“公”的权利,便有不同的结果。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家国一家,再“公”的经济,也是国王或皇帝的私人经济。同样私有制经济也是一样,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如“圈地运动”时的私有制经济,和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至少有野蛮与文明的不同,民国时期的私有制经济和现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民营经济更有质的不同,因为, 制约这些经济发展的人和制度都不同了。 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 生产资料由公共占有, 还是有私人占有, 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乃至人们所负的历史使命不同,根据实践的需要,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就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而言, 不存在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只要能促进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就是先进的, 就是应该坚持的, 不管它是否符合即成的理论。
王国侠
2001年8月
范文五: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说课稿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这就突破了把公有制经济仅仅理解为单纯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把公有制为主体理解为国有经济为主体的误区,标志着在公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突破。)
三.如何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P187 L2)
四.原则: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毫不动摇: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统一: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P187 L3-6)
五.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适合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P187 第二段 L2)
六.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他们共同的一直和需要。
外延:长期以来,对公有制的理解局限为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成分,这种理解是同改革开放以前过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的。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 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七.公有制的形式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 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八.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过国民济命脉,对经济发展期主导作用。(根据党的十五大报告得出)
九.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十.展示国有企业—四大银行
十一.对股份制的理解
概念:股份制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集中起大量资本,弥补个别资本积累和积聚的不足,缓解个别资本积累的有限性同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巨额资本之间的矛盾。
作用: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有利于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有利于实现转换机制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面曾倩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总结:党的十六届三中会全指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