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眼界决定境界,胸襟决定格局
文/祝梓馨
虽然他从未上过大学,却被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他不是专职演讲家,却被誉为“现代孔子”,游学海内外数十年,讲学数千场,所到之处无不轰动;他不是专职作家,却出版了几十本专著,本本畅销。并且他是全国优秀班主任,再差的学生到他手上,个个品学兼优;他是全国语文特级教师,用二十节课教完二百节课的内容,学生成绩还好得出奇;他是一位神奇的教师,他从不留作业、不批改作文、不出考题评考卷,学生整体成绩照样名列前茅;他是一位神话般的校长,每年外出达四个月之久,他的学校却井然有序、和谐高效,他的管理是游刃有余、轻松有效;他是素质教育的先行者,他不仅教人,而且育人;他是中国教育界的传奇人物,其高超的教学和管理艺术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教师、班主任和学校管理者。他是谁?他就是我国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
我每每读他的著作都如同聆听一位智者的心灵独白,举手投足、字里行间无不感受到他质朴的人格魅力与务实的工作作风,如品香茗、如嚼菜根,并且每一次读完之后,我都会有很大的感触,得到很大的启发……
我第一次读《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时候,我简直读到痴迷了,我不但佩服他对教育的忠诚度以及他那坚韧不拔的毅力,更佩服他的韬略和胆识。说魏书生忠诚于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中华民族,更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是因为当初他毅然放弃人们羡慕的行政工作,放弃有职有权的厂长级的领导职务,申请去做“孩子王”。并且是经过六年的努力,申请达150次之多才实现当教师的夙愿的,150次!六年!从这两个数字,你就可以想知这种忠诚的程度和常人无法想像的坚韧。在一般人认为根本无希望,并且不值得去做的事情,他通过自己坚韧的毅力,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好了!自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他从来没批改过学生的一篇作文,从来不给学生留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都是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评卷,这一切,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简直是严重失职,误人子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是魏书生不理这一套,依然我行我素,其胆该多么大,其识该多么高呀!但结果证明他是成功的!
2007年寒假,当我重读《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时候,我觉得他做得如此出色的原因,除了他对教育的忠诚度、坚韧不拔的毅力、韬略和胆识。还有更重要的是他的眼界和胸襟,因为“眼界决定境界,胸襟决定格局”!
首先说说他的“眼界”。我觉得魏书生的眼界实在是太高了,思想也实在是太宏富了,众所周知,他从教以来没批改过学生的一篇作文,不给学生留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都是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评卷,他能用20个课时就教完200个课时的内容,且学生成绩好得出奇,他是校长兼书记的同时,还能出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并且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只要到了他的手上,一定个个品学兼优,你知道其中的真正原因吗?当我再一次读完《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这一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觉到,魏书生的确是站得太高太远了,“传授知识”这么简单机械的劳动,跟他非凡的心智反差太大太大了,因为他说过:“我搞教育容易成功,就在于我不仅仅从教育看教育,更多的是从政治的、经济的、时代发展与社会走向的,供需关系与行业搭配的不同角度来看教育,来寻找教育的最佳位置。一个事物大的走向,放在整个空间中,一下就能看得清清楚。”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魏书生那种宏伟超前的教育眼光。在中国的教师族里有这种超前思维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魏书生和同行们的差距不是可以用公里来计算得了的。
还有一点值得大家思考的就是:他是经过六年的努力,申请达150次之多才实现当教师的夙愿的,他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在他的心中早就有了宏伟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他之所以放弃人们羡慕的行政工作,放弃有职有权的厂长级的领导职务,是因为他决定要在教育这一片净土践行他“政治改革”的伟大抱负,还要把他那种大刀阔斧的思维,翻云覆雨的手腕,令人叹为观止的做法应用到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这就是魏书生的大手笔。他认为他的教育对像是大写的人,是广阔的社会天地里的人。人与社会,小小的人与大大的社会,在魏书生的心目中是合二为一的,这就是魏书生教育眼光的独到之处。
其次说说他的“胸襟”。这是个改革的年代,多少教育改革家都在紧张地工作着,有的还形成了自己的一点特色,但他们都偏于零敲碎打或繁琐艰涩,徒具规模,像魏书生这样高屋建瓴,大开大合,又通俗易懂的教育大家能有几个?
于月萍女士就曾说过:“既然我们能够接受摸着石头过河的**创造的经济奇迹,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同样摸着石头过河的魏书生所创造的教育奇迹呢?**的国家和魏书生的班级,我们都无需大惊小怪。”的确,**的经济改革和魏书生在他的班级和学校里的政治改革几乎是同步进行的。魏书生能把他的班级和学校当成了一个国家和社会来治理整顿。这不就是一种大胸襟吗?这不就是一种大格局吗?
再说他那极富特色的处事方法:就学校工作而言,老师能做的不需要副教导主任做,副教导主任能做的不需教导主任做,教导主任能做的不需副校长做,副校长能做的不需校长做;就班级管理来说,学生能做的不需要班委做,班委能做的不需要副班长做,副班长能做的不需要班长做,班长能做的不需要班主任做。这体现难道不是他尊重人、信任人的宽广胸襟和气度吗?
他能容忍学生的任何过失,也能充分肯定学生任何细微的长处。正如魏书生对他的学生所说:“我靠啥带班,就靠在座的135位副班主任帮忙,靠在座的135位语文教师助教来帮忙带班教这个班。”每个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是他的助手;他还说他的教育经验都是差生教的。这种做法所体现不也是他的宽广胸襟和气度吗?我记得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魏书生老师就是这种思想的积极践行者。他认为,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更为宽广的胸怀。有了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人才能装得下事,拿得起,撂得下,不斤斤计较,不牢骚满腹,不悲观忧伤,才能把自己的脑力用在有价值的大事上。魏书生老师正是因为有如此宽广的胸怀,才能把生活中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凸显放大,也才能有那么积极乐观的心态。正如韩非子在《大体》中所说:“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魏书生老师正是因为有大地那样宽广的胸怀。才能将135多位学生都变成他的助手,才能处处践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做人信条。它启迪我们,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宽容的精神。
在2007年的寒假,再次抽空聆听魏书生老师的教诲,我深深地为他睿智的头脑、高洁的人格、远大的眼光、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乐观的态度、丰富的知识、博大的胸襟、顽强的毅力和风趣的谈吐所折服。再次读完《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真是如沐春风,令人心旷神怡;如品佳铭,使人神清气爽;更是如醍醐灌顶,叫人茅塞顿开。今天,撰写《眼界决定境界,胸襟决定格局》一文,主要是再次重温魏老师的教诲,同时记录魏老师的好书给我的大启发。
范文二: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
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
我们常常感叹人生苦短,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呢?
庄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怎样才能有一个好心态?怎样才能活出生命的最佳状态呢?
人生百年,我们生命里面的这段光阴,跟整个时间的流程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用庄子的比喻来讲:“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面对这个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态度——达生。
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大奈何。”真正通达生命真相的人,不去追求生命中不必要的东西。在生命中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要用此生的光阴去追逐了。生命这东西来临的时候,父母没有征求我们的同意,就把我们带到世界上了,我们是无法拒绝的。流光要把我们的年华带走的时候,同样不会说征得我们的同意,我们阻挡不住,最后,它自然就走了。来也无奈,走也无助,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关键是在于你心中怎么看待你的生命呢,人们常感叹人生的短暂,希望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获取成功的事业。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它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见识和阅历,决定了你的能力和胆识。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失败,其实是败给了内心的“在乎”二字。这种“在乎”会让我们在面临大事的时候,战战兢兢,束手束脚,惊慌失措。因为我们心中过分地患得,所以患失。所以,庄子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可以去学习很多,经验很多,但你心底的在乎与不在乎,你个人的经验系统,会决定你的生命效率。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决定成败胜负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当我们患得患失时,当我们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表现。没有人可以摆脱环境而生存。当我们都面对恶劣环境的时候,就要看我们内心所酝酿的心境如何。当一个人的心境可以抵消外在恐惧的时候,这个人才成为真正的勇者,这个人的技巧才有发挥的空间。如果你的心境已经被环境挫败的时候,你做任何事情都将一事无成。有的时候,在你看不清
生活坎坷的时候,你反而可以闯过去了;而当你真正看清楚生活中的安与危、利与弊时,也许我们会鼓起勇气,心怀恐惧,还能战胜自我地走过去。这个时候,行走作为一种技巧,还重要吗?我们内心的判断,才是最重要的。
人就应该用那些本身最合乎规律的事情去应对规律。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时代,摆在我们眼前的机遇和美味是一样的,只不过要求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去解读它。生命只是一段流光。流光在我们手中,绝对的时长不会太多。我们每个人,再善养生者也不过活出百岁。生活的质量不一定像我们想像的知识越多、财富越丰、官位越高,他就一定有更高的品质。当一个人个体的生命,与大道自然合乎一体,我们会在天成之境中,体会到生命至真至纯的欢欣。
范文三: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
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txt什么叫乐观派?这个。。。。。。就象茶壶一样,屁股被烧得红红的,还有心情吹口哨。生活其实很简单,过了今天就是明天。一生看一个女人是不科学的,容易看出病来。我们常常感叹人生苦短,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呢?
庄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怎样才能有一个好心态?怎样才能活出生命的最佳状态呢?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百年。我们生命里面的这一段光阴,跟整个时间的流程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用庄子的比喻来讲:“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好像是一匹白马从门缝隙里跑过去,那样倏忽一瞬一样。
那么,这么短的流光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怎么样才能真正善待生命?怎么样的生命才是人生最有效的呢?庄子面对这个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态度,那就是:达生。
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心态决定人的状态。什么是真正的状态呢?
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大奈何。”“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是什么意思呢?真正通达生命真相的人,不去追求生命中不必要的东西。也就是说,在生命中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要用此生的光阴去追逐了。
大家会反问,既然我认为没有价值,我还会追求吗?当然,有的时候我们为声名所累,有的时候我们趋同于社会的价值,为了人生中“无以为”的事情,我们就为了一口气,去追求得还少吗?有时,一个高考生,考上了一个他并不喜欢的专业,仅仅因为这个专业在清华大学。所以,他宁可服从调剂。家长骄傲地说:“我儿子上了清华了!”孩子说:“我戴着清华的校徽啊!”其实他心中也许会有一种隐痛。他真正喜欢的专业可能在他的第二志愿那个学校。此生,他错过了。
有时候,年轻人,可能为了娶一个绝色的女子,也可能是为了嫁一个富商,也许会舍弃真正的爱情,仅仅因为众人的目光和心里的虚荣。此生,他(她)错过了。如果说真正做到“达生之情”,能够不去追求生命中的“无以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是什么意思呢?通达命运真相的人,就是不去追求生活中无奈何的东西,命运中达不到的目标。就是放掉我们生命中那点较劲的东西,不去跟有限的时光,计较一种真正达不到的目的。他提醒我们,入下我们心中那点较劲儿的、执拗的东西。在艾尔基尔这个地区,山里的猴子经常跑到农田里祸害庄稼。它们的目的很简单,无非是为了自己一点生计,储备一点粮食。所以,这个地区就发明了一种捕猴子的方法,农民们在家门口放一点米,诱使猴子来。其奥妙在于用什么样的容器来装这点米。
这是一种大口的瓶子,却有细细的瓶颈。瓶颈的尺寸有奥秘,很细小,恰好可以容纳一个猴
子的爪子伸进去。但是,一旦猴子抓住一把米,攥上拳头,就拔不出来了。这个时候,如果“达生”,那么猴子可以放下来,爪子还能拔出来。但是没有一只猴子愿意这么做。
在这个瓶子里面,自然有大把大把诱人的白米,猴子们夜里来偷米的时候,把它细细的爪子,顺着那个瓶颈但进去。到了早上,你会看见一只一只猴子在那里跟那个瓶子较劲儿,手里紧抓着大把的米,但就是拔不出来。这仅仅是一个群猴图吗?这是一个世相图呢!
听到这个故事,大家都会哑然失笑。但是,我们有多少人手中抓着一把米不肯放下,因此连累了一生呢?庄子说:“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
生命这东西来临的时候,父母没有征求我们的同意,就把我们带到世界上了,我们是无法拒绝的。流光要把我们的年货带走的时候,同样不会说征得我们的同意,我们阻挡不住,最后,它自然就走了。来也无奈,走也无助,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关键是在于你心中怎么看待你的生命呢?
人们常感叹人生的短暂,希望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获取成功的事业。
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它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见识和阅历,决定了你的能力和胆识。
庄子曾假托孔子说了这样一件事: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对孔子说:我曾经渡过一个名字叫觞深的深渊,看见摆渡的人,划船技术太高明了,简直是“操舟若神”,如有神助一般。我就很羡慕地问他:操舟可以学吗?他回答说:可以。但是他又透露了一个秘密,说:如果你要是会游泳的话,你学划船就特别容易;要是你会潜水的话,即使你从来没见过船,你也会划船了。我就问他为什么?他却什么也不说了。请问老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孔子听了,说:“善游者数能,忘水也。”一个真正会游泳的人就不怕水了,甚至把水都忘了。这样他划船的时候,他不害怕,因为即使船翻了,他生命也有保障。为什么会潜水的人,没见过船都敢划呢?是因为会潜水的人,他可以把波浪看成是陆地上的小山丘,把深渊看作是前方的一个高冈,哪怕船翻了,也看作是车子后退一样。他连水底都可以潜,还会怕翻船吗?
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世间的道理就是这样,人如果有大见识,他再去学一件技巧,就容易得多;人如果没有阅历,心中就会忐忑。孔子甚至还给颜回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你看看赌博,赌博的时候有下注大的,有下注小的。拿一个瓦片当赌注的人,他赌得自如潇洒,反正他赌的就是个瓦片;拿漂亮昂贵的带钩当赌注的人,他赌起来可能就战战兢兢,他就施展不开,心存恐惧了,拿黄金当赌注的人,一定会神志昏乱。
为什么?这是因为他太看重外物了。技巧都是一样的,“凡外重者内拙”,凡是看重外物的人,内心一定笨拙。其实,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很多人越是面临重大的抉择,越会失手。他并不是失给了对手,而是失给了自己。
有很多人的失败,真正是败给了内心的“在乎”二字。这种“在乎”会让我们在面临大事的时候,战战兢兢,束手束脚,惊慌失措。因为我们心中过分地患得,所以患失。所以,庄子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可以去学习很多,我们可以去经验很多,
但你心底的在乎与不在乎,你个人的经验系统,会决定你的生命效率。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决定成败胜负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
当我们患得患失时,当我们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表现。
庄子在《田子方》里面说了这样一件故事:列御寇,就是那个御风而行的列子,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他射箭的时候,志满意得,满是骄矜之卸,拉满了弓弦,然后在自己的胳膊肘上,放了满满一杯水,弯弓射箭。第一支箭刚射出去,第二支箭就紧跟着发射出去了,而第三支箭已经在弦上等着呢,手臂上那杯水纹丝不动,而列御寇这个人也正像个木头人一样站在那里,岿然不动。
像列御寇这样的射箭技巧,不可谓不高,但这样的人真正达到大境界了吗?伯昏无人不以为然,说:你这种箭术,只能算是有心射箭的射术,而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术。“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伯昏无人说:我现在要邀请你,我们一同去“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我看看你射得如何?
伯昏无人就当先走上高高的山岗,脚上踏着风化的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转过身来,倒退着向深渊退步,一直走到自己的脚掌有一部分已经悬在悬崖之外。站在这个地方,伯昏无人请列御寇上来射箭。而此时此刻,列御寇只能趴在地上,“汗流至踵”,汗都流到脚后跟了。
这时,伯昏夫人说:“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人世间真正高明的人,向上可以看透苍天,向下可以看清黄泉,世界万象了然于心,在任何时刻都可以神色不变,气定神闲。他对列御寇说:你现在心惊目眩,再让你射箭,你能射中的可能性就太小太小了。
这个故事说明,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不要过分相信技巧。也就是说,没有人可以摆脱环境而生存。当我们都面对恶劣环境的时候,就要看我们内心所酝酿的心境如何。当一个人的心境可以抵消外在恐惧的时候,这个人才成为真正的勇者,这个人的技巧才有发挥的空间。如果你的心境已经被环境挫败的时候,你做任何事情都将一事无成。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个科学家和十个实验者参与这个实验。在一个黑咕隆咚的屋子里面,铺了一条独木桥。科学家对实验者说:“这个屋子很黑,前面是一座独木桥。现在我领着你们过桥,你们只要跟着我走就行了。”
十人个跟着教授,如履平地,稳稳当当地走过了独木桥,来到屋子的那一端。这时,教授打开了一盏灯。这些人定睛一看,顿时吓得趴下了,原来他们刚才走的,不仅是一根独木桥,在独木桥下面,是一个巨大的水池,水池里有十几只鳄鱼,正在来回游着。这时教授说:“来,这就是刚才你们走过的桥。现在我再走回去,你们还有几个人愿意跟着我回去?”
一个人都没有!他们全都趴在那儿不动了。教授说:“我要求你们,一定要站出来。真正的勇敢者跟着我过去。”最后好歹站出了三个人。而这三个人里面,有一个人走到一半儿就哆嗦了,最后蹲着蹭着过桥了。还有一个人,刚走几步就趴下了,最后爬着过去了。只有一个人还算是走着过去了。教授再动员剩下那七个人,结果他们说什么也不走。
这时,教授又开亮了几盏灯,大家又看到一个事实:在桥和鳄鱼之间,还有一层防护网。教授说:“现在还有谁愿意跟着我走这个桥呢?”这回又有五个人站了出来。因为知道有了防护网,所以他们放心地跟着教授走过桥去。教授问最后趴下的两个人:“刚才你们不是从这上面走过来了吗?为什么现在死活都不愿意跟我走回去了呢?”那两个人哆哆嗦嗦地说:“我们一直在想,这个网子它就真的安全牢靠吗?”
其实,这可能是我们所面对的真实的生活。有的时候,在你看不清生活坎坷的时候,你反而可以闯过去了。在你仅仅看到一些表象的时候,你就被彻底吓晕了。而当你真正看清楚生活中的安与危、利与弊的进修,也许我们会鼓起勇气,心怀恐惧,还还能战胜自我地走过去。
这个时候,行走作为一种技巧,还重要吗?我们内心的判断,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生活的状态。那么,一个人的内心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最好呢?怎么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呢?
庄子又讲了一个斗鸡的故事:
纪清子为大王培养斗鸡。大五显然很喜欢斗鸡,希望纪清子能养出一只友霸四方的斗鸡,能够尽快出战。十天过去了,大五就去问这个纪清子:我那只鸡能斗了吗?
纪清子回答说:还不行,因为这只鸡“方虚靥而恃气”,大公鸡盛气凌人,羽毛张开,目光炯炯,非常的骄傲,胸中有股气。我们一般人认为,这个时候斗鸡不是正好吗?但真正懂得训练鸡的人说,这个时候是根本不行的。
又过了十天,大王又问。纪清子回答说:还不行。尽管它的气开始收敛了,但别的鸡一有响动,它马上还是有反应,还有去争斗,这还不行。又过了十天,大王第三次去问。纪清子说:还不行。他现在虽然对外在的反应已经淡了很多,但是它的目光中还有怒气,不行再等等。
又过了十天,大王来问。纪清子终于说:这回鸡差不多可以了。别的鸡一些响动鸣叫,它已经不应答了。现在它像个什么样子呢?这就引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叫做“呆若木鸡”。纪清子说,这只鸡现在已经训练得像个木头鸡一样,“其德全矣”,就是精神内聚,它的德性已经内化了,内敛了。所以,这只鸡往那儿一站,任何鸡一看见它,马上就会落荒而逃。这个时候的鸡可以去参加斗鸡了。在《庄子》里面,有很多寓言是发人深省的,因为它提供了与我们常人大相径庭的判断系统。
我们认为,一只鸡如果去争斗的时候,就像一个将士了阵三通鼓一样,需要趾高气扬,需要踌躇满志,需要有必胜之心张扬显露.而庄子给我们的境界是,当它一层一层把外在锋芒全都消除了,把一切的锐气都纳于内心.这并不是说,它没有真正的斗志了,而是斗志内敛。这种时候,才可以叫全德。
真正的争斗,取得胜利,不在于勇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德性。庄子在《达生》篇里,讲了一个木匠的故事:
这是一个鲁国的木匠,名叫梓庆。他“削木为镶”。这镶,是悬挂钟鼓的架子两侧的柱子,上面会雕饰着猛兽。这镶还有一种解释,说它是一种乐器,上面雕成老虎的样子。
这木匠把镶做成了“见者惊为鬼神”,看见的人都惊讶无比,以为鬼斧神工啊,怎么会做得这么好?那上面的猛兽栩栩如生。梓庆的名声传了出去,传着传着就传到国君那儿去了,所以鲁侯召见这个木匠梓庆,要问一问他其中的奥秘。
梓庆很谦虚,说我一个木匠,我哪有什么诀窍?根本没有什么技巧啊!他对鲁侯说:我准备做这个镶的时候,我都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要用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静下来。
在斋戒的过程中,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庆赏爵禄”了,也就是说,我成功以后可以得到的封功啊、受赏啊、庆贺啊,等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扔掉了。也就是说,斋戒到三天,我可以忘利。斋戒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非誉巧拙”了,也就是说,我已经不在乎别人对我是毁是誉、是是非非,大家说我做得好也罢,做得不好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也就是说忘记名声了。
还要继续斋戒。到第七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却我这个人的“四肢形体”,也就是说,到第七天,达到忘我之境。这个时候,我可以忘记我是在为朝廷做事了。大家知道,为朝廷做事心有惴惴,有了杂念,就做不好了。这个时候,我就进山了。进山以后,静下心来,寻找我要的木材,观察树木的质地,看到形态合适的,仿佛一个成型的镶就在眼前。然后我就把这个最合适的木材砍回来,顺手一加工,它就会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了。
梓庆最后说,我做的事情无非叫做“以天合天”,这就是我的奥秘。
木匠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有一个坦荡的好心态,就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做到“以天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那么,到底什么叫“以天合天”呢?怎样才能做到“以天合天”呢?所谓的斋戒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这四个字值得我们记住:“以天合天”。
人就应该用那些本身最合乎规律的事情去应对规律,也就是说,人应该用最符合规律的事物去应对规律。人永远不要和规律较劲儿,不要违背规律,不要做徒劳的努力,而应该用自己澄净清明的心,用一种世间大智慧,看到哪些事情可以“以天合天”。这就是人生的效率,木匠斋戒七天,其实是穿越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忘记利益,不再想着用我的事情,去博取一个世间的大利;第二个阶段,忘记名誉,不再想着大家的是非毁誉对我们有多么重要;第三个境界,忘记自己,人其实只有达到忘我之境,才可以做到最好。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时代,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新闻,来自于什么地方?来自于那种最前沿的现场。那里一定有一批出生忘死的记者,他们已经忘记自我的存在,而仅仅把新闻的传递当成他的天职。他们发回的报道才是最好的。
如果一个记者在现场还在想:我妆化得好不好?我哪个角度照出来最好看?我该怎么提问:那么,他一定不会采访到好新闻的。所以,真正好的职业状态,是要达到忘我。所以,这个木匠告诉我们一个朴素而又玄妙的道理,就是人做事要做得好,要穿越三个阶段:忘利、忘
名、忘我。如果能做到这三点,你就会知道世间大道的规则,做到“以天合天”。
想一想,这个道理很难吗?并不难!这只是需要我们在心中,把很多朴素的东西重新捡回来,这就是所谓的“见素而抱朴”。把人世间很多很多世故的规则打破,打破之后,我们就能品尝到生活本初的滋味。有一个故事说得好:
一个普通的园丁,他致力于种各种各样的瓜果。一个夏天,他收获了满清一架葡萄,这是他一直用心栽培的成果,又大又甜。他高兴极了,希望大家都能够分享葡萄的滋味。他就抱着一串串葡萄,站在家门口,只要有来往的路人,他就要递上去,让人家尝尝。
有一空富商路过。园丁抱着葡萄上去说:“你尝尝我的葡萄好不好?”这个富商吃了,说:“这个葡萄这么好,你要多少钱?我一定得付给你钱。”园丁说:“我不要钱,我就想让你尝尝味道怎么样。”富商说:“凭什么白给我葡萄呢?你给我葡萄,肯定得要钱啊!你不要不好意思,来来,我先把钱给你,这个葡萄,我买回去再慢慢尝!”商人硬塞给他一笔钱,捧着葡萄走了。园丁特别失落。这个时候,过来一个官员,他又捧了一抱葡萄递过去,说:“你尝尝我的葡萄味道怎么样?”官员一尝,太好了,说:“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求我啊?你看见我穿官服了吧?有什么事你就开口,我也不能白拿你葡萄。你快说说,你有什么事?”园丁说:“我什么事也没有,我就想让你尝尝这葡萄的味道啊!”官员说:“你还是让我帮你点什么忙吧,否则,我白拿你葡萄,也不合适。要不我给你放下吧!”官员放下葡萄,走了。
这个园丁就更失落了。接着,他看见有一对恩恩爱爱的小俩口走过来了。他就想,这个年轻女孩子肯定爱吃这个新鲜水果。他就很殷勤地对那个少妇说:”你赶紧尝尝我的葡萄怎么样?”那少妇接过来吃了,喜笑颜开,还没说话呢,她丈夫就虎视眈眈地盯着园丁,说:“你什么意思?”园丁一看,转身就跑了,也顾不上问滋味怎么样了。他太郁闷了。有一天,郁闷的园丁看见一个穿着破衣烂衫的老头儿过来了。他也捧了一大抱葡萄过去了,说:“你想尝尝我的葡萄吗?”这老头儿接过来,一颗一颗地吃,一边吃一边赞美,说:“这是天底下最好的滋味了。这个葡萄又多汁,又甜美,这个味道,跟所有的葡萄都不一样。”他高高兴兴地把葡萄吃完了以后,扬长而去。
这个园丁特别高兴,觉得一天下来,只有最后的这个老头,真正懂了葡萄的滋味。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葡萄就在眼前,但是我们已经失去了认真品尝它的心愿,我们认为这个葡萄的背后,一定有着某种寓意,要么为利,要么为名,要么为色,人怎么能没点儿目的呢?所以在我们计较内心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葡萄的滋味。
其实,这样的寓言,跟庄子给我们的启发不是一样吗?两千多年的道理,庄子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人只有打破了一切的世俗心,用你自己本初的那种愿望,去遇合这个世界,这个时候,你才能能够体会到世界的真意。
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摆在我们眼前的机遇和美味是一样的,只不过要求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去解读它。生命只是一段流光。流光在我们手中,绝对的时长不会太多。我们每个人,再善养生者也不过活出百岁。
但是,流光在手中的质量却因人而异。
这种质量并一定像我们想像的知识越多、财富越丰、官位越高,他就一定有更高的品质。恰恰相反,很多时候返朴归真,用一颗天真的心去面对世界,让我们的生命回到赤子的烂漫心态,我们的情怀才可能开放,我们的心才真正像通过斋戒一样,可以破名破利,达到浑然忘我;而忘我之境视为天成。当一个人个体的生命,与大道自然合乎一体,我们会在天成之境中,体会到生命至真至纯的欢欣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成功并没有什么玄机,只要勤于思考,不断地琢磨自已所遇到的人和事,永远不要只会抱怨,因为任何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问题,而你不仅仅是单纯地在给公司打工,更多地是在为自己而战,这是成功的第一条。
要成功,仅有这第一条还不够,还要有这样的态度,千万不要随便看轻你现在所做的每一份工作!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很大的链条,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人生的磨难是一种财富,因为磨难会逼着你思考。职业生涯有的单纯有的却很复杂,但不论你做什么,你都千万不要随便看轻你现在所做的每一份工作,要珍惜眼前。即使它看起来很卑微、看起来似乎跟你未来的理想没有任何关系。
同时,还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永远为自己工作!
要珍视每个工作机会,不论干什么都必须快速行动起来,坐着等是绝对没有机会的,走着有一个机会,跑着则可能有两个机会。
但是由于一些缘故,你的工作可能没法进行,但决不能待在家里,挂在网上聊天、打游戏。相反,要给自己规定工作量,每天查阅多少的资料,并做好大量的整理工作。为后来的工作、为将来的工作业绩打好基础。
这就是走路与看路的关系,很多人总是在到处“看路”,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而忘记了走好眼前的路。我们要始终坚信:是在为自己工作,不仅仅只是在为老板打工!我们所做出的一切工作业绩将成为未来自己成功的基础。
此外,想法帮助你的上司成功,为自己成功铺路。
在职场上有两种人,一是整天怨天尤人,抱怨老板有眼无珠,不能提拔自己,抱怨公司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另一种人则会站在自己上司的位置上来考虑他需要什么,思考自己离上司的要求还差多远。显然后一种人更容易得到晋升。
因此要学会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拿了出来,介绍给其他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同事。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好像吃了亏,自己辛辛苦苦换来的成功转眼就拱手送给了别人。但是,如果你的上司得到了提升,位置就空了出来,极有可能你会因此而得到晋升,实现自已职场上的飞跃。
另外,很多人在职场上只知道获取上司的信任,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下属,而实际上,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周围上下左右的人。因为如果下属不信任你,就没人跟着你,换句话说,就没人肯为你踏实地干活儿,你就没有“子弟兵”,想想看,一个双脚踏空的人怎么能一步步走向高处呢?
人活在世上,总是想获得名声、地位、金钱等等,也就是获得成功。但人们往往忘记了,所有这些想要的东西,都是他人给你的,一个人不可能自己给自己声誉或者权力,那么他人怎么会平白无故地给你这些呢?所以说到底,你要先舍弃自己的利益,给他人带来好处,总有一天你自己也会得到回报。所以人一定要把目光放长远,选择决定命运,命运是选择积累的结果,而放弃现在也是一种选择,未来比现在更重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义利观决定命运。
最后,就是要学会面对寂寞和失败。
一个人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人生如掘井,只有专注才能专业,只有专业才能卓越,如果在一个地方挖几下就放弃了,在另一个地方挖几下也放弃了,就永远都挖不到水。这就是知“道”容易而守“道”难的原因。但同时更要志存高远。
千万记住:有信心不一定赢,但没有信心一定会输;有行动不一定赢,但没有行动一定会输;有目标不一定赢,但没有目标一定会输。
创业第一要有眼界,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一切;第二就是要明势,这个势就是时势。要懂得如何去把握大势,中势,小势。大势是说这个时代的趋势,中势指的是行业和项目,小的势就是你的个人能力。第三需要谋略。得法者,事半功倍,但在创业过程中仍要注意把握谋略的基本方面。创业者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更要培养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敢于搏击风浪的勇气,敏锐的商业感触力,坚定的毅力,并要懂得与他人分享。
范文四: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
庄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怎样才能有一个好心态?怎样才能活出生命的最佳状态呢?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百年。我们生命里面的这一段光阴,跟整个时间的流程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用庄子的比喻来讲:“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好像是一匹白马从门缝隙里跑过去,那样倏忽一瞬一样。
那么,这么短的流光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怎么样才能真正善待生命?怎么样的生命才是人生最有效的呢?庄子面对这个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态度,那就是:达生。
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心态决定人的状态。什么是真正的状态呢?
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大奈何。”“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是什么意思呢?真正通达生命真相的人,不去追求生命中不必要的东西。也就是说,在生命中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要用此生的光阴去追逐了。
大家会反问,既然我认为没有价值,我还会追求吗?当然,有的时候我们为声名所累,有的时候我们趋同于社会的价值,为了人生中“无以为”的事情,我们就为了一口气,去追求得还少吗?有时,一个高考生,考上了一个他并不喜欢的专业,仅仅因为这个专业在清华大学。所以,他宁可服从调剂。家长骄傲地说:“我儿子上了清华了!”孩子说:“我戴着清华的校徽啊!”其实他心中也许会有一种隐痛。他真正喜欢的专业可能在他的第二志愿那个学校。此生,他错过了。
有时候,年轻人,可能为了娶一个绝色的女子,也可能是为了嫁一个富商,也许会舍弃真正的爱情,仅仅因为众人的目光和心里的虚荣。此生,他(她)错过了。如果说真正做到“达生之情”,能够不去追求生命中的“无以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是什么意思呢?通达命运真相的人,就是不去追求生活中无奈何的东西,命运中达不到的目标。就是放掉我们生命中那点较劲的东西,不去跟有限的时光,计较一种真正达不到的目的。他提醒我们,入下我们心中那点较劲儿的、执拗的东西。在艾尔基尔这个地区,山里的猴子经常跑到农田里祸害庄稼。它们的目的很简单,无非是为了自己一点生计,储备一点粮食。所以,这个地区就发明了一种捕猴子的方法,农民们在家门口放一点米,诱使猴子来。其
奥妙在于用什么样的容器来装这点米。
这是一种大口的瓶子,却有细细的瓶颈。瓶颈的尺寸有奥秘,很细小,恰好可以容纳一个猴子的爪子伸进去。但是,一旦猴子抓住一把米,攥上拳头,就拔不出来了。这个时候,如果“达生”,那么猴子可以放下来,爪子还能拔出来。但是没有一只猴子愿意这么做。
在这个瓶子里面,自然有大把大把诱人的白米,猴子们夜里来偷米的时候,把它细细的爪子,顺着那个瓶颈但进去。到了早上,你会看见一只一只猴子在那里跟那个瓶子较劲儿,手里紧抓着大把的米,但就是拔不出来。这仅仅是一个群猴图吗?这是一个世相图呢!
听到这个故事,大家都会哑然失笑。但是,我们有多少人手中抓着一把米不肯放下,因此连累了一生呢?庄子说:“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
生命这东西来临的时候,父母没有征求我们的同意,就把我们带到世界上了,我们是无法拒绝的。流光要把我们的年货带走的时候,同样不会说征得我们的同意,我们阻挡不住,最后,它自然就走了。来也无奈,走也无助,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关键是在于你心中怎么看待你的生命呢?
人们常感叹人生的短暂,希望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获取成功的事业。
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它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见识和阅历,决定了你的能力和胆识。
庄子曾假托孔子说了这样一件事: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对孔子说:我曾经渡过一个名字叫觞深的深渊,看见摆渡的人,划船技术太高明了,简直是“操舟若神”,如有神助一般。我就很羡慕地问他:操舟可以学吗?他回答说:可以。但是他又透露了一个秘密,说:如果你要是会游泳的话,你学划船就特别容易;要是你会潜水的话,即使你从来没见过船,你也会划船了。我就问他为什么?他却什么也不说了。请问老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孔子听了,说:“善游者数能,忘水也。”一个真正会游泳的人就不怕水了,甚至把水都忘了。这样他划船的时候,他不害怕,因为即使船翻了,他生命也有保障。为什么会潜水的人,没见过船都敢划呢?是因为会潜水的人,他可以把波浪看成是陆地上的小山丘,把深渊看作是前方的一个高冈,哪怕船翻了,也看作是车子后退一样。他连水底都可以潜,还会怕翻船吗?
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世间的道理就是这样,人如果有大见识,他再去学一件技巧,就容易得多;人如果没有阅历,心中就会忐忑。孔子甚至还给颜回举了这样的
一个例子:你看看赌博,赌博的时候有下注大的,有下注小的。拿一个瓦片当赌
注的人,他赌得自如潇洒,反正他赌的就是个瓦片;拿漂亮昂贵的带钩当赌注的人,他赌起来可能就战战兢兢,他就施展不开,心存恐惧了,拿黄金当赌注的人,一定会神志昏乱。
为什么?这是因为他太看重外物了。技巧都是一样的,“凡外重者内拙”,凡是看重外物的人,内心一定笨拙。其实,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很多人越是面临重大的抉择,越会失手。他并不是失给了对手,而是失给了自己。
有很多人的失败,真正是败给了内心的“在乎”二字。这种“在乎”会让我们在面临大事的时候,战战兢兢,束手束脚,惊慌失措。因为我们心中过分地患得,所以患失。所以,庄子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可以去学习很多,我们可以去经验很多,但你心底的在乎与不在乎,你个人的经验系统,会决定你的生命效率。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决定成败胜负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
当我们患得患失时,当我们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表现。
庄子在《田子方》里面说了这样一件故事:列御寇,就是那个御风而行的列子,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他射箭的时候,志满意得,满是骄矜之卸,拉满了弓弦,然后在自己的胳膊肘上,放了满满一杯水,弯弓射箭。第一支箭刚射出去,第二支箭就紧跟着发射出去了,而第三支箭已经在弦上等着呢,手臂上那杯水纹丝不动,而列御寇这个人也正像个木头人一样站在那里,岿然不动。
像列御寇这样的射箭技巧,不可谓不高,但这样的人真正达到大境界了吗?伯昏无人不以为然,说:你这种箭术,只能算是有心射箭的射术,而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术。“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伯昏无人说:我现在要邀请你,我们一同去“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我看看你射得如何?
伯昏无人就当先走上高高的山岗,脚上踏着风化的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转过身来,倒退着向深渊退步,一直走到自己的脚掌有一部分已经悬在悬崖之外。站在这个地方,伯昏无人请列御寇上来射箭。而此时此刻,列御寇只能趴在地上,“汗流至踵”,汗都流到脚后跟了。
这时,伯昏夫人说:“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人世间真正高明的人,向上可以看透苍天,向下可以看清黄泉,世界万象了然于心,在任何时刻都可以神色不变,气定神闲。他对列御寇说:你现在心惊目眩,
再让你射箭,你能射中的可能性就太小太小了。
这个故事说明,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不要过分相信技巧。也就是说
,没有人可以摆脱环境而生存。当我们都面对恶劣环境的时候,就要看我们内心所酝酿的心境如何。当一个人的心境可以抵消外在恐惧的时候,这个人才成为真正的勇者,这个人的技巧才有发挥的空间。如果你的心境已经被环境挫败的时候,你做任何事情都将一事无成。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个科学家和十个实验者参与这个实验。在一个黑咕隆咚的屋子里面,铺了一条独木桥。科学家对实验者说:“这个屋子很黑,前面是一座独木桥。现在我领着你们过桥,你们只要跟着我走就行了。”
十人个跟着教授,如履平地,稳稳当当地走过了独木桥,来到屋子的那一端。这时,教授打开了一盏灯。这些人定睛一看,顿时吓得趴下了,原来他们刚才走的,不仅是一根独木桥,在独木桥下面,是一个巨大的水池,水池里有十几只鳄鱼,正在来回游着。这时教授说:“来,这就是刚才你们走过的桥。现在我再走回去,你们还有几个人愿意跟着我回去?”
一个人都没有!他们全都趴在那儿不动了。教授说:“我要求你们,一定要站出来。真正的勇敢者跟着我过去。”最后好歹站出了三个人。而这三个人里面,有一个人走到一半儿就哆嗦了,最后蹲着蹭着过桥了。还有一个人,刚走几步就趴下了,最后爬着过去了。只有一个人还算是走着过去了。教授再动员剩下那七个人,结果他们说什么也不走。
这时,教授又开亮了几盏灯,大家又看到一个事实:在桥和鳄鱼之间,还有一层防护网。教授说:“现在还有谁愿意跟着我走这个桥呢?”这回又有五个人站了出来。因为知道有了防护网,所以他们放心地跟着教授走过桥去。教授问最后趴下的两个人:“刚才你们不是从这上面走过来了吗?为什么现在死活都不愿意跟我走回去了呢?”那两个人哆哆嗦嗦地说:“我们一直在想,这个网子它就真的安全牢靠吗?”
其实,这可能是我们所面对的真实的生活。有的时候,在你看不清生活坎坷的时候,你反而可以闯过去了。在你仅仅看到一些表象的时候,你就被彻底吓晕了。而当你真正看清楚生活中的安与危、利与弊的进修,也许我们会鼓起勇气,心怀恐惧,还还能战胜自我地走过去。
这个时候,行走作为一种技巧,还重要吗?我们内心的判断,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生活的状态。那么,一个人的内心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最好呢?怎么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呢?
庄子又讲了一个斗鸡的故事:
纪清子为大王培养斗鸡。大五显然很喜欢斗鸡,希望纪清子能养出一只友霸四方的斗鸡,能够尽快出战。十天过去了,大五就去
问这个纪清子:我那只鸡能斗了吗?
纪清子回答说:还不行,因为这只鸡“方虚靥而恃气”,大公鸡盛气凌人,羽毛张开,目光炯炯,非常的骄傲,胸中有股气。我们一般人认为,这个时候斗鸡不是正好吗?但真正懂得训练鸡的人说,这个时候是根本不行的。
又过了十天,大王又问。纪清子回答说:还不行。尽管它的气开始收敛了,但别的鸡一有响动,它马上还是有反应,还有去争斗,这还不行。又过了十天,大王第三次去问。纪清子说:还不行。他现在虽然对外在的反应已经淡了很多,但是它的目光中还有怒气,不行再等等。
又过了十天,大王来问。纪清子终于说:这回鸡差不多可以了。别的鸡一些响动鸣叫,它已经不应答了。现在它像个什么样子呢?这就引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叫做“呆若木鸡”。纪清子说,这只鸡现在已经训练得像个木头鸡一样,“其德全矣”,就是精神内聚,它的德性已经内化了,内敛了。所以,这只鸡往那儿一站,任何鸡一看见它,马上就会落荒而逃。这个时候的鸡可以去参加斗鸡了。在《庄子》里面,有很多寓言是发人深省的,因为它提供了与我们常人大相径庭的判断系统。
我们认为,一只鸡如果去争斗的时候,就像一个将士了阵三通鼓一样,需要趾高气扬,需要踌躇满志,需要有必胜之心张扬显露.而庄子给我们的境界是,当它一层一层把外在锋芒全都消除了,把一切的锐气都纳于内心.这并不是说,它没有真正的斗志了,而是斗志内敛。这种时候,才可以叫全德。
真正的争斗,取得胜利,不在于勇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德性。庄子在《达生》篇里,讲了一个木匠的故事:
这是一个鲁国的木匠,名叫梓庆。他“削木为镶”。这镶,是悬挂钟鼓的架子两侧的柱子,上面会雕饰着猛兽。这镶还有一种解释,说它是一种乐器,上面雕成老虎的样子。
这木匠把镶做成了“见者惊为鬼神”,看见的人都惊讶无比,以为鬼斧神工啊,怎么会做得这么好?那上面的猛兽栩栩如生。梓庆的名声传了出去,传着传着就传到国君那儿去了,所以鲁侯召见这个木匠梓庆,要问一问他其中的奥秘。
梓庆很谦虚,说我一个木匠,我哪有什么诀窍?根本没有什么技巧啊!他对鲁侯说:我准备做这个镶的时候,我都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要用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
静下来。
在斋戒的过程中,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庆赏爵禄”了,也就是说,我成功以后可以得到的封功啊、受赏啊、庆贺啊,等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扔掉了。也就是说,斋戒到三天,
我可以忘利。斋戒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非誉巧拙”了,也就是说,我已经不在乎别人对我是毁是誉、是是非非,大家说我做得好也罢,做得不好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也就是说忘记名声了。
还要继续斋戒。到第七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却我这个人的“四肢形体”,也就是说,到第七天,达到忘我之境。这个时候,我可以忘记我是在为朝廷做事了。大家知道,为朝廷做事心有惴惴,有了杂念,就做不好了。这个时候,我就进山了。进山以后,静下心来,寻找我要的木材,观察树木的质地,看到形态合适的,仿佛一个成型的镶就在眼前。然后我就把这个最合适的木材砍回来,顺手一加工,它就会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了。
梓庆最后说,我做的事情无非叫做“以天合天”,这就是我的奥秘。
木匠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有一个坦荡的好心态,就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做到“以天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那么,到底什么叫“以天合天”呢?怎样才能做到“以天合天”呢?所谓的斋戒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这四个字值得我们记住:“以天合天”。
人就应该用那些本身最合乎规律的事情去应对规律,也就是说,人应该用最符合规律的事物去应对规律。人永远不要和规律较劲儿,不要违背规律,不要做徒劳的努力,而应该用自己澄净清明的心,用一种世间大智慧,看到哪些事情可以“以天合天”。这就是人生的效率,木匠斋戒七天,其实是穿越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忘记利益,不再想着用我的事情,去博取一个世间的大利;第二个阶段,忘记名誉,不再想着大家的是非毁誉对我们有多么重要;第三个境界,忘记自己,人其实只有达到忘我之境,才可以做到最好。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时代,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新闻,来自于什么地方?来自于那种最前沿的现场。那里一定有一批出生忘死的记者,他们已经忘记自我的存在,而仅仅把新闻的传递当成他的天职。他们发回的报道才是最好的。
如果一个记者在现场还在想:我妆化得好不好?我哪个角度照出来最好看?我该怎么提问:那么,他一定不会采访到好新闻的。所以,真正好的职业状态,是要达到忘我。所以,这个木匠告诉我们一个朴素而又玄妙的道理,就是人做事要做得好,要穿越三个阶段:忘利、忘名、忘我。如果能
做到这三点,你就会知道世间大道的规则,做到“以天合天”。
想一想,这个道理很难吗?并不难!这只是需要我们在心中,把很多朴素的东西重新捡回来,这就是所谓的“见素而抱朴”。把人世间很多很多世故的规则打破,打破之后,我们
就能品尝到生活本初的滋味。有一个故事说得好:
一个普通的园丁,他致力于种各种各样的瓜果。一个夏天,他收获了满清一架葡萄,这是他一直用心栽培的成果,又大又甜。他高兴极了,希望大家都能够分享葡萄的滋味。他就抱着一串串葡萄,站在家门口,只要有来往的路人,他就要递上去,让人家尝尝。
有一空富商路过。园丁抱着葡萄上去说:“你尝尝我的葡萄好不好?”这个富商吃了,说:“这个葡萄这么好,你要多少钱?我一定得付给你钱。”园丁说:“我不要钱,我就想让你尝尝味道怎么样。”富商说:“凭什么白给我葡萄呢?你给我葡萄,肯定得要钱啊!你不要不好意思,来来,我先把钱给你,这个葡萄,我买回去再慢慢尝!”商人硬塞给他一笔钱,捧着葡萄走了。园丁特别失落。这个时候,过来一个官员,他又捧了一抱葡萄递过去,说:“你尝尝我的葡萄味道怎么样?”官员一尝,太好了,说:“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求我啊?你看见我穿官服了吧?有什么事你就开口,我也不能白拿你葡萄。你快说说,你有什么事?”园丁说:“我什么事也没有,我就想让你尝尝这葡萄的味道啊!”官员说:“你还是让我帮你点什么忙吧,否则,我白拿你葡萄,也不合适。要不我给你放下吧!”官员放下葡萄,走了。
这个园丁就更失落了。接着,他看见有一对恩恩爱爱的小俩口走过来了。他就想,这个年轻女孩子肯定爱吃这个新鲜水果。他就很殷勤地对那个少妇说:”你赶紧尝尝我的葡萄怎么样?”那少妇接过来吃了,喜笑颜开,还没说话呢,她丈夫就虎视眈眈地盯着园丁,说:“你什么意思?”园丁一看,转身就跑了,也顾不上问滋味怎么样了。他太郁闷了。有一天,郁闷的园丁看见一个穿着破衣烂衫的老头儿过来了。他也捧了一大抱葡萄过去了,说:“你想尝尝我的葡萄吗?”这老头儿接过来,一颗一颗地吃,一边吃一边赞美,说:“这是天底下最好的滋味了。这个葡萄又多汁,又甜美,这个味道,跟所有的葡萄都不一样。”他高高兴兴地把葡萄吃完了以后,扬长而去。
这个园丁特别高兴,觉得一天下来,只有最后的这个老头,真正懂了葡萄的滋味。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葡萄就在眼前,但是我们已经失去了认真品尝它的心愿,我们认
为这个葡萄的背后,一定有着某种寓意,要么为利,要么为名,要么为色,人怎么能没点儿目的呢?所以在我们计较内心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葡萄的滋味。
其实,这样的寓言,跟庄子给我们的启发不是一样吗?两千多年的道理,庄子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人只有打破了
一切的世俗心,用你自己本初的那种愿望,去遇合这个世界,这个时候,你才能能够体会到世界的真意。
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摆在我们眼前的机遇和美味是一样的,只不过要求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去解读它。生命只是一段流光。流光在我们手中,绝对的时长不会太多。我们每个人,再善养生者也不过活出百岁。
但是,流光在手中的质量却因人而异。
这种质量并一定像我们想像的知识越多、财富越丰、官位越高,他就一定有更高的品质。恰恰相反,很多时候返朴归真,用一颗天真的心去面对世界,让我们的生命回到赤子的烂漫心态,我们的情怀才可能开放,我们的心才真正像通过斋戒一样,可以破名破利,达到浑然忘我;而忘我之境视为天成。当一个人个体的生命,与大道自然合乎一体,我们会在天成之境中,体会到生命至真至纯的欢欣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成功并没有什么玄机,只要勤于思考,不断地琢磨自已所遇到的人和事,永远不要只会抱怨,因为任何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问题,而你不仅仅是单纯地在给公司打工,更多地是在为自己而战,这是成功的第一条。
要成功,仅有这第一条还不够,还要有这样的态度,千万不要随便看轻你现在所做的每一份工作!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很大的链条,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人生的磨难是一种财富,因为磨难会逼着你思考。职业生涯有的单纯有的却很复杂,但不论你做什么,你都千万不要随便看轻你现在所做的每一份工作,要珍惜眼前。即使它看起来很卑微、看起来似乎跟你未来的理想没有任何关系。
同时,还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永远为自己工作!
要珍视每个工作机会,不论干什么都必须快速行动起来,坐着等是绝对没有机会的,走着有一个机会,跑着则可能有两个机会。
但是由于一些缘故,你的工作可能没法进行,但决不能待在家里,挂在网上聊天、打游戏。相反,要给自己规定工作量,每天查阅多少的资料,并做好大量的整理工作。为后来的工作、为将来的工作业绩打好基础。
这就是走路与看路的关系,很多人总是在到处“看路”,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而忘记了走好眼前的路。我们要始终坚信:是在为自己
工作,不仅仅只是在为老板打工!我们所做出的一切工作业绩将成为未来自己成功的基础。
此外,想法帮助你的上司成功,为自己成功铺路。
在职场上有两种人,一是整天怨天尤人,抱怨老板有眼无珠,不能提拔自己,抱怨公司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另一种人则会站在自己上司的位置上来考虑他
需要什么,思考自己离上司的要求还差多远。显然后一种人更容易得到晋升。
因此要学会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拿了出来,介绍给其他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同事。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好像吃了亏,自己辛辛苦苦换来的成功转眼就拱手送给了别人。但是,如果你的上司得到了提升,位置就空了出来,极有可能你会因此而得到晋升,实现自已职场上的飞跃。
另外,很多人在职场上只知道获取上司的信任,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下属,而实际上,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周围上下左右的人。因为如果下属不信任你,就没人跟着你,换句话说,就没人肯为你踏实地干活儿,你就没有“子弟兵”,想想看,一个双脚踏空的人怎么能一步步走向高处呢?
人活在世上,总是想获得名声、地位、金钱等等,也就是获得成功。但人们往往忘记了,所有这些想要的东西,都是他人给你的,一个人不可能自己给自己声誉或者权力,那么他人怎么会平白无故地给你这些呢?所以说到底,你要先舍弃自己的利益,给他人带来好处,总有一天你自己也会得到回报。所以人一定要把目光放长远,选择决定命运,命运是选择积累的结果,而放弃现在也是一种选择,未来比现在更重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义利观决定命运。
最后,就是要学会面对寂寞和失败。
一个人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人生如掘井,只有专注才能专业,只有专业才能卓越,如果在一个地方挖几下就放弃了,在另一个地方挖几下也放弃了,就永远都挖不到水。这就是知“道”容易而守“道”难的原因。但同时更要志存高远。
千万记住:有信心不一定赢,但没有信心一定会输;有行动不一定赢,但没有行动一定会输;有目标不一定赢,但没有目标一定会输。
创业第一要有眼界,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一切;第二就是要明势,这个势就是时势。要懂得如何去把握大势,中势,小势。大势是说这个时代的趋势,中势指的是行业和项目,小的势就是你的个人能力。第三需要谋略。得法者,事半功倍,但在创业过程中仍要注意把握谋略的基本方面。创业者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更要
培养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敢于搏击风浪的勇气,敏锐的商业感触力,坚定的毅力,并要懂得与他人分享。
范文五: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方案]
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txt什么叫乐观派,这个。。。。。。就象茶壶一样,屁股被烧得红红的,还有心情吹口哨。生活其实很简单,过了今天就是明天。一生看一个女人是不科学的,容易看出病来。我们常常感叹人生苦短,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呢,
庄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怎样才能有一个好心态,怎样才能活出生命的最佳状态呢,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百年。我们生命里面的这一段光阴,跟整个时间的流程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用庄子的比喻来讲:“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好像是一匹白马从门缝隙里跑过去,那样倏忽一瞬一样。
那么,这么短的流光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怎么样才能真正善待生命,怎么样的生命才是人生最有效的呢,庄子面对这个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态度,那就是:达生。
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心态决定人的状态。什么是真正的状态呢,
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大奈何。”“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是什么意思呢,真正通达生命真相的人,不去追求生命中不必要的东西。也就是说,在生命中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要用此生的光阴去追逐了。
大家会反问,既然我认为没有价值,我还会追求吗,当然,有的时候我们为声名所累,有的时候我们趋同于社会的价值,为了人生中“无以为”的事情,我们就为了一口气,去追求得还少吗,有时,一个高考生,考上了一个他并不喜欢的专业,仅仅因为这个专业在清华大学。所以,他宁可服从调剂。家长骄傲地说:“我儿子上了清华了~”孩子说:“我戴着清华的校徽啊~”其实他心中也许会有一种隐痛。他真正喜欢的专业可能在他的第二志愿那个学校。此生,他错过了。
有时候,年轻人,可能为了娶一个绝色的女子,也可能是为了嫁一个富商,也许会舍弃真正的爱情,仅仅因为众人的目光和心里的虚荣。此生,他(她)错过了。如果说真正做到“达生之情”,能够不去追求生命中的“无以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是什么意思呢,通达命运真相的人,就是不去追求生活中无奈何的东西,命运中达不到的目标。就是放掉我们生命中那点较劲的东西,不去跟有限的时光,计较一种真正达不到的目的。他提醒我们,入下我们心中那点较劲儿的、执拗的东西。在艾尔基尔这个地区,山里的猴子经常跑到农田里祸害庄稼。它们的目的很简单,无非是为了自己一点生计,储备一点粮食。所以,这个地区就发明了一种捕猴子的方法,农民们
在家门口放一点米,诱使猴子来。其奥妙在于用什么样的容器来装这点米。
这是一种大口的瓶子,却有细细的瓶颈。瓶颈的尺寸有奥秘,很细小,恰好可以容纳一个猴子的爪子伸进去。但是,一旦猴子抓住一把米,攥上拳头,就拔不出来了。这个时候,如果“达生”,那么猴子可以放下来,爪子还能拔出来。但是没有一只猴子愿意这么做。
在这个瓶子里面,自然有大把大把诱人的白米,猴子们夜里来偷米的时候,把它细细的爪子,顺着那个瓶颈但进去。到了早上,你会看见一只一只猴子在那里跟那个瓶子较劲儿,手里紧抓着大把的米,但就是拔不出来。这仅仅是一个群猴图吗,这是一个世相图呢~
听到这个故事,大家都会哑然失笑。但是,我们有多少人手中抓着一把米不肯放下,因此连累了一生呢,庄子说:“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
生命这东西来临的时候,父母没有征求我们的同意,就把我们带到世界上了,我们是无法拒绝的。流光要把我们的年货带走的时候,同样不会说征得我们的同意,我们阻挡不住,最后,它自然就走了。来也无奈,走也无助,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关键是在于你心中怎么看待你的生命呢,
人们常感叹人生的短暂,希望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获取成功的事业。
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它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见识和阅历,决定了你的能力和胆识。
庄子曾假托孔子说了这样一件事: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对孔子说:我曾经渡过一个名字叫觞深的深渊,看见摆渡的人,划船技术太高明了,简直是“操舟若神”,如有神助一般。我就很羡慕地问他:操舟可以学吗,他回答说:可以。但是他又透露了一个秘密,说:如果你要是会游泳的话,你学划船就特别容易;要是你会潜水的话,即使你从来没见过船,你也会划船了。我就问他为什么,他却什么也不说了。请问老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孔子听了,说:“善游者数能,忘水也。”一个真正会游泳的人就不怕水了,甚至把水都忘了。这样他划船的时候,他不害怕,因为即使船翻了,他生命也有保障。为什么会潜水的人,没见过船都敢划呢,是因为会潜水的人,他可以把波浪看成是陆地上的小山丘,把深渊看作是前方的一个高冈,哪怕船翻了,也看作是车子后退一样。他连水底都可以潜,还会怕翻船吗,
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世间的道理就是这样,人如果有大见识,他再去学一件技巧,就容易得多;人如果没有阅历,心中就会忐忑。孔子甚至还给颜回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你看看赌博,赌博的时候有下注大的,有下注小的。拿一个瓦片当赌注的人,他赌得自如潇洒,反正他赌的就是个瓦片;拿漂亮昂贵的带钩当赌注的人,他赌起来可能就战战兢兢,他就施展不开,心存恐惧了,拿黄金当赌注的人,一定会神志昏乱。
为什么,这是因为他太看重外物了。技巧都是一样的,“凡外重者内拙”,凡是看重外物的人,
内心一定笨拙。其实,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很多人越是面临重大的抉择,越会失手。他并不是失给了对手,而是失给了自己。
有很多人的失败,真正是败给了内心的“在乎”二字。这种“在乎”会让我们在面临大事的时候,战战兢兢,束手束脚,惊慌失措。因为我们心中过分地患得,所以患失。所以,庄子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可以去学习很多,我们可以去经验很多,但你心底的在乎与不在乎,你个人的经验系统,会决定你的生命效率。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决定成败胜负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
当我们患得患失时,当我们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表现。
庄子在《田子方》里面说了这样一件故事:列御寇,就是那个御风而行的列子,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他射箭的时候,志满意得,满是骄矜之卸,拉满了弓弦,然后在自己的胳膊肘上,放了满满一杯水,弯弓射箭。第一支箭刚射出去,第二支箭就紧跟着发射出去了,而第三支箭已经在弦上等着呢,手臂上那杯水纹丝不动,而列御寇这个人也正像个木头人一样站在那里,岿然不动。
像列御寇这样的射箭技巧,不可谓不高,但这样的人真正达到大境界了吗,伯昏无人不以为然,说:你这种箭术,只能算是有心射箭的射术,而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术。“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伯昏无人说:我现在要邀请你,我们一同去“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我看看你射得如何,
伯昏无人就当先走上高高的山岗,脚上踏着风化的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转过身来,倒退着向深渊退步,一直走到自己的脚掌有一部分已经悬在悬崖之外。站在这个地方,伯昏无人请列御寇上来射箭。而此时此刻,列御寇只能趴在地上,“汗流至踵”,汗都流到脚后跟了。
这时,伯昏夫人说:“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人世间真正高明的人,向上可以看透苍天,向下可以看清黄泉,世界万象了然于心,在任何时刻都可以神色不变,气定神闲。他对列御寇说:你现在心惊目眩,再让你射箭,你能射中的可能性就太小太小了。
这个故事说明,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不要过分相信技巧。也就是说,没有人可以摆脱环境而生存。当我们都面对恶劣环境的时候,就要看我们内心所酝酿的心境如何。当一个人的心境可以抵消外在恐惧的时候,这个人才成为真正的勇者,这个人的技巧才有发挥的空间。如果你的心境已经被环境挫败的时候,你做任何事情都将一事无成。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个科学家和十个实验者参与这个实验。在一个黑咕隆咚的屋子里面,铺了一条独木桥。科学家对实验者说:“这个屋子很黑,前面是一座独木桥。现在我领着你们过桥,你们只要跟着我走就行了。”
十人个跟着教授,如履平地,稳稳当当地走过了独木桥,来到屋子的那一端。这时,教授打开了一盏灯。这些人定睛一看,顿时吓得趴下了,原来他们刚才走的,不仅是一根独木桥,在独木桥下面,是一个巨大的水池,水池里有十几只鳄鱼,正在来回游着。这时教授说:“来,这就是刚才你们走过的桥。现在我再走回去,你们还有几个人愿意跟着我回去,”
一个人都没有~他们全都趴在那儿不动了。教授说:“我要求你们,一定要站出来。真正的勇敢者跟着我过去。”最后好歹站出了三个人。而这三个人里面,有一个人走到一半儿就哆嗦了,最后蹲着蹭着过桥了。还有一个人,刚走几步就趴下了,最后爬着过去了。只有一个人还算是走着过去了。教授再动员剩下那七个人,结果他们说什么也不走。
这时,教授又开亮了几盏灯,大家又看到一个事实:在桥和鳄鱼之间,还有一层防护网。教授说:“现在还有谁愿意跟着我走这个桥呢,”这回又有五个人站了出来。因为知道有了防护网,所以他们放心地跟着教授走过桥去。教授问最后趴下的两个人:“刚才你们不是从这上面走过来了吗,为什么现在死活都不愿意跟我走回去了呢,”那两个人哆哆嗦嗦地说:“我们一直在想,这个网子它就真的安全牢靠吗,”
其实,这可能是我们所面对的真实的生活。有的时候,在你看不清生活坎坷的时候,你反而可以闯过去了。在你仅仅看到一些表象的时候,你就被彻底吓晕了。而当你真正看清楚生活中的安与危、利与弊的进修,也许我们会鼓起勇气,心怀恐惧,还还能战胜自我地走过去。
这个时候,行走作为一种技巧,还重要吗,我们内心的判断,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生活的状态。那么,一个人的内心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最好呢,怎么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呢,
庄子又讲了一个斗鸡的故事:
纪清子为大王培养斗鸡。大五显然很喜欢斗鸡,希望纪清子能养出一只友霸四方的斗鸡,能够尽快出战。十天过去了,大五就去问这个纪清子:我那只鸡能斗了吗,
纪清子回答说:还不行,因为这只鸡“方虚靥而恃气”,大公鸡盛气凌人,羽毛张开,目光炯炯,非常的骄傲,胸中有股气。我们一般人认为,这个时候斗鸡不是正好吗,但真正懂得训练鸡的人说,这个时候是根本不行的。
又过了十天,大王又问。纪清子回答说:还不行。尽管它的气开始收敛了,但别的鸡一有响动,它马上还是有反应,还有去争斗,这还不行。又过了十天,大王第三次去问。纪清子说:还不行。他现在虽然对外在的反应已经淡了很多,但是它的目光中还有怒气,不行再等等。
又过了十天,大王来问。纪清子终于说:这回鸡差不多可以了。别的鸡一些响动鸣叫,它已经不应答了。现在它像个什么样子呢,这就引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叫做“呆若木鸡”。纪清子说,这只鸡现在已经训练得像个木头鸡一样,“其德全矣”,就是精神内聚,它的德性已经内化了,内敛了。所以,这只鸡往那儿一站,任何鸡一看见它,马上就会落荒而逃。这个时候的鸡可以去参加斗鸡了。在《庄子》里面,有很多寓言是发人深省的,因为它提供了与我们常人大相径庭的判断系统。
我们认为,一只鸡如果去争斗的时候,就像一个将士了阵三通鼓一样,需要趾高气扬,需要踌躇满志,需要有必胜之心张扬显露.而庄子给我们的境界是,当它一层一层把外在锋芒全都消除了,把一切的锐气都纳于内心.这并不是说,它没有真正的斗志了,而是斗志内敛。这种时候,才可以叫全德。
真正的争斗,取得胜利,不在于勇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德性。庄子在《达生》篇里,讲了一个木匠的故事:
这是一个鲁国的木匠,名叫梓庆。他“削木为镶”。这镶,是悬挂钟鼓的架子两侧的柱子,上面会雕饰着猛兽。这镶还有一种解释,说它是一种乐器,上面雕成老虎的样子。
这木匠把镶做成了“见者惊为鬼神”,看见的人都惊讶无比,以为鬼斧神工啊,怎么会做得这么好,那上面的猛兽栩栩如生。梓庆的名声传了出去,传着传着就传到国君那儿去了,所以鲁侯召见这个木匠梓庆,要问一问他其中的奥秘。
梓庆很谦虚,说我一个木匠,我哪有什么诀窍,根本没有什么技巧啊~他对鲁侯说:我准备做这个镶的时候,我都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要用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静下来。
在斋戒的过程中,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庆赏爵禄”了,也就是说,我成功以后可以得到的封功啊、受赏啊、庆贺啊,等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扔掉了。也就是说,斋戒到三天,我可以忘利。斋戒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非誉巧拙”了,也就是说,我已经不在乎别人对我是毁是誉、是是非非,大家说我做得好也罢,做得不好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也就是说忘记名声了。
还要继续斋戒。到第七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却我这个人的“四肢形体”,也就是说,到第七天,达到忘我之境。这个时候,我可以忘记我是在为朝廷做事了。大家知道,为朝廷做事心有惴惴,有了杂念,就做不好了。这个时候,我就进山了。进山以后,静下心来,寻找我要的木材,观察树木的质地,看到形态合适的,仿佛一个成型的镶就在眼前。然后我就把这个最合适的木材砍回来,顺手一加工,它就会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了。
梓庆最后说,我做的事情无非叫做“以天合天”,这就是我的奥秘。
木匠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有一个坦荡的好心态,就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做到“以天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那么,到底什么叫“以天合天”呢,怎样才能做到“以天合天”呢,所谓的斋戒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这四个字值得我们记住:“以天合天”。
人就应该用那些本身最合乎规律的事情去应对规律,也就是说,人应该用最符合规律的事物去应对规律。人永远不要和规律较劲儿,不要违背规律,不要做徒劳的努力,而应该用自己澄净清明的心,用一种世间大智慧,看到哪些事情可以“以天合天”。这就是人生的效率,木匠斋戒七天,其实是穿越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忘记利益,不再想着用我的事情,去博取一个世间的大利;第二个阶段,忘记名誉,不再想着大家的是非毁誉对我们有多么重要;第三个境界,忘记自己,人其实只有达到忘我之境,才可以做到最好。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时代,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新闻,来自于什么地方,来自于那种最前沿的现场。那里一定有一批出生忘死的记者,他们已经忘记自我的存在,而仅仅把新闻的传递当成他的天职。他们发回的报道才是最好的。
如果一个记者在现场还在想:我妆化得好不好,我哪个角度照出来最好看,我该怎么提问:那么,他一定不会采访到好新闻的。所以,真正好的职业状态,是要达到忘我。所以,这个木匠告诉我们一个朴素而又玄妙的道理,就是人做事要做得好,要穿越三个阶段:忘利、忘名、忘我。如果能做到这三点,你就会知道世间大道的规则,做到“以天合天”。
想一想,这个道理很难吗,并不难~这只是需要我们在心中,把很多朴素的东西重新捡回来,这就是所谓的“见素而抱朴”。把人世间很多很多世故的规则打破,打破之后,我们就能品尝到生活本初的滋味。有一个故事说得好:
一个普通的园丁,他致力于种各种各样的瓜果。一个夏天,他收获了满清一架葡萄,这是他一直用心栽培的成果,又大又甜。他高兴极了,希望大家都能够分享葡萄的滋味。他就抱着一串串葡萄,站在家门口,只要有来往的路人,他就要递上去,让人家尝尝。
有一空富商路过。园丁抱着葡萄上去说:“你尝尝我的葡萄好不好,”这个富商吃了,说:“这个葡萄这么好,你要多少钱,我一定得付给你钱。”园丁说:“我不要钱,我就想让你尝尝味道怎么样。”富商说:“凭什么白给我葡萄呢,你给我葡萄,肯定得要钱啊~你不要不好意思,来来,我先把钱给你,这个葡萄,我买回去再慢慢尝~”商人硬塞给他一笔钱,捧着葡萄走了。园丁特别失落。这个时候,过来一个官员,他又捧了一抱葡萄递过去,说:“你尝尝我的葡萄味道怎么样,”官员一尝,太好了,说:“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求我啊,你看见我穿官服了吧,有什么事你就开口,我也不能白拿你葡萄。你快说说,你有什么事,”园丁说:“我什么事也没有,我就想让你尝尝这葡萄的味道啊~”官员说:“你还是让我帮你点什么忙吧,否则,我白拿你葡萄,也不合适。要不我给你放下吧~”官员放下葡萄,走了。
这个园丁就更失落了。接着,他看见有一对恩恩爱爱的小俩口走过来了。他就想,这个年轻女孩子肯定爱吃这个新鲜水果。他就很殷勤地对那个少妇说:”你赶紧尝尝我的葡萄怎么样?”那少妇接过来吃了,喜笑颜开,还没说话呢,她丈夫就虎视眈眈地盯着园丁,说:“你什么意思,”园丁一看,转身就跑了,也顾不上问滋味怎么样了。他太郁闷了。有一天,郁闷的园丁看见一个穿着破衣烂衫的老头儿过来了。他也捧了一大抱葡萄过去了,说:“你想尝尝我的
葡萄吗,”这老头儿接过来,一颗一颗地吃,一边吃一边赞美,说:“这是天底下最好的滋味了。这个葡萄又多汁,又甜美,这个味道,跟所有的葡萄都不一样。”他高高兴兴地把葡萄吃完了以后,扬长而去。
这个园丁特别高兴,觉得一天下来,只有最后的这个老头,真正懂了葡萄的滋味。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葡萄就在眼前,但是我们已经失去了认真品尝它的心愿,我们认为这个葡萄的背后,一定有着某种寓意,要么为利,要么为名,要么为色,人怎么能没点儿目的呢,所以在我们计较内心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葡萄的滋味。
其实,这样的寓言,跟庄子给我们的启发不是一样吗,两千多年的道理,庄子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人只有打破了一切的世俗心,用你自己本初的那种愿望,去遇合这个世界,这个时候,你才能能够体会到世界的真意。
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摆在我们眼前的机遇和美味是一样的,只不过要求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去解读它。生命只是一段流光。流光在我们手中,绝对的时长不会太多。我们每个人,再善养生者也不过活出百岁。
但是,流光在手中的质量却因人而异。
这种质量并一定像我们想像的知识越多、财富越丰、官位越高,他就一定有更高的品质。恰恰相反,很多时候返朴归真,用一颗天真的心去面对世界,让我们的生命回到赤子的烂漫心态,我们的情怀才可能开放,我们的心才真正像通过斋戒一样,可以破名破利,达到浑然忘我;而忘我之境视为天成。当一个人个体的生命,与大道自然合乎一体,我们会在天成之境中,体会到生命至真至纯的欢欣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成功并没有什么玄机,只要勤于思考,不断地琢磨自已所遇到的人和事,永远不要只会抱怨,因为任何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问题,而你不仅仅是单纯地在给公司打工,更多地是在为自己而战,这是成功的第一条。
要成功,仅有这第一条还不够,还要有这样的态度,千万不要随便看轻你现在所做的每一份工作~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很大的链条,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人生的磨难是一种财富,因为磨难会逼着你思考。职业生涯有的单纯有的却很复杂,但不论你做什么,你都千万不要随便看轻你现在所做的每一份工作,要珍惜眼前。即使它看起来很卑微、看起来似乎跟你未来的理想没有任何关系。
同时,还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永远为自己工作~
要珍视每个工作机会,不论干什么都必须快速行动起来,坐着等是绝对没有机会的,走着有一个机会,跑着则可能有两个机会。
但是由于一些缘故,你的工作可能没法进行,但决不能待在家里,挂在网上聊天、打游
戏。相反,要给自己规定工作量,每天查阅多少的资料,并做好大量的整理工作。为后来的工作、为将来的工作业绩打好基础。
这就是走路与看路的关系,很多人总是在到处“看路”,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而忘记了走好眼前的路。我们要始终坚信:是在为自己工作,不仅仅只是在为老板打工~我们所做出的一切工作业绩将成为未来自己成功的基础。
此外,想法帮助你的上司成功,为自己成功铺路。
在职场上有两种人,一是整天怨天尤人,抱怨老板有眼无珠,不能提拔自己,抱怨公司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另一种人则会站在自己上司的位置上来考虑他需要什么,思考自己离上司的要求还差多远。显然后一种人更容易得到晋升。
因此要学会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拿了出来,介绍给其他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同事。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好像吃了亏,自己辛辛苦苦换来的成功转眼就拱手送给了别人。但是,如果你的上司得到了提升,位置就空了出来,极有可能你会因此而得到晋升,实现自已职场上的飞跃。
另外,很多人在职场上只知道获取上司的信任,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下属,而实际上,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周围上下左右的人。因为如果下属不信任你,就没人跟着你,换句话说,就没人肯为你踏实地干活儿,你就没有“子弟兵”,想想看,一个双脚踏空的人怎么能一步步走向高处呢,
人活在世上,总是想获得名声、地位、金钱等等,也就是获得成功。但人们往往忘记了,所有这些想要的东西,都是他人给你的,一个人不可能自己给自己声誉或者权力,那么他人怎么会平白无故地给你这些呢,所以说到底,你要先舍弃自己的利益,给他人带来好处,总有一天你自己也会得到回报。所以人一定要把目光放长远,选择决定命运,命运是选择积累的结果,而放弃现在也是一种选择,未来比现在更重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义利观决定命运。
最后,就是要学会面对寂寞和失败。
一个人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人生如掘井,只有专注才能专业,只有专业才能卓越,如果在一个地方挖几下就放弃了,在另一个地方挖几下也放弃了,就永远都挖不到水。这就是知“道”容易而守“道”难的原因。但同时更要志存高远。
千万记住:有信心不一定赢,但没有信心一定会输;有行动不一定赢,但没有行动一定会输;有目标不一定赢,但没有目标一定会输。
创业第一要有眼界,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一切;第二就是要明势,这个势就是时势。要懂得如何去把握大势,中势,小势。大势是说这个时代的趋势,中势指的是行业和项目,小
的势就是你的个人能力。第三需要谋略。得法者,事半功倍,但在创业过程中仍要注意把握谋略的基本方面。创业者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更要培养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敢于搏击风浪的勇气,敏锐的商业感触力,坚定的毅力,并要懂得与他人分享。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眼界决定境界,胸襟决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