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掌握好的阅读方法
掌握好的阅读方法,能在短时间内把握作品的写作主旨、结构安排及表现手法等,较好地完成对文章的理解、赏析和吸收。下面简介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 一、三步通晓法。第一步是“粗读”。这个阶段主要完成三个任务:①了解文章体裁、作者、出处以及写作年月、背景等。②查工具书弄懂生字词的表面意思。⑧捕捉段落主句,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如《挖荠菜》一文是通过挖荠菜、吃荠菜的不同感受的叙写,表现两代人之间的不同心态以及作者的希望。第二步是“细读”。这个阶段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找出表观中心思想所选用的材料。如《挖荠菜》一文,为表现主题所选用的材料是:①“馋丫头”;②被赶下水;③挖吃荠菜;④怀念荠菜;⑤带领孩子们挖荠菜;⑥孩子们吃荠菜。二是掌握文章的结构布局。如《挖荠菜》是用对荠菜的不同态度和感情为线索来结构文章的。三是弄懂文章的表现手法。如《挖荠菜》是运用夹叙夹议表达主题的写法。第三步是“精读”。这是对文章的品读咀嚼、欣赏吸收。这个阶段主要完成两个任务:①研究文章写作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②掌握绝妙之处,摘抄背诵优美段落。仍以《挖荠菜》为例,这个阶段就应当仔细分析作者为什么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 采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还应探讨作者以“馋”字落笔有什么好处;最后还要对文章的警句、点睛之笔摘抄、赏析和背诵。
二、对照比较法。将新读的文章与以往读过的同类文章或不同类文章的同类手法作一番对照比较。这样,学得快,记得牢,事半功倍,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当然,“温故”是手段,“知新”是目的。因此,
既要比较其“同”? 更要对照其“异”,明确其“异”。如《苏州园林》与《中国石拱桥》两文,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这是“同”。前文的特点是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后文的特点则是选材的代表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这是“异”。对照比较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如文章的语言、笔法、结构、描写、风格等均可作比,找出同异后,列表作记,加深理解,加强记忆。
三、内外结合法。我们所学的课文,仅仅是浩如烟海的文章中的一朵朵小浪花。课内在老师指导下的阅读,能学到一些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学到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鉴赏文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选择与所学课文有关的文章和书籍阅读,这样能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如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再读施耐庵的《水浒传》,更便于我们了解选文的前前后后,对选文部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
四、梳理线索法:一篇篇好的文章,就像一串串精美的珍珠,光彩照人。珍珠是用“线”穿起来的,文章也有一条贯穿全文材料的脉络——线索。文章是靠线索贯穿起来的,它反映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它像一根无形的丝线,把文章所记叙的人物、事件连缀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的文章是以时间为线索,如,《鲁迅自传》;有的文章是以人或事物为线索的,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有的文章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就是以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为行文线索的。我们读文章时要梳理把握好文章的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尽快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五、圈点标记法。古人读书,常用朱笔将字句划圈加点,眉批缝记。他们多在妙字佳词处加圈,文眼警句处加点,并在书眉处加批语,行间作记言,以加深印象。圈点标记的形式,并无定格,只要自己明白即可。但圈点标记要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扼要。
六、想象联想法。在阅读中运用想象和联想,是深入理解、鉴赏文章的好方法。我们可以调动脑子里已有的形象记忆,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景物、情节、场面等。例如,读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们根据作品的描绘,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体验,想象作品中描绘的春山、春水、春草、春树、春风、春雨以及春天景色中的人物活动,使文中形象在头脑中变成一幅幅活动画面,感受到作者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再如杨朔的《荔枝蜜》中,作者从眼前的荔枝树,联想到荔枝,又联想到鲜荔枝蜜,再联想到酿造荔枝蜜的蜜蜂;从荔枝蜜的甜美,联想到生活的甜美;从酿造荔枝蜜的蜜蜂,联想到创造甜美生活的农民。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住作者这些联想的思路和方法,对开拓我们的思路,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语文阅读六法
范文二:《阅读文献的好方法》
】《阅读文献的好方法》
之一 :
1。由点到面。选工作实践中的疑点,热点,由一个小枝节,检索较全的文献,一般近期的20 篇左右已经相当多了。之所以不必在意3年以前的,是因为知识更新非常快,且网上能查到的多为近几年的全文。学习别人是怎么发现解决问题的。知道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分歧。然后,扩展开,根据兴趣和研究的目的,知道,在研究的领域:谁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多,谁的文章最多最新最有启发性。去图书馆找他的文章看全文。逐步扩展自己的视野,构建个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看法。
2。由杂到精。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后,对于繁杂的文献,要有个人的判断。追踪某个专题、某个专家的研究进展,比较对于同一专题的论点的发展,掌握其新的方法或新结论,或注意作者观点的改变,探究其原因。培养个人的学术修养。对于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定期浏览,从面上了解学术进展和热点,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工作进展,逐篇仔细阅读新作.
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是工作中的点滴发现,思想火花,都应该写下来。我和王忠诚院士、顾玉东院士的接触中,发现他们都有记卡片的习惯。病例随访、文献观点,等等。到写作文章时,都是现成的材料。现在有了电脑,但是写文献综述是一个完善知识结构的好方法。随时记下论点,个人心得,会有事半功倍的成绩。无论写在纸上,还是记载在电脑内,都应该有一个记事簿,并且经常整理。
4。对于下载的文献,要以其内容建立以专题杂志按时间先后的专门分类。哪些需要仔细阅读并保存,哪些用处不大,待删除,哪些需要阅读却尚未阅读。以后想到时,还能及时找到。
5。天天学习。文献天天有。如果只作为一个收藏家,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下载的目的是学习。通过阅读,掌握专业领域的方法和知识。只要坚持学习,就会积累起自己的知识架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之二:
对于初次进入一个领域的新手,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把握本领域的动态和方向。
记得一个留洋的研究生说,起初导师让他读大量的文献,而且每天都规定了数量,好像是100篇吧?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请教导师,却被告知只要每天把数量读够就行了。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终于最后融汇贯通,也理解了导师的方法。
所以,我觉得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而且,每个作者的研究方法多少有所区别,读得多了,渐渐就会比较出研究方法
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今后的研究大有裨益。
其实,由于现在科技进步很快,即使是自己从事的领域,也有很多新技术、新观点不停的出现,所以,即使是个“老手”,如果懒于更新自己的知识,也会很快落后。
之三
在文献多如牛毛的今天,其感觉犹如日益增多的帖子,在不想漏掉好东西的前提下
1 把握动态,每天入园后先浏览一遍自上次登陆以来的新帖子,感兴趣的再看看,必要时保存或收藏,这大体相当与杂志的目录,以此保证不会漏掉新的东西
2 回过头来重点看看感兴趣版块的精华帖、高人气帖、加密帖等,这相当于感兴趣砖头杂志的综述、评论、或是cutting edge(JI)之类的
3 好东西不仅仅只在感兴趣版块,其他版块也有一些,在空的时候看看其他版块的精华帖、高人气帖、加密帖等,这相当于相关砖头杂志的综述、评论、或是cutting edge(JI)之类的
4 用搜索功能查找特定关键词的帖子,大体相当于定题检索
5 随着对领域的熟悉,特别是对大师级人物的熟悉,有时可看看这些作者的帖子
6 在信息的今天,没谁敢说已经超一流,不需再接受新的东西;更没有人能够熟悉所有的领域
之四
邹承鲁院士写他是如何读文献的:
无论题目从何而来,都必需紧密追踪当前有关科学领域发展的动向。从研究生时代开始,在导师 教导下,以周围同学为榜样,我就养成了每周必定去图书馆浏览最新期刊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如果确实有事,下周必定补上。我当时有一个小记录册,登录所有对本专业重要的刊物,每期读过后,一定做记录,决不遗漏一期,直至今日。现在可以在网上阅读所有重要刊物的目录和摘要,这就更容易做到了。掌握文献、对文献进行综合,以批判的眼光评价文献,并从中提取出有用的和正确的信息以指导今后的研究是一个能独立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必备的能力。
阅读文献以追踪当前发展动态时,务须切记发挥自己判断力,不可盲从,即使是知名科学家和教科书有时也会有错误。古人说得好:“ 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追踪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时切记,你看到的问题别人也同样会看到,越是重要的问题竞争必然越是剧烈,在研究条件不如人时,如果没有创新的研究思想,独到的研究方案是不可能超越他人得到成功的。虽然国际上也有对于某些重要课题一哄而起的情况,但在我国似乎特别严重。缺乏自己的创新思想而片面一哄而起追求热点,是一条必然失败的路线,最多只能是为别人成果锦上添花,或做一些小修小补的工作而已。关键在于自己的创新思想。创新思想来自何处,虽然灵机一动
产生了重要的创新思想,在科学史上确实有所记载,但这毕竟是比较罕见的,而远远更为常见的是天才出于勤奋,创新出于积累,积累可以是个人积累,也可以是本人所在单位的长期积累。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旺火炉原理,也是诺贝尔奖经常出在少数几个单位的原因。只有勤奋努力才能不断有优秀工作的积累,才可能在工作中逐渐产生真正创新的,别人无法剽窃的创新思想,才有可能在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而在一个炉火熊熊的旺火炉中,不断会有优秀工作的积累,优秀人才的产生,并且创新思想和人才的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就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突破性成果。
之五:
MIT人工智能(AI)实验室的教授和学生总结的如何读论文,还不错!
阅读论文是需要练习的技能。不可能完整地阅读所有的论文。
阅读论文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看论文中是否有感兴趣的东西。AI论文含有摘要,其中可能有内容的介绍,但是也有可能没有或者总结得不好,因此需要你跳读,这看一点那看一点,了解作者究竟做了些什么。内容目录(the table of contents)、结论部分(conclusion)和简介(introduction)是三个重点。如果这些方法都不行,就只好顺序快速浏览了。一旦搞清楚了论文的大概和创新点,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二阶段了。
在第二阶段,要找出论文真正具有内容的部分。很多15页的论文可以重写为一页左右的篇幅;因此需要你寻找那些真正激动人心的地方,这经常隐藏于某个地方。论文作者从其工作中所发现的感兴趣的地方,未必是你感兴趣的,反之亦然。
最后,如果觉得该论文确实有价值,返回去通篇精读。 读论文时要牢记一个问题,“我应该如何利用该论文?”“真的像作者宣称的那样么?”“如果……会发生什么?”。理解论文得到了什么结论并不等同于理解了该论文。理解论文,就要了解论文的目的,作者所作的选择(很多都是隐含的),假设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论文指出了怎样的方向,论文所涉及领域都有哪些问题,作者的研究中持续出现的难点模式是什么,论文所表达的策略观点是什么,诸如此类。
之六
1.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2.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3.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
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4.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
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5.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范文三:阅读短文的好方法
阅读短文的好方法
(一) 整体解读15招
1、 理解主旨5招
(1) 细观眉目(通过研究文章标题或副标题理解文章主旨)
(2) 段意概括(通过概括、综合各段段意理解文章主旨)
(3) 线索探究(通过分析文章线索、文路理解文章主旨)
(4) 点晴品味(通过品味文章的点定晴句段理解文章主旨)
(5) 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2、 理清思路5招
(1) 抓纲理目(通过分析文眼理清文章思路)
(2) 分段析层(通过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3) 注意标志(通过具有标志性的语句、时间、小标题等理清文章思路)
(4) 关注承启(通过分析文章的承上启下句段理清文章思路)
(5) 推究呼应(通过分析文章的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等理清文章思路)
3、 解读写法5招
(1) 探究构思(通过探究文章的构思解读文章的写法)
(2) 研究笔法(通过研究文章的语言表达解读文章的写法)
(3) 分析手段(通过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段解读文章的写法)
(4) 关注文体(通过对不同文体特点的把握解读文章的写法)
(5) 比较求索(通过同材同旨不同写法的文章比较解读文章的写法)
(二) 局部咀嚼15招
1、 品尝词语5招
(1) 引申推断(通过词语本义和引申意义的推断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2) 瞻前顾后(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3) 剥茧抽丝(通过分析语境的显性、隐性意义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4) 列句比较(通过列出相关句子比较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5) 换词推敲(通过更换词语进行分析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2、 品尝句子5招
(1) 看段析名(通过分析段落意思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作用)
(2) 注意关联(通过分析句子本身和前后文句子的关联分析句子意义和作用)
(3) 体察感情(通过体味、观察句子的情感色彩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作用)
(4) 考察风格(通过考察研究文章的语言风格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作用)
(5) 换句品味(通过更换句子进行比较品味句子的意义和作用)
3、 品尝文段5招
(1) 抓住核心(通过抓文段的中心句、精华句分析文段的意义和作用)
(2) 通观上下(通过观察上睛文段的关系分析文段的意义和作用)
(3) 考察组合(通过把握全文意思分析文段的意义和作用)
(4) 观豹窥斑(通过把握全文意思分析文段的意义和作用)
(5) 品味写法(通过品味段落的写法方法、结构方式分析文段的意义、关系和作用)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1、 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2、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3、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觉
4、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6、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7、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8、 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
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而(又叫间接)
十一、 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引资料 十四、 小说情节四部分:(破题)、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 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 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
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下文
3、 文末:总结上文、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
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共性) ;(2)结合句子语境(个性)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提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范文四:阅读教学的一种好方法
——“说读”
语文阅读教学效益低下,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师最感棘手的事。尽管广大语文教师经过长 期的努力, 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但是, 学生的阅读水平始终不能尽如人意。 原因何在?据笔者的观察调查和平时的教学实践看,恐怕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保证是 分不开的。为此,笔者仿效教师“说课”形式,在学生中开展了“说读”活动,把学生推到 前台,真正让学生唱主角,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所谓“说读” ,是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就某一篇教学文章,认真研读,发现 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全班同学切磋交流的一种自主学习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1.定标教师和学生根据 《教学大纲》 和 《考试说明》 中对阅读部分的有关要求, 确定 “说 读” 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其中包括选文的目的、 文本写作的背景及有关材料、 文章体裁、 主要内容和主题、主要表达形式、文本特点与风格、阅读方式、感受与结论等。
2.选材学生根据教师对每次“说读”活动的大致规定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 (若“说读”的对象是教材中的某篇课文,则此步省略) 。
3.研读学生按照“定标”中的有关要求,认真仔细地阅读材料,确立重点、难点,发现 有价值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列纲学生根据自读的情况,列出“说读”的内容提纲,要求条理清楚,详略得当,重 点突出,一说一得。
5.组说以四人为一组,轮流“说读” ,然后集体讨论,从选文的优劣、重点难点的把握、 问题的价值与解决的程度、 对文章理解的深刻性、 主观感受和语言领悟等方面予以分析评价, 从中推选出一名最佳“说读”者。
6.班说教师从推荐上来的文章中选择 5— 8篇, 打印出来, 发给每个学生 (若是课文, 则 此项省略) 。在所有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开展全班, “说读”活动。先 依次由被推举出来的学生“说” ,然后集体评议,展开争论。
“说读”活动的实践和成效证明,它是一项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阅 读教学形式,归结起来有以下五大好处:
1.确立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去以教师讲解为 主, 学生被动听讲, 造成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中的懒惰心理——懒于搜寻资料, 懒得思考分析, 懒得去发现并解决问题, 因而阅读效果很差。 而 “说读” 活动则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学生也失去了教师这根 “拐杖” , 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阅读任务。 为了使自己说得好一 点,学生只能主动地去阅读,深入地进行思考,努力地发现问题并认真地予以解决。这样一 来,就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利于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掌握整体阅读的规律。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阅读教学模式, 教师扮演的往往是外科医生角色,不厌其烦地从字、词、句、段讲起,把一篇篇美文搞得支 离破碎。课文分析完了,学生除了学到一点零碎的语文知识外,对课文本身的组织规律、情 感表达技巧、深层的思想内容和文道结合方式等所知甚少。这就违背了“一切心理现象都是 整体性的” 这个事实。 而且, 这种 “一刀切” 的教学方式, 也不符合阅读心理要求。 开展 “说 读”活动,使学生的阅读模式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阅 读经验以及对文本的熟悉程度等,确定自己的阅读方式,或略读跳读,或精读细读,或猜读 推读,或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式。总之,学生可以从整体的阅读中,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并从整体理解中, 掌握文章组合手段, 又能从整体的内容系统中去分析文章局部的表达形式。 这种整体性阅读,符合阅读认识的心理规律。
3.以说促读,以读带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前所述,学生要“说”好一篇 文章,必须做大量的工作,包括资料的搜寻整理,对文章的分析归纳,写出读书笔记,发表 自己的见解等。因此,每进行一次“说读”活动,都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次考
验,从而促使学生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而且,由于阅读活动的多样化,也极大地提高了学 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爱读起步,逐步走向会读、善读的境界。
4.多向交流,思维共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说读”活动,既是学 生的个体劳动,也是一种集体的创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学生懂得了阅读中合作的 重要性,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分享阅读成果,如何取长补短,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同时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 再和大家商讨, 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 启发了思维, 拓宽了思路, 加深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不陷于盲从之中。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学会了阅读的技巧,掌 握了阅读的规律,从而在阅读教学中比较顺利地解决读什么(写什么) 、怎样读(怎样写) 、 为什么这样读(为什么这样写)三个根本问题。
摆脱了教师“一刀切”的束缚,使学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比较自由地畅游,充分发挥 自己的想象力,使阅读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范文五:【转载】阅读文献的好方法
【转载】阅读文献的好方法!
文献 , 阅读
之一
1。由点到面。选工作实践中的疑点,热点,由一个小枝节,检索较全的文献,一般近期的 20 篇左右已经相当多了。之所以不必在意 3年以前的,是因为知识更新非常快,且网上能 查到的多为近几年的全文。 学习别人是怎么发现解决问题的。 知道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共同看 法,和分歧。然后,扩展开,根据兴趣和研究的目的,知道,在研究的领域:谁的文章被引 用的次数多, 谁的文章最多最新最有启发性。 去图书馆找他的文章看全文。 逐步扩展自己的 视野,构建个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看法。
2。由杂到精。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后,对于繁杂的文献,要有个人的判断。追踪某个专 题、某个专家的研究进展,比较对于同一专题的论点的发展, 掌握其新的方法或新结论,或 注意作者观点的改变,探究其原因。 培养个人的学术修养。对于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 定期 浏览,从面上了解学术进展和热点,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工作进展,逐篇仔细阅读新作 . 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是工作中的点滴发现,思想火花,都应该写下来。我和王忠诚 院士、顾玉东院士的接触中,发现他们都有记卡片的习惯。病例随访、文献观点,等等。到 写作文章时, 都是现成的材料。 现在有了电脑, 但是写文献综述是一个完善知识结构的好方 法。随时记下论点,个人心得,会有事半功倍的成绩。无论写在纸上,还是记载在电脑内, 都应该有一个记事簿,并且经常整理。
4。对于下载的文献,要以其内容建立以专题杂志按时间先后的专门分类。哪些需要仔细阅 读并保存, 哪些用处不大, 待删除, 哪些需要阅读却尚未阅读。 以后想到时, 还能及时找到。
5。天天学习。文献天天有。如果只作为一个收藏家,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下载的目的是 学习。 通过阅读, 掌握专业领域的方法和知识。 只要坚持学习, 就会积累起自己的知识架构。 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之二:
对于初次进入一个领域的新手,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把握本领域的动态和方向。
记得一个留洋的研究生说,起初导师让他读大量的文献,而且每天都规定了数量,好像是 100篇吧?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 容也读不懂。请教导师, 却被告知只要每天把数量读够就行了。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终 于最后融汇贯通,也理解了导师的方法。
所以, 我觉得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 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 了。
而且, 每个作者的研究方法多少有所区别, 读得多了, 渐渐就会比较出研究方法的优点和缺 点,对自己今后的研究大有裨益。
其实, 由于现在科技进步很快, 即使是自己从事的领域, 也有很多新技术、 新观点不停的出 现,所以,即使是个 “ 老手 ” ,如果懒于更新自己的知识,也会很快落后。
之三
在文献多如牛毛的今天,其感觉犹如日益增多的帖子,在不想漏掉好东西的前提下 1 把握动态, 每天入园后先浏览一遍自上次登陆以来的新帖子, 感兴趣的再看看, 必要时保 存或收藏,这大体相当与杂志的目录,以此保证不会漏掉新的东西
2 回过头来重点看看感兴趣版块的精华帖、 高人气帖、 加密帖等, 这相当于感兴趣砖头杂志 的综述、评论、或是 cutting edge(JI )之类的
3 好东西不仅仅只在感兴趣版块,其他版块也有一些,在空的时候看看其他版块的精华帖、 高人气帖、加密帖等,这相当于相关砖头杂志的综述、评论、或是 cutting edge(JI )之类的
4 用搜索功能查找特定关键词的帖子,大体相当于定题检索
5 随着对领域的熟悉,特别是对大师级人物的熟悉,有时可看看这些作者的帖子
6 在信息的今天, 没谁敢说已经超一流, 不需再接受新的东西; 更没有人能够熟悉所有的领 域
之四
邹承鲁院士写他是如何读文献的:
无论题目从何而来, 都必需紧密追踪当前有关科学领域发展的动向。 从研究生时代开始, 在 导师 教导下,以周围同学为榜样,我就养成了每周必定去图书馆浏览最新期刊的习惯,几 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如果确实有事,下周必定补上。我当时有一个小记录册,登录所有 对本专业重要的刊物,每期读过后,一定做记录,决不遗漏一期,直至今日。现在可以在网 上阅读所有重要刊物的目录和摘要, 这就更容易做到了。 掌握文献、对文献进行综合, 以批 判的眼光评价文献, 并从中提取出有用的和正确的信息以指导今后的研究是一个能独立工作 的科学工作者必备的能力。
阅读文献以追踪当前发展动态时, 务须切记发挥自己判断力, 不可盲从, 即使是知名科学家 和教科书有时也会有错误。古人说得好:“ 尽信书不如无书 ” 。在追踪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 时切记, 你看到的问题别人也同样会看到, 越是重要的问题竞争必然越是剧烈, 在研究条件 不如人时, 如果没有创新的研究思想, 独到的研究方案是不可能超越他人得到成功的。 虽然 国际上也有对于某些重要课题一哄而起的情况, 但在我国似乎特别严重。 缺乏自己的创新思 想而片面一哄而起追求热点, 是一条必然失败的路线, 最多只能是为别人成果锦上添花, 或 做一些小修小补的工作而已。 关键在于自己的创新思想。 创新思想来自何处, 虽然灵机一动 产生了重要的创新思想, 在科学史上确实有所记载, 但这毕竟是比较罕见的, 而远远更为常
见的是天才出于勤奋, 创新出于积累, 积累可以是个人积累, 也可以是本人所在单位的长期 积累。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旺火炉原理, 也是诺贝尔奖经常出在少数几个单位的原因。 只有勤 奋努力才能不断有优秀工作的积累, 才可能在工作中逐渐产生真正创新的, 别人无法剽窃的 创新思想, 才有可能在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 而在一个炉火熊熊的旺火炉中, 不断会有优秀 工作的积累, 优秀人才的产生, 并且创新思想和人才的不断相互作用, 相互启发, 相互激励, 就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突破性成果。
之五:
MIT 人工智能(AI )实验室的教授和学生总结的如何读论文,还不错!
阅读论文是需要练习的技能。不可能完整地阅读所有的论文。
阅读论文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看论文中是否有感兴趣的东西。 AI 论文含有摘要,其中可能有内容的介绍,但 是也有可能没有或者总结得不好, 因此需要你跳读, 这看一点那看一点, 了解作者究竟做了 些什么。内容目录(the table of contents) 、结论部分(conclusion )和简介(introduction )是 三个重点。 如果这些方法都不行, 就只好顺序快速浏览了。 一旦搞清楚了论文的大概和创新 点,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二阶段了。
在第二阶段,要找出论文真正具有内容的部分。很多 15页的论文可以重写为一页左右的篇 幅; 因此需要你寻找那些真正激动人心的地方, 这经常隐藏于某个地方。 论文作者从其工作 中所发现的感兴趣的地方,未必是你感兴趣的,反之亦然。
最后,如果觉得该论文确实有价值,返回去通篇精读。 读论文时要牢记一个问题, “ 我应 该如何利用该论文? ”“ 真的像作者宣称的那样么? ”“ 如果 …… 会发生什么? ” 。理解论文得 到了什么结论并不等同于理解了该论文。 理解论文, 就要了解论文的目的, 作者所作的选择 (很多都是隐含的) ,假设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论文指出了怎样的方向,论文所涉及领域都 有哪些问题, 作者的研究中持续出现的难点模式是什么, 论文所表达的策略观点是什么, 诸 如此类。
之六
1. 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 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 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 更不屑 于看摘要。 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 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 不对的。
2. 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过总会遗忘。 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 体印象。
3. 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 pdf 或 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
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4. 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
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5.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 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 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 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