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论文]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考专题复习三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专题线索梳理】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时期重要的思想、科学技术、宗教、史学、文学、艺术等内容。其中思想、科学技术、文学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1(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发展、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等内容。
? 百家争鸣:
A春秋时老子著有《道德经》,创立道家学派,其思想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春秋晚期的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
主张“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主张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C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反对一切战争,
提出“春秋无义战”,他认为“民贵君轻”,主张实行
“仁政”,他主张保护自然,孔子和孟子合称“孔孟”。
D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E法家代表韩非子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
治;他主张历史是进步的,后代胜过前代;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著作《韩非子》。
F兵家鼻祖孙武着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其军事灵魂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 儒家思想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
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A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B战国时期儒学初步发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C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使儒学发展遭受挫折。
D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和郡国学。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着
有《论衡》一书,依据科学知识,有力地提出无神论观点,
批判了迷信鬼神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科学技术
?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
A造纸术: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用廉价原料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后来造纸术逐渐传到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传到欧洲。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促进作用。
B印刷术: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立和诗集,《金刚经》是其代表作。1l世纪中期,北**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到了朝鲜、日本,向西传到了埃及与欧洲。活字印刷术经济、省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C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了指示方向的“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传到欧洲各国。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与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
D火药:唐朝中期的书籍里记载了制成火药的方法,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南宋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后来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火药的发明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有力的武器;管形火器的发明,开创人
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领先于世界的生产和生活应用技术
医学:
A汉朝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善的药物学著作;
B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 C“医圣”张仲景着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D唐朝医学明显进步,唐太宗时办分科比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高宗时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颁的药典;“药王”孙思邈编写《千金方》,在我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E明朝李时珍着有《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
数学:
A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B三国时刘徽最早提出割圆术;
C南北朝时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早欧洲近千年。他的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最高成就,直到唐朝时还被用作学校课本。 天文历法:
A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
B唐朝天文学家僧—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C北宋科学家沉括的科学研究也涉及天文方面, D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编成《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差无几但比现行公历约早三百年。 农学:
A北朝贾思勰着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B明朝后期杰出科学家徐光启着有总结性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
地理学:
A北魏郦道元着有《水经注》,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建筑学:
A隋朝工匠李春设计修建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多年。
B明北京城市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明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
其它:
A北宋沉括所有《梦溪笔谈》,是一部科技著作。 B明末宋应星着《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3(宗教
?佛教:
A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以后传播开来,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B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佛教寺院政治、经济上势力相当大。
C唐朝统治者重视佛教,玄奘西游、《金刚经》印制、莫高窟的开凿都印证了唐朝佛教的兴盛。
?道教:土生土长,兴起于东汉,对我国后世文化有深远影响。
?伊斯兰教:唐朝以来,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我国定居,伊斯兰教传入我国。 ?天主教:16世纪时,伴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也在这时来我国传教,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4(史学
?《史记》:西汉司马迁所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提供了典范。 ?《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5(文学
?《诗经》与“楚辞”:《诗经》汇集了西周到春秋的诗歌,
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出新体诗歌“楚辞”,代表作是《离骚》。 ?汉乐府诗:汉朝音乐机构乐府采集的民歌经过加工配乐而成,乐府诗的名篇有《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等。
?建安诗人和陶渊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诗歌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的作品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诗歌的最高水平,东晋陶渊明及其田园诗《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及诗序《桃花源记》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
?唐诗和散文: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成就最高;中唐诗坛改革,提倡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白居易为代表。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倡导继承古代散文优良传统,创造出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文体,散文取得很高成就。
?宋词: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抒发感情,成为宋朝文学的主流形式。北宋苏轼奠定豪放派风格的词风,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南宋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代表作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两宋之交的女诗人李清照,词风委婉,感情真挚。 ?元曲:元朝出现的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作家最杰出的代表人
物是关汉卿,悲剧《窦娥冤》是其代表作;元朝还有一种称为散曲的歌词,元杂剧和元散曲合称元曲。 ?明清小说和戏剧:明清时期,古典小说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其中《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以《聊斋志异》为代表。明朝最负盛名的戏剧作品是汤显祖的《牡丹亭》。这些小说和戏剧作品多数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内容。
6(艺术
? 青铜艺术: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其
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春秋战国青铜装饰图
案更具创新,铜器表面镶有金银丝,叫“金银错”。
青铜编钟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较高的水平。
? 文字、书法艺术:商朝的甲骨文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被称为“金文”;西周晚期
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为“大篆”;战国时期,人们用
毛笔蘸墨书写竹、帛书。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
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书法艺术风格多种多样,东晋
王羲之书法独创一体,代表作是《兰亭集序》;隋唐
书法艺术发展到高峰,颜真卿和柳公权是杰出的大书
法家,其代表作分别是《多宝塔碑》和《玄秘塔碑》。
?雕塑艺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达到很高水平,陶制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南北朝时期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宝库;大部分开凿于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绘制了大量的塑像和壁画,是世界最大艺术宝库之一。
?绘画艺术:东晋顾恺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画家,他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隋唐时期的绘画大放异彩,宗教画现实生活气息浓厚,人物故事画、山水画、花鸟画大量涌现,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和吴道子,其代表作分别是《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风俗画的出现和日益增多是两宋绘画的一个特色,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元朝最著名的画家赵孟俯,其作品被人称为“神品”。
【知能提升点拨】
1(中国历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特征
明代以前,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商有独特风格的青铜制造艺术。秦汉时期的突出表现是中国文明开始源源不断走向世界,包括丝绸、冶炼铸造、水利技术等都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隋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有突出成就,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空前繁盛,唐朝文化既影响了亚洲文明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
明的进步。宋元文化是在隋唐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的,集中在印刷术、指南针及火药技术的对外传播上,这对其后整个世界面貌的改变起了巨大的作用。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落后于西方。
2(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随着生产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科学技术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一系列先进工具的应用以及先进的天文历法、古代农书的编撰对农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造纸、火药、采矿技术、金属冶炼技术、造船技术等,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交往范围的扩大。 3(中国古代文化繁荣和中国古代科技走向衰落的一般原因
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在明清以前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
? 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我国早于欧洲近千年进入]封建社
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一直处
于世界前列。这种优势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
础,是文化领先的根本原因。
? 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升华。
?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
在这种兼收并蓄中,中国文化得到充实与活力。 ? 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实行开明的政策,如开放的
对外政策和科举制度等,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也使中国古
代科技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长期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的
知识经验,成为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 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们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探索精
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观因素。 自明清以后,中国古代科技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是:
?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有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
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 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
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人才与应有的重视。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专题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金文、铭文是指
( )
A.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B.铸刻在金属器上的文字
C.铸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D.铸刻在黄金上的文字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你认为哪一
学派的思想最有利于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
墨家
3(汉武帝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有许多目的,但不包括
( )
A.巩固中央集权 B.推广儒学教育
C.培养科技人才 D.扩大选官途径
4(东汉名医张仲景对中医发展的最大贡献是
( )
A.开创中医传统的“四诊法” B.最早提出病理学
说
C.采用分科治病 D.奠定中医治疗学的
基础
5(一节历史复习课,老师请同学们判断具有以下特征的古
代书法家是谁,
?东晋人 ?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独创端秀清新的特色
?其代表作是《兰亭序》
?后人称他为“书圣”。张明同学的判断完全正确,你认
为他的答案应当是 ( )
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赵孟頫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的科技文化依然在很多领域取
得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其原因是
( )
?各族人民的大融合 ?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
?以秦汉文化为基础 ?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
A.?? B.???? C.??? D.???
7(敦煌莫高窟有十分之六七是隋唐开凿的,其主要原因是
( )
A.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普遍接受佛教
B.统治者利用佛教麻痹人民,佛教兴盛
C.唐朝皇帝崇信道教,把佛教赶到边远地区
D.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展
8(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在内容与风格上具有不同( )
A.阶级出身不同 B.生活背景不同
C.思想性格不同 D.艺术追求不同
9(从世界范围来看,宋元文化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
( )
A.体现了反抗封建统治的精神 B.使中国古代文
化达到高度繁荣
C.影响且促进欧亚等世界文明的进步 D.传统科学技术
开始落伍
10(苏轼和辛弃疾的词表现出来的相同风格是
( )
A.胸怀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B.流露出对祖国山
河破碎的悲痛
C.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D.表达坚持抗金斗争的决心
11(某同学想了解和明朝同时期西方的一些科技成就,他应查阅的资料是 ( )
A.《梦溪笔谈》 B.《天工开物》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12(某中学古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 ( )
A.鸭绿江边 B.嘉峪关 C.临洮
D.山海关
二、材料解析题(第13题7分,第14题7分,共14分)
13(请阅读以下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问题上,各派有不同的主张:
其一: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其二:韩非子曰:“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请回答:
(1)孔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方针有什么不同?
(2)秦汉时期,以上两种治国方针的实践情况如何?有何影响?
(3)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治国思想一直居主导地位,为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
14(阅读下列材料
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
技成就中所占比例达约50,,70,,公元1000年后的宋
元时期的重大发明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
重要贡献,但明清以后的中国文明却在世界上落伍了。
请回答:
(1)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长期领先于世界?
(2)宋元时期的重大发明对世界有何重要影响?
(3)中国文明明清以后在世界上落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问答题(第15题7分,第16题7分,共14分)
15(两汉时期,有哪些思想和宗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16(明代我国科技发展有什么特点,我们应从当时的科学家
身上继承哪些科学精神,为什么我国明清时期自然科
学落后于世界,请用学过的历史史实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A 2(C 3(C 4(D 5(C 6(B 7(B 8(B 9(C 10(C 11(C 12(B
二、 材料解析题
13((1)孔子:以德治国;韩非子:以法治国。(2分)
(2)秦朝以法治国,但法律过于严酷而发展为暴政,导
致迅速败亡;西汉推祟儒学家说,独尊儒术,使其成为
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分)
(3)儒家德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人民群众的利
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2分)但无
论德治还是法治都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手段,两者无
根本区别。实际上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是并用以上两
种治国方针的,单纯的“德治”是不存在的。(1分)
14((1)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建立封建制度的国家,统一是
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为文化的发展创
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经济发展,经济、文化交流
频繁。各民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化。
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华文化广泛吸收外来文明,兼
收并蓄,促使自己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4分)
(2)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和传播,促进了
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
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准备了条件。(2分)
(3)根本原因: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1分)
三、问答题
15(?儒家思想: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
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1分)?唯物主义思想:东汉王充指出天是没有意志
的,打雷、下雨是自然现象。他否定神鬼的存在,有力
地批判了秦汉时期的迷信鬼神思想。(2分) ?佛教:佛教提出灵魂永存,来世说,要求人们忍受苦难,故为劳动人民所接受,也为封建统治者所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道教: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道教适应封建统治者麻醉人民的需要,也迎合他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对我国后世文化有深远影响。(2分)
16(?特点:传统科技仍然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出现了大部头的《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总结性的著作;西方科技开始传入我国;自然科学中的创新性的发明创造落伍于世界。(2分)?要学习的科学精神:勤于钻研、善于总结、重视研究的科学态度;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献身科学,敢于怀疑的治学素质等等。(2分)?原因:封建经济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实行文化专制,八股取土、文字狱使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实际,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成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失去吸引外来先进科技文化的条件。(3分)
范文二: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科技史
1(四大发明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1)造纸术: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
隋唐: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宋代: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
11世纪中叶:北**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
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四大发明的影响:(见教材,
2(数学:《九章算术》和珠算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的~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计算工具:最初采用的是算筹~后来演变成算盘。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以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明清时期:珠算运用得到普及和发展。人们可以用珠算法解决加减乘除和开平方、开立方等问题。
明朝:珠算法已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
和世界其他地区。
3(天文:《石氏星表》和浑仪
尧:设有火正、羲和之官~负责观察日月星辰。
中国不仅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而且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后人根据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石申的记录,编成《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座标数据。
天文观测仪器: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至迟汉武帝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家已使用浑仪确定天体坐标。
简仪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而制成的。
4(历法和农学:《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历法:夏朝时制订《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
优秀的历法。《授时历》规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基本相同。《授时历》1281年颁布推行~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300年。
四大农书: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
《齐民要术》是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业科学著作~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
5(医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末年,张仲景写出了集大成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明朝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本草纲
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及其在近代衰落的原因(“李约瑟难题”)
(1)中国古代科技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出同时代的欧洲,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向世界各地传播,对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
?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统治者对外实行开明的文化、宗教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正常交流和发展,
?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视为“农本”思想的服务~如天文历法、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
(3)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中国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
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大多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属于经验和描述的范畴~领先于西方的大多在经验技能方面~缺少科学的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也未能提出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学说。
,如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并未上升到化学反应方面的
科学认识。中国人最早发现了哈雷彗星~但
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而英国
人哈雷却揭示了其中的规律。中国的数学偏
重“算”的实用技巧~而缺乏用以演绎、证
明规律的理念。,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
?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
?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
?教育的落后,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
2(明代以前,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其外传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3(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同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国家政策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科技史高考题例
01((2010年全国?卷文综13)欧阳修上书说:“京城今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祥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卢中,大于朝廷不变??(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相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D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
02((2010年全国?卷文综15)宋人邢员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C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03((2010安徽卷文综35题第(1)小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
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8分)
(1)突出特点:实用性、继承性等。主要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 新题预测
01(东汉时期,一书中有如下描述:“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众星被耀,因水转光。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虚。”它反映的信息是 D
A(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B(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
C(《墨经》中记载的光学理论
D(对月食的最早的科学解释
02(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
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的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B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夏小正》 D(《汜胜之书》 03(《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该书含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六世纪以前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 ?该书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A(??? B(????
C(?? D(??
04(某学习小组以“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收集到了历史资料唐代《金刚经》卷子,该资料卷末有“咸通(唐懿宗年号)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敬造”的字样。四位同学各抒已见,你认为其中最恰当的说法是 C
A(资料卷末的纪年说明唐朝就已有了活字印刷术
B(印刷术是宋代毕升发明的,此件可能是伪造的
C(这一资料证明唐代已开始印刷术的发明与研究
D(佛教的传入是印刷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05(13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的记载被译成拉丁文传人欧洲,(它)“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中国雪”是指 C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06(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使用的《名宪历》等西方历法,遭到杨光先(清朝官吏)的攻击。康熙帝让杨光先与南怀仁(西方传教士)当众测试天象,南怀仁准确无误,杨光先却误差不断。于是??复用《名宪历》,杨光先被革职。对此段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D
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落后于世界水平
B(南怀仁是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使者
C(康熙能够吸收和运用西方先进科技
D(杨光先反对西方传教士的文化侵略 07(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里程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1863年1月28日致恩格斯的信 材料三 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朝以前,世界上的重要发明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8%以上。
??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并未上升到化学反应方面的科学认识。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张衡的浑天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论阐
重“算”的实用技巧,而缺乏用以演绎、证明规律的理念。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西方的大多在经验技能方面,其间缺少科学的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也未能提出较为系统
请回答:
(1)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的原因有哪些,(8分)
(2)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些杰出人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仔细观察材料中的图片,试以造纸术、印刷术说明。(6分)
(3)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试以四大发明对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作用为例说明。(8分)
(4)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学的特点(不要摘抄原文)。(6分)
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士阶层的活跃。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学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
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
含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核心是“仁”。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道家: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战国时期的庄子~把世间万物皆是相对的。他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
神自由。
(4)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从“无为”到“有为”: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
儒学体系。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提出了“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驰的局势十分有利,汉武帝接受他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3)儒学成为正统:
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
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以儒为教: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设~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宋明理学
(1)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不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程朱理学: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
“二程”认为: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认为人伦就是天理。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朱熹是理不集大成者,
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
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理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3)陆王心学:
“心学”: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明朝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他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侵我蚀~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这一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明朝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李贽的离经叛道:异端
明朝后期,矛盾空前尖锐。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
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黄宗羲: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抨击君主专制:他从明亡的历史中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明末清初。
重视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他经过实地考察写成了巨著《天国郡国利病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欲、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明末清初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规律小结
1(儒家思想在历史和现实生活方面有许多积极作用
,1,“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具有积极作用。
,2,它提倡的“仁”和“仁政”“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3,儒家的“仁义”“孝”等观点~逐
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儒家教育思想~对我国古代和现代教育、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5,儒家思想渗透到我国文字、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对我国文明的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明清时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一些规律
,1,早期进步思想家的共同点: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实践对人的认识的作用~学以致用~具有反封建色彩。是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2,早期进步思想的历史地位:他们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对后来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早期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源:他们生活在明清之际~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明清之际~封建制度衰落~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便产生了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反过来说~从明清之际思想
领域的新变化也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即所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3(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由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至秦汉时期的思想专制~到明清时期思想发展显著的时代特征就是封建思想的空前加强和反封建民主色彩思想的出现。
百家争鸣反映了战国时期面对社会大变革和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的时代特征~秦汉以来思想专制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由分裂到统一的要求~最主要的还是基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明清时期的发展新趋势则反映了明清时期政治上封建制度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中国古代思想史高考题例
01((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02((2010年广东卷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C A. 孟子的“仁政” 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 顾炎武
的“经世致用”
03((2010年山东卷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B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04((2010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D
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05((2010年浙江卷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壁。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 、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06((2010年浙江卷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是 B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07((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18)古人曰:“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这句话体现的思想主张是 D
A(革新 B(仁爱 C(齐物 D(节用 08((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24)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和谐等。下列语句表达人与自身和谐思想的是 B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C(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09((2010年江苏卷历史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B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10((2010年上海卷历史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B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1((2010年上海卷历史9)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C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12((2010年海南卷历史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C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13((2010年海南卷历史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D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新题预测
01(学完“百家争鸣”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的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B
甲:李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乙:张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丙:王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丁:陈老师是法家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A(甲 B(乙
C(丙 D (丁
02(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03(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D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人法,以法护法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04(“神之于质,犹(锋)利之于(刀)刃;??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
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这段话出自 D
A(《论衡》 B(《抱朴子》 C(《缀术》
D(《神灭论》
05(右图中的人物被后人尊为三藏法师,佛教中的“三藏”是指 C
,(集、苦、灭
,(经、集、论
,(经、律、论
,(苦、集、道
06(佛教在宋代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有 C A(宋代,佛教与儒学、道教三教合一,丰富了儒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程朱理学
B(宋朝的儒家学者除了研读传统的儒家经典著作,还从佛教中汲取智慧,形成了新儒学
C(宋代的理学不以儒家的礼治思想和伦理学说为核心
D(宋代佛教思想中的哲学和思辨色彩影响朱熹的思想
0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考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下列历史事件中符合文中“亡国”含义的是 A
A(1127年的靖康之耻 B(1856年的天京变化
C(1898年的戊戌政变 D(1935年的华北事变
0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子路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一一《论语》
材料二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一一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一一《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一一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五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一一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2分)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原因何在(4分),
(3)据材料四指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目的。(4分)
(4)据材料五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与朱熹有何不同(4分),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2分),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6分)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4分)。
专题三:中国古代文学史
1(从《诗经》到唐诗:
《诗经》:春秋末年~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离骚》: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楚辞也称“骚体”。
汉赋:汉朝时~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汉赋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汉赋中的佳作有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和
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诗歌:唐朝时进入黄金时期。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初唐---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
盛唐:边塞诗写出了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山水诗富于诗情画意~代表诗人有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2(宋词和元曲:
词:唐代出现了诗的另一种形式“词”。
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流传至今的宋词仍有两万多首。著名的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
散曲: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散曲可雅可欲~抒怀叙事兼长。
元代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元曲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3(明清小说: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唐朝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和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明清时期,一方面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明清小说:
书作成书价值
名 者 时间
《三国罗元末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演义》 贯中 明初 历史小说
《水浒施元末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传》 耐庵 明初 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吴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
明朝
记》 承恩 义气息的长篇小说
曹雪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红楼
芹~高清朝 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梦》
鹗 上占有总要地位。 《儒林吴我国古代优秀的讽刺
清朝
外史》 敬梓 小说
《聊斋蒲我国古代优秀的文言
清朝
志异》 松龄 短篇小说集
4(戏剧(元曲)
昆剧、京剧的形成、五大地方剧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文学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体裁不同,如先秦诗与散文,两汉赋与乐府诗,南北朝五言诗和民歌,唐朝诗歌的黄金时代,宋代词,元代曲,明清小说等。
2(文学是社会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映。《诗经》、乐府诗、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矛盾冲突。
3(文学的发展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如政治上的安定或动乱,经济上的繁荣或萧
条,文化上的宽松或高压,都会体现在当时
的文学作品中。
中国古代文学史高考题例
01((2006四川文综15)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中年以后作品的突出特点是 A
A(怀念中原故土,渗透了忧伤的感情 B(着
重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C(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D(反映市民生活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02((2007四川文综15)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B
A(官僚 B(市民 C(皇族
D(农民
03((2007广东历史5)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04((2008广东理科基础6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B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05((2009年广东历史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应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C
A(《老子》 B(甲骨卜辞 C( 《诗经》 D( 《楚辞》
06.(2010年重庆卷文综14)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D
A(李煜 B. 李清照 C. 陆游 D. 辛弃疾
新题预测
01(清初诗人赵翼在《论诗》一首中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与“骚”这一文体与下列人物有关的是: B A(司马迁 B(屈原 C(司马相如 D(班固
02(汉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 A
A(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词藻华丽
B(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
C(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 D(内容充实、风格苍凉、富有生气 03(下列作品不属于“建安文学”的是 D
A(《蒿里行》 B(《七哀诗》 C(《悲愤诗》
D(《桃花源诗》
04(在成都一家著名博物馆中,悬挂着郭沫若撰写的一幅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称颂的哪一时期的哪一位著名诗人, C
A(宋朝的陆游 B(蜀汉时期的诸葛亮 C(唐朝的杜甫 D(唐朝的白居易
05(著名作品《秋思》“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写了天涯沦落入的彷徨愁苦。这种文学形式是 C
A(话本 B(诗歌 C(散曲 D(小说
06(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
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种创作风格反映了该作品属于 C
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07((10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材料二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点,(4分)
(2)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宋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案要点:
(1)南方经济的发展繁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尖锐。(4分)
(2)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6分)
专题四:中国古代艺术史
1(汉字与书法艺术:
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
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自觉阶段。
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草书、行书,日臻成熟,使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楷书笔画说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楷书:魏晋~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唐代步入盛世~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色。
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草书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
等~都是草书大家。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2(笔墨丹青中国画:
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中国画又称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秦汉以后:历代画家~创作出大量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东晋画家顾恺之不仅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还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强调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隋朝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画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优秀作品。
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
一时。
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都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3(京剧的出现:
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明代~戏曲演出成为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京剧:
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
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局面。徽剧
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京剧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泛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地方戏:清朝各地还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戏曲剧种~如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如南北朝绘画的宗教色彩,隋唐绘画的生活气息等。
2(中国古代艺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很多艺术作品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莫高窟等。
3(隋唐的音乐、舞蹈还受到西域和邻国的影响,这正是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反映。
中国古代艺术史高考题例
01((2010年北京卷文综14)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开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C A(顾恺之《洛神赋图》 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王祯《农书》 D(李贽《焚
书》
02((2010年福建卷文综13)表2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D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03((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38)(2分)元朝画家黄公望的
《富春山居图》在几
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历
经沧桑,目前该画的
一半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在2010年全国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总理讲道:“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富春山居图》用笔文静细秀,线条勾勒有致,画风柔美
?宝岛台湾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 ?“画是如此,人何以堪”表达了华夏儿女
渴望和平与统一的心声
?《富春山居图》与《清明上
河图》都以我国秀美的山水风
光为主题
A(?? B(?? C(?? D(??
04((2010年海南卷历史8)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图1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 A(个人的情感
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会
新题预测
01(下列文物图集中说明了 B
西汉彩绘乐舞杂技俑 东汉说唱俑 “长乐未央瓦当”
A(两汉国力强盛 B(两汉艺术丰富多彩
C(两汉建筑技术先进 D(两汉对外交流频繁
02(《汉书?艺文志》记载:“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对以上材料认识正确的有 A ?隶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形成的 ?隶书的发明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隶书便于书写 ?隶书由甲骨文直接发展演化而来
A(?? B(?? C(??
D(??
03(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2010年1月14日举行“2009年度公共考古论坛”,公布该所对“曹魏高陵”的考察结果,专家初步认定此墓葬的主人就是曹操(魏武王),下列可以作为最直接证据的是 C A(文献资料记载高陵的位置 B(出土物与曹操遗令“薄葬”相符
C(出土了七块刻有“魏武王”的石牌 D(墓葬中发现的男性遗骨年龄为六十岁左右,与曹操去世时年龄相符
04(西方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壁画中的飞天艺术风格的灵感来自于 A
A 古代印度 B 古代罗马 C 古代希腊 D 古代埃及
05(对下列文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C
?图一反映了秦汉时期人们对音乐歌舞的喜爱
?图二可作为唐朝和非洲已有交往的证明
?图三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反映了指南针的发明
?图四所示艺术盛行的朝代是元朝
A(??? B(??? C(???
D(????
06(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这一评价反映黄慎的绘画属于 B
A(山水画 B(写意画 C(宗教画 D(风俗画
0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诏版及其铭文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
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绾状法度
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1)这块诏版最早刊刻于哪一年,(1分)上面的文字属于什么字体,(1分)它为研究秦代的哪些史实提供了直接依据,(3分)
材料二 《兰亭集序》
材料三 《玄秘塔碑》
材料四 电脑的发明和普遍使用,又伴随着一阵惊呼。有人担心美妙的书法艺术将从此衰微,又一件中国国粹将沉没在现代化的网络海洋之中。
(2)《兰亭集序》在汉字书法史上有何独特地位,(1分)它为研究汉字书法哪一阶段的历史提供了直接依据,(1分) (3)《玄秘塔碑》的作者是谁,(1分)属于汉字哪一书体的杰作,(1分)试分析其为后世广泛研习的原因。(1分)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2分)
范文三:中国古代文化史
作者:葛志毅
出版日期:1995.02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页数:363
所属分类:总论
网页阅读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一、国外学者对文化的界定
二、中国学者对文化的界定
三、本书对文化的界定
第二节 文化与文明
一、文明的界定
二、本书对文明的看法
三、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内涵
一、中国古代文化史的范畴
二、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发展历程
三、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史的意义
第二章 中华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一节 中华文化的起源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二、中华文化产生发展的地理环境
三、中华文化起源的多元格局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
二、传说中的远古部落氏族
三、华夏族的形成
四、中华民族――多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史
五、中华民族发展融合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
一、从世界史的角度提出问题
二、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
三、中国古代的游牧文化
四、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间的冲突及互补融合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
第一节 生产与经济活动
一、农业的进步
二、手工业与工艺技术的发展
三、商业的状况
第二节 衣食住行
一、衣着服饰及其演变
二、饮食及其变化
三、建筑结构与风格
四、交通运输的发达与进步
第三节 科技文化的发达
一、天文历法
二、地理学
三、数学
四、物理学
五、化学
六、医药学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制度文化
第一节 政治制度
一、皇帝制度
二、职官制度
三、监察制度
四、考核制度
五、选举制度
六、任用制度
七、爵勋品阶
第二节 法律制度
一、历代法典
二、刑法制度
第三节 军事制度
一、历代兵制
二、古代战争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
第一节 学术思想
一、学术门类
二、思想流派
第二节 文学艺术
一、文学
二、艺术
第三节 宗教信仰
一、儒教
二、佛教
三、道教
第四节 伦理道德
一、三纲五常
二、忠孝与廉耻
三、节操
第六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 中国文化是伦理类型的文化
一、中国文化伦理型特征形成的原因
二、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与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三、中西学术体系的差异
四、中国文化伦理型特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几个特点
一、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延续精神
二、中国文化的“实用――经验理性”
三、中国文化的宗法家族色彩
四、中国文化的尊君重民传统
五、中国文化淡漠的宗教意识
六、中国文化的人文化学术传统
后记
范文四: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
(《尚书》研究)
一·导论
儒家文化有五家经典,它们是:《诗》、《书》、《礼》、《易》、《春秋》(第六经为《乐》,已丢失)。
注:《易》内容为哲学,《春秋》内容为当代史,《书》经是儒家的教材。《书》是当时记录夏商周的政治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二千多年之中居于意识形态的最高端,它深深影响中国人的精神和心灵,是中国人的精神故园。 《尚书》研究有三层意思:1、与一般性质的通史不一样。
2、与一般的心得区别开来。
3、所讲的内容都不是定论,要有自己的思维。
二·《尚书》与《周书》
《尚书》就是“上古之书”,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虞夏书,第二部分是商书,第三部分是周书。
其中虞夏书有四篇,它们是《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 《尧典》记载了尧和舜与他们的大臣处理政务的史实,其中最著名的有四件事:一是治水,二是巡狩,三是敬授民时,四是禅让。
《皋陶谟》的内容是记载大禹与皋陶的对话。皋陶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制定刑法的人。
《禹贡》记载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以及治水后规定九州贡纳贡赋的情况。 《甘誓》记载的是夏禹与有扈氏在甘的地方作战时所做的动员令。
商书有五篇,它们是《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汤誓》记载的是商汤和夏桀决战时商汤的一个动员令。
《盘庚》是盘庚率领殷人迁都到殷的动员讲话。
《高宗肜日》是记载高宗肜日的这一天。
《西伯戡黎》是记载武王在勘定黎的叛乱之后引发有识之士的恐慌,因此向帝辛要求改弦更张。
《微子》是帝辛同父同母的哥哥,讲的是微子面临商王朝即将衰亡的感叹。 其中《盘庚》学者认为比较可信,源自商代的原始篇章。但对其他四篇怀疑较多。
周书共十九篇:《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雒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 《牧誓》是周武王和商纣王在牧野交战时所做的动员令。
《洪范》是治国安邦的统治大法。由九个方面组成,叫做“洪范九畴”。《洪范》的开头有一个序,序是交代洪范的来历的。讲的是武王伐纣之后,箕子投降,被武王带到鎬京,武王问他治国之道,箕子说出洪范,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的天赐之书。
《金縢》记载了武王去世及周公东征的史实。
《大诰》是周公东挣钱向天下发布的诰命。
《康诰》是周公封建其弟康叔于魏的诰命。
《酒诰》、《梓材》是周公对其子弟的劝诫,劝诫他们不要饮酒误事,要勤政爱民。
《召诰》记载了周公和召公营建洛邑的经过及二人的对话。
《雒诰》记载的是成王亲政后,在洛邑命令周公留守洛邑,统治东方的诰命。 《多士》是对于殷遗民发布的诰命。
《无逸》是周公告诫不要贪图安逸享受,要体会百姓痛苦的讲话。
《君奭》是记载周公与召公的讲话。
《多方》是周公对被征服的方国的首领及部分殷遗民的讲话。
《立政》是周公对成王所讲的对于西周政治制度的设计。
《顾命》是康王的登基大典。
《吕刑》记载的是牧王制定刑法的历史事实。
《文侯之命》记载的是平王对晋文侯的讲话。
《费誓》是周公的长子鲁公伯禽征伐淮夷的誓词。
《秦誓》是秦穆公在崤之战之后所做的誓词。
这十九篇中有八篇,《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雒诰》、《多士》、《多方》、学者称为“周初八篇”。
《尚书》共28篇,都是今文尚书。
《尚书》研究的主要内容:1、《尚书》的文本研究。
2、《尚书》所载史实研究
3、《尚书》的政治思想研究。
要了解西周,除了了解《周书》十九篇外,还需要再了解八篇,这八篇为《逸周书》中的八篇,分别为《克殷》、《世俘》、《商誓》、《度邑》、《皇门》、《尝麦》、《祭公》、《芮良夫》。
《克殷》讲的是牧野之战的过程。
《世俘》讲的是武王伐纣的故事,从出发到回来长达四个月。
《商誓》记载的是武王离开商都是对商人发布的诰命(或立下的誓约)。 《度邑》记载了武王登临太室山(今河南嵩山),选择洛邑地址的历史史实。 《皇门》是周公摄政时与世家大族的谈话。
《尝麦》记载的是西周早期制定刑罚的史实。
《祭公》是西周时期牧王朝的一位大臣对牧王的忠告。
《芮良夫》是西周后期一位大臣芮良夫对当时一些奸臣的谴责。
这八篇也应该当作周书来对待。
三《尚书》研究的简史
以1919年为界,之前为一个时期,1919年至今为另一个时期。在前面一个时期的两千多年中,有两条线索,第一条是宋清两朝学者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作(之前提到的尚书28篇都是今文尚书),尤其是清代学者闫若璩,证明古文尚书是假的;第二条线索是历代王朝都把上述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尤其是虞夏书四篇。这四篇虞夏书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美好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儒学的理想社会,并且在尧舜时期实行禅让制。
近代以来学者对《尚书》的研究,顾颉刚的研究证明虞夏书是后人拟作,大概是在战国时期,顾颉刚还认为:越是远古的帝王出现得越晚,因此提出一个假说:“层累的造成古史”说,这就是著名的古史辩派的核心理论,此理论提出的前提就是对以尧典为核心的古书的审查,虞夏书是拟作的,是不可信的,不是虞夏时代的书。商书除了《盘庚》之外也都是值得怀疑的,真正值得相信的是《周书》。
第三章、《周书》研究(上)
一、西周王朝的史官制度
在西周时代,周王朝和诸侯国都设立了史官,史官的地位很高,当时的史官以周王朝来说分两大类,第一类为太史寮,负责记录国家大事,负责起草文书,负责保管典籍、图书;另一类为内史(作册)寮,负责记录王的言论和辅助周王任命官员(当时叫册命)。太史与内史都是史官,但二者地位不同,太史地位高,位列三公,而内史寮属于王室内官,长官叫做内史尹,二者是并列的。
二、诸侯国的史官
王朝的史官制度到诸侯国时就说不清了,内史与太史的关系也不清楚。
三、“君举必书”的原则
“君举必书”意思是君主的一言一行都要记录在册,发展为后来的《起居注》。
四、后人对西周史官制度的推测
班固《汉书》中的艺文志中提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礼记》(主要是小戴礼记)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内容为右史记言,左史记事。记言记事是有分别的,但是否是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目前来说,西周的文献中有右史,没有左史,但这种说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五、《周书》管窥
鲁国有御书、礼书、象魏。《左传》哀公三年,约公元前492年,鲁国的官署着火,鲁国大臣颁布三道命令,道道命令都涉及一种书,第一道命令涉及的是御书,即呈现给君主看的书,第二道命令涉及的是礼书,即关于礼制的书,第三道命令涉及象魏,即法令的书。
我们现在所讲的周书就来自于史官的记录。
《康诰》文本研究
“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洛阳,四方民大和会。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诰治。”
《康诰》开头可能不是《康诰》的东西-----宋代苏轼提出
真正的内容是从王若曰开始的,意为王是这样说的。
王若曰......
王曰......
王曰......
又曰......
能证明西周《康诰》正确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著名的是毛公鼎(西周宣王时期),记载宣王册命毛公时对毛公说的话。
毛公鼎的格式:
王若曰......
王曰......
王曰......
.
王曰......
由此证明康诰的行文格式是西周的,出开头一段外,其他应为真实的。西周时用此行文格式说明在王讲话时背后有一个记录王讲话的史官。
就何种记录方式,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提前书写的。像于省吾,陈梦家等。
《洪范》的文本研究
《洪范》在中国古代是政治思想的代表,居于核心地位,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就是依照《洪范》来展开的,以至于有人建议建立洪范学,因为中国古代学术中被研究最多的是《洪范》,以至于被学者神化,“河图洛书”。
一、《洪范 》到底作于何时?
1、传统观点是大禹治水时的天赐之书。
2、以顾颉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依据的是书中的五行观点,另外依据司寇这一官职,出现于西周中期,是在春秋以后才被重视,成为六卿之一,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大概成书于战国时代。
3、上个世纪20、30年代,刘节研究《洪范》中的音韵认为是战国时的书。
4、李学勤先生说《洪范》与某些西周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相似,因此认为是西周时期的。
5、裘锡圭通过出土文物豳公盨上的铭文与《洪范》相对照,认为可能是西周的。
6、顾颉刚的弟子刘起釪也研究《洪范》的音韵,所得结果是《洪范》的音韵与《诗经》是相同的,因此认为是西周的书。
洪范九畴:五行:水、火、土、金、木
五事:貌、言、视、听、思
八政: 五纪:
皇极:(核心) 三德:
稽疑: 庶征: 五福六极:
以数为计,一曰...,二曰...,三曰...,......
以数为统,称五行,五事,八政......
二者的意义是相互补充的,因此二者都可以叫做以数为纪。
*《洪范》文本的最大特点就是三个层次都是以数为纪。
·关于《洪范》与**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对比:
第一二者都是口头的;第二二者都是治国方略;因此可以说《洪范》是形成于口头的政治纲领,这也是《洪范》的性质。
用书写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从墨子是开始的,这以前到周公时是口头和书面对半的,周公以前大部分为口头的。
课堂上关于以数为纪的讨论:
1、数字崇拜,数字迷信
2、谈话列点的需要
3、《周易》也是如此,二者相似
4、《洪范》与战国诸子的写作风格不同,后者多为长篇大论
5、《洪范》是法律规范,以数为纪便于记忆
6、身边的以数为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四有新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八荣八耻”等
第四章 《尚书》文本研究(下)
—《世俘》的文本研究
《世俘》记载了武王伐纣的过程。
《世俘》文本存在的问题:
1.“维四月乙未日,武王成辟四方,通殷命,有国。”顾颉刚先生认为是后人所加。
2.本文记录武王伐纣的过程,对于最后一段写纣王焚身和武王求玉的位置有质疑。
《世俘》的文本结构
第一段写武王成为天下的君主。第二段来气写武王从镐京出发去伐纣一直写到武王杀了多少动物,写的是武王的俘获。第三段写武王射杀一百多大臣献天献祖,是献俘。第四段写的是武王俘获商人宝玉的情况。
小盂鼎
盂鼎有两个,一个是西周康王二十三年的,一个是西周康王二十五年的。二十三年的称为大盂鼎,二十五年的称小盂鼎,小盂鼎记载了盂征伐鬼方的俘获,以及将俘获向上天向祖先贡献的礼制,简称献俘礼。
小盂鼎记载了西周初年的献俘礼,《世俘》也记载的是献俘礼,因此二者有可比性。
从开头到王若曰,记载的是盂报告俘获。第二层记载盂和康王献俘。第三层写献俘获的吧。第四层写康王对盂的赏赐。
第三段:王乎口口口令盂以区入,凡区以品。
根据区的繁体字和甲骨文写法想一想这里区指的是什么?
中国古代有个特点,十玉为区,《尔雅》中有记载。因此认为此处区也指玉,王国维和李克勤都这样认为。
品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指的是单位,人可用品,田地可用品,宝玉也可用品,品的含义很多,玉是主要内容,所以品和区的内涵就是指玉。
总的来说,献俘礼大概是有四个层次,告俘,献俘,献玉,赏赐。
《世俘》的作者是按照献俘礼仪程序来组织材料,但并没有完全按顺序,而是用先声夺人的技巧编排材料。但历代学者对武王俘获宝玉一段放于最后大惑不解。
《世俘》的文本性质是记事的,但不是原始的样子,是作者在原始记录之上编排的结果,因此《世俘》是周书中记事篇的代表,《顾命》、《克殷》、《度邑》也都是记事的。《世俘》是记事篇章的典范。
二、《尚书》文本研究
——《尝麦》的文本研究
《尝麦》是《周书》,记载了西周初年主持制定刑法的历史史实。全文大概有七百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记载了参与制定刑法的人员,制定刑法的过程;第二部分记载了周王的讲话,讲话的要点是制定刑法的理据;第三部分记载了刑法推行的过程。第二部分的讲话推测是成王所讲,以王若曰开头,是口头的东西,和《康诰》的性质类似。其中讲了一个故事,是炎帝和黄帝联合杀掉了蚩尤,以甲兵释怒,因此就产生了刑法(兵刑合一)。故事很完整,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关系,有历史事件。可以看做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开篇,这部分讲话大概占了文章的二分之一,开头占了四分之一,最后一段占了四分之一,这两段都是描述的史实,不是记录的讲话,属于书面文本,因此《尝麦》属于口头和书面文本的结合。
三、《周书》的文本系列
口头 口头+书面 书面
《洪范》 《尝麦》 《世俘》 《康诰》
*标型学由郭沫若提出
这个方法可以应用到最新发现,就是《清华简》。它是2008年7月清华大学校友从海外购得并捐给清华大学的。
二、三、四章称为上编《尚书》文本研究,下编为尚书的思想文化研究
第一章、天命观念
周人的天命观念产生于商周鼎革之际,完成于那些活动在政治军事斗争第一线的政治家思想家的头脑中。
一、天与帝的结合
现在我们习惯称皇天上帝,天地合称。如果从起源的角度说,它们有各自的来历,第一我们要说帝,这是商人的信仰,甲骨卜辞中有很多记载,但是还不能称之为至上神,因为它与人的联系还不太密切,但是上帝已经有很多权能,如天象,年成,商王的个人生活,战争等都由他管。但是到了商代晚期,上帝的地位可能很高,因为商王自称下帝,天神称上帝。天,不是商人的信仰,甲骨卜辞中的天是大的意思,不是神,天是周人的信仰,有学者研究,周人的天来源于阿尔泰语系,如蒙古语,匈奴语,突厥语。
ten tien ---------汉语
tegri tengeri --------蒙古语
tengri tangri -------突厥语
在《史记 殷本纪》中记载着一个故事,叫做武乙射天,但射的不是自己的至上神,而是发泄对周人的不满,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商人的帝和周人的天就放在了一起,在商周鼎革之际称为天宗上帝,总之到了西周初年的诰命中就已经是上帝与上天并称了。
二、天命的权威
天命的权威有如下三项:
第一项,天命是改朝换代的依据。最早讲这话的人是武王,他在牧野之战前作动员令,在牧誓中说:纣王听信妇人言,不管自己的兄弟,对祖先的祭祀不恭敬,对与各地得逃犯给予优待,让他们做大臣,导致天下混乱,因此最后说要:“恭行天之刑” 过了四五天武王离开商都时作了一篇商誓,在商誓中武王又多次强调自己推翻商朝的统治是上天的命令。
第二项,天命是行政治国的依据。当武王伐纣胜利回到镐京封建诸侯的时候,首先告天宗上帝。
第三项,天命是保持统治的依据。当武王伐纣胜利回到镐京的途中曾经在太公望的陪同下登临太室山(嵩山),武王向南望过于三涂,北望过于岳鄙,顾瞻过于有河,宛瞻延于伊洛。目的之一是选择新都的地址,就是洛邑(也就是成州),武王把他这个行为称为“定天宝,依天室”。这三条都可以看成是武王的天命观,周公对武王的天命观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周公对武王天命观的发展在于解释了天命转移的原因,因此就导出了第三个问题,天命转移的原因。
三、天命转移的原因
天命可以转移是当时人公认的,但为什么转移,武王没有解决好,周公完成了这个任务。上天抛弃商人,武王讲了理由就是纣王昏庸,但天命给了周人武王没有讲通,这个道理周公说透了,说到底武王仅仅是个政治家,而周公既是政治家又是思想家。
周公做了哪些工作呢?
第一,周公用天命观解释了历史变革,一层是商周鼎革是天命,一层是夏商鼎革也是天命,这样就把天命观和历史观结合在一起,还有一层是惟命不于常(《康诰》),从而创立了天命转移的理论,从夏商周三代历史的积累已经显示出规律正反合,而周公正是这个揭示历史规律的人。
第二,天命转移的依据是道德的高下 ,周公封康叔于魏的时候就说,我们的父亲道德非常高尚,对那些有身份的人,孤寡的人都尊敬、照顾,使得我们周人在西土兴旺发达,上帝听说了,就把天命交给了文王,让他灭殷兴周。从此周公反复强调这一点,与武王相比,周公极力塑造文王的光辉形象作为中国人获得天命的依据,这一做法比武王高明,周公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说夏人失掉天命,商人失掉天命,都是因为不敬德,周公话里话外的中心议题就是德,这是周公的高明之处,也是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是的一大影响西周的德字比甲骨卜辞中的德字多了个心字,到了西周由外在行为转化为内在品质。所谓在心为德,完成于西周初年,完成人是周公。发明在心为徳的德,以此来解释朝代更替的原因,这是周公的功劳,于是周公就完成了天命观与道德观的结合。
第三,永保天命的前提是修养道德,对此周公反复地告诫自己的子弟(包括成王)要敬德,要秉德,“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四、理性之路的开辟(理性的高扬)
1、对天命的怀疑
周公和召公说“天不可信”,对自己的子弟也是说天不可信,但他对于殷遗民言义称天命。
2、对天命的改造
怀疑天命不是抛弃天命,而是改造天命。《太誓》中有一句话“民不所欲,王必从之”“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换句话说,民心就是天命,周公将天命观与道德观相结合,从此我们中国人就将对天国的向往转变成了对人世间的关注,开辟了一条人本的理性的道德的中国古代文化之路。
第二章,祖神崇拜观念
周人的祖先崇拜观念有如下几点。
1、先祖与子孙相互依存。
当周武王病重逝世的时候,周公代替他向祖先祈祷,他说文王,王季,太公你们在上天得病了,需要人侍奉,因此要武王服侍吗?如果真是这样,就把我带走吧,我比武王多才多艺,如果答应我我就把它们奉献给你们,如果不同意我就把它们砸碎。(出自《金滕》)
2、先祖在上帝左右
《度邑》
3、先祖是权力的来源
在西周时期,朝廷和庙宇是统一的,西周早期处理政务都在庙宇之中,如武王伐纣胜利后在镐京举行献俘礼的地点就是周庙,武王封建诸侯也是在周庙,表示自己的权力来自于先祖,自己不敢专有。
4、“扬文武烈,奉答天命”
意为发扬文王和武王的功烈,回答应对天命,发扬文王武王的功烈就是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成为后世周王奉答天命的中介 。
像天命观一样,祖神崇拜观念的发展结果使得周人对天国的向往转化为对现实的关注。《雒诰》中有:“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扬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这是成王说的。
第三章社神崇拜观念
周人的社神崇拜由来已久,在太公时期,刚到岐山下(岐山是周故地叫周原),太公叫古公父,他由于受到受到压迫,就带领自己的族人迁到岐山,因此后来称周人。高而平叫原,凤鸣岐山,宝鸡都于该神话有关,《诗经》记载了太公迁到岐山建立了第一个冢土,冢是大的意思,土是社,社神就是土地神。我们人类有两大基础性关系,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人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1、社神的神性从强到弱。
武王伐纣胜利举行献俘礼,首先是祭天,然后祭祖,最后祭社,祭社的时候他杀了羊和猪三千七百零一头,和甲骨文记载的商人祭社神的情况类似,到了周公的时候,祭洛邑的社神用了一头牛一只羊一头猪。
2、社神是疆土的象征。
武王在伐纣胜利后,就在商人的社前即位,宣布为天下之君。
3、社神是法权的象征。
法律所给的权力叫法权,是不能怀疑的,表现在封邦建国的制度上,也叫列土分封,表示这些诸侯的权力来自于周王室。
宜侯矢簋
记载了康王封建宜侯的史实,就是在宜社所封。
第四章,皇极观念
天命观念使我们中国文化在人神关系上将人放在了第一位,由此引来的祖神崇拜和社神崇拜。
宗统是以各级宗子为首领的家宗族体系。
且 土
祖 社
祖神崇拜 社神崇拜
宗法思想 天下思想
尊祖敬宗 天下一家
宗统 君统
周王
在西周王朝,姬姓是大姓,而周王就是姬姓最大的宗子,是天下的大宗,这个系统就叫做宗土。
社坛由五色土组成,东青西白南赤北骊中黄,当封建诸侯的时候,封到哪个方向就在相应社上凿下一方土,表示着法权,社象征着法权。
由社神崇拜-天下思想-天下一家的体系组成君统,是一个政治系统,而宗统与君统的合二为一就是周王,王就是皇,就是皇极。 皇是伟大光明的意思,极是顶端准则的意思,皇极就是伟大光明的准则,这一思想主要是在《洪范》之中,“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因此《洪范》最后说:“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这个思想后来被称为“天子无外”或“天子无客礼”。
皇极思想表现在《周书》的其他篇章中就是任何人都要通过周王才能上达天命,在另一些篇章中则是王命就是天命。
《周书》的思想文化的物质表现就是以故宫为代表的古代建筑群,是物质和思想的结合,因此我们称之为文化。
故宫东南十里许是天坛,天坛是皇帝祭天的地方。
中西古代文化比较 中:1919年以前 西:文艺复兴前
中国 西方
人---神 神---人
王(唯一)---多神 神(唯一)---诸王 政治一统---文化多元 宗教一统---政治多元
金字塔式社会结构---海纳百川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有限王权 阶级战争---文化融合 宗教战争---民主自由(对内)
第五章、《周书》思想文化的源流
《周书》思想应该就是周代周人的思想文化,与商代比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商代并不是周热播思想的源头,他还有更为久远的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
时代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周书》中的一些思想文化已经出现了,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就是探讨《周书》的文化起源。
一、《周书》思想文化的源头
满天星斗说
长城内外燕山南北 中心:内蒙古赤峰(西辽河中上游)
红山文化 夏家店文化
中原区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陶祀 二里头
现在的山东区 中心:泰山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岳山文化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心:太湖
良渚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南方区 中心:以赣江、珠江为轴心
大溪文化 城头山文化
西南区 中心: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
屈家岭文化 三星堆文化
这是4000年以前,新石器时期的一些文化
陶塑发现于甘肃省秦安大地湾
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先生说,是陶祖,但不是祖先崇拜,是房中术,宋代时也有。 最早的设祭遗址在连云港地区,属于东夷族,在一块平坦的土地上,矗立着三块巨大的石头,最大的一块石头长4.2米,宽2.6米,据说还有一块,被农民搬走了,这是现在发现最早的祭社遗址。
在现在的江苏省铜山县丘湾商代设祀遗址,在这个遗址中我们发现人骨架20具 ,人头骨两个,狗的骨架12个,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土和社都是一个字,真正社独立是在战国。
王的起源 最早的起源来自于钺
董仲舒说沟通天地人的是王,这是从政治思想上说的,实际上王起源于一种武器,叫钺,我们今天称之为大斧头。
良渚文化发现的玉钺,刃部没有用过的痕迹,说明它们不是实用工具,而是礼器,所为礼器就是在仪式中摆放的东西。藁城出土的青铜铁刃钺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
钺是一种兵器,代表的是征伐的权利,王就是钺这个工具的象征。
这是良渚文化的瑶山遗址,良渚文化是发现于浙江省良渚镇而得名,有几个重要的遗址,瑶山、反山等。瑶山遗址中祭坛之上有南北两列墓葬,南列墓葬中有两个器物引人注目,玉钺和玉琮。
斧依是画着大斧头的屏风。推测有玉钺的墓葬中应为良渚文化最高军事首领。玉琮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祭天礼地的神器,它的特征是内圆外方,外围有节,它与玉钺同出,拥有玉琮的就是最高的神职人员,拥有至高无上的宗教权利,一方面是最高军事权力,一方面是最高宗教权利,而两种权利的合一就是王。
二、《周书》思想文化的流变
1、周公的“礼制作乐”
礼在周公之前就有,是周公将礼上升到统治高度周公所作的礼是分等级的,按照周礼来说,共有五大类,分别是吉、凶、军、宾、嘉。吉:祭天、地、祭祖等。凶:死、丧、灾、荒。军:出征、授乐、饮至、策勋。宾:诸侯朝聘天
子、诸侯两宾相见、大夫聘问诸侯。嘉:成年礼、婚礼、生育。
对于礼的享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礼,拿吃饭来说,西周时天子吃饭用九鼎八簋,奏乐,四面悬乐。诸侯用七鼎六簋,三面悬乐。大夫五鼎四簋,两面悬乐。士也分等级,元士三鼎二簋,一面悬乐。一般的士一鼎一簋。“礼不下庶人”意思是说老百姓不讲礼。
礼的实质就是把人分等级,是要人守本分,克己复礼。而乐的作用在和。
2、孔子的“仁”
周公的礼乐只是制度建设,建设以后上层与下层怎样对待没有说,孔子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给礼乐灌注了一项内容,这个内容就是“仁”,仁者爱人,怎样去爱人,孔子作了如下规定: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君使臣于礼,臣待君以忠。父对子要慈,子对父要孝,推而广之,夫妇之间,要讲究个节,兄弟之间要有个悌,于是就形成了儒家的几个伦理道德:忠、孝、节、悌。后来概括为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特征。
3、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董仲舒使得儒家文化成为此后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
4、佛教的传入
a、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
佛教能进入中国是因为我们的古代思想家只关注现世,不谈现世以外,而我们的民众对此有极大需求,于是佛教的进入就是必然的。
b、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三世:前世、现世、来世。 c、佛教传播的社会土壤
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从东汉末年到隋唐统一,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长达四百多年的战乱,此期间民不聊生,证明了佛教的一句话,人生太痛苦,向往来世的幸福。
d、禅宗-----中国化佛教
禅宗的源头仍然可以追溯到印度,是释加牟尼晚年的一个学派,不立文字,心心相印。慧能之后的佛教虽然还是外国佛教的名称,但实质已经中国化了,由外转到内,佛在心中。禅宗讲究顿悟,因为如此,中国人才有如下说法: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上留。
e、理学的兴起
理学是儒学的第二期,产生原因是佛教和道教的刺激,在韩愈看来,圣王之间有个道统,从黄帝传到尧舜,再传到禹汤,再传到文武,再到孔子,再到孟子,然后道统就断了。实际上是要恢复和发展儒学。真正恢复和发展是到了程朱理学朱熹,特点是将佛家道家的一些观念灌注到儒学之中,这标志着儒学有了根(本体)。
“气有清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升者为天,降者为地,秉清气而生为智者,秉浊气而生为愚者,秉清浊而生的人是一般人。”而且儒学把三纲五常宣布为天理,人的各种欲望应该压制 。 存天理,灭人欲。
f、西学东渐
中国传统文化的弱点: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扼杀人性。
高谈性命,不务实际,使得科学落后,人性压抑,科学落后要挨打,人性压抑要解放,此西学就传入了。
西学的要点就是科学和民主。
西学进入中国,使得文化得以展开,出现了几个流派: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陆 李大钊、陈独秀、**),自由主义派(台湾 胡适、殷海光),当代新儒家(港台、海外 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劢、徐复观、钱穆、冯友兰、杜维明、余英时)。鲁迅、钱玄同、吴虞是反传统派。
范文五:中国古代文化史
★ ★ ★ 《 中国古代文化史》考试说明:
以下两份试卷请任选一份。
《中国古代文化史》考试试卷(一)
姓名吕杭萍 学号 sch0500304015 得分
一、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 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 化” 。关于文化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 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
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
2、儒学:儒家是春秋时大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所创立的一个重要学派,其思想是后 世成为主宰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 它对中国古代文化各方 面包括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都极为深远。 所以, 在海外 “儒学”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可谓无处不在,既有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上的深刻烙印,又有物质产品遗传和积淀。 其中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都有。
3、川莱:主要由成都和重庆两大风味组成。其特点是选料广泛,注重调味,有“百 菜百味”之说。调味品有麻、辣、酸、香、咸、甜、苦多种,而尤以麻、辣著称。制 法重于煎、炒、烧、煸等。著名菜肴有“宫保鸡丁” 、 “麻婆豆腐” 、 “鱼香肉丝” 。
二、简答题(任选 2题, 30%)
1、简述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史的意义。
答:学习、研究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二)有助地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中国人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完成这一千秋伟业的认识 前提是切实认清中国的国情。 国情不是空洞物, 其实质就是文化的历史及其现状。 50多年来,中国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的社会发 展和文明进步的程度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 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 我们 吸取得还很不充分, 但其负面影响已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忧虑。 深入剖析传统文化与外
来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 总结 50多年来我们走过的道路, 是认清国情的必要工作。 (三)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2、中国画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答:中国画与西方绘画都是造型艺术;但不同于西方绘画的是,它与中国古代文化 (特别是诗歌与书法) 的联系非常密切, 构成了自然浓郁的民族特色, 其中卷轴画更 为明显。下面我们以卷轴画为例来论述中国画的基本特点。
1、 意境。 中国画的画面形象叫作 “境” ; 在 “境” 中反央的画家创作的意图称作 “意” , 合起来称“意境” 。中国画的创作是“由意设境,境中达意” 。 “意境不佳”指作品构 图不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规律或画面寄寓的内涵太简陋。 意境好的作品应该具有丰富的 思想内涵和高超的笔墨造型。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深爱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诗歌、 书法的影响,讲求画面蕴含的诗意; ;要求以笔墨情趣和以有限的画面反映无穷的意 境,对物象追求神似, 通过形象的画面抽象地反映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并且 通过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一件完美的、富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品。
2、笔墨。中国画的制作,所用工具和材料不同于西方绘画。它充分发挥线条在画面 中的特殊作用。 画家们在特有的宣纸上, 以各种材料制作的各种型号的笔头圆尖的大 小毛笔, 灵活地以点和线表现各种物象, 抒发不同的心境。 这里笔墨的作用不仅仅用 来表现对象形体,如质感、量感、空间感等等,更重要的是表意,通过笔的力度、节 奏、韵律、动态、 气势和笔墨的浓淡枯润等体现物象的美感,表达作者的修养和创作 情感。与其比,西方油画更重视以光和色来表现物体的质感。
3、 形神。 中国画在处理物象的形与神的关系上, 不是纯客观地对物象作准确的描摹, 也不拘泥于透视的角度, 而是要求抓住事物的基本质特色进行艺术再创造。 中国画对 同事物的反映,也就因为画家的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大相径庭。 “不求形似求神似”是 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4、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
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的静物画有所不同, 哪怕是简单的数笔兰草, 也常常寄寓着作 者的人生观和政治观。虽然中国画本身已要求有诗意,但通常作品上还要再题上诗, 以增加作品的内涵。 印章有名章和闲章之分, 它在中国画中有三个作用。 一是作为记 号,防止假冒,所谓“印信” 。二是增添色彩。中国画以墨为主,极少用红色,用上 红印色以后可调节画面气氛。 三是篆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所 以我们欣赏中国画时, 通常是将这四者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欣赏, 只要有一方面欠 佳,就会大大降低作品的审美价值。
三、论述题(任选 1题, 40%)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述评。
答: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以主要有以下特点:
1、菜系多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有寒带,温带,热带;有靠海的,有近山的,也 有处在平原, 各地作为饮食原料的物产不尽相同。 又由于各地区、 各民族的生活习惯 不同, 所以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菜系。 它们从地域来分, 有所谓四 大菜系:粤菜、川菜、江浙菜、山东菜;有所谓八大菜系,有所谓地方菜、官府菜、 宫廷菜、少数民族菜、寺院采(素斋) 。它们在选料,刀工、制作、火候、烹饪、调 味、调汤、拼盘、搭配、上菜等各个方面,都各自有一套办法。除此以外各地还有不 少风味小吃,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彩。
2、色香味形皆妙
中国菜肴不仅具有“清、鲜、滑、嫩、爽”的口味特点,而且还有“色、香、味、 型”皆妙的审美特点, 故不仅是美味的食品, 还是赏心悦目的艺术欣赏品。 例如苏菜 中的“松鼠桂鱼” ,经以当地的桂鱼作为原料,经过剥花、油炸后,头大口张,尾部 翘起,肉如翻毛,活像一只松鼠,外脆内嫩,食味鲜美,浇上虾仁、笋干、鲜红的番 茄酱卤时,会发出“嗤嗤”的声音,像是松鼠在叫,令人称奇。
3、伴随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
中华美食往往伴有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例如江浙菜系中口的“东坡肉” 。相传 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组织民工疏浚西湖,深得民心,百姓感其恩, 遂送猪肉和绍兴 酒以表敬意。苏东坡就用酒代水煮肉慰劳民工,结果肉香味醇,东坡肉由此得名。 此 外如苏菜中的“松鼠桂鱼” 、闽菜中的“佛跳墙”等等也都伴有动人的故事传说。 4、历代有许多研究总结茶肴烹调的著作
如西晋何曾的《平安食单》 ,唐末韦巨源的《食谱》 ,迟一点的如清代袁枚的《随 园食单》 。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虽然没见他有烹调方面的专门著作,但《红楼梦》 一书中写到的贾府饮食,具体细致,可见他对饮食烹调方面也是有所研究的。
但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仍然有其不可忽视的消极的一面 (如 奢靡、暴殄与强让等)。
1.奢靡。奢靡似乎是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痼疾,历代达官贵族经常过着穷奢极欲的 上层社会的奢靡饮食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 更多的还表现在宴会上, 务求气 派大,档次高。以“满汉全席”论,其上菜一百多种,用料多为熊掌、燕窝、鱼翅等 山珍海味。 达官贵人举办家宴, 往往须于数月前购集材料,选派工人。以道光年间的 河臣饮食而论,其举办宴席,豆腐要二十余种,猪肉则有五十余种。“统计所需,非 数百金不能餐来其一器也。 食器既繁, 一夕之宴, 恒历三昼夜不能毕, 往往酒阑人倦, 各自引去, 从未有终席者。 ”上行下效, 一般士大夫乃至普通民众也受到不同程度的
影响,竟尚奢华。
2.暴殄。传统饮食文化中另一消极表现即为暴殄天物。明朝一高官置办酒席,取羊 三百只,每只羊割下唇肉一片备用, 其余整只羊弃置不用。主厨说, “羊之美全萃于 此,其它腥臊不足用也。 ”而清朝河臣筵席中有一道驼峰菜, 其选健壮骆驼,缚之于 柱, 以沸汤灌其背立死, 其菁华萃于一峰, 全驼则丢弃, 一席所用不下三四驼。 此外, 还有一些残酷饮食的暴殄行为。清道光年间南河官吏食用鹅掌,则将鹅置于铁笼内, 炙炭其下, 鹅负痛环走不数周即死, 其两掌厚可数寸, 余肉不食, 一席所需数十百只。 到 20世纪 30年代, 四川自流井盐场有一好食鹅掌的暴发户, 手法更是推陈出新, 即 在一小屋铺上一层糠壳,燃火长时间燃烧,后将鹅放在上面;鹅被炙,口渴难耐,即 以太原晒醋喂之, 直至鹅掌起血, 斩之烹菜。 更有活剐生物以满足“口腹之欲”的极 端行为。 明代笔记记载, “驴羊之类, 皆活割取其肉, 有肉尽而其未死者, 冤梦之状, 令人不忍见闻。 ”其他珍怪之品, 诸如生食猴脑, 以数十活鱼之血调制鱼羹等稀奇吃 法,屡见于史书。
3. 强让。中餐聚会,多采用同桌会食的方式,既显热闹、隆重,还可以增进彼此 的感情。这种贵“和”的饮食传统固然值得发扬, 但诸如劝菜、劝酒等强让行为, 则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种美好的氛围,使就餐者多少有些尴尬。袁枚在《随园食单》 中对此行为特作“戒强让”一节以示劝戒,他说,“治具宴客,礼也。然一肴既上, 理宜凭客举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听从客便,方是道理,何必强让之?”而主人 常以己箸夹取饭菜,堆置客前,“污盘没碗,令人生厌。”对这样的劝菜行为,王力 先生形象地称之为“津液交流”。 有的劝得过了, 以至于客人几跪求地上, 请求主人, “此后君家宴客,求免见招。”这样的宴会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了。
因此,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我们都要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的辩证主义态 度去对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论文]中国古代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