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诗歌的写作方法
诗歌的写作方法
作诗有法,但无定法。诗歌创作的过程可划分为“发现”——“构思”——“表达”三
个步骤。我们只有深入生活,用心观察和体味,才能在平凡的世界里发现诗意。发现诗意只是诗歌创作最初的阶段,接下来我们要仔细谋划和构思诗歌的篇章结构,将散漫的诗情集中起来。诗歌创作的最后阶段是表达,也就是将诗情语言化的过程。概括起来,诗歌写作应该掌握的基本要求是:
(一)、注意观察生活,敏锐捕捉瞬间感受和体验。
“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这是诗人何其芳在《生活是多么广阔》里写下的诗句。可以说,是生活的宽广博大和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与细致观察触发了何其芳蓬勃的创作灵感。如海洋般广阔的生活不仅处处有快乐和宝藏,而且处处充满了诗情和诗意。不过,这诗情诗意只有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才能发现,只有异常敏锐的心灵才能捕捉。诗人艾青说:“生活实践是诗人在经验世界里的扩展,诗人必须在生活实践里汲取创作的源泉,把每个日子都活动在人世间的悲、喜、苦、乐、憎、爱、忧愁与愤懑里,将全部的情感都在生活里发酵,酝酿,才能从心的最深处,流出无比芬芳与浓烈的美酒。” 很显然,艾青把生活实践看作诗歌创作重要的源泉。当然,对于诗歌创作来说,“生活”的含义应该是广义上的,不仅包括社会实践,而且包括内心生活,二者的配合才构成了诗人的全部生活内容。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注意敏锐地捕捉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及时将它积淀在思维的信息库中,以备日后的诗歌构思和诗歌创作之用。藏克家《歇午工》写道:“睡着了,/铺一面大地,/盖一身太阳,/头枕着一条疏淡的树荫” ,可以说,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厚积累,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来的。
(二)、注重灵感的培育和意象的提炼
古今中外,人们对于创作灵感的解释是很多的。柏拉图认为灵感是附着在诗人身上的神力,苏格拉底把灵感解释为诗人天生特有的禀赋。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灵感有两个重要的特征:第一,它是突如其来的;第二,它是不由自主的。对于诗歌创作来说,灵感的意义是非凡的,灵感的作用是巨大的,正如艾青所说:“灵感是诗人对于外界事物的一种无比调协、无比欢快的遇合;是诗人对于事物的禁闭的门的偶然的开启。”“灵感是诗的受孕。” 灵感尽管很重要,但它并不能轻易获得,只有长期积累才可以偶尔得之。所以,诗歌创作要注意灵感的培育,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锤炼诗思,集聚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只有做到了这些,诗歌灵感才会在我们的创作活动中不期而至。
诗歌意境的最小艺术结构单位是一个意象。诗歌的写作常常是从作者对生活中某个人、事、景、物、理产生了独特的诗美体验而获得的第一个意象开始的。诗歌创作的灵感就是诗歌作者对情感能够具象化、主观情志能够文字化的一种突然顿悟和把握。无形的情绪突然有了有形的形象,抽象的观念突然有了具象,这使得诗歌作者的心理结构和语言结构有了豁然的改组更新。这种诗 歌的写作灵感有短暂性、突变性和不可重复的特点。长期艰苦的文学修养和积极努力的艺术构思是诗歌写作灵感得以爆发的基础。重视对诗歌意象的采撷与提炼。诗情表达必须借助典型的意象,而典型意象的得来必须依靠我们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春夏秋冬,时序更替,天南地北,空间转换,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空间中,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各自不同,我们对于世界的感受和理解也迥然有别,优秀的诗人都善于在不同的时空里提取独特的意象,把自己对于世界与自我的独特认识与理解用语言来物化。比如诗人李金发,从1919年(当时他年仅19岁)起开始离开祖国,到法国求学长达5年,出于对异域生存的深刻理解,他择取了许多独具个性的意象来写自己的生命境遇,他以“弃妇”隐喻自己卑微的人生
地位,以“寒夜”来写周围的环境,以“可死的生物”交代自己孤苦的灵魂,等等。对意象的诗化采撷和精心提炼,使李金发的诗歌达到了很高水平,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
诗歌灵感出现后,应迅速准确地将灵感体验到的内容及时地意象化;灵感体验意象化后,应及时准确地将意象化为诗语和诗句。这就是诗歌写作“灵感——寻象——寻言”的三阶段。相当多的人不能完成这个三阶段的写诗过程。有的人虽有灵感体验,但未能及时地将诗美体验化为诗歌意象;有的人在脑海里虽然形成了诗歌意象,但不能及时准确地 将诗歌意象词语化、文字化,这样一首诗仍然活跃在作者的脑海里而不能成形。因此,发现诗美,体验诗美,传达诗美是一个诗歌作者应该具备的心理结构和语言能 力。这种心理结构和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虽然它与人的诗歌天赋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来培养、提高。初学诗歌写作,反复学习、 吟咏优秀诗歌,排除一些日常生活的功利内容,静心地投入感情去咀嚼生活,努力培养一种把抽象情感有形化、把内心体验意象化、把内心意象词语化的感受能力和 表达能力,使“灵感——寻象——寻言”的诗歌写作三阶段顺利地连接和实现。
(三)、以超常化的语言构造来呈现意象
意象在诗歌中的呈现需要借助超常化的语言,一般来说,呈现意象的语言方式包括下列几种情形: 1,动词精选
对于诗意呈现来说,动态的意象比静态意象作用更大,它能使诗歌更显得情绪流溢,力度扩张,意蕴生动,充满饱满的内在张力。动态意象还能抓攫住读者的阅读视线,撩发他们丰富的审美联想与想象。一个恰切的动词会让诗歌意象变得灵动鲜活,从而使整首诗歌的艺术水准跃升到更高层次。如陈敬容的《哲人与猫》:“雨锁住了黄昏的窗,/让白日静静凋残吧” ,“锁”这个动词形象地点化了大雨的滂沱和给人的心灵造成的阴影,白日因这雨的紧“锁”而静静凋残;藏克家的《难民》:“日头堕到鸟巢里,/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溶”字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夜幕慢慢降临的情形;还有“浓云把闷气写在天上。”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写”与“扣”也极为传神,富有表现力。
2,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诗歌作品中是相当平常的现象。诗歌中的词类活用一般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相互的词性转换,通过活用,扩大了现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空间,充分挖掘了词语的表达潜能,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审美表现力。“田亩已荒芜了——/狼藉着犁翻了的土地” ,“请停下来,停下你疲劳的奔波” ,“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 ,“但它的生命内部/却贮满了这么多的芬芳” ,其中“狼藉”、“奔波”、“朦胧”、“芬芳”都属于词类活用,表意效果很明显。台湾诗人洛夫的诗句:“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 台湾诗人蓉子的诗句:“每回西风走过/总踩痛我思乡的弦。”“下午、黄昏”本来是表时间的名词,在这时嫁接为动词,整个意象便生动活泼起来。蓉子诗句中因有了“走过”,后一旬嫁接“踩痛”使意象显得新颖又独特。
3,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一语双关,这也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我们知道,古诗中常用自然之“丝”来表达心理之“思”,以天气之“晴”暗示情感之“情”,以“折柳”的动作行为来喻示对朋友的依依难舍和百般挽留。新诗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也不少,如吴晓的《给奏琴的少女》中有这样的诗句:“笼罩我的琴面的/是月光一样轻柔地洒落的/你的凝视/我的弦因幸福而绷得紧紧/一颗渴望歌唱阳光、花朵、溪流的心/在你芳香的呼吸的抚摸下/刹那间明朗地开放” ,诗句表层上写“琴”和“弦”,深
层的意思是指“情”和“心弦”,恋爱中的款款深情,捧手可掬。再如卞之琳的《无题一》:“三日前山中的一道小水,/掠过你一丝笑影而去的,/今朝你重见了,揉揉眼睛看/屋前屋后好一片春潮” ,“无题”一般用于爱情诗的写作,这里的“小水”,既是自然界的细雨,也是诗人所沐浴的爱情的雨水,这里的“春潮”,既是季节的实写,更是诗人春心荡漾的描摹。
张烨的《妙龄时光》这样写道:“你又站得远远了/微笑着注视我的琴声/你会永远记住初练的琴声吗/”诗句表层讲“初练的琴声”,但它的另一层含义是“初恋的情声”,一个词明显地隐涵着两层不同的意义,显得含蓄多情。
4,省略与跳跃
诗歌写作通常要做到言简意赅,讲究简约之美。诗歌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意义省略和情绪跳跃,这些意义省略和情感跳跃为读者预留了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也使诗歌的意蕴无限,经得起多次阅读与阐释。如曾卓《我遥望》:“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里,偶而抬头/遥望六十岁,象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象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从短短的八行诗将年轻到年老的几十年岁月组接在一起,中间用“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来上下贯通,那么这几十年如何过来的?经历了怎样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诗人又如何来抗御这些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呢?诗中没有交代,一笔带过,省略后所造成的意义空白,由读者自己去填充。再如顾城《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 诗人的诗情是跳跃的,“鸟儿”、“少年”、“葡萄藤”与“海浪”彼此并不搭界,它们的情态从四个侧面反映了“弧线”带给人的审美思考。
5,近比与远比
朱自清在评价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时,将诗歌中的比喻分为“近取譬”和“远取譬”两种类型,即“近比”与“远比”,并认为李金发的诗歌属于后者。他说:“所谓远近不指比喻的材料而指比喻的方法;他们能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间看出同来。他们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并且用最经济的方法将这关系组织成诗。” 也就是说,所谓“近比”,是指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关系极为明显,读者读后可以马上接受,如“当我的生命嫩的像花苞,/每样东西都朝着我发笑。” 把“嫩的生命”比作“花苞”,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而所谓“远比”,是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性不明显,二者跨度很大,读者粗看起来一时难以接受,这种比喻陌生化效果强烈,给读者带来的审美刺激也更大。例如“精神世界最深的沉思象只哀愁的手。” “沉思”与“手”之间的差别很大,用“手”比喻“沉思”,显然属于“远比”。有时,为了诗歌表达的需要,诗人往往会把“近比”和“远比”结合起来使用,如舒婷《致橡树》:“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个比喻是“远比”,第二个则是“近比”。
6、超常组合
精选动词和一词多义是尽可能发挥一个词的多重内容,跳跃省略是从删减某个词的角度来增加内涵。超常组合则是故意违反一般的语言常规,利用汉语词语多变的词性和组合关系,机智地把一些互不相关的词语嵌连成一个诗句。这种嵌连,可以是具象动词与抽象概念相接,可以是不同感官的感觉词语交错,以这种陌生的变形的诗句使诗歌意象传达出诗歌作者微妙的情感体验。臧克家《春鸟》里写的:“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就是典型的例证。
7、句法多变
这是在诗句的词序和句式上制造新奇陌生的手段。像徐志摩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倒装语序,改变了正常语句形态,以陌生化的效果来表达诗歌作者的独特的内心感觉。
(四)、运用丰富的想象艺术地组合与叠加多个意象
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中,诗人常常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诗歌作者在把意象词语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借助想象把一个一个的意象组合为整体的诗歌意象系统。将采撷来的意象进行精心的组合与叠加,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组合成什么样的诗歌意象系统就会产生什么样特定的诗歌意境,传达出什么样的诗美体验。诗歌作者的组合意象方法因为神奇想象的介入,显得比其它文学文体的组合方法更自由、更大胆、更出奇不意。许多一般人很难发现的意象之间的联系,在诗歌作者独特的主观心灵的体验下奇妙地连结组合为一个艺术结构,产生令人惊奇的诗歌意境。诗歌意象的组合方法虽然千变万化、形态各异,但作为诗歌艺术构思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类型,下列几种主要的组合类型可供诗歌作者借鉴。
1、感觉挪移
感觉挪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感”,在诗歌创作中,通感的运用也极为频繁。通感是诗人的艺术思维被调动起来后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个时候,诗人的各种感官都沟通了,它们互相挪移、借用,把奇妙的心象描摹出来。通感也就成了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何其芳《圆月夜》:“你的声音柔美如天使雪白之手臂。” “柔美的声音”如“雪白的手臂”这是以视觉来写听觉;郭沫若《新月与白云》:“白云呀!你是不是解渴的凌冰?/我怎能把你吞下喉去,/解解我火一样的焦心。” 既有以味觉写视觉(“白云”是“解渴的凌冰”),也有用触觉写心灵感觉(“火一样的焦心”)。当诗人的各种感觉沟通后,诗中的意象常常出现奇妙的组合,诗歌也变得摇曳多姿,韵味实足。
2、色彩错杂
诗人在组合诗歌意象时,常常将许多颜色错杂在一起,在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里呈现繁复的诗意。如何其芳的《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以“红”与“白”两种颜色来比喻欢乐;穆旦的《野兽》:“在坚实的肉里那些深深的/血的沟渠,血的沟渠灌溉了/翻白的花,在青铜样的皮上!” 三种颜色交错出一个极富野性的兽类来;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呈给你黄土地下紫色的灵魂。” “黄色”的土地,“紫色”的灵魂,两种颜色非常富有艺术表现力,它们组合在一起,将贫寒土地上生存的、受尽了生活折磨和鞭打的保姆形象准确地描画出来。
3、并置式组合(博喻与铺陈)
所谓博喻,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写同一个事物意象,以各不相同的喻体来喻指同一个本体。邹获帆一首题为《蕾》的诗歌这样写道:“一个年轻的笑/一股蕴藏的爱/一坛原封的酒/一个未完成的理想/一颗正待燃烧的心/”诗人一口气并列排出5个意象来描绘花蕾的风姿。诗人把花蕾感觉为“笑”、“爱”、“酒”、“理想”、“心”,这是非常独特的诗美体验,当诗人将它们全部并列为一个意象系统时,具象的花蕾与一些抽象的情绪情感连接了,5种意象的并列,把一种对青春的礼赞作了突出的渲染。这种并置式组合是把表面上看来跳跃很大,一般人认为是互不相干的意象,由诗歌作者内在感情体验将它们联结起来。这种组合方式是从意象开始又终于意象,读者几乎直接读不到诗人隐藏很深的情感,需要读者透过这些并置的意象系统来细心咀嚼它的深意。这是现代朦胧诗、意象诗比较常用的组合方法。
所谓铺陈,就是对同一事物意象从不同侧面反复铺写,以达到意义强化和情绪渲染的目的,如:“网撒在河上。/网住了月光嘛?/网住了河水嘛?/还是网住了风?/呵,什么都网不住!/但网住的是一江春水的柔情,/网住了鱼虾,/网住了梦,/网住了夜来迎接黎明。” 用两个疑问句和四个陈述句来写渔网的“网住”,表达效果异常突出。
4、交错式组合(悖谬)
悖谬可以说是诗歌中独特的表达手段,所谓悖谬就是将相反或相对的语词并排在一起,使诗歌出现一种语义含混和打破常规的审美效果。
这种方法也要组合众多意象,但是诗歌作者有意把完全相反、互相矛盾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正一反、一平一奇的意象系统,造成一种出人意料、发人深省的审美效果。这种意象组合方式在中国古诗中十分常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都是典型诗例。在新诗写作中,这种组合方法也常见。何宜陵的《变迁》这样写道:“田野上的花/被爱她的人/关进珐琅瓶蓝色的围墙/急流中的船/被嬉戏的浪/搁置在金色的沙滩/在一部人间的喜剧里/在一部人间的悲剧里/”花长在田野与关进花瓶,船的前进与搁浅,这些矛盾的意象交错组合,给人的启迪比一般的陈述更为显豁与深刻。如“是不情愿的情愿,不肯定的肯定” , “这是痛苦,是幸福,要说出它/需要以冰雪来充满我的一生” ,等等。这些语义相对或相反的词语并置在一处,表面看来似乎违反了生活世界的物理逻辑,但实际上符合了心理世界的体验真实,它们的出现,使诗歌呈现出更大的艺术魅力。
5、突反式组合
所谓突反,就是诗歌首先围绕一个核心的意象,使用若干相近的意象将诗意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等到核心意象的烘托和诗意的渲染到达一定程度后,再拈出一个与之相对或相反的意象,“卒章显意”,从而将前面的诗意全面颠覆。
这种方法也要组合众多意象,诗歌写作者先从一个核心意象出发,围绕它组合一些层层推进的相似的意象,待诗歌意象的渲染做足后,最后推出一个相反的意象,形成先扬后抑、先虚后实的诗歌情境,而最后一个意象,才是这首诗的真正旨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先放笔写了一个可爱少女在等“我”重温旧梦的3个意象,但最后一个意象,“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过客”,这一意外把“美丽的错误”引起的哀怨情绪传染给了读者。这种组合意象的方法有其特殊的审美情趣。如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前面六句极力铺写汹涌海浪对礁石的扑打与摧折,最后两句写了礁石对待海浪摧折的泰然处之,一个勇敢面对逆境、敢于克服重重苦难的英雄形象蓦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突反的使用强化了诗歌语言的“出其不意”特征,也增强了其陌生化的表达效果。
范文二:作文的写作方法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是:“ 注意了,留一条缝隙。 ” 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 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 “ 丰满 ” 的缘故。高明 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条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于以上内容,你有何感悟和体验?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 700字的文章。
要求:① 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②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③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立意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写作时,此题可实写,也可虚写,因为 “ 缝隙 ” 不单可以实指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狭 长的空处,还可比喻一种可供回旋、可供调节的 “ 余地 ” 或 “ 空间 ” 。 “ 留一道缝隙 ” ,关键在于一个 “ 留 ” 字。应该在哪些 方面 “ 留下一道缝隙 ” ? (现象) 现实生活中, 做人处事以及其他许多方面都应 “ 留一道缝隙 ” 。 为什么要 “ 留一道缝隙 ” ? (意义) 以此可以留足空间, 避免出现问题。 如何才能 “ 留下一道缝隙 ” ? (方法) 如人与人之间, 互相尊重、包容。 “ 留下一道缝隙 ” 应该注意什么?(告诫)该疏则疏,恰到好处。如此一问,思路定然豁然开朗。材料中要求 “ 丰满 ” , 装修反而会失败;留一道缝隙,竟然成就完美,由此可以联想到:做人和处事,如果时时处处追求 “ 丰满 ” ,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 就会裂变。 同样, 一个人把所有行为都目的化, 就会把自己的理想挤压得变形。 留一道缝隙, 给自己,给他人,可给社会留一个可供吻合的人际空间。
1.艺术创作上追求含蓄,留给别人想象的空间,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 欧 ·亨利式的结尾 ”“ 冰山原则 ”“ 留 白 ” 等; 2.处理生活中的摩擦时,给别人留下缝隙。对别人宽容也是对自己宽容,为自己留后路;
3.朋友、夫妇之间留缝隙,是尊重和爱的表现; 4.给持不同见解者留缝隙,可形成思想的兼容;
5.保护环境:有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给后代留下发展的缝隙(空间);
【例文】生命的空隙
生命如同一张弓,我们踩踏着它们,奔往各自的彼岸。但也别忘记,给你的弓弦放松一下,否则它会断裂的。 朋友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章。我们都企盼着拥有真挚的友情。但我们常常也会忽略朋友间的玄妙。拥有朋友,并 不是说永生相伴,时刻相依,我们也需要给朋友空间。他有他的生活,他也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我们始终将朋友禁 锢在自己身旁,那么终有一天朋友也会悄然离开,留下一个伶俜的你。难道忘记了三国时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寻到 了刘皇叔,但在他的背后是曹操对英雄的尊重,给云长留下了一道缝隙,同时也为自己在华容道上留下了一道生命 缝!
情爱亦为生命中绚丽的一节。品读那 “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的凄苦,那是怎样一个 “ 悲 ” 字!但它美,美得撕心 裂肺,每得荡气回肠。纵然它没有缠绵的过程,纵然它要相隔千里,但这段情却如麻一般,剪不断,理还乱。设想 如果没有银河那一道缝隙,没有缝隙的阻挡,那相思之情又怎会流传至今?正所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给情爱一道缝隙,让它在缝隙中滋长!
亲人是生命中最真挚的一页。在共同的血液里,我们走过多少个春夏秋冬,我们一起看过多少次的日升日落,花开 花谢。我们常常在一起,以至我们之间彼此过于熟悉,连扎针的缝隙都未曾留下。于是冲突拥挤也时常在我们和亲 人之间发生。或许你的一句话刺痛了亲人的伤口,或许你的一句话道出了亲人的难堪甚至隐私。你也许并非有意, 但你们实在太了解。因此在我们交流亲情的时候,别忘了也给亲情留下一道缝隙。给亲人们留下他们自己的空间, 让他们在其中享受一下独处的自由,欣赏一下没有你的风景。
张爱玲说:“ 生命是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 多么的悲凉与无奈。可正是这生命之缝中的虱子,给了生命别 样的滋味。虽然有些苦,但决不平淡。
生命,并非填塞得很满才叫充实,有时那叫凝滞,生命需要一道缝隙,让沸腾的血液畅流无阻!
留一条缝隙
泥土如果没有缝隙,就失去了承载生命的荣耀 ; 高山如果没有缝隙,就失去了深谷幽涧的美景 ; 绿叶如果没有缝 隙,就失去了斑驳树影的变化。给生活留一道缝隙吧,让清新的泉水渗入其中,滋润你疲惫的心。
庄子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
先秦诸子, 谁不想做官 ? 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 ? 但濮水之畔的庄子心如澄澈秋水, 心 如不系之舟。面对两个身负楚王使命的使者,他持竿不顾。权势于庄子并没有什么吸引力,真正吸引他的是清波粼 粼的濮水。于是历史记录了他那至今还在茫茫天宇回荡的声音:“ 往矣 ! 吾将曳尾于涂中。 ” 一句话,便推掉了在俗人 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将许多人甚至愿意用生命来求取的相位扔进了濮水。
庄子守护着自己的灵魂,为心灵留下了自由舒展的空间,他的灵魂也成为一个神话,于是也就有了一棵孤独地 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苏轼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苏轼一生坎坷,从 “ 乌台诗案 ” 开始,他被一贬再贬。他曾哀叹过,彷徨过,接踵而至的灾难 曾一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但他最终还是给自己的心灵敞开了一道吸纳清风明月的缝隙。 面对险恶, 苏轼唱出了 “ 莫 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面对茫茫天宇,他唱出了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于是他的生命中 回荡着倜傥洒脱的华彩乐章。
学会给自己留一道缝隙, 是人生的大哲学 ; 不能为自己留一道缝隙, 则是人生的大遗憾。 项羽没有给自己留一道 缝隙,乌江之畔,血染长空。这位 “ 力拔山兮气盖世 ” 的英雄,身陷四面楚歌之境,他思想的空间被遗憾、羞辱和绝 望占满,已没有可供回旋的缝隙。川端康成没有给自己留一道缝隙,他的生命最终在不堪忍受的拥挤中凋谢了。离 开这个世界之前,他曾无助地叹息:“ 太拥塞了 !”“ 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 ” 于是,在巨大的精神 压力面前,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终于崩溃。那一刻,樱花落了一地。
给自己留一道缝隙,方能轻松快乐的生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许多人过于追求完满,追求成功,追求金钱 名誉,有的人甚至苦苦寻觅一生,就算最终得到心中所想,却已日薄西山,人生的快乐和多彩被纷飞的文件和无尽 的应酬所代替。睿智的人却懂得给自己留一道缝隙,在疲惫之时跳出圈子,去享受自由的生活,同时也暗中蓄积能 量,为下一次冲刺作准备。他们既享受了生活,亦更容易取得成功。
面对灯红酒绿,名缰利锁,最难得的是为自己留一道缝隙 !
给生活留一条缝隙
高明的木匠在装修房屋时懂得留一条缝隙,为木板的吻合留足空间,使木板散落有致,稳固有力。生活也应该 如此,在我们为生存而奔波劳累时,在我们为理想而拼尽全力时,我们也需要为自己的生活留下一条“缝隙”。
懂得享受生活,懂得为生活留一条“缝隙”,才会赢得人生的成功。 2005年,陈天桥身价已达 150亿元,成为中 国首富。 10年来从没休过双休日的他,现在周末基本不上班了。记者对此提问,而陈天桥回答说:“上个月我女 儿出生了,现在,我的双休日属于我的女儿,我得给她喂牛奶,唱儿歌。”陈天桥掩饰不住初为人父的喜悦,高兴 地对记者说:“留下一点时间来生活比当首富更重要!”为生活留下一条“缝隙”,享受、品味自己的人生! 陶渊明为生活留下缝隙,与三五知己饮酒赋诗,抚琴歌啸,挥洒出一篇篇“质且绮,真且醇”之作;郑板桥为 生活留下缝隙,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让他的盖世才华香飘史册;三 毛为生活留下缝隙,追寻自己心中那棵橄榄树,她平凡的文字、平凡的叙述像清泉般流进了读者灵魂深处,悠久而 隽永。
当白日的喧嚣落下,有人忙于觥筹交错、神色迷离间,有人忙于游戏聊天、嬉笑打骂中,有人忙于歌舞厅的嘈 杂与喧哗中。此时,若是我们手捧一本书静静地坐在一旁,感受书中的芬芳,吸取古人的智慧,也不失为一种独特 的享受和最美的风景。为生活留下一条“缝隙”,以一颗淡泊的心轻松生活。
此时,内心的浮躁,便会随着浅浅深深的文字,化作宁静淡泊。在古人娓娓
道来的经典与智慧里,我们也为自己筑造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以风轻云淡的
洒脱,为生活留下一条缝隙,面对自己的人生。
纵情山水、 吟诗作对, 亦可品茗赏菊, 追星望月, 为生活留一条缝隙, 才会笑对生活。 感受一下最真实的生活, 去做做白日梦,也可闭目养养神,为生活留一道缝隙,还自己一个清明的人生。
愿留一隙,寻回一趣
好木匠在建房子时,总会给地板留一缝隙,给予它们相互磨合的空间。然而
当今父母却不懂给孩子留一缝隙,他们总会吧自己的意愿强行地附加在孩子身
上,对此,我希望父母们愿留一隙,让孩子们寻回属于自己的乐趣。
天底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是,爱切莫太紧,得学会留一条属于彼此的缝隙。爱,并不是他跌倒了把他 扶起,而是给予他一条坚强的缝隙让他成长起来;爱,并不是在他遇困难的时帮他解决,而是给他一条思考的缝隙 让他自己解决;爱,并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是给予他一条自立的缝隙让他明白“有付出才有收获”莫 让爱捆绑了孩子, 给孩子留一条缝隙, 让他们寻回自己的本心, 体验生活的快乐, 找回属于自己的乐趣。 古语有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古往今来,无数父母都这样想,并付诸行动。自隋唐的科举制以来,因为爱,父母希望 自己的孩子成龙或成风,因为爱太紧,孩子们被迫葬送在“之乎者也”中,被迫放弃心中所想,只为完成那遥不可 及的“状元梦”。如果当时父母们给孩子留一条缝隙,这缝隙中会开出一朵不一样的花。
前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而不改之,亦会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视如今的父母们,是否应该反省反省呢?你们是否 给孩子们留一条缝隙,让他们在自己的天空里自由地非?
或许是文化的传承,或许是社会当如此,现在的父母们没有做得到给孩子一条缝隙,君不见,“钢琴班”“奥 数班”“书法班”等等,可谓“班班可见”俯拾皆是。它们伴随着孩子们的童年。可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这样, 孩子们也需要童趣,需要自己的空间。父亲们!愿你们能给自己孩子留一条缝隙,给予它们一方自己的天地,找寻 属于它们自己的趣味,成就他们自己的人生。
莫让孩子失去了他应有的纯真,莫让攀比蒙蔽了你的双眼,给孩子们留一条缝隙,将成就他们不一样的人生。如:“汽车大王福特的父母给他留了一条缝隙——让他远离家乡,寻心中梦;又如,偶像派明星吴尊,她的父母亦给他 留了一条缝隙——坚持走“明星”道。他们的成功无不与这条缝隙有关,如若没有父母给予的这条缝隙,福特还会 名垂青史,吴尊还会是大众偶像吗?所以说,给孩子们一条缝隙,他们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留一隙,便寻回一趣。愿父母们给孩子留一隙;愿我们给他人留一隙;愿大家给社会留一隙;如此,便好。 给孩子留条 “ 缝隙 ”
在周围, 时常能耳闻目睹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在家中是 “ 小皇帝 ”“ 小公主 ” , 过着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生活。 他 们得到长辈的溺爱后,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并且出现了很多违背大人意愿的行为,使做家长的满腹苦楚。
就这个问题,笔者看到 “ 青年博览 ” 里有一篇文章,现摘录以下:
曾祖父是一名好木匠。晚年的他很少手把手地教徒弟做工,他有一句口头禅是:“ 注意:留一条缝隙。 ” 木工活 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密则密,不然易散落。时下,有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 起的现象,这就是太 “ 美满 ” 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 问题。
看到上面的这段文字。我联想到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是木匠的原理可以借鉴吗?
教育孩子,也是需要:“ 注意:留一条缝隙。 ” 如果你家长的 “ 叨唠 ” 太完美了,对孩子这也放心不下,那也放心不 下,吃喝等日常生活照料得无微不至,就会出现孩子的种种不可理喻的怪现象。比如,有的家长为孩子的粗心毛病 大伤脑筋,早晨,总要提醒他们书本带了?钥匙放入口袋中了等等。然后,家长抱怨,孩子这样大了为何改不了这 个毛病?在我看来,孩子的丢三拉四习性,根源在你家长,因为孩子想到我妈妈或爸爸总是会提醒我、会给我安排 妥当,他就会在心里产生对待这件事习以为常,自己不在乎了。这就叫做条件反射,大家说对吗?
再来说说我儿子小时候的一事。他上学骑自行车,以前都是我为他轮胎打气,因为看他人小力气小。过几天就会操 心把他的自行车检查一番,看看是否轮胎有气,车子有什么不适等。一次,我出差了半月,就没有人在乎他的车子 了,想到妈妈从来不会顾问他的车子,想着只有依靠自己了。他就自己学会了为他的 “ 交通工具 ” 作简单的维护,比 如打气等。 有一年的冬季, 一个下雨的早晨, 他骑车经过车来人往的小桥, 突然迎面来了个三轮车夫, 在避让途中, 他一不小心摔了一跤。
放学回家他对妈妈说:“ 妈妈:今天我骑车摔跤了,还好没有伤着身子。可是不幸的是,正巧碰到一个水坑,里 面的毛线裤、棉毛裤、连短裤也湿了。当时,快要早自习,我只有咬咬牙骑到学校,然后穿了一天的湿裤子。 ” 从那 天起,他学会了坚强,还懂得了骑车要小心。后来上学路上从来没有发生过摔跤等事件。这就是叫吃一堑、长一智 的道理吧。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应当放手让他们摔一跤,这也是成长途中身体里必需灌输的 “ 营养品 ” 。
有一种 “ 爱 ” 其实是害。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在将来独自步入人生的考场时,能轻而易举地面对征途中永远无法料 及的莫测风云。朋友:请注意,不要走入 “ 爱 ” 的误区,现在就该放手 “ 留一条缝隙 ” 给孩子吧。
范文三:影评的写作方法
电影评论的内容是多样的。有着重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和它的社会意义的,也有专门论述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手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的;有对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电影创作进行专题评论的,也有为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等电影艺术家撰写评传的;既有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专栏评论的,也有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的。由于读者和观众的层次不同,既需要供电影专业工作者研究用的专题论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观众欣赏水平的影评文章。
评论方法:
总电影评论的内容是多样的。有着重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和它的社会意义的,也有专门论述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手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的;有对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电影创作进行专题评论的,也有为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等电影艺术家撰写评传的;既有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专栏评论的,也有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的。由于读者和观众的层次不同,既需要供电影专业工作者研究用的专题论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观众欣赏水平的影评文章。
评论方法:
总述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进行评论,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人物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要点
要写好一片影评,首先应当认真观看电影,并记录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镜头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为亮点以及最新颖之处。一篇影评能否吸引人就在其于有没有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写出别人一般想不到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新”“奇”。
步骤
题目 题目是任何写作中的第一闪光点,影评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影评题目,关键在于他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在看完电影后写影评时,首先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当然,这个切入点就要从题目开始入手了。影评的题目注重创新、新颖,起到让别人一看见题目就像读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评题目越短越好,6-7个字为宜。
开端 阅高考语文作文的老师们都有一个习惯阅卷方法,即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间部分写的再好,但开头却弄得很差劲,这样阅卷老师对这位考生的中间内容最多就会大体浏览一遍,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因此,开端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影评的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地一上来就介绍你所要写的影片最为亮点之处,或直接写影片的高潮结局,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还可以运用“诗经六艺”中“兴”的手法,也就是说,由你想表达的内容联想到了什么其他东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内容;也可以先插入一电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赞、爱森斯坦等,这样能为你的影评锦上添花。
中间 这一部分是影评的核心内容。其实写影评就是写一篇议论文,因此我们在写影评时应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出论据,层层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题,也就是说,你在影评中分析的内容,都必须要围绕你的中心。
结尾 我们完成了影评的最主要内容之后不能就此结束,还应当有一个响亮的结尾。在结尾我们首先应该先对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总结,然后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还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让影评有一个好的收尾。 存在问题
跑题、讲故事、面面俱到、没有观点、写成“豆腐块”、本末倒置、常识问题、没有细节。
电影评论的内容是多样的。有着重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和它的社会意义的,也有专门论述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手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的;有对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电影创作进行专题评论的,也有为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等电影艺术家撰写评传的;既有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专栏评论的,也有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的。由于读者和观众的层次不同,既需要供电影专业工作者研究用的专题论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观众欣赏水平的影评文章。
评论方法:
总述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进行评论,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人物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要点
要写好一片影评,首先应当认真观看电影,并记录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镜头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为亮点以及最新颖之处。一篇影评能否吸引人就在其于有没有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写出别人一般想不到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新”“奇”。
步骤
题目 题目是任何写作中的第一闪光点,影评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影评题目,关键在于他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在看完电影后写影评时,首先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当然,这个切入点就要从题目开始入手了。影评的题目注重创新、新颖,起到让别人一看见题目就像读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评题目越短越好,6-7个字为宜。
开端 阅高考语文作文的老师们都有一个习惯阅卷方法,即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间部分写的再好,但开头却弄得很差劲,这样阅卷老师对这位考生的中间内容最多就会大体浏览一遍,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因此,开端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影评的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地一上来就介绍你所要写的影片最为亮点之处,或直接写影片的高潮结局,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还可以运用“诗经六艺”中“兴”的手法,也就是说,由你想表达的内容联想到了什么其他东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内容;也可以先插入一电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赞、爱森斯坦等,这样能为你的影评锦上添花。
中间 这一部分是影评的核心内容。其实写影评就是写一篇议论文,因此我们在写影评时应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出论据,层层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题,也就是说,你在影评中分析的内容,都必须要围绕你的中心。
结尾 我们完成了影评的最主要内容之后不能就此结束,还应当有一个响亮的结尾。在结尾我们首先应该先对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总结,然后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还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让影评有一个好的收尾。 存在问题
跑题、讲故事、面面俱到、没有观点、写成“豆腐块”、本末倒置、常识问题、没有细节。 述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进行评论,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人物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要点
要写好一片影评,首先应当认真观看电影,并记录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镜头等方面,找
出影片中最为亮点以及最新颖之处。一篇影评能否吸引人就在其于有没有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写出别人一般想不到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新”“奇”。
步骤
题目 题目是任何写作中的第一闪光点,影评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影评题目,关键在于他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在看完电影后写影评时,首先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当然,这个切入点就要从题目开始入手了。影评的题目注重创新、新颖,起到让别人一看见题目就像读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评题目越短越好,6-7个字为宜。
开端 阅高考语文作文的老师们都有一个习惯阅卷方法,即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间部分写的再好,但开头却弄得很差劲,这样阅卷老师对这位考生的中间内容最多就会大体浏览一遍,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因此,开端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影评的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地一上来就介绍你所要写的影片最为亮点之处,或直接写影片的高潮结局,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还可以运用“诗经六艺”中“兴”的手法,也就是说,由你想表达的内容联想到了什么其他东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内容;也可以先插入一电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赞、爱森斯坦等,这样能为你的影评锦上添花。
中间 这一部分是影评的核心内容。其实写影评就是写一篇议论文,因此我们在写影评时应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出论据,层层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题,也就是说,你在影评中分析的内容,都必须要围绕你的中心。
结尾 我们完成了影评的最主要内容之后不能就此结束,还应当有一个响亮的结尾。在结尾我们首先应该先对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总结,然后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还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让影评有一个好的收尾。 存在问题
跑题、讲故事、面面俱到、没有观点、写成“豆腐块”、本末倒置、常识问题、没有细节。
范文四:作文的写作方法
作文的写作方法
作文的写作方法
作文
一、加强平时训练
1、勤于练笔,熟能生巧。积累的东西多,但要一气呵成也非易事,还必须取舍、构思、谋篇布局,而这一切并不是生来就会的,要锻炼写作。有同学功利思想重,认为写了没人看,觉得没意思。其实我们发现长期写日记的同学的作文水平相应要高得多。文采是在长期坚持多写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还要多研究经典文章,从模仿入手,最后发挥个性,匠心独运,写出好文章。
2、写好日记,也不等于就写好了考场作文。考场作文有特殊的规范要求,必须满足。而日记的“随写体”,可能增强你作文的文采,但也可能在无意识中使你形成忽略文体特征、偏移话题的坏习惯。这也是部分平时较有文采考试作文分数不高的根本原因。
二、作文时内在要求
1、注意审题,注意几种题干表述的区别。a如果是“以??为题”(题目),这种表述是命题作文。它的显著特征是:
标题唯一,话题要紧扣标题。b如果是“以??为话题”,这种表述是话题作文。它的显著特征是:
标题自拟,话题唯一。 c如果是“根据材料内容,选择一个角度写作文”,这是供材料作文。它的显著特征是:
题目自拟,话题从材料中来,话题可能不唯一。
2、不管哪种类型,都必须确定好话题,行文中紧扣话题。注意将话题的范围缩小构思,以“以小见大”的方式把主题表现出来。行文中要有强烈的点题意识。要重复话题中心词,尤其是首尾部分。对于一些作文经常容易偏移话题的同学不妨做好这个步骤:
开篇第一段想尽办法点到那个话题、或话题的中心词上去,然后再从话题中延伸出来缩小范围来写,在行文中有意识的点明话题或话题中心词,最后卒章显志或升华主题时, 再一次点明话题或话题中心词。这样就能做到紧扣话题。
3、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所写的作文文体特征一定要明确,
一定不能写成“四不像 的文体。记叙文就以叙述、描写为主,议论文就以议论为主,散文就以抒情为主,说明文就以说明为主。说理散文和议论文最大的区别在于说理散文侧重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而议论文更侧重论证自己的观点,逻辑要严密,结构要严谨。
4、供材料作文要求根据材料,选择一个角度立意构思作文。提炼观点的角度常见的有:
事件的角度(中心思想角度)、事物角度、人物角度等。最稳妥的角度应该是中心角度,紧扣材料中心思想作文。供材料作文不同于一般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多数同学易忽略原材料,弃而不顾。要知道既 1然要求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就要让人家知道你是怎样提炼出来的,你的观点跟材料中哪些部分有密切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行文中有意识地点扣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意象或关键语句。供材料作文的议论文写法最稳妥的做法是:
在开篇第一段,首先简要的、有重点、有倾向的概述原材料,即重点倾向于概述与你所要表达的观点有紧密联系的部分,其余内容一笔略过。b、在开篇第一段,在有重点有倾向的概述原材料后紧接着明确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开篇第一段必须完成以上两个步骤。这是供材料作文议论文和一般议论文最显著的区别。 a、c、此后紧密围绕中心观点联系社会生活按照一般议论文步骤进行,加以论证。d、行文中有意识地点扣材料中关键词、关键意象或关键语句。供材料作文的散文和记叙文写法:
强调在行文中必须有意识地有意识地点扣材料中关键词、关键意象或关键语句,以此表明此文和材料的密切联系。如果材料中关键词、关键意象或关键语句难以直接入文,可尝试用类比的方法把这些带进文中去。
5、平时注意积累试卷中或其他渠道得来的经典时文多看他的立意、构思等,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
6、高考作文主题必定涉及如下范围:
人生、社会、精神(心灵)。其中有五组关键词是我们立意时可以思考的切入点:
生命意志和生命活力,生命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生命的伦理,生
命的美感和滋味,生命的尊严。
7、题记是写在文章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文字,用来指示或凸现文章的主旨及情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常常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题记的拟制,可以引用名人名言、睿智心语,也可以有感而发,自行雕琢。题记的选用要达到三个基本要求:
一是“精”,即精炼而富有文采;
二是“警”,即暗合文旨,有警策意义;
三是 “美”,即讲究语言的文采。字数以不超过3行为宜。
8、多数同学平时爱写所谓的“散文”,但实际上常常是“形散神也散”。这里特地介绍几种“形散神聚”的方法:
段首排比,前呼后应。这种结构要求文章的重点段的开头第一句在内容上突出互旨,形式上构成排比。妙用小标题,聚拢素材。小标题式作文能清晰明了地表现出文章的主题。拟小标题应该注意:
a围绕中心,体现行文思路。小标题是文中每个小部分的题冒,所以在拟标题时应抓住这一部分的 重点、要点,体现在小标题中。这样会给阅卷者一种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好印象,行文思路一目了然。b符合逻辑,体现内在联系。小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常见的有并列和层进两种。并列关系即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时空截取几个精彩片断,利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看似不相干的几件事,进行组合,形成并列式结构。 这种写法最易掌握。层进关系即以事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来拟定小标题,形成一种纵向联系。c格式一致,体现工整美。小标题的结构要大致相同,字数相等,一般一篇文章以三到四个小标题为宜,这样一来,小标题之间就会构成排比关系,给人一种工整的美感。
9、有同学觉得作文要有文采比登天还难,其实作文不一定非要字字珠玑才显文采,文章中有那么几个经典的语句,能够闪眼,就不错了。平时可以从常见人性的优秀方面为每个方面积累上几句经典的、富含哲理的、意蕴深远的句子,适当的用于作文中,就能起到增强文采的作用。 当然文采还须在语言方面多加锤炼。整句定理:
凡是相邻的句子,只要能写成整句,就写成整句。藻饰定理:
修辞手法调用的频率,与文采的多少成正比。可以尝试用音韵铿锵整句法、山水有情拟人法、化虚为实比喻法、气势如虹排比法等来增强文采。装腔定理:
句子的语调能用反问和感叹的就用反问和感叹。献宝定理:
献宝要趁早。最具特色的(优美的或精辟的)语句,尽可能置于开头。
三、作文时外在要求
1、文采要出众,看上去很美(以貌取人)
2、第一印象很重要,拟题、开头、结尾的写作,非常关键。
3、书写、卷面很重要。凌乱的书写是自毁行为。考场上写字不是以书法艺术美为标准,而是以好认为标准。建议字迹潦草的同学写的字字体居方格之中,大小适中,不超过方格,最好字与方格四周还留有少部分空间,这样行间距就好看;字体笔画建构要清晰,好辨认。
4、控制文章长度,不能超过1000字。
5、开头一段,不得超过5行。决不能写成三段式,中间部分必须分段,整篇文章的段落要在5段以上。开头一段,必须打好草稿。
6、题记不超过三行。
7、大标题字数不宜过长,如果较长,可以尝试用对仗的方式,分成两部分中间空一个格的方式表述。
8、小标题数量以3-4个为宜,形式要尽可能对称。小标题字数同样不宜过长。 XX作文的写作方法
范文五:简讯的写作方法
简讯的写作方法
简讯是指200字以内的短消息,超出就不能称为简讯了。
简讯虽短,却应是一个完整的消息,要5W 俱全,回答以下基本问题:何人、何事、何时、何地? 还要尽可能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何故、如何?
新闻的五要素,新闻界称做:5W 。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
连起来大意就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人因为什么发生了什么事。
1. 简讯的格式:
(1)标题概括简讯的主要内容。
(2)导语导语是简讯开头的一段话,要求用极简明的话概括简讯的最基本内容。
(3)主体主体是简讯的主要部分,要求具体清楚,内容翔实,层次分明。
(4)结尾是对简讯内容的小结。有些简讯可无结尾。
2、怎么写(技巧)。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 (何时)、Where (何地)、Who (何人)、What (何事)、Why (何故)、HOW (如何)。在五个W 和一个H 中,最主要的是What (何事)、Who (何人)。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背景是新闻
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可有可无,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标题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题:揭示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一篇报道,读者拿起来之后要先看标题,然后再决定看还是不看。标题是新闻的题目,是消息的眼睛,象人的脸面一样重要,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新闻标题的结构方式、写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在标题撰写上必须下功夫。新闻界有" 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题" 这一说法。
消息标题的特点是:必须有——何人(物)who 做何事what ,必须简洁、准确。如:1、专家(who )解惑:孩子到底能不能打(what )(2008年10月01日 来源:新华社);2、学校(who )因高三学生在宿舍吸烟(why )劝其转学(what ) (2008年10月01日 来源:四川新闻网);3、会昌(who )举办体育盛会喜迎新年(what )(2009年1月4日,来源:赣南日报)。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导语的写作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导语的特点:有时间(when ),地点(where ),人(物)who ,事件what 。
下面具体解剖一篇消息的导语:石城返乡农民工喜获“年礼”赣南日报2009年1月6日头版:近日(when ),石城县琴江镇(where )的黄爱华(who )刚刚从东莞返乡就收到一份“新年大礼”——县里统一发出的返乡农民工优惠卡(what ),优惠项目包括就医、就业、技术培训、法律维权等内容。
我们要学习,一是时间的表述,找最近时间点。二是讲故事的叙述手法。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1、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1、什么人参加进去了?
2、谁干的或谁讲的?
3、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4、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5、主题是什么?
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这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那么,导语有哪些类型呢?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如写烟叶生产势头好,就从描写某一生产现场如何一派繁忙,再讲整个乡或县的烟叶生产情况。 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如开头以提问的方式,接着某乡或县采取怎样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如1月6日赣南日报头版头条,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走访慰问:1月5日,带着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城市及农村低保户、困难群众、重点优抚对象、敬老院老人和困难企业的关心,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深入到章贡区、赣县、南康走访慰问。
另外还有号召式、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导语要“立片言以居要”,但在写作时,往往免不了出现各种问题,常见问题称之为导语写作十忌:
一忌名称罗列式导语,某一活动往往是由五六家单位主办的,有的人在导语中将这些单位名称全部罗列出来,使导语显得既罗嗦又臃肿。读者关心的是这场活动,而不是主要单位,如果非要出现,可放到消息末尾。
二忌“为了式”或目的式导语。即将新闻事实所要达到的目的放进导语里,使导语膨胀沉重,不堪重负。如为了迎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穿靴戴帽。
三忌背景材料式导语。新闻背景材料一般是解释新闻主体的,导语应开门见山,开始就用背景材料,不仅说不清,而且也容易使读者如坠云雾。
四忌学术语言作导语。将一些学术专业性强、难懂的专业名词放在导语中,显然使人看不懂,这里要做好“第二种语言的翻译”,使之通俗化、大众化、口语化。
五忌导语公式化。一些通讯员或记者喜欢用一个框框去套多种内容,结果是平淡无奇,千篇一律。公式化导语必然导致导语无新意,面目可憎。
六忌概念化。导语内无具体新闻事实,充斥了大而空的套话、空话、官话。
七忌数字堆砌。导语内数字过多,就会淹没新闻事实。统计数字一般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最好不要将其放进导语内,即使要写,也应将数字形象化。
八忌长导语。导语冗长,使人感到很沉闷,根本没有兴趣再看下文。一般应控制在80字内,最多不要超过150字。
九忌逻辑不清,概念模糊。
十忌标题与导语重复。如题目:县ХХ部门举行迎新春座谈会; 导语:昨日,县ХХ部门在该局
会议室举行慰问老干部座谈会。题目和导语几乎是“一模一样”。
(三)主体
主体是在导语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的与主题相关的事实,使之更加详实、具体。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
主体的写作,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1、围绕主题、扣紧导语。导语、主体、结尾是消息的完整肌肤,写作时对选材和结构要通盘考虑。新闻主体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不能一一罗列,但仍要紧紧围绕导语中确立的主题思想来挑选素材。虽然,有些素材很感人、很动听,但若与主题无关,也要忍痛割爱。在新闻诸要素中,主体需要包容哪几个要素,回答几个要素,回答哪几个问题,都必须紧扣导语的轨迹,而不能脱节。
2、段落分明、启承自然
从消息的段落大小和字数多少来看,新闻主体所占的篇幅较大,一般比导语和结尾要长。但是新闻主体不是大采矿,不能什么才都往里面装。写作时,要把材料排个队,安排好次序,那个在前,哪个在后,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些材料构成一段,哪些材料构另一段,都要泾渭分明,力求层次清楚。每一段最好只说一层意思,不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处于胶合状态。提倡段落短一点,段落可以多一点。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渡,尽量能够找到有机的联系。
3、手法灵活、叙述生动
消息写作固然以叙述为主,但不排斥其他写作手法。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把“要表现,不要叙述”作为新闻消息写作的“第一信条。他说“平铺直叙,会使读者和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他说的表现,就是指生动形象的描述。在消息中加强形象描写,用生动的形象来说明抽象的事物,往往会收到好的效果。
(四)背景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 (为什么)。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在消息写作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须有的,背景和结尾在某些消息中可以没有。
简讯的写作技巧:
写明时间、地点、内容等,不要用第一人称写。语言要求简洁明了,但是得把事情说清楚。
一、如何发现新闻。
是我们及一些通讯员,甚至记者常遇到的头疼问题。所以善于用新闻的眼光去发现新闻,是写出通讯报道的关键。
(一)" 变废为宝" 选角度。联保贷款推行多年了,再写就无新意了,成为新闻写作的废物。但如何变
(二)" 吹糠见米" 。举齐鲁晚报例子。
(三)" 大海捞针" 挖新闻二、消息的写作技巧。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消息的写作,这是目前适用最广泛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对我们农村信用社的新闻报道来说,也是最常用的文体。因为通讯较消息篇幅长、覆盖面大,象我们这样的单位,一般很难被新闻单位采用。(一)消息的构成:标题、导语、主题。(通常还可分为背景、结尾,这里所说的,已经包含在主题内)。1、标题。也就是新闻的题目,象人的脸面一样重要。标题制作贵在醒目、得体、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报道,读者拿起来之后要先看标题,然后再决定看还是不看。新闻标题的结构方式、写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在标题撰写上必须下功夫。新闻界有" 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题" 这一说法。2、导语。一、概括性导语。导语往往是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使读者看过导语后,不用看下文,就能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避免了消息写作中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淹没在大量一般性事件各,突出了" 新" 字。陈述性导语。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又叫" 编年史式" ,这种形式使消息情节步步推进,事件的高潮在后面出现,有引人入胜的效果。三、描写型导语。四、就是对消息中某一有意义的特殊场面作简洁而有特点的描写。五、评论型导语。就是在叙述事实的同时,立即对事情作出评价,提示其事物的现实意义。如写我们支持贫困学子上大学时,可以这样写:浮来农信社在做好当前支农工作的同时,筹措资金设立" 专项贷款" 重点扶持" 金榜题名" 的贫困农家学生顺利入学。(这是事实,然后再加以评论)此举,让浮来山镇考取大中专院校的考生及其家长们吃了" 定心丸" 。六、设问式导语。设问式导语就是在消息开头即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然后加经解答,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想。如我们在推得联保贷款,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导语可以这样写:贷款像存款一样方便?对莒县农民来说,原来似乎不可能,如今已梦想成真。七、引语型导语。就是将消息中主要人物有新意、有特色、个性化的语言放在导语中,给人以强烈印象。如" 凡是农民的正当需求,我们必须满足供应。" 莒县农信社主任马德勤说的这句话,代表了农信社对全县百万农民的庄严承诺。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
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以上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那末,导语有哪些类型呢?
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 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
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
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
5、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
另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四)背景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 ”中的Why (为什么)。
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美国新闻学家赖斯特说得很清楚:“我看不出新闻背景与解释有什么区别。”“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就是把单一的新闻事件放到一系列的事件中去写”,“就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从而使读者能够对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判断。”
但是“解释”不是议论,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说用事实去解释。所以新闻背景又称之为“事实背景”。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类型有几种?常见的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有的新闻学则将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五)结尾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