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已编)诗词中的想象假想假设虚写手法
诗词中的想象假想假设虚写手法 1.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 话巴山夜雨时。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 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 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抒写羁旅 怀人之情。 一二句写诗人自己。寒冬腊月,长夜漫 漫,诗人客居驿馆,彻夜难眠,抱膝而 坐,形影相吊,一股凄清落寞之情涌上 心头,冷清暗淡的画面烘托出诗人的思 家念亲之急之切。三四两句转换角度, 不写自己,改写家人,系诗人的想象之
辞。 家人围炉夜坐, 深更半夜还未休息, 只是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啊,着一 “说”字,不见对象,不道内容,具有 旅途奔波经验的人们不难想见,这份思 念和牵挂多深,多苦!全诗四句,后两 句写家人“说”自己,实际上是为了表 现“远行人”对“家中人”的思念。对 面落笔,含蓄深沉。
3. 《除夕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 鬓明朝又一年。 ” 也是采用对面落笔写 家人之思,同样具有语短情长,耐人寻 味的特点,伤心悲苦,凄怆忧愁,情调 比白居易的诗作更为沉痛。
4.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
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 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三四两句作者却跨越时空,落笔对面, 不写自己,而写兄弟,遥想兄弟们重阳 登高想念诗人的情景,远隔千里的兄弟 们佩带茱萸,携手登高,有说有笑,好 不开心,突然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 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 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 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 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 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种构思,曲折有 致,出乎常情,不写己思人,而写人思
己,更见己思之深、之切。
5. 《月夜》杜甫
今日鄜 fū州月,闺中
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 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诗人开篇从妻子儿女入笔,曲写思情。 想象妻子在此同样月圆之夜,望酣睡儿 女,却辗转难眠,孤身一人,凄然而立, 眷念生死未卜的丈夫,不知他如今飘至 何方。诗人以白描手法,清晰的勾画了 一幅《闺中望月思亲图》 。而对妻子形象 真切不爽的描绘,实际上达到了诗人自 我情态毫发毕现之效,诗人最后以设想 日后重逢之喜反射如今天各一方之苦,
仍为曲传相思之笔,曲写思情。思绪缠 绵,不绝如缕。
6. 鹧鸪天 魏初
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
[元]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
涯。一 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 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请阅读这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江苏卷)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 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 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 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 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 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 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 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7.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 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
春深锁二乔①。 [注①] 铜雀: 铜雀台, 建安 15 年曹操建于魏国都城。二乔:乔 公之女, 大乔嫁孙策, 小乔嫁周瑜。 请
就杜诗的后两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答案示例: 1. 从假设角度(虚写、想 象)反思历史,指出如果没有东风的帮 助,历史可能改写。见解新颖,显示了 诗人的才情与智慧。2. 末句用典兼借代, 将没有偶然因素、历史可能改写的抽象 思考表现得形象生动。
8 .赠防江卒(六首选二) (南宋)刘克 庄 (其五)战地春来血尚流,残烽缺堠满 淮头。明时颇牧居深禁,若见关山也自
愁。 (其六)一炬曹瞒仅脱身,谢郎棋畔走 苻秦。年年拈起防江字,地下群贤会笑 人。 曹瞒:曹操。谢郎:东晋宰相谢安。苻 秦:前 秦的君王符坚。 综观这两首诗, 说说 “地下群贤会笑人” 的妙处。 答案示例: “地下群贤会笑人”妙在一个 “笑”字。诗人展开想象,虚写“前贤” 如果地下有知,对南宋的不去整修防务, 却一味空提“防江”的做法,定会投以 耻笑的。一个“笑”字,言辞激切,情 感沉痛,讽刺辛辣,抨击有力。
9. 《新沙》陆龟蒙(2004 北京春季高考 题)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 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渤澥:渤海。紫芝:紫色灵芝,为蓬莱 仙境所有,服食后可长生。 ①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 项是( )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 知道后海鸥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 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 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
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②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最接
近的 一句是( )
A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 B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聂夷中 《田家》 ) C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 ) D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皮日休 《橡媪叹》 ) ③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 的作用。 解题指导:分两步回答,即怎么表达的 (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情感
等) 。 参考答案: 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 虚拟等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主题。 修订答案: 用虚写(或夸张、讽刺)的 艺术手法揭露了官税无处不在(无孔不 入、贪得无厌、横征暴敛、税收无度、 贪婪至极)的现实,表达了人民的强烈 不满。
10. 《扬州慢》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
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 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 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 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 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画尽荠麦青青。自胡马、 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黃 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須惊。纵豆蔻 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 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范文二:两处闲愁_一种相思_赏析古诗词中的两处虚写
DOI : 10. 13513 /j . cnki . 41 1041 /h. 2002. 12. 004
:
两 处 闲愁
,
一
二
一种相思
—
赏析 古 诗 词 中的 两 处 虚 写
·
山
东滕 州 一 中新 校
马培 函
王 国 维 在 《人 间 词 话 》 里 说 境 界 有 写 境 和
寸 寸 柔肠
,
盈 盈粉 泪
,
,
楼 高莫 近危 阑
。
造境 之 别
写
;
;
“
所谓 造境
”
“
写境
”
即 写 目见 耳 闻
,
,
是实
,
倚
。
平 芜尽 处 是 春 山
行 人 更 在春 山 外
。
所谓
。
即 写 心 驰神 往
全 为想 像
这 是 一 首描 写 离情 的小令
上 片 实 写所 见
,
是 虚写 趣
,
古诗词 中虚 实 各 有妙 处
,
,
又 能相 映 成
,
所感
:
旅 舍 旁梅 花 开 过
,
,
仅剩几 朵 残英
溪桥 行人
今 选 取 两 个 虚写 例 子
。
品 味其妙
也 算是
边柳树 刚 抽 出嫩芽
摇 动马 僵
,
暖 风送 来春 草芳香
,
,
奇文 共 赏
缓步 走 着
因离 心 爱 的 佳 人越 来 越
(一 )
月夜
远
,
心 中离 愁便 如路 边 河 中 春水 一 样 来 路 无
杜甫 今夜 那 州 月
遥 怜 小 儿女
,
穷
。
,
去 程 无尽 了
。
。
下 片 全 是行 人 想像 之辞
,
,
是
:
闺 中只 独 看
虚写
行 人 人在 旅 途
心 却 回 到 了 佳 人身 边
,
,
未 解 忆 长安
:
离别 后 你 一 定柔 肠 寸断
上 高楼 望 我
,
泪光 盈 盈
,
一 定 会登
香 雾 云 装湿
何 时 倚虚 幌
,
清辉 玉 臂 寒
,
。
你看到 的 只 能是 楼 下 一 片杂草繁
,
双照 泪 痕 干?
。
茂 的原 野 外
了
,
,
原野 尽 头 当 是春 山
,
但我 更在春 山
本诗 全 篇为 想 像 之 辞 别 郎州 妻 小
。
,
安 史 之 乱 时作 者 离
,
你 看 不 到我
所 以 不 要 再 登 高 楼 凭栏 远 眺
不 幸 被叛军所 俘
身 困 长安
,
,
。
生 死 未 卜 夜 深 人静 面 对长安 之 月 念 油然 而 起 女已睡
, ,
对 妻小 思
:
本 词 上 片写 行 人 满 怀愁 绪 远 行 人情 之 所 至 料想佳 人 必 会登 高 望 远
“
,
下 片是 行
想像 此 时 妻 子正 在 牵 挂 自己
,
儿
,
特 叮嘱 她
妻 子 独 坐 窗前
一夜 无 眠
,
。
诗人 因有
楼 高莫 近 危 阑倚
。
”
,
是上 片感情 的 白然 延 伸
长 安 月 下 对 都 州 妻 小 的思 念
子 月 夜思 念 之 景
,
才 有 想 像 中妻
,
和强 化
此 处 独 不 言已 思 都 州
单
,
仔 细 品 味一 下 上 下 两 片结 尾 渐无 穷 然生 动 越苦
,
。
“
离愁渐 远
,
,
言 妻忆 长 安
,
但 娜 州 之 思 已 隐长 安 之 忆 中
:
“
迢 迢 不 断 如 春水
”
这 句 即 景取 喻
,
自
,
清 代刘 熙 载 《艺 概 》 中说 言 言之
,
词 之 妙莫妙 以 不
”
写 出 了 行 人 走 得越 远 离别越 久
思念
,
非 不 言也
,
,
寄 言也
。
本 诗 之妙 就 在
,
同 时 也写 出 了 行 人心 儿 并
没 有 远 离
,
正
不 言言 之
以 一 地 (那 州 ) 相思
,
写 出两地离
如春 江 水 流 向远 方 一 样
心 儿 也 回 到 了 远方 的
,
愁
,
委婉含蓄
曲折有味
。
高楼
外
态
,
。
“
平 芜 尽处 是 春 山
行人 更 在春 山
”
,
( 二 ) 踏莎 行
不 仅 写 出 了 心 爱 的人 登 楼凝 目远 眺 的神
,
欧 阳修
候 馆梅 残 害
。
而 且 写 出 了 身在楼 头心 却 越 过 春 山 阻隔 伴
。
,
溪桥 柳 细
,
草薰 风 暖摇 征
。
着行 人 走 向 天 涯 的深 情
旅途 心 系 高 楼
,
上 片 是 实 写 行 人身 在
,
离愁 渐 远 渐 无 穷
迢 迢 不 断如 春 水
下 片 是 虚写
想 像 佳 人 身登 高
我让 学 健 省 偏 剧
安 徽 太 和 中学
王军
《荆柯 刺秦 王 》 是 一 篇故事性 很 强 的历 史
散文
。
燕王 高声 叫 到
王
”
:
传荆 柯 ! 银 幕 打 出
“
荆柯 刺秦
其广 阔 的 社 会 背 景
,
,
个 性 化 的 人 物形
,
五 个大字
。
象
,
悲 壮 的故事情 节
鲜 明 的 主题 色 彩
。
、
、
使之
、
(二 )互 相 质疑
成 为 中学语 文 教 材 中的名 篇
、
怎 样 在 这样的名
同学 问
2
、
A:
1
、
为什 么 说
“
“
黄叶 飞落
”
”
?
篇 教 学 中实现 让 学 生 学会探索 操作 想像
、
观察
思考
,
我 认 为这 个 开 头 是 倚 天 屠 龙记
A
”
。
少年 张 三 丰
“
或者
质 疑 从 而 达 到创新 的 目的
,
我做
“
了一 次 创 生 ( 给 教 材 以 新 的 生 命
对 教 材 再处
答
:
1
、
课 文 中有
,
风萧 萧兮 易 水
理 )性尝 试
,
首 先让 学生课 前 预习 课 文
—
。
我 让 学 生 当 编剧
。
寒
,
”
,
可 以 推断
“
《荆 柯刺 秦 王 》 故事应 在秋
”
。
熟悉 故 事 内
、
冬
,
因此 说
,
黄 叶飞 落
“
2
、
古 代 英雄片大
”
。
,
容
、
然 后 抓住 以下 内容
A
;
、
:
1
、
把三 个 场 景改 编
B
都 这样 拍 这 也 是
同学 反 驳 妥
。
英 雄 所 见 略同
,
成 电 影 片断
C
故 事开 端
、
易 水送 别
B
:
宫殿 之 上
”
燕 王 高声 喊
,
不
故事 尾 声
;
2
从 电影 角 度 给 整 个 故事 片
。
因为
。
“
刺秦 王
是 一 项 秘密行 动
不 能如
命名
、
3
、
探 究 评 价 人 物 形象
:
此张 扬
业 卖点
课 堂 教 学梗 概
一
、
老 师评 价 启 发
;
:
同学
A
构思 巧 妙
,
,
有商
,
导 演故 事 开 头
同学
B
突 出时 代 环 境
尊重 历 史
(一 )个性发言
能 否 把二 者结 合 起来 ?
,
同学
A:
一 位古代 武 士
,
在 清晨 云 气 缭 绕
,
学 生 讨论
画面
,
,
统 一意见
:
以 A 的 构想 为 主
,
的树林 中拔 剑起 舞 随 着 他 的 闪 转腾 挪 入耳
,
其身 法 轻 灵
,
剑法 高 超
,
。
以 B 的构 想 为背景 画 面
,
这
样既 突 出
。
,
片 片 黄叶 飞 落
声声剑鸣
了 主 要 人物
又 点 明 了 历史 背景
接 着 一 声 大吼
一碗
口 粗 大树 被 拦 腰 斩
,
老 师再 启 发 ;
《荆 柯刺秦 王 》 这 个 电 影 标
断
,
然 后 壮 士 一 个 旱地 拔 葱 荆
王
。
银幕 打 出五 个 苍
题 叫座 不 叫座 ? 同学 又 议
1
、
劲的 大 字 同学
柯刺 秦 — 我把 画 面 设 讨马 秦始 皇 率 兵攻 打
B
:
,
: 并形 成 如下 意 见
改 名 《碧 血 丹 心 》
3
、
;
2
;
、
改 名 《侠 客
4
、
六 国 的场 景
:
战马 嘶 鸣
。 。
,
战旗猎 猎
,
,
秦 兵金戈
:
,
行》 柯》
看
,
;
。
改 名 《燕 赵悲 歌 》
;
,
改 名 《荆
铁马
,
气吞 万 里 如虎
,
这 时一 信 使 飞 马 来 报 燕 王 手 足 无措
。
老 师 点拨 总 结
从 电 影 商业 化 的 角 度
;
秦兵 已兵 临易 水
臣 无计 可 施
宫殿 上
群
原名 太历 史 化
,
太 生 活 真 实化
, ,
《荆 柯 》
如热锅 上 的蚂 蚁
:
,
燕 王 便 问太 子
:
一名
宽泛
,
仿佛 人物 传记
;
如 《人 民 的好 干 在 地 域 的 界定
褒 奖 了 荆柯 的
否则 谓 之 无 境
.
丹如何 患
。
,
太 子 答道
只 一 人 可 以解 除 燕 国 之
部一 焦裕 禄 》
上有 瑕 疵
;
《燕 赵 悲歌》
燕 王 忙 问 谁人
,
太 子 丹答 曰
。
荆柯
。
随着
,
《碧 血 丹 心 》 较好
,
楼 倚危 阑
心 牵陌 上
,
上 下 两 片虚 实相 映
。
物真感情者
界
。
谓之有境界
,
写 尽 两 处 闲愁
托 出一 种 真 情
”
欧 阳 修 的这 首小令 便 是 写 真 景写 真情 的
。
王 国 维 在 《人 间 词 话 》 中说
“
写 真实 景
有境 界 的 佳作
范文三:虚写革命,实写爱情——左联初期丁玲对“革命加恋爱”模式的不自觉背离
虚写革命,实写爱情——左联初期丁玲对
“革命加恋爱”模式的不自觉背离
作家作品研究
虚写革命,实写爱情
左联初期丁玲对”革命加恋爱”模式的不自觉背离
常彬
内窖提要:丁玲三十年代初期的创作转型,以趋从”革命加恋爱”
写作模式为其标志.与莎菲时代相比,革命男性成为小说的主角和
英雄,女性角色则降至次要地位,并因耽于爱情而终遭革命者爱人
抛弃.丁玲在理念预设中依循革命战胜爱情的叙事原则,潜意识中
却保留了她审视男性政治的性别化立场.其人物身上,形象的意义
大于观念的铺陈,爱情的魅力胜过虚化的革命,她对模式的理性追
求和文本实践中的不自觉背离,产生了虚写革命,实写爱情的问离
效果,泄漏了丁玲真实的情感倾向和真诚的理性追求之间的裂隙与
张力.
2I)世纪2I)年代中叶的北伐战争,拉开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
争的序幕.这场以扫除军阀割据,完成国民革命为其宗旨的历史
性变革,却不幸夭折于1927年4月的那场政治变故.大革命以后
的中国社会进入了以阶级斗争获取社会解放的革命时代,”不仅
人的思考中心发生转移,思维方式也发生相应变化:对人的个人
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转向对社会性质,出路,发展趋向的探
求”,中国社会的历史形态因此发生着不同于”五四”特质的另
一
场社会变革,文学也不例其外.如果说,张扬个性解放的”五
四”时代,家长与逆子,父辈与子辈的亲子矛盾,构成了”五
四”文学中的对抗性冲突,那么,左右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却是
一
场不分辈分,不干亲情的政父与政子,权势者与被剥夺权势者
虚写革命.实写爱情175
们的冲突.如果说,”五四”时代的青年男女以”自由恋爱”作
为其反封建的革命旗帜,冲破礼教桎梏人性的精神枷锁,突出的
是个性解放思想,那么,到了20年代后期,个性解放思想逐渐
为社会解放所替代,局限在个人恋情中的个f生主义启蒙理性显然
不符合当时已经变化了的主流意识形态需求,阶级解放成为继
“五四”以后社会革命的重要内容.
这个变化在文学反映上,”写恋爱时也是从礼教与恋爱的冲
突到革命与恋爱的冲突了”?,冲突的结果自然是革命者闯过爱情
关,登上一个新台阶,由追求个f生解放的小我天地进入追求阶级
解放的大我世界.于是,早几年属于反封建”革命”范畴的恋爱
主题已褪色成不那么革命的灰色情调,恋爱不再等于革命,革命
必须放弃恋爱的主题变化,成为体现革命时代左翼文学价值的重
要标尺,这就是左联初期风靡一时的”革命加恋爱”题材模式?.
这种模式在早期普罗文学创作中极为盛行,太阳社,创造社的许
多男性作家都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如蒋光赤的《野祭》,《寻
爱》,《冲出云围的月亮》,洪灵菲的《前线》,《流亡》,《转变》,
胡也频的《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孟超的《爱的
映其,《冲突》,阳翰笙的《地泉》等.不少女作家也积极涉足
这个题材,甚至开始得更早,如石评梅的《白云庵》,《匹马嘶
风录》,庐隐的《风欺雪虐》,《曼丽》,冯铿的《遇合》,《重新起
来》,丁玲的《韦护》,《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之二)等,
其中丁玲创作较有影响.
1927--1928年,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阿毛们闯入了新
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好似在这寂寞的文坛上抛下了一颗炸弹,
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丁玲登上文坛最重要的意义,
恐怕不在于她如何长于表现”五四”女性觉醒的亢奋与失落的苦
闷,而在于她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位向男权传统全面挑战,胆量最
大,突进最深的女f生作家——是她第一次向世人敞开了觉醒女性
176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第一期
成熟的内心世界:赤裸裸的性欲,灵与肉的纠葛,观察男人的视
角,白马王子的幻象,对新式家庭的幸福感与失落感等.但时代
的变化已不容”莎菲们”在个I生主义旗帜下的叛逆绝叫和顾影徘
徊,阶级解放,社会革命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纵然”莎菲女
士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
者,但那时中国文坛上要求着比《莎菲女士的日记》更深刻更有
社会意义的创作.中国的普罗革命文学运动正在勃发.丁玲女士
自然不能长久站在这空气之外,于是在继续写了几篇以女性的精
神苦闷(大部分是I生爱的)作为中心题材的短篇而后,丁玲女士
开始以流行的’革命与恋爱’的题材写一部长篇小说了,这就是
那《韦护》了”.《韦护》是丁玲告别”莎菲”走向”革命”,放
弃女.I生立场走向革命叙事,将时代女性的苦闷绝叫变成向广大社
会寻求阶级解放宏阔主题的转型标志.
这个转变也因此带来了丁玲笔下人物性别承载意义上的改变
——
“从来不给男性形象以任何光彩”叮j的莎菲时代,女性是绝
对的主角,她们叛逆反抗,孤独强硬,嬉笑怒骂,个性张扬,男
性角色则萎缩卑劣,平庸无能,孱弱呆愚,备受莎菲们居高临下
的凌厉轻蔑和犀利调侃.而左联初期的男女主人公地位则发生了
根本性变化,男性成为小说的主角和英雄(如韦护,若泉,望微
(《韦护》,《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一九三.年春上海》之
二).作为觉悟者,他们意志坚定,追求信仰,抛弃个人幸福,
投身社会革命;而女I生角色则降至次要地位,她们不再是”莎菲
时代”清醒的性别觉醒者和时代苦闷者,而是一味耽于爱情,疏
离社会,享乐生活而没有任何人生追求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她们
政治上淡漠,生活上慵懒,只为爱情活着,需要革命男性的点
拨,引路,拯救,并最终通过爱情而靠近(或者走向)革命,否
则,她们就有被革命者爱人抛弃(或者变相离弃)的可能.
《韦护作为丁玲转型期作品,其创作初衷预设着这样的政
虚写革命.耍写爱情177
治理念:为了社会的解放和民众的幸福,个人的利益(包括情感
需求)是应该压抑和放弃的.在写作策略上,丁玲为了肯定革命
的必要性和崇高性,着力渲染爱情的美丽神奇和无法抗拒,以此
突出革命与爱情的两难选择,但男主人公最终还是以执着的革命
信念战胜了缠绵悱恻的爱情羁绊,勇敢地抛弃爱人,追随革命理
想去了,从而凸显了革命事业的巨大力量,执着信念的不可战
胜,契合了3o年代初期革命文学的叙事要求.乍一看,革命的
觉醒似乎取代了丁玲惯常表现的性别觉醒,”莎菲时代”凌厉辛
辣的女性言说仿佛哑然失语.其实不然,我们只要仔细审视文
本,就会发现,丁玲在《韦护》中秘藏”玄机”,与其说是写革
命与爱情的冲突,不如说是写革命为虚,写爱情幸福缠绵,相思
昔『窗为实.革命成为空洞概念的化身,甜蜜爱情才让人难以释
怀.只不过为了完成对观念的控制,才让革命战胜了爱情.这种
带有极强理念预设的写作初衷,以期符合左翼文学的时代要求,
却在无意识中泄露了丁玲真实的情感走向,和难以湮埋的性别思
考.
作品中有着一双”妩媚,又微微逼人眼睛”的女主人公丽
嘉,崇尚自由,因为”厌恶男性的自私和浅薄,所以处处就带了
轻视”的眼光,去戏谑嘲弄拜倒在她石榴裙下或平庸,或萎缩,
或自作多情的男人,这些男人在这位透出莎菲气质的时代女性面
前,个个显得气短孱弱,身形矮小,毫无魅力可言.革命者韦护
的出现,让丽嘉眼前一亮,只见他不卑不亢,沉稳得体,既懂艺
术,叉懂人生,无论从哪方面都”看出他不是一个简单的革命
家”.他们互为对方吸引,又互相矜持拉锯,爱情与相思的折磨,
最终逼得这对恋人彼此缴械,堕入甜美旖旎,灵肉结合的绚丽爱
情中:
他们两人变成一对鸟儿似的,他们忘记了一切,连时光
也忘记了.他们日以继夜,夜以继日,栖在小房子里,但他
178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第一期
们并不会感到这房子之小的,这是包含海洋和峻山以及日月
星辰的一个充满了福乐的大宇宙.白天,那温暖的阳光,从
那窗户,照到椅子的一脚,他们便正坐在这里.他们的眼
光,从没有离开过,而嘴就便更少有停止了,有时是说话得
多,有时是亲吻得更多.丽嘉常为一些爱情的动作,羞得伏
在他身上不敢抬一下头,但却因为爱情将她营养得更娇媚更
惹人.?
陶醉其中的韦护因此忘记了工作,不仅引起上级的不满,也
引来同事窥秘的打探和恶语的中伤.其实,大家不满韦护的真正
原因,并非仅仅因为他懈怠了工作,而是他堕入了情网——那在
下层大众眼里属于上流社会风流韵事的浪漫爱情,既远离大众实
际生活,也背离革命时代主流价值观认可,同时还潜含着人们的
嫉妒心态.于是.在同志们犀利目光的”审视”中,爱情变成了
令人不齿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成为革命者韦护的道德缺憾,而
崇尚爱情的丽嘉也因此成为了充满资产阶级气息的风骚女人.殊
不知,这样的爱隋正是”五四”时代叛逆的儿女们用了挣脱千年
枷锁的绝大力量才争取到的人生自由,而在革命时代它却”蜕
变”成了一个不那么光彩的负面意义.
矛盾痛苦的韦护无法将革命与爱情结合起来,”一面站在不
可动摇的:[作上,一面站在生命的自然需求上”,他既希望丽嘉
用爱情的力量将他”劫走”,到无人认识的地方享受爱情,幸福
地生活,”为爱情而牺牲事业,那不为名不为利的事业,他仍然
可以骄傲地生存”;但同时又被另一个更强烈的信念从爱情的痴
迷中拉回:”他不能磨去他原来的信仰,他已不能真真地做到只
有丽嘉而不能过问其他了.在比他生命还坚实的意志里,他渗入
了一些别的东西,这是与他原来的个性不相调和的,也就是与丽
嘉的爱情不相调和的人生观念的铁律.”经过痛苦抉择,韦护最
终以”铁的意志”选择了革命,放弃了爱情,奔到广东参加北伐
虚写革命.实写爱情179
革命,”看见前途比血还耀目的灿烂”.
其实,从文本中我们难以看出爱f青对革命的绝对妨碍,两人
如火如荼的爱情遭遇,晕眩的只是一刹那,尽管热恋中的丽嘉不
愿意韦护有片刻离开,可她并不反感革命,甚至还理智地鼓励他
出去工作,”我不希望你为了我而弃置你的事业”,并确实做到了
这一点.当困苦的韦护将选择革命还是选择爱情的惶惑,全权交
给丽嘉处置,并暗自希望她不由分说地将他拉回情爱的梦乡,可
丽嘉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坦诚地道出了她对革命与革命者爱人的
理解:
(韦护问丽嘉)”你不是很讨厌我信仰的主义吗?为什
么你又要爱我?”丽嘉诚恳地答他:”那是你误解了,我固然
有过一些言论,批评过一些马列主义者,那是我受了一些别
的影响,我很幼稚,还有,就是你们有些同志太不使人爱
了.你不知道,他们仿佛懂得了一点新的学问,能说几个异
样的名词,他们就变成只有名词了;而且那么糊涂地自大
着.……但是我却爱你,韦护!而且敬重你!”
这个如莎菲一样位陛狷傲的女子竟然能够如此清醒理智地评
价革命,确实击中了当时一些浮躁革命者急功近利,只图革命虚
名的要脉.正因为这些”太不使人爱”的同志满口空洞的革命辞
藻,才使丽嘉对革命产生过误解.而韦护以他的人格魅力,不仅
征服了丽嘉的芳心,也改变了她的观念一”但是我却爱你,韦
护!而且敬重你!”革命者情人是可爱的,革命也因此变得可爱
起来,因为爱韦护而敬重他所崇仰的事业.而韦护最后的不辞而
别,似乎没有充分的逻辑依据,丽嘉完全有可能成为他的同志爱
人.这在作品的最后也有所明了:被爱情抛弃的丽嘉要去寻找韦
护,”要好好俄事业出来”,暗示着她极有可能因为追寻革命者
情人,从而走入革命行列.韦护的那些所谓”不得已”的轻率的
爱f削地弃,让人难以接受和理解那充塞于作品中的美好爱情描
180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o6?第一期
写,那么真挚,绚烂,动人,怎么会因为一个革命理由就在一瞬
问烟消云散?既没有理性演绎的逻辑,也没有情感变化的线索,
仿佛空穴来风,一切只为理念预设.这个对革命者革命的描写,
倒显出了革命理念的空洞苍白和不那么可爱,甚至无情无义,难
怪茅盾先生也说:”那位男主角韦护是表现得并不好的.”虽然此
时的丁玲表达着革命至上的理念追求,可是,从韦护革命与爱情
的痛苦抉择中,从那无限伤感惋叹的笔调中,又隐约透出隐藏在
观念背后的作者不愿或不敢面对的真实的情感走向,和自身难以
解答的矛盾困惑:个体的权利,自我的完满,真的不足为惜吗?
难道革命在承诺给大多数人幸福的同时就一定要抛弃自身的幸
福,以个人利益的牺牲为其代价吗?答案显然不是理念标示的那
么简单,文本的丰富性也恰恰呈现在这里.
不过,此时的丁玲一直被革命激情鼓涨着.继《韦护》之
后,她服务于革命,听从左翼文学将令的愿望就更加强烈了,系
列姊妹篇《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之二)延续着”革命加
恋爱”模式相续问世.如果说,在韦护那里,革命并非出自内在
生命需求,革命是某种意义上的被动和无奈,是作者观念支配下
的硬性摊派,所以才产生了读者的阅读感受和作者写作初衷的意
图分歧,读者感动着那绚烂的爱情,不理解着那”始乱终弃”的
革命理由,从而也说明了丁玲初次转型的并不成功.而在美琳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和望微(《一九三.年春上海》之
二)那里,革命则是主动抉择的结果,对他们而言,革命不再仅
仅是外在于爱情的障碍,革命也成为爱情内部不可调和的冲突所
在,是世界观,人生观不相调和而最终导致的爱侣分手.
在《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里,时代女性美琳因爱慕
名作家子彬的才华,同情他的遭遇而与之同居,他们相爱而温
情,舒适而富有,按说没有不幸福的理由.然而,相处的L1子越
长,思想的差距就越大.耽于个人生活的子彬,以自己的喜好塑
虚写革命,实写爱情181
造美琳的上等人”口味”,处处以温柔的羁绊将她与社会隔离,
与生活隔绝.”金丝雀”般的日子逐渐让美琳感到压力和窒息.
在美琳看来,这种压力和窒息,虽不似旧式家庭专制用礼教纲常
绞索身心自由,却是以另一种形式,一种在温柔名义下对思想,
行动,自由的剥夺.毕竟,美琳是”五四”精神乳汁哺育过的新
女JI生,具有一定的反思性和批判力,一旦意识到自己与世隔绝的
家庭生活和依附性的家庭地位,就萌动了走出爱情迷雾,投身时
代生活的想法.在革命者若泉的鼓励下,她抛弃了顾虑和彷徨,
勇敢地走上街头,参加了反抗军阀统治的革命活动.革命战胜了
爱隋,不革命的夫成为革命者妻理念摈弃的对象.
同类题材的《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则塑造了一个与
美琳截然不同的另一类女性,一个贪图生活享乐,陶醉在自己美
貌和对男性征服中的玛丽.革命者望微虽然十分痴迷她特有的娇
媚和诱人的身体,但只要”一离了玛丽,便忘记了玛丽”,十分
投入地从事他的革命工作;玛丽因无法忍受望微满负荷革命给她
留下的孤独寂寞,最终弃他而去,寻找新的享乐人生.同为时代
女.I生,丁玲通过美琳和玛丽在人生观,世界观上既彼此对立又相
互映照的女性形象塑造,寄予着她对时代大潮中女性命运的思
考.在追随左翼革命文学的丁玲看来,个人主义是一条虚幻之
路,女l生只有”在社会上占一个地位”,只有同”许许多多的人
发生关系”(美琳语),才能实现个人的,也是女性的自我价值.
也就是说,”妇女要真正得到解放,得到自由,得到平等,必须
整个社会,整个制度彻底改变,否则是不行的”,而参与改变
“整个社会,整个制度”的社会革命是女性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只有社会的解放,才可能有女性自身的解放.当然,理念同构下
的这两篇小说与《韦护》一样,结局都是”革命”的一方(美
琳,望微,韦护)舍弃,或者放弃了”不革命”的一方(子彬,
玛丽,丽嘉),革命者的他/她们既心有眷顾,又义无反顾地投入
l82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第一期
到革命斗争中去,革命的理念最终战胜了爱情的缠绵.
但我们还是发现,这些革命者在丁玲笔下都显得比较空泛概
念化.革命者若泉只是一个传达政治理念的空洞化身,一个为美
琳走出家门而预设的革命引路人.在他三言两语的开启下,美琳
一
瞬间就决定了要放弃爱情,投入革命,其行为的前因后果虽在
文本中有所揭示,但概念大于形象,理念演示性太强,形象可感
性太差(是丁玲此类人物中最不成功的两位).而遭遇作者人生
观否定的小资女性玛丽身上,则闪现出熠熠生辉的丰富而多面的
立体形象:在遇见望微之前,她一直抱着享乐人生,戏谑感情的
态度,依仗着美貌,像女王似的接受众多男性的顶礼膜拜,认为
“为一个男人而失去许多臣仆”的结婚生子,是挺”不值得的
事”.与望微相爱后,也曾逃避可能会发生的”像柔驯的鸽子似
的,紧紧抱在一团”的夫妇关系,但最终还是抵不过”被她爱
过,尊敬过,很合她理想的一个多情的爱人”的诱惑,从北京奔
到上海投入望微怀抱.她在既寂寞又不甘寂寞的等待中,日复一
日地盼着望微下班后与她享受爱情.尽管有不满和抱怨,但还是
试图改变自己,加入望微的工作圈子:与望微一起参加革命者会
议,面对着沉浸在热烈讨论中的同志们,玛丽感到自己”缺少这
种生气”,生平第一次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反感,”没有一丝
一
毫是对生命的进取,而全是充满着淫荡,佚乐,一种肉欲的追
求和享受,那固然在某一时,某一种地方显得动人和迷人,可是
一
到了这地方,是多么地显得无色和丑陋啊!”一刹那的自省倏
然滑过沉睡的灵魂,激起玛丽心中不曾有过的情愫——革命也许
是另一种人生,另一种活法,它摈弃安逸享乐,浮华奢侈,充满
了异质的激隋和执着的信念,这本身也是一种刺激.但反省和热
情仅是刹那间的火花,同志们”对于这迟到者没有表示欢迎,大
家只是交换了一次眼光”,伤害了惯于收获艳羡者目光的玛丽自
尊.被冷落的虚荣,冗长空洞的会议,很快浇灭了她刚刚燃起的
虚写革命.实写爱情183
激情,使她失去了对望微的最后一点耐心和对革命的最后一点敬
意.不是丽嘉的玛丽,不能容忍自己在革命者爱人心中的次属地
位,决意要用爱l青的力量”把他抓回来,他应该除了她不能有第
二种生命;若果他要强抗,她便要使他痛苦,为她给予他的许多
没有酬答的爱隋报仇”.但信念执着的望微无法屈从玛丽的蛮悍,
革命与爱情的两相较量,最终导致了二人在互不相让的人生观冲
突中各奔东西.追求自我享乐的玛丽走了,留下痛苦的革命者望
微.为了革命,望微被动地放弃了他不愿意割舍的爱隋.
玛丽的行为固然与女性投身社会革命的时代要求不相合拍,
是落后的表现,但作为落后者的她对革命者望微的一段反诘却使
我们陷入沉思:
我使你痛苦吗?笑话!你有什么痛苦?白天,你去”工
作”,你有许多同志!你有希望!你有目的!夜晚,你回到
家来,你休息了,而且你有女人,你可以不得我的准许便同
我亲吻!而我呢,我什么也没有.成天游混,我有的是无
聊!是寂寞!是失去了爱情后的悔限!然而我忍受着,陪着
你,为你的疲倦后的消遣.
毫无疑问,玛丽的空虚寂寞来自于她毫无人生追求的享乐
观,来自她耽于爱情的私我世界;沉溺在狭小天地里的收获,只
能是”无聊”和”寂寞”,是”什么也没有”的”成天鬼混”.丁
玲从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上否定了玛丽的个人追求,这既是丁玲
对革命的理解,也是她追随”革命浪漫蒂克”模式的文学表达.
但玛丽身上显然还留存着丁玲倔犟的莎菲性格,以致丁玲在宣泄
革命理念时又无法抑制住她力图放弃的性别思考:望微,韦护们
通过革命获得了”莎菲时代”的男性们不曾有过的优厚待遇,他
们从莎菲眼里平庸,卑劣,萎缩的男人变成了丽嘉,玛丽们眼中
高大伟岸,需要仰视的革命男性,拥有了优越于女性的先觉者地
位,不仅在精神上引领她们,而且在肉体上也消遣她们,并从这
184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X)6?第一期
些崇拜者(女J陛)的身上获得一种”性臣服”?的愉悦感,一种对
被崇拜者(革命男性)从精神到肉体的高度依赖感.于是,稳操
胜券的革命者韦护既可以与丽嘉爱得如痴如醉,欲仙欲死,也可
以以革命的名义,丢弃丽嘉,从爱情中消失得无影无踪(《韦
护》);革命工作疲倦后的望微,不用征得玛丽同意,可以随时消
遣她的美丽身体(《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如果说革命者情
人是可爱的,革命也因此变得可爱起来的丽嘉,极有可能因为追
寻革命者情人而走上革命的道路一追求爱f青动因下潜含着追求
革命的可能,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丽嘉对”性臣服”的依赖感和
已然丧失的自我意识;那么,对革命失去兴趣和敬意,但并没有
对革命者爱人失去爱意的玛丽,则泄漏了丁玲惯常坚持的女性意
识和反抗立场,革命理念在个性主义的小女子面前遭到了强有力
的性别阻击.玛丽拒绝”性臣服”,既拒绝成为仅供望微肉体消
遣的欲望载体,也拒绝望微违背她个人意愿的革命指令.她就是
她,不是望微的影子,也不是望微的附庸,而是独立的自己,要
走自己选择的道路.从这个角度而言,玛丽仍是”五四”女性的
精神姐妹.不是吗?离开革命者的望微,坚持个人主义的玛丽,
并不是我们理性推断和惯常想象的那样堕落附敌或者潦倒落魄,
而是在作品的最后被作者意味深长地安排了这样一个亮相:在大
街上参加游行被警察逮住的望微,”突然看见大百货商店门口出
现了一个娇艳的女性.那是玛丽!她还是那样耀目,那样娉婷,
恍如皇后.她还显得那么快乐,然而却并不轻浮”(着重号为笔
者加).走向个人主义的玛丽,居然还有着这般”耀目娉婷”但
“并不轻浮”的端庄美丽.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理念预设与文本呈现的裂隙.也
就是说,在左翼文学高悬革命旗帜,追求时代”大我”鄙弃个人
“小我”的历史前提下,在”革命浪漫蒂克”倾向否定爱情张扬
革命的文学语境下,一个弃离革命男性,淡漠革命事业,追求自
虚写革命.实写爱情l85
我享乐,沉溺个人爱晴的小资产阶级女J陛,在丁玲张扬革命理念
的文本中仍然活得那么快乐而自信,典雅而高贵,没有因为不觉
悟,甚至落后而被作者打人另册加以丑化,这个文本现象本身就
耐人寻味并值得推敲.遵从左翼文学号令的丁玲到底是贬她还是
扬她?是否定她还是肯定她?我们很难武断判定,但至少可以品
嚼出丁玲理念层面无法控制的文本”泄密”——那潜意识中没有
消退的性别思考,没有泯灭的个性立场,没有关闭的莎菲眼睛,
不时在观念的压抑下从谷底冒出,去拆解她的革命理念——把极
力颂扬的革命事业,写得那么空洞乏味,概念先行;把遭遇革命
抛弃的个人爱睛,却写得那样地缠绵悱侧,那样地生动感人.丁
玲在标举革命男性以先觉者身份无往不胜地引领并掌控着小资女
性时,革命的望微却在不革命的玛丽那里遇上了强烈的性别阻
击,玛丽让”消遣”她爱情的男人尽尝失去爱情的痛苦,不革命
的女f生最终抛弃了革命的男性,先觉者变成了被动者,落伍者成
为了反抗者,沮丧的望微和风采的玛丽,在道不同不相谋的人生
选择中完成着对信念的执着或者对自我的肯定.不革命的玛丽活
得不落魄,而且滋润有丰采,潜意识中站在个性主义和女性立场
的丁玲肯定了玛丽的自我坚持.因此,从觉醒女性拒绝性臣服,
追求独立自我的性别立场来考察这场冲突,文本所呈现的面貌又
远不是丁玲理性层面所能控制得了的意义空间,玛丽的形象意义
也远不是仅止于追求个人享乐的小资产阶级自由女性,而是承继
了”五四”以来叛逆女陛追求思想解放,意志独立,不依附,不
盲从的个f生特点.在这点上,丁玲的理念被她的玛丽所打败.
学界比较有代表f生的观点认为,这个时期的丁玲创作”是以
放弃女f生为特点,为牺牲的.从一个具有鲜明女f生意识的作家变
成一个左翼的,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者”.其实,这个见解只是
表象看到丁玲创作对主流意识形态理性追求下的外在趋从,却没
有深味其骨子里仍然没有蜕尽莎菲之气的不自觉坚持.在她冷静
l86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o6-第一期
客观的表象之下翻腾着一股遏制不住的激情辩争.可以说,从一
介入”革命加恋爱”题材伊始,丁玲的话语操作就出现了难以弥
合的内外裂除一在理念预设中依循革命叙事模式,在潜意识中
保留个眭化立场.她把理念追捧的大我革命写得那样空洞虚化,
概念先行;把理念贬弃的小我爱情写得那样绚丽灿烂,荡人心
魄.在理I生层面,让执着的革命信念战胜缠绵的爱隋羁绊,革命
的一方抛弃了不革命的一方;在潜意识层面,个性的坚持抵御着
对革命的盲从,不革命的一方阻击了革命的一方.这种理念支配
下的概念先行和文本实践中性别立场的话语裂缝,既与丁玲有限
的革命实践和纯粹的理念追求有关,更与她潜在的个性立场和难
以湮埋的性别思考有关.在她的人物身上,形象的意义大于了观
念的铺陈,爱情的魅力胜过了虚化的革命.也就是在这里,丁玲
的革命理念输给了她笔下极富色彩的个性人物,文本因而呈现出
对”革命加恋爱”模式的理I生追求和不自觉背离,产生了虚写革
命,实写爱情的间离效果,泄漏了丁玲真实的情感倾向,个性化
立场和真诚的理I生追求之间的裂隙与张力.
洼?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208页
?茅盾《关于:”差不多”》《茅盾全集》第,2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第312页.
?”革命加恋爱”题材的流行成因.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冯雪蜂认为”在1927
年以后.新文艺界就有过所谓’革命与恋爱’的流行的主题.那些流行的
作品.大致上不出所谓’革命就不能恋爱,恋爱就不能革命’,或’革命不
忘恋爱.恋爱不忘革命’之类的公式.仅仅千篇一律地在所谓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的一些意识的纠纷上兜圈子,并没有深掘到这些小资产阶
级的意
识上的冲突实在反映着时代的矛盾根源和阶级的关系.只把革命与恋爱对
立或调和起来,却不追究恋爱本身在那个时代中有它深刻的矛盾,青年们
对于革命的态度上各有着阶级意义上的差异”(冯雪峰:《从(梦珂)到
<夜)》.1948年1月《中国作家》第1卷第2期).另一些学者则从作家本体
虚写革命.实写爱情187
论和传统文化心理角度,认为成因有二:一足许多参加大革命的小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自己本身就面临着或者经历过革命与恋爱的矛盾.他们在建
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口号的感召下,将这些经历和复杂的情感带人作品中;
二是这砦作家潜在地受到传统文化才子佳人模式的影响,在新形势下进行
的一种变通,以迎合一般读者的审美趣味(参见赵通秋,曾庆瑞:《中国现
代小说史》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钱理群等认为这个题
材
的产生实际k反映了”从个人感情生活的角度反映个人在走向社会过程中
的矛盾与抉择”(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21o页)
?文学史家一直把”革命加恋爱”题材的开拓之功记在蒋光赤,洪灵菲等作
家账下,其实不准确.石评梅《白云庵》(载192”/年8月9日,16日《世界
日搬-蔷薇周刊》第37期,第38期),比蒋光赤,洪灵非最早同类题材小说
《野祭》(上海现代书局1927年l1月出版),《前线》(上海晓山书店1928年
5月出版)都要早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诗话》”白采”条,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年
??茅盾:《女作家丁玲》,1933年7月15日《文艺日报》.
?钱荫愉:《叛逆”闺秀”——丁玲与现代女性写作》,钱荫愉《苍茫集》,贵
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o2页
?《韦护》(长篇).193o年I一5月《小说月报》连载,t海大汀书铺
193o年9
月出版.《韦护》是丁玲以其好友王剑虹和瞿秋白的爱情故事为原型创作的
“革命加恋爱”题材作品.丁玲剔除了个人感情上一度对瞿秋白认识的偏差
(千,瞿婚后不到半年,王剑虹病逝,四个月后,瞿秋自叉开始了另一场轰
轰烈烈的爱情,丁玲对此极为不满),理性地将瞿秋白放在无产阶级革命背
景下重新审视,力图刻画出这个带有更多原型色彩的革命者形象丁玲说
“韦护是秋白的别名.韦护是韦陀菩萨的名宁,他最疾恶如仇,他看见人间
的许多不平就生气,就要下凡去惩罚坏人.”参见:《T玲近作》,四川人民
出版社,198o年,第92页.对于这个真实故事的重新演绎,”丁玲特地改
变了她的故友的事实,表示了革命战胜了恋爱,但在全体上,除了写丽嘉
那种热情狷做的个性以及模糊的政治认识而外,那位男丰角韦护是表现得
并不好的.”参见茅盾《女作家丁玲》:,1933年7月15日《文艺日报》..
?0丁玲《韦护》,《丁玲文萃》,王增如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o【)2
年,第
114.134贞.
?丁玲:《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之二)分别连载于193o年l一5月
lll2月的《小说月报》,后收人与胡也频的短篇小说合集《一个人的诞
生》,上海新月书店,1931年5月.
@丁玲:《解答二个问题》,丁玲文集《生活,创作,时代灵魂》,湖南人民出
版社.1981年.
@丁玲《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二),《丁玲文萃》,于增如编,文化艺术出
188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oo6?第一期
版杜,2O02年.第212页,
0弗洛伊德认为”一且一个女人与某一男人发展了性关系.她就对他产生了
不寻常的高度依赖,失去自我独立.这种’性臣服’有时会发展到极端状
态,以致失去所有的独立意愿,并对自我利益做出最大程度的牺牲.”弗洛
伊德;《爱情心理学》,《弗洛伊德文集>第二卷,长春出版社1998年.第
637页.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的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27页.
[常彬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邮编571158]
讣告
着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
共党员叶子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5年lO月28日上午8时56
分在南京逝世,享年70岁.
叶子铭,1935年1月生,福建泉州人.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
系.1959年南京大学研究生肄业.历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研究生院
副院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
学位委员会第三,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第
四届专家组文史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茅盾全集》编辑
部主任等职.曾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
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叶子铭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在该领域辛勤
耕耘,对中国文学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做出了
突出贡献.撰写,编纂《文学的基本原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
代小说史》等学术着作和教科书近20种,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叶子铭
教授在茅盾研究领域贡献卓着,先后出版了《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
《茅盾漫评》,《梦回星移——茅盾晚年生活见闻》等论着,主持了《茅盾
全集》的编辑,校注,审定工作.
叶子铭教授一生奉献于高等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教学科研
人才.他的逝世是南京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重大
损失.对叶子铭教授的逝世,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
南京大学叶子铭教授治丧小组
2005年10月28日
虚写革命.实写爱情l89
范文四:什么是实写、虚写
什么是实写、虚写,
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 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
实写和虚写常常组合使用,相互补充,效果更佳,人们称之为“虚实相间”。
如辛弃疾的: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似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全词以虚写为主、实写为辅,用虚写的梦境来表现作者抗敌复国的雄心壮志,用实写的现实来表现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无奈之情。这种虚实并写的手法使作者虚写与实写的两种思想感情之间构成一种对比和反衬,从而使这两种思想感情都得到了更加强烈和充分的表现。与分别单独描写作者的两种思想感情的写法相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在这首词中所采用的虚实并写(以虚为主)、正反相衬的表现手法是十分巧妙、十分有力的,也是很有特色的。
范文五:《实写还是虚写》
洋洋洒洒的一部千古《红楼梦》,作者是在写实还是在写虚、或是在虚写还是在实写呢?这或许正是人们对于《红楼梦》最着迷又最想弄清楚的问题了。然而我们又何曾知道,这同时也是历来小说作者们最头痛、最纠结、最不知道如何解决的一对矛盾。
就说这《红楼梦》及作者曹雪芹吧。首先,不能虚写也根本无法虚写。《红楼梦》是写曹雪芹家世的,材料都是真真实实、确确切切的材料,丰富而又详尽,根本容不得你来上哪怕是半点的虚写!如果虚写,读来不真实,吸引不了读者不消说也倒还在其次;更加要命的是,如果虚写,那则是作者对自己真实家世的亵渎与不敬了……
然而,同样也是不能实写的啊!大家都知道,《红楼梦》里大观园的生活本身就是曹雪芹祖上富贵繁华时的真实写照。可在清代,特别是《红楼梦》所在的康雍乾时代则更是不能实写!一方面,作者不可能把自己的事情、或者自己家庭的事情及遭遇原封不动地写出来,或者基本上如实地写成小说。伦理上,有谁愿意把自己或自己家里的事情写出来让人看?就算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些诸多之事,那也都是封建伦理道德所不容许写的!谁容许你无端地去揭家里之短、去扬家里之丑呢?家族里某人和某人发生不正当关系啦、某人与某人又乱伦啦等等,诸如这些事情若真都如实地写了出来,那在当时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更加严酷的是当时社会的“文字狱”也已几近于“泛政治化”了。如此政治环境及思想言论上的种种限制与禁锢,使得荣辱兴衰本来就和朝廷之政治斗争紧密联系的曹家之事便变得越发地敏感与不可触碰了!故而,即是万万地不可实写啊……
实写不得,虚写又不能,怎么办?!好在匠心独具的曹雪芹对此作了一番精妙的设计,便使得此“开门大山”即刻于瞬间崩塌。曹雪芹假借在一出处无考的“女娲补天”之剩余顽石上写满了他所要讲的故事,然后“在经历了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如此这般而开篇,你还能说曹雪芹这是在讲真故事吗?但读遍通篇,每人、每事、每细节,栩栩如生,具体而又逼真,根本就看不出半点的虚幻与不真实来;你又怎能断言说曹雪芹这不是在讲真故事?
曹雪芹虽反复强调大前提是虚幻的,但他紧接着位于回首的一首诗细细品来却让人悟到了通篇的“玄机”!您看,“满纸荒唐言”:“荒唐”无非是指荒唐的人、荒唐的事;既然已是“虚幻”,那本就“荒唐”,何需你在这里又继续啰嗦呢?既然要还要再“啰嗦”,足可见这“荒唐事、荒唐人”都是真的了。“一把辛酸泪”:要知道,虚幻的东西可是无论如何都催生不出来“辛酸泪”的;也只有“血淋淋”的现实才能催生出那一把悲怆的“辛酸泪”的。“都云作者痴”:既是虚幻之事,又“痴”它何来?痴之“痴心”、“痴情”只能源于真人真事!“谁解其中味”:这其中之“味”是什么?当然意味深远而悠长了;但我个人认为,这其中至少有一味是曹雪芹这部故事的“以虚写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已编)诗词中的想象假想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