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建设法治国家
课题:6.1 建设法治国家 班级: 姓名:
一、新课讲授
1、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王符,这对当前我国治理国家的启示是
2、快速浏览书本P76—78,完成以下空格
(1)实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领导人是
(2)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
(3)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 ,维护
(4)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 ,其重要前提是
(5)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3、思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
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砍伐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说明了什么?
4、我国的依法治国与美国的依法治国的本质区别是( )
A.我国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B.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所依据的“法”是立法机关制定的
C.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D.我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法治国
5、我国是立法机关是 我国的行政机关是 我国的司法机关是,要做到
任何公民都要遵守法律,依法维权,否则要
材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
高司法公信力……
材料中的“重大任务”是如何体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
6、依法治国重要意义?(为什么)
(1)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P76
(2)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P76
(3)经济角度:
(4)社会角度:
材料:2013年12月10日至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列举了食品药品质量堪忧等8大迫切问题。近年来,有些食品药品企业为了自己企业的利润,和同行斤斤计较,恶意中伤对方;有些食品药品企业甚至制假售假。
请思考:运用《与诚信同行》、《做守法公民》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请你为近年来我国令人堪忧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出谋划策并说明理由。 (4分)
二、课后延伸
1、(2015苏州)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其重要前提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2、(2015南通)右侧漫画《天罗地网》形象地描绘了我国于2015年4月启动的“天网”行动,该行动加大了国际追逃追赃力度,这一漫画体现了
①法律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
②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严格执法是依法治国的要求
④违法行为总要受到刑罚处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4苏州)材料: 保护创新就要保护知识产权。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知识产权,打击盗版侵权行为。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有关部门加强监管,经常开展对于盗版侵权行为的专项整治;通过司法解释,适当降低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刑事处罚门槛,一大批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分子受到刑罚制裁。
上述材料中所列的措施是如何体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4分)
4、承前启后,预习第六课剩余内容,完成以下问题:(2012苏州)直面社会困惑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个本该不是问题的问题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拷问着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对于不敢扶的原因,有的民众担心做善事反被诬陷讹诈,而由于自己法律知识欠缺,又没有精力处理,被讹诈后只好选择一赔了事;也有的认为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担心“见义勇为”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但大多数民众还是认为,看问题要看主流,要坚信社会自有正义在。
针对上述部分民众的担心,请你运用九年级(全一册)第三单元“崇尚法律”的有关知识,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3分)
范文二:建设法治国家
建设法治国家
1. 依法治国的含义
2. 依法治国的本质、根本目的是什么?
3.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 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5.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德治和法治的关系?对国家和公民的启示?
法律可以严禁遗弃老人的行为,却无法使人们自觉地尊敬老人
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是2014年3月1日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的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2014年3月1日21时20分,10余名统一着装的暴徒蒙面持刀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共造成29人遇难和143人受伤,在143名伤员中,116名仍在住院,出院27名,重伤员从75名减少到44名,有生命危险的只有一名。各级医疗机构直接参与伤员救治的医护人员达1916名,已开展急诊手术104台
次,应急采血1000多人次,使用血液754袋(1008.5单位)。该案已于3月3日下午成功告破,这次事件是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暴力恐怖团伙所为。该团伙共有8人(6男2女),现场被公安机关击毙4名、击伤抓获1名(女),其余3名已落网。
1.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4.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从根本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5.依法治国的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6.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7.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8.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实行依法治国,国家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司法机关必须公正司法,严格执法。任何公民都必须严
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追究。
9.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10.建设中国同事社会主义,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1.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12.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
范文三:建设法治国家
建设法治国家
一、教学目标
认知: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懂得法治与德治要结合起来,掌握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情感态度观念: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尊严 和权威, 增强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平等观念, 拥护国家的依法治国方略。 运用:崇尚法律的权威,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 努力做爱国爱党、遵纪守法、关心他人、刚正磊落的公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难点: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7分钟)
1. 教学内容
分析山杠爷案例,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2. 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一:山杠爷案例。用 PPT 出示电影《被告山杠爷》海报,请 一位同学朗读案例内容,了解电影剧情梗概。在此基础上观看视频片段,思考 PPT 出示的问题:山杠爷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好,事情就一定办 得好吗?治理村庄应该依据什么?山杠爷违法侵权表现在哪些方面?山杠爷的 教训给我们什么启发?在讨论的基础上, 每组学生代表回答一个问题, 竞答最后
一个问题。 教师进行赏析性点评并进行纠偏, 对观点新颖、 见解独到的学生予以 特别表扬。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指出:德治要与法治结合,必须依法治村、依法 治国,法治是治理国家最合理的模式。(用 PPT 出示)
设问过渡: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用 PPT 出示第 一目目题)
(4)板书:建设法治国家、依法治国。
3. 学生活动
(1)听、看教材第 68~69页案例内容,了解情景;观看电影《被告山杠 爷》视频片段,讨论、思考问题,由每组学生代表回答一个问题,全班竞答最后 一个问题。
(2)其他学生倾听,积极思考,及时进行补充,做好笔记。
(二)研习新课 (31分钟)
第一目: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3分钟)
1. 教学内容
(1)依法治国的内涵。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2. 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二:看图片,谈观后感。用 PPT 逐一出示“建国 60周年大阅 兵时‘依法治国’方阵” 图片,请反应较快的同学简单谈谈观图片后的感受。 党的十五大郑重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 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这一治国方略,正式写入宪法修正案。用 PPT 出示:“依法治国,建设社 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2)请一名学生回答“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接着教师从依法治国的领 导者、主体、依据、客体、目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内涵。(用 PPT 逐一出示)点 明法治是对人治的否定,是我国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
(3)板书:内涵、主体、领导者、依据、客体、目的。
(4)强化认识:请学生阅读课前印发的材料“鲁国国王判案”,讨论、思 考:国王的判案是“法治”还是“人治”?简单说明理由。通过该案例帮助学生 理清法治与人治的本质差异, 深化对依法治国内涵的理解, 引入 “依法治国的基 本要求”问题。
(5)探究活动三:房地产开发商案。用 PPT 逐一出示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 积极思考、 讨论并回答问题:涉及依法治国的哪些要求?开发商不执行法院判决, 该怎么办?说明什么问题?
在讨论、发言基础上,教师归纳,明确指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 究、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用 PPT 出示) , 告诉学生生活中的侵权现 象时有发生, 要学会依法维权, 加强法治建设, 同时说明我国加强法治建设任重 道远。
理解知识①:通过 PPT 出示相关图片,以简单设问组织教学,“一辆车污 染?→很多车污染?→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绿标?→罚款依
据?→新的 《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 , 强调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是有法可依, 掌握什么是有法可依。引入教材第 69页“链接”,了解我国立法的最主要原则。 理解知识②:用 PPT 出示图片,以简单设问组织教学,罚款数额?→有法 必依, 掌握什么是有法必依。 逐一出示: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和图片 “行人违规也罚” , 强调依法办事。 教师简单介绍 “震后重建须有法必依” , 《汶 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理解知识③:用 PPT 逐一出示图片:“酒后骑自行车罚款 50元”和“酒后 驾车重罚”,比较两张图片,说说看法。掌握什么是执法必严,引入教材第 70页“链接”,归纳:依法治国的关键和重点是执法必严。
理解知识④:简单介绍张明宝事件。导出违法必究的含义,明确违法必究 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告诫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介绍“查处贪官成效显著”, 说明绝不允许有法外特权。
(7)板书:基本要求、有法可依──前提条件、有法必依──中心环节、 执法必严──关键和重点、违法必究──必要保证。
(8)文献探究: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PPT 出示**讲话,请学生谈谈对 讲话的理解。归纳: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用 PPT 出示:法治,以其 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令人不敢破坏规则; 德治, 以其感召性和 劝导力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让人不愿破坏规则; 3.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9)板书:紧密结合、以德治国。
3. 学生活动
(1)探究活动二:看图片,谈观后感。观看图片,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明 确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懂得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
(2)强化认识:仔细阅读课前印发的“鲁国国王判案”材料,讨论、思考, 由第一小组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强化对依法治国内涵的理解。
(3)探究活动三:房地产开发商案。观看图片时积极讨论,思考,请第二、 三、四组学生代表各回答一个问题,明确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其他同学倾听, 并加以补充,做好笔记。
(4)理解知识:认真观看图片,思考回答问题,每一组学生代表针对依法 治国要求回答一组问题。加深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及其内在联系。
(5) 文献探究: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仔细阅读材料内容, 认真思考后竞答, 其他学生倾听,并做好笔记。
第二目: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10分钟)
1. 教学内容
(1)要崇尚法律的权威。
(2)政府要依法行政。
(3)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
2. 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四:邱某害夫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70~71页案例,用 PPT 出示问题:邱某毒死丈夫的原因是什么?她可以结束 “治愈无望、 濒死状态” 丈夫的生命吗?对邱某的处理,是按照民意还是依照法律?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相结合,强调在法治国家,情、理、法,法为先,并用 PPT 出示。 引入案例“法重于情”,感召学生崇尚法律权威,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2) 文献探究:政府依法行政。 用 PPT出示**讲话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教师简单补充讲话内容,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温总理作此番讲话的主旨何在?在学
生讨论的基础上, 归纳并用 PPT 出示:政府依法行政对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尊严和权威的重要意义,政府依法行政。
(3)探究活动五:佘某案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 71页案例,回答 PPT 出示的问题:对佘某的错判失误在什么地方?佘某被迫承认莫须有的罪行, 服刑 11年,给我们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归纳:司法为民,司法必须公正(用 PPT 出示), 司法改革任重道远, 我们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尊严和权威, 我们要增强 法治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用 PPT 出示)。
(4)结合教材第 72页第一个“点评”,强调抓四个环节,并板书:维护 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主导地位、以法律为准绳;政府依法行政、 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3. 学生活动
(1)探究活动四:邱某害夫案。认真阅读教材第 70~71页的案例,讨论 思考问题,每组学生代表回答一个问题。其他同学倾听,可以适当补充,并做好 笔记。
(2)文献探究:政府依法行政。观看材料,听介绍后讨论问题,第一小组 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3)探究活动五:佘某案件。仔细阅读教材第 71页案例,认真思考问题, 各抒己见,力求观点新颖,视角独到。第二、三小组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学生倾 听、补充回答,并做好笔记。
第三目: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9分钟)
1.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2)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及对公民的要求。 2. 教师活动
(1)引入“死刑复审”图片,简单介绍死刑复核程序。过渡至知识讲授:思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有哪些方面? (用 PPT 出示内涵) 引导学生阅 读教材第 72页的第二个“点评”,明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及其不同组成部分的 各自作用。
(2)引入**“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的讲话,强调为了适应依法 治国的要求,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先请学 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案例,对积极参与交流的同学进行表扬,对其观点作点评、 纠偏。 如果案例不够, 教师简单介绍福建南平校园惨案, 突出四位市民见义勇为 的事,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在行动上树立公平正义理念。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72页“链接”,深化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 义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3)用 PPT 出示图片,介绍今年两会期间的“选举法”修改情况,思考:修改选举法的意义何在?讨论归纳明确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我 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根本制度保证(用 PPT 出示)。
(4)探究活动六:公正切分蛋糕。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 73页活动框 文字材料, 调动学生思维, 讨论问题:能否公平分蛋糕?有别的好主意吗?有何 启示?
归纳:条件不具体,判断是否公平的角度不同,但只要制度正义就有利于保 证公平, 强调我们要树立公平正义观念, 培养公正意识, 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做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关心他人、刚正磊落的人(用 PPT 出示)。
(3)板书:基本内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 领导;要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3. 学生活动
(1)看图片,认真听介绍,积极思考,第四组学生代表回答“社会主义法 治理念的基本内涵”,阅读教材第 72页第二个“点评”,明确内涵及各自作用。 (2) 看图片,认真听介绍,准备充分的学生做交流,感悟树立社会主义民 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重要意义。阅读教材第 72页“链接”中内 容,加深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解。
(3)看图片,认真听介绍,积极思考“修改选举法的意义”。
(4)探究活动六:公正切分蛋糕。看漫画、认真阅读材料,积极思考进行 竞答,感悟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
附教学设计中补充的素材:
1. 鲁国国王判案
春秋时期,鲁国国王出巡,遇一羊群失窃案,久查未决。忽有人来告发, 案件随之告破。国王下令奖赏告发人。该人却要求开恩,从轻处罚窃羊贼,因为 那人是他父亲。 “什么?你竟敢告你父亲?”国王怒道。 “我认为你告父即不孝 父母,不孝即不忠,不忠自己的父亲,即犯国法,犯法则死!”国王说道。可怜 的告发人被揪出去杀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 2000年 4月 29日修订通过, 修订后的 《中 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公布,自 2000年 9月 1日起施行。
??第三十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 委托已取得公安机关资质认定的承担机动车年检的单位, 按照规范对机动车排气 污染进行年度检测。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机动车停放地对在用 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
《重庆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第十二条: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机构有下列 行为之一的,由市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以 3000元以上 3万元以下罚 款;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第五十六条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投资地震灾区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
?? 4. 查处贪官成效显著
见《教师教学用书》第 87页第 1~6行。
5.“法重于情”
见《教师教学用书》第 87页第 12~19行。
6.死刑复核程序
死刑复核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查核准所遵循的一种特 别审判程序。 我国法律一方面把死刑作为打击犯罪、 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另一
方面又强调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 因此, 除在实体法中规定了死刑不适用于未成 年人、 怀孕妇女等限制性要求外, 还在程序法中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规定了一项特 别的审查核准程序──死刑复核程序。
死刑复核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报请对死刑有核准权的人民 法院审查核准应遵守的步骤、方式和方法,它是一种特别的程序。
2006年最高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 2006年 10月 31日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 《关于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 , 将人民法 院组织法的第十三条修改为:“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 应当报 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这个决定自 2007年 1月 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所有 死刑案件复核都要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范文四:建设法治国家
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民主的立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公平的市场资源配置制度、严格的执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有效的法律监督制度,同时要培养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和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依法治国 目标 中国共产党 法制建设 科学发展观
标注: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增添了新的内容 一、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期。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在这关键的转轨期间,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政府职能的转变、司法的公正等等,都必须依靠公平、有效的法律进行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为此,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并把这一宏伟目标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有着深层次的历史背景;是在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在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1999年中国对《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正,明确在《宪法》第五条增加了一款,作为
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公开向世界表明,中国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99年宪法修正案”宣告了人治主义的破产,它标志着人治和专制将随着20世纪的结束和新世纪的到来逐渐退出政治舞台,进入历史的坟墓。应该清醒地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体现了党的意志,而且体现了国家和全民的意志,这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将永远载入中国法治建设的史册
二.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概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民主的立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公平的市场资源配置制度、严格的执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有效的法律监督制度,同时要培养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和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但是,最重要的是建立一种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至高无上地位的制度。无论何种形态的社会,总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存在。如果公众心目中认同的最高权威不是法律,那么这个社会肯定不是法治国家。任何组织和个人,包括执政党和领袖在内,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建立体现人民意志、反映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完备良好的法律体系;建立一种法律能够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严格遵守的制度。笔者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务之急的任务是建立领导干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的制度和公正的司法制度;同时要培养公正的、高素质的司法队伍和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应该认识到,法治精神的实质在于实现民权,一切的一切都必须能够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把人民的利益值于高于一切的地位,才能保证法治终及目标的实现。
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需要有科学的理念指导。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正确的法治理念,有效地推进了法治建设的实践。很多法治理念都是突破性的,没有这些理念上的突破,就没有法治建设今天的大好局面。
但也要看到,目前法治理念指导受到的干扰也是很多的,其影响不可低估。主要表现在:一是西方法治思想的影响,一些人总认为我们党委、人大、政协和“一府二院”“多条腿”的体制不如西方议会、政府、司法“三条腿”的体制合理,自觉不自觉地以西方的法治模式来评价我们的法治状况,来设计我们的法治建设方向。二是“左”的残余思想影响,一些执法者管理的意识、斗争的意识相对比较强,而人权保障的意识、和谐的意识相对比较弱。三是市场经济利益法则的影响,有少数人往往把执法权力与自身利益挂钩,追求自身利益比追求公平正义更重要。四是封建人治思想的影响,不少人仍把行政官与司法官混为一体,或者违法干预司法部门依法独立办案,或者特权思想严重,习惯以“父母官”、“管人者”自居。这些理念上的偏差,必然导致实践上的混乱。
范文五:建设法治国家
同时还应看到,取消农业税,是继土地改革、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又一次革命,也是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取消农业税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和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这不仅表现在农业产品在与其他产品的竞争上,还表现在本国农业产品与其他国家的产品的竞争上,更表现在农民受不规范的市场行为的侵害。因此,政府要从各个方面扶持本国的农业,还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控制农资价格,杜绝坑农、害农的现象。同时,由于农业税的取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地方基层政权的运作方式,受各种利益的驱动,农民负担仍然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这需要积极探索如何建立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
而且,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超越了地域的意义,出现了具有独立结构和文化意义的“漂移的社会”。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基本上享受不到城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而且很难冲破现实的制度性障碍而改变“农村人口”这一社会身份,只能成为漂移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农民工”。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我们必须要在体制机制上下足功夫。
第一,要改变城市本位主义,要从公民权利平等的角度审视有关农民工的基本制度。检讨和改革以限制农村居民流动为核心目标的户籍登记和管理制度,要从公民权的高度看待农民迁徙自由,让“农民工”这一社会身份成为具有城市户口的“民工”,而享有政府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全部公共服务。
第二,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保障农民子弟享受国民教育的权利,保障农民工提请劳资争议处理的权利,要清除地方性限制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政策,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和保障农民工的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保护权、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等。
第三,要改变国家全能主义。这其中要开放社会组织,让农民工有自己的利益组织和代表,有能力主张自己的基本权利。这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处于强势的资本所有者和公共权力掌握者对农民工的侵权行为,使社会处于相对均衡,以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和不公。
建设法治国家
王晨光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司法改革为推动党和政府执政方式的转变和建设法治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法治发展基本上有两个阶段,一个是从1978年到90年代以立法为主的阶段,另一个是从90年代以来以法律实施、即以执法和司法为主的阶段。前一个阶段以“法制”建设为主导思想,后一个阶段则以“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国家”为主导思想。也正是在第二个阶段,司法成为法治发展中乃至全国民众关注的重点,司法改革成为法治发展的中心环节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司法改革是法治国家建设和执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体法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息息相关,有机组合。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法治国家的理想司法状态的角度看,中国的司法改革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仍然需要进行持续深入的改革,有一些涉及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深层问题将会随着发展进程而揭示出来,并为司法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前一阶段所进行的司法改革措施也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从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建立和谐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角度看,司法改革的整体进程和方向不会改变。但对于司法改革的种种不同看法和建议则是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如何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权力的问题,在这一思路下,司法必将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我国行政法和行政诉讼的发展证明了司法
《中国改革》CHINAREFORM 2008年第11期121
机构承担这一角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如何合理地安排国家权力的分工和相互制约,建立完善的民主机制,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也是司法改革绕不开的重大课题。中国的国情和制度决定了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司法改革并非为了根本改变或否定这一制度,而是改革和完善这一制度。从这一意义上讲,对司法权性质的深入研究,对我国司法制度的宏观思考具有其必然性,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历史任务。
司法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为主要的手段和渠道,但是并非唯一的渠道。如何构建司法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的良性互动关系也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司法的公正、公开、合法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使得司法成为众多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中坚或支撑机制。其地位的增强符合法治国家的要求。但如果将其绝对化,则又会造成新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的司法都不可能成为唯一的纠纷解决机制。即使在法治发达的国家,法院所处理的案件也仅占整个社会纠纷的一小部分;在全部诉讼案件中,真正从头打到尾的诉讼案件仅占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我国的司法有意无意地把诉讼在解决社会纠纷中的作用绝对化,把诉讼过程僵化,缺少诉讼程序中除判决以外的其他制度和渠道设计,几乎所有的官司都要打到底。因而司法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的关系和相互支撑的制度安排,诉讼程序的多样化设计应当给以更多关注。
当然,司法领域本身也需要进一步变革。法院的权威性需要进一步树立。司法执行难的问题构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也是消弱司法权威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这一方面,执行制度不应仅仅是法院一家的事情,而应当成为法治国家建设中需要整体设计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形成中国的权力相互制约的机制,提高司法的权威。其他如设立藐视法庭罪等保障司法权威的制度性安排也应当给以积极考虑。与此相配套,法官职业道德必须进一步加强,并设立相关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中国的司法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富有巨大的挑战性,因此应当允许探索和试验,包括不同方法的实践。
权力制衡不会削弱党的领导
汪玉凯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2005年中央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提出“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的判断为信号,拉开了政府“自我革命”的新一页。这是因为一是中国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人们对改革的认同度在下降;二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付出了过多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三是中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在快速推进,但是我们的社会积聚了大量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四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话语权越来越多,但是中国不断地被西方国家所误读、误解。
要在新的条件下推动这场政府的“自我革命”,没有新的思想解放是很难有实质性进展的。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似乎正在酝酿一场新的思想解放。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四”就异乎寻常,这就是: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保障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基层群众要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等。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最近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释放出的种种信息,如未来几年市长、局长都要差额选举产生,人大代表要实行直接选举等,都值得人们高度期待。
我曾提出过我国公共治理的十四字方针:“严治官、善待民、创新政体、稳定银根”。所谓严治官,就是要对我们的官员队伍,进行严格的管理,在法制框架下建立起一套从选任、管理、追究在内的完整的官员问责制,形成对
122《中国改革》CHINA REFORM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