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质量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在西方,“统计”(statistics)一词是由“国家”(state)一词演化而来的。它的意思是指收集和整理国情资料、信息的一种活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统计方法得到了日益
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产生重大影响。质量管理中,无论何时、何处都
会用到数理统计方法,而且这些统计方法所表达的观点对于质量管理的整个领域都有深刻的
影响。
那么统计方法是什么呢?——所谓统计方法,是指有关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
据,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做出一定的结论的方法。它的用途有以下几个方面:提供表示事物
特征的数据(如平均值、方差、极差等);比较两事物的差异;分析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如
因果图、分层法等);分析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取样和试验方法,确定合理的试验方
案,发现质量问题,分析和掌握质量数据的分布状况和动态变化(如排列图、控制图等);
描述质量形成过程(如控制图等)。在这里应当指出,统计方法是在质量管理中起到的是归
纳、分析问题,显示事物的客观规律的作用,而不是具体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就像医生为
病人诊断一样,体温表、血压计、X光透视机、心电图仪、B超仪、核磁共搌仪等仪表器具,只是帮助医生作出正确诊断的工具,其诊断并不等于治疗。要想治病,还应当吃药打针等。
因此,统计方法也是在质量管理中探索质量症结所在,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但要解决
质量问题和提高产品质量还需依靠各专业技术和组织管理措施。
分层( stratification)法又叫分类法、分组法。它是按照一定的标志,把搜
集到的大量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统计数据加以归类、整理和汇总的一种方法。但在使用中,
分层法常与其他统计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如分层直方图法、分层排列法、分层控制图法、分
层散布图法和分层因果图法等等。
1、应用分层法的步骤:
1.1 将采集到的数据根据不同的选择分层标志; 1.2 分层;
1.3 按层分类;
1.4 画分层归类图。
2、应用分层法可采用以下标志:
2.1人员。可按年龄、工级和性别等分层;
2.2机器。可按设备类型、新旧程度、不同的生产线和工夹具类型等分层; 2.3材料。可按
产地、批号、制造厂、规格、成分等分层; 2.4方法。可按不同的工艺要求、操作参数、
操作方法、生产速度等分层 2.5测量。可按测量设备、测量方法、测量人员,测量取样
方法和环境条件等分层;
2.6时间。可按不同的班次、日期等分层;
2.7环境。可按照明度、清洁度、温度、湿度等分层;
2.8其他。可按地区、使用条件、缺陷部位、缺陷内容等分层。
总之。分层方法很多,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也可以在质量管理活动中不断创新,
创造新的分层标志。
排列图(Pareto Diagram)又叫帕累托图。它是将质量改进项目从最重要到最次要顺序排列
而采用的一种图表。排列图由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几个按高低顺序(“其他”项例外)排列的矩形和一条累计百分比折线组成。
1、排列图的主要用途:
1.1 按重要顺序显示出每个质量改进项目对整个质量问题的影响; 1.2 识别进行质量改进的机会;
1.3 区分最重要的和次要的项目,就可以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质量
改进效果。
2、应用排列的步骤
2.1选择要进行质量分析的项目;
2.2选择用来进行质量分析的度量单位,如出现的次数(频数、件数)、成本、金额或
其它;
2.3选择进行质量分析的数据的时间间隔;
2.4画横坐标。按度量单位值递减的顺序自左至右在横坐标上列出项目,将量值最小的一个
项目或几个项目归并成“其它”项,放在最右端;
2.5画纵坐标。在横坐标的两端画两个纵坐标,左边的纵坐标按度量单位标定,其高度必须
与所有项目的量值和相等。右边的纵坐标应与左边的纵坐标等高,并从0到100%进行标定;
2.6在每个项目上画长方形,它的高度表示该项目度量单位的量值,显示出每个项目的影响
大小;
2.7由左到右累加每个项目的量值(以%表示),并画出累计频率曲线(帕累托曲线),用
来表示各个项目的累计影响;
2.8利用排列图确定对质量改进最为重要的项目(关键的少数项目)。 3、作排列图的注意事项:
3.1一般来说,关键的少数项目应是本质量管理小组有能力解决的最突出的一个,否则就失
去找主要矛盾的意义。要考虑重新进行项目的分类。
3.2纵坐标可以用“件数”或“金额”等表示,原则是以更好地找到“主要项目”为准。 3.3当不太重要的项目很多时,横轴会变得很长,通常都把这些列入“其它”栏内,因此“其它”
栏总在最后。
3.4确定了主要因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后,为了检查“措施效果”,还要重新画出排列图。
3.5频数总数与累计频率100%两纵轴等高。
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又叫石川图、特性要因图,鱼刺图 等。它是表示质量特性波动与其潜在(隐含)原因的关系,即表达和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图
表。
1、应用因果图的步骤如下:
1.1简明扼要地规定结果,即规定需要的质量问题。(如屋面漏水、噪声超标等)。 1.2规定可能发生的原因的主要类别(如人员、机设、方法、环境、材料等)。 1.3开始画图。把“结果”画在右边的矩形框中,然后把各类主要原因放在它的左边,作为“结果”框的输入。
1.4寻找所有下一个层次的原因并画在相应的枝上;继续一层层地展开下去,一张完整
的因果图展开层次至少应有二层。
2、因果图注意问题
2.1只能针对一个问题作一张因果图。
2.2与会者充分发表意见,找出可能存在的全部原因。
2.3将每人分析的每条原因,按因果关系图用箭线连接,形成原因层级,直到可直接采取对
策的具体原因(即末端原因为此)。
2.4对所有末端原因逐个到现场确认。
2.5受图形限制,一般只能分析到3层或4层。
直方图(Histogram)是频数直方图的简称。它是用一系列宽相等、高度不等的长方形表示数
据的图。长方形的宽度表示数据的范围的间隔,长方形的高度表示在给定间隔内的数据数。
常见的几种数据波动形态
1、直方图的作用:
1.1显示质量波动的状态;
1.2较直观地传递有关过程质量状况的信息;
1.3当人们掌握上述常见的状况后,可确定在什么地方集中力量进行质量改进工作。 2、直方图形状分析与判断:
2.1正常型直方图。中部有一顶峰,左右两边逐渐降低,近似对称。因这种情况下,可判定
工序运行正常处于稳定状态。
2.2偏向型直方图。偏向型又分左偏型和右偏型。如孔加工习惯造成的特性值分布常呈左偏
型,而轴加工习惯造成的特性值分布常呈右偏型。
2.3双峰型直方图。直方图出现两个顶峰,是由于数据来自不同的总体。如两批原材料或两
台设备生产的产品混在一起造成。
2.4孤岛型直方图。是因测量工具有误差或原材料一时的变化等造成。 2.5平顶型直方图。是因生产过程有缓慢因素作用引起,如操作者疲劳等。
2.6锯齿型直方图。是因直方图分组过多或是测量数据不准等原因造成。
控制图(Control Chart)又叫管理图。它主要是用来区分由异常原因引起的波动,或是由过
程固有的随机原因引起的偶然波动的一种工具.若偶然波动一般在预计的界限内随机重复,是一种正常波动;当异常波动则表明需要对其影响因素加以判别、调查,并使之处于受控状
态。
控制图建立在数理统计学的基础上,利用有效数据建立控制界限,一般是分为上控制界限
(UCL)和下控制界限(LCL),当该过程不受异常原因影响时,则进一步得到的观测数据
将不会走出控制界限。
<一>折线图
折线图又叫波动图。第常用于表示质量特性数据随着时间推移而波动的状况。
<二>柱状图
柱状图是用长方形的高低来表示数据大小,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饼分图又叫圆形图。它是把数据的构成按比例用圆的扇形面积来表示的图形。各扇形面积表
示的百分率加起来是100%,即整个圆形面积。 雷达图是模仿电子雷达机图像形状的一种图形。主要是用来检查工作成效(包括自我检查和
别人检查)。
散布图(Scatter Diagam)又名叫相关图法,是研究成对出现的两组相关数据之间相关关系
的简单图示技术。
散布图可以用来发现、显示和确认两组相关数据之间的相关程度,并确定其预期关系,常在
质量改进活动中得到应用。
<一>调查表
调查表(Data-coIIection Form) 又叫检查表、核对表、统计分析表。主要用来系统地收集资料
和积累数据,确认事实并对数据进行粗略整理和分析的统计图表。它能够促使成份按统一的
方式收集资料,便于分析。
1.1不合格项目调查表——主要用来调查生产现场不合格品项目频数和不合格品率,以便继
而用排列图等分析研究。
1.2缺陷位置调查表——用来记录、统计、分析不同类型的外观质量缺陷所发生的部位和密
集程度,进而从中找出规律性,为进一步调查或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事实依据。
1.3质量分布调查表——是对计量数据进行现场调查的有效工具。根据以往的资料,将某一
质量特性项目的数据分布范围分成若干区间而制成的表格,用以记录和统计每一质量特
性数据落在某一区间的频数。
1. 4矩阵调查表——是一种多因素调查表,把产生问题的对应因素分别排列成行和
列,在其叉点上标出调查到的各种缺陷、问题和数量。
2、应用调查表的步骤
2.1要先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
2.2确定为达到目的所需搜集的资料;
2.3确定对资料的分析方法(采用哪种统计方法)和负责人; 2.4考虑不同目的,设计用于记录资料的调查表格式,其内容应包括:调查者、调查时间、地点和方式等栏目;
2.5对收集和记录的部分资料进行预先检查,目的是审查表格设计的合理性; 2.6在特殊情况下,调查表可设计多种多样的形式。 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BS)法又曾被译为脑力激荡法。它是彩会议的方式,引导参加会
议的每个人围绕着某中心议题(如质量问题等)广开言路,激发灵感,在自己头脑中掀起思
想风暴的一种集体创造思维的方法。在讨论中倡导每个人都能毫不顾忌、畅所欲言地发表独
立见解。
1.1可用来识别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寻求其解决的办法, 1.2可用来识别潜在的质量改进机会,
2、头脑风暴法应用步骤
2.1引发和产生创造思维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与会者都可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做到知无
不言,言无不尽。大家都共同遵守以下原则。
2.1.1领导与会者都是平等的,无领导和被领导之分; 2.1.2明确头脑风暴会议的目的;
2.1.3与会的每位成员依次发表一条意见、一个观点;
2.1.4成员可互相补充各自的观点,但不能评论、更不能批驳别人的观点;
2.1.5当面把每个成员的观点毫不遗漏地记录下来;
2.1.6会议将每个人的所有观点重述一遍。
2.2整理阶段
2.2.1当把每个人的所有观点重述一遍,以使每个成员都知道全部观点的内容;
2.2.2去掉重复的、无关的观点;
2.2.3对各种见解进行评价、 论证;
2.2.4集思广益,按问题进行归纳。
QC 树图(Tree Diagram)又叫系统图。树图是表示某个质量问题与其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从
而明确问题的重点,寻求达到目的所应采取的最适当的手段和措施的一种树枝状图。
1. 树图的作用
树图可以系统地把某个质量问题分解成许多组成要素,以显示出问题与要素,要素之间的逻
辑关系和顺序关系。
1.1对企业方针目标实施项目的展开;
1.2对新产品开发进行质量设计展开;
1.3对确保质量保证活动而进行的保证质量要素(事项)的展开; 1.4对解决企业质量、成本、产量等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加以展开; 1.5对企业承包责任制项目的展开;
1.6工序分析中对质量特性进行主导因素的展开;
1.7对明确部门职能、管理职能和提高效率的方法探求; 1.8可以用于因果分析。
2、 树图应用的步骤
2.1研究主题(好质量问题或安全问题);
2.2确定该主题的主导类别,即主要的层次;
2.3构造图把主题放在左框内,把主要类别放在右边的方框内; 2.4针对主要类别确定其组成要素和子要素;并将其放在右边相应方框内; 2.5在评审画出的树图,确保无论在顺序上或逻辑上都没有差错和空档。 3、 画树图应注意下列事项:
3.1分析的树图一般是单目标的,即一个质量问题用一张树图;
3.2树图中的主要类别一般可以不先从5MIE出发,而根据具体的质量问题或逻辑关系去选
取。
亲和图(Affinity Diagram)又叫A型图解。它是把收集到的大量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意见
观点、想法和问题,按它们之间相互亲近程度加以归类、汇总的一种图。 1、 应用亲和图步骤;
1.1确定小组的讨论主题;
1.2制作语言资料卡片。尽量做到每张卡片只记录一条意见、一个观点和一种想法。
1.3汇总整理卡片。
1.3.1把卡片集中起来随机地放在一起;
1.3.2把有关联的卡片归在一组;
1.3.3找出或另写出一张能代表该组内容的主卡片;
1.3.4把主卡片放在最上面;
1.4按类(组)将卡片中的信息加以登记、汇总。
1.5画出亲和图。
1.6根据绘制的亲和图,指明结论。
2、 绘制亲和图
矩阵图(Matrix Chart),它是以矩阵的形式分析问题与因素、因素与因素、现象与因素之间
相互关系的图形。根据相关程度分别用“◎”表示有强相关(或密切关系);用“ ”表示有关
系(或弱相关)。一般把问题、因素、现象放在图中的行或列的位置,而把它们之间的相互
关系放在行和列的交点处。
箭条图(Arrow Diagram)又称矢线图。它主要是用网络的形式来安排一项工程(产品)的
日历进度,说明其作业之间的关系,以提高效率管理进度的一种方法。 2.箭条图表示说明
2.1箭条线表示工序之间的顺序。其中,箭头表示作业完工,箭尾表示作业开始,实箭条线
表示确实存在的作业;虚工序并不表示活动,它既没有时间长短,又没有活动的内容。即将
虚画成虚线条。
2.2粗实箭条线一般是表示整个工程(产品)的关键作业路线。 过程决策程序图法又称PDPC法。它是在动态实施过程中,随着事态发展所产生的各种结
果及时调整方案,运用预告安排好的程序来保证达到预期结果。 1、过程决策程序基本形式
2、过程决策程序图法的用途
2.1用于制订方针目标的实施计划;
2.2用于制订新产品的研制计划;
2.3用于制订攻关课题的实施方案;
2.4用于组织均衡生产;
2.5用于组织材料供应;
2.6用于制定双边或多边谈判方案。
3.过程决策程序图法在应用中注意事项
3.1它是用“否定式”提问法完善和优化程序的;
3.2最终实现理想目的,只实施一个方案;
3.3必须是以动态发展所产生的结果来调整动态管理的PDPC方案; 3.4使用PDPC方案进行动态管理时,应做好各种方案的资源准备,力争实现第一方案。
(六)关联图法
关联法(Relation Diagram)又叫关系图。它是解决关系复杂、因素之间又相关联的原因与结果
或目的与手段等的单一或多个问题的图示技术,是根据逻辑关系理清复杂问题、整理语言文
字资料的一种方法,
1、关联图的基本类型
1.1中央集中型:把要分析的问题放在图的中央位置,把同“问题”发生关联的因素逐层排列在其周围。
1.2单侧汇集型:把要分析的问题放在右(或左)侧,与其发生关联的因素从右(左)向(右)
逐层排列。
2、关联图的用途
2.1可制订全面质量管理计划;
2.2可制订质量方针;
2.3可制订生产过程的质量改进措施;
2.4推进外购,外协件的质量管理工作;
2.5能制订质量管理活动规划与目标展开;
2.6解决工期、工序管理上的问题;
2.7改进职能部门的工作;
2.8其它
3.应用关联图的步骤
3.1确定要分析的“问题”。“问题”宜用粗线方框 圈起。一个粗方框只圈一个“问题”,
多个问题则应用多个粗方框圈起来。“问题”识别规则是“箭头只能进不出”。 3.2召开有关会议,与会者应用“头脑风暴法”就分析的“问题”充分发表意见,找“因素”(手
段)。
3.3边记录、边绘制、反复修改关联图。
3.4用箭头表示原因与结果(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箭头指向是:原因 结果。
3.5原因要深入细致地分析直至找出未端原因。未端原因应是可以直接采取对策的原因,其
识别标志是:“箭头只出不进”。
3.6应用是要注意事项:
3.6.1用因果分析关联图时,“要因”必是由对其未端原因逐一经现场验证并做出“标识”;
3.6.2图中一定有基于相互关联的因素。
(注:此法与矩阵调查表相近似略。)
在工程质量管理中,为了保证和提高项目质量所支付的一切费用,以及未达到项目质量标准
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从而就构成了工程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包括:内部故障质量成本、外部故障质量成本、工程鉴别成本和工程预防成本四项。
内部故障质量成本是指工程项目竣工之前,由于项目自身缺陷而造成的一些损失,以及为处
理其缺陷所发生的费用之和。(即:在施工过程中,没有达到设计、规范标准要求而重新处
理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如:返修返工的损失费、停工或误工的损失费、成品或半成品造成
报废的损失费和大小伤亡事故分析处理费等。 外部故障质量成本是指工程竣工交工后,因工程质量的缺陷不符合规范、设计要求而发生的
一切费用。如施工索赔费、回访回修费等。 工程鉴定成本是指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规范、标准及设计要求,对工程质量本身和材料、
构件与设备进行质量鉴定所需要的一切费用。如砼试验报告费、砂浆试验报告费、材料检验
费、工序(例焊接接头)检验费、设备安装验收检验费和施工过程中的维修费、交(竣)工
验收费等。
工程预防成本是指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所采取的预防措施所耗用的费用。也就是为使故障质量
成本和鉴别成本减少到最低限度所需要的一切费用。即:为尽量减少或降低工程质量事故,
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之前所投入的前期费用。如,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等的评审费,
创省(市)优质工程、国家鲁班奖工程及质量教育培训费等。
1、质量成本构成项目的互相关系
由于质量成本(即内部故障质量成本、外部故障质量成本、工程鉴别成本、工程预防成本)
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在施工过程的质量成本中,当某一项成本发生变化,
都将引起其他项成本的变化,甚至引起该工程质量总成本的变化。所以采取预防成本和鉴别
成本都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而且它们也能够获得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的成本。
在通常的情况下,当增加预防成本,则可提高工程质量和降低不符合项或不合格品率。同时,
可减少内(外)部的故障损失。当减少预防成本,又可能使工程质量下降和不合格率的上升,
这样势必增加鉴别成本、内外部故障成本,而且会使质量总成本的急剧增加。值得大家注意
的是,预防成本并不是越高就越好,当工程质量已达到一定标准量,这时候再想进一步提高
其质量,将会付出高昂代价。也就是说工程质量提高引起内(外)部故障质量成本的减小弥
补不了所增加的预防成本,工程质量总成本反而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的预防成本已属得
不偿失。
总之,工程质量成本的分析,主要是对其所组成的质量成本中应占比例进行分析,寻求一个
最佳比例的构成;也可以找出影响其成本的关键因素,从而提出改进质量和降低项目成本的
途径。即:内部故障质量成本、外部故障质量成本、工程鉴别成本及预防成本之和达到最低
时所构成的施工工程质量成本。施工工程质量成本与质量关系曲线和质量成本在其总成本中
所占比例
参考资料: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范文二:常用的质量统计分析方法
常用的质量统计分析方法
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有七种,包括分层法、排列图法、因果分析图法、相关图法、统计分析表法、直方图法和控制图法。
1(分层法(又称分类法)。分层法是将收集来的数据根据不同的目的,按其性质、来源、影响因素等加以分类和分层进行研究的方法。它是分析影响质量原因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的作用是,可以使杂乱的数据和错综复杂的因素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找到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分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清责任找出原因。应用分层法研究影响质量因素时,可先对操作者、机器、材料、方法、测量、环境和时间等方面进行分层,然后在小范围内再分层。
2( 排列图法。排列图法又称主次因素分析图法。它是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图11-4 金笔不合格原因排列图
排列图是根据"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原理而制作的。也就是把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或项目,按其对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就形成排列图。它的作用是能从多因素中找出关键因素,从而确定从何处人手解决问题。其结构是由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个直方形和一条曲线所组成。左纵坐标表示产品频数(产品出现的次数),即不合格品体数;右纵坐标表示频率(产品出现的次数和总的次数之比),即不合格品累计百分数;横坐标表示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或项目,按影响质量程度的大小从左至右依次排列;每个直方形的高度表示该因素影响的大小;曲线上每点的高度表示该因素累计百分数的大小,该曲线又称为巴雷特曲线。
为了利用排列图较准确地找到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通常把曲线的累计百分数分为三级作为判断标准,与此三级相对应的因素就分为三类:
(1)累计百分数在0-80,为A类,在这一区间的因素是(主要因素,其中占累计百分数50-80,区间的因素)关键因素,一般这种关键因素有一两个,是解决问题的入手处;
(2)累计百分数在80一90,的为B类,是次要因素;
(3)累计百分数在90一100,的为C类,这一区间的因素是一般影响因素。
3(因果分析图法。因果分析图又称鱼刺图,是用于分析质量问题产生具体原因的一种图表。制作这种图表的原则是,一般采用质量分析会的方式,集思广益,列出影响质量的因素,有系统地分析出不同的层次,形象地描述出它们的因果关系。寻求一个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要从大到小,从粗到细,追根求源,直到能具体采取措施为止。其形式如图10,5所示。
4(相关图法。相关图又称散布图。它是用来分析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其相关程度的方法。
5(统计分析表法。统计分析表又叫调查表,它是利用统计图表来记录和积累数据,并进行整理和粗略分析影响产品质量原因的一种常用图表。其表的格式可以根据产品和工序的要求来灵活确定其形式与项目。常用的调查表有四种;
(1)缺陷位置调查表;
(2)不良品原因统计调查表;
(3)按不良品项目分类调查表;
(4)其它。
范文三:质量统计分析Excel数据处理方法
Excel数据处理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给我们的组织带来了管理上新的认识,其中包含了如方差分析、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基本统计等大量的数理工具,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那就是大量的数据处理,这时我们就会想到用软件来帮助完成大量的运算。现在
应用于这一方面的软件很多,如MINITAB、SPSS、SAS等,但是大多为英文软件,在这里我要介绍的就是用EXCEL的数据分析与规划求解来帮助您进行简单的数
据分析。EXCEL的数据分析工具为中文界面,操作简单,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予大
家帮助。
第一节 加载宏
EXCEL的数据处理除了提供了很多的函数外,另外还有两个功能就是数据分
析和规划求解,但这两个工具必须加载相应的宏后才能使用,操作步骤为
,出现如图1-1的对话框,选择分析工具库和规划求解,点击确定后,在
工具菜单栏内出现了这两个分析工具。
图 1-1
第二节 随机数据与基本分析
在上一节通过加载宏在工具栏内增加了两个数据分析库,数据分析与规划求
解,在本节将介绍数据分析工具库中的随机数生成器和描述统计。
操作,出现如图2-1的对话框,对话框包含了方差分析、相
关系数、协方差分析等十几种分析工具,但一般处理对象为简单的数据。
图 2-1
在对话框内选择,将出现如图2-2的对话框,对话框提供了相应的随机数产生及存储的条件命令,具体如下:
图 2-2
1.变量个数:需要形成几组数据。
2.随机数个数:每组数据包含的数据个数。
3.分布:选择随机形成的数据期望服从的概率分布类型,包括均匀分布、
正态分布、二项分布、离散分布等。
4.参数:输入不同分布的参数,如正态分布要求提供平均值及标准偏差。
5.随机数基数:输入随机数的基数。
6.输出选项:选择输出区域将使随机数据在同一工作表的制定位置放置,
选择新工作表组将使随机数据放置在同一工作薄的新工作表中,选择新工作薄将
生成一个新的工作薄来存储数据或分析结果,以上选择将出现在后续的各种分析
工具对话框中,操作意义相同。
操作,在对话框内选择,将出现如图2-3的对话框,
对话框的内容解释如下:
图 2-3
1.输入区域:输入数据所在的区域,可以包含数据的标志,注意分析的数
据单个总体应包含在一列或一栏中。
2.分组方式:提供了两种选择,如果单个数据总体在同一行内,请选择
,如果在列中,则选择。
3.在选取数据区域时如果选择了数据标志,请选择。
4.输出选项:前三项内容如前所述,后四项选择内容供选择数据分析的内
容。
示例,用随机数发生器生成3组正态数据,每组数据容量为20,数据的平均值为5,标准偏差为0.2,并对形成的数据作描述性统计。
选择数据分析工具库的随机数发生器,在对话框中变量个数栏输入3,在随机数个数栏选择20,分布类型下拉表中选择正态分布,参数平均只栏输入5,标准偏差栏输入0.2,随机数基数输入0,结果如图2-4,确定后再工作表中输出
结果如图2-5,其中的列标志为提前输入。
图 2-4
图 2-5
选择数据分析工具库中的描述统计对上述形成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对话框中
输入区域选择随机数据所在的表格区域,分组方式按要求为逐列,因为包含标志
所以选择标志位于第一行,选择输出位置及汇总统计,均值置信度为95%及最大和最小值。选择如图2-6所示,单击确定,输出如图2-7的分析结果,注意其中的众数由于不存在而显示为#N/A。
图 2-6
图 2-7
第三节 方差分析
在数据分析工具库中提供了3种基本类型的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双
因素无重复试验和可重复试验的方差分析,本节将分别介绍这三种方差分析的应
用:
单因素方差分析
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之前,须先将试验所得的数据按一定的格式输入到工
作表中,其中每种水平的试验数据可以放在一行或一列内,具体的格式如图3-1,
图中每个水平的试验数据结果放在同一行内。
图 3-1
数据输入完成以后,操作,选择数据分析工具对话框内的单
因素方差分析,出现如图3-2的对话框,对话框的内容如下:
1. 输入区域:选择分析数据所在区域,可以选择水平标志,针对图3-1
的数据进行分析时选取(绿色)和黄色区域。
2. 分组方式:提供列与行的选择,当同一水平的数据位于同一行时选择
行,位于同一列时选择列,本例选择行。
如果在选取数据时包含了水平标志,则选择标志位于第一行,本例选
取。
3.
4. α:显著性水平,一般输入0.05,即95%的置信度。
图 3-2
5. 输出选项:按需求选择适当的分析结果存储位置。 按图3-2输入选项后,对图3-1的数据分析的结果如图3-3所示。
图 3-3
双因素无重复试验方差分析 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类似,在分析前需将试验数据按一定的格式输入工作表
中,如图3-4所示:
图 3-4
数据输入完成以后,操作,选择数据分析工具库中的双因素
无重复方差分析,出现如图3-5的对话框,对话框的内容如下: 1. 输入区域:选择数据所在区域,可以包含因素水平标志。
2. 果数据输入时选择了因素水平标志,请选择标志按钮。
3. 显著性水平α:根据实际情况输入,一般选择0.05。
4. 输出选项:按需要选择分析结果存储的位置。
图 3-5
分析图3-4中的数据,对话框如图3-5输入,分析结果输出如图3-6:
图 3-6
双因素可重复方差分析
双因素可重复方差分析与双因素无重复方差分析数据输入的区别在于对重
复试验数据的处理,如图3-7所示,就是将重复试验的数据叠加起来。
图 3-7
数据输入完成以后,操作,选择数据分析工具库中的双因素
可重复方差分析,出现如图3-8的对话框,对话框的内容基本与双因素无重复方
差分析相同,区别在于每一样本的行数选项,在此输入重复试验的次数即可。
3-8
若须对图3-7所示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时,按图3-8的显示输入即可,在输入区域选择数据所在区域及因素水平标志,在每一样本的行数处输入3,即每种组合重复3次试验,显著性水平选择0.05。在输出选项中可以按照需求选择分析
结果储存的位置。选择确定以后分析结果如图3-9所示。
图 3-9
第四节 相关分析与协方差分析
EXCEL数据分析工具库中提供了多因素数据的两两对应得相关分析与协方
差分析,分析结果分别为相关系数矩阵和协方差矩阵。
相关系数分析
在进行分析前先将数据按图4-1的格式输入EXCEL工作表中,并对输入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协方差分析。
图 4-1
操作,在出现的数据分析工具栏中选择相关系数,将出现如
图4-2的对话框,对话框内容如下:
1. 输入区域:选取图4-1数据表中的绿色和黄色区域,表示标志与数据。 2. 分组方式:根据数据输入的方式选择逐行或逐列,此例选择逐列。
3. 由于数据选择时包含了标志,所以要勾选标志位于第一行。
4. 根据需要选择输出的位置。
图 4-2
将信息按图4-2输入对话框后,选择确定,输出结果如图4-3所示。
图 4-3
协方差分析
数据输入依图4-1例,在数据分析内选择协方差,出现的对话框及输入方法
与相关系数分析相同,输入完成确定后,分析结果如图4-4所示。
第五节 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是我们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其方法是运用统计工具对设定的H0原假设做出判断,在EXCEL的数据分析工具库中,主要包括F检验、t-检验和z-检验3种,其中t-检验又根据两个样本间的方差情况分为等、异方差检验。
F检验 双样本方差分析
为了能进行分析,先用随机数发生器在EXCEL工作表内生成两组服从正态分
布的数据,注意标志为另外输入,生成的数据如图5-1所示。
5-1
在数据分析工具库中选择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出现如图5-2的对话框,对话框的内容及对生成的数据分析操作如下:
1. 变量1的区域:在数据表中选择第一变量的区域,本例为$A$1:$A$21。
2. 变量2的区域:在数据表中选择第二变量的区域,本例为$B$1:$B$21。
从上述选择可以看出,分析对象的两个变量可以具有不同的样本量。
3. 如果在选择变量1区域和变量2区域时,包含了数据的标志,则选择标
志框。
4. 显著性水平α:一般选择0.05或0.01,本例选择0.05。 5. 输出选项:根据需要选择分析结果存储的位置。
进行上述输入过程后,产生分析结果于相应得工作表位置,如图5-3,可以根据其中的P值判断,也可以根据F计算值与临界值的比较来判定,其中若
P值小于0.05或F计算值大于临界值,则说明两样本的方差存在显著差异,
反之则认为两样本间的方差差异不具备统计显著性。
图 5-2
图 5-3
t-检验 双样本等方差或异方差检验
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或异方差检验主要检验两个样本的均值差异显著性,其
中前者条件为两个样本的方差相等,后者条件为不相等,其操作流程基本相同,
现仅以双样本等方差分析为例对图5-1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
在数据分析数据库中选择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检验,出现如图5-3的对话框,对话框内容及分析的输入内容如下:
图 5-3
1. 变量1、2区域的输入与F检验相同。
2. 假设平均差,若输入0则原假设为两样本均值无显著差异。
3. 如果在选择数据是包含标志,则选择标志复选框。
4. 输入显著性水平。
按以上操作后输出内容如图5-4。可以根据其中的P值判断,也可以根据t
计算值与临界值的比较来判定,其中若P值小于0.05或t计算值大于临界
值,则说明两样本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反之则认为两样本间的均值差异不
具备统计显著性。
图 5-4
t-检验 双样本平均差检验
双样本平均差检验区别于上述两种检验的特点在于,两个样本的总体方差已
知,由于这点的局限性,其实际运用意义不大。其功能对话框如图5-5,对话框内容区别于t-检验就是对已知两个样本方差的输入。
图 5-5
第十节 回归与规划求解
回归分析在试验设计数据处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正交设计、均匀设计、
配方设计、复合设计都需要通过回归分析来寻找因素与响应变量间的关系,而
EXCEL的数据分析工具库中就提供了回归分析的工具。通过回归分析,一般会得
到因素与响应变量间的拟合方程,那么怎样根据拟合方程来确定最优试验条件
呢?这时就可以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库中的规划求解工具。
回归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前,须将试验结果数据按规定的格式输入EXCEL表格中。现假设为了解某指标Y与因素X1、X2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10次试验,试验数据结果输入EXCEL表中如图10-1。
图 10-1
试验数据输入完成后,在数据分析工具库中选择回归,出现如图10-2的对话框,对话框内容如下:
图 10-2
1. Y值输入区域:选择响应变量试验结果数据所在的区域,可以包含标志。
2. X值输入区域:选择因素取值数据所在的区域,可以包含标志。.
3. 如果选择数据时包含了标志则选择标志复选框。
4. 如果强制拟合线通过坐标系原点则选择常数为零复选框。
5. 置信度:分析置信度,一般选择95%。
6. 输出选项:根据需要选择分析结果输出的位置。
7. 残差选项:根据需要可选择分析结果中包含残差和标准残差以及残差图
与线形拟合图。
8. 如果希望输出正态概率图则选择响应得复选框。
为了分析图10-1中的数据,按图10-2的内容输入对话框中,分析的数据结
果如图10-3、10-4,图形结果如图10-5、10-6所示。
图 10-3
图 10-4
图 10-5
图 10-6
规划求解
假设现经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后得出,某试验指标Y与变量X1、X2之间的
22回归拟合方程为Y=150+20X+30X-46X*X-13X-35X,且拟合很好,现需确定最121212
优的试验条件。
根据要求用极值法确定最优条件,可得方程组如下:
20-46X-26X=0 21
30-46X-70X=0 12
首先在EXCEL工作表中设计输入如图10-7的内容,其中C3=B3,B2=20-46*D3-26*D2,B3==30-46*D2-70*D3,D2、D3为求解值放置的单元格。其
中C3=B3的意义是选择B3中的公式为目标函数,另外的函数为约束条件。
图 10-7
选择工具菜单栏内的规划求解,出现如图10-8的对话框,对话框内容为:
1. 设置目标单元格,此例选择C3,并选择条件,本例为等于0。 2. 可变单元格:放置解得单元格。
3. 约束:编辑求解约束,单击添加,出现如图10-9的对话框,在对话
框内可输入约束条件,输入后选择确定。
4. 可根据需要选择选项按钮,可对多项参数予以设定。
图 10-8
图 10-9
根据示例数据将各项输入对话框后确定,将出现求解结果如图10-10及敏感
性报告结果如图10-11。
图 10-10
图10-11
范文四:工程质量控制的统计分析方法
第七章 工程质量控制的统计分析方法
第一节 质量统计基本知识
一、总体、样本及统计推断工作过程
1(总体
总体也称母体,是所研究对象的全体。个体,是组成总体的基本元素。总体中含有个体的数目通常用N表示。在对一批产 品质量检验时,该批产品是总体,其中的每件产品是个体,这时N是有限的数值,则称之为有限总体。若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测时,应该把整个生产过程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产品视为总体。随着生产的进行N是无限的,称之为无限总体。实践中一般把从每件产品检测得到的某一质量数据(强度、几何尺寸、重量等)即质量特性值视为个体,产品的全部质量数据的集合即为总体。
2(样本
样本也称子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并根据对其研究结果推断总体质量特征的那部分个体。被抽中的个体称为样品,样品的数目称样本容量,用n表示。
3(统计推断工作过程
质量统计推断工作是运用质量统计方法在生产过程中或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样本,通过对样品进行检测和整理加工,从中获得样本质量数据信息,并以此为依据,以概率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对总体的质量状况作出分析和判断。质量统计推断工作过程见教材134页图7-1。
二、质量数据的收集方法
(一)全数检验
全数检验是对总体中的全部个体逐一观察、测量、计数、登记,从而获得对总体质量水平评价结论的方法。
(二)随机抽样检验 抽样检验是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组成样本,根据对样品进行检测的结果,推断总体质量水平的方法。
抽样检验抽取样品不受检验人员主观意愿的支配,每一个体被抽中的概率都相同,从而保证了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比较均匀,有充分的代表性;同时它还具有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准确性高的优点;它又可用于破坏性检验和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完成全数检测无法进行的检测项目,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抽样的具体方法有:
1(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完全随机抽样,是对总体不进行任何加工,直接进行随机抽样,获取样本的方法。
2(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或分组抽样,是将总体按与研究目的有关的某一特性分为若干组,然后在每组内随机抽取样品组成样本的方法。
3(等距抽样
等距抽样又称机械抽样、系统抽样,是将个体按某一特性排队编号后均分为n组,这时每组有 K二N,n个个体,然后在第一组内随机抽取第一件样品,以后每隔一定距离(K号)抽选出其余样品组成样本的方法。如在流水作业线上每生产100件产品抽出一件产品做样品,直到抽出n件产品组成样本。
4(整群抽样
整群抽样一般是将总体按自然存在的状态分为若干群,并从中抽取样品群组成样本,然后在中选群内进行全数检验的方法。如对原材料质量进行检测,可按原包装的箱、盒为群随机抽取,对中选箱、盒做全数检验;每隔一定时间抽出一批产品进行全数检验等。
由于随机性表现在群间,样品集中,分布不均匀,代表性差,产生的抽样误差也大,同时在有周期性变动时,也应注意避免系统偏差。
5(多阶段抽样
多阶段抽样又称多级抽样。上述抽样方法的共同特点是整个过程中只有一次随机抽样,因而统称为单阶段抽样。但是当总体很大时,很难一次抽样完成预定的目标。多阶段抽样是将各种单阶段抽样方法结合使用,通过多次随机抽样来实现的抽样方法。如检验钢材、水泥等质量时,可以对总体按不同批次分为R群,从中随机抽取r群,而后在中选的r群中的M个个体中随机抽取m个个体,这就是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二阶段抽样,它的随机性表现在群间和群内有两次。
[例题]: 对总体中的全部个体逐一观察、测量、计数、登记,从而获得对总体质量水平评价结论的方法是( )。
A. 全数检验 B. 随机抽样检验 C. 简单随机抽样 D. 分层抽样
答案:A
三、质量数据的分类
质量数据是指由个体产品质量特性值组成的样本(总体)的质量数据集,在统计上称为变量;个体产品质量特性值称变量值。 根据质量数据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计量值数据和计数值数据。
1(计量值数据
计量值数据是可以连续取值的数据,属于连续型变量。其特点是在任意两个数值之间都可以取精度较高一级的数值。它通 常由测量得到,如重量、强度、几何尺寸、标高、位移等。此外,一些属于定性的质量特性,可由专家主观评分、划分等级而 使之数量化,得到的数据也属于计量值数据。
2(计数值数据
计数值数据是只能按0,1,2,……数列取值计数的数据,属于离散型变量。它一般由计数得到。计数值数据又可分为计 件值数据和计点值数据。
(1)计件值数据,表示具有某一质量标准的产品个数。如总体中合格品数、一级品数。
(2)计点值数据,表示个体(单件产品、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等)上的缺陷数、质量问题点数等。如检验钢结构构件涂
料涂装质量时,构件表面的焊渣、焊疤、油污、毛刺数量等。
[例题]:根据质量数据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 )。
A. 计量值数据 B. 计数值数据 C. 计件值数据 D. 计点值数据 E.计价值数据
答案:AB
四、质量数据的特征值
样本数据特征值是由样本数据计算的描述样本质量数据波动规律的指标。统计推断就是根据这些样本数据特征值来分析、 判断总体的质量状况。常用的有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描述数据分布离中趋势的极差、标准偏差、变异系数等。
(一)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值
1(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又称均值,是消除了个体之间个别偶然的差异,显示出所有个体共性和数据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它由所有数据计算得到,是数据的分布中心,对数据的代表性好。其计算公式为:
(1) 总体算术平均数υ
υ=1/N(X1+X2+…+XN)=1/NΣXi
式中 N——总体中个体数;
Xi——总体中第i个的个体质量特性值。
(2)样本算术平均数
2.样本中位数。
样本中位数是将样本数据按数值大小有序排列后,位置居中的数值。当样本数n为奇数时,数列居中的一位数即为中位数; 当样本数n为偶数时,取居中两个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
(二) 描述数据离中趋势的特征值
1.极差R
极差是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是用数据变动的幅度来反映其分散状况的特征值。极差计算简单、使用方便,但粗略, 数值仅受两个极端值的影响,损失的质量信息多,不能反映中间数据的分布和波动规律,仅适用于小样本。其计算公式为: R=Xmax—Xmin
2.标准偏差。
标准偏差简称标准差或均方差,是个体数据与均值离差平方和的算术平均数的算术根,是大于0的正数。总体的标准差用 σ表示;样本的标准差用S表示。标准差值小说明分布集中程度高,离散程度小,均值对总体(样本)的代表性好;标准差的平方 是方差,有鲜明的数理统计特征,能确切说明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和波动规律,是最常用的反映数据变异程度的特征值。
(1)总体的标准偏差σ
(2)样本的标准偏差S
样本的标准偏差S是总体标准差σ的无偏估计。
(3)变异系数Cv
变异系数又称离散系数,是用标准差除以算术平均数得到的相对数。它表示数据的相对离散波动程度。变异系数小,说明
分布集中程度高,离散程度小,均值对总体(样本)的代表性好。由于消除了数据平均水平不同的影响,变异系数适用于均值有较大差异的总体之间离散程度的比较,应用更为广泛。其计算公式为:
Cv=σ,μ(总体)
[例题]:( )是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是用数据变动的幅度来反映其分散状况的特征值。
A. 极差 B. 标准偏差 C. 变异系数 D. 算术平均数
答案:A
五、质量数据的分布特征
(一)质量数据的特性
质量数据具有个体数值的波动性和总体(样本)分布的规律性。
在实际质量检测中,我们发现即使在生产过程是稳定正常的情况下,同一总体(样本)的个体产品的质量特性值也是互不相 同的。这种个体间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性,反映在质量数据上即为个体数值的波动性、随机性,然而当运用统计方法对这些大量 丰富的个体质量数值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后,我们又会发现这些产品质量特性值(以计量值数据为例)大多都分布在数值变动 范围的中部区域,即有向分布中心靠拢的倾向,表现为数值的集中趋势;还有一部分质量特性值在中心的两侧分布,随着逐渐 远离中心,数值的个数变少,表现为数值的离中趋势。质量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反映了总体(样本)质量变化的内在规律性。
(二)质量数据波动的原因
众所周知,影响产品质量主要有五方面因素,即人,包括质量意识、技术水平、精神状态等;材料,包括材质均匀度、理 化性能等;机械设备,包括其先进性、精度、维护保养状况等;方法,包括生产工艺、操作方法等;环境,包括时间、季节、 现场温湿度、噪声干扰等;同时这些因素自身也在不断变化中。个体产品质量的表现形式的千差万别就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质量数据也因此具有了波动性。
质量特性值的变化在质量标准允许范围内波动称之为正常波动,是由偶然性原因引起的;若是超越了质量标准允许范围的 波动则称之为异常波动,是由系统性原因引起的。
[例题] :质量特性值的变化在质量标准允许范围内波动称之为正常波动,是由( )原因引起的。
A. 系统性 B.偶然性 C. 特殊 D.一般
答案:B
1(偶然性原因
在实际生产中,影响因素的微小变化具有随机发生的特点,是不可避免、难以测量和控制的,或者是在经济上不值得消除, 它们大量存在但对质量的影响很小,属于允许偏差、允许位移范畴,引起的是正常波动,一般不会因此造成废品,生产过程正 常稳定。通常把4M1E因素的这类微小变化归为影响质量的偶然性原因、不可避免原因或正常原因。
2(系统性原因
当影响质量的4M1E因素发生了较大变化,如工人未遵守操作规程、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或过度磨损、原材料质量规格有显 著差异等情况发生时,没有及时排除,生产过程则不正常,产品质量数据就会离散过大或与质量标准有较大偏离,表现为异常 波动,次品、废品产生。这就是产生质量问题的系统性原因或异常原因。由于异常波动特征明显,容易识别和避免,特别是对 质量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生产中应该随时监控,及时识别和处理。
(三)质量数据分布的规律性
对于每件产品来说,在产品质量形成的过程中,单个影响因素对其影响的程度和方向是不同的,也是在不断改变的。众多 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使各因素引起的差异大多互相抵消,最终表现出来的误差具有随机性。对于在正常生产条件下的大量产品,误差接近零的产品数目要多些,具有较大正负误差的产品要相对少,偏离很大的产品就更少了,同时正负误差绝对值相等的产品数目非常接近。于是就形成了一个能反映质量数据规律性的分布,即以质量标准为中心的质量数据分布,它可用一个“中间高、两端低、左右对称”的几何图形表示,即一般服从正态分布。
概率数理统计在对大量统计数据研究中,归纳总结出许多分布类型,如一般计量值数据服从正态分布,计件值数据服从二项分布,计点值数据服从泊松分布等。实践中只要是受许多起微小作用的因素影响的质量数据,都可认为是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如构件的几何尺寸、混凝土强度等;如果是随机抽取的样本,无论它来自的总体是何种分布,在样本容量较大时,其样本均值也将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因而,正态分布最重要、最常见、应用最广泛。正态分布概率密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第二节 调查表法、分层法、排列图法与因果图法
一、统计调查表法
统计调查表法又称统计调查分析法,它是利用专门设计的统计表对质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粗略分析质量状态的一种方法。
在质量控制活动中,利用统计调查表收集数据,简便灵活,便于整理,实用有效。它没有固定格式,可根据需要和具体情况,设计出不同统计调查表。常用的有:
(1)分项工程作业质量分布调查表;
(2)不合格项目调查表;
(3)不合格原因调查表;
(4)施工质量检查评定用调查表等。
混凝土空心板外观质量问题调查表 表7-1
应当指出,统计调查表往往同分层法结合起来应用,可以更好、更快地找出问题的原因,以便采取改进的措施。
二、分层法
分层法又叫分类法,是将调查收集的原始数据,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按某一性质进行分组、整理的分析方法。分层的结果使数据各层间的差异突出地显示出来,层内的数据差异减少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层间、层内的比较分析,可以更深入地发现和认识质量问题的原因。由于产品质量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对同一批数据,可以按不同性质分层,使我们能从不同角度来考虑、分析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和影响因素。
常用的分层标志有:
(1)按操作班组或操作者分层;
(2)按使用机械设备型号分层;
(3)按操作方法分层;
(4)按原材料供应单位、供应时间或等级分层;
(5)按施工时间分层;
(6)按检查手段、工作环境等分层。
[例7-1]:钢筋焊接质量的调查分析,共检查了50个焊接点,其中不合格19个,不合格率为38,。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试用分层法分析质量问题的原因。
现已查明这批钢筋的焊接是由A、B、C三个师傅操作的,而焊条是由甲、乙两个厂家提供的。因此,分别按操作者和焊条生产厂家进行分层分析,即考虑一种因素单独的影响,见表7-2和表7-3。
由表7—2和表7—3分层分析可见,操作者B的质量较好,不合格率25,;而不论是采用家厂还是乙厂的焊条,不合格率都很高且相差不大。为了找出问题之所在,再进一步采用综合分层进行分析,即考虑两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见表7-4。
分层法是质量控制统计分析方法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其他统计方法一般都要与分层法配合使用,如排列图法、直方图法、控制图法、相关图法等,常常是首先利用分层法将原始数据分门别类,然后再进行统计分析的。
[例题]:( )是质量控制统计分析方法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其他统计方法一般都要与之配合使用。
A. 排列图法 B. 分层法 C. 直方图法 D. 相关图法
答案:B
三、排列图法
1(排列图法的概念
排列图法是利用排列图寻找影响质量主次因素的一种有效方法。排列图又叫帕累托图或主次因素分析图,它是由两个纵坐 标、一个横坐标、几个连起来的直方形和一条曲线所组成。实际应用中,通常按累计频率划分为(0,—80,)、 (80,—90,)、 (90,
-100,)三部分,与其对应的影响因素分别为A、B、C三类。A类为主要因素,B类为次要因素,C类为一般因素。
2(排列图的作法
下面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例7—2]: 某工地现浇混凝土构件尺寸质量检查结果是:在全部检查的8个项目中不合格点(超偏差限值)有150个,为改进并保证质量,应对这些不合格点进行分析,以便找出混凝土构件尺寸质量的薄弱环节。
(1)收集整理数据
首先收集混凝土构件尺寸各项目不合格点的数据资料,见教材141页表7—5。各项目不合格点出现的次数即频数。然后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将不合格点较少的轴线位置、预埋设施中心位置、预留孔洞中心位置三项合并为“其他”项。按不合格点的频数由大到小顺序排列个检查项目,“其他”项排在最后。以全部不合格点数为总数,计算各项的频率和累计频率,结果见教材142页表7-6。
(2)排列图的绘制
1)画横坐标。将横坐标按项目数等分,并按项目频数由大到小顺序从左至右排列,该例中横坐标分为六等份。
2)画纵坐标。左侧的纵坐标表示项目不合格点数即频数,右侧纵坐标表示累计频率。要求总频数对应累计频率100,。该例中150应与100,在一条水平线上。
3)画频数直方形。以频数为高画出各项目的直方形。
4)画累计频率曲线。从横坐标左端点开始,依次连接各项目直方形右边线及所对应的累计频率值的交点,所得的曲线即为累计频率曲线。
5)记录必要的事项。如标题、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时间等。
图7-4为本例混凝土构件尺寸不合格点排列图。
3(排列图的观察与分析
(1)观察直方形,大致可看出各项目的影响程度。排列图中的每个直方形都表示一个质量问题或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与各直方形的高度成正比。
(2)利用ABC分类法,确定主次因素。将累计频率曲线按(0,—80,)、 (80,—90,)、(90,—100,)分为三部分,各曲线下面所对应的影响因素分别为A、B、C三类因素。该例中A类即主要因素是表面平整度(2m长度)、截面尺寸(梁、柱、墙板、其他构件),B类即次要因素是水平度,C类即一般因素有垂直度、标高和其他项目。综上分析结果,下部应重点解决A类质量问题。
4(排列图的应用
排列图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主次因素。其主要应用有:
(1)按不合格点的内容分类,可以分析出造成质量问题的薄弱环节。
(2)按生产作业分类,可以找出生产不合格品最多的关键过程。
(3)按生产班组或单位分类,可以分析比较各单位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
(4)将采取提高质量措施前后的排列图对比,可以分析措施是否有效。
(5)此外还可以用于成本费用分析、安全问题分析等。
[例题]: 排列图法是利用排列图寻找影响质量主次因素的一种有效方法。实际应用中,通常按累计频率划分为三部分,与其对应的影响因素分别为A、B、C三类,其中A类是指( )。
A. 0,—60, B. 0,—80, C. 80,—90, D. 90,-100, 答案:B
四、因果分析图法
1(因果分析图的概念
因果分析图法是利用因果分析图来系统整理分析某个质量问题(结果)与其产生原因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因果分析图也称 特性要因图,又因其形状常被称为树枝图或鱼刺图。
从图7—5可见,因果分析图由质量特性(即质量结果指某个质量问题)、要因(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枝干(指一系列箭线表示不同层次的原因)、主干(指较粗的直接指向质量结果的水平箭线)等所组成。
2(因果分析图的绘制
下面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图7-5 因果分析图的基本形式
[例7-3]:绘制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因果分析图。
因果分析图的绘制步骤与图中箭头方向恰恰相反,是从“结果”开始将原因逐层分解的,具体步骤如下:
(1)明确质量问题—结果。该例分析的质量问题是“混凝土强度不足”,作图时首先由左至右画出一条水平主干线,箭头指向一个矩形框,框内注明研究的问题,即结果。
(2)分析确定影响质量特性大的方面原因。一般来说,影响质量因素有五大方面,即人、机械、材料、方法、环境等。另外还可以按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分析。
(3)将每种大原因进一步分解为中原因、小原因,直至分解的原因可以采取具体措施加以解决为止。
(4)检查图中的所列原因是否齐全,可以对初步分析结果广泛征求意见,并作必要的补充及修改。
(5)选择出影响大的关键因素,做出标记“?”。以便重点采取措施。
图7—6是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因果分析图。
3(绘制和使用因果分析图时应注意的问题
(1)集思广益。绘制时要求绘制者熟悉专业施工方法技术,调查、了解施工现场实际条件和操作的具体情况。要以各种形式,广泛收集现场工人、班组长、质量检查员、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因果分析更符合实际。
(2)制订对策。绘制因果分析图不是目的,而是要根据图中所反映的主要原因,制订改进的措施和对策,限期解决问题,保证产品质量。具体实施时,一般应编制一个对策计划表。
第七章 工程质量控制的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直方图法、控制图法与相关图法
一、直方图法
(一)直方图的用途
直方图法即频数分布直方图法,它是将收集到的质量数据进行分组整理,绘制成频数分布直方图,用以描述质量分布状态的一种分析方法,所以又称质量分布图法。
通过直方图的观察与分析,可了解产品质量的波动情况,掌握质量特性的分布规律,以便对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判断。同时可通过质量数据特征值的计算,估算施工生产过程总体的不合格品率,评价过程能力等。
(二)直方图的绘制方法
1. 收集整理数据
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数据,一般要求数据在50个以上。
[例7-4] : 某建筑施工工地浇筑C30混凝土,为对其抗压强度进行质量分析,共收集了50份抗压强度试验报告单,经整理如教材145页表7-8。
2(计算极差R
极差R是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本例中:
2 Xmax=46.2N,mm
2 Xmin=31.5N,mm
2 R=Xmax-Xmin=46.2-31.5=14.7N,mm
3(对数据分组
包括确定组数、组距和组限。
(1)确定组数k。确定组数的原则是分组的结果能正确地反映数据的分布规律。组数应根据数据多少来确定。组数过少,会掩盖数据的分布规律;组数过多,使数据过于零乱分散,也不能显示出质量分布状况。一般可参考表7-9的经验数值确定。
本例中取k=8
(2)确定组距h,组距是组与组之间的间隔,也即一个组的范围。各组距应相等,于是有:
级差?组距×组数
即 R?h?k
因而组数、组距的确定应结合级差综合考虑,适当调整,还要注意数值尽量取整,使分组结果能包括全部变量值,同时也便于以后的计算分析。
2 本例中: h=R/k=14.7/8=1.8?2N/mm
(3)确定组限。每组的最大值为上限,最小值为下限,上、下限统称组限。确定组限时应注意使各组之间连续,即较低组上限应
为相邻较高组下限,这样才不致使有的数据被遗漏。对恰恰处于组限值上的数据,其解决的办法由二:一是规定每组上(或下)组限不计在该组内,而计入相邻较高(或较低)组内;二是将组限值较原始数据精度提高半个最小测量单位。
本例采取第一种办法划分组限,即每组上限不计入该组内
首先确定第一组下限:
Xmin-h/2=31.5-2.0/2=30.5
第一组上限:30.5+h=30.5+2=32.5
第二组下限=第一组上限=32.5
第二组上限:32.5+h=32.5+2=34.5
以下依次类推,最高组限为44.5,46.5,分组结果覆盖了全部数据。
4.编制数据频数统计表
统计各组频数,可采用唱票形式进行,频数总和应等于全部数据个数。本例频数统计结果见教材146页表7-10。
5(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三)直方图的观察与分析
1.观察直方图的形状、判断质量分布状态
作完直方图后,首先要认真观察直方图的整体形状,看其是否是属于正常型直方图。正常型直方图就是中间高,两侧底,左右接近对称的图形,如教材147页图7-8(a)所示。
出现非正常型直方图时,表明生产过程或收集数据作图有问题。这就要求进一步分析判断,找出原因,从而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凡属非正常型直方图,其图形分布有各种不同缺陷,归纳起来一般有五种类型,如教材147页图7-8所示。
(1)折齿型(图7—8(b)),是由于分组组数不当或者组距确定不当出现的直方图。
(2)左(或右)缓坡型(图7—8(c)),主要是由于操作中对上限(或下限)控制太严造成的。
(3)孤岛型(图7—8(d)),是原材料发生变化,或者临时他人顶班作业造成的。
(4)双峰型(图7—8(e)),是由于用两种不同方法或两台设备或两组工人进行生产,然后把两方面数据混在一起整理产生的。
(5)绝壁型(图7—8(f)),是由于数据收集不正常,可能有意识地去掉下限以下的数据,或是在检测过程中存在某种人为因素所造成的。
[例题] :由于分组不当或者组距确定不当出现的直方图是( )型。
A. 折齿型 B. 孤岛型 C. 右缓坡型 D. 双峰型
答案:A
2. 将直方图与质量标准比较,判断实际生产过程能力
作出直方图后,除了观察直方图形状,分析质量分布状态外,再将正常型直方图与质量标准比较,从而判断实际生产过程能力。正常型直方图与质量标准相比较,一般有如教材148页图7—9所示六种情况。图7—9中:
T—表示质量标准要求界限;
B—表示实际质量特性分布范围。
(1)图7—9(a),B在T中间,质量分布中心 与质量标准中心M重合,实际数据分布与质量标准相比较两边还有一定余地。这样的生产过程质量是很理想的,说明生产过程处于正常的稳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认为全都是合格品。
(2)图7—9(b),B虽然落在T内,但质量分布中心 与T的中心M不重合,偏向一边。这样如果生产状态一旦发生变化,就可能超出质量标准下限而出现不合格品。出现这样情况时应迅速采取措施,使直方图移到中间来。
(3)图7—9(c),B在T中间,且B的范围接近了T的范围,没有余地,生产过程一旦发生小的变化,产品的质量特性值就可能超出质量标准。出现这种情况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以缩小质量分布范围。
(4)图7—9(d),B在T中间,但两边余地太大,说明加工过于精细,不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原材料、设备、工艺、操作等控制要求适当放宽些,有目的地使B扩大,从而有利于降低成本。
(5)图7—9(e),质量分布范围B已超出标准下限之外,说明已出现不合格品。此时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使质量分布位于标准之内。
(6)图7—9(f),质量分布范围完全超出了质量标准上、下界限,散差太大,产生许多废品,说明过程能力不足,应提高过程能力,使质量分布范围B缩小。
[例题]: 如图7—9(d),B在T中间,但两边余地太大,说明( )。
A. 这样如果生产状态一旦发生变化,就可能超出质量标准下限而出现不合格品
B. 生产过程一旦发生小的变化,产品的质量特性值就可能超出质量标准
C. 加工过于精细,不经济 D. 已出现不合格品
答案:C
二、控制图法
(一)控制图的基本形式及其用途
控制图又称管理图。它是在直角坐标系内画有控制界限,描述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波动状态的图形。利用控制图区分质量波动原因,判明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方法称为控制图法。
1(控制图的基本形式
控制图的基本形式如教材149页图7—10所示。横坐标为样本(子样)序号或抽样时间,纵坐标为被控制对象,即被控制的质量特性值。控制图上一般有三条线:在上面的一条虚线称为上控制界限,用符号UCL表示;在下面的一条虚线称为下控制界限,用符号LCL表示;中间的一条实线称为中心线,用符号CL表示。中心线标志着质量特性值分布的中心位置,上下控制界限标志着质量特性值允许波动范围。
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抽样取得数据,把样本统计量描在图上来分析判断生产过程状态。如果点子随机地落在上、下控制界限内,则表明生产过程正常处于稳定状态,不会产生不合格品;如果点子超出控制界限,或点子排列有缺陷,则表明生产条件发生了异常变化,生产过程处于失控状态。
2(控制图的用途
控制图是用样本数据来分析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有效工具。它的用途主要有两个:
(1)过程分析,即分析生产过程是否稳定。为此,应随机连续收集数据,绘制控制图,观察数据点分布情况并判定生产过程状态。
(2)过程控制,即控制生产过程质量状态。为此,要定时抽样取得数据,将其变为点子描在图上,发现并及时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失调现象,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
前面讲述的排列图、直方图法是质量控制的静态分析法,反映的是质量在某一段时间里的静止状态。然而产品都是在动态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在质量控制中单用静态分析法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动态分析法。只有动态分析法,才能随时了解生产过程中质量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使生产处于稳定状态,起到预防出现废品的作用。控制图就是典型的动态分析法。 [例题]: 控制图是用样本数据来分析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有效工具。它的用途主要有( )。
A. 过程分析 B. 过程控制 C. 过程判断 D. 过程稳定 E.过程变化
答案:AB
(二)控制图的原理
本章第一节质量数据波动的原因中已讲到,影响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原因,可分为系统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
在生产过程中,如果仅仅存在偶然性原因影响,而不存在系统性原因,这时生产过程是处于稳定状态,或称为控制状态。其产品质量特性值的波动是有一定规律的,即质量特性值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控制图就是利用这个规律来识别生产过程中的异常原因,控制系统性原因造成的质量波动,保证生产过程处于控制状态。
如何衡量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呢?我们知道:一定状态下的生产的产品质量是具有一定分布的,过程状态发生变化,产品质量分布也随之改变。观察产品质量分布情况,一是看分布中心位置(μ);二是看分布的离散程度(σ)。这可通过教材150页图7—11所示的四种情况来说明。
图7—11(a),反映产品质量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其分布中心与质量标准中心M重合,散差分布在质量控制界限之内,表明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这时生产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合格品,可继续生产。
图7—11(b),反映产品质量分布散差没变,而分布中心发生偏移。
图7—11(c),反映产品质量分布中心虽然没有偏移,但分布的散差变大。
图7—11(d),反映产品质量分布中心和散差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即μ值偏离标准中心,σ(s)值增大。
后三种情况都是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异常原因引起的,都出现了不合格品,生产过程处于不稳定状态,应及时分析,消除异常原因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依据描述产品质量分布的集中位置和离散程度的统计特征值,随时间(生产进程)的变化情况来分析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在控制图中,只要样本质量数据的特征值是随机地落在上、下控制界限之内,就表明产品质量分布的参数μ和σ基本保持不变,生产中只存在偶然原因,生产过程是稳定的。而一旦发生了质量数据点飞出控制界限之外,或排列有缺陷,则说明生产过程中存在系统原因,使μ和σ发生了改变,生产过程出现异常情况。
(三)控制图的观察与分析
绘制控制图的目的是分析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这主要是通过对控制图上点子的分布情况的观察与分析进行。因为控制图上点子作为随机抽样的样本,可以反映出生产过程(总体)的质量分布状态。
当控制图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点子几乎全部落在控制界限之内;二是控制界限内的点子排列没有缺陷。我们就可以认为生产过程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如果点子的分布不满足其中任何一条,都应判断生产过程为异常。
(1)点子几乎全部落在控制界线内,是指应符合下述三个要求:
1)连续25点以上处于控制界限内。
2)连续35点中仅有1点超出控制界限。
3)连续100点中不多于2点超出控制界限。
(2)点子排列没有缺陷,是指点子的排列是随机的,而没有出现异常现象。这里的异常现象是指点子排列出现了“链”、“多次同侧”、“趋势或倾向”、“周期性变动”、“接近控制界限”等情况。
1)链。是指点子连续出现在中心线一侧的现象。出现五点链,应注意生产过程发展状况。出现六点链,应开始调查原因:出现七点链,应判定工序异常,需采取处理措施,如教材151页图7—12(a)所示。
2)多次同侧。是指点子在中心线一侧多次出现的现象,或称偏离。下列情况说明生产过程已出现异常:在连续11点中有10点在同侧,如教材151页图7—12(b)所示。在连续14点中有12点在同侧。在连续17点中有14点在同侧。在连续20点中有16点在同侧。
3)趋势或倾向。是指点子连续上升或连续下降的现象。连续7点或7点以上上升或下降排列,就应判定生产过程有异常因素影响,要立即采取措施,如教材151页图7—12(c)所示。
4)周期性变动。即点子的排列显示周期性变化的现象。这样即使所有点子都在控制界限内,也应认为生产过程为异常,如教材151页图7—12(d)所示。
5)点子排列接近控制界限。是指点子落在了μ?2,以外和μ?3σ以内。如属下列情况的判定为异常:连续3点至少有2点接近控制界限。连续7点至少有3点接近控制界限。连续10点至少有4点接近控制界限。如教材151页图7—12(e)所示。
以上是分析用控制图判断生产过程是否正常的准则。如果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则把分析用控制图转为管理用控制图。分析用控制图是静态的,而管理用控制图是动态的。随着生产过程的进展,通过抽样取得质量数据把点描在图上,随时观察点子的变化,一是点子落在控制界限外或界限上,即判断生产过程异常,点子即使在控制界限内,也应随时观察其有无缺陷,以对生产过程正常与否做出判断。
三、相关图法
(一)相关图法的用途
相关图又称散布图。在质量控制中它是用来显示两种质量数据之间关系的一种图形。质量数据之间的关系多属相关关系。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质量特性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二是质量特性和质量特性之间的关系;三是影响因素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y和X分别表示质量特性值和影响因素,通过绘制散布图,计算相关系数等,分析研究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密切程度如何,进而对相关程度密切的两个变量,通过对其中一个变量的观察控制,去估计控制另一个变量的数值,以达到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这种统计分析方法,称为相关图法。
[例题]:在质量控制中( )是用来显示两种质量数据之间关系的一种图形。
A. 排列图 B. 直方图 C. 控制图 D. 相关图
答案:D
(二)相关图的绘制方法
[例7-5]: 分析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水灰比之间的关系。
1(收集数据
要成对地收集两种质量数据,数据不得过少。本例收集数据如教材152页表7—11所示。
2(绘制相关图
在直角坐标系中,一般x轴用来代表原因的量或较易控制的量,本例中表示水灰比;y轴用来代表结果的量或不易控制的量,本例中表示强度。然后将数据中相应的坐标位置上描点,便得到散布图,如教材152页图7-13所示。
(三)相关图的观察与分析
相关图中点的集合,反映了两种数据之间的散布状况,根据散布状况我们可以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类型,如教材153页图7-14所示。
(1)正相关(图7-14a)。散布点基本形成由左至右向上变化的一条直线带,即随x增加,y值也相应增加,说明x与y有较强的制约关系。此时,可通过对x控制而有效控制y的变化。
[例题]:散布点基本形成由左至右向上变化的一条直线带,即随x增加,y值也相应增加, x与y有较强的制约关系,这种相关图是( )。
A. 正相关 B. 弱正相关 C. 不相关 D. 负相关
答案:A
(2)弱正相关(图7—14b)。散布点形成向上较分散的直线带。随x值的增加,y值也有增加趋势,但x、y的关系不像正相关那么明确。说明y除受x影响外,还受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影响。需要进一步利用因果分析图法分析其他的影响因素。
(3)不相关(图7-14c)。散布点形成一团或平行于x轴的直线带。说明x变化不会引起y的变化或其变化无规律,分析质量原因时可排除x因素。
(4)负相关(图7-14d)。散布点形成由左向右向下的一条直线带。说明x对y的影响与正相关恰恰相关。
(5)弱负相关(图7-14e)。散布点形成由左至右向下分布的较分散的直线带。说明x与y的相关关系较弱,且变化趋势相反,应考虑寻找影响y的其他更重要的因素。
(6)非线性相关(图7-14f)。散布点呈一曲线带,即在一定范围内x增加,y也增加;超过这个范围x增加,y则有下降趋势,或改变变动的斜率呈曲线形态。
从图7-14可以看出本例水灰比对强度影响是属于负相关。初步结果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强度随着水灰比增大又逐渐降低的趋势。
第四节 抽样检验方案
一、抽样检验的几个基本概念
1(抽样检验方案
抽样检验方案是根据检验项目特性所确定的抽样数量、接受标准和方法。如在简单的计数值抽样检验方案中,主要是确定样本容量n和合格判定数,(即允许不合格品件数c,记为方案(n,c)。
2.检验(
检验是对检验项目中的性能进行量测、检查、试验等,并将结果与标准规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性能是否合格所进行的活动。它包括对每一个体的缺陷数目或某种属性记录的计数检验和对每一个体的某个定量特性的计量检验。
3(检验批
4(批不合格品率
批不合格品率是指检验批中不合格品数占整个批量的比重。反映了批的质量水平,其计算公式为:由总体计算:P=D,N 由样本计算:p=d / n
式中 P、p—分别由检验批,(总体)、样本计算的批不合格品率;
D、d—分别为检验批、样本中的不合格品件数;
N、n—分别为检验批、样本中的产品件数。
对于计点值数据,若用C表示批中的缺陷数时,其质量水平可由下式计算:
批的每百单位缺陷数=100 C,N
5(过程平均批不合格品率
过程平均批不合格品率是指对k批产品首次检验得到的k个批不合格品率的平均数。它可以衡量一个基本稳定的生产过程,在较长时间内所提供产品的质量水平。由总体计算的用 表示;由样本计算的k批的平均不合格品率用 表示。 是 的优良估计值。这里,首次检验的含义是指:在实施二次或多次抽样检验方案时,只能取第一个样本的P或p值计算;k值不应少手20批。一般利用抽样检验结果计算:公式为
6 .接受概率
接受概率又称批合格概率;是根据规定的抽样检验方案将检验批判为合格而接受的概率一个既定方案的接受概率是产品质量
水平,即批不合格品率P的函数,用L(p)表示,检验批的不合格品率p越小接受概率L(p)就越大。
二、抽样检验方案类型
(一)抽样检验方案的分类
抽样检验方案的分类见教材155页图7—15。
(二)常用的抽样检验方案
1.标准型抽样检验方案
(1)计数值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方案
计数值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方案是规定在一定样本容量n时的最高允许的批合格判定数c,记作(n,c),并在一次抽检后给出判断检验批是否合格的结论。c也可用Ac表示。c值一般为可接受的不合格品数,也可以是不合格品率,或者是可接受的每百单位缺陷数。若实际抽检时,检出不合格品数为d,则当:
d?c时,判定为合格批,接受该检验批;d,c定为不合格批,拒绝该检验批。
(2)计数值标准型二次抽样检验方案
时的合格判定数c和不合格判定数r(c,r,; 计数值标准型二次抽样检验方案时规定两组参数,即第一次抽检的样本容量n11111第二次抽检的样本容量n时的合格判定数C。在最多两次抽检后就能判断检验批是否合格的结论。其检验程序是: 22
第一次抽检n后,检出不合格品数为d,则当: 11
d?c时,接受该检验批;d?r时,拒绝该检验批;c<>
第二次抽检n后,检出不合格品是为d,则当: 22
d+d?c时,接受该检验批;d+d,c时,拒绝该检验批。 122122
以上两种标准型抽样检验程序见教材155页图7-16、图7-17。
(3)多次抽样检验方案
2.分选型抽样检验方案
计数值分选型抽样检验方案基本与计数值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方案相同,只是在抽检后给出检验批是否合格的判断结论和处理有所不同。即实际抽检时,检出不合格品数为d,则当:d,c时,接受该检验批;d,c时则对该检验批余下的个体产品全数检验。
3.调整型抽样检验方案
计数值调整型抽样检验方案时在对正常抽样检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后,根据产品质量的好坏,调整型抽样检验方案加严或放宽的规则详见教材156页图7-18。
三、抽样检验方案参数的确定
实际抽样检验方案中也都存在两类判断错误。即可能犯第一类错误,将合格批判为不合格批,错误地拒收;也可能犯第二类错误,将不合格批判为合格批,错误地接受。错误的判断将带来相应的风险,这种风险的大小可用概率来表示。如教材157页图7-19所示。
第一类错误是当p=po时,以高概率L(p)=1-α接受检验批,以α为拒收概率将合格批判为不合格。由于对合格品的错判将给生产者带来损失,所以关于合格质量水平p的概率α,又称供应方风险、生产方风险等。 o
第二类错误是当p=p时,以高概率(1-β)拒绝检验批,以β为接受概率将不合格批判为合格。这种错误是将不合格品漏判从1
而给消费者带来损失,所以关于极限不合格质量水平p的概率β,又称使用方风险、消费者风险等。 1
以下叙述均以技术指标准型一次抽样方案为例。
(一)确定α与β
如前所述,α是生产者所要承担的风险,β是使用者所要承担的风险;生产者特别要防止质量合格的产品错被拒收;反之,使用者则力求避免或减少接收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双方都希望尽量减小自己的损失。要绝对避免这两种错判是不可能的,片面强调某一方的利益也是不对的。一个合理有效的抽样检验方案应该是将两类风险都控制在一个适当小的范围内,尽量减少所带来的损失。
为了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一般都有一定的规定和标准,也可以双方协商确定。《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的规定是:在抽样检验中,两类风险一般控制范围是α=1,,5,;
β=5,,10,。对于主控项目,其α、β均不宜超过5,;对于一般项目,α不宜超过5,,β不宜超过10,。
(二)确定p (AQL)与p (LTPD) 01
1(应考虑的因素
p (AQL)是生产者比较重视的参数,p (LTPD)是使用者比较重视的参数,它们是制定抽样检验方案的基础,因此要综合考虑各01
方面因素的影响慎重确定。其主要方面有:
、p应以α、β为标准。 (1)确定p01
(2)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即过程平均批不合格品率 的大小。
(3)质量要求及不合格品对使用性能的影响程度。
(4)制造成本和检查费用。
2(确定p 0
一般由使用方和供应方协商确定;还可计算检验盈亏点p确定p,计算公式为: b0
检验盈亏点p =检验一件产品的成本(α),一件不合格品造成的损失(b) b
p值越小表示产品质量问题越严重,造成损失越大。 b
对于致命缺陷、严重缺陷、p值应取得小些p=0.1,、0.3,、0.5,等; 00
对于轻微缺陷,出于经济考虑,p值可取得大些:p=3,、5,、10,等。 00
3(确定p 1
抽样检验方案中,p与p的比例常用鉴别比p/ p表示,鉴别比值过小,如p/ p?3时,会因增加抽检数量n而使检验费用增101010
加;鉴别比值过大,如p,p>20时,又会放松对质量的要求,对用户不利。通常是以α=5,、β=10,为准,取P1=(4-lO)Po。 10
(三)确定抽样检验方案(n,c)
根据α、β与p、p和p,p可通过公式计算、查图、查表得到n,c数值。至此,抽样检验方案即已确定。 0110
以下仅介绍利用一次抽样检验表见教材158页(表7-12)求参数n,c的方法。 [例7-7]: 设α=0.05,β=0.10,p=0.01,p=0.07,求一次抽样检验方案(n,c)。 01
计算鉴别比p/ p=0.07/0.01=7; 10
查表 α=0.05,β=0.01栏内最接近的值为6.509;
查表 6.509对应c的值是2,对应的n p为0.818; 0
于是有:n p/ p=0.818/0.01=82 00
即所求一次抽样检验方案(82,2)。
抽样检验方案确定后,既可采用选定的抽样方法(分类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等),从既定的检验批中随机抽取n件样品,
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检验和判断。
范文五:[工作总结]工程质量统计分析方法
工程质量统计分析方法有分层法、因果分析图法、排列图法、直方图法四种。分层法是对工程质量状况的调查和质量问题的分析,找出质量问题及其原因;因果分析图法是对每一个质量特性或问题逐层排查找出其最主要的原因;排列图法是质量管理过程中,通过抽查检查或检验试验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偏差、缺陷、不合格等统计分析,以及造成质量问题和原因的统计数据分析排列出问题的累计频率和频数,得出应重点管理、次重点管理和适当加强的问题,又称,,,分类管理法;直方图法是观察分析生产过程质量是否处于正常、稳定和受控状态以及质量水平是否保持在公差允许的范围内。
《建设工程经济》这一门课考生相对陌生,这就需要大家认真看书。该学科的内容重点是:工程经济分析的程序、原则、指标体系、比较原理,现金流量构成,资金时间价值及其等值的计算,建设项目财务报表编制、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环境生态评价、多目标综合评价,项目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析,投资估算、资金筹措、资金成本、负债比例等计算,价值工程及设计方案选优,设备合理利用、更新、改造、租赁的经济分析,投资项目后评价。考生要了解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掌握和熟悉会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工程估价对于应试者是经常做的工作,不需要多讲,牢牢掌握就可以。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这一门课考生较为熟悉。由于建造师目前主要面向工程总承包单位和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和其他关键管理岗位的技术人员,所以要掌握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的理论、组织与方法,掌握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的工作性质、任务和责任,掌握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任务等。项目管理的七大任务需要大家系统学习,这是考试的重中之重。
《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这一门课考生会自认为没有问题,其实有好多平时操作的习惯与法规有违背,这就需要考生在考试中按法规条文来做题,自认为答案正确可能就是错的。这门考试要求大家充分掌握我国建设工程合同的主要内容及合同管理的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合同知识体系,并掌握我国建设领域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初步形
成一个清晰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
单项选择题一般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有以下几种方法:
1)直接选择法;
2)间接选择法;
3)感觉猜测法;
4)比较法;
5)逻辑推理法。
4.多项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多项选择题由1个题干和5个备选项组成,备选项中至少有2 个正确答案、最多有4个正确答案。如果应试者所选答案中有错误选项,该题得零分,不倒扣分;如果答案中没有错误综合信息选项,但正确选项未全数选出,则选择的每个选项得0.5分;如果答案中没有错误选项,并全数选出正确选项,则该题得2 分。多项选择题有一定难度,考试成绩的高低及考试科目是否通过,往往取决于多项选择题的得分。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分值是单项选择题的2倍,1道多选题相当于2 道单选题。所以应试者应抓紧时间,保证在考试时间内把所有的题目都做一遍,尽量把选题做完。
多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也可采用直接选择法、排除法、比较法和逻辑推理法,但一定要慎用感觉猜测法。应试者做多项选择题时,要十分慎重,对正确选项有把握的,可以先选;对没有把握的选项最好不选,宁“缺”勿“滥”。
在做题时,应注意多选题至少有2个正确答案,如果已确定了2个(或以上)正确选项,则对只略有把握的选项,最好不选;如果已经确定的正确选项只有一个,则对略有把握的选项,可以选择。如果对每个选项的正误均无把握,可以使用感觉猜测法,至少可以随机猜选一个。总之,要根据自己对各选项把握的程度合理安排应答策略。
考试时要先浏览一下所有案例,答题不一定从前往后一道题一道题的解答,应先答最有把握的案例。
在答案例题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答案符合相关知识点、观点正确,不能根据实际经验随意发挥案例分析的依据为:《石油化工工程管理与实务》、《石油化工工程管理与实务复习题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解答时切记不能根据实际经验随意发挥!在第一次阅卷过程中发现有许多考生在答案例题时按照工作中的实际做法来回答问题,由于国内许多企业管理不是十分规范,做法不是十分统一,所以根据实际做法作为答题依据所得出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样答题不能正确把握采分点,即使答了很多,但因为不符合采分点,所以得分很低。 2.关键词表述准确、语言简洁,把握不准的地方尽量回避,避免画蛇添足 做专业实务案例分析题必须审清题干,充分理解问题的含义和考核内容,因为案例考试题多量大,又加上许多考生对案例分析所用理论知识掌握的不是十分透彻,所以做起题来速度上不去,语言不简练,就十分耽误时间,使考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所有题目。如果考生对考题的部分知识点比较了解,部分知识点把握的不是十分准确,回答时就应尽量回避这些把握不准的知识点;如果考生对考题的知识点比较熟悉,为了得高分,对于题干中没有提到的知识也面面俱到的回答,就会画蛇添足,浪费宝贵的答题时间。
3.解答紧扣题意、有问必答,不能随意改变材料背景例如,在回答一个案例题时,有一安装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有一道工序需要焊接,此道工序的施工期为3天,刚施焊半天就赶上停电事故,停电造成主机安装工序延长2天时间,焊接工序为该工程的关键工序,问是否会影响总工期,为什么,
解答:会影响,因为主机安装工序在关键线路上。又例如,在回答一个案例题时,有一安装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停电造成主机安装工序延长时间2天,此道工序的总时差为5 天,问是否会影响总工期,为什么,
解答:不会影响总工期,因为此道工序的总时差为5天。
背景材料有细微变化可能会导致答案发生很大变化。案例题是千变万化的,同一知识点可以有若干种问法,要充分利用背景材料中的条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层次地解答问题,思考和确定解答该问题的若干重点以及可能运用的相关知识点。
4.分析背景材料中内涵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法定关系、表达顺序等各种关系和相关性 以上仅是我们的一点经验之谈,希望能够对广大考生有一定的帮助。
08《建设工程法规》考点速记
1)了解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及有关行业管理的规定;
(2)具有一定的施工管理专业知识;
(3)具有一定的施工管理实践经验和资历,有一定的施工组织能力,能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
?建造师执业范围
(1)担任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经理(—级建造师可以担任二级及以下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经理)。
(2)从事其他施工活动的管理工作;
(3)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业务。
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和法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级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依法制定的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建造师执业前提
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必须经过册登记.方可以建造师名义执业。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未经注册的,不得以建造师名义从事建设工程
施工项目的管理工作。
申请注册的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
(1)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
(2)无犯罪记录;
(3)身体健康,能坚持在建造师岗位上工作;
(4)经所在单位考核合格。
经注册的建造师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原注册管理机构注销注册:
(1)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2)受刑事处罚的;
(3)因过错发生工程建设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或有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
(4)脱离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及其相关工作岗位连续2年(含2年)以上的;
(5)同时在2个及以上建筑业企业执业的;
(6)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
?建造师执业基本要求
建造师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的各项规定.恪守职业道德。
?建造师执业专业划分
一级建造师执业划分为14个专业:房屋建筑工程、公路工程、铁路工程、民航机场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电力工程、矿山工程、冶炼工程、石油化工工程、市政公用工程、通信与广电工程、机电安装工程、装饰装修工程。
二级建造师执业划分为lO个专业:房屋建筑工程、公路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电力工程、矿山工程、石油化工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冶炼工程、机电安装工程、装饰装修工程。
?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法律关系是指由法律规范调整一定社会关系而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是由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客体和法律关系内容三个要素构成。?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活动,受民事法律规范调整,在法律上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1)自然人
自然人是基于出生而依法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人。公民是指具有本国国籍。依法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并承担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的人。在我国,公民是社会中具有我国国籍的一切成员,包括成年人、未成年人和儿童。自然人则既包括公民。又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各国的法律一般对自然人都没有条件限制。
自然人在工程建设活动中也可以成为工程建设法律关系的主体。如施工企业工作人员(建筑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注册执业人员等)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时,即成为工程建设法律关系主体。
(2)法人
法人与自然人相对,它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存在必须具备如下五个条件:
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依据法人是否具有营利性,把法人分为如下两大类。
?企业法人。企业法人是指以从事生产、流通、科技等活动为内容,以获取利润和增加积累、创造社会财富为目的的营利性的社会经济组织。从我国实际社会经济生活来看。企业法人有国有企业法人、集体企业法人、私营企业法人、联营企业法人、中外合资企业法人、中外合作企业法人、外资企业法人、股份有限公司法人和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等。
在工程建设活动中,企业法人的主要表现形式即施工企业。施工企业是指从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装修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活动的企业。
施工企业资质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大序列:施工总承包序列企业资质设特级、一、二、三共四个等级,分为12个资质类别;专业承包序列企业资质设二至三个等级,60个资质类别;劳务分包序列企业资质设一至二个等级,13个资质类别。
?非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是为了实现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及其他公益目的而设立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包括:机关法人(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政党机关等),事业单位法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学、新闻、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法人(协会、学会、联合会、研究会、基金会、联谊会、促进会、教会、商会等具备法人条件并经核准登记,都可以成为社会团体法人)。
(3)其他组织
指依法或者依据有关政策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各类组织。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组织也被称为非法人组织,包括非法人企业,如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劳务承包企业、合伙企业、非法人私营企业、非法人集体企业、非法人外商投资企业、企业集团、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等;非法人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如附属性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和一些不完全具备法人条件的协会、学会、研究会、俱乐部等社会团体。
?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所共同指向的事物。
民事法律关系客体分四类:
(1)表现为财的客体。财一般指资金及各种有价证券。在工程建设法律关系中表现为财的客体主要是建设资金.如工程
建设贷款合同的标的.即一定数量的货币。
(2)表现为物的客体。法律意义上的物是指可为人们控制的并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工程建设法律关系中表现为物的客体,主要是建筑材料。如钢材、木材、水泥及其构成的建筑物,还有建筑机械等设备。某个具体基本建设项目即是工程建设法律关系中的客体。
(3)表现为行为的客体。法律意义上的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在工程建设法律关系
中。行为多表现为完成一定的工作,如勘察设计、施工安装、检查验收等活动。工程建设勘察设计合同的标的,即完成一定的勘察设计任务;工程建设施工合同的标的,即按期完成一定质量要求的施工行为。
(4)表现为非物质财富的客体。法律意义上的非物质财富是指人们脑力劳动的成果或智力方面的创作,也称智力成果。在工程建设法律关系中,如果设计单位提供的是具有创造性的设计图纸,该设计单位依法可以享有专有权,使用单位未经允许不能无偿使用。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民事主体的具体要求.决定着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它是联结主体的纽带。
(1)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定范围内有权进行各种民事活动。权利主体可要求其他主体作出一定的行为或抑制一定行为,以实现自己的民事权利,因其他主体的行为而使民事权利不能实现时有权要求国家机关加以保护并予以制裁。
(2)民事义务。民事义务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必须按法律规定或约定承担应负的责任。民事义务和民事权利是相互对应的,相应主体应自觉履行民事义务,义务主体如果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
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如某单位与其他单位签订了合同,主体双方产生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此时,受民事法律规范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即告产生。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三个要素发生变化。
(1)主体变更。主体变更可以表现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数目增多或减少,也可以表现为主体改变。在民事合同中,客体不变,相应权利义务也不变,此时主体改变也称为合同转让。(2)客体变更。客体变更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发生变化。客体变更可以是其范围变更,也可以是其性质变更。
(3)内容变更。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变更,将会导致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即内容的变更。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不变,内容也可以变更,它表现为双方权利或义务的增加或减少。
?民事法律关系的终止
民事法律关系的终止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复存在,彼此丧失了约束力。
(1)自然终止。民事法律关系自然终止是指某类民事法律关系所规范的权利义务顺利得到履行,取得了各自的利益。从而使该法律关系达到完结。
(2)协议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协议终止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协商解除某类法律关系所规范的权利义务,致使该法律关系归于消灭。
(3)违约终止。民事法律关系违约终止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一方违约,或发生不可抗力,致使某类民事法律关系规范的权利不能实现。
?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关系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能产生,而这种法律关系的变更和终止也由一定情况决定的。这种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情况,即是人们通常说的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即是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原因。
法律事实按是否包含当事人的意志分为两类。
(1)事件
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而产生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
当工程建设法律规范规定把某种自然现象和建设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种现象就成为法律事实的一种,即事件。这就是工程建设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原因之一。事件产生大致有三种情况。?自然事件。自然现象引起的.如地震、台风、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等。?社会事件。社会现象引起的。如战争、暴乱、政府禁令等。?意外事件。即突发事故.如失火、爆炸、触礁等。
(2)行为
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包括积极的作为或消极的不作为.都能引起工程建设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行为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基于法律规定或有法律依据。受法律保护的行为。如根据设计任务书进行的初步设计的行为、依法签订工程建设承包合同的行为。?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受法律禁止的侵犯其他主体的建设权利和建设义务的行为。如违反法律规定或因过错不履行工程建设合同;没有国家批准的建设,擅自动工建设等行为。?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指国家授权机关依法行使对建设业的管理权而发生法律后果的行为。如国家建设管理机关下达基本建设计划,监督执行工程项目建设程序的行为。?立法行为。立法行为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在法定权限内通过规定的程序.制定、修改、废止工程建设法律的活动。如国家制定、颁布工程建设法律、法规、条例等行为。?司法行为。司法行为是指国家司法机关的法定职能活动。它包括各级检察机构所实施的法律监督,各级审判机构的审判、调解活动等。如人民法院对工程建设纠纷案件作出判决的行为。
?代理的概念
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由此可见,在代理关系中.通常涉及三个人,即被代理人、代理人和第三人。
?代理的种类
代理有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三种形式。
(1)委托代理,委托代理是指根据被代理人的委
托而产生的代理。如公民委托律师代理诉讼即属于委托代理。委托代理可采用口头形式委托,也可采用书面形式委托。如果法律明确规定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委托的,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如代签工程建设合同就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在实际生活中,委托代理应注意下列问题:
?被代理人应慎重选择代理人。
?委托授权的范围要明确。
?委托代理的事项必须合法。
(2)法定代理,法定代理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代理。如父母代理未成年人进行民事活动就属于法定代理。法定代理是为了保护无行为能力的人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一种代理形式,适用范围比较窄。
(3)指定代理,指定代理是指根据主管机关或人民法院的指定而产生的代理。这种代理主要是为无行为能力的人和限制行为能力的人而设立的。如人民法院指定一名律师作为离婚诉讼中丧失行为能力而又无其他法定代理人的一方当事人的代理人,就属于指定代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质量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