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考历史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⑴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
⑵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
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⑶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
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与热战等。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⑴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 ⑵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⑶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西安事变、法国大革命、二战等。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
范文二: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篇一: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一、答题技巧:
1、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
2、点多而全,回答直接,使用专业词句。
例: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1)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2)改变绝对平均主义分配弊端。
(3)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4)解放生产力、劳动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5)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巩固政权。
(6)促进农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发展;
为工业化提供物质基础。
(7)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
解决方法—总结。
5、杜绝错别字。
二、审题技巧
1
1、审题目类型:叙述题、论证题、分析题、比较题、评价题和综合题。
2、审限定条件。题目的限定条件包括时间、空间、人物、设问角度等。
3、审求答内容。这些内容通常是原因、影响、异同点、特点、性质、结局、意义之类。
4、审能力要求。试题考查我什么能力,是识记,理解,还是应用,题目的要求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5、审题目分值。一个2分的求答项,不可能要你用很多话回答。
结构严谨是提高答题质量的关键。一要注意问什么、答什么,做到紧扣题意,有问有答;二要讲究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做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三要有正面的回答,也要有一二句话的小结。力争内容完整是解题的重中之重。
例1:以历史原因的分析为例,总结中国古代史上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1)政治因素:国家统一与分裂,社会动荡与安宁,政府重视与摧残。(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与停滞,发展的新突破与新的生产方式出现。(3)民族关系:民族友好与战争,民族融合与交流。(4)对外关系:友好往来与频繁交往,闭关政策与开放。按此思路和技巧,可得出中国古代史上任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历史条件。
材料选择题分三步进行:第一,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
2
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目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例3: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或自治领
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四、非选择题技巧
1、答案来源于材料类型
此类题目设问为“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按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找出相应的文字信息并标记下来(这一步叫“找”),然后将找出来的文字信息按题目的要求筛选,分层次地、有条理地分点作答出来(这一步叫“答”)。
2、答案来源于课本类型
此类试题最大的特点是用新材料考查课本知识,对此首先需要做准确的知识定位,根据试题要求确定时间及线索,然后定位于课本的某一章(或几章)某一节的某一子目。然后根据记忆来答题。
3
3、答案既不来源于材料也不来源于课本
此类非选择题在近年高考试卷中比较少见,此类试题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地获取和解读信息,灵活地调动和运用知识,准确地描述和阐释事物,综合地论证和探讨问题。以上能力在今年的《考试说明》中表述如下: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取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4、答案来源于图表。
五、历史基本能力考查注意事项:
1、分析能力:如中国古代史原因、影响类的分析一般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几个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原因分析一般是从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几支社会力量等方面分析;世界近现代史的影响分析一般是从国内、国际等几个方面分析。
2、比较能力:对于此项能力,关键是找准可比点。如比较相同时间不同国家(中西比较)或不同阶级(义和团与戊戌变法)的不同表现,可就其时代背景比较相同,就其国家性质或阶级属性比较不同;如比较不同时间的同一属性
的事件(如太平天国与义和团、早晚期资产阶级革命),可就其时代特征比较不同,就其阶级属性比较相同。
3、归纳概括能力:常见的考查归纳概括能力的中心词有
4
特点、阶段特征、几个方面的表现等等。对于此项能力做题的关键是不能罗列史实,而要在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归类,然后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
4、评价能力:常见的考查评价能力的中心词有你对**的看法或评价等。此类能力做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用“两分法”;?注意把人物或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即“不能苛求古人”;?评价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跨度大的事物(如重农抑商政策、科举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要分阶段评价。
5、其它能力:如“说明”要注意用史实说明;“启示”指历史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对今天的启迪等等。
六、高考复习方法。
1、专题复习法。
(1)专题复习不是历史知识的罗列和归类,而是要揭示专题历史发展的规律,如:中国古代儒学制度发展的趋势。
(2)专题复习要细化,如中国古代农业,可细化为土地制度、农具、农作物、水利兴修、农书等。
2、问题中心法。如围绕着“民主与法制――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历程”相关知识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制度的追求,中共领导下的民主政治建设等内容。问题中心法与专题复习法不同,其
5
最大的特点是灵活,充分挖掘隐性知识,可以进行深度复习。
3、回归考纲课本法。
4、查漏补缺法。即考生对自己历史知识掌握的情况要有清醒的认识,发现自己没有掌握的历史知识应及时补上。查漏补缺法适宜于所有的学科,历史除了像其他学科一样重视书本练习外,还要注意:重要历史地图或图片,每章的引言,课本中的材料等。
5、复习要求:
(1)扎实。具体而言搞清历史概念、掌握历史线索、把握历史阶段性特征。要建立纵向、横向、深度三维的历史知识网络。
(2)活用。指考生要有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概括、归纳、分析综合、评价创新思维能力等。
(3)做到史论结合,详略得当。
篇二: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学生版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2014、5)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思路和干扰项设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偷梁换柱法。这种方法就是题目或备选项在推理、判断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法来设臵学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从而达到掩人耳
6
目的目的。
【例1】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2(因果混淆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混臵一起,以造成考生的判断失误。
【例2】(天津文综卷 )?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 )
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3(以偏概全法。这种方法通常是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
7
【例3】(江苏历史卷 )徐坷《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灼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4(舍本求末法。这种方法是以表象或假象否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使考生辨别不出真相,结果求末而舍本。
【例4】(广东文综卷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5(似是而非法。用这种方铸设计的题目,其备选项的表述含有较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立,但题目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虽整体上勉强可以如此表述,但不能透彻地体现内涵。
8
【例5】(浙江文综卷)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6(鱼目混珠法。这种方法是在备选项中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鱼目混珠,以扰乱考生正常的思路,造成其目珠不分,求珠而得目。如:
【例6】(广东文综卷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7(变换叙述法。这种方法是在题干尤其是备选项部分,将教材原有叙述变换成新的面孔,或者设计出高于教材的新结论,以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和应变能力。这种方法的运用
9
在近几年的高考选择题中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是一种高级的考查方式。
【例7】(安徽文综卷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中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二、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审题技巧和解题技巧
(一)历史选择题的基本审题和解题方法
选择题一般由题干(主干语、中心词语、条件限定语)和备选项组成。 95,以上是通过文字材料、数据图表、地图、漫画等创设的新材料、新情境题,其中文字类选择题所占的比重最大。
选择题审题的基本规律(1)看题干:要做到“四审”,有的放矢。第一,要明确题目结构,找出关键词语,确定答题方向;第二,要界定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以明晰答题范围;
10
第三,要弄清题目的基本类型,结合相应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第四,要明确涉题概念、理论和观点的内涵与外延。(2)审备选项:要“四推敲”备选项,对症下药。 第一,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基本常识; 第二,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第三,推敲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第四,推敲备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对立关系。审题的基本规律关系。
1(弄清题目的时间限制。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
【例8】(福建文综卷)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1和图2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
A(睦邻友好 B(战略结盟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例9】(全国?卷)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
11
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2(确定题目的空间因素。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因素即人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的纵向和横向观察,只有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纵向和横向的观察比较,才能明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
【例10】(江苏历史卷)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
3(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或立场。每道选择题均涉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只有明确了其性质、立场,才能够迅速区分题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现象和本质等因素,才能够迅速确定正确选项。
【例11】(新课程全国文综卷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楼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
12
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例12】(全国文综卷?)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明晰题目涉及的基本理论。当前的高考历史选择题,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此 考生在审
题时,应自觉地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与英雄的关
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题目进行深人分析。
【例13】(四川文综卷)?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13
(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5(找出所考查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臵。高考选择题尤其是材料型选择题,选材大多新颖独特,但无论怎样变化,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它的?身影?。因此,审题中回归教材,先确定其在教材中的位臵,对解题大有裨益。如:
【例14】(安徽高考)图6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 )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例14】(高考大纲全国卷)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滞涨”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
A(增加货币发行量B(扩大政府开支
C(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 D(增加政府税收
14
6(洞察题目反映的史学范式。随着我国历史研究的不断深人,新的史学观念不断涌现,运用史学范式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成为重要手段。这些史学范式主要有文明史范式、全球史范式、近(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革命史范式等。洞察题目中的史学范式的运用,对于解题至关重要。
【例15】(重庆文综卷)《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领导权D(排斥了**的正确领导
【例16】(全国?卷)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15
【例17】(四川文综卷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 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二)几种典型的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第?类:限制性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紧扣限制性条件。限制性选择题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较强的限制性,这种限制性主要表现为对时间、方位、频率、大小、多少、秩序、长短、程度等的限定。解题中把握了这些限定,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应该注意的是,一道试题中的限制性条件往往不止一个,审题时不要顾此失彼。
【例18】(山东文综卷 )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一1958,1959一1964,1970一1975,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一1964年相对应的是( )
AB C D
2.挖掘隐含的条件。限制性选择题的限制性条件不仅呈现在题目的表面,还常常隐含在题目的表述中。挖掘这些隐含条件,是解题不可或缺的关键途径。
【例19】(福建高考)“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告示发表
16
的历史背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例20】(山东高考)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3(重点关注程度词。题中的程度词主要分布在备选项中,往往具有绝对性,要么完全肯定或否定某一历史事实,要么以偏概全,不留余地。关注这些程度词,是排除错误、找到答案的巧妙方法。
【例21】(新课程全国文综卷)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4(运用阶段性特征。限制性选择题往往是在时间上做文
17
章,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并运用这些特征为己所用,是迅速排除错误选项,找出正确答案的必要措施。
【例22】(全国?卷)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
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例23】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第?类:最佳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程度比较法。程度比较法就是把试题所示的四个选项从程度上进行比较,按程度排列出四个选项的频率、大小、高低、长短、重要性等,找出最佳答案。排列应从试题的限制词、关键词着眼。
【例24】(新课标全国文综卷)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
18
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2(题眼突破法。题眼突破法就是对试题中的重点词进行分析,这些重点词往往是着重强调某些方面的要求的,突破了这些重点词也就找到了解题的题眼。
【例25】(天津文综卷)《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3(史实排除法。史实排除法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史实),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来。
【例26】(上海历史卷)乾隆皇帝曾对法国产生浓厚的兴趣,打算派外交使团会见路易十六。这一计划最终付诸东流,原因可能是( )
A(法国发生了大革命B(清廷忙于抗击沙俄人侵
C(中国正在和英使签订两国通商协议 D(普法战争爆发
4(假想推论法。假想推论法就是先假设某一备选项的结
19
论是正确或错误的,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来。
【例27】(广东文综卷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第?类:比较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重点确立比较项。比较型选择题要求从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要求考生选择出正确的或符合题意的选项来。有的题目是从单一的知识点出发去比较,而有的题目则是从全面的角度去比较。因此,确立比较项,是辨别其正误的首要条件。
【例28】(江苏历史卷)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B. ??C.???D.???
20
2(把握比较的侧重点。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实、有的题目只要求比较两历史现象的其中一方面的内容,此内容就决定了题目的正确答案的得出,必须高度重视这一侧重点。
【例29】(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3(明确比较的时空范围限制。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是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范围的,与之相联系的比较型题目,也不可避免地要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入手设计陷阱。
【例27】( 新课标全国卷)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第?类: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运用排除法。就是根据题意,排除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得出正确的结论。运用排除法时,通常要注意选项表述中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片面性、以偏概全、时间空间不符等说法。如:
21
【例30】(四川文综卷 )历史学家陈寅悟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完善科举程序?创立行省制度?强化文人政治 ?世俗文学兴起
A.??? B. .??? C.???. D.???
2(首尾两端确定法。主要用于排序选择题的解答,是先确定两端的序号再确定中间的序号排列的筛选法。
【例31】(上海历史卷)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人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
篇三: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公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 (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22
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4、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 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23
7、影响或意义类:
影响或意义=(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8、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9、性质分析类: 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10、历史评价类 ?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事物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观点评价=是什么(材料的观点或你的观点)+为什么(你的理由)+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
11、启示、认识类:
?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24
?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12、开放性问答题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否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相关热词搜索:高考 答题 大题 技巧 历史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模板 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25
范文三: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2016
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2016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推荐了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同一般材料解析题一样,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广,形式多样,如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材料选择题对同学们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同学们具有阅读 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即要求同学们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求考生 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
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 信息。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 位、客观。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
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如中国古代的史料对农民战争中的 人物都称为" 贼"" 匪" 等,对这些要进行客观的分析。
此类题由于命题灵活,思路开阔,所以近年来颇受重视,特别是在上海高考试卷中,2004年的历史题中全部都引有材料。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要予以关注。
例题:
【例1】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中部文字为" 认门前白兔儿为记"; 下部文字为" 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 印记" 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 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 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 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 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解题思路】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在宋代已经生产了钢针,但不能判定是此时才开始的,印记上有商标的标示和广告的内容,但也不能判定这是最早的商标、广 告,所以A 、B 两项应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才出
现的,同时在材料中也根本没有反映生产关系的内容,所以D 项也应排除。从题中" 收 买"" 造"" 转卖兴贩" 等内容可以看出C 项是正确的。
【答案】C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准确理解能力,在做题时要将备选项中的内容同材料一一对应,只有完全符合的才正确,如本题的A 、B 两项中的" 开始"" 最早" 显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这就是没有客观准确地反映材料,所以应排除。
【例2】('03?上海) 观察下面《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的漫画,作者表达的是英国意欲
A. 帮助欧洲大陆的弱小国家 B.打破欧洲的均势格局
C. 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 D.同欧陆列强结成联盟
【解题思路】此题是一道漫画题,画面简单,但寓意明确。从画面看,英国在帮助一个弱国,但我们还应看到,他在帮助弱国的时候,没有将强国打垮,而是使欧洲形成了一个均势,这也正是英国的目的。
【答案】C
【点拨】在做漫画题时,同学们不仅要了解和明确漫画的表面意思,更要分析其内在的本质性内容,同时如果一个漫画有多个人物或事物,还要分析其相互关系,以此达到准确把握漫画内容的目的。
【例3】下列四种曲线反映了中国近代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其中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A. ① B.② C.③ D.④
【解题思路】此题中有四条曲线,分别反映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试题要求找出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的曲线,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来分析,首先其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1895年初步发展,一战期间 (1914年后) 迅速发展,建国后得到调整,后被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所以可以看出③符合这些特点。
【答案】C
【点拨】在材料题中经常有曲线图、柱状图等表示发展状况的图片出现,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首先可以根据题意的要求找出几个特殊点进行分析,得出这些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的规律和特点,然后进行判断。如本题就可以分析各种经济形式的产生、发展以及最后结束的时间。
【例4】下列古诗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B. 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C.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解题思路】此题以材料为备选项,在做此题时首先应对隋朝大运河进行客观的评价,然后,分析哪个材料违背这一评价,即是不正确的。隋开凿大运河,最主要 的作用是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发展,B 、C 、D 三项都对此给予了肯定,所以应排除。只有A 项将隋亡完全归结到了运河的开凿上,所以是错误的。
【答案】A
【点拨】以材料为备选项的试题,比较多的是对某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分析。在做此类题时,考生应首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基本答案,而后分析备选项内容,并同自己得出的答案进行比较,予以判断。
模拟试题:
1.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甘龙曰:'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 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 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 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 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2. 马克思指出:" 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读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适用于
A. 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3. 读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图中能够揭示的信息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英国开始成为" 世界工厂"
C. 英国的海外市场急剧萎缩 D.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4. 《中国的科学与发明》一书中写道:" 现代研究显示,中国早期的官僚政治组织,对于科学的发展有很强大的推动力。" 下列各项最能说明上述看法的是
A. 火药的发明 B.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C. 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 D.宋应星写成《天工开物》
5.1933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 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 集体合同' ,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 这一法律说明
A. 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控制
B. 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C. 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政府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D. 工人运动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6. 西柏坡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与井冈山、延安一起并称为中国革命的三大圣地。中共党史上与西柏坡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重大问题是
A.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选择
B." 两个务必" 思想的提出
C.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D.***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析】
1.A 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而材料中的" 知(智) 者不变法而治" "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是作者思想的核心。
2.B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孔子托古改制来宣传变法思想,正符合马克思的观点。
3.A 此题既要注意地图中英国的市场遍及世界各地,同时还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
4.C 此题中的关键点在于材料明确提出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组织,不是指官僚本人,结合教材,可知只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是由政府组织的。
5.B 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扩大消费,而保障工人的部分权利,实际上就是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工人收入,刺激消费,缓解经济危机。
6.B1949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
范文四: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发布 :佚名 时间 :2009-1-8 10:13:00 来源 :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 :luoluo 人气 :1640 【文字:大 小】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能不能规范答题, 能不能熟练解题的步骤, 能不能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技巧, 是决定高 考考生在历史材料解析题上成败的关键。对此,本人提以下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一、读 —— 是解答的前提
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问题,后读材料。
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 后看题目设问。 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 先读材料比较陌生, 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 易于产生惧怕心理, 影响答题; 且在不了解答 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 先读题目设问, 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 目标,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 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① 看两头, 找信息。 材料的首尾两头, 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 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 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 这些说 明性文字, 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 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 有一定的启发作 用,不可漏读。如 1995年 “ 三大发明题 ” 开头的《韩非子 ? 有度》载:“ 对回答第一问 “ 司南至 迟发明于什么时候 ?” 就至关重要。
② 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 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 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 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二、找 —— 是解答的关键
“ 找 ” 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 找取解题的信息点、 信息源, 它往往是与 “ 读 ” 交织在一起的, 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 —— 找取有效信息。
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 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 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 无效信息 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 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 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 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 当然, 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 即材料的 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 —— 找取相似点。
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 “ 分析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 “ 貌离神合 ” 于课本知识。 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 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 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 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 这样 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 “ 对号入座 ” 。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 —— 找取相关点。
材料解析题, 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 突出运用材料论 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 “ 论从史出 ” 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 所以 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 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 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 或 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 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 随
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三、答 —— 是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 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 “ 六个注意 ” :
1.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 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 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 完整, 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 因此, 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 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 案。
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 求, 如 “ 依据材料概括提炼 ” , “ 不得照抄材料原句 ” , “ 根据材料 …… 谈谈认识 ” , “ 综合材料 …… 得出结论 ” , “ 比较材料 ……” , “ 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 ” 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 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 “ 南辕北辙 ” ,造成 “ 劲没使到点 子上去 ” 的局面。
3.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 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 不熟悉的 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 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得分差别。 如 1997年第 46题 “ 谈谈你对西进运动的认识 ” , 只答出掠夺印第安人或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 给 1分;两方面都答出的,给 2分;答出两方面并指出推动经济发展是主导方面的,给 3分。由此可以看出,对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注意要用(1) 、 (2) 、 (3)等来解题的 层次性。
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
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 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 在高考题 中的考查呈上升趋势。 1998年第 46题 “ 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 ” ,就是 “ 尊重 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 事 ” 。要从具体材料中得出这一基本观点,那就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思考问 题。同时, 运用史学观点进行材料分析, 还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 增强对历史事物 的主观判断能力,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意图、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对材料进行辩证、 历史的分析、解决。
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对于材料解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历年高考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 的, 通过每年的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是不难看出这一点的。 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 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 “ 应试语 言 ” ,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
范文五: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1.审题
(1)审题干:要做到“三读”“二标”,心中有数。
“三读”:
第一遍,泛读。了解材料和题干的大意,明确主题,不纠缠于个别字、词。
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的说明(时间、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考查的知识点。
第三遍,精读。带着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独立还是互补),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明确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二标”:
“一标”:标出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重在“二头”(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二标”:标出材料的层次和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进而联教材、列提纲,做到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丢。
(2)看设问:要做到“三界定”,有的放矢。
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
二要对应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课本三者之间的联系和侧重点,进而灵活地选取相关知识进行作答。
三要界定好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要弄清设问要求,明确是否有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用笔把限制条件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或疏忽。
2.非选择题答题的基本方法
(1)紧扣设问
答题时要“紧扣设问”,做到“问什么答什么,量分答题”。尽量将得分“关键词”写在前面。(2)重组知识在组织答案时要结合材料和设问的提示信息,对应好相应的历史阶段,进而回忆所学知识,重组知识要点。
(2)层次分明,面广点细
组织答案要做到“简洁明了”:合理安排卷面空间,卷面清洁,字体工整,尽量不涂改,要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不留空白。
(3)科学完整
组织答案要“科学完整”:运用历史概念,论述全面,做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广度第一、深度第
二。
(4)准确规范
答题的语言和文字要规范;注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做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书写要工整,答案要写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3.举例说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规定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分析】本题将中西历史进行了针锋相对式的比较和“点对点”式的联系,以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扩展为“点”,对应着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点”,直接切入“中国近代化的动力”这个主题,将中国近代化的动力模式定位于“冲击—反应”模式,即“在外力基础上的被动崛起”。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解题首先要求观点明确,如赞成、反对、片面、正确、错误等。其次是论述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史实选用准确、典型并能够充分、有力地佐证自己的观点。如果反对该模式,要涉及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结构的史实,明确中国学习的并非西方本初的思想文化,而是经过中国思想家改造的中西结合式的文明。如果赞成该模式,要涉及能反映中国传统社会稳固性、长期停滞的史实,包括经济模式落后、儒家思想占意识形态统治地位、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夜郎自大等。再次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例如,反对者可以谈及该模式的思想基础为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论;运用文明史观说明文明冲突的互动性和双向性;运用内外因理论,指出内因是决定力量,该模式夸大了西方冲击的外因作用,忽视了中国社会的自身发展;指出该模式是从帝国主义的角度出发,为列强在亚洲等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扩张行动辩护等。若是赞成,则要运用全球史观,说明全球化过程中的西方社会在近代时期的主导力量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趋同性;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理论和内外因理论,说明看待世界联系进程中的中国历史发展地位,要具有世界眼光,通过指出中国社会缺乏变革的先决条件,无法衍生出近代化,从而映证外因的巨大作用。如果认为此模式片面者则可以借鉴上述观点进行辨证分析,谈及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是中国内在动因主动改变和外部冲击的被动反应相结合的结果;历史研究要从事实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从固有观念、信念和经典理论出发,等等。
参考答案
我认为这一模式的片面的。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促进作用,但中国社会也有自身内在的发展特点。
⑴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巨大惰性,例如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意识形态,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天朝上国的心态,政治上的君主专制政体抑制社会活力。中国近代化确实有西方冲击的作用和一定的被动性。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有觉醒,但只停留在表面,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随之外来势力加剧侵略,中国的学习日益加剧,从器物向制度、思想层面的转变。西方入侵确实和中国近代社会改变具有一定同步性。西方入侵是中国近代化的外在条件,加速了中国进步。
⑵在肯定西方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冲击并非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不缺乏突破的内在动力,中国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和内涵,比如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具有反传统的、反专制的特色;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起了中国人民不断的反封建斗争。所以,各阶层仁人志士是中国近代化的主体。
综上,这一模式过于强调西方的外部冲击和中国的被动适应,是片面的。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应该坚持辩证的唯物史观,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的外来力量,也不可忽视内部的主观能动性。西方冲击是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剂而非最终原因。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历史研究要从事实出发,全面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停留在理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