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第二章 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一,研究过程
什么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社会科学家又怎样设计研究方案来回答这一问题?社会学家使用何种方法来收集资料?他们又怎样对资料进行解释?他们怎样陈述自己的调查结果并把它们介绍给别的社会科学家以及一般公众呢?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学方法论关注的焦点。
科学家包括社会科学家,十分强烈地依赖于经验性方法。
设计经验研究并从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必须遵循逻辑法则。
描述性研究是知识探索的第一步。解释性研究是第二步,为了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
(一)社会学解释
解释社会现象是社会学理论的全部内容。
1.概念和变量
社会学概念是对研究范围内同一类现象和过程的概括性表达。
在社会学所使用的大部分概念中,其所界定的事物是变化多端的吗,它们或者在时空纬度上会呈现较大的差异,或者代表了不同的人或群体,这就是变量。例如年龄,社会阶层,较为常见的还有收入,教育水平和性别。
为了进行研究,社会科学家必须将一般性概念转换为具体的、可以测量的变量,这一过程叫做“变量的操作化”。
2.假设和经验概括
社会学解释大多数都是陈述变量之间的关系。
假设是关于两个变量或者多个变量联系方式的陈述。
一旦研究表明某一假设是合理的,这一假设就成为一种经验概括——即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为经验证据所支持的陈述。
3.理论
理论与假设相反,它是对被观测到的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性解释。在构建理论时,社会学家试图透过生动的经验概括来力求对它们加以解释。理论产生于经验性归纳,又可以预测其他变量相互联系的方式。
(二)变量分析
这些可能性原因或解释型变量,我们就称之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其结果是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因变量是研究者想要解释的变量,自变量是其可能的解释。
社会学家是如何知道他们所研究的变量是否是因果关系呢?第一步,研究者们寻求统计中的相关关系,一个变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另一变量的变化相联系。
简单相关并不能证明某两个变量是以因果关系相连结的。
不以因果联系为基础的相关被认为是虚假相关(spurious correlations)。
(三)统计控制和多变量分析
当研究者发现两个变量相互关联时,他们会通过应用统计控制来表明别的因素并不是这一相关关系的来源。
单一的社会事件通常受到许多变量的影响,因此,许多统计研究都要进行至少两个以上的多变量分析(multivariable analysis)。因果关系的探索主要就是去发现几个相对重要的变量所产生的总体效应。
(四)社会研究的阶段
怎样设计研究方案呢?一共概括出社会研究的六个阶段,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研究的科学程序——设计出的这一套程序确保社会研究得出有效的归纳和理论。
第一阶段:仔细的陈述要研究的问题并且提出假设以供调查研究。在这一阶段,研究者必须根据可以测量到的具体变量来得到操作性定义。
第二阶段,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指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评价的计划,这可以使我们证实或证伪最初的假设。
社会学家通常使用四种基本的研究设计:调查研究是运用问卷和访谈来从相对较大的人群中收集信息。“试验”是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精确的评估,这通常是在具备严格控制条件的实验室中进行。“观察”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第二手分析,是利用别的研究者以前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第三阶段,按照研究设计收集资料。
第四阶段,依据假设分析资料。
第五阶段,解释调查结果并且得出结论。
科学研究的精确性和意义总是用效度和信度来进行评估的。效度(validity)指的是研究工具在多大程度上正确的测量到了所要测量的对象。信度(reliability)指
的是研究工具在多大程度上提供了前后一致的精确结果。
第六阶段,公开发表你的调查结果。公开出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首先,它允许别的社会学家对你所做研究的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价。其次,假如某一研究公开出版之后,无论在方法上还是理论上被同行接受,它就成了未来研究计划的基础。最后,社会学家所公开出版的著作的数量和质量是确立他的学术荣誉的最重要标准。
二,研究方法
定量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s)用于研究可以用数量来测量的变量。
定性方法(qualitive methods)运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社会事实,而不是进行数目大小的测量。
一般来说,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时使用定性方法,紧接而来的是就这一问题的某些方面运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
(一)调查研究
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是调查(survey),它是对大量人群系统的询问他们的意见、态度和行为,以图发现人们是怎样思考、感觉和行动的。
调查研究开始于对所研究问题的严格陈述,然后研究者必须识别所要调查的人口,选择样本,设计研究工具,运用研究工具,最后分析资料。
1.识别调查总体
调查总体,即所要研究的全体。
2.选取样本
样本(sample)是经过选择以代表所要研究的调查总体的有限数量的个案。
选取样本的程度越完善,样本就越接近调查总体,运用样本所进行的归纳和预测就会更准确。
抽样包括随机抽样(random sampling),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和分层系统抽样(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3.设计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问卷调查表、访谈或者测试。
无论运用哪一种工具,问题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它要求措辞准确以便使每一个回答问题的人都能够进行准确理解。
一般来说,调查的问题越具体,被访者对某问题作相同理解的可能性就越大,所得到的回答就会更准确。封闭式问题(closed response question)为被访者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答案,使用的更为广泛;而开放式问题(open response question)就不常被使用。
在调查中决定使用哪种类型的问题,社会学家必须考虑到调查目的、样本的抽取方法、调查样本的大小和所探求的信息的特征。
设计问题时还应该考虑揭示研究主题本身的复杂性。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偏见,问题应该尽可能中性地叙述。
有些态度调查和公众舆论方面的民意调查是通过面对面访谈进行的。这些访谈分为结构性的和非结构性的。结构性访谈(structure interview)主要由附有答案表的一系列封闭式问题组成。当需要更多有关态度和行为的信息时,用非结构访谈(unstructured interview)却有很多优点。
4.研究实施
为了得到最精确的结果,全部样本都必须调查到,尤其是样本很小时。
5.分析资料
6.调查法的局限性
被访者有关他们态度的回答,真实成分可能很少。
社会学家必须清楚在访问中所表达的态度并不是反映潜在的价值观,行为并不总是与态度相一致。
(二)试验
试验是严格控式条件下用于研究因果关系的经典的科学方法。一般来说,实验室为了检测有关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假设。其一是自变量,在实验中引入它是为了说明它对另一个变量(因变量)的影响。
(三)观察
为了进行系统观察(systematic observation),社会学家要寻找研究社会互动的有保证的观察场所,观察者虽不对任何变量进行控制,但是制定严格的观察程序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1,实验室观察
2.实地观察
3.非参与观察和参与观察
在非参与观察中(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中,研究者不参与到他所研究的社会活动和社会情境中进行观察。相反,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却要求研究者融入到他所研究的社会情境中,研究者实际上变成了他所设法研究的群体中的一员,并试图用群体的眼光来理解世界。
大多数参与观察都采用案例研究的形式。个案研究(case study)是对单个事件、人物或社会群体的记载。
4.观察法的局限性
参与观察通过参与到某一环境中直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这有助于社会学家身临其境的理解被试者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互动方式。但是,参与观察最大的困难在于社会学家融入了被试者的群体活动之中后,他就很难保持研究的客观性。
(四)第二手分析
以前别人所作的研究在经过重新提炼、整理和分析之后,又变成了回答新问题的主要信息来源。
内容分析是在第二手分析中经常使用的研究方式,它要求检阅所载文件或其他信息的内容,以及对它进行系统的数码编排。
(五)研究策略
1.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一般是指包括了几个社会体系的对比。
2.重复研究
社会学家通产采用新的方式来重复以前的研究。
3.物质痕迹测量
观察社会行为留下的物理痕迹。
4.复合研究法
三,社会研究中的客观性和道德性
(一)客观性和偏误
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对被研究者的行为产生影响。
(二)社会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问题之一是对被研究者的选择。
问题之二关系到被试者退出试验。
第三个问题关系到他们的选择自由。
第四个伦理两难问题是社会学家想知道隐私但被试者却有权保护隐私权的矛盾。
范文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第三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教育领域存在着大量值得分析、讨论、研究的问题,什么是有研
究价值的问题,教育社会学家是怎样设计研究方案来回答这些问题
的?他们使用什么方法来收集资料?怎样对数据作出解释的?我们
将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研究过程、常用方法。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
(一)研究方法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哲学方法论(理论指导层次):
1、历史唯物论中的三个原理: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统一。
2、研究教育应该遵循四个原则:
● 从实际出发
● 联系的观点
● 辩证的观点
● 发展的观点。
第二个层次:即学科的方法论
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它涉及教育社会学如何发现并合理解释各
种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
第三个层次:即具体方法论
它涉及以定量方法还是定性方法获取与分析教育事实资料的问
题,包括各种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具体方法(如调查法、现场法、隐蔽
法)。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方法论的第二层次)
“范式”某一学科共同体所公认的一些不同的模型方法与解答方
式,所使用的基本概念以及理论解释。
1、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
实证范式的核心是“唯科学主义”。 其精神实质,可以归结为
以下几点:
① 社会现象(教育事实)与自然现象本质上是同一的,都属
于“客观事实”,故可以根据自然规律予以解释;
②
③
④ 不盲从任何权威; 推崇“价值中立”; 不满足于逻辑上不自相矛盾的解释,一切推论都要由事实
来检验。
实证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
①注重事实判断(推崇客观资料)、反对价值分析,这是实证范
式最根本的特征;价值中立,完全客观。
②注重演绎性地得出结论,反对解释性地得出结论;
③强调定量分析,反对定性分析。
研究成果要定量化、精确化。
教育社会学家主要进行两种类型的经验研究:
第一类是描述性研究,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弄清在何时、
何地、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升学率调查、逃学率调查、自杀率
调查。
第二类是解释性研究,主要回答“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为什么城乡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差异?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率近年来
明显上升?为什么人们要上私立学校?
【推理:按推理过程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推理划分为3种:演绎推
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 演绎推理:是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和推理。
● 归纳推理:是由特殊的前提推出普遍性结论的推理。
●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一种推理,也
就是从一个对象的属性推出另一对象也可能具有这属性。】
(2)人文研究范式: 与实证研究相反
实证研究科学主义的倾向,要求研究成果要定量化、精确化的做
法二战以后受到了批评。使社会现象简单化,非人性化。人文主义方
法论受到了重视。
“人文研究范式”基本特征:
① 强调价值判断、反对事实判断;
② 注重解释性地得出结论,反对演绎性得出结论;(研究过程:
原始记录——理论解释。)
③ 强调定性分析、反对定量分析
教育社会学家也接受了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强调对师生人际互动
的解释主义的分析方法,解剖教育教学的实际内容与过程,研究者以
参与者的身份进行理解和解释。
2、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
根据不同的理论学派来划分的研究范式有3种:
①功能范式:
经典代表人物是涂尔干、杜威、帕森斯和默顿等。
基本观点:
● 强调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结构,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整体发
挥各自的功能。
● 社会因为价值共识而整合
● 系统以和谐运行为主,变迁是因为外部力量干扰了系统内部
的平稳运行。
功能理论适合研究作为系统的学校组织。
② 冲突范式:
其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有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鲍尔斯、吉尔斯的
“社会再生产论”,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论”,英
国教育社会学家威利斯等的“反学校文化论”等。
● 个体和群体存在目标取向差别与利益分配不均,导致冲突和
斗争的普遍性
● 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稳定是暂时的,因为冲突存在
● 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强制的方式:镇压、收买、维持合法
权威。
③互动范式。
偏向于社会心理学的微观研究,注重研究个人、小群体,而不研
究社会结构。人们也称之为“微观社会学”或者“解释论”。
因为它更加关注学校生活、教育过程。强调研究学校中的人际互
动、研究学校中个体的行为。人们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如何交往?如
何使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不用数字和量度;
定量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现象,不用语言文字。
二者的主要差别: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教育社会学研究是为了解答教育领域的问题,所以,需要依靠科
学的程序与方法。科学是建立在逻辑与观察两大基础上的。
理论——是用于处理逻辑方面的问题。
研究——是用于处理观察方面的问题,提供事物或者现象的的事
实资料,并且提供证明与检验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程序与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理论与方法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
美国社会学家华莱士1971年提出了社会研究中的逻辑模型,被
称为“科学环”。59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分别需要经过五种知识的循环:“理论、假设、
经验观察、经验概括、被检验过的假设(得到新的理论)”。
这个研究过程: 从理论→假设→经验观察→经验概括→到新的
理论,必须使用不同的方法。
这一模型是表明了教育社会学研究是从,理论—假设—观察—概
括或检验—新的理论。这是个无限循环的过程,研究既没有起点,也
没有终点,研究工作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
(二)研究课题的形成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来体现:
一是课题选择,二是资料收集,三是结论形式。
第一个环节属于提出问题,后两个环节属于解决问题。
1、选择课题:
选题途径:
途径之一:来自研究者自身的兴趣。
途径之二:来自讨论或启发。
途径之三:来自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现象。
途径之四:来自对原有理论的质疑. 即理论中的疑点、难点、重点。
总体而言,选题必须根据课题的价值、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自
身优势这三条原则来进行。
2、课题的操作化
把课题中的概念变成可以测量的变量,把变量之间的关系变成可
以检验的命题。
(1)变量的操作化:
● 变量的界定;
课题名称中的概念是初始概念,这些概念必须是变成经过定义的
变量,否则无法操作。
题目:“班级分层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题目:“现代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班级分层”、“学生社会化”就是初始概念。那么,什么样的情
况叫做“班级分层”?什么样的情况叫做“学生社会化”?在进行调
查研究之前必须进行操作性定义。
(可以是本研究自己的界定;可以是引用他人的观点。)
“家庭”是初始概念,可以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本研究中的家
庭是什么含义:“有孩子的家庭”还是“核心家庭”??
● 从变量中引申出指标项;63
有些变量比较抽象,难以直接观察时就需要引申为几个指标,再
用这些指标来收集资料。“学习成绩”的概念可以直接用于收集资料。
比如“教师地位”,可以引申为多方面,教师政治地位、经济地
位、文化地位、专业地位??每个方面再可以分几个指标。
“学习态度”也是抽象的,必须分解成几个指标。
变量的测量:
第一,要明确分析单位;指群体、组织、个人。
“学校的组织结构与效率研究”——分析单位是组织;
“校长与学校质量的关系研究”——分析单位是个人;
“某区人口文化分层研究”——分析单位是群体。
第二,确定测量的角度;
“人们对现行高考制度的态度研究”可以测量的角度:
是否赞成、赞成与不赞成的比重、赞成与不赞成的两种态度的程
度、现行高考制度是否合理、人们对此的意见、建议是什么??
第三,确定变量的差异范围;对变量的取值范围要合理。64
学历范围、收入范围、态度范围(喜欢、支持的程度范围)
第四,确定测量的精确度;
“大学生价值观转变研究”,大学生家庭背景怎么划分:农村与城
市;还是划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平原农村、山村??; 一般细致的分类比粗分好。
第五,要注意测量的效度与信度;
信度:研究的方法、条件、结果是否可以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
致性。
内在信度——在相同条件下,资料的收集、分析、解释能在多大
程度上保持一致。第二遍与第一遍是否一致。
外在信度——能否被重复研究。
效度:
内在效度——研究结果能够被精确解释的范围。
外在效度——研究结果能够被推广的范围。
“对教师在职进修的兴趣研究”。调查了6个人,结论:教师都对在职进修不感兴趣。
第六,要注意测量的误差。
误差的原因:
工作性误差——概念界定不清楚、指标模糊、提问不当、备选答案有
问题??比如,“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发牢骚的
次数”来测量是否准确?
代表性误差——调查单位与总体的差别。使用一部分部分来推断总体
的现象的误差。
(2)命题的操作化:变量分析的重点:
教育社会学对教育事实的研究,是通过对变量关系的陈述进行的。所以,应该找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而且,更加应该找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大学教育机会不均的原因”。
教育机会不均——因变量;
可能性的原因——自变量。
当结果(因变量)已经知道,研究重点是寻找原因(自变量)。研究的重点是大学教育机会为什么会不均,寻找不均的原因。
“人们为什么要想方设法上重点中学?”上重点中学是结果,原因是什么?需要研究的问题。
反过来,自变量已知,则应该找到因变量(结果)。
“教育的功能是什么?”
有时,两个变量都是研究的重点。
“受高等教育与不受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需要研究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学习压力与学业失败”二者互为因果。
此时无论是自变量或因变量都是分析的重点。
“名牌大学毕业生赚钱更多吗?”也就是不同类型的大学对人们后来的生活的影响。大学排名与毕业生收入二者相关性。
(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66
1、概念的建构方法。
所谓建构的概念,是按照一定的原则界定与引入的科学语言。描述与解释特定的教育事实,都需要用两类词汇来构成句子。
第一类词汇:逻辑词汇,即联结词汇,没有具体的对象。和、所有、一些、或者??
第二类词汇:指涉词汇,所指的事物:学生、老师、学校、班级??
师生比例,课堂秩序,动机、态度,舆论??
概念经过建构,就成为了变量。
概念的建构有四种途径:
一是从日常词汇中“引进”。
“团伙”、“帮”。“青少年中的团伙犯罪研究”
二是从其他学科中“移植”。
“参照系”是物理学的概念。“社会价值参照系的研究”
社会价值参照系分类:血缘参照系、等级参照系、官本位参照系、金钱参照系。
三是独立地“创造”。(研究者现在经常使用这个途径)
首次提出一个概念。创造性地建构概念:素质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
四是从他人文献中“吸收”。(常用的途径)
一是从历史的传统中吸收,
二是从与国外研究的比较中吸收。
2、命题的建构方法。
命题是关于一个概念或更多概念关系的描述。
命题的建构则是指导对概念关系(变量关系)的界定方法。涉及两种情形:
一是对研究中出现不同数量的变量时如何进行陈述,即“变量关系的界定”; “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赚钱更多吗”
二是对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关系的陈述,即“变量关系的类型”。相关关系、因果关系。
研究至少需要一个命题。陈述句。
3、理论的建构方法
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建构,是以概念与命题的建构为基础的。理论是一组有逻辑关系的假设与定律。
理论有三种形态:
一是全部由定律构成的理论。
二是假设与定律共同构成的理论;
三是全部由假设构成的理论。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使用的理论,一般是由假设构成的。所以,需要发展出一组科学的假设。
理论的建构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如何形成可以检验的关于客观规律的陈述?
如何建立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四种方法。
(1)演绎方法:
演绎方法就是从已知的命题出发推论出若干未知的命题。先设立假设项,然后作出推论。
比如:自杀理论的演绎
假设1,缺乏社会整合性会导致精神沮丧;
假设2,精神沮丧会导致偏差行为;
假设3,偏差行为与自杀率有直接关系;
假设4,基督教比天主教更加缺乏社会整合性。
推论:基督教徒的自杀率比天主教徒更高
(2)归纳方法: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论。
教育社会学研究一般都是不完全归纳法。从某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属性的认识,归纳出这类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结论。
美国格洛克的一项调查研究:他建立了关于宗教的社会剥夺理论。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归纳出若干命题,并推理出结论。
命题1,女人比男人宗教信仰强烈,
命题2,老人比青年宗教信仰强烈,
命题3,穷人比富人宗教信仰强烈,
命题4,单身汉比有家庭的人宗教信仰强烈,
命题5,女人、老人、穷人、单身汉都是低社会地位团体。 推论:低社会地位团体都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
那些在社会生活中被剥夺了满足感和成功感的人,通过求助于宗教信仰获得精神安慰与补偿。
(3)类比方法:是把已知的关于某类事物的知识与结论,推广到研究对象上,从而形成相似或相同的理论。在教育研究中,常常借用
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来类比。
经济学:教育产业化。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把动物心理的五个命题,用于解释人类行为。对动物行为的理解可以产生对人类行为的理解。
命题1,鸽子啄一个特定的目标时,给它一些食物作为报酬,越经常得到报酬,它就越会重复这个动作。
命题2,人发生一个行为都是为了报酬。
命题3,人与鸽子的心理是相似的。
推论:
一个人的某种行动得到的报酬越经常,这个人就越会愿意从事这种行动。
【思考: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可以研究。】
(4)联结方法:把若干准则汇合在一起而建立理论的方法。一个准则解释力可能比较弱,因为它不能包含例外情况。当若干个准则一起解释一个研究对象时,可能提高解释力。因为会减少例外情况。
命题1,通货膨胀可能引起社会动乱
命题2,政治腐败可能引起社会动乱
命题3,分配不公可能引起社会动乱
推论: 通货膨胀、政治腐败、分配不公现象均发生时就会有社会动乱的可能性。
(四)研究方案的设计
教育社会学研究,也需要遵循一套程序。
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声明:研究的基本阶段和研究类别。
1、研究的基本阶段:通常包括五个阶段:
● 选择课题与提出假设;
● 进行研究设计;
● 收集资料;
● 整理与分析资料;
● 解释结果及检验假设。
科尔曼的《青少年与社会》
研究的起点:观察
科尔曼观察到美国高中的学校气氛存在一种特殊之处:师长强调的价值观与学生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完全不一致。
他想进一步了解这种气氛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对学生如何产生影响的?75
第一阶段:对研究的问题进行陈述,提出假设。
在研究之前,他查阅了前人的研究,作为出发点。提出假设、确定概念、对研究变量之间可能的关系进行了陈述。对概念进行了操作性的定义。比如:
“学生价值观”分为两个变量,以便可以测量:“声望”和“学生态度”。(哪类学生的声望最高?一个学生怎样才会被同学所记住?)
对变量关系的假设:
“社区中的某些社会特征会体现在社区中学的价值观中”; “学生具有反对学习成绩的倾向,可能是成绩好的学生资质平庸,而智力好的学生不是在学习成绩方面表现最好,这受到学生的喜爱,而不为老师重视”。
第二阶段:进行研究设计:
科尔曼使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在伊利诺州的10所中学调查。(包括大城市、郊区、农村的中学)
第三阶段:收集资料:
问卷调查了8900名学生。
与新生和高年级学生进行了访谈。为问卷提供了生动的例子。 小样本调查了教师与家长。
第四阶段:分析资料。
分析资料中放弃的假设:
“社区中的某些社会特征会体现在社区中学的价值观中”;因为,调查发现,学校中队成功的定义,不同的社区没有区别。
分析资料中发现:
在所有学校中,学生的价值观与老师的价值观针锋相对,并且学生的价值观占上风。
第五阶段:解释调查结果并且得出结论。
科尔曼的一般性结论:
我们社会中有许多青少年团体,他们以自己的兴趣和态度对待事
物,而与成人的责任感相去甚远。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与成人社会的隔膜,很可能比任何时候都要深。
发表成果:《青少年与社会》1961年
2、教育社会学研究类别。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些共同类别
四、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
(一) 调查法: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1、调查法的实施步骤
(1)识别调查总体;
(2)选取样本;
(3)设计研究工具;
(4)研究实施;
(5)分析资料;
(6)调查法的限制。
2、问卷法
(1)标准化;
(2)匿名性;
(3)间接性:
编制问卷首先需要确定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类:客观性问题、主观性问题。根据问题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般性问题;敏感性问题或威胁性问题。
3、访谈法
访谈主要有三类:
(1)标准化访谈;
(2)半标准化访谈;
(3)非标准化访谈。
4、调查会法
(二)现场法
1、观察法。
观察法可以分为几类:
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2、实验法。
实验是在严格控制条件下用于研究因果关系的经典的科学方法。 单一实验组的实验设计。
多组实验设计。
范文三:社会学:社会学研究过程
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第一节 研究过程
一、社会学的知识结构
社会学创立一百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或结构,初学社会学的人了解这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对进一步探求新知识大有裨益。
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有几种划分方法,常见的有两种:
一种是按社会学的课程划分:一般社会学(或者叫社会学的一般理论);分支社会学(或称部门社会学);社会学方法。
第二种是按知识的特征来划分:社会学理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社会学的经验研究。
无论哪种划分,社会学研究方法都是社会学知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社会学研究方法领域的知识,可概括为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研究技术。
什么研究是有价值的研究?社会学家如何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这项研究?他们又怎样对数据进行解释?他们的研究结果如何被陈述出来介绍给其他社会学家和一般公众?这些问题都涉及到社会学方法论。
那么什么是方法论呢?
方法论处于方法知识体系的最高层。是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倾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研究的逻辑体系。【1】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着两种基本的哲学和价值倾向,即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研究逻辑概括为: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过程,它的优点在于没有始点,也没有终点,研究工作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许多研究往往只包括其中一个或几个阶段。例如:有些研究从观察开始,直接进行实地调查,然后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而有些研究仅仅在抽象层次探讨理论性问题或致力于构造理论体系(如T·帕森斯),还有的研究根本不涉及任何理论,而仅仅是对观
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或仅仅提供一些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如有关工作、生活、消费或闲暇时间活动的调查。
社会学研究都是在一定的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从广义上讲,任何一种理论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研究方式:也称研究法,是指可以独立完成某项特定的社会学研究任务的具体形式,主要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四种。【2】
具体的研究技术指的是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特定手段、技术以及操作规程。比如调查研究过程中的问卷法、抽样方法及统计分析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技术等,都是具体的研究技术。【3】
(二)社会学的经验研究
社会学经验研究是既不属于理论,也不属于方法一类的知识,但这些研究离不开理论指导和方法的运用,它是经验知识的积累,是社会学知识体系内极其重要珍贵的一部分。
两种类型的经验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1、社会学家进行描述性研究的目的:弄清何时(when)、何地(where)、什么人(who)、发生了什么事(what),并运用统计数据和调查资料来描述社会现象。常见的描述性研究如犯罪统计、人口统计、舆论调查、电视收视率调查等等。
2、解释性研究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社会学一直感兴趣的问题是:事物为什么会发生?比如离婚率为什么上升?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有哪些影响?
其实有很多深入的经验研究都包括这两种类型,多是客观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估预测。比如: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 ,布思的《伦敦居民的生活和劳动》,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以及**领导进行的一大批农村调查等。
社会学的经验研究记录当时社会的基本情况,给人以知识,给理论研究者以事实依据,是社会学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社会学解释
社学会理论是用来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既能指导研究,而从研究中能提炼出理论。社会学实践就是包括大部分理论和研究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么理论是怎样构成的呢?首先我们来看理论构成有哪些基本要素。
(一)概念和变量
1、概念:构筑理论的砖石,是对研究范围内同一类现象的概括性表达。
分类:实体概念--可直接观察到的人事或现象,如游行、青少年、建筑物等; 非实体概念--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如友谊、和平,社会关系、社会剥夺、社会歧视等。
社会学涉及的许多概念都是非实体概念。
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概念体系,包括理论的核心概念如马克思理论的“阶级”和“异化”概念,韦伯的“科层制”等;还包括专业术语,如社会事实、社会化、社会地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学术语。
概念都是通过概括和抽象而得到的,只是抽象程度不同。抽象程度低的概念比较容易观测和操作,但包含信息量较少,反之,抽象程度高,包含的信息量大,但不容易在经验研究中运用,所以要对概念进行具体化。
2、变量:变量是概念的一种类型,它是通过对概念的具体化而转换来的。如“人民”概念的具体化界定为:一个国家的所有人,这时就成了变量。青年:身体发育成熟,体力与智力处于旺盛增长阶段的人们。变量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状态或属性,它反映了概念的可变动性,在规模、重量、速度、程度上变化的方式。如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社会阶层等都是变量。
为了进行有效的经验研究,要使用变量语言,因为它具有明确性和可观察性。 变量可分为各种类型:从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上可分为--自变量(原因)和因变量(结果,已知的)。
迪尔凯姆《自杀论》 中,要解释的是自杀率(高低),属因变量。
自变量为:宗教信仰--新教徒、天主教徒
居住地--农村、城市
社会阶层--穷人与富人
性别--女人与男人
把以上的自变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就是社会整合,把自杀归为
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用社会整合可能解释自杀率。
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相联系形成:
相关关系--无法区分哪个因,哪个果,互为因果,如交往次数增加伴随着感情的增加,正相关。
因果关系-- 一个变量变化引起另一个变量变化,如社会整合程度影响越轨行为。现代化程度提高伴随人们直接交往减少,负相关。
虚无关系--说明从某一个变量的变化很难预计到另一个是以怎样的方式发生变化的。
例如:性别与人才的关系,从性别差异中很难预则出他/她是否能够成才。在数据的统计分析中,通常要对虚无关系(虚无假设)进行检验,如果虚无假设被否定,那么对命题中各变量的关系就给予了更令人信服的证实。
(二)假设和经验概括
1、假设(hypothesis)
(1)定义:是关于两个变量或多个变量之间联系方式的尝试性
在研究之前提出的待检验的命题
究中起相当重要作用。
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也就是说,假设必须能够以变量语言来表述。 陈述。它是在,可以直接检验的,来自演绎或经验观察。它在研
(2)假设在研究中作用
指导研究:科学研究一般以假设为起点,假设指导研究从何处入手,选择何种研究方式和调查方法,收集何种资料,何时结束研究等等。举例:收入水平(变量)越高, 政治参与程度(变量)越高。说明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政治意识。
逻辑推导:假设有不同的抽象层次。
发展理论:假设只要经过证实或证伪,就可以增进科学知识,促进理论应用或发展新理论。理论的检验和修改也是从假设检验开始的。
2、经验概括(Empirical Generalizations)
通过对大量事实的观察而归纳出来的,它的经验色彩较浓,抽象程度较低。
例如:“随着工业化程度提高,人们的读写能力也提高”,这一命题就是一个经验概括,只要对一些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进行过观察就能得到这一概括。【4】 经验概括大多是关于事实的陈述,它一般不包含人们对事实的理性认识。但经验概括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使研究者从预料不到的事实中或偶然发现中得到启发与“顿悟”,从而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和想法,以此为线索来建立新的理论。(见科学环图示)
3、从经验概括到理论
由经验概括到理论就是运用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的抽象来完成的。下面以迪尔凯姆的研究为例来说明从经验概括到理论的四个步骤:
(1)建立解释项的抽象概念
解释项是说明原因的。迪尔凯姆在经验概括中陈述了一些变量(如宗教信仰、居住地、社会阶层、性别)与自杀率的关系,这时他要思考的问题是,这些变量的共同特征或普遍意义是什么?也就是说,如何用这些变量中的某种含义来解释自杀率的不同。他的创造性发现是:在每一个变量中,自杀率低的类别(犹太教徒、农
村居民、穷人、女人)与其相对应的类别(新教徒、城市居民、富人、男人)相比较,都具有内部比较团结、个人与群体联系比较紧密、人际关系比较融洽等特点,迪尔凯姆认为,正是是这些共同特征影响了自杀率。他从这些共同特征抽象出解释项的概念:社会整合或社会一体化(social integration)程度。
(2)建立被解释项的抽象概念
被解释项是结果,是需要被说明的。迪尔凯姆接着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来理解自杀这一现象呢?它表现何种更普遍的现象呢?经过主观思维的运作,他将自杀归为与犯罪、反叛、抗议等同一类的现象,它们的特点都是不正常的,反常规、反社会或偏离社会规范的现象,由此,他建立了被解释项的概念:越轨行为(deviant behavior)。
(3)建立理论命题
将解释项与被解释项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理论命题:社会整合程度影响越轨行为。这里的概念之间关系是以经验中的变量关系为依据的;但统计概括只是发现和陈述经验资料中存在的相关关系,而理论命题则可根据因果判断将相关关系表述为因果关系。
(4)建立命题体系
社会整合程度是在社会关系的层次(群体层次)上描述社会凝聚力的大小,它的测量维度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但人的行为是直接受动机或态度影响的,也就是说,对自杀行为有影响的因素还应包括心理层次(个人层次)中的心理整合程度,它的测量维度是心理(精神)反常--心理(精神)正常。心理整合程度与
社会整合程度有关,但又与后者不完全相同。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和对概念的精确定义,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理论命题。如下:
① 越轨行为的比率与个人主义程度成正比;
② 越轨行为的比率与集体主义程度成反比;
③ 越轨行为的比率与心理反常程度成正比;
④ 越轨行为的比率与心理正常程度成反比。
将这些抽象命题按其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理论,它的基本形式是:
+
←-→
- ←-→
这一理论可以解释许多具体现象,由这一理论还可推演出一些未被观察到的、但可以被检验的假设。
三、社会研究的阶段
在进行一项具体研究时,都要准备研究方案来指导并实施研究。概括起来,社会研究有五个阶段或具体步骤,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研究的科学程序,以确保得出有效的归纳和理论。对社会学或其他社会科学的所有研究方案来说,并不一定需要严格遵循这些阶段,但它们确实是十分有用的指导。(见下页图示)
以詹姆斯·S·科尔曼的一个经典社会学研究项目“青少年社会”为例,看一下这些具体阶段是如何实行的。这个研究成果至今来看仍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阶段:仔细地陈述所要研究的问题并且提出假设以供调查研究。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在确定你所要研究的问题时,要考虑这样几个因素,其理论意义,应用价值,迫切性,可行性,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
长期以来,科尔曼一直注意到美国高级中学的社会气候中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教师和父母所教导的“价值体系”看来与学生所认同的价值观正好相反。前者注重学业上的表现,后者中,男生看重体育才能,女生看重是否引人注意。于是科尔曼想了解学校和社区中的哪些因素促成了这样或那样的价值体系,而这些价值体系或社会风气对学生又可能会产生何种影响。科尔曼这个问题的提出在当时很具现实意义。
在提出假设前,要做的一项工作是进行探索性研究。科尔曼查阅了以前的研究,以了解他的调查将怎样扩充原有知识。除了查阅文献外,请教专家并进行实地考察也是可以的。
接下来的是要提出将要加以验证的具体假设。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是可以得到假设的,但有时在第一阶段并不能提出来,只有在分析资料的同时才发掘出理论假设。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研究一些新现象或综合性课题时,从经验观察入手,通过对现状深入、全面的了解来归纳、概括现象的状态、过程、类型及主要特征。
科尔曼的假设有两个:
a、社区中的某些社会特征将会体现在社区中学的价值观中。因此,体育运动对小镇上的高中最为重要,而学习成绩对社区学校的学生更为重要;
b、学校风气中,青少年具有反对学习成绩的倾向,是因为成绩好的学生可能资质平庸,而那些智力最好的学生在非学习方面的活动中表现突出,这为学生们所喜爱,但老师不重视这些。
在提出假设阶级段,还需要对一些概念下操作定义。
所谓操作定义就是建立一些具体的程序或指标来说明如何测量一个概念(变量)。其实就是使一个抽象概念变得很具体,容易把握。例如研究“青年”这一概念,它的抽象定义是身体发育成熟,体力和智力处于旺盛增长阶段的人们。这就将青年具体化为青年心理、青年身体状况、智力
状况等变量,但要予以度量还要更具体。所以给“青年”下的操作定义是14岁至28岁的(在心理、身体、智力等方面具有特定性质的)男女。
科尔曼在这个阶段需要对学生价值观下操作定义,他将学生价值观化解为两个可以操作和测量的变量,这就是声望(哪类学生的声望最高)和学生态度(一个学生怎样才会最易地被同学记住)。
第二阶段:进行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指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评价的计划,这可以使我们证实或证伪最初的假设。
社会学家通常使用四种基本的研究方法
和文献研究。 :统计调查 、实地研究 、实验
科尔曼选用了统计调查——这是社会学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方法。具体收集资料的方法是问卷调查和访谈法。问卷调查在伊利诺伊州北部彼此邻近的十所中学中进行。他把调查表发给这些学校的学生、教师、家长来收集资料。选择学校时,他针对不同的社区特征,选择了位于大城市中心、郊区和小型农村社区中的不同学校。
第三阶段:按照研究设计收集资料。
科尔曼和他的同事将问卷分发放给了十所中学中总计8900
名学生(样本量较大),要求学生回答有关他们自己和学校生活方面的一些问题。同时还与新生和高年级学生进行了非正式访谈,这为问卷数据提供了一些生动的例子。调查问卷也分发给了小样本量的教师和家长。
第四阶段:依据假设整理和分析资料。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根据所要检验的假设来整理分类和组织资料。在小规模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手工处理这些资料。但是在像科尔曼所做的这种大规模研究中,由于许多变量要同时进行检测(多变量分析),所以研究者必须在计算机上处理资料。 科尔曼检验在第一阶段社区特征与学校风气的假设时发现,他不得不拒绝这一假设。学校中对成功定义在不同社区类型之间并无明显差异。没有一所高级中学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成功标志。事实上,他发现在所有学校都存在一种与学习成绩相反的社会风气,学生价值观看来与老师的价值观针锋相对,并且学生价值观占了上风。这种情况的
表现之一就是“在这些青少年社会中,那些被认为是知识分子或那些开始用这种方式看待自己的人,其实并不是智商最高的人,而只是那些愿意以一种为学生所相对瞧不起的方式刻苦努力的人”(科尔曼,1961)。【5】
第五阶段:解释调查结果并且得出结论。
最后,研究者必须从特定的调查结果中进行归纳,必须从零散的事实材料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科尔曼的一般性结论是:“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许多青少年群体,他们以自己的兴趣和态度对待事物,而与成人的责任感相去甚远”。“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与成年人社会的隔膜,很可能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深。”【6】
调查结果的准确和意义总是用效度 与信度 来评估。例如:“声望”和“学生态度”——它们是科尔曼用于测量“学生价值观”的两个变量——事实上它们能真正准确地测量价值观吗?它们所测量的是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呢?如果学生价值观的测量是可靠的,那么,当别的研究者重复进行这一研究,其结论应该是相同的。
社会研究中所使用的科学方法还包括最后一个阶段——第六阶段:发表你的调查结果。
为什么要公开出版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它允许别的社会学家对你所做研究的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科尔曼的“青少年社会”,花费了社会科学家好些年的时间,而纷繁大量的研究 ,容易产生盲点。通过发表详细的研究叙述,学者们总是允许甚至鼓励社会学界同仁指出研究工作中自己未能发现的问题和疑点。
第二,假如某一研究公开出版之后,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理论上被同行接受,它就成了未来研究计划的基础。科尔曼强调其研究至多只是探索性研究。他的调查结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的,它们也适用于90年代的学生吗?这些都是在科尔曼的原始研究报告出版之后,别的研究者在它的鼓舞下对同一问题进一步调查研究所提出的质疑。
最后,社会学家公开出版研究结果还有一个个人因素,那就是:某社会学家所
公开出版的著作的数量和质量是确立其学术地位和学术荣誉的最重要标准。
范文四: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与分析类型
四 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与分析类型? 20120?20600?8吴茹洁
(一)筹划阶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事先筹?划,什么事都得?事先筹划好?了再
去做才?行,社会学研究?更需要筹划?。社会学研究?成果要经得?起实践检验?,它要遵守一?
定的程序。程序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是检验研究?成果的一种?依据。没有程序,别
人不知道?你的研究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无法进行检?验。
要适中,可操作。第二,筹划阶段有?六项工作:第一,选择研究题?目,有新意,
初步探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接触研究对?象,做到“心中有底”。第三,建立研究
假?设,做出理论解?释,明确概念。第四,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一?般包括明确?研究
内容、目的和意义?,选择调查地?点,确定调查对?象和研究单?位(个人、群体、组织和社
区?等),确定研究方?式方法,制定调查问?卷、量表和访谈?提纲,准备调查工?具,统筹
与预算?研究经费。第五,组织工作,包括研究人?员的组成和?培训,以及协作单?位的沟
通等?。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将研究方案?付诸行动,依据研究方?案的要求去?收集资料,采用问卷调?
查或实地调?查、文献或口述?等方法。因研究方法?不同,收集资料的?方式和所需?时间的长
短?也不同。不论用什么?方式,都要保证收?集的资料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否则
研究计?划就会落空?。所以对调查?人员的访谈?技术和品行?要有严格的?要求。
(三)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然后进行统?
检验理论假?设,提出新问题?,最终撰写调?查报告,结束该课题?的计分析和思?维加工,
研究等。分析资料可?分为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两种,前者偏重定?量分析,后者偏重定?
性分析。这两种方法?是互相结合?的,不能截然划?分。但是实际操?作是有先后?的,一般是
先根?据理论假设?进行系统分?析,然后依据系?统分析的数?据再进行理?论分析。理论分析
的?结论或证明?研究假设,或否定研究?假设。证明或否定?研究假设都?是研究成果?。
撰写研究报?告是将研究?成果写成文?章或专著。调查报告或?者送给有关?单位应用于?
实际,或者公开发?表与他人交?流。撰写研究报?告除了报告?研究结论以?外,还要把研究?
方法和研究?工具(如问卷和提?纲)附上,以便于别人?能够考察你?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
正?确性。
二 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
(一)定性分析
1.定性分析的?涵义。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偏?重人文主义?,通过深度比?较分析,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
2.定性分析资?料的来源与?整理。定性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实地源”,包括非结构?式访问和观?察的记录;二是“文献源”,是以文字形?式叙述的各?种档案、文书和个人?的传记、日记、信件,以及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等。由于资料来?源和种类的?不同,资料整理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都要经过?审查、分类和汇总?三个步骤。
第一,资料的审查?。其目的是消?除原始资料?中的虚假、差错、短缺和冗余?等现象以保?证资料真实?、可信、有效、完整与合格?,为整理分析?打下基础。对定性资料?的审查主要?集中在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三个方?面。
第二,资料的分类?。就是将资料?分门别类,是复杂的资?料系统化、条理化,为找出规律?性的联系提?供科学依据?。资料的分类?必须遵循有?效性原则、互斥性原则?和完备性原?则。
第三,资料的汇总?和编辑。其基本要求?:(1)应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和客观?情况,
确定合理的?逻辑结构,使汇总和编?辑的的资料?既能反映客?观实际,又能说明研?究问题。(2)汇总和编辑?的资料,要完善和系?统,要简明集中(3)要尽可能使?。?个案资料数?量化,使分析方法?和看问题角?度标准化,并做好个案?资料的编号?。
3.定性分析方?法的意义与?不足。一般来说,实地研究和?非介入性研?究属于定性?方法。定性研究者?使用个案和?情景语言,使用手头现?成的东西,将社会过程?和个案置于?它们所处的?社会情境中?来考察,并探寻特定?环境背景下?的解释或独?具的意义。定性的方法?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没有或?缺乏数量分?析的纯定性?研究,结论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较浓的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定?性研究。定性分析有?助于发掘事?物的深层原?因,能够展现社?会生活中复?杂的细致过?程和后果,但定性分析?的有限个案?难以反映事?物总体的情?况,其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二)定量分析
1.定量分析的?涵义。定量分析是?对社会学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定量分析偏?重经验实证?主义的原则?,强调量化的?科学性、准确性。定量方法虽?然难以探寻?事物的深层?原因,但它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信?息,来推论事物?总体特征。一般说,问卷调查和?实验方法属?于定量方法?。在社会研究?中,定量化的传?统一方面源?于英国的“政治算术”,另一方面源?于比利时和?法国的道德?统计学。前者是激昂?描述统计用?于国家政策?与行政工作?,后者主要用?于研究犯罪?、自杀与触犯?刑法的行为?。定量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调查与?分析中引入?了抽样理论?和统计实验?理论,推广了测算?法并发展了?交互分类技?术、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对数线性模?型等。高级统计方?法被越来越?多地运用,提高了描述?和解释社会?现象的水平?。
2.定量分析的?派别与代表?。在定量分析?流派中,较极端的派?别是定量主?义和数理社?会学派。定量主义受?心理学的操?作主义和生?物测量学的?影响,强调在任何?科学中都必?须使用测量?和计量的方?法。定量主义的?倡导者,美国社会学?家G.A.伦德伯格主?张,任何概念都?可以测量,由于定义不?明确而无法?测量的概念?在科学研究?中是没有用?处的。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美国社会学?家S.A.斯托福、P.F.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一?步发展了社?会学的数量?分析技术。他们严格遵?循经验实证?主义原则,主张用精心?设计的方法?从资料中推?导出理论。60年代以?后,数理分析开?始走向成熟?,以数学的概?念、理论、方法和公式?来描述和表?示社会现象?,并运用数学?模型货数学?符号的运算?来模拟真实?的社会过程?,形成了社会?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数理社会学?。美国社会学?家H.M.布莱洛克和?J.S.科尔曼等人?,认为通过数?学描述和计?算机模拟就?能够发现社?会规律并对?社会发展作?出预测。
3.定量分析的?来源与整理?。与定性分析?资料一样,定量分析的?资料来源也?有两个,即“实地源”和“文献源”。前者包括问?卷资料、结构性访问?和观察的记?录等,后者主要是?统计资料。问卷资料是?定量分析的?重要基础,整理过程通?常分为资料?的审查、分类与编码?、汇总三个步?骤。第一,资料的审查?。对定性资料?的审查主要?集中在完备?性、统一性和合?格性上。第二,资料的分类?和编码。资料的分类?必须遵循有?效性、完备性、互斥性和同?层次分类等?原则。编码的目的?是用一组变?量表示各项?调查的问题?,用每一变量?的不同值表?示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从而使文字?资料转化为?数字形式。第三,资料的汇总?。根据研究的?目的,对分类后的?各种数据进?行计算和加?总,汇集到有关?的表格之中?,以集中系统?的反映调查?总体内部的?数量情况。汇总的目的?有四:(1)初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2)为编制次数?分布表做准?备;(3)为深入的统?计分析做准?备;(4)以便于保存?调查资料。
4.定量分析的?软件系统。在调查资料?整理之后,就进入到统?计分析阶段?,这是资料分?析中最重要?的定量分析?工作,由此撰写调?查报告。现在广泛采?用的统计性?软件包是“社会科学统?计程序包”(简称SPS?S)和统计分析?系统(简称SAS?)。SPSS是?英文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的缩写?,翻译成汉语?是“社会学统计?软件”。20世纪6?0年代末
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三位?研究生研制?,1975年?在芝加哥组?建SPSS?总部。SPSS系?统特点是操?作比较方便?,统计方法比?较齐全,绘制图形、表格比较方?便,输出结果比?较直观。SPSS是?用FORT?RAN语言?编写而成,适合从事社?会学调查的?人进行数据?分析处理。SAS是英?文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的缩写,最初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两?名研究生开?始研制,1976年?创立SAS?公司,2003年?全球员工总?数近千万人?。统计软件采?用按年租用?制,年租金收入?近12亿美?元。SAS系统?具有十分完?备的数据访?问,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功?能。在国际上,
需要编?SAS被誉?为数据统计?分析的标准?软件。SAS是用?汇编语言编?写而成的,通常使用S?AS写程序,比较适合统?计专业人员?使用,而非统计专?业人员学习?SAS则比?较困难。定量分析有?许多统计分?析理论和技?术,这里不作介?绍了。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质的区别体?现为数据化?或非数据化?。具体地说,两者的不同?点有:(1)着重点不同?。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着?重事物量的?方面。(2)依据不同。定量分析依?据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析依?据的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3)手段不同。定量分析主?要适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法?等方法。(4)学科基础不?同。定量分析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为基础,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位基?础。(5)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型、图案等来表?述,具有概括性?和精确性的?特征,定性分析结?论多以文化?描述为主,具有深入细?致地反映社?会现象本质?的特征。
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质与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在社会研究?中二者缺一?不可。因而在实际?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互补的,经常配合使?用。在进行定量?分析
研究者须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进行定性?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又须?之前,
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差别常常被?夸大,并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两种方法?。但对于成熟?而积极进取?的社会研究?者来说,认为两者是?各有长短,兼收并蓄的?。定性方法是?定量方法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方?法,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确定?性。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费孝通的各?项调查比较?注重实地调?差和定性分?析,但也十分注?意收集数据?资料,定性分析中?有机地结合?了定量分析?。例如,他成名之作?《江村经济》,对家庭人口?规模的测算?,对人地关系?的数量分析?,农民收支状?况和职业结?构的分析等?都是以统计?数字为依据?的。在《禄村农田》中,他更是以大?量的数量分?析作为验证?整个理论假?设的基础。在小城镇研?究中,他以小见大?,从人口增长?和流动情况?中,窥见到小城?镇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在重点调查?的同时,他知道江苏?小城镇研究?会采用问卷?对全省的小?城镇进行了?“卷地毡”式的普查,为小城镇研?究提供了扎?扎实实的科?学依据。他对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自己的?看来。他从不反对?量化分析方?法,也不反对问?卷(“表格”)调查方法,他质疑的是?那种不恰当?的“分工”,以及把“社会调查与?研究”看做“填表格—统计—写报告”的机械工作?。他在《禄村农田》评论当时云?南农村调查?的缺陷,是用了死得?表格来说明?活的试试。1987年?10月,他在回答没?过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人类学教?授巴博德对?问卷式调查?的看法时说?:“请注意,我并不反对?定量分析的?价值。我一生使用?了定量方法?以加强我论?据的精确性?。但定量分析?应该是在定?性研究之后?。正是有了定?性研究之后?,我们才想要?知道我们的?研究结果在?多大程度上?适用,覆盖面有多?少。那是定量调?查的适当用?处。我使用了并?继续使用这?种问卷调查?方法。”他主持的研?究如只是分?子调查,江苏小城镇?调查和边区?开发调查等?课题,都进行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他主张的工?作程序的特?别之处是,问卷中包括?的项目是在?定性工作之?后进行设计?的。他一再强调?说:“定量工作提?供精确性的?数据,但它应该放?在定性研究?之后进行。”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定向研究者?遵循非线性?路
径,强调客观性?。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清晰?的、标准化的程?序,以及一种因?果的解释。
范文五: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与分析类型(1)
四 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与分析类型 20120206008吴茹洁
(一)筹划阶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事先筹划,什么事都得事先筹划好了再去做才行,社会学研究更需要筹划。社会学研究成果要经得起实践检验,它要遵守一定的程序。程序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是检验研究成果的一种依据。没有程序,别人不知道你的研究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无法进行检验。
筹划阶段有六项工作:第一,选择研究题目,有新意,要适中,可操作。第二,初步探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接触研究对象,做到“心中有底”。第三,建立研究假设,做出理论解释,明确概念。第四,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一般包括明确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选择调查地点,确定调查对象和研究单位(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等),确定研究方式方法,制定调查问卷、量表和访谈提纲,准备调查工具,统筹与预算研究经费。第五,组织工作,包括研究人员的组成和培训,以及协作单位的沟通等。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将研究方案付诸行动,依据研究方案的要求去收集资料,采用问卷调查或实地调查、文献或口述等方法。因研究方法不同,收集资料的方式和所需时间的长短也不同。不论用什么方式,都要保证收集的资料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否则研究计划就会落空。所以对调查人员的访谈技术和品行要有严格的要求。
(三)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和思维加工,检验理论假设,提出新问题,最终撰写调查报告,结束该课题的研究等。分析资料可分为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两种,前者偏重定量分析,后者偏重定性分析。这两种方法是互相结合的,不能截然划分。但是实际操作是有先后的,一般是先根据理论假设进行系统分析,然后依据系统分析的数据再进行理论分析。理论分析的结论或证明研究假设,或否定研究假设。证明或否定研究假设都是研究成果。
撰写研究报告是将研究成果写成文章或专著。调查报告或者送给有关单位应用于实际,或者公开发表与他人交流。撰写研究报告除了报告研究结论以外,还要把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如问卷和提纲)附上,以便于别人能够考察你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二 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
(一)定性分析
1.定性分析的涵义。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偏重人文主义,通过深度比较分析,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
2.定性分析资料的来源与整理。定性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实地源”,包括非结构式访问和观察的记录;二是“文献源”,是以文字形式叙述的各种档案、文书和个人的传记、日记、信件,以及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等。由于资料来源和种类的不同,资料整理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都要经过审查、分类和汇总三个步骤。
第一,资料的审查。其目的是消除原始资料中的虚假、差错、短缺和冗余等现象以保证资料真实、可信、有效、完整与合格,为整理分析打下基础。对定性资料的审查主要集中在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三个方面。
第二,资料的分类。就是将资料分门别类,是复杂的资料系统化、条理化,为找出规律性的联系提供科学依据。资料的分类必须遵循有效性原则、互斥性原则和完备性原则。
第三,资料的汇总和编辑。其基本要求:(1)应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和客观情况,确定合理的逻辑结构,使汇总和编辑的的资料既能反映客观实际,又能说明研究问题。(2)
汇总和编辑的资料,要完善和系统,要简明集中。(3)要尽可能使个案资料数量化,使分析方法和看问题角度标准化,并做好个案资料的编号。
3.定性分析方法的意义与不足。一般来说,实地研究和非介入性研究属于定性方法。定性研究者使用个案和情景语言,使用手头现成的东西,将社会过程和个案置于它们所处的社会情境中来考察,并探寻特定环境背景下的解释或独具的意义。定性的方法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没有或缺乏数量分析的纯定性研究,结论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较浓的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定性研究。定性分析有助于发掘事物的深层原因,能够展现社会生活中复杂的细致过程和后果,但定性分析的有限个案难以反映事物总体的情况,其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二)定量分析
1.定量分析的涵义。定量分析是对社会学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定量分析偏重经验实证主义的原则,强调量化的科学性、准确性。定量方法虽然难以探寻事物的深层原因,但它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信息,来推论事物总体特征。一般说,问卷调查和实验方法属于定量方法。在社会研究中,定量化的传统一方面源于英国的“政治算术”,另一方面源于比利时和法国的道德统计学。前者是激昂描述统计用于国家政策与行政工作,后者主要用于研究犯罪、自杀与触犯刑法的行为。定量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调查与分析中引入了抽样理论和统计实验理论,推广了测算法并发展了交互分类技术、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对数线性模型等。高级统计方法被越来越多地运用,提高了描述和解释社会现象的水平。
2.定量分析的派别与代表。在定量分析流派中,较极端的派别是定量主义和数理社会学派。定量主义受心理学的操作主义和生物测量学的影响,强调在任何科学中都必须使用测量和计量的方法。定量主义的倡导者,美国社会学家G.A.伦德伯格主张,任何概念都可以测量,由于定义不明确而无法测量的概念在科学研究中是没有用处的。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美国社会学家S.A.斯托福、P.F.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一步发展了社会学的数量分析技术。他们严格遵循经验实证主义原则,主张用精心设计的方法从资料中推导出理论。60年代以后,数理分析开始走向成熟,以数学的概念、理论、方法和公式来描述和表示社会现象,并运用数学模型货数学符号的运算来模拟真实的社会过程,形成了社会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数理社会学。美国社会学家H.M.布莱洛克和J.S.科尔曼等人,认为通过数学描述和计算机模拟就能够发现社会规律并对社会发展作出预测。
3.定量分析的来源与整理。与定性分析资料一样,定量分析的资料来源也有两个,即“实地源”和“文献源”。前者包括问卷资料、结构性访问和观察的记录等,后者主要是统计资料。问卷资料是定量分析的重要基础,整理过程通常分为资料的审查、分类与编码、汇总三个步骤。第一,资料的审查。对定性资料的审查主要集中在完备性、统一性和合格性上。第二,资料的分类和编码。资料的分类必须遵循有效性、完备性、互斥性和同层次分类等原则。编码的目的是用一组变量表示各项调查的问题,用每一变量的不同值表示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从而使文字资料转化为数字形式。第三,资料的汇总。根据研究的目的,对分类后的各种数据进行计算和加总,汇集到有关的表格之中,以集中系统的反映调查总体内部的数量情况。汇总的目的有四:(1)初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2)为编制次数分布表做准备;
(3)为深入的统计分析做准备;(4)以便于保存调查资料。
4.定量分析的软件系统。在调查资料整理之后,就进入到统计分析阶段,这是资料分析中最重要的定量分析工作,由此撰写调查报告。现在广泛采用的统计性软件包是“社会科学统计程序包”(简称SPSS)和统计分析系统(简称SAS)。SPSS是英文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的缩写,翻译成汉语是“社会学统计软件”。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三位研究生研制,1975年在芝加哥组建SPSS总部。SPSS系统特点是操作
比较方便,统计方法比较齐全,绘制图形、表格比较方便,输出结果比较直观。SPSS是用FORTRAN语言编写而成,适合从事社会学调查的人进行数据分析处理。SAS是英文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的缩写,最初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两名研究生开始研制,1976年创立SAS公司,2003年全球员工总数近千万人。统计软件采用按年租用制,年租金收入近12亿美元。SAS系统具有十分完备的数据访问,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功能。在国际上,SAS被誉为数据统计分析的标准软件。SAS是用汇编语言编写而成的,通常使用SAS需要编写程序,比较适合统计专业人员使用,而非统计专业人员学习SAS则比较困难。定量分析有许多统计分析理论和技术,这里不作介绍了。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质的区别体现为数据化或非数据化。具体地说,两者的不同点有:(1)着重点不同。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着重事物量的方面。(2)依据不同。定量分析依据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析依据的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3)手段不同。定量分析主要适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法等方法。(4)学科基础不同。定量分析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为基础,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位基础。(5)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型、图案等来表述,具有概括性和精确性的特征,定性分析结论多以文化描述为主,具有深入细致地反映社会现象本质的特征。
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质与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在社会研究中二者缺一不可。因而在实际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互补的,经常配合使用。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者须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进行定性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又须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差别常常被夸大,并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两种方法。但对于成熟而积极进取的社会研究者来说,认为两者是各有长短,兼收并蓄的。定性方法是定量方法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方法,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确定性。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费孝通的各项调查比较注重实地调差和定性分析,但也十分注意收集数据资料,定性分析中有机地结合了定量分析。例如,他成名之作《江村经济》,对家庭人口规模的测算,对人地关系的数量分析,农民收支状况和职业结构的分析等都是以统计数字为依据的。在《禄村农田》中,他更是以大量的数量分析作为验证整个理论假设的基础。在小城镇研究中,他以小见大,从人口增长和流动情况中,窥见到小城镇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在重点调查的同时,他知道江苏小城镇研究会采用问卷对全省的小城镇进行了“卷地毡”式的普查,为小城镇研究提供了扎扎实实的科学依据。他对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自己的看来。他从不反对量化分析方法,也不反对问卷(“表格”)调查方法,他质疑的是那种不恰当的“分工”,以及把“社会调查与研究”看做“填表格—统计—写报告”的机械工作。他在《禄村农田》评论当时云南农村调查的缺陷,是用了死得表格来说明活的试试。1987年10月,他在回答没过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人类学教授巴博德对问卷式调查的看法时说:“请注意,我并不反对定量分析的价值。我一生使用了定量方法以加强我论据的精确性。但定量分析应该是在定性研究之后。正是有了定性研究之后,我们才想要知道我们的研究结果在多大程度上适用,覆盖面有多少。那是定量调查的适当用处。我使用了并继续使用这种问卷调查方法。”他主持的研究如只是分子调查,江苏小城镇调查和边区开发调查等课题,都进行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他主张的工作程序的特别之处是,问卷中包括的项目是在定性工作之后进行设计的。他一再强调说:“定量工作提供精确性的数据,但它应该放在定性研究之后进行。”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定向研究者遵循非线性路径,强调客观性。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清晰的、标准化的程序,以及一种因果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