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初一历史)实验班提优训练答案
《实验班提优训练·初中历史》
七年级上(人教版)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基础巩固提优]
一、选择题
1.A [提示] 这里要抓住有效信息“最早”两字,根据课本知识就可以得出正确判断。 2.D [辨析]本题干扰项较多,干扰性很强。正确作答本题一定要结合“适者生存”的进化信息。A 项C项都不是,B项好排除,只有靠群体的力量才可以生存。 3.D.靠记忆即可正确作答。
4.D[说明]因为远古居民既没有文字也年代久远,其他三选项都得靠考古材料印证。
5.C[提示]此处只要记住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即可,紧紧结合题干信息。其他选项都不沾边 二、读图 1.山顶洞人。(回答本题注意结合画面内容和“最早”二字) 2.图中画面用针缝衣服,磨制技术等 三、想像和思考:你怎样当领导?
1.采集、打猎、捕鱼、磨石头、到其他原始人群交换东西(凡五项符合山顶洞人情况即可) 2.氏族,血缘
3.共同平均分配食物;我们大家一起用石块打击野兽,或者用火吓跑它。
4.不可以,因为我们的生产力很低下,要靠每一个人的努力。一个人不劳动,大家就不可能得到充足的食物。(言之有理即可)
[思维拓展提优]
一、选择题 1.A
2.B [说明]本题需要学生或者老师有一定的课外知识,因为最早的北京人头盖骨已经失踪了
3.A [提示]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排除其他三项 4.A 5.B
6.D[提示]本题关键要理解“钻燧取火”的含义,也就是懂得人工取火。根据所学知识四个选项中只有山顶洞人。 二、非选择题
1.这枚骨针可以让我知道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可以了解到他们已经学会缝制衣服等了解到山顶洞人的进步。 2. 历史课堂情景剧
(1)使用工具:已经掌握磨光钻孔技术。还会人工取火。
(2)食物来源:采集、狩猎、捕鱼。
(3)人的外貌:没有了猿类的特征,很爱美,脖子上挂着项链。
3.阅读材料:
(1)旧石器时代(2)北京人(3)他们往往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开放探究提优]
[提示]:回答本题应该结合材料和所学过的知识。学会归纳和总结提炼 (1).裴文中、贾兰坡
(2).远古人类长期生活在这里,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为我们研究了解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提供更充分的资料。
(3).为研究人类的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旅游业上有重大价值,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4).此遗址时间早,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人类的起源地之一,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增强民族凝聚力。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基础巩固提优]
一、选择题 1.D [提示] 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信息“洞穴人”和“开始改变”。其实考查的是原始农耕定居生活的开始。半坡人最符合题意要求
2.B [说明]粟和水稻的种植是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其他选项和题干无关。 3.C[提示]本题考查的是两个远古人类的不同点 4.B[说明]要会根据图示获取正确信息 5.C
6.B[辨析]半坡人最先进的工具就是磨制时期了。据此可知答案。 7.C 8.D
二、非选择题 1.填空题
(1)河姆渡,半坡,蔬菜
(2)距今约七千年,距今约五六千年,大约四五千年,黄河。 2.根据课文内容,填《我国原始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表》
[思维拓展提优]
一、选择题
1.B
2.A[提示]本题需要从出土文物的功能辨识。只有A具有这种功能,其他也不是半坡遗址的出土物。
3.D[说明]要抓住关键信息“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根据已学知识可以做出正确判断。 4.D
5.A[说明] 本题以现实导向远古,要注意知识的灵活运用。其实就是考察我国最早种植水稻这一知识点。
6.D[辨析]本题既有具体知识的考察,也有理论的思考,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最初的人类生活来源。这种分法和地域没有关系。其他二项更不相关。人类文明还有其他分类标准如:石器文明,青铜文明等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说明]本题要求学生从图片内容中获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历史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历史知识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要想正确作答,必须总体把握本节课的内容。在比较中正确识记有关知识点。
(1)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研究这两个遗址,可以更好的了解远古时期我国农业文明的发展情况,说明我国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他们已经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种植水稻、粟和菜籽,会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烧制彩色陶器,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了解他们的食物结构等等
(3)因为他们都是我国远古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等等。
2. 假设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秋天庄稼收获后能够互访,你能否利用本课所学知识和下面的出土文物图片(在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出土),为他们设计一份接待对方一天的日程表,包括一份含两餐的食谱和一天的活动。(只设计一方接待另一方的一份即可)
[说明]只要想像丰富,符合两处遗址的实际情况,有次序的写出都可以给分。下列答案应该是河姆渡人到半坡人那里访问。
(1)早餐:喝小米稀饭,有白菜和芥菜做的小菜,有煮熟的猪腿肉等
(2)中餐:很丰盛,有满满的一壶酒,清炖的鱼汤,白菜猪肉狗肉做下酒菜。
(3)早上出去打猎,翻地,种植粟和蔬菜,收割庄家等等。午后磨石器,制作骨质箭头,鱼叉鱼钩,钻孔,纺线织布,烧制陶器,酿酒,搭建房屋等。(列举出5项即可以)
[开放探究提优]
(1) 展出发掘出的粟粒,纺轮,陶器,他们住的房屋复原图,磨制的石器,箭头等工具 (2) 我们请演员穿上当时人的衣服,做成当时人的饭菜让游客体验远古人类的生活。我
们还让游客穿上当时的衣服用磨制的箭头打猎,捕鱼,模仿他们种庄稼蔬菜。用石刀割肉吃。让游客住进半坡人的房屋内。用半坡人的工具纺线。(言之有理,有创意更好)
(3) 半坡人主食有粟,副食有肉鱼蔬菜,使用陶器盛水饭,饲养猪狗等动物(4项即可
以)
(4) 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农耕文明的曙光,吃小米到半坡等等(其他言之有理都可以)
第3课 华夏之祖
[基础巩固提优]
一、选择题 1.A
2.C [提示]这是用一个简单的资料说明尧舜时期的禅让制。
3.C[辨析]本题很容易模糊,误判为D.禹因为治水有功才被推为首领 4.B这一项说的太绝对,有的证明是真实的,有的只是后代人们的想像
5.A[提示]注意是华夏族而不是已知最早人类,华夏族最早起源应该在黄河流域 6.A
二、非选择题 1.填空题
(1)黄帝和炎帝;涿鹿;蚩尤;联盟;华夏族 (2)黄帝;人文初祖;炎黄子孙 (3)尧舜禹;禅让制。
(4)公元前2070年;禹;夏 2.论从史出,阅读下段材料回答: (1)原始社会末期。
(2)指部落联盟首领由民主选举产生。如尧、舜、禹做部落联盟首领,都是能过民主选举产生,这种制度叫“禅让制”。 (3)“贤”与“能”指既具有高尚的品德,又具有卓越的才能。 3.连线题(要求把正确对应的一组用线连起来) (1)中华民族的始祖(公元前2297年-公元前2198年) (2)舜帝(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200年) (3) 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人黄帝(约公元前5500年)
[思维拓展提优]
一、选择题 1.D
2. B[辨析]本题的四个选项中,ACD三项都不是题干要求的答案,根本原因应该是B。因为生产力的低下,使人们无法把公有的东西占为己有,必须靠集体的力量才可以生存下去。 3.D 4.D [提示] 本题要注意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意思,“大道”“亲其亲”“子其子”等都不是反应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情况。
5.C[辨析] 因为ABD都不符合要求,有表述上的错误。当时人没有文字,不可能记录,考古发掘也不能见到品质一类的东西,民主追求不符合史实 6.A 7.C 8.C
二、非选择题
1.
(1)黄河流域;青铜器
(2)[提示]本题主要考察人文初祖的发明情况。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当时的人们会挖井,有舟车,种庄稼,养蚕缫丝,听音乐等等
(3)把炎黄二帝看作我国的人文初祖,尧舜禹是具有高尚品质,受到百姓爱戴的杰出部落首领,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后代人美好的梦想
2.(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2)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华夏文明,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团结所有炎黄子孙共同致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黄河水泛滥成灾,父辈治水不见成效,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大家推举我治理洪水 (2)依靠群众,认真负责,采用疏导的办法。
(3)我是部落联盟推选出来;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开放探究提优]
(1)传说中的黄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2)说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出现文字,编出乐谱,等等,这是可信的。但说这些是黄帝、嫘祖、仓颉或伶伦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的色彩了。实际上其中的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经过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因此,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反映的应该是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但由于黄帝是公认的华夏始祖,所以人们也就把这些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 (3)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有记载,而且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
历史事实: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单元综合提优测评卷]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B[辨析]按照书上的观点,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其他三项都不符合这个判断。 2.B 3.D 4.C
5.D
6.C [提示]题干中有效信息是两大农耕文明遗址。只有对应C项。 7.D 8.C
9.B[辨析]使用火发现的是烧过的骨头或灰烬,私有财产是根据墓葬品的多少。 10.A
11.D [提示]铁是春秋后期才出现 12.A
13.D[说明]最重要时期不准确 14.A
15.B[提示]人受到了不平等的阶级压迫,受到了国家暴力工具的镇压
二、非选择题
1.(15分)阅读判断题
(1)北京人居住在山洞里(2)北京人还没有铁工具(3)北京人使用天然火,不会人工取火(4)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不会单独劳动(5)北京人生活时期没有水稻 2.(12分)列举题
(1)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种植粟和水稻(6分) (2) 黄帝、炎帝、蚩尤(6分) 3.(13分)
(1)半坡原始居民。 (2)半坡人面鱼纹盆。 (3)粟。
(4)没有发现中国古老的文字。 4.(15分)
(1)部落联盟会议推选;禅让制
(2)部落联盟首领之间为了争夺权力,互相进行斗争;不一致;因为课本上介绍的是,这些部落首领具有自己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
(3)古代的很多传说,并不一定是真实的,需要通过各种资料进行论证。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基础巩固提优]一、选择题
1.D[提示]正确理解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含义是正确作答的关键 2.B 3.C
4.A[说明]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典故的掌握情况和分封制的内容。 5.D 6.C 7.B
8.C[辨析]本题是一道很好的题,角度很好,不仅要知道武王伐纣的史实,还要更深一步,懂得政治情况。其他三项代表的时期不可能出现这样的铭文 9.B
二、非选择题 1.(1)巩固统治(1分)
(2)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2分)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4分)
(3)诸侯之间反目成仇,经常发生战争,导致周朝分崩离析。(1分) 2.
(1)启,世袭制 (2)桀、纣
(3)河南西部、山西南部、阳城、盘庚、殷、殷、镐京 (4)伊尹,姜尚
(5)[提示]本题不是现成的填空题,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一定的归纳综合。土地、平民、奴隶;土地归周王所有 3.根据所学知识填充下列表格
夏、商、西周大事年表
4.简答题
(1)是社会的进步。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也极为缓慢。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此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首先,夏桀、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其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人心。最后,商汤和周武王能够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思维拓展提优]
1.B 2.A
3. A[提示]注意看清是公元前2070年 4.C
5.B[辨析]本题首先要了解资料意思,在此基础上对照四个选项,其他三个都不是在安阳发掘出的 6.D 7.B 8. A 9. D
10. B[说明]正确回答本题要了解西周分封的对象都有哪些人。 二、非选择题
1.(1)不对。事实上夏桀和商纣很快就被推翻了。
(2)夏桀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他不分昼夜地饮酒作乐,失去了民心;商纣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使社会矛盾尖锐。 (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贤则昌,失贤则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言之有理即可,表述可不拘泥于上述文字) 2.根据材料填写表格
[提示]本题在解析时,须忠于史料,有者填,无者不填。如从材料二中并不能看出“出兵勤王”的内容,所以不能填“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这项诸侯义务。
3.
①实行了分封制。
②拓展了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的权力。
③想像有史为依据,合情合理即可。例如总结商朝灭亡经验,分封自己的亲属功臣为诸侯,提倡节俭,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剥削等。
[开放探究提优]
① 按照一套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礼仪规范划分,不同地位的人适应不同的礼仪。 ② 能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解释认识,言之有理即可。例如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政治
文明,显示了当时人们的智慧。有利于增强凝聚力巩固统治秩序。这种文明不是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础上的。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③不良风气如迷信思想、铺张浪费、破坏自然环境等,安全隐患如踏青上坟时防火、来去途中的安全等。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基础巩固提优]
一、选择题
1.A[辨析]本题考查了学生把题干要求和识图信息结合的能力,注意“世界最早”这个有效信息,B是四羊方尊,C是可烧炭火的青铜器,D是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2.B
3.A[提示]商朝时青铜农具很少,青铜器主要用来祭祀和供给奴隶主贵族享用。一般不用于生产工具 4.D 5.B 6.B 7.A[说明]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辨析识记能力。五谷在商周时才齐备而不是在夏朝 二、非选择题 1.填空题
(1)司母戊鼎 和四羊方尊[提示]这里是指的商周时青铜器,不要写成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2)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夏、商、西周
(3)奴隶,悲惨[提示]要看到这一句话的总体信息,然后才能正确填出。这句话的有效信息是“这些人”
(4)青铜,成都平原 (5)人牲或殉葬
(6)选种、施肥、治虫,青铜
2.
(1).[说明] 此题为材料开放题,意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回答出青铜器、成熟文字、奴隶地位低下可做商品交换、社会等级森严等即可。 (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在相关字母后面写出这一材料反映的史实。 如:A.西周时后世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B.夏商周时期交通工具种类增多
C. 商周时期商业繁荣 D.商周时期道路交通发达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列四条材料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 夏商周青铜文明的灿烂
[思维拓展提优]
一、选择题
1.A[提示]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 2.D [提示]单单的一个司母戊鼎不能看出青铜器种类多这方面的信息。解答本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3.D[辨析] 青铜文明它不是青铜器,也不是青铜制造业,它是青铜时代人们所制造的物质文化,所以称为“青铜文化”, 它是指制造和使用青铜工具、用器、兵器为主的人类物质文化阶段,这种分期法主要用于考古学,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我国青铜时代经历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大约1500年。 4.C[说明]奴隶社会是世袭制,官员不是选举出来的 5.D 6.D
7.D[提示]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没有任何人身自由。不可能随意离开。 8.B
9.B[提示]本题要求学生理解司母戊鼎的铸造特点。 二、非选择题
1.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
[提示]从这几方面比较角度分析,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是必然结果。工具由石器到青铜器是进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奴隶过着悲惨的生活固然残酷,也正是这些奴隶劳动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要占有大量的奴隶,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并进行简单的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同样,国家政权的建立,可以组织更大规模的生产过程,司母戊鼎就是在这种规模劳动中创造的。所以,奴隶社会的建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不是倒退。 2.
(1)青铜器制造作坊,玉器制造作坊,瓷器手工业 (2)稻,黍,粟,麦,豆,奴隶
(3)农业发展、畜牧业兴亡、手工业商业繁荣
(4)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奴隶社会创造了丰富的财富,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②奴隶的生活太残酷了。我们更要关注民生
[说明] 本题应该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史实都可以
[开放探究提优]
[说明]说法一:我认为考古学家说得对。因为这个时期是青铜文化灿烂的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很繁荣,所以说这是祖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说法二:我认为他说得不对!这时的奴隶制度太残酷了,奴隶创造了灿烂文明,但他们却不被当人看,他们戴着枷锁干活,有时被当做牲畜一样买卖,还要被杀死给奴隶主殉葬,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这是一个野蛮的时代。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基础巩固提优]
一、选择题
1.C[辨析]春秋时期诸侯王为了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总是打着周王的名义,例如齐桓公尊王攘夷等。其他三项都符合史实 2.C
3.A[提示]根据题干有效信息“管仲相,霸诸侯”可以知道 4.C
5.A[说明]破釜沉舟是后来发生的,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6.A 7.B 8.C 9.C
10.A[提示]尊王攘夷只是齐桓公发展自己的一个政治口号,提高了自己的政治优势。成就霸主地位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措施 二、非选择题
1.判断改错,读下列一段材料,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并改正 (1)错误__西周______, 改正_春秋_________ (2)错误_天子_______, 改正__霸主________ (3)错误__周文王______, 改正_齐桓公_________ (4) 错误___秦国_____, 改正___晋国_______
(5) 错误__城濮之战______, 改正__长平之战________ 2.填空
(1)人物:①周平王
②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③管仲
④田氏,田氏齐国 (2)地点①洛
②齐国在今山东,黄河流域,城濮大战 (3)时间:①公元前770年
②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7世纪 ③公元前260年
3.连线题:请选手将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之间连线:
管仲 孙膑 廉颇
赵括
4.填图乐园
1.燕 2.秦 3.楚 4.齐 5.韩 6.魏 7.赵
[思维拓展提优]
一、选择题
1.C[辨析]大变革的含义是指制度的最终更替,ABD都是制度更替的前提和准备 2.B 3.A 4.D
5.C [说明]ABD都不正确,不符合史实。正确回答本题要首先清楚理解题干中的信息。 6.C[提示]战国纷争和春秋时期的纷争不一样,战国时期的是要消灭对方,建立统一的政权。 7.B[说明]本题主要的障碍是A.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包括了A. 8.A
9.D[说明]本题要求结合地图信息回答问题,结合地图也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 、非选择题
1.连线:请选手将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之间连线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信陵君完壁归赵 蔺相如 孙 武
2.成语对应连线(请将下列成语与相关的历史事件用线相连)
朝秦暮楚
3.阅读图1书中材料,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军队,尊王攘夷扩充疆界等 (2)使齐国富国强兵,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3)老百姓今天还享受到管仲改革带来的好处 4. [提示]本题要和老师商量,查找资料回答
依靠武力胁迫其他诸侯国承认自己领导地位的强权政治,是春秋争霸战争的时代特征; 通过富国强兵,吃掉敌手,准备统一中国的政治,是战国兼并战争的时代特征。
[开放探究提优]
[说明]本题答案不唯一,符合资料中的精神实质即可以。下列答案只是参考。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以
1.卧薪尝胆:我们一定不要失去志向,时刻保持努力向上的进取精神 2.负荆请罪:我们要真诚的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能从根本上改正错误
3.纸上谈兵: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注意知识的灵活运用。不能死学知识 4.三令五申:军令如山倒,只有约束自己,才可以获得更大自由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基础巩固提优] [提示][辨析] [说明]
一、选择题
1.C[提示]本题是一种情景设置型的试题,只要记住了冶铁最早出现的时间就很好回答
2.D[提示]本题考查了从资料中的终结论的能力。《管子》是历史记载,另一个资料是考古发掘
3.A[说明]本题是历史情景的再现,主要考查了学生对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知识掌握情况 4.D 5.B
6.D[辨析]四个选项中ABC 都符合实际情况。只有最后一项说法太绝对。
7.D 8.C 9.C 10.B
二、非选择题 1.填空
(1)铁器,牛耕 (2)秦国 (3)都江堰
(4)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说明]本题要正确理解土地国有制的含义和熟悉记忆商鞅变法的内容
(5)地主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2.根据以下《商鞅变法表》(括号内的知识点)提问填空:
(1)四川省
(2)主持修筑的总工程师:李冰
都江堰的作用:消除了岷江隐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增强了经济实力
修筑都江堰的政治意义:[说明]本问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以
说明秦国的强大,经济实力雄厚,秦国政府领导的正确,增加秦国人民的凝聚力等等 (3)商鞅变法,解放了生产力。例如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等
[思维拓展提优]
一、选择题
1.D[提示]古代个体经济的出现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解体了原始社会的公有制。
2.B[辨析]我们要抓住理解“农用动力”有效信息和春秋时期的限定词。铁农具不是农用动力,翻车仍使用人力。 3.C 4.D [说明]本题考查了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资料中的言论对商鞅很不利。是反对商鞅的人说的话,我们再结合商鞅变法内容打击了哪些人的利益,就可以知道 正确答案。 5.D[提示]抓住有效信息“宗室贵戚多怨望”。再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以知道,变法改变了世袭制度。 6.B 7.B
8.B[辨析]战国时期的征战目的不是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而是为了消灭对方建立统一的地主阶级政权。变法才是战国时期确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方式。
9.B[辨析]从青铜铲这个有效信息可以知道这是一个铜石并用的时代,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正确
10.A[说明]本题是用史料来说明商鞅变法的影响。考查了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历史结论的灵活运用能力。作法自毙,正说明了商鞅变法深入人心 二、非选择题
1. 它说明了春秋战国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生理特征和习性,为利用畜力进行生产创造了条件;也反映了当时牛耕已经普遍的史实。
2.因为铁农具和以前的石器、青铜农具相比,更锋利,更坚硬,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春秋战国时期的冶铁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各国争霸努力提高国力的需要
3. [说明]大变革的时代的表述还可以有其他方法,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工具变革:开始出现铁农具,已使用牛耕, 水利工程:修都江堰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土地所有制:一些土地由国家所有变为私人所有,各国变法确认土地私有 制度变革: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开放探究提优]
1996年岁末,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在观看话剧《商鞅变法》时,为剧情所动,潜然泪下。朱总理为什么会对这场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改革如此动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对商鞅变法作一番探究
1.因为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封建国家,并最终完成了统一。 2.生产力提高,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形成了新的地主阶级。他们要取的法律上合法地位,战国纷争,发展国力需要,各国变法的潮流等。 3.新的阶级出现和取得统治地位的需要;生产力提高开垦荒地的增多,战国纷争加强国家实力的需要。
商鞅变法的内容都顺应了当时什么样的发展潮流?
4.没有能掌握国家绝对权力,秦孝公死后失去了支持,新的国王上台,奴隶主贵族反扑被杀
5.要顺应历史潮流,要符合老百姓的利益;要掌握最高权力推进变法,要有老百姓支持,要大力宣传让老百姓接受理解变法改革的重要性。等等
6.答案(略) [说明]本问很重要,帮助学生放眼世界,所以我们同学一定查阅资料进行思考总结。
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
[基础巩固提优]
一、选择题
1.D[说明]此题起到了一个巩固复习的作用,而且,教材中关于甲骨文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的因果关系也没有清晰的点明,此题也有补充作用。同时该题又是一道反向思维的选择题,有助于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 2.D 3.B 4.B 5.B 6.A 7.D 8.A 二、非选择题 1.填空题
(1)甲骨文,金文或铭文,大篆,竹简或丝帛 (2).日食,月食,夏历,24个 (3).望、闻、问、切 (4).楚国,《离骚》
(5).钟鼓之乐,整套编钟 2.根据下列两幅图回答问题
(1)图一:医学 图二:文学
(2) 图一: 春秋战国之际人,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总结出的四诊法流传至今。
图二:战国时楚国人创作楚辞体,代表作《离骚》,是世界文化名人 [说明]只要叙述合理,语言准确即可以
3.阅读课文,并在字母处填写本表格中缺失内容
一、选择题
1.C[辨析]这些符号还不是文字,我们也不知道它们代表的全部意思,应该选择C.做本题时一定结合对甲骨文的判断。 2.B 3.A 4.C
6.C
7.B[提示]本题是设置情景考察24节气出现的时间。 8.C
9.A[辨析]历法的出现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正是农业生产的实践需要才促使人们观察天象,制定历法 10.D
二、非选择题
1.纠错:下面一段文字有几处错误,请指出来并予以改正
屈原生活在春秋时期的秦国。它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题材。他的代表作是《史记》。相传今天的农历,最早出现在商朝。 (1)错误 春秋时期,改正 战国 (2)错误 秦国, 改正 楚国 (3)错误《史记》, 改正 《离骚》 (4)错误 商朝, 改正 夏朝
2.在“五一”和国庆节时,河南安阳殷墟推出“五一”特色旅游。
(1) 殷墟遗址,甲骨文发现地,司母戊大方鼎发现地。商朝都城遗址,妇好墓等 (2)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厚重的历史,辉煌的前程。等等言之有理符合安阳实际即可以。 3.
(1)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的开端。对于研究汉字的发展历史和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情况,中华文明的发展史都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有着重大意义。(本题是开放试题,凡回答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2)自己查找资料解决(略)
[开放探究提优]
⑴. 确定主题:夏商周的文字演变
⑵.收集资料。途径:网上查找,翻阅历史书籍,参观考古发掘文物等
⑶.甲骨文是我国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后来又有了金文或铭文和大篆,我国字体随书写工具的变化不断变化。等等。[说明]本问回答符合史实即可以。 ⑷.你有哪些启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实践劳动是发明的重要推动力。这些发明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等等。[说明]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是以所选主题基础上的启示。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基础巩固提优]
一、选择题
2. A[提示]儒家思想不一定是孔子本人的思想,A选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所以朱元璋就不喜欢孟子的思想
3. C[提示]题干中最为有效的信息是“对学习有直接指导意义。”①的选项是教育方法,而不是学习方法,故而排除 4. D 5. C 6. D
7. B [提示]这是老子思想的切身利用和感受。学习历史要会应用,历史书的每一个结论都要找出得出这个结论的资料证据 8. C[提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再比如,在联合国大会上如果你希望世界和平,你将引用四位中哪位思想家的观点等等。 9. C[辨析]道家思想是无为而治,墨家治国思想是兼爱非攻,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 10.B [辨析] 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考查的重点是所列各位人物的思想观点的内容。在熟悉思想内容的情况下,再分析哪些人物反对或主张放松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由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填空
(1).孔子,仁,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论语》[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可以写成其他的,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 (2).老子,《道德经》
(3).墨子,兼爱、非攻,孟子,庄子 (4).韩非,改革,空谈义理,法治 (5).孙武,《孙子兵法》 (6).春秋,战国时代
2.各就各位(把下列人物前的序号填到下面相应内容前的括号里)。 1.G 2.E 3.A 4.B 5.D 6.C 7.F 3.阅读下列材料:
(1)儒家学派。 “仁”的思想。 (2)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尊重他人.宽容.平等待人。(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3)体现在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的尊重,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怀。(言之有理即可)
4. (1)“仁”; 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受教育对象范围,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他编订《诗》.《书》.《春秋》等书作为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保存和发展古代文化;在教学中,他善于进行启发诱导,坚持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
(2)[提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如有利于社会稳定.人际关系的改善.建设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 [思维拓展提优]
1. B[辨析]四个选项都是孔子的名言,但符合题干要求信息“处理国家间往来的至高准则”的只有B。也就是国际交往中反对霸权主义。强迫其他国家接受别国的原则和立场等等。 2.A[辨析]华人的信仰各异,经济利益也不同。但文化上血脉上是同一的。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 B
4. B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所学过的知识判定,只有①②符合题干要求
5. B这里面有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的“仁政”主张,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解答本题最好用排除法。因为韩非子君主的绝对权威,不属于此种。 6. A 7. D[提示]本题要求学生理解教育公平的社会含义。然后与四个选项对照,并理解四个选项的具体内容。
8.D [提示]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教师节”和“孔子生日”。把这两个信息结合在一起,得到的综合信息是关于教育方面的选项。只有D 9.B [辨析]这是很灵活的一道题,趣味性知识性盎然,也是老师教学方式改进的标示。把诸子的思想主张化解为一般的生活情调,并从中找出诸子思想的影子。甲生要道法自然,乙生讲究秩序,丙生讲究节俭,丁生要求按上级一律。这样变通后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10. C[提示]这是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
11. B [提示]老子的无为而治其实就是顺应自然的典型说法。 二、非选择题
1.连好线
孔子 〈人与自然〉 庄子 孙武 韩非子 2.①墨子 战国时期
②墨家 “兼爱”、“非攻” ③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痛苦。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努力维护现在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说明]言之有理,符合题干要求即可以 3. [提示]本题是考察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并综合归纳的能力。是课本上观点的资料体现。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现状。注重"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
(2)因其认为学习耕田种菜没有出息,反映了其鄙视农业生产,歧视体力劳动的思想,这是不正确的。
[开放探究提优]
[说明]本题用一种新资料来说明老子的观点,并让我们学生从现实中找到事实证据。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要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①老子的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②我认为有用。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例如:水滴石穿;母爱使浪子回头;太极拳的原理,气垫等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以)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写在每小题后面的括号内)
一、选择题
1. B[提示]从资料中的纣王和武王很明确的判断出答案 2.D
3. C [提示]夏商两代的覆亡都是因为最后一代国王暴政,尽情享乐不理朝政,镇压人民引起的。 4. B 5. C 6. D[辨析]半坡、河姆渡、尧舜禹时期都是农耕文明时期各有自己时期的特点,但五谷齐备
要到商周时期 7.D
8.D[提示]孙武是春秋晚期的。
9. C[提示]从汉字构造来说解答这个问题也是很好的途径 10.B
11. D [说明]只要认真理解记忆商鞅变法的内容就可以了。商鞅变法中不同的规定要记清楚 12. A 13. D
14 . D[提示]有效信息是河南省的中原 15. B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1.(15分)看图后,把图中序号填到相应的横线上 (1)齐桓公(2分) (2)楚国 (2分) (3)韩赵魏(3分) (4)秦国(2分) (5)魏国李悝(2分) (6)秦国和赵国(4分) 2.(13分)读图回答问题 ①老子 春秋时期
②道家学派 《道德经》
③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庄子 3.(14分)
[提示]本题如果是其他的答案,符合题意要求也可以。例如:不断消亡 的事物在阶级上的表现可以写成奴隶阶级等。 不断产生的事物在阶级上是地主和农民阶级形成等 (1)这一时期不断消亡的事物有(6分) 政治上:分封制解体 经济上:土地国有制瓦解 阶级上:奴隶主贵族衰落
(2)这一时期不断产生的新事物有(8分) 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 思想上:百家争鸣
经济上:私田越来越多,小农经济出现
政治上:战国兼并,地主阶级统治形成,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出现。
4.(13分)
孔子“仁” 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制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孟子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平衡,荀子的按自然规律办事等等。(其他凡言之有理4条即可以)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基础巩固提优] 一、选择题 1.C 2.D 3.B
4. D[提示]正确理解中央集权的含义,把全国所有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和地方分权是相对的。和专制主义也不一样。
5. A[提示]本题正确回答的前提是理解题干中材料的信息。 6. C
7. B 8. B[辨析]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负责全国的军事,郡守是地方行政长官。
二 、非选择题 1.填空
(1)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行政、军事、和监察 (2)小篆,隶书, (3)李斯,焚书坑儒 (4)蒙恬,河套地区
2.连线:秦始皇巩固政权的措施
政治方面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经济、文化方面 焚书坑儒
思想方面 创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3.(1)嬴政
(2)灭六国,统一中国。修筑万里长城
(3)秦始皇既有历史的功绩,也有巨大的错误。例如:结束了割据纷争的战国统一了中国,
建立了郡县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他的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他徭役赋税繁重,刑法残酷等 4. (1)错误 郡守,更正 御史大夫 (2)错误 隶书, 更正 小篆 (3)错误 韩非, 更正 李斯 (4)错误 蒙古族 更正 匈奴族
[思维拓展提优]
1. D[提示]“扫六合,尽西来”这些信息都是指秦朝的统一
2.C
3.B[提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右图的提示信息。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是兵马俑。 4. B
5. A[提示]我们要了解焚书的内容,就可以正确作答本题
6. D[提示]当时修长城的主要目的就是军事防御匈奴族对边境的骚扰 7. B[提示]做这样的题时,先确定两端的内容,再决定中间的。在每一个选项中最早的是甲骨文,最后的是隶书,排除A,然后金文早于小篆。 8. C
9. A [说明]这在秦朝以后是不可能在出现的。中央集权的建立,使得大一统局面出现。 10. B[辨析]要全面地理解题干所示的信息,**针对的是秦朝“政制”,这个“政制”应该是郡县制而不是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没有延续下去,而郡县制一直推行。
二、非选择题 1.填空
(1)公元前221年,咸阳,皇帝, (2)行政,货币,文字,度量衡 (3)临洮,辽东。匈奴 2.
(1)秦朝统一后,国家应该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人们持不同意见。 ( T )
(2)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 T ) (3)秦朝建立后,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始皇帝很重视军权集中。 ( F ) (4)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 T )
(5)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他建造宫殿和陵墓。( F ) 3.(1) 中原政权抵御游牧民族的骚扰进攻
(2)[说明] 符合(1)(4) ;青城山及都江堰、明清皇家陵寝和洛阳龙门石窟,北京故宫、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甘肃敦煌莫高窟、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山东泰山,安徽黄山,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西藏布达拉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等等[说出六处即可]
(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为长城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在时间上同延伸,在空间上同扩展,凝聚了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
(4)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长城抗战,
[开放探究提优]
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两种观点(你可以任选一个回答) (1)我认为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①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第一次实现全国统一。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制度,被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沿用。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④修筑万里长城,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进攻。⑤开凿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⑥他实行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我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暴君。
① 他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② 他实行了繁重的徭役,赋税沉重,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③ 实行严酷的刑法。 ④ 他生活腐化
[走近中考前沿]
1.(08 江苏徐州)“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秦王”在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来巩固国家政权,下列史实与此不符的是 ( A )
A.废除丞相 B.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建立皇帝制度
2.(08 江苏扬州)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了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它与下列哪一字体相 同 ( A )
3.秦始皇巡游各地时,往往要刻石记功。当时刻石使用的文字应该属于 ( B )
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基础巩固提优]
一、选择题
1. D[提示]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被镇压下去了。项羽与刘邦领导的军队不属于陈胜吴广的军队。是另一个阶段的农民队伍。
2. B[提示]正是繁重的徭役把孟姜女的丈夫抓来修筑长城。
3. A
4.D[提示]项羽在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但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标志着秦朝的灭亡
5. D
6. B
7. A
8.D
9. D
二、非选择题
1.填空
(1)前221年,嬴政,咸阳,秦朝。前202年,刘邦
(2)阿房宫,骊山陵墓
(3)陈胜吴广起义,首创
(5)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长安,西汉
[思维拓展提优]
一、选择题
1. B[提示]秦朝的刑罚很残酷,斩脚等肢体刑罚很重。
2. D
3. B
[辨析]此题是一道否定选择的题型,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选择的能力。本题在解答时关键要审清题干要求,即要求选择说法有误的选项。结合课本分析可知:A项是秦暴政的内容之一,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要求,故不选。C、D两项都是秦末农民战争的史实,说法正确,也在不选之列。剩下B项就是正确答案。在B项中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应属于秦末农民起义的两个阶段,而不是两次农民战争,而且秦亡以后的楚汉之争不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说法错误,所以应选B项。
4.C
5. B[辨析]竹帛烟销,坑灰未冷这些信息都说明了焚书坑儒,而山东乱和刘项指的是秦末农民战争
6. B[说明]从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7. B
8. C
二、非选择题
1.(1)废除分封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设郡县制。焚书,收缴全国的武器,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等
(2)是秦的暴政激起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
2. [提示]本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解答此题,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秦末农民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途中遇雨误期,只是战争爆发的表面原因,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本题在解答时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注意到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题中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它主要表现在:(1)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2)繁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3)严酷的刑法,有族诛和连坐。(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以上几点表明了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途中遇雨而误期,只是战争爆发的偶然表象。因此,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也必定会爆发,只不过是时间上的迟早问题。
3.介绍成语故事:
(1)破釜沉舟(2)指鹿为马 (3)鸿门宴,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4)(略)
[开放探究提优]
(1)说明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也反映了秦朝法律的严酷;
(2)关于皇权方面,《史记》曾有记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总览一切军政大权。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由皇帝直接任免。
关于秦法方面,史书记载:秦朝的法令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
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单是死刑就有十多种等等(言之成理即可)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基础巩固提优]
一、选择题
1.A [提示] 这里要抓住有效信息“建立者”三字,根据课本知识就可以得出正确判断。
2.C [辨析] 本题干扰项较多。正确作答本题一定要结合“特别重视”的信息。
3.D [说明]靠记忆即可正确作答。
4.D[说明] 这里要抓住有效信息“西汉的都城”
5.A[提示] 此处只要记住汉朝所规定的儒家“五经”即可,紧紧结合题干信息。
6.C[提示] 只要记住“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即可,
7.C[说明]“①焚书坑儒和②书同文,车同轨”是秦始皇时期的
8.C[提示] 抓住有效信息“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9.B
10.C这里要记住让找出“说法错误的”
11.B这里要记住让找出“错误的一项”
12.C
13B这里要抓住有效信息“西汉时期我国古代最高学府”
14.B
二、非选择题:
[提示]:回答本题应该结合材料和所学过的知识。学会归纳和总结提炼
1.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对外强大、民族关系和谐、文化科技昌盛。
2.(1)点拨:刘邦善用人才,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深得民心;而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手下的很多人都离他而去投奔了刘邦。因此,刘邦的分析是有道理的。(2)如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使齐国强大起来;(3)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思维拓展提优]
一、选择题
1.A
2.A [辨析]西汉初期统治者特别注重总结秦亡教训。故得此结论。
3.D [提示]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排除其他三项
4.C [提示] 抓住有效信息“汉武帝与秦始皇施政的共同点
5.B[提示]抓住有效信息“灭亡的共同原因”
6.D [辨析] 要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7.B
8.A [提示]西汉都城在长安,由此得出答案。
9.C [辨析]此类题难度较大,需要注意“最突出”三个字。
二、非选择题:
1. 因为东汉建立之初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政治也比较清明,由于刘秀是西汉的王室后代,自认为是西汉王朝正统的继承者,西汉王朝曾经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鼎盛,后来衰落。历史上
就把东汉光武时期称之为“光武中兴”。
2. (1)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孙,建立较小的侯国。找借口削去半数的侯国,加强中央集权。
(2)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3)略(学生可根据所学内容及材料提供的信息回答)
3.看图说史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1)汉武帝;西汉时期
(2)①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②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③统一铸五铢钱,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④反击匈奴,使匈奴再不敢与西汉抗衡。(3)允许有不同观点,只要言之有
理,论据充分即可。
[开放探究提优]
[提示] 可从统治者加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统治来看:政治上清明,汉武帝重用人才,削除藩王,国家长期维持统一局面,环境比较安定,为西汉的强大奠定了基础;经济发展,武帝实行了一些重视农业的政策措施(如重农抑商政策、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军事上,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长期以来对汉朝的威胁。汉武帝时期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
【走近中考前沿】
一、选择题
1[解析]:本题以太学的兴办为切入点,考查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汉武帝在中央创建了太学,与地方的郡国学并行,建立了中国封建官学制度,本题考查了汉代太学的情况。汉代出现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出现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故选B
2.[解析]:本题考查了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秦始皇统一货币为秦半两钱,汉武帝统一货币为五铢钱。
3.【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的相关知识。我国大一统的局面形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巩固了统一,西汉初又采取了各项措施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因此选D。
4.注意“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故选B
5这里要抓住有效信息“消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 故选A
[期中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面的括号内)
1. B
2. C[提示]抓住主要信息“原始居民和几千年前,少之彩陶”
3.D
4. D [提示]原始社会后期,了解这种情况的主要途径就是考古发现墓葬品的差异
5.A
6. C
7. A
8. B [提示]抓住有效信息成都平原,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正确答案
9. D[辨析]青铜文明是夏商周三代物质文明的总称,不单指青铜器制造或某个单一的行业。
10. B[提示]回答本题可以结合地图记忆理解。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11. B[说明]本题有较高的理论性,需要在老师的帮助启发下做题。老师要透彻的讲解这个题干包含的信息
12. B
13. D
14. C
15. A[提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使百家争鸣局面结束了,人们不能随意的发表自己的思想。有一句话是自由的智慧和智慧的自由都是专制者眼中最大的敌人,百家争鸣的不仅仅是思想,更是人们思想的智慧。
16. D[提示]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对弃农经商。经商是得不到社会地位的,更不会有政府奖励
17. A
18. D[提示]有效信息是“秦朝”,结合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19. B
20.B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
21. (17分)下面两幅图分别是我国远古时代主要遗址图和从这些遗址中出土的生产工具图
A B C
(1)A—-半坡遗址 B—-大汶口遗址 C—-河姆渡遗址(3分)
(2)用骨质箭头打猎,用骨质鱼叉捕鱼,用石锄骨耜耕地种植庄稼。(6分)
(3)这几处遗址是是我国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为研究远古农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丰富考古资料(4分)
(4)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4分)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修建;在成都平原:是一座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300多
万亩土地成良田。[说明]: 学生如果回答是世界遗产之一、是目前仍在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等,均可给分,标准答案不拘泥于课本知识。
②无论赞同还是反对,均可,[说明]:理由表述要言之有理、史论结合。提示:可从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文化自然遗产保护间的冲突、以科学的态度去协调处理“水利工程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均可。
23.(14分)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学习态度:老老实实,谦虚好学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仁”就是一切美德,就是爱人,在统治者角度就是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礼”就是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勿施于人
24.(15分)根据下列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咸阳人李飞20时去南方,由于各国战争连绵不断,局势混乱,各地的文字、货币、度量衡都和咸阳的不一样,一路上给他带来了很多不便。
材料2:李飞40岁时又去南方,这次他发现各地的文字、货币、度量衡都和咸阳的 一 样了,旅途方便多了。
请回答:
(1)生活在战国时期,(3分)秦朝建立或者是公元前221年(2分)
(2)秦国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六国之间的不团结或策略失误,秦国人 才很多;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5分)
(3)方孔圆钱(2分),小篆(2分),秦始皇(1分)
附加题(本题选做,不计入总分)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表格略(5分)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魏国(2分)
③北方,理由:北方人口、户数多于南方。(5分)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基础巩固提优]
一.选择题:
1.C
2.B [提示]这里要抓住有效信息“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3.D [说明]这里要抓住有效信息“最早”二字
4.A [说明]注意“两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
5.A [提示]注意“不属于”
6.D
7.C
8.B注意是“不正确的一项”
9.B
二、组合列举题
[提示] 根据相关提示写出答案。要注意找出对应选项。
1.汉武帝;汉明帝;杜诗2。提花机;水排;五铢钱;洛阳和长安。
3。汉代;东汉;汉代;汉武帝时;汉代
[思维拓展提优]
一、选择题
1.B
2.B [提示]相同历史功绩只有治理黄河
3.B [提示]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排除其他三项
4.C
5.B [提示]注意“不是手工业技术的新成就”
6.A.[说明]应该是汉武帝和汉明帝都曾大规模治理黄河
7. C [辨析]总结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可以得出结论。
8. D
二、非选择题:
1. 兴修水利: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治理黄河
生产工具:犁壁、耧车
耕作技术: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农作物:南稻北麦。黄河中下游普遍种桑麻
丝织业:提花机,染色技术高超。
冶铁业:发明了水排
城市繁荣: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是世界性的大城市。学以致用
2.实行盐铁专卖,大大加强了中央的财政实力,实现了经济的大一统,有助于政权的巩固。 不赞同。因为专卖制度限制了商业自由,遏制商业的发展,对国家的经济长期发展不利。
3. 犁壁、耧车、水排。科技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开放探究提优]
1.[提示]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东汉明帝命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
教训:应当保护植被,植树造林,防止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为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而黄河流域是国家的统治中心与经济中心。
2已经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也有提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
第14课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提优]
1. A[提示]本题要抓住有效信息“秦汉和蒙古草原”
秦汉之际统一了蒙古草原,并建立起强大国家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 )
A.冒顿单于 B.呼韩邪单于 C. 成吉思汗 D.卫青
2.C[辨析] 两汉时期匈奴仍是游牧民族,排除A,冒顿单于曾经建立统一政权,排除B,西汉没有对其进行直接管理。它和西汉始终是不同政权,排除 D
3. A
4. D
5. D [提示]卫青霍去病主要是在打击匈奴过程中立下战功的。
6.C[提示]具体到这个事件,呼韩邪单于在在双方和平条件下,自己已经向汉朝称臣的条件下提出和亲要求的。所以ABD都不正确。
7. D
二、非选择题
1.填空
(1)[提示]本题的填空要根据空后的信息来填充。畜牧业,冶铸业,农耕
(2)单于,冒顿单于,卫青、霍去病,河套、河西走廊
(3)西汉,汉元帝
2.排序
顺序:( A )——( B )——( C )——( D )
3.判断
(1) ( T )
(2) ( F )
(3) ( T )
(4) ( T )
(5) ( F )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说明]匈奴族已经西迁或与其他
民族融合,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民族了
4.
(1)西汉,汉族与匈奴
(2)使汉族政权和匈奴政权边界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安定局面,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思维拓展提优]
一、选择题
1.B
2.C[提示]灵渠是秦始皇为开发岭南地区开通的
3. D[提示]注意图片的提示信息昭君出塞
4.D
5. A
6. C[提示]有效信息是“匈奴首领提亲”
二、非选择题
1.[提示]解答本题一定要看清楚并理解所给材料中的内容
因为霍去病是西汉著名将领,为打击匈奴做出了重大贡献,汉武帝为表彰他修建了高大坟墓和石刻。它反映了霍去病在漠北大漠打击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2.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卫青霍去病漠北战役打击后一部分匈奴人西迁至欧洲,东汉窦固窦宪对匈奴打击后,又有一部分西迁,其他匈奴人已经与汉民族融合成一体。
3.(1)昭君出塞嫁与匈奴单于的历史贡献。
(2)评价不一样,材料一指出了昭君出塞的积极作用,材料二指出昭君本人为此承担的苦怨,材料三讽刺了汉朝的无能失策。我认为昭君出塞不顾个人的安慰,求得了边境地区两个民族之间的和平安宁。是对历史的一大贡献,也是民族关系友好的见证。[说明]这一问是开放问答,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史实,即可以。
[开放探究提优]
我认为匈奴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很大的,一方面开发了边疆地区,另一方面创造了自己特色的文化,并在与汉民族交往中发展了自己,传播促进了汉族文化的发展。至于战争,是不同民族间两种文明的冲突。是正常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冲突中的交往交流和互相促进。(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以)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基础巩固提优]
一、选择题
1. B [提示] 记清楚西域地理概念很容易判断答案。
2. B [辨析] 把新疆和西域都护设置与历史朝代结合,要学会纵横联系。
3. A [说明] 此类题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
4. C [提示] 让学生在历朝皇帝方面有最基本的认识。
5. A [说明] 让学生学会图中读史。
6. C [辨析] 意在区分西汉、东汉朝代。
7. A [提示] 此类问题需要学生细心看书。
8. D [说明] 这是需要学生细致的观察力。
9. B [提示] 提醒学生细心看课文小字部分。
二、非选择题:
(一).[提示] 本体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军队建设,使汉王朝达到鼎盛;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北民族联合抗击匈奴。
(二)人名依次是:霍去病、卫青、卫青( [说明]意在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怀柔政策。
(2)查成语典故词典。班超。勇敢智慧、爱国。 [说明]意在考查学生知识面。 (四)1.(1)西域 (2)新疆地区 (3)长安 (4)欧洲
2.(1)汉武帝(2)张骞 (3)班超
3.(1)公元前138年 (2)公元前119年 (3)公元前60年(4)公元73年
[提示] 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情况。
[思维拓展提优]
一、选择题
1.B [提示]联系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
2.A [说明]让学生学会归纳历史事件。
3.B [辨析] 认识到丝绸与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关系。
4.4.B[辨析] 通过比较问题很容易得出结论。
5.C [辨析] 把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
6.A [说明]有地理方位感就能理解丝绸之路路线
7.C [提示] 西域都护的设置具有标志性意义。
8.B [说明]新疆与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联系起来。
9.D [说明]考查学生地理方位知识。
10.C [说明] 掌握历史时空概念。
11.B [辨析] 学会区分朝代。
二、非选择题:
[提示] (1)指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加强了汉与西域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2)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对外开放政策。
(3)西汉 西域都护。
(4)饮食气候不适应;路途遥远,路上会遇到强盗的劫掠与匈奴的追捕;不知道西域各族是否愿意抗击匈奴,有可能会被匈奴各族作为礼物献给匈奴。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5)在我国开放的今天,可以推动与我国接壤的西方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和平周边环境;推动沿线各国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等。
[开放探究提优]
1.[辨析] (1)西域(2)张骞(3)两次出使西域加上作用(4)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
域都护。(5)略。能答出相近意思即可。
2.[说明]学会古今结合,才真正理解学习历史的真谛。(1) 敦煌莫高窟或秦兵马俑(2)西
电东送。西气东输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基础巩固提优]
一、选择题
1. B [辨析]强调“最早”,意在掌握历史朝代。
2.A [说明]学会理解历史文字书写材料的演变问题。
3.C [提示] 把看图与学史结合起来。
4.B [辨析]掌握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意义即可得出推论。
5.C [说明]掌握课本基础知识。
6.C [说明]把看图与历史人物的贡献结合起来。
7.C [说明]考查最基础知识。
8.D [辨析]本题需要有逻辑推理才可得出正确答案。
9.D [辨析] 用排除法得到答案。
10.A [提示] 把看图与学习历史结合起来。
二、非选择题:
1.连线题
A派张骞出使西域
B张衡著《史记》
C改进造纸术
D发明地动仪
2.[提示] 考查学生判断能力就是有准确的逻辑推理能力。
(1)(2)√(3)(4)×××(5)×(6)×
3. 看图题
[提示] 东汉时期。从春秋到东汉时期。
4.材料解析:[说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1)西汉早期,甘肃天水(2)蔡伦改进造纸术。因为蔡伦所用的原材料容易收集,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3)EACBD(4)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有限,特别是森林资源不足,使用“再生纸”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生态资源保护。
[思维拓展提优]
一、选择题
1.B [辨析] 文化传播贡献最大需要学生比较、推理才可得出结论。
2.B [辨析] 让学生理解蔡伦是改进而不是发明造纸术。
3.C [提示] 是张仲景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4.C [辨析] 改进造纸术与环保问题联系起来.
5.C [说明] 让学生学会推算历史年代。
6.B [辨析] 让学生理解麻沸散的临床应用。
7.D [辨析] 需要学生比较各个答案推理得出。
8.D [提示] 把地震与张衡的发明联系在一起就很容易得出答案。
9.D [说明] 让学生分清学科体系。
10.C [辨析] 提醒学生要分清楚学科性质。
二、非选择题:
1.答案:[提示]考查学生知识面。
(1)“旧”指的是西汉前期。(2)首先把那些破布、旧渔网、树皮洗干净、切碎,然后进行碱液蒸,舂捣,配成纸浆液,最后用纸模帘捞取纸浆,经过晾晒干燥,揭下压平就制成了纸。
(3)①节约用纸②改进生产技术,净化污水,减少环境污染③可以将废纸再生利用④尽量
利用电脑储存文件,实现无纸化办公。
2. [提示](1)医学领域(2)华佗和张仲景。华佗创制“麻沸散”和编制“五禽戏”;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3)关心人民疾苦,救死扶伤。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3.因为在纸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主要用竹木简作为书写材料,而竹木里面含有很多水分,容易腐烂,所以在成书前要烤干,所以我们把书籍称之为“汗青”,因为我们祖先在过去最注重历史的书写,所以“汗青”主要指史书。文作为一政治人物,特别重视自己所作所为在历史中留下的名声。文希望自己的行为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经得起后人的评价。
4.[提示](1)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纸的国家;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的先进水平;华佗创制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是的测定地震的仪器。
(2)国家应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制定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注重培养科技人才。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等。
5.答案[提示]: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创制“麻沸散”和编制“五禽戏”;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3)关心人民疾苦,救死扶伤。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开放探究提优]
1.[说明]把学习历史与现实完美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1)不能,地动仪是震后反应,而不是震前预测。我国到现在在地震预测方面依然很落后。
(2)努力研究地质、地貌及地壳板块的运动规律,及时做好地震预报工作。以减少人民的生命及财产的损失。
2.答案[提示](1)《九章算术》(2)这部书总结了春秋旧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炽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3)其中的某些内容具有世界的先进水平。
(4)异名相加,绝对值相减;同名相加,绝对值相加。零加负数得负数,零加正数得正数。
(5)(+ a)+(+b)=+(a+b)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基础巩固提优]
一、选择题:
(1) B [提示]考查佛教在我国发展的历史。
2.A [辨析]正确区分宗教教义。
3.A [提示] 让学生了解道教创始人。
4.D [说明]分清佛教和道教圣地。
5.D [提示] 掌握司马迁生活时代。
6.D [辨析] 用排除法或对照法推理得出答案。
7.B [提示] 区分道教与佛教教义。
8.C [说明]让学生记忆中句名言,并深刻理解。
9.B [提示] 推动学生了解世界八大奇迹。
10.D [辨析]在众多选项里层层推理,让学生理解创新的意义。
11.A [说明] 使学生把对诗歌的学习与历史结合起来,更能提升学生素养。
二、非选择题:
[提示](1)《史记》,司马迁;(2)传说中的黄帝到西汉武帝时。
(3)
[思维拓展提优]
一、选择题:
1.A [提示]加强记忆道教与我国渊源。
2.D [辨析] 宗教与儒家学说之间碰撞,让学生有初步研究的意识。
3.B [提示] 让学生理解道教思想。
4.C [提示] 了解道教的相关知识。
5.A [说明] 加深理解司马迁的贡献。
6.A [辨析] 需要推理得出结论。
7.C [辨析] 学生理解石窟艺术与雕塑绘画的关系后才会明白,有一定难度。
二、非选择题:
1.填空题:
[提示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2)黄帝、汉武帝;(3)秦始皇的兵马俑
2.字斟句酌你推敲(在横线上填上合理的答案)
[提示]只要答案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关即可。
(1)《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2)《史记》:司马迁,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3.[提示]因为佛教劝人放弃现世的快乐与幸福,鼓励人们忍耐现世的苦难,不要反抗现实的痛苦,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的稳固。他们支持道教,是因为他们都希望长生不老,而民众信奉道教有助于人民放弃抗争,选择逃避的方式,对抗现实的苦难,也有利统治的稳固。
4.[说明] 符合题意,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说明]意思相近即可。
(1)意志坚强、秉笔直书不畏权势、遭遇厄运而不放弃理想,百折不挠。
(2)意味着统治者开始改变对司马迁的策略,由强压改为收买,用更高的权位。不受任何制约的权力,是公民厄运悲剧的根源
[开放探究提优]
[提示]回答本题应该结合材料和所学过的知识。学会思考问题。
(1)秦国当时灭六国大致是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进行的,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家。(2)秦兵马俑工程巨大,但由于秦朝是一个短命王朝,很可能中军俑坑没有建成,就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了。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C
2. D[提示]秦始皇反对儒家思想,焚书坑儒。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 B [提示]注意秦国和秦朝的区别,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商鞅是秦国人但不是秦朝人,故排除①。都江堰与此同样道理
4. D
5. C
6. D[提示]因为汉朝开始的时候,前几代皇帝都注意吸收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赋税负担,注意发展农业生产
7. C[提示]注意下列信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也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
8.D
9.D[提示]因为西汉最高学府太学里是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10. C
11.B
12. A[提示]有效信息是统一王朝使臣开辟交通第一人,丝绸之路。
13. A[提示]纸是西汉时期才有的。秦始皇不可能写在纸上
14. A
15.D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1.(10分)填空
(1).李斯,董仲舒
(2).西域,前60年
(3).纪传体
2.(12分)
(1)错误:一张红纸,
理由:那时还没有纸。到西汉才有了纸
(2)错误:楷书体
理由:楷书魏晋时期才出现,此时是小篆或者隶书
(3)错误:汗血马
理由:汗血马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才从西域传了过来,秦朝时还没有
4.(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张骞、班固等均可。(4分)
(2)可沿丝绸之路前往:从长安出发西行,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再由西亚转道欧洲的罗马。示意图略。(5分)
(3)符合广告宣传语特点即可。(3分)
5.(11分)
(1)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人心所向。
(2)人们对秦朝的建立由欢迎、欣喜到强烈不满,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原因是秦统治者
劳民伤财,刑罚严酷,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使其丧尽人心。
(3)秦朝迅速灭亡,主要是由于其残暴的统治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但是其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适应当时社会状况,汉朝因而沿用。帝制、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等。
第四单元参考答案
第18课 三国鼎立
[基础巩固提优]
一. 选择题:
1.A 【提示】抓住“曹操”和“统一北方”两个关键词,C、D两项都与曹操无关。
2.B【提示】可通过排除法,排除C、D两项,区别A、B两项的影响即可得到正确的答案。
3.C【分析】需要弄清楚东汉王朝的存在时间 。
4.C【提示】注意是“正式形成”,必须是三个国家都正式建国的最后时间。
5.C【提示】要知道每一个国家的重点手工业。
6.C【辨析】各选项迷惑性比较大,但要抓住最主要的是“基础”。
7.A
8.C
9.C【提示】主要了解台湾的古今不同称呼。
10.C
二.非选择题:
1. (1) 是208年的赤壁之战。 (2) 前207巨鹿之战; 200官渡之战;208赤壁之战 ;383 淝水之战。(说出两个即可)
(3)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因特网上查找;实地考察等。(说的合理即可)
[思维拓展提优]
一.选择题:
1.B
2.C【说明】当时都是割据一方,还没有能够统一全国的力量。
3.B
4.D【提示】准确把握题干提供的信息“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 “最强”。
5.D【分析】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历史事件,由“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这就是历史的进步,逐步趋向统一。
6.D【辨析】只是问的条件,没有问主要条件还是次要次要条件。
7.C【提示】关键抓住“直接”一词。
8.D【分析】主要考查对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的掌握,必须明白三国正式开始的时间。
9.B
二.非选择题:
1.【辨析】训练学生从表格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蜀国实力最弱,而魏国实力最强。魏国的军队占人口比例最大。愿意做吴国的居民,因为吴国当兵的概率会低一些,吴国统治者不喜欢穷兵黩武,人民容易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宁的社会。
2.【辨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及自己的课外知识发挥。
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大力发展丝织业,蜀锦行销三国。吴国利用其地理优势发展造船业,促进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联系。
[开放探究提优]
1. 应该将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全面中肯的观察和评价。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渴望统一安定,曹操广揽人才,重视农业生产,打败了袁绍等军阀,基本上统一北方,为曹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08年,曹操南下,准备统一中国,但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综观曹操的活动,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有利于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此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因此鲁迅说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本题主要涉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要站在历史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
2. 赔了夫人又折兵 毫无实力,虚张声势吓人
过五关斩六将 胆大勇敢
司马昭之心
有借无还
七擒七纵
刘备借荆州
3. 【辨析】:本题属于历史情景纠错题,必须认真细致的阅读原题,把握所出现的情景是否符合所给的特定时间。】
赤壁大战发生在东汉末年,魏政权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建国时曹操已不存在,所以曹操带的军队不能称做“魏军”。火药是唐朝时发明的,赤壁大战是不可能有炮响。蜀国是赤壁大战后才建立的,而且蜀的国号是“汉”,旗帜上不可能写着“蜀”。
[走近中考前沿]
1. B【提示】主要结合地图,弄清各个政权的统治范围。
2.A
3.D【说明】主要了解“三顾茅庐”典故的内容。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基础巩固提优]
一.选择题:
1.C 【说明】主要考查几个政权灭亡的时间。
2.A 【提示】弄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3.C 【提示】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不要混淆。
4.B 【说明】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抓住“最主要”的。
5.D
6.C 【提示】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
7.B【说明】考查时间概念及年代的正确计算。
8.B【说明】本题属于人物归类。
二.非选择题:
1. (1)苻融、王猛的分析比较正确。因为他们的分析符合实际,切中时弊,对战争的决策者有益。(2)苻坚指挥失误,骄傲轻敌;内部矛盾重重,军心不稳;东晋军队精悍善战。
[思维拓展提优]
一.选择题:
1. A 【说明】本题要弄清楚题干中蕴含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2.B 【辨析】本题主要考查瓷器出现的时间。
3.D
4.B 【提示】要知道每种方法出现的时期。
5.D 【辨析】这些时间不一定准确记忆,但要知道大致在哪个朝代。
6.B 【说明】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7.C【说明】本题属于组合选择,考查哪些是前秦失败的原因。
8.A【说明】本题属于时间排列,必须知道每个事件发生的时间。
二.非选择题:
(1)骄傲自大情绪;骄兵必败。(2)淝水之战。383年,东晋以少胜多,前秦失败。(3)影响: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开放探究提优]
1.(1) 农业 (2) 南朝的刘宋 (3) 纺织业
(4) 因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大量北方民众迁徙到南方补充了劳动力把先进的生产经验传到南方。江南经济发展迅速。
2.(1) 迁移到战乱少的南方。离乡背井、颠沛流离、一切从头开始,。使自己生活走向安定。
(2) 补充劳动力传播先进的生产经验促进民族融合
(3)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公平的对待外来移民,为他们安定提供帮助,使他们尽早融入新的社区。
[走近中考前沿]
1. C【解析】本题主要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2.D【解析】本题要仔细审题,分清哪些属于“汉化”措施。
第20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基础巩固提优]
一.选择题:
1.D 【说明】本题识记即可。
2.C 【提示】本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需要了解鲜卑族生活的地方。
3.A 【辨析】我国从西汉武帝以后,确立儒家思想在我国的统治地位,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更提倡“以孝治国。”
4.B 【说明】主要让学生掌握曾经是北魏都城的两个地方。
5.C 【辨析】本题涉及到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问题,必须抓住“最大贡献”这一关键。
6.D
7.A【提示】本题考核的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8.A【说明】本题考核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影响。B、C、D三项均与改革相违背。
[思维拓展提优]
一.选择题:
1.C 【辨析】历史的发展史有自身的规律的,时代潮流不是一个或一些人能够改变的,孝文帝只不过顺应了时代潮流。
2.C
3.B 【说明】本题涉及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问题。
4.C 【说明】本题属于归类题,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总结。
5.D 【提示】同上提。
6.B 【辨析】本题主要抓住各个时期的不同的显著特征。
7.D 【说明】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全面理解教材,从中概括总结。
8.C【提示】本题学生要理解这两句诗真实含义,由寺庙多联想到答案。
二.非选择题:
1.(1) 孝文帝
(2) 汉化,要求鲜卑族采用汉姓。
(3) 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与汉族同宗。
(4) 为汉化正常找到最有力的理由,以使汉化的顺利推行。
[开放探究提优]
1.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出现融合趋势,战乱多民众希望社会安定。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因为孝文帝之后统治者腐败,所以专制统治的危险就充分体现出来,人亡政息。
2.(1)【提示】做以下图例:北方少数民族迁移方向;北方少数民族迁移大致范围;人口南迁方向;人口南迁分布地区)
(2)匈奴、鲜卑、羯、氐、羌
(3)补充劳动力传播先进的生产经验促进民族融合与江南的开发。
[走近中考前沿]
1.D 【提示】找出与汉化政策无关的就可以。
2.C 【说明】本题考查的是从全局把握中国历史分期的先后顺序。
3.D【提示】本题考核学生的读图能力。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基础巩固提优]
一.选择题:
1.B 【说明】识记即可。
2.C 【提示】要搞清这几部著作的是什么时期的,哪一部是祖冲之著的。
3 .A 【辨析】B、C不符合题意,很好排除,剩下的两个选项,结合题干,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4.C 【提示】弄清楚四个人物的主要成就是属于哪一方面的,就能得到答案。 5.C【说明】本题考核的《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 二.非选择题:
(1)祖冲之是我国南朝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2)数学方面: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的小数点以后7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写了一步数学专著《缀术》。天文学方面:测算一年中的时间,与现代科学家测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钟。其他成就:他造出了“千里船”,设计制造了水碓磨。
(3)勤学刻苦,持之以恒的精神等。(说的有道理即可)
[思维拓展提优]
一.选择题
1.A 【说明】要知道本著作是总结的什么地方的经验而成书的,适用于什么地方。 2.C
3.B 【提示】考查《水经注》属于哪一类型的著作。 4.C【说明】本题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课外知识。 二.非选择题
1.(1)魏晋南北朝时期
(2)祖冲之的方法是亲自动手操作;贾思勰的方法是查阅图书资料,走访收集材料;郦道元是吸取前人成果,收集文献资料和进行实地考察。(提示: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即可。) (3)祖冲之最大的成就是在数学领域求的比较精确的圆周率,他还造出“千里船”,设计出水碓磨,他写的数学专著《缀术》在唐朝时被用做学校的课本,后来传到日本、朝鲜,也被用作教材。
(4)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7位数,领先世界近千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记述了许多前人没有记载过的河流。
(5)虚心学习;持之以恒;敬业精神,对科学态度等等(说明:本题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开放探究提优]
(1)贾思勰 (2)北朝 《齐民要术》 (3)是现存的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农书,对北方生产经验的总结为后世北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走近中考前沿]
1.A【辨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掌握情况。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最早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故选A。
2.D.【辨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齐民要术》是贾思勰编纂的一部农业著作。
3.C.【辨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基础巩固提优]
一.选择题:
1.C 【辨析】本题不是考查什么时间出现书法,而是书法开始成为艺术的时间。 2.B
3.B 【提示】要对各个书法家的成就及影响加以比较。 4.C 【提示】考查对各位画家的生活年代的掌握情况。 5.C 【提示】分清四位思想家的生活时代击思想主张。 6.D
7.D【辨析】本题是一个情景题,主要考查在曹魏初期下列各项哪些已经当时已经有了。
8.B【辨析】主要审题要认真,把握当时石窟艺术兴起原因。
二.非选择题
(1) 出自范缜的《神灭论》
(2)“神”指的人的精神、灵魂;“形”指的人的肉体。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
教欺骗人民的事实,系统的阐述了作者的无神论思想。
[思维拓展提优]
一.选择题:
1.A【辨析】知道王羲之最主要的代表成就,就能作出正确选择。
2.C 【辨析】一种宗教的兴起,一般都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密切相关,他们渴望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
3.B 【说明】只要知道范缜是无神论者,此题即可得到答案。 4.C 【提示】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课外知识。 5.B
6.C 【说明】抓住题干中的“汉化”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
科学家:祖冲之 《缀术》;贾思勰 《齐民要术》; 郦道元 《水经注》 艺术家:王羲之 《兰亭序》;顾恺之 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开放探究提优]
1.(1)行书、隶书、草书、楷书
(2)中国的书法,是汉字书写的方法,中国的书法艺术,是合乎汉字书写法度要求的艺术。 书法艺术形成的原因,在于汉字固有的艺术素质。汉字是理性思维和艺术巧思融合的结果。因此,在汉字的艺术性之中必然包蕴着理性,而其理性之中又必然折射出艺术性的光芒。 书法艺术点缀了我们的生活,而丰富多彩的生活,又在时时刻刻促进着书法艺术的发展。于是,书法艺术既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又可能赏心悦目。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已经把书法艺术视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不仅如此,世界上凡是受汉字影响的地方,都存在钦慕书艺的风尚。由此可见,中国书法确实是世界艺获苑中的一株奇葩,它焕发着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光彩。
(2)政府提供充足的资金,以维护保养,并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长期负责的文物维护队伍; 控制参观游客的数量,轮回开放可参观处;采用高科技手段保养石窟造像。碑刻、壁画。及时探测文物的病灶、内伤。加以修复;采取国际合作,借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文物保养新
技术、新方法。
[走近中考前沿]
1.D【辨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东晋的王羲之是集书法之大成者,其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被后人成为“书圣”,故选D。 2.A【辨析】这是一道否定式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分析能力,特别是能从隐含在课本里的知识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回忆课本内容可知,我国石窟艺术继承了秦汉以来的国内艺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艺术的优点,所以B、C两项是正确的;两大石窟群内雕刻着数量惊人的大小佛像,可见D项表述是正确的。只有A项,“田园诗意境”是陶渊明的诗,设在这里是迷惑项,故选A.
3.C【辨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这一时期的文化史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经济发展又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这些正是其客观因素,也是主要的。佛教的盛行对石窟艺术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的,而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不是客观因素。故选C项。
[单元综合提优测评卷]
第四单元
一.选择题:
1.C【辨析】做此题要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此诗写于207年,A可排除,B项曹操实际控制着东汉政权,也不符合题意,D项“赢赤壁之战”也不符合作者的心情,因为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目的是同一南北,故选C。
2.A【提示】强调“政治优势”,而不是其他方面。
3.B【辨析】本题书情景题,抓住三国时期“不应该”出现的,B项“玉米、西红柿”明朝才出现在我国。
4.D【说明】本题属于排序题,主要考查对时间的掌握。
5.C【提示】很多人都把曹操误认为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其实他生活在东汉末年。 6.D【说明】本题需要有一些课外知识。
7.D【说明】本题需要阅读一些课外书籍,了解三十六计。
8.B【分析】本题涉及到四个以少胜多的战例,掌握它们的意义,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9.C【分析】本题是一个组合选择题,但实际上时考核的是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的概括总结。
10.A 【辨析】本题是关于对历史改革的评价问题,改革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其是否能顺应时代潮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11.B【说明】抓住“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的科学家即可。 12.C 【提示】注意三个特定的词语“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13.B【提示】弄清楚四部著作属于哪一领域的成就,问题即可解决。
14.C 【辨析】D项不符合题意,可以直接排除,B项属于单方面的,A项属于融合的内容,但不是“最本质的含义”,故选C.
15.D【辨析】本题是从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角度来理解“民族融合”问题,不能推而广之。 二、非选择题: 1.连线:
(1)
贾思勰 郦道元
《水经注》
(2)208383年 200年
2.(1)统一南北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苻坚 刘备、孙权
(2)善于用人、顺应潮流深得民心。而赤壁之战时则准备不足,统一时机不成熟。 (3)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为南北地区赢得了长时期的安定。 (4)审时度势。骄兵必败。得民心者得天下。(说明:说得有道理即可)
3.(1)北魏孝文帝改革;
(2)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才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等。
(3)是。改革顺应了当时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启示:适应历史发展潮流则兴。(说明:答案有道理就可以)
[期末综合测试卷]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面的括号内) 1. A
2. C[辨析]要求从图中获取信息的看不到人工取火的迹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的要求 3. D
4. C
5. C 6. D
7. D
8. D[辨析]离骚、湘水、江潭渔父这些都和屈原相联
9. D[辨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家流派主要思想主旨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察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总体把握概括能力和与材料结合的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本题属于中等难度的题型。“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法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墨家;“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儒家。
10. D[提示]秦汉时期北方活动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族,有效信息是“秦汉” 11. A [提示] 秦朝统一后统一了文字的小篆 12. C
13. B[辨析]《史记》是当代人写当代事,司马迁从古代一直写到汉武帝。其他三本书都没有汉武帝的内容
14.B[提示]小麦是中原地区种植的 15. A 16. A 17.B 18. D 19.C 20.A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60分) 21.(15分)
禹:治理水患(也可按教材答几句话“禹吸取??禹又领导人民??)(3分) 孔子:春秋;“仁”和“礼”(只答一个字不给分)(4分)
赢政;完成国家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只答前一句话也可,但要给学生说明,最好
两句话都答上)(4分)
蔡伦:东汉;改进造纸术(也可答教材上的那几句话“用??”)(4分) 22.(14分)
(1)考古发现、上古的传说、文献资料(史书);(6分) (2)图一最可信,图二最不可信(8分) 23.(15分)
⑴ 丝绸之路 长安 大秦(6分) (2)西域都护。(2分)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2分) (3)促进了中外(或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2分)
(4)有,①丝绸之路在今天仍是中西交往重要交通通道;②丝绸之路在我国当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3分) 4.(16分)
[提示]本题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总结归纳信息的能力。回答这类问题时,注意不要重复知识点,遗漏知识点
(1)曹操的军队,号称80万,实际只有22至24万人。 (2) 新收编的刘琮部属对曹操存有异心; (3)曹操部队劳师远征,疲惫不堪 (4)军队流传可怕的传染病;
(5)曹军不善水战,发挥不出优势; (6)后方补给线太长,粮草供应不足; (7)新征服地区的老百姓不支持曹操; (8)马超、韩遂时刻威胁着曹操的后方。
附加题:(本题选做,不计入总分)
[提示]解答本题应该从秦朝统一的措施中找到依据和正确答案
麻烦一:秦统一前,秦国的车辆(轮距)比较大(各地的车辆大小不同);(4分)统一车辆的形制,规定所有车辆的轮距一律为六尺(车同轨)(2分) 麻烦二:小篆或小篆与隶书(3分)
麻烦三:不是。(1分)秦统一前各国的度、量、衡与货币不统一;(2分)统一度量衡与货币(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统一货币。2分。)
范文二:实验班提优训练
八、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
1.I enjoyed the movie very much. I wish I _____ the book from which it was made.
A. have read B. had read C. should have read D. are reading 2.You are late. If you _____ a few minutes earlier, you _____ him. A. come; would meet B. had come; would have met C. come; will meet D. had come; would meet 3.The two students talked as if they _____ friends for years.
A. should be B. would be C. have been D. had been 4.It is important that I _____ with Mr. Williams immediately.
A. speak B. spoke C. will speak D. to speak 5.He looked as if he _____ ill for a long time.
A. was B. were C. has been D. had been
6.If the doctor had come earlier, the poor child would not _____.
A. have laid there for two hours B. have been lied there for two hours C. have lied there for two hours D. have lain there for two hours 7.I wish that I _____ with you last night.
A. went B. could go C. have gone D. could have gone 8.Let’s say you could go there again, how _____ feel?
A. will you B. should you C. would you D. do you 9.I can’t stand him. He always talks as though he _____ everything.
A. knew B. knows C. has known D. had known 10._____ the fog, we should have reached our school.
A. Because of B. In spite of C. In case of D. But for 11.If you had told me in advance, I _____ him at the airport.
A. would meet B. would had met C. would have met D. would have meet 12.Mike can take his car apart and put it back together again. I certainly wish he_____ me how. A. teaches B. will teach C. has taught D. would teach 13.I would have told him the answer had it been possible, but I _____ so busy then. A. had been B. were C. was D. would be 14.He’s working hard for fear that he _____.
A. should fall behind B. fell behind C. may fall behind D. would fallen behind 17.My father did not go to New York; the doctor suggested that he _____ there. A. not went B. won’t go C. not go D. not to go
20.You look so tired tonight. It is time you _____.
A. go to sleep B. went to sleep C. go to bed D. went to bed 23._____ today, he would get there by Friday.
A. Would he leave B. Was he leaving C. Were he to leave D. If he leaves
1. Had it not been for the heavy fog, yo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看到了美丽的塔)in the distance easily last Tuesday. (see)
2. We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雨)tomorrow, the meeting would be put off. (rain) 3. Which docto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建议请来)immediately? (suggest)
4. It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下着大雨)when he got back home, for he was wet all over. (rain) 5. What a pity! We ____________________ (宁愿听取) our teacher’s advice yesterday. (would rather) 6. 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想参加) your party, but I had to work extra hours to prepare a speech. (would like)
7. With a little more care yo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避免) this traffic accident. (avoid)
8. When the police took the suspect to the police station, he insisted that h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偷) the lady’s purse and that h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释放). (steal, set) 9. How I wish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录取了) the key university. (admit).
10. The weather turned out to be fine yesterday, 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不需要那么麻烦) to carry my umbrella with me. (take)
11. The workers in the factory demanded that their pay 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20%). (raise) 12. When a pencil is partly in a glass of water, it looks as if it ___________________ (断了). (break)
13.Many coal mine accident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可以避免的)if we had followed the strict safety rules.(avoid)
14.Look what mistakes I’ve made, If only 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你的劝告).(follow)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一你被解雇), your health care and other benefits will not be immediately cut off.(fire)
16.Luckily we’d brought a map with us, 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它我们就会迷了路).(without) 17.He would have helped us but that h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时间)at that time.
18.The suggestion that the mayo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奖)has been accepted by everyone.(present)
19. It is high time that we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取措施)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measure) 20.H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elp you (本来打算),but he had no time.(mean)
21.If the weather had been more favorable , the crop___________________(会长得更好)now. (grow) 22.What I advise is tha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们要安静)。(quiet)
Keys: 1—5 BBDAD 6—10 DDCAD 11—15 CDCAA 16—20 ACAAD 21—23 DBC 1. would have seen the beautiful tower 2. it to rain 3. do you suggest be sent for
4. must have been raining 5. would rather have taken 6. would like to have attended 7. could have avoided 8. didn’t steal, be set free 9. had been admitted to 10. needn’t have taken the trouble
11. be raised by 20 percent 12. were broken 13.could have been avoided14.had followed your advice 15.If you should be fired/ Should you be fired16.without which I would have got lost
17.had no time 18.should present the prize 19.should take/took measures20.had meant to 21.would be growing better 22.you should be quiet 语法填空:
1.I would rather Tom___________(come) tomorrow. 2.It seems as if it_____________(be) winter now. 3.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if you ______________(not help) her child?
4.It is strange that he _____________ (think) so. 5.I wish I ____________(meet) my uncle yesterday. 6.Galileo insisted that the earth______________(move) the sun. 7.Supposing the weather __________(be) bad, where would you go? 8.But for your help, I couldn’t _______(find) the place.
9.What do you think would happened if there __________(be) no light in the day? 10.I was very busy yesterday, otherwise I ________(go) to the party.
11.Without your help the old man_____(not live) now. 12.It is high time you________(take) the medicine ,sir. 13.I wish I ____________________( attend) the meeting yesterday.14.I wish I __________________(can) fly. 15.He wished he ___________________(not fall) in love with her before. 16. I would rather you _______________(paint) the wall green next time. 17.I would rather she _______________(not do) that.
18.If only I ______________(take) your advice.19. If only I ________(be) a bird!
20. It was John who broke the window. Why are you talking to me as if I ______ (do) it. 21. My mom suggests that we _____ eat out for a change this weekend. 22. Don’t handle the vase as if it ______(be) made of steel.
23. If he ______ (follow) my advice, he wouldn’t have lost his job.
24. We took a taxi to the lecture hall. Otherwise we ______ (be) late for the meeting. 25. If we ______ (book) a table earlier, we wouldn’t be standing here in a queue. 单句改错:
1. If I was you, I would run faster.
2. If I live near my office, I would walk to work.
3. I know nothing about the film. If I knew about it, I will tell you.
4. If she worked hard enough, she would have passed the English exam. 5. If it were not rain tomorrow, they might go to the Great Wall.
6. If it were not for the fact that she couldn’t sing, I would invite her to the party. 7. Should the weather fine, we might go on a trip.
8. She was very busy yesterday, otherwise she would come to the meeting. 9. I wish I was as tall as you.
10. How I wish I can pay a visit to Paris.
11. He wishes that he studied French instead Japanese in the college. 12. I would rather you pay me now. 13. It’s high time that we go to bed.
14. Look at the trouble I am in! If only I followed your advice. 15. If you asked him yesterday, you would know what to do now. 16. He would be a good sportsman now if he trained regularly.
1. came 2. were 3. hadn’t helped 4. should think 5. had met 6. moves 7. were 8. have found 9. were 10. would have gone 11. wouldn’t lives 12. took 13. had attended 14. could
15. hadn’t fallen 16. pointed 17. hadn’t done 18. had taken 19. were 20. had done 21.should 22 .were 23.had followed 24.would have been 25.had booked
1. was—were 2. live—lived 3. will—would 4. she+ had 5. not+ to 6. couldn’t can’t 7. weather+ be 8. would + have 9. was—were 10. can—could 11. instead—of 12. pay—paid 13. go—went 14. I + had 15. you+ had 16. he + had
1. were 2. could walk 3.(should) do 4. ended 5. It 6. (should).take 7would be destroyed 8. it 9. is taken 10.will improve 11.would become 1.Should 2.Can 3.can't 4.weren't 5.would be flying 6.couldn't 7.can 8.will 9.should 10.might
I have been wishing I ___1______ (be) as free as a bird flying in the clean sky. However, the earth is in a little danger now! People suffer more from the natural disasters, pollution, global warming and so on. If only we ______2___ (can walk) in the clean and fresh air!
What do you suggest that we ________3_____ (do) to save our earth? When everything is out of order, it looks as the world _______4______ (end). __5____ is high time that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_______6_____ (take) to stop the damage to the earth, otherwise, the earth ________7_____ (destroy) by human beings It is obvious that it is the effort people make that make ____8____ possible for the environment to become clean. If that action _______9_____(take) as quickly as possibl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_____10_____(improve). I do wish that one day the earth _____11_______ (become) as beautiful as the one before.
Susan: Larry, how soon shall we arrive in Toronto?
Larry: If we don't make any more stops, we __1__ be there by nightfall. Susan: What? By nightfall? I am starving to death. __2__ we stop and find something to eat?
Larry: Actually, we have a free dinner waiting for us at the hotel in Toronto. Susan: I know, but I __3__ stand the hunger any more.
Larry: You know me, Susan. I don't like to spend money. Sorry.
Susan: Yeah, you are really cheap! If you __4__ so cheap, we __5__ (fly) to Thailand for our vacation instead of driving to Toronto.
Larry: Thailand? Don't be ridiculous! Even if I weren't cheap, you know we __6__ afford to go that far away for vacation!
Susan: Well, you __7__ afford a stop for food, right?
Larry: If we do, we __8__ waste time, gas, and money. I think we __9__ just wait until we get to Toronto. Oh, hey, I remember you are fond of candy. I think I __10__ have some of that candy you like in my backpack. Susan: Candy? Great!
7
范文三:实验班提优训练答案数学八年级上
实验班提优训练答案 八年级数学(上) 2013 年 9 月 备注:第 48 页答案放在第一页,其它答案均按正常页续排放。
/iJf1i.lw,,1Ii1.EllIJILl:fTi£T 1h,:(£lfZ-I&J:fT I laT 1. lh. ,
Z'L (ll.Y\ =1O.r(~r-;;;30). Ifl iJ(JOO.1i1~~
3
:. LACD= LA+ LABC :. L2 =
~
(LA+LABC)=-tLA-
L1.
.: L 2 :1!6.BOC 99 -~t~. :. LBOC= L2-LI = ( fL A+ Ll) - L l=..L L A.
2
t¥!)'t
aD.
H! A(S.2).B(l3,Z).C(l7.9)f,J.
D
Y2 -
1
1
2 5 .r(O ~x~5 ).
9
.-
lJf (ltJ it tit j] 72 Ian/ h.
': 72 lan/ h> 70 lan/ h.
I
~1lIt~1I
Z(S ~x~ l3).
: ? .iX.f4/Jl.fC*Miit T . 13. -if Rt6.ABD tp ? Ell 1:JruEJI. ~
BLY = Al)2 + ABl.
': AD= 3.AB= 4.
:. BIJl=25.
T X-T(13~ .r~27).
31~LBlX=90·-+LA.
Mli11J1t
2. C; _. 1\1. 100 cm2 Jilt 28 cm2 3 .1. 12 m 6. 4 '{, f[ RIMOC rjl .AW +W = AO ? 11Ii~'J.1\l1 t-1402=fm2.1m AB=4&J(rn).
jy=2 .
= }3 .l.'·
CZ>dt
1y
0
1~ x = 20 I
iii{
,y+.- ; . =r
(2)3 ·/2-4
Y=lO x ?
3
3
m.r =1f-.
27. (l) .: 6.ABC:R.~i!.l-=:1fjJfHUtI*~4. :. LB= LC=60' .BC= AC= 4. 3t MD..lAB,BE=x , :. BD= 2x. :. DC= 4-Zx. Jt DK..lBC.J1L3= L4. :. Ll=L2=30'. XL C=60' ? :. DN..lAC.
I.e
iE Rt6.BCD..-p .EIltJl!lt~~.w.
CCY = BLY + W.
': BC= 12, :. CIY =25+122 = 2S+144 = 169. R. ~t }Jllro AB.CD $WMtfW ..fiilJ~~ AB- : . CD=13.
Cl).kt~o\ D ft- AB (J(J~~. i1J ~1IUiffl =.:1fj IJj.~ljH1i.J)IlUEJ!I!.
~'.
BD = CD. :(£ Rt .6PC:U 'I' ,f1J1;JIllt~J!l!1.1,1\1 :.-: 90'.
:,SlIYllI?AOCD = SLWr+S. =+ X 3X1++ X5X I2
=3 6.
120 x 20=2 400Cru;;tll
.: A1)2=6 800>80' ,
3t-MSfo~ l:~.
:.
I
*.fmAtill:*~rJ;j .
19. (1)': + ( 9-1 )=4.+
:Iii I' R= 288(jC).
~~I IMIIIT~I?(/tJ*~ Wi~
2(25- 1) = 12' 2(25+ 1) = 13;
1
2885C.
.. I III BC~'IL.1~
(8-T)~ .~ffl.
i.:ti.\ D f1! DE .lAB .jEl.Ec1-.i E. jlURr6.ADC
~R~6ADE, DE=CD=
3
tV
(ifl l 1 Y
.z1,-1. i
:. Ee atJ K'J 3 ern. 19. ~j l~jj'~ftJK.~. AVll iW/fAD=AD.
AD=
(D.tHll.li~filliJJ!:.a' ~b'=c%;
1 iAiR1i:JtJt
1i(;... tm,AD..LBc.
IlLBAD LC= 45°.
PUJLEVA + L'ADF=90°.
)( IJ4 'J:J LCDF +LADF= 90·. !9naLEDA=LCDF.
N r ~)'6AE~6,CFDCASA, .
?e,j\jj(J:f£ ( a )E!:~fl· Jt1'i'tfr
6. D 7. A 8. C 9. 5 6 7 8 9 h x.y. z.a ?M'H1T-fifJ9f1j~ic;\i'lYl-jI,9'-tii~~Ht _ . . !) 5 .. 2 =9= 1 + :,,5' =25= 12 +13. iJfJfIJ.!IU 3 10. .fj .i!J!fl-tJ _. 180.3.621 , 2 =49=24+25.92 =IlJ .,-
~f'l
(- +)-
m). t41¥o I.H~ trJ liT J)). m~JH.iE19J ~fF--t 1:
M~:
O. 343434 3 ..?? ( -
~
lI') \
: ? .6.'\CJ)V>...l::,AE[.,.
:. CD=DE=3 II. AC M:.
tE Rt.6BDE 'IJ .DE j . lU)::!; .I3,.£ jE~
#I&f£ ff1.
?? x
? ( _
2
)3-_
-
6,t
27'
0
r 2-J-~~ = - ~
fH'J.r- 3 ·
(3 )':
.
1 10.
I
(1) -
1 ./1O>- a 6'
(2)v-J;.-.v 7
fII.'-. ':1/:;'
:. 9- /IT~mt.~~ 5 .Jj'l'iffll~~ 9--
12./HU~f}.
2
(3)
./fO-l > ...!..
8
~ (2..r+])~=75.
11. :;r-:lill.fNIIJI'l~ ·(!i~.
JlI!.m AAr ,
: . (2.t+})!~lZ5.2.d ' 1 =5 .
~j!iJ~'~-¥~::h R.]i!U ,.R%= 8QO :. R2 ~ 254 . 8
(2) (1)0.365 9 ?-365.9 @O. 3736 @37.36 ?~?3.6
ilWdJlO'f1Jlt/j\Jt~,1\ ../5+4+ 5-9 =5- 4 ../5. 10. ii~~I'J!JJi'EJIii)U~~ oX cm .itilUU!}1i~ 10X x 2= 20X302. x 2 = 1800.
:. x = ./1800 = '/lOOX9X2
20. t=Hmg.1f}./I7I+:1-l- ./Z-,,=O . :. m= -3 .n=Z.
:. (m+,,) I OI%= 1.
.w {a= l.
.b= '1.
? .fa-Ib_ 14-.ff -.1...
.. $ +Jb- J4+.ff- 3 ~
l2x- y-41 =-(x+y) +x+ I- (2x -y- 4)=- 2.x+ 5. El31~x~ - 1 ,;p 7~ 2x+5 ~ 3.r:tp 7~ S~ 3.
~ x =1.),=- 1 Bt.S=3, ~ z= - l.y =l
p .5 =7 . $: S tl
t
.=.!lj!~mttil!lw.
1. 3
2. -5
-
~
3.
21. ~ 22. 'tit 2 ooai' =2 009y=2 010i! = k.Ji1~ 2 008=
x-
.jQ-1b .ff-/4 I
.Ji+Jb= .ff+14=-3·
21. C 22. 3/3 23. ./2+ 1 24. 25. JJi{:i't =2+ 1-5+ l+9=8. 26. m\:r.t = 2.l 14. B
Ji/T VIj\;tk1l r:gi.\'~ iJ
(2)mtst=/2- J +.[3- /2+ ... + JfOJ-
J99= 10 - 1=9.
(3) ~OOJjlf7R.
A(0. 2f) ,B(-2 . 0),C(2.
7.
p
!iPy =5x+ 10 4. B .~ljmOO,.i!tl BE,CE.m~EMB~
6ENC. jjJiiEl~Ht~fil!jTli
1i
13. .PJf~a
:=:f{j J~ PQR -tr lJi .~(jCJ~ (~HjH~I:lHt:':H
.llit.~Q (f)A)~f,j.I'I9~&liC.
~~
4
28. (1)11/}
(2)(- I.n
2./2+2-./iO
.1
e§
D
iIlRt
tiL. IiJ. Jlt~*.2
008 H!4
()(J f~fl,~:.fjl!&?x
( 3)l!!IihWABA'B'~~~
.ABC [I]frt-Ai; M(z.y)t/t)XitliiR.
B 1t~, PI ~7G# 2 009 tl~ tE~-taJt, Jtil!!
Ji;.llH~MH~1i
;I! N(-.r,- yl.
l.{. Il
J.!I!ElJ,ABgA'B'.AB' = A'B. 29. (1) (- 75·,-1 5)*~ifHIU~ 75°1i
1&. B 19. (l) ())~ 0fHix =-3.
M~;r. = 80.
$:'z
iI9:lft:kW!itk.
3 8 +m+2> 0 ,MW. 2
, 13Hb=0.
j!)
IlJCDfH=1 7- 10k
?.
te?ftAaHlJ. 19 +=15H17-10k.
'¥1!Jk=+. ,fffk= ~ ttAG)p,Jb= 12.
:?
.~{::3r
? - 9 ' ?. Y- 5tTllJ nr -m1f.
@)ii§fltf
iiJA it( jiU z. Jtl! (I~ ~ .\1,',.j)
? til)
mCkm) .:j!f,o.?, ELI', .m) . R.\ C (A
j}}J11
ftA. y =6 0.T-80. y=20.r -l (l.1~' ,
28. etIWfH4.. n
JjliVJ 2r= lZcm.
rem, !i!IJl1 ~ =
x'-60 ,x2 =2O'
?. 10 1 . x:-·1'l=60=6= l. { x=2 . { X= 3. {X = 4. { y=16. y =1 2. y= 8. y= 4. m Z -8 =1 . m - 3 O. 17. (1)',' ¢ { Inl- 1=1. 2n+4#0. ? { m= -3.
n=2.
(2) ':
}jIf !;.{li;{jyfMg (/CJM~
x=z.
{
y=-1.
(2)
ifffn= 2 ftAm =1+3n.f{J. m=7. :. m2 + n z- 4mn+3=0.
l~
B
1~
B
1~
C
EBCDft. y=i- X-3 .
18. - 3
(II
19. 3
1 x = - y.
20. EB ML?? ~.IJ.
:Iff
x = - )'
ft A
re
3x- 8(+x- 3 ) =14.
JjJfJ;..(-x=-IO.
i x+ l 0.
=Jt -,x1:f~m
3. B 4. A 5. C 6. D 1. B
3X -Sy =2a ? { 2x +7y=a-1 8.
{3m-Z7I+2=1.
Zm+ n-3=1,
ffl
{-8=2a .
5y=a-18.
y
.1i~
1
1. D
v..lR-= it-~1:f~m
, {m=l. ?? n=2.
x =10. .
mx= l o ttA@.~
y=-x X I0-3.
1
2. A
Bt&fl1ttBiJI*J~w.trCJ ?
.'-J e:~.'
2
PAJ;..( y=2.
5x- 6 8. Y= - 2 9. ( 1)
{
-T 5
5 21. ~!A II' 1\!! JIj z..It!! lfl- 811-'-1 .r lan, .I/t ~1:1
i
oo .
~Xlo-15 X 7.5=798+161 2.5 = 2410. 5(-il.5C) .
i'i!c;{£iX~Utp .~.)
~~{X = l '
y =1.
i'i!cMiiB!tlB!J~~~tij;-j.J (l . l) .
lIP
{2x- = 1, X+2y=3.
y
91 13. 3(£ Rl.6.AOC 't'.OC= 2.
X+ y = 4.0.
5. { 10x+8y=370
6.
-~ 4
',' S~= +AO' BC=+AB' CD.
8. 24 9. 20 g .10 g
.~.
1
1. 0
litl~~m
.iF- i53 ?
{jy l5.5,6.7.8, 10.
llJ~ 5,EJi'I~.W {tr~J
(3) Ff' :¥f(JCJ-V-~J&ft~
Jl(.n!1;} 77. 4 12. B 13. 58
H . (l)
;r.
75 11- .z.J.itfJ-V-~
a~E;.~. z:..m{;~
~JtfT I¥ til.
I
~:~ ~ltl!~
~e(ltJ 2 f~nm \M'\ (3+ 6+1) .. ,
HttCD .?.?,@. ?.JJ ~A
9. A
10. C
rp t'llft 87 ?t. ~ I'l 70 ;t . liT w,;tt. (]) if~ 11. NT 8I/
2 3 4 5
o
AUT;kjf
15. .@i:tJ: 1r~XUX. ilHYUHf~ ::. l' 1>:!l1I pq (J() p,lj
(Ji 27 .f{!)
l' ~*,~
\;/;J l'!~jl.lj1'-JJ 'Ilm~0J~-J;;;G.fIl*- ~ ,1YJi!o~~
mlJl1.;r-ru?;.tf;~J, 'ti( 1 00J roJ-J;; - fF*.li~
.mJ1tiI1l!;.t
~J IWTfIl::. -1-
*1m
9.
(2)1IJi
16. fj'aJ..b.b//40' .L2==60' .L3=80.m.lfrr
0
*
? (I J .: ~BDC ~MCD ~-1';'~:1fi .
$: ~ t.t*l fl(J iflij:} 8 :. LBDC=LA+ L ACD.
22. (1) L A=+CLl+ L 2 J. .: LA= 62' ,LACD=3S' .
:. LBDC= 62' + 3S'=97'.
JLE1) 180' --~ 1 2 ( 2) {E .6.BDF L DBF + LBDF + /'> 180
范文四:数学实验班提优训练
一、填空。(30分)
1、72.5平方米=( )平方分米 2.05立方分米=( )亳升 3.5升=(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条棱,(
)立方米 )个顶点。
1500亳升=( )立方厘米=( 2、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
)个面,(
3、在1—20这20个数中,奇数有( ),质数有(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的是( ),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是( )。
4、用0,4,5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既能被2整除,又有约数3和5,其中最大的是(
)。
)。
5、用60分米的铁丝焊成一个正方体,它的面积是(
6、一个长方体,长6米,宽5米,高4米,它的棱长之和是( )米。 7、在8、10、25中( )和( )是互质数。
8、x、y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9、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24,这三偶数是( )、( )和( )。 10、一个非0自然数最大的约数是(
),最小的约数是( )。
)。
11、一个表面积为54平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12、一个沙坑长4米,宽1.5米,深0.5米,这个沙坑占地( (
)立方米。
)平方米,这个沙坑的容积是
13、一间会议室是52分米,宽是36分米,现在要铺上正方形瓷砖,正方形瓷砖的边长最大是()分米,一共需这样的瓷砖( )块。 二、判断。(8分)
1、一个底面积是5平方米,高1.5米的长方体的体积是7.5立方米。( 2、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 3、公约数有1的两个数一定是互质数。 ( 4、一个质数没有约数。 (
)
) ) ) ) ) )
)
5、一个数最小的倍数应该是这个数本身。 ( 6、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原始数据比较好。 ( 7、两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大于这两数。 ( 8、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是互质数。 (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小的两位数是( (1)20
(2)30
(3)40
)。
2、一个数既是12的约数,又是12的倍数,这个数是( )。 (1)3
(2)12
(3)24
)。
3、在算式15=3×5中,3和5是15的( (1)质数
(2)公约数 (3)质因数
4、下列各式中,正确分解质因数的是( )。
(1)35=1×5×7 (2)7×5=35 (3)35=5×7 5、几个质数连乘的积是( (1)质数
(2)合数
)。 (3)偶数
四、把下列名数分解质因数。(6分) 52 68 121
五、求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三个数的只求最小公倍数)(12分) 36和45 12,16和20
六、求未知数x的解。(4分) 12-2x=4
七、脱式计算,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用简便方法计算。(4分) 32×125×2.5 94÷(6.84×8.5-31.46÷0.55)
八、填表并回答问题。(4.5分)
农业技术员从地里取回20株小麦苗,测得各株株高如下:(单位:厘米) 74 81
83 85 79 82 88 86 91 87 80 79 86 89 72 85 90 84 76 82
12×6+8x=120 38和95 15,8和30
株高(厘米) 70—74 75—79 80—84 85—89 90—94 株 数
(1)( )段的株数最多,是(
)株,(
)段的株数最少。
(2)如果75—89厘米株高是发育正常,这些小麦苗中有( 九、应用题。(26.5)
)株是发育正常的。
1、做3个棱长是30厘米的无盖正方体木盒,需木板多少平方厘米?(4分)
2、一块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木料,长5米,把它截成4段,表面积增加36平方米,这块长方体木料体积是多少?(4.5分)
3、一个棱长是25厘米的正方体油桶装满油,如果每升油重.4千克这桶油重多少千克?(4分)
4、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体水槽中水深6厘米,放入一正方体石块后,水深10厘米,这石块的体积是多少?(6分)
5、有两块麦地第一块2公顷,平均每公顷收小麦16.5吨,第二块3.5化顷,共收小麦23.1吨,两块地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4分)
6、一个班的同学去春游,去时12个人坐一个车刚好,回来时8人坐一个车也刚好。问这个班最少有多少人?(4分)
范文五:实验班提优训练错题
1.计算:
(1).7.5÷4.2+0.3÷2.1 (2).7+97+997+9997+99997
(3).-117?(
(4). (-
(5).(-0.125)7 ?88 (6).(
(6).(32-22) 2+(42-32) 2+(52-42)2+(62-52)2
(7).2-22-23-24-25-26-27-28-29+210
(8). (2+1)(2+1)(2+1)(2+1)(2
23224816132-0.125)÷(-1.2)?(-1313) 23?2%)?(-434?3%)?(-345?4%)?(-256?5%)?1020 11998-1)(11997-1)(11996-1) ……(11001-1)(10001-1) +1) -1
2. 应用题:
(1). 旅游团有18人,其中男11人,女7人,来到某宾馆住宿(男女不同房间),宾馆里有3人间和2人间两种,其中3人间每个房间120元,规定一次包房间总数不少于8间实行优惠价,三人间优惠20%,二人间优惠25%。请你帮助旅游团算一算怎样安排房间最省钱。
3. 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叙述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是( )。
A .蚂蚁向上爬30厘米和向左爬30厘米
B .收入人民币2元和归还图书馆2本书
C .向东走与向南走 D. 弹簧伸长3厘米与缩短1厘米
(2).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1)。-21
3是负分数;2)。1.5不是整数;3)。非负有理数不包括0;4)。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5)。0是最小的有理数;6)。-1是最小的负整数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下列一组数:-2,7,1.2,0,-1,a,-a(a≠0) 。分别表示在数轴上时,不在原点右边的点的个数是( )。
A.3 B.4 C.5 D.6
(4). 下列各组量中,不具有相反意义的是( )。
A. 胜二局与负三局 B. 盈利3万元与亏损3万元
C. 气温升高4摄氏度与气温为-10摄氏度 D. 转盘逆时针转3圈与顺时针转5圈
(5)。小强的爸爸买了一种股票,每股23元,下表记录了在一周内该股票的涨跌情况:
(注:用正数记股票价格比前一日上升数,用负数记股票价格比前一日下降数) 该股票这星期中最高价格为( )元
A.1.45 B.1.5 C.23.8 D.24.5
4. 填空题:
(1).把时针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记作+1,那么在下午3点时,-0.5表示时针被拨到的时间是_______。
(2). 按规律天空:-1,1
2,-2,2
3,-3,3
4……,-2010,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数a 为负数,且数轴上表示a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等于3,将该点向右移动6个单位后,得到的数的相反数为________。
(4). 已知数轴上有A,B,C 三点,分别表示-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为4个单位/秒。
1)。问多少秒后甲到A,B,C 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
2)。若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A,C 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
(5)。比较大小:-3_____-4.
(6)。游戏:第一步:取一个自然数n1=5,计算n12+1得,a1;
第二步:算出a1的个位数字之和的n2, 计算n22+1得,a2;
第三步;算出a2的个位数字之和的n3, 计算n32+1得,a3……
以此类推,则a2009=________.
(7).如果有17个连续整数的和是306,那么紧接着这17个数后面的17个连续整数的和等于_______.
(8).某同学上学时步行,回家是坐车,路上一共用了90分钟,若往返都坐车,则全部行程只需30分钟;若往返都步行,则全程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
(9).绝对值大于2
383小于的整数是_______.
(10). 20÷(0.30+0.31+0.32+……+0.69)的整数部分是_________.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初一历史)实验班提优训练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