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新型城镇化和水生态环境的一点思考
新型城镇化和水生态环境的一点思考
摘要:文章以新型城镇化为前提, 分析研究了专家学者对城镇化 与水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的进展, 提出了新形式下, 城镇化发 展与水生态环境面临的一些新问题及相对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实 现城镇化与水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水生态环境 新问题 和谐发展
Abstract: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analysis and studies the progresses on the rel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poses the new problems, study contents and study method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new period, and thereby, achieve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the New Urbanization the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New Problem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2013年 6月,新一轮城镇化规划正在制定中,而城市群作为未 来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被赋予更多关注。 正如我国著名城市生态专 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所说,在过年 30多年来的城镇化过程中,快速城镇化在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城市生态的多色效应:红色的 热岛效应、绿色的水华效应、灰色的灰霾效应、黄色的拥堵效应、白
范文二:生态环境和保护
4.(四川绵阳市高中2012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6分发菜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荒漠和贫
瘠土壤中,因被大量采挖而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但实际上它不是植物。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发菜属于生产者,其因没有细胞壁所以不是植物
B.提取和分离发菜的色素时,能够得到四条色素带
C.发菜的水土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禁止采挖发菜属于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的易地保护
1. 答案C。发菜属于蓝藻的一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有细胞壁,参看必修
一P9页,图1-5蓝藻细胞模式图,且有无细胞壁并不是判断生物是否是植物的依据,
故A错。蓝藻主要含叶绿素和藻蓝素,所以分离后不应该是四条色带,故B错。发菜的
水土保持作用是一种生态功能,故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参看必修三P125页,C
正确。禁止采挖发菜属于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的就地保护,参看必修三P126页,D错误。
(2015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元月调考,6分)5.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B.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潜在的使用价值
C.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D.生物圈内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河北省唐山一中等五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
【题文】32.(7分)下图是某地建立的生态农场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意义
是 。
(2)下列有关人工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使废物资源化,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B.减少了化肥等工业产品的投入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C.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
D.人占有主导地位,是其他生物生存的基础
(3)对于土壤中如蚯蚓等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采用 的
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在进行丰富度的统计时,计名计算法适用于 的群落。
(4)在农田中释放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除去害虫属于 信息传递;一只
黑脊鸥的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鸣叫时,小鸟作出隐蔽反应,属于 信息
传递。
【答案】【知识点】 K5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综合 J3 群落的结构特征、演替及
丰富度
【答案解析】(1)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2分)
(2)BC
(3)取样器取样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4)化学 物理 (2分) 解析:(1)从生态系统的示意图可看出农田收获的粮食、蔬菜被人利用,不能被人直接利用的植物的秸秆和生活垃圾进入了沼气池,产生了沼气供人们使用,而沼渣和沼液则既可以作为植物生长的肥料,也可以为鱼类和蚯蚓提供食物,从而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2)人工生态系统,遵循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的原理,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由于利用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可减少化肥等工业产品的投入量,有利于环境保护。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不是很多,抵抗力稳定性低,人在该系统中起着管理作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仍是生产者绿色植物。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进行丰富度的统计时,通常有计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计名计算法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4)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一只黑脊鸥的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鸣叫时,小鸟作出隐蔽反应,声音属于物理信息传递。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生态农业的原理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丰富度调查及信息传递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015江苏高三上学期期中统考,3分)25.龙血树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云南、海南等地的观赏树种,其树脂可加工成一种名贵的中药。随着人们对龙血树野生资源的掠夺性采伐和环境的破坏,资源日趋枯竭,被列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龙血树对人类具有间接价值
B.人类活动是造成龙血树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
C.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龙血树的基因进行保护
D.建立龙血树自然保护区,禁止人类对龙血树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2015上海市闸北区上学期期末,2分)2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B.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基因重组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遗传多样性
D.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015江苏期末统考,2分)下列关于生态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无论何种情况,就地保护都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B.雾霾的产生是造成地面紫外线增强的直接原因
C.森林和草地对水土具有保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原理
(2015江苏期末统考,3分)龙血树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云南、海南等地的观赏树种,其树脂可加工成一种名贵的中药。随着人们对龙血树野生资源的掠夺性采伐和环境的破坏,资源日趋枯竭,被列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龙血树对人类具有间接价值
B.人类活动是造成龙血树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
C.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龙血树的基因进行保护
D.建立龙血树自然保护区,禁止人类对龙血树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2015北京市顺义区高三期末,1分)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得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形成也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安徽省黄山市2015届高中毕业班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2分)
答案:C
(安徽省黄山市2015届高中毕业班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2分)
答案:B
(河北省保定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综合,6分)
答案:A
1. (昌平区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质量抽测,1.5分)下图是
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有4个营养级
B.合理使用农家肥可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大提高
D.除草、治虫的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丰台区
期期末练
蟹岛集团是
光为一体的
态系统结构
(1)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2)能量通过植物的_________输入该生态系统,沿着__________流动,最终以热能形式输出,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
(3)用沼渣沼液给作物施肥,比直接施用禽畜粪肥效更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该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 答案:55.(8分)
(1)分解者(2)光合作用;食物链(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分)
(3)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将禽畜粪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4)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2分)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习,8分)55.(8分)北京一家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大型企业,下图是蟹岛生简图,据图回答问题:
9、(四川省眉山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12分)1986年,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从英国重新引入在我国已经灭绝的麋鹿39只(其中雄性13只、雌性26只)。麋鹿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的数量变化如下表:
(1)麋鹿引入保护区后,种群数量发生上表所示变化,这种保护属 ,2003年起大丰麋鹿保护区进行了麋鹿野生放归,以后若要调查野生麋鹿种群数量,常用方法是 ,多年后,保护区中的麋鹿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麋鹿种群中性别比例将逐渐接近 。 (2)观察发现,麋鹿能通过嗅别尿液气味来寻找同伴,这属于生态系统的 ,在繁殖季节只有雄性鹿王才有交配权,雄性麋鹿为争夺王位开展剧烈搏斗,这将会导致麋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 。
(3)由于麋鹿种群对植被的采食与践踏,造成栖息地环境的改变,如大多数沼泽植物逐渐消失,某些植物数量有所增加等,这将引起保护区内的生物群落发生 ,观察发现,麋鹿喜食当地被列为外来入侵物种的互米花草,其生态学意义
为 。
9.(12分)
⑴易地保护(2分,答成异地保护或迁地保护不给分)、标志重捕法(1分,答成标记重捕法不给分)、S(1分)、1:1(2分)
⑵信息传递(1分)、定向改变[只答改变或变化不给分](2分)
⑶次生演替(1分,只答演替不给分)、有利于本地物种的保护,维持生物的多样性(2分)
26.(2015山东德州市期中考试,1.5分)大型水利工程在很大程度上要改变当地原有生态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能使生物产生地理隔离,很快形成新的物种,所以对生物的进化是有利的
B.原来的平原变成了湖泊,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率
C.生态系统中如果没有信息传递,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就不能顺利进行
D.利用水利发电,属于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工业CO2的产生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9.(2015山东德州市期中考试,1.5分)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7.(5分)(2015湖南株洲市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2分)据资料统计,截止2011年,湖南省的外来物种入侵种类已达97种,全球公认的16种重大外来入侵物种中,湖南有11种。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刚刚引入时,互花米草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_____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互花米草入侵,当地的物种丰富度将__________(增加 /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生改变。
(2)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培育后(用其处理城市污水中的重金属)引入我国后迅速扩散,目前洞庭湖区很多养殖户养殖克氏原螯虾。一般情况下,食物链上的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_____________。
(3)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_____________。
(河北省邢台市2015届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2分)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
的是
A.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B.建立动植物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C.遗传多样性比较高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
D.湿地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广东省广州市2015届高考模拟考试)6.对过度开发的海边滩涂进行湿地人工恢复的研究,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研究应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
B.人工恢复湿地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C.恢复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D.调查湿地上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时需要随机取样
(广东省广州市第十三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28.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_______和_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答案】
28
范文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乡村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乡村生态环境
的区别与联系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生态是一个多层次、多元素、多变量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任何城市的生态系统都是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的生态系统,如人类的干扰超出城市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负荷能力,则会破坏系统的生态平衡。近30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快,而科技、经济和城市管理滞后,环保意识差,直到90年代中期前,我国城市环境保护仍处于点、源治理阶段。
, 空气环境质量差,酸雨严重,“热岛”现象突出
我国城市均以含硫量较高的煤为主要燃料,城市空气呈现出煤烟型为主的复合型污染:空气污染极为突出。价值地形等各种原因,废气扩散困难,废气与空气中的水气混合形成酸雨。目前我国各城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酸雨。一些城市因为地形的封闭性和城市内的山丘,引起局部气流复杂,加上人工建筑的影响,导致小气候环境变异,其中以“热岛”最为突出——城市中心区温度比郊区高1-3?,它使人感到闷热,还诱发流感等疾病。 , 水体污染严重
水域的生态环境是影响城市环境的关键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大量的建设高楼大厦,部份河流阶地被占掉,这就使城区水文循环发生不可逆的变异,更严重的是,多数废水和废物未经处理就排入环境造成了水体污染,尤其是对隔水能了差的浅覆型地下水。
, 地面塌陷
这是地下水资源开发中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合理开采地下水,能使水体呈良性循环,但很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集中,过量地抽用地下水,不但使水位下降,一些泉水断流,也造成地面塌陷。
, 噪声污染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随着城建的不断发展,住房问题和的行业用地之间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和住房所以依赖的小型交通加剧了城市的空气污染,加上原有工业的发展,是的城市的噪声污染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 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和绿化之间的矛盾凸显,并且我国群众还尚未真正的觉察到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影响,意识落后素质不高,导致森林覆盖率迅速持续下降,有些城市就连城中心的许多残丘、孤峰上的植被也被砍光,成为荒坡或采石场。植被的破坏,加速了水土流失,
,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是城市职能在空间上分配土地资源的结果。城市土地利用是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的反映,它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城市主要职能的发挥,以及城市的形象。长期来,城市土地的无偿使用,一些企事业单位多占土地,重复征用土地的现象严重,加上土地管理层次未完全理顺,更缺乏科学的用地规划,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工业用地与居住区商业区混杂、城市基本缺少大众性的公共娱乐和休闲场所、交通用地比重低、环境生态用地少四个方面。
1
农村生态环境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 农药不合理使用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农业从改革开放历来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化肥农药的使用带来了高产稳产,使我国的农业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但是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也带来了相当多的问题, 1、 危害土地质量和生物环境,也给农业产品带来了潜在的农药污染。我国的农药利用率偏
低,很多农药并没有被利用,而是进入了土壤、水体、空气等媒介中,有通过食物链对
人类危害的潜在危险。
2、 大量不合理的农药的使用,不仅杀死了大量的害虫天敌和其它非目标昆虫,同时也使害
虫产生了抗药性,农业不得不用更大剂量的农药来消灭害虫。
3、 农药具有效果迅速、可防治、适用面广、价格低廉的优点而受到农业的大量使用,但是
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变得更加危险。 , 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我国的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化肥农药等带来高产稳产,以及一定的增产,化学肥料的大量不合理使用也是我国农业的污染的一个重要问题。农药的利用率利用率低也带来了例如大量氮素化肥的浪费使水体水质富营养化,在农村富营养化湖泊中,大量的水生植物的生长影响了农村鱼塘经济鱼类的生产,水质恶化,使鱼塘鱼苗的存活率低,水质含氧量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通过自然的循环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存和生产。 , 秸秆焚烧加剧了空气的污染和温室效应
由于我国农业的相对落后,我国农民有焚烧秸秆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和减少劳作时间的习惯,但是焚烧秸秆所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同时也加剧了大气温室效应。
另外残留塑料薄膜的是使用使土壤肥力愈加下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农村,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大量的投资来提高农村地区的GDP,导致了高污染企业在农村扎根落户,这些企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当地政府税收的同时,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染物也极其严重的危害到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影响到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城乡生态环境的关系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不仅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应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上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国家的生态屏障,生态文明必然首先基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农村和城市都处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当地球生态系统出现问题时,不仅影响城市,也会影响农村。例如,由于目前气候变化的原因,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改变。在一些地方,城市的发展污染了农村的河流和土壤,农村又因为土壤等被污染只能为城市提供劣质的农产品。城乡之间的环境问题相互制约,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虽然一些地方的GDP看似增长了,但其污染治理的成本更高。因此,只有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乡生态环境良性互动,才能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我国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差距大,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更突出。由于公共财政长期忽视对农村的投入,造成村庄公共设施短缺,道路、供水、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欠账严重,农村人居环境面貌落后。这样长时间的对城市的反作用,会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的循环。
3
范文四: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浅析
2007年11月
第36卷 第6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
Nov.,2007
Vo.l36 No.6
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浅析
罗于洋,王树森,孙红兵
1
1
2
(1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2 阿拉善盟行署,内蒙古阿拉善盟750300) [摘 要] 笔者分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出城镇化可能给西部地区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自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能源危机加重、局部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水资源危机、失业率升高等;同时指出城镇化给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关键词] 西部地区;城镇化;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623(2007)S1 0005 05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首位问题。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改善
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战略途径。只有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才能达到城市持续发展的目的。而要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就必须从生态环境入手,这样才能使城市健康、有序、持续发展。在现阶段历史条件下,制定地区城镇化战略,确定地区城镇化模式,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对西部地区抓住历史机遇,在未来的国内外产业调整和转移以及资源转换中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战略意义。正确引导城镇化,加强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的特点,西部地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均已成为国内外有关专家关注的热点。近年沙尘暴发生频率的增加和其强度的加大,证明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显然,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城镇化进程的 瓶颈 。西部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面对
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研究和解决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1999年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通过国家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西部地区的城乡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着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也产生了许多矛盾,在西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区,这些矛盾又有其特殊性。
一、城镇化给西部地区带来的主要问题(一)城镇化可能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我调节恢复能力弱,可利用性差。同时,人们保护环境、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十分淡薄,在生产和生活等活动中破坏和掠夺性地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的行为屡见不鲜;广种薄收、粗放经营、重用轻养等经营方式,以及滥垦、过牧、乱伐等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对资源环境不合理的利用使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自然环境日益恶化。
目前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日益加速的荒漠化进程
[收稿日期]2007 09 25
[作者简介]罗于洋(1968 ),女,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教授;王树森(1970 ),男,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
院副教授;孙红兵,男,阿拉善盟行署。
已成为西部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西部大部分处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环境条件非常恶劣,荒漠化面积在逐年扩大。根据?2005年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白皮书#和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1999年,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7 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 9%。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187 3万平方千米,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70%;水蚀荒漠化面积26 5万平方千米,占9 9%;土壤面积36 3万平方千米,占13 6%。其中,绝大部分的荒漠化和盐渍化土地分布在西部地区。在城市本身的建设过程中也会因为规划不合理和盲目的扩张造成很多问题,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将城市周围的农业用地变成建筑或者工业用地,这就使得许多优良的耕地在无形中损失掉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且由于植被的破坏,城镇化建设期的土壤侵蚀率是农田的10?350
[1]
倍(平均180倍),是森林的1500倍。在这样恶劣的生态环境下进行城镇化建设是一件很冒险也很困难的事,稍有不慎就会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二)城镇化可能加重能源危机
西部地区土地辽阔,矿产丰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西部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基本源泉,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城镇化进程受制于资源能源约束。西部地区资源能源分布极不平衡,地区发展的巨大不平衡,导致城镇化水平的极大差异,如何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解决好区域空间的合理构成与平衡,是西部地区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经济本身自给自足的特点,在能源消耗和使用上也具有相同的特性,当地农牧民通常将农牧业生产中剩余的副产品作为主要的能源来源,如牛粪、秸秆等等。因此,在农村牧区通常没有额外的能源需求,因而不会造成能源需求紧张而产生能源危机。
与其相反,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对于能源的消耗远远大于农村地区。城市由于其不同于农村的经济模式,通常无法通过自身获得足够的能源,城市本身因为人口的集中和工业的发展,仅靠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能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迅速发展的工业生产、统一的居民取暖、日益繁忙的公路和铁路交通,需要大量的化石燃料和非化石燃料的支撑,如6煤、石油、天然气等。
工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目前西部地区
重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消耗矿产、能源等不可再生的环境资源的基础上的,因为技术和认识水平有限,再加上资源无价政策,诱使人们单纯追求经济产值和经济增长速度,而不顾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因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自然资源的不断衰竭。单一的能源结构和低效的能源利用方式使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了大量消耗资源的基础之上,久而久之因为资源的枯竭必然会引发新能源危机。
(三)城镇化可能导致局部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污染就很难逆转。在西部城镇化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量极大,西部地区典型的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是:煤的比重过大,天然气、核能、水电的比例过低。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仅直接影响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对交通、生态和地理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压力。在城镇化过程中,煤炭是西部地区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大量消耗煤炭所带来的恶果已经在我国的城市中显现了出来:由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低效的能源利用方式,使目前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CO2排放量居世界第二。显然,在西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当使用能源对环境带来的污染是很严重的。
城镇化使人口大量集中分布,造成局部地区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排放量随之增加,一些废水不经过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泊,会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对野生的动植物造成危害。其次,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使人们拥有的汽车数量急剧增加,所排放的尾气和煤炭燃烧产生的烟气一起对城市上空的空气造成很大的污染。例如甘肃省兰州市,由于多年来工业发展中废气的大量排放,导致该地区的城市空气质量极差,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常年居全国前列。甘肃省气象局的资料显示,2006年12月兰州市空气质量5级重污染达8天、4级中度污染7天,3级轻微、轻度污染12天,2级良只有4天。
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工业的发展。西部地区重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消耗矿产、能源等不可再生环境资源的基础上的,因技术和认识水平有限,往往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所排放的大量废弃物更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近年来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并有严重污染环境
的个体和集体小企业,如沙金、石墨、石棉、皮毛制革、电镀、砖窑、造纸等任意排放 三废 ,再加上化肥、农药以及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近几年以电石、硅铁为重点的高耗能工业企业的发展,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城镇化可能导致水资源危机
在存在大量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有利条件的同时,一些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甚至是 瓶颈 因素也大量存在,严酷的自然条件是不可忽视的天然不利条件。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工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水的消耗量极其巨大。西部地区大都缺水,西北地区90%以上的面积处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而蒸发量很大,并且水资源分布不平衡。这样,开采地下水就成了西部城镇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而过度的开采则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城市地形塌陷,地下水水质变差,开采地区形成降落漏斗等等严重后果。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由于多年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2006年,呼和浩特地区的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最大降幅达到了6 24米。而位于西水厂的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则由87 50km增加到了95 75km。内蒙古自治区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下几十亿,因缺水或水体污染造成的城市危机也时有出现。
总之,产业和城市用水的巨大需求与水资源的匮乏是一个日益突出的矛盾。河流稀少,地下水不够丰富,水资源缺乏,不仅仅是制约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使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主要因素。水资源在西部产业发展中的脆弱性,必然是今后推进城镇化的重要 瓶颈 。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产业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选择今后发展道路的战略问题。
(五)城镇化可能导致失业率升高,影响社会稳定
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城镇的发展,城镇周边的大量耕地和牧场变成了城镇用地,使很多农牧民丧失了自己原有的耕地或者牧场。这样,大部分农牧区的闲置劳动力就要进入城镇寻找工作以谋生。而这些人所受的教育水平偏低,加之西部地区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使这些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培训,也就难以胜任大部分工作,只能从事一些第三产业,而目前西部地区落后的第三产业也决定了其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和工作机会给从农牧区进入城镇的人口,这就导致了失业人口的增加,这些人的生活水平迅速
2
2
降到贫困线以下。在2007年最新发表的?中国西部省份社会与经济发展监测研究#一文中显示,西部地区城镇人口失业率约为5 9%,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和牧区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的失业会使社会上闲散人口增加,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城市的文明形象,城市交通拥挤、就业紧张、社会治安混乱、城市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相继出现。
二、城镇化给西部地区发展带来的机遇城镇化所带来的并非仅仅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诸多的社会问题,它作为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具有其积极的一面。
(一)城镇化给生态建设带来的机遇
城市由于居住的集中,使人口大量集中到了城市之中,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来自于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地区。城市人口集中化,使得生态脆弱地区由零散的小片连成了一个整体的面,这样,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中,无论是人为治理还是自然恢复都变得相对容易,而且投入也可以在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相应减少。另外,土地退耕政策的实施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持,现行的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是建立在使失去耕地的农民有所工作的前提下的,而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从事第三产业人口的需求无疑是吸收闲置劳动力的最佳场所。可以说,城镇化建设是退耕还林还草这一类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大中城市比小城市效益高,更容易谋生,积极发展大中城市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可以减轻人口对农牧业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使其得到良性循环。
(二)城镇化给经济建设带来的机遇
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 生力军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途径。实现高水平的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奋斗的目标,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以城镇化带动区域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地增长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成功经验之一。从长远目标来看,传统的发展模式是得不偿失的,只追求增长速度而不顾效益,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只顾眼前而不考虑长远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尝到生态恶果。因此,在西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的过度开垦造成大面积的沙化和牲畜数量超过草原
承载能力的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严重退化等问题迎刃而解。实践证明,加快城镇化进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支点,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说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是实现小康目标的必由之路,那么城镇化就是突破口。把加快城镇化步伐作为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是明智之举。
随着城镇的发展,城镇就业机会不断增多。一方面,农业人口由于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减少;另一方面,城镇中由于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就业机会将逐渐增多。城镇可为培育和促进城乡就业动态的良性循环,起到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农牧民大量涌向城市,可以由从事农业生产转变为从事非农业生产,为非农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使第二、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城镇的发展,使生产要素能更加快速流动和合理配置,形成互相补充、互为依托的互动关系,迅速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同时使当地的交通、居住等等基础条件得到显著的改善,使当地的企业和工厂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另外,由于基础条件的改善带来了投资条件的改善,也有利于增加外来企业的投资,给经济建设带来新的动力。
(三)城镇化给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加快城镇化进程成为提高国民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城市作为文化相对较农村发达的地区,它的教育水平远远强于农村和偏远地区,城市的发展间接地带动了西部地区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散布在村庄的学校由于规模小,不仅人均成本高,更难以保证师资、校舍的质量,从而影响整个教学水平。而在三、五万人口的城镇,则可创办相当规模的正规中小学,保证师资和校舍的配备,从而确保较高的教学质量。毫无疑问,这将对西部地区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城镇化是西部地区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是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城镇化最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最有利于体现物质资产、信息资产和社会资产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必需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8其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它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
城镇化也给西部地区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诸如环境、能源、水、经济、社会等等。如何协调这些矛盾,是今后西部城镇化建设能否成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
1 在环境方面,西部地区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或者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是不可能的,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合理规划,尽量避免更加严重的破坏。同时利用经济的发展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以改善现在恶劣的生态环境。
2 就能源而言,资源富集所形成的资源力是加快工业化发展速度,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西部城镇化建设中要首先改变能源结构,提高电、气等优质能源在终端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使直接燃煤比重不断下降,实现终端用能方式向集中、优质(清洁)、高排放、低(或无)污染转变,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生产和消费所引起大气污染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在煤炭的使用过程中,要利用更新的技术来提高煤炭的利用率,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西部大部分都是日照时数长、大风日数多的地区,开发风能和太阳能的潜力很大。另外,在西部的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普及生物能源技术,多使用清洁能源来代替已有的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现状。从能源利用来看,要大力发展低能耗的工业,提高工业的能源利用率,发展低能耗高产出的工业是今后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必然途径。
3 在水资源方面,已经启动的南水北调工程在未来将会每年给西部地区提供170亿m的水资源,相信会使目前西部地区缺水的情况有所改观。在自身的建设这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降低工矿企业对水的消耗,提高水的利用率,来逐步缓解用水紧张的局面。
4 在经济方面,大力发展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城镇经济是西部农村城镇化重要的经济保障。依靠市场和高新技术进一步推进农特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创造出西部地区特有的绿色名优产品;积极培育、壮大农村集贸市场;活跃城乡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发展中小城镇的坚实经济支撑。应该鼓励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民和城市下岗职工积极投身于第三产业,促进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大规模转移。这是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扩大城乡就业的有
3
效途径。
5 在社会管理方面,要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和综合治理,建设现代化的新型文明城市。城市管理是城市化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城市的文明宣传,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健全机制,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促进西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 结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同时,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已不仅
仅局限于污染防治方面,还强调环境与发展的互动关系,注意防范由于不当的开发行为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西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这些生态问题制约着城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城镇的合理规划和建设可以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西部地区城镇化作为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整体变迁过程,既要遵循我国城镇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在城市化过程中必须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原则,首先要做的是尽量避免因为城市建设而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重荒漠化,只有做到先不破坏或者少破坏,才有机会去谈治理,这就需要在城市建设中进行合理规划。从规划和建设的一开始就要注意合理利用土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各功能区布局,防止土地盲目开发,乡镇企业盲目发展,以及破坏自然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情况发生。同时加强与城市相配套的基础、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对生态环境脆弱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地区,要限制以发展工业和自然资源为主的城市化建设,防止出现生态环境的再破坏和可能造成的生态灾害。
其次,在做好合理规划并不破坏周边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城市本身的特点,大量集中农村人口,降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压力;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增强人民的环保意识;在农业中心区域和大
中城市周围,可用城市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乡镇工业发展;在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内,城市化建设可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与新兴的服务业和旅游业,以此拟定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同时加快其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并做好完善的配套工作。
城市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叠加组合、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因此,在城市化建设中要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索城市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和促进城市生态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适应,寻求人类、生物、城市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新途径。以一定区域全局环境为出发点,构筑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在更深层次上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以及乡村的关系,使城市生存空间、生产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一致,使自然和物质资源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同时应以保护和改善现有生态环境为目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城镇发展有利于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促进城镇经济社会与资源和环境协调和谐地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宝音,李百岁.乌兰察布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2] 王向东,匡尚富,等.城市化建设和采矿对土壤侵蚀及
环境的影响[J].泥沙研究,2000(6).
[3] 刘德良.中外城市林业对比研究[D].北京林业大
学,2006.
[4] 罗洪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浅析[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7(1).
[5] 沈建国,董锁成.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战略[J].城市
规划,2000(4).
[6] 曾玉萍.中国西部城镇化的现实分析与道路选择
[D].东北财经大学,2002.
[7] 徐丽萍.西部小城镇建设的生态、人文、社会背景研究
[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8] 周晓波,王宏伟,张波,刘江涛.21世纪初期中国西部
地区城镇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01(2).[9] 年福华,姚士谋.新时期西部城镇发展战略初探???
以新疆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4).
[责任编辑 张慧英]
范文五: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以怀化市为例
(湖南城市学院 谢凯华)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和绿色智能,把城镇化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怀化市以省域次中心城市作为现阶段发展目标,在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怀化市城镇化进程中引发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具体分析怀化市城镇化进程中,造成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源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相关对策,为落实怀化市委四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奋力实施“一极两带”和“一个中心、四个怀化”发展战略,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 生态环境问题 怀化市 原因 对策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a natural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t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modernization. Since the eighteen party, highligh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emphasizing people-oriented, intensive and efficient and green smart, the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mbined. Huaihua City, the provincial center city as the current stage of development goal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ncreasingly concerned. This paper in Huaihua city urbanization caused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lithosphere, atmosphere and hydrosphere as a starting point, specific analysis of Huaihua Cit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resulting in cultivated land area reduce, soil erosion, air pollution, greenhouse effect, water pollution etc.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for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Huaihua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of the Tenth Plenary (enlarged) meeting of the struggling to implement the "two belt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ne center and four Huaihua provide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Key Words:Urbaniz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Huaihua; Reason; Countermeasure
目 录
1引言 ............................................................................................................................................... 4
2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 ........................................................................................... 4 2.1对岩石圈层面的影响 . ....................................................................................................... 4
2.1.1耕地面积减少 . ....................................................................................................... 5
2.1.2水土流失 . ............................................................................................................... 5
2.2对大气圈的影响 . ............................................................................................................... 6
2.2.1大气污染 . ............................................................................................................... 6
2.2.2温室效应 . ............................................................................................................... 7
2.3对水圈的影响 . ................................................................................................................... 7
2.3.1水源污染 . ............................................................................................................... 7
2.3.2酸雨 . ....................................................................................................................... 8
3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 ........................................................................... 9 3.1人口层面 . ........................................................................................................................... 9
3.2城镇规划层面 . ................................................................................................................... 9
3.3法律法规层面 . ................................................................................................................. 10
3.4产业结构层面 . ................................................................................................................. 10
3.5环保意识层面 . ................................................................................................................. 11
3.6环境保护投入层面 . ......................................................................................................... 12
3.6.1环境治理协调工作的困难大 . ............................................................................. 12
3.6.2完成减排任务的压力大。 . ................................................................................. 12
3.6.3环保部门的经费运转十分艰难。 . ..................................................................... 13
4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 . ................................................................................. 13 4.1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规划 . ......................................................................................... 13
4.2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 ......................................................................................... 14
4.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 15
4.4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 ......................................................................................... 16
4.4.1增强对城镇管理决策部门的培训 . ..................................................................... 16
4.4.2加强对中小城镇工业企业主的环境保护教育 .................................................. 16
4.4.3加强对公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与普及 .................................. 17
4.4.4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 ................................................................. 17
4.5保障环保投入 . ................................................................................................................. 18
5参考文献...................................................................................................................................... 19
1引言
怀化地处湖南省西南部,现辖19县1市2区,面积2.76万平方公里,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户籍人口518万,共201个乡,87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287个居民委员会和3860个村民委员会,不仅为怀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利基础,更为怀化首位中心城市建设预留了足够的发展空间。①现怀化中心城市已初具规模,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骨架拉开到85平方公里,“大怀化”核心区域前景广阔。
2015年7月,怀化市和长株潭城市群、郴州市、 岳阳市、 常德市等 5 个地级市(城市群) , 以及怀化市的沅陵县等 15 个县 (市、 区)(新城)及辰溪县黄溪口镇、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等 28 个建制镇作为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试点地区将获得资金重点倾斜,并将被赋予不少先行先试政策。这预示着怀化的城镇化迎来一个飞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前期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城镇规划不科学、法律法规不完善、产业结构粗放、公众环保意识薄弱、环境保护投入不够等因素,严重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如何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2.1对岩石圈层面的影响
2.1.1耕地面积减少
持续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使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城镇化建设也随之飞速发展,但是在这飞速发展中出现了误区,一部分人认为城镇化主要建设任务就是将原有土地变成工程建筑,这就导致城市土地越来越昂贵,寸地寸金。城市建设中往往以房地产、工业园区、道路、广场等为主要内容,加之投资方追求的是土地利用最大化、经济收益最大化、运 行成本最小化,这就导致城市发展规划、设计等都以此 为中心,原有的森林、草地、河湖、水系、农田等涵养水源、改善和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的生态用地被大量占压、毁损,城市地表被大面积硬化。最严重的是耕地也被占用,这对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构成极大的威胁,严重削弱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
2014年公布的怀化市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显示:全市耕地面积:34.0871万公顷(511.3065万亩),人均耕地0.98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1.52亩的64%;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市情一直没有改变。同时报告指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建设用地增加,部分地方建设用地格局失衡、利用粗放、效率不高。
2.1.2水土流失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地理上的东西南北还是经济上的贫富都需要耗费一定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以便用来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大部分基础设施建成后都会导致城市地面的硬化,以至于减少
了暴露的土壤量,使得向地下渗透的雨水大为减少,容易引起内涝。 怀化市属于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移民库区于一体,受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为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依然是制约山丘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107.26m2,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8.53%,占湖南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5.82%,是全省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②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壤养分流失,而且导致水库淤积、河床抬高、地质灾害、洪涝和干旱灾难频发。
2.2对大气圈的影响
2.2.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主要分为有害气体及颗粒物。主要来源是燃料的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呼 吸道疾病;对植物可使其生理机制受抑制,生长不良,抗病 抗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大气污染还能对气候产生不 良影响,如降低能见度,减少太阳的辐射而导致城市佝偻病的增加;大气污染物还能腐蚀物品,影响产品质量;
自2013年全国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以来,怀化也成为雾霾天气的受害者之一。怀化市大气污染属于典型的煤烟型污染,空气中的SO2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燃煤量,NO2来源于汽车尾气和煤炭等燃料的燃烧(怀化市区空气污染物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年4月 第32卷 第4期 181页-187页)。2014年年末,全省民用车拥有量达到990.05万辆,比2013年年末
增加80.63万辆,增长8.9%,怀化市增长率为18.8%,位于全省第一位,③汽车拥有量的增长速度也从另一面体现出怀化空气环境的巨大压力。
2.2.2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甲烷等 )大量排放至空气中,引起全球气候变暖④。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但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滥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致使大气 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地球气温升高还会引起海水变暖和膨胀,两极主要是南极冰层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地球气温升高还会破坏生态环境,进而破坏农、林、牧、副、渔生产,降低农产品产量,从而使世界性生态环境危机、食物危机和人口危机更加严重。
2.3对水圈的影响
2.3.1水源污染
水源污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自然污染:因地质的溶解作用,降水对大气的淋洗、对地面的冲刷,挟带各种污染 物流入水体而形
成;二是人为的污染,即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后一种是比较严重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怀化市有一大批中小企业因为投资成本小,没有太多的经费用于工业污染的治理,从而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物)。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未经任何处理将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水库。 使水中各种有机物、无机物、矿物含量超标,从而使人或动物长期饮用后 中毒甚至死亡。另外导致水中缺氧,致使需要氧气的微生物死亡。而正是这些需氧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从而维持着河流、小溪的自我净化能力。它们死亡的后果是:河流和溪流发黑,变臭,影响城市美观,降低城市生活质量。
2.3.2酸雨 酸雨是世界性的公害之一,被称为空中死神。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水体酸化导致水生生物死亡甚至灭绝;土壤酸化引起农作物有毒金元素蓄积,最终危害人类健康;使人群免疫功能下降;腐蚀金属材料和文物古迹;森林发育受到影响。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若不加以控制,酸雨将给环境带来巨大危害。怀化市雨水的酸度也是逐年增加,其主要产生途径和来源有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区布局不合理,建筑过度密集,绿化率较低,静风逆温频率较高,污染物扩散条件差;二是城区周边的陶瓷、水泥等工业生产,产生大量酸性废气排放;三是居民生活用煤、天然气等,产生含硫废气排放;四是机动车尾气排放。2014年,怀化市酸雨频率与上年同期相比升幅为34.7%,升幅位居全省第一位。
3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3.1人口层面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6.22%上升到2013年的53.73%,这标志着大量的人员涌入城镇中,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城镇带来了住房、交通、就业等压力,迫使政府和社会不得不依靠增加住房建设和交通工具来缓解,而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导致耕地减少、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垃圾堆积等问题。 城镇化过程,我们不能仅仅只是追求城镇人口数量和城镇数量的增多,更应该关注城镇人口的文明素质。网上报道国人在外旅游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我国的人口素质目前还是偏低,缺少节约意识、随地吐痰、不按交通信号灯通行、乱扔垃圾等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了能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破坏等问题。
3.2城镇规划层面 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是城镇化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前提。怀化市城镇规划建设存在很多误区,规划编制时效短,从1980年开始共经历四次总体规划编制,每一次的规划指导期限要求是20年,但是几乎每隔10年就要规划一次,每次总体编修有效周期只有8-9年,根本达不到20年的规划周期,这就导致怀化一直处于“大拆迁、大建设”时期,“建了改、改了建”造成大量的公共资源浪费⑤。还
有一些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科学规划,往往只重视城镇化的总体规划,忽视了与资源、生态环境等规划的有机联系,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更有甚者没有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盲目照搬照抄大城市的建设模式,追求大广场、大马路、摩天大楼等,不惜举债铺开摊子,大规模搞城镇化建设,结果导致城镇化建设摊子铺得过大,城镇布局零乱,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城镇的功能和定位不合理,也加大了生态环境的治理难度。
3.3法律法规层面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各个地区由于地理、环境、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素质的差异,制定的环境保护政策也不尽相同。我国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中,法律体系的构建在不断更新完善中已初步成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期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显示出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法律法规尤其是立法相对滞后于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严重。当前,我们应当尽快对农村环境保护进行专项立法,用以缓解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安全问题。但是,在法律法规的实施方面却不尽人意,诸如对法律的权威性认识不够,执法过程不够严格,违法现象查处力度不能追究到人。特别是土地遭到违法利用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对这些行为的处罚不够严厉,导致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没有得到保障,激化了矛盾,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3.4产业结构层面
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已经明显与当前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全
面发展相违背,但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把城镇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过于强调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生态环境效益,进而导致城镇化进程中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三废”的高排放和土地的高扩张这种外延式、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来支撑,这给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和高排放的乡镇企业在城镇化进程中得到了快速地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问题日趋严峻。 另一方面,乡镇企业还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许多乡镇企业只发展一种产业,深度转化不够,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也是导致生态问题产生的另一原因。
3.5环保意识层面 在城镇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重视城镇土地、人口规模的扩大而
轻视公众素质的培养、许多地方政府并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放到应有的地位,进而导致了政府工作人员和公众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政府工作人员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工
作人员的资源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压力感和责任感不够强,重经济建设,轻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缺乏科学发展的理念,干部考核制度未完善,就出现一些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追求农村城镇化的速度,而无暇顾及城镇化的质量,关注经济指标,忽视环境保护。 公众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则在生活中会出现乱扔垃圾、污水乱
排、不注重垃圾分类等问题,这对城镇化中生态环境保护极为不利,
更无法起到监督作用。怀化市城镇化进程中很多农村居民虽然从身份上看已经转换为市民,但是在习惯上还没能融入城市,旧有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未能及时改变,导致他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延续着过去的习俗。2014年湖南日报记者以《怀化:污染了的太平溪》为题,报道了怀化市市区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太平溪,导致一条全长14.18公里,东西走向穿越怀化城区的地表河,水面油污五颜六色,并附现场照片,让人看后触目惊心。
3.6环境保护投入层面 环境保护投入,除了保障经费的投入,还要给予政策支持。怀
化市在环境改善方面的投入明显匮乏,环保部门工作面临许多困难:
3.6.1环境治理协调工作的困难大 当前,怀化市很多环保工作需要采用综合的措施来推进,需要
政府强力推进,需要其它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协调的困难大。比如,推进市区扬尘污染集中整治工作,影响市区空气环境质量的扬尘污染源主要是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及周边采石场,对这三个方面污染源的整治职责均不在环保部门,协调的困难大、行政成本高,又缺乏相应的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再如,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取缔关闭保护区内非法小加工企业必须由政府来实施,在具体工作中还是由环保部门代表政府来实施,落实的力度比较欠缺,特别是落实强制断电、拆迁等措施,如果没有其他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就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3.6.2完成减排任务的压力大。
一是GDP 和城镇人口以及主要行业产能的增加,带来的COD 、氨
氮和氮氧化物增量较大,而我市工业、生活以及农业源领域减排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化解由这三项统计数据带来的主要污染物增量缺乏有力的项目支撑。二是由于开展机动车检测和黄标车淘汰缺乏有力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我市机动车减排工作仅限于报废老旧汽车,对完成氮氧化物减排任务的贡献小。三是市经开区污水处理厂项目是国家和省级重点减排项目,今年将列入对我市减排工作的一票否决项目,而到目前该项目仅完成20%左右的主体工程,管网建设也未正式启动。
3.6.3环保部门的经费运转十分艰难。
尽管怀化市政府2010年第29次常务会议纪要明确将环保人员
工资纳入财政预算,但目前怀化市环保局89名差额拨款人员的津补贴等有关经费仍然是市财政以环保能力建设的名义从排污费中解决,而从历年排污费征缴情况来看,市本级可用排污费已难以解决这些人员有关经费问题,环保局部门运转十分艰难。
4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种相互影响,交互耦合的关系。因此,
为了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针对问题所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新型城镇化中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
4.1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规划
城镇化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城镇的空间结构、布局心态,而
且会影响到城镇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怀化市现阶段的城市规划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对现阶段城市规划管理进行改革,运用多种主体、多种手段构建新型管理模式,从依靠政府规制对城市建设活动进行调控转变到依据政策、技术来引导和市场规律来经营城市,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市场规律、行政调控、公众参与、法律保障等手段,把技术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化,使城市规划成为调控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公共管理职能。 在具体的规划实施中要将城镇化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协调好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把生态理念贯彻到城镇发展中,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比如建设合理的产业结构与用地布局,适宜的住宅和出行条件、节地节能的建筑、有效处理垃圾、控制噪音以及提高绿化覆盖率。加强对小城镇的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充分认识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之后进行综合的环境评估,明确功能分区、统筹布局好各项建设,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体现特色⑥。
4.2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要构建一整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以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环境考核评价机制,把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完善体现生态环境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和奖惩机制。实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切实加大生态环境补偿投入力度,扩大生态环境补偿范围,提高生态环境补偿标准。划
定并坚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建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加快完善城镇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开发监管制度。制定和完善严格监管污染物排放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和影响评价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实行严格的赔偿制度,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立城乡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等。
4.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往的城镇化经济系统并没有特别考虑到环境与自然资源对经
济的影响,只关注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基本行为体。这种模式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形成忽视甚至损伤。把资源环境纳入城镇化的大战略中,把经济发展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一方面,发展经济与处理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科技是最根本的方法和途径。依靠科技,发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长期效益。提高传统产业的改革力度,不断引进先进的工艺和技术、新产品、实行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确保城镇生态持续健康运行。努力控制好城区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即由粗放型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减少生产过程中能源资源的浪费。乡镇工业企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采用无污少害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推行清洁生产,逐渐改变乡镇工业企业高耗、低效、污染重的局面。同时,乡镇工业企业的发展应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和自身地理位置,发展配套工业和特色产品加工业,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污染治理的能力⑦。
4.4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城镇化的理念应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把人的发展作为城镇化的核心。以往的城镇化在具体的操作上,没有把城市建设与人口转移很好的结合起来,存在着重物不重人的现象。城镇化进程中许多生态环境问题都是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而引起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当务之急就是提升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4.4.1增强对城镇管理决策部门的培训 政府职能部门在城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中,政府职能部门是操作者也是实施者。增强城镇管理决策部门的培训可以减少其在实际的工作中违背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的行为,努力把眼前的经济利益与长远利益充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有效发挥政府的带动作用,确保城镇化向着节约资源、城乡统筹、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4.2加强对中小城镇工业企业主的环境保护教育 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和教育,一直是怀化市的薄弱环节,环境
保护意识的教育更为匮乏,所以提高工业企业公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首先要加强对中小城镇工业企业的教育,宣传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这些企业主,提高企业发展的文化内涵。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中小企业主是经营者、管理者、决策者,对企业能否坚持保护环境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让企业主树立保护环境意识,使其深刻认识到企业利益
和国家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环境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树立环境法制观念和环境道德观念。
4.4.3加强对公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与普及
我国公民对于环境保护意识普遍不高,公民的素质决定了其保护环境的觉悟。因此,要利用电视、广播、书籍、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教育,把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的 理念灌输给民众,不断内化,使公民意识到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在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之后,全社会将形成一种氛围。倡导民众将内化的行为不断转化为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此外,对青少年环保意识的教育也至关重要。我们要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断对青少年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与培养,以课堂教育的形式为主,把知识渗透到各个学科,让青少年从小就培养环境科学素质。通过对民众的广泛的环境意识宣传与培养,使其改变观念、改进行为、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融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
4.4.4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不断完善民意调查制度、信访举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网络参与度和公开听证会。利用这些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民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民意调查制度对于广大人民行使权利和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作用非常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在政府制定一些重大决策部署时必须进行民意调查。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民意调查制度不断完善,这项制度既可以了解民意,取得民众对生态环境政策的意见,也可以检验政策是否合民心,顺民意。城镇发展要做好自身的定位,准确对环境
进行综合评估,把失误降低到最小范围,结合自身优势,消除城镇化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找准经济发展与城镇环境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同步发展。
4.5保障环保投入
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重视环境保护,但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还是不够。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固定且足够的经费投入。为尽快改善城镇环境质量,要求我们必须实行“谁开发,谁治理,谁受益”,鼓励集体和民间投资,积极吸收民间投资和外资,最大范围内融资,保证环保经费能及时稳妥到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积极引导个人参与小城镇的环境保护建设。并且,为了提高城镇地区的环境整治水平,我们要努力建立一套相关的补偿制度和优惠措施。目前,大多数小城镇自身财力不足,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财力相对有限。尽管如此,小城镇地区也应该以环境保护作为长远目标,纳入到政府的各项工作和财政支出中,按规定用足用好筹集的环保费用。环保投入除了包括物质方面的投入,即在环保设施建设、生态系统恢复、环境管理等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外,还应包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其主体有城镇的建设者、管理者和居住在城镇中的居民,这是一种无形的投入。只有把这两方面的投入充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维护和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
5参考文献
[1]郑洪. 城市集群与首位城市建设.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384-385页。
[2]林正添. 怀化市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机遇和对策. 中国水土保持SWCC, 2014年, 第8期,5-6页。
[3]湖南省统计局.2014年湖南民用车辆拥有量接近千万辆. 湖南省信息统计网,2015年。
[4]欧阳林路、孔雅雯. 浅议城市进化程度与温室效应.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5年,Vol.33,NO1,47-50页。
[5]易贤武. 怀化市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现状及成因分析:[硕士论文].中南大学,2013年。
[6]曲格平. 关注中国生态安全.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第 116 页。
[7]刘德军. 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 第9期 ,36-38页。
[8]张俊乾. 浅谈农村城镇环境保护. 探索争鸣,2014年,3月中期,第24页。
[9]史亚楠、佟光霁. 浅析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经济,2013年,第8期,54-56页。
[10]姜爱林.城市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济南市社会主义
学报,2001年,第2期,24-26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新型城镇化和水生态环境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