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送别友人孟浩然
三月,阳春来临,它的色彩真是五彩缤纷,太阳红彤彤的,天空是湛蓝的,树梢是嫩绿的,迎春花是娇黄的,十几朵连在了一起,一丛丛,开放在挺拔的枝条上面,风吹来,它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美妙的乐曲中翩翩起舞。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孟浩然要向李白告别,去广陵。
在他们告别那天,李白在黄鹤楼那儿,为孟浩然摆了酒席。李白拿起酒杯,添满美酒,对孟浩然说:“老朋友,我在此为你送行,不知何年何月我们才能再次相见,我祝你一路平安,在路上一定要慎重小心,到了广陵也要珍重自己,我先干为敬。”说完,他一干而净。
孟浩然也拿起添满美酒的酒杯,对李白说:“谢谢你的叮嘱,我一定牢记在心,你也要珍重自己,不知在那儿,我还能否再交到一位你这样的良师益友,我也干了。”他说完,也喝了下去。
吃完饭后,他们俩人就来到了熙熙攘攘的江边码头上,艄公早已准备好了,这艘船顶上铺着白色帆布,还有两扇窗户。在孟浩然准备上船时,他们互相做了个拱手礼,孟浩然说:“老朋友,希望我们有缘再次相见。”李白说:“放心,我们一定会再次相见的。”说完,孟浩然背起包袱,踏上了那一叶孤舟。
李白看着这艘船顺流而下,渐渐地走远,越来越小,直到消失。这时,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他在酒店与孟浩然相识,他们以诗会友,然后逐渐相知,他们一起饮美酒,一起作诗,让他们成了知音。但日月如梭,而今他已经走了,于是李白回到家里便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范文二:黄鹤楼送别孟浩然
25、《黄鹤楼送别》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4、初步感受中华诗文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歌曲《送别》,围绕“送别”进行谈话。
二、谈话导入。
1、同学们,听着这一曲《送别》,相信你们一定被曲中知己好友的离情别绪感染着。是啊,知己好友,彼此情深谊厚,离别在即,自是难舍难分。今天,在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也有一对知己好友正面临着分别。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这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文中包含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读词:脍炙人口,这个词同学们理解吗,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齐读古诗。
评点:同学们读得很准确。
这首诗是谁写的,诗中的故人是谁,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诗呢,让我们从文中寻找答案。
板书:李白 孟浩然 (指点:“孟” )
三、学习课文,领悟诗境。
(一)、自读课文,领会诗意。
1、“文包诗”形式的课文,应诗文对照,以文解诗,以诗会文。现在请同学们将诗和课文对照起来用心读一读,边读边画出文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意思的词句。
2、交流,说一说哪些词句帮助你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1)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暮春三月是怎样的呢,就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日里,年轻的李白??而孟浩然就要在这样的春日
里??
(2)“下”怎么理解,找找第三小节中一个四字词语。“西辞” (3)文中什么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三、四句诗,
4、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谁能将诗的意思简单地连起来说一说呢, 5、理解了诗意,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6、无论是诗还是文,都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能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说一说吗,(依依惜别)。
(二)朗读感悟,品味诗情。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诗人依依惜别的感情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
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交流。
(1)、 是呀,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在哪呢,
出示“一会儿??一会儿??”。
?理解仰望、远眺
?他们仅仅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送别的人就在身边,为什么看远处的景色呢,(他们心里不想分离,想多相处一会儿。)
?他们这样做是(有意的),目的是(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一个“藏”,一个“触动”,让你感悟到了什么,
?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出来吧。朗读第二节。
(2)、情依依,心依依,但不管心中怎样的不舍,离别还是不可避免地临近了。离别的话不愿说,但总是要说的。
继续往下读,还有什么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依依惜别之情, ?点击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 指导朗读。(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3)、这杯中盛满了酒,也盛满了——(祝福、友谊、千言万语)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
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出示句子:“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读一读。“知己”在文中指谁,你理解孟浩然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指点:分别是暂时的,友谊是永恒的,思念是长久的。千山万水隔开的只是他们的人,但隔不开他们的心,更隔不断他们的友情。 ?你还从孟浩然的话中读懂了什么,(虽然我们即将分别,从此天各一方,但是他们的友谊长存。)
?指导朗读。
(4)、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
在班级中就近找一个同学,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用上文中的语言,还可以加上动作表演表演。
(5)、知己离别是惆怅,是忧伤,不忍别,终要别。往下读,还有什么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依依惜别之情,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你体会到了些什么,伫立、凝视理解吗,为什么,
?李白伫立在江边,会想些什么呢,(曾经快乐的时光,担心孟浩然的孤独,祝福话语。)此情此景,李白还会回忆什么呢,
四(总结谈话。
眼见友人的船越去越远,回忆着相处时举杯痛饮,吟诗作对的欢乐时光,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出示全诗。配上音乐,我们动情地再次朗读这首诗。
老师有个疑问:为什么文中讲白帆,诗中是孤帆呢,这说明了什么,
(一个孤字淋漓尽致的表达了李白对故友眷恋,同时也写出了故友离去后的孤寂。)
是啊,知己依依,不舍分离,连岸边的杨柳也被感染了,依依随风扬,这两个依依有什么区别呢,
同样的文字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相同的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文字表
达,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文中有三个词语都有“看”的意思,我们再来积累一些这样的词。
五、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写下了一首首著名的诗篇,推荐送别名诗。
2、这些诗中都饱含着浓浓的朋友情,依依的离别情,请同学们课后找来这些诗像今天课上一样去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
板书: 黄鹤楼送别
李白 ————————— 孟浩然
依依惜别
范文三:孟浩然送别诗研究
孟浩然送别诗研究
2005年11月
第26卷第6期
襄樊学院
JournalofXiangfanUniversity Nov.,2005
Vo1.26Nn6
孟浩然送别诗研究
许智银
(1,河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2.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第一阶段是参加科考前摘要:盂浩然的送别诗根据其人生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所作,显
示出他重友情的情怀;第二阶段因考场失利其送别诗的情调略显沉闷;第三阶段隐居故乡期间送
别来往客人和故乡亲友的诗作,流露出出仕与隐逸的情怀.
关键词:盂浩然;送别诗;沉闷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854(2005)06—0085—04 沉寂于社会下层的孟浩然,长期处于人世不能的窘境之中,"望断金马门"的希冀,被"常恐填沟壑"的
思绪所淹没.虽然诗人游历有限,交游不广,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其所留下来的诗篇中感受到诗人对友情,
亲情的浓情厚意以及清雅的志趣和高洁的情怀.沉浸在他的诗文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凄风秋雨中诗人对
离别之情的吟诵,以及在与同好分别时的复杂心情.为了论述的方便,兹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一
,友情与豪情的送别诗
第一阶段的送别诗主要是孟浩然在参加科考之前所作.由于长期蜗居故乡,孟浩然对社会的认识尚
显肤浅,因而这一阶段的送别诗多是从个人的立场出发,抒写友情的珍爱,思想内涵比较单薄.
孟浩然早年曾与同乡好友张子容隐居于故乡鹿门山,为生死之交.先天元年(公元712)冬天,张子容
赶赴京城应进士举,孟浩然在《送张子容赴举》中吟唱道"夕曛山照火,送客出柴门"?,夕阳的余辉染红了
山体,此情此景中与好友"惆怅野中别",旷野中分别的惆怅化作"殷勤醉后言",来述说自己的心态,即"茂
林余偃息"的隐逸思想和希望好友"乔木尔飞翻"的仕途腾达.他既深切希望好友能够高中,也对即将分
别难以释怀,惟望"须令友道存".
孟浩然与故乡的官员在交往中也结下深厚的友谊,开元八年(公元720),孟浩然和襄州主簿贾升登上
临别之际襄阳南的岘首山,诗酒唱和,不久,贾升作为襄州的使节随按察使去荆州,孟浩然摆酒设宴送别好
友,"送别登何处?开筵旧岘山",想到"征轩明日远"及自己"空望郢门间"的凄凉.(《送贾升主簿之荆
府》)卢馔于开元八年前后为使入京,孟浩然作《送卢少府使入秦》诗,在好友"勤王事"之时,孟浩然"祖筵
江上列,离恨别前书",祝愿卢馔受到朝廷的赏识,"愿及芳年赏,娇莺二月初".诗中既有离别前的惆怅,
也有对友人前途的祝福.
开元十三年,孟浩然入洛阳结交了一些文人,也有一些送行之作.开元十四年初,扬州的奚三将回故
乡,诗人羡慕奚三将与家人团聚,"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又联想到"余亦离家久",所以他有"南归恨
不同"之感.孟浩然希望"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洛下送奚三还扬州》)借送别奚三感叹自己的命
运不济.袁太祝也是诗人这一时期所结识的文人,被贬岭南,开元十四年,其兄袁十曾前去探访.孟浩然
作《送袁十岭南寻弟》,盛赞袁十富于同情心,"早闻牛渚咏,今见鹤钨心".对袁十兄弟天各一方深为同
情,"羽翼嗟零落,悲鸣别故林".言及兄弟二人的感情,"万里独飞去,南风迟尔行".兄弟之情言长意深.
开元十四年春夏之际,孟浩然由洛返乡.十五年,其同乡辛大离别故乡到京城谋职.孟浩然前往送
收稿日期:201M一12—21
作者简介:许智银(1965一),女,河南灵宝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河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文中所引孟浩然诗均出自徐鹏校注《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
85
许智银:盂浩然送别诗研究
行,却未见辛大,结果愁绪涌上心头,"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他在"江上久徘徊,天边迷处所".随之
设想友人所经之地"郡邑经樊邓,云山入嵩汝".他久久地凝望,"蒲轮去渐遥,石迳徒延伫",(《送辛大不
及》)掺入了对挚友的眷恋.孟浩然与辛大交情颇深,另有《夏日南亭怀辛大》,《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
作》等诗.
开元十五年春,孟浩然沿汉水南下,经江夏去广陵,在途中遇见被流放岭南的官员,虽然二人的身份有
所不同,但都是远离故乡之人,所谓"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偶然邂逅又分离,"分飞黄鹤楼",孟浩然
感叹道:"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江上别流人》)此时诗人的心态是复杂的.此间他在黄鹤楼还遇
见过李白,相逢的欢乐和分别的忧愁交织在心头.
开元十五年冬,孟浩然为了参加进士考试从广陵回到故乡.九月,因吐蕃入侵,西北告急,朝廷大规模
征兵,故乡的青年人多有弃笔从戎之举,送亲友共赴国难时孟浩然作有系列送别诗.《送陈七赴西军》赞
颂陈七"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言其非平庸之辈,具有远大的志向.面临国难,"一闻边烽动,万里忽
争先".甚而发出了"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与陈七一样具有爱国之心.《送王宣从军》对王宣弃笔从
戎大加歌颂,将他比作汉末的王粲.临别之时,孟浩然将"平生一匕首,感激赠夫君",鼓励他在战场上勇
敢杀敌.《送莫氏甥兼诸昆季从韩司马入西军》所送莫氏诸兄弟都是"习诗礼"的读书人,为了国家利益,
他们远离故乡,"万里更飘零",从此后将放弃自己的学业,而"行观八阵形".在诸君"饰装辞故里,谋策赴
边庭"之际,感受其"壮志吞鸿鹄",仿佛自己也"遥心伴鹊鸽".作者总结道"所以文与武,不战自应宁".
《送告八从军》也是文人从军的写照,作者发出了"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的呐喊.赞美告八"好勇方过
我,才多便起余",各方面都在自己之上.寄寓自己的良好祝福,"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
二,失望心境的送别诗
第二阶段的送别诗主要是孟浩然科考失利以后及游历各地所作.因为考试失利,孟浩然的心情郁郁
沉闷,因而在送别诗中显示出落漠,怨恨的心态,而到各地游历以后,其心境有所改变,但考场失利的痛苦
仍在折磨着他.
开元十六年春,孟浩然在长安应试未中,在京城遇见了上年曾贬谪岭南的袁太祝.袁太祝被贬岭南
后,不久被召回,外放豫章为尉.孟浩然作《送袁太祝尉豫章》诗送行,对袁太祝寄予了无限的倾慕,"随牒
牵黄绶,离群会墨卿.江南佳丽地,山水旧难名".京城的盘桓求职而无果后,孟浩然打算回到故乡,他在
《留别王维》中述说自己在京的窘境是"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这种无望和落寞的心态,使他"欲寻芳
草去",但又"惜与故人违".倾诉无人提携的苦衷,"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似乎已经看透了世事,
认为像自己这样没有背景的人,"祗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字里行间透出诗人考场失意后的沉闷,怨恨
心情.孟浩然还遇见了同乡辛大,辛大怀着求取功名的心态来到京师,因无人举荐而难以跻身官场,不得
不失意而归.孟浩然联想到自己考场失利的情景,不由得惺惺相惜,作《都下送辛大之鄂》,诗云:"南国辛
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JiI心.余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诗
人感情率真,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开元十六年冬天,孟浩然无奈地离开了令他伤心的京城,次年初到家,这时,其从弟孟邕因落第到会稽
游历,孟浩然作《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感叹落第之人的心情"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考场失利使
孟浩然感到在家乡呆下去更为苦闷,二月,辞别家乡到洛阳.秋天,离开洛阳,前往吴越游历,经由汴水,到
达谯县,拜见了谯县张主簿,申屠少府,一路风光冲淡了他的愁绪,好友相见的喜悦替代了心中的苦闷,他
的诗歌流露出欢快的情调,"朝乘汴河流,夕次谯县界.幸因西风吹,得与故人会".欢快的心情跃然纸
上,并望好友"别后能相思".(《适越留别谯县张主簿申屠少府》)辞别好友后,孟浩然到了临涣,从临涣
沿涣水入淮河,经漕渠到达江都,渡江至润州,时已年底.他又遇见从弟盂邕游历会稽后返乡,又作《早春
润州送从弟还乡》,诉说兄弟游历在外,思念乡亲,"兄弟游吴国,庭闱恋楚关".在新春来临之际,诗人产
生了"已多新岁感,更饯白眉还"之感.于是在北固山设宴送行,表达了"乡园欲有赠,梅柳着先攀"的思乡
情结.开元十八年春天,孟浩然到达常州,苏州,夏季到达杭州,拜会了当地的名流,并在离别杭州时作
《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诗云:"枳棘君尚栖,匏瓜吾岂系?念离当夏首,漂泊指炎裔.江海非堕游,
FR园失归计.定山既早发,渔浦亦宵济.泛泛随波澜,行行任舻桤.故林日已远,郡木坐成翳.羽人在丹
R6
第26卷第6期襄樊学院2005年第6期
丘,吾亦从此逝."对李主簿大材小用感到惋惜,表明自己有用世之意.是年秋,孟浩然沿浙江西上,经富
阳,桐庐至建德,在富阳与县尉裴,刘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分别之时,孟浩然作《浙江西上留别裴刘二
少府》,面对蜿蜒而上的浙江,他体味到分别的痛苦,因而有"临流恨解携"的感受.并通过浙江两岸景致
的描述述说心中的迷惘,"谁怜问津者,岁晏此中迷",可见盂浩然对考场失意仍然难以忘怀.直至开元二
十一年初,孟浩然一直在东南地区活动.在乐城与好友张子容交往颇多,并在张府过年.
开元二十一年初,孟浩然自乐城经永嘉,会稽,广陵,浔阳人湘后回到故乡.在启程不久,张子容有事
入京,在永嘉相会,张子容为他送行,作《送孟六浩然归襄阳二首》,孟浩然有《永嘉别张子容》诗唱和.用
"挂帆愁海路,分手恋朋情",表达了离别之愁和留恋之情,并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日夜故园意,汀
洲春草生",这种思念是刻骨铭心的.再以"何时一杯酒,重与李膺倾"将思乡之情,朋友之情交融在一起,
意至情至,动人心魄.也许是友情感人至深的缘故吧,是年二月,孟浩然与张子容又在会稽重逢,孟浩然有
《越中送张少府归秦中》为证,这首送别诗写的较为轻快,"试登秦岭望秦川,遥忆青门春可怜.仲月送君
从此去,瓜时须及邵平田."诗中更多地是对好友的祝福.
在从越中返乡途中,与他同行的可能还有薛八,二人在广陵分别,孟浩然作《广陵别薛八》,将吴楚游
历的原因概括为"士有不得志,凄凄吴楚问",道出了游历的艰辛."广陵相遇罢,彭蠡泛舟还",又不得不
一路上"樯出江中树,波连海上山"的景象,更使他感到此次分别将可能成为永分别,
远,"风帆明日远,何
处更追攀"就是这种心态的真实写照.同时的《送友人之京》云:"君登青云去,余望青山归.云山从此别,
泪湿薜萝衣."在分别时刻,既有对友人平步青云的欢喜,又有对自己求仕未果的悲伤.分别后,想到昔日
的友谊诗人不由得涕泪涟涟.
三,出仕与隐逸情感交织的送别诗
第三阶段的送别诗主要是孟浩然晚年隐居家乡后,送别来往的官员和故乡的同好所作的一些送别诗,
因为对现实颇感无奈,所以诗作内容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隐逸思想. 孟浩然送别的官员大多是经由此地,有的是回故乡省亲者.开元二十一年夏天,孟浩然回到故乡,此
年,任校书郎的王昌龄打算回归故乡,孟浩然"解缆我开筵",设宴相送,朋友如同"云
雨从兹别",路途的遥
远,必使"林端意渺然".孟浩然殷切地希望互传音讯,"尺书能不吝,时望鲤鱼传".(《送王大校书》)泾
州人士张参将参加明经考试并回乡省亲,在赞美张参的才华时,孟浩然作《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省觐》
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送王五昆季省觐》云:"公子恋庭帏,劳歌涉海沂.
水乘舟楫去,亲望老莱归.斜日催乌鸟,清江照彩衣.平生急难意,遥仰鹊钨飞."送别好友回故乡探望父
母,情真意切.
因为结交文友颇多,故而在故乡也有一些送别官员赴任的诗,在祝福的同时,也对自己怀才不遇而深
感愤懑.开元二十三年早秋,郑十三回京师,在送别的筵席上,孟浩然直抒"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
安道"之胸臆,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与此同时,昔日的好友张子容被
授予义王府司马,孟浩然又作《送张郎中迁京》,对好友即将离去深表惋惜,回忆起过去"碧溪常共赏"的情
景,对张子容"朱邸忽迁荣",予以深深祝福,"预有相思意,闻君琴上声"表露了自己的心声.《送王七尉松
滋得阳台云》对王七舍弃悠闲的生活而做松滋县尉深感惋惜,感叹他"愁君此去为仙尉,便逐行云去不
回".《送谢录事之越》诗是在一个深秋的早晨送别京兆尹的属官谢录事前往越地所作,作者用白描的手
法"白云向吴会,征帆亦相随"叙述谢录事的离去,但实际上白云和征帆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作者的心已
随之到达吴越.希望谢录事要常来信,所谓"仙书傥相示,余在北山陲".《送崔易》诗中称崔易任荆楚治
中从事,为昆山之"片玉",他的到来使"江山增润色,词赋动阳春".言及二人倾心交
流,"别馆当虚敞,离
情任吐仲".可以说既是感叹崔易仕途不顺,也是对自己处境的真实悲叹.《岘山送萧员外之荆州》中在
感受故乡美景的同时,对友人离别有一种"黯然"神伤,但诗人仍祝愿萧证"再飞鹏激水,一举鹤冲天.伫
立三荆使,看君驷马旋".
对来往的贬谪官员孟浩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开元二十七年,王昌龄被贬岭南,孟浩然作《送王昌龄
之岭南》相送,诗人极意状写洞庭湖的秋天,以展示当时二人凄凉的心态,将王昌龄的才华比作羊枯,贾
谊,对其贬谪岭南表示了深深的同情,最后又回忆起往昔的友谊,"数年同笔砚,兹夕异衾稠",面对即将天
87
许智银:盂浩然送别诗研究
各一方的未来,无可奈何的心情跃然纸上.
这一时期还有一些送别故乡亲友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诗.开元二十二年前后,丁凤将赴京城应进士
举,孟浩然作《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对丁凤的才能倍加称赞,称其"君负王佐才",但因无人援引,
所以"十上空归来".虽然说在家乡有"弃置乡园老"的凄凉,但是在外开拓则"翻飞羽翼摧".最后孟浩
然向在京城任职的张九龄举荐了丁凤,所谓"故人今在位,岐路莫迟回".诗人既是感叹丁凤怀才不遇,也
是自怜仕途不顺,全诗抒发了对贤才被遗弃的愤懑,表达了自己要求出仕的强烈愿望.《送洗然弟进士
举》更多地是对即将赴京参加应试弟弟的谆谆教导,希望他对待皇帝应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承欢彩服
违".兄弟之间因分别而"聚星稀",所以他告诫弟弟"昏定须温席,寒多未授衣",多注
意自己的饮食起居.
并望弟弟高中以后,"桂枝如已擢,早逐雁南飞",尽快回到故乡.
蜇居故乡对现实的无望心态,使孟浩然在送别同乡故人时作了一些平淡的送别小诗,虽然其思想内容
不高,但亦是其心态的真实表露.开元二十一年秋天,孟浩然动身入蜀前,还送好友王迥到江夏,在《鹦鹉
洲送王九游江左》诗中表达了"君行采采莫相忘".意即劝王迥不要忘记鹦鹉洲,很显然鹦鹉洲在这里已
经成为故乡的代称.《岘山送朱大去非游巴东》告诫朱大虽然云游在外,但故乡的好友仍然深深地眷恋着
他,即"蹉跎游子意,眷恋故人心",希望朱大能够尽快回到故乡,"去矣勿淹滞,巴东猿夜吟".情真意切,
道出了作者与朱大之间的深厚友谊.在《送朱大入秦》中以一把宝剑相赠,"游人五陵去,宝剑直千金"表
达自己的"平生一片心".《送吴悦游韶阳》对吴悦的才能倍加欣赏,称其为"凤雏",虽然被贬到"茫茫天
一
隅",也决不会像斥鹦那样,"决起但枪榆"!对其寄予厚望.《送席大》对席大虽然满腹经纶而不被朝廷
重用只得客游他乡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借以表达"同病亦同忧".在《高阳池送朱二》中感叹道"殷勤为访
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向朱二述说了自己归隐的心态.《送张祥之房陵》中孟浩然羡慕隐居的道士元
丹丘,当元丹丘辞别岘首山,远游到黄鹤楼时,诗人"赠君青竹杖,送尔白蒴洲".并愿与他"相期汗漫游".
《送杜十四之江南》写在荆州春江水涨时送别好友杜晃,诗云:"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
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荆吴两地相隔千里,虽有春水相连,但再见是困难的,孟浩然将离别的愁
苦用"天涯一望断人肠"和盘端出,写出了场面,展示了情感.
综观孟浩然的送别诗,他有时借送别好友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有时对好友分别真
诚地相送,因为古
代交通不发达,送别也可能是永别,所以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惜别之情是真诚感人的.
孟浩然的送别诗没有
太多宏大的气魄,除了送别故乡的乡亲参加讨伐吐蕃的战争外,大多是从个人的感
受方面来写,与其人生
阅历不无关紧.
MengHaoranSPoemsofSeeingoff
XUZhi—yin'
(1.CollegeofLawandLiberalArts,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471003,China;
2.CollegeofLiteratur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kn710062,China) Abstract:MengHaoran~poemsofseeingoffcanbedividedintothreestagesaccordingtohisexperienceoflife.
Thepoemsofthefirststagewrittenbeforeimperialexaminationswasfullofloftysentiments.Thepoemsofthe
~econdstagewrittenafterfailingintheimperialexaminationsshowedalittledepression.Thepoemsofthethird
stagewrittenduringstayingathishomelandshowedhiscomplicatedthoughtbetweenlivinginseclusionandbe—
cominganofficia1.
Keywords:MengHaoran;Poemsofseeingoff;Depression
(责任编辑:陈道斌)
88
范文四:王维孟浩然送别诗浅析
第18卷第7期2003年11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LeshanTeachersCortege
V01.18.No7
Nov
2∞3
王维盂浩然送别请浅析
严俊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G,安微芜湖241000)
摘要:王维孟浩然送别诗在思想及艺术两方面含有新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容量,而且刷新了进别诗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送别诗;情景交融;创新
中国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03)07—0015—04
文学史上习惯将盛唐诗人王维、盂浩然并称,大多是基于他们之间的一段情深意挚的莫逆之交,以及两人共同创立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一山水田园诗派。然而同处于盛唐时代,漫游名山大川,广交天下之士的时代风尚从外部大大刺激了文人酬唱往来,吟咏送别的创作;加之中国悠久的送别诗文学传统从内部艺术的承继性上也滋养、启迪着盛唐送别诗的创作。盂浩然曾三游湖湘,两赴长安,一游吴越等地,王维则游居京洛、宦游济州、襄阳,出使凉州边塞等地。两人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创作了大量的送别诗。孟浩然有50余首,而王维则有70首之多。他们的诗歌在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含有许多新质。故而本文将二人合并加以分析。
王孟的送别诗,从体裁上看,既有五、七言古体诗,又有五、七言近体诗。而且王维的送别诗中还有骚体与五言长律形式,如《双黄鹄歌送别》与《送李太守赴上洛》等。可谓众体兼备。从送别对象上看,两人的送别诗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送人赴边从军,送友归山隐居,慰人贬谪或落第,以及送人游历、还乡、赴任等。从整体上来看,他们的送别诗基调是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有别于传统送别诗
那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1,](P208)的悲苦凄惨的格调。虽有惆帐、伤感,但能在双方惜别的感情中融注各自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容量,刷新了送别诗的艺术境界。
一、送人赴边感奋激发
送人出征,生离死别,多令人气结不能言,而“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r4(P198)盛唐国力强盛,“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李白《古风》第46首),士子都渴望建功立业。整个时代都洋溢着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送人赴边,并不显得悲苦,反而豪迈激昂。早在初唐诗人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与《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两首诗中,就已显示出唐人献身边塞的爱国激情:“勿使燕然上,独有汉臣功!”、“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只是数量较少。而王孟的这类送别诗,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内涵更深。
(--)慷慨从征,忘身报国:边庭有急,一马当先。孟浩然的《送陈七赴西军》‘‘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以及《送王宣从军》“隆兵初灭虏,王粲始从
收稿日期:2003—07—12
作者简介:严值:(1979一),士.安徽芜湖市人,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古代文学2002毁硕士研究生。
万方数据
军”,这种爱国的热忱,极大地鼓舞r诗人与后世的读者:“平生一匕首,感激赠夫君。”(《送王宣从军》)。再如《送莫氏处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人西军》“饰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廷。壮志吞鸿鹄,遥心伴鹊鸨。所从文与武,不战白应宁。”不仅写出赴边的昂扬斗志,雄壮威武,而且体现出了兄弟般的真诚友爱,以及作者对其能力的充分赞许和一种积极的战争观。这类诗作在王诗中亦有体现。
王维的《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呜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阚,报国取龙庭。”指出在春季,天上星宿将星摇动,喻指战争兴起。出征将士浩浩荡荡开往边塞,万里刁斗夜鸣,雄浑壮阔,抓住了赴边从军途中的典型细节,更富有感染性。是因为王维与孟浩然相比,他曾有过单车出塞的亲身经历,故而笔下边塞风物更真实、具体,感情更慷慨激昂。要报国杀敌,直取匈奴单子祭天拜鬼之所,豪气干云。又如《送张判官赴河西》“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展示出一幅塞外黄沙漫漫,白雪覆盖、蓬草飞旋、云黄天远的奇异之景,境界浑涵阔大,让人顿觉心胸畅达,精神为之一振。诗人倚剑高歌,催人振奋,为国戍边。这种昂扬刚健之辞+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体现了盛唐风貌与盛唐气象,后人难以企及。
慷慨报国,并非是为了个人纯粹的功名利禄之心,而是出自一种强烈的爱国激情与民族自尊。应是“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运筹将人幕,养拙就闲居。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孟浩然《送告八从军》)体现了一种人生理想与态度,男儿志在四方,应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功成应身退。国有危难,应奋勇向前,是“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魄,激励鼓舞人奋发向上。
(二)靖边保国,必胜信念:大唐疆域辽阔,对待少数民族进犯,应有正确的边疆、外交政策。在王维的一些送人赴边诗中,就包含这些政治内容。
《送刘司直赴安西》“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以历史上汉武帝派遣李广利伐大宛取良马,获胜凯旋,苜蓿、葡萄随之传人中国的典故,来说明对待外族,应巩固国防,加强国力,使之惧怕,不敢挑衅来犯。这也是王维对唐王朝雄厚实力的一种高度自信与自豪。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大汉~统论,有利于王朝统一发展,是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待异
16
万
方数据族入侵,应该“当令犬戎国,朝聘学昆邪”(《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支头。”(《送平淡然判官》)。
总而言之,王孟送人赴边之作,将传统的黯然销魂的愁怨抛开,高亢激越,爽朗明快,催人奋进。
二、慰人失意真情厚意
封建时代的文人,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唐人的功名进取心更强。热衷于科考、仕宦,而仕途坎坷、宦海浮沉,落第、贬谪、弃官、归隐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故而这类送别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王益此类诗作,不仅饱含深情,精神格调高扬,毫无低沉、缠绵之态,而且能借题发挥,将情景与现实密切结合,拓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写出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作品。
(一)宽人落第、真情慰解:孟浩然四十应进士举,本是踌躇满志,“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31(P1621),却不料名落孙山,自此仕途一直困窘,仅晚年一度在张九龄幕下征辟为从事,故而对人落第报以深切的同情,有一种强烈的遭际认同感,诗中愤懑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而王维少即闻达于诸侯,科场也一帆风顺。宦海虽屡有风波,亦官亦隐,始终能以禅宗的闲静、豁达心态对之。也有不满与失意,但诗风主要偏向于平和与乐观。
孟浩然的《送从弟氍下第后寻会稽》“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虽读来令人心惊,但并不觉低靡。表现了诗人及广大士子科场失意后的心悸魄动。以己之遇来与对方共同分担挫折与痛苦,劝弟宽心、释怀。而孟浩然另有两首送人赴进士举的诗歌,从侧面表现自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不才明主弃?…??”t4(P1652)的愤懑不平。《送丁大风进士举》“惜元金张援,十上空归来。弃置乡园老,翻飞羽翼摧。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对于自己赴举落第,仕途无望,归于朝廷无显贵当权者为其后盾,空有苏秦一样的才华,也只能黄金散尽,黑裘敝破,怅然而归。愤世疾俗之意,直抒胸臆。诗尾突然一转,劝友也应看清社会、官场的污浊,及早归隐,表现了他不满现实,不与之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送张子容进士举》,则通过自己与友人隐与王维的几首慰人落第诗,则另是一番境地。
仕的对比,对友人提出殷切希望:“无使《谷风》消,须令友道存”,间接批评了当时世风浇薄,朋友道绝的不良习气。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安慰他,时值开明盛世,这次落第纯属偶然,不必担心天下无人赏识您的才华。显得旷达而乐观,真正是“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4】(P16)《送盂六归襄阳》:
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全诗笔调轻松。铩羽而归并不可悲,远离官宦,投身田园,效仿陶潜,饮酒读书,何等惬意。劝慰好友,无需曳裾豪门,谒拜求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维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理想。
再如《送丘为落第还乡》“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知弥不能荐,羞为献纳臣。”对丘为处境表示深切同情。而且从自己角度出发,时为左补阙谏官,却未能举荐对方,深感羞愧、歉意。以一颗真诚的心与诚挚的友谊融化对方心中的坚冰。
(二)贬谪归隐,寄寓感慨:王孟的这类送人远谪、弃官、归山的送别诗,数量较多,而且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盂浩然《都中送辛大》、《送席大》、《送王吕龄之岭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送张五归山》等等。
《都中送辛大》:“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余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还寄《式微》吟。”赞誉对方,也暗喻自己,都有辅佐帝王济世治国之才,然“未逢”明时,生不逢时,将矛头直指统治者。“徒有”抱负,亦只能归隐,满腹牢骚、愤慨之情。“乡关万余里,失路一时悲”(《永嘉上浦馆送张子容》),则暗含了失意、不得志与当时平步青云朝夕瞬变的沧桑感,不必太在意,慰人慰己。而“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送席大》),则是一种同命相怜的喟叹。
送友贬谪,盂浩然不写悲凄伤感场面,而重在以浓浓的友情、乡情宽慰离人。设身处地为友人考
虑,岭南远在天边,是“土毛无缟纡”,而“乡味有
查头”,但也不必忧伤,真挚的友情会常伴左右,“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送王昌龄之岭南》)。
总而言之,孟浩然此类诗,既联系身世遭遇有愤怨不平之意,又显得无可奈何,只得归隐。这似与王维厌弃官场,深受禅宗思想影响,将世俗万物看空看虚,自主投身自然,向往归隐而有所不同。
王维的《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微物
万
方数据纵可采,其谁为至公?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流露出作者对现实官场的不满。自己愚钝不谙此道,官场混浊,谁又能秉公持正呢?故而诗人也想辞官归隐,去过那种松山白云、醉卧菊丛的仙逸生活。在《送张五归山》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倾向:“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不过,他的隐居生活远不同于一般寒士的生活,有辋)llgrl业,奉禄优厚,生活悠闲而舒适。
王维的送人贬谪诗,劝慰、勉励之意更浓,更积极乐观。如《送杨少府贬郴州》:“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虽用贾谊贬长沙之典故,但却反其道而行之,勉慰杨少府有才华,不会长期被朝廷弃置,不必自伤自悼。真是“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惟李供奉《巴陵赠贾舍人》……与右丞此篇(指《送杨少府贬郴州》)结句,俱得忠厚和平之旨,可为用事翻案法。”
(sI(P192)
三、游历赴任积极乐观
送人游历还乡与赴任之作,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已包含在以上诗作之中,在此不再赘述。
王孟山水田园诗在艺术特色上给予送别诗很大借鉴,使送别诗里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二者水乳相融,不同于《诗经》以来送别诗中情景分离的格局。引入更多的山水描写,沾染上人的思想感情,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孟浩然送别诗中景物描写,似主要用叙述笔调表现,看似平淡,无句可摘,但却饱含深情,越咀嚼越有味。“思归长望自云天,洞庭一叶惊秋早,漠落空嗟滞江岛”(《和庐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白云思归,秋叶飘落,滞留孤岛,都是带有明显离愁别绪的意象,用“望”、“惊”、“空嗟”这样感情色彩鲜明的字眼加以渲染,更觉凄清。《送友人人京》“君登青云去,余望青山归。云山欲此别,泪湿薜萝衣。”这里“青云”、“青山”、“薜萝衣”,不仅是实景,而且是有着特定含义,有典可依的。以仕途畅达与归山隐居作比,喻此分别后归期之遥,切合题意,故而泪洒友人。此外如“清旦江天迥.凉风西jE吹。白云向吴会,征帆亦相随”(《送谢录事之越》)与“荆吴相送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之江南》),描写了一派水乡烟雾弥漫,水波浩渺的日落晚景,渲染衬托了游子飘泊在外的孤独与思乡之情,笔下的白云也似有情,伴随人左右。
17
而《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与《高阳池送朱--)画法。“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淇上送赵仙诗中之景,色彩显然要明艳些,画面也更明朗些。舟》)与“寒回山河净,天长云树微”(《送崔兴宗》)描写鹦鹉洲日落及月下的优美风光,是因为“遥爱“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送宇文太守赴宣江中鹦鹉洲”。“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城》)等,画面廓大辽远,景物都蕴含着人的感情。光”、“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夕阳西“寒”、“净”、“急”,渲染了离愁别绪,在这样的环境下,岸边沙滩金光闪闪,夜晚明月与芦花互相辉中友人分离,为其操心担忧,所以是“解缆君已遥,映。皓月当空,风飘花香。这样的美景使人陶醉,忘望君独伫立”,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却离别之苦,反而触发人回归自然,“君子来来莫江天际流“情感一致。
相忘”。后者虽通过高阳池今昔盛衰之景的对比,而“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有感伤之情:“红波淡淡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垂”、“四面荒凉人径稀……空余草露湿征衣”。但国》)、“槐色阴清画,扬花惹暮春”(《送丘为往唐并不痛苦,也引发了作者的归隐之心,要“殷勤为州》)等,则侧重于画面的色彩效果,或幽旷、或新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奇,移情人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维是个绘画行家,送别诗中的山水景物描二人送别诗在语言上摆脱前人送别所惯用的写,极具构图、设色、虚实特色,而多有名言佳句。
“灞桥”、“折柳”、“南浦”等俗语滥调,创作出清新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自然、音韵和谐之作。多是近体诗作,如王维的《山第还乡》),将树木拟人化,追随相伴旅人左右,这中送别》、《送沈子福归江东》、《送梓州李使君》等,是远景;而此时选行之地正是余晖斜照,这是近孟浩然的《赠王九》、《送友人人京》、《送张祥之房景。前者为想象中的虚景,而后者则为眼前实景。陵》等。
虚实相映,不仅拓展了诗歌的艺术空间,而且将景王盂送别诗思想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关注与研写活,富有灵性,蕴含了诗人的一片真情。境界开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阔,视角独特,符合中国山水画远近虚实散点透视
参考文献:
【1]朱衷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口1郭绍虞治浪诗话拉释【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嘲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z】北京:中华书局,1961.
BriefAnalysisofLeavePoemsof
WangWeiandMengHaoran
YAN
Jun
(Research
CenterofChinesePoetryStudie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Abstract:Thereare
tWOnewfeaturesin
thought
and
art
of
WangWei
and
Meng
Haoran’sleave
poems,which
not
onlyenhancethepoems’content,butalsorenewtheir
art
state.
Keywords:leavepoems;nlixture
ofemotionandsight;innovation
18
万
方数据
王维孟浩然送别诗浅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严俊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微,芜湖,241000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2003,18(7)0次
参考文献(5条)
1.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 19792.郭绍虞 沧浪诗话校释 19833.全唐诗 1975
4.沈德潜 唐诗别裁集 19795.赵殿成 王右丞集笺注 1961
相似文献(5条)
1.期刊论文 王遐弟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浅析 -科技信息2010(2)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他的送别诗在情境创设及选取物象上既沿袭了古人的大众题材又推陈出新,着力挖掘生活中的一些物象,将其附着上自己的感情,更加贴切地表达了分别之苦和离别之痛;在艺术手法上复杂多样,但紧紧围绕
2.期刊论文 刘燕 含蓄蕴藉道别离--试论王维送别诗艺术特色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3)
王维送别诗虽篇幅短小,但其别情的感染力并未因此而受到限制,诗人凭借其敏锐的感受力,通过对时间、地名的巧妙处理,对意象的独特把握,抒写别情与描写景物的结合,使别离之情娓娓道来,含蓄蕴藉而感人至深.
3.学位论文 张立斌 王僧孺诗歌研究 2009
本文采用归纳分析法、例证法、引证法、比较分析法、综合评析法等方法,在深入阅读其诗歌文本的基础上,参考史书本传和前人评价,研究王僧孺的生平与著述、思想与人格、交友以及其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并总结出其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王僧孺从小经历坎坷却“佣书成学”,以才学著称。思想中有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也有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人格虽有委琐的一面,然始终是一位正直、无私的清廉之士。相对于其他诗人诗歌题材普遍狭窄,王僧孺诗歌内容比较丰富,且有真情实感。可分为:边塞游侠诗、咏物诗、咏女性诗、羁旅怀人诗、赠答送别诗、登临抒怀诗。其诗风呈现出高古雅怨、清隽闲谈、沉郁顿挫、幽怨婉转的特色。所谓“艳丽”或“博雅”诗风是不够准确的概括。王僧孺作诗重新变,其诗既有“永明体”新诗的特点,又见“宫体诗”之端倪。然与“宫体诗”不同的是,其诗受民歌影响,重情感抒发,轻声色描绘。可见其诗歌较有特色,对后世影响较大。
但后人对王僧孺诗歌关注不够。古代诗话家较少注意且评价亦不太公允,现在多数文学史对其介绍也过于简单,有的甚至不提,目前尚未见到研究王氏诗歌的论文。因此,本文对王僧孺诗歌的系统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王僧孺(公元465--522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齐梁间学者、文学家、藏书家。王僧孺撰有《百家谱集抄》、《东南谱集抄》、《十八州谱》等,为南北朝时期的专门之学--谱牒之学作出突出贡献。与沈约、任昉并称三大藏书家。工于诗,梁武帝曾制《春景明志诗》,敕在朝之人沈约以下同作,武帝以王僧孺诗为工。王僧孺的创作时间大致处于“永明体”兴起时、大同诗风转变之前,虽由齐入梁,诗风仍承袭齐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体现出永明新体诗的特点。王僧孺创作大量咏女性诗,但此类诗与“宫体诗”不完全一样,他很少描写女性容貌、体态等,而重情感抒发,其中寄托了王僧孺自己的思想感情。其诗歌不仅内容较宽泛,风格也呈现多样化。由于王僧孺特殊的人生经历,复杂的思想和独特的人格,使其诗在当时有一定特色。本文从王僧孺生平经历入手,结合其思想人格,交友境遇,对其诗歌的内涵、风格、艺术技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包括绪论、正文五章、附录。
绪论部分首先简单阐述了王僧孺诗歌的基本情况,明确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其次介绍目前关于王僧孺诗歌的研究现状,并对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综述,最后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王僧孺的生平与思想。这一章的内容,前人很少涉及。本章又分王僧孺生平、思想与人格、交友考、学识与著述考四节。探究形成其诗歌内涵、诗歌风格的客观原因。王僧孺幼年丧父,家道中落,生活贫苦,这使他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并了解社会现实。坎坷的经历和正直、无私的人格,形成了他不同于其他官吏的吏风,使他敢于揭露社会现实。其心中的怨愤不平之气,使其诗中有种挺拔的力量。王僧孺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也有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因而,其作品中有立志报国的理想抱负,也有淡泊平和的闲情逸致。学识的渊博和藏书的丰富,为其隶事用典提供了方便。交友广泛,且重情重义,其赠答怀人之作感情真挚、深沉。
第二章:王僧孺诗歌的思想内容。前人往往只注意其咏女性诗和边塞、游侠诗。王僧孺诗歌的思想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有五个方面。其一,边塞、游侠诗,现存《白马篇》、《古意诗》两首。表现其渴望及时立功,有所作为,虽然困难重重仍不甘平庸,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积极进取思想。这类慷慨激昂之诗与当时诗坛绮靡之风格格不入,但却有着浓重的忠君报恩意识。其二,咏物诗现存《朱鹭》一首。此诗在齐梁咏物诗中颇有特色,诗人采用拟人手法写朱鹭,生动形象,实则乃比兴寄托,借物言志,借朱鹭畏罗求识,暗寓自己的心境与情怀。其三,咏女性诗,这类诗占其现存诗歌总数约五分之二。又可分为代言体诗和非代言体诗。前者或表现女子的貌美、忠贞;或表现女子对爱人的思念和关心,皆纯情而真挚,格调健康。后者或表现思妇的孤独和渴望君子来归;或描写妾妇遭遗弃后的凄苦,表现了王僧孺的同情之心,其中也寄托了他自己的感慨。其四,羁旅怀人诗,这类诗也比较多。王僧孺一度转徙频繁,饱受羁旅行役之苦。但是,此类诗与其说是对独自外出为官生活的厌倦,不如说是其作为罕有的清廉之士,面对来自异己者的压力,没有知己可以慰藉心灵而产生的孤独感,从而使他常常怀念与故乡知己的友谊。其五,赠答送别诗。赠答诗往往开篇写景,有些诗似乎全然是在描写景物,如《秋日愁居答孔主簿诗》,但是景中还是散发着淡淡的愁,景中生情。《送殷何两记室诗》则表现了王僧孺与朋友间心心相惜的深情厚谊。另外其登临抒怀诗《落日登高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揭露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志向。《伤乞人诗》表现其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王僧孺也作有一些《侍宴诗》之类的应制诗。
第三章:多样化的诗歌风格。本章论述王僧孺诗歌的艺术风格。首先就前人对王僧孺诗风的评价进行论辨,指出所谓“艳丽”或“博雅”都不能准确概括王僧孺诗歌的艺术风格。史称“其文丽逸”,后人更倾向于用“艳丽”一词评价其诗歌风格,而忽视了“逸”。“逸”用来形容诗文指一种奔放、流畅的文风。王僧孺心中有着慷慨不平之气,一以贯之,使其诗有着“逸”的风格。本文认为王僧孺诗歌呈现多样化风格,主要有高古雅怨、清隽闲淡、沉郁顿挫、幽怨婉转四个方面。
第四章:王僧孺诗歌的艺术技巧。作诗重“新变”,是王僧孺的自觉追求。本章主要是从其五言诗的句式与节奏,炼字琢句,语言浅白却翻新出奇,用典与对仗以及景中有情等方面来论述王僧孺诗歌的艺术技巧。此皆为新体诗的显著特点,王僧孺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在翻新出奇,用典与对仗等方面尤其是王僧孺努力追求的创作倾向。
第五章:王僧孺诗歌的地位与影响。王僧孺作为齐梁之际的诗人,既是永明新体诗的实践者,也是“宫体诗”的肇始者。从齐梁诗歌的发展来看,王僧孺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王僧孺参与西邸文学集团,与永明体诗的几个代表诗人过从甚密,积极实践新体诗的创作,其诗歌“多用新事,作新语”。另外,又继承了鲍照自抒不平之气的诗风。学习民歌表现男女之情,且多以女性口吻表达离别相思和对负心男子的怨恨和谴责。学习民歌语言尚浅俗,长于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王僧孺咏女性诗虽然与后来的“宫体诗”不完全相同,但其大量创作咏女性诗的实践也会影响后人的创作,且王僧孺也有几首描写女性外貌之作,只不过写得较健康,不像“宫体诗”那样猥亵。在边塞诗创作上,王僧孺与吴均、萧纲等人对于唐代边塞诗的形成当有着直接影响。其诗从格调与用语上讲“已开晚唐情态”,从具体诗歌作品看,对李白、卢照邻等诗人也有影响。
最后一部分附录为《王僧孺年谱》,目的在于对王僧孺一生有更全面的认识。本年谱在参考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的基础上,根据其他史料进行补充和更正。较详细的梳理了王僧孺一生的历程,同时尽可能的对其诗文作品作出系年。
4.期刊论文 侯小宝.HOU Xiao-bao 胸中磊魄有余地语下飘萧无俗气--由《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送纵宇一郎东行》看励志送别诗特征 -晋中学院学报2005,22(2)
**与王勃是属于不同时代的两首励志送别类诗歌,这两首作品一洗自古送别诗多
5.学位论文 邢振霞 韩翃及其诗歌研究 2009
韩翃是中唐大历诗人中比较独特的一位。他的独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历独特。韩翃一生大多数时间是在藩镇幕府中度过,没有骄人的业绩,也没有显赫的地位,但却有过“阙下近臣”的经历:早期因诗名而人居翰林院,晚年的御笔点官传奇经历更给他带来极度的荣耀。二是诗风独特。韩翃生活在大历时期,内忧外患和频繁的战争使许多诗人对现实失去了希望,诗歌创作气骨顿衰,盛唐的豪气消退,激情锐减,而韩翃的诗歌却是这暗淡色调中的一抹明亮,其诗既有大历诗风的清空闲雅,又有盛唐诗歌的豪放雄浑,被称为盛唐之音的尾声。独特诗风使韩翃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文章以韩翃及其诗歌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其生平事迹,对其生平中某些问题进行考证阐释,并在中唐诗歌、大历诗人的背景下对韩翃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进行个案研究。
文章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韩翊生平研究,共有两节。第一节阐释了韩翃生平所具有的传奇色彩。第二节对其生平作分期梳理,把韩翃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以进士及第前为早期,曾人居过翰林院,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及第后先后从侯希逸的淄青节度使幕,到田神功、田神玉的汴宋节度使幕,到李忠臣的汴州幕,中期生活辗转幕府,文笔事人;从任职李勉幕府中直至去世为后期,晚年的皇帝的御笔点官经历成就了他的最后辉煌。在这一节中,对其仕途履历的某些关键环节如韩翃进士及第后是否授予官职、为侯希逸淄青幕僚时间、人田神功幕府时间等问题试作考证。文章第二部分是韩翃诗歌研究,结合韩翃现存诗歌作品,具体分析韩翃诗歌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由于韩翃生平中幕府经历占大多数,他的诗歌中送别诗占的比例较大。韩翃的诗歌一方面体现了盛唐余响,另一方面,擅长运用静态手法、化实为虚手段,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呈现出流畅清虚诗风。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ssfxyxb200307004.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范文五:论王维孟浩然送别诗
摘 要:王维孟浩然的送别诗,将传统的黯然销魂的愁怨抛开,高亢激越,爽朗明快,催人奋进,而且能借题发挥,将情景与现实密切结合,拓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同时,他 们的送别诗里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二者水乳相融,引入更多的山水描写,沾染上人的思想感情,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刷新了送别诗的艺术境界。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6/view-25832.htm
关键词:送别诗;高亢激越;催人奋进;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文学史上习惯将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并称王孟,大多是基于他们之间的一段情深意挚的莫逆之交,以及两人共同创立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两人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漫游名山大川,广交天下之士,创作了大量的送别诗。孟浩然有50余首,而王维则有70首之多。他们的诗歌在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都有创新。
王孟的送别诗,从体裁上看,既有五、七言古体诗,又有五、七言近体诗。而且王维的送别诗中还有骚体与五言长律形式,如叙黄鹊歌送别《与送李太守赴上洛》等。可谓众体兼备。从送别对象上看,两人的送别诗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送人赴边从军,送友归山隐居,慰人贬滴或落第,以及送人游历、还乡、赴任等。从整体上来看,他们的送别诗基调是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有别于传统送别诗那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悲苦凄惨的格调。虽有惆怅、伤感,但在双方惜别的感情中融注各自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容量,刷新了送别诗的艺术境界。
一、送人赴边感奋激发
送人出征,生离死别,多令人气结不能言,而“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送人赴边,并不显得悲苦,反而豪迈激昂。早在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中,就已显示出唐人献身边塞的爱国激情:“勿使燕然上,独有汉臣功!”“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只是数量较少。而王孟的这类送别诗,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内涵更深。
(一) 慷慨从征,忘身报国
边庭有急,一马当先。孟浩然的《送陈七赴西军》七闻边烽动,力一里忽争先。”以及《送王宣从军》“隆兵初灭虏,王粲始从军”,这种爱国的热忱,极大地鼓舞了诗人与后世的读者:“平生一匕首,感激赠夫君。”(《送王宣从军》)。再如《送莫氏处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入西军》“饰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廷。壮志吞鸿鹄,遥心伴??。所从文与武,不战自应宁。”不仅写出赴边的昂扬斗志,雄壮威武,而且体现出了兄弟般的真诚友爱,以及作者对其能力的充分赞许和一种积的战争观。这类诗作在王诗中亦有体现。
王维的《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指出在春季,天上星宿将星摇动,喻指战争兴起。出征将士浩浩荡荡开往边塞,万里刁斗夜鸣,雄浑壮阔,抓住了赴边从军途中的典型细节,更富有感染性。是因为王维与孟浩然相比,他曾有过单车出塞的亲身经历,故而笔下边塞风物更真实、具体,感情更慷慨激昂。要报国杀敌,直取匈奴单于祭天拜鬼之所,豪气干云。又如《送张判官赴河西》:“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展示出一幅塞外黄沙漫漫,白雪覆盖、蓬草飞旋、云黄天远的奇异之景,境界浑涵阔大,让人顿觉心胸畅达,精神为之一振。诗人倚剑高歌,催人振奋,为国戍边。这种昂扬刚健之辞,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体现了盛唐风貌与盛唐气象,后人难以企及。
慷慨报国,并非是为了个人纯粹的功名利禄之心,而是出自一种强烈的爱国激情与民族自尊。应是“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运筹将入幕,养拙就闲居。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孟浩然《送告八从军》)体现了一种人生理想与态度,男儿志在四方,应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功成应身退。国有危难,应奋勇向前,是“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魄,激励鼓舞人奋发向上。
(二) 靖边保国,必胜信念
大唐疆域辽阔,对待少数民族进犯,应有正确的边疆、外交政策。在王维的一些送人赴边诗中,就包含这些政治内容。
《送刘司直赴安西》“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以历史上汉武帝派遣李广利伐大宛取良马,获胜凯旋,苜蓿、葡萄随之传入中国的典故,来说明对待外族,应巩固国防,加强国力,使之惧怕,不敢挑衅来犯。这也是王维对唐王朝雄厚实力的一种高度自信与自豪。
总而言之,王孟送人赴边之作,将传统的黯然销魂的愁怨抛开,高亢激越,爽朗明快,催人奋进。
二、慰人失意真情厚意
封建时代的文人,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热衷于科考、仕宦,而仕途坎坷、宦海浮沉,落第、贬谪、弃官、归隐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王孟此类诗作,不仅饱含深情,精神格调高扬,毫无低沉、缠绵之态,而且能借题发挥,将情景与现实密切结合,拓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写出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作品。
(一) 宽人落第、真情慰解
孟浩然四十应进士举,本是踌躇满志,“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却不料名落孙山,自此仕途一直困窘,仅晚年一度在张九龄幕下征辟为从事,故而对人落第报以深切的同情,有一种强烈的遭际认同感,诗中愤懑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而王维少即闻达于诸侯,科场也一帆风顺。宦海虽屡有风波,亦官亦隐,始终能以禅宗的闲静、豁达心态对之。也有不满与失意,但诗风主要偏向于平和与乐观。
孟浩然的《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虽读来令人心惊,但并不觉低靡。表现了诗人及广大士子科场失意后的心悸魄动。以己之遇来与对方共同分担挫折与痛苦,劝弟宽心、释怀。而孟浩然另有两首送人赴进士举的诗歌,从侧面表现自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不才明主弃……”的愤懑不平。《送丁大凤进士举》“惜无金张援,十上空归来。弃置乡园老,翻飞羽翼摧。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对于自己赴举落第,仕途无望,归于朝廷无显贵当权者为其后盾,空有苏秦一样的才华,也只能黄金散尽,黑裘敝破,怅然而归。愤世疾俗之意,直抒胸臆。诗尾突然一转,劝友也应看清社会、官场的污浊,及早归隐,表现了他不满现实,不与之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送张子容进士举》,则通过自己与友人隐与仕的对比,对友人提出殷切希望:“无使《谷风》消,须令友道存”,间接批评了当时世风浇薄,朋友道绝的不良习气。
王维的几首慰人落第诗,则另是一番境地。“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安慰他,时值开明盛世,这次落第纯属偶然,不必担心天下无人赏识您的才华。显得旷达而乐观,真正是“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全诗笔调轻松。铩羽而归并不可悲,远离官宦,投身田园,效仿陶潜,饮酒读书,何等惬意。劝慰好友,无需曳裾豪门,谒拜求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维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理想。
再如《送丘为落第还乡》“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知弥不能荐,羞为献纳臣。”对丘为处境表示深切同情,而且从自己角度出发,时为左补阙谏官,却未能举荐对方,深感羞愧、歉意。以一颗真诚的心与诚挚的友谊融化对方心中的坚冰。
(二) 贬谪归隐,寄寓感慨
王孟的这类送人远谪、弃官、归山的送别诗,数量较多,而且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孟浩然《都中送辛大》、《送席大》、《送王昌龄之岭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送张五归山》等等。
《都中送辛大》:“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余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还寄《式微》吟。”赞誉对方,也暗喻自己,都有辅佐帝王济世治国之才,然“未逢”明时,生不逢时,将矛头直指统治者。“徒有”抱负,亦只能归隐,满腹牢骚、愤慨之情。“乡关万余里,失路一时悲”(《永嘉上浦馆送张子容》),则暗含了失意、不得志与当时平步青云朝夕瞬变的沧桑感,不必太在意,慰人慰己。而“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送席大》),则是一种同命相怜的喟叹。
送友贬谪,孟浩然不写悲凄伤感场面,而重在以浓浓的友情、乡情宽慰离人。设身处地为友人考虑,岭南远在天边,是“土毛无缟纟宁”,而“乡味有查头”,但也不必忧伤,真挚的友情会常伴左右,“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送王昌龄之岭南》)。
总而言之,孟浩然此类诗,既联系身世遭遇有愤怨不平之意,又显得无可奈何,只得归隐。这似与王维厌弃官场,深受禅宗思想影响,将世俗万物看空看虚,自主投身自然,向往归隐而有所不同。
王维的《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流露出作者对现实官场的不满。自己愚钝不谙此道,官场混浊,谁又能秉公持正呢?故而诗人也想辞官归隐,去过那种松山白云、醉卧菊丛的仙逸生活。在《送张五归山》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倾向:“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不过,他的隐居生活远不同于一般寒士的生活,有辋川别业,奉禄优厚,生活悠闲而舒适。
王维的送人贬谪诗,劝慰、勉励之意更浓,更积极乐观。如《送杨少府贬郴州》:“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虽用贾谊贬长沙之典故,但却反其道而行之,勉慰杨少府有才华,不会长期被朝廷弃置,不必自伤自悼。真是“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惟李供奉《巴陵赠贾舍人》……与右丞此篇(指《送杨少府贬郴州》)结句,俱得忠厚和平之旨,可为用事翻案法。”
三、游历赴任积极乐观
王孟山水田园诗在艺术特色上给予送别诗很大借鉴,使送别诗里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二者水乳相融,引入更多的山水描写,沾染上人的思想感情,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孟浩然送别诗中景物描写,似主要用叙述笔调表现,看似平淡,无句可摘,但却饱含深情,越咀嚼越有味。“思归长望白云天,洞庭一叶惊秋早,漠落空嗟滞江岛”(《和庐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白云思归,秋叶飘落,滞留孤岛,都是带有明显离愁别绪的意象,用“望”、“惊”、“空嗟”这样感情色彩鲜明的字眼加以渲染,更觉凄清。《送友人入京》“君登青云去,余望青山归。云山欲此别,泪湿薜萝衣。”这里“青云”、“青山”、“薜萝衣”,不仅是实景,而且是有着特定含义,有典可依的。以仕途畅达与归山隐居作比,喻此分别后归期之遥,切合题意,故而泪洒友人。此外如“清旦江天迥,凉风西北吹。白云向吴会,征帆亦相随”(《送谢录事之越》)与“荆吴相送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之江南》),描写了一派水乡烟雾弥漫,水波浩渺的日落晚景,渲染衬托了游子飘泊在外的孤独与思乡之情,笔下的白云也似有情,伴随人左右。
而《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与《高阳池送朱二》诗中之景,色彩显然要明艳些,画面也更明朗些。描写鹦鹉洲日落及月下的优美风光,是因为“遥爱江中鹦鹉洲”。“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夕阳西下,岸边沙滩金光闪闪,夜晚明月与芦花互相辉映,皓月当空,风飘花香。这样的美景使人陶醉,忘却离别之苦,反而触发人回归自然,“君子来来莫相忘”。后者虽通过高阳池今昔盛衰之景的对比,有感伤之情:“红波淡淡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垂”、“四面荒凉人径稀……空余草露湿征衣”,但并不痛苦,也引发了作者的归隐之心,要“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王维是个绘画行家,送别诗中的山水景物描写,极具构图、设色、虚实特色,而多有名言佳句。
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将树木拟人化,追随相伴旅人左右,这是远景;而此时送行之地正是余晖斜照,这是近景。前者为想象中的虚景,而后者则为眼前实景。虚实相映,不仅拓展了诗歌的艺术空间,而且将景写活,富有灵性,蕴含了诗人的一片真情。境界开阔,视角独特,符合中国山水画远近虚实散点透视画法。“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淇上送赵仙舟》)与“塞回山河净,天长云树微”(《送崔兴宗》“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送宇文太守赴宣城》)等,画面廓大辽远,景物都蕴含着人的感情“寒”、“净”、“急”,渲染了离愁别绪,在这样的环境中友人分离,为其操心担忧,所以是“解缆君已遥望君独伫立”,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感一致。
而“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槐色阴清画,杨花惹暮春”(《送丘为往唐州》)等,则侧重于画面的色彩效果,或幽旷、或新奇,移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孟送别诗在语言上摆脱前人送别所惯用的“灞桥”、“折柳”、“南浦”等俗语滥调,创作出清新自然、音韵和谐之作。多是近体诗作,如王维的《山中送别》、《送沈子福归江东》、《送梓州李使君》等孟浩然的《赠王九》、《送友人入京》、《送张祥之房陵》等。
王孟送别诗思想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沈德潜.唐诗别裁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Z].北京:中华书局,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