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名词解释整理后
表外业务: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狭义的表外业务指有风险的表外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和无风险的中间业务。
备用信用证 是开证行应开证申请人的要求,向受益人开出的、以自身的银行信用担保开证申请人履行债务的保证付款凭证,又称作商业票据信用证(Commercial Paper L/C)、担保信用证(Guarantee L/C)或履约信用证(Performance L/C)。
商业信用证 是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指进口商请求当地银行开出一种证书,授权出口商所在地的另一家银行通知出口商,在符合信用证规定的条件下,愿意承兑或付款承购出口商交来的汇票单据。本质是进口商主动请求进口地银行为自己的付款责任做出保证。 商业信用证既是一种结算工具,其业务又是银行一项重要的表外业务
票据发行便利 一种具有法律约束的中期周转性票据发行融资承诺,属银行的承诺业务。银团承诺在一定期间内(5~7年)对借款人提供一个可循环使用的信用额度,在此限额内,借款人依本身对资金的需求情况,以自身名义连续地循环地发行一系列短期(如半年期)票据,由银团协助将这些短期票券卖给投资者,取得所需资金,未售出而有剩余的部分则由银团承购,或以贷款方式补足借款人所需资金
票据发行便利使借款人得到了直接从货币市场上筹得低成本资金的保证,并能按短期利率获得往来银行长期贷款的承诺。
远期利率协议 是一种远期合约,买卖双方商定将来一定时间段的协议利率,并指定一种参照利率,在将来清算日按规定的期限和本金数额由一方向另一方支付协议利率和届时参照利率之间差额利息的贴现金额(结算金)。
贷款承诺 是指银行承诺客户在未来一定的时期内,按照双方事先确定的条件,应客户的要求,随时提供不超过一定限额的贷款。“事先确定的条件”通常包括贷款利率的计算方式、贷款的期限以及贷款的使用方向等。
保证充分的一级储备:包括库存现金、在央行的存款、同业存款和托收中的现金。以满足法律所要求的储备,以及满足银行日常支付和支票清算的需要,也是应付意外提存和意外信贷需求的第一道防线。
括短期 保证二级储备:以短期国库券为主,具有风险低,期限短,可销性强和有一定收益特征。 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
自偿性贷款(商业性贷款、真实票据理论)短期自偿性贷款主要是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包含订单贷款,应收帐款贷款,发票贷款,合约贷款及票据贴现贷款等。这种贷款一般期限较短,有确定的偿还来源的贷款,并以实际的票据作为抵押,票据到期后会形成资金自动偿还,因此称为自偿性贷款。
负债业务是银行组织资金来源的业务
储蓄存款是商业银行为满足居民个人和家庭积蓄货币和获取利息收入而开展的存款业务。 同业拆借:银行与银行之间或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临时性短期资金拆出拆入的市场。
可用资金成本 也成为银行的资金转移价格。银行可用资金所应承担的全部成本。能准确反映银行负债的实际成本。是确定银行盈利性资产价格的基础。是银行经营中分析的重点。
本票:是指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银行活期存款的存户签发给收款人办理结算或委托其开户银行将款项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要求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一定期限内,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票据。汇票是国际结算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信用工具。
代理融通 又叫代收帐款或收买应收帐款,是商业银行代顾客收取应收款项,并向顾客提供资金融通的一种业务。
基金托管:银行接受基金管理人的委托,代表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保管基金资产,监督基金管理人日常投资运作,基金托管人独立开设基金资产账户,依据管理人的指令进行清算和交割,保管基金资产,在有关制度和基金契约规定的范围内对基金业务运作进行监督,并收取一定的托管费。
投资银行业务 银行在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风险投资及项目融资等业务中提供的中介服务。
保付代理 保理业务是一项以债权人转让其应收账款为前提,集融资、应收账款催收、管理及坏账担保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现金资产:狭义的现金资产是指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现金资产是指广义的现金资产,是指商业银行所持有的现金和与现金等同,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资产,是银行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库存现金:是指商业银行保存在金库的现钞和硬币。用来应付客户提取现金和银行本身的日常零星开支。
超额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帐户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 它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可用头寸,是商业银行用来进行投资、贷款、清偿债务和提取业务周转金的准备资产。是微利资产,所以应控制其规模。
资金头寸:商业银行能够运用的资金,实质上是一种具有清偿能力的货币性流动资产。包括时点头寸和时期头寸。
基础头寸:是指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总和。
可用头寸:是商业银行可以动用的全部可用资金,包括基础头寸和银行存放同业的存款。
可贷头寸:是指商业银行可以用来发放贷款和进行新的投资的资金,它是形成银行盈利资产的基础,等于全部可用头寸减去规定限额的支付准备金之差。
贷款政策是指商业银行指导和规范贷款业务、管理和控制贷款风险的各项方针、措施和程序的总称。
消费者贷款是指银行以消费者个人为对象,以个人消费为用途而发放的贷款。
审贷分离制:是将贷款过程的三个阶段分别交由三个不同的岗位来完成,并相应承担由于各个环节工作出现问题而带来的风险责任
分级审批制:实行分级授权,按照贷款金额高低进行划分权限。
信用分析:是对借款人的道德品格,资本实力,还款能力,担保以及环境条件等进行系统分析,以确定是否给予贷款及相应的贷款条件。
5C:品格,能力,资本,担保,环境及条件
不良贷款:亦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包括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
直接租赁:直接租赁是指出租人用自有资金或在资金市场上筹措到的资金购进设备,直接出租给承租人的租赁,即“购进租出”。
回租租赁是指设备的所有者先将设备按市场价格卖给出租人,然后又以租赁的方式租回原来设备的一种方式。
转租赁:承租人在租赁期内将租入资产出租给第三方的行为,即“租进租出”。
杠杆租赁:指银行租赁部门若一时无能力购买巨额价值的设备,可在小部分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向其他银行或保险公司筹借大部分贷款(一般占 60% ~ 80% )并以所购设备作为贷款抵押、以转让收取租金的权力作为贷款的额外保证,然后将设备租给承租人,以收取的租金偿还贷款。
融资性信托:包括信托存款,信托贷款,买方信贷,卖方信贷等种类。1、甲种委托贷款:委托单位把预算外资金交存银行,委托银行按指定贷款对象、用途,期限发放贷款。这类贷款风险由委托人承担,银行除信誉担保外基本不承担风险,只是按规定收取1%-2.5%手续费。
2、乙种委托贷款:委托单位在尚未完全确定贷款对象或项目细节情况下,先与银行商议委托贷款事宜,并交存委托贷款基金,一旦单位确定贷款发放时,再将乙种委托基金转为甲种委托基金。未转前,银行按信托存款利率支付利息,并可动用这笔资金,但必须承担全部风险。
附属资本:是用于补充和加强产权资本的,作为辅助性资本,其总额小于核心资本。长期债务称为二级资本或附属资本。
核心资本:所有者权益称为一级资本或者核心资本。包括普通股,不可回收的优先股,资本盈余,留存收益,可转换资本债券,各种补偿性准备金。
资本充足率:也被称为资本风险(加权)资产率,(CRAR)。资本充足率是一个银行的资本对其资产风险的比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
内源资本:留存收益俗称内源资本,即尚未动用的银行累计税后利润部分。
外源资本: 包括发行股票普通股,优先股,资本票据和债务以及国家增资。
加权风险资本:风险加权资产是指对银行的资产加以分类,根据不同类别资产的风险性质确定不同的风险系数,以这种风险系数为权重求得的资产。
范文二:运动训练名词解释(整理后)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
2003年真题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内容和负荷。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次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练习方法。
灵敏素质:是指各种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竞技战术: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其主要构成有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
2004年真题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系统训练原则:系统地不间断地坚持从事运动训练,并有序地选择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有序地安排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次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练习方法。
技术风格:所谓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训练课结构:所谓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一般训练课通常依次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
2005年真题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是运动成
绩的构成部分。
适时恢复原则: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过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间歇训练法:是指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进行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手段: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集的身体练习。
2006年真题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项群: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
竞技能力非横结构的补偿效应: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 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所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 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横结构的补偿效应。
竞技需要原则:专项竞技需要原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延迟性转化:在训练实践中,运动员力量得到提高,并不意味着移动速度马上可以提高,也有时当力量训练负荷减少之后才有提高,这种现象叫做延迟性转化。
技术风格:所谓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对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达到个人运动竞技水平高峰,到停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与规划,就是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微缩大周期:主要安排于准备参加重大比赛的2-3个月的训练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运动员集中精神于恢复或提高综合的竞技表现能力。
战术意识: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的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
维活动过程,由战术信息选择与战术行为决策两个前后为序,紧密相连的部分组成。
2007年真题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战术意识: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的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由战术信息选择与战术行为决策两个前后为序,紧密相连的部分组成。
竞技需要原则:专项竞技需要原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间歇训练法:是指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进行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技术风格:所谓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2008年真题名词解释
训练负荷:运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又称运动动作)或心理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刺激的反应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前者称为生理负荷后者称为心理负荷。
适宜负荷原则: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对象的水平和训练的任务,给予运动员以合理的,适宜的训练负荷的原则,又称为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负荷原则。 竞技能力 :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适时恢复原则: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过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分解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是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的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方法。
双周期:全年训练按两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双周期安排。它包含两个准备期,两个比赛期和两个过渡期。
2009年真题名词解释
竞技能力非横结构与补偿效应: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 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所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 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横结构的补偿效应。
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高原现象: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运动训练学将其命名为“高原现象”。
战术意识: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的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由战术信息选择与战术行为决策两个前后为序,紧密相连的部分组成。
体能:体能是指人在身心活动(如工作、学习、生活、运动)过程表现出来的,融躯体工作能力,大脑工作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于一体综合生物学素质或能力。
2010年真题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区别对待原则:根据运动专项和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有时针对性地组织训练,确定训练任务,选择方法,手段和安排负荷的原则。
程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的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编织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意念训练法: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表象进行训练的方法。
2011年真题名词解释
运动技术: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
要决定因素。
间歇训练法:是指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进行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项群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微缩大周期:主要安排于准备参加重大比赛的2-3个月的训练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运动员集中精神于恢复或提高综合的竞技表现能力。
2012年真题名词解释
技术风格:所谓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战术观念: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
高原现象: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运动训练学将其命名为“高原现象”。
运动员选材: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将有潜质的运动员选拔出来从事运动训练的竞技体育活动。
运动员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作训练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循环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是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2015年真题名词解释
延迟性转化:在训练实践中,运动员力量得到提高,并不意味着移动速度马上可以提高,也有时当力量训练负荷减少之后才有提高,这种现象叫做延迟性转化。
战术创造性组合:是指根据比赛临场变化情况,不按固定程式,创造性地将
几套战术组合在一起。
灵敏素质:是指各种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重复训练:是指多次重复同一次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练习方法。
特长技术: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频率和(或)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模拟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范文三:遗传学名词解释(修改后)
遗传学名词解释
1. 遗传病(genetic disease)体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并传递给子代细胞形成的细胞克隆所产生物病变(如恶性肿瘤)也归入遗传病的范畴。
2. 医学遗传学(medical genetics)医学遗传学是研究人类疾病与遗传的关系学科。主要研究遗传病的发生机制、传递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等。
3. 单基因病(single gene disorder)存在于生殖细胞或者受精卵细胞中的突变基因,按一定方式在上下代之间进行传递,其所携带的突变的遗传信息经过表达则可形成有一定异常性状的疾病。
4. 多基因病(multifactorial disease,MF)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
5. 染色体病(chromosomal disease)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改变所致的疾病。
6. 线粒体遗传病 此病由染色体基因突变造成的,多数情况下由卵子传递,表现为母性遗传。
7. 体细胞遗传病 体细胞中遗传物质改变所致的疾病。
8. 基因家族(gene family)真核基因组中有许多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
9. 断裂基因 真核生物基因的编码序列往往被非编码序列所分割,呈现断裂状的结构
10. 外显子(exon) 真核细胞的基因在表达过程中能编码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
11. 内含子(intron) 在转录后的加工中,从最初的转录产物除去的内部的核苷酸序列。
12. 基因突变 基因内部核苷酸的改变,最小可是一个碱基对的置换、插入或缺失。
13. 点突变(point mutation) DNA链中一个或一对碱基或者碱基对发生突变,包括碱基替换和移码突变。
14. 同义突变(same sense mutation) 碱基替换后产生了新的密码子但新旧密码子所编码的氨基酸是同一种氨基酸的突变。
15. 错义突变(misssense mutation ) 碱基替换发生在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中。突变后所产生的新的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与突变前旧的密码子编码的氨
基酸是两种不同氨基酸的突变。
16.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 碱基替换发生在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中,
但是碱基替换后的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UAG、UAA或UGA)的突变。
17. 终止密码突变 碱基替换发生在终止密码子中,突变后成为编码某种氨基酸
的密码子而不是原来的终止密码子。
18. 移码突变(frame shift mutation) 基因DNA链中插入或缺失1个或几个
碱基对,使自插入或缺失的那一点以下的三联体密码的组合发生改变,进而使其编码的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发生变化。
19. 动态突变(dynamic mutation) 突变的DNA随着亲代向子代的传递过程
中进一步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往往是重负序列的拷贝。
20. 静态突变 突变的DNA分子能稳定地传递给子代,使子代保持突变DNA的
稳定性。
21. 不完全显性 杂合子的表型介于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的表型之间。
22. 外显率(penetrance) 一个群体中有致病基因的个体表现出相应的病理性
状的人数的百分率。
23. 表现度(expressivity) 基因在个体中表现程度,或者说具有同一基因型的
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基因所表现的程度可有明显差异。
24. 交叉遗传 X显性遗传病,男性的致病基因只能从母系传来,将来只能而且
一定能传给他的女儿的存在性别交叉的疾病传递方式。
25. 遗传异质性(genetic heterogeneity) 同一性状可以由多个不同的基因或
同一基因多种不同突变控制。
26.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杂合子Dd的表现介于显性纯合子
DD和隐形纯合子dd的表现型之间,即在杂合子Dd中显性基因D和隐形基因d的作用均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27. 不规则显性(irregular dominance)杂合子的显性基因由于某种原因而不
表现出相应的性状,因此在系谱中可以出现隔代遗传的现象。
28. 延迟显性(delayed dominance) 杂合子在生命的早期,因致病基因不表
达或虽表达但尚不足以引起明显的临床表现,只在达到一定年龄以后才表现出来疾病。
29. 系谱 表明在某个家族中,某种遗传病发病情况的一个图解。
30. 先证者 在该家系中第一个被医生或遗传研究者所确认的遗传病患者。
31. 近亲婚配 在3~4代之间有共同祖先的两个个体,近亲个体间的婚配。
32. 亲缘系数 有共同祖先的两个个体在某一位点上具有相同等位基因的概率。
33. 遗传印记(genetic imprinting) 一个个体的同源染色体(或相应的一对等
位基因)因分别来自其父方或母方,而表现出功能上的差异,因此当它们其一方式改变时,所形成的表型也有不同。
34.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 一种疾病的致病基因位于1~22号常染色体上,
如果遗传的方式是显性的,且杂合时即可发病的遗传方式。
35.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 一种疾病的致病基因位于1~22号常染色体上,
如果遗传的方式是隐性的,即杂合时并不发病,而是作为携带者将致病基因向后代传递的遗传方式。
36. 共显性 一对等位基因之间,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在杂合时两种基因的
作用都完全表现出来。
37. 多基因遗传(polygenic inheritance)性状或疾病的遗传方式取决于两个以
上微效基因的累加作用,还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因此这类性状或疾病的遗传方式称为多基因遗传
38. 质量性状(qualitative character) 单基因遗传的性状或疾病的变异在一个
群体中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可以明显地将变异的个体分为2~3群,2~3群个体差异显著。
39. 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character) 多基因遗传的形状或者疾病的变异在
一个群体中的分布是连续的只有数量上的差异,没有质的不同。
40. 易感性(liability) 在多基因遗传病中,由遗传基础或易感基因决定一个个
体患多基因遗传病的风险。
41. 易患性(susceptibility) 在多基因遗传病中,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
决定一个个体患多基因遗传病的风险
42. 阈值(threshold) 由易患性所导致的多基因遗传病发病发病的最低限度。
43. 遗传率(heritability) 遗传因素即易感基因在决定多基因遗传疾病表型中
所起作用的大小。
44. 同源染色体 (homologous chromosome)在正常核型中,染色体是成对
存在的,每对染色体在形态结构、大小和着丝粒位置上基本相同,其中一条来自父方的精子,一条来自母方的卵子。
45. 姐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osome) 每一中期染色体都具有两条染色单
体,互成为姐妹染色单体,它们各含有一条DNA双螺旋链。
46. 核型(karyotype) 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是染色体数目、大小、
形态特征的总和。
47. 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 将待测细胞的全部染色体按照Denver 体
制配对、分组排列后,分析并确定其是否与正常核型完全一致
48. 三体型(trisomy)细胞中某同源染色体不是两条,而是三条。
49. 染色体不分离(non-disjunction) 在细胞分裂中、后期过程中,由于某种
原因一对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移向两极,而是同时进入一个子细胞,导致一个细胞中多了一条染色体,而另一细胞中缺失了一条染色体。
50. 嵌合体(mosaic) 不同遗传性状嵌合或混杂表现的个体,具体指一个个体
身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核型细胞系同时存在。
51. 平衡易位 染色体片段位置发生改变,但基因的总量保持不变的易位。
52. 罗伯逊易位 发生于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一种易位形式。
53. 易位型先天愚型 Down综合征的一种,新增的21号染色体并非单独存在,
而是发生罗伯逊易位转移至G或D组染色体上。虽然患者染色体总数还是46条,但多了一条易位的21号染色体。
54. 纯质(homoplasmy) 一个细胞或组织中所有的线粒体具有相同的基因组,
即都是野生型序列,或者都是突变型序列。
55. 异质(heteroplasmy)一个细胞或者组织既含有野生型,又含有突变型线
粒体基因序列。
56. 母系遗传 母亲将mtDNA传递给她的儿子和女儿,但只有女儿能将其mtDNA
传递给下一代。
57. 阈值效应(threshold effect)当含有大量突变型线粒体基因的组织细胞所
产生的能量不足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时,就会造成组织中能量供应水平降低,进而影响组织的功能并出现异常的性状。(当突变的mtDNA达到一定的
比例时,才有受损的表型出现。)
58. 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 研究群体的遗传变化规律的学科,即研
究群体中基因的分布、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维持和变化的科学。
59. 遗传流行病学(genetic epidemiology) 探讨遗传病的发病频率、遗传方
式及其基因频率和变化规律,从而了解遗传病在群体中发生和散布的规律,为预防、监测和治疗遗传病提供重要信息和措施。
60. Hardy-Wenbery 定律 在一定条件下,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
世代的繁殖传递中保持不变。
61. 适合度(fitness) 某一基因型与其他基因型相比时能够存活并留下子代的
相对能力。
62. 选择系数(selective coefficient)在选择作用下适合度降低的程度。
63. 近婚系数(inbreeding coefficient,F)近亲婚配使子女中得到一对纯合或等
同基因的概率。
64. 随机遗传漂变(random genetic drift):由于群体较小和偶然事件而造成的基
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的现象。
65. 分子病 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合成异常引起的疾病
66. LCR 位点控制区 负责维持染色质的开放构型并克服基因表达抑制状态
的调控区域。存在于逆转录RNA、DNA中。
67. 血红蛋白病(hemoglobinopathy) 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异常血
红蛋白病),或珠蛋白肽链合成速率异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所引起的一组遗传性血液病。
68. 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 最常见的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突变造成血红蛋白
合成障碍或稳定性下降,又称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69. α0地中海贫血 一条16号染色体上的2个α基因均缺失或突变而丧失功能,
使α链的合成完全受阻。
70. α+地中海贫血 一条16号染色体只有1个α基因缺失或突变,另1个α基
因能够发挥功能。
71. β0 地中海贫血 单倍体的突变β基因完全不能合成β链。
72. β+ 地中海贫血 突变β基因造成β链合成量降低,但仍能合成部分β链。
73. 血友病 凝血因子遗传性缺乏引起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74. 酶蛋白病 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酶蛋白分子结构或数量异常,产生先天性代谢
缺陷所引起的疾病,又称先天性代谢病。
75. 癌家族(cancer family) 一个家族的几代中有多个成员患有相同器官或不同
器官的类似肿瘤,表现出明显的家族聚集的现象。
76. 遗传性肿瘤综合症 一类癌前疾病按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这类疾病易转
变为恶性肿瘤,且常伴发其他疾病。
77. 癌基因 能够使细胞发生癌变的基因。
78. 细胞癌基因 又称原癌基因,存在于正常的细胞基因组中,与病毒癌基因有
同源序列,具有促进正常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发育等生理功能的基因。
79. 肿瘤抑制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一类存在于正常细胞中,与原
癌基因共同调控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基因。
80. 特异性标记染色体 某一肿瘤的大多数细胞中都具有某种特定类型的畸变染
色体。
81. 单克隆起源学说 肿瘤的发生起源于单细胞的突变。突变使正常细胞转化为
癌前细胞,进而在促癌因素的作用下,发展成为肿瘤。
82. 二次突变假说 肿瘤的发生需要经过两次独立的突变,两次突变分别作用肿
瘤发病基因的两个等位基因上,导致正常基因的两个拷贝都失去效用,从而诱发肿瘤。
83. Ph’染色体 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相互易位后,22号剩余的部分, 95%
的CML中,可检出的一种比G组染色体还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84. 产前诊断(prenatal diagnosis) 对胎儿绒毛或羊水中的脱落细胞进行基因
检测,从而在胎儿出生前对其是否携带致病基因做出诊断。
85. 分子诊断(molecular diagnosis) 即基因诊断,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检测体内DNA或RNA在结构或表达水平上的变化,从而对疾病做出诊断的方法。
86. RFLP基因型之间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限制性酶切位点上
碱基的插入、缺失、重排或点突变所引起的。
87. 核酸杂交 应用核酸分子的变性和复性的性质,使来源不同的DNA(或RNA)
片段,严格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杂交双链分子。
88.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利用适当方法将一个完整的正常基因送入靶细胞
内,以期该基因在细胞核内经基因重组能够正确嵌入染色体,从而将有缺陷的基因修复,或者至少可在细胞内表现以行使未正常表现的蛋白质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89. 基因修复(gene correction)将致病基因的突变碱基序列纠正,而正常部
分予以保留。
90. 基因置换(gene replacement)用正常的健康基因原位替换病变细胞内的
致病基因,使细胞内的DNA完全恢复正常状态。
91. 基因修饰(gene augmentation)将目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或其它细胞,目
的基因的表达产物能修饰缺陷细胞的功能或使原有的某些功能得以加强。
92. 生殖细胞(germ cell) 多细胞生物体内能繁殖后代的细胞的总称,包括从原
始生殖细胞直到最终已分化的生殖细胞。
93. 遗传咨询(genetic counseling) 也称为“遗传商谈”,是综合应用遗传学和
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与遗传病患者或其亲属以及相关社会服务人员讨论遗传病的发病原因、遗传方式、诊断、治疗和预后等问题,解答来访者所提出的有关遗传学方面的问题,并在权衡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利弊的基础上,给予来访者婚姻、生育、预防、治疗等方面的医学指导。
94. 遗传筛查 以群体为对象,检测个人是否携带致病基因(通常指隐性遗传病基
因),或某种疾病的易感基因型、风险基因型,以防止可能的疾病在个人身上或者遗传到后代身上发生。
95. 产前筛查 使用无创伤性方法对孕早、中期孕妇进行检查从而发现高风险胎
儿的检测。
96. 新生儿筛查 是指对新生儿某些遗传性疾病或先天畸形的筛查。
范文四:二战后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二战后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 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战后和平等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多次会议上所达成的一系列谅解协议之总和。确定了战后经济、政治格局的基本框架。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后这一指导思想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爆发。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苏联发动激烈的冷战攻势。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苏联提出组织力量进行对抗。一方面加速东欧国家政权的建设和巩固,帮助它们恢复战后经济;另一方面,提出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歇尔计划”是对西欧的援助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同时又避免了战后因为西欧经济困难而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稳定资本主义的阵脚。 ? ? ?
? 第四点计划:(Point Four Program)。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是1949年1
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侵略计划中的第四点。该计划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是当时实施于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的补充。这是一项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和发达的工业来改进和发展不发达地区的新计划根据“第四点计划”,美国国会于1950年6月通过了“援助不发达国家”的法案。 “第四点计划”所开创的一系列对外援助计划,一直延续到今天,对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第四点计划”下,美国打着援助不发达地区的旗号,以抵制共产主义扩张为名,行蚕食老殖民帝国势力范围之实。同时,“第四点计划”也给美国带来了长远的、巨大的经济利益。
? 经济互助委员会:经济互助委员会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
经济共同体,是继承“莫洛托夫计划”后的经济合作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苏联为首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简称经互会。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建立该组织,同年4月举行第一次会议,正式宣布经
互会成立。
? 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
范文五:领导学基础课后名词解释
《领导学基础》课后 名词解释
1、 横向社会分工 :按照劳动部门的不同 进行的社会分工,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发生 的分工形式,依次包括:农业与畜牧业、 农业与手工业及体力与脑力的分工。纵向 分工——特别是决策与执行的分工直接 导致了领导与管理的分离,成为领导学产 生的客观基础。
2、 纵向社会分工:按照劳动过程的不同 阶段进行的社会分工,现代社会的三大纵 向分工包括:决策与执行的分工、决策与 咨询的分工,及决策与监督的分工。 3、领导 是以实践为中心展开的,由具体 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 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 和任务,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竞争 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引 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完成 共同事业的强效社会工具和行为互动过 程。包括以下五种要素:(1
(2)领导客体。 (3)领导手段。 (4)领 导目标。 (5)领导环境。
4、领导主体:是指由组织中担任决策、 指挥、 `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人员,包括 领导个体和领导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 动得以展开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5、领导客体 :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 用对象。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部属和领导的 部分对象。
6、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 并改造环境,以及调动和激励下属的方式 与方法。
7、政治领导 :政治领导以解决上层建筑 领域的矛盾问题为主要任务。
8、行政领导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者依法行使国家 权力,为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发挥领 导职能的行为过程。 9、基层领导 :主要是组织日常的工作、 活动,执行和落实中高层领导的任务和决 策, 处理比较具体的事务性、 技术性工作。 基础领导在领导体系中承担微观调控、具 体执行任务。
10、领导特质理论:以领导者为中心,从 不同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显示出的不同 特质出发,希望通过领导特质的研究,发 现领导者的一般特征,并解释领导现象的 发生与变化。这一理论的创始人是阿尔波 特, 代表人物有斯托格蒂尔、 吉伯和穆恩。 11、权变:是指行为主体根据环境因素的 变化,适当调整自身行为,以期实现理想 效果。
12、领导权变理论:就是有关领导者在不 同的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如何选取相应 的领导方式,最终实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 理论。
13、超越型领导:又译作改造型领导、变 革型领导。超越型领导强调公平、公正、 人道、和谐、理解等正向价值观,并通过 努力主动消解忌妒、仇恨、恐惧等负向价 值情感。
14、柔性领导: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 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 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 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 和认同,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 行动的领导行为。
15、柔性领导理论:领导活动是领导者与 被领导者在思想与动机上的互动的过程, 组织和社会的发展是由领导者与被领导 者共同推动的,而不是主要由领导者推动 的。因此,现代领导者要善于通过沟通、 协调、激励等方法,依靠其非权力影响力 实现下属内心的服从和认同,实现平等、 理解、尊重基础上的心灵感召和互动。 16、 内隐领导理论 :有关领导概念的看法,
既含有领导者是什么,又含有领导者应该 是什么样的;既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要 求,也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期望。心理 学家将这种探明人们“内心”领导概念结 构的理论称之为内隐领导理论。
17、 领导权力 :就是领导者 (权力所有人) 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 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 者(权力相对人)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 定影响的能力。
18、领导权力结构 :是指领导权力的各种 构成要素依附于一定的组织机构并进行 有序性的活动过程所构成的静态结构与 动态结构的总称。
19、领导授权 :就是在组织系统内部,领 导者将组织和人民赋予自己的部分职务 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 下级机关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 动和处理行政事务,从而为被授权者提供 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客观条件。
20、充分授权:也称一般授权,是指上级 行政主体在下达任务时,允许下属自己进 行决策,并能创造性工作。充分授权分柔 性授权、模糊授权和惰性授权。
21、不充分授权:也称特定或刚性授权, 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 内容、应达到的目标和完成工作的具体途 径等都有详细规定,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 格执行这些规定。在这种形式中,被授权 的职务、责任和权力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22、制约授权 :又叫复合授权,是指上级 行政主体将某项任务的职权分解授给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使子系统之间产 生互相制约的作用,以免出现疏漏。 23、弹性授权 :也称动态授权,是指在完 成任务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授权形式。 24、权力腐败:特指权力的蜕变,即权力 主体滥用权力或者偏离公共职责,借职务 之便获取个人的特殊利益,从而使国家政 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
25、权力制约: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对 权力的限制与约束。具体地说,就是享有 制约权力的个人或者组织与群体,运用民 主、法制与新闻舆论等多种手段,通过各 种有效途径,对权力所有人与行使者所形 成的特定的限制与约束关系。
26、领导体制 :指在组织内部与领导活动 中,组织机构的设置和领导权限的划分及 其所形成的用以规范领导活动范围和方 式的制度体系。
27、领导层次 :是指领导体制中纵向组织 结构的等级层次,有多少等级层次,就有 多少领导层次。
28、领导幅度 :亦称“领导控制跨度” , 是指领导者可直接下达命令发出指示并 直接向他汇报,对他负责的人数。
29、 直线式:直线式组织结构又称层次制、 分级制、金字塔式或传统式组织结构,它 是将一个领导系统或单位,在纵向上垂直 划分为若干层次,从最高的指挥中心到最 低的基层单位,形成一个逐级扩散、层次 分明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30、 职能式 :职能式组织结构又称分职制, 它是一种为了完成某一较为复杂的工作 任务或特定的领导功能而成立的某些专 门性机构。
31、混合式 :混合式组织结构是一种将直 线式组织结构与职能式组织结构有机结 合起来的组织结构形式。
32、矩阵式 :矩阵式组织结构是一种在混 合式领导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数学上 的矩形方阵原理建立起来的领导体制,又 称“规划——目标”结构形式。
33、集权制 :是指一切重大问题的最后决 定权都集中在上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下 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必须完全按照上级
的指示或决定办事的领导体制。
34、分权制 :是指下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 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有独立的自主权,可 以自主解决问题,上级对下级在自己的管 辖范围内决定处理的事情不得随便干预 的领导体制。
35、完整制 :也称之为集约制、一元制或 者统属制,是指属于同一个领导层级的各 机关,或者一个机关中的各个构成单位, 不分工作性质异同,其所接受的上级指 挥、监督与控制完全集中在一位行政首长 或者是一个上级机关的领导体制。
36、分离制 :又称之为独立制或者多元统 属制,是指凡属同一个领导层级的各机 关,或者一个机关中的各个构成单位,不 分工作性质异同,其所接受的上级指挥、 监督与控制不集中于一位行政首长或者 是一个上级机关,而是按照各个行政领导 机关的不同职责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限,且 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并制约的领导体制。 37、一长制 :又称之为首长负责制或独任 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 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完全集中在 一位行政首长身上的领导体制。
38、委员会制 :又称之为会议制或者合议 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 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位或者 两位以上的行政负责人共同行使的领导 体制。
39、层次制:又称之为直线制、层次制、 分级制或者系统制,是指将一个领导机关 在纵向上划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一个下属 层级对上一个层级负责,从指挥中心到基 层形成一个类似金字塔式那样的指挥系 统,每一个层级的领导业务范围基本相 同,但管辖的范围与规模随层级的降低而 逐渐缩小的领导体制。
40、职能制 :又称之为分职制、功能制或 者机能制,是指在一个领导机关中在横向 上平行地设置若干个职能部门,辅助领导 机关实施领导。各个职能部门所管辖的范 围都以本领导机关的整体为对象,只是工 作的性质与内容不同的领导体制。
41、自然集体领导 :是一种原始的、初级 的、简单的领导体制,是在原始社会生产 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产生于原始公 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重要表现为氏族议 事会、部落议事会与部落联盟议事会等形 式, 适应了当时社会对简单协作劳动与 军事指挥要求的领导体制。 42、个人家长 式领导 :是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的现象,主 要表现为君主专制、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等形式。
43、资产阶级民主制 :是指统治阶级平等 地掌握政权,并对其他阶级实行统治的一 种政治领导体制。
44、领导环境 :是指制约和推动领导活动 发展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 它与领导者、被领导者共同构成了领导活 动基本要素。
45、职位权力 :是指与领导主体的职位相 联系的正式职权以及领导主体从其上层 和整个组织、群体各方面所取得的支持的 程度。
46、任务结构 :是指任务的明确程度和对 任务的负责程度,是下属成熟度的重要表 现之一。
47、领导环境的发展 :是指领导主体通过 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适于发挥组织成员 积极性的全新环境条件,实现领导环境的 优化乃至创新。
48、文化:人类一切活动的条件、方式、 状态和结果的综合体。文化概念的四种指 向,即(1)历史的指向; (2)地域性指 向; (3) 精神的指向; (4) 非自然的指向。 49、文化生态学 :是研究人与文化、环境
及其关系的学科。文化生态学的主要观点 是:强调物质环境的作用是不同文化的风 俗、行为和生活方式的一个有力的决定因 素。
50、领导文化 :是指领导者群体或个体在 领导实践中形成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 传递得到发展的,关于领导活动的过程、 本质、规律、规范、价值以及方式方法等 各方面的综合反映形式,是客观领导过程 在领导者心理反映上的积累或积淀,是领 导者开展领导活动和从事领导行为的内 驱动力和精神导向。
51、权力距离:权力距离用来表示人们对 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情况的接受程度, 权力距离有大小之分,它的大小可以用指 数 PDI 来表示。
52、态度 :是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取向 的心理表现。它可以通过一定的外显表现 被外部对象所感知,是人们心理倾向中的 一种直接显现。从本质上看,态度是在信 念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和 心理表现,包含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评 价因素。
53、信念:是指人们对组织及其发展以及 领导过程的一种恒久观念、指向和信仰, 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外部事物所形成的 反映,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复杂的 价值判断和情感趋向,表现为对组织和领 导的归属感、认同感、信任程度等。 54、不确定性避免 :也称强的不确定性避 免和弱的不确定性避免。对不确定性的弱 回避倾向表明,个体比较容易接受生活中 固有的不确定性,他们感受到较低的应 激,情绪表现不丰富,不赞成攻击行为, 接受更多的不同见解,有较大的容忍力, 更多地肯定青年人,强调相对论和和经验 论,文化中民族主义气氛较少。对不确定 性的强回避倾向表明,个体将生活中固有 的不确定性感受视为一种需要与之斗争 的不断的威胁,他们体验到强烈的应激, 高度焦虑、情绪丰富,富于竞争性,具有 攻击性,比较能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攻击性 行为,对一致性有强烈的要求,对年轻人 普遍怀疑,相信专家,文化中民族主义常 占优势地位。
55、领导者 :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选 举、任命、聘用或由群众推举出来的能够 指导和协调组织成员向着既定目标努力 的、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是一个组 织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发动者和推动者。 56、非正式领导者 :是指在正式组织或非 正式组织中,由组织内成员自发推选的领 导者,其 57、领导素质 :是指充当领导角 色的个体为完成其特定职能职责,发挥其 特定影响和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 是在一定的心理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 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 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 要素的总和,它既包括领导者的身体素质 和心理素质,同时又有着更加广泛的内 容,如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文化专 业素质,领导和管理能力等。
58、道德素质 :是指一定群体或组织乃至 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 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 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 个精神内涵,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 的领导精神素质。其内容主要包括:(1) 事业心和使命感; (2)进取心; (3)胸怀 宽阔; (4)公正; (5)自身廉洁。
59、领导的特质理论:是指从领导者的性 格、生理、智力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寻找和 归纳领导者特有品质或应有品质的理论, 也就是素质理论。特质理论研究从 19世 纪末期开始,其创始人是阿尔波特,代表 人物是斯托格蒂尔、吉伯和穆恩等。
60、领导群体结构 :是指构成领导群体的 各种人员的构成比例及其组合方式。包括 成员个体的专业、知识、能力、年龄、组 织品德、心理素质的构成。
61、领导素质测评 :就是对领导素质进行 检测、测试、测量、验证、判断和评价的 总称,是对领导的专项素质或综合素质进 行科学客观把握的系统化应用理论与应 用技术,其基本特点是科学性、客观性和 公正性。领导地位主要是依靠个人才能和 魅力赢得的。
62、领导关系:是指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 动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发生、发展和建立 起来的一种工作和感情交往的关系,即领 导主体在领导活动中与组织系统中的其 他成员发生的工作关系和非工作关系的 总和。
63、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 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 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64、 非正式群体 :是以成员的感情、 价值观、信息沟通等非工作性因素为主要 联系纽带的,以满足成员个人需要为主要 目的的,无固定成员和明确职责分工的集 合体。
65、冲突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 元之间,由于目标、各自的特点和利益的 不同,所产生的对立态度或行为。
66、调适 :是以不同的方式调解或缓和人 与人、群体与群体间的冲突的一种互动方 式。
67、角色学习 :是指组织成员掌握社会理 想角色的行为准则、技能,提高角色认知 水平,缩短与理想角色差距的过程。 68、战略:是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长 期性、规律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其目标 是指向组织的长期运作。
69、战略环境 :战略环境是“与确立战略 目标和达到目标有着潜在联系”的所有环 境的总称,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 种。
70、领导决策 :是指领导者为了达到某种 领导目的,而选择一种最佳途径或方案的 行为过程。
71、决策问题 :是指事物的实际状况与应 有状况之间的差距,实际状况是是现实社 会的客观状态。
72、头脑风暴法 :又称专家会议决策法, 是指依靠一定数量专家的创造性逻辑思 维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 做出集体判断的方法。
73、鱼缸法 :是一种通过领导者宏观智能 结构效应的发挥来进行决策的方法。运用 这个方法时,所有决策人员围成一个圆 圈,通过某个中心人物同其他成员之间的 互动来进行决策。因其形似鱼缸,故得名 “鱼缸法” 。
74、决策树法:“决策树”法就是把决策 过程用树状图来表示。树状图一般由决策 点、方案枝、状态结点、概率枝、结果点 几个关键部分组成。
75、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是美国人赫伯 特·西蒙创建的, 他认为 “经济人” 或 “理 性人”是不存在的,实际生活中的人都是 “行为人” 、 “有限理性人” ,他们的价值 取向和目标是多元性的。每一项决策的制 定,都要受到决策者的主观认识、信息处 理能力和特定客观条件的限制,经常处于 变动状态并且表现出冲突特征。因此,决 策不可能达到一种理想化的模式,而只能 现实中追求有限理性,用最满意原则代替 最佳原则。
76、 渐进决策模型 :是有美国人查尔斯·林 德布洛姆在批评传统理性模型缺陷的基 础上,提出的一套极有特色的政策制定模 型,其特点有:一是渐进主义;二是积小
成大;三是稳中求变。认为,剧烈的变革 会危及社会的稳定,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与 行为上的抵制。
77、危机 :是威胁决策者的核心价值或根 本利益的,迫使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和事 态发展高度不确定情况下,需要迅速决策 的不利情势的集合。
78、人力资源 :从广义上说,
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能 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过 程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从狭义的角度 讲, “人力资源”也就是一个经济组织内 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的劳动力总 量。
79、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的工 作动机,使其潜在的工作动机尽可能充分 发挥和维持,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 过程。
80、首因效应 :是指对人的看法过多地依 赖于第一印象,因此往往形成错误的心理 定势。
81、近因效应 :是指过多地依赖最近的表 现对人做出评价,而不考虑他的全部历史 和一贯表现的一种现象。
82、 戴维现象 :
转而处处限制和妨碍千里马奔驰,这一现 象被叫做“戴维现象” 。
83、马太效应:是指对已有相当知名度的 人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尚未出 名的人则往往忽视他们的成绩,或不承认 或贬低其价值这样一种常见的不合理现 象。
84、思维:现代科学认为,思维是一种复 杂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的人脑机能,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特征和规律的一种间 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用法。狭义的思维仅仅是指运用概念、判 断、推理等处理问题、做出决策的思维活 动。广义的思维泛指一切精神现象,包括 人的感觉、知觉、表象,以及概念、判断 等等一切观念形态和精神现象的总和。 85、思维方式 :就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 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 对 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 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
86、思维方法 :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 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 办法,也就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 手段。
87、科学决策:是指运用科学理论、科学 思维、科学方法,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和 科学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活动。
88、思维品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在思维活 动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差异。
89、思维创新:是指通过思维主体大脑的 活动,运用各种思维的技能、技巧,对知 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对知识、信息进 行加工处理,改变思维活动的模式或过 程, 获得新的思路、 新的观念、 新的方法、 新的理论。
90、个性:是个人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 由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过人的活动而形成 的较为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91、灵感 :是大脑的一种特殊技能,是思 维发展到高阶段的产物,是人脑的一种高 级的感知能力。
92、影响力 :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 程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93、 自然性影响力:也称非权力性影响力, 它源于个人自身的特点,通过潜移默化的 自然过程,转化为某种动机的形式而发生 作用。
94、强制性影响力 :也称权力性影响力, 为领导者所独有,它是由社会、组织所赋 予的,带有强迫性和不可抗拒性的影响 力。
95、团队 :是指一群人,他们在一定的时 间内相互配合,互相依赖也互相尊重,在 行动上规范一致,并为一个目标或多个目 标共同努力。团队是现代组织的重要形 式,它比一般的组织群体更具凝聚力、亲 和力和辐射力。
96、沟通 :也称为信息交流,是指发讯者 把信息(也包括发讯者的思想、知识、观 念、意图、想法等)按照可以理解的方式 传递给收讯者,达到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 的效果,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97、领导协调 :就是对可能影响组织和谐 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调整、控制,使组 织保持一种平衡状态以实现组织的预定 目标。
98、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 体,由于在目标、认知与情感方面产生差 异,在特定问题上采取相互排斥、对抗、 否定等行为或情绪而形成的一种状态。 99、领导方法:是指领导者为达到一定的 领导目的,按照领导活动的规律而采取的 各种方式、办法、手段、措施、步骤等的 总和。
100、领导(行为)方式:是一种具有权 威性与结果性的组织行为方式和社会行 为方式,是领导主体以其特定的作风、习 惯、性格、态度、倾向、思想和教育素质 在特定的领导环境制约下形成的、对领导 客体做出反应并施加影响的基本行为定 式。
101、重事式领导方式 :就是以事为中心 的领导方式,领导者关心的组织的目标、 工作的任务和工作效率及质量。 X 理论, 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
102、重人式领导方式:就是以人为中心 进行领导活动,领导者关心的是如何建立 和发展人际的关系,以建立一个宽松、和 谐的工作环境。 Y 理论。 103、人事并重式领导方式 :强调既重视 人,又重视工作,两者不可偏废。 Z 理论。 104、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又称俄亥俄 模式,研究组使用了 1790多种刻画领导 行为的问题以收集被试者的反应,最后统 计出两个基本的领导行为维度,即“关心 人” (关怀维度)和“关心组织” (结构维 度) 。用这样的标准进行划分,可以非常 容易地将任意领导者的行为投影在一个 “四分图”上。经过研究发现,越是在两 个维度上的值均高的领导者,其领导效能 越好。换而言之,既重视人际关系,又重 视抓工作组织的领导行为将收到最佳效 果。
105、领导方格图理论:美国德克萨斯大 学的布莱克和莫顿在领导行为四分图理 论基础上提出反映领导方式的理论。他们 认为领导者的行为概括为对人的关心和 对生产的关心。他们以纵轴表示对人的关 心、横轴表示对生产的关心。纵横两轴各 分为九格,这样形成了 81个方格。管理 方格法实际上是把不同的激励理论运用 到领导方式上的体现,它为培训管理人员 提供了客观标准。图中呈现出 (1, 1) (贫 乏) 、 (9, 9) (战斗集体) 、 (1, 9) (俱乐 部) 、 (9, 1) (任务) 、 (5, 5) (中间)等 几种典型的领导方式,其中 (1, 1) 型效率 最低, (9, 9) 型效率最高。
106、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俄亥俄 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卡曼于 1966年首创的。 卡曼认为,领导者采取什么样的领导行 为,应与领导者的年龄、知识经验、技术 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否则将影响领导效果。后来,荷西和布兰 查德于 1976年发展了该理论。
107、领导方式连续体 :是坦恩鲍姆和施 密特于 1958年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 领导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内外环
境条件、工作性质和时间等具体情况适当 决定。
108、领导效能:就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 活动的过程中,实现领导活动目标的能力 与所获得的领导效率、领导效果、领导效 益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状态、组织环境与组 织关系的有效变化的系统综合。
109、领导效能测评:即特定的测评主体 根据一定的标准,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 一定的程序,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领导者 实施领导活动的能力与效果进行综合测 试与评价的过程。
110、民意测验法 :是现代民主社会日益 广泛使用的一种测评方法,即通过投票 法、对话法与问卷法等方式对被测坪的领 导者进行评议,以获得其某一方面或总体 的情况。
111、模拟测评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测 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让被测评的领导者 进入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要求他按照既 定的条件进行模拟操作,同时运用多种方 法观察他的行为方式、心理素质、反应能 力等,并根据这些观察的结果来评价他的 领导效能。
112、领导发展 :是指领导者对自身领导 力的发展,即领导者根据时代和环境的需 要,为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所进行的有 计划的训练活动。
113、电子政务 :就是以构建一个高效、 精简、弹性、有强大的创新和应变能力、 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为目标,以信息 技术和网络为基础平台,实现政府与公 民、政府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政府内 部各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一种 方式,以及由此方式而产生的政府领导观 念与管理体制的变革。
114、网络伦理 :电子政务开展以后,政 府在为了服务公民、提高工作效率而增强 政府的透明度的同时也应兼顾公民的隐 私、财产以及知识产权,而这正是网络伦 理所关注的问题。
115、虚拟政府 :虚拟政府即跨越时间、 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系。 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所进行的有计划的训 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