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沁园春 孤鹤归来(飞) 陆游
沁园春
陆游
孤鹤归来(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交亲散落如云,又岂料、而今余此身。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蒪。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赏析:
词人在公元1178年秋天,他从四川回到了阔别了九年的故乡绍兴。(陆游生于公元1125年)这时候的陆游已经五十三岁了。九年间,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环境的变化会很大,人的变化相对说来不会太大。但是对当时的陆游所处的时代来说,环境的变化相对要小些,而人事的变化会比较的大。作者这首词当是返乡之后所作。
故土久别重回,使词人产生对故乡的陌生感。上片,作者从久别重回故土发出了一系列的感叹。下片由时事变迁,年老体衰,但词人报国的“壮志”初衷未改,表现了词人不甘“溪友为伴”、老骥伏枥的豪情壮志。
起句“孤鹤归来(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辽东化鹤归来,老成凋谢,少者成长,使词人深切地感到人生无常。“孤鹤归来”:典故出自晋朝陶潜《搜神后记》,书中载,有个名字叫丁令威的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学成后化鹤归辽东,停在城门华表柱上,目注家乡物是人非,叹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词人时隔九年重新回归故里,眼见故里的老人谢世,新人成长,“换尽旧人”,恍如隔世。一个“尽”字,表明了作者些许哀伤、些许无奈。这“哀伤”和“无奈”从下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得更加清楚。“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这一处处的荒凉的坟墓中躺着的人啊,曾经在生前有过多少美梦,现在都随着他们的离世而断绝了。“念”在此处表达了词人的联想。有着词人对逝者的怀念和惋惜,有着对的世事不公的愤懑,有着对人生短暂的叹息!“王侯蝼蚁,毕竟成尘”,王侯:大人物;蝼蚁:蝼蛄与蚂蚁,指微小生物,这里比喻地位低微的人。杜甫《谒文公上方》诗有:“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虚。”词人面对“累累枯冢”告诉人们:在岁月面前,无论王公贵戚,平面百姓一律平等,最终都将化为尘土。这一切感想,作者是经过了宦海的多次沉浮,对生命价值的深切反思和沉重感悟。
“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载酒”:携带着美酒。巷陌:街坊,这里指烟花巷。词人在感叹人生短暂的同时,脑海中又很自然地浮现出了过去美好生活的一个个回忆:他曾经携带着美酒,来到春色满园的林园中,对酒赏景;青年的时候,他也曾经在春意昂然中寻花问柳,没有辜负了大好的春光和自己的青春年华。
但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那毕竟是过去了的绮梦,老境来临,沈腰潘鬓消磨,是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当时已经五十三岁了的陆游不能不让人叹息。“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流年:流去的岁月,指光阴。围腰带剩:喻人老病,《南史·沈约传》:“(约)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点鬓霜新:双鬓花白。光阴流得很快,现在我已经人瘦弱衰老了,双鬓已经花白了。承接上句,词人由衷地发出了日月如梭,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的感叹。
词人在上片为读者阐述了一个真理:时间对我们每一个都是平等的。无论是王公贵胄和是平民百姓,最后都会在累累枯冢中,逐渐化为尘土。有道是“世间公道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人生犹如大梦,作者自己又何尝不是处于梦境中呢?面对着这变化了的一切,他回忆起在这片土地上自己的青春岁月,当年也曾载酒寻花,青楼问柳,到处留下足迹,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与和物质文化带来了恩惠,没有辜负青春年华。
下片写了许多自慰语和旷达语,以掩饰心中的惆怅。“交亲散落如云,又岂料、而今余此身。”?“交亲”:知交和亲友。知交和亲友象流云一般地飘散了。这里作者将人事的变换比作流云,因为云的变幻极快,所谓“风云变幻”,亲友都流散了,死的死,走的走。而今未曾料到的只剩下孤身单影,自己一个人回到了故乡。“又岂料、而今余此身”,与词的上片,“换尽旧人”相对应。故乡已经换尽旧人,惟有我未换,累累枯冢我还尚存人间。孑然一身回故乡,眼见亲友故交消亡了,面对累累枯冢,一种莫名的悲凉,怅惘之情,从词人心中油然而起,但作者还是极力安慰自己,“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幸好,我现在眼睛还算看得见,瘦弱的身体还算健康,品茶也能够知道茶的甘甜,吃饭也还能够嚼烂。这是标准的阿Q式的表白。紧接着这是阿Q式的无可奈何的自我标榜,词人又以“非惟我老,更有人贫”为宽慰自己:不要以为自己老迈了,还有许多的穷人活的比我更累呢。对陆游来说,作为一个离职的官宦,家在有佣仆使女,一般的家务琐事无须他处理,而故乡的穷人就不同了。所以,词人特地将“更有人贫”提出来,这也可以说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吧。作者曾在《书喜》诗中写道:“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这与此处的“幸眼明身健”四句的用词相同。作者万里西归,为什么还总是那样戚戚不欢,一而再、再而三地要用自慰来解脱呢??紧接着,作者作了回答:“躲尽危机,消残壮志”,原来陆游一生为官,志在恢复祖国的大好河山,希望自己能为祖国抗击金人的入侵而作出贡献,????他在不久,也是在故乡的山阴写下一篇《诉衷情》,全词是如下:“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便为金人所灭。陆游青壮年时期一心向往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四十八岁那年他曾经到西北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公署里参与军事活动。但是因为朝廷缺乏坚持北伐收复河山一贯的思想,主和苟安,所以他的满腹壮志和愿望只能变成满腔忧愤。他还在《夜读兵书》中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平身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但是一切的努力后来眼看都化作了泡影,“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在词中虽然一再自慰,但是,从他“躲尽危机,消残壮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心是无法宁静的。他在朝为官的时候,为了抗金大业,放言直陈己志,却屡屡遭到朝廷公侯的排挤,屈居下僚。危机虽然侥幸躲过,然而壮志已经消残。
“短艇湖中闲采蒪”?蒪(chun):水生植物名,又名水葵,可作羹。陆游在《寒夜移疾》诗中自注说:“湘湖在萧山县,产蒪绝美。”在“躲尽危机、消残壮志”、回到家乡的日子里,乘着小舟,在湖中悠闲地采蒪。这里,陆游的采蒪和其它人的采蒪有着不同之处,词人并不缺乏美味的菜肴,他采蒪主要还是在表现他的无奈,他的消磨时日。或者说他是去感受一下下湖采蒪的乐趣。当然,自己采来自己尝鲜,也不乏美妙之处。
结尾:“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我还有什么可以有遗恨的呢?现在我与渔翁饮酒同醉,与小溪旁的农民结为邻居,我感到这一切很满足了。这样的生活真得能让词人满足了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词中“吾何恨”三字透露了词人心中的不满。既然没有“恨”,又何必问。既然问了就应该是有恨。如果无恨,这问就显得无理;如果有恨,又是恨什么呢?词人没有回答,应该说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这就更让人感到陆游有的是让他痛苦难耐的恨。我们从直到他临死时候写下那首脍炙人口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陆游的恨是“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恨。这是陆游之所以千百年来成为后人无可遗忘的诗人、词人的重要原因。这也成为他的诗词让我们百颂不厌的重要原因!他的这种爱国主义情操是一以贯之的。他渴望沦陷区的收复和国家的统一的思想,这正是他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宝贵遗产。这样不说出来的恨,就更加使词人和读者痛苦难耐了。
综观全词,看似写得旷达轻松,实际上是含泪的微笑。读陆游的作品,常会使人血脉喷张,为他的爱国热诚所感动。梁启超曾经写下一首《读陆放翁集》的诗,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困干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如果改第二句?“百无聊赖以诗鸣”为“百无聊赖以词鸣”,同样是很恰当的。
范文二:六一、沁园春·有感【陆游】
孤鹤归来,
⊙●○○
再过辽天,
●●○○
换尽旧人。
⊙●⊙△
念累累枯冢,
●⊙○⊙●
茫茫梦境,
⊙○⊙●
王侯蝼蚁,
⊙○⊙●
毕竟成尘。
⊙●○△
载酒园林,
⊙●○○
寻花巷陌,
⊙○⊙●
当日何曾轻负春。
⊙●○○⊙●△
流年改,
○○●
叹围腰带剩,
⊙○○●●
点鬓霜新。
●●○△
交亲散落如云。
○○●●○△
又岂料而今余此身。
●⊙●○○⊙●△
幸眼明身健,
●⊙○⊙●
茶甘饭软,
⊙○⊙●
非惟我老,
⊙○⊙●
更有人贫。
⊙●○△
躲尽危机,
⊙●○○
消残壮志,
⊙○⊙●
短艇湖中闲采□。
⊙●○○⊙●△
吾何恨,
○○●
有渔翁共醉,
●○○●●
溪友为邻。
⊙●○△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范文三:格律对照词:陆游《沁园春
[1]格律对照词:陆游《沁园春?孤鹤归飞》
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念 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平平(增韵)中仄平平(韵),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交亲 零落如云, 又岂料如今馀此身。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对照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另,平仄转换、平仄错叶格以不同颜色区分韵部。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
[1]作叠韵。)
沁园春 雪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沁园春?山
王保君
万古群山,百岭雄奇,五岳纵横。望泰山耸立,谁曾撼动;昆仑伟岸,谁欲攀登。撼必移山,登则绝顶,酬志何分岁几更。须时日,上峰颠揽月,气贯云层。
人生,恰似长征,莫再叹中途功未成。盼黄山伐木,削成神杖;峨嵋采草,拧作仙绳。
[3]生欲登高,活当望远,直上青云如大鹏。争今世,傲群山绝顶,看我为峰 ~
范文四:沁园春
沁园春 ? 长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⒈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⒉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⒊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⒈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⒉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 , 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意象 , 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 , 鉴赏诗歌。
教学基本情况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沁园春缠馕》是高中第一册的第一课 , 属于古典诗词。这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 对古代诗词学习兴趣的重任 ,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再者 , 在这一课教与学的过程 中要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本课是授人以渔的最佳时机 ; 同时 , 本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相关基础知识 , 为以后的古典诗词鉴 赏作准备。总之 , 《沁园春 . 长沙》是高中生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基础和门槛。 2. 教学思路与方法 :
【教学思路】
(1)学习诗词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 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导人这一环节中 , 可以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 , 与 学生一起诵读、品味 ,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不管从哪个角度看 , 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 由此 , 要采用涌读方式 , 帮学生疏通字词 , 解决词意 , 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 感觉。
(3) 在诗词中 , 景与情是密切相关、 相辅相成的。 即 :景是情的肌肤 , 是可感 , 可亲 的 ; 情是景的灵魂 , 是轻灵 , 缭绕妙的。因此 , 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 , 进而 把握诗情画意 , 进而了解作者情感。在教学中 , 应该着重落实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
1
但又不能局限于对景的分析 , 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4) 在诗词赏析之中, 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 可以考虑设计开放性的 训练,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
(5)在高中阶段 , 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的理解较初中的水平有所提高, 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如 《沁园春·雪》 ), 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 , 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 特点 , 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 , 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
(6)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读,力求达到当堂背诵之目的。 【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 ,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 , 本课教学采 用以学生为主体 , 开拓学生思路 , 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师生互动 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 , 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特别强调的是 :诵读必须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与本课相关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典例 :文章的写作背景资料 , 毛 泽东的生平及思想资料,**游泳的历史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中写秋的名篇名 句 , 等等。教师准备《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的朗读音频资料。
教学用时 :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导入新课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
空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
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笔下的秋, 领会它的意境, 同时感受感受毛泽 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1、解题
“ 沁园春 ” 是词牌名, “ 长沙 ” 是题目。相传东汉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明帝女儿沁 水公主园林, 后人作诗咏其事, 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又名 《寿星明》 、 《洞庭春色》 等,双调一百四十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2
某些词牌的命名, 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 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 则不一定 受此限制, 可以赋词牌本意, 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 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 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 为 “ 曲词 ” 或 “ 曲子词 ” ,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 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 “ 诗余 ” 。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58字 以内为小令; 59至 90字为中调; 91字以上为长调。
2、背景
现在,让我们重温历史的画面,来了解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1925年 2月,**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 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 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缠馕》 。
三、诵读感悟
大家边看课文边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 放范读录音,听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2,朗读全诗,进一步熟悉全诗内容
⑴初读,入境,审美感知 —— 学生自由朗读
⑵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四、探究研讨
1、思考:诗的开头三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有哪些意象?)
(明确):时间(寒秋)、地点(湘江,橘子洲头)。
2、思考: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开头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明确):在深秋时节,**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我们再看 “ 独立 ” 二字 , “ 独立 ” 能否改为 “ 站立 ”“ 直立 ” 等?为什么 ?
(明确):不行。 “ 独立 ” 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力当中流砥柱的气 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锡正在通缉**。诗人身处险境却能 “ 独立寒 秋 ” ,表现了他的坦荡和从容。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 “ 独坐敬亭山 ” 闲适, 柳宗元 “ 独钓寒江雪 ” 隐逸,晏殊 “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超脱。
3
(教师点拨):它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环境 , 展现给我们这样的一个情景:在深秋 的季节, 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 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这 “ 独 立 ” 既客观地介绍了独自一人的情况,又含有一种卓然特立的意味,表现了一种 不凡的英雄气概。
4、 我们再看 “ 寒秋 ” 二字。 在多数古典诗词中 ,“ 秋 ” 总是和 “ 悲 ” 或 “ 愁 ” 等情感联系在 一起 ,. 如 “ 悲哉 , 秋之气也 ” ; “ 秋风萧瑟天气凉 ” ;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 “ 秋风秋雨愁 煞人 ”…… 这首词中的秋是不是也是以悲或愁为基调呢 ? 让我们继续下看:
5、一个 “ 看 ” 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 “ 万类霜天竞自由。 ” 】
对,共七句。在古诗词中这叫 “ 一字领起 ” ,俗称 “ 领字 ” (板书) ,一般上下阕各 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初中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 “ 望 ” 。对,也是控制七句 直到 “ 欲与天公试比高 ” 。 】
6.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我请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个别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理想。朗读指导:“ 看 ” 字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 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 “ 万类霜天竞自由 ” 是哲理概括,要 有彻悟、慨叹之情。 】
思考刚才的问题。 【七句一共六幅画面(最后一句是总括) 。 】
这几句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① 前两句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诗人是怎样看的?【放眼望去,是 “ 远眺 ”── 这写得是远景,静景。 】 [板书 ]
② 接下来两句 “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 , 诗人的视线又怎样? 【收回来, 是 “ 近观 ”── 这写得是近景,静景、动景。 】 [板书 ]
③“ 鹰击长空 ” 怎样看?写得什么景?【 “ 仰视 ”── 高景,动景。 】 [板书 ]
④“ 鱼翔浅底 ” 怎么看?写得什么景?【 “ 俯视 ”── 低景,动景。 】 [板书 ]
7、 (教师启发) :旧体诗词很讲究炼字,往往能一字传神,同学们找一找,在这 些景物描写中,哪些字用的特别传神。能说说理由更好。
(明确) :遍、染、透、争、击、翔。
请同学们挑出一个字来说说看,这个字妙在哪里?
(教师总结)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写的是远景, “ 遍 ” 字表现了万山的颜色都 变成了红色,范围很广; “ 染 ” 字则把天然说成人工,仿佛那是人有意染成的壮美 景色,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 “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写的是近景, “ 透 ” 字显 出江水碧绿清澈,绿色又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一个 “ 争 ” 字,给碧绿清澈的江 面又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显示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 鹰击长
4
空 ” 用 “ 击 ” 而不用 “ 飞 ” , 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 “ 鱼翔浅底 ” 用 “ 翔 ” 而不用 “ 游 ” ,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 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教师补充) :另外,还要注意两个字,一个是 “ 看 ” 字 . ,一个是 “ 竞 ” 字。
“ 看 ” 字领起了从 “ 万山红遍 ” 到 “ 万类霜天自由 ” 这一部分,所以,它是 “ 领字 ” 。没 有它,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将从何而来呢?至于 “ 竞 ” 字,大家猜猜看,它在 诗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 :“ 竞 ” 字所在的这一句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 :总结作用。 (思考) :总结什么?
(明确) :总结了上面的秋景特点。
(思考) :什么特点?
(明确) :竞自由。
(教师总结) :对。竞自由就是争自由,诗人笔下的这些景物都有 “ 争 ” 这个的特 点。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以及宇宙间万物都在秋天里自由舒展,蓬 勃生长, 竞相显示它们旺盛的生命力。 看来呀, 秋景不仅只有 “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 ,还有像这样的盎然生机。
(教师启发)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诗人心中复杂的情绪 呢?那么,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
(学生诵读)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教师阐发) :是啊,诗人在问 “ 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 的真正主人呢? ” (问) :你们认为谁是主宰苍茫大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在学生讨论中,结束这节课教学;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内:意境描述 —— 再次默读上阙,将眼前再现的情景描述出来。
3.课外:将你的 “ 意境描述 ” 进一步完善、丰富,写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课下相互交流。
附:板书设计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时间 ) (地点 )
(特定环境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景 ) (静景) 万类霜天 怅寥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景 ) (静 — 动) 竞 问苍茫大地
鹰击长空 (上) (动景) 自由 谁主沉浮
5
鱼翔浅底 (下) (动景)
(分) ———————————————————— (总)
(景 ) —————————————— (情)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⒈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 了解什么叫做意象, 初步进行诗歌鉴 赏。
⒉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⒊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⒈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⒉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 , 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意象 , 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 , 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导入新课
“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 十六岁, 风华正茂时, **立下这般豪言壮语。 如果说年轻时代是时势造就这 个英雄,那么接着就是英雄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面对秋景, 伟人博大的胸怀已初露端倪, 这节课让我更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 界,去倾听那雄浑的心跳 ——
二.探究研讨
㈠诵读感知
师:谁来为大家诵读一下词的下阕?
㈡内容探究
探究一:上阕提出 “ 谁主沉浮 ” 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 “ 百侣 ” 与上阕的哪 个词呼应?
6
明确:
“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 独立 ” 。
“ 橘子洲 ” 是青年**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 地重游, 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 1911年, 18岁的**来到长沙, 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 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 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 1918年 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 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 ,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 重视。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c.1915年 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
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探究二: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统领到哪里?这几句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 同 学少年 ” 是怎样的一群人?
明确:忆。 “ 粪土当年万户候 ” 。是的,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
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 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 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 “ 谁主沉浮 ” 这一重大问题。 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 “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 , 也非当代某些青年 “ 我拿青春赌明天 ” 。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 “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 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 “ 我以我血荐轩辕 ” 的誓言,** “ 面 壁十年图破壁 ” 、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的崇高理想。
忆的是 “ 同学 ” 、 “ 书生 ” ,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探究三:最后三句:“ 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 ” 这三句的大意是什么? 你对这三句是怎样理解的呢?
明确: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 “ 谁主沉浮 ” 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 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 “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的热血青 年来主宰。 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抒发了改造的 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
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 “ 主沉浮 ” 。**青年时代就有 “ 自信人生 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 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 —— 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 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 上阕由 “ 立 ” 到 “ 看 ” 再到 “ 问 ” , 下阕由 “ 忆 ” 到 “ 记 ” , 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 意境, 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美学家朱
7
光潜先生说:“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 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 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 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 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 理清思 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 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 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 真切感受青年 **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三:《沁园春·长沙》歌曲 ]
㈢归纳主题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 集体备课内容
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 蔑视反动统治者, 改造旧 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拓展延伸
师:从诗词中我们欣赏到伟人年轻时的英姿勃发, 那同学们该在年轻的时候树立 怎样的人生理想呢?
师:学完这首词,你都有哪些收获呢?结合文本内容说说。
四、诵读回味
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五.作业
秋景什么颜色?请以《我心中的秋色》为题写一篇散文。
附:板书设计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革命形象
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革命斗志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革命行动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革命精神
谁主沉浮
教学后记 :
8
范文五:沁园春
《沁园春〃雪》是**主席的名篇,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 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 并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 抒发诗人伟大的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主席于 1936年 2月所作。 “沁园春”为词牌名。 1936年 2月, **同志和彭德怀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 准备渡河东征, 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 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 诗兴大发, 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沁园春〃雪》 。 1945年 8月日本投降后,**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1945年 10月应 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主席回到延安后,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这首 词。 11月 4日,重庆《新民报》刊出传抄件。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 1951年 1月 8日, 《文汇报》附刊曾将**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体裁为“词” ,这种体裁也叫“长短 句” 。
编辑本段原文,注释
《沁园春〃雪》 **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注释:
1.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2.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3.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rào 饶 ) :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 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4.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5.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 (yíng 盈 ) 政 (前二五九——前二一○ ) ,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 帝刘彻 (前一五六——前八七 ) ,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6.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 才华。 “略输文采” , 是说秦皇汉武, 武功甚盛, 对比之下, 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7. 唐宗宋祖 :唐太宗李世民 (五九九——六四九 ) ,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 赵匡胤 (yìn 印 )(九二七——九七六 ) ,宋朝的创业皇帝。
8.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 骚》 ,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9.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 (见《汉书〃匈奴传》 ) ,后以“天骄”泛称强盛 的边地民族。
10. 成吉思汗 (hán) :元太祖铁木真 (一一六二——一二二七 ) 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 的尊称, 意思是 “强者之汗” (汗是可汗的省称, 即王 ) 。 后来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元, 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 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11.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 比喻高强的射手。 “只识弯弓射大雕” ,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译文
北方的风光,
千里冰封冻,
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
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
宽广的黄河上下,
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
高原好像蜡白色的巨象在奔驰,
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
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
分外美好。
江山十分媚娇,
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
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一代上天骄宠的儿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英雄豪杰,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本谓一百十四字。起首三句均四字,上两句句法相同,俱为仄仄平平。 (孤字可仄)第 三句起平韵,重在第三字,必须用仄,是为拗句。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第四、五为四字 对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与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第六句与第五句同。第七句四字 协韵,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第八、九句又为四字对句,与 ﹝ 过秦楼 ﹞ 起二句同。 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务用平仄平,亦拗句也。第十一句三字,应作平平仄,是 乃定格。第十二、第十三,实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两句四字对偶尔加一字豆;惟平仄 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后阕起首二字协韵,俱平声。次句四字,同前阕次句。第三句 八字,上一下七,盖即前阕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第四句以下全与前阕同。
(前阕后九句与后阕后九句字数与平仄相同。此调一般都用较多的对仗。 )
整体把握
这首词写于 1936年 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率长 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 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 **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 白雪覆盖的塬 (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 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 上视察地形,欣赏“北 国风光” ,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北国风光” 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 “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 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 “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 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 “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 ,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 有很大的想像成分, 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 “望” 字之下, 展现了长城、黄河、 山脉、 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 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 大祖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 ,这是从南到北, “大河上下” ,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 正与前面“千里” “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 气魄。 “惟余莽莽” “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 “冰封” 。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 壮阔景象。 “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 滔的雄壮气势。 这四句用视觉形象, 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 更显 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 一句,表现“山” “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山” “原”都是静 物,写它们“舞” “驰” ,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 起伏, 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 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 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 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翻出一派新 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 “看”字与“望”字照应; “红装素裹” , 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 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分外妖 娆” ,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 对“北国风光”作总评;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 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 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 奋斗。 一个 “竞” 字, 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 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 “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 “惜”字总领七个句子, 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 有代表性的人物, 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 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 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
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 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 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 “弯弓射大雕” ,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 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 物来带领。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 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 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关于写雪的诗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 飞雪 。 (岑参 ,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杜甫 , 《 绝句 》 )
“欲渡 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李白 , 《行路难》 )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 (刘长卿 ,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
“孤舟蓑笠翁,独钓 寒江雪 。 ” (柳宗元 , 《江雪》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王安石 , 《梅花》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高适, 《别董大》 )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梨花 开。 ” 唐〃岑参《 白雪 歌送武判官归京》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唐〃 韩愈《春雪》 ;
“雪似 梅花 ,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 宋〃 吕本中《踏莎行》 。
“ 宫城 团回凛 严光 ,白天碎碎堕琼芳。 ” 唐〃 李贺 《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
“天街飞辔踏 琼英 ,四顾全疑在玉京。 ” 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
“落尽 琼花 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 宋〃 杨万里 《观雪》 ;
“对 琼瑶 满地,与君酬酢。 ” 宋〃 辛弃疾 《和廓之雪》 。
玉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 松萝 万朵云。 ” 唐〃 元稹 《南 秦雪 》 ;
“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 ” 宋〃 司马光 《雪霁登 普贤 阁》 ;
“ 岘山 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 唐〃 吕岩 《剑画此诗于 襄阳 雪中》 ;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 黄莺 。 ” 元〃华幼武《春雪》 ;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 ” 宋〃 苏轼 《 和田 国博喜雪》 。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 唐〃 高骈 《对雪》 ;
“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 ” 宋〃楼钥《 谢林 景思和韵》 ;
“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 ” 元〃白朴《 天净沙 〃冬》 。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沁园春孤鹤归来(飞)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