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万维网之父
万维网之父Tim Berners-Lee简介
您现在正在上网对吧。我想您也知道您现在浏览的网页称之为Web,但是您知道是谁创造了Web吗?NO,不是微软,也不是网景,而是一个出生于伦敦的人:蒂姆·伯纳斯一李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蒂姆·伯纳斯一李拥有出众的才华,当时尚在牛津大学学习的蒂姆曾经试图找出一种能像人脑一样通过神经传递、自主作出反应的程序,蒂姆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编制成功了第一个高效局部存取浏览器Enguire,并把它应用于数据共享浏览,这也是我们所知的最早的浏览器之一了。1989年3 月,蒂姆向CERN递交了一份立项建议书,建议采用超文本技术(Hypertext)把CERN内部的各个实验室连接起来,在系统建成后,将可能扩展到全世界。当时是超文本技术刚刚出现的时期,国际间的超文本学术会议频频举行,每次都有大量论文涌现。但是,除了蒂姆,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将超文本技术引入计算机网络中来。终于在1989年的夏天,蒂姆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Web服务器和第一个Web客户机。 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只能算是一个简单的电话号码查询,但它却实实在在是一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编辑器。1989年12月,蒂姆为他的发明正式定名为World Wide Web,即我们熟悉的WWW;1991年5月WWW在 Internet上首次露面,从此揭开了Internet的新纪元,从此我们也开始了网上的冲浪。
【人生历程】后来蒂姆进入大学,1976年蒂姆从牛津大学物理系毕业 后,曾经供职于英国一些高技术公司,从事集成电路和系统设计研究,其出众的才华逐渐得以展露。198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蒂姆来到瑞士的日内瓦,进入著名的由欧洲原子核研究会CERN建立的粒子实验室。在这里年轻的蒂姆接受了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为了使欧洲各国的核物理学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及时沟通传递信息进行合作研究,委托他开发一个软件,以便使分部在各国各地物理实验室、研究所的最新信息-数据、图像资料可供大家共享。软件开发虽非蒂姆的本行,但强有力的诱惑促使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早在牛津大学主修物理时蒂姆就不断地思索,是否可以找到一个"点",就好比人脑,能够透过神经传递、自主作出反应。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编制成功了第一个高效局部存取浏览器"Enguire",并把它应用于数据共享浏览等,取得了成功。 初战胜利大大激发了蒂姆的创造的热情,小范围的计算机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已不再是目标,蒂姆把目标瞄向了建立一个全球范围的信息网上,以彻底打破信息存取的壁垒。1989年3 月,蒂姆向CERN递交了一份立项建议书,建议采用超文本技术(Hypertext)把CERN内部的各个实验室连接起来,在系统建成后,将可能扩展到全世界。这个激动人心的建议在CERN引起轩然大波,但这里终究是核物理实验室而非计算机网络研究中 心,虽有人支持但最后仍没有被通过。蒂姆并没有灰心,他花了2个月重新修改了建议书,加入了对超文本开发步骤与应用前景的阐述,用词恳切,并再一次呈递上去;这回终于得到了上司的批准。于是蒂姆得到了一笔经费,购买了一台NEXT计算 机,并率领助手开发试验系统。 80年代后期超文本技术已经出现,当时还有国际间的超文本学术会议,每次都有上百篇的有关超文本的论文问世,但没有人能想到把超文本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上来:超文本只是一种新型的文本而已。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有一次蒂姆端着一杯咖 啡,走在实验室走廊上经过怒放的紫丁香花丛,盛夏幽雅的花香伴随着醇香的咖啡味飘入实验室,霎那间里蒂姆脑中灵感迸发:人脑可以透过互相联贯的神经传递信息(咖啡香和紫丁香),为什么不可以经由电脑文件互相连接形成"超文本"呢?说干就干,1989年仲夏之夜,蒂姆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Web服务器和第一个Web客户机。虽然这个Web服务器简陋得只能说是CERN的电话号码簿,它只是允许用户进入主机以查询每个研究人员的电话号码,但它实实在在是一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编辑器。1989年12月,蒂姆为他的发明正式定名为World Wide Web,即我们熟悉的WWW;1991年5月WWW在 Internet
上首次露面,立即引起轰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广泛推广应用。
国际互联网Internet 60年代就诞生了,为什么没有迅速流传开来呢?其实,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联接到Internet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网络的权限也很分明,而且网上内容的表现形式极端单调枯燥。Web通过一种超文本方式,把网络上不同计算机内的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可以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从一台Web服务器转到另一台Web服务器上检索信 息。Web服务器能发布图文并茂的信息,甚至在软件支持的情况下还可以发布音频和视频信息。此外,Internet的许多其它功 能,如E-mail、 Telnet、 FTP、 WAIS 等都有可通过Web实现。美国著名的信息专家《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教授认 为:1989年是Internet历史上划时代的分水岭。的确WWW技术给Internet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Web浏览的方式给了互联网靓丽的青春。
在今天作为Web之父的蒂姆·贝纳斯一李已经功成名就。但并不象大多数普通人都认为的那样,和其它科学发明一样,环球网(WWW)的建立是通向致富的捷径。与那些依托互联网一夜暴富之士相比,蒂姆仍然坚守在学术研究岗位上,那种视富贵如浮云的胸襟,真正表现了一个献身科学的学者风度。
是不是蒂姆没有看到WWW的价值呢?不是的。其实早在1992年,也就是著名的网景公司的马克·安德森发明的浏览器尚未问市之前,蒂姆和他的研究伙伴曾向欧洲权威的律师咨询,考虑开放"网软"公司(Websoft)销售网络浏览器软件,但他最后放弃了这个决定。因为蒂姆当时预见到一旦他的浏览/编辑器问世,势必引起网络软件大战,使国际互联网陷入割据分裂,为了他所钟爱的WWW事业,他决定在WWW的百家争鸣中扮演一个技术直辖市的角色,而不是角逐财富的商人。
90年代以来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正如蒂姆所预见的,网景与微软的浏览器之争,被称为环球第一商战,快速膨胀的网络已有瘫痪之虞。为此在1994年,蒂姆创建了非赢利性的环球国际集团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邀集Microsoft、 Netscape、 Sun、Apple、IBM 等共155家互联网上的著名公司,致力达到WWW技术标准化的协议,并进一步推动Web技术的发展。蒂姆坚持,W3C最基本的任务是维护互联网的对敌性,让它保有最起码的秩序。
他反复重申建构Web技术的初衷是籍由WWW作为创意和效率的工具,提供使用者更好的共事与资讯获取交流环境,但当前WWW的增长象"缓慢地深层爆炸"般的(蒂姆语)进军商业领域,欲局限人际关系沟通的后果是作为创始者始料未及和十分遗憾的一点。总部设在美国麻省理工(MIT)的W3C现已有40余名工作人员,分工为若干研究开发小组,任务就是力图引导网络革命的发展方向,蒂姆风趣地把它称之为一项"如驾驶着大雪橇从山顶上以加速度向下滑的惊险工作"。
当1996年底美国《研究和发展杂志》授予蒂姆Scientist of the Year(年度科学家)称号时,蒂姆·伯纳斯-李认为WWW开启信息时代新纪元,不过是"偶然的因缘""水到渠成而已"。他也不后悔没有自组网络软件公司,这对他来说,只是"取与舍",并非"得与失"。回顾过去,蒂姆----这位满怀浪漫理想主义的科学确家,以谦和的语气说:"Web倒是可以给梦想者一个启示--你能够拥有梦想,而且梦想能够实现。"的确,Web是蒂姆在紫丁香和实验室之间的梦想,而伟大的国际互联网正是由无数象蒂 姆·伯纳斯-李这样的先驱们的无私耕耘下成长起来的。
范文二:万维网之父
你一定要坚强,即使受过伤,流过泪,也能咬牙走下去。因为,人生,就是你一个人的人生。 ====================================================================
========
万维网之父Tim Berners-Lee简介
您现在正在上网对吧。我想您也知道您现在浏览的网页称之为Web,但是您知道是谁创造了Web吗,NO,不是微软,也不是网景,而是一个出生于伦敦的人:蒂姆?伯纳斯一李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蒂姆?伯纳斯一李拥有出众的才华,当时尚在牛津大学学习的蒂姆曾经试图找出一种能像人脑一样通过神经传递、自主作出反应的程序,蒂姆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编制成功了第一个高效局部存取浏览器Enguire,并把它应用于数据共享浏览,这也是我们所知的最早的浏览器之一了。1989年3 月,蒂姆向CERN递交了一份立项建议书,建议采用超文本技术(Hypertext)把CERN内部的各个实验室连接起来,在系统建成后,将可能扩展到全世界。当时是超文本技术刚刚出现的时期,国际间的超文本学术会议频频举行,每次都有大量论文涌现。但是,除了蒂姆,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将超文本技术引入计算机网络中来。终于在1989年的夏天,蒂姆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Web服务器和第一个Web客户机。 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只能算是一个简单的电话号码查询,但它却实实在在是一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编辑器。1989年12月,蒂姆为他的发明正式定名为World Wide Web,即我们熟悉的WWW;1991年5月WWW在 Internet上首次露面,从此揭开了Internet的新纪元,从此我们也开始了网上的冲浪。
【人生历程】后来蒂姆进入大学,1976年蒂姆从牛津大学物理系毕业 后,曾经供职于英国一些高技术公司,从事集成电路和系统设计研究,其出众的才华逐渐得以展露。198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蒂姆来到瑞士的日内瓦,进入著名的由欧洲原子核研究会CERN建立的粒子实验室。在这里年轻的蒂姆接受了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为了使欧洲各国的核物理学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及时沟通传递信息进行合作研究,委托他开发一个软件,以便使分部在各国各地物理实验室、研究所的最新信息,数据、图像资料可供大家共享。软件开发虽非蒂姆的本行,但强有力的诱惑促使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早在牛津大学主修物理时蒂姆就不断地思索,是否可以找到一个"点",就好比人脑,能够透过神经传递、自主作出反应。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编制成功了第一个高效局部存取浏览器"Enguire",并把它应用于数据共享浏览等,取得了成功。 初战胜利大大激发了蒂姆的创造的热情,小范围的计算机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已不再是目标,蒂姆把目标瞄向了建立一个全球范围的信息网上,以彻底打破信息存取的壁垒。1989年3 月,蒂姆向CERN递交了一份立项建议书,建议采用超文本技术(Hypertext)把CERN内部的各个实验室连接起来,在系统建成后,将可能扩展到全世界。这个激动人心的建议在CERN引起轩然大波,但这里终究是核物理实验室而非计算机网络研究中 心,虽有人支持但最后仍没有被通过。蒂姆并没有灰心,他花了2个月重新修改了建议书,加入了对超文本开发步骤与应用前景的阐述,用词恳切,并再一次呈递上去;这回终于得到了上司的批准。于是蒂姆得到了一笔经费,购买了一台NEXT计算 机,并率领助手开发试验系统。 80年代后期超文本技术已经出现,当时还有国际间的超文本学术会议,每次都有上百篇的有关超文本的论文问世,但没有人能想到把超文本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上来:超文本只是一种新型的文本而已。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有一次蒂姆端着一杯咖 啡,走在实验室走廊上经过怒放的紫丁香花丛,盛夏幽雅的花香伴随着醇香的咖啡味飘入实验室,霎那间里蒂姆脑中灵感迸发:人脑可以透过互相联贯的神经传递信息(咖啡香和紫丁香),为什么不可以经由电脑文件互相连接形成"超文本"呢,说干就干,1989年仲夏之夜,蒂姆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Web服务器和第一个Web客户机。虽然这个Web服务器简陋得只能说是CERN的电话号码簿,它只是允许用户进入主机以查询每个研究人员的电话号码,但它实实在在是一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编辑器。1989年12月,蒂姆为他
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
你一定要坚强,即使受过伤,流过泪,也能咬牙走下去。因为,人生,就是你一个人的人生。 ====================================================================
========
的发明正式定名为World Wide Web,即我们熟悉的WWW;1991年5月WWW在 Internet上首次露面,立即引起轰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广泛推广应用。
国际互联网Internet 60年代就诞生了,为什么没有迅速流传开来呢,其实,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联接到Internet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网络的权限也很分明,而且网上内容的表现形式极端单调枯燥。Web通过一种超文本方式,把网络上不同计算机内的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可以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从一台Web服务器转到另一台Web服务器上检索信 息。Web服务器能发布图文并茂的信息,甚至在软件支持的情况下还可以发布音频和视频信息。此外,Internet的许多其它功 能,如E-mail、 Telnet、 FTP、 WAIS 等都有可通过Web实现。美国著名的信息专家《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教授认 为:1989年是Internet历史上划时代的分水岭。的确WWW技术给Internet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Web浏览的方式给了互联网靓丽的青春。
在今天作为Web之父的蒂姆?贝纳斯一李已经功成名就。但并不象大多数普通人都认为的那样,和其它科学发明一样,环球网(WWW)的建立是通向致富的捷径。与那些依托互联网一夜暴富之士相比,蒂姆仍然坚守在学术研究岗位上,那种视富贵如浮云的胸襟,真正表现了一个献身科学的学者风度。
是不是蒂姆没有看到WWW的价值呢,不是的。其实早在1992年,也就是著名的网景公司的马克?安德森发明的浏览器尚未问市之前,蒂姆和他的研究伙伴曾向欧洲权威的律师咨询,考虑开放"网软"公司(Websoft)销售网络浏览器软件,但他最后放弃了这个决定。因为蒂姆当时预见到一旦他的浏览/编辑器问世,势必引起网络软件大战,使国际互联网陷入割据分裂,为了他所钟爱的WWW事业,他决定在WWW的百家争鸣中扮演一个技术直辖市的角色,而不是角逐财富的商人。
90年代以来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正如蒂姆所预见的,网景与微软的浏览器之争,被称为环球第一商战,快速膨胀的网络已有瘫痪之虞。为此在1994年,蒂姆创建了非赢利性的环球国际集团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邀集Microsoft、 Netscape、 Sun、Apple、IBM 等共155家互联网上的著名公司,致力达到WWW技术标准化的协议,并进一步推动Web技术的发展。蒂姆坚持,W3C最基本的任务是维护互联网的对敌性,让它保有最起码的秩序。
他反复重申建构Web技术的初衷是籍由WWW作为创意和效率的工具,提供使用者更好的共事与资讯获取交流环境,但当前WWW的增长象"缓慢地深层爆炸"般的(蒂姆语)进军商业领域,欲局限人际关系沟通的后果是作为创始者始料未及和十分遗憾的一点。总部设在美国麻省理工(MIT)的W3C现已有40余名工作人员,分工为若干研究开发小组,任务就是力图引导网络革命的发展方向,蒂姆风趣地把它称之为一项"如驾驶着大雪橇从山顶上以加速度向下滑的惊险工作"。
当1996年底美国《研究和发展杂志》授予蒂姆Scientist of the Year(年度科学家)称号时,蒂姆?伯纳斯-李认为WWW开启信息时代新纪元,不过是"偶然的因缘""水到渠成而已"。他也不后悔没有自组网络软件公司,这对他来说,只是"取与舍",并非"得与失"。回顾过去,蒂姆----这位满怀浪漫理想主义的科学确家,以谦和的语气说:"Web倒是可以给梦想者一个启示--你能够拥有梦想,而且梦想能够实现。"的确,Web是蒂姆在紫丁香和实验室之间的梦想,而伟大的国际互联网正是由无数象蒂 姆?伯纳斯-李这样的先驱们的无私耕耘下成长起来的。
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
范文三:BBC专访万维网之父
提姆· 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 )因发明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 )而著称于世。他与BBC 制作人员前往加纳,观摩互联网在加纳的发展与应用。在这次行程中,他谈及过去的一些经历和欧洲核研究机构的技术如何让他发明了万维网。
提姆:1976年,我在牛津大学学物理,快毕业了,却不知道将来该干什么,因为我不认识任何一个别的物理学的博士,不知道该以谁为榜样继续研究物理,而其实这段时间我一直也在摆弄电脑。在读博士第三年我给自己做了台电脑,因为那个时候微机处理的芯片刚刚上市。我买了一块6800,自己装了起来。特别兴奋。
我这一代人幸运的地方是我很小的时候就会用电磁做继电器放在学校的操场上。等到我后来开始看到电磁、继电器、电铃等等东西已经用到极限需要新功能的时候,晶体管就出来了,而且到伦敦的托特南路一带的便宜电器店花一点钱就能买到。
那时侯的晶体管有的好用,有的不工作。我们就自己测试,然后组装成晶体管线路。到了我上中学的时候,我和朋友们一起做晶体管越做越复杂,有的还能储存一点信息。再后来我就用那些芯片做了一台终端机,能在屏幕上显示字符。再后来,我们就能做电脑,不过要用很大、很复杂的逻辑板。
科技发展很快突然有一天,这些芯片就变成只有两英寸这么长了。等我毕业的时候我有自制的电脑,对微机处理系统也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还知道怎么从零开始设计程序。那时侯不是很多人知道这些,所以我就进了电子行业。这个行业的人用装了微机处理器的小卡片代替很多的设备,这么一个小卡片能做那么多设备所做的每一件事,我就得知道怎么设计这种能做很多事情的卡,设计微型处理器能做出同样的事情。
这很有意思,很有乐趣。我们办公室有几台微机处理器,家里也有一台。这就像一个全新的世界,充满了刺激,因为这些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你可以买些东西然后自己组装成电脑。你可以做以前只能在计算机中心才能干的事情,现在都可以自己做了。那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我很高兴自己没有错过这样的时代。
问:那对你在欧洲核研究机构所做的研究提供了什么信息方面的帮助?
提姆:这些都是早在1976年之前的事了。四年之后,我做起了电脑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咨询工作。因为到1980年,他们需要人很快编一个程序,原因是他们已经起步晚了。所以他们就在六个月内聘了20个人,我就去了,就像美国西部需要在放牧季节雇佣牛仔一样。我们就是重新编写程序。我们也得整理出各种程序之间的联系。
后来我觉得,欧洲核研究机构是个很有意思的工作环境,几年后我就去了那里,一是因为我想去外国,去一个有意思的地方,那里的人可以围坐一起,一边喝咖啡,一边讨论一些不着边际的想法。跟来自不同国家的聪明人一起讨论如何设计一些不同的,从来没有造过的机器,是很有诱惑力的。
问:的确,不光是造前人没有造过的机器,还有以前没有过的系统。你能讲讲为什么发明万维网吗?
提姆:我发明是我需要它,在没有它之前很多事情都很难办。我当时在欧洲核研究机构,很有意思的工作环境,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不同大学的人为不同的机构服务。因为大家服务的公司不同,结果买的电脑不一定相同,软件也不一致,文件处理也用不同的系统。而我要工作的时候,就得编一个程序让这个系统和那个系统能对话沟通。于是我就去找这个、那个系统都是如何运作的。我找了很多人,向他们询问所用的系统是怎么工作。
发明万维网这个想法就是要有一个地方我们都能获得想要的东西。在万维网之前,大家的资料都在自己的系统里,彼此没有联系。从一个系统里找到你想要的信息之后,你得抄下来,再到另一个系统里去,有时候还要全文再输进去。所以万维网就是要让大家都联系起来。我觉得当时花时间做这样一个工作还是非常值得的。
范文四:万维网之父获得图灵奖
万维网之父获得图灵奖,却担忧互联网的未来
Tim Berners-Lee爵士。图片来源/bbc.com
Tim Berners-Lee(蒂姆 ? 伯纳斯 - 李爵士),因其发明了万维网,第一个浏览器,及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整个万维网建立的基础),获得了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ACM)颁发的2016年图灵奖(Turing Award)。
图灵奖被称为计算机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必须在计算机领域作出具有持久重大影响的先进技术贡献。它得名自世界计算机科学的先驱、英国科学家、曼彻斯特大学教授阿兰?图灵,他在二战期间带领英国情报团队破解了纳粹Enigma密码,并构思出计算机的基本设计。往届图灵奖得主包括数据库大神Michael Stonebraker,共同发明因特网的Vint Cerf和Robert Kahn等。
Berners-Lee现任麻省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的负责人,他同时任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又称W3C理事会)会长。
Berners-Lee对万维网的初步构想于1989年提出。当时他任职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CERN)。他发现,由于实验室人员的流动,研究中心一些有价值的项目信息不断流失,电脑之间不能互通信息,实验室的电脑对信息管理也没有帮助。因此,他想开发一种任何人都能在上面发表、保存文档的网络,方便世界各地使用不同型号电脑与软件的学者交流讯息,互通有无。
于是,他先为研究所开发了一套电话号码簿的网页服务,并与1990年制作出世界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很多人登陆这套系统查找电话号码,有些用户为了使用方便而安装了这个网页浏览器。1990年12月25日,他成功利用互联网实现了HTTP客户端与服务器的第一次通讯。随后,这套网页服务系统从CERN内部扩散到了高能物理研究领域,接着开始爆发式增长,成了如今的规模。
Berners-Lee把万维网从专业人士和少数狂热分子的数据传输系统转变为普通人的技术,他也因此于2004年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为爵士。
Tim Berners-Lee爵士用这台NeXT电脑运行世界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图片来源/bbc.com
在他的愿景里,万维网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他在1990年免费向世界发放了代码,没有申请知识产权。如果当时他作出不同的决定,今天的网络世界可能是另一番模样。
也正因为持有这样的价值观,他对目前互联网的异化非常警觉。在他今年发表于世界经济论坛的一篇论文里,他提到可能摧毁互联网的三种黑暗力量:个人隐私无法受到保护,不实消息的传播,以及政治广告赞助流程的不透明。
获得图灵奖之后,Berners-Lee接受了一系列媒体采访,也趁机表明了自己对目前互联网发展的态度。
和英国《卫报》谈到网络隐私问题时,他批评了英国近期由上议院签署通过的《调查权力法案》,更是直斥近日美国国会通过,且特朗普已签署的废除《宽带隐私保护协议》的行为“恶心(disgusting)”。这意味着,未来美国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在未获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可以收集用户浏览数据等敏感资料,并售予广告商。
“我担心的不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们盗取用户个人数据并售卖,他们如果真的这么做的话绝对会被告上法庭。我担心的是这整件事情表现出来的一种趋势和态度。这种态度很吓人,这个法案很恶心,因为每个人上网的时候都是脆弱的。”
他说,人们上网,就像病人找医生一样,彼此是存在信任的。
当互联网还是件新鲜事的时候,人们上网做的事往往都是很私人的。他们上网寻找关于癌症的信息,和深爱的家庭成员亲密聊天,这些信息完全透露了他们是怎样的人。互联网了解他们,比他们了解自己还多。
保护个人隐私,是美国价值观中很核心的一部分,无关党派。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应该捍卫这项权利。我对共和党人设法废除《宽带隐私权力》感到十分震惊,这个法案后续将会,也肯定会遭受到极大阻力。
他向BBC表示,如果FCC(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未来有任何伤害互联网中立性的苗头,他将"尽全力与之斗争"。
对于网络上假新闻与不实消息盛行,Berners-Lee也表示了担忧。他说,社交网络忽视了自己保证信息真实性的责任。它们大量读取用户个人信息,用各种办法让用户对社交网络产生依赖,只懂得从社交网络得到信息,忽视了其它更广阔可探索的网络世界。
“社交网络公司们有责任思考,他们如何才能帮助真实信息的传播,而让假新闻逐渐消失”。
至于在线广告,更是对新闻业的传播有极负面的影响。Berners-Lee觉得,现在的趋势是,愿意付费的读者能免收广告侵扰,不愿或没能力付费的读者就只能忍受那些由广告商赞助的内容。Berners-Lee告诉《卫报》,“付得起钱看真正新闻的人,和那些付不起的,享受的生活品质完全不同”。
为了阻止互联网变成与自己本心相去甚远的,被金钱与政治操控的非中立空间,Berners-Lee正积极行动。
目前,他正带领麻省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去中心化信息小组
(Decentralized Information Group),启动了一个叫Solid的项目。该项目旨在开发一种
让用户掌控自己个人数据的技术。使用这种技术,用户能撤回自己在不同网站、app上提供
的信息,避免个人信息被第三方储存手机,从中得益。
这是个庞大的项目,Berners-Lee获得的100万美金图灵奖金可能也只是杯水车薪。
更多精彩内容:http://www.news999.cn/c866itc620170405c6n486601381.html
范文五:万维网之父.doc
万维网之父Tim Berners-Lee简介
您现在正在上网对吧。我想您也知道您现在浏览的网页称之为Web,但是您知道是谁创造了Web吗,NO,不是微软,也不是网景,而是一个出生于伦敦的人:蒂姆?伯纳斯一李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蒂姆?伯纳斯一李拥有出众的才华,当时尚在牛津大学学习的蒂姆曾经试图找出一种能像人脑一样通过神经传递、自主作出反应的程序,蒂姆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编制成功了第一个高效局部存取浏览器Enguire,并把它应用于数据共享浏览,这也是我们所知的最早的浏览器之一了。1989年3 月,蒂姆向CERN递交了一份立项建议书,建议采用超文本技术(Hypertext)把CERN内部的各个实验室连接起来,在系统建成后,将可能扩展到全世界。当时是超文本技术刚刚出现的时期,国际间的超文本学术会议频频举行,每次都有大量论文涌现。但是,除了蒂姆,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将超文本技术引入计算机网络中来。终于在1989年的夏天,蒂姆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Web服务器和第一个Web客户机。 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只能算是一个简单的电话号码查询,但它却实实在在是一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编辑器。1989年12月,蒂姆为他的发明正式定名为World Wide Web,即我们熟悉的WWW;1991年5月WWW在 Internet上首次露面,从此揭开了Internet的新纪元,从此我们也开始了网上的冲浪。
【人生历程】后来蒂姆进入大学,1976年蒂姆从牛津大学物理系毕业 后,曾经供职于英国一些高技术公司,从事集成电路和系统设计研究,其出众的才华逐渐得以展露。198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蒂姆来到瑞士的日内瓦,进入著名的由欧洲原子核研究会CERN建立的粒子实验室。在这里年轻的蒂姆接受了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为了使欧洲各国的核物理学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及时沟通传递信息进行合作研究,委托他开发一个软件,以便使分部在各国各地物理实验室、研究所的最新信息,数据、图像资料可供大家共享。软件开发虽非蒂姆的本行,但强有力的诱惑促使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早在牛津大学主修物理时蒂姆就不断地思索,是否可以找到一个"点",就好比人脑,能够透过神经传递、自主作出反应。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编制成功了第一个高效局部存取浏览器"Enguire",并把它应用于数据共享浏览等,取得了成功。 初战胜利大大激发了蒂姆的创造的热情,小范围的计算机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已不再是目标,蒂姆把目标瞄向了建立一个全球范围的信息网上,以彻底打破信息存取的壁垒。1989年3 月,蒂姆向CERN递交了一份立项建议书,建议采用超文本技术(Hypertext)把CERN内部的各个实验室连接起来,在系统建成后,将可能扩展到全世界。这个激动人心的建议在CERN引起轩然大波,但这里终究是核物理实验室而非计算机网络研究中 心,虽有人支持但最后仍没有被通过。蒂姆并没有灰心,他花了2个月重新修改了建议书,加入了对超文本开发步骤与应用前景的阐述,用词恳切,并再一次呈递上去;这回终于得到了上司的批准。于是蒂姆得到了一笔经费,购买了一台NEXT计算 机,并率领助手开发试验系统。 80年代后期超文本技术已经出现,当时还有国际间的超文本学术会议,每次都有上百篇的有关超文本的论文问世,但没有人能想到把超文本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上来:超文本只是一种新型的文本而已。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有一次蒂姆端着一杯咖 啡,走在实验室走廊上经过怒放的紫丁香花丛,盛夏幽雅的花香伴随着醇香的咖啡味飘入实验室,霎那间里蒂姆脑中灵感迸发:人脑可以透过互相联贯的神经传递信息(咖啡香和紫丁香),为什么不可以经由电脑文件互相连接形成"超文本"呢,说干就干,1989年仲夏之夜,蒂姆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Web服务器和第一个Web客户机。虽然这个Web服务器简陋得只能说是CERN的电话号码簿,它只是允许用户进入主机以查询每个研究人员的电话号码,但它实实在在是一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编辑器。1989年12月,蒂姆为他的发明正式定名为World Wide Web,即我们熟悉的WWW;1991年5月WWW在 Internet
上首次露面,立即引起轰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广泛推广应用。
国际互联网Internet 60年代就诞生了,为什么没有迅速流传开来呢,其实,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联接到Internet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网络的权限也很分明,而且网上内容的表现形式极端单调枯燥。Web通过一种超文本方式,把网络上不同计算机内的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可以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从一台Web服务器转到另一台Web服务器上检索信 息。Web服务器能发布图文并茂的信息,甚至在软件支持的情况下还可以发布音频和视频信息。此外,Internet的许多其它功 能,如E-mail、 Telnet、 FTP、 WAIS 等都有可通过Web实现。美国著名的信息专家《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教授认 为:1989年是Internet历史上划时代的分水岭。的确WWW技术给Internet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Web浏览的方式给了互联网靓丽的青春。
在今天作为Web之父的蒂姆?贝纳斯一李已经功成名就。但并不象大多数普通人都认为的那样,和其它科学发明一样,环球网(WWW)的建立是通向致富的捷径。与那些依托互联网一夜暴富之士相比,蒂姆仍然坚守在学术研究岗位上,那种视富贵如浮云的胸襟,真正表现了一个献身科学的学者风度。
是不是蒂姆没有看到WWW的价值呢,不是的。其实早在1992年,也就是著名的网景公司的马克?安德森发明的浏览器尚未问市之前,蒂姆和他的研究伙伴曾向欧洲权威的律师咨询,考虑开放"网软"公司(Websoft)销售网络浏览器软件,但他最后放弃了这个决定。因为蒂姆当时预见到一旦他的浏览/编辑器问世,势必引起网络软件大战,使国际互联网陷入割据分裂,为了他所钟爱的WWW事业,他决定在WWW的百家争鸣中扮演一个技术直辖市的角色,而不是角逐财富的商人。
90年代以来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正如蒂姆所预见的,网景与微软的浏览器之争,被称为环球第一商战,快速膨胀的网络已有瘫痪之虞。为此在1994年,蒂姆创建了非赢利性的环球国际集团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邀集Microsoft、 Netscape、 Sun、Apple、IBM 等共155家互联网上的著名公司,致力达到WWW技术标准化的协议,并进一步推动Web技术的发展。蒂姆坚持,W3C最基本的任务是维护互联网的对敌性,让它保有最起码的秩序。
他反复重申建构Web技术的初衷是籍由WWW作为创意和效率的工具,提供使用者更好的共事与资讯获取交流环境,但当前WWW的增长象"缓慢地深层爆炸"般的(蒂姆语)进军商业领域,欲局限人际关系沟通的后果是作为创始者始料未及和十分遗憾的一点。总部设在美国麻省理工(MIT)的W3C现已有40余名工作人员,分工为若干研究开发小组,任务就是力图引导网络革命的发展方向,蒂姆风趣地把它称之为一项"如驾驶着大雪橇从山顶上以加速度向下滑的惊险工作"。
当1996年底美国《研究和发展杂志》授予蒂姆Scientist of the Year(年度科学家)称号时,蒂姆?伯纳斯-李认为WWW开启信息时代新纪元,不过是"偶然的因缘""水到渠成而已"。他也不后悔没有自组网络软件公司,这对他来说,只是"取与舍",并非"得与失"。回顾过去,蒂姆----这位满怀浪漫理想主义的科学确家,以谦和的语气说:"Web倒是可以给梦想者一个启示--你能够拥有梦想,而且梦想能够实现。"的确,Web是蒂姆在紫丁香和实验室之间的梦想,而伟大的国际互联网正是由无数象蒂 姆?伯纳斯-李这样的先驱们的无私耕耘下成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