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区域游戏规则
图书区规则
1、进入图书区时要把鞋子 脱掉,按数字摆放整齐 。
2、看书时不能大声讲话,要坐整齐,悄悄看书,不能推推挤挤、不能撕书 。
3、看书时要一页一页的翻书、眼睛不能离书太近 。
4、看完书后要按顺序、按要求去摆放书。
5、自由选择图书,归还时要将自 己看的图书整理好后,方可离开。 益智区规则
1、进区时戴好卡,不推不挤。
2、按要求拿好操作板和操作卡片 。
3、按墙面要求做加法或减法题。
4、要相互合作,不能你争我抢。
5、能按自己的方法记录操作结果 。
6、操作完后将材料按图示摆放整齐。
建构区规则
1、进区时要戴好卡,不争不抢。
2、选择自己喜欢的操作材料进行建构活动。
3、能根据图示,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进行搭建或设计活动。
4、操作结束后收拾好材料并放回原处。
5、出区时将卡放好。
美工区规则
1、进区时按小椅子的摆放去坐。
2、选择自己喜欢的操作材料,根据图示大胆想象进行绘画或制作活动 。
3、在操作中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轻拿轻放 。
4、使用颜料或其他材料时注意方法,防止弄脏 。
5、操作结束后将材料放回原处,将卡挂好。
角色区规则
1、选择自己喜欢的餐厅戴好卡再进区。
2、互相协商分配好角色 。
3、根据餐厅的实际情况进行活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4、如材料不够时,幼儿互相协商制作,注意安全。
5、活动结束后,将材料收拾放好,出区时将卡挂好。
范文二:灵活运用区域游戏规则
灵活运用区域游戏规则
在幼儿园里,区域游戏以其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受到广大幼儿的喜爱,而《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所以区域游戏充分体现了这一基本理念。在区域游戏中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区域和游戏材料,在愉快的探索与实践中获得发展。
区域游戏虽然是儿童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游戏中的幼儿放任自流,这就需要在区域游戏中制定一定的游戏规则来约束幼儿的一些行为,但这个游戏规则在实施中又不能成为制约幼儿成长与发展的借口,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区域游戏规则。在我看来,制定活动区的游戏规则时,我们心中要有一个标准,为了便于灵活运用,可以把区域游戏中的游戏规则分为显性游戏规则和隐性游戏规则。
显性游戏规则是大家共知的,它的制定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幼儿及班级的管理,也为了保障一些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权力,还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区域游戏中,受活动空间和游戏材料的限制,必须制定限制人数的进区卡,所以人数限制是区域游戏的规则之一,这个规则不仅保障了区域内幼儿能够获得操作材料的权力,也可以让幼儿有机会体验不同的区域,培养多种兴趣;和同伴友好相处也是区域游戏的规则之一,创造一个和谐的活动氛围可以让老师有足够的精力发挥游戏的指导作用。像这样的规则还有很多,如:爱护操作材料、活动后要把玩具送回家、进入地垫要摆好鞋子等等。
隐性游戏规则表现在情感方面,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要积极动脑、动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指南》在社会领域的目标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指出:“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或其他活动”和“幼儿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所以幼儿在游戏中要全身心的投入,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自己。在我以前带的班级中,我曾把娃娃家和美工区联系起来,共享区域材料,比
如娃娃家的主人想煮一些水饺和汤圆招待客人,但是娃娃家的厨房里没有做好的水饺汤圆,也没有空间去做,于是我就让美工区的幼儿用橡皮泥做一些水饺汤圆,拿去给娃娃家的主人煮,共享活动区的材料,两个区域的孩子都玩得很开心。所以,有时候隐性游戏规则比显性游戏规则更重要,更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区域游戏中,要灵活运用游戏规则,不管制定什么样的游戏规则,都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发挥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主体性。教师在规则的操作中对幼儿也要多一些理解与包容,保护好幼儿对游戏的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范文三:浅谈小班幼儿区域游戏规则意识的培养
构建自主性区域游戏中小班规则意识的策略研究
《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规则是行为与活动的准则。规则意识就是要让全体幼儿都能有发自内心的、能够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已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已不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自主性的区域游戏在活动中,幼儿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区域和材料,按照各自的发展速度来划定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时间段,体现了幼儿的自主学习,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但是,完全的自由环境和材料、时间的选择往往让一些规则意识弱的幼儿产生不良的效果。尤其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没有规则,都被宠着长大,让他们在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容易受同伴和其他活动的干扰,没有重点、没有意图、没有规则意识,从而直接影响到
1
区角活动的质量。反之,幼儿园区域游戏能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利的良性的互动环境,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学会建立和维护秩序,学会等待、轮流、合作、自律等社会技能。记得小班幼儿在上学期开展的自主性区域游戏过程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场景一:自我为中心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因此娃娃家里的小朋友经常会人很多,只见他们自顾自地玩着烧饭、抱娃娃的游戏。我问婷婷:“你是娃娃家里的谁 呀,”,她回答我是妈妈,我又问:“爸爸是谁呀,”她看看娃娃家里的其他小朋友指着飞飞说是他,我再问:“那其他的男孩子是谁呀,”她回答不上来。我转身 去问男孩子们:“你们谁是爸爸”,结果每一个孩子都对我说他是娃娃家的爸爸。
场景二:场面混乱。
小班幼儿喜欢平行游戏,所以我们在区域游戏的材料提供上同种玩具投放了较多的量,尽量满足幼儿需求,避免争抢。但是材料一多,玩的小朋友也多 了,孩子在区角里翻来倒去,几十分钟后活动室里就乱作一团了。娃娃家的蔬菜水果、锅碗叉勺桌上、地上随处都是,生活区的豆豆、珠珠洒落一地。
场景三:随意性大。
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游戏随意性大。他们通
2
常这边玩一会,那边玩一会,一个游戏没玩好,看到其他好玩的就来不急整理就换游戏了。
这样的游戏过程不但不利与孩子主动构建知识,而且老师通常也是顾此失彼,忙到最后还要花费较长时间来收拾残局。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幼儿构建自主性游戏的游戏规则。
首先,我们先找出发生这些状况的原因。 我觉得这主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关。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 如:行为明显受情绪支配,情绪仍不稳定,容易冲动。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的情绪影响。无意性占优势,注意不稳定,易受干扰。由于注意水平低,儿童的观察目的性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等等,孩子的这些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游戏的行为和状态,因此会产生上述的混乱状况。同时,《课程指南》中指出:游戏活动是一种基于0—6岁幼儿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 教师要与幼儿一起商定使用材料和空间的必要规则,并督促遵守。
从上述定位看我们不能生硬地对孩子提出游戏规则,让孩子来遵守,游戏规则不同于生活规则,不具强制性,是教师要与幼儿一起积极互动,共同构建的。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课程指南》等纲要性文件那么那么怎样和孩子一起构建自主性区域游戏的游戏规则呢,
创设环境,教师适时地介入游戏,进行语言指导,在指导时要注意自主游戏的特征,给孩子宽松的心理环境一起来协
3
商, 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同时也可采用一些小方法来慢慢规范孩子的游戏行为。我在班里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1(自主性区域游戏中的规则暗示法
所谓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区域的活动规则。规则的暗示包括对每个区活动人数的暗示,操作时间的暗示,操作内容的暗示等。如我在每个区的入口处粘贴数字,当幼儿的自画像在数字旁插满时,其他幼儿就不能再进去活动了。它提示幼儿关注同伴选择游戏和开展游戏的状况,当幼儿的游戏愿望与区角环境有冲突时,学习约束自己,与同伴协商,运用智慧争取等,帮助幼儿逐渐学习调整个体行为。此外,在地面区域入口处标上小点点。小点点是成对的,暗示孩子让鞋子宝宝和小点点做朋友。例:生活区适合四人以下来游戏,我就在入口处贴上四对点点,小朋友的鞋子找不到点点做朋友了,就建议他另作选择。座位提示。适用与桌面游戏,用小椅子来暗示人数,小舞台和电影院用卖门票的方式来调整。
由于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暗示可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能激
发幼儿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不带有强制性、命令性、压制性,因而幼儿乐意接受。同时,它对幼儿是一种无声胜有声
4
的教育,暗示诱导幼儿自己去思考和领悟。
2、自主性区域游戏中的图示张贴法。
规则的掌握与遵守不能只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
如在图书区的墙饰上粘贴怎样看书、怎样借阅的规则。我们还经常将图示法应用于有关操作材料的使用和收拾的规则,而且效果非常好。如在生活区要求幼儿有规律地串珠珠,我们便在墙上画有一排小姑娘,其中一个小姑娘戴上一串美丽的珠珠(珠珠是可以更换的),要求幼儿给其他的小姑娘戴上美丽的项链;在数学区给图形分类活动中,我们在每个分类盒上贴上相应的标记,这样不用老师说,幼儿自然明白分类的要求是什么了;在收拾玩具材料中,我们给不同的区域的材料归类摆放,每一类都有相应的标志,如一把剪刀的图形告诉幼儿这是放剪刀之处,贴着小鱼的筐子表示这是小鱼的家,贴着几何图形的表示几何图形应放的位置。便于孩子在整理时进行归类,这样幼儿在收拾玩具的材料时还可以渗透对应、分类学习,发展孩子的分类能力。
3、自主性区域游戏中的情境熏陶法。
教师可通过创设秩序井然的教室、活动、生活情境,利用环境的约束力来促使幼儿作出规则行为,深化幼儿对规则的认识。
5
如:在设置的“公共汽车”区,并在车门两边显眼的地方贴上画有幼儿排队上车的图片,在幼儿乘车的时候看见图标就记得要排队上车,针对抢座位的问题,还在车内有意识的安排一个黄颜色的椅子,表示要给老人、孕妇、和怀抱婴儿的人让座。 在有情境的社会性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模仿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体验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通过多次重复和练习,幼儿会逐渐把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变为自己主动的行动,并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
可见“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老浅谈小班幼儿区域游戏规则意识的培养师”。可见,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可以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因此,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使他们在任何一个角落都有所收获,这对幼儿自主地形成规则意识大有作用。
4、自主性区域游戏中的自然后果法。
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急于干预,先让孩子玩个够,游戏结束是再让孩子回头看他
们的“战场”,通常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不会注意到自己正在“制造混乱”, 如果此时进行干预影响了孩子的游戏,游戏结束再让他们来看,他们会非常惊讶,有些孩子就会评价:很脏的;很乱的;青菜、蘑菇都到地上了??有个别孩子会主
6
动去整理,这是老师的指导目的自然而然的达到了。
5、自主性区域游戏中的 角色辨识法。
针对娃娃家爸爸妈妈多的状况,我先和孩子们商定在娃娃家需要哪些角色,最后我们定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角色,其他为客人,同时也交流了这些角色各自的工作。商定后我就在娃娃家里投放了对应的人物挂牌。孩子进入娃娃家后一起协商各自担任什么角色,选择相应挂牌挂到脖子 上,这样他们就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小班幼儿的思维都是比较直观的,以往单纯的语言指导总是收效甚微,孩子还是按自己的意愿担任角色,协商实际上是不能达到 的。有了挂牌孩子就会进行简单的交流,商量谁来做爸爸,谁做妈妈等。孩子有时也会自顾自地选了一个角色就去玩了,这里我觉得是孩子的年龄特点使然,我们不 能对孩子定太高的目标,孩子能进行一定协商就已经是进步了。同时交流协商的能力、合作能力需要慢慢培养。通过和孩子的对话我了解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定 的角色意识,进一步引导他们联系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情况去玩游戏,另一方面孩子在娃娃家的游戏人数也变得合理起来。
可见我们应该帮助幼儿从小就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培养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让幼儿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会自己制定规则,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的社会生活,学习遵守社会基本规则,并在
7
成人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潜移默化影响下,通过学习和耳濡目染,儿童会把规则内化到心里,为将来做一个遵纪守法有公德的公民打好基础。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8
范文四:简析区域游戏规则的确立要点
简析区域游戏规则的确立要点
顾力群名师工作室成员 王蔚妃 普陀区中心幼儿园 2014年4月份
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自由自主地选择决定 “玩什么”、“怎么玩”、“与谁一起玩”,由此带给他们愉悦并产生自信。然而,自由也是需要一定的规则做支撑的。对区域游戏活动规则的理解和执行体现了幼儿游戏行为水平。
回顾我园区域活动模式,在规则的制定与落实方面呈现出无序混乱的状态。主要体现在:1.无规则。2.规则大都由老师制定,幼儿被动接受并执行。3.规则无合适的呈现方式,幼儿不易理解也很难持久地执行。其实,规则的制定、呈现、执行是要基于幼儿的需要并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的。在完善区域游戏规则方面,我们注意以下两点:
1.直观可操作性。
老师们将与幼儿共同商量好的游戏规则用他们易理解的具体形象的方式在呈现,具体有环境提示、数字符号标记、图文结合的画面提醒等等(见下面组照)。这些直观操作性强的游戏规则让游戏活动逐渐有序。
照片1:实物暗示 照片2:数字提示 照片3:标记提示 照片4:图文结合提示
【举例】 小班“贝贝之家”用实物操作法呈现进区规则
小班区域游戏“贝贝之家”最受幼儿欢迎,可是最多只能容纳6名幼儿。必须要建立一个清晰的进区规则,避免人满为患。小班幼儿已经掌握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概念与操作能力,老师就据此设计了“凭牌入区”
的游戏规则(见右图)。
开始游戏,幼儿取写有自己
学号的吊牌,将它挂到“贝贝之
家”的门口,一个钩子挂一个学
号牌,钩子没了说明进入该区的人数已经满了,不可以再进去其中游戏了。这一实物操作法符合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使用效果很好,帮助小班幼儿自觉地控制了进区人数,也帮
助他们获得了数概念的内化。
2.不断生成性。
幼儿的区域游戏活动是动态的,期间会发生各种问题,因此需要及时地生成新规则。不断生成的规则,犹如“良药”解决了问题又助推幼儿游戏质量的提高。 【举例】 中班“渔港美食店”生成用数字提示的游戏规则限定顾客人数
中班“沈家门渔港”主题区域游戏开展过程中“渔港美食店”开张不久,其他区的幼儿纷来店里用餐,不一会儿小包厢里就人满为患。仅凭美食店四个工
作人员绝对不能快速地做到服务好客人,包厢里的客人因为点的菜
迟迟不上桌开始相互打闹,游戏质量大打折扣。老师及时引导后幼
儿想出用数字提示法作为进入包厢人数的规定(见右图)。
幼儿对这个数字化提示的规则理解为:包厢门口贴着的“3”表示包厢里只能有3个客人,站在门口数一数超过了就不要进去了。简单明了的一个数字,巧用它也能使区域游戏活动变混乱为有序。
范文五:浅谈小班幼儿区域游戏规则意识的培养
-----------------------------精品word文档 可以编辑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浅谈小班幼儿区域游戏规则意识的培养
小班新生在自主性区域游戏过程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状况:
一、自我为中心。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因此娃娃家里的小朋友经常会人很多,只见他们自顾自地玩着烧饭、抱娃娃的游戏。我问婷婷:“你是娃娃家里的谁 呀,”,她回答我是妈妈,我又问:“爸爸是谁呀,”她看看娃娃家里的其他小朋友指着飞飞说是他,我再问:“那其他的男孩子是谁呀,”她回答不上来。我转身 去问男孩子们:“你们谁是爸爸”,结果每一个孩子都对我说他是娃娃家的爸爸。
二、场面混乱。
小班幼儿喜欢平行游戏,所以我们在区域游戏的材料提供上同种玩具投放了较多的量,尽量满足幼儿需求,避免争抢。但是材料一多,玩的小朋友也多 了,孩子在区角里翻来倒去,几十分钟后活动室里就乱作一团了。娃娃家的蔬菜水果、锅碗叉勺桌上、地上随处都是,生活区的豆豆、珠珠洒落一地。
三、随意性大。
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游戏随意性大。他们通常这边玩一会,那边玩一会,一个游戏没玩好,看到其他好玩的就来不急整理就换游戏了。
这样的游戏过程不但不利与孩子主动构建知识,而且老师通常也是顾此失彼,忙到最后还要花费较长时间来收拾残局。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幼儿构建自主性游戏的游戏规则。
首先,我们先找出发生这些状况的原因。
我觉得这主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关。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
1、 行为明显受情绪支配,情绪仍不稳定,容易冲动。
2、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时间充满浓厚的兴趣。
3、 很大程度上认识依赖于行动。他们的认识活动基本上是行动过程中进行的,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的情绪影响。无意性占优势,注意不稳定,易受干扰。由于注意水平低,儿童的观察目的性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
4、 模仿性强。他们通过模仿来学习别人的经验和行为习惯,游戏时喜欢和同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因此游戏中常出现许多的“爸爸”、“妈妈”。
孩子的这些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游戏的行为和状态,因此会产生上述的混乱状况。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再来看看《课程指南》和《指南解读》中对游戏的描述和对老师在游戏指导中的要求。
《课程指南》:
游戏活动是一种基于0—6岁幼儿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
教师要与幼儿一起商定使用材料和空间的必要规则,并督促遵守。 《指南解读》:
游戏活动的界定是:“主要指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
游戏的特征:部首外在目标控制;游戏者自主;表现已有经验;注重过程体验;假想、非正式的;体验积极情感的游戏。
教师在游戏中必须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给幼儿充分的自由,以最少的干预,最多的欣赏来支持幼儿游戏。
从上述的这些对游戏的定位来看我们不能生硬地对孩子提出游戏规则,让孩子来遵守,-----------------------------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精品word文档 可以编辑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游戏规则不同于生活规则,不具强制性,是教师要与幼儿一起积极互动,共同构建的。
那么怎样和孩子一起构建自主性区域游戏的游戏规则呢,
我觉得面对这样的局面,教师首先不应太着急,适时地介入游戏,进行语言指导,在指导时要注意自主游戏的特征,给孩子宽松的心理环境一起来协商, 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同时也可采用一些小方法来慢慢规范孩子的游戏行为。我在班里进行了一些尝试,这里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一、 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戏,与幼儿开展平行游戏,通过良好的示范影响幼儿。 二、 自然后果法。
孩子幼儿过程中不急于干预,先让孩子玩个够,游戏结束是再让孩子回头看他们的“战场”,通常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不会注意到自己正在“制造混乱”, 如果此时进行干预影响了孩子的游戏,游戏结束再让他们来看,他们会非常惊讶,有些孩子就会评价:很脏的;很乱的;青菜、蘑菇都到地上了……有个别孩子会主 动去整理,这是老师的指导目的自然而然的达到了。
三、 情景挪移。
在娃娃家我最多问的一句话是:“宝宝自己的家也是这样的吗,这样的家客人喜欢来做客吗,”
四、在一些工具上贴上相应的标志,例如在柜子、篮子上贴上衣服、裤子、水果、盆盘的标志,便于孩子在整理时进行归类,同时也发展孩子的分类能力。
五、角色意识。
针对娃娃家爸爸妈妈多的状况,我先和孩子们商定在娃娃家需要那些角色,最后我们定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六个角色,其中叔叔阿姨 为客人,同时也交流了这些角色各自的工作。商定后我就在娃娃家里投放了对应的人物挂牌。孩子进入娃娃家后一起协商各自担任什么角色,选择相应挂牌挂到脖子 上,这样他们就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小班幼儿的思维都是比较直观的,以往单纯的语言指导总是收效甚微,孩子还是按自己的意愿担任角色,协商实际上是不能达到 的。有了挂牌孩子就会进行简单的交流,商量谁来做爸爸,谁做妈妈等。孩子有时也会自顾自地选了一个角色就去玩了,这里我觉得是孩子的年龄特点使然,我们不 能对孩子定太高的目标,孩子能进行一定协商就已经是进步了。同时交流协商的能力、合作能力需要慢慢培养。通过和孩子的对话我了解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定 的角色意识,进一步引导他们联系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情况去玩游戏,另一方面孩子在娃娃家的游戏人数也变得合理起来。
六、人数不均的调整。
娃娃家和建构区这类低结构游戏区域是孩子最喜欢去的,所以经常会人满为患,虽然孩子游戏是自主选择的,但人太多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游戏,所以有时也有必要适当调整。我的调整方法是根据各区域的功能和特点利用一些隐性暗示来提示幼儿。
1、 地面区域入口处的小点点。小点点是成对的,暗示孩子让鞋子宝宝和小点点做朋友。例:生活区适合四人以下来游戏,我就在入口处贴上四对点点,小朋友的鞋子找不到点点做朋友了,就建议他另作选择。
2、 座位提示。适用与桌面游戏,用小椅子来暗示人数。
3、 小舞台和电影院用卖门票的方式来调整。
以上是我在实际操作中的思考和经验,其中一定还有不妥当之处,希望同伴们能给予指导和帮助。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