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能源管理体系
能源管理体系
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已批准发布,于2009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能源管理体系就是从体系的全过程出发,遵循系统管理原理,通过实施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形成文件的能源管理体系,注重建立和实施过程的控制,使组织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不断优化,通过例行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效对标、内部审核、组织能耗计量与测试、组织能量平衡统计、管理评审、自我评价、节能技改、节能考核等措施,不断提高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性,实现能源管理方针和承诺并达到预期的能源消耗或使用目标。
一、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制定的背景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资源不足,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现阶段还是粗放型经济,能源利用效率低,能耗高,造成能源严重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能源的紧缺形势又给我国的资源不足和环境治理造成巨大压力。
节能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由于缺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科学的能源管理理念、机制和方法,就会造成能源管理脱节。使能源使用无依据、分配无定额、考核无计量、管理无计划、损失无监督、节能无措施、浪费无人管等现象。一些思想前瞻的组织建立了能源管理队伍,在能源管理中,逐渐认识到开发和应用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面, 单纯的依靠节能技术并不能最终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等问题。应用系统的管理方法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行为节能,进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成为能源管理的关键。有计划地将节能措施和节能技术应用于实践,使得组织能够持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不仅促进了系统管理能源理念的诞生,也推动了许多国家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开发与应用。
为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ISO/PC242-能源管理体系项目委员会,由美国、中国、巴西和英国共同承担该委员会的相应职务,由美国和巴西承担秘书处的工作。该委员会已于2008年9月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起草标准草案。
二、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的主要内容
1、总要求:组织应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体系应覆盖组织与能源管理有关内部过程和外包过程。
2、管理职责:包括管理承诺、能源方针、作用、职责和权限等方面的要求。
3、策划:包括能源因素、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能源管理基准及标杆、能源目标和指标、能源管理方案等方面的要求。
4、实施与运行:包括资源,能力、培训和意识,信息交流,文件控制,记录控制,运行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5、检查与纠正:包括监视、测量与评价、合规性评价、不符合,纠正、纠正措
施和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等方面的要求;
6、管理评审:包括总则、评审输入、评审输出等方面的要求。
三、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可能带来的价值
1、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2、有助于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降低生产(服务)经营成本,有利于经济效
益的增长,在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时保持竞争力;
3、有利于满足市场、用户和各相关方的要求,有利于减少信贷和保险机构的风
险,有利于吸引投资,有利于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
4、有利于完成国家对下达的节能指标;
5、有利于获得国家各类奖励及财税政策支持,如国家对节约每吨标准煤给予组
织200-250元的政策补贴,条件是组织必须拥有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制度;
6、有利于为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做准备,培养能源管理方面的人才,为能源
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7、有助于克服技术性贸易堡垒,甚至可以与国外相互认可,得到外商的青睐,
扩大国际营销渠道。
8、有利于建立节能减排的理念,树立持续改进的信心,逐步形成节能减排的自
律机制。
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2008年8月11日)
一、 任务来源
本国家标准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由中国标准化
研究院中标认证中心负责组织起草,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06年
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中的要求,原定于2007年完成相关标准的制定工
作,但由于近两年来,有关国际组织一直积极努力促进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
进程,并就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进行了多次研讨,同时,国际标准化
组织也将制定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纳入议事议程。为了更好地借鉴国际经验并考虑
到尽量与国际标准相协调等原因,对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制定进程有所推延。
项目编号:20068111-T-469
项目名称: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制、修订:制订
上报单位: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0)
二、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制的背景、意义及其理论基础(一)能源管理体系概
念的产生背景
能源管理体系概念的产生源自于对能源问题的关注。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程
度上给各个国家带来了能源制约问题,发展需求与能源制约的矛盾唤醒和强化了人们
的能源危机意识。而且人们意识到单纯开发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
面,人们开始关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系统节能问题,研究采用低成本、无成本的
方法,用系统的管理手段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些思想前瞻的组织还
建立了能源管理队伍,有计划地将节能措施和节能技术用于生产实践,使得组织能够
持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系统管理能源理念的树
立,也因此产生了能源管理体系的思想和概念。
(二)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意义
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供给不足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可持
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由于我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目
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我国正处于高速工业
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能源供给矛盾尤为突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
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在国家宏观能源政策导向下,虽然能源管理工作在我国已经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
一定成绩,但是组织能源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之间尚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乏全
面系统地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缺乏全过程系统的科学监控,系统的能源管理思
想没有得到具体体现和贯彻实施。为了切实地加强组织的能源管理,促进节约能源并
降低组织生产成本,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推行规范化管理、建立
能源管理体系,便是一条科学可行的途径。对我国现阶段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
能目标、建设节约型社会、缓解能源紧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组织内部建立规范的能源管理体系,使能源管理的各项手段和措施形成一个有
机整体,全面系统地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各项能源管理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
以期获得最佳的节能效果。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在于:
(1)有利于推进国家能源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实施。建立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现有的能源管理制度与能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能
源节约和鼓励政策、能源标准,如能效标准、能耗限额标准、计量和监测标准等,以
及其他的能源管理要求有机结合,形成规范合理的一体化推进体系,使组织能够科学
的强化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组织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组织能将节能工作落到实处。这是由于传统的能源管理方式,只解
决了“谁来做、做什么”的问题,而“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主要由执行者凭个人的
经验甚至意愿来决定,导致有些节能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系统的建立一套
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的能源管理体系,便能大大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进而提高节
能工作整体效果和效率。
(3)有利于及时发现能源管理工作中职责不清问题,为建立和完善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能源管理组织结构提供保障。通过识别节能潜力以及节能管理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实现组织的能源方针
和能源目标。
(三)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理论基础
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针对组织活动、产品
和服务中的能源使用或能源消耗,利用系统的思想和过程方法,在明确目标、职责、
程序和资源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以高效节能产品、实
用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管理实践为基础,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
且引入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确保能源管理活动持续进行、能源
节约的效果不断得以保持和改进。从而实现能源节约的战略目标。
能源管理体系借鉴ISO9000和ISO14000的理念和思想、强调规范各种能源管
理制度和措施、注重识别和利用适宜的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能源管理实践和经
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三、 其他国家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制情况及国际标准的进展国际上有关国家制
定并实施了能源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如英国能源效率办公室针对建筑能源管理制定的
《能源管理指南》、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制定的MSE2000《能源管理体系》、
瑞典标准化协会制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说明》、爱尔兰国家标准局(NSAI)制定的
《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丹麦标准协会发布的《能源管理规范》等。此
外,韩国也发布了相应的国家标准,德国和荷兰也制定了相应的能源管理体系规范。
另外,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和欧洲电气技术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共同
组建了一个特别工作小组,研制三个与能源管理有关的欧洲标准,其中包括能源管理
体系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提供了很好的经
验。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积极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进程。2
007年初至今,先后在奥地利、泰国和中国召开了3次关于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国际
研讨会,特别是2008年4月在北京由国家标准委(SAC)和UNIDO共同组织召开
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讨会上,ISO、UNIDO以及相关国家的标准化组织的代表和专
家就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结构、核心理念、要素、与其他国际标准的差异等进行了卓
有成效的交流和讨论,并就能源管理体系的框架内容达成基本共识。这几次重要会议
的召开为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交流和改进完善的机会。
为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ISO成立了ISO/PC242---能源管理体系
项目委员会,由美国和巴西共同担任秘书处,由巴西、中国、英国和美国共同承担该
委员会的相应职务。该委员会将于2008年9月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相信这次会议
将对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四、 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制及起草过程
早在2002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标认证中心就开始了有关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的研究工作,逐步探索建立我国的能源管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但由于诸多原因,研
究初期并没有正式提出国家标准立项。在借助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两个课题研究、试
点和相关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申请了国家标准立项并获得批准。国家标准正式立项后,
标准提出单位和起草单位组成了工作组,制定了工作计划,通过深入研究并多次召开
工作组讨论会议,形成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草案”,同时,标准制定单位通过各
种渠道,收集到了大量的能源管理体系相关的标准和资料并组织消化和理解,并据此
对标准草案内容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现在的征求意见稿。详细过程如下:
1、 2002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标认证中心在多年致力于能源政策和规范研
究、实施及推广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源管理体系的概念,并开始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比
较系统的研究。
2、 2004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重视和关注下,中标认证中心正式提出
了“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与推广应用政策研究”的课题,并完成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3、 2005年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技术体系研究”作为国家质检总局、认监委共
同承担管理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专项的重要课题“资源节约认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
范”的关键内容正式立项,课题研究确定了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核心要素及相应的规
范文件。2007年11月,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国家科技部、质检总局等相关部门组织的
验收。
4、 2006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标认证中心正式通过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
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能源管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立项申请,并获得批准。在前期
研究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讨论,2006年底确定了标准草案。
5、 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标准草案在一定范围内向相关专家征求意见,
并根据意见对标准草案进一步进行修改完善。
6、 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期间,在标准起草和研制的过程中,起草组非常
注重国际的动态和趋势,一直与有关国际组织(如ISO,UNIDO)和相关国家(如美国、
英国)保持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在2007年3月、5月和2008年4月,分别参加了相
关国际组织召开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国际研讨会,并根据研讨会的情况及国际能源管
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趋势对标准草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7、 2008年7月,召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讨论会,对标准条款内容及表述方式
等进行了完善,并形成了《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征求意见稿)》。
五、 标准的核心思想及基本概念/构架分析
(一)标准制定的核心思想
1、全过程控制思想:应用系统理论和过程方法,以低成本、无成本的管理措施,
将组织的能源管理工作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进行有机结合,针对组织
用能全过程(能源采购、贮存以及使用等)和生产运营全过程(生产运营、管理运用
和生活运营),对组织的能源因素进行识别、控制和管理,实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2、运用PDCA理论:充分运用PDCA理论,借鉴和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方法
和节能实践,不断提高组织的能源绩效,是能源管理体系的主要要求内容之一。
3、充分结合能源管理的特点:将能源管理的特点充分体现在能源管理体系的各
项具体要求中,努力与现行的能源管理系方法,如能源诊断等技术相结合。
4、充分借鉴现有的管理体系标准:遵循管理体系标准的国际惯例、发展趋势和
一般要求,借鉴ISO9000、ISO14000等成熟国际管理体系标准的理念和方法,在标
准构架、相关表述和要求方面与国际通行的管理模式相协调。
(二)能源管理体系基本概念/构架分析
结合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控制和适用对象等核心要求,对能源管理体系基本管
理理念和基本概念/构架的分析如下:
六、 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基本内容
(一)能源管理体系模式
标准草案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管理模式,如图一所示:
图一 能源管理体系模式
(二)标准草案《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主要内容
1、总要求。组织应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管理体系应覆盖组织与能源管理有关内部过程和外包过程。
2、管理职责。包括管理承诺、能源方针、作用、职责和权限等方面的要求。
3、策划。包括能源因素、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能源管理基准及标杆、能源目
标和指标、能源管理方案等方面的要求。
4、实施与运行。包括资源,能力、培训和意识,信息交流,文件控制,记录控
制,运行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5、检查与纠正。包括监视、测量与评价、合规性评价、不符合,纠正、纠正措
施和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等方面的要求;
6、管理评审。包括总则、评审输入、评审输出等方面的要求。
(三)能源管理体系关键要素分析
针对能源管理体系中所包含的关键的要素进行分析如下:
七、 相关定义和要求介绍
1. 关于“组织”与“用能单位”
在国家相关能源管理的标准中使用比较多的是“用能单位”,但考虑到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与现有国际标准(如ISO9000/ISO14000)的协调,以及与将来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统一,本标准采用了管理体系中比较常用的术语,即“组织”。
2. 关于“能源因素”的定义
本标准界定的能源因素是“在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这与ISO14000中的环境因素的定义方式是有很大区别的, ISO14001中对环境因素的定义是“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源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本标准没有采用类似的定义,而是直接针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目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能源因素的定义,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能源因素的识别和控制,更有助于组织改进能源绩效,以及有助于实现组织节能减排的责任和目标。
3. “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定义
这些术语和定义在相应国家标准中并没有比较全面的界定,而且各定义中存在相互交叉的内容,为了更全面的阐述对能源管理的要求,本标准对以上术语及其定义依据相应国家标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能源法等进行界定,并给出了相应的定义。
4. “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的要求
由于与ISO9000、ISO14000的控制对象不同,以及针对控制对象所确定的控制要求的有关依据不同,相应的管理体系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能源管理体系中,建立“基准和标杆”非常重要,将直接影响能源消耗指标的确定和测量。本标准针对能源管理的特殊性,提出建立能源管理基准、标杆(适用时)的要求。并要求在设计目标指标时进行考虑,主要目的是通过设立管理基准和标杆划定组织的能源管理基础水平和确立改进的方向。
5. 关于“对组织所提供的产品” 的能源管理要求
鉴于能源管理的特点和建立实施本标准的主要目的,本标准并没有提出针对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提出相应的能源管理要求。因为已经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对用能产品的能源效率水平作出了相应规定。另外,本标准的主要目标为了降低组织提供产品/服务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如果将管理要求延伸到组织所提供的产品,则需针对产品,提出一系列相应的要求,使本标准过于复杂并不利于抓住重点。
6. 关于对“人员资质”要求
考虑到人员资质对组织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本标准对操作重点设备的人员的资质提出了要求。
7. 关于“附录:使用指南”的问题
本标准并未提供一个类似ISO14001那样的一个“使用指南”,主要是标准正文中对相关要求的描述已经比较清晰,另外,能源管理体系系列标准中还将研制一个“实施指南”,严格的讲,对于有些内容的界定很难说清是属于实施指南还是使用指南。所以,对标准使用和实施的内容将在“实施指南”中进行描述。
8. 关于ISO9000、ISO14000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三者都是运用管理手段、系统思想、过程方法、PDCA途径和持续改进对所控制的对象进行系统的控制和管理,但由于三个管理体系所对应的核心概念――质量、环境和能源不同,以及由此导致的管理体系的关注点和过程控制方法也不完全不同,因此,所使用的控制和管理措施以及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法将存在差异。但总的来说,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是在ISO9000标准和ISO14000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套管理体系标准,因此,不论从标准结构、标准的内容都会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要充分借鉴ISO9000标准和ISO14000标准来制定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范文二:能源管理体系
能源管理体系
一、能源管理体系概述
(一)能源管理体系基本原理能源管理体系遵循的是系统管理原则,通过实施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在其组织内部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形成文件的能源管理体系。通过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和改进,对组织内的活动、过程及要素进行控制和优化,实现能源管理方针和承诺达到预期的能源消耗或目标。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针对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使用或能源消耗,利用系统的思想和过程方法,在明确目标、职责、程序和资源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以高效节能产品、实用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管理实践为基础,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引入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确保能源管理活动持续进行、能源节约的效果不断得以保持和改进。从而实现能源节约的战略目标。能源管理体系借鉴ISO9000和ISO14000的理念和思想、强调规范各种能源管理制度和措施、注重识别和利用适宜的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能源管理实践和经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二)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意义能源管理体系将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制度、高效终端用能产品、实用节能技术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实施程序、操作规程、规章制度有机结合;将节能服务公司、节能监察机构、第三方认证机构等企业外部资源与企业内部资源有机结合,以较小的成本实现企业最大的节能管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在于:
1.有利于推进国家能源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实施。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现有的能源管理制度与能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能源节约和鼓励政策、能源标准,如能效标准、能耗限额标准、计量和监测标准等,以及其他的能源管理要求有机结合,形成规范合理的一体化推进体系,使组织能够科学的强化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组织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组织能将节能工作贯彻落实。这是由于传统的能源管理方式,只解决了“谁来做、做什么”的问题,而“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主要由执
行者凭个人的经验甚至意愿来决定,导致有些节能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系统的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的能源管理体系,便能大大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进而提高节能工作整体效果和效率。
3.有利于及时发现能源管理工作中职责不清问题,为建立和完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能源管理组织结构提供保障。通过识别节能潜力以及节能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实现组织的能源方针和能源目标。
二、我国能源管理体系系列标准 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由能源管理体系要求、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和能源管理体系审核指南构成一个标准系列。其中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刚发布征求意见稿,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和能源管理体系审核指南还在制定过程中,下面重点介绍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内容。
(一)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1.能源管理体系模式标准强调对能源管理的过程控制,标准规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如图4-1所示。组织为兑现管理承诺和实现能源方针,应进行策划-实施-检查与纠正-持续改进(PDCA)等过程。其中,承诺:包括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作出的承诺,并为承诺的兑现提供依据。策划:包括识别和确认组织的能源因素;识别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识别并采用适用的节能技术和最佳节能实践;通过分析确定能源管理基准,可行时确定标杆;建立能源目标、指标和实施能源管理方案等。实施:包括提供所需的资源,明确作用、职责和权限;确定能力、培训和意识的要求并进行培训;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建立所需的文件和记录;实施运行控制;实施能源管理方案并开展相关活动等。检查与纠正:包括对能源管理活动和能源目标实现情况的监测;进行合规性评价;识别和处理不符合;开展内部审核等。持续改进:采取措施持续改进能源绩效。实施本标准能够改进组织的能源绩效,但能源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还需要相关技术和方法的支持。因此,组织应在适宜和经济条件许可时,考虑采用最佳可行的节能技术和方法,同时充分考虑到采用这些节能技术和方法的成本效益。本标准针对的是组织自身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要求,而不对其所提供产品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提出要求。
2.适用范围标准规定了对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识别能源因素,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适用于组织确定其能够控制的、或能够施加影响的那些能源因素。标准并未提出具体的能源绩效要求。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
1)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能源方针;
3)通过下列方式证实符合本标准:
4)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
5)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对其符合性的确认;
6)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
7)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认证。
3.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1) 总要求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以确保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组织应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形成文件。
2) 管理职责
(1)管理承诺最高管理者应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做出承诺,并通过开展活动提供证据。
(2)能源方针最高管理者应制定本组织的能源方针并确保以下承诺: a)适用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特点,并与组织已有的其他管理体系方针相协调;b)包含对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持续改进的承诺;c)
包含对遵守与能源管理适用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承诺;d)为制定和评价能源目标、指标提供框架;e)形成文件,使全体员工能充分理解并实施;f)可为相关方所获取。
(3)作用、职责和权限管理者应对作用、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进行沟通;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一名管理者代表。
3) 策划
(1) 能源因素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识别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已有的或潜在的能源因素;对能源因素进行评价,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组织应将这些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2) 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a)建立及时获取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渠道;b)识别适用于能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组织在建立、实施和保持能源管理体系时,应确保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
(3) 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建立能源管理基准,适宜时,建立能源管理标杆,作为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评价能源绩效的主要依据。建立的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应形成文件。
(4) 能源目标和指标组织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时,应做到:a)在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实施和保持形成文件的能源目标和指标。目标和指标应是可测量的。b)在建立和评审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能源管理基准和(或)标杆,以及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此外,还应考虑可选节能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等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c)适时更新或调整能源目标和指标。
(5) 能源管理方案组织应针对能源目标、指标,制定并实施一个或多个能源管理方案。
4) 实施与运行
(1) 资源组织应为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提供适宜的资源,特别是:a)配备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人员;b)配备所需的节能产品/设备、设施及能源计量器具;c)充分识别和利用最佳节能管理实践和经验,以及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d)配套充分的资金。
(2) 能力、培训和意识
a)确保所有从事能源管理有关工作的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保存相关的记录。该能力基于必要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
b)确定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它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
c)对与能源管理工作有重大影响的人员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并保存适当的记录;
d)组织应采取措施,使全体人员都意识到:①符合能源方针和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②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给组织带来的效益,以及个人工作改进所能带来的能源绩效;③偏离规定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3) 信息交流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旨在就有关能源因素和能源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沟通: a)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 b)外部相关方信息的接收、回应并形成文件;组织应决定是否就其能源因素以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与外部进行交流,如果决定进行外部交流,应将其决定形成文件,规定交流方式并予以实施。
(4) 文件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和记录; b)组织为确保能源管理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 c)对能源管理体系主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以及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
(5) 文件控制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对能源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记录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文件,按控制)进行控制,以
便: a)在文件发布前应由授权人进行审批,以确保其适宜性和充分性;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审批; c)确保对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做出标识; d)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使用文件的有效版本; e)确保文件字迹清楚,标识明确; f)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对其分发进行控制; g)防止作废文件的误用。如果出于某种目的保留作废文件,应作出适当的标识。
(6) 记录控制组织应根据需要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用来证实符合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以及所取得的能源绩效。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记录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和处置。所有记录均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有可追溯性。
(7) 运行控制组织应根据能源方针、目标、指标,对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与能源因素有关的运行进行识别与策划,以确保它们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a)对缺乏文件程序而可能导致偏离的运行过程,应制定、提供和执行形成文件的程序和/或操作指导书; b)必要时,在运行程序中规定运行准则和能源绩效的评价方法 c)当这些运行控制涉及对相关方的要求时,应将适用的程序和要求通报相关方。
(8) 应急准备和响应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识别可能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对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作出响应,并预防和(或)减少随之产生的影响。组织应定期评审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必要时对其进行修订,特别是当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后。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试验上述程序。
5) 检查与纠正
(1) 监视、测量与评价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对以下方面进行监视、测量和评价: a)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特性; b)对照能源管理基准和(或)标杆对能源绩效进行评价; c)能源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实现情况。监测、测量和评价的结果应进行记录。
(2) 合规性评价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定期对适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它要求的遵循情况进行评价,并保存相关的
记录。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程序中应规定以下要求: a)识别和纠正不符合,并采取措施减少其造成的影响; b)对不符合进行调查,确定其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避免重复发生; c)对于潜在的不符合,评价采取预防措施的需求,若需要,制定并实施预防措施,以避免不符合的发生; d)记录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结果; e)评审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f)所采取的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性相适应。组织应确保对纠正和预防措施涉及到的能源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
(3) 内部审核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的程序,内部审核程序应包括审核准则、范围、频率和方法,以及策划和实施审核及报告审核结果、保存相关记录的职责和要求,组织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以便: a)判定能源管理体系是否:①符合组织的需要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要求;②已经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持; b)向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应根据对组织节能工作的影响和过去内部审核的结果对内部审核进行策划并形成审核方案。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均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应记录内部审核的结果并将审核中发现的问题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进行必要的整改。
2) 管理评审
(1) 总则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包括能源管理方针、目标和指标)的机会和变更的需求。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
(2) 评审输入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 a)内部审核结果和合规性评价结果; b)与外部相关方的交流与反馈; c)组织的能源绩效; d)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 e)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 f)以往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 g)能源管理体系的客观变化; h)改进的建议。
(3) 评审输出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 a)能源管理体系和节能工作的持续改进措施; b)能源管理基准和(或)标杆、方针、目标、指标变更的重大决策; c)资源需求。(二)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标准是用于认证或自我声明目的,而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是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的配套标准。为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中的所有要素提供详细的指南,包括实例、说明和可选方案,以便为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和强化其与组织全面管理的关系提供指南。
(三)能源管理体系审核指南能源管理体系审核是监视和验证组织的能源方针有效实施的一种重要管理工具,审核也是合格评定活动(例如外部认证)以及能源管理全过程评价和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管理体系审核指南标准为内部或外部能源审计、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和能源管理评价的实施以及审核员的能力和评价提供了指南。旨在适用于广泛的使用者,包括审核员、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组织、因合同原因需要对能源管理体系实施审核的组织以及合格评定领域中认证/认可或能源标准化有关的组织。为适应组织的能源管理实际状况,能源管理体系审核指南对组织能源审计、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和能源管理评价均做了描述。
三、能源管理体系案例(略)。
范文三:能源管理体系
1 能源管理体系
1.1 总要求
公司按照GB/T23331-2009和ISO50001标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实施全员、全过程的能源管理。公司采用过程控制方法,且应用PDCA模式,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及其过程,以确保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本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A有限公司
1.2 管理职责
1.2.1 管理承诺
总经理通过以下的活动对建立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承诺提供依据:
1、执行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在企业内贯彻实施。
2、制定和实施能源方针和目标,并作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
3、传达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增强全员节能意识。
4、确保能源管理体系运作能获得必要的充分的资源。
5、负责对能源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审,以评估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机会,使管理承诺得到落实。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主持管理评审。
1.2.2 能源方针
4.2.2.1目的
能源方针是实施和改进公司能源管理体系的推动力,为公司确定了总的指导方向和行动原则,反应了最高管理者的意愿,是公司能源管理的总原则。
4.2.2.2职责
总经理主持制定、批准和颁布能源方针。
4.2.2.3方针制定依据
1、适用于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特点,并与已有的其他管理体系相
协调。
2、包含全体员工对节约能源意识提高意愿。
3、包含对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持续改进的承诺。
4、包含对遵守与能源管理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5、提出建立和评审能源目标、指标的框架。
4.2.2.4能源方针
节能减排,低碳先锋,环境友好型企业,生产老百姓用得起的绿色电力
1、每年在管理评审时,对能源方针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修订。
2、发生下述情况之一时,总经理应考虑对能源方针进行修订:
a、公司产品结构及工艺、技术发生重大变化,引起重要能源因素发生变化时;
b、公司市场战略的调整;
c、管理评审的结果,确认能源方针以不能适用时。
4.2.2.5能源方针的颁布与传达
1、公司的能源方针发布后,通过手册下发、组织员工培训、班前班后会宣传等多种渠道予以传达,使每位员工深刻理解和贯彻执行。
2、通过公司对外信息交流的部门,向相关方宣传公司的能源方针,并可为公众所获取。
范文四:能源管理体系
本书对国家标准GB/T 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逐条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使读者能够抓住要点,融会贯通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通过引用详实生动的认证示例,使读者能够熟知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具体设计、实施以及认证过程。本书还提供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必备的节能管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标准以及节能技术。因此,本书不仅对理解与实施标准具有指导意义,而且还可起到实践操作指南的作用。
本书不仅适用于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各类组织、认证机构、咨询机构及相应的技术管理人员,也可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用能行业参考使用。同时对政府节能管理人员、各地节能环保中心、用能企业在职培训,也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我国的用能现状及节能政策标准沿革 第二节 能源管理体系概述
第三节 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与能源管理体系 第四节 能源管理体系实施、监督与评价 第二章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第一节 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化工作进展
第二节 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体系构建与发展
第三节GB/T 23331—2012和GB/T 29456—2012国家标准条文释义 第四节GB/T 23331—2012和GB/T 29456—2012标准编制说明
第三章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运行 第一节 能源管理体系的系统架构 第二节 能源管理体系运行实施案例
附录一 主要节能法律法规清单 附录二 主要节能国家标准目录 附录三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流程 附录四 能源管理手册示例
范文五:GB能源管理体系
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国家标准
目 次
前 言 引 言 1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4.2 管理职责 4.2.1 管理承诺 4.2.2 能源方针 4.2.3 职责和权限 4.3 策划 4.3.1 能源因素
4.3.2 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4.3.3 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 4.3.4 能源目标和指标 4.3.5 能源管理方案 4.4 实施与运行 4.4.1 资源
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 4.4.3 信息交流 4.4.4 文件和文件控制 4.4.5 记录控制 4.4.6 运行控制 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4.5 检查与纠正
4.5.1 监视、测量与评价
4.5.2 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4.5.3 内部审核 4.6 管理评审
附录A(资料性附录)GB/T XXXX与GB/T 19001-2000之间的联系 附录B(资料性附录)GB/T XXXX与GB/T 24001-2004之间的联系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首钢集团、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
质量认证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铁男、李爱仙、陈志田、范与华、朱春雁、崔华、成建宏、王赓、李臣、孟昭利、俞伯炎、范南疆、李燕、
周湘梅。
本标准是规范组织的能源管理,旨在降低其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标准。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是组织最高管理者的一项战略性决策。该标准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组织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全员参与。通过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实施,组织可以:
——应用系统的管理手段使其能源管理工作满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利用过程方法对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实现对能源管理全过程的控制和持续改进。
——为应用先进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挖掘和利用最佳的节能实践与经验搭建良好平台。 ——提高能源管理的有效性,并改进其整体绩效。 ——使相关方确信其已经建立了适宜的能源管理体系。
组织采用“策划-实施-检查-处置(Plan-Do-Check-Act, PDCA)”方法,有助于其实现管理承诺和能源方针,并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其中:
——策划:包括识别和评价组织的能源因素;识别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通过分析确定能源管理基准,可行时,确定标杆;建立能源目标、指标,制定能源管理方案等。
——实施:包括提供所需的资源;确定能力、培训和意识的要求并进行培训;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实施信息交流和沟通;建立所需的文件和记录;实施运行控制并开展相关活动等。
——检查:包括对能源管理活动和能源目标、指标实现情况的监视、测量和评价;识别和处理不符合;开展内部审核等。
——处置:基于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结果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对实现管理承诺、能源方针、能源目标和指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达到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
本标准基于“PDCA”方法的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能源管理体系的详细和复杂程度、文件的多少、所投入资源的多少等,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体系覆盖的范围,组织的规模,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能源消耗的类型及消费量要求等。
实施本标准能够改进组织的能源管理绩效,但能源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还需要相关技术和方法的支持。因此,组织应在适宜且经济条件许可时,考虑采用最佳可行的节能技术和方法,同时充分考虑采用这些节能技术和方法的成本效益。
本标准提出了对组织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要求,并未对其所提供产品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提出要求。
本标准并未对能源管理绩效提出具体指标值的要求,也不包含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财务或风险等管理体系要求,但可将本标准所规定的要求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协调,或加以整合。
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使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识别其能够控制的、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
a)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能源方针; c)通过下列方式证实符合本标准:
1)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
2)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 3)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对其符合性的确认; 4)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认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1900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T24001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GB/T19000和GB/T24001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能源 energy
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有用能的资源。 3.2
能源因素 energy aspect
在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 3.3
能源方针 energy policy
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能源管理的宗旨和方向。 3.4
能源目标 energy objective
组织所要实现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要求。 3.5
能源指标 energy target 由能源目标产生的,为实现能源目标所需规定的具体要求,可适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 3.6
能源管理体系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ergy(MSE) 在能源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3.7
能源管理绩效energy management performance 组织对其能源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
3.8
能源管理基准 energy management baseline
组织针对自身能源管理情况,确定作为比较基础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 3.9
能源管理标杆 energy management benchmark
组织参照同类可比活动所确定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先进水平。
4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组织应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形成文件,以确保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2 管理职责 4.2.1管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作出承诺,并通过以下活动提供证据:
a)执行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在组织内贯彻实施;
b)制定和实施能源方针和目标,并作为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 c)传达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增强全员节能意识; d)确保配备能源管理体系所需的适宜资源; e)进行管理评审。 4.2.2能源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组织的能源方针,并确保其:
a)适用于本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特点,与已有的其他管理体系方针相协调; b)包含对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持续改进的承诺;
c)包含对遵守与能源管理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d)为制定和评价能源目标、指标提供框架; e)形成文件,使全体员工能充分理解并实施; f)可为相关方所获取。 4.2.3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对组织内的职责和权限做出规定,形成文件,并进行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指定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c)提出改进建议;
d)负责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外部联系。 4.3策划
4.3.1能源因素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识别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包括应考虑已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变更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b)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以及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特点等,对能源因素进行评价,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c)将上述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时,应对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加以考虑。
4.3.2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识别适用于能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b)建立及时获取这些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渠道。
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时,应确保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标
准及其他要求。
4.3.3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形成文件的程序,用来建立能源管理基准。可行时,建立能源管理标杆,作为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的主要依据。组织应对基准和标杆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更新。
组织所建立的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应形成文件。 4.3.4能源目标和指标
在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时,组织应:
a)在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实施和保持形成文件的能源目标和指标。目标和指标应是可测量的;
b)在建立、评审能源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能源管理基准和(或)标杆,以及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此外,还应考虑技术、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
c)适时更新或调整能源目标和指标。 4.3.5能源管理方案
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用于实现能源目标、指标的能源管理方案,其内容应包括: a)有关职能与层次上的职责和权限; b)技术方案、实施方法和财务措施等; c)时间进度安排。
适用时,对能源管理方案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4 实施与运行 4.4.1资源
组织应为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提供适宜的资源,特别是: a)配备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人员; b)配备所需的节能产品/设备、设施; c)配备所需的能源计量器具与监测装置;
d)充分识别和利用最佳节能管理实践和经验,以及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 e)配套充分的资金。 4.4.2能力、培训和意识
为使能源管理工作人员是能够胜任的,组织应:
a)确保所有从事能源管理有关工作的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保存相关的记录。该能力应基于必要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
b)确定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 c)对与能源管理工作有重大影响的人员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并保存适当的记录; d)采取措施,使全体人员都意识到:
1)符合能源方针和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2)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给组织带来的效益,以及个人工作改进所能带来的能源管理绩效;
3)偏离规定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4.4.3信息交流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旨在就有关能源因素和能源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沟通:
a)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
b)外部相关方信息的接收、回应并形成文件。
组织应决定是否就其能源因素以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与外部进行交流,如果决定进行外部交流,应将其决定形成文件,规定交流方式并予以实施。 4.4.4文件和文件控制
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和记录;
b)组织为确保能源管理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 c)对能源管理体系主要要求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以及相关文件的关联关系。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对能源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以便:
a)在文件发布前应由授权人进行审批,以确保其适宜性和充分性;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审批; c)确保对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做出标识; d)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e)确保文件字迹清楚,标识明确;
f)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对其分发进行控制;
g)防止作废文件的误用。如果出于某种目的保留作废文件,应作出适当的标识。 记录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文件,按4.4.5进行控制。 4.4.5记录控制
组织应根据需要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用来证实符合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以及所取得的能源管理绩效。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记录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和处置。 所有记录均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有可追溯性。 4.4.6运行控制 4.4.6.1总则
组织应根据能源方针、目标、指标,识别、策划与所确定的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相关的运行,以确保它们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a)对缺乏文件程序而可能导致偏离的运行过程,应制定、提供和执行形成文件的程序和/或操作指导书;
b)在运行程序中规定运行准则和能源管理绩效的评价方法;
c)当这些运行控制涉及对相关方的要求时,应将适用的程序和要求通报相关方。 4.4.6.2产品和过程设计控制
在进行新的产品和(或)过程设计中,应考虑能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改进能源管理绩效,并在实施前得到有效的评审和(或)确认。适用时,应:
a)考虑所使用能源的种类、经济性、质量、环境影响,以及可获得性等; b)合理匹配各系统和设备/设施,优化用能;
c)借鉴节能新技术和方法、最佳节能实践与经验; d)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 4.4.6.3设备、设施配置与控制
组织应确定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的设备、设施,并对其采购、使用和处置进行有效控制,包括:
a)在新设备和替代设备选用时,充分考虑能源利用效率;
b)定期监控重点用能设备、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确保其经济运行;
c)进行合理的设备维护、保养和更新,以确保能源的有效利用; d)对重点用能设备、设施操作人员的资格进行鉴定。 4.4.6.4能源采购控制
组织应确保采购和配置适宜的能源,达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组织应:
a)根据满足组织要求的能力评价和选择能源供应商;
b)制定标准或规范,其中应考虑能源质量、可获得性和经济性等因素。在发布前评审其适宜性和充分性;
c)对采购的能源产品进行计量和(或)验证; d)规定相关能源的输配和贮存要求。 4.4.6.5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
组织应确定和控制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的过程,使其在受控状态下运行,可包括:
a)评价生产工艺和服务流程的耗能状况,淘汰落后的工艺;
b)识别能源管理方面的最佳可行技术和良好操作规范并予以实施;
c)监测过程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定期进行能源统计和消耗状况分析; d)有效利用余热、余压及其他废弃物等;
e)对能源计量器具和监测装置进行维护,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并保存相关记录。 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识别可能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制定应急预案。
组织应对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作出响应,并预防和(或)减少随之产生的影响。 组织应定期评审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必要时对其进行修订,特别是当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后。
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验证上述程序。 4.5 检查与纠正
4.5.1监视、测量与评价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以下方面的监视、测量和评价: a)能源目标、指标和能源管理方案的日常运行情况;
b)对照能源管理基准和(或)标杆对能源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c) 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特性的变化; d) 定期对适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进行评价。 组织应保存监视、测量和评价结果的记录。 4.5.2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程序中应规定以下要求:
a) 识别和纠正不符合,并采取措施减少其造成的影响;
b) 对不符合进行调查,确定其产生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避免重复发生;
c) 对于潜在的不符合,评价采取预防措施的需求,若需要,制定并实施预防措施,以避免不符合的发生;
d) 记录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结果;
e) 评审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f) 所采取的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性相适应。
组织应确保对纠正和预防措施涉及到的能源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 4.5.3内部审核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的程序,应规定审核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以及策划和实施审核、报告审核结果、保存相关记录的职责和要求,组织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以便:
a ) 判定能源管理体系是否:
1) 符合组织的需要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要求; 2) 已经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持。
b)确认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绩效,其内容可包括: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重点用能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综合能耗和节能量等;
c)向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
应根据对组织的能源管理工作的影响和过去内部审核结果,对内部审核进行策划并形成审核方案。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均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应记录内部审核的结果并将审核发现和审核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4.6 管理评审 4.6.1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机会和变更的需求。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 4.6.2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 a)内部审核结果;
b) 与外部相关方的交流与反馈; c) 组织的管理承诺和能源管理绩效; d) 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
e)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 f) 以往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 g) 能源管理体系的客观变化; h) 改进的建议。 4.6.3评审输出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
a) 能源管理体系和能源节约的持续改进措施;
b) 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方针、目标、指标变更的重大决策; c) 资源需求。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GB/T XXXX与GB/T 19001-2000之间的联系
表A.1 GB/TXXXX与GB/T 19001-2000的对应情况
表A.1(续)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GB/T XXXX与GB/T 24001-2004之间的联系
表B.1 GB/TXXXX与GB/T 24001-2004的对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