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
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地处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十分优越。自公元前514年春秋吴国在此建立都城以来,这里一直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工商繁荣,人文荟萃,尤其在园艺、建筑、工艺美术和绘画方面,水平高超,名家辈出,从而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吴王的苑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四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世纪至18世纪全盛时期,有园林二百余处,现在保存完好的尚有数十处,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古典园林应用中国独特的造园手法,在城市住宅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城市山林”。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灵活多变的园林空间处理,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经典布局。中国园林造园的主旨是表现自然美,这是崇尚自然的中国古代(公元前4世纪)老庄哲学思想的体现。苏州古典园林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表现出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点的空间意识和空间美感。在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中都有大量典型实证。
2、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成为中国造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苏州古典园林中保存有历代匠师运用高超的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模拟自然,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取得了众多成功范例。苏州古典园林多以山水取胜,配以适当的植物,构成江南水乡野趣,如拙政园、留园的土石山,网师园的黄石假山,山体自然,神似真山;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系清代(18世纪)叠石造山大师戈裕良所作,被推为中国园林假山的绝品;留园众多的石峰大都是采自太湖流域的太湖石的上品,具有“透、漏、瘦、皱”的特点,有的是宋代(12世纪初)为宫廷征集未及运走的遗物。拙政园等四座园林的花木,品种数以百计,具有季节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色,其中拙政园的紫藤,留园的银杏,网师园的桧柏等数百年树龄的古木,尤为珍贵。
3、精巧典雅的建筑群体表现了江南古代精湛的建筑艺术。苏州古典园林中保存有大量以木结构为主,各具特色的传统建筑。根据居住、读书、作画、抚琴、奕棋、品茶、饮宴、憩游等功能要求,建造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这些建筑内雕刻精细的门窗、挂落、栏杆、纱隔、地罩等各式装修,古色古香的家具、陈设,室外变化多端的洞门、漏窗、铺地等,无不体现了建筑功能、结构、艺术完美统一的民族特点。
4、淳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量信息。苏州古典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都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带有鲜明的时代印痕,是综合的历史文化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范文二: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
一、最初的园林(夏商周时期)
周朝时期,前有周文王建灵囿,周边圈围,其内放养珍禽奇兽,以供观赏。四时花木繁盛,水中鱼跃。这就是最初的囿。后有吴王夫差建姑苏台,可在宅内观赏水中的鱼,这是前所未有的。
二、秦汉时期园林发展
秦汉时期园林处于由囿向苑转变发展的阶段,它除了继承囿的传统特点,还设有大量的园林建筑,形成了苑中有苑,苑中有宫,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如汉武帝的“上林苑”, 大量运用叠山理水的园林工程手法,有名的是“太液池”、“建章宫”,开我国造园“一池三山”人工山水之先河,首创雕塑装饰园景的艺术。后来私家园林又得到了发展,如:梁冀的苑囿、袁广汉园都是当时非常有特色的私园,其中袁广汉创造了石假山的记录,是古代园林的神来之笔。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发展
这个时期的园林由秦汉时期的宫苑向自然山水园林转变,造园不再追求高大雄伟,而在“穷极技巧”上下功夫,使楼阁为景所设,苑囿精巧雅致,由再现自然进而表现自然。但由于当时人们苦于战乱,只好人心向佛,以修来世,这样促进了佛寺园林的出现和发展,比如有名的“寒山寺”、“永宁寺”。
四、宋代时期园林发展
两宋时期的园林受当时诗画的影响较大,所以出现了以自然山水为蓝本而建造的写意山水园,诗画与园林之间相互影响渗透,使得宋代文人园林兴盛,园林趋于小型多样化、趣味化,向宅邸园林发展,并在各地大量兴建。我国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写意山水园在宋代已趋于成熟,为以后明清园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辽夏金元时期的园林发展
这个时期园林极力吸取汉族的文化,极力继承宋代园林风格,如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的“西夏王陵”,人工再现自然山水的典范——万岁山的太液池,还有位于苏州的狮子林,远看有如狮子吼、狮子舞,狮子斗、狮子滚,最高处石峰为狮子峰,有如置身于石林之中。
六、我国明清时期的园林发展
明清时期园林是我国诗情画意的山水园进入大规模、高档次、高质量、全面发展的阶段,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拙政园”等。明末还出现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在创作思想上,沿袭了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范文三:扬州园林的历史文化
摘要:扬州自古以来便凝结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到了清朝以后,乾隆皇帝的屡次巡视,大小盐商的聚集,让这古城又一次凸显了文化底蕴。园林作为这次江南小城不可缺少的点缀,犹如浩瀚星空中最为璀璨的那一颗,以致现在扬州的何园、个园和瘦西湖成了旅游的必去之处。文章从历史的角度解读扬州园林,帮助大家温习从古至今的园林艺术。
关键词:扬州;园林;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178-2
0 前言
扬州自隋唐以来,商业贸易利涉四海,以繁华著称于世,明清时期,盐业、商贸业的发达使它成为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商业性、消费性大城市。扬州的园业主人多为官家或盐商,他们的公干、事务、交际、商业往来必须依赖城市,满足实用功能为第一目的,筑园要窃慰他们“足徵市隐,犹胜巢居”的心理;也便于“得闲即诣,随兴携游”的意愿,这些形成了园主人与设计者园林意象图式实践成立的一个部分。
园林构筑艺术从意识形态中,物质力量上和应用媒介中体现。所以,园林构筑过程中产生的对意境的追求应为一种源于多个方面的园林“意象图式”的实践。
1 瘦西湖
瘦西湖本不是湖,而是自然纵横交错的河沟,主要起排洪和水上交通的作用。由于造园家和工匠的无比智慧和辛勤劳动,充分利用长河如绳的水系,相形度势形成似断非断、互相因借的园林组群。集锦式连续构图的园林空间布局紧紧环绕于瘦西湖这条带状水系。两岸园林彼连、层层相属,而水系又将诸园串联一气,构成有节奏旋律、统一构图的湖山胜境,有如一轴水墨淋漓的国画长卷。隋唐时期,瘦西湖沿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将扬州西湖与杭州西湖作了对比,写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且为人们所首肯,至今名播中外。
2 个园
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个”者,竹叶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以为名“个园”,点明主题。园门两侧各种竹子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与门额相辉映;白果峰穿插其间,如一根根茁壮的春笋。主人以春景作为游园的开篇,想是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意吧!透过春景后的园门和两旁典雅的一排漏窗,又可瞥见园内景色,楼台、花树映现其间,引人入胜。进入园门向西拐,是与春景相接的一大片竹林。竹林茂密、幽深,呈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个园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在园中西北角,选用玲珑剔透的湖石叠成。山前有池水,山下有洞室,水上有曲梁。山上葱郁,秀媚婀娜,巧夺天工。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山,数转而达山顶。山顶建一亭,傍依老松虬曲,凌云欲去。山上磴道,东接长楼,与黄石山相连。在园中东北角,用粗犷的黄石叠成,拔地而起,险峻摩空。山顶建四方亭,山隙古柏斜伸,与嶙峋山石构成苍古奇拙的画面。山上有三条磴道,一条两折之后仍回原地,一条可行两转,逢绝壁而返。惟有中间一路,可以深入群峰之间或下至山腹的幽室。在山洞中左登右攀,境界各殊,有石室、石凳、石桌、山顶洞、一线天,还有石桥飞梁,深谷绝涧,有平面的迂回,有立体的盘曲,山上山下,又与楼阁相通,在有限的天地里给人以无尽之感,其堆叠之精,构筑之妙,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现今江南园林中成为仅存孤例。
3 何园
何园又名“寄啸山庄”,由清光绪年间任湖北汉黄道台、江汉关监督何芷?所造(有人曾认为何芷?曾任清政府驻法国公使,但查无史实),何氏家族和中国近代史上几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关系十分密切:北洋大臣李鸿章、光绪皇帝老师孙家鼐是同乡加儿女亲家,进退与共;与光绪皇帝另一位更有名气的老师翁同?以及清廷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也有姻亲关系。何园是清乾隆年间双槐园的旧址,始建于清同治元年,历时达13年,占地14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园内有大槐树两株,传为双槐园故物,今仍有一株。园名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意,辟为何宅的后花园,故而又称“何园”。光绪九年,园主归隐扬州后,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旧址,扩入园林,前后历时21年之久。
何园是扬州大型私家园林中最后问世的一件压轴之作,2005年,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园林泰斗罗哲文称之为“晚清第一园”。园主将西方建筑特色带回了文明古国,并吸收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诸家私宅庭园之长,又广泛使用新材料,使该园吸取众家园林之经验而有所出新。何园规模庞大,面积为1.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就达7000余平方米,占50%以上,密度极高,反映清后期园林建筑过多的特点。全园可为东园、西园、园居院落、片石山房四个部分组成,以两层串楼和复廊与前面的住宅连成一体。东园的主要建筑是四面厅,为一船厅,单檐歇山式,带回廊,面阔15.65米,进深9.50米。厅似船形,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以此建筑为主景,南向的明间廊柱上,悬有木刻联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厅北有假山贴墙而筑,参差蜿蜒,妙趣横生;东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墙;西有石阶婉转通往楼廊;南边建有五间厅堂,三面有廊。复道廊中的半月台,是中秋赏月的好地方。
4 其它扬州园林
茱萸湾风景区是一座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花卉、植物、动物散养及表演和现代游乐为一体的半岛生态型动植物园。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一首诗句“山中动泉脉,渡口发梅花。芜城春草生,君作扬州客。半逻莺满树,新年人独还。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就是写了这一带迷人的风光。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傍依古运河畔仿树桩造型的曲桥,桥长百米,桥曲形美,桥韵古朴。每当夏季来临,满塘荷叶圆如盖,清香四溢,花灿如霞。在曲桥的鱼池中,放养着数万条日本锦鲤和其它观赏金鱼,大的体宽如碗口,水光晃漾,令人陶醉。
荷花池公园位于扬州市老城区西南,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其中水面5万平方米,是一座现代风貌与传统风格相融合的城中公园。1997年10月1日建成开放。1999年被江苏省建委确定为首批二级园林。公园分东区、西区和荷花池水面三大部分。东区以古典园林群为主,西区建成现代游乐区,荷花池水面开辟了荷花观赏区。有关影园的遗址曾有过争论,现已有定论,影园遗址就在今天的荷花池公园,即荷花池以北,头道河、二道河之间,双虹桥以南的数亩范围内。影园是中国造园名家、明代《园冶》作者计成亲自设计、营造,是有据可考的历史名园。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述,明末清初荷花池一带曾建影园和九峰园,属当时扬州八大名园,后因战事而毁;荷花池与荷花分不开。
5 结语
清代康乾盛世,康熙、乾隆先后多次南巡。特别是乾隆,对园林特别喜爱,多次到民间私人花园游玩。如果园林布置的入格,园主人又奉承的道地,往往赏以官职虚衔,因此扬州绅商争宠于皇室,大肆修建园林。扬州盐商的财力惊人,为向皇帝逢迎讨好,不惜钱财,在全国各地聘请能工巧匠、构园名家,客观上也起到了将全国不同的造园流派集于一地,相互交流的事实。
清代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中曾称赞扬州园林是“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扬州园林北有北京承德的皇家园林可借,南有苏州杭州的私家园林可鉴,再加之自己的独特创新,阴柔阳刚的结合,从而使得扬州园林具有南秀北雄的相互融合的特点,这当是它自立于中国园林之林的重要原因。
坐在“听雨楼”头喝茶,帘卷树声――石榴仿佛木铎,银杏好像一只只翡翠的铃铛……想起昆剧《跪池》,也是狮子吼,只不过是“河东狮吼”,也就想起了这句成语的发明人苏东坡,也就想起了苏东坡的一首有关秋天的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春夏秋冬,苏州园林的风格尽管纷呈,但总体是娴静的、幽静的,寂静的;是蕴藉的,既不喧哗,又不骚动。苏州扬州园林都以古典著名!都是历史悠久中国的宝物!
作者简介:马承选(1961-),男,回族,信阳市新凯瑞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工程师;王成义(1965-),男,信阳市新凯瑞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工程师。
范文四:园林历史
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文人园林:唐代,山水文学兴旺发达。文人经常写作山水诗文,对山水风景的鉴赏都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许多文人,出于对当地山水风景的向往,并利对风景的开发多有建树。这些文人出身官僚,不仅参与风景的开发、绿化和美化,还参与营造自己的私园。凭借他们对自然风景的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来进行园林的经营,也把他们对人生的哲理的体验,注于造园艺术之中。文人官僚的士流园林所具有的清沁雅致格调,得以更进一步地提高、升华、更着上一层文人的色彩,这便出现了“文人园林”。“文人园林”是侧重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推而广之,不仅是文人经营的或者文人所有的园林,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
2、一池三山: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长生不老药,住着神仙。封建帝王都梦想长久统治,自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
3、《园冶》:明末造园家计成著,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也有他对园林艺术独创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园冶》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4、空中花园(悬空园):此园采用立体叠园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层重叠,层层遍植奇花异草,并埋设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园由镶嵌着许多彩色狮子的高墙环绕。从远处望去,此园如悬空中,故称“空中花园”。它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所以成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5、英华庭院:十八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造园艺术被英国引进,趋向自然风格,由规则过渡到自然风格的园林应运而生,被西方造园界称作“英华庭园”。但与中国山水风景园林不同,英华园林原原本本地把大自然的构景要素经过艺术地组合、相应于用地的大小而呈现在人们面前。所以欧洲园林体系主要特色是规整有序。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及特点?
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特点:
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
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特点:
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
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特点:
⑴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⑵园林规划设计已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⑶不仅追求观赏美和视觉效果,同时也注重发挥其园林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四阶段信息文明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
特点:
⑴城市公共园林、公共绿地系统进一步扩大;
⑵园林包含城市,“城市在园林中”;
⑶针对防止环境污染选择植物,并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
⑷园林规划中广泛利用生态学、环境科学、动植物科学等先进科技;
⑹任何工程项目开发中,都必须与园林绿地建设相结合。
2、简述清中叶以后江南私家园林的主要特征?
1. 江南私家园林建设继承上代势头,兴旺发达,大多数是在明代旧园基础设施上改建或者新建起来的。
2. 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为全国之冠,一直保持着在中国后期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高峰地位
3. 大多集中于扬州和苏州两地
4. 江南私家园林是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江南一带河湖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叠山史料品种之多,又有玲陇空透的太湖石等造园材料,这些为江南造园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5. 江南气候湿润,花木生长好,种类多,故园林植物以落叶植物为主。
6. 园林建筑主要以高度成熟的江南民间乡土建筑自作为创作源泉,建筑形式多样丰富。
3、简述康熙、乾隆时期皇家园林对江南私家园林的借鉴手法?
1. 引进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
(1)在保持北方建筑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大量实用江南常见的园林建筑形式;
(2)运用江南各流派的堆叠假山的技法;
(3)临水设施,水体处理,水面空间,都借鉴江南园林;
(4)种训江南的许多花木
2. 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清代皇家园林里面许多“景”,其实就是把江南园林的主题在北方再现出来,也就是江南名园在皇家御苑内的变体,而这种以一个主题而创作成为多样变体的方法,对于扩大,丰富皇家园林的造景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具体仿建筑名园:以某些江南著名的园林作为蓝本,大致按照而建于御园内,运用北方刚健来建造出江南的柔媚,是一中艺术的再创造。
4、简述17—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1.“庄园园林化”时期
特点:
(1)因地制宜,努力在景观营造中寻找当地的因素,力图改变古典主意园林的千篇一律的形象
(2)抛弃围墙改用兼具灌溉和泄洪作用的干沟,把自然经管引入了花园,加强了视线的参透和空间的流动
(3)结合兼具生产性的牧场和庄园进行景观设计,大大降低了维持一个精致的集合式花园的经济负担。
2.”画意式园林“时期:
特点:
(1)缅怀中世界的田园风光,喜欢建造哥特式的小建筑和模仿中世界风格的废墟
(2)是喜用茅屋村舍山洞和瀑布等具有野性的景观作为造园元素,实用园林具有粗狂,变化和不规则的美
(3)大胆采用有异域风情的元素。
3.“园艺派”时期:
特点:具有现代色彩的职业造园家逐渐成为一个专门和固定的职业。同时也使得造园艺术逐渐受到商业利益的控制和驱使。生活的丰富和信息交流的日益简便。
三、作图、判图题(每题8分,共24分)
1、绘制艮岳的平面图,并简述其特征?P205
2、绘制寄畅园的平面图,并简述其特征?p295
3、写出下图的名称,并简述其特征?
四、论述题(第一题17分,第二题20分)
1、阐述中国古典园林“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特征的主要成因?
“本与自然高于自然”在园林创作的步骤之中,在融汇交合。筑山,理水,植物配置之中相形见绌。然而,山与水以及植物又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点点滴滴。从一下三个方面阐述一下成因:
1. 筑山, 历来园林创作的一不可或缺的重要的部分。这种特殊的技艺叫“叠山”。匠师们用不同色泽,质地,纹理的石材,以不同的堆叠风格形成许多流派。但是不管在筑山的过程中,还是最终截取真山的一角,更或者还是募拟真山的全貌,其实都是在小范围小尺寸内创造出峰峦万千的形象。从它们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上,可以看到对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高度概括与提炼。园林之所以能够体现高于自然的特点,也就是得之于叠山这种高级的艺术创作。
有一句诗是这样说的:“一拳则太华千寻”,这以一中以小寻大的方式,引发人们对于千寻的联想,对于自然的超脱。
2. 理水,同样是园林创作中融合的一部分。既有静的美,也有动的美,是最活动的一个因素。山嵌水抱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这也反映了阴阳相生的辩证哲理。两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人工开凿水体或者是对原有水体的改变,都无比要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再小的水面也应做到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写仿天然水体的面貌,这也就是“一勺则江湖万里”。
3. 植物配置,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姹紫嫣红,但都是以木植物为主调,这种源于自然的生命栽植,那种古干老树而往往予人葱郁之感。也就是运用少量的树木来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通过高度精炼和艺术抽象来规划树木的栽植。观赏树木和花卉的形,香,色而拟人化。被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中显示其象征寓意。
这么说来,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来传达给人们以自然生态的信息,中国古典园林源远流长,它沁润在大自然的液脉之中,不受地域限制,不受思想牵制,它源于自然,出于自然,而它所寄托的那份类似于诗人骚客的情感,那种对于大自然的倩倩刻画,却又深深的超越了大自然能够赋予给我们内心的一种刻意的思想情操,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本与自然而高于自然”。
2、阐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对中国园林发展的意义?
范文五: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园林建造并非通常工匠的手艺可为,而是一种风雅的举动,除了物质的景观建筑外,园林的建造还包括诗文、楹联、匾额、绘画以及园林的陈设、鉴赏、游观等各项内容。中国古典园林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的古典园林又称山水园林,向以自然山水或写意山水著称,这一特殊风格,早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就已有了雏形。但若以地域划分,南北又有差异,北方视野开阔,故多筑高台以眺望;南方水泽密布,故常建轩阁以观景。综合来讲中国的古典园林从吴王姑苏台开始就奠定了山水相依、自然浑朴的格局,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几乎每朝每代都有特色鲜明的园林产生。本文就中国古典园林的发
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1 汉代园林
汉代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各种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园林艺术亦是如此。汉代不仅有汉武帝广袤壮观的皇家园林——上林苑,还有袁广汉、梁冀等富豪摹山范水的私家园林,但是由于一般的地主阶层和平民尚未将筑园提上议事日程,所以汉代园林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贵富们修造园林不仅为了游乐玩赏,而且还带有扩张地盘、开拓生产的目的,因此他们往往把园林建于郊野之地。如汉初文帝之子梁孝王刘武的兔园、东汉恒帝时外戚大将军梁冀以及袁广汉的园林,都占有方圆数十里的地面。就园林艺术而言,汉代各种园林强调对真实山水的利用和模仿。梁孝王的兔园有百灵山、落猿岩、雁池、凫渚;梁冀“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像二崤。深林绝涧,有若
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袁广汉则“垒石为山,聚沙成洲,引水入园中,激水为波潮。”
上林苑
汉代的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代表,而上林苑又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园林。上林苑位于长安之西,本属秦时旧苑,汉武帝刘彻扩建,南傍终南山,北滨渭水,华丽而庞大。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就此写有《上林赋》,详细地描述了上林苑的地理形胜、山谷水泉、宫阙楼阁、果木花卉及天子射猎之盛况。严格说来,上林苑与后世专供游赏的园林性质不尽一致,它的建造在相当程度上还存有早期园圃生产经营的目的。作为宫苑,它还供帝王田猎弋钓所用,因此园内珍稀动物、罕见植物不可胜数。但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汉代的园林建设尚未着力于景点的规划和景观建筑的修造,因此虽然有“重坐曲阁”、“步榭周流”,却并未细微发掘其园林功能的意义。然而,与以猎杀野兽飞鸟为趣、以纵情声色为乐的商纣王相比,汉武帝的上林苑毕竟增加了不少景观建筑和园林生活的内容,多少显示出对大好河山的依恋。这种完全凭借天然山水修建而成、或摹写真实山水的园林,有利于经济作物的生长,更有益于花木禽兽的生长繁殖,表现出当时园林较少观赏目的,更多自然经济性质的特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上林苑是中国古典园
林的雏形,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 魏晋南北朝的园林
金谷园
在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由于封建大一统政权的不断更替和地域间的政治割据,中央政治制度和封建统治思想不再享有权威性。而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化思想领域却异常活跃,佛教的渗透和清淡玄学的盛行,又为隐逸清静或及时行乐的生活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私家园林作为一个与世暂绝的个人展地,作为一个自由自在的私密场所,逐渐赢得了众多名士文人的青睐,因此,园林的崛起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这一时期的园林虽然主要还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基地,但在讲究奢华或喜好艺术的文人的治理下,已不乏游乐观赏的内容。如西晋以奢侈闻名的石崇,有金谷园建于洛阳,“却阻长堤,前临清渠。百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有观阁池召,多养鱼鸟。家素习技,颇有秦、赵之声。出则以游目弋钓为事,入则有琴书之娱。”可见园中有水有树,有鸟有鱼,还有一班艺伎可供赏乐之需。
东晋以后,庄园的修建则更讲究从艺术审美角度选址造景,如谢灵运所说的“非龟非筮,择良选奇。”谢灵运在贬官永嘉太守后,肆意遨游山水,不久又辞官归隐,在祖父谢玄始宁墅的基础上整修拓建了一座拥有诸多景观建筑的庄园性质的园林。“淩阜泛波,水往步还”,水光山色可一一欣赏。谢灵运的山居情趣已经与后世的文人士大夫追求的园林旨趣相当接近了,并且具有了“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的空间意识。谢灵运的始宁山居在设计建筑上已充分注意到构景、借景、造景手法的运用,令人置身于高山之巅的轩馆之中,犹如面对多变而又绝美的山水画卷,已臻于计成在《园冶》中所描述的“槛外行云,锐中流水,选山色之不去,选鹤声之自声”的境界。魏晋以后,园林不仅成为生活资料的生产基地和闲瑕游乐的场所,也是人们有意构筑的私密天地,而且后者渐渐成为造园的主要目的,故宅园形式的园林日益流行。南朝萧梁人刘慧斐远游庐山,为明媚山水和宁静环境所吸引,遂建园留名为离垢园,这种利用园林隔绝外部世界的生活态度和建园思想得到了当时和后世文人名士的普遍首肯或效仿。北周庾信的小园也为后世文人津津乐道,代表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园林功能的看法。“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落叶半床,狂花满屋,名为野人之家,是谓愚公之谷”。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不事藻饰、唯求自然的园林风格影响深远。
3 隋唐园林
庐山草堂
到了隋唐时期,园林的发展开始两极分化:一方面自然山水园林盛极一时,如王维的辋川别墅、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李德裕的平泉山庄皆建于山野之地,利用美丽的天然山水营造成休憩场所。王维将住宅游馆建于风景绝胜之地,又以园林建筑或富有特色的山水、植物为主体,构成了一个个雅致独特的景观。王维不仅偕同裴迪等友人经常赏游、聚酒酬唱,而且还用他擅长的画笔对辋川加以描绘,从而使得辋川别墅更加闻名遐迩。唐以后,文人士大夫在园亭聚会、游赏赋诗成为常事,即使不通文墨的富家大户修建园林,也必然邀请文人画师捧场宣扬。由于文人、画师更多地参与园林修建和园林活动,也促使园林日益向造景和赏景方向发展。
庐山草堂 实景
另一方面,该时期文人士大夫长期为官于都市,官务之余,他们渴求有一个自由舒适的场所可供随时抚慰劳倦的身心,或需要一个隐秘的天地可以接纳文人墨客诗酒聚会,于是城市园林便迅速崛起。当时京城长安城郊的樊川、杜水之间,园林密布,号称“东都”的洛阳城内外亦遍布私园。由于城市私园的主人大多饱读诗书、文化素养较高,因此他们在景观设计和园林生活上必然多下功夫,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其造园的目的首先是出于自身休闲的需要,是自娱而非娱人,故不必为了声望或炫耀而大兴土木,规划布局、景观修造都遵循简淡的原则,不追求房舍亭阁的繁复和华美。白居易的《闲居自题》诗说:“波闲戏鱼鳖,风静下鸥鹭。寂无城市喧,渺有江湖意。”履道里宅园中水占了五分之一,竹占了九分之一,四望渺弥苍翠,故居于城中而有水乡之感。园中还建有琴亭、石樽、中岛亭、环池路等用于游园赏景的园林小品。此外,他命乐童登中岛亭奏乐的做法为后世园林创设戏台和曲房提供了依据,而音乐、戏曲的渗入也使得物质的园林从此具有了更多的精神内涵。
4 宋朝园林
快哉亭
由于市镇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北宋开始,延续一千余年的“坊市制”被废弃了,坊市之间封闭性的隔离墙被拆除。如此一来,喧闹的市镇生活更直接地进入了市民的住宅,于是城市人更渴望拥有一个私密安静的天地,可供经常地休息和玩乐。所以可居、可游、可玩、可赏的园林形式就逐渐在富裕阶层和文人雅士之间流行开来。北宋文人所追求的是让精神在纯朴的自然风光中有所寄托,使心灵于幽寂的竹坞丛林间获得安宁。故“居在城邑而荒芜古木,与翥豕鹿杂处??而翁独东焉。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所以,北宋时期的园林风格趋同于质朴,园林中的建筑物相对后世来说也少得多。如沈括的梦溪也只一庐、一轩、一阁、一斋、二亭、二堂而已。但是质朴归质朴,园中景观的设计修建还是颇费思量的。如翰林学士司马光的独乐园,在当时洛阳诸园之中最为质朴,但在筑台疏水、植竹栽花等方面颇具匠心,营造了诸如人造瀑布、见山台、浇花亭、钓鱼庵等多种具有特色的景点和建筑,故苏轼当时有诗称赏此园说:“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北宋时期的园林多集中在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和西京洛阳。值得称道的是洛阳园林围绕水景开创的建筑物,如苗帅园的水轩“板出水上”,可谓后来画舫之滥觞;水北胡氏园的河岸窑洞,窗下可观清流,门前常留涛响,别具一格;富郑公园的竹“洞”,实为暗渠。此外,富郑公园的“方流亭”“重波轩”“漪岗”,从其题名即可推知水景的美妙。所以洛阳园林的水景建设,无疑为南宋江南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表率。
在园林发展史上,南宋是重要的转折兴盛时期。一方面园林分布更为广泛,受帝王大建园林的影响,江南城镇修建园林蔚为风气,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西湖周围,除帝王的离宫别馆外,贵族显宦的园圃密密麻麻,著名者不下40所。中小城镇修筑园林亦十分踊跃,以苏州为例,见于记载的各类宋代园林在70所以上,其中大多是在南宋时期创建或在北宋园林的基础上踵事增华、趋于完善的。另一方面,南宋园林更注重观景构建,园林主人已不是单纯将园林作为隐逸休憩、友朋宴集的场所,而且把它当作表现艺术才能的创作天地。如赵氏菊坡园的天开图画、俞氏园甲天下的瑰丽假山,都足以作为艺术珍品而流传。南宋吴兴园林,大多具奋山池或竖以太湖石,或堆砌假山,或疏水凿池,意欲营造一种山清水秀,清冷可人的氛围,这也说明以叠石理水著称的江南园林风范已深入人心,并逐渐取代了以花木为重心的北地园林风格。
5 元朝园林
到了元朝,造园依然盛行,并继续延续着南宋遗风,特别是在江南,造园活动更是常见,既使像无锡这样的小城市,也是“百里之内,第宅园池甲乙相望,譬诸木焉。”比如当时苏州的陆友,“辟小室仅可容膝,中庭植翠竹数竿,旁竖湖石,峰峦秀异。”这也说明了文人寒士的庭院式写意园林已崭露头角。由于元朝时期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导致东南沿海城镇经济快速崛起,造就了许多富家大户,而他们更以拥有园林为乐为荣。所以元朝的园林在东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这样说,足够的金钱是元代东南地区园林得以兴盛的物质基础,而元人坦率洒脱和追求现实享乐的心态,却是元代东南地区园林得以兴盛的心理基础。元代也曾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园林,元末昆崇山大户顾瑛宅园的玉山草堂就是当时颇具名气的园林。玉山草堂创建于至正八年(1348),次年建成,先后取名小桃源、玉山佳处、玉山草堂。园中有轩有室,有斋有馆,有碧梧翠竹,有溪流清池,四时花木“常如二三月时,殆不似人间世也”。顾瑛经常于园中纳友邀朋、诗酒聚会,园中所有景点和建筑都邀请名流硕儒题榜撰记、吟诗作画,并结集出版,因此玉山草堂之盛名流传久远。此外,玉山草堂中的书画舫也是较为别致的建筑物,它傍水而建,“旁棂翼然似舰窗”,其形式已经与后世园林中的旱船、画舫十分接近。画舫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最富有创意和诗意的建筑物,它似屋似船,半在陆地,半淩水上,人坐卧其中能诱发许多美妙的遐想,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历代人们和治园专家的重视。而玉山草堂中的书画舫则起到了开创先河的作用。
5 明朝园林
拙政园
由于明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市镇经济受到压制,因而园林的修建也难以发达。直至到了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城市的繁荣,园林才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官僚贵富热衷于此,文人雅士推波助澜,由此掀起了阵阵建园热潮。据统计,仅苏州一地,明代建园就达270余所,大大超过以往历代。如此兴盛的园林修建,一方面促进了花样繁多的园林活动,同时也为园林品评奠定了物质基地。明人士认为:修造园林,并非生活必须,似属闲事,然而却能从中显示才情和风韵。可见明人所推崇和追求的是自然素朴的园林景观。比如建于明正德年间“广袤二百余亩”的拙政园,水色渺弥,竹树翳邃,建筑物稀疏错落,全园仅一楼、一堂和八间亭轩,主人下力气整治的是花坞、钓台、曲池、果圃,造就的是一个以水景为主的
近于自然风光的园林,“茂树曲池,胜甲吴下”。不过随着园林广泛深入市镇,以前属于士大夫的园林已经融入了各个阶层。但由于受地域地形的限制,有限的天地必须蕴含无尽的风貌,才能足以展示主人的情操和抱负,于是小型写意山水被普遍接受,小型庭院式的园林风靡城镇。北周庾信曾经在《小园赋》中戏言过的“覆篑为山”、“堂坳作池”在晚明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实践。丰富的园林实践又促成了造园理论著作的产生,明末《长物志》、《园冶》等著作,都有关于象征性山水表达手法的介绍。但与此同时,市民的习俗和情趣也就不可避免地渗入园林的建造,致使晚明以后园林中建筑物显著增加。如上海市现存的创建最早的豫园,虽然占地40亩,其中仅楼、堂、轩、亭、阁等就有20来所。此外豫园还建有供吕洞宾的纯阳阁、祭土神的祠堂、奉关云长的关侯祠、拜山灵的山神祠、烧香拜佛的大土庵、纪念祖先的家祠,真正是人、鬼、仙、佛各得其所。
在明朝,北方园林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虽然与江南园林相比,以北京为集中地的北方园林还不够精致,却粗放浑朴,并形成了一些较有特色的园林。比如“荒荒如山斋”的定园公园;不尚小巧,追求宏大,将园内园外打成一片,以一亭、一轩、一台而周览四方的英国公新园;不求景观建筑和景点景色的繁复多样,而于单调中求变化,布局上出新意,纯粹以柳取韵的白石庄等。这主要是由于北方园林多为皇帝贵族所建,他们常追求建筑的数量和奢华。如李皇亲新园以梅争胜,园中亭、池、门、窗,甚至墙壁都塑造成梅花形状。此外,亭如鸥、台如凫、楼如船、桥如鱼龙,还有数百间的长廊,显示了贵族园林的灼人气焰,与当时江南园林的典雅风范不尽一致。
6 清朝园林
颐和园
清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强调了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建筑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无论是造园理论还是造园实践都达到前朝所没有的高度和水平,造园理论、造园手法、造园技艺也都臻于成熟,并涌现了许多著名的造园家。比如对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花树都有独特见解的李渔;采用山水花卉画的构图来设计园林布局的张涟;乾嘉平间的叠山名家戈裕良等。清朝园林的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江南园林主要是以苏州的网师园最有名气,网师园以小巧精美、舒适著称,是清乾隆三十年前后,宋宗元在南宋侍郎史飞志万卷堂的故址上兴建起来的。
作为一个典型的住宅园林,网师园由宅居和园林两部分组成,占地虽然不足十亩,但安排相当紧凑,故能给人迂回不尽之感。园林与住宅由一堵粉墙隔开,环绕一池碧水。池岸用黄石垒成形状各异的洞穴,池水涓涓,登山临水,见天光山色、花木亭阁映于水中,虚实呼应,妙趣横生。1979年,以该园的殿春移庭院为蓝本设计创造的明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作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之后,网师园的盛名更是远播重洋。皇家园林的代表则是占地290公顷的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由于慈禧太后长期住在园中,不时召见臣僚、处理朝政,因此颐和园兼有宫苑双重功能,其布局和风格也就存在着差异。作为皇家宫苑,颐和园千姿百态的各种建筑物尤其引人注目,它们几乎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所有形式,仅粗略的记载,已见殿、台、楼、亭、阁、轩、塔、坊、桥、戏台、月台、回廊等十余种形式,其中如排云殿之宏伟、转轮藏之奇异、宝云阁之坚固、众香界之高耸、十七孔桥之美丽等,都令人赞叹不已。
清朝园林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清代晚期,随着中西方接触的增多,中国古典园林也渗入了西方文化的因素,尤其是西洋建筑的某些形式开始在沿海一些城镇园林中出现。其实早在乾隆年间,北京宫苑长春园中就已经建有西洋楼,其中包括六幢欧洲罗可可风格的建筑物、若干园林小品等,不过它们是由当时来华的西洋传教士设计并督造的,而且集中在园北一隅,以示与中国园林迥然有别。而晚清建于上海的愚园、徐园,则代表中国古典园林本身风格上的演变。它们是那些接受了西方文化、有意标新立异的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的。愚园将球场、弹子房引入园林,可谓洋为中用,徐园的当门广庭在布局上就改变了中国园林含蓄深藏的固有格式,而赌棋处、风车、吸水机和喷水机更是把西洋文化和西洋机械展示于众人面前。不过,在总体风貌上,它们没有抛弃摹写自然的山水式园林格局,愚园的假山、石笋、水池、亭榭,徐园的竹径、山洞、烟波画船都还是传统的延续,都还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