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深化党员“红细胞”工程
深化党员“红细胞”工程 推动社区党建工作
————东风教育社区党支部 “红细胞”工作开展情况
2016年~胜利街道东风教育社区党支部全面实施以联点社区,村,党组织、居住地社区,村,党组织、在职党员回社区志愿服务的“红细胞工程”以来~通过发动党员和社会力量参加的社区“一管三带一联四满意”党员主题实践活动~让居住在社区的全体党员~成为文明和谐家园建设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一、建立联点社区,村,党组织、居住地社区,村,党组织的联点帮扶关系~组团开展党员志愿服务。
一是发挥和利用联点社区,村,帮扶单位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区环卫局、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驻东风教育社区联合工作组、东风教育社区与客运公司机关、新疆油田公司行政事务中心、克拉玛依河管理中心、区环卫局4家签订了《联点帮扶协议书》。确定联点帮扶了社区5户困难家庭~并定期与帮扶对象联系~关心其生活、学习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发挥了党组织联系帮助群众的作用~使社区困难家庭有了组织的依靠。
二是区环卫局、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作为工作组~根据今年“访惠聚”工作重点~帮助社区民生问题4件~帮助居民解决就业问题1件~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做好群众工作。
三是扩充社区维稳力量~统筹安排客运公司、区环卫局、克拉玛依河管中心等帮扶单位人员参加社区周末、节假日及重大活
动的维稳巡逻19人次。邀请联点单位、共建单位、在职党员及志愿者积极参加社区举办“诺肉孜活动”、 “擦亮社区家园 志愿者在行动”等各类民族融情活动7 场次~增强了民族群众和汉族群众的交流~确保了东风教育社区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四是加强与辖区共建单位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召集区公安分局、东区退管中心、市油田公司档案馆、第七小学、区环卫局等15家共建单位召开了第一季度东风教育社区共建联席会。交流共建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切实增强了共建单位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观念~形成共驻共建的良好态势。
二、以全面推进在职党员单位联点社区,村,和居住地社区,村,亮明党员身份~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一是严格落实要职党员干部回社区报到制度~根据“一管三带一联四满意”服务内容~梳理党员认领的服务岗位19个~制定具体的亮身份、作承诺、认岗位职责。目前~居民党员132名认领了社区服务岗位~克拉玛依区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率达到100%。二是树立在职党员良好的社区责任感~让党员在社区管好自己~带好家庭~带好邻居~带好楼道~有能力的帮联一户困难家庭,鼓励党员在“八小时以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参与社区居民走访入户工作~做好居民“369”工作机制和平安家庭创建和复验的宣传工作。三是建立片区党员活动支部。结合社区楼寓自治理事会片区管理~从本片区的党员活动楼组长中推荐产生党支部书记和委员~与楼宇自治理事会的成员实行交叉“任职”~
共同推动片区管理工作。
当前~
驻东风教育社区“访惠聚”工作组
2016年4月13日
范文二:勇做新时期下的“红细胞”党员
勇做新时期下的“红细胞”党员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和中外记者见面时提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怎样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成为当下13亿华夏儿女日夜思考的问题,而其中党员干部责任重大而深远。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多么神圣而庄严的誓词。我想在每个将要成为一名党员的宣誓时,内心都无比光荣自豪。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担任一面旗帜,引领人们前进,是每一位党员毕生所追求的。目前中国拥有8000多万共产党员,当属世界第一大党,覆盖各行各业精英,成为新时期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最主要力量。众所周知人是离不开血液的,而红细胞是血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多细胞,是人体运输氧气的重要工具,它想着身体的每个部分,使他们正常运转。党员就是党组织中的红细胞,是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今天国家的繁荣富强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密不可分。尤其是“红细胞”党员,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前的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还是改革开放后的沈浩、郭明义、罗阳等等。我们都为他们而感到骄傲,自豪,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要像他们学习,勇做新时期的“红细胞”党员。
学习为民服务精神。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扎根农村6年带领村民干事创业,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使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有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却最终因忘我工作,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是一面印有“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旗帜,引领后期广大干部向中国最需要的农村前进。
学习乐于助人精神。助人一件事容易,难的是几十年助人。郭明义做到了,30多年来,郭明义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忠诚于党和人民,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助人为乐、促进和谐,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19年里他共献出近身体血液的10倍之多,约6万毫升,帮助所需要的人。还建立爱心团队,将爱传递下去。他是一面旗帜,一面印有“大爱无疆”的旗帜,一面富有“奉献”精神的旗帜,一面引领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旗帜”。
学习敬业奉献精神。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组委会给予2012年度中国十大感动人物罗阳的颁奖词。是啊,他用生命托起战机,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的航空英模怎会离我们而去,他走了,但他那种不知疲倦,劳心劳力,没有一刻休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还在工作的无私敬业奉献精神还在。他是一面旗帜,一面印有“敬业奉献”的红细胞党旗。带领中国更多的人民为实现了强国强军梦而继续奋斗。
.........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面旗帜就是一个“红细胞”。在当今中国发展的最关键时期,更需要这样的“红细胞”。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党员,更要发扬“红细胞”精神。勇做新时期的“红细胞”党员。为早日实现美丽中国和中国多而奋斗。
范文三:红细胞
红细胞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红细胞
英文名称:
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
定义:
脊椎动物中一种含血红蛋白的血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主要功能是运输和 交换氧和二氧化碳。
所属学科:
细胞生物学 (一级学科 ) ; 总论 (二级学科 )
本内容由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红细胞
红细胞也称红血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同时也是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运 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
目录 [隐藏 ]
简介
红细胞的功能:
生成红细胞的重要物质:
红细胞的生成:
红细胞的更新:
红细胞的形态:
其他形态的红细胞:
红细胞数:
简介
红细胞的功能:
生成红细胞的重要物质:
红细胞的生成:
红细胞的更新:
红细胞的形态:
其他形态的红细胞:
红细胞数:
?生理特性:
?关于红细胞
?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 (Erythrocytes)。 红细胞在常规化验英文常缩写成 RBC
红细胞
红细胞
[]
简介
在所有的 脊椎动物 及若干 无脊椎动物 ,其 血红素 (无脊椎动物也有时是蚯蚓红血朊) 包含在特定的细胞中来进行其机能活动,这种血球称为红细胞。其它的血细胞,如 白血 球 ,则是 免疫细胞 。
红细胞中含有 血红蛋白 ,因而使血液呈红色。血红蛋白能和空气中的 氧 结合,因此 红细胞能通过血红蛋白将吸入 肺泡 中的氧运送给组织,而 组织 中 新陈代谢 产生的 二氧化 碳 也通过红细胞运到肺部并被排出体外。血红蛋白更易和 一氧化碳 相合,当空气中一氧 化碳和含量增高时,可引起 一氧化碳中毒 。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称为 贫血 。红细胞大量被破坏可引起 溶血性黄疸 。
红细胞描述:多,小而圆,中央着色较浅,无核。
无脊椎动物的红细胞:
在无脊椎动物中具有红细胞,只限于海生动物,如 螠虫 、光裸星虫、绿纽虫、 海豆 芽 、扫帚虫、 魁蛤 、 海棒槌 等。涉及到各 门 约有 100种,但也有的和白血球并没有明 显区别,不过和脊椎动物的红细胞则有明显的差异。
脊椎动物的红细胞:
脊椎动物中 哺乳类 的红细胞,是中心部凹陷的圆板状,在造血组织中是有 细胞核 的, 但在循环血中的红
红细胞
细胞,除 骆驼 和 羊驼 之外,可看到细胞核 退化 ,向细胞外放出、消失。 鸟类 以下的动物 的红细胞多数呈椭圆形,中心具核,中心部向两面突出。
脊椎动物红细胞的大小,可因动物种类不同而异,哺乳类的直径为 4— 8微米(人 的为 6— 9微米),厚度以 1.5— 2.5微米者为多见。鸟类的长径为 12— 15微米,短径 为 7— 9微米,在 爬行类 的长径为 17— 20微米,短径为 10— 14微米,两栖类的更大, 长径为 23— 60微米,短径以 13— 35微米者较多。 鱼类 的红细胞的大小有明显变异。 红细胞数由于种的不同而异,但具有大形红细胞的,一般在单位体积中血球减少。 处于冬眠期的动物,比活动期显着减少。
人的红细胞:
人类的红细胞是双面凹的圆饼状。边缘较厚,而中间较薄,就好像是一个甜甜圈一 样,只是当中没有一个洞而已。这种形状可以最大限度的从周围摄取氧气。同时它还具 有 柔韧性 ,这使得它可以通过 毛细血管 ,并释放 氧分子 ,直径通常是 6μm~8μm。 由于这种特别的形状而且体积比较小,所以表面积对体积的比值较大,使氧气以及 二氧化碳能够快速地
红细胞
渗透细胞内外。红细胞的 细胞膜 含有特别的多醣类以及 蛋白质 ,但是这种结构因人而异, 这些结构是构成 血型 的基本要素。
成人体内大约有 2~3×1013个红细胞(女性大约为 4~5百万 /立方毫米血液,男 性为 5~6百万 /立方毫米血液)。女性比男性少的原因,是因为生理出血造成的现象。 另外 睾丸酮 也具有刺激红细胞生成激素制造红细胞的功能。
在人的红细胞内所含的血红蛋白占血球总量的 30%以上,是血液中最通常的一种 血细胞,在干重 9%时,占 94%,随着 氧分压 的变化与氧 结合 或 游离 ,但它的解离曲 线和纯血红素的溶液不同,在氧分压低的组织,红细胞具有放出多量氧的能力。另外, 在红细胞内,存在有碳酸脱氢酶,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氢离子的 可逆反应 中起触媒 作用。因此红细胞运送血液二氧化碳的能力很强。
在人及其他 哺乳动物 中,成熟的红细胞是无核的。这意味着它们失去了 DNA 。红 细胞也没有 线粒体 ,它们通过 葡萄糖 合成能量。成熟的哺乳类红细胞是双凹盘状,如此 可增加其表面积,使物质更容易通过其细胞膜。
[]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含有血红素 (hemoglobin),其具有缓冲的作用。血红素十分活跃,它既能和 氧结合在一起,也能
红细胞
和二氧化碳结合。因此,其主要工作为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二 氧化碳, 电解质 ,葡萄糖以及 氨基酸 这些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物质。此外还在 酸碱平 衡 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如果红细 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 血浆 中,即丧失上述功能。
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运送氧气,红细胞的 90%由血红蛋白组成。血红蛋白是一种 红细胞相关的化合物 肌红蛋白 ,在 肌肉 细胞中存储氧气。血红蛋白(Hb )由 珠蛋白 和 亚铁血红素 结合而成。血液呈现红色就是因为其中含有亚铁血红素的缘故。它可以在肺 部或腮部临时与氧气分子结合,该分子中的 Fe2+在氧分压高时,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 红蛋白(HbO2);在氧分压低时,又与氧解离,身体的组织中释放出氧气,成为还原 血红蛋白,由此实现运输氧的功能。血红蛋白也可以运送由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不到 氧气总量的 2%,更多的二氧化碳由血浆解决)。血红蛋白中 Fe2+如氧化成 Fe3+,称 高铁血红蛋白 ,则丧失携带氧气的能力。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亲和力比氧的大 210
倍,在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增高时,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因而丧失运输氧的能力, 可危及生命,称为一氧化碳中毒(即 煤气中毒 )。
每个红细胞含有两亿到二十亿个血红素分子,占了红细胞重量的三分之一。每个血 红素分子由四个次体构成,每个次体包含一个血基质 (heme)
以及一个和血基质连接的
多肽 。血红素内的多肽称为 球蛋白 (globin),而每个血基质当中有一个铁 原子 ,此处可 以和一个氧分子结合。因此,一个血红素可以和四个氧分子结合。女性血红素的平均浓 度为 14g/L,男性的血红素平均浓度为 16g/L。在体内,不是只有血红素含有铁原子, 像 细胞色素 是另外一种含铁原子的分子。
肺中的氧气张力高,血红素在微血管中与氧结合,形成充氧血红素,充氧血红素在 氧气张力较低的组织微血管中释出氧气。而二氧化碳是以 碳酸 、重碳酸离子以及 钾 和 钠 的重碳酸盐的形式进行运输。血红素和氧结合时,血液就变得鲜红,变成 动脉血 ,和二 氧化碳结合时,血液就变得暗红,变成 静脉血 。
血红素既能和它们很快地结合,而且还能够和它们分开。当红细胞流经肺里的时候, 它就跟氧结合在一起并把氧运送到人体全身的各个角落里,让肌肉、 骨骼 、 神经 等 细胞 得到氧气,能够正常地工作。红细胞把氧气送出后就很快地和氧气分离,立刻带走了这 些细胞排出的二氧化碳,运回肺部呼出体外。
另外,并非所有的血红素的构造都相同,例如 胎儿 的血红素比成年人的血红素有着 更强的氧亲和力,在任何氧分压下,都有着比母亲血红素为高的百分比,因而能从母亲 的血液中获取氧,胎儿出生后二十个星期,血红素就变为成年人的形式了。
红细胞就是这样忠诚地把氧气运输给人身体组织的各部位,再从各部位运送出代谢 产物二氧化碳,所以红细胞是我们人体内不可缺少的 “ 运输队 ” 。
此外还具有 免疫功能: 1.增强吞噬作用
纳尔逊 (Nelson)用肺炎球菌和梅毒螺旋体等进行体外实验,发现被相应抗体致敏的 肺炎球菌或梅毒螺旋
成熟红细胞的代谢曲线
体,只有在含补体、红细胞及白细胞的混合物中, 80%~95%能迅速被吞噬而从液相 中消失;若缺少红细胞,则在较长时间内仅有少数被吞噬。 1956年 Nelson 又将抗体 调理过的肺炎球菌注入猴体内,获得的结果与体外实验相同, 100%的肺炎球菌粘附于 红细胞。粘附的复合物较悬浮于血浆中游离的复合物更易被吞噬。某些病毒在体内也能 粘附于红细胞,从而被吞噬消灭。免疫粘附可以增强吞噬作用 4~5倍。红细胞还能阻 止癌细胞在循环中播散,因在外周血中癌细胞遇到红细胞比遇到白细胞的机会多 500~ 1000倍。当癌细胞表面结合有抗体与补体时,则可通过红细胞表面的 C3b 受体,使癌 细胞粘附于红细胞,故容易被吞噬细胞捕捉与吞噬,从而防止癌细胞的转移与扩散。 另外,红细胞还有吞噬细胞样的功能,在其细胞膜表面具有过氧化物酶,该酶是典 型的溶酶体酶,它可起着巨噬细胞样的杀伤作用。
2.红细胞的免疫粘附作用
免疫粘附是指抗原 -抗体复合物与补体 C3b 结合后,可粘附于灵长目或非灵长目的 红细胞与血小板上,这
红细胞
一现象统称为 “ 血细胞免疫粘附作用 ” 。红细胞之所以具有免疫粘附作用,是因其表面具 有 C3b 受体。该受体为糖蛋白,分子量为 205 000。红细胞上的 C3b 受体占血循环中 C3b 受体总数的 95%以上。因此,血循环中的抗原 -抗体复合物遇到红细胞比遇到白细 胞的机会多 500~1 000倍。所以,红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的特性是白细胞和淋巴细胞 所不及的。
梅多福 (Medof)等的体外实验结果也支持上述推测。他们将抗原 -抗体 -补体复合物 与人血细胞悬液混合并孵育,然后测定各类细胞结合免疫复合物的数量,结果发现红细 胞结合了 82.8%~84.8%的复合物,而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分别只结合了 8.3%~1 5.2%和 1.6%~5.8%的复合物。
3.防御感染
红细胞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免疫粘附后,不仅可以通过过氧化物酶对它们产生直 接的杀伤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吞噬细胞对它们的吞噬作用。因此,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可以看作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因素之一。
目前已知红细胞具有以下免疫功能:(1)识别携带抗原; (2)清除循环中免疫复合物; (3)增强 T 细胞依赖反应; (4)效应细胞样作用; (5)促进吞噬作用。而这些免疫功能的生 理学基础即为红细胞免疫粘附作用。
[]
生成红细胞的重要物质:
要生成红细胞,需要一些重要的物质,其中包括了氨基酸、 脂肪 、 碳水化合物 、以 及 铁 和 生长因子 :叶酸 (folic acid)与 维生素 B12(VitaminB12)。
铁 (iron):
铁是使氧气连结在血红素上的重要元素。其来源于含铁食物中 (如肉类、蛋黄、肝 脏、豆类、谷物、贝类等 ) ,不过当我们排出尿液、汗水、粪便,或是有 表皮细胞 的脱 落时,都会造成少量铁份的丧失,性成熟的女性更会因为 月经 而使铁份流失。为了要保 持铁的平衡,必需食用含铁的食物,例如肉类、肝脏、甲鱼、蛋黄、豆类、坚果以及带 壳的五谷类。如果铁原子不足,就会出现铁缺乏 (iron deficiency)的现象,血红素的制
造量会不足。降低氧气运输的效率。导致红细胞形状会变小,颜色较白,数目也会减少,
脸色会呈现苍白,舌头会肿大、疼痛、手指甲易碎、出现隆起线条,都显示缺铁的征兆。 若铁原子太多,则会引起严重的中毒。
人体中有不少的铁被保存在 肝脏 中一种叫做 铁蛋白 (ferritin)的蛋白质中 (人体中的铁 约有 50%位于血红素中, 25%位于含血基质的蛋白质,另外的 25%则存于肝脏中的血 蛋白内 ) 。
当衰老的血红素于 脾脏 和肝脏中分解后,它们的铁离子会被释放到血浆中并与铁传 递蛋白 (transferrin)结合,大部分的铁便是由此蛋白质被送回骨髓,以作为合成新红细 胞的原料。
铁在人体中的代谢平衡主要由小肠上皮控制,它们会积极地从食物中吸收铁质。在 摄入的食物中,只有一小部份的铁质被吸收,不过更重要的是,身体铁平衡会影响铁质 的吸收,有时候吸收较多,有时候吸收较少。小肠上皮的铁含量多少就决定了铁原子吸 收量:身体铁原子越多,小肠上皮铁原子含量就越高,于是吸收铁原子的能力就越差。
肝脏会制造一种可以和铁结合的蛋白,叫做铁合蛋白 (ferritin),这种蛋白质具有缓 冲的作用,可以使缺铁的情况没有那么严重。身体内 50%的铁原子位在血红素内, 25%在铁合蛋白 (例如细胞色素 ) , 25%在肝脏的铁合蛋白内。此外,铁原子的再利用也是相 当有效率:当老旧的红细胞在脾脏以及肝脏内破坏之后,它们的铁原子就会释入血浆中, 并和携铁蛋白 (transferrin)结合。携铁蛋白具有传送铁原子的能力。几乎所有经由携铁 蛋白传送的铁原子都会送到骨髓内,当做制造红细胞的原料。有一小部的铁原子是来自 细胞死亡后,细胞色素的铁原子释放出来,携铁蛋白也会携带这些铁原子,送到骨髓内。
叶酸及维生素 B12:
叶酸属于一种维生素,其在有叶植物、酵母菌、肝脏中的含量颇多,是构成 胸腺嘧 啶 (thymine)的重要物质,对于 DNA 的合成相当重要,并进而影响了细胞的 分裂 ,故当 其含量不足时,便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 (尤其是像血红素前质物等快速繁殖的细胞 ) 。 其中以增生迅速的细胞受到的影响最大 (红细胞前身细胞也是一种分裂迅速的细胞 ) 。因 此,如果叶酸缺乏的时候,红细胞的制造量就会减少。
维他命 B12为含 钴 的维生素,所以又叫做 cobalamin ,虽然是合成红细胞的重要 元素,但所需要的量相当少 (一天只需百万分之一克 ) ,对于叶酸的活动相当重要,叶酸 必须靠维生素 B12才能发挥其功能。维生素 B12必须透过由 胃 分泌的造血内因子 (intri nsic factor),才可被人体吸收, 内因子 是一种由胃部分泌出来的蛋白质,如果缺乏这 种蛋白质,就会引起维生素 B12缺乏。而且维生素 B12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因此 素食者会缺乏这种维生素。另外,由于其亦是 髓鞘 (myelin)合成的重要物质,所以当其 缺乏时,往往会造成神经方面疾病及红细胞不足的综合病症。
[]
红细胞的生成:
人体每小时要制造 5亿新红细胞。红细胞主要在人体的 骨髓 (bone marrow)内生成 (特别是 红骨髓 ) 。它靠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rotein)与铁离子产生。红细胞生成素是一
种 荷尔蒙 ,一般称为 EPO ,红细胞的生成就是由它负责控制。它产生于 肾脏 的毛细血 管 上皮 中 (肝脏也有此功能,只是其分泌量相对少很多 ) ,然后再进入血液中,其会作用 在骨髓上,促使红细胞前质物的生成及分化,以增加红细胞的数量。在正常情况下,红 细胞生成激素的数量并不需要太多就可以刺激骨髓制造红细胞。当不断监测血液的肾脏 含氧量下降而以化学方式发出警告时,就会制造出较多量的红细胞生成激素,使骨髓制 造红细胞的数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便命令骨髓制造一批新的红细胞。通过这样的机制, 携氧量就会增加。
年轻未成熟的红细胞 —— 网纤红质体 (reticulocyte)中尚有一些线粒体,经由它们的 分泌,网纤红质体中会形成了一种网状构造;如果利用特殊的染色,可以把这些网状结 构染出来,所以这些细胞就叫做网状球 (reticuocyte)。经过一连串的 分化 后,这些骨髓 细胞就会开始制造血红素,使红细胞具备了血红素,但它们的细胞核及线粒体等结构却 也会消失,分化成熟后,红细胞便离开骨髓并进入 循环系统 ,以执行其功能。在正常情 况下,只有成熟的红细胞 (已经完全失去 核糖体 ) 才会离开骨髓,进入 血液循环 内。但是 如果红细胞不正常地大量制造,在血液中就能找到很多网状球。
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量于平常并不会太多,可是一旦输送至肾脏的氧含量降低时 (其情形有 : 1.心脏的输血量不足 2.肺脏发生疾病 3.贫血 4.处于较高海拔时 ) ,其分泌量 便会大增,使氧气运输量在红细胞增多后恢复正常。
当 肾脏衰竭 时, EPO 无法正常合成,在 血液透析 过程中造成贫血,需要 EPO 来增 加红细胞的产生,在给予 EPO 的同时必须注意体内铁离子的含量,如果体内铁不足, 注射 EPO 而不给予铁离子是无法使红细胞产生增加。
[]
红细胞的更新:
红细胞不断进行新生和破坏,根据 同位素 的实验证明其寿命为 100— 120天,比要 白血球长。所以红十字会都会建议成年男子每隔三个月 献血 一次,女子每隔四个月献血 一次。
由于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以及 细胞器 ,无法自行制造自己的结构,也无法使自己的结 构维持长久。身体内每天红细胞破坏量约 1%,需加以补充。照这样计算,人体每天要 制造一百万个细胞。由于胎儿期造血而产生的红细胞中,血红素为胎儿血色素 HgbF , 适合于 子宫 内低氧状态下的 气体交换 ,至成人期造血期,血色素便转变为成人型血色素 HgbA 。
老化的红细胞,主要在脾脏及肝脏的网状内皮系统中破坏分解,血色素 (heme)变 为 胆红素 (bilirubin),血球蛋白和铁。血浆的颜色就是由 胆色素 所构成的,因此血色素 变为胆红素的这一过程使血浆变为淡黄色,被释出的铁离子大部分都会被保留起来,可 利用于血色素的再合成,胆红素与 白蛋白 结合,运往肝脏,经处理后,以 胆汁 的形式排 出。同时血球蛋白可成为氨基酸,利用于蛋白质的再合成。人体每天有四五万个红细胞 在脾脏及肝脏被破坏。
初生婴儿由于新陈代谢率很快,红细胞寿命则约有 80天 (两个月 ) ,不过也由于其 新陈代谢快,所以更快制造新的红细胞来补充死去的红细胞。
有些长期病患者如 慢性肾衰竭 的患者,其血液中红细胞寿命可能会稍较正常的 120天低一些,原因可能很多,一般而言主要因素应是这类病人体内堆积较多的代谢后 毒性 物质不易排除,而这些物质会伤害红细胞,减短红细胞的寿命。另外,某些肾衰竭患者 的肾血管内皮组织可能有破损,红细胞通过时,容易受到破坏,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但是对于某些较低等的脊椎动物(比如青蛙),它们的红细胞是有细胞核的,所以 可以进行 无丝分裂 ,通过缢裂的方式一分为二,产生新的红细胞。
[]
红细胞的形态:
红细胞体积很小,直径只有 7~8μm,形如圆盘,中间下凹,边缘较厚,呈圆饼状。 它具有弹性和可塑
红细胞
性,在通过直径 10μm的毛细血管时,须单独通过 , 这样有利与物质的交换。
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 高尔基体 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但它仍具有 代 谢 功能。红细胞内充满着丰富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约占细胞重量的 32%,水占 64%, 其余 4%为脂肪、糖类和各种电解质。
[]
其他形态的红细胞:
人的正常红细胞的直径为 6— 9微米,在此以上的为大红细胞(macroc-yte ),以 下的为 小红细胞 (microcyte ),小红细胞正常人偶见。大红细胞多见于 溶血性贫血 及 巨幼细胞贫血。
在 15微米以上的为巨红细胞(mega1ocyte ),最常见于缺乏叶酸及维生素 B12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 )是指在同一张血片上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 上而言。
另外红细胞呈球形的称为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 ),这种细胞直径小于正常。厚 度增加常大于 2μm。无中心浅染色区,似球形。
呈椭圆形的称为椭圆红细胞(elliptocyte ),细胞呈卵圆形、杆形、长度可大于宽 度 3-4倍,最大直径可达 12.5μm,横径可为 2.5μm。
显畸形的叫畸形红细胞(poiki-locyte )。在畸形红细胞里有有棘红细胞(burr ce-ll , acanthocyte )该红细胞表面有针尖状突起,其间距不规则。突起的长度和宽度右不 一、口形红细胞(stomatocyte )红细胞中央有裂缝,中心苍白区呈扁平状,颇似张开 的口形或鱼口。以及星状红细胞(star cell, astro-cyte )等。
红细胞的断片为分裂红细胞(schistocy-te )、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的红细胞。大 小不一。外形不规则,有各种形态如刺形、盔形、三角形、扭转形等。
地中海贫血 所多见的于红细胞中央呈浓染的称为靶红细胞(target cell, leptocyt e ),靶红细胞中心部位染色较深,其外围为苍白区域,而细胞边缘又深染,形如射击 之靶。
中央部淡染的称为平皿形红细胞(anulocyte )。也有起源于 HgbS 的镰状红细胞 (sickle cell, drepanocyte )形如镰刀状。
另外在红细胞内,有可呈柏林蓝反应的铁颗粒的称为铁红细胞(siderocyte ),也 有发出 卟啉原 荧光的荧光红细胞(fluorocyte )。呈现半月状的淡染脱色红细胞(achr oma cyte),脱色网状红细胞(achromo-reticulocyte )是人为地从红细胞溶出血色素 的细胞。
红细胞形态不整(poikilocytosis )指红细胞形态发生各种明显改变的情况而言, 可呈泪滴状、梨形、棍棒形、新月形等。
正常色素性(normochmic )是指正常红细胞在瑞特染色的血片中为淡红色圆盘状, 中央有生理性空白区,通常呈正常色素性。
低色素性(hypochromic )是红细胞的生理性中心浅染色区扩大,甚至成为环圈形 红细胞,提示其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
在 恶性贫血 等所见到的红细胞是高血色素性(hyperchromic )的,指红细胞内生 下性中心浅染区消失,整个红细胞均染成红色,而且 胞体 也很大。
嗜多色性(polychromatic )多见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较大,由于胞 质中含人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 RNA 而被染成灰色、蓝色。
碱性点彩红细胞(basophilic stippling cell)简称 点彩红细胞 ,指在瑞吉氏染色条 件下,胞质内存在嗜碱性灰蓝色颗粒的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其粒颗大小不 一、多少不等、正常人 血涂片 中很少见到,仅为万分之一。
染色质小体 (howell jollys body)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质中,呈圆形,有 1-2μm大小,染紫红色,可 1至数个。
卡波环 (cabot ring)在嗜多色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 状结构,有时绕成 8字形。
有核红细胞 (nucleated eryhrocyte)即幼稚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 周血液中不能见到。
[]
红细胞数:
男性:380万~600万个 /mm3;女性:380万~550万个 /mm3;正常指标:3. 5-5. 5X10的 12次方个 /每 mm3.
血液中大部分成分为红细胞,红细胞会将肺部的氧气运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并将 二氧化碳带出。
红细胞数量减少时,氧气的搬运能力会降低,变成缺氧状态,产生贫血;严重时会 有生命危险。但如果增加过多,血液会变浓,不易流动,血管容易阻塞。
红细胞非常小,在1立方毫米的血液里含有 500万个红细胞,人体内的红细胞数 可达 250亿个。
红细胞数目可随外界条件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改变。高原居民和 新生儿 可达 600万 /mm3以上。从事体育运动或经常锻炼的人红细胞数量也较多。血红蛋白含量,男性 为 12~15g/100ml,女性为 11~13g/100ml。
[]
生理特性:
◆ 渗透脆性 (简称脆性):
正常状态下红细胞内的 渗透压 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这对保持红细胞的形态甚为 重要。将机体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NaCl/0.9%)中,它能保持正常的大小和形态。但 如把红细胞置于高渗 NaCl 溶液中,水分将逸出胞外,红细胞将因失水而皱缩。相反, 若将红细胞置于低渗 NaCl 溶液中,水分进入细胞,红细胞膨胀变成球形,可至膨胀而 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入溶液中,称为 溶血 。
把正常人红细胞置入不同浓度的溶液中(从 0.85%、 0.8%……0.3%NaCl 溶液), 在 0.45%的溶液中,有部分红细胞开始破裂,即上层液体呈微红色,当红细胞在 0.35%或更低的 NaCl 溶液中,则全部红细胞都破裂。临床以 0.45%NaCl 到 0.3%NaCl 溶液 为正常人体红细胞的脆性(也称 抵抗力 )范围。如果红细胞放在高于 0.45%/NaCl溶液 中时即出现破裂,表明红细胞的脆性大,抵抗力小;相反,放在低于 0.45%NaCl 溶液 中时才出现破裂,表明脆性小,抵抗力大。
◆ 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 悬浮 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将与 抗凝剂 混匀 的血液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经一定时间后,红细胞由于比重大,将逐渐下沉,在 单位时间内 红细胞沉降 的距离,称为 红细胞沉降率 (简称 血沉 )。以血沉的快慢作为红 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正常男子第 1小时末,血沉不超过 3mm ,女子不超过 10mm 。 在妊娠期,活动性结核病,风湿热以及患恶性肿瘤时,血沉加快。临床上检查血沉,对 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维持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红细胞表面带有 负电荷 之故, 因为同性电荷相斥,红细胞不易聚集,从而呈现出较好的悬浮稳定性。如果血浆中带 正 电荷 的蛋白质增加,其被红细胞吸附后,使之表面 电荷 量减少,这样就会促进红细胞的 聚集和 叠连 ,使总的外表面积与容积之比减少,摩擦力减小,血沉加快。血沉的快慢主 要与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含量有关。
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能与 O2结合成 HbO2,将 O2由肺运送到组织,血中的 O2有 98.5%是以 HbO2形势被运输的。血红蛋白还能与 CO2结合成 HbNHCOOH ,将 C O2由组织运送到肺。另外,红细胞内含有丰富的 碳酸酐酶 ,在碳酸酐酶作用下使 CO2约占血液运输 CO2总量的 88%。可见,红细胞在 O2和 CO2运输过程中起重要的作 用。
[]
关于红细胞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中间凹的圆饼状,平均直径为 7微米。正常成年 男子红细胞个数约为 5000000000000个 /L,女子约为 4200000000000个 /L。红细胞 寿命一般为 120天。骨的红骨髓可以产生新的红细胞补充衰老或被破坏的红细胞。 红细胞中有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hemoglobin )。成年男子血液中的 血红蛋白含量为 120~160g/L,成年女子为 110~150g/L。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 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血红蛋白的这种特性使红细胞具有 运输氧的功能,另外,红细胞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当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血液中 氧含量丰富,呈现红色,这种血叫做动脉血;当血红蛋白与氧分离,血液中含氧量少, 呈暗红色,这血叫静脉血。
血液中的红细胞过少,或者血红蛋白数量过少,叫做贫血。正常成人血红蛋白量男 性为 12— 16克/100毫升,女性为 11— 15克/100毫升;红细胞数男性为 400一 55 0万/立方毫米,女性为 350— 500万/立方毫米。凡低于以上指标的即是贫血。一般 的贫血患者应多吃一些蛋白质和铁丰富的食物。
[]
红细胞增多症
『疾病概述 :』
红细胞增多症 (p olycythemia )以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 红细胞压积 和血液总 容量显著地超过正常水平为特点。儿童时期血红蛋白超过180g/L(16g /dl),红 细胞压积大于55%和每公斤体重红细胞容量绝对值超过35ml ,排除因急性脱水或烧 伤等所致的血液浓缩而发生的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即可诊断。
本症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的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的主要 是由组织缺氧所引起的。
范文四:红细胞
红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作用下分化成原始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已丧失分裂能力, 网织红细胞再经过 48小时左右即发育成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和部 分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进入外周血后红细胞平均寿命 120天。
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脏破坏,分解为铁,原卟琳和珠蛋白。
Hayem 液:由 NaCl Ha2so4和 Hgcl2和蒸馏水。 Nacl 调节渗透压。 Ha2so4调节渗透压、提高比密防止细胞 粘连 Hgcl2为防腐剂。
白细胞对红细胞计数的影响:白细胞过高者(一般 WBC ) ,做红细胞计数时,则应将扣除。
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患者红细胞数减去白细胞数 ; 在高倍镜下识别计数勿将白细胞计入 .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分子量为 64458.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 HiCN 最大吸收波峰 540nm 波谷 504nm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是 ICSH 和 WHO 推荐的参考方法。
名解
1.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又包括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和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外周血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
淋巴细胞的形态异常:Ⅰ型:空泡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
嗜多色性红细胞:呈灰蓝色或灰红的,胞体较大。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除 Hb 外 还有不多的 嗜碱性物质。常见于各类贫血和白血病。溶血性贫血最多。
氧化血红蛋白:亚铁血红素一条为 Hb 呼吸载体,与 O2结合时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还原血红蛋白:亚铁血红素一条为 Hb 呼吸载体,不参加任何反应空着。
染色质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胞质内的紫红色小体,为核的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也常见于 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卡 -波环:呈紫红色线圈状或 8字形, 存在有成熟或幼稚红细胞胞质内,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脂蛋白变 性所致,与染色质小体并存,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铅中毒。
碱性点彩红细胞: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内出现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嗜碱性黑蓝色颗粒,属于完全 成熟的红细胞。正常人血涂片中罕见此类细胞。为铅中毒的诊断,亦见于重症巨幼细胞性贫血和骨髓纤维 化等。
类白血病反应 ; 机体对某些刺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质中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深紫色颗粒,称中毒颗粒。 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
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外周血中 5叶核及 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 3%时称为核右移。
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 1~6UM。 . 常见于急性白血病。
网织红细胞 :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 形成 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沉淀物。 )
血细胞比容:只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
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速度,简称血沉。
抗凝剂: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
脑脊液 ; 是一种无色透明细胞外液,脑脊液是血液成分通过血脑脊液屏障选择性过滤形成的。
漏出液:由各种非炎症性原因引起的积液成为漏出液。 成因 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 , 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增 高 , 淋巴回流受阻 , 水、钠潴留 .
渗出液:由各种炎症或其他原因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的积液成为渗出液。 成因 细菌感染 , 恶性肿瘤 , 其他原因
解答题
1红细胞废液处理:首先以水稀释废液 (1:1),再按每升上述稀释废液加入氯酸钠(安替福民) 35ml ,充分 混匀后敞开容器口放置 15小时以上, 使 CN-氧化成 CO2和 N2挥发, 或水解成 ,再排入下水道。 2RBC 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答: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1、生理性增多:见于机体缺氧如新生儿、高原居民、剧烈劳动、恐惧、冷水 浴等。病理性增多 1相对性增多;由于大量失水和血浆量减少。多见于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 大量出汗等; 2绝对性增多: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1. 生理性减低:6个月 ~2岁的婴幼儿,妊娠中、晚期,老年人造血功能逐渐减 退。以上几种为生理性贫血。 2. 病理性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增加,红细 胞丢失过多。
3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多:1中性粒细胞一般下午较上午高 2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严寒、暴热等使白细胞增多,可达 3新生儿白细胞总数增多 4、妊娠 5个月以上及分娩时
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败血 症、扁桃体炎、阑尾炎等。 2)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严重的烧伤、急性心 肌硬死、急性溶血可见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为主 3)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 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也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4)急性中毒:化学药
物如安眠药、 敌敌畏等中毒时, 常见白细胞数增高。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
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5)肿瘤性增多: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
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
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增高的主要机制为白血病细胞
失控地无限增值;白血病细胞的周期延长;血中转动时间延长(正常白细胞约为 10h ,白血病细胞平均为
33~38h ) 。恶性肿瘤时白细胞增多的机理为某些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恶性肿瘤
坏死分解产物促进内骨髓贮备池释放; 恶性肿瘤伴有骨髓转移而将骨髓内粒细胞 (甚至较幼稚的粒的细胞,
并可伴有幼红细胞)排挤释放入血。
减少(1) 革兰氏阴性菌 感染:伤寒副伤寒及病毒感染(2)某些血液病如再障及非白血性白血病(3)慢
性理化损伤:长期接触电离辐射或化学药物(4) 自身免疫病 如红斑狼疮(5)脾亢
4淋巴细胞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增多 a绝对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如风疹, 流行性腮腺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百日核等等。 b 相对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2单核细胞增多:a 某些感染:亚急性感染性内膜炎、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 b 某
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
3血细胞比容临床意义:
1 增高见于:a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 b 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2降低见于:a 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b 充血性心力衰竭,妊娠和输液过多等稀释血症。
4. 嗜酸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 :
生理变化 :①日间变化 :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
病理变化:增多:a 超敏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等 b 寄生虫病,蛔虫、
钩虫等 c 某些皮肤病 d 血液病 e 某些恶性肿瘤 f 某些传染病:猩红热 g 某些内分泌疾病
减少:a 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 b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嗜酸粒细胞常减少,
5. 血沉临床意义: 1 血沉增快:各种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恶性肿瘤增快,良
性肿瘤多正常,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症,
6. 尿液的保存及防腐剂的选择 1 冷冻或冷藏。 2 化学防腐:甲醛(400g\L) :5ml\L尿,有型检查最好的防
腐剂 ; 甲苯:5ml\L尿。 常用于尿糖, 尿蛋白等定量测定浓盐酸或冰醋酸 a 浓盐酸 10ML\L尿 b 冰醋酸 25ml\L
麝香草酚:《 1g\L尿。用于尿中化学成分、细胞等防腐。碳酸钠:10g\l尿,棕色瓶储存,
红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 在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下了发育 . 晚幼红细胞丧失分裂后经过 72小时后形
成网织红细胞 . 并进入外周血 , 过了 120天后过完一生 .
衰老的红细胞在脾脏破坏 , 分解成铁、原 (口卜 ) 啉和珠蛋白。分别参于铁、胆色素和蛋白质代谢。
赫姆稀释液 Hayem :由 Nacl 。 Ha2so4、 Hgcl2和蒸馏水。 Nacl 调节渗透压。 Ha2so4调节渗透压、提高比密
防止细胞黏连。 、 Hgcl2为防腐剂。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分子量为 64458.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
Hicn 最大吸收波峰 540nm 波谷 504nm
血红蛋白参考值成男 120-160g/L成女 110-150g/L新生儿 170-200g/L
中性粒是杀灭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嗜酸性粒是限制过敏反应及参与对(虫需)虫的免疫反应。嗜碱粒参与
过敏反应。 白细胞参考值成人(4-10) *10/9L WBc=四个大方格 /4*10*20*10(6) 儿童(5-12) *10/9L
WBc=四个大方格 /4*10*20*10(6) 6个月 -2岁(11-12) *10/9L 校正后白细胞数 /L=X*100/100+Y 新生儿(15-20) *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0.04-0.5 红细胞成男(4.5-5.0) *10/12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2-7 成女(3.5-5.0) *10/12L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 0-5— 5% 0.02-0.5 新生儿(6.0-7.0) *10/12L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 0— 1% 0-0.1
淋巴细胞 20— 40% 0.8-4
单核细胞 3— 8% 0.12-0.8
绝对值前 *0.04后 *0.1
范文五:红细胞RBC
红细胞(RBC)
一.基本结构与特点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呈两面中央凹的圆饼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故在血涂片标本上中央染色较浅、周围较深。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深红色。成熟的红细胞(哺乳动物)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富含血红蛋白。依靠葡萄糖合成能量,直径为6-8
微米,厚度1.5-2.5微米。正常体积约为90μm3,表面积140μm2,而相同体积的球形细胞表面积仅为100μm2.
圆饼状的意义:体积较小,表面积相对于体积的比值较大,氧气以及二氧化碳易于快速的扩散到细胞内外。并且赋予红细胞较高的变形性。
红细胞具有:1.渗透脆性,将机体红细胞置于等渗(等张,由不能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浓度决定)溶液(哺乳动物:0.9%NaCl)中,它能保持正常的大小和形态。但如把红细胞置于高渗NaCl溶液中,水分将逸出胞外,红细胞将因失水而皱缩。相反,若将红细胞置于低渗NaCl溶液中,水分进入细胞,红细胞膨胀变成球形,可至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入溶液中,称为溶血(hemolysis)。
2.悬浮稳定性: 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将与抗凝剂混匀的血液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经一定时间后,红细胞由于比重大,将逐渐下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以血沉的快慢作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可能的原因是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之故,因为同性电荷相斥,红细胞不易聚集,从而呈现出较好的悬浮稳定性。如果血浆中带正电荷的蛋白质增加,其被红细胞吸附后,使之表面电荷量减少,这样就会促进红细胞的聚集和叠连。以及红细胞与血浆的摩擦力·(书)
3.易变形性:细胞质中的血红蛋白是晶体,且为液晶,因此红细胞的变形主要取决于细胞膜的力学性质。红细胞的尺寸约5-8um,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2-3um,但红细胞能够通过毛细血管,就是因为红细胞易变形。
二.红细胞的发生
红细胞生成所需要的的重要物质:
1. 铁 进入血液的铁通过转铁蛋白(transferrin)结合被运进幼红细胞。衰老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分解释放的铁可再次利用。
2. 叶酸和维生素B12是合成DNA重要的辅酶。叶酸在体内转化成四氢叶酸才可参与DNA合成,该过程有维生素B12参与。维生素B12缺乏可引起叶酸的不足。二者缺乏时可导致dTMP和dTTP生成障碍,DNA合成减少,幼红细胞分裂增殖减慢。
红血细胞是由大骨中的红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持续制造,产率为每秒两百万个(在胚胎中,肝脏是主要的红血细胞生产地)。促红细胞生成素(一种荷尔蒙,主要由肾脏产生,在肝脏中亦可生成小量)可以促进红血细胞生成;其经常在体育比赛中被用作兴奋剂。在离开骨髓前后,初生的红血细胞被称为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约占循环红血细胞数量的1%。红血细胞由干细胞到网织红细胞,再到成熟的红血细胞,需要约7天;此后,还能够存活约120天。衰老的红血细胞被脾脏、肝脏等处的巨噬细胞吞噬并破坏,残余物质被释放到血液中。组成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则最终被分解为胆红素(bilirubin)。
三.主要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运输:血液中二氧化碳主要以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分别占全身血液二氧化碳的88%和7%(其余为物理溶解)。红细胞内有丰富的碳酸酐酶(其抑制剂为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在其催化下迅速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然后解离为碳酸氢根离子和氢离子。在红细胞参与下,血液运送二氧化碳能力提高十八倍(溶解度增加)。 碳酸酐酶
?(1)CO2?H2O?????H2CO3€HCO3?H?在红细胞中一小部分的CO2与水结
合生成H2CO3,H2CO3又解离成碳酸氢根和氢离子,碳酸氢根主要与钾离子结合生成碳酸氢钾,氢离子主要与Hb结合被缓冲。
这一反应无需酶催化,迅速可逆,方向取决于PCO2,调节这一反应的主要因素是氧合作
用,即Hb与O2的结合。去氧Hb与CO2结合形成HHbNHCOOH的能力比HbO2强。在组织,部分HbO2解离释放出O2,变成去氧Hb,与CO2结合形成HHbNHCOOH,而且去氧Hb的酸性比HbO2弱,更易于与H?结合,促进反应向右进行,缓冲pH变化。
氧气运输:
O2与Hb的结合是可逆的,反应迅速不需酶催化,其反应方向取决于氧分压Po2。血液流经
Po2高的肺部,Hb与氧气结合生成氧合Hb;血液流经Po2低的组织时,氧合Hb迅速解离,
释放O2。 Hb有两种构型,去氧Hb为紧密型(
T),氧合Hb为疏松性(R)。R型对氧气亲和力高,大约为T型的500倍。在氧气与Hb结合或解离的过程中,构型会因为变构效应而改变。当氧气与Hb中的Fe2+
结合后,Hb分子中的盐键逐步断裂,其分子构性逐步由T型转变为R型,与氧气的亲和力逐渐增加。在释放过程中相反,这一特点决定了Hb氧解离曲线为S型。
三.红细胞的代谢
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而且红血细胞表面也没有胰岛素受体,因此其糖摄入不能被胰岛素所调控,红细胞从血浆摄取葡萄糖,通过糖酵解产生ATP,,维持细胞膜上钠钾泵,维持红细胞内外钠钾离子分布(低钠),细胞容积和双凹圆碟状的形态。由于缺少细胞核和细胞器,因此红血细胞不能生产结构蛋白、修复蛋白或酶,使得其只有有限的寿命。
(1)糖直接酵解途径(EMP):
红细胞从葡萄糖获得能量主要依靠这一代谢途径。约90%~95%的葡萄糖在十余种酶的作用下完成其酵解过程。葡萄糖通过一系列的磷酸化过程,直接进行酵解,最后变成乳酸或丙酮酸,弥散出红细胞,运送至其他组织氧化。葡萄糖在糖直接酵解过程中主要生成三磷
酸腺苷(ATP)、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
核苷酸(NADPH)、2,3二磷酸甘油酸
(2,3DPG)(可以调节血红蛋白与氧
气的亲和力,成反比)。红细胞的糖酵解
对pH很敏感。当pH适当较高时,酵
解加速;在pH7.0以下时,酵解几乎完
全停止。
(2)磷酸己糖旁路(HMP),磷酸戊糖
途径:
磷酸己糖旁路是葡萄糖直接氧化
的代谢过程。葡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
是这一过程中关键性的酶。进入这一代
谢途径的葡萄糖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
苷酸磷酸(NADP+)量的多少有关。在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葡萄糖只有
5%~10%通过此途径而代谢。在此过
程中,六磷酸葡萄糖被氧化,最终产物
为CO2,NA-DP+被还原成还原型NADP(NADPH)。中间产物磷酸戍糖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形成三磷酸甘油醛(一种丙糖)和六磷酸果糖(一种己糖),此两物在EMP中也是正常的中间产物,所以在代谢过程中可以联合。在HMP的代谢过程中并不产生高能的物质,红细胞只从此代谢中获得小部分能量。它的主要功效是使NADP+还原成NADPH。人类红细胞内的NADPH主要来自HMP代谢。每 1个分子量葡萄糖能产生2个分子量NADPH。当NADPH氧化加速时,通过此旁路代谢的葡萄糖也增多。 NADPH最重要的功能是使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还原成还原型谷胱甘肽(GSH)。NADPH+H+用于保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作为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 2分子GSH可以脱氢氧化成为GSSG,而后者可在谷胱甘肽还原酶的作用下,被NADPH+H+重新还原为GSH。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可保护一些含-SH的蛋白质或酶免受氧化剂的损害。红细胞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作用尤为重要,它可以保护红细胞膜蛋白的完整性,能防止与此有关的溶血性贫血,并且维持血红素中的Fe2+。在正常情况下99.8%为GSH,仅0.2%为GSSG。
细胞色素b5还原酶Cytochrome b5 reductase,或称为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是一种将高铁
血红蛋白转变为血红蛋白的NADH依赖性酶,其中包含有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并催化如下反应:
NADH + H+ + 2 高铁细胞色素b5 = NAD+ + 2 亚铁细胞色素b5
四.红细胞中的离子平衡
(1)Na+、K+离子浓度
红细胞通过细胞内Na+、K+的浓度而维持其容积及水的含量。血浆中的Na+浓度比红细胞内的Na+浓度高约12倍,血浆中Na+可通过被动过程透入红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小量阳离子的透入可因主动的阳离子泵排出Na+(每小时3mEq/L红细胞)和输入K+(每小时2 mEq/L红细胞)而维持正常的平衡。这些阳离子泵的活动需要三磷酸腺苷(ATP)供给能量,而此能量的供应有赖于膜的Na-K-ATP酶。细胞内Na+的增多或K+的减少都能激活Na-K-ATP酶。只要少量的泵(估计每个红细胞约200个)即足以维持细胞内高K+(100mEq/L红细胞)和低Na+(10mEq/L红细胞)的浓度。如果阳离子无限制地透入红细胞,则阳离子泵的代偿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超过了它的代偿限度,红细胞的容积便发生改变。Na+的透入多于K+的排出,使红细胞肿胀;如果Na+的透入少于K+的排出,则红细胞缩小。
(2)Ca+、Mg+离子浓度 红细胞内Ca2+过多对细胞有损害作用。红细胞膜内的Ca2+-Mg2+-ATP 酶是一有效的钙泵,能将过多的Ca2+排出,维持细胞内Ca2+的正常浓度。在正常值情况下,红细胞内的Ca2+含量极微(48μM),细胞外的浓度(10~15mM)要高得多。如果Ca2+的透入超过钙泵的排出能力,细胞内的Ca2+将积聚过多,使膜变得僵硬,并使红细胞从两面凹圆盘形变成有刺的红细胞。缺乏ATP的红细胞,细胞内Ca2+能使细胞丧失K+和H2O(称Gardos效应)。结果,红细胞变成失水的皱缩细胞。这种细胞也丧失了变形性能,在脾窦内很容易被阻留而被吞噬、破坏。
五.红细胞表面蛋白质
(1)物质运输
离子运输:带3蛋白,碳酸氢根/氯离子
Na+-K+-ATP酶、Ca2+-Mg2+-ATP 酶
水的运输:水通道AQP-CHIP
葡萄糖转运:葡萄糖转运体GLUT
(2)膜抗原
血型抗原:糖蛋白或糖脂,4种(ABCD),有负电荷(悬浮稳定性的作用)
老化抗原:SCA
(3)膜骨架
血影蛋白(收缩蛋白),膜骨架主要成分,长可伸缩
肌动蛋白(带5),结合血影蛋白
锚定蛋白:又称带2.1蛋白,是一种比较大的细胞内连接蛋白,锚蛋白一方面与血影蛋白相连,另一方面与跨膜的带3蛋白的细胞质结构域部分相连,因此,锚蛋白借助带3蛋白将血影蛋白连接到细胞质膜上,也就将骨架固定到质膜上.
带4.1
蛋白:是由两个亚基组成的球形蛋白,它在膜骨架中的作用是通过与血影蛋白结合,促使血影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
内收蛋白:是由两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每个红细胞有30000个分子。其形态为不规则的盘状物,高5.4nm,直径12.4nm。内收蛋白可与肌动蛋白及血影蛋白的复合体结合,并且通过Ca2+和钙调蛋白的作用影响股价蛋白的稳定性,从而影响红细胞的形态。
六.红细胞中重要物质及其性质
1.血红蛋白:血红素和珠蛋白
血红素:四个吡咯环构成原卟啉IX,一个二价铁离子。亚铁离子可形成6个配位键,其中四个与原卟啉环中央的4个N原子相连,剩下两个配位键垂直于卟啉环,可在卟啉环两侧继续结合。一个与近位的His93残基侧链氮原子相连,第六个位置能与氧可逆结合。配位键结合的氮原子具有电子供体的性质,可以防止二价铁被氧化为三价铁。临近氧的结合处有一个组氨酸残基His64,它能与结合于血红素的氧相互作用形成氢键。
3.
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
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结合,含有巯基的的三肽,具有抗氧化作用和整合解毒作用。半胱氨酸上的巯基为谷胱甘肽活性基团(故谷胱甘肽常简写为G-SH)
谷胱甘肽有还原型(G-SH)和氧化型(G-S-S-G)两种形式,
在生理条件下以还原型谷胱甘肽占绝大多数。谷胱甘肽还原
酶催化两型间的互变。该酶的辅酶为磷酸戊糖旁路代谢提供
的NADPH。当细胞内生成少量H2O2时,GSH在谷胱甘肽
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把H2O2还原成H2O,其自身被氧化
为GSSG,GSSG由存在于肝脏和红细胞中的谷胱甘肽还原
酶作用下,接受H还原成GSH,使体内自由基的清除反应能够持续进行。
4.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机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重要的过氧化物分解酶。硒是GSH-Px酶系的组成成分,它能催化GSH变为GSSG,使有毒的过氧化物还原成无毒的羟基化合物,同时促进H2O2的分解,从而保护细胞膜的结构及功能不受过氧化物的干扰及损害。GSH-Px的活性中心是硒半胱氨酸,其活力大小可以反映机体硒水平。
5. 乙酰胆碱酯酶
乙酰胆碱酯酶简称AchE,具有羧肽酶和氨肽酶的活性。乙酰胆碱酯酶参与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能促进神经元发育和神经再生。活性高,选择性水解Ach的必需酶,能使乙酰胆碱(ACh)水解成胆碱和乙酸。
6. NADPH
NADPH 是一种辅酶,叫还原型辅酶Ⅱ,学名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通常作为生物合成的还原剂,并不能直接进入呼吸链接受氧化。只是在特殊的酶的作用下,NADPH上的H被转移到NAD+上,然后以NADH的形式进入呼吸链。磷酸戊糖途径产生60%的NADPH。
7. G6PD
G6PD是一种存在于人体红血球内,协助葡萄糖进行新陈代谢之酵素,在这代谢过程中会产生NADPH的物质能以保护红血球免受氧化物质的威胁。G6PD缺乏使机体中不能通过磷酸戊糖途径得到充足的NADPH,则难使谷胱甘肽保持还原状态,此时红细胞尤其是老的红细胞容易破裂,引起溶血性贫血。
8. 胆红素bilirubin 胆红素是由两个次甲基桥和一个亚甲基桥连接的链状四吡咯化合物,含有四个吡咯环,是血红素代谢的主要产物,有毒性。为红褐色的色素体,不溶于水,难溶于醇、醚、易
溶于碱。最大吸收为432纳米(碱中),540纳米(氯仿中)。
由血红素代谢直接生成的是胆红素的(4Z,15Z)-异构体。这个异构体在受波长为420-440nm的光照射下会异构化为一系列产物,包括 (4E,15E)-异构体、以及胆红素的(4Z,15E)-异构体、(4E,15Z)-异构体、光红素(Lumirubin)和一些光氧化产物等。这些产物不再具有由胆红素的分子内氢键而造成的刚性折叠型结构,因此比胆红素的脂溶性低,水溶性更强,很容易通过胆汁和尿液排泄。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深化党员“红细胞”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