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事故应急池算法
5 事故应急池容积计算
当发生厂区燃烧、爆炸事故,在消防过程将产生大量消防废水,部分未燃烧液体将混入消防废水中。参照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水体环境风险防控要点》(试行)(中国石化安环[2006]10号)“水体污染防控紧急措施设计导则”:企业应设置能够储存事故排水的储存设施,储存设施包括事故池、事故罐、防火堤内或围堰内区域等。
事故储存设施总有效容积:V总=(V1+V2-V3)max +V4+V5
注:(V1+V2-V3)max是指对收集系统范围内不同罐组或装置分别计算V1+V2-V3,取其中最大值。
V1——收集系统范围内发生事故的一个罐组或一套装置的物料量(注:储存相同物料的罐组按一个最大储罐计,装置物料量按存留最大物料量的一台反应器或中间储罐计)。
V2——发生事故的储罐或装置的消防水量 ,m3;V2=∑Q消t消
Q
m3/h;
t消——消防设施对应的设计消防历时,h;
V3——发生事故时可以转输到其他储存或处理设施的物料量,m3;
V4——发生事故时仍必须进入该收集系统的生产废水量,m3;
V5——发生事故时可能进入该收集系统的降雨量,m3;V5=10qF
q——降雨强度,mm;按平均日降雨量;
q=qa/n
qa——年平均降雨量,mm; n——年平均降雨日数。
F——必须进入事故废水收集系统的雨水汇水面积,ha;
根据现场调查,各项指标的取值如下所示。
V1:企业储罐量最大的储罐容积为10m3,即V1=10m3。
V2:企业电镀车间体积约为24000m3,高约为30m。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要求计算,发生火灾时,室外消防废水产生量为30L/s,消——发生事故的储罐或装置的同时使用的消防设施给水流量,
室内消防废水产生量为25L/s。根据标准,消防时间需2h,但考虑到箬横电镀厂厂内涉及易燃易爆物质较少,而且车间用水较多,因此消防时间缩短为1h,则消防废水产生量约为198m3。
V3:企业厂区储罐区的围堰容积约为13m3,企业雨水管道容积约为28m3,初期雨水收集池3m3,故V3=44m3。
V4:企业车间内生产废水通过污水管网进入污水站,因此,V4=0m3。 V5:V5=10×0.45×1729.7/168.7=46m3。
根据企业实际:V1=10m3,V2=198m3,V3=44m3,V4=0m3,V5=46m3,经计算,企业的事故储存设施总有效容积应为210m3。
目前,企业厂区已有一个约为140m3的事故应急池,企业应对应急池进行扩容,全厂只设置一个雨水排放口,在雨水排放口设施紧急切换阀门,使应急池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急池作用示意图具体如下:
雨水(事故)应急池操作规程:
(1)初期雨水的收集: 在平时及事故状态下外排阀门关闭,开启雨水(事故)应急池的阀门,降雨条件下收集前15分钟初期雨水,禁止将初期雨水排入外环境。降雨15分钟后关闭雨水(事故)应急池的阀门,开启雨水排口阀门,将洁净的雨水排入外环境。应急池收集的初期雨水,泵送至有污水站处理达标后外排。
(2)事故性废水的收集:
若厂区出现事故性废水,保证雨排口的阀门处于关闭状态,雨水(事故)应急池阀门出开启状态,将事故性废水收集至事故应急池,泵送至有污水站处理达
标后外排。
范文二:事故应急池计算
事故应急池容积计算
一、《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规定的计算方法:简称“国标法”
对一般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的建设项目,其应急事故水池容量应按下式计算:
V 总=(V 1+V2+V雨水)max -V 3
式中:(V 1+V2+V雨水)max 为应急事故废水最大计算量(m 3);V 1为最大一个容量的设备(装置)或贮罐的物料贮存量(m 3); V 2为在装置区或贮罐区一旦发生火灾爆炸及泄漏时的最大消防用水量,包括扑灭火灾所需用水量和保护邻近设备或贮罐(最少3个)的喷淋水量(m 3),可根据GB50016、GB50160、GB50074等有关规定确定;
V 雨水为发生事故时可能进入该废水收集系统的当地的最大降雨
量,应根据GB50014有关规定确定;
V 3为事故废水收集系统的装置或罐区围堰、防火堤内净空容量(m 3),与事故废水导排管道容量(m 3)之和。
二、中石化“水体污染防控紧急措施设计导则”规定的计算方法: 简称“石化导则法”
当厂区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在消防过程将产生大量消防废水,部分未燃烧液体将混入消防废水中,根据中国石化建标(2006)第43号《关于印发水体污染防控紧急措施设计导则的通知》的要求,企业应设置能够储存事故排水的存储设施,储存设施包括事故池、事故罐、防火堤内或围堰内区域等。
1、事故污水量计算
事故水量计算公式:V 总=(V 1+V2-V 3)max +V4+V5
注:(V 1+V2-V 3)max 是指对收集系统范围内不同罐组或装置分别计算(V 1+V2-V 3)的值,取其中最大值。
其中V 1:收集系统范围内发生事故的一个罐组或一套装置的物料量,m3;
注:储存相同物料的罐组按一个最大储罐计,装置物料量按存留最大物料量的一台反应器或中间储罐计。
V 2:发生事故的储罐或装置的消防水量,m3;
V 3:发生事故时可以转输到其他储存或处理设施的物料量,m3;
V 4:发生事故时仍必须进入该收集系统的生产废水量,m3; V 5:发生事故时可能进入该收集系统的降雨量,m3;
其中V 5=10qF;
q ——降雨强度,mm ,按平均日降雨量;
q=qn /n;
q n ——年平均降雨量,mm ;
n ——年平均降雨日数;
F ——必须进入事故废水收集系统的雨水汇水面积,hm 2。
2、举例说明-事故污水量计算
表1 项目各场所事故水量
项目企业一期工程建设事故水池(2100m 3),可满足本项目事故水排放收集的需要。能满足中国石化建标2006第43号《水体污染防控紧急措施设计导则》的要求。企业全厂只设一个雨水排放口,在雨水排放口设紧急切换阀门,使应急池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急池作用示意图具体如下:
3、雨水(事故)应急池操作规程
(1)初期雨水的收集:
在平时及事故状态下外排阀门关闭,开启雨水(事故)应急池的阀门,降雨条件下收集前15分钟初期雨水,禁止将初期雨水排入外环境。降雨15分钟后关闭雨水(事故)应急池的阀门,将洁净的雨水排入外环境。应急池收集的初期雨水,泵送至污水站处理达标后排放。
(2)事故废水的收集:
若厂区出现事故废水,保证雨排口的阀门处于关闭状态,雨水(事故)应急池阀门出现开启状态,将事故性废水收集至事故应急池,泵送至污水站处理达标后排放。
三、“国标法”和“石化导则法”的对比和各自存在的问题
(1)适用范围不同
“国标法”属国家标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其标准原文仅“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的化工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计”,就应急事故水池容积确定的方法而言,建议对所有涉及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事故排水的项目均必须强制执行。
“石化导则法”属行业设计导则,为防范和控制石化企业发生事故时或事故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物料泄漏和污水对周边水体环境的污染及危害、降低环境风险而制定,其原文规定为“本导则适用于制定和完善现有石化企业内工艺装置、储运设施、公用设施事故所导致的水体污染防控紧急措施,其他设施可参照执行”;目前,石化企业一般按“石化导则法”执行,但必须注意其仅适用于现有石化企业,对新建项目应以执行“国标法”为准,并可参考“石化导则法”考虑全面综合因素进行事故废水导排系统和事故池最大容积设计。
(2)事故废水最大产生量计算方法不同
“国标法”按物料最大贮存量、消防最大用水量、最大降雨量三部分之和的最大值确定,未考虑发生事故时仍必须进入该收集系统的生产废水量,建议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价时予以保守考虑,GB50483修订时也应增加该项。
“石化导则法”则按物料最大贮存量、消防最大用水量、平均降雨量、生产废水量四部分之和确定。
(3)消防最大用水量计算方案略有差异
“国标法”按装置区和罐区的灭火、喷淋用水量分别明确规定,并规定考虑邻近至少3个贮罐的喷淋水量;但应进一步明确灭火和喷淋给水强度、灭火冷却面积、灭火冷却消防时间等的设计取值必须执行的标准规范(如GB50016、GB50160、GB50074、GB50151、GB50196、GB50338等)的最低值,GB50483修订时也应完善该项规定,建议补充计算方法或公式。
“石化导则法”则按综合消防给水量和设计消防历时给出了计算公式,但未明确灭火和喷淋水量各自的确定方案。
(4)物料转移和储存容积确定内容不同
“国标法”的“V 3”包括围堰或防火堤内净空容量、事故废水导排管道容量,但未明确物料转输而只考虑储存容积。
“石化导则法”的“V 3”则为事故时可转输到其他储存或处理设施的物料量,“结合现有设施条件,事故时如能够通过转移物料达到避免事故扩大的,应首先进行物料转移”;考虑物料转输可有效避免纯物料流失,减少事故排放废水的同时也减少损失。
(5)降雨量的确定方法不同
“国标法”考虑的是最大降雨量,但这里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未明确按实际最大降雨量或按设计暴雨强度;二是未明确按那一规范进行最大降雨量的确定;三是未明确事故状态下的最大降雨量确定是否能按正常运行状态的设计降雨量确定;四是未明确暴雨强度的重现期取值;五是未明确降雨历时的取值;六是如消防的同时降暴雨,则消防水量(消防、降温等)肯定相应大大减少,该因素是否应考虑?建议GB50483修订时明确,但现阶段应根据GB50014有关规定按不同重现期(事故状态下建议至少应取为3年)、不同降雨历时(参照GB50016、GB50160等规定取2~6h)的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石化导则法”考虑的是平均降雨量,按当地多年平均的日降雨强度计算;但这里也存在几个问题:一是降雨时间按1d 与消防时间不对应,且导致短历时降雨强度大大减小;二是计算系数取10的物理意义如何解释?建议对事故状态下的降雨强度和最大降雨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范文三:辩证看待事故应急池
[交流] 事故池容积计算
1.事故池容积的确定方法
事故池容积应包括可能流出厂界的全部流体体积之和,通常包括事故延续时间内消防用水量、事故装置可能溢流出液体量、输送流体管道与设施残留液体量和事故时雨水量。
1.1消防用水量
消防用水量等于消防水流量与消防持续时间乘积。化工企业消防水流量通常为消火栓给水系统、消防冷却水流量、车间或装置喷淋水量、化学消防需水量(如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等。在设计中,首先根据生产性质、危险类别确定消防用水量最大的单元,然后将各类消防用水量相加,可得最大消防用水量。计算公式如下:
QF=∑qiti
QF—最大消防用水量,m3
qi—每类消防系统消防小时流量,m3/h
ti—每类消防系统消防持续时间,h
i—消防系统的类别
1.2事故装置可能溢流出液体
1.2.1储罐区
储罐区溢流出的液体量等于全部储罐总泄露量减去封闭于防火堤内的液体量。防火堤内有效容积大于罐区内最大的一台储罐容积的二分之一,但一般小于或等于罐区内最大的一台储罐容积。一旦储罐发生火灾,着火罐内的液体将泄漏,暂时储存于防火堤内,同时着火罐和邻近罐消防冷却水不断喷淋,消防冷却水与泄漏的液体混存于防火堤内,随着时间推移,防火堤内液面不断上升,混合液体逐渐溢出防火堤。实际上,火灾与爆炸范围与程度是随机的,储罐液体的泄漏量难以准确估算,为安全起见,笔者建议储罐液体泄漏量按最大的一台储罐容积计算。
1.2.2装置区
装置区可能泄露液体有管道、反应容器、中间罐等,装置区可能排出的液体量有两种方法。方法一,根据装置操作特点、管道直径及长度、容积或罐体尺寸计算确定。方法二,根据物料和水平衡计算结果确定。装置区一般就近设置事故存液池,但装置消防排水等“清净下水”应排入全厂事故池。
1.3输送流体管道与设施残留液体
由于事故紧急停车,导致管道残存液体必须排出,该部分液体也进入事故池,液体量根据管道直径及长度计算确定。
1.4事故时雨水量
事故时降水量一般根据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计算确定,雨水量等于降雨量与汇水面积的乘积。降雨强度可通过查阅当地气象资料获得,汇水面积一般取装置、罐区或堆场占地面积并适当向外延伸一定距离。
真不清楚本文作者是做什么工作的,文章缺乏科学性以及基本的火灾常识,完全凭想象。但这样的文章确实是害人非浅。
1“防火堤内有效容积大于罐区内最大的一台储罐容积的二分之一,但一般小于或等于罐区内最大的一台储罐容积”--防火堤的有效容积依据国标GB50351-2005《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第3.2.4条固定顶罐按最大罐容量;浮顶或内浮顶按不小于最大罐容量的一半确定。作者连这样的基本常识都没有,有空应该好好看看规范。
2.
对于固定顶罐的火灾通常都是先爆炸再燃烧,这是因为罐内有大量的爆炸气体。因此油罐设计时罐顶都是弱连接,一旦火灾爆炸,就会掀开罐顶,而保护好罐底和罐壁,使液体不外漏。根据有关资料19起油罐火灾有18起是破坏罐顶的,另外1起没有按规范要求建造的。浮顶罐因浮顶下没有空气不易爆炸,即使爆炸也只能将浮盘掀掉,液体流出的可能性小,即使流出量也不大,所以规范才做出不小于最大罐容量的一半确定防火堤有效容积(参见GB50351-2005《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第3.2.4条的条文解释)。
3.消防是一门系统的科学,而不是作者的想当然。对于任何火灾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要何止火灾面积扩大和蔓延,对于油罐火灾从油罐的设计中的”弱顶“、消防冷却水等一系列措施就是为了保护油罐防止液体泄漏。只要是严格依照有关要求设计和操作,这些措施是完全可以有效防止和避免液体外泄情况出现的。而决不是作者想当然的油罐火灾动辄就蔓延到整个罐区。
4.作者另一个错误就是异想天开,以为人力可以战胜一切。其实有很多的天灾人祸是人力所不能抗拒的。如地震、水灾、风灾和人为的破坏与事故等,只要有建
设就一定会有事故发生,这也是人类所不能不付出的代价。以油罐来说如果火灾已经蔓延到了整个罐区,一旦出现这样的事故那就是人力所不能力及的了,如果真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故那最好的办法就是逃生,就像地震来临和美国“911事故”一样。根本不要还在想什么收集了。
5.油罐区完全不必要设什么收集池。防火堤就是“收集池”。收集就是防火堤的基本功能之一。
国标GB50351-2005《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有科学与系统的分析。大家可以对照条文解释学习。
6.从“吉林松花江事故”后,关于“收集池”搞得全国上下沸沸扬扬,现在几乎是是厂就要建池。可是那些要建,如何建自今没有一个权威部门给予科学和具操作性的指引,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尤其是一些地方上的所谓环保官员,根本不做任何科学与系统的分析和论证,一味就是要求建池。难道除了建池就没有防止污染废水排出厂区的办法了吗?本文作者说的收集消防水经过了科学和系统的分析吗?经过了调查和论证吗?对于B类火灾水可以直接扑救吗?火场中的消防水不会蒸发吗?消防水可以做到全部收集吗?因此强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具操作性的要求,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最后重申人力是有限的,没有任何一种措施可以解救所有极端的事故。油库爆炸和火灾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我们是不是要在所有的油罐和工厂上空建一个“收集袋”呢?成本和概率、发展和环保是辨正统一的关系,我们需要做的是科学分析与决策,而决不是少数“酒囊饭袋”无知的想当然。
范文四:事故应急池容积核算
事故应急池容积核算
根据(闽环保应急〔2013〕17号)《福建省环保厅关于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应设置事故应急池及其配套设施(雨水、污水切换阀门等),正常情况下,雨水可通过雨水排放口直接排放,当厂区发生事故时,应切换雨水、污水阀门,使事故废水(包括消防废水和降雨量)得到收集,经妥善处理后方可排放。
根据《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事故应急池宜采取地下式,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在雨水排放口处设置事故废水截流井,再通过泵将事故废水抽至厂区事故应急池中。事故应急池容积及事故废水截流井计算过程如下:
(一)事故应急池
事故池根据《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和《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要求》(Q/SY1190-2009)中的相关规定设置。事故池主要用于区内发生事故或火灾时,控制、收集和存放污染事故水(包括污染雨水)及污染消防水。污染事故水及污染消防水通过雨水的管道收集。事故应急水池容量按下式计算:
V事故池??V1?V2?V雨?max?V3
式中:(V1+V2+V雨)max ——为应急事故废水最大计算量,m3;
V1 ——为最大一个容器的设备(装置)或贮罐的物料贮存量,m3;
V2 ——为在装置区或贮罐区一旦发生火灾爆炸及泄漏时的最大消防水量,包括扑灭火灾所需用水量和保护邻近设备或贮罐(最少3个)的喷淋水量,m3;
V雨——为发生事故时可能进入该废水收集系统的当地的最大降雨量,m3,V雨=10q*Ft;
V3 ——为事故废水收集系统的装置或罐区围堰、防火堤内净空容量(m3)与事故废水导排管道容量(m3)之和。
(1)事故状态下物料量(V1):企业锅炉房中无废液储罐,则事故状态下的物料量V1为0m3。
(2)消防用水量(V2):一次灭火消防最大用水量建筑为乙类车间,消防用水量为40L/s(其中室外30L/s,室内10L/s),火灾延续时间为2h,则最大消防用
水量V2为288m3。
(3)雨水量(V雨):
式中:V雨——发生事故时可能进入该收集系统的降雨量,m3;
q——降雨强度,mm;按平均日降雨量;
qa——年平均降雨量,mm;XX市年平均降雨量,取qa=1382.3mm;
n——年平均降雨日数。XX市年平均降雨日数为70-140天,计算时n取100天;
F——必须进入事故废水收集系统的雨水汇水面积,ha;F =5ha;(该公司生产区域约5 ha)
t——降雨持续时间,h;t=4h;(取发生事故时降雨持续时间为4h) V雨=10qFt/24=115m3
(4)事故废水导排管道容量(V3):公司雨水管道直径为300mm,雨水管道总长为300m,则事故废水导排管道容量V3为21 m3。
因此,公司应准备的最小事故应急池容积为:V事故池= 382m3,取400m3。
(二)事故废水截流井
事故废水截流井根据《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城镇排水(第2版)》中相关规定计算。
根据上述计算,公司发生事故时,消防废水产生量为144m3/h,雨水产生量为28.75m3/h,则事故废水产生量为172.75 m3/h,根据事故废水产生量及所需扬程选用型号为WQ150-7-5.5(Q=100~220 m3/h,H=5~9m,N=5.5kW)的潜水排污泵2台(1用1备)。
根据《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城镇排水(第2版)》,截流井有效容积应大于抽水泵5min出水量,即V有效容积=220×5/60=12.5m3,水泵保护水深取h1=0.8m(最低水位),截流井有效水深h2宜为1.0~1.5m,取h2=1.5m(最高水位),则表面积A=12㎡,公司雨水管出口埋深约1.0m,取超高h3=1.0m,则截流井总高H=3.3m。则事故废水截流井容积为39.6m3,取40m3。井内安装浮球液位计,当水位达到最高水位时,开启泵,水位达到最低水位时,关闭泵。
范文五:应急事故池施工组织方案
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分公司
拉萨铁路接卸油料库
应
急
事
故
池
施
工
方
案
目 录
1、 工程概况
2、 编制依据和原则
3、 施工组织总体方案
4、 各主要工程施工方案
5、 劳动力组织计划
6、 主要施工机械投入
7、 质量保证措施
8、 施工安全措施
9、 文明施工措施
一、 工程概况
本工程属于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分公司拉萨铁路接卸油料库应急事故处理池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近郊的堆龙德庆县,平均海拔4000米,年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左右,年无霜期约120天,年均降水量约440毫米。
根据设计要求,应急事故池长度27米。宽度11米,深度5.15米。池顶标高3668.35,混凝土垫层为C10,水池采用C30补偿收缩混凝土内掺水泥用量8%-10%的膨胀剂,抗渗等级>S6,抗冻等级>D100。
二、编制依据和原则
1编制依据
拉萨市国土资源规划局成都军区测绘大队实测1:500地形图(电子版)。
业主提供的设计条件、地勘报告及现场施工情况。
基础设计资料、传真及会议纪要。
《土方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1-83)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2-83)
《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24-92)
《建筑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GBJ301-88)
2、编制原则
严格执行施工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规范、规程和技术标准要求。 在认真、全面理解设计文件的基础上,使施工方案满足技术先进、方案可靠、经济合理的要求。坚持“科学组织、合理投入、优质安全、
快速高效、不留后患”的指导思想。确保优质、安全、高效完成工程建设。
坚持用工制度的动态管理,根据工程需要,合理配备劳动力资源。 重视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搞好文明施工。
三、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组织全体工程技术人员,认真阅读和熟悉设计文件内容,了解设计意图,熟悉设计内容,结合施工调查,掌握设计要求,对设计文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监理报设计单位。
对审核无误的技术文件进行技术交底,认真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计划》及相应的《过程检验和试验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实施技术管理。
根据设计文件配合各种图纸、施工规范、质量评定表、检查证等施工所需表格,建立技术档案库。
2、设备、物资准备
前期计划投入本合同的主要设备及物资根据工程需要和监理工程师要求陆续组织进场。当业主允许进场后,首批设备和物资可在7日内全部运抵工地。
主要的机械设备和周转性材料将从我单位在附近的工地调拨。水泥、钢材等按业主规定方式购置,砂、石等地材及其它材料就近购买。
3、施工顺序
该工程主要项目的施工顺序为:杂土杂草垃圾清理-测量放线-土方开挖-降水处理-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
施工测量遵循“先主体后细部测量”的原则,本工程专设一名测量员,土方完成后及时与建设单位核验标高、水准点及定位轴线,坚持测量复核制度,做到各项资料签证齐全。
在施工前,经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监理单位共同研究,去除杂土及草皮垃圾等,在经建筑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检查能做为基面持力层时,在进行基础施工。
采用机械开挖土方,用一台反铲挖掘机配自卸汽车进行土方开挖工作。
四、各主要工程施工方案
1、测量放线
1.1放线依据:a 、总平面图、基础平面图;b 、国家水准测量规范;c 、工程测量规范。
1.2施工测量工艺流程:测量仪器(经纬仪、水准仪、钢尺) 的检定、核验校测原始依据点→场地控制网测设→场地控制网测设→建筑物的定位放线→ 基础放线→建筑物的竖向控制。
1.3 工程定位测量:施工定位放线根据水池角点确定测量基准线,建立施工控制网,根据施工平面控制网施放工程的定位轴线,以定位轴线为基准线,施放建筑物细部轴线。
1.4 轴线及标高控制网的建立:根据施工图纸的放线要点,选择一个闭合回路,形成控制网,控制点设在闭合回路的水池角点。控制轴线的测设按半永久性要求标记或埋设。
该工程的水准控制点拟设1个,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设置
工程的水准控制网,按该水准点的高程标高,计算出本工程的±0.000来设置基准水准控制点,基准水准点之间水平误差<>
1.5测量的关键是从工程一开始就有次序的进行,一项不漏地积累各项预检资料,尤其是对隐蔽工程一定要在回土以前或下步工序前及时测出位置,否则就会造成漏项。定位放线,标高引测,均必须会同甲方经有关技术部门的检测认定,并作好验收资料,存档保管。
2、土方工程
2.1根据甲方提供的资料,预先在原有的地下先布置好轴线控制网,控制好主要轴线,采用机械开挖,土方开挖时基坑要做放坡处理。
2.2土方开挖按长向方向,根据基础需回填的土方,视现场场地情况与建设单位协商确定留足土方,以做回填使用。
2.3土方预留工作面及放坡情况,根据甲方提供的详细地质报告及现场实际,进行决定。
2.4当挖出地下水后,应及时抽排。本工程在基坑开挖时,挖至原始地坪下3.0米时无限大量水位层,按设计要求,该基坑还需要下挖1.5米才能达到设计基底。经甲方和监理确认后,该基坑需要做降水处理。
2.5降水处理:本工程采用集水坑降水,在该基坑旁挖两个6.5米深的集水坑,用排水泵抽水。基坑四周挖排水沟集中排水,将水排至集水坑,从而满足降水施工要求。
2.6排水机具的选用:采用3台直径100mm 、扬程18米;4台直
径50mm 、扬程25米的排水泵进行排水;排水工作由3人昼夜倒班,从2010年7月24日起进行该工程的降水作业,直至浇筑混凝土基础捣水池剪力墙高1.5米左右,地下水不再浸入 池内为止。
3、基础施工 降水、清理 验槽 础模板 浇基础砼 回填
3.1基础挖好后,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方可作垫层处理。
3.2砼浇筑完后,及时清理,并封闭。再次复核轴线尺寸及水平标高。
3.5回填土,人工级配砂夹石回填(其中:石子含量30%至50%)按设计要求,拌和均匀后,每层铺设25㎝-30㎝并用打夯机进行打夯,每层进行密实检测,达到要求后在回填第二层。要注意土质,并用打夯机进行夯实3~4遍。对不便用机械的应用人工夯实。
4、模板工程
该工程采用木模板做现浇模板。
4.1模板支撑体系
模板支撑体系的布置形式应满足模板设计要求,并能保证需要安全承受施工荷载。
支撑的体系的基底必须坚实可靠,应注意逐层加设支撑,分层分散施工荷载。侧向支撑必须支顶牢固,加固应可靠,必要时应采用打入地锚或在混凝土中预埋铁件和短钢筋头做撑脚。
4.2模板拆除
及时拆除模板,有利于模板的周转和加快工程进度,但拆模过早将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质量,严重时将发生结构质量事故,因此,拆模要掌握时机,应使混凝土达到必要的强度。
对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模板及其支架的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非承重的侧面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有保证其表面棱角不因拆模而损坏时方可拆除;
承重的模板应在结构同条件养护的试块达到规定的强度时,方可拆除;
已拆除模板及其支架的结构,应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才允许承受全部设计荷载,施工中不得超荷载使用,严禁集中堆放过量建筑材料,当承受施工荷载时,必须经过核算加设临时支撑;
拆模时不得用力过猛,拆下的材料应及时运走、整理;
拆模程序一般应是后支的先拆,先支的后拆;先拆除非承重部分,后拆除承重部分;重大复杂模板拆除,事先应制定拆模方案,并经有关技术负责人批准;
拆除跨度较大的梁下支柱时,应先从跨中开始,分别拆向两端。
4.3模板清理及保存
所有非一次性使用的模板在拆卸后应及时按种类、规格组织专人起钉、铲除粘在模板上的水泥浆等,修补损坏处,整理变形处,涂刷脱模剂或防护剂,运离拆模区域,并按不同种类、规格集中堆放,露天放置应加遮盖,以便再次周转使用。
木支撑、搁栅、牵杠、搭头、平台板等,应在拆除后组织专人起
钉、清理、按规格集中堆放,严禁乱锯或挪作他用。
4.5模板施工注意事项
严格控制剪力墙顶标高(误差不超过±10mm ),模板安装必须严格按模板设计施工,模板相邻高差不超过3mm ,所有节点必须逐个检查是否拧牢卡紧。
满足构造要求,且便于施工,各连接点及止水带的固定应牢固可靠。模板拼缝应严密不漏浆。
模板在使用前,均刷脱模剂,使用后及时清理归堆备用。
严格控制模板脱模时间,模板待砼强度达到规范要求方可拆除。 模板的装拆和运输应轻放,严禁摔砸,严格控制施工荷载,上料要分散堆放,在支撑过程中必须先将一个网格的水平支撑及斜撑安装好的,再逐渐向外安装,以保证支撑系统在安装过程中的稳定性。
5、钢筋工程
5.1材料要求
钢筋应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单,每捆(盘) 钢筋均应有标牌。进场时应按炉罐(批) 号及直径分批验收。验收内容包括检查标牌,外观检查,并按有关标准的规定抽取试样做力学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钢筋进场后,必须按不同的品种规格,性能分别堆放防止锈蚀和污染。已堆放的钢筋及成品,半成品,必须逐一挂牌,标明其名称,规格,数量及使用部位,以免发生差错,并防止油脂类污染。
电焊条应分规格,牌号放置在木(铁) 制的材料架上,不使其变潮,
电焊条在使用前必须按规定进行烘焙处理。
同一构件内主要受力钢筋不得将国产钢筋和进口钢筋混合使用。
5. 2操作准备
使用机械加工时,操作人员应熟悉机械性能和操作程序,并按流水施工顺序,将各种操作机械合理布置,安放稳妥,经试运转正常后,才可正式施工。
施工前,应先熟悉图纸,检查模板,墙体等上道工序的质量标准,必须符合要求,其标高、位置、断面尺寸等必须正确。
检查各种钢筋半成品的规格,级别数量尺寸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人员反映,予以纠正。
钢筋加工前应先熟悉图纸和配料单,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需要代换时,应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
钢筋表面应清洁,无损伤、油脂污染和铁锈等在使用前清除干净。 钢筋加工的各道工序,都应建立质量交接检查制度。钢筋绑扎安装完毕后,必须经过检查,并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工作。
5.3钢筋绑扎和安装
5.3.1 剪力墙钢筋在现场绑扎时,应搭设脚手架,在脚手架上进行操作,严禁站在剪力墙箍筋上绑扎钢筋。绑扎好的剪力墙筋,应用带有铁丝的水泥垫块在中间主筋或箍筋上扎好,以保证钢筋有足够厚度的保护层。
5.3.4混凝土保护层:为了使受力钢筋有一定厚度的混凝土保护层,在墙模板的侧面,应设置水泥垫块;双层主筋时,应在两层主筋
之间设置短钢筋,保证设计间距。
5.3.5受力钢筋的保护层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和绑扎钢筋时,不得直接踩在上层钢筋上。在已安装好或绑扎好的钢筋上面操作时,应搭好马道。
5.3.6钢筋绑扎安装完毕后,应检查下列内容:根据设计图纸检查钢筋的级别、直径、根数、间距、标高、尺寸、形状是否符合设计图纸。钢筋接头位置、搭接长度及混凝土保护层是否符合有关规定;钢筋绑扎是否牢固,有无缺扣、松扣等变形现象。钢筋表面不许有油渍、漆污。钢筋工程属隐蔽工程,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对钢筋及预埋件进行验收,并作好隐蔽工程记录。
6、混凝土工程
6.1商品混凝土
本工程中混凝土的浇筑,全部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浇筑,因一次浇筑量大,特分为两次浇筑,设止水带和施工缝。止水带安装应牢固,位置正确并与伸缩缝垂直。
施工前,现场根据一次浇筑量,泵送能力,水泥的初凝时间,核定浇筑顺序,严格控制砼的水灰比和塌落度。
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必须由出厂合格证和现场取样试验报告,并满足抗渗配比的要求。
6.1.1 振捣混凝土时,预留孔、洞和预埋件、管与止水带周边混凝土应振实,预留管下部还应辅助人工振捣,且不得碰撞止水带。
6.1.2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已浇筑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值不小于2.5MPa ;将以硬化的混凝土表面凿毛,清除钢筋与止水带上的浮浆,冲洗干净并保持湿润状态,但不积水;浇筑混凝土时,施工缝处先铺一层20mm-30mm 、配比1:1的水泥砂浆;接缝处混凝土应仔细捣实。
6.1.3 强度试件
评定混凝土质量的试件应在浇筑地点制作,并符合下列规定:标养试件每一工作班不少于一组,每100m 3混凝土不少于一组,每组三块,且池底、池壁、池顶均应留置;同条件养护,试件组应符合施工技术文件的规定。
6.1.4 抗渗试件
施工部位按池底板、池壁板留置;
每一部位不少于一组,每组六块试件。
6.1.5 抗冻试件应根据设计文件要求的抗冻等级留置
冻融循环50次及以下不少于三组,每组三块;
冻融循环100次及以下不少于五组,每组三块。
6.1.6 混凝土应进行抗压强度、抗渗、抗冻试验并符合下列规定: 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检验结果应符合GBJ107的规定;抗渗试件的抗渗等级不得低于设计文件规定;抗冻试件按设计文件规定的循环次数进行冻融后,其抗压极限强度与检验用的相当龄期的试块抗压极限强度比值不得超过25%,其重量损失不得超过5%。
6.2模板、钢筋验收
6.2.1检查模板标高、位置、构件截面尺寸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构件预留拱度是否正确。
6.2.2检查模板的支架是否稳定,支柱的支撑和模板的固定是否牢靠。
6.2.3检查模板的紧密程度、模板的缝隙应嵌严。
6.2.4检查钢筋、预埋件的规格、数量、安装位置及构件接点连接焊缝是否与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相符合。
6.2.5模板内的垃圾、木片、刨花、锯屑、泥土和钢筋上的油污等杂物应清除干净。
6.2.6在混凝土浇筑前必须进行隐蔽工程验收。经班组、工程间自检、互检,施工单位质量部门专职检验后报监理或建设单位驻工地代表检查验收。经以上各项检查无误并办好隐蔽工程验收手续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6.2.7混凝土浇筑时应有木工、钢筋工配合看模板和看钢筋,以保证模板、钢筋不变形。
6.3混凝土浇筑
6.3.1商品混凝土由搅拌站运到现场后应及时进行浇筑,并在初凝前浇筑完毕。
6.3.2由于本工程为水池工程,混凝土有防水、抗渗、抗冻的要求(抗渗等级>S6, 抗冻等级>D100),因此,每道工序都要严密组织施工,特别是商品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要做好。
6.3.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得产生离析现象。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若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应
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6.3.4浇筑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应在模板支撑和钢筋上行走,应注意将模板内钢筋的固定支撑和混凝土厚度标志随时抽出,不得埋入混凝土内。
6.3.5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应超过2m ;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以50~100㎜厚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当浇筑高度超过3m 时,可使用串筒、斜槽或溜管下滑,串筒的最下两节应保持与混凝土浇筑面垂直。
6.3.6为使混凝土密实,应分层并连续浇筑,不可一次投料过多,不易振实。
6.3.7浇筑混凝土时应连续进行。若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必须间歇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且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6.3.8若浇筑混凝土的间歇时间超过规范中的规定,混凝土已经开始初凝,则应等混凝土的强度达到1.2mpa 以上时,再继续浇筑。
6.3.9浇筑顺序一般从距卸料点较远的一端开始,逆向进行,以逐渐缩短运距,避免振实的混凝土受扰动。
6.3.10在混凝土浇筑及静置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裂缝。由于混凝土的沉降及干缩产生的非结构性浅表裂缝,应在混凝土终凝前二次或三次压光予以修整。
6.4混凝土振捣机械操作要点
混凝土应机械振捣成形,根据施工对象及拌合物性质,选择适当
的振动器,并确定振捣时间。 本工程选用插入式振动器,插入式振动器适用于基础、柱、墙、梁、大体积混凝土等构件。振捣方法及操作要点:
6.4.1振动器应安放在牢固的脚手板上,不应放在模板支撑或钢筋上。
6.4.2使用振动器,宜采用垂直振捣。插入深度为棒长的3/4,作用轴线应相互增行避免漏振;当梁端等钢筋密集的部位,振动棒难以插入时,也可倾斜振捣,但棒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宜小于45°。不得将软轴插入到混凝土内部和使软轴折成硬弯。并应避免振动棒碰撞模板、钢筋、吊环、预埋件、芯管、地脚螺栓等,振动棒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0.5倍。
6.4.3使用振动器时,前手应紧握在振动棒上端约50㎝处,以控制插点,后手扶正软轴,前后手相距40~50㎝左右,使振动自然沉入混凝土内,切忌用力硬插。插入式振动器操作时,应做到“快插慢拔”。
“快插”是为了防止混凝土表面先振实,而下面混凝土发生分层、离析现象;“慢拔”是为了使混凝土能填满振动棒抽出时造成的空洞。振动棒插入混凝土后,应上下抽动,幅度5~10㎝,以排出混凝土中空气,振捣密实。
每插点应掌握好振捣时间,过短过长都不利,每点振捣时间一般为20~30s ,使用高频振动器时,也不应少于10s 。待混凝土表面呈现水平,不再沉落、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时,方可拔出振动
棒。拔出宜慢,待振动棒端头即将露出混凝土表面时,再快速拔出振动棒,以免造成空腔。
6.4.4振动顺插点应排列均匀,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按顺序移动,不应混用,以免造成混乱而发生漏振。每次移动位置的距离应不大于振动器作用半径(R)的1.5倍。振动棒的作用半径(通常为振动棒半径的8~10倍) 一般为300~400㎜。
6.4.5当混凝土分层浇筑时,持捣上一层混凝土时,应插入下一层中50㎜左右,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同时振捣上层混凝土应在下层混凝土的初凝之前进行。
6.4.6钢筋过密处,应局部拆除钢筋振捣、用钢钎捣固配合振动器振捣、倾斜振捣或用剑式振动器振捣。
6.5混凝土养护
6.5.1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当混凝土表面收水并初凝后,应尽快用麻袋或草帘覆盖并浇水养护。
6.5.2最初3d 内, 应每隔2~3h 浇水一次, 以后每日至少3次, 保持混凝土处于足够的湿润状态. 每日浇水次数, 还应视气温而定, 气温低于+5℃不得浇水。
6.5.3对养护用水的要求与拌制用水的要求相同。在养护的过程中,应同时做好与结构同条件的养护的混凝土试块的养护工作。
6.5.4对表面不便浇水养护的柱、墙竖向构件,拆模后可钉挂潮湿的麻袋、草包等材料并用喷壶洒水保持湿润。也可涂刷保护膜防止混凝土内部游离水分蒸发。
保护膜可采用薄膜养护液、硅氟酸钠(水玻璃) 等,其涂刷方法详见产品说明。一般待混凝土收水后,混凝土表面以手指轻按无指印即可进行喷涂。夏季炎热干燥时,应特别注意混凝土的养护。以防止混凝土表面水分急剧蒸发引起裂缝。
6.5.5养护中,如发现因遮盖不好、浇水不足导致混凝土表面泛白时,应立即仔细加以覆盖,充分浇水,加强养护。
五、劳动力组织
合理而科学的劳动力组织,是保证本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
一。根据工程实际进度、及时调配劳动力。在主体结构施工时,钢筋工、木工相对投入较多。现场劳动力投入见下表:
劳动力计划表
六、主要施工机械的投入
现场主要土建施工机械设备计划表
七、质量保证措施
7.1 为了实现本工程的质量目标,成立由工程项目经理为首的质量管理机构,并由项目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 具体负责,由项目施工工长,专职材料员、专职质量员、施工班组等各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参加,这是本工程质量组织保证。
7.2制订适合本工程的管理人员质量责任制,以明确各施工人员
的质量职责,做到职责分明,奖罚有道。
7.3在施工前制定出技术复核及隐蔽工程验收计划。
7.5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本工程对过程实行严格的控制。对原材料质量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严格控制并进行复核工作。
7.6隐蔽工程验收:当每进行一道工序需要对上一道工序进行隐蔽时,由工长负责在班组自检和项目质量员复检的基础上填写隐蔽工程验收单,报请业主或监理工程师对其进行验收,只有在业主或监理工程师验收通过并在隐蔽工程验收单上签字认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7.7分项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分管工种负责人必须督促班组做好自检工作,确保当天问题当天整改完毕。并对操作人员所施工部分进行标识管理。各施工工种须有专人进行质量检查及当日验收。项目部质检员进行每日的跟踪检查,公司质检部门按周进行质量检查。
7.8分项工程施工完毕后,各分管工种负责人必须及时组织对分项工程质量的评定工作,并填写分项工程质量评定表,交项目经理确认,最终由专职质检员进行质量核定。
7.9分部工程验收:当某分部工程完工后,由项目工程师(技术负责人) 组织,由项目专职质量员、工长参加,对该分部工程进行内部检查,并填写分部工程质量评定报表报公司质安部,由公司的质安部对其进行质量核定。
7.10工程验收:除项目部和公司有关科室对项目进行质量监控外,工程在基础分部、主体分部、屋面分部和总体竣工验收等重要环
节,由公司项目部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质监站等单位参加,根据项目的自评和公司的复核工作情况,对工程的分部质量进行检查核定。
八、安全施工措施
8.1建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由项目生产经理具体负责,各有关管理人员参加安全管理保证体系,现场设专职安全员一名,各施工班组设兼职安全员,负责监督施工现场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发现安全问题及时解决,杜绝各种隐患。
8.2本着抓生产就必须抓安全的原则,由项目经理主持制定本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制和项目安全按理奖罚措施,严禁吸烟和各种火种出现的不安全现象,凡违章者加以重罚,发生二次违章者除重罚外并加以开除。
8.3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奖罚条例。
8.4按照国家有关安全规范,配备齐全各种安全装备,从硬件上来保证安全需要。
8.5创建卫生、文明工地的各条措施落实到各班组及个人,并与经济挂钩,现场设包干区,卫生工作每天检查。
8.6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后方可进行参加施工操作。上班前由安全生产负责人对职工进行安全技术教育。由项目副经理负责组织安全员、工长和班组长每天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每天由专职安全员不停地对工地进行巡回检查,对不合格的安全措施、违章指挥的管理人员、违章操作的工人,由安全员及
时发出书面整改通知,并落实到负责人,由安全员监督整改,并按规定的条款进行处罚。由安全员负责人按规定收集整理好项目安全管理资料。
8.7加强安全宣传工作,在施工现场内,书写及张挂各种标语,及安全标志牌,形成一种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用黑板报形式表扬各种安全生产中的好人、好事,批评违章的人的事及进行各种安全知识的宣传。
九、文明施工措施
施工现场各种机械和各种施工材料严格按《施工总平面图》进行布置,如遇特殊情况必须更改时,必须办理中间施工变更手续,及时修改《施工总平面图》。
文明现场管理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有关人员,严格按相关规定认真检查,及时填写检查记录,限期整改。
将整个施工现场划分成若干责任区,并指定责任人,做到当日完当日清场。现场按有关规定悬挂各种标语、标志牌,各种规章制度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