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对外开放的历程
对外开放的历程、发展经验及前景
作者:张燕生 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
报告摘要:
30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其中一条重要经验,是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引入外来竞争压力,改变经济激励导向,促进了体制转轨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今天,中国再次站到了一个历史的新起点上。相对劳动力成本持续大幅上升,巨额外汇储备资产带来的宏观调整压力,说明出口导向和招商引资引领经济发展的外向型战略也到了需要转换的转折点。这个战略、体制和机制的调整,将改变过去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基本格局,用内需、金融和技术创新引领未来的发展。开放将赋予新的内涵,用未来20年的时间构建中国的全球生产体系,将是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关键一步。全球引智、开放竞争、要素创新、国际合作,将是中国新一轮开放的主题词。 报告全文: 一、对外开放30年带来显著的发展业绩
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30年带来了中国经济社会面貌的历史性变化。2007年,我国经济总规模达到24.66万亿元,进出口总额2.17万亿美元,累计利用FDI约7900亿美元。? 目前,外汇储备资产规模已超过1.8万亿美元。
与其他新兴大国相比,30年来,中国出口竞争力有了更显著的提升(表1)。在1948—2006年期间,中国货物出口占世界出口比重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印度和巴西。在1948年,中国货物出口的相对份额为0.9%,到1983年,出口份额仅上升了0.3%。然而,到2006年,出口份额上升了7%,达到8.2%。同期,印度货物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1948为2.2%,到1993年降至0.6%。随着1992年印度扩大了对外开放,到2006年,出口份额达到1.0%。? 巴西在1948年货物出口的相对份额为2.0%,到2006年,其货物出口的相对份额从未超过1948年,2006年仅达到1.2%。
与发达大国相比,30年来,中国与之发展差距在快速缩小。目前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五大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国和第一大进口国;欧盟的第五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表2)。当前,美日欧货物出口的比重有长期下降的趋势。如日本货物出口的比重在1948—1993年期间上升了9.5%;而在1993—2006年期间下降了4.4%
—1973年期间,出口份额上升了1(这与日本10年经济停滞有关)。同样,德国在1948
0.2%,随后一直在10%左右徘徊。美国则在1948—1983年期间,出口份额下降了10.5%,在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时期有所上升,2000年之后再次下降。这既反映发达国家经济
结构调整的现实,也表明中国与美日欧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贸易联系。
与转轨中大国—俄罗斯相比,中国的增长业绩则更显著。1983年,中国和前苏联货物出口占比分别为1.2%和5.0%,到2006年,中国和独联体的出口比重分别为8.0%和3.6%。表3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和俄罗斯货物贸易出口比重分别为8.0%和2.5%,在世界排序分别为第3位和第13位;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分别为3.3%和1.1%,排序分别为第8位和第25位。其中有两个贸易结构的差异值得注意:第一,俄罗斯在2006年供应了欧盟25国18.6%的燃料,美国的3.1%,中国的10.6%。这是俄罗斯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是中国无法比拟的。第二,在中国出口结构中,有一半左右是加工贸易,也是俄罗斯无法比拟的。
[本帖被加为精华]
支持(0) 中立(0) 反对(0)
小大 2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白巧克力
Post By:2009-7-29 8:46:57
二、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 加好友 发短
信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实现经等级:高级专家 帖
子:15981 积分:15济体制转轨;二是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和发展。这两个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邓1683 威望:0 精华:小平说过,“改革、开放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一切都要根据我国的825 注册:2006-9-1
1 9:46:00 实际情况来进行。实践证明,步子放大些有利。当然步子大风险也就大”?。对此,一靠解放思想,二靠实事求是,探索对外开放之路。
首先,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初始战略选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前苏联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影响很大。当时给中国领导人的信号是,只要像前苏联那样通过国家计划集中配置资源,就可以建立只有发达国家才有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此,中国选择了国家动员和分配资源,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内向型发展战略。实践证明这不是一条成功之路。1978年底,中国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从最初讨论商品经济与计划之关系,到1992年明确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改革方向,再到21世纪之初加入WTO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反映了中国体制变迁的轨迹。其主线,是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在其他国家,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公平、外部性、宏观调控三方面。中国,还有大国特征、体制转轨和消除贫困的任务。对此,**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出于这个认识,扩大对外开放,就成为培育市场经济因素,解决外汇、资本和供给短缺,引入外来竞争压力,刺激体制变迁的最有效途径。
其次,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初始战略选择,也受到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绝大多数刚刚从旧殖民体系独立出来的新兴国家面临着两个不同的战略选择:一是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另一个是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当时世界上一些最有影响的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是无法通过出口或对外开放实现经济起飞的。如当时的普雷维什、辛格和纳克斯等都持这种观点。?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是农产品和矿产品。这些产品的相对价格有长期下降的趋势。依靠出口拉动,只能带来贫困的恶性循环。而早年的美国和德国则是通过保护贸易完成各自的工业化。因此,战后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选择了进口替代战略,只有东亚一些小经济体在美国援助下转向出口导向战略。事实证明,出口导向模式的发展业绩要好于进口替代。? 但一些来自印度、巴西、中国的学者提出质疑,“一切为了出口”的小经济体模式,能否适用于大国的发展实践。著名国际贸易学者巴格瓦蒂也指出,外向型经济的激励导向偏向出口,引致资源过度流入出口部门。? 后来的“新增长理论”,提出开放、人力资本、技术外溢等因素激活了内生性增长。?
三、对外开放中的大国特征
现阶段,中国的发展必然会涉及到开放大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加入WTO以后,不仅遵循,而且开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谈判进程。但是,中国与发达国
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摩擦呈加剧趋势。这个问题的实质,是由中国的大国特征、社会主义性质和全球化参与程度决定的。
首先,中国人口众多、内需容量大,总储蓄高。当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大国时,与世界经济形成的互动关系就会成为影响相互决策的大问题。其一,人口众多。2005年,世界人口超过1亿人的发展中国家,有中国(13.05亿)、印度(10.95亿)、印度尼西亚(2.21亿)、巴西(1.86亿)、巴基斯坦(1.56亿)、孟加拉(1.42亿)、尼日利亚(1.32亿)、墨西哥(1.03亿),这8个国家的总人口超过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二,内需容量大。2007年,中国内需规模超过3万亿美元,GDP的年均增长率达11.4%,规模和增长潜力都很大。其三,总储蓄率高。2004年,中国总储蓄率为46.57%,远高于美国的14.3%、法国的20. 7%、日本的25.5%、韩国的31%、墨西哥的20.8%、印度的28.3%。总储蓄率一旦转化为有效增长动力,其对世界增长的影响不可低估。
其次,中国有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政府的作用在对外开放30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政府一旦动员资源向一个方向努力时,其对国际的影响就十分重大。这次奥运会的巨大成功也证实了这一点。
再次,中国制定了以出口导向和招商引资为主要抓手的外向型战略,集聚了全球的资源、工序和要素。如中国2007年的进出口总值达21738亿美元,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900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超过18000亿美元。其中,进出口额的五成、工业增加值的二成以上是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这既进一步放大了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也增加了中国的南北矛盾和南南冲突的大国困境。
中国的大国特征,既是优势,也带来了挑战。优势是作用举足轻重,内需容量巨大,比较优势在一个时点呈现动态多样化。挑战则是本国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本国与主要经济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还必须考虑重大决策的外部性,即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外汇资源短缺时期制定的战略和政策,在外汇资源相对丰裕时,就应做出及时的调整。如鼓励出口、鼓励外商直接投资、鼓励加工贸易的政策应转向更加“中性”的战略和政策。新形势要求更加合理地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
四、对外开放的阶段特征
第一,1979—1991年,是对外开放的初始阶段。主要是通过放权让利培育市场因素,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外来竞争压力,通过区域开放形成外向型经济体制。起点是从发展“三来一补”的补偿贸易起步,从承接海外华人产业转移起步,从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起步的。港商及海外华人资本来大陆投资11,带来了当时最短缺的外汇和资本、管理经验和商业联系。当时,国家运用价格、汇率、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提供激励导向,如建立外汇留成制度和外汇调剂市场;不断下放外贸管理权并进行自负盈亏改革试点;从来料加工装配及补偿贸易方式12,逐步升级到“三资”(独资、合资及合作经营)企业进料加工(表4)。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并逐步扩大到海南省及上海浦东,以及长江沿岸城市和边境、内陆的一系列城市。
支持(0) 中立(0) 反对(0)
小大 3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白巧克力
Post By:2009-7-29 8:47:12
第二,1992—2001年,是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外向型经济体制的攻坚阶加好友 发
短信 段。主要通过汇率、外贸、外资、金融、计划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产出和 等级:高级专家 出口快速增长,从根本上缓解了外汇和资本短缺的瓶颈制约,成功地实现经帖子:15981 积
分:151683 威望:济起飞。13 这个时期,人民币汇率并轨改革是一个重大突破。当时,由官0 精华:825 注
册:2006-9-11 9:方汇率、外汇调剂汇率、黑市汇率组成的多重汇率制度,产生价格信号失真46:00
导致的资源错配,引致出大量的寻租和腐败行为。1994年人民币并轨为单
一汇率,大大推进了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出口、FDI和外汇
储备余额的增长。这个时期,FDI成为利用外资的主渠道,尤其发达国家的
制造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显著增长,带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
以工序分工为基础的加工贸易的发展。其中,台商的大举进入,形成了大陆
与台港澳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联系。同时,自1993年起,全国陆续建立了
15个保税区。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走私、非保税业务与保税业务混杂等
问题,但保税区的转型带动了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等海关
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
第三,2001年迄今,是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加入W
TO后,中国经济明显地上了一个台阶。原来一直担心“狼来了”,担心弱势产业很难承受外
来竞争压力的冲击,如农业、汽车、能源及金融服务业等;担心外来冲击可能带来的企业破产、转产和停产,工人失业将激化各种社会矛盾;担心外资对国内资源、市场、技术和产业的全面控制、成长压制;担心国内有限的高端人才大量流失。事实证明,弱势产业并非不堪一击,而是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们的一项研究则说明14,加入WTO以前,中国贸易自由化程度高于日本,略低于美国。加入WTO后,发展的体制软环境得以显著改善。表5的数据显示,当2000年美国IT炮沫破灭时,全球资本流入额从历史最高水平直线下跌,而同期,来华投资额却直线上升,反映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的良好预期。
表6数据显示,对外开放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四大经济带,分别是以香港、深圳、广州为航运中心的大珠三角地区;以上海、宁波—舟山为航运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天津、大连、青岛为航运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以厦门、高雄为航运中心的海峡两岸地区。这些地区已率先进入经济国际化、新型工业化、规范市场化、加速城镇化的发展新阶段。
五、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
一是坚持对外开放为中国赢得积极参与全球化实现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15 在世界历史上,曾有过两次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1870—1913年和1950—1973年),美、德和日本、“东亚四小龙”分别把握住机遇,实现了经济崛起。当前,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时期,既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和风险的凸现期。对外开放促进了内外交流融通,把握住发展机遇,成功实现了中国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
二是招商引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大特色。不同于日韩长期采用国外借款的做法,引进国外直接投资不仅在初始阶段缓解了外汇、资本和供给的短缺,增加了就业、税收和国民收入;而且引入外来竞争压力,启动了市场和企业“干中学”的过程,可谓功德无量。现阶段,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开始设立地区总部以及发展研发中心、物流中心、培训中心、销售中
心等功能性分支;开始组建外资投资控股公司;国内大企业集团也开始构建区域总部、跨区域研发中心等分支机构。
三是不断推动出口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1986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首次超过石油出口,实现了资源型产品出口向劳动密集型的服装、纺织品出口的转变。在1995年,机电类产品出口超过纺织服装类,实现由传统出口产品向非传统出口产品的结构转变。加入WTO以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其中,加工贸易方式取得快速发展。在80年代,加工贸易主要是与香港和东南亚投资企业合作的轻加工制成品,如服装、纺织品、箱包、鞋类产品的出口。在90年代,跨国公司开始将一部分零部件制造、组装等生产环节转移到我国,我国台湾省及东亚其他国家开始把IT等产品的部分生产工序转移到我国。目前,加工贸易已进入高新技术领域。
四是“先试点、再推广”逐步形成对外开放区域格局。**说过,“总结历史经验,我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16 为此,他主张先试种几块“试验田”。1980年8月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在取得经验,尝到甜头,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发展。多数开发区形成了以外资为主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激励导向。现阶段,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凭借其资源、市场、特色优势吸引国内外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六、对外开放的争论及前景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国内对一些重大问题始终有着分歧和争论。在对外贸易领域,如“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战略取向;加工贸易的作用和转型升级方向;国际分工地位以及进口的作用等问题;在招商引资领域,如“市场驱动型”、“成本驱动型”、“资源驱动型”外商直接投资的综合成本与效益;跨国公司寻求股权、市场份额、品牌和技术控制力;外资增加就业、GDP和税收、技术外溢与带来污染和耗能等问题;在国际收支领域,如货物贸易顺差和服务贸易逆差,外汇储备性质及运用,人民币升值及资本项目开放,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等问题,一直有广泛争论。但对外开放对改革和发展的贡献,是得到一致公认的。
日本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可供借鉴。曾几何时,研究和模仿日本产业政策成为美国决策层的时髦,“全面质量管理”在美国几乎成为信条。然而,“日本病”造成了10年经济停滞。20世纪50—7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年均增速为9,,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为4,,1990年到现在则降至约1,。日本既有丰田等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也有农业、批发零售、银行保险、不动产、物流运输、以内销为主的制造业等效率相对低下的产业。尤其是政府产业政策明确扶持的主导产业反而没有竞争力。17 波特的研究说明:日本在全球市场上具备竞争力的产业相对很少,其出口集中度更象加拿大和韩国,而不像美国和德国。其次,日本公司的利润率长期低于国际标准,其制造业资产收益率几乎是美国的一半。再次,日本企业受到国内保护,即使这些产业始终没有竞争力。第四,国内低效率导致一些企业把业务转移到海外。最后,整个90年代,日本产业更新停止。使得日本不仅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新兴服务业缺少新的突破,而且在通讯、多媒体、软件、微处理器、网络等领域落后于美国。18 如日本不再是半导体的领先者,美国已经取而代之。因此,国际上曾有人预计日本将在10年后赶上美国,但日本现在的经济规模连美国的40,都不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日本政府一直在推
迟结构调整。如日本银行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和赢利率等指标衡量,一直缺乏国际竞争力。但由于缺少自我淘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竞争机制,至今还没有调整到位。日本管理中缺少战略,其风格是和竞争对手做一样的事情,但做的更好。这种观念导致了竞争的趋同和相互模仿,侵蚀了价格,破坏了利润。从1991年3月开始,房地产价格直落78%,日经股票价格指数从38915日元跌到13000日元,停滞长达10年。对此,日本政界流传着日本被英美资本主义击败的言论。反思起来,问题有三:泡沫经济破灭;规制过多和保护过度;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立国的战略转移失败。
上述分析对我们有很多的启示。
其一,中国也到了从出口导向到内需立国的战略转移时期。客观上要求出口从“量”到“质”,加工贸易从“特殊”到“一般”19,进口从“限”到“放”20,发展从出口导向到内需立国的转变。这个转换,首先在战略上是从外向型向开放型,在激励导向上是从优惠出口和招商引资到公平竞争和开放竞争,在体制上是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并扶持内生性增长为基本方向。
其二,中国也到了比较优势转型升级的时期。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是一个必然趋势(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内在要求),劳动力相对成本上升是一个必然趋势(刘易斯拐点的内在要求),资源和能源价格上升也是一个必然趋势(节能优先和环境优先战略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比较优势实现动态的转型升级,要求产出结构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和增值能力,要求市场和投资软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其三,中国也到了要统筹对外开放与深化改革的时期。对外开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开放有利于发展要以深化改革为基础。为此,应加快推进一些不应再延迟的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21,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之间职能科学界定等重大改革。
其四,中国也到了进一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时期。目前的挑战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制造业竞争力大而不强。我们的研究表明,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93%没有研发投入22,研发产出的发明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公司手里。按照美国海关统计数据,1995年至2006年,我国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95%是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90%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23其次,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很薄弱。从为生产提供中间增值服务的部门来看,跨境运输、技术贸易、金融保险是服务贸易的三大逆差项目,咨询和资讯,会计和法律等专业服务的竞争力也不强。再次,对外资产赢利能力较差。2007年底,中国对外金融净资产10220亿美元,增长67%,其中资产22881亿美元,增长39%,包括对外直接投资1076亿美元(5%),证券投资2395亿美元(10%),其他资产4061亿美元(18%),外储15349亿美元(67%)。如果外储持有10年期美国国债,其收益率仅为4.12%,剔除通胀因素之后的实际收益率仅为1.86%;与此相比,2006年,在华三资企业的年净资产收益高达21%。这些问题都是在下一步改革开放中逐步加以解决。
七、总结
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相对劳动力成本持续大幅上升,节能减排和环境优先对开放提出了新要求,巨额外汇储备资产带来了人民币升值和宏观调整的巨大压力,都说明出口导向和招商引资引领发展的外向型战略到了需要调整的转折点。这个战略、体制
和机制的调整,将改变过去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基本格局,用内需、金融和技术创新引领未来的发展。新形势下,开放将赋予新的内涵,用未来20年的时间构建中国的全球生产体系,将是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关键一步。全球引智、开放竞争、要素创新、国际合作,将是中国新一轮开放的主题词。
范文二:重庆对外开放历程及其启示
重庆对外开放历程及其启示
重庆对外开放历程及其启示
2001-05-15
一、80年代以前重庆对外开放的主要特征
(一)近代重庆的对外开放
1?由被迫的屈辱开放转向主动面向外部世界
古代重庆是依托长江水运逐渐发展起来的商业性港口城市,本身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但清代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深居内陆的重庆经济无法参与国际市场。进入近代,重庆在外力压迫和自身实业救国的氛围中逐渐打破了对外封闭状态。1891年开埠后,开始了近现代历史上重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对外开放。这是被迫的屈辱开放,但在客观上它也促使重庆产生了新的资本主义市场因素,并激发了重庆人民为争取民族自立的实业救国行动。爱国的实业家们“师夷长技以制夷”,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实业。重庆直接面向国际市场的进出口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开始有了近代的城市建设,重庆的航运、商业、工业、金融等近代产业开始发展,扩大了与长江中下游上海、汉口、宜昌的贸易与金融联系;依托长江上游广大城乡地区,形成了一个以重庆为中心的区域性市场体系。到1936年抗战爆发前,重庆已成为国内有名气的工商业城市,为抗战时期成为中国的抗战首都奠定了基础。下图显示了重庆开埠后到抗战前重庆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
中国在抗战时期达到反帝爱国斗争的最高潮,重庆也迎来近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对内对外开放。战时重庆经济跳跃式发展,成为大后方的经济中心。沿海工业与人才科技大量内迁,通过外援引进的方式,重庆也得到一些较先进的国外工业技术与产品。同时大后方的对外交通有了新的发展,重庆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实现了开放型的物资和文化的交流。尽管是在战时统制经济的格局下进行的开放,但却开拓了重庆人的文化视野,重庆民族产业得到大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重庆经济社会的进步。
2?近代对外开放起点低,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有限
近代的开放建立在落后的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的基础之上,没有规范的市场秩序。除了在长江航运上有所投资外,外商基本上没有直接对重庆的工业发展投资。外商在重庆主要通过开办洋行从事进出口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品种少,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附加值很低;因此近代的开放不能有效地扩大重庆市场。
宏观环境也不利于对外开放的正常推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重庆的进出口额猛降,1918年“一战”结束以后到1931年,外资卷土重来,贸易额上
升,但以后又因淞沪抗战和四川军阀内战的影响,重庆的对外贸易又急剧下降。以后直到抗战爆发,重庆的洋货进口额都偏小,在重庆对外埠的贸易额中,以重庆与国内其它地区为主。
近代外资因其殖民性和掠夺性,在重庆这样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地区,遇到的反抗十分强大。相对而言,重庆的民族产业在与外资的竞争中有所发展,典型的例子是民生公司的崛起。在以实业救国的卢作孚先生的领导下,民生轮船公司在重庆川江航运上与外资企业竞争,最终迫使外商退出川江航运。这从另一角度突出地说明了带有殖民性质的外资在重庆是难以发展的。
抗战时期的开放,因其本身的临时性和仓促性而具有很大的局限。外来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未能完全转化为重庆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实力,开放的经济规模也较为有限。随着抗战胜利与国民政府的回迁,内战爆发,抗战带来的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也因之受阻。
总的来看,近代对外开放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重庆起到了开路的作用,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对重庆经济发展所起的带动作用有限。
(二)计划经济时代重庆对内对外关系的主要特征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在特殊的时代背景条件下,重庆总体上处于自近代开埠以来最封闭的状态。
因受西方国家封锁,除50年代初重庆通过一些私营进出口行进口了一些恢复经济所急需的物资外,此后从西方的进口贸易基本处于停滞状况。这一时期对外主要是与苏联东欧有一些经济联系。出口方面,重庆在1958年前经营一些矿产品及农副产品的收购、调拨、转运出口及少量的加工业务,出口量很小。此后陆续成立了外贸机构和公司。50年代末出于偿还苏联借贷,出口量有所增加。在“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全国百多项重点项目中,重庆建有火力发电厂、肉联厂等几个项目,为重庆工业化的起步发挥了重要作用。60年代后,因中苏关系恶化,我国受世界全面的封锁,重庆与国外的经济技术文化方面缺乏直接交流。重庆在60年代至1983年计划单列以前,基本没有利用外资的项目。只有70年代初因三线建设的关系,重庆由国家安排了从法国和日本引进四川维尼纶厂的“交钥匙工程”。另外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重庆对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提供了一些劳务和经济援助。
在对内关系上,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基地,重庆地区迁建新建了东部地区的大批企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经济体系。重庆作为省辖市,这时主要起着工业基地的作用。
这一时期重庆的对内对外关系的主要特征就是对外封闭与对内半封闭,缺乏与世界发达的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
值得指出的是,重庆地区在抗战时期和三线建设“对内大开放”时期所奠定的
工业基础,使后来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根基,形成相对于其它地区的比较优势。以重工业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在计划经济时代进行自给自足的封闭运转还算是优势,但如果不在由封闭转向开放的过程中加以及时调整,使之成为新的比较优势的有利基础,那么在进入开放型经济环境中,门类齐全就成为低效率的经济结构。
二、80年代以来重庆的对外开放
1?第一阶段:1978年,1983年4月,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重庆计划单列以前,一般性地恢复了对外经贸工作。1979年,重庆宣布实行对外开放。1980年对外开港,到1983年取得自营出口权为止。这一时期主要是为沿海口岸收购、调拨、转运出口货物。由于信息不灵,对国际市场不了解,这时外贸公司收购的出口产品积压多,效益差。1982年开始有了一些进口贸易。这一时期重庆市只有三项纺织业方面的直接利用外资项目,共155万美元。重庆的对外开放可以说还没有真正起步。
2?第二阶段:1984年4月到1991年,重庆成为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到重庆成为沿江开放城市之前,重庆对外开放开始起步并得到缓慢推进。随着重庆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重庆外贸计划单列,取得自营出口权。重庆在全国率先起步,推进改革开放。这是重庆获得的第一次发展和开放机会。通过1984年起对重庆发展战略进行的全面研究和探讨,加上在国家全力支持沿海“两头在外”的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刺激下,重庆制定了明确的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和措施,开始建成一套较完整的对外经贸的管理体系,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进行国际经济合作,开拓国际旅游和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但这种开放是基于简单地获取出口外汇收入和技术物资的进口为直接目的的,速度慢、水平低,更缺乏有意识的通过对外开放优化产业结构,使工业的门类齐全最终成为一种结构缺陷,也没有出现如北京、上海等地出现的出国热,不能为后来的对外开放创造更好的人才基础。
这一时期重庆在对内开放方面,积极参加和推动了西南区域与长江沿岸区域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活动。同时重庆出现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重庆的人才资金和劳动力资源较大规模的流向广东深圳海南等地。这对当时的重庆对外开放是一种削弱,但对今天的重庆也培育锻炼了人才,形成了可能回流重庆的有竞争力的人才和资金积累。
3?第三阶段。1992年到重庆直辖前,重庆对外开放速度加快,但与沿海地区的差距继续扩大。“南巡讲话”后,全国掀起对外开放的热潮。对外开放的布局由沿海延伸到内地,重庆也被列为第一批沿江开放城市。重庆市政府提出了“以开放促开发、促改造、促发展,实现全市经济更好更快地上新台阶”的思想。在开放的措施上将经济结构调整结合在一起考虑,将重要的支柱产业的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放在了重要地位。对外开放开始明显加快了速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这时国家实施浦东开发战略,要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起飞。这为重庆展现了新的发展机遇。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上海的振兴,一方面可以促进长江流域腹地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长江腹地的支持。重庆很快被作为第一批沿江开放城市,外资商业与金融业也逐渐从浦东开始落户,随后也进入了重庆。
4?第四阶段,1996年至今。重庆成为直辖市,对外开放开始走向新的高度。直辖市政府下大决心推进对外开放,在促进思想解放,更新观念,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开发区建设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重庆的开放吸引力已得到很大的改观,成为世界注目的投资热点。今年“世界财富论坛”就把重庆评为中国第四大投资热点地区。尽管重庆直辖后正好遇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外经贸工作受到影响,但重庆在对外开放方面仍然取得了好的成绩。
外资依存度由1990年的1?02,上升到1997年的11.36,。外贸依存度也保持了90年代10,以上的水平;外商投资企业1998年累计达到2546家,比1996年时增加了16088家,增长2?97倍。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22?98亿美元,比1996年时增加了8?16亿美元,增长1?55倍。对外开放的质量不断提高,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工业制成品比重在1997年已达到88?65,,支柱产业及其产品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外贸市场向多元化扩展,外资经营主体不断扩大,形成专业外贸公司、自营生产企业、三资企业、工贸企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的格局。扩展了利用外资的渠道、领域和合作方式,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6户进入重庆。重庆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际旅游业发展迅速。
总的来看,80年代以来,重庆的对外开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开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90年代加快了发展步伐,对外开放推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生产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外商投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促成了重庆主要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的形成和壮大。重庆市的机械、化工、医药、仪表、轻工、电子、建材、能源等行业的许多骨干企业都是因此实现了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的升级换代。加快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为国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出现了一批代表重庆都市形象的高档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重庆的农业科技产业化也因此加快了步伐。特别是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以合资的形式进入重庆,开始成为重庆新的增长点。
纵向回顾,重庆的对外开放取得的成绩巨大,但横向比较,差距也是明显的。重庆的对外贸易规模小,战略地位不明确,外贸主体中国有成份比重过大,经济效益低,出口商品中精品和高附加值商品少,本地商品所占比重不大,因而对重庆经济的贡献率低,重庆企业走出国外办厂开设窗口的极少,外资利用水平不高,外资的投向结构分散,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重庆与国外的科技交流和人员往来相对较少。重庆市内区域的开放度不均衡,县域经济的开放程度很低。
由此可见,重庆与全国平均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在10来年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1992年以后全国掀起的对外开放的热潮中,重庆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差距不
但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重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外资依存度在1990年重庆比全国低3?88个百分点,1997年差距拉大为13?08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在1985年重庆比全国低16?12个百分点,到1997年差距达到了25?87个百分点。重庆与内陆城市相比差距暂时不很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重庆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用外贸依存度来比较,1997年京、津、沪分别为26?52,、144?29,和61?16,,而重庆仅为10?13,。
上述开放度差的后果,除了从总体上讲在解决重庆发展资金缺口,扩大产品市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面效果不好外,还突出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重庆的科技进步所起作用有限。科技进步最便捷的途径,是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实行“拿来主义”,但重庆比之沿海地区,这方面的差距相当大。二是对解决重庆的国企改革难题没有起到大的促进作用。扩大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拓产品市场、引进国外管理人员、培育开放性的市场环境,对国企进行引资嫁接,可以有力地推动企业改制,增强企业竞争力。但除少数国企外,重庆的对外开放对重庆大多数国企的改革与发展,没有起多大的作用。三是没有有效推动重庆区县经济的发展。现有对外经贸活动主要由市级部门和市属企业在推动,大多数的区县在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贸易方面成效不大。
三?启示与建议
(一)启示
1?近代被迫开放的主要启示
(1)互利互惠,是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则。开放要实现双向得利,开放型的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近代外资以一种掠夺欺凌的方式迫使重庆开放,就只有招致激烈反抗,开放就不能正常发展。只想到占领市场和进行资源掠夺,不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市场能量就会很快消耗。西部开发必须要通过扩大开放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富民富国,才能有效的启动市场,使市场潜力能够得到开发,内资外资才都能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获利。
(2)正常的开放需要宏观环境的支持。需要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战乱与动乱都将制约经济的开放。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和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为西部的开发开放提供了大好的宏观环境。作为多民族的西部地区,在开放中还必须将保持社会稳定放在重要的位置。
2?计划经济时代重庆对外关系的主要启示就是: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进步。
3?80年代以来重庆对外开放的主要启示:
(1)对外开放对重庆经济和改革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同沿海地区的差距也在加大。
(2)以改革为重心来带动发展与开放的西部重庆模式,不如以开放为重心带动改革与发展的沿海模式。西部大开发应该采取开放优先的战略方针。
(3)重庆未能充分用好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机遇稍纵即失,重庆再也不要让机遇擦肩而过。
(4)抓住机遇,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开拓。思想解放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创造思想解放的体制基础与环境氛围对重庆和西部扩大对外开放特别重要。
(5)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对地区而言也是如此。要很好的抓住机遇,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条件。扩大开放本身也需要切实打好相应的基础。这主要包括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人才使用条件,以及市场基础与法制基础。
(二)建议
走向21世纪,重庆最主要的机遇与挑战来自于国家将重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入WTO两个方面。
重庆直辖是西部开发的前奏,一个现代化的重庆是西部开发最可依靠的桥头堡。西部开发需要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开发西部,应该从振兴重庆作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西部开发也为重庆提供了新的区域经济服务空间,为重庆的企业和产品形成一个新的巨大市场。西部开发见效的周期相对较长,也为重庆延续直辖效应提供了一定的回旋余地。
加入WTO后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全新的起点,重庆要能在西部开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入世”的时机,让重庆的企业接受开放的市场的磨炼,增强区域竞争力。
“入世”所带来的机会,如不能很好把握,将会形成对重庆经济的严重挑战。重庆的主要产业如汽车和农业等如不迅速提高竞争力,重庆的民族工业将会一蹶不振。为此建议:
1?对扩大对外开放在振兴重庆经济的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要有清醒的认识。重庆应全力扩大对外开放,将其作为克服国企改革、移民、脱贫和环境保护四大难题、振兴重庆的关键措施。重庆要率先成为长江上游的国际大都市和较发达的开放型经济区域;与成都和贵阳形成合力,形成成渝城市经济带和渝筑经济带,带动和促进西南进而是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振兴,为实现国家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意图作出贡献。
2?对外开放要分期发展。前期应采取以发展适度的外向型经济为手段和动力,借助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以外向促进内向的发展模式。重点完成优势产业的进口替代,建立内部的良性经济循环。后期则在自身经济形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进入整体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开放型经济运行方式。
3?坚持进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鼓励和宣传大胆开拓的进取精神,积极营造有利于解放思想的体制环境与舆论氛围,破除官本位意识,坚持提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风气。
4?坚持富民为本的方针,扩大市场容量,增强吸引外资的市场基础。改善投资环境和人才环境,优化法制环境。为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5?将扩大对外开放与科教兴渝和发展区县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6?要积极多元化地开拓国际市场,将重庆产品和重庆企业尽可能多的推向国外。重庆的企业要更多地在国外投资办厂。
7?重庆利用外资的战略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吸引外商投资战略重心要由从工业为主转向工业与服务业和农业并重,由“生产”型投资向金融、电信、流通等服务领域的投资适当转移,这样既更有利于工业的发展,也适应重庆农业现代化和发挥中心城市功能的需要。
8?从吸引外商投资方式来说,要由传统的三资企业方式向收购、兼并,嫁接改造的方式转变。重点办好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办好各类开发区。
作者:韩渝辉来源:《重庆经济》2001-2
范文三:对外开放:理论、历程与对策
作者:朱英培郭登昊肖四如徐毅
企业经济 1995年12期
理论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
这是朱英培等同志承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课题研究报告的摘要。报告分为三部分:理论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回顾篇──16年江西对外开放的启示;对策篇──闯出一条内陆省开放之路。本刊分三期刊出。
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开放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一、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开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客观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生产什么由市场需求来决定,怎样生产由市场选择而得出,如何分配由市场竞争来形成。市场经济要求开放,要求一国经济全面地与国际市场接轨,与国际市场开展广泛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交换。真正使企业竞争的舞台是国际市场的大舞台,企业生产选择从国际市场来考虑,企业的要素组合从国际市场来取得,企业的管理方式向国际水平学习,企业的技术水平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享受产业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好处,给一国的生产和消费带来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克服比较劣势,实现国际比较利益,这对于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尤为重要。开放使它们可以通过引进国外的工艺技术、信息与管理经验,最迅速地提高自己的生产技术水平,用较少的代价来享受人类文明的成果。
开放是体制变革的强大推动力。要形成开放的市场经济系统,我们必须全面改革现行体制。尽管我们强调改革的理论设计和总体构思,但在实践上,更需要通过开放来推动。从耗散结构理论可知,当两个差距很大的系统开放交流时,就会产生一种协调的或融合的趋势。中国经济面临的巨大国际经济系统是以市场经济为其主运行机制的,中国的体制必然要适应它,否则就无法加入到开放的世界中去享受国际化分工的好处。开放为我们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方向,在与国际日益广泛的贸易、资本、劳务、技术及信息的交流中,必须按国际惯例,改革国内的现行管理体制。中国复关的谈判中首先涉及外贸管理体制问题,要求我们改革许可证管理的办法,放松配额限制,降低关税,减少对进口产品的限制,实行竞争的定价办法。同时要逐步取消贸易“隔层”使企业直接面对国(境)外厂商,这对国内企业体制提出了改革的任务。对外开放把一个又一个改革的重点摆到议事日程,从而为实施最有效的改革创造条件。对外开放也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信息和能量,引进外资,引进国外智力,使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直接渗入中国,并发生了示范效应,推进管理的进步。开放也是改革,打破方方面面的闭关自守,无疑是一项改革,而且是更为深刻的改革。沿海改革的步子迈得大、迈得早,重要的是来自对外开放的推动,逐步地放开对外经贸活动的各种限制,使国内体制与其相适应。“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并产生了巨大的实践功效。
开放是当前经济发展最迫切的需要。对外开放使我们获得了更广阔的产品市场,从而带动国内产业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对外开放可以使我们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缓解我们建设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矛盾并迅速地接近国际技术水平。沿海的高速发展乃至中国的发展,对外开放是最重要的因素。
开放是世界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自由贸易和公平的国际竞争正成为国际经济的主流。1948年成立的世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通过连续谈判不断使各国放开贸易限制,把各国经济逐步纳入到世界经济体制之中。在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这一时期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8%,大大高于世界产值的增长率,一些发展中国家在60年代中期放宽了它们的贸易限制,从农产品出口迅速发展为制成品出口国,直接从世界贸易发展中获益。其他人多数国家获益于原材料和粮食需求的增加。因此那些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与扩大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得以高速增长。这使人们坚信:一个开放的世界会给全人类带来福利。90年代世界进入合作与发展的新时期,关贸总协定过渡为新的世界贸易组织,发展自由贸易正成为国际贸易改革的取向。在东方,华人经济圈正在形成,东亚成为世界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北美已成为一个广大的自由贸易区,欧共体国家已取消彼此间的所有贸易壁垒,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信息的自由流通,大洋洲贸易区、南美共同市场……这些表面上是排他性的地区集团性协议,却是朝着全球规模的自由贸易迈出的第一步。在这种世界经济文化交融的趋势中,中国只有顺应潮流,进一步加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才是唯一的出路。
中国的开放正在走向全方位和深层次。经过16年的探索,中国对外开放已不满足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内地这样一种梯度推进的格局,而是正在形成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伴随着开放范围的扩大,开放的层次和档次也在不断提高。起步较早的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已把开放的领域拓展到房地产、金融、商贸、咨询服务等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各个领域,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在崛起。一些沿海和内地的大企业集团还勇敢地走出国门创办海外公司、跨国集团。在开放中产业高级化的速度加快,向内地转移传统产业的速度也在加快。开放已是国内改革与发展和重要取向,谁能尽快地与国际市场接轨,谁能大胆地有效地对内、对外开放,谁就在发展中把握主动。
二、开放性经济的若干特征
实现从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系到开放性经济的转变是改革与发展的艰巨过程。它以开放市场,积极发展进出口贸易为起点,以融入国际市场实现产品的大进大出、生产要素的国际循环和经济体制的接轨。开放性经济在体制上应该具备的特征是:
开放的企业制度。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单元,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应是发展开放性经济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在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上,做到产权明晰化和产权社会化相一致,形成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国家控股企业、国家参股企业和一般股份合作制企业并存的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同时出现一批与国外境外资本合股的企业。二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会计制度和管理办法。使企业在合资经营中能保证合作方的正当权益和明确义务。三是在经营机制上,有依靠市场优化投入和产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机制。使企业能够真正瞄准国际市场来发展生产,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吸收先进的生产工艺,并具有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四是在组织结构上,有利于形成跨国经营的企业体系。企业不仅要能善于利用国内的生产条件求得发展,也要善于利用国外的生产条件来求得扩大。五是在外部环境上,企业能够面向两个市场自主选择生产、销售和投入要素。
开放的市场体系。开放的市场体系要求在完善全国统一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对外市场交流的壁垒,实现与国际市场的互补互接。当前我国在市场体系建设中,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在资金市场方面,资金的商品属性还没有很好体现,银行的企业化还步履艰难;土地市场还不规范,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限制,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还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在商品市场上价值规律调节供求的功能不能得到实现。也就是说,商品的价格还不能很好地反映边际成本的变化,与国际市场的交流就缺乏相当的价值判断标准,出口与进口的选择就必然出现盲目性。开放的市场体系首先要求国内市场体系的完善并与国际市场相联结。对于一个企业其生产的产品是销往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是从国内市场取得生产要素,还是进口生产要素,能够通过企业在两个市场的自主选择来实现。如果国内外两个市场剖裂,汇率就不能发生正确调节作用,效益评价就缺乏了基础,也就不能保证对外贸易的有效性。在一个初步开放的经济中,商品交流起主体和主导的作用。随着开放的扩大和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入,资本市场和服务市场的地位日益重要,比重上升甚至起主体和主导的作用。
开放的宏观调控体系。发展中国家开放过程中,适度的贸易保护和有效的进出口管理是实现开放效益的保证。有利于开放的宏观调控体系,除了能够使国内经济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外,在对外经济管理上要做到:有效地避免企业在进出口上的盲目竞争,保护进出口贸易的宏观效益;既积极促进企业向国际水平看齐努力改进技术加强管理,又适度保护国内企业免受国际市场的过度冲击;在发展对外经济协作时,注重保护国内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生态良性循环;在积极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本,努力拓展国际贸易时,始终维护国家的自立和主权,保护国内农业等基础产业。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规定关税、实施有效的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和进出口及其它国际经营资格的认定等办法来实现对外经济的调控。
保障开放的法制环境。国内经济活动有法可依,对国外境外商人实行“国民待遇”有法律依据;涉外经济活动有法可依,逐步形成可以与国际法接轨的国内涉外法律规章体系;有良好的执法环境和有一大批熟悉国际法规的人才和咨询机构。从而能够借助法律手段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外经济活动中的正当权益。
开放的价值观念。领导的开放意识和全民的开放观念是扩大开放重要的人文环境。坚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来判断事物的是非曲直,大胆闯,不以条条框框、陈规陋习束缚人的思想,有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的求知热情,创造性地工作的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三、争取开放的最大效益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效益可能截然不同,一些国家借助外向性经济实现了经济腾飞,一些国家却未能如愿以偿,原因就在于对外开放的策略上。了解一国对外贸易效益产生的机制,可以使我们了解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应努力的方向。
对外贸易的三大效益。一是静态比较利益。是指由于各国的资源结构不同,相对生产成本不一样,通过贸易可以首先可以使国际间的商品互通有无,从而增加国民生产和生活选择的多样性。这样又促使一国的生产更加专门化,使生产更集中于自己有优势的部门,从而使一国有限的资源获得更大的产出。当今的世界,对外贸易促进了产业分工从一国向着全世界发展,从而大大地拓展了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范围和内涵。我国进口产品总的资源含量(如果按照国内同等资源消耗水平),大大高于出口产品的资源含量,表明对外贸易静态比较利益是明显的。如果我们不是通过对外贸易,只有通过自力更生,要达到现今的物质消费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对于经济学家来说,更关心的是否实现了较大的比较利益,在分析中一般采取相对衡量的方法。即分析进出口产品价格指数的变化和换汇成本的变化。这种分析表明我国依靠贸易取得的比较效益正在下降。二是动态比较利益。指由于贸易引起的技术进步、经营机制优化等效益。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最具重要意义,比较起来,静态比较利益是短期性利益,然而动态比较利益则会长期影响中国的发展。在对外经贸活动中争取尽可能大的动态利益应是中国对外贸易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对外贸易促进出口竞争力的增强,使生产按照国际惯例,提高国民生产的质量水平,使国内的企业价格机制符合国际竞争的需要,以及时地了解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促进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国外设备技术的引进,尽快地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并用以改造国内工业,从而大大节省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和时间。购买软件,是加快技术引进的重要方式之一。引进管理,从而加快国内企业的机制转换。我国在争取动态比较利益方面的缺憾,是外贸不经济的主要方面,它事实上是使我们又一次错过了通过外贸加速发展的机遇,损失了16年来总计数千亿美元的进出口中应取得的利益。如果不在改善动态比较利益的方面下大功夫,我国就难以建成真正的现代化,就难以摆脱长期依赖进口散件或整机来满足国内生产消费的现象,就难以彻底摆脱殖民形态的贸易特征。三是增长贡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是刺激生产增长的首要因素,通过发展贸易,可以拓广市场规模,从而有效地刺激生产,增加城市和农村的就业。在需求不足而资源过剩的经济中,出口贸易不仅使组织该产品出口的企业面对较大的需求而增产,同时,他的生产扩大又会连带相关企业发展生产,这就是所谓外贸乘数。外贸乘数越大,出口对国内生产增长的贡献就越大。增长贡献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因素:出口产品的结构,如果是属于国内所谓“瓶颈”部门产品出口,反而会以牺牲国内生产增长为代价,因为这种产品出口后,会影响到国内许多工业的生产。只有那种国内市场饱和又生产能力闲置部门的产品,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品);创汇后如果进口倾向高(即进口相对于出口及国内生产增长幅度大),即进口对国内需求的占领与出口对需求的拉动会抵消,对生产增长起抑制作用,反之则有助于国内生产增长。因此把握进口的水平和结构对于发挥出口促进增长的作用至关重要。我国外贸出口占国民生产总的比重已经不低,总的进出口结构是有利于国内经济增长的输出以劳动密集性产品占较大比重,而输入主要的资本货物。但十多年来也存在着不顾国内市场的需要而出口优先的倾向,出口了大量国内紧俏的生产资料,同时国内外消费品进口一度失于控制,影响了出口增长贡献的扩大。因此,争取更大的出口效益,仍有巨大潜力。
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发展中国家把加快发展的很大希望放在如何吸引和利用外国资本上,因为外来资本至少会带来如下的好处:第一,它可以缓解发展中国家建设资金的困难。对于大多数经济落后的国家,基本的经济特征之一就是资本的严重短缺与劳动力的过剩并存,因而丰富的劳动力无法与资本相结合形成现代社会生产力。增加资本投入是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决定性因素,然而这些国家都缺乏自身和积累能力。引进国外资本可以一定程度缓解这一矛盾。第二,通过引进资本,同时也引进了代表新生产力的设备、工艺技术和管理,从而可以大大缩短向国外学习生产技术的时间,节省学习的成本,并向国内企业发生示范效应。第三,外商直接投资可使本国的地域开发进程加快,使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环境迅速改善,外资企业引起的产、供、需对国内企业发生连锁带动作用。第四,也就是最直接的,外商直接投资办厂可以扩大本国就业。因而发展中国家从70年代开始通过建立开发区、自由贸易区等方式和制定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来扩大招商引资。
也应该看到,吸引外资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不利影响主要有:其一,国外企业利用优惠政策,与国内企业竞争,占领国内市场,使国民企业本来应有的获利能力变成外商的获利能力,国内企业处于不公平竞争的受害者地位。其二,付出土地使用的机会成本,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许多很好的规划用地长期性出租给外商后,国内开发的选择性变小。其三,为吸引外资而在进行的大规模基础建设的代价。其四,有偿使用外资导致的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其五,一些高利润低风险的项目引进外资建设后,损失了国内资本的获利机会。
那么,应如何争取招商引资的最大效益?
首先,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与外商企业同等的公平竞争条件,逐步实现外商投资的“国民待遇”,这样只有存在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优势的企业才能取得竞争的主动。不仅可以促进国内企业提高竞争力,也可以促进国外技术、管理的输入。其次,在政策上是要鼓励具有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市场优势的企业进入国内,弥补国内企业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外商投资的优势,而不是与国内企业相竞争。要避免的是外商投资者利用自己的垄断性的市场优势或技术优势以获得最大利润的剥削行为。例如许多三资企业依靠两头在外的市场垄断,高价进,低价出,使企业出现“假亏损”现象,国家拿不出钱而职工的工资又压到了极低的水平。国家应该完善政策法规尽可能把保障国家应得利益与保护工人的利益一致起来。再次,创造条件,组建一批大的跨国公司,拓宽投资海外的渠道,从而实现利用国外的技术、市场、环境资本为本国获利。并间接地打破美国等国对我高技术出口的限制,加快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这三点,正是我国招商引资的差距所在。从而导致外商投资构成中的超小型化、劳动密集化、国内市场化和亏损的大面积化,延缓了中国与世界真正融合的速度。
四、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
日本和南朝鲜开放的启示 如果不是孤立地看待日本、“四小龙”、东南亚国家的崛起,我们会发现,它们的成功,创造了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经验;创造了东方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结合并充分发挥出民族文化优势的经验,创造了运用开放的有利时机充分有效地展开对外经济贸易的经验,创造了超越资本主义初级市场阶段直接进入现代市场经济的经验;创造了跨越工业化时期某些产业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信息社会的经验。给予中国的启示是:
──重视人才的培养,努力造就宏大的人才队伍。南韩青年人有1/3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17-18岁的青年人有85%仍在读书(而这一比例英国只有46%,法国75%),南朝鲜是拥有博士比例的国家。日本即使是成人在校继续学习的也占96%,日本人不仅在购买企业,也注意购买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所。从而为更多的日本人赴美求学创造条件。正是这种人才战略,成为经济起飞的强大推动力量。
──敢于超越产业发展的阶段,积极瞄准先进科技产业,加快发展。敢于与最发达的国家竞争发展新兴工业产品。弥补自身不足的最好办是形成自己的优势。
──保持贸易顺差,努力使本币升值。日本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努力保持汇率的相对刚性,不是简单地把汇率作为调节进出口的手段。政府努力促使产业结构及国内价格水平适应这一汇率。由于国内经济景气,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再加海外投资成功,导致本币不断升值,从而使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交换比重提高,有利于国内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增长。日本人均GNP美元值在最近25年翻了30倍,其中增长贡献是10倍,币值升高3倍。
──充分运用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功能,走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日本和南朝鲜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都成功地运用了产业政策,以支持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内产业高度化。政府通过行业协会影响出口产品的价格,达到保护本国企业的目的。
──发挥东方文化优势在国际竞争中的潜力。在市场经济国家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东方文化基础的国家,日益地显示出其优势。包括:多层激励机制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员工追求的目标与企业目标尽可能一致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创造性;等级观念和下级对上级强烈的服从意识,有助于提高办事的效益;家族式的集体观念,容易形成合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能接受较低的报酬和较大的劳动强度。有人称日本人为“工蜂”南朝鲜人更有甚之,平均周工作时间54小时上。强烈民族意识,这样在对外交往中,容易在本国的不同公司中达成共识,同时为争取民族发展自强不息。民族精神是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成功的关键。
──保持较高的储蓄率。日本、南韩及亚洲其它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同样也是世界同期积累率比较高的地区,一般积累都在30%以上。保证加快发展、加快建设的资金来源。
──鼓励国内工业走投资海外,致力吸引高科技外来投资,对一般外资实行国民待遇。用新加坡开发部长的话说,“我们只对那些使我们的技术领先于世界的投资者开放。”
对外开放的战略思考。借鉴国际经验,立足于国情特征,我国在对外开放的战略上,必须适应性地实现下述转变:一、从注重产品贸易向推进产品和生产要素全面国际交流转变;二、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多层次产业全面展开的贸易格局转变;三、从强调开放区引资向加强国内大中型企业与国际资本和技术接轨转变;四、从以外贸公司为主体的全国统一外贸向以企业尤其是跨国集团企业为主体的贸易形式转变;五、从依靠优惠政策鼓励出口创汇和招商引资向培育企业国际竞争的运行机制转变;六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分割向逐步实现两个市场紧密联系转变;七、从单纯强调贸易和融资向使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全面适应国际竞争转变。
实行多层次梯度推进的产业和贸易战略。尽管从总体上看劳动密集优势仍是中国国际比较中基本优势。因此劳动密集产业仍然是出口优势产业,仍然是我国外向型产业发展的重点,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等于手工工艺,不等于低级产业,在新兴的服装行业、电子器件组装行业、新兴食品工业等都具有劳动密集的特征。因此,我们要努力追求密集的劳动与新的生产的结合,积极发展新兴的劳动密集产业。同时在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的大中城市,应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敢于跨越工业发展的某些阶段,发展信息产业技术。以日本、南韩之道赶超他们。所有的传统产业都要瞄准先进工艺技术设备的目标,加快改造,加快技术进步。通过多层次产业的进一步推进,最大限度的发挥贸易的比较优势。
实行引进消化吸收的战略。把着眼点放在国内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上,对一些重要的基础工艺技术,要限期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逐步在生产领域普及。不要满足于运用组装生产线来生产满足国内市场的消费品而获取高利润。而是要全面加快国内工业与国际在技术水平、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上的接轨。国家要制定技术引进吸收的规划和政策。促进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这一点。
实行全方位开放的战略。在空间布局上,要拓展沿海、沿江、沿路、沿边的开放;在开放的领域上,要促进产品和要素全面的国际交流。通过组建形成一大批在国际市场生产、投资、经营的大型跨国集团,即要十分重视专利技术、人才、管理信息、资本的国际间交流,努力实现对外交往的间接利益。
(本篇执笔:肖四如)
范文四:重庆对外开放历程及其启示
[日期:2005-09-20] 来源:网上资料?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重庆对外开放历程及其启示
2001-05-15
一、80年代以前重庆对外开放的主要特征
(一)近代重庆的对外开放
1?由被迫的屈辱开放转向主动面向外部世界
古代重庆是依托长江水运逐渐发展起来的商业性港口城市,本身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但清代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深居内陆的重庆经济无法参与国际市场。进入近代,重庆在外力压迫和自身实业救国的氛围中逐渐打破了对外封闭状态。1891年开埠后,开始了近现代历史上重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对外开放。这是被迫的屈辱开放,但在客观上它也促使重庆产生了新的资本主义市场因素,并激发了重庆人民为争取民族自立的实业救国行动。爱国的实业家们“师夷长技以制夷”,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实业。重庆直接面向国际市场的进出口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开始有了近代的城市建设,重庆的航运、商业、工业、金融等近代产业开始发展,扩大了与长江中下游上海、汉口、宜昌的贸易与金融联系;依托长江上游广大城乡地区,形成了一个以重庆为中心的区域性市场体系。到1936年抗战爆发前,重庆已成为国内有名气的工商业城市,为抗战时期成为中国的抗战首都奠定了基础。下图显示了重庆开埠后到抗战前重庆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
中国在抗战时期达到反帝爱国斗争的最高潮,重庆也迎来近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对内对外开放。战时重庆经济跳跃式发展,成为大后方的经济中心。沿海工业与人才科技大量内迁,通过外援引进的方式,重庆也得到一些较先进的国外工业技术与产品。同时大后方的对外交通有了新的发展,重庆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实现了开放型的物资和文化的交流。尽管是在战时统制经济的格局下进行的开放,但却开拓了重庆人的文化视野,重庆民族产业得到大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重庆经济社会的进步。
2?近代对外开放起点低,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有限
近代的开放建立在落后的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的基础之上,没有规范的市场秩序。除了在长江航运上有所投资外,外商基本上没有直接对重庆的工业发展投资。外?商在重庆主要通过开办洋行从事进出口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品种少,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附加值很低;因此近代的开放不能有效地扩大重庆市场。
宏观环境也不利于对外开放的正常推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重庆的进出口额猛降,1918年“一战”结束以后到1931年,外资卷土重来,贸易额上升,但以后又因淞沪抗战和四川军阀内战的影响,重庆的对外贸易又急剧下降。以后直到抗战爆发,重庆的洋货进口额都偏小,在重庆对外埠的贸易额中,以重庆与国内其它地区为主。
近代外资因其殖民性和掠夺性,在重庆这样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地区,遇到的反抗十分强大。相对而言,重庆的民族产业在与外资的竞争中有所发展,典型的例子是民生公司的崛起。在以实业救国的卢作孚先生的领导下,民生轮船公司在重庆川江航运上与外资企业竞争,最终迫使外商退出川江航运。这从另一角度突出地说明了带有殖民性质的外资在重庆是难以发展的。
抗战时期的开放,因其本身的临时性和仓促性而具有很大的局限。外来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未能完全转化为重庆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实力,开放的经济规模也较为有限。随着抗战胜利与国民政府的回迁,内战爆发,抗战带来的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也因之受阻。
总的来看,近代对外开放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重庆起到了开路的作用,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对重庆经济发展所起的带动作用有限。
(二)计划经济时代重庆对内对外关系的主要特征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在特殊的时代背景条件下,重庆总体上处于自近代开埠以来最封闭的状态。
因受西方国家封锁,除50年代初重庆通过一些私营进出口行进口了一些恢复经济所急需的物资外,此后从西方的进口贸易基本处于停滞状况。这一时期对外主要是与苏联东欧有一些经济联系。出口方面,重庆在1958年前经营一些矿产品及农副产品的收购、调拨、转运出口及少量的加工业务,出口量很小。此后陆续成立了外贸机构和公司。50年代末出于偿还苏联借贷,出口量有所增加。在“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全国百多项重点项目中,重庆建有火力发电厂、肉联厂等几个项目,为重庆工业化的起步发挥了重要作用。60年代后,因中苏关系恶化,我国受世界全面的封锁,重庆与国外的经济技术文化方面缺乏直接交流。重庆在60年代至1983年计划单列以前,基本没有利用外资的项目。只有70年代初因三线建设的关系,重庆由国家安排了从法国和日本引进四川维尼纶厂的“交钥匙工程”。另外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重庆对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提供了一些劳务和经济援助。
在对内关系上,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基地,重庆地区迁建新建了东部地区的大批企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经济体系。重庆作为省辖市,这时主要起着工业基地的作用。
这一时期重庆的对内对外关系的主要特征就是对外封闭与对内半封闭,缺乏与世界发达的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
值得指出的是,重庆地区在抗战时期和三线建设“对内大开放”时期所奠定的工业基础,使后来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根基,形成相对于其它地区的比较优势。以重工业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在计划经济时代进行自给自足的封闭运转还算是优势,但如果不在由封闭转向开放的过程中加以及时调整,使之成为新的比较优势的有利基础,那么在进入开放型经济环境中,门类齐全就成为低效率的经济结构。
二、80年代以来重庆的对外开放
1?第一阶段:1978年-1983年4月,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重庆计划单列以前,一般性地恢复了对外经贸工作。1979年,重庆宣布实行对外开放。1980年对外开港,到1983年取得自营出口权为止。这一时期主要是为沿海口岸收购、调拨、转运出口货物。由于信息不灵,对国际市场不了解,这时外贸公司收购的出口产品积压多,效益差。1982年开始有了一些进口贸易。这一时期重庆市只有三项纺织业方面的直接利用外资项目,共155万美元。重庆的对外开放可以说还没有真正起步。
2?第二阶段:1984年4月到1991年,重庆成为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到重庆成为沿江开放城市之前,重庆对外开放开始起步并得到缓慢推进。随着重庆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重庆外贸计划单列,取得自营出口权。重庆在全国率先起步,推进改革开放。这是重庆获得的第一次发展和开放机会。通过1984年起对重庆发展战略进行的全面研究和探讨,加上在国家全力支持沿海“两头在外”的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刺激下,重庆制定了明确的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和措施,开始建成一套较完整的对外经贸的管理体系,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进行国际经济合作,开拓国际旅游和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但这种开放是基于简单地获取出口外汇收入和技术物资的进口为直接目的的,速度慢、水平低,更缺乏有意识的通过对外开放优化产业结构,使工业的门类齐全最终成为一种结构缺陷,也没有出现如北京、上海等地出现的出国热,不能为后来的对外开放创造更好的人才基础。
这一时期重庆在对内开放方面,积极参加和推动了西南区域与长江沿岸区域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活动。同时重庆出现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重庆的人才资金和劳动力资源较大规模的流向广东深圳海南等地。这对当时的重庆对外开放是一种削弱,但对今天的重庆也培育锻炼了人才,形成了可能回流重庆的有竞争力的人才和资金积累。
3?第三阶段。1992年到重庆直辖前,重庆对外开放速度加快,但与沿海地区的差距继续扩大。“南巡讲话”后,全国掀起对外开放的热潮。对外开放的布局由沿海延伸到内地,重庆也被列为第一批沿江开放城市。重庆市政府提出了“以开放促开发、促改造、促发展,实现全市经济更好更快地上新台阶”的思想。在开放的措施上将经济结构调整结合在一起考虑,将重要的支柱产业的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放在了重要地位。对外开放开始明显加快了速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这时国家实施浦东开发战略,要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起飞。这为重庆展现了新的发展机遇。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上海的振兴,一方面可以促进长江流域腹地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长江腹地的支持。重庆很快被作为第一批沿江开放城市,外资商业与金融业也逐渐从浦东开始落户,随后也进入了重庆。
4?第四阶段,1996年至今。重庆成为直辖市,对外开放开始走向新的高度。直辖市政府下大决心推进对外开放,在促进思想解放,更新观念,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开发区建设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重庆的开放吸引力已得到很大的改观,成为世界注目的投资热点。今年“世界财富论坛”就把重庆评为中国第四大投资热点地区。尽管重庆直辖后正好遇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外经贸工作受到影响,但重庆在对外开放方面仍然取得了好的成绩。
外资依存度由1990年的1?02%上升到1997年的11.36%。外贸依存度也保持了90年代10%以上的水平;外商投资企业1998年累计达到2546家,比1996年时增加了16088家,增长2?97倍。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22?98亿美元,比1996年时增加了8?16亿美元,增长1?55倍。对外开放的质量不断提高,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工业制成品比重在1997年已达到88?65%,支柱产业及其产品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外贸市场向多元化扩展,外资经营主体不断扩大,形成专业外贸公司、自营生产企业、三资企业、工贸企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的格局。扩展了利用外资的渠道、领域和合作方式,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6户进入重庆。重庆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际旅游业发展迅速。
总的来看,80年代以来,重庆的对外开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开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90年代加快了发展步伐,对外开放推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生产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外商投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促成了重庆主要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的形成和壮大。重庆市的机械、化工、医药、仪表、轻工、电子、建材、能源等行业的许多骨干企业都是因此实现了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的升级换代。加快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为国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出现了一批代表重庆都市形象的高档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重庆的农业科技产业化也因此加快了步伐。特别是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以合资的形式进入重庆,开始成为重庆新的增长点。
纵向回顾,重庆的对外开放取得的成绩巨大,但横向比较,差距也是明显的。重庆的对外贸易规模小,战略地位不明确,外贸主体中国有成份比重过大,经济效益低,出口商品中精品和高附加值商品少,本地商品所占比重不大,因而对重庆经济的贡献率低,重庆企业走出国外办厂开设窗口的极少,外资利用水平不高,外资的投向结构分散,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重庆与国外的科技交流和人员往来相对较少。重庆市内区域的开放度不均衡,县域经济的开放程度很低。
由此可见,重庆与全国平均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在10来年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1992年以后全国掀起的对外开放的热潮中,重庆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重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外资依存度在1990年重庆比全国低3?88个百分点,1997年差距拉大为13?08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在1985年重庆比全国低16?12个百分点,到1997年差距达到了25?87个百分点。重庆与内陆城市相比差距暂时不很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重庆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用外贸依存度来比较,1997年京、津、沪分别为26?52%、144?29%和61?16%,而重庆仅为10?13%。
上述开放度差的后果,除了从总体上讲在解决重庆发展资金缺口,扩大产品市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面效果不好外,还突出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重庆的科技进步所起作用有限。科技进步最便捷的途径,是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实行“拿来主义”,但重庆比之沿海地区,这方面的差距相当大。二是对解决重庆的国企改革难题没有起到大的促进作用。扩大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拓产品市场、引进国外管理人员、培育开放性的市场环境,对国企进行引资嫁接,可以有力地推动企业改制,增强企业竞争力。但除少数国企外,重庆的对外开放对重庆大多数国企的改革与发展,没有起多大的作用。三是没有有效推动重庆区县经济的发展。现有对外经贸活动主要由市级部门和市属企业在推动,大多数的区县在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贸易方面成效不大。
三?启示与建议
(一)启示
1?近代被迫开放的主要启示
(1)互利互惠,是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则。开放要实现双向得利,开放型的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近代外资以一种掠夺欺凌的方式迫使重庆开放,就只有招致激烈反抗,开放就不能正常发展。只想到占领市场和进行资源掠夺,不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市场能量就会很快消耗。西部开发必须要通过扩大开放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富民富国,才能有效的启动市场,使市场潜力能够得到开发,内资外资才都能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获利。
(2)正常的开放需要宏观环境的支持。需要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战乱与动乱都将制约经济的开放。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和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为西部的开发开放提供了大好的宏观环境。作为多民族的西部地区,在开放中还必须将保持社会稳定放在重要的位置。
2?计划经济时代重庆对外关系的主要启示就是: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进步。
3??80年代以来重庆对外开放的主要启示:
(1)对外开放对重庆经济和改革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同沿海地区的差距也在加大。
(2)以改革为重心来带动发展与开放的西部重庆模式,不如以开放为重心带动改革与发展的沿海模式。西部大开发应该采取开放优先的战略方针。
(3)重庆未能充分用好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机遇稍纵即失,重庆再也不要让机遇擦肩而过。
(4)抓住机遇,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开拓。思想解放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创造思想解放的体制基础与环境氛围对重庆和西部扩大对外开放特别重要。
(5)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对地区而言也是如此。要很好的抓住机遇,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条件。扩大开放本身也需要切实打好相应的基础。这主要包括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人才使用条件,以及市场基础与法制基础。
(二)建议
走向21世纪,重庆最主要的机遇与挑战来自于国家将重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入WTO两个方面。
重庆直辖是西部开发的前奏,一个现代化的重庆是西部开发最可依靠的桥头堡。西部开发需要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开发西部,应该从振兴重庆作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西部开发也为重庆提供了新的区域经济服务空间,为重庆的企业和产品形成一个新的巨大市场。西部开发见效的周期相对较长,也为重庆延续直辖效应提供了一定的回旋余地。
加入WTO后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全新的起点,重庆要能在西部开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入世”的时机,让重庆的企业接受开放的市场的磨炼,增强区域竞争力。
“入世”所带来的机会,如不能很好把握,将会形成对重庆经济的严重挑战。重庆的主要产业如汽车和农业等如不迅速提高竞争力,重庆的民族工业将会一蹶不振。为此建议:
1?对扩大对外开放在振兴重庆经济的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要有清醒的认识。重庆应全力扩大对外开放,将其作为克服国企改革、移民、脱贫和环境保护四大难题、振兴重庆的关键措施。重庆要率先成为长江上游的国际大都市和较发达的开放型经济区域;与成都和贵阳形成合力,形成成渝城市经济带和渝筑经济带,带动和促进西南进而是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振兴,为实现国家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意图作出贡献。
2?对外开放要分期发展。前期应采取以发展适度的外向型经济为手段和动力,借助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以外向促进内向的发展模式。重点完成优势产业的进口替代,建立内部的良性经济循环。后期则在自身经济形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进入整体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开放型经济运行方式。
3?坚持进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鼓励和宣传大胆开拓的进取精神,积极营造有利于解放思想的体制环境与舆论氛围,破除官本位意识,坚持提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风气。
4?坚持富民为本的方针,扩大市场容量,增强吸引外资的市场基础。改善投资环境和人才环境,优化法制环境。为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5?将扩大对外开放与科教兴渝和发展区县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6?要积极多元化地开拓国际市场,将重庆产品和重庆企业尽可能多的推向国外。重庆的企业要更多地在国外投资办厂。
7?重庆利用外资的战略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吸引外商投资战略重心要由从工业为主转向工业与服务业和农业并重,由“生产”型投资向金融、电信、流通等服务领域的投资适当转移,这样既更有利于工业的发展,也适应重庆农业现代化和发挥中心城市功能的需要。
8?从吸引外商投资方式来说,要由传统的三资企业方式向收购、兼并,嫁接改造的方式转变。重点办好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办好各类开发区。
作者:韩渝辉来源:《重庆经济》2001-2
范文五:我国对外开放理论创新的历程
我国对外开放理论创新的历程
陈晓红1闫立如2 (1(山西省商务发展中心,山西太原030002;2(大同市阳高县委党校,山西大同038100) 摘要:对外开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在对外开放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本文分析了**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nteeq,有关对外开放理论的创新成果,以期进一
步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关键词:对 外开放理论;创新;历程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31(2010)02—0056—0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 一脉相承而与时俱进。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建设中国 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 特色社会主义所依靠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是贯彻 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认真研究、学习和实 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 践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 论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形势不断在变化, 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 一、--=3克思主义者艰辛探索、不断实践与91,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 部
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 世界的关系作出新概括。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在揭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先后 示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时,又深刻探索了社会 形成了**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作为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而来 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也正是社会 国化的新境界。 主义条件下所不可忽视的,因此,马克思在这些方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面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 战略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对外开放理论,这是30多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出: 年改革开放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总结,既相互衔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 接、相互贯通(又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 国家的生 那种地方的和民 [收稿日期】2010—01—15 [作者简介】陈晓红(1965一),男,山西省商务发展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闫立如(1957一), 女,大同市阳高县委党校讲师。
?56? 万方数据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伟大 族的自给自足的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 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他们 事业 认为,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必然形成世界市场,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以宽广 并谆 的眼光观察世界,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准确地把 谆告诫后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 握了世界发展的潮流,以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 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还反复的使命感,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确 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的历 强调,他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不是现成的教史性决策,提出了对外开放理论,解决了对外开放条,而是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所使用的方法。
列宁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把科学社会主 中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正如邓小
义理论变成了现实。列宁在领导前苏联进行社会主 平同志所说: “在经济问题上,我是个外行,也讲
了一些话,都是从政治角度讲的。”这种马克思主义 义的探索中,特别重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展联系是不能生 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战略视野,始终贯穿于**对 外开放理论之中。 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社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问题同 会主义能否实现, 1(对外开放的途径和方式。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 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 扩大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反复 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还说,我不 强调:“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努力打开世界市 知道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只知有一种社会主义,即 场,“开辟贸易途径”。因此,发展对外贸易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不 接受资本主义一切优秀成果的那样一种社会主义。 断扩大,服务贸易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素 列宁为此创造了一系列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 质和效益逐步提高。 可以把租让制看作是社会主义与合作的形式,最典型的就是租让制。所以,我们 关于引进技术。科学技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实施的最早最初 步的对外开放形式。化的基础。**多次指出:“我们要有计划、有
新中国成立后,**也曾设想要同世界各国 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要学习世界 发
展经济贸易往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 上所有国家的“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
烘同纲锄就明确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 管理”,要“利用外国智力”来为我国建设服务。改 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 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技术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展
关于利用外资。利用外资是**对外开放理 通商贸易关系。”在《论十大关系》中(**提 论中极富胆识和创见的部分。他指出:“吸收外国资 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指出:“我们的方针金、外国技术,甚至包括外国在中国建厂,可以作 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
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补充”。 “‘三资企业’ 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 都要学。 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效补充,归根到底有利于社会
为了发展经济,**还提出了要吸引#l-资。 主义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名列世界前 他
说。为了发展工业,需要大量资本。从什么地方 茅,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大批新 来 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国家税收收入,扩大了同各国 呢?不外两方面:主要地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积累资 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 本,同时借助于外援。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复杂多 变、 关于创办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中的 国内建设任务繁重和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使党在探索过程中难以避免曲折。但这些挫折及其教训, 重要形式之一。**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勇气,与 对党以后的探索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所以, 时俱进,赋予我国经济特区特殊的性质和使命。首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 先,我国经济特区并非世界流行的自由贸易区或出 口加工区,其经济活动并不限于贸易或生产的某一 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 方面,而是具有很高的综合性。其次,我国经济特 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 区除了要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之外,还肩负着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试点的特殊使命,在性质 上不仅仅属于生产力发展的范畴,还具有调整生产 =、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夕卜开放理论 关系的任务。再次,经济特区必须具有社会主义性 体系 质。经济特区自创建以来,不仅为全国积累了对外 (一)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 开放的经验,而且还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 ?57-
万方数据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 2期 鉴,更为重要的是向世界昭示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决 认真研究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发展趋势。除大 心和 政策。 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外,关
2(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在**对外开放理论 键是要认真研究经济全球化的规律,趋利避害。正 的 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的关系。在开放中谋求 指引下,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发展、扩大和深化。 从步骤上讲,从扩大进出口贸易到国外贷款和吸引 安全,在改革中保障安全。只有对外开放,加快发
展,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使经济安全得到保障;只 外商的直接投资,从允许外商在我国举办“三资”
企业,到兴办经济特区,再到开放沿海和内地城市。 有不断推进改革,提高我国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 从地域上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 才能维护我国经济的安全。 逐步开放,按照经济特
2(“走出去”战略的目的。 “走出去”战略是以 区(5个)——沿海城市(14
个)——沿海开放区——沿江经济区(33个经济开 更加积极的姿态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
发区, 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地中心 对外开放水平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它对于我国全 城市——铁路公路交通沿线和沿边地带的序列推进。 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走出去”
战略的目标,我们必须做到:着眼于增强综合国力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面、
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各种优势, 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是指对西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更好地利用 方发达国家的开放,对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开放,对 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多层次是指由点到线, 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着眼于加快“两个根 由线到面,通过试点,逐步扩大,因地制宜,多层 本性转变”的实现,更好地为国有企业的“三改一 次发展的开放战略。宽领域是指以经济领域为重点, 加强”服务。更努力地同市场经济的国际规则接轨, 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素 包括文化、教育、科技、体育、艺术甚至政治等许 多领域的开放。 质;着眼于增强对外开放的实效,针对新的要求和 (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 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全方位、多层次、
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 继
3(“走出去”战略的部署。关于贸易方面。扩大 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 **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具有的理论品格, 进出口贸易,优化进出口结构,进一步实施以质取
胜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积极发 审时度势,提出了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这一战展服务贸易。健全反垄断、反补贴和反倾销的制度。 略的提出是对**对外开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稳步有序地推进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 是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关于利用外资方面。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优 1(“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思想。在和平与发展的
主题下,用马克思主义者的世界眼光把握世界特征, 化外资结构,合理引导外资投向。鼓励外商投资于
?58?
万方数据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 - ? I - ? - _ - ? - - 一 2(要优化对外开放结构和布局,提高利用外资质 中西部地区。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金融、保险、贸 量,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易和通讯等行业和部门的开放。探索和采用收购、 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做好引进技术 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 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 投资。 制造业对外开放。 关于完善对外开放格局方面。推进西部大开发 战略,发挥西部比较优势;要继
3(要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从我国经济发展 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的战略需要出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 优势,积极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构建
规则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完善对境外投资的 更加平衡的地区开放格局。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 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健全x寸#t-投资服务体系, 办 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支持当地发展经济、改善 三、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对我国对外开放理 民生。 论的进—步丰富和发展 4(要扎实促进互利共赢,维护和完善全球经贸体 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坚持** 系,主动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的国际 责任,力所能及地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支持,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顺应国内外形势发 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 妥善处理产品质量、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知识产 权等问题,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 主义初级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立足社会 5(要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完善维护国家经济 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 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 安全的法律法规,构建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体制机 制,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应和应 观。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的对外开放理论,其中 对的能力,依法保护我国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 际经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参与国 (三)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的战略部署 深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 1(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坚持“引进 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科学统筹国内发展与 对外开放的关系等是其重要的思想,这是对党的三 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鼓励外资更多地投
向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环节、基础 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对外开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 等老工业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 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鼓励#l-资企业技 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术创新,增强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吸引外资能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一)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力较强的地区和开发区,要注重提高生产制造层次,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 并积极向研究开发、现代流通等领域拓展,充分发
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挥集聚和带动效应。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完善我 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 国市场开放法律体系,实现政府管理行为的法制化, 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 增强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按照国际惯例,用世界贸 易组织规则管理进出口商品、国际技术转让、对外 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必须围 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统筹国内发 资本运作、海外资产评估等;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 展和x寸#t-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 和技术升级,发挥后发优势,提升产业水平;鼓励 我国企业坚持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开放合,在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的同时,坚持互利共赢的 3(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科学统筹国内发 战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参与 经济全球化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形成参与 展与x寸夕l-开放的关系,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放在 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 务于国内发展战略。继续深化沿海开放,推动沿海 服 水平。 地区对外开放的转型升级,提升参与全球分工和竞 (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 争的层次。把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振
1(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坚持以质取胜,优 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中西部资 化
为 源、产业、劳动力等优势,提高中西部地区承接国 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促进对外贸易从数量增加 内外产业转移的能力。提升沿边开放,把沿边地区 益。 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效 建城与周边国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国际走廊和
?59?
万方数据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lo年第 2期 国际经济合作带。 业项目综合开发和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建立多元、 4(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稳定、可靠的能源资源供应保障。 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 8(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 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 略。统筹规划并稳步推进贸易、投资、交通运输的 便利化,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加强对 贸易出口。鼓励外资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 流服务等。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 话与协商,发展与各国的双边、多边经贸合作。积 极参与多边贸易、投资规则制定,推动建立国际经 际服务业转移。积极稳妥扩大服务业开放,建立服 济新秩序。增加我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进 务贸易监管体制和促进体系。完善加工贸易政策, 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 一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9(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5(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 关键在于坚持对外开放的主动性、可控性。扩大内
需作为经济发展根本立足点,在继续重视外需和发 国内企业同跨国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发挥外展出口的同时(千方百计扩大内需。继续坚持以利 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在保护国内自主品牌基础上, 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利用间接投资为辅,审慎开 引导和规范外商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有效利用 放资本市场,把资本市场开放步骤与国内金融改革 境外资本市场,支持国内企业境外上市。完善风险 进程结合起来,稳健有序地实施资本管制的自由化; 投资退出机制,鼓励外商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来华投资。鼓励具备条件的境外机构参股国内 健全短期资本流入监管机制,尤其要防止境外资金 通过非法途径进入我国证券和房地产市场;继续按 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继续用好国际金融组织 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 和外国政府贷款,重点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成机制。健全产业安全机制,处理好扩大开放和适 等老工业基地。用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基础设 度保护的关系,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和贸易救济 条 施建设。合理、审慎使用国际商业贷款,允许具备 机制,健全我国外资准入、并购审查制度,构建外 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境外融资。 6(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积极实施“走出 资并购安全和反垄断审查的法律体系。构建外部战 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略能源资源稳定供应体系,做好能源资源的全球战 略布局,与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加强合作。积极开展 经 有效提高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国际化 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加强合作,通过 营水平。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全球整合资源链, 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才能更好的起到抵御风险的 树立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打人国际主流市场。开 展境外加工贸易。通过加工贸易方式,有效释放我 效果。 国已经
形成的充足生产能力,规避贸易壁垒。带动 相关产品的出口。从政 参考文献: 策、资金、配套服务等方面[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有序推动对外间接投资。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逐步形成以企业和居民 卷) 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等方式,拓展境外投资渠道,[2]列宁(列宁全集(第4l卷)[M](北京:人民出 为主体的对外间接投资格局。 版 社。1996( 7(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我国是国际 能源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在国际能源合作 [3]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 中,我国 版 社,1985( 既要承担广泛的国际义务,也要发挥积极的建设性 作用。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际能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l卷)[M](北 源贸易仍 中央文献社,1992( 将是我国利用国外能源的主要方式。我国将积极扩 大国际能源贸易,促进国际京: [5]**(**文集(第8卷)[M](北京:人 能源市场的优势互补, 出版社,1999( 民 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 积极完善对外开放的法律政策,鼓励外商投资 [6]**(**文选(第3卷)[M](北京:人
出版社,1993( 能源及相关的采掘、生产、供应及运输领域,鼓励 投资设备制造产业,鼓励外商投资中民 [7]**(**文选(第2卷)[M](北京:人西部地区能源 出版社。1994( 产业。完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对外合作,鼓励外 商投资勘探开发非常规能源资源,鼓民 励外商投资和 经营电站等能源设施。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 (责编:麓琳洁)
合作。推动在资源富集地区进行能源资源开发、农
?60?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