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会计理论读书笔记
《会计理论》读书笔记
王业海
摘 要:本文介绍了笔者在读完由魏明海、龚凯颂主编的《会计理论》一书后对书中主
要观点的总结及启发。透过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研究会计理论面临的现状~
提出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发展
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是马克思关于认识论的经典论断。同样会计理论的发展也遵循这样的认识规律。尽管会计是因为它的实用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它是建立在理论体系或者概念框架的基础之上的,即会计实务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理论和方法体系作为支撑。随着契约精神、组织设计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逐步发展,会计实务也越来越复杂,以前的会计理论方法在指导崭新的会计实务上遇到越来越多的瓶颈。由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内在需要,会计信息提供者、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一次次的动态博弈中不断完善着会计理论,推动着会计理论向前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但真实和公允是永远不变的核心。会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又对会计实务的规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会计准则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杰作。
本文对由魏明海、龚凯颂主编的《会计理论》一书进行解剖,把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四大板块,总结各大板块主要内容。然后笔者结合会计实务中的现状阐述自己的启发。
一、对《会计理论》的解读
本书可分为四大板块,下面笔者进行总结。
1.会计理论概述和研究方法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分别是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近代会计就是从运用复试簿记开始的,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现代会计是20世纪50年代后,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一阶段会计的工艺与现代电子计算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会计系统也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子系统。
会计理论是会计学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阐述会计概念框架为中心议题,是以一套广泛适用的原则作为形式而进行的逻辑推理。它具有信息传递和经验总结功能、解释和评价功能、预见和实践功能。会计理论主要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
与环境和主体有关的假设和其他理论概念、基本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四大内容。 在会计漫长的发展史上,会计理论也得到长足发展。驱动会计理论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有效资本市场的发展、新的组织设计和组织契约重要性的凸显、会计准则市场的变化、相关理论和及时的发展等因素。
现代会计理论主要包括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所谓规范会计理论,就是试图从会计实务的规则来概括会计的理论概念,并试图用这些理论概念引导出“良好的”会计实务。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归纳法、演绎法、伦理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和事项法等。而实证会计理论则要以确凿的证据证明某些会计现象的存在,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并寻找这些会计现象发生的原因。在研究方法上,实证法要求先提出一定的假设,然后应用实际证据来验证或驳斥,只有实际存在的才被认为是合理的。实证法的基本命题是:管理当局、投资人、债权人、准则制定者和政府人士都是理性的,他们试图获得最大的效用,这些集团中的任何一个在选择会计政策和准则时,都是把可以互相替代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成本与效益的比较,以便能从所选择的方法程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
2.会计准则及其制定
会计准则是会计规范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会计所采纳或宣称的一般法则,是行动的指针,是行为或实务的一个确立基础。其产生和发展都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早在19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纷纷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投资者对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以及财务报表的要求便有所增强,企业也意识到应向股东和有关方面及时提供财务报表以取得他们的信任,但当时美国的会计实务处理呈现极度自由化局面,给报表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并很快引起会计执业界的注意,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但这只是内在要求和舆论上的准备。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才是美国公认会计准则产生的直接原因。1933年和1934年美国国会分别通过《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并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上市证券的管理。
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三大阶段:
(1)研究形成阶段
20世纪30年代初到50年代末,由美国会计师协会带头制定和发布准则,该协会把具体工作交给其所属的会计程序委员会(ARB),后来其陆续出版《会计研究公报》,美国会计准则初步形成。
(2)公认阶段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会计师协会将研究的目的从解决会计实务中的特殊问题和专题,转移到试图建立基本会计理论和重要会计准则方面。1959年该协会成立了会计程序委员会(APB)。在其存在的14年间,其陆续发布了31号《意见书》和4号《说明》,但人们还是发现其不能履行缩小会计实务上的差别和不一致、改进新问题领域财务呈报等使命。最终被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取代。
(3)完善与提高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到现在FASB已经发布了150多项会计准则,这些准则在美国上市公司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并对其他国家和国际化组织产生广泛的影响。
3.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理论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和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等。其中财务报告目标是概念结构的起点,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与其他概念的桥梁;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是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手段。建立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具有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的作用,从而最终指导会计实务。那么指导会计实务首先要明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更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体有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大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等,要满足这些要求不仅需要市场的竞争与淘汰机制、政府的良好引导、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还需要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良好的企业文化、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
明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后就需要在具体的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中将其落实以准确及时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目前全球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我国会计亦是在四大会计假设的前提下,运用适当的计量属性以准确反映企业经济业务,服务于企业经济管理活动。
在财务报告中,企业要遵循充分披露原则,对外提供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文件,以便利益相关者做出经济决策。
4.管理会计与成本控制理论
管理会计是直接为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主要是一种对内报
告会计,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管理学与会计学的结合,目前主要将其分为两大部分:基础性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新领域。其方法论主要为系统理论和非平衡理论。具体而言有五种方法:(1)成本性态分析法;(2)本量利分析法;(3)边际分析法;(4)成本效益分析法;(5)折现的现金流量法。其中本量利分析法中盈亏平衡点的计算与分析对企业预算和控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成本控制就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各项成本活动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其具有三层含义:一是对目标成本本身的控制,这与成本预测、决策、计划密切相关;二是对目标成本完成的控制和过程的监控,这与成本计算、分析密切相关;三是在过程控制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为今后的成本控制指明方向。具体控制方法有标准成本制度、生命周期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等。
二、读完《会计理论》后一些启发
1.关于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启发
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制定经历了以下程序:(1)确定选题;(2)成立专题小组;(3)举行公开听证会;(4)提出草案;(5)进行投票表决;(6)研究复审意见;(7)对外发布。以上每一步程序都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整个程序科学、严密、公开、谨慎,可以有效防止少数人操纵和垄断,保证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和社会性。我国会计准则在制定程序上参考和借鉴了美国并立足自身国情,主要分为四大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发布阶段。尽管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尽量做到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争取更好地涵盖各方利益,提高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公开性,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仍存在的缺陷:
(1)会计准则制定者的代表性不够广泛。尽管吸收了政府官员、高等院校教师、机关部门的实务工作者参与,国内外专家也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咨询,但从整体上看,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并未将代表大多数会计准则使用者、影响会计准则运用较多的广大会计工作者吸收进来。会计准则最终发布与否由财政部会计司决定。
(2)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的时间不够稳定和明确会计准则制定时间不够充足,未给信息使用者及操作者充分的准备时间。
(3)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与相关法规协调不足。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制定内容都受到有关法律制度的影响,要使会计准则同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协调,就必
须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既要从法律制度制约的角度入手,使会计准则适应现有法规的要求,又要从会计准则的角度考虑,修改和重新制定有关法律,以适应会计准则的要求。
(4)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框架尚未明确。建立会计准则能否做到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实施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指导功能发挥得如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结构是对具体会计准则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文件,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修改起了很重要作用。但从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结构上看,尚无类似的理论框架,由于缺乏能够起理论支撑作用、便于会计准则制定者确定目标的理论框架,或缺乏会计准则的执行者进行信息加工和会计使用者进行分析利用的概念结构,从而影响了具体会计准则的质量及其使用价值。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环境,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明确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依据。要制定出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实施有效的会计准则,需要被广泛认可的有效理论来作为指导。程序公平理论和程序低成本理论可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依据。程序公平指的是程序层面上的公平,要兼顾各方利益,广泛倾听各方意见。程序低成本即指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通过程序公平理论功能指导,在会计准则制定中运用一套完整、严格、充分、稳定的程序,以最大限度接受社会监督,使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充分吸收、采纳各方意见,最后发布的会计准则得到相关各方支持的程度大大提高,实际上降低了会计准则制定的交易费用,体现了程序低成本原理指导功能。
(2)进一步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的透明度。透明化使会计准则的制订能够充分吸取各方意见,从而不断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 如完善会计司专门网站,将会计准则的研究成果和征求意见稿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在网上公布,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有效的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学术界和企业界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积极性,形成会计准则制定者与会计准则执行者互动的局面。
(3)推行听证会制度和决策的投票机制。目前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和解释权都归属财政部,这样难免会因信息不对称产生时滞性的问题,或政府基于自身的利益而导致制定会计准则目标的偏离。因此只有适当增加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民主性、公开性,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才能使准则更具公认性与科学性,减少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的障碍。
(4)推行试点试验制度。新会计准则在弥补原有缺陷的同时还可能产生新的
问题,甚至可能存在更大的缺陷,即使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其现实可操作性并不一定就有保障,对于中国而言尤其如此。我国会计人员长期习惯于依赖现成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处理,缺乏独立判断能力,而会计准则需要会计人员能做出独立的职业判断,这种需求与现实的矛盾就使得试点试验必不可少。以实践来检验新的会计准则,并由专家小组负责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的研究论证与分析,发现准则潜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会计准则质量,试点结果也可以为会计准则正式公布后进行的会计准则解释、人员教育和相关技术问题的解答提供支持,使会计准则的制定更具权威性与科学性。目前,我国正在不断扩大试点范围的“营改增”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分别对待、有序推进正体现这一点。
2.关于美国会计准则导向演变的思考
美国爆出安然等一系列重大财务丑闻后, 整个会计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规则导向会计准则成为众矢之的。结合具体实务来看,规则导向会计准则具有以下缺陷:
(1)形式重于实质,职业判断被机械地套用规则所取代,导致会计信息相关性大大降低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2)滞后性。当今世界经济活动日新月异,金融创新不断加速,衍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规则导向会计准则的制定效率总是滞后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它至多只能适用于准则刚出台时的经济环境,而无法适应未来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准则的滞后性。
那么这一转变对我国又有怎样的启示,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客观上看,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内部人为控制问题严重,审计市场缺乏独立性,市场监管乏力,法律诉讼机制不健全。从主观上看,我国会计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形成公允的职业判断力尚有困难。薄弱的会计监管环境加上人员素质低下的现实,决定了我们只能选择规则导向会计准则,限制企业管理层的会计选择空间,并提供较为具体的操作方法,使会计人员有章可循,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另外,基于我国当前的准则支持环境,当务之急是要完善会计监管制度,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道德操守,在完成概念框架建设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规则导向会计准则体系。
但从长远来看,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与趋同是我国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会计队伍素质的提高、会计监管环境
的改善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应适时、适度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某些具体规定,使其具有适当的原则性,尽量缩小与国际会计准则在指导思想上的差距,以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参考文献
[1] 魏明海,龚凯颂.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 肖坤,刘永泽.关于美国会计准则导向演变的思考[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8月第 27卷第4期
[3] 谢晖.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评述[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8期
[4] 韩莹.中美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与借鉴[N].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
[5] 冯淑萍.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与趋同的基本态度和所面临的问题[ J].财务与会计导刊, 2004,(3).
[6] 刘玉廷.贯彻科学民主决策要求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J].商业会计2006年第5期 [7] 张萍,魏文君.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改革评析[J].会计之友,2004,(4). [8] 车幼梅,吴小峰.美国会计准则向以原则为基础回归述评[J].财会通讯,2004,(5).
范文二:财务会计理论读书笔记
财务会计理论读书笔记
财经组:侯燕
一、《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葛家澍的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对财务会计的定位的一些探讨,作者的观点是倾向于财务会计主要披露历史信息,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真是可靠性,会计信息要在完全遵守GAAP原则下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并且进过严格的审计。文章主要是想明确财务会计报表的定位,反对对于财务会计报表给予过高的期望——即既要披露历史信息又要带有预测将来财务信息的功能。当然,强调披露历史信息强调信息的真实客观性,但并不等于说在财务会计信息中,不对未来作某些估计和判断, 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存货和有价证券, 就允许在期末采取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进行报告;对于存在着信用风险的应收账款,就允许计提必要的坏帐准备; 对于长期资产, 在使用中, 也应当计提折旧并分期摊销, 以及对收入的确认时点及其与费用的配比, 允许会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经验, 进行合理的估计与判断等等。最后文章提出两种研究方向即第一, 今后的财务会计是企业财务历史的报告和企业未来财务预测合二为一的一门创新学科?第二, 保留财务会计的传统特色和作用, 坚持可信性放在首位, 而同时发展另一门以相关性为主的新兴学科财务预测。
二、《会计制度全球变革研究》 在《会计制度全球变革研究》这篇论文中,郭道扬先生分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现状,讨论了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实现条件。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他对全球会计制度趋同的一种看法—— 会计制度的趋同还不宜过早。文章一开头肯定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先前以“改进和协调”为工作目标,在世界范围内制订和推行国际会计准则做出的一定的历史贡献。 之后对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协调改为趋同提出了自己的疑义。 首先通过分析马克思关于经济全球化实现的路径和表现认为经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权益的“会计侵害”,正在成为全球化中的普遍现象。其次他指出了与全球性会计制度变革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
(1)利益相关者理论。作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利益相关者已经超出了我们原来的研究范围,并且扩展到全世界,具体表现为国与国之间经济利益的纠纷,会计制度全球化首先也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2)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理论,会计学界认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客观上促使政府与公司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益博弈与冲突的明朗化。如果在会计准则的制订与颁行中,不能正确处理作为一种处于基础层面的法律制度所应具有的法定性、原则性、权威性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灵活性之间的关系,轻则会挫伤公司经营者和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重则会发生侵害公司利益相关者中某一方面甚或多个方面的经济权益问题,最终将产生 极其不良的经济甚或政治后果。
(3)统一会计制度理论。统一会计制度对公司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治理作用,都是基础性的,作者分析了美国不是完全统一的会计制度给美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危害,以及在此项工作中美国做的努力。实现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要要坚持以全球性统一会计制度协调作为改革的出发点,把全球性会计制度改革置于各主权国家对全球化的适应性变革基础之上。通过以上这三点,作者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明全球会计制度的趋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了全球性会计制度的变革问题,首先是全球会计制度的变革缺乏根本 性的前提,作者认为在全球性会计制度建立以前,会计制度上一层的法律体系应该有一定的趋同。其次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它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作者主要批判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使得企业对盈余管理的范围更加扩大,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公允价值计量是建立在市场完全有效的假说基础上的,而这个假说尚不能被真正认可。最后则是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本身的质疑,包括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组织地位的质疑,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强制性“趋同”方针的质疑,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改革立场与规制倾向性的质疑,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工作起点的质疑以及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滥用公允价值的质疑。文章最后作者提出了应对全球性会计制度变革的几点建议,主要内容是。
(1)坚持以协调为主导,严格掌握改革的公平、公正性。这是实现变革的立足点。
(2)辩证处理协调 与趋同的关系,通过反复协调方可确定可趋同的基础,确认有步骤地达到渐近式趋同的目标与具体内容,并注意把握这类会计准则在执行中的继续协调问题。这是实现变革的关键。
(3)(在改革过程中,正确处理会计规范协调、趋同、一致三个改革维度之间的关系。
三、 《积极构建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这篇文章中,学者讨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义,其中以美国 FASB 提供的概念更广泛地被人接受。二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于会计准则和会计法律和实务的指导作用以及概念框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文章还说明了在中国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大势所趋。 对比中国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和国外的财务会计概念的框架, 我发现中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涉及了一部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但是并不全面,基本准则更多地还是会计理论和会计业务处理的原则。因此,我们也更加期待不远的将来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出台,丰富和发展我国的会计理论。
四、《什么是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的一种观点》读完葛家澍先生的这篇文章,一种对明星的崇拜和敬畏感油然而生。文章的开头指出了实证学派对于会计理论的界定,即“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同时也直接表明了作者对这种观点的否定态度。实证会计学派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的一套方法去验证社 会科学的东西,因此自然而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差异性也决定了这种结论是狭隘的。文章先借助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认识的观点来说明会计理论与一般理论研究的共性——从事物的现象归纳出事物的概念,再从概念去发现事物内在的作用规律,从而形成理论。文章认为会计理是研究会计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文章第二部分回忆了西方的一些学者关于会计理论的一些定义, 指出了这些定义的贡献以及不足,其中比较让人注意的是亨德里克森关于会计理论的定义(1)使实务工作者、投资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
理解当前的实务;(2)提供评估当前会计事务的概念框架;(3)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发展。”综合几位会计大师的观点,葛先生认为会计理论的作用在于预测、解释和指导会计实务。葛家澍先生最后做了一个总结:会计理论同一切其他理论一样,来自实践,又应再回到实践。会计理论是观察大量会计现象之后,从中发现某些带有共性的特征,研究工作中通过理性认识,把它上升为“概念”。概念就属于理论范畴,会计理论也是在研究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理论的形成过程来看,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是建立在一系列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当然不少人或许会对这种假设的合理性作出一定的批判,这种批判我们也可以认为是我们在 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遇到的循环往复,是对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理论是有层次的。从抽象 的会计原则到具体的会计程序、方法的研究,只要讲出道理,预测前景并指导怎样做将更好,会计中的大小道理都属于理论。所以,假设、目标的研究是理论,具体的会计程序,如权责发生制,具体的方法如存货中的先进先出法等等研究也是理论。问题在于,所有这些道理是 否能够正确地解释和预测现象,并指导人们去运用它们更好地处理会计事务,产生相关、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并有效地利用它们为经济决策服务。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 一定层次范围内的理论是否能在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中更好地适用于那时的经济环境。
五、《会计要素的比较与改进》唐国平的《会计要素的比较与改进》一文中,介绍了FASB,IASC,以及中国会计准则中的要素界定进行了一个比较。认为在主要的会计要素界定上,除了名称有一点区别之外实 质内容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最不同的地方在于关于利润的计量,我国是借鉴 FASB 强调了流转收入过程理论,强调了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因果关系。而 IASC 则是强调了净流入利润。 当然最后行全面收益的角度看,利润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只是具体科目表示的意义有一些不同。 在此基础上唐国平讨论了将会计要进行分类,分成基本会计要素、次要素和之要素。在此基础上对应当指出,作为财务报表理论基础的要素,既可以是处于同一层次的要素(如资 产负债个表),也可以是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等);既可以是某一单一内容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也可以是几项不同内容的要家的组合,如原来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就是以所有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内容的次、支要素为基础的。
六、《对会计理论研究“事项法”的再认识》李桂荣在《对会计理论研究“事项法”的再认识》一文中,介绍了事项法的一些基本内容,比较了事项法和现行的价值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指出事项法和价值法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对于事项法未来发展的一种期望。主要内容如下:事项法也叫“使用者需要法”,是指按照具体的经济事项来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理论与方法。事项法与价值法相比的突出特点是(1)它是根据使用者的要求来提供会计信息(2)它考虑了多重计量属性,使得会计信息更能反映企业的现实状况(3)事项法关注的是交易 事项对投资者判断的影响,它主要披露的是事项而不是特别重视数据。事项法提出的时代信 息技术的发展还没有那么快,因此不具有操作性,如今随着电算化的普及各种管理软件的开发。我们已经具备一定条件来实施事项法。比如现行财务会计制度中的存货成本与市价熟低,公允价值的计量引入的就是事项法的概念。 会计报表附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对事项法的一种应用。是否今后采用事项法值得商榷,但是借鉴吸收事项法的优点 并将其应用到价值法中已是大势所趋。七、《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的比较和选择》刘海丹《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的比较和选择》中论述了经济收益观与会计收益观的区 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已实现收益与全部收益的差别(2)历史成本与现时价值的差别读了这篇文章我认为会计收益的改进的方向就是将历史成本和现实价值能够合理的区分, 即在会计实现利润中要鉴别哪些是物价变动导致的利润, 哪些才是企业获得资本保全 后的经济补偿。 八、 《回首千年话沧桑—公元11—20世纪会计发展述评》 结合田老师的课程和郭道扬 《回首千年话沧桑—公元11—20世纪会计发展述评》我们, 对会计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了一个直观理性的认识,会计不仅仅是重复的实务操作, 它的理论 发展更是众多学者,会计大师,和实务工作者实践和思考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 展以及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 会计从单纯的复式簿记发展到一门学科, 会计学不断地在丰 富和发展着自己,使自己更加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需要。 毫无疑问,14世纪数学家卢卡·帕乔利的《簿记论》在会计学的发展历史中起着划时 代的作用,世界范围内从此产生了一个大家公认的会计理论,会计的发展也进入了近现代,之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诞生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与会计相关或者 说是从会计学发展演变而来的理论。
20 世纪头30年,会计实现了从簿记论向会计学的发展转变,企业也开始重视会计的作用,会计也被认为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历史转变中法约尔和泰勒功不可没,前者认识到财务会计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后者则是推 动成本会计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会计从微观走向宏观,会计电算化的实现极大提高了 企业会计的工作效率以及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理论和会计教 育的大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造就了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的趋同。会计也在这个世 纪有了有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而会计准则的建设也具有关键性作用, 把会计规范形成与 会计理论建设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会计准则不仅具有技术规范特性, 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性、 系统性及法定性。这也被认为是20世纪会计最重大的变革。 中国的会计在封建社会曾今一度领先世界, 明朝中后期开始衰弱, 由于社会制度和历史原因,在会计辉煌发展的20世纪似乎没有中国的声音。但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 开始融入世界,中国的会计研究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相信在21 世纪,中国的会 计理论也会影响整个世界。
九、《如何评价美国 FASB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葛家澍先生的这篇论文向我们简略地介绍了 FASB 财务会计框架的优点创新之处以及一 些瑕疵。给我映像最深的是 FASB 关于全面收益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的层次框架。至于葛 家澍先生提出的财务会计框架的缺点有一些是表述上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出于严谨学术的需 要,我们相信未来 FASB 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十、 《关于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 葛家澍先生在2002年发表的这篇文章是结合信息技术革命和新经济时代的特征以及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提出的对于会计假设在我国的完善和进一步思考。 提出的基本假设为七点主要是: 1)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2) 会计主体( 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并存) (3)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与非持续经营、 企业持续经营与分部终止经营同时存在)( 4) 会计分期( 5) 权责 发生制与现金流量制( 6) 公允价值与成本( 7)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对于第一点国家宏观 调控我认为主要是在讨论会计制度的阶级属性,即不同社会形态下会计制度为什么阶级服 务,这个没有太大的讨论意义。对于第二点会计主体中的虚拟主体,这个可以是将来探讨的一个重要方向, 如
何去把握虚拟实体的经济活动, 并加以准确地计量与报告是将来的一个挑战。在会计分期上,作者强调了一点,财务报告始终是一个暂时的概念,我们要清楚财务报 告反应的是企业某一时点或者时间段的财务信息,不能代表企业的全貌。
范文三:Z理论读书笔记
《 Z 理论》读书笔记
威廉·大内 (William Ouchi),日裔美国管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管 理学教授,获得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土。
20世纪 8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 而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 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日本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 日本企业大量进入美国市场, 抢走了美国企业在本 土的市场份额。 威廉?大内从 1973年开始专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 经过调查比较 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在其 1981年出版的《 Z 理论》一书中提出 Z 理论,其研 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 人与工作的关系, 企业文化理论也是这种研究的一项重大 成果。 在 Z 理论的研究过程中, 大内选择了日、 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 这些企业都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设有子公司或工厂,采取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 Z 理论认为,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 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
大内和他的同事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他拜访了 20多个日本和美国公司,通 过收集数据, 发现两国的管理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日本公司在美国所采用 的管理方式虽然保留了许多日式管理风格, 但却并没有照搬它们在日本本土形成 的管理方式, 而是根据美国的需要改变了他们的管理方式, 他们觉得在美国更重 要的是注重美籍人的工作理念, 而不应该把本土的管理方式直接移植到美国, 另 一方面,个别美国公司却试图把他们独有的美国管理方式带到并移植到日本。 通过这项调查, 我总结出来日式组织雇员在工作过程中与美国企业不同的是:高管们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曾在许多个职能部门工作过, 而美国企业主要注重的 是专业性, 这一点我国和美国的管理方式很像。 他们的工作范围不是限定于某个 技术领域, 而是整个组织, 他们要学习如何让一个特定的和独特的企业实现尽可 能满意的经营成果。 我觉得这种管理方式非常好, 如果人们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只 涉足一个专业领域, 他们的二级目标往往是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给该专业领域, 而 不是整个公司, 员工对公司的问题都不了解, 他们将无法向组织内部提供有效的 帮助。 在日本的管理体系中, 它本身就存在这样一种终身工作轮换制, 并也适用 于他们的所有雇员, 而每一个雇员也都知道在他的职业生涯中, 他们会在不同职 能部门、 职位和各地之间调来调去。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 每一个新的岗位对应新 的工作,都会是一种新的挑战,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也是一种新鲜感,而新鲜 感能激发一个人的兴趣与激情, 这对工作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它更能让工作变 得更有成效。 从总体来看, 每个雇员不断轮换工作, 这使得公司员工对公司整体 的运作和公司的业务得到更深入的了解, 使得他们更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 如果 雇员拥有广泛的共同经历, 通过这种试金石般的共同经历, 雇员们在沟通的时候 就展现出微妙的私人关系, 如此一来, 组织文化就形成了, 因为他们换过许多的 职能部门, 他们可能在相同的职能部门工作过, 因此当他们轮换到同一个工作岗 位时, 他们可以说出自己大量的共同经历, 这有助于他们工作交流, 当思考问题 时讨论起来也就不那么费时, 也能更好的达成共识。 相同的思想文化构成了一种 协作氛围, 这极大地推动了有关特定问题的决策和规划进程。 终身轮换制的作用, 使雇主具有提高雇员的技能和忠诚度的动力。 在某个领域缺少人力的时候, 可以 迅速从其他部门暂时补充, 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也具备了足够的素质, 相互之间 了解工作内容, 有利于团队和部门协作。 但我认为这也存在着缺点, 职员在职业
生涯中要经历不同的专业, 虽然只在一个组织内变动, 但是终身工作轮换制希望 员工任何时候都发挥出全部的生产力是困难的, 他们经常需要时间来适应新岗位, 学习新的专业技能,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步骤。
威廉 ·大内明确的给出了 Z 理论进行的 13 个步骤:
(1)理解 Z 型组织和雇员的作用 —— 参与变革的人员学习领会 Z 理论的 基本原理,挖掘每个人正直的品质,发挥每个人良好的作用;
(2)了解公司的宗旨 —— 分析企业原有的管理指导思想和经营方针,关注 企业宗旨;
(3)解释所期望的管理宗旨并使公司领导支持管理宗旨 —— 企业的领导者 和各级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制定新的管理战略,明确大家所期望的管理宗旨; (4)通过创立结构和刺激来贯彻宗旨 —— 能够创立高效合作、协调的组织 结构和激励措施,来贯彻宗旨;
(5)发展人际关系的技能 —— 培养管理人员掌握弹性的人际关系技巧 —— 1. 认清决策 团体和解决问题团体中相互作用的各种模式,其途径是交换角 色;
2. 学会在这样一种团队中进行引导,使得团体能迅速的认清重要的议题,看 出冲突的实质,找到每个人都支持的高质量的、创造的解决方法。
(6)对雇员和系统进行测验 —— 检查每个人对将要执行的 Z 型管理思想是 否完全理解;
(7)把工会包含在计划之内,取得工会的参与和支持——同工会打交道是 在一个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最具感情色彩的要素之一。 工会与管理当局会有一些敌 对的方面。 开辟信息交流线路的措施之一是建立公司直接经理和工会高层之间的 联合讨论会。
(8)使雇佣稳定化 —— 雇佣的稳定,部分地是政府的直接后果。而实现稳 定雇佣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缓慢的评价和提升。
(9)制定一种合理的长期考核和提升的制度 —— 放慢评价和提升的过程对 于向雇员强调其长期工作成绩的重要性是极为关键的, 使他们不至于辞职, 以便 使他们发展出一种长期观点。
(10)扩大职业发展的道路 —— 经常轮换工作,以培养人的多种才能,扩大 雇员的职 业发展道路
(11)为基层的实施做准备 —— 认真做好基层一线雇员的发动工作,使变革 在基层顺利进行;
(12)找出实施参与的领域 —— 找出可以让基层雇员参与的领域,实行参与 管理;
(13)使整体关系得到发展 —— 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
总结一下 Z 理论的观点:
第一,从雇佣制度来说, Z 型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 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第二, 从决策制度上看, 实行上下结合制定决策, 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 工作;
第三,在责任制方面,实行个人负责制;
第四,在控制机制上,提出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第五,从提升与考核制度上看,准备评价与稳步提拔;
第六, 在员工职业的发展方面, 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 使职工有 多方面的经验;
第七,从对员工的关怀来看,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要融洽。
读完《 Z 理论》 ,我也有疑问,按照大内的归纳,日本企业经营不同于美国 的地方,首先就是终身雇佣制。但是,许多人往往被终身雇佣制的表象所迷惑, 而忽视其中的社会等级因素。 日本的企业不平等, 来自于社会不平等。 日本的终 身雇佣制, 必须要以企业的社会等级划分为前提。 从日本企业中的临时工和女工 问题,就可以看出这种歧视。说到底,日本式的终身雇佣制,难道不是以牺牲部 分人利益为基础的吗? Z 理论强调了公司所有员工的利益,但却牺牲了社会上弱 势团体的利益,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所以不能单纯的推行长期雇佣制。 我在想, Z 理论是否能成功适用于中国公司呢,或者说在哪些方面中国需要 学习并改进,这是我读 Z 理论的目的及最终意义。在查询资料之后,我知道,美 日的传统组织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异, 所以在大内以前的人一直坚信日本模式不适 用于美国, 并认为美国企业不可能从其中得到任何好处。 但是大内的理论是反驳 这些观点最有力的证明。 而相比之下, 我国的工作重点是公司的绩效管理, 显然 必须对《 Z 理论》的研究方法作出调整才能更好的在中国传播。我们在寻找中日 组织中的差异时,既要寻找绝对的差异又要寻找相对的。大内在《 Z 理论》一书 中对美国的公司和美国在日本的公司进行了对比, 如果想要运用到中国来, 就必 须将中国在日本的公司于日本建立于中国的公司进行对比。除此之外,我认为, 将中日的文化、缓流、政治、历史传统拿出来对比也是有必要的。文化、历史或 多或少会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迹, 而经济、 政治的发展是形成中国当今社会的根 源所在。上述所有因素都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哲学观、世界观造成影响,日本同 样如此。所以,在比较中国企业的诸多因素之后,找出各自的缺点以及优点,总 结出企业中无法改变的地方, 以及可以互相学习甚至变革的方面, 最后制定出相 应的对策和建议,才能取得成功。
范文四:Z理论读书笔记
《 Z 理论》读书笔记
Z 理论是 20世纪 80年由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提出的一种新型管理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当时美国企业面临日本企业的激烈挑战。 作者从组织角度 对比美式和日式企业,从而提出 Z 理论。
本文着重讲了日式企业与美式企业的区别,以及日式企业的模式的优越性。 本书首先从多个角度对比日式和美式组织。 相比美式企业的短期雇佣制与快速的 评估和升职过程, 日式企业采取的是终身雇佣制与缓慢的评估和升职过程。 据说 作者的调查缺乏客观性, 没有把蓝领和白领的流动率区分开来:美国的高流动率 尤其是流水线上的高流动率, 主要体现在蓝领人员上, 不能将蓝领的流动率和白 领作对比, 其对企业的影响大不相同。 尽管如此, 美式企业的确更为重视短期业 绩, 企业员工因为不会在同一公司停留太长时间, 所以他们更愿意追求个人成就、 短期业绩,而很少为公司的长远而又短期内并不明显的增长作贡献。
相比之下, 日式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 受日本文化影响, 解雇是一种严厉的 惩罚, 被解雇者将没有希望在同等级别的公司找到工作。 企业采用长达十年的评 估和升职过程也就不无联系了, 短期贡献收到的重视比不上长期, 员工更愿意放 弃个人利益而追求集体利益,促进企业团队协作。
在看作者将日式企业与美式企业进行对比的时候, 最大的感触是文化对企业 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日式企业之所以采用终身雇佣制, 并能取得较好的效益, 其 原因归根结底是受其整个文化大背景的影响。 日本多年以来讲究忠君制, 其民众 能够接受此思想并深受其影响。 这一点可以从二战时期日军的作战看出来, 忠君 制在其国民心中的分量。 而在美国之所以实行不起来终身雇佣制是因为美国从建 国开始就是资本主义制度, 民众深受自由民族思想的影响。 所以, 终身雇佣制虽 然在日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并在当时使日本的经济曾一度超越美国, 但美国借 鉴其经验时却失败了。究其原因还是文化的影响。
由美国以及日本的经验看来, 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但并不是所有的成功经 验都能够被借鉴, 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这也给正在成长中的我们一些经 验。 由于很多的管理思想都是从国外传过来的, 虽然他们被认为是经典也在国外 被广泛的应用实践, 但是我们在借鉴的时候还应该注意要结合中国的实情, 要考 虑到文化的因素,要考虑到整个大的背景环境。将较好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 使其能够更好地为本图企业服务。
总结日式企业三大原则:
一、 信任。生产力和信任密切相关,信任除了企业员工之间的信任,还 包括与工会、政府和管理层的相互信任。信任来源于,人们知道现 在有失,将来必有得。
二、 微妙型。 日式企业之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复杂和处于变化 之中的人际关系, 组织内的管理者清楚每一个工人的特点——他的 性格和专长等等——清楚怎样协调去发挥出最大生产力。 虽然他们 的决策往往经不起毫不知情的局外人的苛刻审查。
三、 密切的关系。 日本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有密切关系。 但是一旦社会 中的密切关系开始消失,这个过程就能自行提供生存所需的养分 (学会自力更生) ,最终使该关系消失。
从以上原则可以看出, 信任在日式企业的重要性。 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我们 借鉴的地方。 从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 我们还缺乏彼此之间的信任, 人与人之间
还不能够完全的信任对方。 即使对方就是自己的工作伙伴都不能完全的去信任对 方。另外,从上面的原则可以看出来,人与人之间除了信任之外还需要团结,只 有内部团结了才能够使整个团队的目标得以实现。 21世纪不可或缺的是团队。 现今企业的领导者大多都已经从对下级发号施令转型到扶植团队, 激励团队成员, 集体决策。 日式企业属于集体价值观很强的组织。 日式企业的长期评估制有助于 组织成员关注团队合作, 更富创造力和应变力地完成目标。 集体决策相应带来的 是集体负责制, 当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对组织有决策权, 对成败承担责任时, 组 织成员会更有积极性和责任心地完成工作。 对日本的集体价值观有两种解释:一 种是日本人的集体主义是节约和高效率的集体主义, 它促进人们在一起有效地配 合,彼此鼓励;在经济绩效上,它涉及责任。另一种是集体主义似乎不激励个人 做到出类拔萃, 而美国所经营的事业的巨大成功离不开个人的激励, 本杰明·富 兰克林、托马斯·爱迪生和约翰·D. 洛克菲勒变现出来的独立的创造力正与集体 主义相抵触。
所以,不管是哪种管理模式,都与其所在的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只有与自身的文化相适应才能够使企业取得较好的效益。 管理作为一门社会性学 科往往没有标准答案, 对企业组织的管理还是要根据其本身的性质、 社会环境和 组织目标等等来权变。
范文五:会计读书笔记
? ? ? ?会计读书笔?记
篇一:?
《?会计学》读?书笔记 《?会计学》读?书笔记 我?看到有从事?会计的朋友?说感到很可?悲,已经沦?落为一台周?而复始的机?器了,没有?了理想,没?有了激情;?我另一个同?事说他能从?人群中判断?出哪个是会?计,因为会?计一般目光?呆滞、神情?恍惚、头发?灰白而稀疏?、身心疲惫?。一段时间?内,我也曾?被这一表象?所迷惑——?因为我也曾?经做过会计?员。但是后?续的一些思?考,外加F?MBA周立?教授精彩的?会计学课程?让我改变了?对会计的偏?见看法。 ?
会?计之一美:?会计学》读?书笔记 《?会计学》读?书笔记 我?看到有从事?会计的朋友?说感到很可?悲,已经沦?落为一台周?而复始的机?器了,没有?了理想,没?有了激情;?我另一个同?事说他能从?人群中判断?出哪个是会?计,因为会?计一般目光?呆滞、神情?恍惚、头发?灰白而稀疏?、身心疲惫?。一段时间?内,我也曾?被这一表象?所迷惑——?因为我也曾?经做过会计?员。但是后?续的一些思?考,外加F?MBA周立?教授精彩的?会计学课程?让我改变了?对会计的偏?见看法。 ?
会?计之一美》?读书笔记 ?《会计发展?史》读书笔?记 这两个?月来,我读?了一本很有?意义的关于?会计学发展?历史的书,?那就是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建忠译?著的《会计?发展史》。?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记录?下来了很多?读书笔记。?
? 一、会?计的发展阶?段
?(一)古代?会计阶段:?会计发展史?》读书笔记? 这两个月?来,我读了?一本很有意?义的关于会?计学发展历?史的书,那?就是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建忠译著?的《会计发?展史》。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记录下?来了很多读?书笔记。
?
? 一、会计?的发展阶段?
(?一)古代会?计阶段》中?有会计官职?的设臵,如?“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还剩?下的”。巴?比伦人民精?于组织管理?,设臵“专?门记录官”?。埃及首先?出现了“内?部控制思想?”。印度与?希腊出现铸?币,并记录?在账簿中。?
?
(二?)近代会计?阶段:
? 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 人们?称我为“会?计之父”,?但是我并不?是复式簿记?的发明人,?这是许多人?的智慧结晶?。我只是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而?已。
? ——卢?卡-帕乔利?复式簿记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随?后传播至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又传入德国?、英国、法?国等。
? 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
?
1?.折旧的思?想 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耐用的?长期资产往?往比较少,?商人们一般?都是将耐用?财产在报废?时一次性冲?销,或者将?耐用财产当?作存货(未?销售的商品?),继而在?年终通过盘?存估价增减?业主权益。?但是随着长?期资产的日?益增多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做法已?经无法正确?地确定盈亏?,因此长期?资产应该在?其经济寿命?期内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分摊,“?折旧”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 2.划?分资本与收?益 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投资者与?经营者日益?分离并更加?关心投入资?本的报酬。?因此,必须?将业主的投?资与投资报?酬收益进行?严格的区分?,使得会计?人员必须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同时也要求?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恰当配比,?更使收益表?成为对外披?露的重要报?表之一。 ?
3?.成本会计? 重工业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的制?造费用激增?,成为产品?成本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伴随着?企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制造程序?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也?相应复杂。?这些变化都?对成本会计?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最终,以?存货的计价?作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 4.财?务报表审计?制度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日益?明显。作为?不参加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所有者?,必然关心?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因此?要求管理当?局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但?是又由于管?理当局与所?有者之间微?妙的利益对?立关系,同?时也由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所有者?(可能并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对?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够?由客观、中?立的会计师?进行验证,?以增加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这就?形成了财务?报表审计制?度。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许会计师?协会,这被?誉为是继复?式簿记后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
? (三)现?代会计阶段?: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人们称我为?“会计之父?”,但是我?并不是复式?簿记的发明?人,这是许?多人的智慧?结晶。我只?是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而已。 ?
—?—卢卡-帕?乔利复式簿?记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随后传播?至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又传入?德国、英国?、法国等。?
?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
?
? 1.折旧?的思想 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耐?用的长期资?产往往比较?少,商人们?一般都是将?耐用财产在?报废时一次?性冲销,或?者将耐用财?产当作存货?(未销售的?商品),继?而在年终通?过盘存估价?增减业主权?益。但是随?着长期资产?的日益增多?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做?法已经无法?正确地确定?盈亏,因此?长期资产应?该在其经济?寿命期内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分摊?,“折旧”?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
2?.划分资本?与收益 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投资?者与经营者?日益分离并?更加关心投?入资本的报?酬。因此,?必须将业主?的投资与投?资报酬收益?进行严格的?区分,使得?会计
人员必?须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同时也?要求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恰当配?比,更使收?益表成为对?外披露的重?要报表之一?。
? 3.成本?会计 重工?业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的制造费用?激增,成为?产品成本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伴?随着企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制造?程序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也相应复?杂。这些变?化都对成本?会计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最终?,以存货的?计价作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
4?.财务报表?审计制度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日益明显。?作为不参加?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所?有者,必然?关心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因此要求管?理当局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但是又由?于管理当局?与所有者之?间微妙的利?益对立关系?,同时也由?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所?有者(可能?并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对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够由客观?、中立的会?计师进行验?证,以增加?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这就形成了?财务报表审?计制度。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许会?计师协会,?这被誉为是?继复式簿记?后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
(三?)现代会计?阶段》(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s?,ASR)?,并在AS?R No.?4中将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利赋予会?计职业界,?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则保?留有监督权?与最终的否?决权。以后?,会计准则?制定团体先?后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以及?现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33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C 其?中,FAS?B自成立以?来,迄今已?经公布了1
or ?FAS)。?
?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除了?公认会计准?则的出台外?,新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逐步?形成与发展?。早期的管?理会计主要?体现为执行?性管理会计?,侧重于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逐渐由单纯?的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过渡到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把决策会计?放到主要位?臵的现代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去,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 另一个?重大的发展?是会计研究?方法上的拓?展:
? 70年?代以前,规?范性会计研?究法占据主?导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后,?实证会计研?究开始出现?并逐渐取得?了与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共领风骚?的地位。 ?
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这样一种不?断循环往复?的科学研究?思路,从而?既保证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一致?性,也能使?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经受?检验,避免?了“空中楼?阁”式的尴?尬~
? 二、会计?思想的萌发?
(?一)萌芽时?期的原始会?计思想:
? 首?先指出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产品剩余?是会计思想?萌芽和发展?的前提,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们的生?产实践决定?了相应的会?计思想形态?;接着考察?了原始会计?思想从模仿?自然到脱离?模仿实物的?过程以及相?应的绘图记?事、刻符记?事、结绳记?事、刻契记?事等形式;?最后分析了?原始会计思?想的作用和?意义,包括?为后期会计?思想所做的?历史积累,?如计数制、?实物计量单?位、原始文?字等。
?
? (二)传?统中式簿记?时期的会计?思想:
? 首先?分析了本期?会计思想所?处的历史背?景,如自然?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落后、重农?抑商等以及?相应的社会?生产发展特?点;接着分?析了单式簿?记思想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主要发?展特色以及?各阶段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分?析了单式簿?记思想的作?用和意义,?包括为复式?簿记思想所?做的历史积?累,如记账?符号思想、?内部控制思?想、四柱结?算思想等;?最后分析了?复式簿记思?想的直接背?景,构成复?式簿记思想?主要方面的?人名账户思?想、物名账?户思想以及?平衡思想的?主要发展过?篇四:
? 会计经?验文献读书?笔记 读《?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评?价》一文的?启示 20?17级会计?专业812?12020?17330? 郭玥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是从,?,世纪,,?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当?时一批年青?学者将弗里?德曼所创实?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引?入到会计理?论研究领域?,从而促使?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兴起?与实证会计?理论的形成?。在,,世?纪,,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会计学?者开始运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经过近?十多年的努?力,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而?言还存在很?大差距。 ?
这?篇文献是有?关实证研究?方法中的经?典之作,他?首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会计收益?数据的信息?含量进行了?检验,开创?了会计研究?领域的新方?向,提供了?研究会计问?题的新方法?。通过读这?篇文章,让?我了解了早?期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线索和?发展思路,?从而让我对?怎样研究我?国会计理论?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那?么,我将通?过这篇文章?记录下文献?的基本内容?,结构,然?后写上自己?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思考?和我能加以?利用的方面?,以便对以?后的阅读提?供便利的途?径。
? 一(文?章的基本结?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包括引言?、经验检验?、数据、研?究结果和结?论五个部分?。他逻辑结?构是很有层?次的,很值?得我们进行?学习。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描述当?时对会计收?益数据有用?性的争论,?作者认为争?论的原因在?于没有经验?数据的支撑?,并提出可?以从会计收?益数据发布?前后的股价?走势来判断?会计收益数?据的有用性?,从而确立?了整篇文章?的主旨。论?文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可以分为?一个大段,?主要包括如?何对所使用?的理论依据?、变量、样?本,数据的?标准进行选?择,以及指?导我们了解?了如何对数?据来源和变?量的结果进?行统计。论?文的第四部?分“研究结?果”包括假?设、对假设?的检验结果?,然后通过?对检验结果?的分析指出?检验结果的?显著性同研?究设计本身?的局限性。?论文的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认为会计收?益数据是有?用的信息,?但是由于有?其他竞争性?的信息来源?,让会计收?益数据的信?息含量受到?了影响。最?后作者还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的思路?。总体来讲?,该文献的?基本结构兼?有科学性、?明晰性和实?用性于一身?。这种运用?经验研究方?法被研究会?计问题的会?计研究者广?为采用,成?为经验研究?论文结构的?主要范式。?
?本文正文部?分的内容是?本文的精华?之处,本文?具有选题的?热点性,变?量设计的巧?妙性,方法?的创新性,?样本的可比?性和数据的?可靠性,最?后顺其自然?的引出了本?文作者的观?点,让读者?引起共鸣,?引发思考。?
?二(文章的?可读处
? (一)?作者通过变?量的设计的?确定了研究?的主题。 ?
文?章首先引入?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的?定义是: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评价?》一文的启?示 201?7级会计专?业8121?20201?7330 ?郭玥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是从,,?世纪,,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当时?一批年青学?者将弗里德?曼所创实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引入?到会计理论?研究领域,?从而促使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兴起与?实证会计理?论的形成。?在,,世纪?,,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会计学者?开始运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经过近十?多年的努力?,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而言?还存在很大?差距。
? 这篇?文献是有关?实证研究方?法中的经典?之作,他首?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会计收益数?据的信息含?量进行了检?验,开创了?会计研究领?域的新方向?,提供了研?究会计问题?的新方法。?通过读这篇?文章,让我?了解了早期?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线索和发?展思路,从?而让我对怎?样研究我国?会计理论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那么?,我将通过?这篇文章记?录下文献的?基本内容,?结构,然后?写上自己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思考和?我能加以利?用的方面,?以便对以后?的阅读提供?便利的途径?。
? 一(文章?的基本结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包括引言、?经验检验、?数据、研究?结果和结论?五个部分。?他逻辑结构?是很有层次?的,很值得?我们进行学?习。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描述当时?对会计收益?数据有用性?的争论,作?者认为争论?的原因在于?没有经验数?据的支撑,?并提出可以?从会计收益?数据发布前?后的股价走?势来判断会?计收益数据?的有用性,?从而确立了?整篇文章的?主旨。论文?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可以分为一?个大段,主?要包括如何?对所使用的?理论依据、?变量、样本?,数据的标?准进行选择?,以及指导?我们了解了?如何对数据?来源和变量?的结果进行?统计。论文?的第四部分?“研究结果?”包括假设?、对假设的?检验结果,?然后通过对?检验结果的?分析指出检?验结果的显?著性同研究?设计本身的?局限性。论?文的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认?为会计收益?数据是有用?的信息,但?是由于有其?他竞争性的?信息来源,?让会计收益?数据的信息?含量受到了?影响。最后?作者还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的思路。?总体来讲,?该文献的基?本结构兼有?科学性、明?晰性和实用?性于一身。?这种运用经?验研究方法?被研究会计?问题的会计?研究者广为?采用,成为?经验研究论?文结构的主?要范式。 ?
本?文正文部分?的内容是本?文的精华之?处,本文具?有选题的热?点性,变量?设计的巧妙?性,方法的?创新性,样?本的可比性?和数据的可?靠性,最后?顺其自然的?引出了本文?作者的观点?,让读者引?起共鸣,引?发思考。 ?
二?(文章的可?读处
? (一)作?者通过变量?的设计的确?定了研究的?主题。
? 文章?首先引入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的定?义是》对我?的启示 运?用实证方法?解决当前热?点问题是值?得我学习的?。该文献运?用的事项法?以及相关的?财务和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和应用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容易?的工作。在?中国,只要?以中国的特?色为经,以?国际文献的?热点课题为?纬,去回答?国际文献无?法回答的问?题,就可以?了。还应该?学习的是文?献研究方法?的创新性,?鲍尔和布朗?因为运用别?人没有应用?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一个?广为争论但?一直悬而未?决的热点问?题而一举奠?定了该文献?的地位,与?他们处于同?一时代且同?样接受过系?统的财务和?经济学训练?的学者不在?少数,但鲍?尔和布朗为?什么却成为?第一个运用?那些系统知?识来分析会?计问题的学?
者。所以在?以后论文的?撰写时候要?发散思维,?争取诠释一?些前人没有?的名词,运?用新的思考?方式来为会?计理论研究?做出贡献。?篇五:
? 财务会?计理论读书?笔记 财务?会计理论读?书笔记 2?01730?71013?5 施雅欣?
? 一、《?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 葛家澍的?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对?财务会计的?定位的一些?探讨,作者?的观点是倾?向于财务会?计主要披露?历史信息,?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真?是可靠性,?会计信息要?在完全遵守?GAAP原?则下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并且?进过严格的?审计。文章?主要是想明?确财务会计?报表的定位?,反对对于?财务会计报?表给予过高?的期望——?即既要披露?历史信息又?要带有预测?将来财务信?息的功能。当然,强调??披露历史信?息强调信息?的真实客观?性,但并不?等于说在财?务会计信息?中, 不对?未来作某些?估计和判断?, 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存货和有价?证券, 就?允许在期末?采取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进行报?告; 对于?存在着信用?风险的应收?账款,就允?许计提必要?的坏帐准备?; 对于长?期资产, ?在使用中,? 也应当计?提折旧并分?期摊销, ?以及对收入?的确认时点?及其与费用?的配比, ?允许会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经验, ?进行合理的?估计与判断?等等。文章?还提出了自?己对于企业?报告的一个?框架,见下?图: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 葛家?澍的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对财务会?计的定位的?一些探讨,作者的观点??是倾向于财?务会计主要?披露历史信?息,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真是可靠?性,会计信?息要在完全?遵守GAA?P原则下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并且进过严?格的审计。?文章主要是?想明确财务?会计报表的?定位,反对?对于财务会?计报表给予?过高的期望?——即既要?披露历史信?息又要带有?预测将来财?务信息的功?能。当然,?强调披露历?史信息强调?信息的真实?客观性,但?并不等于说?在财务会计?信息中, ?不对未来作?某些估计和?判断, 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存货和?有价证券,? 就允许在?期末采取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进?行报告; ?对于存在着?信用风险的?应收账款,?就允许计提?必要的坏帐?准备; 对?于长期资产?, 在使用?中, 也应?当计提折旧?并分期摊销?, 以及对?收入的确认?时点及其与?费用的配比?, 允许会?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经验?, 进行合?理的估计与?判断等等。?文章还提出?了自己对于?企业报告的?一个框架,?见下图》 ?在《会计制?度全球变革?研究》这篇?论文中,郭?道扬先生分?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现?状,讨论了?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实现?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他对全球?会计制度趋?同的一种看?法——会计?制度的趋同?还不宜过早?。
? 文章一开?头肯定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先前?以“改进和?协调”为工?作目标,在?世界范围内?制订和推行?国际会计准?则做出的一?定的历史贡?献。之后对?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协调改为?趋同提出了?自己的疑义?。首先通过?分析马克思?关于经济全?球化实现的?路径和表现?认为经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权益的“?会计侵害”?,正在成为?全球化中的?普遍现象。?其次他指出?了与全球性?会计制度变?革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
(1?)利益相关?者理论。作?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利?益相关者已?经超出了我?们原来的研?究范围,并?且扩展到全?世界,具体?表现为国与?国之间经济?利益的纠纷?,会计制度?全球化首先?也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2?)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理论,会计?学界认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客观上促使?政府与公司?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益博?弈与冲突的?明朗化。如?果在会计准?则的制订与?颁行中,不?能正确处理?作为一种处?于基础层面?的
法律制度?所应具有的?法定性、原?则性、权威?性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灵活性?之间的关系?,轻则会挫?伤公司经营?者和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重则会发?生侵害公司?利益相关者?中某一方面?甚或多个方?面的经济权?益问题,最?终将产生 ?极其不良的?经济甚或政?治后果。
? (3)?统一会计制?度理论。统?一会计制度?对公司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治?理作用,都?是基础性的?,作者分析?了美国不是?完全统一的?会计制度给?美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危?害,以及在?此项工作中?美国做的努?力。实现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要要?坚持以全球?性统一会计?制度协调作?为改革的出?发点,把全?球性会计制?度改革置于?各主权国家?对全球化的?适应性变革?基础之上。?通过以上这?三点,作者?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明全?球会计制度?的趋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了全球性会?计制度的变?革问题,首?先是全球会?计制度的变?革缺乏根本?性的前提,?作者认为在?全球性会计?制度建立以?前,会计制?度上一层的?法律体系应?该有一定的?趋同。其次?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它?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作者主要批?判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使得企?业对盈余管?理的范围更?加扩大,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公允?价值计量是?建立在市场?完全有效的?假说基础上?的,而这个?假说尚不能?被真正认可?。最后则是?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本身的质疑?,包括(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组?织地位的质?疑,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强制性?“趋同”方?针的质疑,?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改革立场与?规制倾向性?的质疑,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工作起点的?质疑以及对?国
? 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滥?用公允价值?的质疑。
文?章最后作者?提出了应对?全球性会计?制度变革的?几点建议,?主要内容是?。(,)坚?持以协调为?主导,严格?掌握改革的?公平、公正?性。这是实?现变革的立?足点。(,?)辩证处理?协调与趋同?的关系,通?过反复协调?方可确定可?趋同的基础?,确认有步?骤地达到渐?近式趋同的?目标与具体?内容,并注?意把握这类?会计准则在?执行中的继?续协调问题?。这是实现?变革的关键?。(,)在?改革过程中?,正确处理?会计规范协?调、趋同、?一致三个改?革维度之间?的关系。 ?
? 三、《?积极构建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在这篇文?章中,学者?讨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义,其中?以美国FA?SB提供的?概念更广泛?地被人接受?。
二?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于会计准?则和会计法?律和实务的?指导作用以?及概念框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文章还说明?了在中国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大势所趋。?对比中国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和国?外的财务会?计概念的框?架,我发现?中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涉及?了一部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但是并不?全面,基本?准则更多地?还是会计理?论和会计业?务处理的原?则。因此,?我们也更加?期待不远的?将来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出台?,丰富和发?展我国的会?计理论。
? 四、?《什么是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的一种观?点》 读完?葛家澍先生?的这篇文章?,一种对明?星的崇拜和?敬畏感油然?而生。文章?的开头指出?了实证学派?对于会计理?论的界定,?即“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同时也直?接表明了作?者对这种观?点的否定态?度。实证会?计学派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的一套?方法去验证?社会科
学的东西,因此??自然而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差异性?也决定了这?种结论是狭?隘的。文章?先借助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认识的?观点来说明?会计理论与?一般理论研?究的共性—?—从事物的?现象归纳出?事物的概念?,再从概念?去发现事物?内在的作用?规律,从而?形成理论。?文章认为会?计理是研究?会计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 文章第?二部分回忆?了西方的一?些学者关于?会计理论的?一些定义,?指出了这些?定义的贡献?以及不足,?其中比较让?人注意的是?亨德里克森?关于会计理?论的定义 ? (1)?使实务工作?者、投资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实?务;
?(2)提供?评估当前会?计事务的概?念框架;
? (3)?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发展。”综?合几位会计?大师的观点?,葛先生认?为会计理论?的作用在于?预测、解释?和指导会计?实务。
? 葛家?澍先生最后?做了一个总?结:会计制?度全球变革?研究》这篇?论文中,郭?道扬先生分?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现?状,讨论了?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实现?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他对全球?会计制度趋?同的一种看?法——会计?制度的趋同?还不宜过早?。
? 文章一开?头肯定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先前?以“改进和?协调”为工?作目标,在?世界范围内?制订和推行?国际会计准?则做出的一?定的历史贡?献。之后对?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协调改为?趋同提出了?自己的疑义?。首先通过?分析马克思?关于经济全?球化实现的?路径和表现?认为经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权益的“?会计侵害”?,正在成为?全球化中的?普遍现象。?其次他指出?了与全球性?会计制度变?革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
(1?)利益相关?者理论。作?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利?益相关者已?经超出了我?们原来的研?究范围,并?且扩展到全?世界,具体?表现为国与?国之间经济?利益的纠纷?,会计制度?全球化首先?也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2?)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理论,会计?学界认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客观上促使?政府与公司?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益博?弈与冲突的?明朗化。如?果在会计准?则的制订与?颁行中,不?能正确处理?作为一种处?于基础层面?的法律制度?所应具有的?法定性、原?则性、权威?性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灵活性?之间的关系?,轻则会挫?伤公司经营?者和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重则会发?生侵害公司?利益相关者?中某一方面?甚或多个方?面的经济权?益问题,最?终将产生 ?极其不良的?经济甚或政?治后果。
? (3)?统一会计制?度理论。统?一会计制度?对公司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治?理作用,都?是基础性的?,作者分析?了美国不是?完全统一的?会计制度给?美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危?害,以及在?此项工作中?美国做的努?力。实现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要要?坚持以全球?性统一会计?制度协调作?为改革的出?发点,把全?球性会计制?度改革置于?各主权国家?对全球化的?适应性变革?基础之上。?通过以上这?三点,作者?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明全?球会计制度?的趋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了全球性会?计制度的变?革问题,首?先是全球会?计制度的变?革缺乏根本?性的前提,?作者认为在?全球性会计?制度建立以?前,会计制?度上一层的?法律体系应?该有一定的?趋同。其次?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它?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作者主要批?判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使得企?业对盈余管?理的范围更?加扩大,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公允?价
值计量是?建立在市场?完全有效的?假说基础上?的,而这个?假说尚不能?被真正认可?。最后则是?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本身的质疑?,包括(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组?织地位的质?疑,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强制性?“趋同”方?针的质疑,?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改革立场与?规制倾向性?的质疑,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工作起点的?质疑以及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滥?用公允价值?的质疑。 ?
文?章最后作者?提出了应对?全球性会计?制度变革的?几点建议,?主要内容是?。(,)坚?持以协调为?主导,严格?掌握改革的?公平、公正?性。这是实?现变革的立?足点。(,?)辩证处理?协调与趋同?的关系,通?过反复协调?方可确定可?趋同的基础?,确认有步?骤地达到渐?近式趋同的?目标与具体?内容,并注?意把握这类?会计准则在?执行中的继?续协调问题?。这是实现?变革的关键?。(,)在?改革过程中?,正确处理?会计规范协?调、趋同、?一致三个改?革维度之间?的关系。 ?
? 三、《?积极构建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在这篇文?章中,学者?讨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义,其中?以美国FA?SB提供的?概念更广泛?地被人接受?。
二?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于会计准?则和会计法?律和实务的?指导作用以?及概念框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文章还说明?了在中国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大势所趋。?对比中国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和国?外的财务会?计概念的框?架,我发现?中国的财务?会
准则计准则基?本准则涉及?了一部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但是并不?全面,基本?更多地?还是会计理?论和会计业?务处理的原?则。因此,?我们也更加?期待不远的?将来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出台?,丰富和发?展我国的会?计理论。
? 四、?《什么是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的一种观?点》 读完?葛家澍先生?的这篇文章?,一种对明?星的崇拜和?敬畏感油然?而生。文章?的开头指出?了实证学派?对于会计理?论的界定,?即“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同时也直?接表明了作?者对这种观?点的否定态?度。实证会?计学派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的一套?方法去验证?社会科学的?东西,因此?自然而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差异性?也决定了这?种结论是狭?隘的。文章?先借助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认识的?观点来说明?会计理论与?一般理论研?究的共性—?—从事物的?现象归纳出?事物的概念?,再从概念?去发现事物?内在的作用?规律,从而?形成理论。?文章认为会?计理是研究?会计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 文章第?二部分回忆?了西方的一?些学者关于?会计理论的?一些定义,?指出了这些?定义的贡献?以及不足,?其中比较让?人注意的是?亨德里克森?关于会计理?论的定义 ? (1)?使实务工作?者、投资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实?务;
?(2)提供?评估当前会?计事务的概?念框架;
? (3)?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发展。”综?合几位会计?大师的观点?,葛先生认?为会计理论?的作用在于?预测、解释?和指导会计?实务。
? 葛家?澍先生最后?做了一个总?结》 唐国?平的《会计?要素的比较?与改进》一?文中,介绍?了FASB?,IASC?,以及中国?会计准则中?的要素界定?进行了一个?比较。认为?在主要的会?计要素界定?上,除了名?称有一点区?别之外实质?内容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最不同?的地方在于?关于利润的?计量,我国?是借鉴FA?SB强调了?流转收入过?程理论,强?
调了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因果关系。?而IASC?则是强调了?净流入利润?。当然最后?行全面收益?的角度看,?利润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只是具?体科目表示?的意义有一?些不同。 ?
在?此基础上唐?国平讨论了?将会计要进?行分类,分?成基本会计?要素、次要?素和之要素?。在此基础?上对应当指?出,作为财?务报表理论?基础的要素?,既可以是?处于同一层?次的要素(?如资产负债?个表),也?可以是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等?);既可以?是某一单一?内容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也?可以是几项?不同内容的?要家的组合?,如原来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就是以?所有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内容的次?、支要素为?基础的。 ?
? 六、《?对会计理论?研究“事项?法”的再认?识》 李桂?荣在《对会?计理论研究?“事项法”?的再认识》?一文中,介?绍了事项法?的一些基本?内容,比较?了事项法和?现行的价值?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指出事项法?和价值法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对于?事项法未来? 发展的一?种期望。主?要内容如下?:会计要素?的比较与改?进》一文中?,介绍了F?ASB,I?ASC,以?及中国会计?准则中的要?素界定进行?了一个比较?。认为在主?要的会计要?素界定上,?除了名称有?一点区别之?外实质内容?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最不同的地?方在于关于?利润的计量?,我国是借?鉴FASB?强调了流转?收入过程理?论,强调了?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因果?关系。而I?ASC则是?强调了净流?入利润。当?然最后行全?面收益的角?度看,利润?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只是具体科?目表示的意?义有一些不?同。
在此基?础上唐国平?讨论了将会?计要进行分?类,分成基?本会计要素?、次要素和?之要 ?
素。在?此基础上对?应当指出,?作为财务报?表理论基础?的要素,既?可以是处于?同一层次的?要素(如资?产负债个表?),也可以?是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等);?既可以是某?一单一内容?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也可以?是几项不同?内容的要家?的组合,如?原来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就是以所有?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内?容的次、支?要素为基础?的。
?
?六、《对会?计理论研究?“事项法”?的再认识》? 李桂荣在?《对会计理?论研究“事?项法”的再?认识》一文?中,介绍了?事项法的一?些基本内容?,比较了事?项法和现行?的价值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指出?事项法和价?值法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对于事项?法未来 发?展的一种期?望。主要内?容如下》 ?刘海丹《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的比?较和选择》? 中论述了?经济收益观?与会计收益?观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已实现?收益与全部?收益的差别?
(2?)历史成本?与现时价值?的差别.读?了这篇文章?我认为会计?收益的改进?的方向就是?将历史成本?和现实价值?能够合理的?区分,即在?会计实现利?润中要鉴别?哪些是物价?变动导致的?利润,哪些?才是企业获?得资本保全?后的经济补?偿。
?
?八、《回首?千年话沧桑?—公元11?—20世纪?会计发展述?评》 结合?田老师的课?程和郭道扬?《回首千年?话沧桑—公?元11—2?0世纪会计?发展述评》?,我们对会?计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了?一个直观理?性的认识,?会计不仅仅?是重复的实?务操作,它?的理论发展?更是众多学?者,会计大?师,和实务?工作者实践?和思考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
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会计从?单纯的复式?簿记发展到?一门学科,?会计学不断?地在丰富和?发展着自己?,使自己更?加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需要。 ? 毫无?疑问,14?世纪数学家?卢卡?帕乔?利的《簿记?论》在会计?学的发展历?史中起着划?时代的作用?,世界范围?内从此产生?了一个大家?公认的会计?理论,会计?的发展也进?入了近现代?,之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诞生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与?会计相关或?者说是从会?计学发展演?变而来的理?论。20世?纪头30年?,会计实现?了从簿记论?向会计学的?发展转变,?企业也开始?重视会计的?作用,会计?也被认为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历史转?变中法约尔?和泰勒功不?可没,前者?认识到财务?会计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后者则?是推动成本?会计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会?计从微观走?向宏观,会?计电算化的?实现极大提?高了企业会?计的工作效?率以及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的大?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造就了?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的趋同。?会计也在这?个世纪有了?有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而会计?准则的建设?也具有关键?性作用,把?会计规范形?成与会计理?论建设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会计准?则不仅具有?技术规范特?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系统?性及法定性?。这也被认?为是20世?纪会计最重?大的变革。?
?中国的会计?在封建社会?曾今一度领?先世界,明?朝中后期开?始衰弱,由?于社会制度?和历史原因?,在会计辉?煌发展的2?0世纪似乎?没有中国的?声音。但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融入世界,?中国的会计?研究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相信在2?1世纪,中?国的会计理?论也会影响?整个世界。?
?九、《如何?评价美国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葛家?澍先生的这?篇论文向我?们简略地介?绍了FAS?B财务会计?框架的优点?创新之处以?及一些瑕疵?。给我映像?最深的是F?ASB关于?全面收益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的?层次框架。?至于葛家澍?先生提出的?财务会计框?架的缺点有?一些是表述?上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出?于严谨学术?的需要,我?们相信未来?FASB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