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通信网的基本结构
通信网的基?本结构
二、通信网的基本结构?
任何通信网络都具有信?息传送、信息处理、信令机制、网络管理功?能?。因此,从功能的角度看,一个完整的?现代通信网?可分为相互?依存的三部?分:业务网、支撑网、传送网。?
(一)业务网
1)功能:业务网负责向用户提供?各种通信业?务,如基本话音?、数据、多媒体、租用?线、**(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等。
2)构成一个业务网的主要?技术要素包?括网络拓扑?结构、?交换节点设备?、编号计划、信令技术、路由选择、业务类型、计费方式、服务性能保证机制?等。
例 单选题:
下列哪个技术要素是构?成业务网的?核心要素()?
A.网络拓扑结构? B.交换节点设备? C.路由选择 D.业务类型
正确答案是:?B
(二)支撑网
掌握功能和分类?
支撑网为保证业务网正?常运行,增强网络功?能,提高全网服?务质量而形?成的传递控?制?监测及信令等信号的?网络。?
支撑网负责提供业务网?正常运行所?必需的信令?、同步、网络管理、业务管理、运营?
管理等功能,以提供用户?满意的服务?质量。?
支撑网包含同步网、信令网、管理网三部?分。?
例:通信网中常说的支撑网?包括?( )、同步网和管理网。?
A.信令网
B.数字数据网 ?
C.传输网
D.互联网
答案是:A(2007年一级建造师??考试真题)
(三)传送网
1)传送网为各类?业务网、支撑管理网提供业务信?息传送手段?,负责将节点?连接起来,?
并提供任意两点之间信?息的透明传?输。?传送网是由传输线路、传输设备组?成的网络,所?以又称之为基础网。?
2)功能:具有电路调度、网络性能监?视、故障自动切?换等相应的?管理功能。?
3)构成传送网的主要技术?要素?有:传输介质、复用体制、传送网节点技术?等。
传送网节点:?
a)其中传送网节点主要有?分插复用设?备(?ADM)和交叉连接设备(?DXC)两种类型,它们是构成?传送网的核心要素。?
b)传送网节点之间的连接?则主要是通?过管理层面?来指配建立?或释放的,每一个连接??需要长期维持和相对固?定。?
三、通信网的类型及拓扑结?构?
(一)通信网的类型?
(二)通信网的拓扑结构?
在通信网中,所谓拓扑结?构是指构成?通信网的节?点之间的互?连方式。?
基本的拓扑结构有:网状网、星形网、环形网、总线?型网、复合型网等。?
要求掌握每一种拓扑结?构的拓扑形?状、优点、缺点、?使用场合,重点是掌握使用场?合。
1)具有N个节点的完全互?连的网状网?需要有?1/2?N?(N一1)条传输链路。?
2)具有N 个节点的星形网共需?(N一1)条传输链路。?
3)具有N个节点的环网需?要?N条传输链路。环网可以是?单向环,也可以是双?向?环。
1( 网状网:
.优点:线路冗余度大,网络可靠性?高,任意两点间?可直接通信?;?
.缺点: 线路利用率低?(N值较大时传输链路数?将很大?),网络成本高,另外网?
络的扩容也不方?便,每增加一个?节点,就需增加?N条线路。?
.适用场合:通常用于节点数目少,又有很高可?靠性要求的?场合。?
如图1电信网的基本结?构?
2(星形网又称辐射网?
.优点:与网形网相比,降低了传输?链路的成本?,提高了线路??的利用率 .缺点:网络的可靠性?差,一旦中心转接节点发生?故障或转接?能力不足时?,全网的通信?都?
会受到影响。?
.适用场合:在传输链路费用高于转?接设备、可靠性要求?又不高的场?合,以降低建?
网成本。?
3(复合型网
.结构:是由网状网和星形网复?合而成的。它以星形网?为基础,在业务量较?大的转接交?换?
中心之间采用网状网?结构?.
.优点:兼并了网状网和星形网?的优点?。整个网络结构比较经济?,且稳定性较??好。
.适用场合:规模较大的局域网和电?信骨干网中?广泛采用分?级的复合型?网络结?构。
4(总线型网属于共?享传输介质型网络? ?
.结构:网中的所有节点都连至?一个公共的?总线上,任何时候只?允许一个用?户占用总线?发?
送或接送数据。?
.优点:需要的传输链路少,节点间通信?无需转接节?点,控制方式简?单,增减节点也?很方?
便;
.缺点:网络服务性能的稳定性??差,节点数目不宜过多,网络覆盖范?围也较小。?
.适用场合:主要用于计算机局域网?、电信接入网?等网络中。?
5.环形网
.结构:网中所有节点首尾相连?,组成一个环?。?
.N个节点的环网需要?N?条传输链路。环网可以是?单向环,也可以?是双向环。?
.优点:是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双向自愈环?结构可以对?网络进行自?动保护;?
.缺点:是节点数较多时转接时?延无法控制?,并且环形结?构不好扩容?。?
.适用场合:目前主要用于计算机局?域网、光纤接入网?、城域网、光传输网等??网络中。
范文二:第2章 卫星通信网结构
第二章 卫星通信网结构
卫星通信网提供三种用户之间的连接链路:点到点,点到多点,多点到点。 l点到多点传输,用于视频和数据广播(GPS 等) 。由上行主站发往卫星, 再由卫星转送到其覆盖范围的每个接收用户。
l多点到 点是对 广 播系统 的接收站 赋予发送信息的能力, (DVB-S2, DVB-RCS ) 。
l网状网提供点到点的连接,支持交互式业务。
lVSA T 数据网采用星形结构,中心站和各小站间的链路是双向的。
2.1 网络结构简介
2.1.1 网络分类
网络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按交换方式分,按拓扑结构分,按地理 位置 范围分等。
常 用的 计算机 网络的 基本 拓扑结构有:总线 形 、 星形 、环 形 、树 形 、 网状网 和 不规则 形。
1) 总线 形结构
图 2-1 总线 形结构网络
n通信网络 只 是传输 媒体
n 成本低 n 分 散控制
n 结构 简单 , 可靠性好
n 各结点 共 用 总线 ,广播式传输 n 扩充性好 , 增减 结点 容易 n 总线长度 有 限
2) 星形结构
图 2-2 星形结构
n 集 中 控制 ,中心交换 节 点 功 能 复杂 , 但 其 他 通信 节 点 负荷相 对 较轻 n 建设成本较大 , 可扩展性好 n 所 有结点 与 中 央 结点连接 n 结构 简单、控制简单 n 结点 出现故障易 于 隔离 n 中 央 结点的 可靠性致关重要 3) 环 形结构
图 2-3环 形结构
n 由 一组 转发 器 通 过 点对点连接 成环 路构 成 n 分 散控制
n 单 个 节 点的 故障 有 可 能 波及全 网
Central server
n 各结点 共享环 路
n 采用 令牌控制 , 重负载时吞吐量较大 4) 总线 结构
图 2-4总线 结构
5) 网状网
图 1-5网状网
n 端 结点之间 存在 多 条 通路, 需选择 路 径 n 可靠性高 n 通信 控制复杂
2.1.2 网络协议层次化
在 通信 过程 中 必 须遵守事先 规 定 好 的 规则 , 即 网络 协议 。
国际标准化 组 织 于 1979年公布了开放 系统互连 参考模型 OSI 。 OSI 模型 分 为 7层 ,如 图 2-6所 示 。 在 同 一 个结点上, 下层为 上 层 提供 服 务, 在 两 个结点之 间,对等 层 之间通 过 该层协议进 行通信。
优 点
n 简 化了协议 , 便 于 实 现、 调试 和 维护
n 各 层 相 互 独立 , 某 一 层 只需 知道下 一 层 通 过 接 口 所 提供的 服 务, 而
不需
了解 其 实 现 的 细 节
n功 能的 追加 和 变更 , 限 定 在相关 的 层 中, 使得 功 能 扩充 比 较 灵活 n结构上 可 分 割开 ,各 层都 可 以 选则 最适合 的 实 现 技术
图 2-6 OSI参考模型
两 个系统间的数据 在 网络中的传输如 图 2-7所 示 。
图 2-7 OSI中的数据 流
2.2 卫星通信网的一般特性
?面 向连接 与 无 连接
面 向连接的通信由 3个 过程组成
1) 建 立 连接
2) 传输数据
3) 撤消 连接
无 连接的通信 在 传输数据之 前 不需要建 立联 系,发送方 可 以随 时 发送数据, 但 数据中 要 携带目 的地的地 址 ,网络按 照目 的地地 址把 数据传送到 目 的地。
2.2.1 专用带宽业务
卫星发 展 初期 , 一 般为 每 一 业务的传输分 配 一条 固定 的卫星链路, 在 通信 期 间, 所建 立 的连接链路 始终保 持 不 间 断 。 这 种 固定 的 专 用 带宽 分 配 链路传输的 速 率始终 不 变 。
2.2.2 电路交换业务
所 谓 电 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 ) , 就 是 在 两 通信 端 之间 建 立 一条 专 用的 (dedicated ) 实际 物 理通路路 径 。 此 路 径 由发送 端 开始 , 一 站 一 站往 目 的 端 串 联 起来 。 一 旦 建 立两 端 之间的 联 机 后 , 它将 一 直 维 持 专 用状 态 (即 他 人 无 法 使 用) , 直 到通信结 束 之 后 , 这 条 专 用路 径 才停止 使 用, 并让 出 供 他 人继续 使 用。 目前 的 电话 与 电报 交换系统 就 是 使 用 这 种 技术 。
图 2- 8 电 路交换的 工作 模 式
电 路交换方式 属 于 预 分 配 电 路 资源 系统, 即 在一 次 接 续 中, 电 路 资源预 先 分 配 给 一 对用户 固定使 用, 不 管 在 这 条 电 路上 实际 有 无 数据传输, 电 路 一 直被占 用, 直 到双方通信 完毕拆除 连接 为 止 。
电 路交换方式是 从 一 点到 另 一 点传 递 信息的 最 简单 的方式。 电 路交换方式是 基 于 电话 网 电 路交换的 原 理, 即 当 用户 要 求 发送数据 时 , 交换 机 就 在 主 叫 用户 终 端 和 被叫 用户 终 端 之间接 续 一条 物 理的数据传输通路, 这 种传输通路是双向的 。 图 2-9是 电 路交换的 基本过程 。
时间
图 2-9 电 路交换的 基本过程 。
为 用户分 配固定 的 专 用(带宽 )链路, 但 通 常 用户 只在 有 实际 通信 需 求 时 , 才 需要 资源 , 因此 这 种方式 不 经济 。
卫星通信网中, 地 球 站对 呼叫请求 的 响应将直 接传送到 电话 用户 或 公 用 电话 网(无 星上交换) 。
电 路 作 为 系统 容量 资源 , 对 应 一 个频 带 或 一 个 时 隙 , 实 行按 需 分 配 。 图 2-10是各类地 球 站的卫星 电话 网 示 意 图 。
图 2-10
优点
传输的 实 时性好 , 适合实 时性要 求 高 的交互式信息的传输。
缺点
n线 路的 利 用 率比 较低
n不 适合 少 量 的 突 发 性 数据的传输
n要 求 收发双方 不 “ 忙 ” ,有 相 同 的数据传输 速率
n不 能 完 成 编码格 式 、 通信 规程 等方 面 的转换
n中间结点 不 具备差错 控制 能力
n当 网络通信 量 很 大时 , 会 使 线 路的连接 失败
l在 NGEO 系统中, 呼叫 是通 过 多个卫星和星 际 链路的连接 实 现 , 考 虑 到用户 和卫星之间的 相 互 运动 , 需要 进 行卫星之间的 切 换, 更加 复杂 , 在 卫星通信 系统中, 呼叫 建 立 的 时 间通 常 达 10s 。
2.2.3 分组交换业务
l分 组 交换方式是 把 要 传输的 报文 分 成 若干 个小的数据 块 , 称 为 分 组 , 然后 以 分 组 为 单位 按 照 与 报文 交换 同 样 的方 法 进 行传输。 为了使得 信息的 可靠 传输 和 处 理, 信息 流 在 信 源 端 被封装 成 分 组时 , 要 加 上 “ 报头 ” , 在 接收 后 , “ 报头 ” 被去掉 。 TCP/IP成 为 分 组 数据网的主 流技术 , A TM 也 是 一 种分 组 交换业务。 l特点
1) 出现 误码后 , 只重 发有 误码 的分 组
2) 在 接收 下 一 个分 组 的 同 时 , 就 可 以 转发上 一 个分 组 ,提 高 了 吞吐量
3) 由于分 组 比 较 短 , 可 以 存 储 在 内 存 中, 减 少 了 存 储 时 间
4) 技术实 现 比 较复杂
l分组交换分为有两种基本形式:虚电路(VC , virtual circuit )和数据报方 式(DG , data gram) 。
一 .虚 电 路方式
虚 电 路方式, 是 一 种 面向连接 的 技术 , 它 与 电 路交换有 相 似 之 处 , 即 虚 电 路的连 接 也 有连接的 建 立 和 清 除 过程 , 但 不 是 物 理链路 的连接, 而 是由 虚 电 路 号 所 标 识 的 逻辑 信 道 的连接, 交换 节 点 根 据分 组 标 识 进 行路由。 在 传送 过程所 有的分 组 将 沿已 建 立 的 虚 电 路传送, 可靠性高 , 虚 电 路方式如 图 2-11所 示 。
图 2-11 虚 电 路方式
二. 数据 报 方式
l数据 报 方式, 无 需建 立 预 先 的连接, 源 终 端 的各数据分 组可 沿彼 此 独立 的路 由 进 行传输, 即 每个分 组可 以 沿 不 同 的路 径 通 过 网络, 但可靠性较 差 , 可 以
说 是 一 种 无连接服务 。 分 组 到 达 目 的地的 顺序 可 能 与 发送 不 同 , 还 需要 整序 。 l如 果 数据 报 方式 可 以 重 新排序 , 并 向 入 节 点 申 请 重 发 丢 失 的分 组 , 也 可 以 提 供 面 向连接的 服 务。
图 2-12 数据 报 方式
l分 组 交换网 具 有如 下 特 点:
(1)分 组 交换 具 有多 逻辑 信 道 的能力, 故 中 继 线 的 电 路 利 用 率 高 ;
(2) 可 实 现 分 组 交换网上的 不 同 码 型 、 速率 和 规程 之间的 终 端 互通 ;
(3)由于分 组 交换 具 有 差错 检测 和 纠正 的能力, 故 电 路传送的 误码 率 极 小 ;
(4) 分 组 交换的网路 管 理 功 能 强 。 经济 性 能 好 。 此 外 , 分 组 交换能 与 公 用 电话 网 、 用户 电报 网 及 其 他 专 用网互连 也 是分 组 交换网的 优 点。
2.2.4 ATM 简介
A TM 即 异步 传输 模 式, A TM 是 一 种 快 速 分 组 交换 技术 , 因 为 A TM 中的分 组 被称 为 信 元 ,如 图 2-13所 示 , 所 以 也叫 信 元 交换。
图 2-13 ATM 信 元 (53字 节 )
一 . 同 步 传输
采用 时 分多路 复 用,传输 介质 被 划 分 为 多个信 道 , 同 时 传送多路数据,如 图 2-14所 示 , 所 有信 道 平均 分 配 介质 带宽 若 某 路数据 较 少 , 可 能 造 成 信 道 空闲 , 浪 费 了带宽 资源 。
图 2-14 ATM 同 步 传输
二.异步 传输
采用 时 分多路 复 用, 根 据 需要 来 分 配 信 道 ,每个信 道 分到的 带宽 不 同 一 个信 元 占 据 一 个 时 隙 , 通 过 信 元 头 部 的 控制 信息 区 分信 道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介质 带宽 , 如 图 2-15所 示 。
图 2-15 ATM 异步 传输
三 . A TM 的 逻辑 连接
A TM 先 建 立 一条 虚 连接的通路,再发送数据, A TM 可在 两 个 层 次 上 建 立 虚 连接, 一条 链路上 可建 立 多 条 虚 路 径 ,用 虚 路 径 标 识 (VPI)区 分信 元 头 部 有 VPI , 用 以 表 示该 信 元 属 于 哪 个 虚 路 径 , 同 一 信 元 的 VPI 在不 同 链路上 可 以 不 同 。 图 2-16是 虚 路 径 下 的 虚拟 通 道 。
图 2-16 虚通道是虚路径下的虚拟通道
一条 虚 路 径 中 可 以 包含 一条 或 多 条 虚 通 道 , 用 虚 通 道标 识 VCI 区 分, 每 条 虚 通 道 是 一条 逻辑 信 道 ,传送 一 路信息信 元 头 部 有 VCI , 同 一 信 元 的 VCI 在不 同 链路上 可 以 不 同 ,如 图 2-17所 示 。
图 2-17.
四. 信 元 的传输
信 元 的 头 部 都 含 有 VPI 和 VCI 。 具 有 相 同 VPI 和 VCI 的信 元 在 同 一 个 虚 路 径 中的 虚 通 道 中传输,信 元 中的 VPI 和 VCI 在 每 段 链路上 可 以 是 不 同 的。 A TM 交换 机 按 照 在建 立 虚 连接 时 创 建 的路由 表 , 把 输 入 端 信 元 的 VPI 和 VCI 改 为 输 出端 的 VPI 和 VCI 。
虚 路 径 和 虚 通 道 是 逻辑 上的信息传输通路, 在 物 理链路上信 元 是 串 行传送 的, 逻辑 上的多通路是通 过复 用 技术实 现 的,每个信 元 头 部 的 VPI 和 VCI 决 定 了该 信 元 属 于 哪 条 逻辑 通路。
图 2-18 虚 路 径、 虚 通 道 与 信 元 之间的 关 系
2.2.5 卫星 ATM
卫星 A TM 网 要 解 决 的主 要 技术 问题 是卫星通信网 与 A TM 网的互连互通, 最终使 卫星网 成 为 全 球 通信网的 一 个 无 缝 、 可 互 操 作 的 部 分, 因 而 , 规 范网络结 构 、 标准 空 中接 口以 及与 A TM 兼 容 的网络 协议 是 解 决问题 的 关 键 。
卫星 A TM 网结 合了 各 自 的 特 点, 它 以 卫星传输 为 手段 达 到 A TM 的交换 及 业 务 要 求 , 又 比固定 A TM 增 加了 移 动 性、 灵活 的网络 及容量 配 置、 更 强 的广播能 力和 更 广的覆盖范围等 特 点。
l 卫星 A TM 网络 体 系分 为两 种:
(a) 用于卫星 透明 传输的卫星 A TM
(b) 用于 具 有星上交换能力的卫星 A TM 两 大体 系
在 透明 卫星网络中, 在 卫星的 A TM 层 或 以 上 层 次 不 进 行 处 理, 所 有 协议 处 理 都 是 在 地 面 的用户 端 (UT)、关 口 站 (GES)和网络 控制 中心 (NCC)进 行的。 尽 管 没 有星上 处 理和交换 功 能 妨碍 卫星网络和地 面 A TM 网络间的 完 全 融 合 , 但 因 其 具 有 处处 覆盖 、 独 特 的广播 性 能 、 灵活 的网络 配 置 和 容量 分 配以 及 提供 移 动 服 务等 优 点, 使得这 些 体 系结构 成 为了 地 面 高 速 网络的有力 扩展
由于 A TM 传输数据 速率 高 , 接收 终 端必 须使 用 定 向 天 线 。 对于 GEO 卫星的
固定终 端 来 说 使 用 固定 天 线 即 可 , 但 是对于 LEO 卫星, 需要 有 两 个 波 束 的 跟踪 天 线 , 以适 应 卫星的 切 换。 移 动 终 端 也 需要 额外 的 补偿 由于用户 移 动 带 来 的 损耗
图 2-19 ATM 卫星传输网络结构
2.2.5 数据通信和协议
利 用卫星 进 行数据通信, 关 键 在 于 正确 的 协议 和 编码 方 案 。
协议 :是 一 套 保 证 在 两 个 终 端 之间 进 行 码 元 (或 分 组 ) 正确 传输和 判 定 的 规则 , 要 有 出 错 重 传 机制 。
卫星链路 与 地 面 链路 相 比 , 可 能 出现成 串 的 突 发 错误 , 并 由 长 的传输 延 时 , 因此 要 采用 前 向 纠 错码 FEC , 目前最 常 用的是 卷积 码 。
2.2.6 卫星通信系统的服务质量问题
服 务 质 量 (QoS)是网络 在 传输数据 流 时要 求 满足 的 一 系 列 服 务 请求 , 具 体可 以 量 化为 带宽 、时 延 、时 延 抖 动 、 丢 失 率 、吞吐量、 耗费 等 性 能 指 标 。
l我们 关 注 的是业务 在 卫星通信网传输之 前 ,如 何 根 据 它 们 的 特 性 将它 们 区 分, 以便 区 别 的传送, 这 就 是 QoS 解 决 方 案 , QoS 研究 目标 是如 何 有 效 的 为 用户提供 端 到 端 的 服 务 质 量 和 保 证 。 它 无 法 创造 带宽 , 只 是 根 据 需 求 和网 络状 况 来管 理 带宽 。 具 体可 以 量 化为 传输 延 迟 、 抖 动 、 丢包 率 、 带宽 要 求 、 吞吐量、 业务 可 用 性 等 指 标 。 为了解 决 QoS 问题 , IETF 提 出 了下面 几 种 服 务 模 型 和 机 制 :集 成 服 务 和 资 源 预 留 协 议 (IntServ/RSVP)、 区 分 服 务 (DiffServ)、 和多 协议标 签 交换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MPLS) 。 一 . 卫星链路 特 点
l由于地 球 站对 GEO 卫星 仰角 较高 , 与 地 面 微 波 传播 相 比 , 大 气引 起 的 衰落 较轻 微 , 而 且 持 续 时 间 短 , 比 地 面 微 波 传输 要 稳 定 , 一 般 建 模 成 恒 参 信 道 。 l干 扰情况 与 地 面 网 不 同 。地 面 网主 要 受认 为 干 扰 和 不 同 类 型 的 短 期 脉冲 干 扰 ; 而 卫星链路的 干 扰 主 要 来源 于接收 机 内 部 噪声 (偏远 地 区 , 各种 干 扰 少 ) , 它 是由于 当 前 器 件 和 技术 水 平决 定 的 常量 , 可 以 用 增 加 信 号 功 率 的方 法 补 偿 。
l卫星 移 动 通信链路 较 卫星的 固定 通信链路传输 条 件恶劣 。 天 线高度低 , 增 益
也 低 , 而 且 由于 环 境影 响 , 存在 多 径现 象 。
二. 话 音 质 量与 回 波
l 由于链路 距 离长 ,传播 延 时大 , 单 跳 的传播 时 延 就达 到 250毫秒 , 加 上 语音
编码 器 等的 处 理 时 间 则单 跳 时 延 将达 到 350毫秒左右 , 当 移 动 用户通 过 卫星 进 行双 跳 通信 时 , 时 延 将达 到 700毫秒 , 这 是用户 所 难 以 忍受 的。 为了 避免 这 种双 跳 通信 就 必 须 采用星上 处 理 使得 卫星 具 有交换 功 能, 但 这 必 将 增 加 卫 星的 复杂度 , 不但增 加 系统 成本 , 也 有 一 定 的 技术 风险 。 长 的 延 时 对 电话 业 务有 影 响 。
l 卫星通信中, 长 的通信 时 延 会 带 来 回 波 干 扰 的 问题 。
l 在 二 线 传输的 两 个方向上 同 时 间 、 同 频 谱 地 占 用 线 路, 在线 路上 两 个方向传
输的信 号 完 全 混 在一 起 , 本端 发信 号 的 回 波 即 成 为 本端 收信 号 的 干 扰 信 号 , 利 用 自 适 应 滤 波器可 抵 消 回 波 以 达 到 较好 的接收信 号质 量 。 卫星通信中 回 波 产生 原 理如 图 2-20所 示 。
l 二 线制 是 电源 和信 号 输 出 都 由 两 根 线 来完 成 , 一 根 是 电源 的 正 , 另 一 根 即
做 电源 的 负 又 做 信 号 的输 出 。 回 波 抵 消 是 二 线全 双 工 通信中 一 个 不可 忽略 的 问题 , 在 二 线 双 绞 线 传输中,由于 存在 两 个方向上 同 时 工作 于 一 个频 带 , 加 上接 受 端 的 阻抗 不 匹 配 的 问题 , 致 使 接 受 端 很 容易 收到 本端 发 射 信 号 的 干 扰 , 因此 需要在 发 射 和接 受 端 之间 加 载一 个 感 应 线 圈 , 就 是 一 个 回声 消 除 器 。
图 2-20 卫星通信 线 路 产生回 波 干 扰 的 示 意 图
三 . 卫星和链路的 可靠性
l 卫星的 可靠性 是卫星通信系统的 决 定 因 素 ,卫星的 可靠性 是 比 较高 的,卫星
采用 高 质 量 的 部 件 (宇航级 ) 、 足 够 的系统 储备 和 冗余 设计 , 当 卫星 正确入 轨 ,卫星的 可靠性可 达 99.99%。
l 通信链路的 可靠性可 以 用能提供 服 务的 时 间 百 分数 给 出 (也称 可 用 度 ) , 图
2-21给 出 了 每 年 中 断 小 时 数 与 给 定 的有 效 性 之间的 关 系 曲 线 。 对于 固定 卫星 业务,链路的 可靠性 典 型 值 为 99.9%。对于卫星 移 动 业务,由于 移 动 环 境 造 成 的多 径 和 直 射 电 波可 能 被 阻挡 , 而 且 NGEO 星 座 的 移 动 和 切 换, 会 使得 链 路 可靠性 降 低 。
图 2-21
卫星通信中 断 的 原因 :
一 般 不 是 硬件 的 失 效 , 而 是由 雨季 的通信中 断 和 射 频 干 扰 造 成 。
提高可靠性的措施:
l卫星上系统 备 份 是 非 常重要 的, 关 键 子 系统 都 采用的是 100%备 份 。
l定期 的 检测 , 以 防 止 主 设 备 和 备 用 设 备 都 失 效 。
l地 面 链路提供 高可靠性 , 应 能提供 不 同 路由的 选择 。
例如:
l嫦娥 一 号 卫星发 射 需要 的 国 内 外 3个 测 控 网 近20个 测 控 站 、 船 和多个数据 处 理交换中心, 如 何 保 持 联 系 畅 通 ?绕月探 测 工 程 测 控 系统 租 用 了 4颗 通信 卫星, 并 开 设 了 中心 与 各 测 站的 80余 条 通信链路。
2.3点-多 点网络
2.3.1视频广播
点 -多点的广播网由 一 个发送地 球 站(上行站)和 众 多 单 收站 组成 ,网络 覆盖 简单 , 而 地 面 点 -多点广播(例,有 线 电 视网) 需要建设复杂 的地 面 网络。 GEO 卫星 一 个转发 器可 以 转发 一 个 或 多个 载波 ,用于 电 视 节 目 分 配 。 一 般 星 上采用 ku 波 段 实 现 广播, 不 能采用 C 波 段 , 因 为 地 面 中 继 站 一 般 采用 C 波 段 , 如采用 C 波 段 进 行 大功 率 转播, 会 对地 面 C 波 段 中 继 站 造 成 干 扰 。
l在 上 世纪 90年 代 提 出 的 DVB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数 字 视频广播) 标准 提供 了 一 套 完 整 的 适合 于卫星 、 电 缆 和地 面 等传输 媒 介 的数 字 电 视广播系统 规 范。 它 采用 MPEG2-TS 传输 流 小 包 作 为 “ 数据 容器 ” , 不但可 传送 压缩 的 图 像 、 声音 , 还 提供 了 对数据传输的 良 好 支持, 可 以 在 数 字 电 视广播信 道 上传输数据业 务。
利 用 基 于 DVB 的卫星 宽带 网络 实 现 数据传输, 系统用户 端 接收 机 价 格 较 低 , 且 能 够 实 现 数据业务和 电 视业务 集成 , 相 比 其 它 卫星数据传输系统 更 具 有 吸 引 力。 目前 , 全 球 已 经 普遍 采用 DVB-S 作 为 卫星数 字 视频广播 标准 。
早 期 的卫星 DVB 系统 只 支持 DVB-S 单 向广播业务。 整 个系统由用户 终 端、 地 面 主站和卫星 组成 , 为了 支持用户 请求 等信息的传送, 在 用户和主站之间 可 以 采用地 面 通信 线 路(如 电话 线 路) 建 立 回 传通路。
主站中通 过 网 关负 责 经 过 卫星链路的业务和 来 自 用户 反 向链路数据的 选 路, 并完 成 数据链路 控制、 数据 封装 、 信 道 分 配 等 功 能。 IP 分 组 经 网 关 封装后 , 经 过 加 扰 、复 用 以 及 调 制 ,发送到卫星信 道 。用户 终 端 装 置则 由接收 天 线、机 顶 盒 、 PC 机 等 组成 , 执 行 解调 、 解 扰 、 解 复 用 、 IP 分 组重组及 内 部 寻 路等 操 作 。
l 在现 有的 DVB 技术 中是 利 用 MPEG-2(一 种视频 压缩 编码 标准 ) 技术 来 实 现 数 字 卫星广播 功 能的, 而 DVB 技术 已 经 发 展 了两 代 , 早 期 的 DVB 系统由于 其用户 请求 信息 必 须 通 过 地 面 线 路传送, 因 而 系统是采用 单 向传输方式 工作 的。 目前 所 研 制 的系统 为 第 二 代 DVB 系统。 在 该 系统中,用户 以 可 变速率 访 问 信 道 (由用户 终 端 到中心站,通 过 卫星链路) , 并 同 时 具 有 话 音 通信 功 能。 在图 2-22中 给 出 了 日 本 NTT 无 线 实 验室 提 出 的 组 网方 案 。
图 2-22 基 于 DVB 的 IP 卫星通信系统结构
2.3.2数据 广播
由卫星支持的 一 种数据通信系统如 图 2-23所 示 , 是 一 个点 -多点系统,上行 站的数据 来 自 中心站数据 库 服 务 器 , 然后将 数据 装 配为 分 组 , 分 组 数据由上行站 发往卫星, 然后 由卫星向地 面 单 收站广播, 数据按地 址 由各 自 的接收 机 接收, 也 可 进 入 地 面 数据分 组 交换网,例如 Internet 。
图 2-23
l卫星数据 IP 广播 是通 过 UDP 协议 将 数据 打 包 送上卫星,再通 过 卫星 下 发 至 接收 端 。接收 端 使 用 指 定 的 PC 卡 /接收 机 和 相 应 的接收 软 件 即 可 接收。 IP 广播是 基 于 新 一 代 的卫星数据广播方式, 需要 占 用 专 门 的 IP 频 道 资源 。
卫星 IP 数据广播每个通 道 的数据传送 速率 可 达 1Mbps , 甚至 更 高 , 可 以 在 实 时 传输 高 清 晰 度 的数 字 视频信 号 的 同 时 传输 远 程 教学 所需 的其 他 多 媒体 信息, 完 全 能 够 满足 远 程 教学 对 带宽 的 要 求 。 由于 是基 于广播 方式传输, 其 带宽 不受上 网 人 数的 制约 , 每个 用 户都能拥 有 同样 的带宽, 不同于现在 Internet 的数据 广 播 。 IP 数据广播 不 同 于视频广播, 它将 根 据 需要 , 把 卫星上的转发 器 带宽 分 成 许 多 份 ,每 一 份 叫 一 个 IP 通 道 ,能 够 用于传送 一组 类 型 的数据 内 容 , 可 以 是 计 算机 网站信息,多 媒体 数据等。 IP 数据广播 目前 在 我 国 基本 上是 单 向, 即 只 能 接收, 也 可 以 是双向, 即 学校 或 家庭 利 用地 面 卫星 天 线 和双向 设 备 在 接收信 号 的 同 时 能 够 向卫星发 射 数据信息。
l交互式卫星广播系统
早 期 的 DVB 系统由于是 单 向广播方式, 在 操 作 性 和通信 质 量 等方 面 存在 很 大 缺陷 , 因此 , 欧洲 电 信 标准协 会 ETSI 发 布了 交互信 道标准 ,通 过 专 用的双向 交互信 道 , 可 以 构 造 基 于 GEO 卫星的交互网络。
在 系统中, 从 业务提供 者 到用户之间是 一条单 向的广播信 道 ,采用 DVB-S 标准 ,用于传输 视频 、 音 频和数据。 为了 做 到用户和业务提供 者 之间的信息交 互, 又 在 两 者 之间 定 义 了 一条 双向的交互信 道 , 从 用户到业务提供 者 的 为 回 传交 互路 径 (Return Interaction Path) , 用于发送 请求给 业务提供 者 、 应 答 或 传送数据 ; 从 业务提供 者 到用户的 为前 向交互路 径 (Forward Interaction Path) , 这 条 路 径可 以 嵌 入 到广播信 道 中, 在一 些 简单 系统中 也 可 以 省 去 这 条 信 道 , 直 接采用广播信 道 发送数据到用户。
2.3.3 点-点网络
卫星通信 为实 现 点 -点到通信网络, 必 须 采用多 址技术 , 常 用多 址技术 有 FDMA, TDMA, 和 CDMA 。
一 . 网状网
卫星网状网能提供 若干 条 链路 以 连接 不 同 位置 的多个地 球 站, 在 N 个地 球 站 之间的 最 大可 能的链路数 为 N(N-1)/2。
二. 多种数 字 业务
点 -点卫星链路 可 用 复 用的方 法 综 合 各种数 字 业务, 包 括 电话 、 会 议 电 视和 广 域 网数据。
复 用 技术 有:时 分 复 用 、 统 计复 用 、 快 速 分 组 交换 、 帧 中 继 和 A TM 交换。 卫星 非 常 适合为 不 同 地 域 的 大 型 计算机 系统 或局 域 网连接 而 构 成 W AN 。 利 用卫星和地 面 网的点 -点链路 可 以 组成 星形 、 网状和 环 形网拓扑结构。 与 地 面 链路 相 比 ,卫星链路 容量 小, 成本较高 , 一 般 可 作 为 地 面 链路的 备 份 。 2.3.4. VSAT网
VSA T 是 V 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的 缩 字 , 直 译 为 甚 小 口 经 卫星 终 端 站。 所 以 也称 为 卫星小数据站(小站) 或 个 人 地 球 站(PES ) , 这 里 的 “ 小 ” 指 的是 VSAT 卫星通信系统 中小站 设 备 的 天 线 口 径 小, 通 常 为 1. 2-2. 4米 。 利 用 此 系统 进 行通信 具 有 灵活 性 强 、 可靠性高、 使 用方 便 及 小站 可 直 接 装 在 用户 端 等 特 点, 利 用 VSAT 用户 数据 终 端可 直 接和 计算机 联 网, 完 成 数据传 递 、 文 件 交换 、 图 像 传输等通信 任 务, 从 而 摆脱 了 远距 离 通信地 面 中 断 站的 问题 。 使 用 V SAT 作 为专 用 远距 离 通信系统 是 一 种很 好 的 选择 。
VSA T 系统的 组 网方式 属 于点 -多点和点 -点的网状网拓扑结构。
一 . VSA T 星形数据网
VSA T 星形网,由 一 个中心站(HUB )和多个 远 端 小站 组成 ,如 果 链路是 单 向的, 则 为 广播系统, 可 用于数据发 布 、 新 闻 或 商 业 电 视等。
VSA T 星形网提供中心站 与 多个小站之间的 直 接双向通信, 以 数据业务 为 主, 而 个小站之间的信息交换 没 有 或 很 少 。 小站的信息 只与 中心站 进 行交换, 由 于中心站有 高 的发 射 功 率 和 大 的 天 线 , 因此 小站的 设 备 相 对 简单 , 天 线 口 径 小。 如 果 用于 语音 通信, 意 味着 有 “ 两 跳 ” 的传输 延 迟 , 所 以 星形网 一 般 只 用于数据 传输。
数据通 常 以 分 组 方式 进 行传输和交换。
二. 交互式 VSA T 网状网
网状 VSA T 网的各小站之间 可 以 通 过 卫星 直 接 建 立 通信链路, 单与 星形网 相 比 ,小站的 EIRP 和 G/T值 要高一 些 ,小站的 成本 也 较高 , 更 复杂 。
网状网主 要 用于支持 语音 业务, 避免 了 “ 两 跳 ” 传输 延 迟 。
习 题
范文三:通信网基础-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采用分层具有以下好处:
, 某一层并知道它下面的层是如何实现的,而仅仅需要知道
(即界面)。因此各层均可以采用来实现。
, 当任何一层发生变化时,,上下相邻层则均不受影响。而
且,某层提供的服务可以修改,如果当某层提供的服务不再需要时,可将这层取消。
, 分层结构通过把整个系统若干个,而使通信网的
实现、调试和维护等变得容易。
应用层:规定了应用程序怎样使用互联网。
传输层:应用进程之间的端-端通信
互联网层:负责将数据报送到目的主机。
网络接口层:提供一种数据传送的方法, 将IP地址映射为网络使用的物理地址。
相同之处:都,将庞大且复杂的问题划分为若干个较容易处理的范围较小的问题;各
协议层次的功能大体上相似,;两者都可以,实现世界上不同厂家生产的;都是计算机通信的;都是的概念。
不同之处:,它们都有网络层(或称互联网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但其他的层并不相同;的同时支持和的通信,但是上支持的通信;TCP/IP模型的只提,但在上同时支持通信模式。
51
传输层的两个协议——TCP和UDP,建立在IP上,为支持广泛的应用而提供的“尽力而为”的服务基
础上。
是一个不可靠的的传输层协议,它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协议,只提供在IP的范围外的两种额外服务:和。
在IP的基础上提供可靠的的字节流服务。它使用了;也使用通过分组丢失来,并且能通过拥塞窗口。
TCP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TELNET)
(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SMTP)
(Domain Name SystemDNS)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
52
范文四:第二章 通信网的拓扑结构
第二章 通信网拓扑结构
通信网的拓扑结构是很基本,也是很重要的问题。拓扑结构是通信网规划和设计的第一层次问题。通信网的拓扑结构可以用图论的模型来代表,主要的问题为最短径和网络流量问题。本章还介绍了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及网络优化结构模型。
§2.1图论基础
图论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本节介绍它的一些概念和结论。其基本内
容可参见(1)和(2)。
2.1.1图的定义
例2.1 哥尼斯堡7桥问题;
所谓一个图,是指给了一个集合V ,以及V 中元素的序对集合E ,V 和
E 中的元素分别称为图的端点和边。
下面用集合论的术语给出图的定义:
R 设有集合V 和E ,V={v1,v 2,……,v n }, E={e1,e 2,…… em } ,且V ?V ??→E
则V 和E 组成图G ,称V 为端集,E 为边集。
下面给出图的一些概念:
当e ij =(vi ,v j ) ,称边e ij 和端v i 与v j 关联;
当v i Rv j 不等价于v j Rv i 时,为有向图;
当v i Rv j 等价于v j Rv i (eij =eji ) 时,为无向图;
当V=φ(此时E 必为空集) ,为空图;
自环,孤立点图,重边;
简单图: 不含自环和重边的图称为简单图.
当V ,E 均有限元 ∣V ∣,∣E ∣≠∞时,称为有限图。我们一般讨论的都是有限图,考虑到实数集的不可数性,任何有限图都可以表示为三维空间的几何图形,使每两条边互不相交,而且边均可用直线来实现。但是若要在平面实现则不一定能办到,稍后我们会给出平面图的概念。
子图:若A 的端集与边集分别为G 的端集与边集的子集,则A 为G 的子图。若A ?G ,且A ≠G ,则A 为G 的真子图。特别地,当A 的端集和G 的端集相等,称A 为G 的支撑子图。由端点子集诱导生成的子图.
图的运算:
G1?G2, G1?G2, Gc 等
图的几种表现形式: 集合论定义, 几何实现, 矩阵表示.
图的同构; 权图.
2.1.2图的连通性
对无向图的端v i 来说,与该端关联的边数定义为该端的度数:,记为:d(vi ) 。对有向图:d +(vi ) 表示离开v i 的边数,d -(vi ) 表示进入v i 的边数
对图G=(V,E) ,若|V|=n,|E|=m,则有如下基本性质:
n
1)若G 是无向图 ∑d (v
i =1
n i ) =2m (=2E ) 2)若G 是有向图 n
+∑d
i =1(v i ) =∑d i =1- (v i ) =m
下面定义图的边序列,链,道路,环和圈:
相邻二边有公共端的边的串序排列(有限) (v1,v 2) , (v2,v 3) , (v3,v 4) ,?? (vi ,v j ) ,称为边序列。边序列中,无重边的,成为链(link);若边序列中没有重复端,称为道路(path);若链的起点与终点重合,称之为环(ring); 若道路的起点与终点重合, 称之为圈(cycle)。
任何二端间至少存在一条径的图,为连通图。否则,就是非连通图。对非连通图来说,它被分为几个最大连通子图,即几个“部分”。“最大连通图”指的是在此图上再加任意一个属于原图而不属此图的元素,则此图成为非连通图,如下例:
G=A?B ?C=A+B+C
对于图的连通, 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给予准确的描述:
对于图G 中的任意两个端点u 和v , 如果存在一条从u 到v 的链, 称u 和v 有关系, 容易知道这是一个等价关系; 从而可以将图G 做一个等价分类, 每一个等价分类就是一个连通分支. 连通分支只有一个的图为连通图.
下面举一些图的例子:
(1)完全图Kn :任何二端间有且只有一条边(即直通路由),称为完全图, 其边、端数之间存在固定关系:
m =? n ?n (n -1)
2??=
??2
下面是一个n=5的完全图
(2)正则图:所有端度数都相同的连通图为正则图
d(vi )=常数(i=1,2,?n )
正则图是连通性最均匀的图
d (v ) =
2非正
则d (v ) =3
(3)尤拉图(Euler): 端度数均为偶数的连通图为尤拉图。
E u l e r 图
尤拉图的性质: 尤拉图存在一个含所有的边且每边仅含一次的环.
(4) 两部图
两部图的端点集合分为两个部分, 所有边的端点分别在这两个集合中.
完全两部图Km,n
(5)
2.1.3树:
树是图论中一个很简单,但是又很重要的概念,在图论中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图的定义有多种, 如下面的定义:
1、任何二端有径且只有一条径的图称为树。
2、无圈的连通图称为树.
我们采用第2种关于图的定义方式, 也就是:
树: 无圈的连通图称为树.
树有以下性质:
1. 树是最小连通图,树中去一边则成为非连通图。
2. 树中一定无环。任何二端有径的图是连通图,而只有一条径就不能有环。
3. 树的边数m 和端数n 满足m=n-1
此式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4. 除单点树,至少有两个度数为1的端(悬挂点)
树上的边称为树枝 (branch)
定理2.1:给定一个图T ,若p=|V|,q=|E|,则下面论断等价:
(1)T 是树;
(2)T 无圈,且q=p-1;
(3)T 连通,且q=p-1;
证明:
1)→2),显然;
2)→3),反证:若T 不连通,它有k 个连通分支(k 大于等于2),每个都为
k
树,若第i 个树有p i 个点,则q =∑(p
i =1i -1) =p -k ≤p -2,与q = p-1相矛盾;
3)→1),p=1时,显然。设p ≥2,T 连通,且q=p-1,首先易证T 有悬挂点,不然,q =
定理2.2:若T 是树,则:
(1)T 是连通图,去掉任何一条边,图便分成两个且仅仅两个分图;
(2)T 是无圈图,但添加任何一条边,图便会包含一个且仅仅一个圈。
同时,若无向图满足(1)和(2),则T 是树。
定理2.3:设T 是树,则任何两点之间恰好有一条道路;反之,如图T 中任何两点1p i d ∑2i =1≥1p 2=p ,与q = p-1相矛盾;然后对点数进行归纳即可; ∑2i =1
之间恰好有一条道路,则T 为树。
定理2.2和2.3刻画了树的两个重要特征,事实上定理2.3也为图提供了另一个等价定义。上述两个定理的证明请读者自行完成。
支撑树(Spanning Tree):
考虑树T 是连通图G 的子图,T ?G ,且T 包含G 的所有端,称T 是G 的支撑树。
由定义可知,只有连通图才有支撑树;反之有支撑树的图必为连通图。一般支撑树不止一个, 连通图至少有一个支撑树。支撑树上任二端间添加一条树支以外的边,则形成环(circuit)。支撑树外任一边称支撑树的连枝,连枝的边集称为连枝集或树补(Cotree)。不同支撑树对应不同连枝集。
对非连通图来说,它可以分成K 个最大连通子图,即K 个“部分”,每部分各有支撑树。K 个支撑树的集合形成图G 的主林,其余的边为林补。主林的边数称为图的阶,用ρ表示。主林的连枝数称为空度,用μ表示。有如下关系式: n=n1+n2+?+nk
ρ=( n1-1)+ ( n2-1)+ ?+ ( nk -1)=n-k
μ=m-n+k
例如:
n =11
m =12
k=3; ρ=11-3=8; μ=12-11+3=4
2.1.4割(cut)
割指的是某些子集(端集或边集) 。对连通图,去掉此类子集,变为不连通。对非连通图,去掉此类子集,其部分数增加。
割分为割端集与割边集。
1、割端与端集
设V 是图G 的一个端,去掉V 和其关联边后,G 的部分数增加,则称V 是图G 的割端。去掉几个端后,G 的部分数增加,这些端的集合称为割端集。有的连通图无割端,这种图称为不可分图。
对于连通图, 在众多的割端集中至少存在一个端数最少的割端集,称为最小割端集。最小割端集,其任意真子集不为割集。
最小割端集的端数目,称为图的联结度。联结度越大,图的连通性愈不易被破坏。
2、割边集与割集
连通图G 的边子集S ,去掉S 使G 为不连通,称S 为割边集
在众多的割集中边数最少的割集,称为最小割边集。最小割边集的任一真子集不为割边集。最小割集的边数,称为结合度. 结合度同样表示图的连通程度,结合度越高,连通程度越好。
3、基本割集与基本环(针对连通图讨论)
1)基本割集
设T 为连通图G 的一个支撑树,取支撑树的一边(枝)与某些连枝,定可构成一个极小边割集,此割集称为基本割集。即:基本割集是含支撑树T 之一个树枝的割集。基本割集有n-1个.
下面一个图来理解基本割集.
43
支撑树T={e 1e 6e 3e 4} 连枝:e 2,e 5
则基本割集:(e 1,e 5), (e 6,e 2,e 5) ,(e 3,e 2) , (e 4,e 5)
2)基本环
T 为连通图G 的一个支撑树,G-T 的边集为连枝集。取一连枝可与某些树枝构成环。这种包含唯一连枝的环称基本环。
每个基本环只包含一个连枝---与连枝一一对应,其数目=连枝数,共m-n+1个。
环和运算: 对于集合, 这个运算的意义为对称差运算.
通过环和运算, 由基本割集和基本环可以生成新的环和割集或它们的并集, 事实上可以生成所有的环和割集.
例2.2 通过基本环和基本割集理解基尔霍夫定律.
下面的图理解基本环.
e
连枝集 (e 6,e 7,e 8,e 9)
e 6:c 1={e 6,e 1,e 3,e 2}
e 7:c 2={e 7,e 3,e 4}
e 8:c 3={e 8,e 3,e 2}
e 9:c 4={e 9,e 4,e 5}
2.1.5 图的平面性
图G 若可以在一个平面上实现,除端点以外,任何两条边均无其他交点,则称G 是平面图。当平面图有一个平面实现后,它把全平面分成s 个区域(含包含无穷远点的开区域)。注意一个图为平面图等效于能够在球面上有一个几何实现.
设连通平面图有m 边,n 端,则s=m-n+2,此为著名的Euler 公式。这个性质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或树的性质证明。
m=4,n=4,s=2
定理2.4:简单连通图为平面图的必要条件是:
m<=3n-6 (n="">=3)
上述结论可以推广到有重边和自环的情形
.
重边
证:形成区域至少3边,区域周线上的边数至少3s(不考虑区域共边) ,实际每边均在二区域周线上,最多有2m 边(周线上)。考虑区域共边,有2m ≥3s ,代入Euler 公式得m ≤3n-6.
此为平面图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例2.3 讨论完全图K 5和完全两部图K 3,3的平面性.
定理2.5连通两部图为平面图的必要条件是:
m+4 <= 2n="" (n="">=3)
根据每个平面图G=(V ,E ),可以生成一个对偶图G' 。G 的每个平面对应于G' 的每个顶点,G 中相邻的两个面在G' 中有一些边与G 中的两个面的每一条边界的边相交,如下图所示。但是简单平面图的对偶图可能不再是简单图。
定理2.6 图G 为平面图当且仅当 G 不含K 5和K 3,3或它们的细分图为子图.
2.1.6图的矩阵表示
很多时候,需要将图表示在计算机中,这就有了图的矩阵表示。下面主要介绍关联阵和邻接阵。
1.关联阵
设图G 有n 个端,m 条边,则全关联阵 A 0=[a ij ]n ?m ;
端v i 对应于矩阵的第 I行(共n 行) ;边e j 对应于第j 列(共m 列);
其中:
?a ij =1, 若e j 与v i 关联?
?a ij =0, 若e j 与v i 不关联 在无向图中
?a ij =+1, e j 与v i 关联, 离开v i 在有向图中??a ij =-1, e j 与v i 关联, 指向v i
?a =0, e 与v 不关联j i ?ij
下面是一个例子说明关联矩阵,
例2.4
?v 1??1
???v 21???A 0=?v 3??0????v 4??0
v 10110e 1001110011??0?
1??0?v 2
e 4e 2
v 4e 33
由A 0可以看出:
(1)第i 行非零元个数等于端v i 度数, 每列有两个1;
(2)若第i 行均为0元素,则v i 为孤立端, G为非连通图;
(3)若i 行只有一个非O 元,则v i 为悬挂端;
(4)如果将A 0中每一个列中的任一个1改为-1, 则n 行之和0向量,所以最多只有n-1行线性无关,A 0秩最大为n-1。
将无向图全关联阵A 0 中每一个列中的任一个1改为-1, 再去掉任一行,得到关联阵A ,为n-1?m 阶。A 中的每一个非奇异方阵对应一个支撑树。图G 的支撑树数目可由以下方法得到:
定理2.7(矩阵-树定理)
用A T 表示A 的转置, 无向图G 的主树数目
τ(G) = det(AAT ) ,
注意上面的定理计算的主树数目为标号树的数目; 同时n-1阶矩阵det(AAT ) 可以直接写出, 主对角线的元素为相应端点的度数, 其余位置为-1或0, 而这取决于相应的端点之间是否有边. 例2.5 τ(Kn -2
n ) = n
, τ(Kn-1m-1
n,m ) = mn .
τ(K-2
n ) = n
n 的计算如下:
?n -1-1... -1?
?AA
T
=?-1n -1... ...
??
?-1-1... ... ?
??-1
-1
...
n -1?
?(n -1) ?(n -1)
?10... 0?
?
=?1
n ... 0?? ?... ... ... ... ???10
...
n ??
=n n -2
继续例2.4:
v 1v 2v 3v 4v 1?3-1-1-1?v ?2?-12-10??2-10v 3?-1-13-1?-13-1=8 v ?4?-1
-1
2??
-1
2
共有8种支撑树如下
2. 邻接阵
邻接阵是表征图的端与端关系的矩阵,其行和列都与端相对应。 令G=(V ,E )是m 端,n 边的有向图,其邻接阵 C
=[C ij ]n ?n
其中,C ij =?
?1, 若v i 到v j 有边?0, 若v i 到v j 无边
10100
10000
01101
0??0?1??0?0??
?0
?0?
如: C =?0
?0???0
对于无向图C ij =C ji ,因此是邻接阵为对称阵。
我们可以通过对C 的一些计算,得到图G 的性质。如:计算C 的幂次可得到关于转接径长的一些信息。
若C ij (2)=1则存在k ,使C ik ? Ckj =1,即C ik = Ckj =1,i ,j 之间至少有径,径长为2;若C ij =a,则v i →v j 间有a 条径长为2的径,若C ij =0,则v i →v j 间无径长为2的径;所以, Cij (2)即为v i →v j 间径长为2即转接一次的径数。
n
(2)(2)
C
(3)
=
∑
k =1
c ik ?c kj
(2)
n n
=
∑∑
k =1s =1
c ik ?c ks ?c sj
同理,若C ij (3)=1, 则有v i →v k →v s →v j ,径长为3,即经过二次转接。 由此可得下面结论:邻接阵幂C 之元素表示了二端间转接次数不超过b-1的 径,但是经过转接的端可能重复。
已知图G 的邻接阵C, 需要解决图G 是否连通的问题? 当然通过计算邻接阵C 和C 的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考虑下面的小算法, 它解决同样的问题, 但效率很高.
Warshall 1962
(1)置新矩阵 P:= C; (2)置 i = 1;
(3)对所有的j, 如果P(j,i)=1, 则对k=1,2,…,n P(j,k):= P(j,k)∨ P(i,k); (4) i = i+1;
(5)如n ≥ i转向步骤(3), 否则停止.
本节介绍了图论的简要知识,[1]和[2]介绍了很好的基础知识。[4]介绍了网络优化算法的详尽的和较新的进展。本节内容同时也借鉴[3]的一些结果。某些图论知识在以后应用是会在介绍。
b
§2. 2 最短径问题
上节中介绍的图只考虑了图顶点之间的关联性,本节将要对图的边和端
赋予权值,讨论有权图。权值在各种各样实际问题中有不同的实际意义,如费用,几何距离,容量等等。本节将介绍一些算法,大部分算法可借助计算机实现。
§2.2.1 最短支撑树
给定连通图G=(V,E) ,W(e)是定义在E 上的非负函数,称W(e)为e 的权。T=(V,E T ) 为G 的一个支撑树。定义树T 的权为W (T ) =
∑W (e ) 。最短支撑
e ∈E T
树问题就是求支撑树T *,使W(T *) 最小。下面介绍求最短支撑树的方法。
1) 无限制条件的情况
Prim在1957年提出一个方法,简称P 算法。
图G 有n 端,端间“距离”d ij (i,j=1,2,3,….n) 已给定(若无边则d ij =∞) , 找一个支撑树,使其n-1个边(树枝)的权和最小,步骤如下: P0:任取一端v 1,子图G 1={v1},在G 1到G-G 1中取最小的d ij
v j ∈(G -G 1)
v i ∈G 1
Min
(d ij ) ≡d 12
*
得子图G 2={ v1, v2} P 1:求G 3
v i ∈G 2
v j ∈(G -G 2)
Min
(d ij ) ≡d i 3
*
得子图G 3={ v1,v 2,v 3} …
Pr-2:从G r-1求G r
v i ∈G r -1
v j ∈(G -G r -1)
Min
(d ij ) ≡d ir
*
得子图G r ={ v1,v 2,…,v r } Pr-1:重复P r-2,直至得到G n 为止 例2.5:
v v 1
4
5v 7
G 1={v1} G 2={v1,v 3}
G 3={v1,v 3,v 6} G 4={v1,v 3,v 6,v 7} G 5={v1,v 3,v 6,v 7,v 2} G 6={v1,v 3,v 6,v 7,v 2,v 5} G 7={v1,v 3,v 6,v 7,v 2,v 5,v 4} 则W(T)=15
可以看出, Prim算法第K 步运算,是以G k 作为整体寻找至G-G k 的最短边,每次并入G k 的边总是保持余下m-k+1个中最短的,因此算法终止时,所得的支撑树为最短者(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
从算法始至终止,共进行n-1步,每步从k 个端与n-k 个端比较,须经k(n-k)-1次,可得总计算量 ∑[k (n -k
k =1n -1
-1]=
16
(n -1)(n -2)(n -3)
约为n 3量级。当n 很大时,可借助计算机实现。
另一个算法由Kruskal 在1956年提出:
设G (k)是G 的无圈支撑子图, 开始G (0)=(V,φ) 。若G (k)是连通的, 则它是最小支撑树;若G (k)不连通, 取e (k)为这样的一边, 它的两个端点分属G (k)的两个不同连通分图, 并且权最小。令G
(k+1)
= G+ e, 重复上述过程。
(k)(k)
上面算法的实现过程需要排序算法; Rosenstiehl 和管梅谷提出了另一个算法:
设G 是G 的连通支撑子图,开始G =G,若G 中不含圈,则它是最小支撑树;若G (k)中包含圈,设μ是G (k)中的一个圈,取μ上的一条权最大的边e (k),令G (k+1)= G (k)-e (k),重复上述过程。
上面算法的实现过程需要解决如小问题: 对于一个无向图G, 如何寻找其中的圈? 可以通过搜索图中度为1的顶点而逐步简化.
上面算法的实施过程, 都是一种贪心法原理的应用; 从局部最优的结果中寻找全局最优的结果. 问题如果复杂, 这种方法一般只能找到准最优解.
2) 有限制情况
在许多情况下,不但要求最短支撑树,还要求一些额外条件。有两种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穷举法和调整法。穷举法就是先把图中的支撑树穷举出来,按条件逐个筛选,最后选出最短支撑树。这种方法较直观,但很烦琐。下面讨论调整法。以Esau-William 算法为例(解决一种特定的问题):
问题:
图G 有n 个站, 其中已知v 1是主机,已知各边间距离d ij ,以及各个端站
(k)
(0)
(k)
的业务量F i (i ,j=1,2,…,n ),要求任端至v 1的径边数<>
算法主要思想:
从上图开始(星形树), 采用贪心法原则, 逐步用边e ij (2≤i , j ≤n ) 替换v i
至v 1的边, 为此需要计算转接损失矩阵T =(t ij ) , 每次选用一条边使新树的长度减少最多, 但每次要注意新树是否满足限制条件。实质上,每次都和上次得到的树做比较,看看能否有进展。
步骤:
EW 0:起始,n 个端为n 个部分,邻接阵为全零阵;
EW 1:计算到v 1各个部分的距离D 1i ,和不在同一个部分内的两端之间的边的转接损失t ij
D 1i =min (d 1i )
G v v i 是包含i 的部分
i ∈G i
t ij =d ij -D
1i
EW2:t i *j *=min (t i , j
ij )
测试增加边(i*,j *) 边后是否仍满足条件,若满足,在邻接阵置 a i *j *=1;若不满足,则重复EW 2;
EW3:考虑形成的新的部分,若部分数大于1,返回;等于1,终止; 说明:若t ij >0, ?i , j , 则说明星形树已经是最好。
实例2.6(其中K=3, M=50):
v v v 1
计算T 矩阵:
v 2?0?v 3-9?T =
v 4?-4?v 5?1
-10-55
-2-1103
4
5
-1??-5? -1??0?
t 34=-11 最小,
取边(3, 4)最替换边(3, 1);
如此反复,最后得树为: {(3, 4), (4, 1), (2, 5), (5, 1)} 树长=12
上面的例中, 如果将边(3, 2), (2,1)和(4, 5)的权改为2, 3.5和3.5, 容易得到一个简单的反例, 存在一个树长为11的支撑树, 也满足问题中要求的限制条件,说明上述EW 算法得到的不是全局最优解.
§2.2.2、端间最短径
当网络结构已定,我们需要寻找端间的最短距离和路由。分两种情况: 寻找指定端至其它端的最短径和路由,我们采用Dijkstra 算法; 寻找任意二端最短径和路由, 用Floyd 算法。 1) 指定端至其它端最短径和路由算法:
已知 图G=(V,E) 及d ij ,求端v s 至其它端的最短径和路由,用Dijkstra 算法:
v v 2
由上图可以看出:
直边不一定是最短径,如d s2,其实v s 与v 2间最短径长为3(经v 3转接) 。但可肯定,与v s 相连的直边最小的一个必定为最短径(如e s3) ,其它转接至v s 必不短。因此,算法从始找邻近端, 从v s 最邻近端找起, 每次得一个最短径。
下面我们介绍Dijkstra 算法,暂时不考虑端有权, 对于端有权的情况稍后处理; 首先我们会用到下列计算中的名词:
置定:某端置定即表示得到了至该端的最短径 标值:至该步时的暂时最短径,(置定端可供转接) w i 为v s →v i 暂时的的最短径长 w j*为v s →v i 的置定时的最短径长
Dijkstra 算法步骤:
端点集合V p 表示置定的端点集合, V- Vp 为没有置定的端点集合;
D0 开始置定v s ,w s*=0(v s →v s ),其它端暂置w j =∞( 如果边(s, j)存在, wj = ds,j ) D1 计算未置定端v j 的标值的公式
w j :=min(w j ,w i +dij ), 其中v i ∈V p v j ∈V- Vp D2 取最小值,
w j* = min wj 然后, 置定端v j*∈V p ; 当所有端置定,算法结束. 不然, 返
回D1.
上面的算法没有给出取得最短径的路由, 不过对于路由可以很简单处理. 路由的给出方法可以有许多种, 如前向路由和回溯路由等. 对于Dijkstra 算法, 可以给出回溯路由, 即给出最短径的前一个端点的标号, 而这个端点标号可以在算法D1的更新计算中获得; 每个端点的标号可以由两部分组成, 即距离和前一个端点标号.
例2.6:
v 2
v 4
D 算法计算量:当有个k 端已置定,需做(n-k)次加法,(n-k)次比较以更新各端的暂定值,(n-k-1)次比较求最小值,则总计算量约为
n
∑3(n -k ) =
k =1
3n (n -1)
2
→O (
32
n )
2
对于Dijkstra 算法, 提出若干问题如下: 1 如果端点有权如何处理?
2 如果边的权可正可负, 算法是否仍然有效? 3 算法是否对有向图也适用?
上面Dijkstra 算法中使用的为Label-setting 的方法, 下面介绍一个用Label-correcting 技术的方法, 效率要高许多。
不失一般性,假设是G 一个有向图,用d(i)记从s 至i 的距离,pred(i)记路由s →i 的上一个顶点(回朔路由), A(i)记录从i 出发的所有边的集合。算法如下:
begin
d(s):=0 and pred(s):=0; d(j):=∞ List:={s}; while List ≠ φ do begin
从 List 中去掉一个元素i ; 对每个边(i, j) ∈A(i) do
if d(j)> d(i)+Cij then
begin
for each j∈V-{s};
d(j):= d(i)+ Cij pred(j):=i;
if j ?List, then 将j 并入List; end;
end; end;
上面的算法中没有指明List 的结构, 如果将List 组织为一个队列, 算法效率会更高, 计算复杂度为O(nm), 大约为目前最快的算法, 上面两个算法的解决思路的比较是很有意义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附加一些条件,那么问题便很复杂了。如果边有两个权, 相应的算法就复杂的多, 并且很可能无多项式算法.
2、所有端间最短径算法
Floyd 算法解决了图G 中任意端间的最短距离和路由,并且也采用Label-correcting 的方法。
给定图G 及其边 (i, j)的权d ij (i,j=1,2,3,…,n); F0:初始化距离矩阵W (0)和路由矩阵R (0) ; W (0)=[ Wij (0)] n ?n 其元素:
W ij
(0)
同时 R (0)=[ rij (0)] n ?n
r ij
(0)
?d ij 若e ij ∈E (有边) ?
=?∞ 若e ij ?E (无边) ?0 若i =j ?
(不同于邻接阵)
?j 若W ij (0) ≠∞=?
0 , 其它?
F1:已求得W (k-1) 和R (k-1),求W (k) 和R (k) ; w ij (k)=min[wij (k-1),w ik (k-1)+ wkj (k-1)]
r i , j
(k )
(k ) (k -1) (k -1)
?
(k ) (k -1)
若w i , j =w i , j ??r i , j
F2:若k<>
上面的路由方法为前向路由,容易更改算法使它的路由为回溯路由; 算法要执行n 次迭代, 第k 次迭代的目的为经过端k 转接是否可以使各端之间距离缩短. 从本质上讲, Floyd算法的迭代过程就是保证满足下面的定理成立.
定理2.8 对于图G , 如果w(i, j) 表示端i 和j 之间的可实现的距离, 那么w(i, j) 表示端i 和j 之间的最短距离当且仅当对于任意i, k, j有:
w(i, j) ≤ w(i, k) +w(k, j)
Floyd 算法计算量 : w ij (k)=min[wij (k-1),w ik (k-1)+ wkj (k-1)]中,每定一k 值,求w ij 经1次加,1次比较,求一次迭代为n 2次加,n 2次比较,共n 个迭代,所以其运算量为n 3级; 显然比重复使用Dijkstra 算法效率高,同时存储效率也要高。 对于Floyd 算法, 同样提出若干问题如下: 1 如果端点有权如何处理?
2 如果边的权可正可负, 算法是否仍然有效? 3 算法是否对有向图也适用?
例2.7 给定一个无向图G , 求任意两端之间最少转接次数和路由. 例2.8图有六个端,端点之间的有向距离矩阵如下:
v 1v 1v 2v 3v 4v 5v 6
?0?1??2?∞??∞??7
v 2
90∞∞6∞v 3140522
v 43∞∞08∞
v 5∞71202
v 6∞??∞?∞??7?5??0?
1. 用D 算法求V1到所有其他端的最短径长及其路径。 2. 用F 算法求最短径矩阵和路由矩阵,并找到V2至
V4和V1至V5的最短径长及路由。
3. 求图的中心和中点。
解:
10 2∞ 9 9 8 8 3∞ 1 4∞ 3 3 5∞ ∞ 6∞ ∞ ∞ 7 7 V 1 V 3 V 5 V 4 V 3 W 1=0, 1 W 13=1, 1 W 15=2, 3 W 14=3, 1 W 16=7, 5
2. F 算法
最短路径矩阵及最短路由阵为W 5,R 5 v 2→v 1→v 4有向距离为4
v 1→v 3→v 5有向距离为2
?0913∞∞??023400???104∞7∞????103050??W ?2∞0∞1∞?00050?0=?
?∞∞5027?R =?10?
??003056???∞62805??023406???7∞2∞20????103450???0913∞∞??023400????10247∞???101150??W =?211051∞?1?
R ?110150?1=?
?∞∞5027???003056???∞62805??023406???71621020????113150???091316∞??023420????10247∞???101150??W ?211051∞?2=?
R =?110150?2?
?∞∞5027???003056???762805??223406???71621020????11315
0??
?09132∞??023430????10243∞???101130??W =?211051∞?3?
R ?110150?3=?
?7165027???333056???462805??323306???4132720????31
3
3
5
0???0913210??023434????1024311???101134??W ?21105112?4=?
R =?110154?4?
?7165027???333056???462705??323306???413272
0????31335
0???081327??053435????102438???101135??W ?270516?5=?
R ?150155?5=?
?684027???555056???462705??323306???4
8
2
7
2
0??
??3
53
3
5
0??
3.
Max W 5
ij =(8, 8, 7, 8, 7, 8)
中心为V j
3或V 5
∑W
5ij
=(21, 18, 21, 27, 24, 23) 中点为V 2
j
在实际问题中,除了求最短径外,如当主路由(最短径)上业务量溢出或故障时,需寻求次短径或可用径。次短径指备用径,可用径指一批满足某种限制条件的径(如限径长,限转接次数….)。但这些问题一般没有多项式算法,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某种贪心策略获得近似解.
3、网的中心与中点
如网络用图G=(V, E)表示, 根据Floyd 算法的计算结果可以定义网络的中心和中点.
中心:
对每个端点i, 先求max (w (n ) i , j )
j
此值最小的端称为网的中心,即满足下式的端i*:
m a x (w (n ) (n )
j
i *,j
) =min i
[max j
(w i , j )] 网的中心宜做维修中心和服务中心。 中点:
将“平均最短径长”最小的端,定义为中点,
先计算 s i = [∑w (n ) i , j ], 然后求出s i 的最小值, 相应的端点为中点.
j
网的中点可用做全网的交换中心。
§2.3网络流量问题
网络的目的是把一定的业务流从源端送到宿端。流量分配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网络的使用效率和相应的经济效益。网络的流量分配受限于网络的拓扑结构,边和端的容量以及路由规划。本节及下节中关于流量的内容均在有向图上考虑,并且均是单商品流问题,即网络中需要输出的只有一种商品或业务。通信网络的服务对象有随机性的特点, 关于通信业务随机性特点将在下一章中考虑, 本节中假设网络源和宿的流量为常量.
§2.3.1基本概念
给定一个有向图G=(V ,E ),C(e)是定义在E 上一个非负函数,称为容量;对边e ij ,边容量为C ij ,表示每条边能通过的最大流量。设f={ fij }是上述网络的一个流,若能满足下述二限制条件,称为可行流。 a)非负有界性:0≤f ij ≤C ij ; b)连续性: 对端v i 有:
∑
v j ∈Γ(vi )
f ij -
∑
f ji
v j ∈Γ' (vi )
?F
?=?-F ?0?
v i 为源端v i 为宿端 其他
v(f) = F为源宿间流{fij }的总流量.
式中 Γ(v i )={vj : ( vi , vj ) ∈E} 流出v i 的边的末端集合; Γˊ(vi )={vj : ( vj , vi ) ∈E} 流入v i 的边的始端集合;
有n 个连续性条件,共有2m+n个限制条件,满足上述二限制条件的流称为可行流。
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两类: 1 最大流问题
在确定流的源和宿的情况下, 求一个可行流f, 使v(f) = F为最大; 2 最小费用流问题
如果边(i,j)的单位流费用为d i,j , 流f 的费用为: Φ=
(i , j ) ∈E
∑d
i , j
f
i , j
所谓最小费用流问题:
在确定流的源和宿的情况下, 求一个可行流f, 使φ为最小.
下面介绍割量和可增流路的概念.
设X 是V 的真子集,且v s ∈X ,v t ∈X ,(X ,X )表示起点和终点分别在X 和X c 的边集合,这个集合当然为一个割集, 割集的正方向为从v s 到v t 。 割量定义为这个割集中边容量的和:
c
c
C (X , X c ) =∑C ij
v i ∈X , v j ∈X
c
对可行流{fij }:
f(X,X c ) 表示前向边的流量(和)∑f ij, 其中v i ∈X ,v j ∈X c f(Xc ,X) 表示反向边的流量 (和) ∑f ji, 其中v i ∈X ,v c j ∈X 则源为v s 宿为v t 的任意流f 有:
(1) v(f)=f(X,Xc )-f(Xc ,X), 其中v s ∈X ,v t ∈X c 证明:
对任v i ∈X : ∑f v i =v s ij -
∑
f ?F ji =?
v j ∈V
v j ∈V
?0
v i ≠v s
对所有v i ∈X, 求和上式:
∑∑
f ij -
∑∑
f ji =
∑∑
f ij -
∑∑
f ji
v i
∈X v
j
∈V
v i ∈X v j ∈V
v i ∈X v j ∈X
c
v i ∈X v c
j ∈X
=f (X , X c
) -f (X c
, X ) =F =v (f )
v t
∑∑
f ij
∑∑
f ij
v i ∈X v j ∈X
c
v c
i ∈X
v j ∈X
源端 s: fs1+fs2+fs3
中转端 1: f14 -(fs1+f21) 中转端 2: f21+f23 -(fs2) 中转端 3: f3t -(fs3+f23+f53)
∑∑
f ij
-∑∑
f ij
v c
i ∈X v j ∈X
v c
i ∈X
v j ∈X
= f14+f3t -f 53= f(X,Xc )-f(Xc ,X)=F (2) F≤C(X,Xc
)
由(1)及f(X, Xc ) 非负,可得:
F =f (X , X c
) -f (X c
, X ) ≤f (X , X c
) ≤C (X , X c
)
下面讨论可增流路的概念。
从端s 到端t 的一个路,有一个自然的正方向,然后将路上的边分为两类:前向边集合和反向边集合。对于某条流,若在某条路中,前向边均不饱和(f ij
若流{ fi,j }已达最大流,f 则从源至宿端的每条路都不可能是可增流路,即每条路至少含一个饱和的前向边或流量为0的反向边。
§2.3.2 最大流问题
所谓最大流问题,在确定流的源端和宿端的情况下, 求一个可行流f, 使v(f) 为最大。对于一个网络,求最大流的方法采用可增流路的方法,下面的定理2.9为这种方法提供了保证.
如果网络为图G = (V, E),源端为v s , 宿端为v t . 定理2.9 (最大流-最小割定理) 可行流f * = {在从v s 到v t 的可增流路. 证明:
必要性: 设f *为最大流, 如果G 中存在关于f *的从v s 到v t 的可增流路μ.
*令 0 <θ= min[min="" (c="" i="" ,="" j="" -f="" i="" *,="" )="" (f="" ,="" j="" min="" i="" ,="" j="" )="" ]="">θ=>
(i , j ) ∈μ
+
f
*i , j
}为最大流当且仅当G 中不存
(i , j ) ∈μ
-
构造一个新流f 如下:
如果 (i , j ) ∈μ+, f i , j =f i *+θ , j
-θ 如果 (i , j ) ∈μ-, f i , j =f i *
, j
如果 (i , j ) ?μ, f i , j =f i *, 不难验证新流f 为一个可行流, 而且, j
v(f)=v(
f
*i , j
)+θ, 矛盾.
充分性: 设f *为可行流, G中不存在关于这个流的可增流路. 令X * = {v|G中存在从v s 到v 的可增流路},从而v s ∈X *, vt ?X *.
=c i , j 对于任意边 (i , j ) ∈(X *, X *c ) , 有f i *, j =0 对于任意边 (i , j ) ∈(X *c , X *) , 有f i *, j
这样, v (f *) =c (X *, X *c ) , 那么流f *为最大流,(X *, X *c ) 为最小割。证毕。 网络处于最大流的情况下,每个割集的前向流量减反向流量均等于最大流量且总存在一个割集(X *, X *c ) ,其每条正向边都是饱和的,反向边都是零流量;其割量在诸割中达最小值,并等于最大流量。
推论:如果所有边的容量为整数,则必定存在整数最大流。
求最大流的基本思想是:在一个可行流的基础上,找v s →v t 的可增流路,然后在此路上增流,直至无可增流路时,停止。
具体方法(M算法) :从任一可行流开始,通常以零流{fi,j =0}开始。 (1)标志过程:从v s 开始给邻端加标志, 加上标志的端称已标端; (2)选查过程:从v s 开始选查已标未查端
查某端,即标其可能增流的邻端; 所有邻端已标,则该端已查。
标志宿端,则找出一条可增流路到宿端,进入增流过程。 (3)增流过程:在已找到的可增流路上增流。 步骤:
M 0:初始令f i,j =0
M1:标源端v s :(+,s ,∞)
M2:从v s 始,查已标为查端v i ,即标v i 的满足下列条件的邻端v j , 若(v i ,vj )∈E ,且c i,j > fi,j , 则标v j 为: (+,i ,εj ) 其中εj
=min(ci,j -f i,j ,εi
) ε
i
为v i 已标值。
若(v j ,vi )∈E ,且 fj,i >0, 则标v j 为: (-,i ,εj ) ,
其中ε
j
=min(ε
i
,f j,i )其它端v j 不标。
所有能加标的邻端v j 已标,则称v i 已查。 倘若所有端已查且宿端未标,则算法终止。 M3:若宿端v i 已标,则沿该可增流路增流。 M4: 返回M1。
上面的算法是针对有向图且端无限制的情况。若是有无向边,端容量及多源多宿的情况,可以进行一些变换,化为上述标准情形。
若端i 和端j 之间为无向边,容量为C i,j ,那么将它们化为一对单向边 (i,j) 和(j,i) ,并且它们的容量均为C i,j 。
如果端i 有转接容量限制C i ,那么将V i 化为一对顶点V ' i , V ' ' i ,原终结于V i 的边全部终结于V ' ' ' ' i ,原起始于V i 的边均起始于V i ,且从V ' i 至V ' i 有一条边容量为C i 。
对多源多宿的情况,设原有源为V s 1, V s 2,..., V sl ,原有宿为V t 1, V t 2,..., V tk ,要求从源集到宿集的最大流量,可以虚拟一个新的源V s 和新的宿V t ,源V s 到
V s 1, V s 2,..., V sl 的各边容量均为无限大,V t 1, V t 2,..., V tk
到宿V t 的各边容量也为无
限大,这样多源多宿的问题就化为从V s 到V t 的最大流问题。见下图:
v s
v t
仔细考虑一下会发现,前面介绍的算法在任何网络中是否一定会收敛,也就是说会不会不断有增流路,但却不收敛于最大流呢?如果边的容量均为有理数,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也就是说一定会收敛。但若边的容量为无理数,就不一定收敛。对于计算量的问题, Ford和Fulkerson 曾给出下面的例子。
如图所示,一个四个节点的网络,求v s 至v 的最大流量。假设按前述算法,
t
并且按如下顺序从f=0开始增流: 例
2.8
v s
p v t
v s →q →p →v t 增流1; v s →p →q →v t 增流1;
显然,这样需要2n+1步增流才能找到v s →v t 的最大流,流量为2n+1。这个例子说明前述算法虽然能够达到最大流,但是由于没有指明增流方向,导致有可能象这个例子一样,效率很低,这个例的计算工作量与边容量有关。1972年,Edmonds 和Karp 修改了上述算法, 在M2步骤时采用FIFO 原则(在选哪个端查时), 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新算法一方面收敛, 同时也为多项式算法. 后来,人们提出了许多改进的算法,如Dinits 算法和MPM 算法,其主要思想是赋予网络一些新的结构可以使算法更有效率等等。有兴趣者可参阅[2]。
§2.3.3最小费用流问题
如果网络为图G = (V, E), 源端为v s , 宿端为v t . 边(i,j)的单位流费用为d i,j 流f 的费用为: Φ=
(i , j ) ∈E
∑d
i , j
f
i , j
所谓最小费用流问题:
在确定流的源和宿的情况下, 求一个可行流f, 使φ为最小.
最小费用流问题是线性规划问题,但也可用图论方法求解, 效率更高。对于它的存在性可以这样理解,流量为F 的可行流一般不是唯一的,这些不同的流的费用一般也不一样, 有一个流的费用最小.
寻找最小费用流,用负价环法(Klein, 1967) , 所谓负价环的意义如下: 负价环为有向环, 同时环上费用的和为负。负价环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K 0:在图 G上找任意流量为F 的可行流f; K1:做流f 的补图; 做补图的方法如下:
对于所有的边e i , j , 如果c i , j >f i , j , 构造边e i 1, j ,
容量为:c i , j -f i , j , 单位流费用为: d i,j ;
对于所有的边e i , j , 如果f i , j >0, 构造边e i 2, j ,
容量为:f i , j , 单位流费用为: -d i,j ;
K2:在补图上找负价环C -。若无负价环,算法终止。 K3:在负价环C -上沿环方向使各边增流 增流数:
δ=min (c i *, j )
(i , j ) ∈C
-
K4: 修改原图的每边的流量,得新可行流。 K5: 返回k1。
例2.9:已知c i,j ,d i,j ,要求F=9。求最小费用流。
v s
4, 6
v t
v s
t
上面可行流安排总费用为: φ=102. 下面做补图, 寻找负价环, 调整可行流.
v
Φ=96
δ
=min -
(3, 3, 4) =3
C
v 已无负价环
价环
零价环上增流: 得另一最小费用流
4X 6=243X 6=18v s
原53=155X 3=15现6X 3=18
现6X 3=18
24+15+15=54 18+18+18=54
前面负价环的算法中, 如何寻找负价环? 这个问题可以应用Floyd 算法解决. 最小费用流问题是网络流问题中比较综合的问题,和线性规划问题的关系非常密切, 对于它的研究仍将继续进行。
第2章 通信网拓扑结构
参考文献:
1.Bondy ,J.A.and U.S.R.Murtly, Graph theory with applications,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6
2. 图与网络流理论,田丰,马仲蕃,科学出版社,1987
3. 通信网理论基础,周炯磐,人民邮电出版社,1991
4.RAVINDRA K.AHUJA THOMAS L. MAGNANTI
NETWORK FLOWS. Prentice hall 1993
5.ORLIN,J.B.1988 A faster strongly polynomical minimum cost flow algorithm JAMES B.ORLIN Procedings of the coth ACM Symposium on the Theory of Computing
6. 线性规划最新进展,马仲蕃,科学出版社,1994
7. 《运筹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
PP377-387 36
范文五:【doc】论通信网的分层体系结构
论通信网的分层体系结构 伍桀技术协作信息
论通信网的分层体系结构
?郭立佳
通信网是通信的高级形态和高级形式,它具有跨地域的特点.虽然从信息共 享的角度看,通信网与计算机系统内部的信息共享并没有多少区别,但是从技术 实现上看,通信的复杂性要远远高于后者.这种复杂性的主要原因就是通信网的 跨地域性引起的.长距离的信息传输有2个直接后果,那就是传输速度受限制和 传输质量受限制.这些限制导致了通信网复杂的结构.现代通信网都采用分层的 体系结构来实现其复杂的功能.
分层的体系结构大大降低了现代通信网设计的复杂性,所以绝大多数网络 都是按层为单位来组织的.不同体系结构的网络,其协议层的数量和各层的功能 都不尽相同.虽然如此,各个不同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一般都要求每一层向它的 上一层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且对上一层屏蔽其如何完成的细节.相邻层之间有接 口,接口定义了下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
下面我们将介绍2个着名的分层模型:OSI/RM和TCP/IP. 一
,OSI/RM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标准化组织就完成了基于功能分层概念的网 络体系结构模型,即"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称为IS07498.这里的"开放系统" 指任何信息系统,只要遵循这一标准,就可以与其他遵循这一国际标准的系统互 连和互通.
现在OSI/RM被公认为是现代通信网的一种基本结构模型.OSI模型将通 信处理过程分为7层,将通信网的功能分配到OSI参考模型相应的各层.各层相 对独立,或者说下层对上层屏蔽厂所有的细节,从而使得分配到各层的任务能够 独立实现.这样当其中一层提供的实现细节变化时,不会影响其他层. 1.物理层.
该层的功能是传输原始比特信息.在这一层,人们通常关心像每比特持续多 长时间,电平高低范围,插座用几根针等问题,这涉及到一些机械的,电气的和功 能的一些接口.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是比特.
2.数据链路层.
数据常被简称为链路层.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是在物理信道上建立具有一定 传输格式的点到点逻辑连接.这一层的基本数据单位是帧,数据链路层要保障传 输的帧被正确接收到.因为物理层传输的比特可能出错,所以数据链路层需要有 差错控制功能.数据链路层的另一个功能是流量控制,即控制发送方发送数据的 速率,以免接收方来不及接收.
3.网络层.
网络层的关键问题是决定分组从源节点通过哪条路径到H的节点.路径的 选择可以采用静态的选径表,也可以根据网络的负载情况动态的决定,还可能在 发起通信时决定.为配合选径,网络层还可能有其他的一些工作,比如差错控制 和处理等.网络层的基本数据单位是"包"(Packet),或称为"分组". 4.传送层.
传送层的主要功能是为端到端的2个对等实体提供透明的数据传输.传送 层从其上层接收数据,然后交给网络层,其中可能把数据划分成小的单元.传送 层对上层提供的服务可能是可靠的,按发送顺序传递数据的端到端通道,也可能 是不保证传输数据顺序的报文传输服务.现代的计算机系统往往同时运行着多 个进程,它们可能都需要与远方节点通信,传送层还负责把多个传送连接复用到 一
个网络连接上,使它们看起来在同时传输,这就是所谓的"服务接人点"(SAP, ServiceAccessPoint).
5.会晤层.
会晤层的功能类似传送层,但功能更强.会晤层的一个功能是管理"对话", 这包括实体的身份鉴别,半双工和全双工等功能.会晤层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会 晤同步,一旦网络出现故障,会晤层可以根据同步点,重新传输部分数据,而无需 重传所有数据.一般来说会晤层的功能较少.
6.表示层.
表示层为高层提供数据格式方面的服务.比如,数据的压缩,数据的加密,格 式转换等工作.数据压缩的目的是减少传输的比特,而数据加密可以增加安全性 互程技术
和保护秘密信息.在通信双方交换的信息有特定的意义时,比如是姓名,年龄,日 期,金钱等内容时,就会涉及到用整形数,浮点数或字符串之类的表示形式,而这 些形式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示方法.表示层可以在这一层提供一 个一致的格式.
7.应用层.
应用层是OSI/RM的最高层,它包含了各式各样的协议,其功能取决于用户 和网络服务的内容.应用OS1参考模型传输信息时,在发送端需要发送进程从高 到低依次将数据传递给各层进行处理.发送进程首先把数据交给应用层.应用层 给数据报文附加一个应用报文头,即AH,作其他相应处理后交给表示层.各层协 议处理的基本数据单元,称为协议数据单~(PDU,Pmtoc~DataUni0.不同的协议 层都有自己的协议数据单元.
二,TCP/IP
传输层协议fI'CP,TransmissionContmlProtoca1)和网络互连协议(1P,Intemet Proto—cs1)",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为ARPANET(I~II国际互联网的前
身)开发的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族.实际上TCP和IP只是这个协议族里最有代表 性,最能体现该体系核心思想的协议,它们如此重要,以至人们用TCP/IP来称 呼整个协议族和它们所代表的网络体系结构.
与OSI参考模型不同,TCP/IP协议族的设汁者从一开始,就把协议设计问 题的重点放在了异种网络互连上.所谓异种网络,即遵从不同网络体系结构的网 络.ICP/IP的目的不是要求各种网络都遵循一种标准,而在现有不同协议标准 的情况下,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异种网络的互连.
TCP/IP由4个层次组成,从高到低依次是:应用层,传输层,1P层和网络接 口层.需要注意的是,TCP/IP体系结构的某些层的名称虽然和OSI参考模型相 似,但它们的内部细节和功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OSI/RM的最底层——物理
层,被包含在网络接口层中.
1.应用层.
TCP/IP体系结构的应用层实际上向用户提供了应用程序,比如文件传输协 议(VTP),电子邮件(E—mail),超文本传输协议(H'IqP,Hyper,TextTrans~rPmt~01),
新闻组(NewsGroup),远程登录(Telnet)等.
2.传输层.
TCP/IP体系结构的传输层提供应用程序之间f即端到端)的通信.这一层使 用了2种不同的协议.一种是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1),
提供端到端之间的可靠传输,数据传送单位是报文段,即报文;另一种是用户数 据报协议(UDP,UserDatapamProtoc01),在端与端之间提供不可靠服务,但传输效 率在一些情况下比TCP高,数据传送单位被称为数据报(Datagram),实际上也是报 文.
3.网间网层.
TCP/IP体系结构的网间网层负责相邻网络之间的通信,简称为IP层,IP协 议是该层的核心,数据传送单位是数据包,即分组.其地位类似于OSI参考模型 的网络层,向其上层提供不可靠的数据包传输服务,即无需确认的数据包传输. 网间网层的功能主要包括3个部分:?处理传输层的报文发送请求,将数据 报文打包,择去往目的地址的路径;?处理接收到的数据包,即转发该包,或将该 包交传输层;?处理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1CMP,IntemetControlMessageProtocO1)
包,ICMP是网间网层的另一个重要协议.
4.网络接口层.
网络接口层是TCP/IP的最底层,负责接收网间网层发来的数据包并通过 网络发送,或者从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出IP数据包,交给网间网层.一般来说, 它包含了OSI/RM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有时还有网络层.
网络接口有2种类型:一种是设备驱动程序;另一类是有自身数据链路协议 的复杂子系统.
现在TCP/1P协议族还在发展之中,国际上与互联网和TCP/IP相关的标 准主要由互联网工程仟务组(1ETF,IntemetEngineeringTaskForce)负责. (作者单位:铁通佳木斯通信段)
?
l09
=>=3n-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