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选修美学基础论文
郑 睿
081504119
公共事业管理
156号
《蒙特枫丹的回忆》
法 ? 柯罗
《蒙特枫丹的回忆》是法国著名民族风景画派的奠基人柯罗的代表作,画面描绘的是柯罗对巴黎东北部风景小镇蒙特枫丹丛林的美好回忆:晨雾笼罩的河面和倒影,融溶在一片银灰色调之中,秋色中的橡树,呈现出暖调的橄榄色。母亲带着孩子在水边采摘落叶,银灰色和橄榄绿组成画面的主调,充满宁静、温馨而又亲切的感情。树木右大左小,失之布局均衡,但人物的陪衬却引起观众视线的移动,使画面产生视觉平衡,显示出了画家独特的构图技巧和丰富的想像力。远景利用早晨还未完全散去的晨雾,使林边的湖面和树影朦胧迷离,更增添了林间早晨的幽静感和抒情意味,充满着迷人般的诗意。
艺术美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把自然中与社会中的美经过加工凝练的美,通过自然美与社会美相结合,艺术家赋予了作品鲜明而又独特的艺术形象。柯罗用抒情的旋律赞美自然,用音乐的节奏感描绘风景,他的风景画不是虚构出来的理想王国,而是比自然更美的抒情诗的回忆。这幅《蒙特枫丹的回忆》把大自然的形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充满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丰富炽热的感情。
画面情节很简单,但是你能从柯罗纤细的笔触上,听到柔弱的树枝,发出的瑟瑟响声;能从唯美的画面中,想到温馨和谐的一家人在人间仙境诗意的栖居。恬静优美难以言传笔下,让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
范文二:美学基础结课论文
美学基础论文
姓名:蔡天训
学号:201112030214
院系:理学院
班级:信息112班
时间:2012年6月28日
艺术化生活·诗意的栖居
一.美学基础概念
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君子比德思想是孔子哲学的重要内容。孔子进一步突破自然美学观念,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比德”的山水观,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感悟,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对山水的真切体验,把山水比作一种精神,去反思“仁”、“智”这类社会品格的意蕴。孔子的哲学思想以“仁”为核心,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不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恪守仁爱的美德。这种博爱思想几乎贯穿于孔子的哲学思辩中。孔子又是一个对山水情有独钟的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山巍巍培植了他博大的胸怀“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江河荡荡孕育了他高深的智慧。孔子由此把厚重不移的山当作他崇拜的“仁者”形象,用周流不滞的水引发他无限的哲理情思,触发他深沉的哲学感慨。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所以喜欢流动之水;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所以喜欢稳重之山。这种以山水来比喻人的仁德功绩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无限深广的影响,深深浸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君子温润如玉。玉,刚接触到是凉的,带在身上,它会变热。有些还会由浑浊变透明。儒家的仁是讲究对象的,所谓“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两者精神相合。 关于内在感官,许多人都有来自概念上的理解。但概念始终只是概念,感官之于我们人类,关键在于能够被认知为“我感受到了这个概念”。就如同你的眼睛看到风景,树木是绿色的,天空是蓝色的,楼房,道路...它们全都可以作为图像化的概念被你分析,被你理解。但是眼睛仅仅只是一个镜头,它不具有分析与理解的能力。当你把眼睛闭上,你依然可以思考树木,思考天空,楼房,道路..你从这一切中所获得的经验并不是来自眼睛,而是经由内在感官的处理从而产生领悟。在那里有不同层次的领悟,当你能够在这些层次间移动,你所“看”到的一切将不再局限于它们被普遍定义的形象,你将产生更多的理解,比如,你可能会看到树木发着光,而天空可以不再是天空,甚至空间不复存在,而你在漂浮的灰尘中,你是无所不在的风,你体会造物者与你合而为一,你感受到美,创造,爱,无边无际...内在感官是无边无际的,在这些层次之间你会不断有新的感受,直到你再也无法用语言形容你的感受...这个无边无际才是你真正的实相。
其实我们完全能够做到在看到风景的同时,去运用内在感官领悟比风景更多的东西,但因为我们人类大多时候习惯于停留在浅层的部分,我们总是忙于对眼睛耳朵鼻子传递的信息做出本能的反应,从而忽略了去向内在感官那广阔而无边无际的领域探索,所以许多教导者推荐我们冥想。冥想是最简单的内在探索,通过冥想,我们可以从那些浅层的本能的反应中挣脱出来。在冥想中获得的每一点不一样的感受,都可以使你对内在感官这个概念拥有不断丰富的,新的理解。
审美趣味也称“审美鉴赏力”。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不同时代、民族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即使同一时代、民族、阶级的不同的个人,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教养、习惯、爱好,不同的审美标准、审美能力,因而他们注意、探究的对象也有着不同的指向性,他们的审美态度、评价也有着不同的倾向性,各自欣赏、追求着不同质或不同领域的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审美
情趣、兴味
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同其他审美范畴相比较,崇高与悲剧性相近,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实践主体能动性方面的崇高,表现为人格与首先行为中的强大威力。实践对象化领域中的崇高,表现为自然界事物状貌样态中的强大威力。I.康德曾把它们区分为数学的(数量的、体积的、空间的、静态的)与力学的(力量的、能量的、动力的、动态的)两类,实际上两者常交融并存。艺术作品可以把这两方面的表现融为一体,以人格心灵的崇高为内容,以物体景象的崇高为形式,使震撼人心的威力更为凝炼集中。在欧洲,最早提到崇高的是公元1世纪古罗马一篇佚名的论文《论崇高》,作者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并以海洋、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为例进行说明。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E.博克,英国的另一些美学家不承认恐惧和痛苦在崇高体验中的作用,认为崇高感是伟大引起的。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常用“大”来表述。它侧重在主体方面、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对象方面、自然状貌方面。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在对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与西方美学所讨论的崇高特征仍是相近的。
“美是生活”这个唯物主义命题,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杰出的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一文中探讨艺术的本质也就是艺术和生活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现实主义美学观。车尔尼雪夫斯基是在批判当代的美学思潮,特别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思潮的过程中提出这个命题的。他对“美是生活”作了这样的解释:“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这个命题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恢复了现实的权利;其次是它揭示了美对生活的依附关系;三是它在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泛滥的情况下,为美学的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二.中西方美学的不同
一.中西方美学的文化背景不同
一幅中国画和一幅西洋画,特别是古典油画,为何差异如此巨大,表明中西方画家在头脑中都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造活动从而凝结的艺术意象是不同的.也表明它们的外部世界是不同的,它们心理结构也是不同的.中西方人的外部世界和心理结构的差异表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也表现在艺术和哲学上.由于哲学是人类心灵最核心、最精练、最明确的表现,艺术的差异最终也要追求到哲学的差异上.中国人的哲学反映:道、气、无、理、可以说全面抓住了中国哲学的根本核心.西方则是古希腊是一个世界,中世纪是一个世界,近代是一个世界,当代又是一个世界.以毕加索、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当代西方艺术与古代世界近代世界有明显差异.是逻各斯.泰纳在>中就说:”希腊是一个美丽的乡土,使居民的心情愉快,以人生为节日.”但尼采却独具慧眼的看到了古希腊人的悲剧精神,,其日神说与酒神说对现代西方的美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
始终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存在什么天人合一、人人合一的可能性,具有典型的悲剧色彩.中西方美学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 有与无
有与无,是中西方最根本的差异.西方以有为本,从有到实体;中国则以无为本,从无到有.依西方的有无观,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生有的.”或者是永远存在,或着是跟本不存在”1一个实体的宇宙,一个气的宇宙;一个实体与虚空对立,一个则虚实相生.这就是渗透与各个方面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二) 形式与整体
西方文化中,存在的稳定不变的东西是实体.对实体的进一步认识是使实体作为人来存在,则是形式.形式是实体世界的具体化、丰富化、精确化、形式化.西方文化的发展史,也是形式原则不断变化、不断深入、内在矛盾愈来愈尖锐的历史.形式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根本的意义,因为它是实体的进一步具体化,是科学明晰性的产物.中国文化强调整体功能.整体功能就是从整体出发,以整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把握其功能,决不离开整体来谈部分,离开整体功能谈结构.
(三)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立关系不同
在希腊神话的实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古代宇宙是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冲突终可祢合,尽管有悲剧但总的说来是淋浴在阳光之中.人与自然的对立作为西方的命定因素祢漫在各个方面.与西方人和自然的对立相反,中国文化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强调了自然有机整体的一面.
二.心师造化与模仿自然的异同
(一)以人为本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人有着独特的看法.中国人认为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的客体,人与天――――主体与客体之间是相通的,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艺术是一种反映,中西方民族无不将艺术的反映对象问题作为美学探索的重要问题。形象性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美学认为,艺术的形象性要有其现实的原型,然而中国美学与艺术中的“形”更多的是与“神”联系在一起的。形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形是手段,神是目的。因此从本质上说,中国艺术反映的对象是“神”,而不是“形”。
依照传神写照的要求,追求着“神似”的目标,中国 艺术家力图通过有限的笔墨传达“韵外之旨”,“味外之味”。“传神论”被明确提出的魏晋南北朝,恰是山水诗盛行,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的时代,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作为具体图像的山水景物在魏晋南北朝的绘画中广泛出现,虽然在画面上多作为人物的陪衬,但它却是使画中人物富有传神的效果。为使艺术创作者的意趣得以传达而存在的,而决非一般的装饰背景。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水景物刻画,确实具有“传神”的意义。竹林七贤士的士大夫那逸旷达的神思风采正是在寄情山水中展示。山水之于人的作用决定了山水在艺术中有可能发挥“传神”的作用。自然的山水景物千姿百态,能够以丰富的形态进入艺术家的审美知觉,撞击主体的心灵,故而它在传达艺术家神思情感的方面,较人物题材有更广阔的天地。关于艺术的反映对象,西方广泛流行着“模仿自然”说。尽管在不同的美学家那里“自然”的含义不尽相同,但就模仿自然再现自然这一点来说却是一致的。
三.学习美学的意义
了解美学学科的历史与现状,理解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人文品格,把握什么是美学.以怎样把握美的存在为问题,结合美学史主要理论观念,了解生活美,艺术美等存在形态,理解优美,崇高等表现形态,掌握形态分析的基本方法.以美的本质是什么为基本问题,了解美学的
根本问题及其特征,理解研究美本质的方法与思路,把握美的本质. 以美与艺术关系为核心问题,了解艺术的分类,理解艺术的本质,把握艺术作品的特征,艺术创作的过程与方法,艺术接受的过程与特点,培养艺术感受与分析能力.以美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问题,从社会学角度审视美的社会条件与社会价值,功能,主要了解美学史上美育思想,掌握美育的基本功能与特点,理解运用美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通过 美学考察 巩固我们对美学基础理论和知识的掌握,锻炼和培养我们审美感悟,审美实践,审美研究能力.
范文三:美学基础选修课结课论文
从电影《入殓师》谈“优美”与“崇高”
摘要:美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的感悟,“优美”和“崇高”是美的基本范畴。美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优美”和“崇高”更是有迹可循。电影《入殓师》从人的认识的角度阐释的生死的“优美”和“崇高”,配以石久让的舒缓和感人的音乐,死于之生命也是一件美的事,这就是美学的感悟。 关键词:优美;崇高;生死
人,除了物质的要求之外,还要有一种精神的要求。人作为一种感性的个体存在,从空间和时间上来说是有限的,但人的精神要超越这种个体存在。人需要一种精神上的需求,人就是为了美妙的事物而存在,也是为了欣赏美妙的事物而超越于万物。人是有着美的感觉的动物,没有了美的感觉、没有了美的事物,人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而变得木然与万物一体了。美好的人生在于能发现生活中的美,这也就是美学所要研究的内容,而这不是空洞的理论,生活中处处能发现美。
审美范畴是对美的表现形态的一种理论概述,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是构成美的基本范畴。
那什么是“优美”、“崇高”呢?优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的美。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美,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一般指的都是优美。它是一种柔性的、偏于静态的、最浅显的、极易为人们所接受的美的形态。优美作为美的一个形态,由于其特殊的审美特性,也就决定了它的美感特点,即和谐、柔性等。人们对于优美的审美感受,一般侧重于平静和谐的愉悦。优美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实践结果,它不表现现实世界对立和抗争,而是表现对立双方矛盾的解决。正是优美体现出事物发展中对立双方的均衡、谐调,所以它才具有静态的、柔性的特点。崇高,又被称作“壮美”,作为美的范畴之一,是与优美相对的另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它具有与优美不同的本质特征。崇高是一种带有神圣性和严肃性的美。崇高的概念与“庄严”、“伟大”、“圣洁”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电影《入殓师》通过从入殓师这个职业的角度,诠释了生死的意义。电影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生动活泼的语言,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很平淡无奇,但是整体上的故事情节和叙事语言、以及电影的画面和音乐又无处不在生死这个庞大的主题下散发着优美和崇高的感情和人性。
“优美”与“崇高”都是审美的范畴。优美的对象引起平静的愉悦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而崇高的对象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尽管优美与崇高有着如此大的区别和差异,但在电影《入殓师》中两者却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电影中舒缓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平淡的叙述、温柔的情感是优美的典型。电影中的自然领域的优美增添了电影带给观众的审美享受。白雪覆盖下的大山、朦胧的雾、安静的房屋、美丽的夕阳、绽开的鲜花这些都给人以安静、恬美、和谐的感觉;电影中的艺术的优美有更多的表现。电影在华丽的大提琴演奏编制下,随着剧
情的铺陈,时而激情、时而温柔的主角心境转折,以大提琴的音色交织出展开迫力及情绪十足的影音飨宴,面对人世无奈的必经之路,琴音细腻的诠释伤悲,或哀恸;平静,或欢喜,甚至瞬间的大彻大悟,这些都不能不谓之为优美。在表现崇高的方面,最能体现的就是“生死”这个大的主题了。导演在一系列的优美的基础上还是将“生死”这一话题拿出来。《入殓师》不像它的名字那样令人生畏,相反,尽管影片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死亡、葬礼与遗体,但是导演却在很多地方用一种轻喜剧的方式来展现入殓师的工作以及他与周围人的情感故事,使得影片温馨而感人。但是,另一方面,影片以“入殓”为主要故事情节线,给观众造成的情感基调并没有被影片中的那些喜剧成分破坏掉,这正是影片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以喜剧的方式来表现葬礼与死亡,最终却没有止于笑声中,而是依然让观众感悟到死亡的悲痛,乃至于由此产生的对生存寄于的深沉冥思,幽默处令人忍俊不禁,感人处却又令人动容不已。在欣赏生死之优美和优雅的过程中,导演并没有将此简单化,而是继续深入地渲染生死的庄严与崇高,入殓的程序中的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益求精,像舞台上的走步一样严格,这不仅是对于逝者和他们家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作为大提琴师的小林,为活着得生命制造美,作为入殓师的小林,为死去的生命制造美。
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规。优美和崇高有着明显的不同,不过优美和崇高是美的两种互补共存的基本形态,它们都是人们的审美需要。
死亡这个话题或许是被很多人所忌讳的,就像电影中的忌讳入殓师这个职业一样。但是《入殓师》这部电影却将生命与死亡展现地同样的优美与崇高,生命与死亡是平等的,大提琴师与入殓师是平等的,没有什么优劣之分。生命未必就是每天的欢天喜地,死亡也未必就是哭天抢地,生命与死亡同样优美崇高,同样需要人们来崇敬,正如电影中的台词:“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而“不想死的话,就有吃。吃的话,好吃的才行”。大提琴师与入殓师的职业亦是同样的优美与崇高,作为大提琴师的小林为活着的人们创造美,受到人们的崇敬,作为入殓师的小林帮死去的人们踏上新的旅程,同样受到人们的崇敬。这是优美与崇高的结合,单独而言的优美、崇高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只有当这两者结合在了一起,才更能动人心魄。
《入殓师》要表达的是生命和死亡的意义。生命可以优美得如初生的朝阳,也可以崇高得像不朽的胡杨;死亡可以庄严得像陨落的流星,令人充满叹息,亦可以优美得如秋叶般静美,令人轻轻地说一声“路上小心,我们还会再见。”导演在这部影片中将优美和崇高拿捏地相当准确,有令人忍俊不禁的轻喜剧情节,亦有庄严稳重的仪式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却有让人大彻大悟的深刻道理。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精彩所在,让人在有笑有泪的情绪之后,能静下心来思考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唐琳,窦俊霞. 美学基础.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范文四:美学基础理论结课论文
美学基础理论结课论文
美学基础理论结课论文短暂的美学基础理论选修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这几周的学习中,我了解了很多的知识。我才发现美学包含的内容是这么丰富."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老师一句话概括了所有的内容。我也从很多的误区中走了出来。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是探究美的"美的技艺"。例如被人们称之为"天才"的个人,不是去模仿、剽窃过去已有的事物,而是凭借自己的精神和想象力来"独创"新的作品,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称之为创造。艺术不仅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而且也是人的精神"自我表现"的产物。这样创造出来的"作品"与纯粹的商品之类的--仅仅在实用性方面才是有价值的物品--截然不同,艺术品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具有其自身固有的意义与价值,而且这种价值能够通过陶冶鉴赏者的修养和趣味,提高鉴赏者应具备的人性和道德来体恐怕今天的我们所熟知的,包括关于艺术与作品的这种思维方式,所有这一切均在地域上源自于欧洲、在时间上源自于近代,这一切本身是并非超越时代与民族是普泛的、不言自明的。近代社会将趣味作为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人们都是基于美丑、善恶的普遍基准来辨识世界(存在)的。虽然不同的人有各自不同的判断,但只要是人,无论是谁都会在人的类本质方面拥有共同之处。可是,由于现代社会,人的阶层性已经解体,这是一个所有人都拥有同等教育水平、同等信息的知识、信息社会。依据目前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文化层面上每个人都属于大众,因此,将过去贵族的"高雅趣味"作为人类普遍性的主张是难以成立的。事实上,可以理解,这种具有普遍性的趣味的标准,是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审美)习惯与(审美)规范的社会中诞生的,即人在接受美的教育的过程中培育自己的趣味;通过对不同的个人趣味之间的相互批判、相互认同,进而形成新的统一见解,这种见解逐渐为一种新的习惯和规范认同为一种传统稳固下来。趣味与教养是在文化这个具有整体性的背景中,社会与个人二者的相互作用的根本性问题。所谓的鉴赏者与批评家的工作,就是融通每个人的个人趣味与社会的规范趣味这两个层面的关系的。他们是这样的、既拥护已经成为传统的特定的趣味体系,又倡导以新鲜的个人趣味为基础形成新的趣味体系的群体。但是,如果将我们所说的趣味判断或美的价值判断,看作如眼前所见的能动的复合的过程,进而将贵族精英们所阐释的"高雅趣味",认定为如他们自己引以为傲的、(仅仅属于小众的)决不可能属于普罗大众的话,那么,即使是我们今
天将大众文化作为自己的审美环境的而培育的自身的趣味,仅仅片面地贬低为平民的和大众的、甚至是低俗或通俗的"低级趣味"是不应该的。随着网络的发展,拷贝文化的出现让我们的审美文化再次受到冲击。在现代的"文化超级市场"状态中,"伪文化"成为问题的另一主要现象是,与原作的真正性相对应的复制的地位问题。实际上,复制现象绝不是新生事物,一个作品中其他作品无法替代的真正性和与惟一性相对的、不可侵犯的自信是将作品视为个体人格表现的审美流行的概念,众所周知,在罗马时代,希腊古典时期的许多雕刻被模仿制作。鲁本斯和伦勃朗、拉斐尔这样的画家根据订单复制自己的作品,而他们的弟子们为了习作而复制老师的作品。自然就会有许多复制品流传开来。暂且不谈这些与原作相对的复制品的制作,那些介于原作与复制之间的作品,也是早已有之的。青铜和赤陶的造像等,通过根据原型铸造与刻印,即使在古代也使得同一物品的大量复制生产成为可能。到了中世纪,木板雕刻、铜板雕刻、蚀刻法的出现,使得图画的复制生产成为可能。同时由于蚀刻法,原创绘画的拷贝也被创造了出来。另一方面,活版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对近代文学概念的成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由于1839年照片的发明,凭借现代机械的复制技术时代的来到。今天的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媒体复制不断扩张(放大)的影像环境中。照片和唱片、CD、电视、电影、视频等现代的机械复制技术,并非仅仅使得现在的普罗大众也可以接近过去只有贵族和富裕的中产阶级才能亲近的古典艺术。由于媒体作为媒介对于任何事务都可以平等接纳的本质属性,使得原本有区别的高级与低级、艺术与仿制、真品与应景物品的鸿沟消弭了。复制媒介本身是充斥于我们的大众文化空间的介质,正是由于这样的状况,试图保护与抄本相对的原作,与应景物品相对的真品的言论也将尖锐化。但是与仿制同理,在此我们也不得不再次发问,果真通过唱片与CD听音乐的经验是听现场音乐的真正经验的应景物品吗?一切抄本都是"伪文化",都是不好的、低俗的吗?作为思考的实验,我们来设想"完整的抄本"的清形吧。挂在墙上的两幅画,肉眼所见毫无区别,但是通过X光、显微镜或者化学分析,就可以分辨哪幅是原作,哪幅是仿制品品。尽管两幅画之间存在这作者与创作年代、物理的?化学的特性、市场价值等许多差别,但是在我们以知觉来欣赏这些画时,却无法看出其中的差别。而且我们可以说,在这种情形之下,这两幅画之间还存在着与市场价值的差异相对应的艺术价值的差异。无论哪种情形我们都必须注意一个事实,仿制品与抄本并不拥有原作所固有的存在地位,它只是原作的依附者(寄生物)。换言之,无论是冒称原作的仿制品,还是完全代替原作的抄本,它们都
不是原作(作品)。作品与仿制品、抄本之间如何评价,首先存在着一种本体论上的差异--是作品,还是作为应时之作和抄本本身并非作品。其次才是审美品质和艺术价值的差异。原作胜于应时之作的地方首先不在于其审美品质与艺术
如果没有原作(作品)的话,应时之价值,而在于作品在存在本体上的优越性--
作和抄本就不存在了,如果没有原作(作品),应时之作和抄本就一无是处。但是,即使如此,经由原作的完全的抄本,人们可以获得与原作同一性质的审美经验,这一点是无可辩驳的。在未知作品是抄本的时候,欣赏者是在抄本中欣赏原作的。即使了解作品是抄本,欣赏者还是可以通过抄本欣赏到原作与仿制品这样两个作品。当然,也有人由于作品是抄本而气愤不已,不再以欣赏原作的态度去看待它。在这个意义上,应景物品的确引发了与原作不同的欣赏态度和反应。归根结底,这些反应是缘于作品在本体意义上的差异。但是,与本来就是复数生产的--铸造的雕刻与版画--情况一样,通过完全的抄本,欣赏者可以体验到与原作同质的审美反应,暂且不管这种完全的抄本在实践中是否可行,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无论如何,只要没有与原作面对面,就不可能获得该作品的真正的审美的?艺术的经验,这种主张,可能是基于即使依靠现代技术,创造出完全的抄本也是不可能的,若非如此,就可能是一种拜物教。前者暂且不论,即使完全的抄本成为可能,如若不予原作面对面,就无法获得真正的作品经验,这种主张在今天看来,大多被认为是不和时宜的观点。生长于复制技术时代的我们,大多数审美经验都是通过唱片、CD、照片的复制品而获得的,当然,我们很清楚我们看到的都是复制品。作为实际问题,我们不清楚,今后在什么时候,世界上的美术馆能以现在这样的方式来展示原创作品。当我们以数百年为单位来考虑问题的时候,原创作品出现的损坏应该是可以预期的,为了防止损坏,原作被保存在严格地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的仓库里,而且这些作品尽可能拒绝拷贝为完全的复制品,若此,向公众开放原作的时代也许就会到来。面对这种真正代表了新时代文化理念的多元文化的格局,再来反省一下"审美救世"理论,只有审美活动(不管理解为游戏,还是创造)才可以拯救现代文明,才可以塑造或恢复完整的人性等说法,岂不跟目前这个时代文明的根本价值标准、文化理想太不协调了吗?我们以为,这种审美救世论与整个现代社会文化多元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文化民主理念在根本上是矛盾的。近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也是一种普适性的文化结构形态,它不只是审美领域内的特殊情形,而表现于人类文化结构的方方面面,表现在科学、宗教、审美、哲学间的关系,也表现在各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文化的多样性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也
正因为如此,审美的多样性也渐渐占据了自己的舞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艺
术家,鉴赏家。以上就是我的美学课感受,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听老师讲授美学
理论。感谢老师辛苦的工作给我们带来的知识。
范文五:美学基础
1美学基础 --美的本质 1
●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
●只有“全面” ,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智育与美育并举、科学与艺术并举、世之有道德者,无不有赖于科学与艺术” ●“哈佛的传统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学习美学:通过领悟历代哲人、 美学家的智慧之思, 通过考察美的来源、 性质和形态等 问题, 在理性层面认识美, 提高美的鉴赏力, 从而以更加理智和虔诚的心, 去创造美的 生活和美的世界。
●感受美 追求美 思索美 创造美
美学基础基本框架:
一、美论:6美的本质和特征(美是什么?) 、美的产生
二、美的形态论:12美的形式(形式美) 、美的分类(自然、社会、艺术、科学、技术美) 、 美的形态(优美、崇高、悲剧、喜剧)
三、美感论:4美感特征、审美心理(感知、联想、体验、玩味)
四、美的创造:10美的生活(服饰、居室、饮食、人之美) 、美的艺术(各类艺术美) 1、美学释义
●生活与美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
●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的探讨
1.1 生活与美
1) 、生活与审美的距离
生活的功利性、审美的非功利性
1.2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美学”一词的产生 , 汉语中有美和学,但是直到现代才产生美学一词。它是日本人对德语 “ Aesthetik ”的翻译。美学作为“美的科学” ,意味着它是关于美的知识的系统表达。 1750年, 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创立了美学 (Aesthetik ) 这门学科, 他因此而被成为 “美 学之父” 。
哲学与美学的关系
美学作为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分支。这是基于西方对人的知、情、意 /真、美、善划分的 结果。美学对应的是情和美。
哲学 :逻辑学——真——知 伦理学——善——意 美 学——美——情
1.3 美学的研究对象
1)美学作为感性学(Aesthetik ) ,作为一门美的科学,把情感和感性认识当作美学的研究 对象。
2)把艺术为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3)将美学看作对审美心理或审美经验的研究,运用心理学理论解释审美现象。
4 )归纳
●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
2. 美的探讨(西方)
西方美学几种观点
第一 . 客观派学说:把美的本质说成是美的事物固有的客观属性.
●公元前 6世纪的古希腊时期,毕达格拉斯提出:“美是和谐与比例” 。
●(黄金分割线)
2)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亚里士多德 “美在于事物的形式和比例” ; “美在于事物的 秩序、匀称、体积和安排” 。
●美感,特别是欣赏悲剧的感觉能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
●艺术即模仿,诗比历史更真实。
3)美在形式
A. 代表人物英国的画家、艺术理论家荷迦兹提出了美的六条原则:
适宜 (物体大小比例要适当) 、 变化 (有组织的变化产生美) 、 一致 (整齐、 对称) 、 单纯 (免 于杂乱) 、错杂(曲折的) 、一定的量(避免过大或小)
B.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提出了几项标准:
小的、光滑、柔弱、鲜明的色彩、逐渐变化
4)从唯心主义角度去寻找美的本原
A. 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 . 艺术是模仿,是影子的影子
B. 黑格尔发展了柏拉图的理念说,提出了“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真正的美是艺术美 第二 . 主观派学说
●主观派是从审美主体方面去寻找美的原因的。其核心观点是: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 美是主观的产物。
●强调美不是单纯的物理事实, 而是一种精神表现。
1) 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休漠
美在人的心灵中:“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 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
2)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也是主观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他说:“ 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 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 ”
3)美学之父鲍姆嘉通也属于这一派。他提出:“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
4)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美是主观的,美是自由的主观判断,给美下了这样的定义; “美 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 ”
第三 . 主客观结合派 :
美既不全在客观对象, 也不都由人的心灵产生, 而在于审美主体同客体对象之间所发生 的关系当中。
1)法国的作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狄德罗.他提出了“美是关系” 。
美产生于这一事物同那一事物相关联系的关系之中。
2)俄国伟大的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是生活” , 具有唯物主义的合理性 。
“任何事物, 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 那就是美的; 任何 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
2美学基础 -美的本质 2
第二讲 美 论 (二)中国美学的探讨
一、古代美学主要思潮
1. 道家美学 2. 儒家美学 3. 禅宗美学
1. 道家美学
基本主张:“出世” ,崇尚自然之道 , 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
美学观:
●一是反对人为雕饰.提倡自然而然、顺其本性;
●二是祟尚素朴之美。老子赞赏的是“见素抱朴”的朴素美、本质美。
1)美在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天道》
2)美感是对自然之道的体验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庄子〃天道》
李白:诗贵“自然” 、 “清真” , 提倡“清水出芙蓉 , 天然去雕饰
杜甫:“直取性情真” 。
苏轼:“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诗仙 李白:不拘一格 , 挥洒自如。
我本楚狂人 , 狂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 , 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 , 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
抽刀断水水更流 , 借酒浇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 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
3)虚无主义是道家美学观中的消极因素。
●老子否定现实世界的美的价值。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虚无主义观念:“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乱耳.使耳不聪” 。 2. 儒家美学
基本主张:“入世” , 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美学观的最大特点是把审美活动同社会政治生活、 道德修养活动密切结合. 强调美的伦 理性、功利性。
1)孔子:美在礼乐,在仁 (比德) “里仁为美” “夫玉者, 君子比德焉”
孟子的美学观继承了孔子的“仁” 、 “善”思想,又有所发展,提出了“充实之谓美” 。
2)美感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
3)艺术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儒家的美与善相结合的美学观, 曾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产生过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重视 “内 在美” ,并把它看得重于“外在美” 、 “形式美”曾成为我国民族审美传统中的一个十分重要 的组成部分。
诗圣杜甫
《三吏》 :《新安吏》 、 《潼关吏》 、 《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 、 《垂老别》 、 《无家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十分严谨 , 讲究对仗、工整、格律:
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
3. 禅宗美学
基本主张:? 遁世 ? , 即避而不入。
1)美和艺术在意境:心灵构造的世界
2)美感在妙悟:非理性、非逻辑性、非概念性,表现在顿悟和直觉
王维:禅意和画意
空山不见人 ,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 复照青苔上。 ----《鹿柴》
人闲桂花落 ,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二、当代美学家的美学观
1. 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
《新美学》 :主张“美是典型”
客观事物的美,即在于客观事物的本身,不在于欣赏者的主观作用。 “美的东西,就 是典型性东西, 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的一般的东西。 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就是个别之 中显现的种类的一般。 ”
2. 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提出?美产生于美感?。
《美学问题》 、 《论美》 :认为美是人的观念,不是物的属性,美是物在人的主观心灵中 的反映。 “对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人都相同的,同是一个东西,有人认为美,有的人却认 为不美; 甚至同一个人对美的看法在生活中也会发生变化, 原先认为美, 后来会认为不美…… 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
“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
3. 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
《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如果把美下一个定义, 我们可以说, 美是客观方面的某 些事物、 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 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 质。 ”也就是说,美不是物,而是意识形态化的物的形象。由于美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 所以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4. 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给美下的定义是:“美是现实社会中那些包含社会本质规律和 理想, 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的社会形象” 。
认为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正确主张应当是:美是社会的, 又是客观的, 它们是统一的存 在。 这一观点强调美不依存人类主观意识, 是第一性的, 美感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是第二 性的。
认为自然美也不在于自然本身,而在于自然的社会性。
三 . 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理论
1)美起源于劳动,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正如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创造了艺术, 劳动也创造了美。 美的产生同人类的劳动实践有 着密切的关联。
●美不仅是劳动的产物,它还是人类整个社会实践的产物,美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2)美是一种感性的客观存在 .
美是一种感性的客观存在 . 美不是抽象的概念,更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存在于人的 心灵中的东西, 它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现实中的具体事物, 总是以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出现在 我们面前。
3)美离不开人的主观意识。
美具有客观现实的事物属性, 并不等于说客观现实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美的。 因为只有那 些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能使人产生愉悦美感的客观事物才可能是美的。
4.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这是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命题。
A.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本质特征之一。
马克思认为, 动物的生命活动是盲目的、 无意识的, 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它是按照美的规律、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创造的活动。
美是有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中产生的。
自由:合规律性, 是人类对各种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利用
自觉:合目的性,是人类对自身目的清醒认识和准确定位。
B. 人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目的的引导下,充分调动自己的本质力量加工对象,产品 就成了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物质材料的统一,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对象化)和确证, 人可以在他所创造的产品上直观自身。
因此,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自身;劳动是“自然的人化” ,也是人的本质的自我 获得;人类通过劳动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人的社会的、普遍的、自由 的本质物化在客观世界中。
C.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人类的历史性劳动实践, 为美的产生提供了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条件, 从而真正使美以及对 美的欣赏成为可能。
A. 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 在与对象世界功利关系和认识关系的基础上和这些对象建立了特殊 的情感关系, 从而使他们进入了审美的领域而成为了美的事物, 同时, 人在劳动中结成的关 系也是社会美形成的根源所在。
B. 劳动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主体自身通过历史性劳动“人化”改变了它自身的自然,创 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
结论综述:美是人类劳动实践的结果。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 把自己掌握真和实现善的进行自
由创造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感性显现出来的结果。
“劳动创造了美” ,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美的主要特征
1. 美的形象性
美作为客观物质的社会存在,它是可感的、具体的、形象的。
2. 美具有感染性
所谓感染性, 是说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它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 通过它以情感人, 以情励 人,以情悦人
3. 美的愉悦性
从审美主体来说,它首先不仅是顺耳悦目的简单的生理反映,而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
4. 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 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5. 形式对美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形式是构成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3美学基础 --美的产生
第一篇 美论(三)美的产生
一 . 美的语义:
美这个词含义过于广泛,至今仍末统一。 “美”在拉丁语中为 bellus
(一) 、 美的字源学
羊大为美
《说文解字》 :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义。
羊人为美
人戴着作为图腾的羊头跳舞,娱人娱神,达到人神相通。
羊伴随着羌族人部落集团自身来源的传说、 种的繁衍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组织和制度而 发展起来, 羊逐渐成为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 继而演进到了一个独特的崇拜时期 —— 羊图 腾崇拜阶段。
从美的字源学认识:
1)羊大为美:偏重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
2)羊人为美:偏重美的宗教性和社会性
二、美的一般用法
1)美是能引起人的感觉愉快的一般事物
2)美是人的感觉,如陶醉、愉悦等
3)美指良好,指事情存在的合理性
4)美指完满,与欠缺相对
5)美指善良
6)美指纯粹艺术
7)美指审美活动,与认识、实践相区分
归纳:美的一般用法
李泽厚:? 美 ? 字有三种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含义:
(1)感官愉快的强形式:饿得要死,吃点东西,热得要死,喝瓶冰镇汽水,都会觉得 ? 很 美 ? 。如:美食、美餐、美味、美酒、美丽、美貌、美发等。
(2)伦理判断的弱形式:我们经常在对某个人、某件事、某种行为表示赞赏时,也常用 ? 美 ? 。如:美政、美称、美名、美谈、美誉、美言、美意、美德、美满等。
(3)专指审美对象:日常生活中, ? 美 ? 字更多用来指使人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对象。 看画展,听音乐,种种艺术欣赏,都常用 ? 美 ? 这个词。如:美术、美声、美音、美景、美 观、美展等。
三、美的产生
1) 社会实践是美产生的根源
首先是生产劳动在创造了审美客体的同时也创造了审美主体。
A. 创造了审美客体(美的事物)
B. 创造了审美主体(体质 感性能力 精神世界)
2) 美产生于劳动
●劳动使劳动过程成为审美对象
●劳动使人体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
●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
●劳动使劳动对象成为审美对象
●劳动使劳动成果成为审美对象
3. 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恩格斯:?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 《墨子》 :? 食必常饱 ,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
人们追求的价值序列是 ---功利、真、善、美、自由。
4) 思想观念是使用价值向审美价值过渡的中介
世界观:图腾与禁忌 宗教与神灵 巫术与祭祀
价值观:勇敢 灵巧 富有
4美的形式和形式美
第二篇 美的形态(一) 美的形式与形式美 一 . 一般形式与美的形式
一般形式是指普通事物的表现形态或存在方式。一般形式是不能引起审美体验的形式, 它可能是具体可感的也可能是概念抽象的,它的功能在于为人的实用需要服务。
美的形式是属于美的事物的, 具体的、 可感的、 能引起审美情感体验的形式, 它不仅为 人的实用需要服务,还要为人的审美需要服务。
一般形式:由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 —— 建筑物及其门窗的轮廓、 桌椅的形状等, 都是具 体可感的,但不一定美; 由概念、推理、判断构成的逻辑体系,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数学 公式等,其形式是抽象的。 (抛物线:y = ax *+ bx + c )
美的形式:必须是感性的具体的,并且符合形式美的创造法则。
二 . 形式美与美的形式
1. 定义:形式美是美的形式的概括、抽象和升华。
形式美是不依托内容能引起情感体验的感性形式,是事物的各种要素(如色彩、线条、 形体、声音等)有规律的、宜人的组合,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美的特殊形态。
2. 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区别
形式美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美的形态 , 同作为与美的内容构成辩证统一关系的美的形式 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形式美是指色彩、 线条、 形体、 声音等各种可感的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构成的形式本 身所具有的美。
美的形式则是指审美对象中呈现或表达美的内容从而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
从美的纯粹自然属性 —— 事物组成、结构或事物运动的形式来看 , 形式美的诞生是一个 由内容向形式积淀的漫长过程。
在对内容概括、抽象的基础上加工、仿制而积淀成形式美
三 形式美的基本构成要素
1 色彩
色相
红色:兴奋 黄色:明朗 绿色:安静 白色:纯洁
色彩能使人产生各种心理效应
色彩具有象征意义
冷暖色调对比
2. 线条、形状
不同的线条有不同的审美效果
不同的形状有不同的审美效果
垂直线 、水平线、斜线、曲线、放射线、圆形线 、交叉线等。
不同的线条有不同的审美效果
不同的形状有不同的审美效果
直线 ---坚挺、 崇高 平行线 ---安稳曲线 ---柔和、 优美 斜线 ----富有动感 圆形线 ----流动活泼 交叉线 ---激荡 放射线 ---开放
3 声音
声音有极强的表现力
不同的形状有不同的审美效果
圆形柔和 、 方形刚劲 、 立三角有安定感 、 倒三角有倾危感 、 三角顶端转向侧面有前进感、 尖而窄的形体有险峻感 、 宽而平的形体有平稳感
3. 声音表现力
高音:激昂亢奋
低音:深沉凝重
强音:坚定有力, 富有鼓动性
弱音:柔和细腻, 富有抒情性
纯音:优美淳正,悦耳动听
燥音:繁杂吵闹,令人不快
四 形式美的主要构成法则
5 节奏韵律,或称 “ 节奏律 ”
5美学基础美的形态 -1
第二篇 美的形态(二) 美的分类
美的形态论
形式美
美的存在形态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
美的表现形态
崇高、优美、悲剧、喜剧、丑与审丑
美的形态论
一、美的存在形态(美的分类)
1、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
自然美不仅在于自然事物本身,而且还在于自然事物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之中 .
(1)几种自然美的形态
A. 奇险美:惊心动魄的感觉,如悬崖峭壁、古树参天、惊涛骇浪、电闪雷鸣
B. 壮丽美:胸怀开阔的感觉,如辽阔的大海、浩瀚的沙漠、无边的草原、起伏的林海
C. 幽静美:宁静幽雅的感觉,如幽谷溪流、清潭印月、空山鸟鸣、月明星稀
D. 秀丽美:清丽秀美的感觉,如花红柳绿、彩蝶翩翩、小溪叮咚、山青水秀
(2)自然美的产生
①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在于它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及和谐、节奏、比例等; ②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所表现的社会生活;
③自然美在于人的意识、想象或概念作用于自然的结果。
(3)自然美的特性
①客观性;
②形式感
(4)自然美的欣赏
A. 选择最佳的时空和角度; (登泰山)
B.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 (观庐山)
C. 展开想象,富于情感。 (欣赏春天、秋天的自然景象)
2、社会美:是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 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 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 之中的美。
(1)社会美的分类
A. 形象美 :是人类本身最直接的审美对象
B. 内在美 :是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的美
C. 生产劳动美: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体现的美,包括生产活动美、生产工具美、劳动产品美 等方面。
D. 社会变革美:是指人们在从事推动历史前进的变革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美
(2) 社会美的特征
①以一切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 ---人是自由、 自觉的, 富有智慧和创造力; ②内容重于形式, 美同 ? 真 ? 、 ? 善 ? 密切联系;
③突出实用功能,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3、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是最典型的美的存在形态
(1)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①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
②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③生活推动了艺术家创作技巧的发展。
(2)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关系
现实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第一性的美而艺术美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 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比现实美更高、更典型。
4、科学美,是指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等特性在于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 和实验美。
(1)科学美的特征
①是主客观的统一性;
②科学美与科学真之间的辨证统一性。
(2)科学美的原则
①简洁性。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科学理论简洁性的典范 ;
②新奇性。如 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关于 ? 大陆水平漂移 ? 的想象;
③对称性。如哥白尼的 ? 日心说 ? ;
④统一性。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强调的 ? 科学的宇宙观 ? 和 ? 占有科学的方法 ? 理论。 5、 技术美:这是英语国家?迪扎因?理论所研究的美,?design?愿意为设计创
意,因此,技术美的目的在于?研究物质生产即工业、建筑、交通、农业以及管 理和服务领域的审美因素?,包括生产环境、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的美等方面。
2、技术美的特性:
A 、具有技术美特性的产品不仅在技术上是完善的,而且在使用上是舒适的,在外形上是美 观的。
B 、 技术美学作为 “迪扎因” 理论, 从功用和审美相统一的观点研究设计和评价的基本原则, 使其成为整个美学的一个分支。 其宗旨是从科学技术革新和对社会的道德改造、 审美改造相 结合的观点,揭示和阐明实用对象和环境发展美化的基本规律。
3. 技术美的要求:
①光线和色彩;
②声音,如音乐调节;
③劳动时的动作和姿态要符合健康、科学和美学的原则。
6美学基础美的形态 2
第二篇 美的形态(三) 美的范畴
美的形态论(三)
●优美与崇高
●悲剧与喜剧
一、优美
“优美”之语源自古希腊美惠三女神之总称,是一切美好、欢乐、光明事物的化身。
博克在《关于祟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中将优美确定为一种“爱的对象” , 并系统论述了优美的形式特征和特有的心理效果。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席勒在 《论美与尊严》 中系统阐发了优美的美学意义:优美是人的 意志与感觉能力在人内心的协调一致所产生的, 是 “完美人性的印记” 是美的心灵在现象中 的表现,是感性和理性、义务和爱好的和谐相处。
优美在中国亦称之“秀美”或“阴柔之美” 。清代桐城派文人姚鼐 “鼎闻天地之道,阴 阳刚柔而已。……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 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王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寥乎其如叹,邈 乎其如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
“优美”一词正式出现于中国美学史上是近代王国维:“美之为物有两种:一曰优美, 一曰壮美。 ” 。
优美的审美特征
1. 优美的形式特征:符合形式美的法则。 它在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是关于和谐、 完整、轻盈、纤柔、纯净、舒缓、渐次、圆润、温雅、秀丽之美的理性概括。
2. 优美的本质特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矛盾处于平衡状态。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述)
3. 优美感的基本形态:和谐感 爱恋感 松弛感。
4. 优美的审美功能:使审美主体舒适畅快、轻松愉悦、心旷神怡。
二、崇高
崇高源出于古罗马朗吉驽斯 《论崇高》 :“所谓崇高, 不论它在何处出现, 总是体现于一 种措词的高妙之中, 而最伟大的诗人和散文家之得以高出侪辈并在荣誉之殿中获得永久的地 位总是因为有这一点, 而且也只是因为有这一点” , “但是一个崇高的思想, 如果在恰到好处 的场合提出,就会以闪电般的光彩照彻整个问题,而在刹那之间显出雄辩家的全部威力。 ”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
在《论崇高》中,朗吉诺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庄严伟大 的思想、 慷慨激昂的感情、 辞格的藻饰、 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 这里表示一种激越强劲 的语言风格.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一些观点
英国美学家博克第一次从审美意义论述 (《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 ) 说, 崇高基于 个体自保本能,是生命遭受威胁和痛苦时所激起的以恐惧为主,以欣慕和崇敬次之的情感, 是一种 ? 以痛苦为基础的快感 ? .其对象形式往往是 ? 体积巨大 ? 、 ? 凹凸不平和奔放不 羁 ? 、线条坚挺、色块凝重、 ? 阴暗朦胧 ? 。
德国的康德:《判断力批判》 从哲学高度分析了崇高的审美特性和精神价值。 《崇高的分 析》 指出崇高分为数学崇高和力学崇高, 其特征是 ? 无形式 ? (所谓 ? 大混乱 ? 、 ? 极狂野 ? 、 ? 无秩序 ? 、 ? 荒芜 ? ) ;崇高是感性(情感、想象力)与理性(伦理精神)对立、震荡乃 至统一的体验。
黑格尔:《美学》中说, ? 崇高一般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里又找不到 恰好能表达无限的对象。 ? 结果是 ? 呈现于观照的外界事物被贬低到隶属 ? 的地位。
中国美学对崇高的基本描述
在汉语中指 ? 大 ? 、 ? 壮美 ? 、 ? 阳刚之美 ? 。是对庄严、雄伟、豪放、旷达、劲健、 恢宏、凝重、冷峻、峭拔、粗犷、神秘之美的理性概括。
孔子 ? 巍巍乎,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 ? ; 孟子 ? 充实之谓美, 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 ? ; 庄子 ? 天地有大美 ? ,都着眼于人格崇高。
唐末司空图在《诗品二十四则》中所明确指出的雄浑、劲健、豪放、悲愤、旷达等,都 包含着崇高的意思。
姚鼐:“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山谷,如崇山峻崖,如决 大川,如奔骐骥 , 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 镠 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 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
崇高的审美特征
1. 崇高的形式特征:表现往往突破常规,呈现为一种不同寻常的粗犷、激荡、刚健、雄伟、 奇崛的美。
2. 崇高的本质特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矛盾处于激化状态, 在对立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动 态美。
a 、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盾激化中;
b 、从美感上,崇高具有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以不可阻遏的强劲气势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 受。
3. 崇高感的基本形态:紧张感、崇敬感、奋发感。
4. 崇高的审美功能:使审美主体紧促不安、震荡难宁,进而实现增强信心、鼓舞勇气、提升 境界的效果。
7美的形态 3
第二篇 美的形态(四)悲剧与喜剧
三、悲剧性
悲、悲剧、悲剧性是三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范畴。
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
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 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 。 埃斯库罗 斯被称为“悲剧之父”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 向高峰。 (四大悲剧)
中国古典戏曲杰出的悲剧作品:杂剧《窦娥冤》 、 《桃花扇》 ;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 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
美学中的悲剧(性) :是美学基本范畴之一,是与喜剧美相对的特殊表现形态。它是指具有 正面价值的对象 (人物和事物) 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失败和毁灭, 使人 产生强烈的痛苦 , 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 , 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感转化 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 .
1. 悲剧(性)的特征
1)悲剧感是一种夹杂着痛感与快感的审美体验,经历了由痛感向快感转化的心理过程。 真正的悲剧感往往由悲痛转化为悲壮 , 悲壮转化为振奋 , 由振奋化为力量 , 完整的由痛感转化 为快感的过程 .
2)悲剧感是一种伴随着强烈道德感的美感。
3)悲剧感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美。
2. 悲剧性的本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的不能实现时所爆发的矛 盾冲突。 (马克思 )
? 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鲁讯 )
悲剧的类型:
1) 命运悲剧 性格悲剧 社会悲剧 人类悲剧
2) 英雄悲剧 平民悲剧 旧事物旧制度悲剧
3. 悲剧性的基本形态是震颤感、畏惧感、超越感。
4. 悲剧性的审美功能:通过引起人的悲伤、悲哀、悲痛,激起人的悲壮感、崇 敬感、使命感,逼人深思,激发并高扬人的抗争斗志与奋发精神。
四、喜剧性
喜、喜剧、喜剧性是三个既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
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 一般以夸张的手法、 巧妙的结构、 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 刻画, 从而引人对丑的、 滑稽的予以嘲笑, 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 基於描写
对象和手法的不同, 可分为讽刺喜剧、 抒情喜剧、 荒诞喜剧和闹剧等样式。 喜剧冲突的解决 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
喜剧性:指对违背客观规律的荒谬现象进行审美反映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美感。
喜剧性是对一切乖谬悖理现象所作的审美评价。 就是以 ? 笑 ? 为手段, 否定、 嘲弄假恶 丑,肯定、弘扬真善美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性。
欧洲最早的喜剧是古希腊喜剧,代表作家是阿里斯托芬;
16、 17世纪以莎士比亚、莫里哀为代表; 18世纪意大利的哥尔多尼及法国的博马舍是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喜剧的代表; 19世纪以俄国的果戈理为代表。
我国古典戏曲中 , 丰富的喜剧遗产 : 《救风尘》传奇《玉簪记》 ;传统剧目《炼印》等, 都是优秀的喜剧作品。
1.喜剧感(性)的特征
1)喜剧感是一种由厌恶感或惋惜感转向愉悦感的审美体验。
2)喜剧感是一种侧重于真的道德感。
3)喜剧感是一种以笑为主的、充满了轻松愉快的自豪感。
2. 喜剧性的本质
喜剧着眼于现实存在的社会冲突,喜剧是对具有“现存性”却没有“现实性“ (即不合 理的 ) 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的审美反映。
“历史是认真的, 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 世界历史形态的最后阶段是 它的喜剧” (马克思: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解 )
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鲁讯 )
3. 喜剧性的基本形态是轻松感、睿智感、幽默感。
主要形式特征在于寓庄于谐
? 庄 ? 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 谐 ? 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 诙谐可笑的。
形式:滑稽、 幽默、讽刺、诙谐、揶揄
4. 喜剧性的审美功能:舒心畅怀,发人思考
8美的形态 4(丑)
第二篇 美的形态(五)真善美和丑
一、真、善、美的关系
1. 真善美是三个相互区别的范畴
2. 美和真善的联系
3. 美是真善在现实中的统一
美是自由的形式, 是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统一的形式。 合目的性反映了美的内容有关善 的方面,合规律性反映了其真的方面,这就涉及到美与真、善的关系问题。
真、善、美的关系历来就是美学家们悉心研究并给予诸多论述的问题,真、善、美之间 的和谐统一,也一直是人们向往的理想境界。
1. 美与真的关系
所谓真, 是指客观物体运动、 变化、 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规律性。 它是一个认识论 范畴, 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关于美与真的关系, 很多美学家 和艺术家都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早在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就提出 ? 模仿说 ? , 强调了模仿现 实艺术的真实性;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布瓦洛认为 ? 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 ? ; 法国艺术家罗丹也指出, ? 美只有一种, 即宣示真实的美 ? ; 我国汉代的哲学家王充也特别 注意到美与真的关系, 并提出 ? 真美 ? 这一概念, 认为符合真者即为美。 尽管这些观点对于 真的理解各不相同, 有的理解为事物的内在或外在真实, 但他们都看到了美与真之间的密切 联系。
美产生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之中, 凡是美的事物都是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掌握为 前提的, 都要体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必须依靠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 才能进行,所以,美要以真为前提和基础。尽管构成美的因素有很多,但如果离开了真,事 物也就失去了美。
但是,真本身并不就是美。首先,作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真本身无所谓美与丑, 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在未被主体的实践活动征服改造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它是作为真存在着 的, 真只是一种求知的对象, 它引导人们去认识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 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 的性相统一的形式, 它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活动, 它一方面表现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 另一方 面体现在实践活动的结果和产品之中是主体创造和欣赏的对象, 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确 证。
2. 美与善的关系
所谓善, 是指人对外部现实的合目的性要求的实现, 它是与功利直接相联系的。 一般来 说,凡是在人类实践中符合先进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并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事物就是善的, 反之就是恶的。
善与美也有密切的联系, 善是美的前提。 亚里斯多德说过, ? 美是一种善 ? , 把美看成 是善的一种表现方式; 苏格拉底在研究美时也把美和善结合起来考察, 并指出实用的粪筐比 无用的金盾更美。 在中国的先秦诸子那里美和善更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 如孔子的 ? 里 仁为美 ? , 即与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才是美的; 孟子的 ? 充实之谓美 ? , 也就是说人应该在自 己的全部人格中都自然而然地体现出仁义道德原则, 才可说是美的; 荀子的 ? 不全不粹之不 足以为美 ? , 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只有处处合乎礼义, 达到修养的最高境界时才是美的。 许慎 在 《说文解字》 中对美字的解释:? 美, 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意。 ? 虽说他们对善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在把善作为美的前提这一点上则是一致的。
美与善的确具有依存关系:
美以善为前提, 美要有善的内容, 也就是说要对人有益, 因为只有符合目的性的事物才 可能是美的事物。 但善的并不就是美的, 美本身也不就是善。 单纯的善只是主体实践对外部 显示的要求的实现, 它并不是美。 美与善的区别表现在, 善直接和物质功利相联系, 而美与 功利性只具有间接的联系, 它不是直接地满足人的某种实际需要, 而更多的是作为人们欣赏 和观照的对象。 因此, 美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功利性; 善虽然有形式, 但它不强调形式的方面, 而美在体现形象意味的同时, 着重强调形象的形式方面; 善是意识活动的对象, 它带给人的 是实用的利益。而美是认识和欣赏的对象,它带给人的是情感的愉悦。
3. 真、善、美的统一
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创造一个真、 善、 美统一的完美世界, 只有当人 们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并达到了改造世界的目的时, 才有可能有美的存在。 人类的社会实践,
就它符合客观规律来说是真, 就它符合一定时代先进阶级的需要和目的来说是善, 就它是人 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和确证来说是美。 在三者之中, 真和善是美的前提, 美作为真与善的统一 体高于真和善,其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和统一。
二、美的事物是以宜人的感性形式对真善的显现
包含真善内容
形象鲜明生动
1 什么是丑
1)丑作为审美范畴是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非快感、令人厌恶的东西也 反映完美的缺乏或不可能性。
丑不是美的简单否定,而是以反面形式保持了正面的审美理想观念。
2)美学史上对丑的几种看法
荷迦兹:不适宜
鲍姆嘉通:破损、畸形
克罗奇:杂多、荒芜
3)丑的特征
第一,是否定生活、否定人的本质的感性显现。
第二,丑和恶虽然有密切联系,但丑并不等于恶。
第三,形式丑 ---畸形、毁损、芜杂等
2、美与丑的关系
(1)美与丑相互对立
(2)美与丑相互依存
(3) 美与丑相互转化
3. 关于审丑
1)现实生活中的丑,确在自然界和人类普遍存在,但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作为美的异化、 美的对立面而存在着。
2)审美范畴的丑不同于伦理范畴的恶。
3)丑依附美而获得自己相对的价值。
4)承认丑在艺术中的的审美价值并非意味对现实中的丑进行肯定。
4. 艺术丑
(1)艺术丑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
朽、技巧低劣。
(2)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生活中 ? 丑 ? 的东西, 一旦进入了艺术, 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 事物本身 ? 丑 ? 的性质并没有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具有审美意义。
(3)某些艺术中的丑角不等于丑
(4)在园林艺术中山石以 ? 丑 ? 为美
9美感 ---审美心理
第三篇 审美论
一、什么叫美感
1. 广义:美感指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审美实践中对于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心理情感 和能力的总和,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判断、审美 理想等。
2. 狭义:美感指审美主体在接触审美对象后所引起的愉悦感受和欣赏、 评价等心理活动与心 理过程,又称审美感受。
二、美感的主要特点
1. 美感与快感的本质区别
A. 快感作用于人的感官, 是一种初级的官能舒适, 美感却深入到人的心灵, 是一种高级的精 神享受。
B. 快感满足生理需求,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美感满足精神需求,具有社会性。
C. 快感是五官感觉都可获得,美感主要依靠高级的神经器官(视觉、听觉)来实现。
博克:美感就是客观事物某些属性所引起的 ? 松弛的、舒畅的 ? 感觉,把快感等同于美感。 2. 美感是直觉与理性的统一
所谓审美直觉是审美主体对美的对象直接迅速的心理把握, 体现为对美的感性形式的敏 锐感受相对审美内蕴的瞬间领悟。
这里的直觉性,指的是审美感受的直接性、直观性。
人类要获得美, 就要以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感受, 而不能以间接的经验来获取, 这一点不 同于科学意识和道德意识。
但是,这个直觉性的背后潜藏着理性的内容。
3. 美感是差异性与一致性的统一
1)美感的差异性,是指不同的审美主体面对同一个审美对象时,其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必 然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差界性,根源于审美主体的个性差别,也同时代、民族、阶级的差 别相关。
2)美感的一致性是指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个审美对象,所形成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在基 本方向上是趋于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其一致的程度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 4. 美感是超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对待美的事物三种态度 :求真的科学态度、求利的实用态度和求美的审美态度。
1)美感欣赏是超功利的
美感欣赏不带实用目的, 是为获得充分的审美享受。 在审美活动中, 审美主体面对审美 对象产生的一种陶醉的、忘我的舒畅、惬意、羞恶、愉快和激情难抑的状态,这是审美者精 神上的享受和满足。
2)审美欣赏的超功利性不是绝对的
对审美个体: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得到哲理或道德方面的启迪, 促进审美力和智力的
开发,增进身心健康等。
对审美群体:高尚有益的审美活动有利于净化、 滋润人的心灵, 确证人的本质力量, 引 人走向更为理想的人生境界, 有利于整体社会的和谐安定, 有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 设,有利于人类的健康长远发展.还能促进美的创造的兴旺繁荣。
三、美感反映形式的特征(审美心理活动)
1. 审美感知(通感)
1) 含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也是生物有机 体与环境建立心理联系的初级形式。 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 对客观事物外在属性的完整 的和合的反应。 它不是对感觉的简单堆加, 而是包含着以表象记忆为特征的人的过去的经验, 并与思维情感、 意志等心理活动相联系。 感觉和知觉几乎同时进行, 人们将它们通称为感知。 感觉通过五官感受,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
知觉则对感觉所得进行整合,反映事物的整体状貌:将对象的形、色、声、质、势等整 合而形成事物的完整形象,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意味。
2)特性:整体性、 超感性(非消极反映,求审美真实)
情感化感知是审美感知区别于其他感知的根本所在。
3)审美感知的功能:审美主体对形式进行选择和抽象提炼,把形式引向情感体验。
4)审美感知区别于一般感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常常伴随着通感的产生。 “通感”又称“联 觉” 、 “统觉” 。
当一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同时会产生两种以上感官反应的心理过程,从而形成色可听、 声可见、味可摸等立体的感受效果。
通感是由审美对象的特性所引发的审美主体不同感觉之间的渗透、 沟通、 转换. 指人的 不同感官 (视、听、嗅、触等 ) 互相融合.交错感应。也称“感觉推移” 、 “感觉他涉” ,它极 大地丰富了审美感知的内含,增强了趣味,突破了感性界限。
2. 审美想像(联想)
含义:是一种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能力。遵循接近、类比、对比等联想律,融合 理解和情感,对对象进行加工制作,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一个新的审美境界。
形式:简单联想、再造想像、创造想像
特征:创造性、自由性、超越性
功能:突破审美感知的局限、赋予审美理解以感性活力、与审美情感 ? 异质同构 ?
1)简单联想
a. 接近联想 两审美对象在时间或空间的接近而产生的联想。 (接近律)
b. 相似联想(类比律)相似联想(又叫类比联想)是由两审美对象在性质、形态上的某些相 似所产生的联想。比喻、拟人、象征等几乎都同它相关。
c. 对比联想(对比律)对比联想是指由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对象在对立、对比中产生的联想
d. 关系联想(因果关系)
2)再造想像
审美主体感受客体时调动并组合自己的 记忆表象再造出新意象、新意境。
再造想像是依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符号、标记等的示意,在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 3)创造想像
审美主体在大脑中创制全新意象。
是审美主体脱离眼前的事物, 通过对感知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表象, 进行彻底的改造创 造出新的形象。
创造想像的形式
粘合:把现实中没有联系的部分、属性、品质拼合在一起形成新意象。
夸张:对现实作夸大或缩小处理。
变形:把某一确定对象改造成新形象。
浓缩:将具有共同本质的表象加以综合、提炼,予以典型化。
3. 审美情感(体验)
1. 含义:
1)审美情感作为一种欲望、期待、动力,实际上是人的审美需要。
2)审美情感作为一种态度、倾向,就是审美趣味、审美价值倾向。
3)审美情感在审美活动中既是主体的情感状态,又是主体的内在体验,是对生命全部意义 的个体体验。
4)作为特殊的情感,审美情感是生活情感的升华。
2. 特性:
1)表现性:或借现成形式去表现,或创造形式来表现。
2)动力性:激活、牵动、组织各种生命形式并使其得以呈现。
3)体验性:主体向内感受活泼的生命运动,包括感受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直到获得忘怀 得失、超越生死的 ? 高峰体验 ? 。
3. 功能:
陶冶(自然)情感,塑造心灵
4. 审美理解(玩味)
含义:是以理性为主导,有感知、想像参与、情感交融的合乎规律的心理活动。
体现:对相关知识的把握;对形式的审美把握;对对象意蕴的理解。
特征:非概念性、非确定性、意无穷性
功能:提升感知、规范想像、调节情感
10美学基础艺术美
第四篇 美的创造 艺术美
一、何谓艺术
1. 艺术的含义:运用特定物质手段,按照美的规律,塑造感性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 殊社会意识形态。
2. 艺术的分类:
实用艺术 (建筑、园林、实用工艺)
造型艺术 (绘画、雕塑、书法、摄影)表演艺术 (舞蹈、音乐)
综合艺术 (戏剧、影视)
语言艺术 (小说、诗歌、散文)
二、各类艺术审美特征
(一)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将客观事物固有的各种构成要素 (如线条、 色彩、 形 状) 作为表现手段, 在平面或三维空间塑造可视的艺术形象, 以反映社会生活、 传达思想感 情的艺术。
造型艺术属于视觉艺术。 造型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又称 “美术” , 包括绘画、 雕塑、摄影、书法、建筑、工艺美术等;狭义的专指绘画、雕塑和摄影等。
1. 绘画艺术
1)绘画是运用点、线、空间和色彩等艺术语言,在二度空间(即平面)上塑造艺术形象, 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艺术。
2) 绘画的审美特征
A. 形式的变幻性
B. 瞬间的凝固
C. 丰富的意味
2. 雕塑艺术
1)雕塑又称雕刻 , 是运用可塑性、可雕性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铸、焊等手段制 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思想的具有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
雕塑艺术是视觉艺术 .
雕塑艺术的语言 :具体生动而又富有表现力的形体及其空间变化。
2)雕塑的审美特征
A. 空间立体性
B. 表现的单纯性
C. 物质材料的审美性
(二)实用艺术
实用艺术其实属于造型艺术大类之中, 具备造型艺术共有的审美特征。 但由于实用艺术 在实用性同审美性的关系中, 实用性所占的分量较重, 并成为审美性的基础。 而且, 它们的 实用性又同科学技术发展, 同集体性制作密不可分, 带有浓重的时代功利色彩, 故而人们把 它们单独归为一类。
实用艺术最典型的是建筑、园林和工艺美术三种艺术类型。
1. 建筑艺术
1)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物的形体结构、空间组合以及色彩装饰色彩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来 传达某种审美寓意、情趣的造型艺术。
建筑语言主要元素:建筑的面、体形、体量、群体、空间、环境等 其 ? 语汇特征 ? 是 物质的,如石、木、钢筋、水泥、金属材料、玻璃、混凝土、色料等。
2)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A. 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B. 讲究形式美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C. 内容宽泛性与象征性意义
2. 园林艺术
1)园林艺术是利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创造的景观。它是利用技术和艺术, 凭借山水、 花木、建筑等组合成为的实体形象。
2)审美特征
A. 浓缩的自然美
B. 综合的艺术形式
C. 诗情画意的意境追求
(三) 、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 演奏、 说唱或人体动作、 表情来塑造不确定性音乐的审美特 征形象、传达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
它通常是指音乐和舞蹈,也包括曲艺杂技等。
1. 音乐艺术
1) 音乐素有艺术的皇冠之称。 它是通过在时间上流动的、 有组织的音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 来表达人的感情,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
它是一种音响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表情的艺术。
音乐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 :旋律、节奏、音色、和声
2)审美特征
A. 听觉感受的敏捷性
B. 音乐形象的模糊性
C. 音乐进程的流动性、序列性
2. 舞蹈艺术
1)舞蹈艺术是以人的形体动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来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表演艺术。 舞蹈是以表演者自身的形体动作、 姿态、 造型等为传达媒介, 通过人体动作在幅度、 力 度和角度上的变化、 运动为艺术语汇, 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审美追求以及时代精神的表演艺 术。
舞蹈也可称是流动的时空艺术。
2)舞蹈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三大要素 :表情、节奏、构图
A. 动作性和韵律美
B. 程式化和虚拟性
C. 表演的综合性
(四) 、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是以语言为媒介和工具来传情表意、反映生活的一种艺术。
语言艺术的独特特征:
艺术形象的间接性
反映生活的广阔性
表现思想的深刻性
语言艺术主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
1. 诗歌
1)诗歌是一种通过精练、形象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和 想像, 富于音乐美的义学体裁。 它往往通过最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 或选择最富表现力的 某一瞬间将生活和情感高度浓缩, 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实, 表现广泛深刻的思想情感。 2)审美特征
A. 浓郁强烈的抒情性
B. 奇异丰富的想像性
C. 语言的精美性
2. 小说
1)小说是一种以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绘社会环境与生活场景来反映社会 生活酌文学体裁。
2)小说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在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方面,故而人们常把它们称之为小说 的三要素。
小说艺术的核心是创造出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丰富、完整的情节描述是小说的又一重要特征。
环境描写是小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五)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是指综合运用多种艺术的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 塑造同时作用于欣赏者视觉和 听觉的艺术形象,在较广的背景中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
综合艺术不但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 也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 表现艺 术与再现艺术的综合。
综合艺术一般指戏剧艺术(包括戏曲艺术)和影视艺术两大类。
1. 戏剧艺术
1)戏剧是以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为中心,融合了表演、导演、文学、绘画、舞蹈、音乐和 舞台技术等各种成分来塑造形象的一种综合艺术。
2)戏剧审美特征
A. 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
B. 直观表演的形象魅力
C. 语言和结构的特殊要求
2. 电影艺术
1)电影艺术它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工具与材料,运用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时空 里塑造运动的、声画结合的逼真形象来反映汁会生活的一门综合艺术。
电影是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六种艺术门类之后出现的 ? 第七艺术 ? 。
2)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A. 高度的逼真性
B. 造型的视象性
C. 蒙太奇的运用
二、艺术的基本风格类型
1. 主观表现风格与客观再现风格
这一对艺术基本风格是根据艺术家感受和表达生活的方式来区分的 。
主观表现风格:浪漫主义
客观再现风格:现实主义
2. 阴柔优美风格与阳刚崇高风格
这是一般美的范畴中优美与崇高两种表现形态在艺术美中的引申。 它与艺术创造主体的 个性、气质、把握对象的方式等主体因素密切相关。
阳刚崇高风格:雄健壮美
阴柔优美风格:婉约绮丽
3. 含蓄朦胧风格与明晰晓畅风格
这一对风格范畴是根据主体建构艺术作品时, 对意与象的结构关系以及意的分层关系的 不同处理方式来划分的。
含蓄朦胧风格:隐深曲折,含义复杂。
明晰晓畅风格:单纯透明,直抒胸臆。
4. 抒展沉静风格与奔放流动风格
这一对风格范畴主要源自创作主体不同的气质、 性格类型及作品表达情绪和意念的不同 的动学结构。
抒展沉静风格:沉思幻想,平静抒展。
奔放流动风格:激情难抑,热情奔放
5. 简约自然风格与繁富创意风格
这一对风格是根据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意象创造与自然和人为的不同关系划分。 简约自然风格:率真自然,不露娇饰。
繁富创意风格:绚烂多彩,富丽明朗。
6. 规范谨严风格与自由疏放风格
这一对风格的区别,根源于艺术创造主体对于传统和规范的不同态度。
规范谨严风格:典雅、谨严
自由疏放风格;新奇、疏放
11美的生活 1
第四篇 美的创造 生活美(一)
一.服饰美
服饰是人体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饰是改变人的相貌的最简便有效而无害的手段。
服饰美的原则概括为“合体适宜,扬长避短”
第一,服饰要同人的形体相配,保持和谐统一
服饰同人的身材、脸型关系最为密切。
1. 服饰的选择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依靠服装的款式、色彩、花纹、线条等来调 节人的形体。
圆脸人不宜穿圆领 (显重复 ) 和方领 (显对立 ) 的衣服, 以穿较长的椭圆形领子的衣服较好。 2. 服饰要为形体服务,扬长避短,尽力弥补生理上的某些缺陷
身材高瘦:适于穿宽松的、横线条的衣服,用鲜亮的暖色彩 (如棕、红类 ) ,而不宜穿长 裙和短袖衣。
个子矮胖:应当让他 (她 ) 显得苗条些,于穿稍微贴身的柔软质料、竖线条的衣服,用素 淡的冷色彩 (如蓝、绿等 ) ,宜穿长裙和长领口上衣,能给人拉长感。
皮肤黑的:不宜再穿同类色 (黑、红色 ) 和太鲜亮的对比色 (如纯白、嫩粉 ) 的衣服,最好 穿米黄、浅蓝—类的柔和色。
皮肤白的:可以穿同类色 (如鲜花的白、粉色 ) ,也可穿强烈的对比色 (如红、紫、黑 ) 的 衣服,也可穿各种颜色。
第二,服饰要同人的年龄、职业、性格、教养等相称,保持表里统一 1. 年龄
青年人:充分表现青春朝气,当以鲜丽光彩为好;
中年人:显出庄重、大方,色彩不宜过艳;
老年人:以素朴、淡雅色调为宜。
2. 职业
艺术家、演员、主持人、公关小姐:华丽、时髦。
教师、科学家:文雅、庄重。
医生:素雅、简朴,给人以宁静、安详感。
3. 服饰的选择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支配,同人 的性格、教养分不开。
? 衣裳是文化的表征,是思想的形象。 ? (郭沫若)
? 真正的美, 是美在它本身能显示出奕奕神采, 爱好时髦是一种不良风尚, 因为她的容貌是 不因她所爱好的时髦而改变的。 ? (卢梭)
4. 服饰同性格一般以协调一致为好
阳代表强壮、 力量、 威严、 确信, 展现阳的特征的服饰风格则是 ‘ 较少细节的不断的笔 直线条,构图夸张,色彩大胆,对比鲜明,面料厚重粗硬 ’ 。
阴代表优美、 文雅温和、 谦恭, 显示阴的持征的服装则是 ‘ 轮廓曲线柔和、 优美的带有 细节的间断线条,构图细微紧凑,色彩清淡对比不明显,面料柔软轻薄。 ? (诺思拉普) 热情奔放的少女不妨穿得红火艳丽些,青春焕发些,给人表里如一的和谐感;
娴静、腼腆的姑娘就可以穿得淡雅、简朴些,体现出一种大家闺秀的气质;
成熟的女性则最好把庄重同洒脱、素朴同时髦相融合,显示出现代女性的气质。
第三,服饰要同时间、场合、环境相应,保持协调统一
1. 服饰要同季节相应
春装:色泽明亮,款式轻快,透出一股青春气息,给人以温暖感;
秋装:色泽浑厚,款式庄重,给人以成熟、安定的从容感。
2. 服饰的变换尤其要注意不同的场合、环境,要同那里的气氛、情调相吻合
课堂讲学:朴素、端庆,显出学者气派;
舞会:穿戴讲究,风流潇洒;
上台表演:应光彩华丽,超凡出众;
喜庆:穿着要有喜庆色彩,增添欢乐感;
葬礼:黑衣素服为佳,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二.居室美
居室是人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家庭生活幸福的象征。
作用:一个充满温馨、友爱、和谐的家庭,必然拥有自己创造的居室环境美,它对人的 性格情绪的熏陶,无言影响、教育,有着明显的作用。
第一,室内布置的总体格调要统一和谐,以雅洁为重
1. 房屋的质量、 规格要同家具的款式、 档次以及陈设的风格、 特点保持协调一致。
家具:
中式庭园:紫檀木的老式八仙桌橱 ;
宽敞豪华的客厅:膨松宽大真皮沙发;
普通小书房里:小藤椅等
中式家具:国画的山水花乌,显出民族特色;
西式家具:油画的肖像、风景,更显华贵。
大客厅里:宜大叶龟背竹、君子兰以增添气派;
小书房里:宜细小的文竹 ,更显雅致。
家具陈设的空间布臵、色彩、形式也要力求和谐, 突出雅洁 。
高层建筑中的客厅, 可将窗外的蓝天白云引进室内, 墙面颜色可以用天蓝色为主, 适当 点缀几朵白云,使室内室外浑成一体。
雅:可有浓淡、华朴之分
空间宽敞、建筑讲究、家具豪华,则可布臵得高雅、典雅些;空间狭小、家具简陋,则 可力求素雅、淡雅
第二,每间房子的风格既要相近又要相异,要有各自独立的主题
客厅主题 ---开放型、艺术型
特点:宽敞、舒适、 漂亮、 大方,摆设要灵活精巧、 富于动感;突出沙发、 茶几、吊灯, 以画幅、花草点缀,配之以落地窗帘等;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以利于交际待客;尤其在窗 前明亮区,进门通道区,不宜放臵大物
书房主题 ---内向型、文化型
特点:简朴、整齐,应突出书柜、书桌和墙上的书画条幅。
卧室主题 ---封闭型、家庭型
特点:安宁、陶静,应突出床和柜,可铺些地毯、挂些壁毯之类;窗帘要严密,壁灯要 雅致,以增添柔和气氛。
客厅、书房和卧室三者比较:客厅宜宽宜活,家具要少;书房可密,书柜排列紧凑,利 于专心致志;卧室则疏密适中,使人心气平和。
居室随气候就应有所改变,这可以使人产生新鲜感
秋冬秋冬:以暖色调为主,春夏:以冷色调为主。
宜在饰品上着眼 ----织物 (床罩、被枕、窗帘、沙发套 ) 的质地、色彩等。
如:夏挂竹帘画、纱窗帘,用绿壁灯.会显凉意;冬挂绒毯画、绒窗帘,用红壁灯,会 让人备感温暖。
在一室之内,也可突出主题,反映出主人的性格爱好、职业、修养
音乐家(爱好者) :书房变琴房,臵以钢琴、贝多芬塑像之类;
画家(爱好者) :布臵画室;
普通家庭:可在房间里突出某件自己的心爱物或纪念物,如吉他、网球拍、盆景、奖状等。 第三,因情置景,装饰品宜少而精
居室的风格美来源于居室主人的情趣和个性。 ? 室如其人 ?
亲切淡雅、朴实无华的风格体现女性娴静温柔的性格;
宏丽豪华的风格体现热情奔放的性格
因情臵境 :或通过对窗户的美化来映照湖光山色、天光云影,收纳自然美景,怡情养 性;或通过某种创造性的陈设布臵,在室内构筑一幅立体的画、凝固的诗、无声的音乐,显 示雅趣高情;或取法自然 (如盆景、花卉、竹叶、树干、怪石等等 ) ,再造一个充满诗情画意 的境界。
? 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文雅,不贵纤巧烂漫。 ? (李渔 )
? 扬长避短、以巧补拙 ? :
污染的墙面挂一幅画、 旧桌子铺上一块新桌布; 满室子都是硬木家具, 方方正正, 棱棱 角角、 放上两盆曲线柔美的花草, 或小巧玲珑的工艺雕像, 可改变整体布臵的某种单调生硬, 显生动活泼。
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卧室放上一个可爱的绒毛动物或挂一幅绒织挂毯, 可增添几分温馨的生活情趣; 书房挂 上幅格言警句式的字画, 既可表现主人的性格追求, 还可起到励志自勉的作用力避适得其反:鳖脚的字画、萎蔫的花草、粗陋的工艺品及艺术性差,纪念性的装饰品等
12美的生活 2
第四篇 美的创造 生活美(二)
三.饮食美
饮食美指食物、 食器及饮食活动中各种美学因素相辅相成综合呈现出来的美。 包括食品、 食器之美和饮食活动中的技巧、礼仪、环境之美。
三 . 人之美
1. 人之美的基本特点
1)自然美与社会美统一
自然美:形体状貌
社会美:修养气质、德才胆识
2)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统一
内在美:人之美的内容,是心灵性的 ,其中的知、情、意等极为丰富复杂而微妙,决 定着人之为人的价值意义 。
外在美:体现在自身的形体仪表、言行举止和着装服饰上,是人的美的表现形式。
外在的表现形式受制于内在的心灵。 形体不美而心灵美, 尚不失人之美; 仅有外在美而 内心不美,只能算 ?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 。
3)个体美与综合美相统一
人是最完整、最自由的个体 ;人也是一种综合体,不仅实现了自身形体的最和谐的自 然综合, 而且也实现了社会中多重关系与多样行为的综合, 因而又能在一定关系条件下显示 出复杂的综合美。
2. 人之美的内容
1)形体美
? 在任何民族中, 没有比人体的美更能激起富有感官的柔情了。 不论是男性的强悍的壮 美,还是女性的秀丽的柔美,都居于最高地位。 ? (罗丹)
2)人体美的基本要求
a. 要形体匀称,比例适臵
五官端正,发育正常,身材适中.胖瘦合度
男性美与女性美有着全然不同的要求
女性 :苗条、纤细、秀丽的阴柔美,要求细腰丰臀、秀发圆肩、眉细唇红、胸部饱满, 其全身轮廓大体呈 s 形。
男性 :雄健、魁伟、粗犷的阳刚美,最好是虎背熊腰、宽肩窄臀、浓眉大眼、肌肉强健, 其全身轮廓大体呈 z 形。
b. 体貌光润,健康有力
人体的每一部位,都应当恰到好处,显示出一种生命的朝气和活力。
2)风度美
什么是风度 ?
俄国作家契珂夫说过:?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 ? .
风度, 是人们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历史中逐渐形成的, 它是人们对于美的人体形态、 举止 谈吐、装束打扮的一种肯定的审美尺度。 ? 人的形体在空间构成的姿态加之人的各种运动, 构成各种姿势,表情、神态,从而汇集成人的风度。 ? (《青年与美学》 )
风度是人们衡量人体形态、 举止谈吐美与不美的一种审美尺度。 ? 人是由自己的风度和 品格构成的, ? (古罗马 〃 西塞多)从古代流传的佳话来看:陈胜的志在鸿鹄,陶渊明的不 为五斗米折腰, 刘伶的死便埋我; 宗悫的乘长风, 破万里浪; 马援的大丈夫当以马革裹尸而 还 …… 这些无不是既反映一个人心灵深处所蕴藉的人格,也自然散发着那使人称道的风度。 可以说风度是一种情综,一种天然禀赋加上环境影响,专业教育的塑造所构成的复合情综, 也是人的全部生活姿态所提供给人们的综合印象。
A. 人之美是外形与内在的统一。 这种统一突出体现在人的仪表风度上, 构成风度 美。
风度是人内在的气质、 性格、 才气、 品德等因素形之于外的综合反映与人的气质、 性格 的关系尤为密切, 所以风度美必然伴随气质美、性格美。
风度较之外表美更含蓄、 蕴藉, 更能显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它是人的精神状态、 个性 气质、 品德情趣、 文化素养、 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 我们通常说的风姿、 风采、 风格、 风韵, 大致都是风度的具体显现。
a. 气质美
气质指人的一种典型、稳定的个性特点、风格以及气度。
心理学认为,所谓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 动中, 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 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人格特征。 主要表现在 情绪体验的快慢、 强弱、 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 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 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 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 ? 脾气 ? 、 ? 性格 ? 、 ? 性情 ? 等含义相近 。
人的气质可分为 4种类型:
胆汁质(兴奋型) :坦率热情;精力旺盛,容易冲动;脾气暴躁;性急,易爆发而不能 自制。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情感外露,但持续时间不长。
多血质(活泼型) :敏捷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 ;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 情绪情感容易 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 , 容易外露 ; 体验不深刻。
粘液质(安静型) :稳重,考虑问题全面;安静,沉默,善于克制自己;善于忍耐。情 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而不容易转移,外部动作少而缓慢。
抑郁质(抑制型) :沉静、对问题感受和体验深刻;持久;情绪不容易表露;反应迟缓 但是深刻; 准确性高。 外表行为非常迟缓、 忸怩、 怯弱、 怀疑、 孤僻、 优柔寡断, 容易恐惧。 气质的美感
性格开朗、潇洒大方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聪慧的气质;性格内向,风度温文尔雅,多 显露出高洁的气质;性格直爽、风度豪放雄健,气质多表现为粗犷;性格温柔,风度秀丽端 庄, 气质则表现为恬静。 无论聪慧高洁, 还是粗犷恬静, 都能产生一定的美感。 而刁钻奸滑, 孤傲冷僻,或卑琐萎靡的气质,除了使人厌恶之外,绝无美感可言。
现实生活中, 有的人很注意自己的服饰仪表, 而不大注意自己的气质是否合乎于美的标 准。 诚然美的容貌, 入时的服装都能给人以美感但这种仪表与装饰美比起气质美来, 相对给 人的印象还总是浅淡的。 气质给人的印象是不受年龄、 服饰和打扮制约的。 人的真正的魅力 在于特有的气质。 ?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 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具有伟丈夫的气质。 ? 人 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的文天祥具有爱国志士的壮美气质;我们的陈毅同志又 有 ? 欲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 的伟岸不屈的气质。 这些气质都是美的, 给人的印象是隽永 的、难以忘怀的。
气质是人的先天生理素质。 但又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影响下形成的。 追求气质美与自己 的世界观改造有很大的关系, 气质往往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 人真正美的东西, 必须一 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 ? 。 (—— 席勒)
追求气质美,主要追求精神世界美:
品德是气质美的另一方面。为人诚实,实事求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这是中国人的 传统美德,更是气质美不可少的美德。
气质美还表现在举止上, ? 得体的、高尚的举止常常是通行无阻的护照 ? ? (英)约翰逊? b. 性格美:
人的内在美最多的是体现于性格美
性格美同心灵美密不可分,气质是性格形成的基础,心灵则决定了性格的导向。
性格含义:从心理特征来看,主要是人对外界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
如:坚强、勇敢,脆弱、怯懦;勤快、认真,还是懒惰、马虎等
性格有刚柔动静之分,还有壮美、秀美、悲剧、喜剧之分
B. 风度美的基本要求
风度美是指人内在的精神、 气质、 性格、 才气等在行为语言上的表现, 集中体现在一个 人的谈吐、表情、姿态、举止等方面。
风度之美的基本要求:做到冷热适度,动静得体,落落大方,文质相称
? 静如处子,动如脱免 ? ? 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 ? ,
具体来说,站着要挺胸收腹,梗颈,两臂自然下垂,使姿态优美挺拔;坐着四肢摆放要 规矩端正,不要跷起二郎腿,东靠西歪,更不要把腿搭在邻椅的扶手上。尤其女性坐时,不 要分开双腿。
行走也不要耸肩驼背, 或似风摆杨柳东摇西晃, 要使身体端正舒展, 步伐稳健均匀, 给 人一种精神、有力、大方的美感。
风度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环境场合,各有所宜
会场、课堂:端庄稳重;舞厅、交际场所:潇洒、热情;在爱人面前:温柔细腻;在贵 人面前:不卑不亢;在谈判时:深谋远虑、机智应变的 ? 政治家风度 ? 等。
风度既然是人的气质、 性格、 思想的综合表现、 也是人心灵的自然流露, 所以风度一般 是装不出来的。
真正的优雅的风度,必须从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做起。
注意:男士外表的潇洒大方是以内在豁达宽容为基础的, 女性优雅娴静是以内在知性为 前提的。
对于不同年龄、职业的人来说,也需有相应的风度:
学识渊博、 侮人不倦的 ? 学者风度 ? ; 慈祥稳重、 关心后辈的 ? 长者风度 ? ; 热情奔放、 超凡出众的 ? 艺术家风度 ? ;
3)情操美
情操是指高级的社会情感与相应行为方式结合的产物, 即情感与操守的统一, 具体包括 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种因素。
情操美包括 A. 远大崇高的理想美、 B. 持节不移的操守美、 C. 胸襟广阔的气度美、 D. 自 律不懈的修洁美 E. 高尚雅洁的情趣美的结晶。
柏拉图:? 应当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可珍贵。 ?
A. 远大崇高的理想美
趋向崇高的理想美是人格意识的重要内涵,决定人的价值取向。
B. 持节不移的操守美是情操美的又一重要表现。 操守是指与社会情感相应的行为方式, 泛指 人的气节、品德。
C. 胸襟广阔的气度美。气度往往用来指人对外界事物采取一种宽宏、豁达、谦逊、诚实的 态度。
D. 自律不懈的修洁美
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修洁美
E. 高尚雅洁的情趣美
情趣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 态度、 兴味, 它是审美理想、 审美 修养的一种表现,是审美能力水平的一种标志。
情趣体现为 A .乐观的生活态度 B .健康的心理特征 C .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D .生活技 能的高低
不健康的生活情趣:吸烟、酗酒、整天玩计算机、赌博等
健康的生活情趣:远足、健身、爬山、旅游、阅读、书法、集邮、跳舞、欣赏音乐、外 出写生、参加集体活动等
高尚雅洁的情趣美应包括几个方面:健康的情趣、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文明的生活情趣、 科学的生活情趣
所谓仪表, 通常是指人的容貌、 姿态。 仪表美可归属于自然美的范畴, 它常以端正的面 孔, 匀称的体态、 优雅的风姿显示出秀美, 表示客观存在。 仪表美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 是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感官直接感受的。
通过装饰美来强化自然美。 诚然, 人的美贵在自然, 但自然美并不排斥人为装饰。 自然 美注入了创造的美, 将更能唤起人的美感, 更能使人赏心悦目。 因而美好的装饰是应该提倡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