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对诸葛亮说
诸葛亮,公元181年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在公元234年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字孔明,号卧龙,被后人称为智圣。
我想对诸葛亮说:“一说起您,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您是智慧的化身,在我们严重的您,通天文,晓地理,神机妙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您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您以成为智慧的化身,您的传奇性故事也为世人传诵。不仅如此,您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还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您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而且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我还想对诸葛亮说:“在草船借箭中,周瑜看到您才华横溢,处处胜过他自己,便心生歹念想害死您。他以军中缺箭为由,令您三天造好十万支箭。您满口答应,并立下了军令状。周瑜暗自高兴,满以为这下可以除掉您了。而博学多才的您,利用您那渊博的知识,夜观星象,乘着大雾,去曹营“借”了十万多支箭回来复命,使周瑜的阴谋未能得逞。”
我又想对诸葛亮说:“自刘备三顾茅庐,请您出山,并封您为丞相,您便全力辅佐刘备,先联合孙权,在赤壁打败了曹操,又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政权。公元223年刘备去世,您全力辅佐无能的刘禅,积极实行法治,赏罚分明。任用了一批有才能的人为官,推广屯田,鼓励发展农业,安定人民生活。在军事上,您连吴抗魏,严格训练军队,五次率军攻魏。您自己生活俭朴,虽身居相位,但家无余财,唯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蜀汉政权。”
仅仅这些,就足以说明,您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忠实的人。最后,我真得很想对你说:“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做一个聪明、忠实的人。所以,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学习,争取达到这个目标!”
范文二:我对诸葛亮说
????黄帝、炎帝奠基了中华,汇成了一条东方巨龙——华夏。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修筑长城,让我们的国家无愧地立于东方。成吉思汗壮大中国,横扫欧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岳飞一生以江山社稷为重,精忠报国。但我更想对诸葛亮说:“您的一生多付辛劳,您的智慧与忠心造就了万古留芳的贤相之名。两千年来,您早已成为智慧的化身深入人心,您的存在是中国历史与华夏民族共同的骄傲!”
????诸葛亮,公元181年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在公元234年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字孔明,号卧龙,被后人称为智圣。
????我想对诸葛亮说:“一说起您,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您是智慧的化身,在我们严重的您,通天文,晓地理,神机妙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您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您以成为智慧的化身,您的传奇性故事也为世人传诵。不仅如此,您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还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您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而且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我还想对诸葛亮说:“在草船借箭中,周瑜看到您才华横溢,处处胜过他自己,便心生歹念想害死您。他以军中缺箭为由,令您三天造好十万支箭。您满口答应,并立下了军令状。周瑜暗自高兴,满以为这下可以除掉您了。而博学多才的您,利用您那渊博的知识,夜观星象,乘着大雾,去曹营“借”了十万多支箭回来复命,使周瑜的阴谋未能得逞。”
????我又想对诸葛亮说:“自刘备三顾茅庐,请您出山,并封您为丞相,您便全力辅佐刘备,先联合孙权,在赤壁打败了曹操,又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政权。公元223年刘备去世,您全力辅佐无能的刘禅,积极实行法治,赏罚分明。任用了一批有才能的人为官,推广屯田,鼓励发展农业,安定人民生活。在军事上,您连吴抗魏,严格训练军队,五次率军攻魏。您自己生活俭朴,虽身居相位,但家无余财,唯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蜀汉政权。”
????仅仅这些,就足以说明,您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忠实的人。最后,我真得很想对你说:“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做一个聪明、忠实的人。所以,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学习,争取达到这个目标!”
范文三:浅说三国──诸葛亮
浅说三国──诸葛亮
先说说《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复姓诸葛,单名亮,通晓天文地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个,精忠报国的人物。是一个军事
家,政治家,和发明家。
刘关张三顾茅庐把他请回去,突出了其能力非凡。刘备白帝城托孤显其靠得住。还有战争的描写,计谋的高明,还有诸多发明更显其智慧。的确,在《三国演义》中,其的确是一个非常受人爱戴的人。诸葛亮的形象地位与关羽的形象地位差不多,只是关羽是忠义的化
生,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生。
现在鄙人就要谈历史了。
首先说说,“三顾茅庐”一事。在《魏略》和《九州春秋》上记载的诸葛亮主动求见刘备的故事,知道的人却很少了。书上说:“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后来刘备自顾自编帽子,被诸葛亮谏阻,才想起他手下还有这么个人叫诸葛亮。 但是在正史上说的,与《三国演义》一样,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但其中也是有些异议的。既然正史确由此事,那么姑且相信。但
鄙人有些话还是想说。
当时荆州出名的读书人很多,刘备因为徐庶的话,就去求见在荆州士人中名声并不很响亮的诸葛亮,可能性不大,除非其他有名人不肯跟刘备,刘备没办法。要么就是刘备想让别人知道他的爱才,来提
高自己的人望。
还有著名的《隆中对》,鄙人毕竟不是政治家和军事家,其里面的内涵,鄙人只能佩服。不过,有人认为所谓《隆中对》,不过是诸葛亮和刘备长时间谈话中的一些片段,连缀起来而已,本身并不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对策。这种猜测也有其原因,因为当时刘备和诸葛亮开桌谈论时,旁边无人。没人知道是怎么一会事,反正刘备不会
向哑巴一样坐在那里听他一个人说话。
诸葛亮出山后,不久曹军来袭,演义中大篇幅渲染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其实在正史中,根本一笔都没有记载。诸葛亮出山以后的第一份功劳,其实是过江东,说孙权,联合抗曹。其间的借东风、伏华容、收四郡本来就子虚乌有,而且直到这个时候,诸葛亮也主要负责内政和外交工作,根本没有打过一仗。直到庞统死后,诸葛亮才开始出去打仗。四川平定后,诸葛亮还是一个文职人员。说
诸葛亮用兵如神,起码在刘备生前是看不到的。
在当时,法正才是第一大红人“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刘备退到白帝城后,诸葛亮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也说明他心里
也知道刘备并没有把诸葛亮摆在第一位。
到刘备临终时,他心目中比诸葛亮更加重要的臣子,如关羽、张飞、庞统、法正、黄权等,差不多死绝了。他才“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实际上让诸葛亮负责民政,而让李严负责军事。至
于诸葛亮军政大权一把抓,那又是以后的事情了。
诸葛亮并不是演义中所描写的“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的军政两
道奇才,而且也不是一出山就成为刘备心腹第一重臣的。 还有就是诸葛亮南下不毛之地,回来凯旋归来,南蛮再不复反,真的如小说中所说?《三国志》中说道:“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李)恢身往扑讨。”其七擒七纵不知是真是假,听说,南方
还有“孟获七擒七纵诸葛亮,亮不敢再南侵”的传说呢! 六出祁山,其寸土未得,更不能显其军事才能高,反而不能富国而妄求强兵,导致民不聊生。还有那空城计,也是假的。小说中“六出祁山”次次遇司马,其实不然,其中只有两次遇见。小说虚构的实
在太多了!
综上所述,诸葛亮既不是大政治家,也不是大军事家。不过那时他也是个杰出人物,从陈寿独立为他作传就可以知道。不过真要说他是什么家什么家的,那真的不能,最多给他个发明家或是科学家
范文四:我对诸葛亮说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过无数位灿若繁星的历史人物。他们不是力挽狂澜而名扬天下,就是驰骋疆场使妇孺皆知。有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他号称只要一出山,便可获天下,助百世为帝。
他就是长篇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那位使刘备三顾茅庐的“卧龙先生”诸葛亮。他曾小试牛刀就火烧博望坡,使曹军大将夏侯惇落荒而逃;赤壁之战,是他利用天时地利,在大雾中巧用草船借箭;也是他,大摆空城惊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木牛流马也是他一手制作,在当时木牛流马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真正的牛和马不能在峭壁上行走,诸葛亮就是利用它解决了粮草的运输。。。。。。
这些故事已经流传了许多年,今天,我要对我崇拜的诸葛亮说:“虽然你千算万算,但是你忽视了一个视你为劲敌的司马懿呀,如果不是他,你就不会去守那街亭了,如果你算准了司马懿,并在临死前留一个一劳永逸的计策,这样就不会有乐不思蜀这件事了,说来说去,还是你失算了!”
范文五:说说诸葛亮的《诫子书》
现如今,全社会都在提倡家风、家训的传统教育,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家风是融在血脉中的骄傲,是先人从一代又一代的生活中总结出的家族风气。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良好的家风需要大家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本栏特邀请辽宁大学毕宝魁教授撰文,为您精彩解读家风、家训。 诸葛亮的《诫子书》传世的有两个版本,两个版本只有一个字不同,没有什么原则的分歧。下面我们介绍比较流行的《艺文类聚》的版本。先看原文:《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悲叹穷虑,将复何及!([唐]欧阳询撰 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二十三人部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新1版1985年3月第二次印刷421页) 翻译过来就是:作为君子的处世行为,要通过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节俭来养育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则无法明确前进的志向,不宁静淡泊便无法排除外来干扰而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则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懒散懈怠漫不经心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性情。年华随着时光飞驰而去,意志随着岁月而流逝不居。最终使人的生命之树枯败零落,只能悲哀叹息焦虑而没有任何办法,到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本文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当时诸葛瞻才8岁,故本文写得平实而简单易懂,人生道理却简明易见而极其深刻,具有实用理性,又易于实行。诸葛亮一生为国事日夜操劳,根本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才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文章主要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人生苦短,能够实现生命价值的机会很少,故抓紧时间,修身养性,尽早建立道德和功业便非常重要。建立功业的前提是要有极其丰富的知识和见识,知识、见识非通过刻苦学习不可。而学习的前提是静心专注。静心专注的前提是内心纯净没有杂念。故淡泊而不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是能够进入学习境界的关键。只有宁静而沿着人生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行,才可以到达很远的地方和很高的境界。而散漫懒惰、偏激急躁,则不能静心学习与思考。 目前社会最普遍的问题便是过于轻浮焦躁,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不能踏踏实实学习,不能光明正大行事,不能堂堂正正做人。因此,牢记诸葛亮本文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话并实行之,便是疗治当今社会浮躁焦虑之流行病最好的药方。 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不抓紧时间进德修业,一旦到四五十岁还不能闻道,这一生就可能默默无闻,如同草木一般枯萎凋零。 永远记住:“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