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的深远影响[权威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立场和观点。该基本原理全面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理论品质以及高尚的社会理想。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研究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一、研究背景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照适用范围分类可以将其划分为理论个别原理、根本原理和普遍原理三个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具有的普遍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认识的两次质的飞跃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欧洲的哲学观点早在中国哲学起源的时候就已经融入其中,而中国的哲学观点也在那时深深的影响着欧洲许多的思想家,马克思就是其中之一。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工作主要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作为典范,严重地受到列宁思想的束缚。第二个时期,辩证的看待现代马克思主义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第三时期,开设不同分支,系统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研究;第四个时期,将当地的文化背景融入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由匈牙利的卢卡奇、德国的
科尔施和意大利的葛兰西开创。这股思潮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直到1955年,法国的思想家梅洛?庞蒂在其著作《辩证法的历险》中指出卢卡奇于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中提出的思想,即“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和列宁主义相对立的。从此,这种思潮被人们称作“西方马克思主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马克思主义影响了我国几代领导人,在中国历史和未来的发展中都将具有重要影响。国内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由多层面的基本原理构建而成的科学体系。其中包括反映宇宙本质及其运动的普遍规律,适用范围广泛;还有反映社会本质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适用于社会领域;还有反映某些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们对这些形态发展进行指导;还有反映特定社会形态性质和发展的特定规律,针对一些特定时期而言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规律,阐明了工人阶级的社会历史使命。
还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含:物质生产是历史的起源;社会是特定结构的构成体;社会发展规律、推动力和历史的缔造者;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主要分为四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和实际奋斗的目标,以实际为落脚点,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对真理进行检验和发展;实现自由、资源共享、高速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并指出,以上四点是我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内容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建马克思主义时提出来的,并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中表明:“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完全正确。某些地方本来可以做一些修改”。十月革命以来,各个国家的共产党都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之后,党和国家不断强调一定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重要思想旗帜和方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动力和源泉。实现全体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出发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奋斗理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具有标志性。其中,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前人优秀的哲学思想,比如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等等。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简单的将这些思想组合在一起,而是,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取其精华,替其糟粕”,其思想具有完全不同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列宁曾经评价说:马克思主义“给予人们一个绝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资产阶级压迫所做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现在国内外很多学者把马克思主义看着是万能的,认为什么事情都能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找到解决的方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生硬的套在一些事物上,这样做只能使得他们走向“教条主义”。其实,我们并不否认当今的很多理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相通性,但关键是要清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思想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其理论学说的根本标志。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特征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讲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在自我解放进而实现全人类解放过程中的锋利武器,体现出鲜明的政治色彩、强烈的阶级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以其他三部分原理为基础上建立而成的。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予人们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的优良成果,打破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不再局限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将对人类社会的认识纳入到理论体系之中,唯物史观的形成,首次全面地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让人们对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过批判吸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合理成果之后,科学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剩余价值理论,从而首次指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发生到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拥有的历史地位和起到的关键作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个重要理论的提出,使社会主义不再显得虚无缥缈,由空想变为科学,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显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密切关系就表现在它贯穿于三个组成部分中。 1、根本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
2、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把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三个构成部分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理解其基本原理,关键在于要
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一个完整的、严谨的思想理论体系,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
3、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历了实践检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证明了其本身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尽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是,其在很高的层面上揭示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前苏联曾经是各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样本,其强大在当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国家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令世界感到震惊。苏共的执政地位同时不复存在。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呢,从历史资料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是由于苏联共产党在执政期间,没有处理好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问题。没有将改善广大人们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处理事务方面没有做到公平与公正。致使广大民众对其执政能力和社会主义的未来感到失望,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彻底失去信心。我国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提出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提供助力,这一思想的提出与深入分析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分不开的。
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时刻把握发展的脉搏,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坚决抵制外界的不良影响,在主观上摆正位置,排除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市场经济的大潮带给我们无限的机遇,我们要牢牢把握有利时机,全面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针对体制出现的弊端,要及时的进行改进,不要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否则,只会带
来更多的问题。保证社会可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加大改革的力度和进度,促进社会平稳、迅速的向前发展。在注重经济改革发展的同时,要将群众的个人利益考虑到其中,谋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增进社会和谐,促进和谐,在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从根本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我国构建和谐社会
当前,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了“十字路口”,是继续按照原有模型进行改革,还是重新进行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更高要求。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副作用越来越敏感,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就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更多的危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优良理论特性,将这一优良品质和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在改革发展中运用与时俱进的思想,结合现阶段的时代特点,制定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改革方案。其中,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将其深入群众,使人们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自觉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感受其带来的精神力量和丰硕成果。使人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用辩证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对之前的工作进行辩证思考,去除不合时宜的部分,保留并发展有利成分,端正态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奋斗,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智慧,积极乐观的投入到建设中去。
(二)促使人们自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是非常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是其精髓所在,因此,只有对基本理论的坚持,才能真正的把握并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主席在一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关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研讨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目前已经由单纯的追求经济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到追求人文国内生产总值,环保国内生
产总值,如何与环境和谐发展上来”。从世界发展历史来看,当某个国家的国内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一千美元到三千美元之间时,说明该国已经步入了各方矛盾凸显时期,多种多样的社会经济矛盾不断加剧,如果处理的好,就能够得以顺利发展下去,经济发展也能向前迈进一大步,否则,经济发展将会受到重大打击,常常会是举步维艰。目前,我国恰恰处于这个关键时期,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个问题,避免可能发生的社会经济问题,将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沿袭下去,大力推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有史以来,我党在继承并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同时,历代领导人还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主席更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将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并落到实处,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达到小康。这些反映出构建繁荣昌盛、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内在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愿望。
(三)促使人民认清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现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世界大战的战火早已平息,局部的战争局势影响不了世界整体的和平发展,但是,在这个大的趋势面前,国际形势仍然在不断的风云变化着,局势的复杂性、多极化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世界的格局正在向着多极化发展,并处于关键时期,加入WTO,预示着我国经济已经与世界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影响下,以前的一些经济政策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我们应做到及时的改进。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家产业化的不断升级,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往来密切,区域经济正在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科学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我们认清现今社会的存在性,认识到了这一点,就能在我国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抓住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并清醒的意识到,当今的社会并不是
太平盛世,各方面矛盾层出不穷,和平与发展的顺利进行并不是那么容易取得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有利于我们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有效地处理来自国外的各种危机,只有国内稳定和谐发展,才能有利于国家统一,百姓安居乐业,促进社会主义蓬勃发展。
(四)促进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和谐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始终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社会崇高理想。从历史发展来看,社会主义建设在前苏联建设过程中遭到的很大的挫折,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去进行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主观臆想,也不是什么人强加于我们的。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历史的选择,是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和艰辛探索而取得的伟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纲领,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文档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心理咨询工作范式在应急管理实践中的作用分析 福利国家视角下的自由、民主、平等看法之我见 中国模式中外学者比较分析 低龄化高流动的职业群体管理初探 论《反对本本主义》及其对当代研究生的启示 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浅谈青城古建筑装饰艺术 小议中国文化传承性 试论建筑中拱券的形式美 政治合法性之路――意识形态一体化 浅析批判性思维 浅谈抗战胜利后党为争取和平建国之举措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爱情悲剧 罗素与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之争 当代我国电影改编文学作品的研究 绘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减压的案例分析 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研究 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范文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邵作明 150025)(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立场 和观点。该基本原理全面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理论品质以及高尚的社会理 想。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前提,研究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内容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 一、研究背景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照适用范围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可以将其划分为理论个别原理、根本原理和普遍原理三 个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建马克思 基本原理所具有的普遍性和民族 主义时提出来的,并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中表明: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认识的两次质的飞跃过程中得以充分 “不 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 体现。欧洲的哲学观点早在中国哲学起源的时候就已经融入
其中,而中国的哲学观点也在那时深深的影响着欧洲许多的 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完全正确。某些地
方本来可以做一些修改”11l。十月革命以来,各个国家的共 思想家,马克思就是其中之一。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产党都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新中国成 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工作主要划分 立以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之后,党和国家不断强调 为 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作为 一定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 典范,严重地受到列宁思想的束缚。第二个时期,辩证的看 设的重要思想旗帜和方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 待现代马克思主义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第三时期,开设不同 动力和源泉。实现全体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基 分支,系统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研究;第四个时期,将 本原理的根本出发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 当地的文化背景融入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开 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重 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由匈牙利的卢卡奇、德国的科 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 尔施和意大利的葛兰西开创。这股思潮刚开始的时候,并没 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 有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直到1955年,法国的思想家梅洛?庞 主义最伟大的奋斗理想。 蒂在其著作《辩证法的历险》中 指出卢卡奇于1923年发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具有标 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中提出的思想,即“西方马克思主义” 志性。其中,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其形成和 是和列宁主义相对立的。从此,这种思潮被人们称作“西方 发展离不开前人优秀的哲学思想,比如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等等。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简单
(二)国内研究现状 的将这些思想组合在一起,而是,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它们,
马克思主义影响了我国几代领导人,在中国历史和未来 “取其精华,替其糟粕”,其思想具有完全不同的观点、立场的
发展中都将具有重要影响。国内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人 和方法。列宁曾经评价说:马克思主义“给予人们一个绝不
研究。目前,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由多层面的基本 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资产阶级压迫所做的辩护
原理构建而成的科学体系。其中包括反映宇宙本质及其运动 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的普遍规律,适用范围广泛;还 有反映社会本质及其发展的 现在国内外很多学者把马克思主义看着是万能的,认为 普遍规律,适用于社会领域;还有反映某些社会形态发展的 什么事情都能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找到解决的方案,将马 一般规律,它们对这些形态发展进行指导;还有反映特定社 克思主义理论生硬的套在一些事物上,这样做只能使得他们 会形态性质和发展的特定规律,针对一些特定时期而言的, 走向“教条主义”。其实,我们并不否认当今的很多理论观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根本上揭示了 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相通性,但关键是要清楚认识到马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规律,阐明了工人阶级 克思主义的本质思想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马 的社会历史使命。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其理论学说的 还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含:物质生 根本标志。产是历史的起源;社会是特定结构的构成体;社会 发展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特征 推动力和历史的 缔造者;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社会主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讲具有批判性和革命
义制度建立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性,它是无产阶级在自我解放进而实现全人类解放过程中的
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主要分为四个方面:辩 锋利武器,体现出鲜明的政治色彩、强烈的阶级性和革命性。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以其他三部分原理为基础上建立而成
观和方法论;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 的。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
论研究和实际奋斗的目标,以实际为落脚点,实事求是,在 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予人们决不同任何迷信、任
实践中对真理进行检验和发展;实现自由、资源共享、高速 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
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并指出,以上四点是我国共产党入对 的世界观。”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
2013(VOL(516(NO(06?295?
万方数据
青年与社会 社科纵横
哲学的优良成果,打破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创立 当前,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改革发展已经进 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不再局限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将对人 入了“十字路口”,是继续按照原有模型进行改革,还是重新
类社会的认识纳入到理论体系之中,唯物史观的形成,首次 进行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 全面地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让人们对世 文化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 界有了更深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过批判吸收古 更高要求。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副作用越来越敏感,如果不 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合理成果之后,科学地阐述了资本主义 能正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就会在以 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剩余价值理论,从而首次指明资 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更多的危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 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发生到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论述 所具有的优良理论特性,将这一优良品质和我国目前的社会 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拥有的历史地位和起到的 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在改革发展中运用与时俱进的思 关键作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个重要理论的提出, 想,结合现阶段的时代特点,制定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改革方案。
使社会主义不再显得虚无缥缈。由空想变为科学,形成了科 其中,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将其深入群众,使人
们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自觉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社会主义理论。显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
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感受其带来的精神力量和丰硕成果。使 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密切关系就表现在它贯穿于三个组
人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用辩证的方法去思 成部分中。
考问题,对之前的工作进行辩证思考,去除不合时宜的部分, 马克1、根本性
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反映出马 保留并发展有利成分,端正态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奋斗,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智慧,积极乐观的投入到建设中去。 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 (二)促使人们自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是非常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把 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三个构成部分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把 本原理更是其精髓所在,因此,只有对基本理论的坚持,才 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理解其基本原理,关键在于要 能真正的把握并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主席在一 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关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 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一个完整的、严谨的思想理论体系,从 的研讨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目前已经由单纯的追求经济 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到追求人文国内生产总值,环保国内生 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 产总值,如何与环境和谐发展上来”。从世界发展历史来看, 问题。 当某个国家的国内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一千美元到三千美元之 3、实践性 实践 间时,说明该国已经步入了各方矛盾凸显时期,多种多样的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历了实践检验的马克思
社会经济矛盾不断加剧,如果处理的好,就能够得以顺利发 主义基本原理,证明了其本身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尽管,马 展下去,经济发展也能向前迈进一大步,否则,经济发展将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是,其在很高
会受到重大打击,常常会是举步维艰。目前,我国恰恰处于 的层面上揭示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这个关键时期,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个问题,避免可能发生的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前 社会经济问题,将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沿袭下去,大力推进 苏联曾经是各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样本,其强大在 当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关键 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 性问题。有史以来,我党在继承并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国家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令世界感到震惊。苏共的执政地 的同时,历代领导人还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毛 位同时不复存在。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呢? 泽东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主 从历史资料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是由于苏联共产党在执政期 席更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将科学 间,没有处理好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问题。
发展观全面贯彻并落到实处,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没有将改善广大人们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处理事
现代化建设,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达到小康。这些反映出 务方面没有做到公平与公正。致使广大民众对其执政能力和
构建繁荣昌盛、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内在要求,同时, 社会主义的未来感到失望,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彻底失去信
也体现了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愿望。 心。我国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提出包括物质文 明、政治文明、精神 (三)促使人民认清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 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 位一体”,为 和平与发展是现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世界大战的战火早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提供助力,这一思 已平息,局部的战争局势影响不了世界整体的和平发展,但想的提出与深入分析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分不开的。 是。在这个大的趋势面前,国际形势仍然在不断的风云变化 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发 着,局势的复杂性、多极化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展”,时刻把握发展的脉搏,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 世界的格局正在向着多极化发展,并处于关键时期,加入 代化建设中去,坚决抵制外界的不良影响,在主观上摆正位 wTo,预示着我国经济已经与世界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趋 置,排除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市场经济的大潮带给我们无 势影响下,以前的一些经济政策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我 限的机遇,我们要牢牢把握有利时机,全面推动市场经济体
们应做到及时的改进。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家产业化的不断 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针对体制出现的弊端,要及时 升级,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往来密切,区域经济正在朝着一 的进行改进,不要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否则,只会带来更 体化方向发展。科学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 多的问题。保证社会可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加大改革的力度 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我们认清现今社会的存在性, 和进度,促进社会平稳、迅速的向前发展。在注重经济改革 认识到了这一点,就能在我国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抓住有利条 发展的同时,要将群众的个人利益考虑到其中,谋求在发展 件和难得的机遇,并清醒的意识到,当今的社会并不是太平 的过程中增进社会和谐,促进和谐,在和谐发展的过程中, 盛世,各方面矛盾层出不穷,和平与发展的顺利进行并不是 从根本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那么容易取得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有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我国构建和谐社会 ?296?2013(VOL(516(NO(06
万方数据
青年与社会 社科纵横
在制度的力量环境下人的素质体现
覃汉斌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同志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
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制 度的执行和维护也是重要的,再好的制度,如果执行和维护不好,也是一纸空文。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不乏听到“制度化管 理”、“人性化管理”、“员工素质”、“执行力”等此类的词语,那么,应该怎样去解读这些词语的真正含义呢? 关键词:制度;力量环境;人的素质 一、制度的含义和素质的定义 所必需的基本条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概括为:个人的 在人类社会这个大棋盘上,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行动 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能力、资质、 规
律,和立法者试图施加的规则不是一回事,如果它们能够 才干;沟通的效率与层次;人生观价值取向,情商优劣条件, 相互一致,按同一方向作用,人类社会的博弈就会如行云流 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
水,结局圆满。但如果两者相互抵牾,那博弈的结果将苦不 剩下来的那种东西。 堪言,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会陷入高度的
混乱之中,因此,自 人的素质包括重量素质、心里素质和文化素质。就企业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开始,各种制度在这两种博弈的环境下应 员工而言,素质就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
运而生。 特征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员工
那么什么是制度?制度就是在人类社会当中人们行为的 的知识、技能、个性与驱动力等。素质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
准则,人们依靠制度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其包括:约定俗成 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 的道德观念,法律,法规等。因此,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 二、制度的力量及其环境 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 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 (一)制度的力量 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 许多情况下,制度也是 18世纪末,英国为了占领澳大利亚为领地,把本国的 某一领域的制度体系,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制度、经济制 犯人发配到澳大利亚,此举可谓一举两得:一是能占领新的 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 领地,二是能节省英国监狱空间。为了保证能运送成功,英 素质的定义有很多种,在《辞海》中,素质的定义为: 国政府开始先是以上船的人数多少向私营船主支付费用,但 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事物本来的性质;完成某种活动 是私营船主为了利润,而不关心犯人死活,所以导致死亡率
利于我们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有效地处理来自国外的 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各种危机,只有国内稳定和谐发展,才能有利于国家统一, (四)促进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和百姓安居乐业,促进社会主义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谐发展 【1】田瑞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结构研究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始终是人类梦寐以 【D1(河北大学,2010( 求的社会崇高理想。从历史发展来看,社会主义建设在前苏 【2】宋吉玲(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D](陕西师 行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建设过程中遭到的很大的挫折,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去进 范大学,2007( 道路,就是在 【3】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历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 学(2005 ( 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阮东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国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 人民大学,2009 ( 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5】刘立渡(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陕西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 师范大学,2007 ( 义不是一种主观臆想,也不是什么人强加于我们的。而是马 【6]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D】(华东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历史的选择, 师范大学,2009(是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全国各 [7】方燕王(世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族人民浴血奋斗和艰辛探索而取得的伟大成果。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纲?】(科学社会主义,2011,02( 领,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 【8】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学社会主义同中国 体系的最新概述U](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06( 具体 国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在中国搞社 【9]赵曜(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 会主义,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更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主义研究?],2008,02( 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 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 作者简介:邵作明(1987一)女,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 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 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3(VO L(516(NO(06?297?
万方数据
范文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作者:邢贲思
人民日报 1996年07期
**同志最近在几次重要会议上提出,要划清几个重要界限。其中第一个界限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提出划清几个界限的问题十分必要,而提出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尤其重要。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如果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上发生动摇,就会动摇我们事业的根本。
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在当今中国,确实存在着从不同方面怀疑、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这也不足为怪。今天的新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至今虽已有40年的历史,但来自旧社会的思想、观念、习惯势力并没有绝迹,相反,还不时沉渣泛起。近年来,我们又经常受到对外开放条件下某些消极因素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负面影响的干扰,这也是怀疑乃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出现的原因。存在着这样的思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这种思潮,却表现出浑浑噩噩、麻木不仁,甚至以讹传讹、误导误信。
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关键时刻,我国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施这一宏伟纲领而努力奋斗。在这样一个时期,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排除各种干扰,按照党的统一部署,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把一个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中国带到21世纪!
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必须有一个正确坐标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从诞生至今的约150年中,它的一些基本原理虽至今仍适用, 但确有相当一部分原理,由于时代的变迁、实践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所以要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有相当的难度。这里就有一个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坐标的问题。既然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所以就不能把它凝固化、教条化。对它的真理性的考察必须放在一个历史的长河中,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时一地的某些论述作为依据。即使那些至今仍然适用的原理也必须结合新的情况,总结新的经验,不能照抄照搬。**同志在《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中说:“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马克思能预料到在一个落后的俄国会实现十月革命吗?列宁能预料到中国会用农村包围城市夺取胜利吗?”“革命是这样,建设也是这样。”
马克思主义在形成时期的一些论述,有些是普遍真理,至今仍适用,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有些部分失效,部分还能用,我们应根据新的情况、新的经验加以补充、发展;有些完全不适用,不应在今天继续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为什么会有些原理不适用于今天的实践呢?这不奇怪,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预计社会主义是在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搞成。但后来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恰恰是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像中国、俄国首先搞成功的。所以就出现了许多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预测不同的情况。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当时设想,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直接占有,不允许其他非公有制的所有制存在。这个原理在我国基本上还是适用的,但是要作出新的补充和发展。因为实践证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以后,必然有一个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历史时期,想快也快不了,快的结果是破坏生产力。十月革命后不久,列宁就分析过当时俄国的经济,明确地提出俄国存在五种经济成份。在社会主义改造以前,**对我国的经济状况做了科学分析,提出当时的中国也存在五种经济成份,当然这与当年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这就是说,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不可能像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设想的那样,立即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有制的论断虽是正确的,但在后来不同国家的实践中必须做出新的补充和发展,否则就会犯错误。俄国、中国都有过这种经验教训。又如分配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全部分配形式采取按劳分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要实行按劳分配。又讲按劳分配实质上没有超越资产阶级权力范围,它实行的仍是等价交换原则。后来,我们自己的经验表明,按劳分配只能是一种占主体地位的分配形式,还必须辅以其它的分配形式。又如,关于计划与市场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当时设想社会主义社会不需要市场机制,社会把产品直接分配给社会成员,不需要社会成员相互之间以商品交换形式通过市场来实现交换劳动,因此连货币也是多余的。这个论断后来经过俄国、中国的实践证明是不适用的。**理论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地阐明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市场机制、货币流通都是必不可少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要区分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坐标一定要定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上面,在当今的中国,就是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坐标。这个理论既继承了马列主义、**思想的普遍原理,又结合了中国的国情,作出了创造性的发展。**同志在学习《**文选》第3卷报告会上说, 改革开放15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取得的最大收获,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所以**理论是我们今天判别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反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坐标。
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必须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最主要的要把握三点,即一个精髓,一个本质,一个核心。
一个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理论的哲学基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就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同志在《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中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讲,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关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相互关系,**同志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中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际相符合,这个客观实际本身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动的。所以,这样的主客观相符合、理论实际相符合既是辩证法,又是唯物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能不能坚持这一思想路线,是我们能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回顾“四人帮”被粉碎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就不难理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意义。“四人帮”刚粉碎的时候,我国的经济几乎达到崩溃边缘,各项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人们的思想十分混乱。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很难辨认清楚。当时我们正处在百废待兴之际,千头万绪,究竟从哪里抓起?**同志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首先抓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所有问题都不能解决。如工作重心的转移,我们多年来都以阶级斗争为纲,人们把它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好像它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理,要转变这样一种观念是很难的。又如如何评价“**”,它是很好还是一场灾难?在当时要做出全面否定的结论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因为否定“**”,就会涉及**的晚年,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禁区。再如一大批冤假错案,像彭德怀、**这样的错案,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能翻得了吗?因此,千头万绪有许多工作要做,但首先要端正思想路线,不端正思想路线,就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而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不可能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有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扫除诸如“两个凡是”这样的思想障碍,才能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本质就是**同志概括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有的同志问为什么**同志没有讲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没有讲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因为,**同志在别的文章里已反复讲过,而且在这些问题上党内没有分歧。要坚持社会主义当然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问题是光有这些,还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同志讲,我们要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防止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叫做社会主义。就是说,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已经建立,政权已经是人民民主专政了,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没有实现共同富裕,这还不能叫完善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模糊认识,**同志讲,社会主义应当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特别强调社会主义的富是全体人民的富。他还一再讲,不要怕谈富,关键是谁富,资本主义的富是少数人的富,大资本家的富,我们讲的是全民共同的富。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东西。“全民共同致富”的目标怎么实现,**同志讲得非常明确,一个要有生产力方面的条件,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个要有生产关系方面的条件,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由于这两个方面的保证,才有可能达到全民的共同富裕。**同志概括的五句话把我们从多年来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误区中引导出来了。这五句话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不矛盾的。**同志曾经说过: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是不能动摇的。又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道路。我们不应该误解,好像**同志概括的五句话里没有包含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其实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本身就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的,资本主义制度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吗?关键是我们过去没有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最本质东西,所以他突出强调了这一点。
一个核心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既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核心部分。**理论如果是一座大厦的话,那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大厦的基石,是整个理论体系最基础的部分。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它是全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确立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同志的引导下,全党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所有制的问题解决以后,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以,我们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也是**同志在总结了我们几十年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的保证,没有改革开放的保证,是不能够实现的。因此,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它们割裂。不能一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讲四项基本原则了,连方向、道路的问题也不顾了,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抛在脑后了。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强调四项基本原则,又忘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中心,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离不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之间也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实现现代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当中。
**同志最近多次讲到讲政治的重要性。我们现在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刻,各地的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把很大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面,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也有少数同志,在大力抓经济建设的时候,对政治方面的问题有所忽视。正如**同志所指出的,确实有少数人,对中央提出的要讲政治不理解,或者是理解偏了。**同志说,我们要求领导干部讲政治,绝不会影响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更没有任何意思要以政治代替经济。恰恰相反,是为了创造更充分的条件和提供更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确保全国人民一心一意地把经济建设更快地搞上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在全党已经形成了坚定的共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的话可谓掷地有声。
划分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必须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
“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倾向不管影响的范围多大,都是对我们贯彻**理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干扰。现在有人理直气壮地打着中央强调的“不争论”这一旗号,散布一些错误思想。“不争论”有个前提,不能让一些错误思想干扰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在,中央提出的不争论是指不搞无谓的争论。当年,关于特区要不要搞,上海浦东开发区要不要搞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搞了这些就是资本主义。**同志说,这些不要去争论,争论起来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你认为该搞的就先搞,闯一闯,试一试,然后总结经验,不对的就予以取缔。有的人专门喜欢搞一些无谓的争论,其结果时间浪费了,工作上毫无进展,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这对国家、对人民都没有好处。但是,这绝对不是说,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对大局的干扰,我们也听之任之,安之若素。我们应当承担起思想战线、理论战线战士的任务,不管来自哪一方面的错误倾向,只要是干扰大局的,就要反对。“左”的东西的一个基础是习惯势力。现在“左”的东西主要表现在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新事物有怀疑。用**同志的话来讲,有的人还留恋过去,老觉得过去好。“左”的基础是习惯势力,但是,不能把习惯势力简单地等同于“左”。还有一点要指出,有一些人,往往用大帽子吓人,这些人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你批评他,他就说你批评马克思主义。当然,确实要防止批“左”批到马克思主义头上,把马克思主义也当作“左”来批,那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惯用的伎俩。他们的所谓反“左”,就是反马克思主义。
最近,学术界有人提出反对激进主义,认为中国近代从谭嗣同开始,都是激进主义思潮占上风。如果孙中山不搞辛亥革命,也许中国的现代化早已实现了。**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不会成功。由此他们得出结论,要告别革命。他们认为,革命过去历来被认为是褒词,其实应该是贬词。放眼世界,凡是搞了改良的结果就比较好,而相反搞过革命的国家,现在的情况都不太理想。英国、法国都搞过资产阶级革命。所以法国、英国在西方世界里始终不算头等国家。最后他们得出结论,现在就是要用文化保守主义代替政治激进主义,其根本的目的是要消除主流的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这种批“左”是要消解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不能同意的。
我们要维护马列主义、**思想,维护**理论,必须排除来自“左”的和右的干扰。在反对错误思想倾向的时候,也要注意一点,决不能回到过去那种学术和政治不分的老路上去。在学术理论界,这种做法伤害人太多了,到现在阴影也没有消除。几场大争论,伤了很多人,最后把中央党校校长杨献珍同志也打成了反马克思主义分子。学术观点上的不同不要轻易扣政治帽子。一定要区分学术和政治的界限,不能把学术理论上的不同观点说成是政治上的,给对方扣一个“左”或右的帽子。我们讲“左”或右,不是指一般的具体的理论是非之争,而是指从根本上怀疑和反对我们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坐标,批评一定要实事求是,掌握分寸,充分说理,不能乱打棍子,更不能无限上纲。
现在在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上,确实存在一些不同看法,有些属于学术理论之争,有一些不仅仅是学术理论之争。
第一,关于所有制的问题
所有制问题现在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要以**理论为坐标,反对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人讲,现在的国有企业没有什么希望了,只剩下私有这一条出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哪里还有什么社会主义可言。另一种观点是把某些国有企业的实现形式例如股份制也等同于私有制。**同志讲可以搞股份制,中央的政策也允许试验。当然也不要把它普遍推广,把所有的国有企业统统改成股份制。《公司法》已经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通过,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法律,它规定可以搞股份有限公司,怎么能说搞股份制就是私有制呢?现在国有企业形势那么严峻,亏损面那么大,我们应当按照**同志最近在上海讲话的精神,遵循**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认真探索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路子。总之,在所有制问题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依据中央的方针,走现代企业制度这条道路。中央现在特别强调两个转变,一个是体制的转变,一个是增长方式的转变,体制的转变我们远远没有完成任务,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第二,关于分配问题
我们现在的分配格局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当前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是分配上的差距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这个问题说了多年了。但是很多单位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就是说有才能、有贡献的人的待遇并不比一般的人高,或者差距非常有限,等于没有差距。我们不仅要反对过分悬殊的分配,也要反对平均主义大锅饭。合理的差距应当允许。一个大科学家和一般人待遇上有差别不等于说人格上不平等。但贡献大小应体现在报酬上,这就叫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分配上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已经出现了一个新资产阶级。我们对收入的不合理情况要警惕,要有对策,但不能说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什么阶级。当然有些问题可以探讨,比如“大款”那么多,有些私人企业规模很大,拥有几亿甚至几十亿的资金,这种情况怎么看需要研究。
第三,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关系
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我们一定要坚持。这是**同志反复告诫我们的,对这点不能有怀疑和动摇。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必须走改革开放的道路,这同样不能怀疑和动摇。不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没有出路。所以,两者要结合起来。一定要明确,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要讲两句话,不要讲一句话。用“社会主义”来否定“改革开放”不行,反过来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来否定社会主义也不对。
第四,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同志总结了我们多年的经验,抓住了从计划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根本。这也是中央现在强调的两个转变的第一个转变。我们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共性的一面。但是,我们又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面。首先,我们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其次,我们有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这两条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关于宏观调控的问题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中央的精神我们应当坚决拥护,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宏观调控,听任市场机制盲目起作用很危险。此外,中国这么大,如果政令不统一,各自为政,政出多门,许多问题就很难办了。**同志多次讲,允许地方和部门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贯彻中央统一政令的过程中,适当地有一些变通的、适合自己的做法。但是,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有全局观念,不能过分地强调地区和部门的特殊性。这是大局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范文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科学的实践观念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诞生的标志,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传统的旧哲学中脱颖而出,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大厦,就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建造起来的,是这一实践观在各个领域里延伸的结果。科学的实践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一哲学生成的手段。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不可能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也就不能够深刻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何一项基本原理。
有些人不认识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他们把实践只看作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只讲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这是非常片面的。实践范畴决不仅仅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它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如果没有科学的实践范畴,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将是不可理解的,离开了科学的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命题就失掉了灵魂,就和旧哲学命题难以区分。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为着解放全人类的目的对以往的旧哲学进行清理的结果。一切过去旧的哲学都是立足于社会上的有钱有势的剥削统治阶级,唯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立足于整个社会的人类的解放。只有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无产阶级才能承担起人类解放的使命,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站在被剥削被压迫的无产阶级一面,对于维护剥削和压迫的旧哲学展开无情地批判,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产生的动力。
旧哲学发展到德国古典时期,两个基本的派别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达到了最高的水平。黑格尔是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费尔巴哈则是旧唯物主义的最高代表。马克思对旧哲学的清理,就是通过对于上述两家哲学的批判实现的。
马克思早年接受了黑格尔的哲学,但是他始终不是一个正统的黑格尔派,因为立足点是不同的。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虽然包含着理性具有能动性的积极因素,但是他把实践看作是理论的活动,认为通过哲学批判的实践就可以解决社会的矛盾,马克思认为这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看到,单是思想的力量是不能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的,社会矛盾必须通过物质力量来解决。马克思以此为基本思想展开了对黑格尔的批判,阐发了自己的新观点。他认为,思想批判能超越旧社会的思想范围,但不能改变旧秩序,改变旧世界只有把思想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展开“肉搏的批判”,才能战胜敌人。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页。)这表明马克思看到了物质力量对于改造世界的伟大作用,物质力量来自何处,就是来自广大的群众。群众需要用先进的理论把他们武装起来,才能形成摧毁旧世界的巨大力量。
对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不满使马克思转向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是不久马克思就发现,费尔巴啥的哲学声称以人为中心却不了
解现实的人,原因就是由于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只是直观地、抽象地了解人。马克思关心的是现实的人的命运,是要解放全人类,这样的哲学当然不能解决人类解放的问题。他认为,我们的出发点应当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人的生产活动不可能孤立地进行,人必须组织成社会才能从事生产劳动,才能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并创造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体和客体才区别开来了,又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物质变换,使二者统一起来。这样马克思就找到了解决一切哲学难题的关键,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从事的有目的的感性的实践活动。
这样的实践活动在以前的哲学中是没有人发现过的,或者说是没有人如此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有了这样的认识再来看以往的哲学,就会感到他们对于实践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黑格尔把实践看成是理论的活动,费尔巴哈则把实践仅仅看作是自然人的吃饭、穿衣、男女之爱一类的活动,他们都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性,都不知道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他们看到的都不是现实的人。因此,他们的哲学都不能正确解决现实人的社会矛盾,也就是说,都不能承担起人类解放的理论任务。只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哲学,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才能承担起这一伟大、光荣、艰巨的任务。
从上述科学的实践范畴的诞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现实的实践是和现实的人联系在一起的。不能正确地理解实践概念,就不能正确地
理解人,同样的,不能正确地理解人也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实践。实践和人,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是同等意义的概念。实践不是别的,正是人的感性活动,是人借以实现自己的现实性的东西,没有实践也就无所谓人;而人则是实践的存在物,是实践错以展开自己的现实性的东西,没有人哪里来的实践,如果讲实践不联系人,或者讲人不联系实践,都是不可理解的,都是抽象地、主观地而非现实性的。有些小册子在讲到实践时,离开了人的本质社会性,似乎实践仅仅是与人无关的认识的基础,就是不正确的。这样的认识就不是现实的人的认识,只能是旧唯物主义的抽象的直观;这样的实践也就不是现实的实践,只能是作者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念。这样的实践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完全失去了它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在创立的过程中,所集中批判的正是这样理解的实践。不否定这样的实践概念,就不能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则是和正确地理解人联系在一起的。
不理解人,也就不能正确解释人的现实矛盾,理论如果不能正确解释现实的矛盾,就不能起到指导人的行动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正确地理解了人,从而正确地解释了人的现实的矛盾,才找到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正确途径。
那么,人就其本质来说到底是什么呢,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生物,是“感性的活动”的过程,或者说“感性的活动”正是人的存在本身。正是在这点上,人和其他生物才能相区别。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把人和其他生物在本质上区别开来,确立了真正的现实的人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才和一切旧的哲学相决裂,真正确立了自身的存在价值,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才真正诞生了。揭示现实的人的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点,也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整个地都可以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理论展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当然也不会脱离“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这个中心问题。(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第,,,页。)
常见有些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理解,总是脱不开日常习惯或旧哲学铸就的思维定势,不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方式去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问题,因而就难免歪曲马克思主义。他们总认为有个实体人在那里真实地孤立地存在着,张三、李四,独来独往;又有个自然界在人之外,不依赖于人,自我完满地存在着,高山大河、森林草原,何曾有求于人,什么是实践,就是人和自然二者的结合和相互作用,农民扛锄头去种地,工人开机器做工,都是实践,不是都结合了吗,如果人不乐意和自然相联系发生相互作用,就是说没有发生实践,那样的话,人还是人,自然界还是自然界,各自可以互不相干地在那里安然无恙地存着。其实在马克思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都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存在着,正是实践使二者相联系的存在成为可能。否则就谈不到人的存在,如果人不存在了,自然界究竟怎么样,就很难说了,也没有必要再去说了。马克思说:“人
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页。)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通过应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实践观得出来的,因此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说得就更加清楚了。他说:“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这里说的是人的活动是现存世界的基础而不是相反。日常人们总觉得现存世界是人的活动的基础,然而那是违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却是科学。
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就是人的现实存在;或者说现实存在的人就是实践着的人,也就是感性活动着的人。世间除了感性活动着的人以外,还有其他别的什么人吗,没有了,除此之外皆非人。所以说,人就是人的感性活动,或者说人就是人的实践,这两种说法都是一样的。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就可以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基本特性。(,)实践的客观现实性,并不是说人是客观独立的实体,自然界也是客观独立的实体,二者相互作用造成的实践,由于是两个客观独立的实体的结合,所以还是客观的;而是说实践本身就是本体意义上的一种客观实在,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的、最高级的运动形式,
是一种统一的物质性的活动。人们的理解常常是先把人和自然界孤立起来加以认定,然后再让二者发生关系,说明实践是什么样的,这就不对了。这样好像为了说明人体结构,先把一个活人大卸八块,然后再把每一块拼在一起,指给人们看,人的头是在上边的,脚是在下边的。然而,这时已经不再是活人的头和脚,而是尸体的头和脚了。科学认识的实践,应当是现实的、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有机体系,是实践的本来面目,而不是经过主观地加工改造过了实践。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并不是说人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的改造,仅仅是有着某种目的,有计划的,是和动物的适应环境不同的主动地改造环境。所有这一切,旧哲学也都是承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承认这一切,是因为其中包含着有合理的因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那还不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是高于旧哲学的实践观念的,所以在对于实践的自觉能动性的理解上也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实践的自觉能动性是在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的能动性,是说在统一的实践过程中,主体能够把客体的内容映射于自身,又能根据这些内容把自己的目的贯彻到客体中去,也就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在这种不断发生着相互转变的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中,客观的规律性也不是绝对与人无关地存在着的,而是在人的参与下,即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统一性中呈现出来的。这种实践观认为,绝对的、存在于人之外的、可以与人无涉自存的规律也是不存在的。人决不是盲目地接受外在规律的摆布,如果那样就和动物差不多了,人的能动性所表明的正是远离了动物,正是自
觉地有意识地参与了客观事变的过程。客观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也象其他事物一样,在实践的过程中、在人的参与下,不断地发展的。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并不是把社会性和历史性截然分开,仅仅从主体便宜和能够与客体“相对抗”的角度去理解。在有些人看来,人不结合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接受前人的成果,就无力在和自然的对立中获得胜利,因此人才要去建立社会性和历史性。这样理解问题,就是承认有一种超人智慧在启示着人,在告诉人应当怎么办,而这正是唯心主义的观念。他们认为,社会性就是“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结成统一的整体,形成超出个体以及个体力量总和的社会总体力量才能与自然力量相对抗”,历史性就是“主体实践的能力和力量、实践对象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实践活动的规模和方式都受历史条件制约”。诚然,人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存在的,人的活动是要在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决不能理解为这一切都是在实践之外,是在做好了这一切准备以后才去进行实践的,就如人必须先买了汽车才能上路一样。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实践的内在因素,就象是喝酒吃菜都是吃饭的内在因素一样,谁也不会认为一个人酒肉饱腹以后他还没有吃饭,同样的,也不能认为人们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继承了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他们却没有实践。没有实践哪里来的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马克思说,“人,就是人的世界”,人并不是站在世界之外,而是处在其中通过积极地创造活动改变着世界也同时改变着人自身。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人也在改变着环境,改变着人自身的生活条件。现有环境与人的活动的关系“只能被看作是并合
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第,,页。)这种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的活动,所以只能是社会性的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同上书,第,卷,第,,页。)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实践本质上是社会性的。从实践的社会性必然得出实践历史性的结论。因为,社会性无非是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有空间的联系,有时间先后的联系,时间上先后的联系就是历史性。人们创造的所有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说,都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统一,或者说是进步性和保守性的统一。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就是人们不断克服消极的、保守的因素,发扬积极的、进步的因素并创造出新的发展因素,这就是实践的历史性。正因为实践的这种历史性,所以才具有革命性,马克思才称之为“革命的实践”。如果对于实践的理解看不到它的革命意义,那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上述的分析表明,实践在本质上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不是两个实体外在的对立,而是统一物的内在的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是对立中的统一。实践的过程,就是实践自身内在的矛盾的自我运动过程,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不断发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也就是人改造客观同时改造主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观念的东西转变成物质的东西,物质的东西转变成观念的东西,物被精神化了,精神被物化了,形成了“人化的自然”和“自然化的人”的统一。
不能正确地理解理论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不能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内在因素,不能把理论看成外在于实践、和实践对立的因素。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页。)这就清楚地说明了理论对于实践的重要性。
事实表明,现代实践的每一个重要的环节中,无不显示着理论的作用。我们进行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的,目的的确立是建立在对于事物发展过程规律性的了解的基础上的,没有理论就不会了解事物的规律性,正确的目的就无以确立。在实践活动的每一个过程上,所采用的手段,制定的方针、政策等,只有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才能做到正确无误。实践做出了一定的结果,为了对它进行评价,总结经验,也需要根据一定的理论进行逻辑的分析。实践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理论,能够对实践起指导作用的理论当然是从实践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科学理论。这种抽象的过程仍然离不开既有理论。
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无产阶级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那种能够指导无产阶级实践走向胜利的理论,才是真正革命的、科学的理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脱离人民群众的现实的实践活动,那些由哲学家们想象出来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根本不能指导变革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批评说:“到目前不止,一切谜语的答案都在哲学家们的写字台里,愚昧的凡俗世界只需张开嘴来接受绝对科学的烤松鸡就得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页。)这样理论不可能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指出一个科学的奋斗目标,更不能找到一条达到理想目标的切实可行的道路。它的传播只能造成混淆视听、麻痹斗志的结果,客观上起着维护旧制度的作用。所以马克思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成功,非常看重理论的批判,他指出,不仅要批判现存的世界,而且也要批判过去的全部思想,这同样是改造现世界所必须的。不批判凌驾于群众实践以上的旧理论,就不能确立作为群众实践环节的科学理论,群众的实践就不可能有成效地向前推进。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总是充满着革命的批判的精神,而这一点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任何其他理论相区别的本质所在。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常见的错误倾向有两种,一种是轻视实践,单纯地看重理论,一种是单纯地看重实践,轻视理论。这两种错误都是不了解实践的本质,把理论和实践对立起来的结果。前一种错误是造成教条主义的思想根源,在我党的历史上曾经多次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而也遭到了一再的批判,人们认识的比较清楚。后一种错误,即轻视理论的错误,人们容易忽视,在当前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是一种主要的危险,因此更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马克思主义不但不轻视理论,相反地却认为理论是进行革命实践的一个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作为思想基础,这一活动本身也就不可能是革命的,至多也不过是争取某些个别的进步和改良,而这样的活动是不可能实现人的解放的。列宁曾经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全集》第,卷,第,,,页和,,,页。)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就不能够担负起自己的历史重任,就不能将阶级社会改造成为无阶级的社会,因而也就不能实现自己的解放。
范文五: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赵海洋
电信二班
19820092203839
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从上中学开始,“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个词进入了我的脑海中。然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课程的名称出现在我的课表上只是从现在---大二上学期开始的。
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还要从上学期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开始的。课堂上提到过,**思想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这告诉我们,中国伟人的伟大理论尚且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上阐述的,可见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多么伟大深奥。
迄今为止,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我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已经有了粗浅的了解。课堂上,老师告诉了我们什么事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词,是在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才被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代表而逐步流行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深刻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亲身参加和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指导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运用中必须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列宁在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的时代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在结合本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总之,马克思主义思想就是有关全人类解放事业的伟大思想。
当代市场经济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是什么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哲学讨论普遍真理,可以运用于各种学科,无论在科学上还是人品格的完善上都有意
义。市场经济同样适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研究哲学可以探求本质。
同时,我认为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马克思孜孜不倦为全人类探索真理的崇高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著名的“马克思的脚印”更让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为这一伟大思想的默默付出。
如今的我们自然很难像马克思那样孜孜不倦为全人类而思考,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的精神为建设现代主义社会而思考而奋斗。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