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船舶结构力学手册
船舶结构力学手册
船舶结构力学实验
实验1:应变片的粘贴技术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应变片的测量原理及应变片的选用;通过应变片的实际粘贴、接线,初步掌握应变片的贴粘工艺过程;能够进行粘贴质量的检查并会采取适当防潮措施。、实验仪器、(1) 试件:条形钢(2) 不同规格型号的应变片(3) 粘贴剂:704硅胶、保护剂(4) 仪表:兆欧表、惠斯登电桥、万用表(5) 焊接工具:电烙铁、焊锡、松香(6) 电吹风(7) 其它:0.02-0.04 ?导线,绝缘胶带纸,棉纱、脱脂棉、无水酒精、划丝、卡尺、0,砂纸等。、实验内容及步骤应变片的准备 根据测试的内容(拉压力、扭矩、加速度等)、测试条件及贴片部位的情况和布片方案,二次代表的要求(阻值、灵敏度系数等)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应变片,在同一桥路中,应变片的灵敏度系数和原始阻值应尽量一致,阻值之差不能超过电阻应变仪的电阻平衡范围(0.5Ω),阻值相差太大,造成电桥的初始不平衡,影响测量精度。应变片的几何尺寸也应选择得当。用目测检查应变片敏感珊是否排列整齐;先用万用表初查应变片有无断路和短路现象及粗略的原始电阻值,再用惠斯登电桥精确测量应变片的阻值(精确到0.1Ω)。2. 构件贴片表面的处理为了保证一定的粘贴强度,必须对构件表面进行处理,试件贴片部位需要处理的面积应大于应变片的基底。首先要去掉表面的锈斑、油漆、氧化皮等污垢;然后用砂轮将表面打平,再用0#或1#砂布磨光。如果是光滑的加工表面,用———————————————————————————————————————————————
0#或1#砂布沿与应变片纵向线成450的方向打出一些纹路。打磨面积约为应变片的3-5倍。3. 划线 在处理好的表面上,定出测点确切位置,用划针通过测点轻轻划出贴应变片位置的中心线,即应变片的方位线。4. 清洗贴片表面用脱脂棉球蘸无水酒精对贴片表面进行擦洗。一般要擦洗2到3次,直到没有油污为止。擦好的表面切勿用手或其他物触碰。5(贴片在应变片贴面上涂一薄而均匀的胶层,然后把应变片放到贴片位置上(注意对准坐标线)。特别注意要保证应变片的方位;然后在应变片上盖一张玻璃纸,一手捏住引出线,用另一只手的母指或食指从片头到片尾轻轻均匀地滚压,把多余的胶水和气泡挤出,直到应变片粘住为止。应变片贴完后,应该胶层均匀、位置准确、整齐干净。
6(干燥固化贴片后,按照所用粘结剂规定的方法和时间进行干燥固化。一般在贴好后需自然干3到4小时,或更长。但为了更快地固化好,可以在自然干燥一定时间后,用热吹风吹烘。7(焊接引出导线为保证焊接处的绝缘,焊前在应变片的引出线下面粘贴一层绝缘胶带纸,此举意在保证引出线焊点处的绝缘。尔后将测量导线的一端靠近应变片的引出线,在测量导线焊接端去皮约3mm 并涂上焊锡后,用电烙铁将应变片引出线与测量导线进行锡焊(接时要快且准,以免产生氧化物而影响焊点质量,焊点要求光滑牢固、无虚焊、假焊、以保证焊点的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焊好后将引线用绝缘胶带固定。为防止机械损伤,可用织物或胶布将贴片部位保护。8(贴片质量检查(1)检查应变片的粘贴是否牢固,胶层是否均匀,位置是否准确。———————————————————————————————————————————————
(2)用万用表检查已贴好的应变片有无断路或短路现象,应变片的原始阻值有无变化(3)用万用表高阻档或兆欧表检查应变片与构件表面间的绝缘电阻,在一般实验中绝缘电阻到达500到1000兆欧就即可。绝缘电阻小,表面粘贴质量不好,会使应变仪调平困难及应变片在工作中产生较大的蠕变。注意:用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时,要慢摇手柄,严防击穿;一般情况下,应尽量少用兆欧表。9(应变片的防护 应变片接好导线后,应立刻涂上防护层。这主要是防止大气中水分的侵入,应变片吸水后会降低绝缘电阻、粘结强度会影响其正常使用。常用环氧树脂来作防潮防护。四、 实验报告 总结贴片的工艺过程及质量检查要求 所
- 1 -
船舶结构力学实验
贴应变片的型号,阻值及灵敏度系数 为什么要求应变片电阻丝与试件的绝缘电阻高, 确定支座结构的柔性系数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结构相对刚度的概念2.熟悉百分表的使用方法及实验数据的处理。二. 实验设备与仪表 1.两付相对刚度不同的简单刚架。 2.二套连座百分表。3.0.5kg 和0.1kg砝码若干个。实验原理刚架如下图1,应用能量法或位移法,可以求得在集中力,作用下,刚架梁跨中的
Pl3(???1)Pl34(???1) 挠度y为 y= =实验模型刚架I为:横梁b=12mm;h=8mm;l=500m48EI1(???4)192EI1(???4)
竖梁b=12mm;h=2mm;H=300mm E=210GPa这样??64,??1.2 ———————————————————————————————————————————————
77.8Pl3Pl3
y=?=0.963按其求得的梁跨中挠度误差约为3.7?。可见,当竖梁很弱、横梁48EI180.848EI1
很强,可将刚架梁简化简支梁,实验模型刚架II为:横梁b=12mm;h=2mm; l=500mm
竖梁b=12mm;h=8mm; H=300mm E=210GPa这样??0.01,
34?1.019Pl3??1.2y=Pl?=1.014按其求得的梁跨中挠度误差约为1.4?。可见,4.019192El1192El1
当竖梁很强、横梁很弱,可将刚架梁简化两端刚性固定梁。
实验内容和步骤用电子数显百分表测量刚架跨中挠度。 1.将电子数显百分表安装在万向磁性表架上,将电子数显百分表的测杆垂直顶在横梁的中点。 2.将电子数显百分表置位移档并置零。
3.在横梁的中点挂好花兰,并加砝码加载, 每个花兰为100g,砝码为100g、400g、500g,根据表1和表2要求加载。 4.每个刚架共逐级加载三次,然后逐步卸载.并同时记录百分表的读数。5.每个刚架加载、卸载重复两次。 实验注意事项 1.电子数显百分表安装时,必须与梁垂直。2.加载时轻装轻卸。 3.由于百分表与刚架接触面存在磨擦,待电子数显百分表稳定后再读数。实验梁有关理论计算1.简支梁挠度计
1lPL3Pl3
算 y()= 2.两端刚性固定梁挠度计算 y()= 248EI2192EI
七( 实验所得结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对于本实验,模型实———————————————————————————————————————————————
际为刚架梁结构,将其简化为一个简支梁或两端固定梁结构进行计算,分析简化是否合理 ,.对实验中所产生的误差进行分析。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
- 2 -
船舶结构力学实验
报告的内容对实验数据、实验中的特殊现象、实验操作的成败、实验的关键点等内容进行整理、解释、分析总结,回答思考题,提出实验结论或提出自己的看法等。实验数据单位要完整。
九(附录 1(百分表记录表
2. 实测挠度值与理论计算值汇总
实验3:板架弯曲实验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要求:必修
一( 实验目的
- 3 -
船舶结构力学实验
,( 验证板架弯曲计算理论
,( 了解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 ,( 分析板架弯曲受力情况
二(实验设备
,( 板架弯曲实验装置I、II ,( 静态电阻应变仪
,( 万用表
———————————————————————————————————————————————
三. 板架尺寸及测点布置
图1 板架I 板架I底板厚2mm,交叉构件为T型材,腹板高为50mm,厚为2mm;面板宽20mm,厚为2mm。主向梁为矩形条,高为35mm,厚为2mm。弹性模量E=2400Mpa。
- 4 -
船舶结构力学实验 图2 板架II
板架II底板厚2mm,交叉构件为T型材,腹板高为50mm,厚为2mm;面板宽20mm,厚为
2mm。主向梁为矩形条,高为30mm,厚为2mm。弹性模量E=2400Mpa。
四. 板架弯曲理论计算
1.对板架I:建立主向梁与交叉构件相应节点处变形连续条件来求解。 2.对板架II:将交叉构件处理成受均布载荷的弹性基础梁 五. 实验步骤
1.把电阻应变仪与应变片用导线连接好,应变仪调零。 2.用水作为均布载荷逐级加载(水位控制),并记录应变仪读数。 3.逐级卸载,并记录应仪读数。 4.每个板架加载、卸载重复两次。
六. 实验思考
1.分析主向梁、交叉构件实际受力情况。 2.模型受力情况与船体结构受力的差异。 3.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
七.实验报告要求
对实验数据、实验中的出现的现象、实验操作的过程等内容进行———————————————————————————————————————————————
整理、解释、分析总结,回答思考题,提出实验结论或提出自己的看法等。
八、附录
1(实验记录表
- 5 -
船舶结构力学实验
板架II
2(
实测数据
与理
论数
据汇
总
板架
实验自由衰减振动的采集与分析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要求:必修 一. 实验目的
1、锤击法激励,测定简支梁的阻尼比; 2、测定对数减幅系数计算阻尼比的原理和方法; 3、学习半功率带宽法测定阻尼比的原理和方法;
- 6 -
船舶结构力学实验
———————————————————————————————————————————————
4、学习CRAS数据采集软件操作方法。
二. 实验对象
在简支梁中间安装一个集中质量块和加速度计, 实现自由振动系统。简支梁材质为普通钢, 尺寸为600mm×40mm×8mm。
三. 实验框图和仪器
加速度计:将被测系统的机械振动量(加速度)转换成电量。
AZ804:信号放大和滤波。
AZ108采集箱: 数据采集硬件。
计算机、打印机。
AdCras和SsCras软件,与采集箱、计算机和打印机一道完成数据采集、分析和
打印的功能
四. 实验原理
用锤敲击试件以激起系统自由振动, 通过加速度计接受系统测点加速度, 并将其转变为电压(或电荷)输出, 经AZ804放大、滤波(滤去信号的二阶以上的频率成分), 以电压量输出信号,经数据采集获得系统基频信号的数据和波形。从衰减振动波形曲线得阻尼比及基频简谐振动的周期, 其倒数便是固有频率, 或从基频信号的频谱得到固有频率。
五. 实验步骤
1、照实验框图 (图1)连接传感器、AZ804调理仪、AZ108采集箱及计算机;
———————————————————————————————————————————————
2、 AZ804调理仪设置
AZ804调理仪是四通道的,可以对4路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对每一通道输入信号的类型可以是电压、电荷(适用电荷型加速度计)和ICP(适用ICP型加速度计),在使用时每一通道只能选用一种,不同通道可以输入不同类型的信号(详见AZ804后面板),
- 7 -
船舶结构力学实验
AZ804后面板接传感器输出, 作为AZ804的输入。
调理仪前面板有滤波按钮、放大按钮和经调理的信号输出端。放大倍率有×1、×
10、×100三档, 通过按钮切换放大倍率。调理仪的输出端接采集箱。
在定量幅值测量中,为直接能读出是多少工程单位(例如 mm/s、m/s2、?m、N等), 涉及到两种参数设置: 工程单位和校正因子。工程单位根据测量时所采用的传感器类型, 可以在CRAS软件参数设置工程单位对话框中加以选用。
CRAS校正因子的意义表示每一工程单位EU对应的毫伏数mV, 单位为mV/EU。校正因子设置值等于传感器灵敏度与调理仪放大倍率设定值的乘积。例如采用的加速度灵敏度为5.02pC/m/s2, 调理仪放大倍率设定值为10, 则校正因子送入值应为50.2 (mV/m/s2), 调理仪若输入的1pC/m/s2经调理仪输出已转换为1/mV
3、在PC机桌面上点击AZ108图标进入CRAS公共程序运行平台。———————————————————————————————————————————————
选择并点击AdCras信号分析软件包进入动态莱单。
AdCras动态菜单由初始菜单、新作业菜单和老作业菜单组成。
初始菜单如图2,只有“作业”及“退出”两个菜单项,迫使用户必须首先建立作业。
- 8 -
船舶结构力学实验
正确读进内存后,最后的菜单如图4所示
4、建立作业
选择通道数: 单通道;
作业路径: 建立新作业或返放作业;
若为新作业, 按确认按钮进入图3所示的AdCras主菜单, 若为老作业, 按确认按钮进入图4所示的AdCras主菜单。
CRAS在不同通道下, 允许相同的作业名。
4、参数设置(图5)
采样频率: 512Hz
工程单位: m?s?2
校正因子: 等于传感器灵敏度与调理仪放大倍率设定值的乘积
电压范围: 10V。若信号弱也可选用程控放大或提高调理仪的放大倍率。
触发参数
触发方式: 自由运行、正触发和负触发。选正触发或负触发
触发电平: 设定10%或5%
———————————————————————————————————————————————
触发延迟: -20
触发通道: 1ch
数据块数: 1块, 1024个采样点
6、在正式测量前, 进入示波方式(鼠标点击AdCras主菜单上“实时示波”按钮, 图3, 不断敲击试件, 以检查仪器连接线是否接通、电源是否打开以及参数设置是否合理;
7、鼠标点击AdCras主菜单上“数据采集”按钮, 在出现等待触发提示框后, 敲击
- 9 -
船舶结构力学实验
试件, 以触发方式, 采集数据。
8、进行数据处理,点击Z,去除直流分量,点击数字滤波,滤波器特性选低通,滤波器上限频率设为100Hz,其振动波形曲线如图6所示;
9、文件存盘。
从频谱读- 10 -
船舶结构力学实验
六.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格式由学生自行设计, 但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试件材质和尺寸, 激振方式;
(2).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3). 绘制测量时的实验框图, 说明各仪器的功能; ———————————————————————————————————————————————
(4). 打印振动波形曲线、频谱图;
(5). 实验结果处理
(6). 讨论问题: 计算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 并与测量值作比较。
瞬态激振时实验结果的处理
阻尼比
时域
从衰减的振波曲线读出A1 = m?s?2; A5 = m?s?2 ;
计算对数减幅系数 ??ln(A1/A5)
5= ; 计算阻尼比 ???
2??
频域
共振峰的横坐标(固有频率) f1? Hz;
- 11 -
。
船舶结构力学实验
共振峰的纵坐标(振幅的最大值) max?A(f1)? m/s2;
半功率点的纵坐标 A(f1)
2? m/s2;
半功率点的横坐标 f10? Hz, f20? Hz; 在幅频曲线上读出该值。
半功率点法估计系统的阻尼比 ??f20?f10。 2f1
根据波形由对数减幅系数计算阻尼比, 与谱分析测量的阻尼比和幅频特性曲线得出的阻尼比比较。
———————————————————————————————————————————————
基频
时域
5个波形的起始时间t1 = ms , 终止时间t2 = ms;
计算基频周期T?
基频频率f1?
频域
从振动频谱的幅频特性曲线的峰值频率读出固有频率, 比较时域法和频域法获得基频频率的数值;
注: 自由衰减振动固有频率和阻尼比计算参考附录
1 衰减振动周期T
T?t2?t1 ms; 51000 Hz; T2?
?0??2?T0??2 (附1)
式中: T0 — 无阻尼系统周期; ??n
?0 — 阻尼比,n,?0分别称为阻尼系数和固有频率。
在小阻尼ζ,,1时, T?T0
2 对数减幅系数?
- 12 -
船舶结构力学实验
若t1时刻振幅为A1?Ae?nt1, t1+T 时刻振幅为A2?Ae?n(T?t1), 经过1个周期振幅衰减为enT, 对其取自然对数, 定义为对数减幅系数?, 即
A ??ln1)?nT?nT0 (附2) A2 ———————————————————————————————————————————————
因为 T0?2?
?0, ??n?0, 故由上式还可得:
??? (附3) 2?
为保证测试精度, 一般取k个周期计算对数减幅系数?, 若第1和第k周期的振幅分别记作A1 和Ak, 则对数减幅系数为
??lnA(1/Ak)/k (附4)
3 均匀等直梁的固有频率
?0??2
l2EI (rad/s) (附5) ?A
式中:l — 梁的长度;
E — 材料的弹性模量;
I — 梁的截面惯性矩;
ρ — 材料密度;
A — 梁的截面积。
f??
2l2EI (Hz) (附6) ?A
- 13 -
船舶结构力学实验
实验船舶振动测量技术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要求:必修
———————————————————————————————————————————————
一、实验目的
对于新型号的船,特别是对性能要求较高的船舶,在其建成后一般在试航时要进行振动试验:
1、以确定振动烈度,并与衡准比较,判断其是否满足衡准要求;
2、确定船体及其局部结构的振动特性参数,如固有频率、阻尼;
3、检验船体结构振动的预报方法;
4、找出主要振源,分析其传递途径和方式,并制定相应的减振措施。
本项试验模拟实船局部振动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二、实验内容
1、船舶振动常用测振传感器及配套仪器的一般操作方法;
2、船舶振动的测点布置方法;
3、初步掌握振动频谱分析的方法;
4、振动烈度与振动衡准比较的方法;
三、测量装置及原理
1
船舶结构力学实验
2、振动源
偏心块装在调速电机上,通过调节电机转速,来改变激励频率。
特别提醒:试车及每次开电机时,应先启动异步电动机,后接通控制器电源。停机时,应先将主令电位器左旋到零位,再关断控制电源。
———————————————————————————————————————————————
3、加速度测量
采用压电加速度计,用磁吸座固定在被测船模上,接收振动信号,该信号经电荷放大器放大,放大了的信号由接口箱进行A/D变换,再送入计算机进行计算分析。
四、实验步骤
1、按照实验框图 (图1)连接传感器、AZ804、AZ108采集箱及计算机;
2、 在PC机桌面上点击CRAS V7.0图标进入CRAS公共程序运行平台。
3、对程序进行设定:
(1) 点击信号与系统分析;
(2)
(3) 选择通道数(根据测点数选择);
(4) 作业路径:C:\CRAS6.2\DAT\(字符);
(5)
(6) 设置参数:
分析类型:定带宽;频谱类型:线性谱;
根据激振频率确定(100Hz);
平均次数或谱阵线数:?4;数据或FFT块长度:?1024;
- 15 -
船舶结构力学实验
平均方式:?线性平均;
———————————————————————————————————————————————
点击所用ch 点击倒三角,选所测参数mm/S;
传感器灵敏度与选用调理仪放大倍率乘积
根据信号大小调整;
采集方式:监示采集;低频采集显示:逐页显示;
采集过程中监示类型:波形。
1、2、3阶轴频处,即可得到该处的频率及振幅。
4 测量数据记录
在每一转速下,记两个最大的幅值和频率。
测量数据记录表
- 16 -
五、实验报告要求
1、测试系统及测点布置;
2、将测量结果与实船标准进行比较,得出分析结果。
- 17 -
船舶结构力学实验
附:?类船振动级基准线
- 18 -
———————————————————————————————————————————————
范文二:船舶结构力学手册1285799059 nbsp 2009年1
船舶结构力学手册1285799059
nbsp 2009年1
船舶结构力学手册
2009年11月17日
船舶结构力学手册
船舶结构力学手册
图书作者: (俄罗斯)帕利 等编著,徐秉汉 等译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 7118025720
出版时间: 2002-8-1
印刷时间: 1-1
开 本:
价 格(元): 198
内容提要:
新版《船舶结构力学手册》共分三卷。
第一卷论述了应用于船舶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梁和杆的静力计算,杆系的静力计算,板的计算以及弹性力学的若干问题。
第二卷主要讨论非弹性系统的计算、结构稳定性和结构动力学。主要内容包括:塑性与蠕变理论的基本方程式,梁和板架的极限平衡,梁和板
架的弹塑性弯曲,结构的稳定性理论,杆、薄板以及板架的稳定性计算方法,结构振动理论,具有有限个自由度的红性系统的振动计算,杆的横向振动,杆的纵向振动,杆的扭转振动,杆的弯曲—扭转振动的计算,刚架的振动,平板的振动,振动的特殊形式,以及流体中杆的振动等问题。
第三卷就环境与载荷、结构响应分析、船舶危险状态与强度衡准作了详尽论述,涉及的内容有:计算载荷—静力载荷和局部载荷,海洋环境与现代波浪载荷理论,船体结构强度和承载能力,造船材料及其要求,周期性交变载荷条件下材料和结构的承载能力,结构节点,强度衡准和强度储备,优化和船体金属耗量,船舶进坞及下水强度,船舶结构计算的非传统问题,温度对结构的作用,船舶抗冰强度,船体总振动,局部振动及其衡准,船舶居住和服务舱室振动的防治。
新版《船舶结构力学手册》不仅可作为造船工程师的实用工具书,亦可供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及科研工作者参考。
目录:
第一卷 总论?杆、杆系和板架?板
第一篇 结构力学的理论、方法、基本概念的简述
第一章 应用于结构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第二章 求解结构力学问题的变分方法
第二篇 梁和杆的静力计算
第三章 基本概念及应变的形式
第四章 梁的横向弯曲
第五章 梁的复杂弯曲
第六章 弹性基础梁的弯曲
第七章 曲杆的平面变形
第八章 组合杆
第三篇 杆系的静力计算
平面板架的静力计算 第九章
第十章 直杆组成的桁架
第十一章 平面刚架
第四篇 板的计算?弹性力学的若干问题
第十二章 板变形的概述?板的平面变形
第十三章 刚性板的弯曲
第十四章 有限刚性板和柔性板的弯曲
第十五章 若干弹性理论问题的解
第一卷 参考文献
第二卷 非弹性系统的计算?稳定性和结构动力学
第一篇 非弹性系统的计算
第一章 塑性和蠕变理论的基本方程式
第二章 梁与板架的极限平衡
第三章 梁和板架的弹塑性弯曲
第二篇 结构稳定性
第四章 结构稳定性的理论基础
第五章 杆的稳定性
第六章 薄板的稳定性
第七章 板架的稳定性
的动力计算 第三篇结构
第八章 振动的理论基础
第九章 具有有限自由的线性系统的振动
第十章 杆向横向振动
第十一章 杆的纵向振动
第十二章 杆的扭转振动
第十三章 杆的变曲—扭转振动
第十四章 平面刚架的振动
第十五章 板架的振动
第十六章 平板的振动
第十七章 振动的特殊形式?流体中杆的振动
第二卷 参考文献
第三卷 船体结构计算
第一篇 作用在船体上的载荷
第一章 计算载荷(静力载荷和局部载荷)
第二章 在规则波中的总载荷
第三章 不规则波浪载荷
第二篇 船体结构强度和承载能力
第四章 船体结构的理想化?总纵应力和变形
第五章 间断构件 船体
第六章 结构稳定性和船体总极限强度
第七章 局部强度计算
第三篇 材料和船体结构的承载能力
第八章 造船材料及其要求
第九章 周期性交变载荷条件下材料和结构的承载能力
第十章 结构节点
第四篇 结构的强度衡准及优化
第十一章 强度衡准和强度储备
第十二章 优化和船体金属耗量
第五篇 船体强度的特殊问题
第十三章 船舶进坞及下水强度计算
第十四章 船体结构计算的非传统问题
第十五章 温度对结构的作用
第十六章 船舶抗冰强度
第六篇 船体动力计算
第十七章 船体总振动
第十八章 局部振动及其衡准
第十九章 船舶居住和服务舱室振动的防治
第三卷参考文献
范文三:2013厦大结构力学专业课考研核心信息手册
考研屋 www.kaoyanwu.com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2013厦大结构力学专业课考研复习信息总汇院系 土木工程系适合报考专业 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初试参考书目 《结构力学1基本教程》《结构力学2专题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第2版 龙驭球、包世华 主编 龙驭球、包世华、匡文起、袁驷 编著《材料力学(i)》 孙训方 高等教育出版社初试必备参考书 《2013厦门大学结构力学考研复习精编》土木工程系201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统计(含推免)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报考人数(含推免生) 推免生人数080101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1 0080103 流体力学 1 0080104 工程力学 4 1081401 岩土工程 13 0081402 结构工程 65 4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4 1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 5 0085213 建筑与土木工程 10 0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介绍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是在原建筑系的基础上于2004年4月成立,现设有建筑系、土木工程系、城市规划系。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等,个本科专业,并设有建筑学、土木工程、力学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建筑与土建学科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现设有设备齐全且较先进的建筑物理、建筑CAD、建筑造型、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测量、结构工程、土工等实验室,配备有专业教室、美术教室、多媒体专用教室、制图教室等教学场所,学院设有专用资料室,藏有专业中外文图书资料9700余册、中外文期刊近百种及相关声像资料等。 建筑系于1987年由东南大学建筑系协助创办,并派遣了郭湖生、卢志昌两位教授来系主持工作。90年代以来,在黄仁、凌世德等几位领导的带领下,建筑系开始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2003年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学生完成学业后可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建筑与土建学科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学生完成学业后可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 土木工程系是厦门大学的老学科之一,曾于1938,1953年招生,培养了一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曾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1999年学校申请并经教育部批准,恢复了该专业并开始招生,2003年获“结构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建筑与土建学科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土木工程”、“力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城市规划系依托具有二十年历史的建筑系,经过多年的筹备,于2007年正式成立。现设有城市规划专业,具有本科(工学学士)和研究生(工学硕士、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形成了以下特色: 一、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以科研和工程实践促进教学。多年来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任务以及数十项工程项目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并有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或优秀设计等奖,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取得了良好成果。这一切既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水平,也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连续多年榜上有名,近年在国际及区域性建筑设计竞赛中取得了第一名一项,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多项的优秀成绩; 二、树立“综合素质教育”观念,不断充实、调整教学计划,并充分利用学校综合学科的优势,以“基础、技术、能力、理论、交叉”五个模块建立学科的培养体系,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三、坚持厚基础、强过程、重能力、多规格培养人才,既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应用型的设计人才,专业化的建筑或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人才;又培养建筑理论的研究型人才,使学生各施所长,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在创办专业的同时,参与组建了建筑设计研究院,并于1998年获甲级资质,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和具有研究生、本科生多层次办学体系。
专业提供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
考研屋 www.kaoyanwu.com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考研屋www.kaoyanwu.com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专业提供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
范文四:2013厦大结构力学专业课考研核心信息手册
建筑系于1?987年由?东南大学建筑系协助?创办,并派遣了郭?湖生、卢志昌两位?教授来系主?持工作。90年代以?来,在黄仁、凌世德等几?位领导的带?领下,建筑系开始?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2003年?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学生完成学?业后可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建筑与?土建学科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学生完成学?业后可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
土木工程系?是厦门大学?的老学科之?一,曾于193?8,1953年?招生,培养了一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曾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1999年?学校申请并?经教育部批?准,恢复了该专?业并开始招?生,2003年?获“结构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建筑与?土建学科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土木工程”、“力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城市规划系?依托具有二?十年历史的?建筑系,经过多年的?筹备,于2007?年正式成立?。现设有城市?规划专业,具有本科(工学学士)和研究生(工学硕士、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形?成了以下特?色:
一、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以科研和工?程实践促进?教学。多年来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任?务以及数十?项工程项目?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并有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或优?秀设计等奖?,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取得了良好?成果。这一切既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水平,也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连续多?年榜上有名?,近年在国际?及区域性建?筑设计竞赛?中取得了第?一名一项,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多项的?优秀成绩;
二、树立“综合素质教?育”观念,不断充实、调整教学计?划,并充分利用?学校综合学?科的优势,以“基础、技术、能力、理论、交叉”五个模块建?立学科的培?养体系,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三、坚持厚基础?、强过程、重能力、多规格培养?人才,既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应?用型的设计?人才,专业化的建?筑或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人才;又培养建筑?理论的研究?型人才,使学生各施?所长,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在创办?专业的同时?,参与组建了?建筑设计研?究院,并于199?8年获甲级?资质,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和具有?研究生、本科生多层?次办学体系?。
范文五:2013厦大结构力学专业课考研核心信息手册
2013厦大结构力学专业课考研核心信息手册
土木工程系 201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统计(含推免)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介绍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是在原建筑系的基础上于 2004年 4月成立, 现设有建筑 系、土木工程系、城市规划系。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等3个本科专业,并设有 建筑学、土木工程、力学等 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建筑与土建学科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现设有设备齐全且较先进的建筑物理、 建筑 CAD 、 建筑造型、 建筑材料、 建筑力学、 建筑测量、结构工程、土工等实验室,配备有专业教室、美术教室、多媒体专用教室、制图 教室等教学场所,学院设有专用资料室,藏有专业中外文图书资料 9700余册、中外文期刊 近百种及相关声像资料等。
建筑系于 1987年由东南大学建筑系协助创办,并派遣了郭湖生、卢志昌两位教授来系 主持工作。 90年代以来,在黄仁、凌世德等几位领导的带领下,建筑系开始步入了快速发 展的时期。 2003年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学生完成学业后可获得 “建筑学学士”学位。 1999年获“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5年获得 建筑与土建学科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5年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学生完成学业后可获得“建筑学硕 士”学位。
土木工程系是厦门大学的老学科之一,曾于 1938~1953年招生,培养了一批土木工程 专业人才,曾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 1999年学校申请并经教育部批准,恢复了该专业并 开始招生, 2003年获“结构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5年获得建筑与土建学科工程硕士 学位授权点, 2005年获得“土木工程”、“力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城市规划系依托具有二十年历史的建筑系,经过多年的筹备,于 2007年正式成立。现 设有城市规划专业,具有本科(工学学士)和研究生(工学硕士、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形成了以下特色:
一、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教学、 科研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以科研和工程实践促进教学。 多年来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任务以及数十项工程项目的研究和设计工作, 并 有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或优秀设计等奖, 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取得了良好成果。 这一切 既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水平, 也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我院学生在全国大 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连续多年榜上有名, 近年在国际及区域性建筑设计竞赛中取得了第一名
一项,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多项的优秀成绩;
二、树立“综合素质教育”观念,不断充实、调整教学计划,并充分利用学校综合学科 的优势,以“基础、技术、能力、理论、交叉”五个模块建立学科的培养体系,使教学质量 稳步提高;
三、坚持厚基础、强过程、重能力、多规格培养人才,既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应用型的设 计人才, 专业化的建筑或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人才; 又培养建筑理论的研究型人才, 使学 生各施所长,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在创办专业的同时,参与组建了建筑设计研究院,并于 1998年获甲级资质,形成 了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和具有研究生、本科生多层次办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