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红与黑游戏感悟
红与黑游戏感悟
我们风云职业发展社开展了“红与黑”及创新思维拓展游戏。由于新生与我们距离较远,我们这一次大活动包含了见面会、红与黑、创新思维拓展三个活动。
见面会:我们给会员发了会员证,让大家做了自我介绍,我给会员们介绍了我们社团的由来及历史,给会员讲了关于企业的很多知识,即关于销售部、技术部、人力资源部、策划部、财务部等部门进行了介绍,然后让会员们做了DISC性格测试,让他们量身体裁,看自己适合呆在那个岗位上,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红与黑游戏:我们本着“赢了得到,输了学到”的目的让大家从这次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
1.应该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合理可行的目标。
2.应该合理分工,把任务安排到人,发挥不同人的不同长处,合作完成目标。
3.不要在意开始的成败,成功在于大局的把握。
4.重视互利共赢,保证诚信。
5.“人心隔肚皮”不能轻易相信别人。
6.防止在交易中吃亏,要与对方签定合同,并找第三方证明人,做到合同严谨,无漏洞。
大家希望我们以后能多举行这样的活动,锻炼大家,让大家在社团中成长。
创新思维拓展游戏:我们让会员们做了传球游戏和吹气球游戏,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学会避开干扰因素。
总之,我们社团的这次活动很成功,大家希望我们社团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我想我们明年到新校区了,一切都会好起来,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我们社团办好,并且培养出更多优秀会员,让我们社团发展的更好。
范文二:红与黑 读书感悟
《红与黑》读书感悟
司汤达在小说《红与黑》中,为我们讲述1830年一个农民之子——于连——力图混入上流社会的悲情故事。小说的主题恰是以上所引述的主人公的独白,展现了拿破仑式的青年在大革命后的被压迫处境。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法国很多下层青年的生命被压抑着,他们的前方没有出路,正如上层的贵族和资产者所希望的,他们最好继承父辈的温顺,服从下一代贵族与资产者的领导。
然而,受过启蒙主义熏陶的知识青年们,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中很多都代表着下层阶级的利益,组建了自由党派反抗这些不公。可是还有另外一些,于连一样的青年,他们对自己阶级的贫穷厌倦了,受了拿破仑精神的鼓舞,幻想着传奇人生,步入了上流社会。
他们的性格中一直都有虚荣自负的成分。在上流社会中,没有出身和资本,尊严面对着威胁,是他们最脆弱的部分。于连极为重视尊严,乃至到了爱慕虚荣的地步。他在当家教之前就特别强调不与仆人一起吃饭;他曾美滋滋地梦想过,有朝一日被介绍给巴黎的美妇人,他会用辉煌的壮举邀得她们的垂青。他在虚荣之下自视其高,认为凭自己的奋斗,一切无所不能。“他大概无时不对自己说,波拿巴,一个默默无闻又没有财产的中尉,靠他的剑做了世界的主人。
这个想法给自认为极不幸的他带来安慰,又使他在快乐的时候感到加倍的快乐。”
这种高傲,造成了他与贵族农民自由党的矛盾,作为下层青年,他鄙视贵族的虚伪;作为上层的做客,他不屑于农民的粗俗。所以,他生活在社会的阶级之外,同时也被社会所抛弃。
同时为了维护这份尊严,他们对贵族们充满着猜忌,并没有真正地融入上流社会。猜忌在于连的爱情历程中始终存在着,他猜忌德莱纳夫人对他的愚弄与玛蒂尔德对他的嘲笑,所以他与她们的感情十分曲折。
这些虚荣与自负是造成于连悲剧的性格因素,然而,我们不可否认,正是这种性格之下的雄心抱负,征服了两个上流女士的芳心。玛蒂尔德与德莱纳夫人,满足着于连的虚荣;而于连,用中庸的上流男士所缺乏的激情与勇敢,给她们那干枯乏味的生活带来了生机。但从爱情的方面来看,他们之间的感情具有超出世俗阻碍的勇气,合情合理;但是从世俗的方面来看,他们的行为缺乏理性的指导。对于当时的上流女士而言,于连适合做一个情人而非丈夫。直到最后的结局,于连由于德莱纳的原因被判了死刑。表面看来,是于连因为感情不慎,毁了自己的一生。但深藏的悲剧根源不在于感情,而在于—正如开头所说的—上层阶级通过于连来惩罚另一个阶级的年轻人,永远地让这个阶级的年轻人灰心丧气。
我们能从《红与黑》中能得到很多方面的收益。穷人子弟看到了于连的自强不息;富人子弟看到了与下层子弟的相处之道。甚至我们也可以从中体验到恋爱的全部过程。我读于连,一方面感觉到了当时的法国处于暴风雨的前夕,革命即将来临。作者通过于连的死,其实也在表明,下层阶级混入上层阶级是自取灭亡,那么下层知识分子要么终身做奴隶,要么彻底地革命。事实上,拿破仑第二帝国就在这样的矛盾中应运而生了。此外,联想到当今中国的现状,我觉得,农村非富农子弟和城市平民阶级的子弟就有于连的影子。
范文三:品读红与黑 感悟人生
品读红与黑 感悟人生
傍晚~我终于看完了巨著《红与黑》终于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可喜。想得很多~也很零碎~于是写下来聊以纪念这个痛苦而又痛快的过程。
先来说说这个书名:红与黑。有人说:红代表资产阶级的自由思想~黑代表教会利益的没落贵族利益的兴起;有人说:红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有人说:红是德〃莱纳夫人的鲜血~黑则是玛特尔的丧服;甚至还有人说:红与黑象征赌盘上的黑红两点~而赌注就是主人公于连〃索莱尔的一生~是追求红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人生的意义~还是追逐黑为了形形色色的利益而疲于奔命~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的人生状态~混沌度日。
然而不论做何种猜测~红与黑的正解我们永远不得而知。但有一点~红不是黑~黑也不是红~红与黑都坚信自己存在的理由和优秀。
纵观全书~最吸引人的并不是故事的情节~也并非小说的语言~而是书里面的心理描写。
人性的复杂、善变、自私、嫉妒、无限的虚荣心和野心、对阶级和出身的耿耿于怀~在司汤达的生花妙笔下~都能清晰又深刻地体会到。
1 / 3
读这部书~就像是经历一场漫长的压抑的纠结的~想要放弃而又不舍~想要改变而又无可奈何的旅途。
最后回到原点~终于获得解脱。在阅读过程中~前半部分一直在继续与放弃之间徘徊~就像在最初的时候德〃莱纳夫人对于连的感情~可是终究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藏在心底的那份热爱与执着~支持着要走完这条路的念头继续。
再说说经久不衰的有关爱情的话题。一直觉得与政治或者历史相关的爱情具有深刻的内涵~带着一种悲壮~是那种让人觉得惊心动魄的美。
关于于连与德〃莱纳夫人的爱情~关于于连与玛特尔的爱情~这是他们的生活和宿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一部分~我想我们并不需要去评判什么~我们只需要去感知~去理解~去品味。
作为一个后拿破仑时代的底层青年~于连对功成名就的渴望~对摆脱那个阶级的渴望是无可厚非的。
他对德〃莱纳夫人由原先的阶级蔑视到自尊占有~到最后终于发现德〃莱纳夫人是自己一生的挚爱~这是很贴合他的出身、身份与当时的背景~而这其中的转折正是于连思想的转折~虽然无力改变周围的环境~但是他终于敢于正面对抗自己的命运~为自己好好地活一次~向阶级化的法庭开战~向那个阶级大喊~拿起你们的武器!
于连的这两段爱情~或者说是这三段爱情~是他生命的
2 / 3
一段历程~必须经历~也许同样也是我们的必经的成长之路。
懵懂的爱~功利的爱~真诚的爱~我们都会经历或者都想经历。
哪一段更值得回忆和纪念~哪一种更值得珍惜和爱护~哪一种更对得起自己和爱人~对不同的人来说~选择的答案或许是不一样的~然而~在这过程中~我们都在付出~都在学着如何去爱~这也已经够了。
能够从恍惚中茫然中变得清朗~这也是一种很宝贵而难得的认知。不是为了谁而爱~也不是为了什么利益而爱~因爱而爱~才是最真挚的~因为那是我们活在世间能获得的一丝最独特最动人的温暖。
然而~有所得~就有所不得。我们选择的~一定不能让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耿耿于怀。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善待所有美好的事物。
还有许多没有说的话~就让它留在心底吧。或许~过一阵子~过一年~过几年~几十年~我又会重新拿起《红与黑》。
3 / 3
范文四:红与黑
浅析于连的人物形象
——从阴谋与爱情上表现的性格特征
摘要:大多数人认为《红与黑》中“红”代表革命、军功和行伍生涯,“黑”则代表教士的黑袍、教会和教士的职业,其寓意不过是两个职业道路。但我觉得另一种说法更为恰当,“红”是追求爱情、荣誉、幸福、英勇的于连,而“黑”是使用阴谋、野心、罪恶、伪善来实现自己理想的于连。红与黑就是于连生命意识的两方面,也是于连人生路上的交错相杂的两方面,就是于连的阴谋与爱情。
关键词:野心;虚伪;爱情;善良
于连是《红与黑》中的经典人物,也是一个集矛盾与一身的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木匠出身的锯木厂老板的儿子,由于身体孱弱不能替父亲干活,从小受父兄的虐待,养成了多疑深思、顽强反抗的性格。
一、疯狂野心与强烈的自尊造就了阴谋家
一个人的成长和他的童年永远是难以割舍的。于连由于从小受拿破仑时代的老外科医生和谢朗神父的影响使得他不同于其他的农民青年,他渴望自由平等,自尊心很强。他羡慕拿破仑二十四岁就当上将军,“身佩长剑便做了世界的主人”他的拉丁语才能经常得到赞扬,也使他自命不凡,自以为是块“制造大人物的好木头”[1]。如果是在大革命时期,他一定会穿上红色的军服走从军的道路,但在王朝复辟时期,这条道路已经被堵塞了,当他看到神父能拿到三倍于拿破
仑手下大将的收入,就决定穿上黑色的教会服,通过教会的门路向上爬。他背熟一部拉丁文的《新约全书》和墨士德的《教皇传》作为向上爬的敲门砖,以虚伪作为唯一的武器来适应社会。他常常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深藏起来,他崇拜拿破仑,却在人前诋毁他;他不信神,却装出一副虔敬天主的样子。
社会环境对于连的心灵有很大影响。 于连14岁的时候,治安官徇情案再次教会了于连什么是虚伪,维璃叶的内地风气熏陶了幼小的于连。《红与黑》中于连出场时已经19岁,进入了他的青年时代,但从文章的间接叙述中,读者可以隐约看到于连的童年。于连的家庭启蒙应该说是不怎么样的,索雷尔老爹以及他的两个哥哥应该是他最初的老师,他们是于连性格中反抗和超越的力量的源泉。生活是一个人的最初的老师,也是他人生经验的最初来源,处在难以承受的生活的压迫之下的人最容易产生超越这种生活的妄想,索黑尔老爹对于连的态度实在不怎么样,于连刚刚出场老头子就来了一拳一掌,分别打掉了于连的书,打得于连流鼻血,谈吐中索雷尔老爹用的是这样的句子:“下来,畜生??”两个哥哥到没有具体的描绘,作者只是说“礼拜天,在公共场所嬉闹,他只有挨揍的份。”
当得知自己要到德·雷纳尔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他的第一个反
〔2〕P20映就是“我不愿意当佣人,我跟谁同桌吃饭”,当索雷尔老爹不
能立即回复他时,他就想:“宁可放弃这一切也不能让自己堕落到跟仆人们在一起吃饭,我的父亲要强迫我,宁可死”[2]P21。自尊心始终支配着他的一切行动,于连骄矜自恃自视甚高。这种自尊心理一旦面
临恶言劣语、霸道行经的袭击就使其隐藏着的心理爆发出来并大胆反击。即使是在爱情面前也不例外,他往往感到的不是幸福而是自尊心的喜悦和骄傲并把这种胜利看成是拿破仑式的胜利。在我们看来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却恰恰体现出于连是以全部的精力来反抗上流社会的。不管是对德·拉莫尔小姐还是对德·雷纳尔夫人,虽然他口口声声说有多么的爱她们,却不断的采用种种手段使她们完全屈服于他,跪倒在他的脚下。如果她们一旦触犯了他所谓的自尊心,那么,他就会去报复她们折磨她们,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我永远不会贬低自己的身份去谈勇气”[2]p27。于连在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是他人生的第一次飞跃。在市长家他看到了资产阶级的种种败行劣迹、阴谋诡计。他藐视整天都显露出对金钱爱好大脸盆儿的市长,对德·雷纳尔先生与瓦尔诺等资产阶级之间的勾心斗角感到恶心,他讨厌憎恶上流社会的虚伪,但是谢朗神父曾开导他说“你也可能发迹,但必须损害穷人的利益,奉承巴结贵族,投其所好”。跻身于上流社会的于连也知道这种社会的处世规则。所以,在这种环境里要想升迁就不得不以说一些假话来保护自己以及自己的利益,但他并不卑躬屈膝不以贬低自己的身份去实现自己的野心,而是以高傲来对抗一切贵族的傲慢。家庭教师的于连比在汝乃尔山区的他要成熟的多,阴险的多。为了维护他所谓的自尊,为了报复德·雷纳尔市长对他的轻视,他决定去勾引他的女主人—德·雷纳尔夫人。当然他追求市长夫人并不是仅此而已,我们的主人翁在考虑是否去赢得她的爱情时,曾经对自己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还有另外的理由必须在这个女人身上取得成功,有朝一日我发迹
了,万一有人责备我干过家庭教师这个低贱的职业,我可以告诉他,
〔2〕p75是爱情迫使我从事这项工作”。于连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第一
次登上人生舞台,开始接受社会教育。家庭教师的屈辱地位使他对贵族社会的阶级差异和贫富悬殊极度敏感。在市长家里,他大开眼界,看到了资产阶级的败行劣迹,看到了各种各样损人利已的阴谋诡计。谢朗神父这样开导他:“你也可能发迹,但那必须损害穷人的利益,奉承区长、市长,巴结达官显贵,卑躬屈膝投其所好,这种行为,就是尘世间所谓的处世之道。”于连开始认识到在这个利己主义的沙漠里,要想立足升迁,只能以虚伪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去猎取功名财富。他发誓:“只说那些他认为是虚假的话,决不谈论真实的事情。”他终于学会了虚伪,在野心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如果说于连在德·雷纳尔市长家时还经常显示出正直的品格,表现出傲慢的反抗,那么在神学院的十四个月里,他很收敛自己,变得更加虚伪自私了。于连到巴黎担任德·拉莫尔侯爵的私人秘书是他性格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于连的个人奋斗取得了最大的成功,同时也遭受了最后的失败。
二、爱情下的虚伪与诚挚 于连与雷夫人、玛小姐的爱情贯穿了《红与黑》全书。整部小说中于连性格中虚荣与诚挚的成分交织得最为紧密。于连出身于一个畸形的唯利是图的家庭,他从小没有父爱,没有手足亲情,饱受父亲精神和感情上的折磨。对于爱情,出于天性和本能他更迫切需要诚挚的爱情。但由于他所面对的是上流社会女人,因此病态的内心世界滋生
了病态的虚荣心,这常常成为阻止他产生诚挚爱情的绊脚石,从而饱受爱情带来的各种幸福和疯狂折磨。于连的爱情之初,正如某些评论所说:“爱情仿佛是为了实践某种哲学观念,实践那种要做征服者、占有者,归根结底要做贵族和平等者的观念。”最初对于雷夫人的占有是为了报复雷市长这个粗鄙的的贵族对自己的辱慢。于连认为“当着他本人的面占有他的妻子的手”也是嘲笑这个粗鄙无礼的贵族的一种方式,赢得雷夫人的爱情是“他的职责”。他甚至还有一个更卑劣的念头就是:“有朝一日我发迹了,万一责备我干过家庭教师这个低践的职业,我可以告诉他,是爱情迫使他从事这项工作的。”这是多么卑劣的虚荣心。总之,在与雷夫人最初的恋爱中,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爱情,而只有虚荣。正如司汤达本人在其化名的评论文章中所说:“如果他产生了爱情的话,羞怯,这与初恋不可分离的伴侣,就会永远阻止他去战胜雷夫人十分真诚十分真实的贞洁。”
而与具有同样强烈的虚荣心的玛小姐的恋爱,虚荣的成分就太明显不过了。这种虚荣心培养出来的爱情时刻需要鞭子。对于这种爱情,小说第三十二章写道:“一位英国旅行者谈起他和一只老虎的亲密相处,他把它养大,抚爱它,但是桌子上始终放着一把子弹上膛的手枪。”这是对爱情的一个绝妙的讽刺。于连初次在玛小姐身上动的便是这样的脑筋:“她既然在这此玩偶眼中那么了不起,值得我好好地对她研究研究。”当他赢得了这位贵族小姐的爱情时,他的激动只在于:一个“可怜的农民”赢得“一位贵妇人的爱情表白”了。玛小姐每一次虚荣心遭到打击而妥协时,于连便感到一种“野心得到满足的最强烈
的幸福”,于连心中不止一次狂呼:“这个骄傲的女人,她跪倒在我的脚下了。”在这里于连感到的不是爱情,而是战胜了既有高贵出身又有大宗财产的贵族女子的自豪。应该承认玛小姐本人的虚荣心在这种爱情里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司汤达在化名评论文章中说:“巴黎女人爱她的情夫仅仅是她每天早上相信自己就要失去他。”玛小姐正好具有这种典型的巴黎女人的性格。当她“确信于连爱上她以后,立刻对他充满了鄙视”而“差点儿被杀死的幸福”却使她认为“他配得上做我的主人”。这是一种“头脑中产生的爱情”,缺乏爱情所必需的某种温柔与诚挚。但事实上于连那颗年青而脆弱的心是那样需要女性的温柔抚慰,反抗父亲的压迫时,他需要在情妇身上寻找母爱的支持和安慰。所以最终于连战胜了虚荣,与雷夫人衷心地相爱了。雷夫人成了母亲和母爱的化身,她后来“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着于连。他们陷入了爱情带来的种种疯狂的快乐中,他们的幸福有了一种“更为高贵的性质”。法庭上他对自己一时冲动对雷夫人犯下作了忏悔:“我竟然企图杀害最值得受到尊敬和钦佩的女人,雷夫人曾经象慈母一样地对待我。”狱中相会,爱情的热度上升到了极致,他们渴望一同去到另一个世界,但他们又把握不住另一个世界会找到什么。他们沉浸在了爱情的欢娱和生离死别的痛苦之中,“心灵的爱情”也已战胜“头脑的爱情”。在狱中于连“难得想到玛小姐”,“野心已经死去”“他对英雄主义已经感到厌倦”,一种“单纯的天真的和几乎羞怯的爱情”开始占据了仓皇心田,他和玛小姐在一起越来越来明显地感到痛苦。因为头脑产生的爱情里太缺乏诚挚,“它只有一些短促的兴奋时刻”
“同样的态度持续的时间不可能超过两天”最终于连还是回归了自己性格中诚挚的一面,于连选择了“心灵的爱情”正说明在旺盛的虚荣心之后终于还是绽放出了一朵诚挚的爱情之花。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民主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根本不愿为革命无产者的利益而变革整个社会,他们所要求的社会制度的改变,是想使现存的社会尽可能让他们感到满意而舒服??”〔3〕正是这种阶级局限使于连始终找不到怎样与特权斗争的有效途径,才选择了以虚伪作为个人奋斗的武器。在于连的爱情故事中,我们明显地看到复辟时期平民阶级与贵族阶级严重对立的事实。正是这种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决定了于连必然走向死亡的命运,因此《红与黑》实际上是一出个人与社会冲突的悲剧。司汤达通过爱情描写对阻碍人正常发展的黑暗现实作了极其尖锐的政治批判。这才是对《红与黑》中爱情描写的正确理解。
三、在黑色阴谋下隐藏的善良
虽然上流社会使于连由一个腼腆的青年小伙子变成一个“老练的伪君子”——虚伪、狡诈,但他并不缺乏善良、正直的一面。当他获得金钱、地产、贵族称号和当了骑士中尉以后,于连没有忘记维里埃尔城受苦的平民,在他刚当上骑士中尉不久,他就立刻写信给谢朗神父:
“?,附上五百法郎,请求您悄悄地,在丝毫不要提及我的名字的情况下,分给那些现在像我从前一样穷的,毫无疑问您像从前帮助我那样帮助的不幸的人”[2]p429。于连虽然在上流社会发迹了,但他并
没有完全被这个充满污垢的上流社会所同化,他还是有良知的。但是德·雷纳尔夫人告发他的信葬送了他的锦绣前程,他向他的情人开了两枪当场被捕,他成了统治阶级阴谋的牺牲品。他的成功并没有使他得到幸福。到这时,于连才意识到“野心已经在他心里死去,而另外一种热情从他的遗骸里产生出来,他把它称之为对谋杀德·雷纳尔夫
[2] p429~p430人的悔恨”。此时的于连比任何时候都要正直。他不仅对德·雷
纳尔夫人感到内疚,而且对德·拉莫尔小姐也感到内疚。责怪自己不该开枪打伤德·雷纳尔夫人,不该那么冷漠对待玛蒂尔德小姐。意识到以前自己是多么的愚昧,以致他做出了许多蠢事,现在,他已经一无所有,最大的损失就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自己心爱的人儿——德·雷纳尔夫人一起享受幸福。“啊!我爱过德·雷纳尔夫人。但我的所作所为是残忍的。在这件事上,也跟在其他事一样,为了那些耀眼的东西放弃了质朴、谦逊的品质”[2]p460。这是于连最后一次的反省,也是一次发自内心的悔过。
于连一生的遭遇, 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品性, 他的希望、追求、奋斗、失败, 似乎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同身受。于连强烈地渴望改变自身卑贱的命运, 他义无反顾地与封建专制时代抗衡, 于连就像许多年轻人一样, 怀着美好的理想和热情, 敢于直面人生, 向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壁垒发起冲击, 卖尽力气和他的命运搏斗, 于连的英雄式悲剧具有永恒的意义, 它能引起青年人内心的共鸣。同时, 《红与黑》中相反两极的对比, 呈现了一类人的生活模式, 它虽然不能绝对完美地套用在所有人身上, 但是对于每一个时代的人来说, 人们至少从中可以
得到许多启示。从于连的整个奋斗过程来看, 他为实现自己的幻想, 靠的是自己出众的才能和顽强奋斗, 而不是他人的施舍。对他来讲, 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荣誉和尊严。他所追求的是靠自己的力量赢得的。他曾先后拒绝市长夫人、木尔侯爵的钱财, 靠着他的高傲和才能, 征服了市长夫人和侯爵女儿。他不需怜悯, 也不容玷污爱情, 而希望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的力量和奋斗来取得功名。他争的是骨气而非虚荣。正是为了雄心和骨气, 他才给自己规定了反抗上层社会的责任。
他虽然死了,但那并不意味着于连失败了相反而是胜利。尽管他知道特赦以后仍然能得到财富和美人,但他还是义无返顾地拒绝向资产阶级控制的法庭求饶,拒绝继续上诉。为了保持尊严,为了不成为上流社会耻笑和侮辱的对象,他宁可失去爱情和生命,真可谓不乏英雄气概。
四、结语
总之,在那个黑暗的复辟时代,于连作为一个平民知识分子为了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向贵族资产阶级所作的反抗与斗争精神是应该给以肯定的。他那难以折服的骨气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这也是我们同情他的根本原因。从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于连都不是一个野心家,而是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是悲剧英雄。尽管他有出自野心的功利打算,但平民的自尊和对统治阶级的本能的反抗始终是他的主导方面。虽然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不可取,但我们不应该用现在的尺度去苛求一个特殊时代的人。在一个半世纪前封建复辟时代的法国个人英雄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小资
产阶级不满现实、要求改变地位的愿望,客观上对反对统治阶级起到一定的冲击作用。
于连是一个悲剧性人物,既被人指责、批评,同时又被人所赞扬。他具有真与假、美与丑的二重性格。他一心想飞黄腾达,成为穿着红礼服的将军或是身披黑袍的主教。他终生在红与黑的道路上追寻。红是于连的真面孔,黑是他的假面孔。红与黑构成了他的二重性格,也共同促成了于连的悲剧性格。他崇拜拿破仑,但是拿破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复辟的波旁王朝统治下,旧日的秩序重又恢复。在这样 时代,他想要离开群众革命而向爬上,其目标只能是混进统治阶级的队伍。为此,他不得不去迎合贵族和教会。结果,在他的身上形成了交织着高尚和卑劣的矛盾性格。他既有高傲,又有怯懦。既有反抗,又有妥协。所以,于连就是这样一个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典型人物。“从本质上讲,他即不是一个坏人,更不是一个庸人,是一棵美好的植物”[4]p968。于连的奋斗反抗注定是以失败而告终。众多的理由使我们相信《红与黑》是欧洲文学中最早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鸿篇巨制
参考文献 :
[1] ]外国文学五十五讲下册[M].贵州出版社
[2] [法]司汤达. 红与黑[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
[3] 马克思,恩格斯 .《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
[4] 广惟, 林为龙, 朱为龙. 外国文学卷[M].首都出版社.
范文五:红与黑
《红与黑》阅读简报
一、作者简介
司汤达(1783~1842)。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原名马里〃亨利〃贝尔。“司汤达”(斯丹达尔)为其笔名。著有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故事,数百万字文论、随笔、散文和游记。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被誉为最重要的和最早的现实主义实践者之一。
司汤达于1783年1月23日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的资产阶级家庭。1800年5月司汤达投奔拿破仑军队,同年9月被任命为第六龙骑兵少尉。1814年拿破仑下台,
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觉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不能得到什么”,便离开祖国,侨居意大利的米兰。1817年司汤达以笔名M.B.A.A在意大利发表处女作《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1827年发表《阿尔芒斯》。1829~1830年,完成代表作《红与黑》。1832~1842年司汤达经济拮据,疾病缠身,但又为其最重要的创作时期,写作了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巴马修道院》,长篇自传《亨利〃勃吕拉传》,还写了十数篇短篇小说。1842年,突发脑溢血于巴黎逝世。
主要作品:《红与黑》《米娜〃德〃旺格尔》《往事连篇》《箱子与鬼》《桑西一家》 《艾蕾》《巴马修道院》《拉辛与莎士比亚》《阿尔芒斯》《红与白》《论爱情》《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旅人札记》《意大利绘画史》《意大利遗事》《帕尔马修道院》
名言:
1、一个最富有热情的心灵,应该有所发明与建树。
2、做一个杰出的人,光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头脑是不够的,还要有一种强烈的气质。
3、一个具有禀赋的天才,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
4、如果他是一棵软弱的芦草,就让他枯萎吧;如果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就让他自己闯出一条路出来吧。
5、无聊会夺走一切,甚至连自杀的勇气也会夺走。 6、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才能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
7、一个人只要他有纯洁的心灵,无愁无恨,他的青春时期定可因此而延长。 8、天才永远存在人民中间,就像火藏在燧石里一样,只要具备了条件,这种死的石头就能够发出火花来。
9、我爱力量,我所爱的力量,一只蚂蚁所显示出来的可以和一只大象显示的相等。
10、五花八门的粉饰,滔滔不绝的雄辩,不过是冒充强烈信仰的无动于衷的卖弄辞藻而已。 二、创作背景
《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故事据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与黑色)。
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他想用自己的笔去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他要通过《红与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暗。为此作者以“红与黑”象征其作品的创作背景:“红”是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意指僧袍,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
三、主要人物
1.于连
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就希望借助个人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他精通拉丁文,并崇拜拿破仑。可以说,他集中了当时法国青年发展的两条捷径——军队与教会,并一步步向上攀登,却终被教会与贵族迫害致死。
2.德〃雷纳尔夫人
深爱着于连,最终却因为于连的误解险些死在心上人的枪口之下。她性格温柔善良,她即把于连当弟弟又将他像情人一样爱着,在男主人公被野心和虚荣的驱使下企图杀死她时,也仍然爱着于连。是个非常令人怜爱的角色。
3.德〃拉莫尔小姐
德〃拉莫尔侯爵的女儿,性格清高傲慢,却一步步爱上了于连,最终与于连秘密结婚,并且在于连入狱后积极解救。 四、主题分析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作者用它长期以来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的观察,联系当时的实际,注入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使《红与黑》成为一部反映复辟时期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作品中的“红”代表了穿红色军服的士兵,“黑”代表了穿黑色衣服的教士,这是当时社会中的青年人出人头地的两条捷径,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社会特征。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五、内容梗概
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
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
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六、片段赏析
“他们用来对付您的全部夸张手法都是从博须埃那儿剽窃来的,这反而帮了您的忙,”律师说。果然,他还没说上五分钟,几乎所有的女人都拿起了手帕。律师受到鼓舞,对陪审官们说了些极有力的话。于连颤栗了,他觉得眼泪就要夺眶而出。“伟大的天主!我的敌人会说什么呢?”
他的心马上就要软下来了,幸亏这时候,他无意中看见了德〃瓦勒诺男爵先生的傲慢无礼的目光。
“这个混蛋的眼睛炯炯放光,”他暗想,“这个卑劣的灵魂获得了怎样的胜利啊!如果我的罪行造成了这种结果,我就该诅咒我的罪行。天知道他会对德〃莱纳夫人说我些什么!”
这个念头抹去了其它一切想法。随后,于连被公众赞许的表示唤醒。律师刚刚结束辩护。于连想起了他应该跟律师握握手。时间很快过去了。
有人给律师和被告送来饮料。于连这时才注意到一个情况:没有一个女人离开座位去吃饭。 “说真的,我饿得要死,”律师说,“您呢?” “我也一样,”于连答道。 “您看,省长夫人也在那儿吃饭呢,”律师指着小包厢对他说。“鼓起勇气来,一切都很顺利。”审判重又开始。
庭长作辩论总结时,午夜的钟声响了。庭长不得不暂停,寂静中浮动普遍的焦灼,大时钟的声音在大厅中回荡。
“我的最后一天从此开始,”于连想。很快,他想到了责任,感到周身在燃烧。到此刻为止,他一直挺住不心软,坚持不说话的决心。然而,当庭长问他有没有什么要补充时,他站了起来。他朝前看,看见了德尔维夫人的眼睛,在灯光的映照下,他觉得这双眼睛非常明亮。“莫非她也哭了?”他想。
“各位陪审官先生:
我原以为在死亡临近的时刻,我能够无视对我的轻蔑,然而我仍然感到了厌恶,这使我必须说几句话。先生们,我本没有荣幸属于你们那阶级,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是一个农民,一个起来反抗他的卑贱命运的农民。”
“我对你们不求任何的宽怒,”于连说,口气变得更加坚定有力。“我绝不存在幻想,等待我的是死亡,而死亡对我是公正的。我居然能够谋害最值得尊敬、最值得钦佩的女人的生命。德〃莱纳夫人曾经像母亲那样对待我。我的罪行是残忍的,而且是有预谋的。因此我该当被判处死刑,陪审官先生们。但是,即便我的罪不这么严重,我看到有些人也不会因为我年轻值得怜悯而就此止步,他们仍想通过我来惩罚一个阶级的年轻人,永远地让一个阶级的年轻人灰心丧气,因为他们虽然出身于卑贱的阶级,可以说受到贫穷的压迫,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敢于侧身在骄傲的有钱人所谓的上流社会之中。”
“这就是我的罪行,先生们,事实上,因为我不是受到与我同等的人的审判,它将受到更为严厉的惩罚。我在陪审官的座位上看不到一个富裕起来的农民,我看到的只是一些愤怒的资产者……”
二十分钟里,于连一直用这种口气说话;他说出了郁结在心中的一切;代理检察长企盼着贵族的青睐,气得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尽管于连的用语多少有些抽象,所有的女人仍然泪如雨下。就是德维尔夫人也用手帕揩眼睛。在结束之前,于连又回过头来谈他的预谋、他的悔恨、他的尊敬,谈他在那些更为幸福的岁月里对德〃莱纳夫人怀有的儿子般的、无限的崇拜……德维尔夫人
大叫一声,昏了过去……
赏析:
本片段通过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讲述了主人公于连在法庭上的一次爆发。面对教会与贵族控制的法庭,于连放弃了被“宽恕”的机会,毅然决定了死亡。在我看来,这次选择是一次必然。当时,他的面前有两条路,要么向自己所仇视的阶级俯首投降,乞求恩赦;要么走上断头台。而对于代表着千万贫困阶级青年的于连,前者虽在肉体上得以生存,却是在精神上的死亡。所以,这次审判不仅仅是对一个年轻人的审判,更是两个阶级的针锋相对。
七、赏析
矛盾中的叛逆者
——《红与黑》于连人物评析
谈到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作品《红与黑》,就不得不说到故事得主人公——于连?索莱尔。
他的生命如朝菌蟪蛄般短暂,却又像划过夜空的流星般绚丽。有人说,他是黑暗社会中觉醒的年轻一代;又有人说,他不过是个狂妄无知的小市民……而
他也正如人们的评价一样,充满矛盾,既怯懦又勇敢,既复杂又单纯,既狡猾又诚实,既老练又天真。所有这些看似水火不容的性格特征,使于连成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典型。
他是一个反抗叛逆者。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瘦弱他从小就受势力利的父亲与哥哥的毒打和贵族的歧视。因此,他蔑视当时教会与贵族遵从的一切社会道德规范,痛恨处于社会上层的统治阶级。为了反抗波旁王朝复辟后混沌的社会,他渴望通过自己的步步努力,跻身上流社会,却遭到了反动势力的镇压与阻挠。最终在对贵族大资产阶级发出抗议之后,被由贵族与教会组成的陪审团处以死刑。
可见,一个反抗者的形象十分显著。
他是一个投机妥协者。为了实现跻身社会上层的梦想,于连一次次选择了与各个阶级同流合污。首先,当法国的军队横扫欧洲大陆时,他认为“拿破仑由一个既卑微又穷困的下级军官,只靠他身佩长剑,便做了世界的主人。”便开始崇拜拿破仑。之后,当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如今四十岁左右的神父就能拿到十万法郎的薪俸,这就是说,他们能拿到十万法郎,三倍与于拿石破仑当时手下著名的
大将的收入。”于是,他
便投拜在谢朗神甫门下。最后,在侯爵府,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忠心为侯
爵效劳,与侯爵的女儿恋爱,结婚。 可见,他是一个十足的投机者。
这就是于连,充满矛盾的于连。但我确信他绝不是一个特例,而是当时法国青年的一个缩影。他是一个大胆的说谎者,但那是因为欺诈与谎言已经成为那
个腐败社会中人人借以谋生的手段。他公然宣称自利是人的本性,但那些高官显贵们正是在为社会服务,为公众献身的招牌下,为自己及家族肆无忌惮地谋取私利。
这就是于连,一个矛盾中的叛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