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经济要转型
中国经济要转型,企业家得先升级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笑蜀
2010-06-14 14:42:29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新闻
经济转型说了27年,什么时候能够真正转变? 吴敬琏:我所能做的就是呐喊 凭什么是中
国?长期不缺总需求!?二? 绝不能让普通民众为经济转型买大单
标签
经济转型 企业家 已有评论30条
发表评论
收藏
推荐给
打印
字体:大 中 小
?编者按:谁都知道,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但究竟要怎么走,专家学者们已经提供了很多
意见,也不妨听听做企业的人的判断。
很多中国企业家已经不缺钱了,缺的主要就是尊严和荣耀。花点精力到品质上来吧。产业转
型升级,关键是企业家心态和价值观的全面改造。
倪捷,浙江人,现任某电动车公司董事长。
中国经济要转型,人数再多也没用,提高企业家与工人的质量,才是正道。 (向春/图)
企业家:已经很有钱了,为啥还做烂产品 南方周末:你理解的产业升级是什么概念?中国经济体要突破产业升级的困境,最重要的一
点是什么?
倪捷:看看那些国际品牌,比如iPhone、苹果电脑,就全明白了。它们以实现价值,而非赚
钱为最大目的。如果以赚钱为目的,企业就会是营销主导,东西能卖掉就是英雄,不管品质
怎样。不以赚钱为目的则是工程师主导,工程师说了这个东西有瑕疵,不能卖,再赚钱都不
能卖。我遇到的一个例子很典型:我家用了几年的热水器的阀门上,有个螺钉生锈了。其他
部件都好好的。这种事,在工程师主导的企业不可能出现。 南方周末:为什么工程师主导就不会出现? 倪捷:螺钉为什么生锈?很简单,它没有经过盐雾试验,电镀层的厚度不够,比如说应该达
到10微米,但实际只有1微米。消费者看不出来,所以产品照样好卖,螺钉质量并不影响
销售,企业就乐得如此。这是失去了做产品的良心。 如果企业普遍处在这种状态,转型升级永不会到来。转型升级,就是做产品时,坚定地认为,
我要尽自己的责任给客户创造价值,从而实现我的价值。参加日本和美国的展览会,就可以
看出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最在乎的不是产品卖不卖得掉,是要把这个产品做到最好。
不是天天只关心市场营销,而是追求完美和独特——真正的转型升级要靠企业家建立这种心
态。要把产品做成责任产品。但要做到这个程度,质量、技术、服务还有设计,就都要跟得
上。
南方周末:但都跟上去之后,成本不也跟上去了? 倪捷:当然会有这个问题,但这是正确的成本上升,这就是升级。也许会制约销售,但既然
不以销量为最终目的,就可以忍受,何况成本上升后不是完全无利可图。
实际上,很多企业现在需要从盲目追求利润的阶段,转向追求品质的阶段。他们已经度过了
原始积累期。你现在已经很有钱了,为什么还要做烂产品?为什么还一天到晚跟人家比市场
占有率?为什么不比谁的品质好,从而给自己带来尊严? 即使不能完全跳出营销主导,也要去打造一批完美的产品。企业可以加大后一块的比例,比
如有20%的产品是追求完美的,不计成本的。企业家要放手让工程师用他的良心去做:你
认为这个地方成本加进去对消费者肯定有好处,就坚决加,别管销得掉销不掉。
品质升级是核心。销售当然也要转型升级,卖场要整顿,在一个很烂的卖场卖产品,能卖得
好吗?营销员也要培训,否则一个好产品都让他讲坏了。企业的网站也要跟上去,网站也是
销售第一线,要把技术要点在网上讲清楚。奔驰的网站花大力气描述它为消费者考虑的每一
点,很生动很人性化,中国连做这个网站的人都没有。 南方周末:就是说,产业转型升级是以企业品牌为中心? 倪捷:对,重要的是提升品牌,把品牌做到最好,而不是搞产业歧视,随意划分朝阳产业和
夕阳产业。比如服装,谁说它一定属于夕阳产业?面料的改革、流行款式的设计,有多大的
升级空间?做到最好,肯定就属于朝阳产业。一旦做到这一步,肯定能赚钱,这是自然的结
果。
要有一批跨越原始积累阶段的人,首先想到自己的人格实现,首先有一个梦想,把自己的产
品打造成一个优美的产品。
但现在的社会很浮躁,考量企业的都是营销的标准。按照做了多少个亿的销售额来给企业家
排序,做500亿排第一,没过亿的,下面呆着吧。所谓品牌的建立,完全依靠一代企业家,
有追求品牌的梦想,然后一点一点去做。媒体和公众对他们要大力保护。他们已经不以赚钱
为目的了,不要动不动问他:今年你赚了多少钱? 南方周末:照这么说,他们已经从营利变成非营利,变成NGO了? 倪捷:是不是NGO不好说,但他们起码是社会企业家,不是一切以利益为中心。靠常规产
品的销售,他已经可以每年积累很多钱,他无非是不拿这些钱去玩股票、炒房产,而是拿来
做研发和技术提升。做不来也没关系,只要有这个梦想,可以请美国人、日本人来帮你做。
南方周末:现在有些企业不是请一两个技术人员,而是干脆把人家的企业吃掉,比如并购沃
尔沃。
倪捷:急急忙忙并购人家的企业干什么?请一两个技术人员打打工,不行就把他换掉,不是
更可操作?专心致志做好自己的主业,把自己的产品从纯粹的劳动密集型成本竞争,真正转
到品质竞争。
总之,企业如果是转到实现价值为主,品质为主,每个行业都有提升空间,都可以就地转型
升级。不必太强调所谓战略新兴产业,急是急不来的。 政府:给企业家升级提供了什么
南方周末: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产业规划的作用,美国1990年代以来就是靠信息产业拉动的。
倪捷:美国是科学技术整体领先,不是领先一点点,哪个领域它都有率先突破的实力,刚巧
那几年他们就在搞那个东西,这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不是规划出来的结果。
有个问题值得玩味,美国的科学技术为什么能够整体领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政府的公
共服务好。去年我做电动车与节能减排的报告,谁给我参考资料最多?美国能源部、美国交
通部。我从他们的官方网站上下载了大量的书,一分钱都不花。美国人下那么大力气,得到
那么重要的一手数据,做好之后全挂到网上,让全世界免费使用,真有点国际主义精神。
所以美国能够全面领先,它有一个世界最好的公共数据库,几乎要什么有什么。比如关于铅
问题,可以看美国能源部的铅报告。再比如《美国交通能源手册》,一共379页,美国能源
部编的,他把能够找到的所有统计数据全部做成表格。 南方周末:我们没人做这个事?
倪捷: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中国的铅排放在重金属排放中占第一位,什么原因?是烧煤,不
是炼铅,每吨煤有30个PPM的铅,一年中国烧多少煤,有多少个PPM?一算就算出来了。但环保部门做了这个事吗?
其实不只是政府,企业也往往如此,我们普遍缺乏人家那种扎实和专一。普遍的浮躁、急功
近利、朝三暮四。像iPod、iPhone,就是追求个性,追求自己的理念被社会认同,追求企业
的品质被消费者认同。
南方周末:它们以实现人类的梦想为荣,以给消费者带去便利、给整个社会带去美感为荣,
从这里获得尊严,而不单单是为了赚钱。
倪捷:对,追求最好的设计,失败了,真诚地检讨,再一点一点地改进。很多中国企业已经
不差钱了,缺的主要就是尊严和荣耀。花点精力到品质上吧,把完美和独特当作主要追求。
未来,至少在维基百科里要能够搜到几个中国人的发明,但现在几乎等于零。 转型升级,就是转到这上面来。
南方周末:从这个角度讲,发达地区的企业优势或许大一些吧? 倪捷:我觉得不是哪个地区的问题,全国的民营企业家都应该树立起这个意识。现在不必只
顾抢市场份额,可以从容一些,更多地琢磨如何给社会创造价值。比如热水器的螺钉再过五
年十年都不能生锈的,那就解决这个问题。哪怕你愿意买以后会生锈的螺钉,我也不卖给你。
我就坚持我的品质,珍惜我的信用,不计一城一池之得失。都坚持这个态度,“Made in China”
就变会成一个好词,而不是让大家觉得用你的产品丢脸。 这样,出口的转型升级就完成了,内需的转型升级也完成了。所谓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关键
是企业家自身的转型和升级,是企业家心态和价值观的全面改造。 南方周末:品质立国,价值立国,这才是根本的转型升级。 倪捷:对。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崛起,有尊严地崛起。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6359
范文二:人们要分享成果中国经济发展急需转型
人们要分享成果中国经济发展急需转型
中国经济连年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GDP的增速高达10%左右,财政收入增速更是高达20%左右,外汇储备增长更是一月高过一月。国富不一定就民富,广大人民的实际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GDP的增速,甭说与财政收入的增速相提并论了,经济的日益繁荣也带来相关专家所谓的"三高",不断攀升的CPI让人瞠目结舌,在不断上涨的物价面前,国家的宏观调控可是杯水车薪,高物价让广大的低收入者的生活更加拮据,经济的日益发展并没有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实惠,相反经济发展带来的"三高"还拖累了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
人们不禁要问,经济连年的高速增长为什么不能给国人带来实惠呢?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新增财富都到那里去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实行的"只管生产、不管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和相关企业太注重对外贸易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每年顺差有几千亿美元之多,对外贸易对GDP的增长拉动作用显而易见。但这却使社会新增财富大量的流失国外,中国人日夜加班生产出来的廉价商品供养着美国人的高额消费,美国人无法弥补巨额贸易逆差,推出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开足马力印钞票,中国用实际货物换回的只是日益贬值的美元废纸而已。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积极的用自己血汗商品来购进美元,全世界的商品充实着美国市场,美国人印的钞票给别人了,这也是美国为什么在经济低迷的时候,CPI还能保持零增长,物价还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中国就和美国大相径庭了,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靠贸易顺差使得大量的美元流入中国市场,而流入中国市场多少美元,央行就要按汇率发行相对应的人民币,这些货币本来就没有相应的实际财富支撑,而出口又使社会实际财富大大的减少,这无疑增加了通胀的系数,在加上央行这些年实行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社会上流行的货币量远远大于实际财富,这更是给本来已有的通胀雪上加霜。
要让人们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享受到实惠,我国的经济发展急需要转变已有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应由出口导向型向扩大内需型转变,国家首先要减少贸易顺差,使贸易进出口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减少社会新增财富的大量流失,而应是充实国内市场。国家应减少或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在国内由于
新一轮的物价上涨及国际贸易纠纷的日益增多,好多企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这时就有不少企业将利润来源瞄向了出口退税,都想办法增加出口,这无疑使国内的实际财富大量流失海外。在扩大内需上,国家先后提高了存款利率,以回收市场上多余的货币从而起到抑制通胀的作用,央行的货币政策也由"
向"稳健"慢慢转变,在某些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上,国家相继增加量化宽松"
了相关国有储备品的市场投放,从而起到稳定物价的效果,让人们对市场重拾信心,对某些产品更应减免税收及给出一些优惠措施,以刺激消费,国家先后这些措施的出台,让我们看到经济转型的阳光;但更重要的是,国家要完善分配制度减少贫富分化,提高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来源,使他们体面劳动,这才能正真起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作用。
我国拥有13亿的庞大消费市场,挖掘我国市场潜力扩大内在需求,完全可以保证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完全不必过度依赖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模式急需转变,不然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不但享受不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反而还会受其所累,而真正受益的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只有经济发展模式由出口导向型转变为扩大内需型,我国经济才能长期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分得属于自己的那杯羹,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才有希望。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范文三:中国经济发展转型
中国经济发展转型
—读**谈治国理政纲要有感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是我们切实感受到的。然而,我们也实实在在体会到物价飞涨,人们的收入水平却没有达到相应的增长水平。分析其原因,这是因为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低速增长,总需求不足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同样对我国的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基本面整体是健康的,这也是我国经济能够保持高速增长的原因。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国家对外和对内自信的坚实后盾,并且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内在原因,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经济转型,克服全球经济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努力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主席在同出席博鳖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如是说。的确,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始于改革开放,正是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能够走出去,引进来。中国正在积极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邻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同时积极加强国内法治建设,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努力为全球的投资者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些都将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实践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认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核心问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握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同时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调控体系,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此外,改革过程中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在我国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等措施实施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众多主要经济指标名列
世界前列。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方式,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我们应该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要有全球视野。要积极主动整合和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通过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而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面,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中取得胜利。
我国对于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必将积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这也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础。我相信通过这些努我国必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范文四:中国经济转型
中国的经济改革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是成功的,但并未完成转型;真正的市场经济所必需完善的宪法与私有财产权保护制度、“硬约束”的破产机制这两个前提目前仍不具备。20多年经济改革成功的路径既可以说是“渐进”的,也可以说是“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从战略的角度来说,走的是一条特殊的“政策之治”的路径。改革以政府、政策为主角,其目标是寻求短预期性和效率公平的关系。保证了中国改革在一条平缓、灵活、绕开改革的死结、追求立竿见影、机会主义和以社会稳定为前提的道路上发展,但也阻碍了“依法治国”和普遍性的游戏规则的施行,并诱发了就业、三农、两极分化、腐败等问题。经济市场化程度呈现不平衡的特点,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最低。由政策之治迈向法治之治将是下一步的改革战略抉择。法治的作用一是约束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任意干预,二是约束经济人的行为,实现秩序公正。在改革的关键性的“决战”阶段,法治与人治的深层次矛盾将变得明显。
2010,中国经济如何转型?
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30年似乎是一个宿命的周期。1919年爆发新文化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是1978年底的三中全会决定的,但真正启动也到了1979年。2008年结束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总结,改革开放的第一个30年过去了,2009年将进入一个新的30年。而当时改革也已经陷入停滞期,亟待新的改革动力。万众瞩目,在2009年这一个重要的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将如何留下闪光的烙印。
只是金融危机的冲击波改变了所有预定的轨道,2009年,最终成了无比匆忙的一年,为了阻止经济的大幅下滑,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政府不得不祭出应急之策,擅长的和容易见效的刺激投资成了宏观政策的首选,而无暇顾及治本之策和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终于止跌回升,随着第四季度继续反弹,保“八”已无悬念,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局面已基本形成。全球经济最坏的时期也已经过去,但局面并不像一些人想的那么乐观。随着经济的企稳,中国模式发展到现在固有的问题再次浮出水面,2009年应该做而无奈之下没有做的都留给了2010年。作为“十一五”计划的收官之年和“十二五”计划的谋划之年,2010年将取代2009年为新的30年奏响序曲。
旧的发展模式走到尽头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年的改革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那么作为后转型时代的新的30年改革,必将触及深层次的体制矛盾,以前因为困难重重而被推迟的改革已经避无可避。
前30年改革增长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数量扩张,而且主要增长不是靠技术进步,而是靠投入。旧的发展模式在“九五”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人质疑,只是当时中国经济依然平稳高速增长,还没走到非转型不可的程度。当历史驶到“十一五”末,投资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在减弱。一些投资更被认为是自我循环,除了能提高GDP外对经济发展几乎没有其它好处。根据测算,如果2009年的近10万亿信贷全部转化为增长,那就是35%的GDP增长。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认为,近期中国经济增长不需要那么多货币,现在明显的货币供给、信贷投放过多。2009年实际GDP的增量仅1.6万亿左右,而信贷投放近10万亿元,多余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或继续造成房地产泡沫,这是中国经济目前的主要问题。 2009年的高增长只是在经济刺激政策下沿着原有轨道的增长,同样是数量的扩张,而不是高技术含量的自主创新,更没有明显的产业升级。虽然高端制造业发展不错,但自主品牌很少,许多是合资生产的,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城市化水平只有46%,社会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增强消费的拉动作用,成为主导内需的动力,使中国经济从原来的投资
型经济、出口型经济转向消费型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共识。2009年从数字看上去消费似乎没有问题,但如果考虑到消费的性质,国内的消费其实并没真正启动。2009年消费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刺激效应,像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这类政策是不可持续的。二是政府消费比重越来越高,据悉现在已经接近30%,原来政府消费比重大概只占消费总量的20%~22%。
“从2009年的情况看,保增长没问题,保就业保民生,和预期还是有一些差距。今年GDP增长能保‘八’,主要还是靠政府投资。中小企业并没有得到根本恢复。而75%以上的就业市场都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不恢复,就没有稳定的就业。中央提出来要支持中小企业投资,这是个很大的变化。”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王东京说。
在现有的经济模式下,中国经济需要新的成长动力。这种增长模式,已经持续不下去了。转型,到了一个关键点。即使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结束,中国出口大幅回升,中国也不会再回到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2009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确定,宏观经济政策从“保增长”转为“调结构”,这是正确的决策,但如果依然要同时保经济的高速增长,那调结构将是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的经济其实并不是创造就业的经济,现在是高增长低就业,经济增长速度对就业的弹性已经很小,所以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并不会造成太多的失业。多年的保“八”也许可以松一松了。
过去的增长动力,推动了过去30年的发展,但是旧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中国已经走过了数量扩张的阶段。新的30年增长必需实现动力转化。“如果继续按旧模式发展,近两年可能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投资过度,会导致消费不足,增长将面临消费不足的巨大障碍。城市化长期滞后、地区差距过大等都会产生需求的陷阱。如果这样,在‘十二五’结束之前,经济可能会走向衰退。”王小广说。
能否在新30年的开局,定好深化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新一轮改革能否启动。2010年是关键的一年。
警惕中等国家陷阱
2008年中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达到3268美元,也就是说,从数字上看,中国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王小广告诉记者,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之后,从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相对容易,而从中等发达国家到完全发达国家则还有一段很难的路要走。从发展中国家到中等发达国家更多的是量的积累,而从中等发达国家到完全发达国家,则要求发生质的飞跃,两者对体制的要求完全不一样。
如果说前30年的改革使中国完成了从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的转变,那么新的30年要完成的是从中等发达国家向完全发达国家的飞跃。从世界范围看,成功实现这一飞跃的很少,失败的例子则很多,因此被称为中等国家陷阱,这个陷阱陷进去了很多国家,拉美国家,东欧国家,东南亚国家都有,像前苏联,土耳其,墨西哥等等,都比中国早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随后便开始了漫长的增长停滞期。从收入水平阶段来讲,中国已经到了这个风险点。经济学家认为,未来转换非常难。
如果中国陷入中等国家陷阱,必然随之而来的是长期整体经济低迷,增长速度放慢,通货紧缩,消费需求明显减速,投资效率越来越低,难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必将造成社会不稳定。对经济和社会的伤害都将非常大。避免的唯一方法就是提前布局,做好制度安排。相对于经济转型滞后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很多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行政垄断企业、政府管理体制等等改革的推进之难使提前布局变得困难重重。 经济发展现状同样增加了布局的难度。王小广认为,调结构一定是在比较紧缩的环境下,宽松环境不可能调。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调结构有两个前提,一是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回归真正的适度宽松政策;二是房地产进行合理的调整,不再存在房地产暴利。房地产业更
是仅仅经过了2008年一年的回调,便又开始了一路高涨。如此天量信贷和不断升温的房地产必然给结构调整带来困难。
房地产业的过度泡沫化增长可能是调结构的巨大阻碍。在很多人看来,房地产是反结构调整的,因为房地产的长期过度发展,既抑制城市化,又阻碍产业升级,本身技术含量并不高,带动的下游产业却多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如果要调整结构,势必不能再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但纵观中外,每个国家经济的腾飞都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大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房地产业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到目前为止,在很多地方,房地产都是地方财政的命脉,如果不是外力所逼,恐怕不会主动控制房地产业的发展。
“10万亿的信贷只换来1.6万亿的GDP,到底保GDP增长保了谁?主要是保了国有企业,保了房地产商!”激烈者这样声讨。
2010年是艰难的、前途未卜的一年。
政府的手往何处伸?
转变发展模式,避开中等国家陷阱,有赖于中国政府的力量。虽然美国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对国内经济进行了大力调整,但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从来都不是以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中国要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只能依靠内功。一是靠政府的主动改革推动,二是被社会发展逼得被动改革。
收入分配问题是扩大消费的核心问题。中国的初次分配制度存在很大问题,再分配制度不仅没能缩小初分配造成的差距,反而使差距更大。王小广告诉记者,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代表劳动者所得的劳动者报酬占GDP50%以上,2001年后这个比重不断下降,到2007年已降至39.7%。而代表政府所得的生产税净额和代表企业所得的固定资产折旧及营业盈余占GDP比重则分别由1990年的11.7%和34.9%上升到2007年的14.2%和46.1%。央行在11月11日公布的《2009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以及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一直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居民整体消费能力和意愿的提升。
王东京说,肯定要调整结构,但是谁来调,调的主体是谁,是个问题。政府是不是比市场聪明,什么是好的结构,让政府回答还是市场回答?过去我们是有教训的。市场会失灵,政府也有失灵的时候。正确的办法是,政府主要是调节政府投资,不要管微观。
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认为,在2010年,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应把政府“增支”的重心或重点由公共投资支出移向公共消费支出。除了保证完成在建项目的必要投资支出之外,政府的“增支”对象,应当向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的支持保障力度方向倾斜,并且,“增支”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刺激最终消费需求上。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其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原因在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在扩大政府支出方面要着眼于“增”:即通过扩大政府支出,直接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全力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对于中高收入群体而言,其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原因在于社会保障制度有欠完善。所以,对于他们,可“代其埋单”——通过财政“增支”上的安排,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医疗、退休、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减缓或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当前最需要调整的,便是把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重点,由以往相对偏重投资适时转移到着力拉动消费需求上来。
不过于重视保“八”,改革分配和再分配制度,公共支出的转向等等,都需要政府主动推动,让市场的归市场,该政府管的绝不缺位,更需要政府的智慧。2009年政府已经有很多举措,医疗转向公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不断推进,异地保险终于可以续接等等,但这还仅仅是一个开端。
形势逼人,政府的转型需要加大力度和速度。2010年是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年。
减税将加大力度
2009年创造了很多纪录,不仅有天量的信贷,还有史无前例的财政国债,总额达到9500亿。王东京认为,中央的态度已经很明确,2010年的宏观政策取向不变,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但这个不变不是指力度不变,而是指2010年紧缩工具不会很快出台。2010年肯定不会有2009年这么大的国债规模,按国务院的部署,2009、2010两年扩需总共投资4万亿,而其中安排国债(新增投资)是1万亿。而2009年已发国债7500亿,这样今年国债最多是2500亿~3000亿,大概不会超过3000亿。
王东京认为,国债规模大幅缩减,本应是表明扩张财政政策开始淡出,但中央却说明年积极财政政策不变,由此看来,所谓积极财政政策不变,绝不是指财政的发债规模不变,而是政府刺激投资的取向不变,是减税推动投资的政策不变。财政发债是增加政府投资,减税是增加企业投资。2010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最有可能是减税。
2009年开始实行结构性减税,增值税转型,提高出口退税比例,两税合并等等。因为经济萧条,企业购买设备量小,出口受阻或无盈利,所以减税在2009年并没有太大效果。王东京认为,2010年会继续减税,力度应该比2009年大得多。
若明年积极财政政策重点是减税,那么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一定是利好的消息。财政部估计,2009年实施结构性减税(加上停征部分行政收费),政府能为企业让利5000亿。若2010年继续执行结构性减税,政府让利的额度会更大。中央强调,明年经济要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而同时又说财政投资将转向民生,王东京认为,政府要拉动经济继续较快增长就得靠民间投资,而支持民间投资必减税,舍此无他。
如果2009年的保“八”被认为是保了房地产和垄断企业,那么2010年如果减税,也许可以被认为是保了中小企业,进而增加了就业,保了民生。再加上分配再分配制度的改革,如果这些经济学家预测和希望的改革都能逐渐施行,那么,2010年,也将是促进公正的一年。
范文五:论中国经济转型
论中国经济转型
——农村的第二次工业化 摘要:中国的大多数人口在农村,中国的命运也就必与农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经济建设中,没有大多数农民获得实质利益的发展,都是脆弱的和不可持续的增长。忽视农村,它将成为一个难以克服的发展阻力;而重视农村,它将会成为一个无法遏制的动力源泉。中国发展之根在农村,中国力量之源也在农村。这个简单至极的“大道”,也正是中国经济起飞的初始动力。,从20世纪80年代初直到90年代中,农村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量农村的富裕和新增的购买力,为城市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中国经济腾飞的未来推动力也必是农村的第二次工业化。只有农村富裕了,才能再一次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才能从根本上扩大内需,中国经济才能成功转型。
关键词:农村,工业化,内需,中国经济,转型
一、分析过去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爆炸性增长源于农村工业化和全球化推动的话,那么前者则承担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重任。 可以说,从20世纪80年代初直到90年代中,农村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量农村的富裕和新增的购买力,为城市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以家用电器和日用消费品为中心,爆发了一场持续十余年的消费革命。与人们的感觉相反,不是城市繁荣带动了农村,而是上亿农民通过一种独特的模式,加入了工业化的洪流,他们通过更高的生产率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当农村以这笔惊人的新增“储蓄”与城市进行交换时,刺激了城市以更新的产品更好的服务、更多的生产资料、更先进的基础设施更快的能源与电力增长来满足这种需求。农村工业化的成功,远远超过了计划经济者的预期。
与此同时,城市的工业化也在发生痛苦而剧烈的演变,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在日趋深入。经过1989-1991年短暂的调整阶段后,1992年**的南巡,再度点燃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热情,这一次,市场经济全面取代了计划经济,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加速了城市工业化的步伐,资本市场的崛起,开始为中国经济起飞提供“金融燃料”。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长遇到了暂时的逆风。
此时,农村工业化的助推作用也已经耗尽了燃料。当短缺工具成为过去,当国际竞争开始在中国进行强大的渗透时,农村工业化的弱
点日渐暴露,企业在规模,计划,资金,人才,信息,渠道,体制等方面的困难,变得越来越缺少回旋余地。“游击战”的经验已经过去,无边界的资本,技术,信息的“立体战”时代开始来临。
在缺乏新的动力助推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农村工业化的生产率的提高已达极限,农村新增的可用于与城市交换的“储蓄”已经开始萎缩,而城市生产率的提高尚未突破新的极限。在双方无法实现更大规模的交换时,中国的消费市场开始快速冷却,企业利润出现萎缩。商品交易的疲软,导致了货币供应的疲。此时,金融交易还远未成为货币供应的主要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通货紧缩和经济萧条的浓雾,开始弥漫在中国经济的上空,亚洲经济危机无疑恶化了中国周边的贸易条件,使问题更加雪上加霜。
中国经济腾飞的新推动力——全球化。
入世以后,中国经济开始经历着巨大的改变。2000年以来,世界500强公司的大部分都进入了中国,当今世界的几乎所有著名品牌都在中国开工生产,这是一次难得的技术扩散机遇。全球化为中国培养了人才,这些人才扩散所形成的技术扩散,只能逐步地渗透到国内经济体系之内,假以时日才能最终创造出真正的原创性技术突破。经济的全球化还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公司治理架构和商业模式。外向型出口经济的爆炸性增长,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新增财富。
不过,新推动力也存在严重的副作用,这体现在:中国提高了生产率,但只拿到了利润的零头;中国开放很彻底,但进入别国却很难;中国制造名扬天下,但中国品牌却无人知晓;中国经济规模很大,但技术原创很少;中国GDP增长很快,但自己享用的却不多;中国外贸赚回来的巨额储蓄,但大半又被美国借走。简而言之,中国貌似很富,其实很穷。
然而,目前中国的出口正在减少,推动经济的发展的燃料正在耗尽。中国经济必须转型,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自身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除此之外,中国已别无选择。
二、寻找新的发展动力。
1、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又三驾马车:出口,政府投资和消费。其实这三者存在着内在的逻辑依赖关系,出口是真正的动力,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广阔的市场创新出储蓄增量,同时带动政府税收增长,形成了投资的基础。消费是一种交换,它同样也是源于储蓄的增量。因此,更高生产率的出口才是真正推动经济起飞的火箭。
对外部市场的高度依赖,只能使中国经济更加脆弱,让中国外交难以坚挺,让国家安全更多顾虑,它不仅带来与别国的贸易摩擦,产
生危险的政治对抗情绪,也是中国无法形成真正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现在,中国能够生产的绝大多数出口产品,十年后就可能移到印度、墨西哥、越南和其他国家,无非是看谁更廉价。当中国的货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世界原材料价格、环境污染恶化等因素到达一定的临界值跨国公司抛弃中国将如弃敝履,不会有丝毫犹豫和半点怜悯。
用国内市场取代国际市场,以中国消费置换美国消费,把出口资源转向国内,这将极大改变中国与所有国家之间的关系,贸易冲突变成了贸易和平激烈排斥转化为热情合作,对中国的敌视,会被中国市场的诱惑所折腰政治围堵军事遏制的联盟将不攻自破。最大的市场,意味着最大的权利。
同时,目前中国的出口正在减少,推动经济的发展的燃料正在耗尽。中国经济必须寻找新的发展动力,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自身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中国已别无选择。
2、20世纪80年代初,农业经济在国家经济资源的倾斜政策中,获得了罕见的资本积累。50年代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靠的是苏联的技术和资本输入,而80年代农村的工业化,则发端于城市工业化的扩散。在农村进行工业化,这是工业革命200年来,世界各国前所未有的创举。中国的农村既是人口众多,广袤贫穷的土地,又是充满巨大生机和爆发潜力的神奇之地。中国革命正是从农村起步最终形成了燎原之火,“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这一令西方匪夷所思的战略,居然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实,这一切都是基于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现实,中国的大多数人口在农村,中国的命运也就必与农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古代,没有农民参与的武装反抗就不可能有王朝的更迭;在近代,没有农民参与的革命,就不会是彻底的革命;在经济建设中,没有大多数农民获得实质利益的发展,都是脆弱的和不可持续的增长。忽视农村,它将成为一个难以克服的发展阻力;而重视农村,它将会成为一个无法遏制的动力源泉。中国发展之根在农村,中国力量之源也在农村。这个简单至极的“大道”,也正是中国经济起飞的初始动力。
3、建国后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这与中国当时的资源禀赋相互矛盾。因此, 内生了扭曲的宏观经济环境、 以计划为主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制度这样 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时, 为保障低收入下城市职工的生活和就业, 形成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1978年, 中国开始了渐进改革,在放开要素市场过程中, 首先是有限度地放开劳动力市场, 然后是土地市场, 最后是金融市场。这种渐进的市场建设方式使就地转化, 离土不离乡的制度安排成为了必然选择。也就是说, 通过在乡村创办企业, 把乡村拥有的生 产要素转化成商品, 再把商品推向市场, 获取相应的要素收入
流。同时, 生产要素市场缺失导致的低要素机会成本, 为乡村工业提供了相应的竞争优势。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导致的轻工业品的短缺为乡村工业的繁荣提供了市场环境。假设有城市企业 1 和乡村企业 2 其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线分别对应图 ( a) 中的 MC1, MC2, AC1, AC2, 从中可以看出乡村 工业 2因为其区位劣势成本曲线位于城市企业 1之上, 即乡村工业 2的成本比城市企业 1高。但是, 在初始市场需求 D1 和供给 S1 条件下, 市场价格 P1 足够高, 即使是乡村工业 2也能获得相当于面积 BDCC1 的超额利润。因此, 改革开放伊始的短缺市场为区位劣势下乡村工业的生存提供了前提。 综上所述, 中国农村发展工业本是缺乏区位优势, 但由于特殊的制度环境、极度短缺的产品市场和缺失的要素市场, 为中国乡村发展工业提供了条件。如果要素市场存在, 且要素流动是自由的话, 无论市场短缺与否, 在乡村创办企业都是不经济的。当要素市场不存在, 且要素不能自由流动, 此时若市场极度短缺, 则乡村创办企业成为必然选择。因此, 缺失的要素市场是乡村工业产生的根本原因。
(
(b) a)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推动力逐渐衰弱的今天,寻找新的动力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首要任务。中国未来发展模式的核心,应该是扩大内需,将中国打造成最大的消费市场。然而,农村经济不启动,振兴内需就只是一句空话。没有社会中大多数人口的收入增长,就不能创造出一个国内大市场。同时,农村在中国有很大的比重,又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如何推动中国经济转型?
答案是:中国经济腾飞的未来推动力——农村的第二次工业化。
三、农村的第二次工业化。
农民收入的增长,绝不应该通过财政补贴或转移支付来实现,所谓救急不救穷,以救穷的心态去发展农村经济必然失败。有效和持久
的增长,必须也只能来源于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农民必须通过创造更多的财富,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城市现代的工业化,特别是信息化、高科技化,以及先进的商业模式,应该再次向农村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扩散。如果80年代农村工业化是农村主动向城市寻找技术扩散的需求,那么这一次应当由政府和城市主动向农村廉价供应。
1、农村现代化的流通环节
农村现在最需要的是减少农产品销售流通环节存在的利润损失。从农村现代化的流通环节入手,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城市居民的直接对接,将本属于农民的利润返还给农民,这将很快增加农民的纯收入,释放出相当的消费能量。
如果阿里巴巴能够向600万中小企业提供国际市场的需求信息,那么为什么不能有公司愿意为数亿农户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呢?在强大的市场信息的数据挖掘中,公司将能获得高额利润,同时为农村解决最为困扰的信息不充分的问题。目前,中国有条件上网的农村正在迅速扩大,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启动信息化进程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由政府牵头引导民间资本逐步解决。
2、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农业
第一次农村工业化并不是对农业生产、流通、深加集约化进行工业化。而是填补了城市工业化的市场空白,第二次农村工业化应该将重点放在由中国特色的食品工业化。
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农业将极大地提高生产率,大幅降低水、化肥、农药的消耗量。最著名的案例就是以色列的滴灌技术。
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将沙漠变成了农业绿洲: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是农村变成了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人间天堂:韩国的“新农村建设”,拉平了城乡收入的差距:荷兰的“土地高效利用”,在人口密度堪称世界之最的狭窄土地上创造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的奇迹。这些国家都面临着与中国类似的人多地少的困境,但是在技术扩散、信息化、现代商业的强大支持下,农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产率**,使这些国家的农民收入接近或超过了城市居民。所以,只要政府肯向农村大规模倾斜经济资源,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提升并不是不可能的。
更高的生产率将产生更多的消费需求,刺激农村服务业的兴起,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农业人口四分天下的局面,农业、农业产业集群、城市打工和农村服务业齐头并进,同时,加快城镇建设,废除户籍制度,允许土地经营权转租和流通,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
3、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落后的根源之一,在于基础设施严重匮乏。水利、电力、交通都形成了农业发展的瓶颈。教育资源不足,医疗卫生落后,文化娱乐单调,这些长期欠账恶化了农村第二次工业化的条件。特别是人口素质的问题,制约了生产率的提高。低素质人口是负债,高素质人口却是资产,如果现在再不下决心向农村的人力资本大规模倾斜资源的话,人口素质这笔沉重的负债,将会在未来以利滚利的方式加倍索取赔偿。
4、农村资本投资
农村第二次工业化的所有设想都需要钱,而且是数字惊人的钱,没有资金的投入,一切都是空谈。未来5年,仅水利工程一项的投资规模就达2万亿元!这是对近二十年来农村水利发展停滞的补偿。因此,启动农村第二次工业化所需资金的规模将至少倍于此。
关键是这样大的一笔钱应该如何筹措?目前土地出让金是主流思路,但这并非最佳选择。推高土地价格,就是将土地和房地产货币化的思路,在没有生产力大幅提高的情况下最终只能导致货币更为严重的超发,在助长资产泡沫和投机盛行的同时,通货膨胀和房价、原材料的上涨,也必将挤压实业的利润空间,从而压制真实的财富创造,削弱经济增长之源。
农村第二次工业化的部分资金,可以由资本市场承担,那种投资短,收益高,能上市的商业模式,不需要政府出钱,只要给足政策诱惑,逐利的资本有的是。而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长线投资,资本 市场一般不会介入,短期资本追求的是3年至少10倍以上的回报,那些5到10年才能见效的投资对他们根本没有吸引力。
对于农村长线投资,比土地出让金更合理的是发行“特种农业公债”或地方农业债。这种农业债和地方融资平台债,有着本质区别。农业债是典型的资产性负债,而地方融资平台的许多债务则投向了许多华而不实的非生产型领域。2010年,中国因水灾、旱灾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就高达上千亿元,间接地工厂停工,商业流通间断等损失就更大。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将减少灾害的损失,这就直接增加了社会利润,提高了生产率,他所创造的现金流虽然没有项目效益那么直观,但总的社会收益是明显而又最持久的,将从全社会的经济利润增加中得到税收的超额补偿。
农村的教育、医疗等投资,产生回报的时间可能需要10到20年时间。但是,这种投资从长期看,可以将农村人口从负债转化为资本,随着时间推移,效益将越来越明显。对于此类投资,可以考虑发行超长期(20年或更长)的特种国债。从投资回报的税收上给予减免。鼓励投资人不仅追求经济回报,而且创造社会效益。
债务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性负债,另一种是消费性负债。前者好
比是肌肉,而后者则像是脂肪。生产性负债,如果投资前景明确,负债比率在安全限度之内,对经济发展将发挥正面作用。
发行农业负债的综合好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大规模吸纳十年以来严重超发的货币,减少流动性泛滥所带来的资产泡沫化和投机盛行的严重冲击。二是可以增加银行间交易盛行的深度和品种,完善金融体系的建设,使股市与债市更加均衡。在短期内,国债与GDP的比率可能大幅度上升,但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农业负债是良性负债,与欧美的透支消费模式有本质的区别 。农业投资将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降低农业经济的运行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率,创造农业储蓄增量,刺激城市经济的产出,逐步消化外向型经济的产能过剩,扩大国内生产规模,增加财政税收。
最核心的出发点还是国内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增加中国掌握自己经济命运的实力!
四、总结。
总之,由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燃料正在耗尽,中国目前的出口率正逐渐下跌,同时,中国要想在世界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拥有更大的权力,必须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减少出口也就意味着要扩大我们国内的市场,只有中国人民有了更高的购买力才能扩大内需,才能从根本上拉动中国经济。然而,提高人民的购买力要从农民开始,只有农民富裕了,有了剩余的资金去扩大消费,才能刺激城市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拉动中国经济。因此,只有进行第二次农村工业化,才能使农民更加富有,才能扩大内需,实现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货币战争4》 宋鸿兵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虚实之间》 芮成钢著,长江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