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中北学院 国贸46班 18084628 邵慧颖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同时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我们知道, 国有企业无论在过去, 现在还是未来都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经济转型时期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 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的舆论焦点, 且对经济体制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怎样来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呢,首先我们先要发现在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之中,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有效方法来予以解决啊~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国企业改革20年的历程之中,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国企改革需要解决的四大基本问题, 即体制问题、布局与结构问题、社会定位问题、职工地位问题已初步解决。首先是体制方面, 需要解决的是国有企业与政府分离的问题, 要将国有企业变成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能够优胜劣汰, 与国家形成出资关系, 这个问题已基本解决, 从职能、体制和运作方式上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其次是布局和结构方面, 目前国有中小企业已基本退出, 困难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已退出2/3。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领域的国有大企业, 虽然它们的定位还需进一步调整, 企业的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但基本合理的、大的布局结构已经形成。第三是社会定位方面, 国有企业要由原先的社会组织变成经济组织, 要把社会职能剥离出去。现在国有企业的社会职能已经基本剥离。第四是职工定位方面, 职工的观念已和前几年完全不同, 市场化的大局已定。
虽然在20多年的改革历程之中,中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远未完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国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下, 国有企业改革仍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政企仍需进一步分离。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 只有企业独立地走向市场、投身竞争、优胜劣汰, 才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现阶段还存在许多政府机构, 出于对社会管理职能的考虑, 有的甚至是出于自身的利益的考虑, 不愿把经营权给企业, 企业的重大问题仍由政府决策, 政府决策时又往往会更多地顾及其他利益, 这就限制了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发展。二是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中, 由于股东股权分布不均衡, 国家股所占比重过大,股权过于集中,与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相背离, 且会伤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使得股东会如同虚设; 董事会职责不清, 权力移位; 监事会缺乏独立性, 多数仅仅是流于形式, 使得监督失效; 三者之间分工不明, 不能协调运转和相互制衡。三是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快速递增, 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但近几年来, 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 据有关部门统计, 每年至少流失800 亿元,1 000 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 已经成了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主要有两种, 即公开流失和潜在流失。四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善降低了生产效率。企业内部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对提高企业的经
营效绩是非常关键的。由于国有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没有到位,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使得经营者工作积极性不是很高, 生产效率低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路程是曲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第一, 进一步转换政府的职能, 达到真正意义的政企分离。在社会经济运行中, 政府和企业是两个最基本的主体, 界定两者的范围和关系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促进经济增长。因此, 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 政府职能应转变到宏观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来, 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制定产业政策及有关规划、加强市场建设、完善市场环境、促进对外开放上来, 进一步改善法制环境, 建立健全市场法规体系, 完善市场监督机制, 加大监管力度。第二, 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积极促进国有股持减, 降低股权集中度以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公司股权结构的多元化, 强化股东对企业的监督; 加强和健全董事会职能, 保障董事会集体行权, 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 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通过监事会人员多元化、监事的任职资格严格化, 明确监事会的职能和工作范围等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第三, 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制度保障。下一步要从以下方面来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一是健全完善政策法规、评价考核、薪酬分配、产权监管、资本运营5 个工作体系, 夯实国资监管基础, 严把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关、不良资产核销和产权交易进场关, 严格产权登记制度, 加强对监管外国有资产的监管,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切实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监管, 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进一步理顺企业产权, 完善出资人财务监管体制, 切实加强重大事项监管, 搞好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 加快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步伐, 确保完成国有资本收益收缴任务, 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第三是搞好机关自身建设, 造就高素质的国资监管队伍。积极开展业务培训, 完善工作规则和工作流程, 强化勤政廉政建设, 切实提高工作效能。第四,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一方面, 必须将经理的利益与公司效益挂钩, 实行绩效管理, 使经理的收入与贡献成正比, 从而使经理从合法的渠道来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求, 如实行经营者持股经营, 经理股票期权薪酬制。另一方面, 必须约束和严惩经理滥用权力、牟取不当利益的行为, 保证经营管理人员行为的规范化。
国有企业改革任重而道远, 加快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面对现阶段国企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的职能,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健全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最终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参考文献
[ 1] 董舜, 郭晓光. 传统国有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理性思考[ J] .商业研究, 2004( 4) : 41.
[ 2] 曾明强. 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J] . 社科纵横,2005,20( 2) : 74. [ 3] 李永生, 李永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研究[ J] .煤炭企业管理,2005( 5) : 65.
[ 4] 房建恩, 王春宝.构建我国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7( 1) : 52.您好:本篇文章是精心制作,值得下载收藏~~但下面两页是无用的,请跳过阅读吧。
您好:本篇文章是精心制作,值得下载收藏~~但下面两页是无用的,请跳过阅读吧。
您好:本篇文章是精心制作,值得下载收藏~~但下面两页是无用的,请跳过阅读吧。
您好:本篇文章是精心制作,值得下载收藏~~但下面两页是无用的,请跳过阅读吧。
范文二:浅谈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论文
浅谈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论文
摘 要: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国企改革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正确认识制约其向纵深发展的政府体制与产权问题、经济利益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归宿,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走向,已经成为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企改革;政府体制;产权改革
一、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政府体制与产权问题
1.彻底改革政府干部任免制度和用人制度。首先要真正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和企业经营者的干部待遇,培育企业家市场,完善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制度,促进经营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其次要在政府部门内部实行公务员的竞争上岗,建立公务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其素质;再次,要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引入竞争机制和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
2.产权制度改革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以产权明晰为前提,否则其他任何改革措施都将行之无效或收效甚微。成熟完善的产权制度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产权明晰,即明确财产所有权主体及其与法人主体间的责权利;第二,产权流动,即产
权可以交易;第三,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即企业内部产权主体多元化。wWw.11665.coM当前,产权制度改革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积极推动股份制的健全和完善。首先,要正确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彻底转变在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应绝对控股的认识,促进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使所有者有其“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其基础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关键就是所有者有其“位”,即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能够明确代表所有者有效行使其对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机构。
(2)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权的合理流动。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国有企业资产的优化配置,已经纳入了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健全法规,规范产权交易机构的运作。鉴于目前在产权交易中政出多门、政府直接干预及场外交易普遍的现状,首先应尽快完善产权转让的法规,促使公有产权的合法、规范和有序地流动;其次要加强产权变动的监管和产权登记检查力度;再次要完善产权交易机构的职能,强化产权交易机构的中介作用,积极促进产权的自由交易和国家政策性目标的实现。二是,结合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国有资产的投资方向和结构,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调整目标。三是要壮大和完善资本市场。第一,要有步骤地逐年推进股市扩容,为有条件的企业创造向市场直接融资的机会,同时促使企业按资本机制的内在要求进行资本运营;第二,要进一步探索国有股流
动方式和方法,尽快消除国有股、法人股和市场流通股之间的障碍,增强国有股的流动性,实现同股同利,规范国有股权运作,有效地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经济利益问题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细胞,必然关注和谋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企和国企职工的经济利益长期被漠视,“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严重挫伤了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应该成为国企改革中一个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企的经济利益被漠视的问题只是国企长期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那种以解决国企的经济利益问题作为改革主线的做法很值得商榷。我们必须注意到,国企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其经济利益的诉求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概括起来讲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国企的所有权属于整个社会而不是企业自身。这就决定了国企获取的经济利益的受体应该是整个社会,而不是国有企业本身。其二,国企承担着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因此,国企经营的目标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致性,而不是单一对自身经济效益的诉求。其三,对国企经济利益的构成要加以界定。在国企所实现的经济利益中,有些是凭借资源的“垄断”地位获取的,这些经济利益应该完全归于社会所有。
首先,关于国企中工作人员经济利益的问题。国企中的工作人员可
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企中的工作人员还不能直接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谋求经济利益,他们的经济利益主要是通过报酬的形式体现出来。国企中的工作人员报酬的数量是历史的、社会的企业效益等各种因素的集合,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无论从改革旧体制的角度,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来讲,最终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在旧体制下,我们的劳动、工资制度带有“终身制”和”供给制”的色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企中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则必须通过劳务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一个合理的框架结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要求是荒谬的:从保值的问题来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必然造成企业资产的“无形损耗”,同时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会替代原有的产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单纯以“保值”作为国企的一项经营业绩考核标准是行不通的;从增值问题来看,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与需求的增长相适应,盲目的发展并不是社会的福音,而是资源的浪费和经济发展比例的失调。那种不看社会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不看社会经济发展的取向,不看多种经济形式所蕴涵的能力,仅仅受利益的驱动而发展国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国企的发展取决于所有者的意志而不是国企本身。我们可以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管理国企,但不能给予国企“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如果我们不适当地强调国企的经济利益,势必淡化国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
展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出现国企与国家在“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上进行博奕的现象。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1.许多国有企业经过重组改制后竞争实力明显提升,但是员工素质和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甚至出现新的人才断层现象。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认识上,一些企业没有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没有把企业的发展建立在员工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体制上,前些年的下岗分流也使得一部分人才流失,即使引进人才也因为待遇政策等问题而存在障碍。在文化上,对企业文化的构建重视程度不够,既不继承传统文化也没有建立创新机制,更没有完善的以人为本的先进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对员工的教育引导力度不够。在培训工作方面,投入较少,培训的实效性不强,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
2.一些企业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经济效益,造成新的浪费和污染。还有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国有老企业由于设备老旧技术落后给保护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这种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造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透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直接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国有老企业形成多个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相互之间的攀比使维护稳定的难度加大。从企业角度来看,有些企业在执行有关政策和制定具体操作程序当中不够周密严谨,从个人角度来看,职工如何自强在市场经济的激流中获得一
席之地,适应竞争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年龄老化,他们的思想、技能、文化水平都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与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有较大距离。另外贫富差距社会失衡引起的社会问题的扩大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保障能力不强,就业压力较大,还不能保障充分就业。一些员工的心态不平衡就演变成了情绪的波动,直到聚集上访,形成一个不稳定的群体。
参考文献:
[1] 曹洋.沈阳国企改革三十年的成就与启示[j].沈阳干部学刊, 2009,(1).
[2] 赵正勇.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j].改革与开放,2009,(5).
[3] 陈劲,郭娜.国企改革中的政企分开问题研究[j].商业文化:学 术版,2009,(4).
范文三: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思考论文
关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思考
摘 要: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 重要支柱。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贯起到引导、 推动、 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作用;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政治责任、 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关键词:国有企业 国民经济 改革 发展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贯起到引导、推动、调控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作用;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 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 国有企业只有在改革中发展, 在发展中改革, 才能发挥作用, 承担责任。国企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果。****在党的十七大 报告中为国民经济的改革创新指明新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国有企业 必须按照****指引的方向,抓住机遇,乘势而进,深化改 革,促进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新贡献。
1. 国有企业改革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国企改革,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认真贯彻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国企改革的方针和政策,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由 点到面,有计划分阶段地逐步展开,走过了艰难的历程,克服重重 困难,闯过道道难关,取得了巨大成果。
1.1国企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果
我国的国企改革方向明、步子稳、速度快、成果大。通过国企改
范文四:浅谈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精品论文】
浅谈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
摘 要: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国企改革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正确认识制约其向纵深发展的政府体制与产权问题、经济利益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归宿,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走向,已经成为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企改革;政府体制;产权改革
一、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政府体制与产权问题
1.彻底改革政府干部任免制度和用人制度。首先要真正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和企业经营者的干部待遇,培育企业家市场,完善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制度,促进经营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其次要在政府部门内部实行公务员的竞争上岗,建立公务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其素质;再次,要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引入竞争机制和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
2.产权制度改革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以产权明晰为前提,否则其他任何改革措施都将行之无效或收效甚微。成熟完善的产权制度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产权明晰,即明确财产所有权主体及其与法人主体间的责权利;第二,产权流动,即产权可以交易;第三,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即企业内部产权主体多元化。当前,产权制度改革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积极推动股份制的健全和完善。首先,要正确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彻底转变在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应绝对控股的认识,促进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使所有者有其“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其基础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关键就是所有者有其“位”,即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能够明确代表所有者有效行使其对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机构。
(2)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权的合理流动。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国有企业资产的优化配置,已经纳入了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健全法规,规范产权交易机构的运作。鉴于目前在产权交易中政出多门、政府直接干预及场外交易普遍的现状,首先应尽快完善产权转让的法规,促使公有产权的合法、规范和有序地流动;其次要加强产权变动的监管和产权登记检查力度;再次要完善产权交易机构的职能,强化产权交易机构的中介作用,积极促进产权的自由交易和国家政策性目标的实现。二是,结合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国有资产的投资方向和结构,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调整目标。三是要壮大和完善资本市场。第一,要有步骤地逐年推进股市扩容,为有条件的企业创造向市场直接融资的机会,同时促使企业按资本机制的内在要求进行资本运营;第二,要进一步探索国有股流动方式和方法,尽快消除国有股、法人股和市场流通股之间的障碍,增强国有股的流动性,实现同股同利,规范国有股权运作,有效地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经济利益问题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细胞,必然关注和谋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从
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企和国企职工的经济利益长期被漠视,“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严重挫伤了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应该成为国企改革中一个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企的经济利益被漠视的问题只是国企长期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那种以解决国企的经济利益问题作为改革主线的做法很值得商榷。我们必须注意到,国企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其经济利益的诉求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概括起来讲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国企的所有权属于整个社会而不是企业自身。这就决定了国企获取的经济利益的受体应该是整个社会,而不是国有企业本身。其二,国企承担着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因此,国企经营的目标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致性,而不是单一对
对国企经济利益的构成要加以界定。在国企所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诉求。其三,
的经济利益中,有些是凭借资源的“垄断”地位获取的,这些经济利益应该完全归于社会所有。
首先,关于国企中工作人员经济利益的问题。国企中的工作人员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企中的工作人员还不能直接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谋求经济利益,他们的经济利益主要是通过报酬的形式体现出来。国企中的工作人员报酬的数量是历史的、社会的企业效益等各种因素的集合,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无论从改革旧体制的角度,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来讲,最终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在旧体制下,我们的劳动、工资制度带有“终身制”和“供给制”的色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企中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则必须通过劳务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一个合理的框架结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要求是荒谬的:从保值的问题来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必然造成企业资产的“无形损耗”,同时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会替代原有的产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单纯以“保值”作为国企的一项经营业绩考核标准是行不通的;从增值问题来看,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与需求的增长相适应,盲目的发展并不是社会的福音,而是资源的浪费和经济发展比例的失调。那种不看社会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不看社会经济发展的取向,不看多种经济形式所蕴涵的能力,仅仅受利益的驱动而发展国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国企的发展取决于所有者的意志而不是国企本身。我们可以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管理国企,但不能给予国企“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如果我们不适当地强调国企的经济利益,势必淡化国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出现国企与国家在“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上进行博奕的现象。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1.许多国有企业经过重组改制后竞争实力明显提升,但是员工素质和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甚至出现新的人才断层现象。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认识上,一些企业没有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没有把企业的发展建立在员工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体制上,前些年的下岗分流也使得一部分人才流失,即使引进人才也因为待遇政策等问题而存在障碍。在文化上,对企业文化的构建重视程度不够,既不继承传统文化也没有建立创新机制,更没有完善的以人为本的先进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对员工的教育引导力度不够。在培训工作方面,投入较少,培训的实效性不强,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
2.一些企业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经济效益,造成新的浪费和污染。还有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国有老企业由于设备老旧技术落后给保护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这种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造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透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直接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国有老企业形成多个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相互之间的攀比使维护稳定的难度加大。从企业角度来看,有些企业在执行有关政策和制定具体操作程序当中不够周密严谨,从个人角度来看,职工如何自强在市场经济的激流中获得一席之地,适应竞争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年龄老化,他们的思想、技能、文化水平都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与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有较大距离。另外贫富差距社会失衡引起的社会问题的扩大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保障能力不强,就业压力较大,还不能保障充分就业。一些员工的心态不平衡就演变成了情绪的波动,直到聚集上访,形成一个不稳定的群体。
参考文献:
[1] 曹洋.沈阳国企改革三十年的成就与启示[J].沈阳干部学刊, 2009,(1). [2] 赵正勇.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J].改革与开放,2009,(5). [3] 陈劲,郭娜.国企改革中的政企分开问题研究[J].商业文化:学 术版,2009,(4).
范文五:【论文文献】浅谈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论文范文
题目:浅谈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编辑:司马小
摘 要: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国企改革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正确认识制约其向纵深发展的政府体制与产权问题、经济利益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归宿,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走向~已经成为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企改革,政府体制,产权改革
一、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政府体制与产权问题 1.彻底改革政府干部任免制度和用人制度。首先要真正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和企业经营者的干部待遇,培育企业家市场,完善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制度,促进经营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其次要在政府部门内部实行公务员的竞争上岗,建立公务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其素质;再次,要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引入竞争机制和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
2.产权制度改革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
须以产权明晰为前提,否则其他任何改革措施都将行之无效或收效甚微。成熟完善的产权制度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产权明晰~即明确财产所有权主体及其与法人主体间的责权利;第二,产权流动,即产权可以交易;第三,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即企业内部产权主体多元化。当前,产权制度改革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积极推动股份制的健全和完善。首先,要正确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彻底转变在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应绝对控股的认识,促进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使所有者有其“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其基础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关键就是所有者有其“位”,即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能够明确代表所有者有效行使其对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机构。
(2)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权的合理流动。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国有企业资产的优化配臵,已经纳入了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健全法规,规范产权交易机构的运作。鉴于目前在产权交易中政出多门、政府直接干预及场外交易普遍的现状,首先应尽快完善产权转让的法规,促使公有产权的合法、规范和有序地流动;其次要加强产权变动的监管和产权登记检查力度;再次要完善产权交易机构的职能,强化产权交易机构的中介作用,积极促进产权的自由交易和国家政策性目标的实现。二是~结合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国有资产的投资方向和结构,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调整目标。三是要壮大和完善资本市场。第一,要有步骤地逐年推进股市扩容,为有条件的企业创造向市场直接融资的机会,同时促使企业按资本机制的内在要求进行资本运营;第二,要进一步探索国有股流动方式和方法,尽快消除国有股、法人股和市场流通股之间的障碍,增强国有股的流动性,实现同股同利,规范国有股权运作,有效地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经济利益问题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细胞,必然关注和谋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企和国企职工的经济利益长期被漠视,“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严重挫伤了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应该成为国企改革中一个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企的经济利益被漠视的问题只是国企长期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那种以解决国企的经济利益问题作为改革主线的做法很值得商榷。我们必须注意到,国企作为
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其经济利益的诉求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概括起来讲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国企的所有权属于整个社会而不是企业自身。这就决定了国企获取的经济利益的受体应该是整个社会,而不是国有企业本身。其二,国企承担着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因此,国企经营的目标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致性,而不是单一对自身经济效益的诉求。其三,对国企经济利益的构成要加以界定。在国企所实现的经济利益中,有些是凭借资源的“垄断”地位获取的,这些经济利益应该完全归于社会所有。 首先,关于国企中工作人员经济利益的问题。国企中的工作人员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企中的工作人员还不能直接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谋求经济利益,他们的经济利益主要是通过报酬的形式体现出来。国企中的工作人员报酬的数量是历史的、社会的企业效益等各种因素的集合,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无论从改革旧体制的角度,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来讲,最终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在旧体制下,我们的劳动、工资制度带有“终身制”和“供给制”的色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企中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则必须通过劳务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一个合理的框架结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要求是荒谬的:从保值的问题来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必然造成企业资产的“无形损耗”,同时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会替代原有的产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单纯以“保值”作为国企的一项经营业绩考核标准是行不通的;从增值问题来看,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与需求的增长相适应,盲目的发展并不是社会的福音,而是资源的浪费和经济发展比例的失调。那种不看社会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不看社会经济发展的取向,不看多种经济形式所蕴涵的能力,仅仅受利益的驱动而发展国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国企的发展取决于所有者的意志而不是国企本身。我们可以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管理国企,但不能给予国企“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如果我们不适当地强调国企的经济利益,势必淡化国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出现国企与国家在“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上进行博奕的现象。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1.许多国有企业经过重组改制后竞争实力明显提升~但是员工素质和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甚至出现新的人
才断层现象。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认识上~一些企业没有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没有把企业的发展建立在员工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体制上~前些年的下岗分流也使得一部分人才流失~即使引进人才也因为待遇政策等问题而存在障碍。在文化上~对企业文化的构建重视程度不够~既不继承传统文化也没有建立创新机制~更没有完善的以人为本的先进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对员工的教育引导力度不够。在培训工作方面~投入较少~培训的实效性不强~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
2.一些企业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经济效益~造成新的浪费和污染。还有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国有老企业由于设备老旧技术落后给保护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这种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造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透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直接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国有老企业形成多个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相互之间的攀比使维护稳定的难度加大。从企业角度来看~有些企业在执行有关政策和制定具体操作程序当中不够周密严谨~从个人角度来看~职工如何自强在市场经济的激流中获得一席之地~适应竞争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年龄老化~他们的思想、技能、文化水平都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与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有较大距离。另外贫富差距社会失衡引起的社会问题的扩大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保障能力不强~就业压力较大~还不能保障充分就业。一些员工的心态不平衡就演变成了情绪的波动~直到聚集上访~形成一个不稳定的群体。
参考文献:
曹洋.沈阳国企改革三十年的成就与启示[J].沈阳干部学刊, 2009,(1).
赵正勇.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J].改革与开放,2009,(5). 陈劲,郭娜.国企改革中的政企分开问题研究[J].商业文化:学 术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