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课本
篇一: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学案全册
必修?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区域的特征有 , ,, 二(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X K b1. Co m
1(一个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通常情况下,农业表现为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状和 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状。 2(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关系。第一产业主要指业;第二产业主要指业和 业;第三产业主要指 业,它包括业、 业、 业和 业等。 三(读表一,根据表中数据在表二中对A、B、C三区域进行比较。 表一:
表二:
1(2 区域发展阶段
一(填空题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和 等。
2(全面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是,就是通过预
1
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二(对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比较
篇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考试必背知识点
威宁三中地理教师 吴燕林 整理
地理必修?笔记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乡村地域是城市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 ? 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 ? 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 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 区域开发程度、对外联系。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
4、区域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表现为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1.3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 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四大地区的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东部13个省(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
威宁三中地理教师 吴燕林 整理
中部6个省(晋、豫、鄂、皖、湘、赣)
西部12个省(内蒙古、青、藏、新、陕、甘、宁、云、
3
贵、川、渝、桂) 东北3个省(黑、吉、辽) ?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东北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8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3、西部大开发
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目的:为了缩小地区差异,加速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范围:西部12个省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优势条件:自然资源,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制约因素(劣势):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脆弱.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
4
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4 区域经济联系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原因:资源能源的地区分布不均。
? 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 “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威宁三中地理教师 吴燕林 整理
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途经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二线工程是从新疆霍尔果斯铺设输气管道到广州途经新、甘、宁、陕、豫、鄂、赣、粤。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意义:该工程的
5
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影响:?社会经济:输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输入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输出地——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输入地——东输的西气在很大程度上可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极大程度上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激活沿途省区基建、商运等的发展潜力,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输入地——东部地区各省市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
然气主环网,极大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输出地——促进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但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
输入地——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
6
使用比例,有效地改
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三条线路。北线:送山西、内蒙古的火电和黄河上游的水电到京津唐地区。 中线:送长江中上游的水电到华东地区(长三角)。
威宁三中地理教师 吴燕林 整理
南线:送云南、贵州火电和广西水电到珠三角地区
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课本P31 3、产业转移
原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开拓市场?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明确四次产业转移的内容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
分类: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按动力分
7
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造成大量农田、牧场消失;?流动沙丘掩埋或破坏农田、
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土地退化,使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引发饥荒;?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为沙尘暴提供充足沙源,加剧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4、治理措施:?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控制人口增长,?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2、湿地的功能: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
8
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 支流。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 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 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
威宁三中地理教师 吴燕林 整理
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 业。
3、治理经验:?设置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 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不断加大开发力度?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 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
9
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 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 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
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 污染严重。
措施:? 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 制定政策、法规和计划---
限耕政策、休耕政策、补贴政策等来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 推广农业新技术--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2.5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1、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煤炭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市场广阔 ?离铁矿区较近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廉价石油竞争使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世界钢铁过剩?环境污染严重?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对原有企
10
业进行集中化改造?治理环境污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水陆交通便利?对外开放政策?著名的侨乡,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篇三: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
11
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
12
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
(三)、区域空间结构
1、 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 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1
3、通过让学生阅读宁波市轻轨发展规划图,讨论轻轨建设将给宁波的空间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区域产业结构
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3、展示2015年我国、湖南省、长沙的三次产业比例图,让学生讨论这三外区域怎样优化产业结构,湖南省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水平如何,长沙的产业结构表明长沙在湖南省内的经济地位如何,
4、引导学生做课后活动1(P7页)
5、通过工业发达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五个阶段这一案例讲
13
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三、课堂知识小结
四、作业布置: 区域产业结构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概念 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 主要特征 概念 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划分及空间分布形态
1、作业本学海导航1-2页
2、编写一份有关介绍长沙的小报
2
相关热词搜索:必修 课本 高中地理 湘教版 高中地理课本 湘教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本
14
范文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电子课本
篇一: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来自:www.xLtKwj.coM 小 龙 文档网: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电子课本)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
1
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
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
2
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
(三)、区域空间结构
1、 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 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1
3、通过让学生阅读宁波市轻轨发展规划图,讨论轻轨建设将给宁波的空间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区域产业结构
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3、展示2015年我国、湖南省、长沙的三次产业比例图,让学生讨论这三外区域怎样优化产业结构,湖南省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水平如何,长沙的产业结构表明长沙在湖南省内的经济地位如何,
4、引导学生做课后活动1(P7页)
5、通过工业发达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五个阶段这一案例讲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3
三、课堂知识小结
四、作业布置: 区域产业结构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概念 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 主要特征 概念 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划分及空间分布形态
1、作业本学海导航1-2页
2、编写一份有关介绍长沙的小报
2
篇二:湘教版高一地理学案全集(必修3)
必修?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区域的特征有 , ,,二(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1(一个区域大致可划分为地域,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通常情况下,农业表现为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状和 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状。
2(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关系。第一产业主要指业和 业;第三产业主要指 业,它包括业、 业、 业和 业等。 三(读表一,根据表中数据在表二中对A、B、C三区域进行比较。 表一:
表二: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和 等。
2(全面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是,就是通过预
4
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一(读图中国政区空白图,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将中部经济地带的省区用斜线画上阴影。 2(在图中相应地方写上西部大开发范围内省区的简称。 3(西部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优势, ,(简述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二(填写下列东中西部比较表。
,三(下图A、B表示秦岭—淮河两侧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据此
填表。
1(4区域经济联系
一(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我国东、西部各有其优势,协调发展。
二(南水北调工程三线比较简表。
三(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示意图,
回答:
1(西气东输一线西起东至 ;
二线西起 ,东至 。 2(西气东输工程对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3.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四(读下图,完成下表。
五(图9-9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转移示意图,数
5
字表示产业转移的方向。据此完成 1(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产业转移的方向代号填写下表。
2(在区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密集型向 从大量消耗和向、服务类型逐步过渡。
篇三:高中地理教材目录湘教版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必修二
6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 人口迁移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必修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
7
保护
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节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第四节 数字地球
选修一
第一章 宇宙 第二章 太阳系和地月系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
选修三第一章 海洋和海岸带 第二章 海洋开发 第三章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第四章 海洋权益
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概述 第二节 旅游资源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第二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一节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第二节 中国名景欣赏 第三节 国外名景欣赏
第三章 旅游规划
8
第一节 旅游规划概述 第二节 旅游资源评价 第三节 旅游规划
第四章 文明旅游
第一节 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 出游前的准备
第三节 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 第四节 旅游安全
选修四
选修五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章 城乡分布 第三章 城乡规划 第四章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第四节 我国的虫灾与鼠灾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
2
第四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高新科学技术
9
与防灾减灾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我们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三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第四节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第五章 环境管理
第一节 环境管理概述 第二节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第三节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第四节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选修六 选修七
第一章 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第二章 地图与遥感(RS)
第三章 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GIS)
第五章 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览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全年组)
10
更新时间:2008-03-28 16:34:40
论坛转帖
地理教学计划
一、三年大计划
年级 学期 教学内容
高一年级 第一学期 高中《地理》必修1
第二学期 高中《地理》必修2
高二年级 第一学期 高中《地理》选修1,《中国地理》1、2两册。
第二学期 高中《地理》选修2,《世界地理》1、2两册。
高三年级 9月至次年3月中旬 第一轮复习:过教材
3月中旬至4月底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
3
5月 第三轮复习:综合复习
二、高一年级课时计划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周次 教学内容 周次 教学内容
1 第一单元1.1 1 第五单元5.1 5.2 5.3
2 1.2 1.3 2 5.4 5.5 5.6
3 补充知识 1.4 3 5.7 5.8 5.9
4 军训 4 配套练习及其辅导资料讲解
(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
11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单元活动 辨别地理方向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三节 水圈与水循环
单元活动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单元活动 学会应用地形图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
4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单元活动 遥感
技术及其应用
12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单元活动 学用地理统
计图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
单元活动 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
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 学用电子地图
第四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一节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
第三节 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 5
13
范文三: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精编资料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第二章重难点. 第二章课文目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 地理 必修 第二章 难点 课文 目录 第一节 荒漠化 危害 治理 我国 西北地区 为例 第二节 湿地 资源 开发 保护 洞庭湖区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重难点
第二章 课文目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利于为例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重点提炼】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的含义(a)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b)
自然因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暴雨;?物质基础——地表物质疏松;?动力条件——大风吹扬/水流——风力/水蚀作用。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环境压力过大;?过度樵采、放牧、垦殖;?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导致地表疏松等。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进程,加重了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并且人类活动在其发生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分布和形成原因(b)
分布: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
成因:?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的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干旱的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大;?稀疏的植被:以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为主;?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西北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加大了生态环境压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草原破坏和沙漠扩大。 2、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的危害(b)
荒漠化摧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荒漠化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下降;给社会和相关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引发沙尘暴,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3、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的防治对策与可行性措施(c)
对策: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措施:全面保护潜在荒漠化地区的现有林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沙化土地;建设必要的防护林带,阻止沙漠对绿洲的侵袭;对正在或已经荒漠化的土地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大力封沙、育林育草、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扩大林草植被,恢复其生产力;封沙禁牧、禁樵禁采、 合理用水、生态移民。
[拓展提示]探究沙尘暴问题:
危害——沙尘暴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大气污染。
成因——自然原因:?气候:气候异常,北方持续干旱,气温普遍偏高;春季冷锋多带来大风。?地表:北方多沙质土,春季气温回升快,且有少雨,大片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地呈干松状。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滥挖药材,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不断加重和扩大。根本原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较低。
防治——?加强法制,完善机制,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状况,改善农牧民生活是根本途径;?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关键;?进一步营造“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天然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是根本出路。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地球之肾”
?湿地的概念(a)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地表为浅水覆盖的地区。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和河流、湖泊、水库、稻田。
?我国主要湿地的分布特点(a)
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总的状况是东部湿地多,西部湿地少,湿地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湿地的重要价值(b)
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如生产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誉为“资源的宝库”;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调节气候,美化环境——被誉为“天然空调机”;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被誉为“天然水库”;净化水中污染物质——被誉为“地球之肾”;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被誉为“鸟类的乐园”。
2、湿地资源问题
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b)
天然湿地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质量在逐渐下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湿地资源的破坏已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拓展提示]湿地减少的原因探究: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消失。
人为原因——人口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大量围垦和开垦湿地;泥沙淤积严重;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引用物种的干扰;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等。
3、保护湿地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c)
充分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湿地,如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等。
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成就(b)
水资源的综合开发是流域治理的核心。流域管理局制定了包括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内容的综合性开发方案,到20世纪50年代就完成了流域的梯级开发,水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防洪标准提供到百年一遇。在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成就:洪水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构建了庞大的航运网,拥有了水电、火电、核电相结合的电力系统,建成了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森林覆盖率高,旅游业发达,流域内人均收入达全美平均水平。
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整治措施以及值得借鉴的经验(c)
整治的措施:?水资源的综合开发是流域治理的核心。通过梯级开发——防洪:减少了洪水带来的经济损失;通过修建水坝——航运:航运畅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梯级开发——发电——高耗能工业(有色金属冶炼),电力能源基地]。?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提供环境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综合利用一系列的设施和优势条件,发展旅游业。
值得借鉴的经验:?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的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吸引投资者。?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为开发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1、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a)
自然条件:美国本土地处25?—49?N,大部分属亚热带和温带,水热条件好,中部平原广阔,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社会经济条件:美国商品经济发达,消费市场巨大,农业科技水平高,交通运输条件好,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大。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a)
含义: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优点是: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广泛使用高新技术,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等。
?美国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及原因(b)
乳畜带:分布在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个州。原因:这里自然条件不适宜种植谷物,但有利于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地处美国最大的工业区,人口众多,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
小麦带:分布在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原因: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生产,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适合小麦生长。生产的小麦质量优良,大部分出口。
玉米带:分布在美国乳畜带以南地区。原因: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适宜玉米的生长,接近乳畜带,可为乳畜带就近提供饲料。玉米是美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 3、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美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可供借鉴的经验)(b)
存在问题:对自然资源开发强度过大(如导致沙尘暴频发),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农业生态恶化,影响农产品食品安全;高度的机械化生产,能耗大,农业生产成本高。
解决途径: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发展农业新技术,采取限耕、休耕、补贴政策和农业生态保护政策,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
鲁尔工业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a)
煤炭储量丰富和水运便利是鲁尔工业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具体为:?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大,开采条件好。?充沛的水源: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三条河流流过。?水陆交通便捷: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三条河流和人工运河都可通航,为原料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提供了条件。?离铁矿产区较近:初期来自法国的洛林铁矿,后期来自瑞典、俄罗斯等地,依靠莱茵河的运输,铁矿运输方便。?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2、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
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原因(b)
?鲁尔区属于“移铁就煤型”工业,其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并高度集中于少数重工业部门。生产结构单一是衰退的内在原因。?廉价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是煤炭工业衰退的主要原因。?世界性钢铁过剩危机是钢铁工业衰退的主要原因。?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是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原因。?工业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是新兴工业不愿到此落户的主要原因。
3、鲁尔区的新发展
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c)
?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发展科技和第三产业,繁荣经济。
[拓展提示]要注意联系中国和世界的热点问题。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问题——为实现东北(如辽中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借鉴鲁尔工业区的经验,对产业结构、生产与组织形式进行调整,促进结构的合理化,以及工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同时进行污染的治理以及完善交通网和发展新兴产业。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1、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a)
阶段 城市化进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进程特点
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城乡融合,农与非农产业相改革开放初期 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 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射带动作用 的城市群体系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的具体表现(b)
城镇人口比重 城镇人口多,比重高,达70%
城镇数量、密度 数量多、密度大
城镇经济实力 较强
劳工、基础设施、社会服务 外来劳工所占比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供
电、供水和通信水平居全国前列
2、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b)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城市与乡村居民价值观念和生产方式转变,人们的劳作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也在不断缩小。
3、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b)
耕地被大量占用、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城市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社会治安复杂等。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c)
?努力发展教育、科技,提升产业结构。一方面可以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减轻或避免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又会促进城市向科技方向发展,促进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模式。加快大中城市的发展,形成等级有序、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可以充分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探求城市生态发展模式,有效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如改善大气质量、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实例解读】
一、结合区域实例,分析荒漠化、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一)荒漠化
1、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2、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缘, 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 内蒙古东南部, 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二)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为例)
1、水土流失的成因
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降雨、植被、地面物质组成等方面;而人为因素包括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过度放牧、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等方面造成的。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恶化生态环境,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剧了贫困,制约了经济发展。
(2)泥沙淤积下游河床,威胁防洪安全。
(3)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二、结合区域实例,归纳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和措施。
以黄土高原为例:
1、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2、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基础,着力建设区域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以林草建设为重点,抓住蓄水、节水这个关键,走综合治理的路子。一是因地制宜,抓好造林种草。二是实施雨水集流工程,解决好农村饮水和基本农田的补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业结构,使生态环境尽快向良性转变。
3、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突出经济效益,走优质高效之路。
4、坚持把治理开发和预防保护紧密结合起来。
三、结合区域实例,归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3、重点:
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
四、结合实例,了解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危害。
以三江平原的湿地为例:
1、湿地的生态效益
湿地常常作为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水源,被人们直接利用,湿地还能够补充地下水。在多雨或河流涨水季节,湿地就成了巨大的蓄水库,起调节流量和控制河水的作用。例如:我国的三江平原具有许多湿地其蓄水能力和透水能力都很强,在发洪水时,该湖来水量为去水量的两倍,对洪水的消减率明显,在干旱季节,湿地中储存 的水又可以缓解旱情。
其次,湿地还具有防风消浪,护岸固堤的作用,湿地还可以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并且还可固定二氧化碳以调节区域气候。
同时,湿地还是一种生态系统。
2、湿地面临的问题和危害
我国湿地类型众多,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湿地利用不利,如围湖造田,滥垦沼泽等,使我国湿地面积大面积缩减,导致湿地控制洪水,调节气候等功能大为削落,近些年来我国旱,涝,洪灾频繁发生,就与湿地的破坏有很大的关系,另外由于湿地锐减和环境污染等原因,湿地的野生动物资源日趋匮乏,生物多样性受威胁。 3、湿地的保护
为了保护湿地,我国政府和人民正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加强对湿地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我国强调保护湿地,并不意味着禁止对湿地的开发和利用。例如,有一些多水的沼泽可以发展畜牧业,生产畜产品;在湖泊等水域,可以发展淡水养殖;等等。总之,要使湿地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使湿地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福。 五、了解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
1、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六、了解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雨林顷刻化为乌有。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最完善的生态系统,但却又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由于其分布地区终年高温多雨,条件适宜,所以生长旺盛,生产力高。但热带雨林又具有很大的脆弱性,热带雨林的土壤由于有机质分解快,养分含量低,植物的高生长速率是依靠快速的物质循环来实现的,枯枝落叶或死亡的植物个体在分解过程中释放的养分很快被活的个体所吸收利用。一旦热带雨林被破坏,分解的有机体释放的养分不能被其他个体所吸收,就会随着雨水迅速淋失,留下贫瘠的土壤,从而很难重新恢复森林。
然而,人类的活动正在使热带雨林这种世界上最完善的生态系统处于空前的危机中,而这种最完善的生态系统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人类自己也会同样处于生存的危机中。 七、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2、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3、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使雨林面积大量减少,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八、了解流域开发的含义。
1、河流的含义
(1)河流与人类的关系
?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尼罗河文明、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黄河—长江、印度河—恒河;
?大河两岸多是人口、城市稠密地区。
(2)田纳西河: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3)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2、流域的含义
(1)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2)流域和水系:
流域(供水区)——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一般指地面集水区。
分水岭——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
水系(河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
支流——注入干流;二级支流——注入一级支流;三级支流——注入二级支流。 3、流域的特性——特殊性、整体性。流域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经济区域,区域内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九、结合区域实例,分析自然地理条件对流域开发的影响。
(1)河流各部分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组成部重要性 保护重点 分
山地 是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应保护它的植被
和水质
河流 是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 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水资
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
护
河谷平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 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原
3、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3、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十、结合区域实例,了解流域的开发基本过程。
1、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3、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4、不合理的流域开发方式
灌溉容易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河流因抽水而径流减少,盐度增加,湿地又因失去补给水源而面积减小,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造成河湖中蓝绿藻繁殖,鱼类减少;因灌溉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出现干旱地盐渍化的问题。
从墨累—达令河流域开发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对水资源的数量掌握不清。导致引用了过多的河水用灌溉,使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甚至发生海水倒灌现象。
在干旱、半干旱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生存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水,大流域开发时至关重要的也是对水的合理利用。只要采取合理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就不会出现因灌溉
不当而出现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对河流水源利用上,只要进行全流域的合理调配使用,避免在上、中、下游地区过多的截取径流,就不会出现下游水量减少而出现海水倒灌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干旱区进行流域开发中要积极避免的。
十一、结合区域实例,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1、流域开发: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进行综合开发 2、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3、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4、伏尔加流域的开发与存在的问题
(1)伏尔加流域的开发
以修筑大型水利枢纽、进行梯级开发为重点;
通过开通运河、清理水道、建设河港等工程措施,沟通了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实现了“五海通航”;
通过对全水系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实现了发电、航运、灌溉、供水、渔业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带动了全流域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
(2)伏尔加河综合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水利工程没有修建过鱼道,影响鱼群洄游产卵;
下游没有修建大型水库,水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沿岸法治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河水污染严重。
十二、结合区域实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以东北地区为例:
1、气候条件:
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2、地形、土壤条件: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生产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 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的是热量不足,只能满
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能一年一熟。
林 业 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畜牧业 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
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3、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4、其它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
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十三、结合区域实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及存在问题。
以东北地区为例:
1、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2、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商品谷物农业):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
3、存在问题:
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十四、结合区域实例,了解农业的发展方向。
以东北地区为例
1、原则:
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2、目标:
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3、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业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发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展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方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产品配套加工业 向
重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林木、人参、养鹿、林蛙、点 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
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
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草食性畜牧业 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
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转变
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十五、了解能源资源的含义及分类。
1、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
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2)非可再生能源:
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特点:?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有限的
?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
(1)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2)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十六、结合区域实例,学会分析区域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结构、分布特点,以及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以山西煤炭为例:
1、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1)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
我国的煤炭资源占绝对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天然气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资源占绝对优势,煤炭、天然气资源比重都较大,核电比重也占一定比重。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有什么意义: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为山西省煤炭的销售提供了广阔市场等方面思考。
2、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因地制宜:?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按2002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分布范围广: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煤种齐全: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市场广阔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北京等工业中心,与上海等城市相距不远,输煤、输电的距离较近。
有京包、石太、太焦、大秦、神黄等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
人均资源量少;
人均能源消费量低;
单位产值的能耗高;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大量的煤炭开发利用,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
能源安全受到威胁。能源安全是指保障能源(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可靠和合理的供应。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提高煤的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治理污染。
十七、结合区域实例,初步学会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以山西煤炭为例:
1、山西产业结构的变化
(1)改革开放初期
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十分单一,煤炭工业是全省经济的核心部门。这种经济结构不仅效益低下,而且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2)如今,实现了能源的综合利用
?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
山西省从“六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A(使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B(在冶金、化学、建材等部门的推动下,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C(促进了山西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解决山西省水资源不足的措施-----万家寨引水工程
A(缺水的山西省不适应能源重化工业发展需要,尤其以晋北地区(大同一带)和晋中地区(太
原一带)突出。
B(万家寨引水工程是山西省为了保证能源重化工业的顺利发展建设的最大引水工程。 C(它由万家寨水利枢纽、引水总干线、南北干线和连接段组成。
D(该工程的建设大大缓解了太原、大同、朔州三个中心城市严重缺水的局面。 十八、结合区域实例,初步学会分析、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方法。(从区域特征、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发展战略和具体策略等方面进行)。
十九、结合区域实例,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十、结合区域实例,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区域城市数量、结构及区域产业结构等的变化。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间
问?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题 ?矿产资源贫乏 的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
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优?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优势?侨乡优?工业实力大为增强?恰逢世界经济全势 势?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
整时期 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导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 如电子信息产业
产
业
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点
原?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因 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影?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响 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
力的需求。?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
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两方面综合的结
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
要生产厂家。 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之一。
2、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起步: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发展优势:?地理位置优越?著名的侨乡
抓住两次机遇:
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
(1)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模式结构比较合理。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型,而珠三角是双核模式。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对外扩散而不断发展的。各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的影响: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始终保持二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 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4)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二十一、结合区域实例,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供给问题、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
以珠三角为例:
问题 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1(产业结构调整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的产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石 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备制造业(图4(26),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级。
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
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支
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
弱。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积极努力,加强相?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目前该地区的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另外该地区各城市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也的现象普遍。 逐步趋同,使得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
力逐步减弱。)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3(加强规划与管理
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交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是处理量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主要表现的治理。
在:(1)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地区?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要求企业依法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2)水污染严办理招工备案手续,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3)噪声扰民,私招滥雇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出台一系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4)耕地锐减,土壤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肥力下降;(5)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
严重。
【章末测试】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
1、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 )
?距海洋远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 ?纬度位置偏高
A.?? B.?? C.?? D.?? 2、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
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
D.建国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读下图,回答3—4题 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的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
荒漠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
A.水分差异造成的
B.热量差异造成的
C.地形差异造成的
D.人类耕作方式不同造成的
4、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
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C.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 D.抓好基础和生态环境建设 5、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日趋严重,其关键是缺水,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行之有效的是( )
A.启动“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再从黄河引水到甘肃和新疆
B.利用科技手段,增加山岳冰川融水量,使塔里木河水量增加
C.限制畜牧业发展,使草场得到生息和恢复
D.发展节水灌溉、绿洲农业,采取休耕制,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保护生态资源
绿洲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完全与水源有关。有水是绿洲,无水变沙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6、下列有关绿洲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洲水源只有坎儿井和水窖两种形式
B.绿洲多分布在山前洪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上
C.绿洲的土壤积水、保肥能力较差
D.绿洲地区有丰富的降水,完全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
7、下列能充分有效利用土地,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做法是( )
A.开垦草原,尽可能扩大耕地,多种粮食
B.在草原地区退耕还牧且适量放牧
C.樵采天然植被,解决燃料不足问题
D.在内流河中,上游截流引水,修建水库,扩大流域的灌溉 8、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比刚果盆地更大,原因有( )
?西高东低的地形,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 ?受暖流的影响大
?受寒流的影响大 ?纬度低,热量充足 ?陆地面积宽广
A.??? B.??? C.??? D.??? 9、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全世界的荒漠都属于荒漠化土地 B.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
C.荒漠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 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 10、导致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东西方向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条件向东向西逐渐变干 B.热量条件由东向西逐渐递减
C.水分条件由西向东逐渐变干 D.热量条件由东向西逐渐递加 11、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功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年释放的氧气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 B.每年固定下来的碳的总量约几亿吨
C.涵养的水量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3% D.提供了亚马孙流域大约1/3的降水 12、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少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B.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C.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形成洪涝灾害
D.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天气
13、下列行动有利于亚马孙雨林保护的是( )
A.修建贯穿亚马孙雨林的公路 B.移民亚马孙平原
C.吸引国外投资在此开辟肉牛牧场 D.建立自然保护区 14、有关热带雨林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纬度近海地区 B.中高纬度的大陆内部
C.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 D.两极地区 15、对不同程度荒漠的治理思路,正确的是( )
A.半干旱农牧过度区和旱农区应当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B.对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设法扭转
C.对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主要还是放弃
D.防治荒漠化的核心问题是植树造林
16、人类经济活动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在低湿地发展立体农业 B.黄土高原上多开垦土地
C.降水多的年份利于抑制风沙的活动 D.过度开垦草原 读世界某地区水平衡(年降水量减蒸发量)分布图,回答问题17—19题 17、从图中可以判断( )
A.赤道穿过的东部数值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B.气温越高,水平衡数值就越小
C.降水越少,水平衡数值就越小
D.热带草原气候地区的水平衡数值都为正值
18、近年来,图中某区域土地沙化出现了南扩速度加快的现象,“南扩”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沙漠南侧的农业生产方式要比北侧落后 B.草原上的野生食草动物数量增加
C.位于东北信风带,沙丘容易向西南移动 D.气温升高,暴雨增多,水土流失严重 19、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甲地出现的环境问题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这一环境问题是( )
A.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碱化 B.开采石油导致土壤污染
C.草原退化、土地沙化严重 D.尼罗河水被过度引灌,水源不足 20、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21、关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
B.准噶尔盆地内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C.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被誉为“塞外江南”
D.著名的伊犁马、三河牛生长在内蒙古高原东部
22、对亚马孙流域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的前景,正确的说法是( )
A.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来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首位
B.要大规模开发这片森林,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
C.从全球经济发展角度考虑。应该禁止巴西政府移民亚马孙平原
D.只要加强对砍伐后地区的复种,这片雨林是能保护住的
23、巴西政府大规模开发亚马孙流域计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是( )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孙平原
?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接纳海外移民,开发亚马孙平原
A.??? B.??? C.??? D.??? 24、热带雨林除被称为“绿色腰带”外,还被称为“绿色水库”,其主要原因是( )
A.增加湿度 B.涵养水源 C.保持水土 D.调节气候 25、说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是因为它能( )
A.提供大量的木材 B.提供多种原材料、食品和饮料
C.净化空气、涵养水源 D.是生物基因的宝库
二、综合题 (共50分)
26、读“世界森林资源分布示意图”,回答:(8分)
(1)图中A代表的森林类型是_________,主要分布______洲和_______洲。 (2)图中D代表的森林类型是_________,其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__。
(3)B森林类型在亚洲东部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在欧洲西部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
(4)目前,世界上破坏最严重的森林类型为___________。 27、读世界荒漠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世界上的荒漠包括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类型。 (2)图中A荒漠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这种地域分布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3)图中B荒漠带为代表的荒漠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B、D、E三处荒漠带为什么直逼海
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区域气候类型名称是__________,其分
布直达赤道附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中F处形成荒漠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8、读右图,回答有关问题:(12分)
(1)A地区的名称是_________,该处气候类型是
____________。
(2)B是________山脉,对A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______________。
(3)D是_______(洋流),它对A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
(4)A地区分布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________,这种资源如果遭到破坏,将会导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我们应把________放在首位。
(5)E地区名称是__________,F城市名称是__________,其职能主要是___________。
29、阅读PPE怪圈”的有关材料,结合右图示回答
下列问题:(12分)
“PPE怪圈”(贫困—人口—环境”怪圈)是指贫
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
(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更
确切地说,是指“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
恶性循环。由于“PPE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
困地区存在的普遍性,常被用作解释贫困地区机制
的一种理论模式。
(1)从??线索入手,简述“PPE怪圈”的基本成因。
(2)从??线索入手,简述贫困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3)试分析如何走出“PPE怪圈”的国家战略。
参考答案
一、1 C 2 B 3 A 4 D 5 D 6 B 7 B 8 D 9 D 10 A 11A 12 B 13 D 14 C 15 B 16 D 17 A 18
C 19 A 20 A 21 C 22 A 23 A 24 B 25 C 二、26、(1)亚寒带针叶林;亚;北美; (2)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巴西; (3)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热带雨林
27、(1)热带荒漠;温带荒莫; (2)深居内陆,各方水(汽难)到达;水分; (3)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4)地处大陆东岸、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 (5)受大陆西岸寒流影响、降水少;热带沙漠气候;受强大的秘鲁寒流影响; (6)地处安第斯山的背风地带,降水稀少 28、(1)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 (2)安第斯;阻挡从东部海洋进入的东南信风,增加A地降水; (3)南赤道暖流;增温增湿; (4)热带雨林;生态平衡破坏、物种减少、大气含氧量下降、自然灾害发多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保护; (5)巴西高原;巴西利亚;行政首都 29、(1)随着人口增加,在人类现有的开发能力下,能利用的资源和环境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便导致生活贫困和环境问题; (2)贫困导致人们眼前的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需要导致环境恶化,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加剧贫困; (3)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施环境工程和颁布环境保护法规;合理规划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向;政府增加资金投入。
范文四: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 课文目录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知识疏理】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概 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形 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
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2.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地 域 乡 村 地 域 城 镇 地 域
地域范围大小 大 小 区别 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产业活动
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联 系 域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
项目 形状 结论 农业 面状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交通运输线路 线状和网络状
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城市和工业 点状
城市群和工业区 岛状
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产业结构的差异
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 反之,可根据产业比重判断区域状况:
? 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
? 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第二产业人口比重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
点 势 大 大 产业分布特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工业经济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超过
点 比重 第二产业 产业结构特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
点 大 比较大 占比重比较大 对外经济联对外经济联系较少 对外经济联系加强 对外经济联系密切
系
对生态环境主要是生态破坏 主要是环境污染 主要是环境污染 的影响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区域发展的趋势
1.常用指标
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区域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
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2.综合性指标
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3.总体发展趋势
平衡-不平衡-平衡……
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
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
发展阶段 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低,人均国内生产总中等 高
值很少
区域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比重大,资第二产业比重大,第第三产业超第二产
源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三产业加速 业,向资金密集和技
制造业为主 术密集型升级
区域空间结构 内部差异小 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差异逐渐缩小,开放
度高于区域平均速程度和对外联系大
度,内部差异大 幅度增强
区域发展状态 低水平均衡状态 不平衡的加速发展较高水平的均衡状
状态 态
一、东、中、西差异
?(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
经济地带 西部 中部 东部
川(蜀)、渝、贵(黔)、黑、吉、内蒙古、辽、冀、京、津、鲁、范围(省级行政单位,暂云(滇)、藏、陕(秦)、晋、豫、鄂、湘、苏、沪、浙、闽、粤、
不含港澳台) 宁、甘(陇)、青、 皖、赣等9个 桂、琼等12个
新等10个
自然条件 较差 较优越 优越
经济基础 薄弱 较薄弱 雄厚 划分
依据 发展水平 低 较低 较高
对外开放程度 较低 较低 高
?(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中、西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相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对较慢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 较低 较高
科技教育水平 较低 较高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
发展机遇 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
明显加快 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2.产业结构差异
产业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西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产业结构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 达
表现出一定的过渡工业结构 以重型产业为主 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 性特征
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3.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地带 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
工业化进程 相对滞后 较快 工业工业产值 较低 较高 化差
仍然是以传统型工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异 工业结构 业为主体 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城市化水平 较低 较高 城市
化差城市综合实力 较低 较高 异
城市密度 较小 较大 4.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
主要原因是:区域开放程度
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
对外开放时间 较晚 较早
对外开放程度 较低 较高
外资吸收能力 较弱 较强
我国东、中、西部地带的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工业化
和城市化、对外开放等许多方面,这些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影响因素 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 自然因素 地形 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对工属于我国地势最低的第三级阶
农业生产和交通建设极为不梯,低平的丘陵和平原有利于开
利 发利用
气候 多属于半干旱、干旱区和高基本上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
寒区,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 湿润,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
生长
自然资源 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
势 淡水资源短缺 社会因 城市化水平 低 高 素 科技、教育和文化 低 高
对外开放程度 低 高
发展基础 发展基础薄弱,20世纪30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较
年代后才一度出现工业向西好,19世纪40年代后,近代工业
推移的趋势 首先出现在沿海
经济因素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乡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三产
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业比重都在35%以上,远大于第
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 一产业,农村工业化程度较高,
生产力水平较高
交通运输状况 交通线路较少,运输条件较交通设施齐全,网络稠密
差
地理区位 距海较远,长期处于较封闭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海运的
的状态,缺少东部地带的区便利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
位优势 越的区位条件
民族心理 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其他因素 经济竞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济竞争面前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紧 较差 迫感
国际化程度 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较少,国际化程度高,与外界保持着密
社会经济比较封闭 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
南方与北方通常是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_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
然布 条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件
植被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土壤 红壤、砖红壤
农业生 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 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
产 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社
工业生 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 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是会
产 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经
济
条 产业结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件 构
交通运以公路、铁路为主 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
输
对外开 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 对外开放较早,开发程度高
放
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
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目的 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范围 西部地带的10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
广西自治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10+2+3)
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丰富;政府政策扶植;社会环境优
良;西部有潜在的广阔市场。
劣势 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 意义 (1)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
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2)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3)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西部大开发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六、区域经济联系
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和形成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
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区域经济合作一般在国家的主导下进行,或者是通过地方政府、经济组织、行业协
会的协商联系而形成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1.区域经济一体化
特征:1)内向的保护性: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实行关税互惠,取
消贸易壁垒,加强技术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2)外向的竞争性:某区域经济集团以整体优势与其他经济集团相抗衡,提
高本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和政治地位。
类型: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
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2.西部地区投资加大
3.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4.实现了合作双方的相互发展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意义:中国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空间分布不均,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
相适应。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南水北调
规划出“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
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
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
意义: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线路 西线 中线 东线 调水源地 在长江上游通天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
河、支流雅砻江和库
大渡河上游筑坝
建库
线路走向 开凿穿过巴颜喀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秦利用大运河提水北送,连接洪
拉山的输水隧道,岭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
调长江水入黄河边缘,在郑州以西过黄湖。然后分两路:一路向北,
上游 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经隧道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
北上,可基本上自流到京向东,经胶东地区输水干线至
津 济南、烟台、威海。
可调水量 较小 较大 大 源地水质 最好 较好 差
地形、地势的地形复杂,工程量虽然地势较复杂,但地势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以
影响 大 南高北低,水可自流向北 北可顺地势北流 现有配套设差,可利用的设施较好,有丹江口水库、三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
施 极少 峡水库可利用 可利用
南水北调工程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了“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二)西气东输
主体工程: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的天然气输送至上海
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的区域,三次跨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
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站场最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管道工程。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对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发展 社与经济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会设
经产业结构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东输的西气在很大程度上可逐步改
济调整 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
的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
影极大程度上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
响 业的结构调整
基础设施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建设等基东部地区各省市积极改善基础设
建设 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施,建立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
相关产业,激活沿途省区基建、商运等主环网,极大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
的发展潜力,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设
对生态环境的促进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
影响 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地改善
但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
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 量
?(三)西电东送
含义: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
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原因:
1.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2.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意义:会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力拉动相关
产业的发展,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四)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量大、周期长,对调出、调入区的地理环境有明显影响。
以煤炭为例:
调出区:煤炭资源减少、地面发生沉降、产业层次偏低
调入区:大气污染、废渣处理
三、产业转移
?(一)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原材料价格、工资与地价、公用事业费用等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导致产业转移,
能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也会带来生态环境问题。
?(二)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大陆经济的发展,投资环境的改善
机电、IT、化工等行业
加速产业化步伐(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创造就业机会
?(三)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发达地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产生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地区便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区域内相对落后的地区扩散,在边远地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逐渐缩小地区差别,从而在区域内部达到平衡。
?(四)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产业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
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所不同,产业转移同样会给转
出区和转入区的地理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环境;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和
扩散。
项目 特点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低级阶段 工业规模较小 对环境的破坏不大 业重化工阶段 工业规模迅速扩大 “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发系紧张 展高科技发展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对环境的不理影响又趋于阶阶段 减小 段
区域产业发展过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
程 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大量消耗原材料的不利影响逐渐缩小
和能源的类型,向知识、技术、服务类型
逐步过渡
产业地域分布 发达地区往往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
源型产业 加重
【要点提炼】
?区域的概念(a)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式、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
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区域的基本特征(b)
基本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
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是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类型(a)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一般,区域
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c)
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
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就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这
些产业和事物的变化也是引起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a)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a)
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a)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化处于起
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
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表现出典型的自给
自足特征,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工业化的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
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
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
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二、
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
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基础设施齐全,交通和通讯基本形成
网络。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a)
范围:东部(辽冀京津苏沪浙闽粤桂)、中部(内蒙古黑吉晋豫皖鄂湘赣)、西部(陕甘
宁青新云贵川藏渝)
?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图示(c)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经济发 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慢 展水平
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
产业结构 发达;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的比重;以重型产业为主,其中中
业为主 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
工业化进程快,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化进程慢;工业化进程慢;
全国的比重为60%;企业形式工业增加值占全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化 多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国的比重为全国的比重为与城市化 速;城镇分布密度大;城市化24%;以传统工10%;以传统工
水平高 业为主体;城镇业为主体;城镇
分布密度较小;分布密度小;城
城市化水平较低 市化水平低 对外开放 开放时间较早,开放程度较开放时间较晚,开放程度较低,吸
高,吸引外资能力较强 引外资能力较弱 科技教 较高 较低
育水平
发展机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带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
得了迅猛的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b)
从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大,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从空间上看,开放首先从沿海
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
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
状分布(长江沿海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
地区。
?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a)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b) 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
区域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项目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
自 均有分布
然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条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件 土壤 棕壤、钙质土、黑土 红壤、砖红壤
农业产业 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
社 是全国重要的商品基地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会 工业产业 重工业发达,辽中南、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
经 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济 业基地
条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件 交通运输 以公路、铁路为主 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对外开发较早,开放程度高
度低
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限制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水土
因素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流失严重,人地关系矛盾加剧
对外开放不够
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开放,改善生态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领域,治理环
方向 环境,加快渤海湾地区开发和东北老境,加快产业的升级改造,协调
工业基地振兴工作 好人地关系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b)
范围: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
等12个省、市和自治区。其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4%;2002年末有人口约3.6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6%。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吉林延边三个自治
州,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意义:?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东、西部人民
走向共同富裕,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为东
部地区产业升级和资金、技术、人才转移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有效地扩大内需,增强国民经
济增长的需求拉动;?有利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改变生态环境,为全国特别是东部
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
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b)
成效与意义:对口帮扶成效明显;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对西部地区投资力度加大;科技、
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双赢”,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共同发展。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b)
我国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空间分布不均,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能
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c)
?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引水向北,途经鄂、豫、冀、苏、鲁、津、京7个省市,供水至华北、西北地区。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等河道作为主干线进入天津。主要解决华
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东线把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
中线: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开渠输水,途经郑州、石家庄,终点北京。中线工程具有水
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西线: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山西6省区提供灌溉、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促进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黄土高生态环境。
【拓展提示】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具有社会、
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可促进工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
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具有为工业、居民、农业供水,防洪,排涝等经济效
益;利于回升地下水位、保护生物多样化、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西气东输工程:主体工程是自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出发,由西向东经新疆、甘肃、
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终点到上海市。沿途将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
并跨越黄河、长江、淮河等江河,全长4000多千米。工程总投资预计高达1200亿元,输气量最终达到200亿立方米/年。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以及沿线的河
南省、安徽省等供应天然气。
【拓展提示】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可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
染,改善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
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西电东送
北通道:将“三西”(即内蒙古西部、山西、陕西)煤电基地和黄河上游水电送往京津
唐地区。
中通道:将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干流水电送往华中、华东和福建以及广东。
南通道:南部通道以开发云南、贵州、广西的水电为主,并以开发贵州等火电为补充,
向广东等东部地区送电。
【拓展提示】西电东送的意义:可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
优势,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为我国
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并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
保压力。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b)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调入区及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地理环境都会
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进行工程建设时,要评估工程对涉及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包
括有利的影响和不利的影响,对不利的影响要采取工程或技术手段加以克服。
南水北调:输出区可能出现水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输入区获得水资源,改善
当地水文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也会在北方地区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
西气东输:输出区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和综合使用,改善产
业结构,但管道的建设易破坏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输入区可以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改
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西电东送:输出区加快电力开发和输电线路建设,发展区域经济,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水电站建设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坑口火力电站易加剧环境污染;输入区获得充足的电
力供应,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善环境质量。
?我国产业转移到基本特点(b)
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因环境、资源问题,为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进行的产业转移;
中国台湾企业向中国大陆转移:为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
间而进行的产业转移;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IT)产业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进行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b)
产业转移促进了被转移地区的资源的开发,被转移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
了产业的更新和升级,推动了被转移地区经济的发展;
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
地关系趋向紧张。
区域产业发展在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阶段以后,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
环境的不利影响才可能逐步减轻。
【拓展提示】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可以看出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次转移 第二次转移 时间 改革开放初 20世纪90年代 转移方向 由香港向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转向邻近地区 转移产业 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 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转移原因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低,珠江三角洲相对发达,
且参与国际分工 产业结构优化 对环境影响 环境污染加重 环境质量好转
【章节测试】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 ?世界政治多极化 ?地缘合作与冲突并存
A、?? B、?? C、?? D、??
2.图中???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
分别是
A.煤炭、天然气和水电
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
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3.“西电东送”设想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C.解决中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流航运能力
4.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M城市代表上海 ? d包括京广、兰新等铁路 ?
N城市代表武汉? c可能是长江,也可能是黄河
A. ?? B. ?? C. ?? D.??
5.关于我国经济格局模式留的正确叙述是
? b经济带的发展是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
? 经济最发达的是b经济带
? d经济带矿产资源、能源丰富
? a经济带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
A.?? B. ?? C.?? D.?? 6.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我国台湾电
子企业生产工厂大量西移至广东东尧等地,其考虑的因素是
? 劳动成本 ? 土地成本 ? 科技成本 ? 原料成本 A. ?? B. ?? C. ?? D.?? 7、西气东输主干道由西向东途经地区的自然带
分别为:(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热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A、???? B、???? C、????
D、????
8、西气东输工程管道线与下列哪一组铁路相交:
( )
A、湘黔线、宝成线、京广线、京九线 B、包兰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C、京包线、京哈线、京九线、京沪线 D、兰新线、陇海线、浙赣线、京广线 9、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是:( ) A、促进东部地区改变能源结构 B、促进东部地区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C、有效改善大气环境 D、有利于带动东部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0、西气东输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
A、沿线地区的再就业问题
B、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C、东、西部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协调问题 D、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问题
11.在工业生产上下游的各环节中,跨国公司
最先考虑掌握的两个环节是
?加工制造 ?设备和材料
?产品研发 ?产品品牌
A. ??B. ?? C. ?? D. ??
12.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母国外纷纷投资设立
研发(R&D)中心,其主要目的是
?扩大公司产品的销售网络 ?利用各国研发
资源,提升公司产品的附加价值 ?提高公司 产品的品牌效应?调整产品、工艺和原材料以
适应国外市场
A. ?? B. ?? C. ?? D.?? A、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B、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趋于高水平分的平衡 C、区域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D、区域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化阶段
C、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 A、钢铁工业 B、纺织工业 C、水产品加工业 D、采矿业?图1表示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
?图例B代表第二产业
?图2和图3分别表示中部和西部两个地带的产业结构
?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带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依次降低
A.??? B.??? C.?? D.??? A.乌鲁木齐、西安、郑州 B.成都、武汉、南昌
省区 稻谷 小麦 甘蔗 甜菜
M 242.4 1.5 57.5
N 156.7 42.3 18.2 C.沈阳、太原、西安 D.昆明、长沙、福州
18.美国微软公司投资中国,其主要因素是
A.知识与技术 B.市场 C.交通 D.生产协作 19.微软仅用了20年时间完成了汽车行业、钢铁工业近百年的财富积累,其主要原因 A.管理优势 B.经营优势 C.知识与技术 D.市场优势
A.生态环境好,草场广布
B.国境线长,邻国较多,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C.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方便
D.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劳动力资源丰富
A.广西、黑龙江 B.新疆 、广西
C.湖南、甘肃 D.广东、江苏
A.区域的界限一定是明显的 B.区域内部具有差异性
C.区域之间是彼此独立的 D.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资金密集型 ?资源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A. ?? B. ?? C. ?? D. ??
A.东部经济地带 B.中部经济地带 C.西部经济地带 D.过渡性经济地带 A.东部较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 B.中、西部较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 C.东部较中、西部具有资源优势 D.中、西部较东部具有区位优势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由图中输水的目的地可知,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地区
是 、 。进行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 分布不均的重要手段。造成上述地区用水紧张的自然原主
要 ;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
(2)水利专家们论证后提出了让东线工程的北上江水经大型涵洞在黄河河床下通过的设想。
从地理角度看,政府最终采纳这项建议而否定了从河面跨越方案的主要由是
(1)该管线通过了我国地势的第 、 级阶梯, 次跨越了黄河干流。 (2)西气东输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 )
A、沿线地区的再就业问题
B、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C、东、西部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协调问题
D、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问题
(3)图中管线的建设对西部地区的好处是( )
A、变西部地区的自然优势为资源优势 B、激活沿途钢铁、水泥、土建、机械等企业的发展 C、解决西部地区的能源紧张问题 D、对沿线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1)我国常规能源丰富,但分布不均。煤炭
主要分布在 地区,水能90%的可开
发装机容量集中分布在 、中南、西
北地区。
(2)A线工程是将内蒙古、 、陕西
等省区的火电送到 地区;
B线工程是将 地区的 (能源名称)输往沪宁杭地区;
C线工程是将 流域的水力资源输往
三角洲地区。
(3)图中三线目的地大量输入能源的共同原因是
。
(4)A、B、C工程的实施,对能源的输入地的积极意义是
; 对能源的输出地的积极意义是
。
:
1--5AACCB 6--10BDBCC 11--15DDCCA 16—20ADBCB 21—25ADBCA 26C 27(1)华北 西北 地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南方有余,北方不足,华
北地处半湿润区域,降水少,河流少,水量不足;北方工农业生产较发达,人口稠密,生产
和生活用水量大
(2)黄河在郑州以下为“地上河”,如果从河床上跨越,需要将水提得更高,增加了工程
的难度和不稳定性。
28、(1)二 三 3 (2) C (3)C
29、(1)华北(北方) 西南 中南 西北
(2)山西 陕西 北京、天津(京津唐) 三峡 水电 珠江 珠江
(3)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能源的消费量很大,但能源资源短缺
(4)为输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电力保证,同时能减轻输入地的大气污染,并能减轻
部分铁路运输的负担 促进输出地的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范文五: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第二章 课文目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利于为例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重点提炼】
?荒漠化的含义(a)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包括风蚀和水
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造成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b)
自然因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暴雨;?物质基础——地表物质疏松;?动力条件——大风吹扬/水流——风力/水蚀作用。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环境压力过大;?过度樵采、放牧、垦殖;?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程建设导致地表疏松等。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
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进程,加重了荒漠
化的严重程度,并且人类活动在其发生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分布和形成原因(b)
分布: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
成因:?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的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的
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干旱的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气温日较
差大;?稀疏的植被:以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为主;?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西北地区人
口的迅速增长,加大了生态环境压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草原破坏和沙漠扩大。
荒漠化的危害(b)
荒漠化摧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
空间;荒漠化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下降;给社会和相关产业造成
巨大的损失;引发沙尘暴,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荒漠化的防治对策与可行性措施(c)
对策: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
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措施:全面保护潜在荒漠化地区的现有林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沙化土地;建设必要的
防护林带,阻止沙漠对绿洲的侵袭;对正在或已经荒漠化的土地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大力封
沙、育林育草、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扩大林草植被,恢复其生产力;封沙禁牧、禁樵禁采、
合理用水、生态移民。
[拓展提示]探究沙尘暴问题:
危害——沙尘暴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大气污染。
成因——自然原因:?气候:气候异常,北方持续干旱,气温普遍偏高;春季冷锋多带
来大风。?地表:北方多沙质土,春季气温回升快,且有少雨,大片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地呈
干松状。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滥挖药材,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不
断加重和扩大。根本原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较低。
防治——?加强法制,完善机制,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状况,改善农牧民生活是根本
途径;?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关键;?进一步营造“三北”防护
林,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天然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是根本出路。 ?湿地的概念(a)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地表为浅水覆盖的地区。湿地包括沼泽、滩
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和河流、湖泊、水库、稻田。 ?我国主要湿地的分布特点(a)
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较为广泛的
分布。总的状况是东部湿地多,西部湿地少,湿地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湿地的重要价值(b)
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如生产粮食、药材、
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誉为“资源的宝库”;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被誉
为“生命的摇篮”;调节气候,美化环境——被誉为“天然空调机”;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被誉为“天然水库”;净化水中污染物质——被誉为“地球之肾”;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
栖息、繁殖提供条件——被誉为“鸟类的乐园”。
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b)
天然湿地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质量在逐渐下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发挥,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湿地资源的破坏已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可持
续发展。
[拓展提示]湿地减少的原因探究: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
断消失。
人为原因——人口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大量围垦
和开垦湿地;泥沙淤积严重;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引用物种的干扰;城市化和
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等。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c)
充分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采取有
效的措施来保护湿地,如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等。
水资源的综合开发是流域治理的核心。流域管理局制定了包括防洪、航运、发电、灌溉、
旅游等内容的综合性开发方案,到20世纪50年代就完成了流域的梯级开发,水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防洪标准提供到百年一遇。在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成就:洪水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构建了庞大的航运网,拥有了水电、火电、核电相结合的
电力系统,建成了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森林覆盖率高,旅游业发达,流
域内人均收入达全美平均水平。
整治的措施:?水资源的综合开发是流域治理的核心。通过梯级开发——防洪:减少了
洪水带来的经济损失;通过修建水坝——航运:航运畅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梯级开发——发电——高耗能工业(有色金属冶炼),电力能
源基地]。?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提供环境质量,促进旅游
业的发展,综合利用一系列的设施和优势条件,发展旅游业。
值得借鉴的经验:?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因地制宜地选
择开发的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吸引投资者。?提高流域
的开放程度,为开发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a)
自然条件:美国本土地处25?—49?N,大部分属亚热带和温带,水热条件好,中部平原广阔,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社会经济条件:美国商品经济发达,消费市场巨大,农业科技水平高,交通运输条件好,
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大。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a)
含义: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农业
生产地区专门化的优点是: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广泛使用高新技术,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等。 ?美国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及原因(b)
乳畜带:分布在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个州。原因:这里自然条件不适宜种植谷物,但
有利于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地处美国最大的工业区,人口众多,农产品市场需求
量大。
小麦带:分布在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原因: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
生产,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适合小麦生长。生产的小麦质量优良,大部分出
口。
玉米带:分布在美国乳畜带以南地区。原因: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适宜
玉米的生长,接近乳畜带,可为乳畜带就近提供饲料。玉米是美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
美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可供借鉴的经验)(b)
存在问题:对自然资源开发强度过大(如导致沙尘暴频发),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
致农业生态恶化,影响农产品食品安全;高度的机械化生产,能耗大,农业生产成本高。
解决途径: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发展农业
新技术,采取限耕、休耕、补贴政策和农业生态保护政策,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
鲁尔工业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a)
煤炭储量丰富和水运便利是鲁尔工业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具体为:?煤炭资源丰富:
储量大,开采条件好。?充沛的水源: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三条河流流过。?水陆交
通便捷: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三条河流和人工运河都可
通航,为原料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提供了条件。?离铁矿产区较近:初期来自法国的洛林铁矿,
后期来自瑞典、俄罗斯等地,依靠莱茵河的运输,铁矿运输方便。?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
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原因(b)
?鲁尔区属于“移铁就煤型”工业,其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
铁工业为主导,并高度集中于少数重工业部门。生产结构单一是衰退的内在原因。?廉价石
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是煤炭工业衰退的主要原因。?世界性钢铁过剩危机是钢铁工业衰
退的主要原因。?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是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原因。?工业用地紧张,环境
污染严重,生态恶化,是新兴工业不愿到此落户的主要原因。
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c)
?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拓展交
通,完善交通网络;?发展科技和第三产业,繁荣经济。
[拓展提示]要注意联系中国和世界的热点问题。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问题——为实
现东北(如辽中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借鉴鲁尔工业区的经验,对产业结构、生产
与组织形式进行调整,促进结构的合理化,以及工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同时进行污染的治理
以及完善交通网和发展新兴产业。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a)
阶段 城市化进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进程特点
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城乡融合,农与非农产业相改革开放初期 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 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射带动作用 的城市群体系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的具体表现(b)
城镇人口比重 城镇人口多,比重高,达70% 城镇数量、密度 数量多、密度大
城镇经济实力 较强
劳工、基础设施、社会服务 外来劳工所占比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供
电、供水和通信水平居全国前列 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b)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
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城市与乡村居民价值观念和生产方式转变,人们的劳作方式、
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也在不断缩小。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b)
耕地被大量占用、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城市基础
设施亟待完善、社会治安复杂等。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c)
?努力发展教育、科技,提升产业结构。一方面可以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减轻或避免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又会促进城市向科技方向发展,促进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模式。加快大中城市的发展,形成等级有序、结构合理的城
镇体系,可以充分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的发
展,缩小城乡差别。?探求城市生态发展模式,有效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如改善大气质量、
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实例解读】
1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异常可
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2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缘, 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 内蒙古东南部, 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二)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为例)
1、水土流失的成因
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降雨、植被、地
面物质组成等方面;而人为因素包括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过度放牧、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
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等方面造成的。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恶化生态环境,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土
地生产力降低,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剧了贫
困,制约了经济发展。
(2)泥沙淤积下游河床,威胁防洪安全。
(3)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以黄土高原为例:
1、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2、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基础,着力建设区域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以林草建设为重点,
抓住蓄水、节水这个关键,走综合治理的路子。一是因地制宜,抓好造林种草。二是实施雨
水集流工程,解决好农村饮水和基本农田的补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合理配置资
源,调整农业结构,使生态环境尽快向良性转变。 3、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突出经济效益,走优质高效之路。 4、坚持把治理开发和预防保护紧密结合起来。
1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3、
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
以三江平原的湿地为例:
1、湿地的生态效益
湿地常常作为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水源,被人们直接利用,湿地还能够补充地下水。
在多雨或河流涨水季节,湿地就成了巨大的蓄水库,起调节流量和控制河水的作用。例如:
我国的三江平原具有许多湿地其蓄水能力和透水能力都很强,在发洪水时,该湖来水量为去
水量的两倍,对洪水的消减率明显,在干旱季节,湿地中储存 的水又可以缓解旱情。
其次,湿地还具有防风消浪,护岸固堤的作用,湿地还可以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并且
还可固定二氧化碳以调节区域气候。
同时,湿地还是一种生态系统。
2、湿地面临的问题和危害
我国湿地类型众多,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湿地利用不
利,如围湖造田,滥垦沼泽等,使我国湿地面积大面积缩减,导致湿地控制洪水,调节气候
等功能大为削落,近些年来我国旱,涝,洪灾频繁发生,就与湿地的破坏有很大的关系,另
外由于湿地锐减和环境污染等原因,湿地的野生动物资源日趋匮乏,生物多样性受威胁。
3、湿地的保护
为了保护湿地,我国政府和人民正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加强对湿地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我国强调保护湿地,并不意味着禁止对湿地的开发和利用。例如,有一些多水的沼泽可以发
展畜牧业,生产畜产品;在湖泊等水域,可以发展淡水养殖;等等。总之,要使湿地的经济
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使湿地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福。
1、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
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
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东
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
的场所。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
大片浓密的原始雨林顷刻化为乌有。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使
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最完善的生态系统,但却又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由于其
分布地区终年高温多雨,条件适宜,所以生长旺盛,生产力高。但热带雨林又具有很大的脆
弱性,热带雨林的土壤由于有机质分解快,养分含量低,植物的高生长速率是依靠快速的物
质循环来实现的,枯枝落叶或死亡的植物个体在分解过程中释放的养分很快被活的个体所吸
收利用。一旦热带雨林被破坏,分解的有机体释放的养分不能被其他个体所吸收,就会随着
雨水迅速淋失,留下贫瘠的土壤,从而很难重新恢复森林。
然而,人类的活动正在使热带雨林这种世界上最完善的生态系统处于空前的危机中,而
这种最完善的生态系统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人类自己也会同样处于生存的危机中。
1、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2、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3、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
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使雨林面积大量减
少,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
第一位。
1、河流的含义
(1)河流与人类的关系
?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尼罗河文明、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黄河—
长江、印度河—恒河;
?大河两岸多是人口、城市稠密地区。
(2)田纳西河: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
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3)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2、流域的含义
(1)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2)流域和水系:
流域(供水区)——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
一般指地面集水区。
分水岭——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
水系(河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
的庞大系统。
支流——注入干流;二级支流——注入一级支流;三级支流——注入二级支流。 3、流域的特性——特殊性、整体性。流域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经济区域,区域内各
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1)河流各部分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组成部重要性 保护重点
分
山地 是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应保护它的植被
和水质
河流 是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 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水资
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
护 河谷平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 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原
3、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3、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
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
部分地区;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1、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
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3、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4、不合理的流域开发方式
灌溉容易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河流因抽水而径流减少,盐度增加,湿地又因失去补给
水源而面积减小,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造成河湖中蓝绿藻繁殖,鱼类减少;因灌溉增
加,地下水位上升,出现干旱地盐渍化的问题。
从墨累—达令河流域开发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对水资源的数量掌握不清。导致引用了过
多的河水用灌溉,使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甚至发生海水倒灌现象。
在干旱、半干旱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生存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水,大流域开发时
至关重要的也是对水的合理利用。只要采取合理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就不会出现因灌溉
不当而出现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对河流水源利用上,只要进行全流域的合理调配使用,避
免在上、中、下游地区过多的截取径流,就不会出现下游水量减少而出现海水倒灌的问题。
这些都是我们在干旱区进行流域开发中要积极避免的。
1、流域开发: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进行综合开发 2、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3、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4、伏尔加流域的开发与存在的问题
(1)伏尔加流域的开发
以修筑大型水利枢纽、进行梯级开发为重点;
通过开通运河、清理水道、建设河港等工程措施,沟通了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
海、里海,实现了“五海通航”;
通过对全水系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实现了发电、航运、灌溉、供水、渔业和旅游等综合
经济效益,带动了全流域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
(2)伏尔加河综合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水利工程没有修建过鱼道,影响鱼群洄游产卵;
下游没有修建大型水库,水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沿岸法治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河水污染严重。
以东北地区为例:
1、气候条件:
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2、地形、土壤条件: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
于农业生产。
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生产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 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的是热量不足,只能满
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能一年一熟。 林 业 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畜牧业 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
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3、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4、其它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
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
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
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
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以东北地区为例:
1、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
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
牧畜生产基地。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2、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商品谷物农业):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
3、存在问题:
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
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
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以东北地区为例
1、原则:
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
效益的统一。
2、目标:
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3、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
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业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发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展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方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产品配套加工业
向
重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林木、人参、养鹿、林蛙、点 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
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
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草食性畜牧业 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
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转变
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1、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
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2)非可再生能源:
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特点:?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有限的
?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 (1)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2)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以山西煤炭为例:
1、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1)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
我国的煤炭资源占绝对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天然气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资源占绝对
优势,煤炭、天然气资源比重都较大,核电比重也占一定比重。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有什么意义: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为
山西省煤炭的销售提供了广阔市场等方面思考。
2、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因地制宜:?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按2002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分布范围广: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煤种齐全: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
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
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
气总储量的1/3。
?市场广阔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北京等工业中心,与上海等城市相距不远,输煤、输电
的距离较近。
有京包、石太、太焦、大秦、神黄等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
的条件。
?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
人均资源量少;
人均能源消费量低;
单位产值的能耗高;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大量的煤炭开发利用,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
能源安全受到威胁。能源安全是指保障能源(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可靠和合理的供应。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提高煤的利用技术;调整
产业结构;治理污染。
以山西煤炭为例:
1、山西产业结构的变化
(1)改革开放初期
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十分单一,煤炭工业是全省经济的核心部门。这种经济结构不仅效益
低下,而且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2)如今,实现了能源的综合利用
?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
山西省从“六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
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
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A.使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
主的多元结构
B.在冶金、化学、建材等部门的推动下,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
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C.促进了山西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解决山西省水资源不足的措施-----万家寨引水工程
A.缺水的山西省不适应能源重化工业发展需要,尤其以晋北地区(大同一带)和晋中地区(太
原一带)突出。
B.万家寨引水工程是山西省为了保证能源重化工业的顺利发展建设的最大引水工程。
C.它由万家寨水利枢纽、引水总干线、南北干线和连接段组成。 D.该工程的建设大大缓解了太原、大同、朔州三个中心城市严重缺水的局面。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
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
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
的地区之一。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间
问?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题 ?矿产资源贫乏 的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
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优?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优势?侨乡优?工业实力大为增强?恰逢世界经济全势 势?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
整时期 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导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 如电子信息产业 产
业
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点
原?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因 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影?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响 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
力的需求。?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
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两方面综合的结
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
要生产厂家。 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之一。
2、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起步: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发展优势:?地理位置优越?著名的侨乡
抓住两次机遇:
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
一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投
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
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
(1)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模式结构比较合理。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
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
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
型,而珠三角是双核模式。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对外扩散而不断发展的。各城市的
发展都离不开上海,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的影响: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
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始终保持二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
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
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
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4)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
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
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以珠三角为例:
问题 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1.产业结构调整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
的产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石 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
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备制造业(图4.26),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级。
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
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支
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
弱。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积极努力,加强相
?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
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目前该地区的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
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另外该地区各城市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也
的现象普遍。 逐步趋同,使得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
力逐步减弱。)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3.加强规划与管理 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交
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是处理量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
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主要表现的治理。
在:(1)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地区?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要求企业依法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2)水污染严办理招工备案手续,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3)噪声扰民,私招滥雇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出台一系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4)耕地锐减,土壤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肥力下降;(5)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
严重。
【章末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多选、不
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
1、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 )
?距海洋远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
水汽的阻隔作用 ?纬度位置偏高
A.?? B.?? C.?? D.?? 2、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
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
D.建国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读下图,回答3—4题 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的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
荒漠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
A.水分差异造成的
B.热量差异造成的
C.地形差异造成的
D.人类耕作方式不同造成的
4、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
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C.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 D.抓好基础和生态环境建设 5、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日趋严重,其关键是缺水,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行之
有效的是( )
A.启动“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再从黄河引水到甘肃和新疆
B.利用科技手段,增加山岳冰川融水量,使塔里木河水量增加
C.限制畜牧业发展,使草场得到生息和恢复
D.发展节水灌溉、绿洲农业,采取休耕制,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保护生态资源 绿洲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完全与水源有关。有水是绿洲,无水变沙漠。据此回答下列问
题:
6、下列有关绿洲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洲水源只有坎儿井和水窖两种形式
B.绿洲多分布在山前洪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上
C.绿洲的土壤积水、保肥能力较差
D.绿洲地区有丰富的降水,完全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
7、下列能充分有效利用土地,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做法是( )
A.开垦草原,尽可能扩大耕地,多种粮食
B.在草原地区退耕还牧且适量放牧
C.樵采天然植被,解决燃料不足问题
D.在内流河中,上游截流引水,修建水库,扩大流域的灌溉 8、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比刚果盆地更大,原因有( )
?西高东低的地形,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 ?受暖流的影响大
?受寒流的影响大 ?纬度低,热量充足 ?陆地面积宽广
A.??? B.??? C.??? D.??? 9、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全世界的荒漠都属于荒漠化土地 B.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
C.荒漠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 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 10、导致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东西方向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条件向东向西逐渐变干 B.热量条件由东向西逐渐递减
C.水分条件由西向东逐渐变干 D.热量条件由东向西逐渐递加 11、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功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年释放的氧气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 B.每年固定下来的碳的总量约几亿吨
C.涵养的水量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3% D.提供了亚马孙流域大约1/3的降水 12、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少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B.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C.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形成洪涝灾害
D.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天气
13、下列行动有利于亚马孙雨林保护的是( )
A.修建贯穿亚马孙雨林的公路 B.移民亚马孙平原
C.吸引国外投资在此开辟肉牛牧场 D.建立自然保护区 14、有关热带雨林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纬度近海地区 B.中高纬度的大陆内部
C.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 D.两极地区 15、对不同程度荒漠的治理思路,正确的是( )
A.半干旱农牧过度区和旱农区应当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B.对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设法扭转
C.对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主要还是放弃
D.防治荒漠化的核心问题是植树造林
16、人类经济活动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在低湿地发展立体农业 B.黄土高原上多开垦土地
C.降水多的年份利于抑制风沙的活动 D.过度开垦草原 读世界某地区水平衡(年降水量减蒸发量)分布图,回答问题17—19题 17、从图中可以判断( )
A.赤道穿过的东部数值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海拔高、气温低、对流
弱、降水少
B.气温越高,水平衡数值就越小
C.降水越少,水平衡数值就越小
D.热带草原气候地区的水平衡数值都为正值
18、近年来,图中某区域土地沙化出现了南扩速度加快的现象,“南扩”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
A.沙漠南侧的农业生产方式要比北侧落后 B.草原上的野生食草动物数量增加
C.位于东北信风带,沙丘容易向西南移动 D.气温升高,暴雨增多,水土流失严重 19、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甲地出现的环境问题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这一环境问题是
( )
A.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碱化 B.开采石油导致土壤污染
C.草原退化、土地沙化严重 D.尼罗河水被过度引灌,水源不足 20、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21、关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
B.准噶尔盆地内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C.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被誉为“塞外江南”
D.著名的伊犁马、三河牛生长在内蒙古高原东部
22、对亚马孙流域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的前景,正确的说法是( )
A.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来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首位
B.要大规模开发这片森林,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
C.从全球经济发展角度考虑。应该禁止巴西政府移民亚马孙平原
D.只要加强对砍伐后地区的复种,这片雨林是能保护住的
23、巴西政府大规模开发亚马孙流域计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是( )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孙平原
?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接纳海外移民,开发亚马孙平原
A.??? B.??? C.??? D.??? 24、热带雨林除被称为“绿色腰带”外,还被称为“绿色水库”,其主要原因是( )
A.增加湿度 B.涵养水源 C.保持水土 D.调节气候 25、说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是因为它能( )
A.提供大量的木材 B.提供多种原材料、食品和饮料
C.净化空气、涵养水源 D.是生物基因的宝库 二、综合题 (共50分)
26、读“世界森林资源分布示意图”,回答:(8分)
(1)图中A代表的森林类型是_________,主要分布______洲和_______洲。 (2)图中D代表的森林类型是_________,其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__。 (3)B森林类型在亚洲东部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在欧洲西部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
(4)目前,世界上破坏最严重的森林类型为___________。 27、读世界荒漠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世界上的荒漠包括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类型。 (2)图中A荒漠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这种地域分布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3)图中B荒漠带为代表的荒漠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B、D、E三处荒漠带为什么直逼海
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区域气候类型名称是__________,其分
布直达赤道附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中F处形成荒漠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8、读右图,回答有关问题:(12分)
(1)A地区的名称是_________,该处气候类型是
____________。
(2)B是________山脉,对A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______________。
(3)D是_______(洋流),它对A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
(4)A地区分布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________,这种资源如果遭到破坏,将会导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我们应把
________放在首位。
(5)E地区名称是__________,F城市名称是__________,其职能主要是___________。
29、阅读PPE怪圈”的有关材料,结合右图示回答
下列问题:(12分)
“PPE怪圈”(贫困—人口—环境”怪圈)是指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
(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更
确切地说,是指“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
恶性循环。由于“PPE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
困地区存在的普遍性,常被用作解释贫困地区机制
的一种理论模式。
(1)从??线索入手,简述“PPE怪圈”的基本成因。
(2)从??线索入手,简述贫困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3)试分析如何走出“PPE怪圈”的国家战略。
一、1 C 2 B 3 A 4 D 5 D 6 B 7 B 8 D 9 D 10 A 11A 12 B 13 D 14 C 15 B 16 D 17 A 18
C 19 A 20 A 21 C 22 A 23 A 24 B 25 C
二、26、(1)亚寒带针叶林;亚;北美; (2)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巴西; (3)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热带雨林
27、(1)热带荒漠;温带荒莫; (2)深居内陆,各方水(汽难)到达;水分; (3)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4)地处大陆东岸、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 (5)受大陆西岸寒流影响、降
水少;热带沙漠气候;受强大的秘鲁寒流影响; (6)地处安第斯山的背风地带,降水稀少 28、(1)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 (2)安第斯;阻挡从东部海洋进入的东南信风,增加
A地降水; (3)南赤道暖流;增温增湿; (4)热带雨林;生态平衡破坏、物种减少、大气
含氧量下降、自然灾害发多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保护; (5)巴西高原;巴西利亚;行政首都 29、(1)随着人口增加,在人类现有的开发能力下,能利用的资源和环境不足以满足人们的
需要,便导致生活贫困和环境问题; (2)贫困导致人们眼前的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需
要导致环境恶化,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加剧贫困; (3)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实施环境工程和颁布环境保护法规;合理规划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向;政府增加资金投入。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课本
区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