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立地条件划分
第五章 立地条件划分
一、造林地
(一)无林地
–荒山地:不具备森林植被和土壤特征。
灌木地:灌木覆盖大于50%;
草丛地:灌木覆盖小于50%;
竹丛地:各种矮小竹丛植被覆盖。
–平坦荒地:撂荒地、沙地、盐碱地、沼泽地、河滩地、海涂、退化草牧场。 –农耕地:复合经营地、退耕地、四旁地。
–主要障碍:杂草、灌木、小竹竞争,困难立地的限制因素。
(二)人工更新林地
–采伐迹地:森林采伐后空出的林地。
新采伐迹地:土壤、光照条件好;
老采伐迹地:大量杂草侵入。
–火烧迹地:森林被火烧之后空出的林地。
新火烧迹地条件好。局部更新造林地:
低产林改造:效益低、无利用前途的林分;
局部更新地:主伐前进行的局部更新。
–主要障碍:采伐、火烧迹地尽快更新,避免条件恶化。
二、基本概念
1、立地条件*
–又称立地,是指林业用地上体现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生物等对林木生存、生长有重大意义的生态环境因子的综合。
2、立地条件类型*
–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气候、土壤、生物条件的各个地段的总称。把立地条件及其生长效果相似的造林地归并成为类型即立地条件类型。简称为立地类型,是立地分类中最基本的单位。
3、立地分类*
– 是指对林业用地的立地条件、宜林性质及其生产力的划分。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造林营林措施,以期达到造林营林的生态、经济目的。 4、林业区划
– 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林业所占地位,合理确定当地的林种区划。 – 比如,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用林等地划分、区划。 5、造林区划
– 是在林业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实施林种的需要,科学地确定造林所用的乔灌木树种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造林、营林技术措施。
三、立地条件划分
(一)森林植物带的划分
– 森林植物带:在较大的地理范围内,由于降水和热量的地带性分布,导致了土壤、植被也有相似的地带性分布。这种气候、土壤、植被的规律性分布按其同异性划分为带,即为森林植物地带。它综合反映了环境条件与森林植物之间的关系。
1、森林植物带的划分 温度带的划分指标
(1)日均气温≥10℃的积温:≥3400℃积温走向为暖温带和中温带区划线,并兼顾一些地貌单元的完整性;辅助指标:最冷月平均气温,绝对最低气温。 (2)干湿带区划指标:干燥度
干燥度1.0-1.5半湿润,1.5-2.0半干旱,>2.0干旱;
辅助指标: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
(3)对某些地区与自然景观不相吻合的地区,以辅助指标降水量为依据,并参考植被因素进行区划;
(4)类型区区划依据中等地貌并兼顾地块完整性。
2、地带性特征 湿润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干旱区 面积 32.2% 15.3% 21.7% 30.8% 植被 森林、森林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干旱的森林、荒漠 土壤 酸性 、中性、石灰聚集、普遍盐渍化、~微碱性、盐渍化。
(二)立地条件类型划分
1. 立地条件分析与评价
(1)造林地的主要立地因子
–地形: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坡形、小地形;
–土壤:种类、厚度、性质、母质、发育程度、侵蚀程度、腐殖质含量; –水文:地下水位高低、矿化度、季节变化,积水状况,土层含水量及变化; –生物:植被状况,病虫害,微生物;
–人为活动:土地利用历史、现状。
特殊因素考虑:
风口; 土壤、地下水、大气污染;特殊小地形;特殊元素含量;冲淤状况。
(2)立地评价*
根据合理确定的指标对立地质量作出判断。立地评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用什么指标来评价立地质量;
–如何估计评价指标;
–评价要求达到怎样的精度;
–如何直观地表达评价结果。
(3)环境因素及其关系分析
各生态因子独立及相互影响形成现有的综合环境条件;
要考虑极端限制因素的作用;
地形对环境因素有极强的再分配作用,要予以充分注意。
–坡向~水分,海拔~温度,坡位~土层厚度
(4)主导环境因子分析
逐个分析各环境因子与植物必需的生活因子之间的关系,找出造林地上对林木生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光照,热量,水分,养分,土壤通气;找出对林木生长有极端限制作用的因子。
– 干旱,严寒,强风,盐碱化,高紧实度,污染
(5)立地质量分析
使用直接指标进行评价;
– 材积量、生长量、生物量;
– 立地指数或平均高生长;
– 年、季、月的土壤含水量(干旱地区);
分析生长指标与立地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预测不同立地的生长。 植物或植物群落的指示意义。
–人为干扰频繁的地区受限制。
2. 立地类型划分的依据
(1)林木-环境的关系
–环境相对稳定,起决定性的作用;
–植物的指示意义不大,以非生物的环境因子作为划分的依据;
–地形与土壤占有突出地位;
–划分的类型要反映主导因子的异同性;
–在植被较好的地区可以把植被作为划分立地的补充依据;
–林木生长状况应作为检验划分结果的主要依据。
(2)立地类型划分依据
–多因子综合;主要依据地形和土壤;植被作为参考,林木生长作为验证。
3. 划分的方法
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
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
综合法;
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
A. 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
方法:选择主导环境因子若干,对每个因子进行分级,按因子、因子水平组合成一张立地条件类型表。
命名:因子+级别(程度)。
例子:
–因子:地形(海拔、坡向、坡位、坡度……)
土壤(土壤种类、土层厚度、理化性质……)
–水平:坡位(上部、中部、下部、坡角)
土层厚度(<25cm薄、25-60cm 中、="">60cm厚) 例:华北石质山地主导因子:
地形
–海拔:<800m(低山);800-1000m (中山);="">1100m (高山)
–坡向:阳坡,阴坡
土壤:
–土层厚度:>60cm(厚);25-60cm (中);<>
优缺点:
优点:–方法简单,易掌握,实际应用广;
缺点:–方法粗放、刻板,难以反映具体情况;
改进措施
–数学方法(聚类分析、主分量分析、判别分析)归并立地因子。
B. 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
方法:选择与林木生长有直接关系的生活因子若干,对每个分级后组成立地类型表,同时以植物群落作为确定因子种类、级别的参考。
命名:使用因子代码组合。
例子:
–水分、养分;
–盐碱地的盐碱含量、种类。
例:华北石质山地 水分
–极干旱 0 旱生植物<>
–干旱 1 旱生植物>60%
–湿润 2 中生植物
–潮湿 3 苔藓
养分:瘠薄 A;中等 B;肥沃 C。
优缺点:
优点:反映因子全面,生态意义明确
缺点:生活因子不宜直接测定,划分标准不易掌握;微地形小气候因子没有反映出来;个别具体因子难以反映(盐渍、酸度、通气) ;因子过多会复杂化;指示植物经人为破坏指示意义不大。
改进:因子编码。
C. 综合法
方法:主导环境因子与生活因子的结合。
命名:用数码代号。
例子:京西石质山地
–地形:海拔、坡向、坡位;
–土壤:土层厚度、土壤肥力;
海拔:<400m 低山丘陵="" l="" ,400-800m="" 低山="" ml,="" 800-1200m="" 中山="" m="" ,1200-1600m="" 中高山="" mh="" ,="">1600m 高山 H
坡向与坡位:阳坡及丘顶部 S,半阴半阳坡 E,阴坡 N, 沟谷 V
–土层:>81cm,51-80cm ,31-50cm ,<>
–土壤肥力:Ⅰ Ⅱ Ⅲ Ⅳ。
D. 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
方法:用某一个树种的立地指数级来说明立地条件。
优点:可以反映出定量的关系,可以与多个环境因子建立关系。
缺点:只说明效果,不说明原因。同一地位级代表的立地条件并不相同,采取的营林措施也不相同。立地指数必须与一定的树种相联系,不能成为许多树种的共同尺度,使用上不方便。
立地指数:
– 一定基准年龄时的林分上层树木平均树高;树高与年龄的关系。 例:
–五十年为基准年龄,立地指数为20,指:树龄50年时树木的高度为20米。 注:只适用于纯林、同龄林。
树高、直径、重量、材积与年龄的关系异龄林的立地指数 在异龄林中,树高与胸径的关系较为稳定,最为敏感和可靠。
立地指数:优势木在标准胸径时达到的高度。
立地指数与立地质量的关系:
立地指数与野外林地的大量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筛选出影响立地质量的主导因子,判别各因子与立地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提供不同立地的生长预测。
定量分析方法:多元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数量化理论。
LgH=a+b1(1/A)+b2(B)+b3(C)+……+bn(N)
例:北京西山人工林 Ht=2.1049+0.6773SF+0.3917EL+0.4040ASP R=0.8495 S=0.68m
R ’SF=0.6567 R’EL=0.4378 R’ASP=0.3354
Ht-上层高;SF -土壤肥力等级;ASP -坡向;EL---海拔
例:山西油松人工林
SI=11.60799-1.100569EL -0.06406176SD +0.200634ASP
SI -立地指数;SD -坡度;ASP -坡向;
四、中国的立地分类系统 立地类型区:
– 一般以大地貌作为划分依据,以控制本区水热条件的基本因子为依据。
立地类型亚区:立地类型区内的进一步细分,以水热条件和主要地貌的差异作为划分的依据。
立地类型组:具有相似的立地类型条件的组合,地域上不相连,以地形因子作为主要划分依据。
范文二:关于对森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探讨
关于对森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探讨
【摘 要】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阐述了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并对其在造林绿化、营林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对进一步做好造林绿化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与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探讨
森林立地分类是林业生产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森林立地分类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并在理论和技术应用上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技术正向着综合技术,多目标的方向发展。
1. 立地与立地类型
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1971)将立地定义为“林地环境与该环境决定的林地上的植被类型和质量”。今天,林业上的立地和生态学上的“生境”内涵已趋于相同。一般来讲,立地有两层含义,第一,它具有地理位置的含义;第二,它是指存在于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生物、土壤、气候)的综合。因此,可以认为立地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变的,而且与生长于其上的树种无关。
在造林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统称为立地条件。造林的立地条件包含了造林地不同地形部位所具有的不同小气候、不同土壤、水文、植被等环境因子。立地类型是立地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指具有立地性能的不同地段的综合。它是根据环境中各立地因子的变化状况,将那些具有相同或相近立地因子及作用特点相似的造林立地归并分类,以区别于其他造林地段。具体的造林工作就是在各立地类型上进行,其意义在于可以比较准确地贯彻适地适树的原则,按类型制订和实施造林技术措施。
2. 立地类型划分方法
2.1立地类型划分依据
造林地环境体现着立地因子综合作用的全貌,它与林木之间构成最直接的生态联系,因此,以环境差异为划分立地类型的依据是十分客观的。立地环境分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是指区域内现有动植物状态,包括动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层次、规模等。一般生物环境条件受非生物环境支配,并在一定的非生物环境条件下发挥作用,生物环境常被作为划分立地类型的辅助依据,而非生物环境则是划分立地类型的主要依据。不同的造林地,各种非生物因子的作用不同,其作为立地类型划分依据的主要地位就有所区别。有些因子表现较突出,对林木生长起主要限制作用,就会成为划分立地类型的主要依据;有些因子对林木的影响不显著,限制性较小,就可能成为划分立地类型的次一级或不予考虑的因子。
范文三:第五章 立地条件划分
第五章 立地条件划分
一、造林地
(一)无林地
– 荒山地:不具备森林植被和土壤特征。
灌木地:灌木覆盖大于 50%;
草丛地:灌木覆盖小于 50%;
竹丛地:各种矮小竹丛植被覆盖。
– 平坦荒地:撂荒地、沙地、盐碱地、沼泽地、河滩地、海涂、退化草牧场。 – 农耕地:复合经营地、退耕地、四旁地。
– 主要障碍:杂草、灌木、小竹竞争,困难立地的限制因素。
(二)人工更新林地
– 采伐迹地:森林采伐后空出的林地。
新采伐迹地:土壤、光照条件好;
老采伐迹地:大量杂草侵入。
– 火烧迹地:森林被火烧之后空出的林地。
新火烧迹地条件好。局部更新造林地:
低产林改造:效益低、无利用前途的林分;
局部更新地:主伐前进行的局部更新。
– 主要障碍:采伐、火烧迹地尽快更新,避免条件恶化。
二、基本概念
1、立地条件 *
– 又称立地,是指林业用地上体现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 生物等对林木生存、生长有重大意义的生态环境因子的综合。
2、立地条件类型 *
– 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气候、 土壤、 生物条件的各个地段的总称。 把立地条件 及其生长效果相似的造林地归并成为类型即立地条件类型。简称为立地类型, 是立地分类中最基本的单位。
3、立地分类 *
– 是指对林业用地的立地条件、 宜林性质及其生产力的划分。 然后在此基础 上,科学地确定造林营林措施,以期达到造林营林的生态、经济目的。
4、林业区划
– 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林业所占地位, 合理确定当地的林种区划。 – 比如,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用林等地划分、区划。 5、造林区划
– 是在林业区划的基础上, 根据实施林种的需要, 科学地确定造林所用的乔 灌木树种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造林、营林技术措施。
三、立地条件划分
(一)森林植物带的划分
– 森林植物带:在较大的地理范围内, 由于降水和热量的地带性分布, 导致 了土壤、植被也有相似的地带性分布。这种气候、土壤、植被的规律性分布按 其同异性划分为带, 即为森林植物地带。 它综合反映了环境条件与森林植物之 间的关系。
1、森林植物带的划分 温度带的划分指标
(1)日均气温≥ 10℃的积温:≥ 3400℃积温走向为暖温带和中温带区划线, 并兼顾一些地貌单元的完整性;辅助指标:最冷月平均气温,绝对最低气温。 (2)干湿带区划指标:干燥度
干燥度 1.0-1.5半湿润, 1.5-2.0半干旱, >2.0干旱;
辅助指标: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
(3)对某些地区与自然景观不相吻合的地区,以辅助指标降水量为依据,并 参考植被因素进行区划;
(4)类型区区划依据中等地貌并兼顾地块完整性。
2、地带性特征 湿润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干旱区
面积 32.2% 15.3% 21.7% 30.8%
植被 森林、森林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干旱的森林、荒漠 土壤 酸性 、中性、石灰聚集、普遍盐渍化、~微碱性、盐渍化。 (二)立地条件类型划分
1. 立地条件分析与评价
(1)造林地的主要立地因子
– 地形: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坡形、小地形;
– 土壤:种类、厚度、性质、母质、发育程度、侵蚀程度、腐殖质含量; – 水文:地下水位高低、矿化度、季节变化,积水状况,土层含水量及变化; – 生物:植被状况,病虫害,微生物;
– 人为活动:土地利用历史、现状。
特殊因素考虑:
风口; 土壤、 地下水、 大气污染; 特殊小地形; 特殊元素含量; 冲淤状况。 (2)立地评价 *
根据合理确定的指标对立地质量作出判断。立地评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用什么指标来评价立地质量 ;
– 如何估计评价指标;
– 评价要求达到怎样的精度;
– 如何直观地表达评价结果。
(3)环境因素及其关系分析
各生态因子独立及相互影响形成现有的综合环境条件;
要考虑极端限制因素的作用;
地形对环境因素有极强的再分配作用,要予以充分注意。
– 坡向~水分,海拔~温度,坡位~土层厚度
(4)主导环境因子分析
逐个分析各环境因子与植物必需的生活因子之间的关系, 找出造林地上对 林木生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光照,热量,水分,养分,土壤通气;找出对林木 生长有极端限制作用的因子。
– 干旱,严寒,强风,盐碱化,高紧实度,污染
(5)立地质量分析
使用直接指标进行评价;
– 材积量、生长量、生物量;
– 立地指数或平均高生长;
– 年、季、月的土壤含水量(干旱地区) ;
分析生长指标与立地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预测不同立地的生长。
植物或植物群落的指示意义。
– 人为干扰频繁的地区受限制。
2. 立地类型划分的依据
(1)林木-环境的关系
– 环境相对稳定,起决定性的作用;
– 植物的指示意义不大,以非生物的环境因子作为划分的依据;
– 地形与土壤占有突出地位;
– 划分的类型要反映主导因子的异同性;
– 在植被较好的地区可以把植被作为划分立地的补充依据;
– 林木生长状况应作为检验划分结果的主要依据。
(2)立地类型划分依据
– 多因子综合;主要依据地形和土壤;植被作为参考,林木生长作为验证。 3. 划分的方法
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
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
综合法;
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
A. 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
方法:选择主导环境因子若干,对每个因子进行分级,按因子、因子水平 组合成一张立地条件类型表。
命名:因子+级别(程度) 。
例子:
– 因子:地形(海拔、坡向、坡位、坡度 …… )
土壤(土壤种类、土层厚度、理化性质 …… )
– 水平:坡位(上部、中部、下部、坡角)
土层厚度(<25cm薄、 25-60cm="" 中、="">60cm厚)
例 :华北石质山地主导因子:
地形
– 海拔:<800m(低山) ;="" 800-1000m="" (中山)="" ;="">1100m (高山 )
– 坡向:阳坡,阴坡
土壤:
– 土层厚度:>60cm(厚) ; 25-60cm (中) ; <>
优缺点:
优点:– 方法简单,易掌握,实际应用广;
缺点:– 方法粗放、刻板,难以反映具体情况;
改进措施
– 数学方法(聚类分析、主分量分析、判别分析)归并立地因子。
B. 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
方法:选择与林木生长有直接关系的生活因子若干, 对每个分级后组成立 地类型表,同时以植物群落作为确定因子种类、级别的参考。
命名:使用因子代码组合。
例子:
– 水分、养分;
– 盐碱地的盐碱含量、种类。
例 :华北石质山地 水分
– 极干旱 0 旱生植物 <>
– 干旱 1 旱生植物 >60%
– 湿润 2 中生植物
– 潮湿 3 苔藓
养分:瘠薄 A;中等 B;肥沃 C。
优缺点:
优点:反映因子全面,生态意义明确
缺点:生活因子不宜直接测定, 划分标准不易掌握; 微地形小气候因子没有 反映出来;个别具体因子难以反映 (盐渍、酸度、通气 ) ;因子过多会复杂化; 指示植物经人为破坏指示意义不大。
改进:因子编码。
C. 综合法
方法:主导环境因子与生活因子的结合。
命名:用数码代号。
例子:京西石质山地
– 地形:海拔、坡向、坡位;
– 土壤:土层厚度、土壤肥力;
海拔:<400m 低山丘陵="" l="" ,="" 400-800m="" 低山="" ml,="" 800-1200m="" 中山="" m="" ,="" 1200-1600m="" 中高山="" mh="" ,="">1600m 高山 H
坡向与坡位:阳坡及丘顶部 S,半阴半阳坡 E,阴坡 N, 沟谷 V
– 土层:>81cm, 51-80cm , 31-50cm , <>
– 土壤肥力:Ⅰ Ⅱ Ⅲ Ⅳ。
D. 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
方法:用某一个树种的立地指数级来说明立地条件。
优点:可以反映出定量的关系,可以与多个环境因子建立关系。
缺点:只说明效果, 不说明原因。同一地位级代表的立地条件并不相同,采 取的营林措施也不相同。 立地指数必须与一定的树种相联系, 不能成为许多树 种的共同尺度,使用上不方便。
立地指数:
– 一定基准年龄时的林分上层树木平均树高;树高与年龄的关系。
例:
– 五十年为基准年龄,立地指数为 20,指:树龄 50年时树木的高度为 20米。 注:只适用于纯林、同龄林。
树高、直径、重量、材积与年龄的关系异龄林的立地指数 在异龄林中,树 高与胸径的关系较为稳定,最为敏感和可靠。
立地指数:优势木在标准胸径时达到的高度。
立地指数与立地质量的关系:
立地指数与野外林地的大量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可以筛选出影响立地 质量的主导因子, 判别各因子与立地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提供不同立地的生 长预测。
定量分析方法:多元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数量化理论。
LgH=a+b1(1/A)+b2(B)+b3(C)+…… +bn(N)
例:北京西山人工林 Ht=2.1049+0.6773SF+0.3917EL+0.4040ASP
R=0.8495 S=0.68m
R ’ SF=0.6567 R’ EL=0.4378 R’ ASP=0.3354
Ht-上层高; SF -土壤肥力等级; ASP -坡向; EL---海拔
例:山西油松人工林
SI=11.60799-1.100569EL -0.06406176SD +0.200634ASP
SI -立地指数; SD -坡度; ASP -坡向;
四、中国的立地分类系统 立地类型区:
– 一般以大地貌作为划分依据,以控制本区水热条件的基本因子为依据。 立地类型亚区:立地类型区内的进一步细分, 以水热条件和主要地貌的差 异作为划分的依据。
立地类型组:具有相似的立地类型条件的组合, 地域上不相连, 以地形因 子作为主要划分依据。
范文四:造林立地条件类型调查
造林立地条件类型的调查是为了通过了解造林地的地形、土壤、植被等有关
影响树木生长的环境条件,并根据其相同和相异之点确定各种不同的类型,对林
地作出森林生长效果的评价,为拟定各项造林措施(包括树种选择、造林密度、
整地、抚育管理等),提供自然历史的依据。
确定立地条件类型的主要依据应该是土壤条件,当然也应该参考地形、植被
及林分的生长状况。
土壤条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因子,各地区影响土壤条件好坏的因子各有不同,
应该从这些复杂的因子中找出其主要的影响因子。以主要的影响因子作为某地区
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根据。
一般可分为以下三步 1. 准备工作:
(1) 资料的收集:在调查前应该对调查地区的土壤、气候、植被、森林自然
区划、水文、地质等资料作汇编或摘要工作,对于有关图表必要时可以复制,以
备外业、内业工作需要。 (2) 物资的准备:外业工作时所需的物品,在出发之前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般的有:土壤调查的用品、植被调查的用品以及表格,必要的生活用品等。
2. 外业工作:
(1) 到达工作地点后首先的工作是访问有关的工作人员,林场的工人、职员、
技术人员等,谈有关当地的自然、经济情况,可采用座谈会的形式,对所谈的情
况,必须认真记录。
(2) 阅读该场或地区有关的文献资料,必要时可以摘录之。
(3) 与有关人员一起拟订调查路线,必要的时候可先与有关人员作一次踏查,
然后确定最后的工作路线。调查路线应尽量通过各种地形、土壤、植被。调查尽
可能采用直或折线,必要时要设置补充线。务使外业工作收集的材料尽可能的全
面完整。
在路线调查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自然条件(土壤、植被等)的变化,
在这些不同的地段上进行标准地调查,调查点的号码应在地形图上表示出来。
(4) 标准地调查的内容如下:
a. 调查点所在的位置,提出林场、分场、名称、记载林班、小班,此外还须记
载足以说明调查点位置的特征。
b. 地形——所属的大区地形(低山、丘陵、平原等),地形部位(山脊、山坡、
山洼),坡向(东、南、东南等),坡度。 c. 水文条件
d. 岩土和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及岩石与形成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很大关系,应
自始至终加以注意,为最后鉴定,应该采集表标本。 e. 土壤侵蚀状况,记载冲刷的类型,以及发生这些冲刷的原因。
f. 枯枝落叶层:记载其厚度、组成及分解情况。 g. 植被应分层记载。
I .立木——应指出其起源(天然林,时生林,萌芽林等),组成,郁闭度,年
龄,生长情况等,天然林更新情况。
II .下木——记载下木的组成,郁闭度,分布特点,物候期。
III 层外植物
IV 草木植物——必须记载以下项目:
i 植物名称——分层按种,依优势顺序记载。 ii 多度——所占数量的百分数。
SOC植被极多,互相靠紧。
Cop3植被的数量很多。
Cop2植被的数量多。
Cop植被的数量尚多。
SP植被的数量不多。
Sol植被的数量很少。
Un植被的数量只有个别单株。
gr成丛,与以上符号并用。
iii 盖度
iv 物候期――幼苗器,花前营养期,花蕾期,开花期,成熟期,果后营养期,
凋萎期等。
v 平均高度――按自然生长形状测量。
vi 分布状况――如团状、散生、片状、点状等。 h. 地衣苔藓:记载其总盖度,分布状况及其厚度、高度、生长特点。 i. 土壤::根据调查记载的方法,标准地必须挖土壤剖面,剖面的深度取决于
土壤深度,一般至少几十公分至1公尺,按土壤剖面的发生层分层,记载,要记
载以下各项:
i 厚度——每层厚度
ii 颜色
iii 湿度——可分:干――放在手中挤压,感觉不到土中的水分;潮――用手握
之可捏成团;有微凉的感觉;润——用手握之土团上有手印;湿——用手握能使之湿润,但没有水流出;极湿——放在手中挤压有水流出。 iv 机械组成:
砂土——湿时不能在手中捏成团,干时呈分散状; 砂壤——湿时能揉成团球,球面不平整,当撮成1厘米的条时即碎成段。
轻壤——湿时可揉成粗3厘米的细条,当用手拿时断裂; 中壤——湿时可揉成粗1.5—2毫米的细条很容易弯曲2厘米的小环,但将圆环压扁时产生裂纹。
粘土——湿时易揉成细条,粘着力大,弯曲时没有裂痕。 v 石砾含量:
按石砾大小分为:
石砾——直径小于1厘米者。
角砾——直径1-10厘米者。
石块——直径大于10厘米者。
石砾含量按其体积确定百分率或等级:
少量——石砾含量很少。
重量——石砾含量稍多,但数量仍少于细土。 多量——石砾含量与细土相等,或超过细土。 vi 结构:
屑状——结构细碎如面包屑。
粒状——结构直径1-10毫米,近于圆形。 核状——结构直径5-20毫米,带有不规则的棱角。 块状——结构直径大于20毫米,形状不规则。 vii 结持力(坚实度、紧密度):
极坚实——只有在锤击的情况下,才能把小刀插入土中。 坚实——用较大的力量才能把刀插入土中2-3厘米深。 稍坚实——用相当小的力量刀就能插入土中数厘米深。 疏松——用极小的力量就能把刀插入土壤深度。 viii 孔隙度:
孔隙的大小和多少。
ix 侵入体:
生物侵入体(如蚯蚓、虫囊、虫蛹、动物穴、植物根等)。 x 新生根:
铁、锰结核、石灰结构等。
xi 根系分布情况:
草根盘结程度、树木及灌木根系的多少。
xii 层次过度的情况: 相邻层界限明显与否(如明显、不明显或渐过渡)。
j. 林地经营措施的评价:
在以上各项记载完毕后,对所见到的采伐后造成的不良的后果,更新特点,
付产利用情况,火灾、风、干旱等影响,病虫害,人类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结果等,
进行评价。
k. 结论与建议:
在调查完毕后,根据调查后的印象,可以立即作出初步的结论,提出今后经营的
措施。
为顺利地绘制立地条件类型的分布图,除作必要的标准地调查外,应随时记载调
查笔记。调查笔记主要内容是记录调查点的位置、地形等外,并立即给予调查点
评定立地条件类型。 3. 内业工作:
(1) 检查所有的调查表格,在这同时鉴定植物标本,如需土壤分析,可进
行土壤样品的理化形状的分析,并把所得结果填入表内。
(2) 表格按所划分的立地条件类型分类,而后对各类表格作一次比较,所
有标准是否一致,发现差异较大者,可与邻近类型作比较,如属邻近类型,则把
这份表格归入该类。
范文五:【doc】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和适地适树的试验研究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和
适地适树的试验研究
高尿休
1992年6月人民黄河第6期
一一一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立地条件类型
划分和适地适树的试验研究72f_
一r
/
本嘎研究成果曾获1989年黄委台黄所划分的立地条件类型与确定的树种是正确 河中游治理局科技进步--~Jt.1990年黄的,从理论和实践上基本解决了陇东黄土高原
河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芟,1991年水沟壑区水土保持林营造的适地适树问题,是一
刹部科技进步三等芟.完成单位:黄委台西项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该项研究选
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主要完成者;王占题准确,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研究成果有较长时
孟,白守义,李汝智,赵金荣(黄妻台农水间扎实地试验观测基础,数据可靠,结论正确?
.在大规模系统布设试验上,有所突破?达到国内 局),郭宝成
1试验目的和方法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口 1963年采用?e波兹列渡涅克方法,在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西峰市南小河沟流域取得
划分的8种立地条件类型和适生乔,灌术树种
38种的研究成果,多年实践认为该成果生产实
用性强,急需通过试生产检验其生产实效,以满 足水土保持林发展的需要.于是,1981年经黄 委会批准.开始开展该项试验.预期目的是对研 究成果中的适生建议树种进一步修正,补充?达 到确认并结合试验研究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 率的关键技术措施及灌木经济价值利用的途 径,为大面积应甩推广提出科学依据. 该项研究采用大断面法准确控制各立地条 件类型地树对位试验区布设,长期定位观测,随 机抽样调查,植物样品化验.对所取得的数据, 分别用电算进行数理统计和聚类分析的研究方 法,获得的科研成果在农村基点示范,推广,检 验其实际生产效果.1988年试验结束.同年12 月黄蠢会委托庆阳地区行署科技处组织井聘请 了甘肃省林业厅,甘肃省农业大学,甘肃省两西 指挥部,河南省林业厅,甘肃省林业技术推广总 站,内蒙古水利厅科研所等单位的19名专家, 教授进行成果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研究 ?
58?
2主要研究成果
(1)不同立地条件类型适生树种的确认选 南小河淘中游阳坡老关山,阴坡驴尾巴梁和魏 家山以及所夹的瓜子沟构成从南至北,从东至 西的两个大断面,包括8种立地条件类型,以 l0种乔木,11种灌木布设44个地树对位组台, 计面积34.53ha,作为试验示范区.利用7年定 位观测和随机抽样调查的78080个资料数据, 进行了成活率和保存率检验,获得造林成活率
80以上的有38种组合.占总组合的
83.36.标志着造林技术的成功.造林保存率 80以上的有32种组合,占总组合的72.8. 这些树种经过长期考验保存下来的众多群体. 证明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适生能力,它们是地 树对位的适生树种.依照44种地树对位长期定 位记载观测的资料计算其生长率为29, 85.3,表明各树种在不同立地类型之间生长 的差异,除少数生长缓慢外,绝大多数生长迅 速,长势良好.根据以上三个因子,采用植物生 态聚合分类的方法求得各地树对位组台试验树 种的适生值,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方法再求得 各立地类型中试验树种的适生与非适生的分界
线,科学地确认_广适生乔,灌木树种I6种. (2)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关键技术措 施.陇东属温暖带草原气候区.r早少雨足突2日 特点,干?义足影响造林成活率与生K的重要 因素.困此.试验中执行自采,自宵,[j造的自 方针和苗术严格分级制度,全部用I,2级苗术 布设试验,达到良种壮苗的要求,为提高造林质 量打下基础同时借鉴以往抗旱造林卓有成设 的研究成果.制定一套抗旱为中心的常规造 林技术.其内释为提前整地,蓄水保墒,中耕除 草,橙土保墒以及加强幼林管护等.这一套育苗 造林技术措施的关键是立足早地.从防旱着眼. 抗旱着手,始终旧绕着墒字下功失,作到蓄墒, 保墒,用墒相结合.从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 存率.据随机抽样调查统计I6种确认树种平均
成}俸为94.平均保存率为87.生长迅速. 茁壮成长.与庆阳地区历年造林保存率54.9 相比提高32.I,不需重造补裁.为黄土高原 造林节约人量劳力,加快了治理步伐,充分证明 造林技术的呵行性和地树对位的可靠性. (3)适生灌木经济价值和利用途径的研究.
,分别取样 对参试的10种灌木作了生物量调查
进行燃烧值,饲料营养值,肥力值的测定.根据 其含量分析认为,沙棘,狼牙刺饲料营养值都达 到优质牧草的标准,是家畜家禽的好饲草.紫穗 槐,苦参肥力分析结果含量很高,是培肥地力, 增产粮食,沤肥,压青的好肥源,科学地为黄土 高原提供了解决"三料"缺乏的有效途径. (4)生产实效的检验.】983年利用适应性 广泛的沙棘树种在甘肃省镇原县武沟乡农村基 点上进行生产实效的检验,把解决燃料I可题作 为突破口,夫面积实施.截ik1988年育苗1776 亩,产苗2104万株,造林53110亩.武沟乡的自 然条件较南小河沟更为严酷.由于贯彻执行"三 自"方针和以抗旱为中心的常规造林技术,全面 检查验收,其成活率,保存率,长势,色泽,生长 速度等,与南小河沟试验比较都无逊色.证明试 验成果在武沟乡应用推广是成功的.武沟乡6 年来经济效益的变化极其硅着.育苗经济收入 达27.9万元,突破性地解决r农村能源和沙棘 果实压榨原汁问题.随着能源问题的解决,生产 门路俞来愈宽,有力地推动农,林,牧,副业的全 面发展,为振兴武沟乡经济,脱贫致富开拓了新 的路子.
(上接第42页)'
其中台而1005.3ha,水面502.4ha;年产粮食 452.4万,产鱼150.7万kg,共计收入
1055.2万元,平均每公顷收入5595元. 东平县大安山乡.地处二级湖内,有涝洼地 666.7余公顷.近阿年挖池抬田I48ha,筑成台 面96.7ha,水面48ha.形成了4个大片,年净收 入达到5】万元,同时为300余名移民劳力建立 了比较稳固的渔,农业生产基地.
梁山县小安乡老王庄村,全村1300人,人 均收入不足150元.】989年国家扶持移民经费 5-6万元,群众集资投劳折款24.5万元,挖池 抬田25ha,挖成鱼池7.3ha,筑成台田I4ha 1990年种大豆总产达3万多公斤,产鱼3万多 公丘,总收入达23.6万元,平均每公顷收入 9435元.扣除成本净收入13.I万元,每公顷净 收入达5235元.
通过以上治理涝洼地的实例可以看出:每 公顷涝洼地投入7500~12000元,当年治理,就 能收入3000~4500元,2,3年可以收回成本, 经济效益十分显着.目前,挖池抬田,农渔间作' 的湖区涝洼地的改造已初具规模,是群众脱贫 致富的好办法.
?
59?
400m>800m(低山)>25cm薄、>400m>800m(低山);800-1000m>25cm薄、25-6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