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古代思想演变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演变发展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 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 元 明
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 新儒学成为正统 儒学地位受到挑战 三教合一 理学 心学 佛教盛行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背景: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 背景 春秋大一统(罢戳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私学兴起,士阶层产生 内容: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三纲五常 ①儒家 孔子:“仁”、《周礼》、有教无类 特点: (新兴地主 孟子:仁政、性善论、民贵君轻 阶级 ) 荀子:仁义、王道、性恶论、 中央和地方教学系统皆学儒法 君民舟水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平民)
③道家 老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相对、 精神自由 ④法家 韩非子: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①存天理,灭人欲 二程: 天理和道德联系 (程颐、程颢) ③格物致知(认识论)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最大集成者)
陆九渊:心即是理 王阳明①心外无物 通过内心的反省, 得到真理
③致良知,知行合一
(宋)
影响;文化繁荣,思想解放
明 活跃的儒家思想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经济) 背景) 市民、工商业阶层的兴起
李贽: 挑战儒学的思想和主张个性自由 黄宗羲 工商皆本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
: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 王夫之
范文二: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摘要 如果将中国的思想史比作一条长河,我们从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头是一片浑芒的云天,不可详辨。我们找不到一个起源的标志,也不能确定起源的年代。那口传时代的思想,应当是十分久远的,后来的文字记载只不过是对那段美丽梦幻的追忆而已。最保守的说法,从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诗经》中的以写实片出现的时候起,这条长河的轮廓就已经明朗起来了,后来经过逐渐汇纳支流,变得越来越宽广。这中间有高潮也有低潮,但始终没有中断过。若论思想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思想、古印度思想可以与中国思想相比;若论思想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思想都是不能与中国相比的。
关键词 思想 阶段 政治
河流有上游、中游、下游,我个人权且将中国思想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国思想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六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先秦
两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魏晋至唐中叶
唐中叶至南宋末
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鸦片战争(公元16世纪至19世纪中期)
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
这三古六段主要着眼于思想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思想自身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下面我们就具体阶段来分析一下中国古代思想的历史绵延。
先秦,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是中国思想发生和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这时所确立的的思想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以它独有的魅力,昭示着中国思想强大的生命力。先秦思想尚未从当时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脱离出来。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自然宗教崇拜到理性思想嬗变的过程。
中华民族发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域。可是在远古时期我们的“母亲河”除了不断出现洪水和天灾,还分布有很多密林、灌木丛和沼泽地,还繁衍着各种毒虫猛兽。由于原始先民的心智发展水平,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尚未将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自然、社会的障碍的克服,加在一个个神灵和神话英雄身上。整天诚惶诚恐,怕天神一个不爽就降灾患于身上,就如同疾病、瘟疫等。所以原始人类就把某些东西用来参拜,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是神的化身,神是由这些东西衍变而成的,并把他们看成本部族理想的象征。也就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 崇拜就有某些仪式,而有仪式就得有个领头人,通过这种人,组织各种仪式,把众人的愿望传递给神,这类人就被称为“巫”。人们以一定方式,欺祈求自然力或鬼神来帮助自己实现某种目的。如汉族求雨,多拜龙王,拜祭不成时,便要施巫术,逼迫龙王下雨。如抬龙王游街,曝晒龙王等等。所以原始先民的思想表现为:原始宗教—为植物、动物、天体等自然崇拜,以及与原始氏族社会存在结
构密切相关的生殖、图腾和祖先崇拜等。这是原始先民的一种认知和表达方式,还不能说是自觉地思想发展。
直到夏商西周时期,随着封建王朝的建立,政治经济的发展,人们又“蒙昧时代”慢慢走向了“野蛮时代”,在夏商的王朝更迭中,周公吸取了前朝灭亡的
人牲、人祭,决定废除人牲、人祭,把人当成人,系统地创建了一整套有教训—
关“礼乐”的完整制度。以理性著称的“礼乐文化”成了当时思想的主流,“礼乐文化”的实质是对社会秩序的自觉认同。但这些文化却是从前代原始巫祭文化中发展出来的,它的核心是“德”、“仁”等一系列政治伦理观念。目的旨在维护等级制度。使得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地位得到了肯定,各种神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怀疑和否定。
随着周天子衰微,西周春秋时代的礼乐制度颓然崩溃,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生的关怀,著书立说、批评时弊、阐述政见、互相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的“庄周”—玄虚、洁身自好、出世;儒家的“孔子、孟轲、荀卿”—仁义礼智信;墨家的“墨子”—兼爱、非攻、非儒;法家的“韩非—依法治国”;纵横家的“苏代、苏秦、张仪”—合纵、连横;阴阳家的“邹衍”— 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农家的“许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等等。他们虽然主张各异,但他们都立足于现实,各放光彩。促进了学术思想自由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士人主体独立人格的形成。构成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另一方面,为欲利地争逐而无所不用其极。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儒生攻击秦始皇。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这与汉以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是一个道理,都是大革“文化之命”。只不过一个是硬暴力、一个是软暴力罢了。所以秦王朝的这种极端专制政策,再加上秦朝时间短暂,所以使秦朝在思想上的建树很少。
而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的休养生息的政策的需要。黄老之学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即黄帝和老子,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源于早期的道家理论;同时又兼采儒家,法家,墨家等各家学说,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使汉初的社会迅速地恢复了元气。但是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但是各家并存,思想混乱,无为而治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求。怀有远大目标的汉武帝在其祖母窦漪房去世后把汉初的无为政治转变为一种积极进取的政治,儒学强调“文事武备”,其积极进取的特点与汉武帝的愿望相切合,儒学顺应时代要求登上历史舞台。董仲舒首先提出统一思想,独尊儒术,
汉武帝在“对贤良策”中赏识董仲舒,采纳了他的三大建议,成为汉代三大文教政策。儒家学说上升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经学”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西汉末年,随社会矛盾的加剧,谶纬之说开始广泛流行。谶纬是一种庸俗经学和神学的混合物。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的图书符箓。因为经文是不能随意改动的,为了把儒学神学化,纬书就假托神意来解释经典,把它们说成是神的启示。这时今文经学同谶纬之说结合起来,更成为十分荒谬、烦琐、庸俗的混合物,成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严重障碍。东汉统治者一开始就利用谶纬之说,并力图把它合法化。光武帝后来宣布图谶于天下,把图谶国教化。
汉末随着儒家经学的衰微,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在这一时期的劫难。当时人们对佛教的狂热毫不亚于一场全国范围内对某些人的极端崇拜。如有人当着大众面前割取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鸟,遍体流血却颜色不变,又有僧人自以铁钩挂体,一日一夜,端坐不动。在这样的狂热下,那时的僧尼道众、庙宇寺院也是远多于现在,而且那时的僧尼还享有很多的特权。然而盛极必反,宗教也一样,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反佛运动,其中有三次规模较大,而发起这场运动的皇帝的谥号里都有个武字,所以就称为“三武灭佛”。 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 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已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
隋唐时期,政治清明,基本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文化政策,呈现儒、道、释三教并立的局面,随统治者的扶持政策不同三角地位有所变化。总体而言,佛教最盛,道教其次,儒学较弱。
宋明时期,由于经学的发展瓶颈促使了儒学内部的改革及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家理论的不完善,理学家们的个人努力,提出复兴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
成。这种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与此同时期的还有王阳明的“心学”, 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清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活跃、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呈现了集中国古代思想之大成的景观。出现了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为代表的许多杰出学者。他们经历了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清兵入关的变乱时代,身受亡国破家之难,认识到明王朝的腐败和封建理学的虚伪空疏,以犀利的笔锋、奔放的热情,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开创了与宋明理学相对立的新思潮、新学风。但是清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尚不能使思想界得到充分发展。当清朝重建起封建政治体制,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清朝为了巩固思想统治,笼络知识界,大力尊孔崇儒,给孔子加上“大成至圣先师”的尊号。儒家思想是理政、治学、处世、待人的标准,程朱理学又被视为孔子的真传、儒学的正统,因此朱熹备受尊重,四书及五经中的一部分均以朱熹的注释为准。鸦片战争前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不断入侵,震动了一部分思想比较开明的士大夫。他们开始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也认识到国家的危难,要求改变现状和学习外国。这些人除林则徐外,还有龚自珍和魏源等。他们主张通经致用,留心实务,议论政事,强调变革,形成了区别于汉学的新学风。
都说思想其实是脚下的那片土,人走得多远,思想就有多远;又说思想是视线所能及的世界,你看到了多少,思想就有多少。对于一个人来说,思想有穷尽,对一群人来说,世界很宽广,对一个社会来说,思想没有尽头。对于古代的思想我们要继承发展。
参考文献【1】: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
【2】:袁行霈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范文三: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
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几个大的发展段落,如商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到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8年)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盛唐(618,907年)至北宋(960,1127年)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1368,1644年)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安定和文化交流等社会背景。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 统一后享国短促,但建筑工程规模为前所未有。曾用数十万人,修筑驰道、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秦始皇扩建咸阳宫殿,集中仿建六国宫室,使战国时各国建筑艺术和技术得以交流,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建筑风格开创先声。
从盛唐(8世纪)开始,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创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的建筑风貌。中国古代的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高坐式家具形式也已稳定下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残破,十国中如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却保持相对安定局面,建筑仍有发展,并影响到北宋前期的建筑。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这两个朝代的。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体现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中。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但根据所在的朝代不同,每个朝代的审美时尚也有区别,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呈现明显的特征。
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建筑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国建筑艺术网 点击数:153 文章录入:lyen ,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
筑思想。
古代世界的建筑因着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独立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
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
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
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近代,中国建筑也在现代化的趋势下和世界潮流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一种被称为"世界主义"的思潮,推行"国际式"风格,漠视各民族各地区建筑文化特性。这种思潮经过一再的鼓吹,已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甚至成为"后殖民主义"借以泯灭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意识的武器。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同时又富涵中国特色的新建筑,是摆在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家肩上的迫切而神圣的使命。
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著作和工师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国建筑艺术网 点击数:89 文章录入:lyen ,
中国古代建筑著作有官书和私人著作两类。
官书 古代各王朝制定的建筑制度做法、工料定额一类的建筑法规,或关于这方面的记录。现知最早的官书是《考工记》,一般认为是春秋时齐国人所作,是记录手工业技术的专书。书中"匠人"篇涉及城市道路和建筑尺度的论述。
唐代颁有《营缮令》,规定官吏和庶民房屋的形制等级制度(宋、明、清也颁布过)。
宋代元?(1086,1094)、崇宁(1102,1110)时两次 颁布《营造法式》,为当时宫廷官府建筑的制度材料和劳动日定额等甚为完整的规范,是古代建筑学的专著。
元代有《经世大典》,其中"工典"门分22个工种,与建筑有关者占半数以上。
明代建筑等第制度多纳入《明会典》,另外还有一 些具体规章,如《工部厂库须知》等。清代颁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是一部有关建筑的大型文献,内务府系统还有若干匠作则例规定比较详细。
私人著作
北宋初有都料匠喻皓著《木经》3卷,是一部建筑学专著,但早已不存。明中叶有《鲁班营造正式》,是南方民间匠师所著。万历(1573,1620)时又有《新镌京版工师雕斫正式鲁班经
匠家镜》,并有崇祯本及多种清代翻刻本。崇祯本3卷,题午荣汇编、章严全集、周言校正。明清文士著述,有文震亨《长物志》记载居室及庭园环境布置等;计成《园冶》则更是造园学
的专著。李斗《扬州画舫录》附录《工段营造录》,传自内廷的工程人员。
中国古代建筑匠师和工官制度密切相关。主管营建工程的官吏,《考工记》称为匠人,汉唐称将作大匠,宋称将作监。汉代阳城延,北魏李冲、蒋少游,隋代宇文恺,唐代阎立德等都是著名的将作大匠。宋将作监李诫著《营造法式》,尤为著名。
这些工官多是其他出身,或因工巧,或因久任而善于钻研,所以能精通专业,胜任职事。专业匠师,唐宋都称都料匠。唐代柳宗元著《梓人传》,叙述了都料匠杨某之事。宋代都料匠喻皓曾著《木经》行于世。明代专业匠师有不少人后来升任为主管工程的高级官吏,如 郭文英以作头官至工部右侍郎,蒯祥以木工首官至工部左侍郎,徐杲以普通工匠而官至工部尚书。清代还出现了匠师世家,样式雷一门七代掌管宫廷营建,山子张长期主持皇家园林造园叠山。
明清时候,也有一些不担任工官而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匠师,如冯巧、梁九等。由于诗情画意的陶冶,明清时候还有一些文人画士成为造园叠山匠师,如张南阳、张涟、计成等。
中国古代许多著名匠师,事迹大都记载不详。如鲁班、王尔,自古并称,特别是鲁班,后世更奉为建筑匠 家的祖师,但都只见于传说。喻皓的事迹也掺杂着传说,甚至想象。著名的安济桥的设计者,其原始传记材料只留下"隋匠李春"一句,历代能工巧匠连姓名也没有留下的就更多了。
外国近现代建筑艺术分析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国建筑艺术网 点击数:154 文章录入:lyen ,
近、现代建筑是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在二百年内,已有了空前的变化,不论在建筑规模上、数量上、类型上、技术上、速度上都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不能比拟的。
由于社会的发展,促使了近、现代建筑的革命,它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越来越多地体现着功能与科学技术的特征。
建筑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现代建筑无疑地要反映当时社会历史条件
的特点。在西方近现代建筑流派中,应特别提到的是以下几大流派:
一、复古主义建筑流派
这一流派主要兴起于西方工业革命后,即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从思想背景来看,它是在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它的基本倾向就是回到古代去,复兴古典建筑的风格。在这一大流派中,由于所复兴的对象不同,又可分成三个小流派,一派为古希腊、罗马建筑复兴派;一派为哥特式建筑复兴派;一派为折衷派。这三派建筑倾向的形成,都与工业革命后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需要分不开。所以,从一定意义来讲,这些复古主义建筑流派的出现,正是新兴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古希腊、罗马复兴派的中心在法国。这一派的建筑杰作有两座,一座为“巴黎万神庙”,一座为巴黎明星广场上的“凯旋门”。
哥特复兴的流派和思潮则主要集中于英国。其典型的建筑杰作是英国国会大厦。它建于1868年,是一个建筑群,由上、下议院,威斯明斯特教堂,钟塔,维多利亚塔等组成。整个国会大厦的建筑形式,都是哥特式的,强调垂直线,注重高耸、尖峭。由于哥特式建筑充满了一种浪漫情调,所以,在习惯上人们又称这一时期的哥特复兴建筑为浪漫主义的建筑。哥特复兴派也就顺理成章地称为浪漫派。
折衷派的建筑主要盛兴于法国。它的特点是以历史为蓝本,但不拘于哪一个时代的建筑,也不专注于哪一种风格,常常是将几种风格集于一身,故人们又称其为“集仿主义”。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巴黎歌剧院,它的设计者就是折衷主义的狂热崇拜者格林尔。从正面看,这座建筑有一排宏伟的柱廊,在正立面上又采用了“洛可可”的装饰风格,雕刻上了极其繁琐的卷曲草叶和花纹,将新兴资产阶级对财富的炫耀尽展于此种华丽的风格上。
复古派在建筑艺术方面创造了众多杰作,也就完成了它由古代向现代过渡的历史使命。进入20世纪后,一种更具创造活力的思潮和流派又历史地被推到了建筑革命的前沿,这就是现代主义思潮及其现代派。
二、现代主义建筑流派
建筑与绘画、雕刻等纯艺术相比,有一个极重要的区别,就是建筑具有实用性和工程性。
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不到一年的限期内,造出一座庞大的新型展览馆,,水晶宫”。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采用钢结构造出内部净跨度达115m的机器陈列馆,同时建成高达328米的埃菲尔铁塔。1901年,芝加哥建成22层的高楼。1909年纽约建成50层的商业办公楼。这些都是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的产物。
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社会文化心理终于出现了转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各国的绘画和雕刻方面出现种种背离传统的新浪潮。当绘画和雕刻领域已经出现新风格之后,建筑师探索新的建筑风格就不可避免了,何况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早已为建筑风格的转变准备了物质基础。 此时旧大陆的改革浪潮却不断推进,相应于美术界的各种新潮流,建筑界也出现了“未来派”、“主体派”、“构成主义”、“表现主义”、“风格派”等新的建筑观点和建筑艺术风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建筑改革发生重要影响,建筑师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在德国威玛创办一所新型的设计学校,,国立威玛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他网罗当时西欧及俄国的新潮美术家和设计家,按照新的教学计划和方式培养新型设计人才。德国另一位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以及其他青年建筑师也都积极创新。在法国,勒?柯布西耶是激进的改革派建筑师的代表。勒?柯布西耶非常重视建筑艺术,但当时他提倡的是一种机器美学。 20年代到3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德国的包豪斯校舍、巴黎附近的萨伏伊别墅、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巴黎瑞士学生宿舍、芬兰帕米欧疗养院、荷兰鹿特丹万勒尔烟草工厂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几座。
从30年代起,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建筑风格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在德国由于希特勒政权提倡古典主义建筑,包豪斯被视为异端而遭解散。格罗皮乌斯和密斯等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移居美国。摩天楼是20世纪美国最具特征的建筑类型。30年代以前,多数摩天楼里采用钢框架结构,但外表仍以砖石墙面和传统装饰雕刻装扮起来。第二次大战结束后,摩天楼的体形趋于整齐简单,墙面改用工厂预制的轻质幕墙,材料有玻璃、不锈钢、铝等等。传统的砖石建筑的厚、重、粗、实的外貌被轻、光、透、薄的幕墙的新装束所替代。其中著名的有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利华大楼、西格拉姆大厦、纽约世界贸易中心(2001.9.11毁灭)以及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后两座建筑都是110层,
至今仍是世界上层数最多的摩天楼。总之,到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作为一种新的建筑艺术语言已被广泛接受。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风俗在50—60年代成为世界建筑舞台上的主角,由于世界各地的现代主义建筑有明显相似的形象,人们就称它为“国际式”。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进入70年代,世界建筑舞台呈现出新的多元化局面。70—80年代,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如果说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经典著作,那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书。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美国建筑师M(格雷夫斯设计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政大楼、英国建筑师J.斯特林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市国立美术馆新馆是两座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例子。1987年柏林国际建筑展中的一批建筑物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次集中表现,它们与1927年斯图加特住宅展览会恰成对照。
四、其他建筑风格与流派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兴起与嬗变是20世纪世界建筑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现象。然而20世纪还出现过存在着众多的其他风格与流派,有的是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变种;有的与它们完全不同;有的规模和影响相当大;有的只是少数建筑师的个人风格。
美国建筑师赖特不赞同学院派复古主义的建筑创作道路,他力主创新,早期的建筑作品对欧洲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产生过启发推动作用,然而赖特的建筑观点与欧洲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有重要区别。赖特明确反对勒?柯布西耶将住宅看作是“居住的机器”的观点。他主张建筑应该象植物一样,有机地同环境紧密结合,应该是从人的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环境中产生。赖特一生设计了大量的建筑,位于美国匹兹堡附近的“流水别墅”是他的一个杰作。这座别墅将这种建筑类型的设计艺术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堪称世界建筑史中的—件瑰宝。
在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之间,实际上有一个蜕变和过渡的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已经出现了突破和背离20年代正统现代主义的端倪。意味深长的是勒?柯布西耶本人在50年代初就一反他在《走向新建筑》中倡导的理性主义观点,创作了一批被称为“野性主义”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法国孚日山区中一个小天主教堂,,朗香教堂,它座落在一个小山头上,周
围是群山和河谷。朗香教堂标志着勒?柯布西耶本人在建筑创作上的深刻转变,在某种意义上,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预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兴起。
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是本世纪中期建成的一座著名的演出建筑,它的外形与历来的一切剧院都不同。这是较早地突破正统现代主义建筑“形式跟从功能”信条的一座优美的建筑作品,尽管悉尼歌剧院的造价一再突破预算,工期拖延长达十多年,而一旦建成后,立即获得公众广泛的喜爱而成为悉尼市的标志物。 在50—60年代,当后现代主义建筑兴起之前,有少数建筑师提倡将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加以融合,这一趋向被称为20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美国建筑师斯东和雅马萨基是著名的代表人物。斯东设计的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是将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的型制与现代演出建筑结合起来。雅马萨基是日裔美国人,他注意吸收东方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他在1959年新德里世界农业展览会美国馆的设计中,运用架在水池上的长廊和金色的圆穹顶,使建筑物带上明显的东方色彩,他设计的沙特阿拉伯达兰机场候机室,使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壳结构,但供券的线条及墙面纹饰经他巧妙的处理以后,使这座现代建筑具有浓厚的阿拉伯情调。
斯东及雅马萨基与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一种被称为高技派的建筑风格。巴黎蓬皮杜文化与艺术中心、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及伦敦劳埃德大厦都是高技派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充分坦露结构,暴露多种机电设备的本来形状。人们在这类建筑的内外,看到巨大的梁柱,裸置的升降机,不加掩盖的多种管道线缆。这种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检查维修,增添改造变动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使用效率,但是实际上设计者的出发点主要还不是此种功能性或经济上的考虑,更多的还是出于一种美学考虑,它的基础是机器美学或技术美学。
五、第三世界的现代建筑
20世纪中后期,随着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高涨,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情况逐步改变。一方面亚、非、拉美新兴国家努力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建筑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打破文化上的西方中心主义,抛弃全盘西化的思潮,努力结合本民族本地区建筑文化传统创造新的有各自特色的现代建筑,这是一条困难的道路,然而经过第三世界建筑师的自觉探索,也包括那些尊重各民族文化的西方建筑师的尝试,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已经出现了许多现代化的然而又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优秀建筑作品。 作为亚洲经济起飞最早的国家日本,其建筑师一方面大力吸收西方先进建筑科学技术,同时,又有许多建筑师自觉探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吸收和发扬日本传统建筑
文化的特点,创造日本的现代建筑。世界知名的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于50年代创作的日本香川县厅舍将日本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形象特色融汇入现代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之中,巧妙自然。他设计的东京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是另一个优秀作品,得到国内外好评,是日本现代建筑达到国际水难的一个标志。 中国建筑师长期探索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结合的途径,1929年建成的南京中山陵是中国建筑中现代化与民族化结合的一个起点。从平面规划布局到建筑细节,都表现出中国特色,反映着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新觉醒。195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北京古老的皇城入口天安门前建成新的天安门广场。广场两侧有人民大会堂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两座新型建筑物,它们都没有采用传统的中国大屋顶,然而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广场和两旁的建筑,体现了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特色的成功结合。 印度新德里的巴赫伊教礼拜堂是伊朗出生的建筑师萨帕的作品,萨帕说:“我要设计新的、典雅的、非外来的,令人感到熟和亲切的”建筑形象。在这样的创作思想引导下,他将教堂外形做得如同一朵巨大的白莲花,在印度次大陆,莲花传统上被当作完美无暇的象征,这座教堂恰当地体现了印度人民的美好感情和善良愿望。
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国际机场是一座技术先进规模宏大的先进机场。在设计开始之前,沙特阿拉伯国家就要求这座机场既要是现代化的又要是伊斯兰的。设计者美国HOK建筑设计事务所遵从这种精神,仅一座现代化机场塑造得富有阿拉伯情调,机场中布置着一个有圆形穹顶的清真寺,更使得这个建筑群具有明白无误的民族识别性。
事实表明,建筑的现代化同民族性和地域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克服现代化即西方化的认识偏见之后,各国人民都能创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现代建筑。传统与现代化结合愈来愈成为世界各国大多数建筑师的共识。人们有理由相信,在20世纪最后的年月中,广大第三世界将出现更多更优美的民族化和地域化的现代建筑艺术奇葩。
组群式民居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国建筑艺术网 点击数:80 文章录入:lyen ,
组群式民居是庭院式民居的集合式住宅,以它自己特有的构图模式去组合全族众多的住屋,构成雄浑庞大的民居外貌,多应用在闽西、粤东、赣南的客家人居住地区及福建漳州地区、广东潮汕地区。客家人喜欢建造圆形或方形的大土楼。例如:福建永定古竹乡的承启楼直径达70米,住房呈环状布置,为四层夯土木构架的楼房,外观封闭,无窗或很少开窗,内院有套建的圆形附属房屋,中心为全族人共同的祠堂。内部有水井、粮仓。楼门关闭以后,全
族人不依靠外援可坚持抵抗侵袭很长时间。永定湖雷、坎市、高陂一带尚盛行建造另一种聚居土楼,平面方形,层数由北至南递减,称之为“五凤楼”。广东梅县一带客家人喜欢采用“三堂两横加围屋”式,即中部三进厅堂,两侧为横屋(即纵向房屋),横屋北端接建一圈半圆形的围屋,形成全封闭的大住宅。广东北部南雄、始兴一带的客家人尚喜欢采用一种行列式民居,亦是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式民居。此外,漳州地区尚有单元式土楼,由三间为一套的单元住房组
成。潮汕亦有以“冂”字型小住宅组成的巨大的复合式大宅。
清代建筑技术与艺术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国建筑艺术网 点击数:52 文章录入:lyen ,
清代二百余年间全国官私的建筑总量比任何历史朝代都要多许多,但此时木材的积蓄又日渐稀少,因此迫使建筑业去寻求更多的其他种类建筑材料。如砖瓦的供应量明显增加,一般质量较好的民居大部改用砖材作围护材料,以砖石承重或砖木混合结构形式的建筑较明代增多。地方性材料如各种石材、竹材、苇草、白灰等,在民间建筑中进一步开发利用。装饰材料的供应范围更加扩大,如各类硬木、雕刻用木、铜件、金箔、纸张、纱绸、玉石、蚌壳、油漆、琉璃、瓷器等皆利用来美化建筑物,清中叶以后还引进了玻璃制品。
新的多样性的建筑材料不但使建筑技术有了进步,而且使建筑外貌有了更大的改观。作为传统建筑结构的主体形式的木构架技术亦有许多改进。如柱网更为规格化;元明以来习用的侧脚、生起作法及斗拱构造等逐渐退化或减弱;材分制名存实亡;角部梁架构造通行顺梁、扒梁、抹角梁方法;木构件的修饰向表面性装饰发展等。尤其在拼合梁柱技术、多层楼阁构架、大体量建筑构架、重椽草架及复杂的结顶技术方面,更有突出的成就。
清代大型建筑的内檐构架基本上摆脱了斗拱的束缚,使梁柱直接榫接,形成整体框架,提高了建筑物的刚度。清代建造了一大批楼阁式建筑,就是按照这种新的框架方式,如承德普宁寺大乘阁、北京颐和园佛香阁、雍和宫万福阁等。清代大建筑的梁柱村料多改用帮拼方式,以小木料攒聚成大材料,外周以铁箍加固,表面覆以麻灰油饰,完全不露痕迹。帮拼法不仅节约了巨材,而且为分段施上的多层楼阁创造了条件。 清代在应用地方性材料方而亦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如在福建、广东一带应用夯土或卵石。可砌筑高达四层的居住建筑;西藏工匠凭
借经验,不挂线,不校正水平,可砌筑高峻的毛石墙。此外,浙江天台的石板墙、福建惠安的
石墙和石屋面、贵州镇宁石头寨的石建筑等,皆是就地取材的实例。
清代为加强建筑业的管理,曾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编定并刊行了一部《工程做法》的术书,作为控制官工预算、作法、工料的依据。书中包括有土木瓦石、搭材起重、油画裱糊等十七个专业的内容和二十七种典型建筑的设计实例。该书虽然不尽完善,但对研究清代初期的建筑技术水平而言,是一份相当完备的资料。此外,清代政府还组织编写了多种具体工程的做法则例、做法册、物料价值等有关建筑的书籍作为辅助资料。同时民问匠师亦留传下不少工程做法抄本,所以说清代建筑营造方面的文字资料是历代中最丰富的。同时在政府的工程管理部门中特别设立了样式房及销算房,主管工程设计及核销经费,对提高宫殿官府工程的管理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样式房的雷发达家族及销算房的刘廷瓒等人,皆是清代著名的工师。 清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亦有很大改变。宋元以来,传统建筑造型上所表现出的巨大的出檐、柔和的屋顶曲线、雄大的斗拱、粗壮的柱身、檐柱的生起与侧脚等特色逐渐退化,稳重、严谨的风格日趋消失,即不再追求建筑的结构美和构造美,而更著眼於建筑组合、形体变化及细部装饰等方面的美学形式。例如:北京西郊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承德外八庙等建筑群的组合,都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显示了建筑匠师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灵活而妥善地运用各种建筑体型进行空间组合的能力,也表现出他们高度敏锐的尺度感。清代单体建筑造型已不满足于传统的几间几架简单长方块建筑,而尽量在进退凹凸、平座出檐、屋顶形式、廊房门墙等方面追求变化,创造出更富於艺术表现力的形体。如承德普宁寺大乘阁、北京雍和宫万福阁、拉萨布达拉宫、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大经堂等优秀实例。
清代建筑艺术在装饰艺术方面更为突出,它表现在彩画、小木作、栏杆、内檐装修、雕刻、塑壁等各方面。清代建筑彩画突破了明代旋子彩画的窠臼,官式彩画发展成为三大类:和玺、旋子和苏式彩画。详细分析尚有金龙和玺、龙凤和玺、大点金旋子、小点金旋子、石碾玉、雅伍墨、雄黄玉、金琢黑苏画、金线苏画、黄线苏画、海墁苏画等的区别,分别画在不同建筑的不同部位上。彩画工艺中又结合沥粉、贴金、扫青绿等手法来加强装饰效果,更使建筑外观显得辉煌绮丽、多彩多姿。门窗类型在清代明显加多,而且门窗棂格图案更为繁杂,与明代简单的井字格、柳条格、枕花格、锦纹格不可同日而语。在清代,许多门窗棂格图案已发展为套叠式,即两种图案相叠加,如十字海棠式、八方套六方式、套龟背锦式等。江南地区还喜欢用夔纹式,并由此演化为乱纹式,更进一步变异为粗纹乱纹结合式样。浙江东阳、云南剑川
等木雕技艺发达地区,有些民居门隔扇心全为透雕的木刻制品,花鸟树石跃于门上,完全成为一组画屏。内檐隔断也是装饰的重点,除隔扇门、板壁以外,大量应用罩类以分隔室内空间。仅常见的就有栏杆罩、几腿罩、飞罩、炕罩、圆光罩、八方罩、盘藤罩、花罩等式,此外尚有博古架、太师壁等亦为室内隔断形式。丰富的内檐隔断创造出似隔非隔、空间穿插的内部空间环境。内檐装修中还引用了大量工艺美术品的制造工艺技术,如硬木贴络、景泰蓝、玉石雕刻、贝雕、金银镶嵌、竹篾、丝绸纱绢装裱、金花墙纸等,使室内观赏环境更加美仑美奂。砖、木、石雕在清代建筑中应用亦十分广泛,几乎成为富裕人家表现财力的一种标志。其他装饰手段,如塑壁、灰塑、大理石镶嵌、石膏花饰等亦得到重视。清代建筑装饰艺术充分表现出工匠的巧
思异想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美感。
组群式民居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国建筑艺术网 点击数:81 文章录入:lyen ,
组群式民居是庭院式民居的集合式住宅,以它自己特有的构图模式去组合全族众多的住屋,构成雄浑庞大的民居外貌,多应用在闽西、粤东、赣南的客家人居住地区及福建漳州地区、广东潮汕地区。客家人喜欢建造圆形或方形的大土楼。例如:福建永定古竹乡的承启楼直径达70米,住房呈环状布置,为四层夯土木构架的楼房,外观封闭,无窗或很少开窗,内院有套建的圆形附属房屋,中心为全族人共同的祠堂。内部有水井、粮仓。楼门关闭以后,全族人不依靠外援可坚持抵抗侵袭很长时间。永定湖雷、坎市、高陂一带尚盛行建造另一种聚居土楼,平面方形,层数由北至南递减,称之为“五凤楼”。广东梅县一带客家人喜欢采用“三堂两横加围屋”式,即中部三进厅堂,两侧为横屋(即纵向房屋),横屋北端接建一圈半圆形的围屋,形成全封闭的大住宅。广东北部南雄、始兴一带的客家人尚喜欢采用一种行列式民居,亦是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式民居。此外,漳州地区尚有单元式土楼,由三间为一套的单元住房组成。潮汕亦有以“冂”字型小住宅组成的巨大的复合式大宅。
范文四: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出现“百家争鸣”
2、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各民族经济联系加强,对外交往扩大,由君主专制到思想专制。(亚
洲文化国)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国家分裂、士族政治黑暗、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开发——佛教盛行,建筑、
绘画、石窟
4、隋唐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达和对外开放——兼容并包、全面繁荣
5、宋元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民族融合空前加强,对外交往更
加频繁,我国科技文化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三大发明在此完成外传
6、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闭关锁国,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
巨著。
世界历史总纲
?
?
?
?
?
?
? 世界大事和分期,希腊罗马对应记;奴隶民主与法律,思想源于人主义; 宗教神学愚弄时,全部断送中世纪;航路新开近代期,文艺复兴新世纪; 近代科学哥白尼,启蒙思想创新机;立宪共和是政体,英国始建美独立; 三次革命强科技,蒸汽电气与信息;自由垄断两经济,二九全球现危机; 斯福新政挽消极,推波助澜凯恩斯;战后制度展新意,全球区域有良机; 本质揭开马克思,巴黎十月现代史;国际格局有两极,苏东巨变成多极; 和平发展两主题,世界历史最好记。
世界历史具体分期
? 一、奴隶社会: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法律;人文主义起源。 ? 二、封建社会:(475——1500)宗教神学统治人们的思想,封建割据。
? 三、近代社会:
? (1500—1900)或(1640—1917),
? 一是从全球化考虑; 二是传统观点,
资阶革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 四、现代社会:
? (1900—至今)或(1917—至今) 一是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全球化进一步深
化;二是传统观点,无产阶级革命时期。
世界史特点及知识体系
? 1、上古史——奴隶社会:
? 小国寡民的奴隶制民主政治、罗马法律的不断成熟、思想上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 (主要是必修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必修三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起源)
? 解释:小国寡民的奴隶民主政治决定希腊出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精神;而人文主义的思
想内容,反映当时的政治现状。
2、中古史——封建社会:封建时代诸侯割据,经济上的庄园经济盛行,思想上宗教神学统治时代。
解释:这一阶段历史不用掌握。
2、专题表现:
? (1)政治史(一)——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球范围的确立、发展、演变。俄国十月革命使马克思
主义思想的实践;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事业受挫,说明斯大林
模式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证明国家的制度要立足于国情。
? (必修一: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东剧变)
? (2)政治史(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
机,资产阶级政治家不断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第三产业、新经济等)。(必修二资本主义制度新变化)
? (3)经济史——全球化趋势强化。当今世界经济出现两大趋势———区域化和全球化,资本主
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达国家资本新一轮的扩张。(必修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 (4)国际格局史——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国际格局由原来的两极格局演变为
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
? (必修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的趋势)
? 5)科技史——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战争推动科技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能源、空间技术
为特征,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引起人们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必修三现代科
学技术)
? (6)文化史——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世界观的变化。(必修三二十世纪文学艺术)
四、世界近现代史专题总结
?
? 总论:世界史可以概括为一个世界一个梦想、两个阶段两种思想两大阵营、三个体系、五个专题(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六个国家(英法德美日俄) 1、一个世界一个梦想:世界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2、两大思想体系、两大阵营、两个格局、两个主题:
? (1)两大思想体系—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
? (2)两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 (3)两个世界格局——两极格局和多极化趋势。
? (4)两个主题——和平与发展。
? 3、三股进步潮流、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三大科技、三次尝试、三个体系。
? (1)三大进步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无
产阶级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
? (2)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 (3)三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信
息时代)
? (4)三次尝试——世界一体化的三次尝试,以欧洲为例,一是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二是希特勒
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是欧洲一体化。
? (5)三大体系——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殖民
体系。
一、公元前3世纪前,中西文明自成体系。中国:秦朝统一前;西方:希腊文明没落、罗马帝国。
(一)、西方——海洋文明:古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制是西方文明的精华,也是近代民主与法治的起源;
经济上依靠海洋而形成的工商业经济;思想方面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起源。
(二)、中国——大河文明:政治:血缘政治的形成发展逐步走向官僚政治;经济上,集体经营逐步发展为
个体经济(家庭或生产生活单位);思想上,注重人与自然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三)基础知识:中国—— 1、政治(王位世袭制、分封制、
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 ①农业(早期农业——南稻北粟:传
统农业的出现——铁犁牛耕、小农经济)。
②手工业(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
③商业(周朝工商食官;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封建城市兴起) ④经济政策:土地制度演变、重农抑商政策
3、思想文化:中华文明奠基时期:百家争鸣、科技文艺
世界——
1、政治(古希腊民主政治、古罗马的法律)
2、经济:商品经济
3、思想文化:人文主义起源、代表人物及主张
四)中西文明对比
1、政治文明——政治制度(中国:君主专制形成;西方:公民集体民主制);政治活动(中国:商鞅等变
法;西方:梭伦等改革)
2、经济文明——经济特征(中国:小农经济;西方:工商业经济);经济思想(中国:重农抑商;西方:
重商主义)
3、精神文明——思想潮流(中国:百家争鸣;西方:人文主义);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的科技辉煌;西
方:近代科学教育)
中国儒家思想与古代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
1、相同:注重人与人类社会;视道德为政治的基础
(2)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强调社会等级,压制人的发展;西:强调人人平等,有利于民主政治
成长、人的个性发展
(3)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中国:强调天人合一、忽视探究;西方:对探究充满理性与激情,讲究科学
的思维方法)
二、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3、14世纪的中国
(一)特征
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民族大融合;专制主义王权不断强化,中央权力逐步加强,地方权力逐步削弱,中
国封建制度走向完善。
2、经济:封建经济逐步形成并成为主导,精耕细作农业趋向定型,手工业分工更细,规模更大,商品经
济不断发展,市的变迁和封建城市的发展,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壮大(土地兼并)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
北朝开始,唐朝基本,明清定型)
3、思想: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科学技术为统治者服务,文学艺术随时代变迁而变化。
(二)基础知识: 1、政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①专制主义:秦朝皇帝之都、三公九卿制;汉朝中外朝制;北魏三生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宋朝二府三司
制;元朝中书省。
②中央集权: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2)选官用人制:世卿世禄、军功等爵、察举、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3)监察制度:御史大夫、刺史、通判
(4)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游牧民族的农耕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汉化
2、经济:精耕细作的农业完善成熟
商业:市的变迁(隋唐、宋元)、城市经济发展。
手工业: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
贸易:对外主动贸易,水陆交通发达(海上、陆上丝绸之路) 2、不同(1)对人的关注点不同(中国:强调“社会”的人、西方:强调“个体”的人) )
3、思想文化科技
(1)思想:儒家思想(汉朝、宋明理学)
(2)文化:亚洲文化圈——世界文化圈;不同时期有不同文化主流(文学艺术)
(3)科技:中国科技领先世界(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历法、农学、医学)
三、关注热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
价 2、重农抑商政策、
4、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不同及原因: 春秋战国:受冷落(原因:
汉朝:正统地位(国家的大统一需要思想上的统一) 明清:受挑战(商品经济发
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民族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反对尊孔逆流、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
三、14--18世纪转型的东西文明
(一)特征
1、中华文明的历程——明清文明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封建制度日薄西山,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放松
(2)经济: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农业、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3)思想文化:明末清初产生进步思想潮流,肯定人欲,主张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出现早期的民
主思想,反映商品经济发展
2、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西方文明
(1)政治:民主与专制反复较量,出现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由荷兰、英国、法国、美国确立资本主义制
度
(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早期殖民扩张
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奠定基础
(3)思想文化:商品经济促进市民阶层的出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大思想解放潮流,近
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1)政治: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外交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
(2)经济: ①农耕文明发展到高峰(农业:
专业化、商品化、高产化);②手工业:市镇;③商业:商帮;④传统经济结构出现新的经济模式——资
本主义萌芽(民营手工业中出现手工工场)
(3)思想文化: ①思想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
②早期民主思想家提倡个性解放;③文学上以小说、戏剧为主流、抨击封建专制;④总结上,集大成的古
典科技巨著问世;⑤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开阔视野
2、西方——欧美
(1)政治: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商业资本主义)。尼德兰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双重
性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划时代、宗教色彩),法国大革命(最彻底)。
(2)经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全球史)、早期殖民扩张,资本的原始积累(近代化)(欧洲:
商品生产市场、非洲:黑奴劳动力市场、亚美:原料供应市场)
(3)思想文化:
①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②近代自然科学;
③文学艺术:浪漫主义 3、土地兼并(根源、危害、激化两类矛盾(农民与地主、国家与地主) 不适应战争需要) 秦朝:受打击(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展) 维新时期:出“新意”(减少变法阻力) (二)基础知识: 1、中国——明清
三、关注热点
1、资产阶级代议制(议会制)(间接民主)
(1)产生条件: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阶级: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思想解放潮流,特别是
启蒙运动;政治:欧美资阶革命或改革(夺取政权、制定法律)
(2)途径:改革、革命、王朝战争
(3)形式:设立议会 ,制定宪法,实行选举,产生政党制度,国家权力得以平衡与制约
(5)政体形式: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6)实质:资产阶级的民主
(7)特征:间接民主,权力分立与制衡,政党政治
(8)作用:巩固资阶统治,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类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
级利益。
2、社会转型期:中衰西盛的原因
(1)中国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经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思想:文化专制,重人文、轻自然,钳制人们的思想
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教育:八股取士、培养封建官吏
(2)西方
政治:王权受限于胶圈,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相对较弱
政策:重商主义盛行 教育:培养人的个性解放
3、中国古代科技发达、近代落后的原因
(1)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中央集
权,政府重视,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教育和科学制度比较完善,中国劳动人民辛勤创造
(2)中国科技近代落后的原因 自然经济的分散性,狭隘性,封闭
性,统治者“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文化专制,禁锢知识分子思想,中国古代重人文,轻自然地传统,中
国古代教育培养官吏的目的
4、西方领先的原因
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解放思想,产生自然科学,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古希腊人重视自然,研究自
然地传统,工业革命的推动
「附」历史学科标签语言例举
短语词组
继承、批判、创新
近代化(或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制度化;全球化、多极化
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精耕细作;关注民生;制度变革;多元并存;社会转型
可持续发展;区域性分工、区域性市场;从本国国情出发;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 历史主观题常用的经典学科语言:
? 1. 民族问题或者中央与地方关系(政治经济思想角度)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或基础);
?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团结;
? 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 (4)理论基础:启蒙运动的思想理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人民主权) 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 思想:三大思想解放潮流
? 有利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认同感,归属感;
? 有利于该地区封建化(仅限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
? 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开发);
?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政治民主方面(选官,社会制度调整等)
? 顺应了某某时代的需要(商品经济,工业化),是历史的进步
? 有利于推动本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或推动政治民主化发展进程;
? 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发展
? 有利于壮大某某阶层的力量或提高某某阶层的政治地位
? 有利于社会经济(农业,商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
? 某某体制改革或者调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走适合本国国情道路。
?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等
思想文化方面(文化,教育,科技等)
? 顺应了某某时代的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一,商品经济,工业化),是历史的进步; ? 冲击传统思想,有利于社会思想解放;
? 有利于某某思想在社会得到广泛传播;
? 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或有利于新式人才观发展
? 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 有利于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比如西学东渐)
? 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 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有利于社会转型;有利于近代化
范文五: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 创始阶段
这一时代包括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整个奴隶社会的夏、商、周。
以定居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萌生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及干栏式建筑。
前秦的建筑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商代早期宫殿遗址。商代末年,商纣王大兴土木:"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这一历史记载也已为现代考古发掘所证实。
周朝的建筑较之殷商更为发达,尤其技术进步很大,开始用瓦盖屋顶。此时建筑以版筑法为主,其屋顶如翼,木柱架构,庭院平整,已具一定法则。在陕西歧山凤稚村发现了西周早期宫殿遗址,在扶风召陈村有西周中晚期的建筑遗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人类从穴居到发明三尺高的茅屋再到建筑高大宫室,从原始本能的遮风避雨到崇尚、表现高大雄伟的壮美之感,艺术的进步也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图一:
二、 成型阶段
这一阶段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从春秋直到南北朝。其中春秋、战国是这一阶段的序曲;秦、汉是主题,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三国、两晋是第一高峰的余脉;南北朝是下一阶段,即成熟阶段的序曲。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经定型。在构造上,穿斗架、叠梁式构架、高台建筑、重楼建筑和干栏式建筑等相继确立了自身体系,并成了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在类型上,城市的格局、宫殿建筑和礼制建筑的形制、佛塔、石窟寺、住宅、门阙、望楼等都已齐备。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皆大兴土木,"高台榭,美宫室。"今天,我们仍可在燕赵古都30多所高大的台址上窥见当时宫殿建筑之一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了中国建筑史上首次规模宏大的工程,这便是上林苑、阿房宫。此外,又派蒙恬率领30万人"筑长城,固地形,用制险塞。"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秦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在中国建筑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气派。中国建筑从一开始就追求一种宏伟的壮美。
汉代建筑规模更大,到汉武帝之时更是大兴宫殿、广辟苑囿,较著名的建筑工程有长乐宫、未央宫等。汉宫殿突出雄伟、威严的气势,后苑和附属建筑却又表现出雅致、玲珑的柔和之美,这与秦相比显然又有了很大的艺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给中国建筑艺术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寺庙建筑大盛,难怪唐代诗人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值得一提的是,北朝不仅寺庙建筑众多而且依山开凿石窟,造佛像刻佛经,今天我们仍可见的云冈、龙门石窟都是中国及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
图二:
三、 成熟阶段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达到顶峰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各民族间建筑第二次大融合的年代。这一历史阶段有较多的建筑遗存,并开始有了总结性著述。
这一历史阶段又可分为前、后半期。前半期包括隋、唐两个朝代,后半期包括五代、宋、辽金各朝。隋唐建筑气势雄伟、粗犷简洁、色彩朴实;而以两宋为代表的建筑风格趋于精巧华丽,纤缛繁复、色彩"绚丽如织绣"。
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成就表现在建筑类型更为完善,规模极其恢宏;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广泛使用图样和模型;建筑师从知识分子和工匠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职业;建筑技术上又有新发展并趋于成熟--组合梁柱的运用,材分模数制的确立,铺作层的形成。此外,这一期还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伟大建筑。
隋唐建筑的主要成就在皇宫建筑方面。隋唐兴建的长安城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城市,唐代增建的大明宫,特别是其中的含元殿,气势恢宏而高大雄壮,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时代精神。此外,隋唐时期还兴建了一系列宗教建筑,以佛塔为主,如玄奘塔、香积寺塔、大雁塔等。
北宋将汴京外城东北部扩展了一些,并仿洛阳宫殿的制度修了大内宫殿。南宋偏安江南,在临安多建游幸苑囿。
图三:
四、 程式化阶段
这一阶段指元、明、清(1840年前)。我们所谓此时建筑步入衰微,是指其体系的凝固化和不适应性,并非建筑技术上的后退。
这一历史阶段里重要的建筑活动和变革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兴建,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帝都建设的总结与终结;木构造技术的变革--拼合梁柱的大量使用、斗拱作用的衰退、模数制的进一步完成促使设计标准化、定型化以及砖石建筑的普及;施工机构的双轨制及设计工作的专业化;个体建筑形制的凝固,总体设计的发达。
这一时期建筑遗存十分丰富,重要的有明、清北京城、故宫和一些大型的皇家园林、众多的私家园林及许多著名的寺观建
五、 解体阶段
从清代1840年至1911年,此时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大量外国文化、建筑、技术涌入,被动的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时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沉重的帷幕。这股外来势力动摇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也动摇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根基。在强大的外来冲击、挑战下,固有的体系显得很不适应而开始解体。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国古代思想演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