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关于行路难的理解性默写
关于行路难的理解性默写
;
1、《行路难》中写饯别的饭食价值不菲而作者心中烦闷难以下咽的句子是: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5、《行路难》中表明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的句子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行路难》表达作者自信乐观精神和坚定的信心和勇气的名句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行路难》诗中借用典故希望得到重用的诗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8、《行路难》诗中强烈的对比衬托诗人内心悲苦的诗句是: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9、《行路难》诗中比喻诗人仕途受阻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10、《行路难》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诗正面写行路难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失意与无奈。
11、《行路难》可反映李白诗浪漫主义特点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句子,或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是最能表现诗人李白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也是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最强音。
12、《行路难》写洒宴时诗人内心苦闷抑郁、感情激荡变化的情绪的句子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范文二:[李白行路难赏析]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李白《行路难》中“
[李白行路难赏析]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
析李白《行路难》中“
篇一 : 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李白《行路难》中“
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考点:
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
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忧国::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咏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
这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鹊桥仙》等等。
2、讽刺诗:
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题临安邸》、《醉太平》等等。
3、哲理诗: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也应注意。
4、送别诗:
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二首》等。
5、记行诗:
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
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
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
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
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鉴赏技巧: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1、意象的色彩。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
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
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
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
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2、修辞手法: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比喻——更形象生动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
反问——强调
夸张——强调和突出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
巧用典故:
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正衬
对比——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古诗词鉴赏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
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篇二 : 李白《行路难》赏析
行路难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年李白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于是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他饯行。而面对金樽美酒、玉盘珍馐,却只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才学识见如李白,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进馋而“赐金放还”从此险山恶水,天各一方。
未来的生活中,闲来垂钓,宛如昔日垂钓而受周文王之聘,助文王打下江山的姜尚,而历史上又有的这样一个典故: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起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有了对未来的新的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最后,出于诗人本身积极入世的愿望和毅力、决心,他吟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属短篇。但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赏析二:
《行路难》是《乐府》集杂曲,本为汉代歌谣,内容倍言世路难及离别伤悲之意。
《行路难》共三首,比较集中表现了李白的悲愤与苦闷,表现了他的追求与幻灭,代表了他浪漫主义的特点。《行路难》其一可以代表李白诗歌的中心主题。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诗人入长安而不断遭到权贵排挤谗谄的时候。诗中虽因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仍未失去进取的信心,全诗的思路紧紧围绕主观和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迅速展开,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第二首中说:“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后一句用汉代贾谊遭受元老贵臣忌恨排挤的典故,意思很明白。诗人在得到玄宗征召时,曾作诗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蓬蒿人”指居处于草野间的人。诗人如此兴奋,是因为他以为从此可以由布衣而卿相,走上实现政治抱负的道路。他怀着一腔热望来到长安,看到的是贤愚不分的现实:“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燕雀做巢于梧桐之上,鸾凤却栖止于草丛之中。遭遇的则是不断射来的明枪暗剑:“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简直无法再在长安驻足,只好“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了。这不能不使诗人心中充满愤懑之情。
其一诗共十四句可分为三段,每一段的前一部分都侧重写客观现实,后一部分侧重写自己的主观感情,表现对理想的追求。本诗是一首抒情之作,主要通过意象组合,构成可感的诗歌形象予以表达。揭示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理解诗歌主旨的基本途径。
前四句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描绘抒情主人公面对美酒佳肴投箸茫然的情景,是一种感情的宣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金樽”指华贵的酒杯。“斗十千”是一斗值十千钱的好酒。“羞”同“馐”。“珍馐”指珍贵的菜肴。面对美酒佳肴,却无心下筷,拔剑四顾,心绪茫然。这几句写朋友们为李白送行的现实,让人感觉似乎是—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的“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诗人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他食不下咽,表现了他的悲愤心情,丰盛的酒宴消解不了因为在朝廷得不到重用,实现不了抱负失意的苦闷。四句诗表露出来的激愤感情,大有洪水破堤之势。由于诗人的感情是通过对诗人行为表现的描写反映出来,不仅使人感受到诗人的情绪,还能看到他被苦闷煎熬的神态,大大加强了诗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整个诗句都是用夸张强调的笔墨。前两句特别渲染了酒宴的美盛:器皿是华贵的,金制的杯,玉制的盘,酒是珍美的,斗酒十千,盘菜万钱。如此美酒佳肴,却不能下咽,这使人从反面起兴,以此烘托诗人内心若有所失的茫然,亦见出愁愤之深。
第三句写不能食,重叠两个动作,“停杯”、“投箸”,属细节描写
第四句写激动之情,排比三种情态,“拔剑”、“四顾”、“心茫然”,都是用浓墨重笔,勾勒得异常醒目,给人印象强烈。
这四句显然受到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诗句的影响,但已带有唐人诗的流宕风华。诗从愤懑情绪发端,倾泻而出,很有气势。
诗人的愁苦从何而来呢,接着的两句写情绪产生的根源,落到行路难本题。
中间的四句是诗的第二段,釆用比兴象征方法,运用多种意象,形象传达出失望与希望的内心矛盾。开头是用现实中的险山恶水,暗示当时自己处境的艰难和政治道路的坎坷。第一段四句是白描笔法,这两句则转用比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正面写行路难,生动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处境,想要渡过黄河可寒冰堵塞了河流,想要登上太行山,大雪却封住了道路。此时,李白正打算东游梁、鲁,不料途中却遭遇黄河、太行之险。这两句用来比喻世路艰难、举步皆蹶的情况,贴切而明透。鲍照《舞鹤赋》说:“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李白这两句用词同鲍句相近,但鲍句只是写景,李白则用为比兴,含意便大不同。诗的表面意是欲渡黄河而坚冰塞川,将登太行而大雪封山。而诗人的真正用意,却是借山川的阻碍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这样广袤的世界上竟没有自己的—条出路,诗人瞻望前程,怎么能不四顾茫然呢,
那诗人就此止步了吗,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拔剑四顾”依然是不甘消沉。由于现实的险阻,他试图过“垂钓”、“乘舟”的游闲隐居生活,但下不了决心。“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更是—种继续追求的表现。从字面上看“垂钓”、“乘舟”是一种途穷归隐、游闲自得的生活,实际上这两句是暗用两个典故,表现诗人内心的追求。一是姜太公吕尚遇到周文王时曾经在溪边钓鱼,后得遇文王被征为师,又帮周武王取得了天下。另—个典故是伊尹受命商汤之前,原
不过是个耕田的,曾梦见自己乘船从太阳边穿过,后果然受到商汤的赏识,并帮汤取得了天下。自己虽遭压抑冷落仍然心存希冀。李白在心境茫然之中,仍然依吕尚、伊尹自比。梦寐以求的是像他们那样受命于贤明君主,作一番大事业。这两位开始并不顺利,但最终成了大有作为的历史人物,这给了李白以信心,也使他万分不平。为什么自己就没有这样的幸运,自己的出路在哪里,用此典故显示出诗人仍然不能忘记现实,他还是盼望能找到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遇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这段中,李白的希望与失望,抑郁与追求急剧交替变化。
正是这种现实与希望在内心中的激烈冲突,使诗人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呼喊,诗进入第三段。先以“行路难,多歧路”把情绪由憧憬拉回现实,准确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欲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歧路”就是岔路口。可东可西,可南可北。“在”犹如说止处,这里引申有往意。诗句节奏短促跳跃,他仿佛走到一个歧路上,找不到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他徘徊、彷徨,在人生道路上不知所从,这和上面的“拔剑四顾心茫然”是前呼后应的。可以看作是四顾茫然、急切不安的心里状态下的内心独白,形象地传达出诗人进退两难,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这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千百年来激发了无数命运坎坷、壮志难酬之士的强烈共鸣。它真实地传达出苦闷彷徨的心境和激越的感情。世路维艰,岔路口就在面前,向哪里走呢? 我们认为倔犟而又自信的李白,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诗人并没有由
徘徊而颓唐,由苦闷而消沉,而是展望前程,放声唱出了充满信心的响亮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是用南朝宗悫的典故。宗悫曾对他的叔父表示志向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志在四方,建树功业。由于他矢志不渝,奋勇自励,终成大器。文帝时,为振武将军。后随武陵王刘骏,屡建战功,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大明三年,参加平定竟陵王刘诞之乱。废帝即位,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死后,赠征西将军,谥曰肃侯。李白困顿之时,化用宗悫语以明志,充分表明他的乐观与自信。“云帆”指高帆。“济”是渡越。“沧海”即大海。终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张高帆直越大海。诗语的高亢昂扬,气势的豪迈直前,充分显示出诗人的自信和力量。他把思路推上了豁然开朗的境界,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并未因世路的艰难而放弃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他仍然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会实现的。
整首诗思维是跳跃的,思想是矛盾的,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可以说是一股感情奔泻的激流,随着复杂矛盾的感情的推移,自然地形成诗的起伏波澜。愤懑的激动,苦闷的彷徨,昂扬的乐观,交替而出,转折振荡,撼人心魂,表现了诗人歌行体诗的特色。全诗三段,每段的前半部分,或实写,或比兴,侧重于客观的描写;后两句或直言,或用典,都侧重于表现主观理想,对现实与理想的交替穿插描写,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冲突,通过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现实对诗人理想抱负的阻碍,反映出诗人由此而引起的内心苦闷、郁愤和不平,这里有愤激,有茫然,有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
一起,构成该诗在情感上的变化跳跃。同时,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倔犟、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求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首诗就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写出了诗人的追求与幻灭,表现了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梁启超曾说:“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人生遭遇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逆境面前畏葸不前。豪言壮语,固然动人;然而无力面对人生险途的理想却无疑是虚幻的。本诗以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为基调,以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为线索,在揭示抒情主人公复杂心路历程的过程中、展示诗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令人感到真切、动人。诗中,面对美酒佳肴时的茫然,“冰塞川”、“雪满山”所象征的仕途艰难,以及“行路难,多歧路”的残酷现实,既是阻挠诗人理想实现的障碍,同时也是考验诗人斗志与信心的试金石。诗人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正是他冲破重重矛盾和障碍之时,也正是他征服自己,走向未来和希望的开始。
该诗运用比兴手法,象征意义深远;运用历史典故,含义深广,很好、很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行路难》第二首,着重表现现实的黑暗,“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句,这是多么悲愤的呐喊~结尾的“行路难,归去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行路难》第三首,则更多地表现了消极颓唐,及早隐退的情绪。
这三首《行路难》,充分地表现了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挣扎着的李白的悲愤与苦闷,代表了他浪漫主义的特点。其一最具代表性。
除此以外,李白的浪漫主义还表现一种反权贵、轻王侯、傲岸不屈的性格。他对腐朽的上层的蔑视、抨击和反抗,是他诗歌民主性精华的集中表现。
阅读李白的诗歌,应抓住一个中心主题、主调,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断地从他的诗中流露出来。
赏析三:
1. 主旨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抒写了诗人人生道路上的迷茫、苦闷的心态及对人生理想追求的精神,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2. 结构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樽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
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就整体而言,这首诗起伏跌宕,曲径通幽。前四句写面对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闷心情。五六两句揭示自己虽然竭尽全力寻找出路,但阻碍重重,好像到处被冰雪隔绝。七八两句引用典故,表示自己仍期望能像吕尚、伊尹那样受到君王的重用。接下来四个短句,抒发了自己在寻求人生道路上的迷惘而急切的心情。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全诗感情跌荡起伏,感人至深。篇四 : 李白《行路难》赏析
赏析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年李白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于是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他饯行。而面对金樽美酒、玉盘珍馐,却只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才学识见如李白,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进馋而“赐金放还”从此险山恶水,天各一方。
未来的生活中,闲来垂钓,宛如昔日垂钓而受周文王之聘,助文王打下江山的姜尚,而历史上又有的这样一个典故: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起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有了对未来的新的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最后,出于诗人本身积极入世的愿望和毅力、决心,他吟出了这样的千古名
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属短篇。但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赏析二:
《行路难》是《乐府》集杂曲,本为汉代歌谣,内容倍言世路难及离别伤悲之意。
《行路难》共三首,比较集中表现了李白的悲愤与苦闷,表现了他的追求与幻灭,代表了他浪漫主义的特点。《行路难》其一可以代表李白诗歌的中心主题。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诗人入长安而不断遭到权贵排挤谗谄的时候。诗中虽因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仍未失去进取的信心,全诗的思路紧紧围绕主观和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迅速展开,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第二首中说:“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后一句用汉代贾谊遭受元老贵臣忌恨排挤的典故,意思很明白。诗人在得到玄宗征召时,曾作诗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蓬蒿人”指居处于草野间的人。诗人如此兴奋,是因为他以为从此可以由布衣而卿相,走上实现政治抱负的道路。他怀着一腔热望来到长安,看到的是贤愚不分的现实:“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燕雀做巢于梧桐之上,鸾凤却栖止于草丛之中。遭遇的则是不断射来的明枪暗剑:“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简直无法再在长安驻足,只好“且复归
去来,剑歌行路难”了。这不能不使诗人心中充满愤懑之情。
其一诗共十四句可分为三段,每一段的前一部分都侧重写客观现实,后一部分侧重写自己的主观感情,表现对理想的追求。本诗是一首抒情之作,主要通过意象组合,构成可感的诗歌形象予以表达。揭示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理解诗歌主旨的基本途径。
前四句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描绘抒情主人公面对美酒佳肴投箸茫然的情景,是一种感情的宣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金樽”指华贵的酒杯。“斗十千”是一斗值十千钱的好酒。“羞”同“馐”。“珍馐”指珍贵的菜肴。面对美酒佳肴,却无心下筷,拔剑四顾,心绪茫然。这几句写朋友们为李白送行的现实,让人感觉似乎是—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的“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诗人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他食不下咽,表现了他的悲愤心情,丰盛的酒宴消解不了因为在朝廷得不到重用,实现不了抱负失意的苦闷。四句诗表露出来的激愤感情,大有洪水破堤之势。由于诗人的感情是通过对诗人行为表现的描写反映出来,不仅使人感受到诗人的情绪,还能看到他被苦闷煎熬的神态,大大加强了诗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整个诗句都是用夸张强调的笔墨。前两句特别渲染了酒宴的美盛:器皿是华贵的,金制的杯,玉制的盘,酒是珍美的,斗酒十千,盘菜万钱。如此美酒佳肴,却不能下咽,这使人从反面起兴,以此烘托诗人内心若有所失的茫然,亦见出愁愤之深。
第三句写不能食,重叠两个动作,“停杯”、“投箸”,属细节描写
第四句写激动之情,排比三种情态,“拔剑”、“四顾”、“心茫然”,都是用浓墨重笔,勾勒得异常醒目,给人印象强烈。
这四句显然受到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诗句的影响,但已带有唐人诗的流宕风华。诗从愤懑情绪发端,倾泻而出,很有气势。
诗人的愁苦从何而来呢,接着的两句写情绪产生的根源,落到行路难本题。
中间的四句是诗的第二段,釆用比兴象征方法,运用多种意象,形象传达出失望与希望的内心矛盾。开头是用现实中的险山恶水,暗示当时自己处境的艰难和政治道路的坎坷。第一段四句是白描笔法,这两句则转用比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正面写行路难,生动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处境,想要渡过黄河可寒冰堵塞了河流,想要登上太行山,大雪却封住了道路。此时,李白正打算东游梁、鲁,不料途中却遭遇黄河、太行之险。这两句用来比喻世路艰难、举步皆蹶的情况,贴切而明透。鲍照《舞鹤赋》说:“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李白这两句用词同鲍句相近,但鲍句只是写景,李白则用为比兴,含意便大不同。诗的表面意是欲渡黄河而坚冰塞川,将登太行而大雪封山。而诗人的真正用意,却是借山川的阻碍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这样广袤的世界上竟没有自己的—条出路,诗人瞻望前程,怎么能不四顾茫然呢,
那诗人就此止步了吗,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拔剑四顾”依然是不甘消沉。由于现实的险阻,他试图过“垂钓”、“乘舟”的游闲隐
居生活,但下不了决心。“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更是—种继续追求的表现。从字面上看“垂钓”、“乘舟”是一种途穷归隐、游闲自得的生活,实际上这两句是暗用两个典故,表现诗人内心的追求。一是姜太公吕尚遇到周文王时曾经在溪边钓鱼,后得遇文王被征为师,又帮周武王取得了天下。另—个典故是伊尹受命商汤之前,原不过是个耕田的,曾梦见自己乘船从太阳边穿过,后果然受到商汤的赏识,并帮汤取得了天下。自己虽遭压抑冷落仍然心存希冀。李白在心境茫然之中,仍然依吕尚、伊尹自比。梦寐以求的是像他们那样受命于贤明君主,作一番大事业。这两位开始并不顺利,但最终成了大有作为的历史人物,这给了李白以信心,也使他万分不平。为什么自己就没有这样的幸运,自己的出路在哪里,用此典故显示出诗人仍然不能忘记现实,他还是盼望能找到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遇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这段中,李白的希望与失望,抑郁与追求急剧交替变化。
正是这种现实与希望在内心中的激烈冲突,使诗人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呼喊,诗进入第三段。先以“行路难,多歧路”把情绪由憧憬拉回现实,准确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欲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歧路”就是岔路口。可东可西,可南可北。“在”犹如说止处,这里引申有往意。诗句节奏短促跳跃,他仿佛走到一个歧路上,找不到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他徘徊、彷徨,在人生道路上不知所从,这和上面的“拔剑四顾心茫然”是前呼后应的。可以看作是四顾茫然、急切不安的心里状态下的
内心独白,形象地传达出诗人进退两难,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这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千百年来激发了无数命运坎坷、壮志难酬之士的强烈共鸣。它真实地传达出苦闷彷徨的心境和激越的感情。世路维艰,岔路口就在面前,向哪里走呢? 我们认为倔犟而又自信的李白,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诗人并没有由徘徊而颓唐,由苦闷而消沉,而是展望前程,放声唱出了充满信心的响亮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是用南朝宗悫的典故。宗悫曾对他的叔父表示志向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志在四方,建树功业。由于他矢志不渝,奋勇自励,终成大器。文帝时,为振武将军。后随武陵王刘骏,屡建战功,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大明三年,参加平定竟陵王刘诞之乱。废帝即位,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死后,赠征西将军,谥曰肃侯。李白困顿之时,化用宗悫语以明志,充分表明他的乐观与自信。“云帆”指高帆。“济”是渡越。“沧海”即大海。终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张高帆直越大海。诗语的高亢昂扬,气势的豪迈直前,充分显示出诗人的自信和力量。他把思路推上了豁然开朗的境界,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并未因世路的艰难而放弃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他仍然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会实现的。
整首诗思维是跳跃的,思想是矛盾的,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可以说是一股感情奔泻的激流,随着复杂矛盾的感情的推移,自然地形成诗的起伏波澜。愤懑的激动,苦闷的彷徨,昂扬的乐观,交替而出,转折振荡,撼人心魂,表现了诗人歌行体诗的特色。全诗三段,每段的
前半部分,或实写,或比兴,侧重于客观的描写;后两句或直言,或用典,都侧重于表现主观理想,对现实与理想的交替穿插描写,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冲突,通过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现实对诗人理想抱负的阻碍,反映出诗人由此而引起的内心苦闷、郁愤和不平,这里有愤激,有茫然,有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该诗在情感上的变化跳跃。同时,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倔犟、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求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首诗就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写出了诗人的追求与幻灭,表现了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梁启超曾说:“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人生遭遇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逆境面前畏葸不前。豪言壮语,固然动人;然而无力面对人生险途的理想却无疑是虚幻的。本诗以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为基调,以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为线索,在揭示抒情主人公复杂心路历程的过程中、展示诗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令人感到真切、动人。诗中,面对美酒佳肴时的茫然,“冰塞川”、“雪满山”所象征的仕途艰难,以及“行路难,多歧路”的残酷现实,既是阻挠诗人理想实现的障碍,同时也是考验诗人斗志与信心的试金石。诗人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正是他冲破重重矛盾和障碍之时,也正是他征服自己,走向未来和希望的开始。
该诗运用比兴手法,象征意义深远;运用历史典故,含义深广,很
好、很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行路难》第二首,着重表现现实的黑暗,“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句,这是多么悲愤的呐喊~结尾的“行路难,归去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行路难》第三首,则更多地表现了消极颓唐,及早隐退的情绪。
这三首《行路难》,充分地表现了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挣扎着的李白的悲愤与苦闷,代表了他浪漫主义的特点。其一最具代表性。
除此以外,李白的浪漫主义还表现一种反权贵、轻王侯、傲岸不屈的性格。他对腐朽的上层的蔑视、抨击和反抗,是他诗歌民主性精华的集中表现。
阅读李白的诗歌,应抓住一个中心主题、主调,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断地从他的诗中流露出来。
赏析三:
1. 主旨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抒写了诗人人生道路上的迷茫、苦闷的心态及对人生理想追求的精神,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2. 结构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樽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就整体而言,这首诗起伏跌宕,曲径通幽。前四句写面对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闷心情。五六两句揭示自己虽然竭尽全力寻找出路,但阻碍重重,好像到处被冰雪隔绝。七八两句引用典故,表示自己仍期望能像吕尚、伊尹那样受到君王的重用。接下来四个短句,抒发了自己在寻求人生道路上的迷惘而急切的心情。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决心
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全诗感情跌荡起伏,感人
至深。
范文三:登高 拟行路难其四 蜀相默写
《登高》 《拟行路难四》 《 蜀相》默写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
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
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
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__。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亦有命,_____________________?
酌酒以自宽,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_________________。
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
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______。(频烦 一作:频频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
)
登高 杜甫
___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 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_________________,各自东西南北流。 _________________,安能行叹复坐愁? _________________,举杯断绝歌路难。 _________________?吞声踯躅不敢言。
蜀相 杜甫
_________________,锦官城外柏森森。 ____________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 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___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
范文四:行路难,行路难,
第三册 第一单元 【单元目标要求】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领悟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 2运用联想与想象初步理解诗歌意象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激发读诗的兴趣 3品味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和特色领悟诗歌的意境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所选13首诗歌都是有特点有代表性的名作。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学习这首诗要注意理解词中描绘的意象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再别康桥》用语言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的秀丽风光用寻常意象创造了一种空灵、飘逸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深情。 《死水》用反语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更丑。要掌握这首新格律诗的形式美以及诗歌的象征意义。 《我热爱这土地》表现了“我”对这片土地执著而深沉的爱。阅读时注意诗歌由比而赋的抒情手法。 《赞美》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国农民的牺牲精神。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铺排富有特征的意象从多个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表达了一代青年献身祖国的热望。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了秋天的自然之美又赞颂了创造的永恒。 《山民》借一个山民的口吻叙述一个寓言故事意味隽永表现了人类不断地追求、探索的历程。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质朴晓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 《致大海》以大海为自由精神的象征借赞美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孤独的收割人》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年轻姑娘边收割边歌唱的情景在普通人身上挖掘独特的美创造了一种既清晰又迷离的意境。 《我愿意是急流》以寓意深刻的意象塑造了一个顽强、坚韧、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我”的形象。苦涩的感情中蕴含着悲壮的美。 1沁园春??长沙 【本课课文导读】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州写下了这首词。 了解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沁园春??长沙》在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则紧承上阙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全词情景交融、气势宏伟表现了词人伟大的人格、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双基知识导学】 1字词解释 1《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词牌是词的格式。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及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不同。《长沙》是词题即本词的标题。 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诗词的句法受格律的制约可以在语序上进行变动、省略的调整以增强美的韵律和情趣。本句的正常意思应为寒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 3碧透碧绿清澈见底。 4争流争相行驶。 5携来百侣曾游曾经和众多的革命战友聚会游览。 6恰同学少年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恰正当正值。 7挥斥方遒挥斥激情奔放。方正当。遒强劲有力。 8飞舟飞速行驶的船。 2结构层次 3文章内容要点 上阕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接着用一“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
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面对着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于是诗人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枯荣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提出设问。 下阕首句过片从上阕的独往故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快。上下阕的衔接不刻板直露而且十分紧密自然。接着用一“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通过回忆当年在这里游泳的动人情景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实际上这末句又是对上阕提问的艺术性的巧妙回答。 4鉴赏要点分析 1以乐景写哀情 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浓艳鲜明的色彩动静结合的事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但是作者的感情却是惆怅、深沉的。作者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越写山河的壮美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就在这种不一致中表现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深沉的思绪展示诗人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和思考革命形势的感受突出了诗人强烈的革命情怀。 2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词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比。 3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 在词中“立”“看”“怅”“问”“忆”“记”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他们的内在联系是通过“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出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最后通过忆、记等词回忆起曾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典型例题分析】 例1选出炼字最恰当的一组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____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____长空鱼____浅底万类霜天____自由。 A霜飞游争 B染击翔竞 C赤翔穿比 D辉飞潜显 分析 古典诗词讲究炼字。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沁园春??长沙》是运用古词的体式来写现代生活的用词十分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一个“染”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自然的力量“击”“翔”两字也写出了雄鹰矫健有力地搏击长空的英姿和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无碍的状态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该题选B项。 例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句的正确语序是怎样的。 分析 诗词中由于受格律的制约而会改变句法的语序或省略部分词语这样虽然暂时破坏了一般的语法规律却增强了能够说得出的美的韵律和难以说出的美的情趣。理解诗词的特殊句法和词语应发挥想象来补充意境。本句正确语序的大意应为在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着思绪翻滚心潮澎湃。 例3 本词的下阕是如何来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 分析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本词的下阕从精神面貌、活动和志趣方面来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借助这一组意象表现了诗人和他的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例4 下阕首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本词的上下阕是如何衔接统一的 分析 一般地分上下两阕的词其下阕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阕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重视过片既不能明粘又不能完全脱离上阕。名家名词的过片都处理得相当恰当到位本词也不例外。
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起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既不明粘又能意连过渡自然衔接巧妙。另外下阕结句的设问是对上阕末句“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上下两阕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例5 分析词中意象理解作者是如何处理情和景的关系的 分析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本词上阕虽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予了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是对革命和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绚丽多姿的秋景更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融入的是词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融入了词人对国家命运、革命形势的深沉思考与关注。词的下阕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抒发的以下天为己任的豪情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是本词的特点。 【双基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组 A怅失意廖廓 指点点明江山 B岁月稠多 中流击水游泳 C浪遏阻止 飞舟峥嵘不平凡岁月 D方遒强劲有力 激扬文字文章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3对下面词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三句的意思是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苍茫大地”由于看不到“主沉浮”的真正力量而无限惆怅。 B这三句通过提出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家的深沉思虑。 C这三句通过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由对自然界的探索引申过渡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表现了诗人社会家的本色。 D这三句是全词的枢纽与内容转变的关键既总结了上阕又引出下阕内容使全词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4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这幅图有近景、远景有动景、静景。请写出有关句子。 近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的下阕写同学少年表现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活动志趣的句子分别是 精神面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志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本词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B面对万山的美景诗人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丽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激扬文字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军阀如粪土。 C上阕的“看”字总领七句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而“怅”“问”两字则暗写出国内反动派飞扬跋扈、广大人民灾难沉重。 D“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方面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折浪的宏伟图画同时也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代青年的凌云壮志。 二阅读理解 ?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沁园春??雪 **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写波滔滚滚的黄河雪后再也见不到它的浪涛了。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用虚写把人引到另一个境界去。 C“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是指弯腰行礼屈身侍奉。 D“只识弯弓射大雕”句中“只识”二字传神地写出古代英雄人物只
仗武力慑服不重文治的特点。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上阕雪景的描写选择长城、黄河、山峦、高原这些意象想象丰富美丽气象雄浑。 B下阕由眼前可爱的风光壮美的山河引出一个个英雄人物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C词题为咏雪主旨却在对封建英雄人物的批判最后归结到革命英雄人物的宏图与使命。 D综观全词记叙与议论结合想象与夸张并用情感与景物相生心胸旷阔气魄宏大。 3试分析比较《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在意境上的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的《虞美人??枕上》一词选出解说不当的一项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无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本词作于1921年。“离人”指作者的夫人**。 A上阕的“愁”既有夫妻离别的相思之愁更有对革命前途的忧虑。 B“数寒星”三字有奇趣透出作者寂寞、孤独的处境和情怀。 C下阕末两句作者触景生情愁绪倍添月圆思团圆月残伤别离乃是人之常情。 D这首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的感情世界。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爱情生活、离愁别绪。 ? 阅读下一首诗完成诗后问题。 长征 1935年10月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不怕”“只等闲”等词显示出红军的无畏的英雄气概表现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首联总括一句点明题旨统领全篇。接着颔联、颈联、尾联便依长征实际顺序而叙再现现实的真实却又充满了艺术的激情。 C全诗举重若轻把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和牺牲写得轻松欢快表现出极其潇洒的浪漫风格。 D本诗诗中有画全诗就是由一幅幅行军图构成的历史画卷。既写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又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 【习题答案提示】 一基础知识 1A2C3B4近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鱼翔浅底远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动景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静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5精神风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活动志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6D 二阅读理解 1C2D3《长沙》写南方浙江秋景图《雪》描绘北国冰雪图总写北国风光的特点境界更开阔《长沙》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雪》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念气势更宏大。4A5D 2中国现代诗四首 【本课课文导读】 中国现代诗是指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的新诗。它以白话为武器突破古典格律诗词的约束形成的自由新诗体。 《再别康桥》构思精巧别致不落俗套。诗人选择独具特色的意象以“云彩”“金柳”“青草”“星辉”等自然物为告别对象跳出人与人之间寒暄叮咛的临别俗套营造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恋情创造了一种空灵、飘逸的意境。同时也形成了诗人清新飘逸的创作风格。 《死水》运用象征手法以“死水”这个意象来象征完全丧失生命力的黑暗的旧中国社会现实借助于反讽的技巧用反语来把丑的事物写得很美以突出其丑寄托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批?芯瘛?《我爱这土地》以鸟设喻选择“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来抒写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以及“我”对这片土地执著的深沉的爱然后诗人突然转换角度由比而赋直抒胸臆收到强烈的艺
术效果。 《赞美》是穆旦最有影响的诗篇之一写于1941年。当时抗日战争正是最艰苦时期诗人借助一个农夫的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国的农民勇于牺牲的精神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国农民的赞美之情。 【双基知识导学】 1字词解释 1金柳夕阳映照下河畔的柳树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色。 2招摇顺着水流而摆动仿佛在招手示意。 3斑斓灿烂多彩。 4漪沦水上的波纹。 5爽性索性干脆。 6踟蹰拿不定主意要走不走的样子。也写作“踟躇”。 2结构层次 《再别康桥》 第一节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 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 第五节诗人流连忘返写寻梦。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第七节呼应开头。 《死水》 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 第二节从静态上描写死水的肮脏污浊。 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死水的腐烂变质。 第四节以静衬动写出死水的沉寂。 第五节揭露“死水”的真面目。 3整体内容感知 《再别康桥》写于诗人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在诗中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炼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于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创造了空灵、飘逸的意境。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诗句背后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的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我爱这土地》表达的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执著的爱。 《赞美》则是表达对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国农民的礼赞之情。 4鉴赏要点分析 《再别康桥》 1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告别对象由人转移到物描写时只绘形不摹声营造无声的寂静环境选择的意象又是优美的“云彩”“金柳”等体现出诗人独具匠心的风格。 2色彩鲜明、富于流动的画面美的意境。诗人选择的意象使用的词语都是绚丽多彩动作性强的词语给人以画面感、立体感意境鲜明。 《死水》 1象征和寄托手法的运用。以一沟死水比喻那个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和批判之情。 2反讽手法的运用。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的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美造成反差以突出其丑。 3新格律诗的特点。形式排列非常整齐具有建筑美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具有音乐美运用艳丽的油画般的色彩使语言具有绘画美。 《我爱这土地》 不断转折、强化的抒情方式。诗人为了表达深沉执著的感情在抒情方法上不断强化以“假如”突兀开头以“嘶哑”的喉咙歌唱以“我死了”对比以“为什么”转折一层一层地强化感情效果非常明显。 【典型例题分析】 例1《再别康桥》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有什么作用“轻轻”“悄悄”词语前置且反复运用有什么意味 分析 这首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相同于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乐的波动和旋律感。首节与尾节回环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有效地增强诗歌的抒情性。“轻轻”“悄悄”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词语的前置则是起强调作用“轻轻”表现了诗人生怕打扰康桥、影响康桥宁静美的细腻感情“悄悄”呼应“轻轻”间接地表达出作者深挚的感情。 例2《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分析 诗人把自己比作“鸟”却和古典诗词中夜啼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好鸟相鸣、啁啾婉啭等大异其趣特意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来歌唱。我们就从这异处入手分析。标新立异往往是为了突出特殊的感情、特殊的气质此诗也不例外。“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诗人坎坷经历和气质、个性的流露突出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执
著的爱。 例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
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
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A浪不断地扑向礁石代表着.
范文五:行路难
《行路难》本诗特点:
1叙事开篇, 化用刘宋诗人鲍照 《拟行路难》 第六首开头 “对案不能食, 拔剑击柱长叹息” , 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 , “玉盘珍馐” 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 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
2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 ,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是象征人生道路 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 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 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 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3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 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 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 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 不惜金 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 友的一片盛情, 肯定是会 “一饮三百杯” 的。 然而, 这一次他端起酒杯, 却又把酒杯推开了; 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 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 拔、 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 ,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 “雪满山”象征人生道 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 有幸接近 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 ,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 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 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 忽然想到两位 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 ?? 溪钓鱼,得 遇文王; 一位是伊尹, 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20-21题。 (4分)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 面?作用是什么 ? (2分)
21、本诗题为《行路难》 ,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 的?举例说明。 (2分)
20、 (2分)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
望的情绪。
21. (2分)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 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读李白《行路难》 (其一) ,回答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 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 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
①诗中采用“ ”和“ ” (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 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② 诗中 名句 “ , ” 表现出诗人 的性格。
答案:7. ①垂钓碧溪 乘舟梦日 (1分, 每对一空 0.5分 )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自信(答“积极” “豁达” “倔强” “乐观”等也可) (1分,每对一空 0.5分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 (4分)
默写重点
1. 李白“行路” (《行路难》其一) “ , ” ,意在抒发本身的信念与寻求
2.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
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 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 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 为统治 者信任重用, 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 仍然感到了生活 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问题一: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 “玉盘珍馐”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 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 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 但是他端起酒杯却 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 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问题二: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感情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 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 渡过大海, 直达理想 彼岸。 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 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这是他唱 出的最强音。
问题三: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巧用历史故事
2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 横, 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 其重要原因之一, 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 伏、复杂变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关于行路难的理解性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