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再别康桥》的鉴赏教学
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是教师们所头疼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诗歌本身具有含蓄凝练的特点,不易分析;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其法,没有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套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做了一定的研究,得到一些经验和方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四点:知人论世介绍诗歌背景、反复诵读打好鉴赏基本功、移情于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讲解艺术手法领会诗歌玄妙。 一. 知人论世介绍诗歌背景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为了正确客观地理解文学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作者及时代背景的介绍,能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感知,并让人容易进入理解进而鉴赏作品。徐志摩(1987-1931),新月派。中国新诗史上最为潇洒飘逸的一位诗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始终未放弃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这种追求集中体现在其诗作中他的诗清新秀丽,想象丰富富于烂漫气质。《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著名诗作,在其诸多诗篇中也最具代表性。他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留
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是教师们所头疼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诗歌本身具有含蓄凝练的特点,不易分析;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其法,没有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套路。
范文二:《再别康桥》的教学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编辑人 袁九梅 2015-6-15
一、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2、体会徐志摩抒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二、重点难点:
1、《再别康桥》中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
2、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三、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及背景
徐志摩(1897~1931)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二)了解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文体知识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他们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三美”主张有:
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也就是说,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 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经常出现红、黄、青、蓝、紫、金、黑、白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带有鲜丽色彩的物象,此外还注重色彩的对比,使诗画相通。 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
现代诗: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主要流派为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现代诗的主流是新诗。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自由体,打破了旧体
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学生预习案
一、有感情朗读全诗,掌握诗中重点字词。(朗诵的三个境界:一、读准字音,
二、读出节奏,三、读出感情。反复诵读,体味感情。可以相互之间进行点评,比赛。)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写出字形
青荇( ) 榆阴( ) 沉淀( ) 长篙( ) ....
漫溯( ) 浮藻( ) 斑斓( ) 笙萧( ) ....
2、辨析下列同形字 长篙 ( ) 蒿草 ( ) 草稿 ( ) 笙Xiāo
( ) Xiāo( ) 瑟 Xiāo( ) 洒 斑lán ( ) lán ( ) 言 波lán ( )
3、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荇(xìng):
笙(shēng) :
篙(gāo) :
漫溯:
斑斓:
荡漾:
课堂学习案
1.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地”有什么作用?
2.“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在你的理解中,“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结合徐志摩的生平来谈)
3、诗人在离别时为什么不能放歌?
4、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有什么作用?
5、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达这种感情运用了什么方法?
巩固练习案
1、随堂默写:
那河畔的 ,是夕阳中的 ;波光里的 ,在我的心头 。软泥上的 ,油油的在水底 ,在康河的 里,我甘心做一条 !那榆阴下的 ,不是 ,是天上的 ,揉碎在 间, 着彩虹似的梦。
2、读《再别康桥》中的三节,完成1~2题。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选出解说错误的一项( )
A .“夕阳下的新娘”,是说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 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B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倒映在水中的金柳,随波光一起荡漾,显得更加美艳,作者对如此美景,永远记在心上。
C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是说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是 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D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是说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和漂浮在潭水上 的水草相杂在一起,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就如同彩虹似的梦一般。
(2)下面是对有关词语的分析,选出错误的一项( )
A .作者用“新娘”来比喻“金柳”,显得艳丽妩媚,表现了作者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 情。
B .“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热忱欢迎的态度。
C .诗人为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情愿做一条水草,这里的“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 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D .用“彩虹”来修饰“梦”,表明梦境的美好,也表明梦境的短暂虚幻。
3、如果当年徐志摩在康桥意气风发,踌躇满志,那么他的诗作的感情该是怎样的呢?
4、《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个优美的意境(不少于50字)
小河 柳树 夕阳 青草 歌儿
【迁移练习】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 “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
★课堂链接★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他的政治经济学。也是这一年,他结识了他生命中的永恒——他的“精神依恋之乡”——康桥!
徐志摩到康桥是师从罗素,但他到英国才知道罗素被康桥除名了。度过他平静无澜的半年之后,他毅然决然地想换路走。然而,“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出于偶然,他走进了康桥,从此便与康桥结下了不结之缘。 在康桥生活了半年,却跟陌生人似的,谁都不认识,只知道一个图书馆、几个教室和两三个吃便宜饭的茶食铺子。也许“单独”是个很美妙的现象,1920年的秋天,他独自一人回到康桥,才算真正认识了康桥,真正发现了康桥!
用他自己的话说,“在美国我忙的是上课、听讲、写考卷、看电影、赌咒”,“在康桥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点、牛油烤饼、看闲书。”(《吸烟与文化》)也许正是由于这份所谓的闲散,才使得徐志摩有单独的机会接触康桥,享受康桥自然美景的熏陶,享受康桥纯真性灵的沐浴。他的生活在这里拐了个弯后,悠然前行。这是他生命中尤为值得纪念的一个里程碑。
那些发亮的清晨,那些温暖的黄昏,他总是发痴地对着他心爱的对象。怎能不心醉呢!在色彩斑斓的油彩画中,“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阴下吃茶,花果会掉进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的桌上来啄食”。(《我所知道的康桥》)还有那星光下的流水,近村的晚钟鸣,河畔倦牛的刍草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和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启迪了他的性灵。“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
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正是康桥的美丽给了他想象的空间,是康桥的性灵给了他气息的蜕变。其实,徐志摩早已融入了康桥,从他走进康桥的那一天起,他就注定要与它结为至交了。一个个向晚的黄昏,他总是倚在桥阑上,调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来感受这动人的美景,康河的水悠然地流着,他却向着西天凝望:“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细的波纹……”
这向晚的美景,是柯罗的田野,是萧邦的夜曲……
徐志摩把一个人的感想比作落叶——从生命的树上掉下来的叶子。他的落叶便是诗。1921年,他按捺不住他的激情,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虽然他的散文和小说都写得不错,但他的主要贡献是诗歌,而他诗歌的主要启蒙应该是康桥吧!
他总是租船去河上“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但却始终没有学会如何“长篙子一点就把船撑了开去”。然而他每次总是不服输跑去租船再试。可以想象的出他吃力地把篙一点,却只在原地摇荡的情景。他望着“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荡漾”,也只有兴叹的份了。如此可爱,如此恼人,但徐志摩却钟情于他的恼,正像钟情于他的可爱一样。当一个人真心地付出时,没有一种感觉是不愉快的。他情愿“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折腾够了,他就在岸边的榆荫下,读书、假寐。“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徐志摩与康桥进行着细微地心与心的交流,康桥的精神进入了徐志摩的精神,康桥的灵韵给了徐志摩无限的灵感。
再好的筵席也终究会散,“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1922年,徐志摩告别了他心爱的康桥,回到北大、清华等大学任教。“康桥,再会吧;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己”(《康桥再会吧》)他依依挥别了他的“精神依恋之乡”,但有谁会知道“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天边第一颗大星出现!”时间越久,思念越深。在离开康桥的日子里,他总有数不完的乡思,道不尽的乡恋要倾吐。六年之后他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千年绝唱《再别康桥》。 徐志摩是个信仰感情的人,或者说他天生是一个性情中人。他有着浪漫的思乡情结,他说“我只要草青人远,一流冷涧”
他思念康桥就像思念他的故土,他做着一个梦,梦想有一天能“含笑重归康桥”,只是梦永远只能是梦了。1931年的11月,他乘南京飞往北平的飞机在济南附近因雾殉难,一代诗才英年早逝。只是,不曾逝去的是他的康桥、他的诗歌!
●志摩语录:
○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理想的极度,想象的止境,从人到神!诗是从翅膀上出世的;哲理是在空中盘旋的。飞:超脱一切,笼罩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
○我生平最纯粹可贵的教育是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湖,草地,是我的课堂;云彩的变幻,晚霞的绚烂,星月的隐现,田野的麦浪是我的功课;瀑吼,松涛,鸟语,雷声是我的老师,我的感觉是它们忠谨的学生,受教的弟子。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的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参考答案:
一、学生预习案:
畔(pàn):1.(江、湖、道路等)旁边;附近。如:湖畔。本文取此义。2.田地的边界。 荇(xìng):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葫果椭圆形。
笙(shēng) :管乐器,常见的有大小数种,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
篙(gāo) :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2、词语识记
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 斑斓:(书)灿烂多彩。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二、课堂学习案
1、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诗人只身悄悄的来到并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忍也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母校的宁静与和谐。看似宁静,实则沉重。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梦的具体内容是:过去诗人对未来的各种美好的憧憬与追求——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之梦,追求美好的爱情之梦,追求国家富强之梦 ,追求取得辉煌成就的文学之梦。
3、此时的康河,宁静而和谐,诗人不忍搅扰这份美丽。更是因为一想起离别,诗人的心就沉到谷低。离别的沉重、无奈、依恋使诗人不能放歌。
4、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5、本诗是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运用了融情于 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三、巩固学习案
2、(1)B (“永远记在心上”不对,应是作者对此感到激动陶醉)
(2)D (“短暂虚幻”从诗中看不出来)
3、答案略
4、答案略
四、迁移练习
(04年广东卷)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 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中的“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的“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的意境。
范文三:再别康桥的读后感
再别康桥的读后感
谁从谁的青春里轻轻的走过,留下了永生不灭的笑颜;谁在谁的花季里轻轻的停留,温暖了一世的相思;谁又从谁的泪眼中悄悄的消失,写满了遍体的忧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再别康桥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再别康桥的读后感1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春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春雨也为我忧伤,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读徐志摩的康桥,竟有种说不出的无奈,一直都在用力的成长,不愿提及生命无法挽留的疼痛。世间脚步太匆匆,努力地想去拥有更多的辉煌和精彩,可惜我们却无法预知未来,人的一生总是轻轻的来,悄悄的走,但记忆却是那么的刻骨铭心。
谁从谁的青春里轻轻的走过,留下了永生不灭的笑颜;谁在谁的花季里轻轻的停留,温暖了一世的相思;谁又从谁的泪眼中悄悄的消失,写满了遍体的忧伤。这世间,终究不是谁是谁的谁,因为谁也许不起谁,承诺太重也太世故,生命又如此脆弱,经不起折腾,不如轻轻的来,悄悄的去来的干脆。
回首眺望,三生奈何桥依旧,菩提树下谁还在手执锦书虔诚焚香?谁又在告别康桥,执妙笔书写一腔惆怅?非徐志摩也!
再别康桥的读后感2 几回读,总愿追随诗人,去往他曾经的寻梦地,究竟是旁观,还是亲临?那样怅然不舍、时空颠倒、梦境穿插,都因为,那即将的别离。——题记
近了,眼中的景,草坪、树荫、康河、那最美的彩虹、还有那彩虹般最美的康桥……
近了,眼中的我,衣衫、脚步、面容、思索、还有那近乎割断脐带的婴儿般的不舍……
轻轻地,又走上曾经轻飘过多次的草坪,像往常一样小心、比往常更小心。对不起,不忍打搅那熟睡的心灵,不忍打搅那可爱的梦境,更不忍打搅梦境中的自己。亲爱的,你不舍的梦中真有不舍的我吗?
哦,还有你,可爱的青荇,我的小东西!在这熟睡的一刻、在这熟睡的季节里,只有你强忍睡意,不愿别离而为我送行?油油悠悠的你,在水底;轻轻的我,在你的爱意里。因为你,做一棵水草,我甘心!在我们的爱河——康河里,柔情蜜意!吻别,我最爱的你!
来到那曾经到来过的树荫下,傍着悠悠康河,蓦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心跳、脸红,做了少妇的你更加丰腴美丽。深情地望着你,问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婚礼?当你挽着新郎夕阳而去,你那金色的艳丽、婀娜的艳丽,却成了康河和我最永久的记忆!康河为你而波光荡漾,我为康河眼中的你心头荡漾!问你是否还记得那件送给你的嫁衣?你身影前的那一面平镜,记住了你新娘的美,记住
了我彩虹般的梦。亲爱的,嫁做人妇的你,如果还在意我们曾经的倾心,那么在我离别之际,请你再看看镜中的记忆:我为你,在青草更青处撑一支长篙,漫溯;我为你,在满载的一船星辉斑斓里,放歌!那是我的梦啊!那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啊!我把梦献给了你,把梦留在了这里!
激动,我快要哭出来,却,哽咽了。我要把淡淡的别离、悄悄的别离、幸福的别离,留在这里!我,沉默了!夏虫为我沉默了!康桥为这一切,沉默了……
远了,眼中的景,草坪、树荫、康河,还有那最美的彩虹,还有那彩虹般最美的康桥……
远了,眼中的我,思索、面容、脚步、衣衫,还有那一步三回头的背影……
诗,可以有尾音;而诗意,却是那样绵长不绝。沉醉其间是那样让人难以自拔,如登仙界,如归故里。——后记
[再别康桥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1.活着的读后感700字
2.《荒野求生》的读后感
3.有关围城的读后感
4.礼记的读后感
5.以左传为题的读后感
6.活着的读后感【推荐】
7.关于礼记的读后感
8.礼记学记的读后感
9.树叶鸟的读后感
10.幻城的读后感
范文四:再别康桥备好的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 材 分 析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成名作、代表作。徐志摩一直崇尚闻一 多“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的诗歌主张,因而它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晰、音韵和 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的表 现了徐志摩诗歌风格。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品味。本课安 排在高一第一册第一单元, 又是讲读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现代诗歌学习的方 法, 并且让学生多方面感受体悟本诗的情感, 受到美的熏陶, 提升他们的审美能 力,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确立
教 学 目 标
:
1、 了解徐志摩作品及思想 , 品味诗歌语言 ,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诗歌“三美” :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感受诗歌意境鲜 明、构思独特、不落俗套的表现技巧。 (认知目标) ;
3体悟作者情怀 , 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 力。 (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三美” :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把握 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 通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和分析意象品味意境来把握诗 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因此我会相应的指导学生采 用朗读法、视听欣赏法、情景感染、合作探究、启发引导和查询资料法来鉴赏这 首诗歌。 、
视听欣赏法:《再别康桥》语言优美,选取的意象和构造的意境同样很美, 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些与康桥有关的图片及 flash 动画,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 营造真切的氛围,让学生受到直接的审美熏陶。
朗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 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 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 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 我遵循 “怎样读―― 为什么这样处理”落实朗读要领,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教 学 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里,既有“西出阳关无 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 涩,那么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是如何诠释离别之情的呢?今 天 我 们共同欣赏 他的《再别康桥》 ,领略一下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通过导入,明确这首诗所抒发
的情感——离别之情)
二.请学生介绍作者生平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1.诗化的人生
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 1897年 1月 15日生。中学时候与郁达夫 同班, 1916年考入北大, 1918年赴美国留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 大学当特别生, 研究政治经济学。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 唯美派 诗人的影响。 1922年返国后历任北大、 清华教授, 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 华时任其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30年,应胡适之邀, 到北京大学任教。
2.缪斯的宠儿
徐志摩, 新月派代表诗人, 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作为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 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 人称诗哲、 诗圣 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
志摩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四部诗集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 《云 游》 ,其中最能体现诗人风格和个性的便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再别康桥》 。 3.理想的主义者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 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 魂,林语堂评价他是“奇才”与“情才” 。他的新诗有着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 风格, 可堪千古绝唱。 他的行为和品格同样收到同仁、 朋友、 学生的赞赏和爱戴, 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 亦留有许多遗憾, 但他那天真无邪, 崇 尚自由、 平等、 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 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 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 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 一个是自由, 一个是美。 的确是一语中的。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 的作家, 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 同时 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当然若是论徐志 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 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 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 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她会很跳跃,如美丽的天使与你 玩捉迷藏, 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 然后又迅即离去, 却留下一绢幽幽灵动 的轻纱。
志摩就是个寻梦、 追梦的孩子, 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 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
那你们知道徐志摩是怎么死的吗? 1931年 11月 19日,徐志摩搭“济南号” 飞机从南京到北京,他心旷神怡,他是喜欢飞的。在空中飞行,常常觉得自己脱 离了肉体凡胎,跟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飞上天空去浮着, 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 从陆地看到海, 从海再回看陆 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待。 ” 不 料在这次飞行中,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时年仅 35岁,真是英 年早逝啊!
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是检测他们的预习情况,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 决,然后老师进行补充归纳。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
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 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初步感知、指导朗读:
朗读指导
离别诗朗读时应该怎样把握感情与语速?——应该语气要舒缓, 要读出委婉 细腻的感情。
(1)学生自由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 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 [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或学 生进行示范吟诵, 注意节奏、 轻重、 情感, 读出音韵美, 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自由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 展示个性,发现朗诵比较好的学生,同时可以纠正读音做一些必要的朗读指导。 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在“美读”中解决教 学重点领悟诗情 , 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 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 (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
四、探究欣赏——欣赏“三美”
读完这首诗,大家感觉怎么样(美) ,请大家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整齐交错——建筑美 爽口悦耳——音乐美 秀丽迷人——绘 画美
(一)音乐美
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 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轻轻” “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 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 , 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 路的声音 ;
C 回环复沓。 首节与末节, 语意相似, 节奏相同, 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 一种旋律感。
(二)建筑美
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和谐,节奏之明晰, 感到了音乐的美感,那么我们再看看诗的外形,谈谈诗行的排列有何特点? 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
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每句字数 6— 8字,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美学家 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 凝固的音乐美,令你心境摇摇,美不胜受。
(三)绘画美
1、让学生从诗中选出诗人对康桥感受最深的意象
明确: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星辉
2、你喜欢哪一种意象?能把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画吗?
(略)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当点拨。
学生自由描绘画面后,教师总结绘画美
画面美表现之一 ,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 明生动的意境,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康 河水底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着浮藻的清潭等。
画面美表现之二, 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 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这一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 体现写作能力。学生在回答的过程当中老师也可设置一些问题,帮助他们更好 的体会本诗的绘画美和作者的情感。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动作性很 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受到审美的熏陶。
(②“招摇”换成“摇摆” “摆动” ,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 a “招摇” ,贬义,如“招摇过市” “招摇撞骗” ,张扬外露。诗中却是褒 义,写出水草的无拘无束,有一种自在地狂野。诗人想做一条水草,隐身于水底,接受康河 的爱抚和洗礼。 b “招摇” ,也有“摆手” “招手”的意思,康河里的水草向诗挥手致意,对 诗人的到来表示欢迎。
③为什么作者甘愿做一条水草, “甘心”二字有何情味
明确:心甘情愿的意思。 物我合一, 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感情, 愿意永远留在康河, “生于斯,长于斯” 。徐志摩至情至性,一生的三大追求是爱、自由与美。 “甘心”二字,表 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求。
(3)第四节
意象:天上虹
①“揉碎”这个词用得好吗?是不是有点破坏情调呢?这个词换成“辉映” ,可以吗? 明确:a “揉碎”一词,实际上是说天上虹辉映在拜伦潭中,但是浮藻掩映,斑驳陆离, 才会形成破碎感,用得很准确。
b 表面上说虹碎了,实际上是说梦碎了。拜伦潭有诗人最美好的记忆,诗人曾在榆阴下 读书、乘凉、遐思。梦是美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康桥唤醒了志摩内心的浪漫和诗意,滋 润他饥渴的心田。 但他唯美的情怀, 他浪漫的情致, 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张扬。 但一别数载, 物是人非。 “揉碎”这个词里,有世事的变迁,有人生的无奈,有岁月的沧桑,有生活 的艰辛。 )
②“沉淀”一词好在哪里呢?有何情味?
明确:历时久远,经时间岁月的筛选,最终保留下来的,都是最真最美的记忆。 “沉淀” 一词,写出了梦的永存。梦虽破碎了,但残留于心底的,最终会成为晶莹璀璨的记忆。
五 、情感分析小结(师生共同探讨)
这首诗的主要感情是惆怅的哀惋的离情。 第一节奠定了难舍难分的基调, (第 二节写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的欣喜和眷恋之情。 视金柳为新娘, 康桥魅力无穷; 第 三节些康桥对诗人的欢迎, 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第四节康桥培育了 诗人心中的梦, 康桥是诗人的精神家园。 第五节写写诗人欢快的情感到达了极致, 忍不住摇放声高歌。 )第二、三、四、五节是对康桥美好的回忆,进而由此产生
“寻梦”的幻想,第六、七节,又从美丽幻想中回到现实,呼应开头,抒发别离 的惆怅与哀思。因此主线是离别之情的“愁——乐——愁” 。梦醒了,才知道无 路可走的悲痛。
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为什么把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 天上虹象征什么,彩虹似的梦是指什么?
在这一环节,我将提出一个问题:作者既要“在星光斑斓里放歌”又为什 么“不能放歌” ,阅读一、六、七节,试想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写诗人悄悄离别康桥时的苍凉和无奈, 只好静思默想, 用无声把这种 心情推向极致,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又是凄婉而哀伤的。
4.诗人先用轻轻的我走了,后写悄悄的我走了,分析“轻轻” , “悄悄”的 妙用,最后一节用“悄悄”替换了第一节的“轻轻”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作 别西天的云彩” “不带走一片云彩” , 有什么深刻含义?
由于诗人对康桥世界的无限依恋, 百般珍惜, 不愿其完整受到人工损伤, 不 愿其纯洁受到污染,不愿破坏这种心情和氛围,故用“轻轻”和“悄悄” 。 更能表达作者的不舍之情。 悄悄” 渲染了一种无边的寂静, 从而强化了心中 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情感,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情绪,升华了情感。
意在告白“康桥理想”的破灭,隐喻诗人游历英国后一无所获,无法让 祖国建立起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折射出进步知识分子彷徨、苦闷。
.六.拓展延伸 (设计目的:旨在通过比较,感受本诗独特的构思 和不落俗套的风格。 )
1.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 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 关无故人” 的豪迈, 也有 “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更有 “杨柳岸, 晓风残月” 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 日水犹寒。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 涯若比邻。 ”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 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 出阳关无故人。 ”
2.思考:《再》这首诗跟古代的离别诗词,在离别的对象、氛围、意象的
选择上有什么不一样?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 的云彩,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②一般别离的诗, 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 或牵手顿足, 或肝肠 寸断; 而此诗却从 “轻轻、 悄悄、 沉默” 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 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就会增加一份飘逸的成分,而少了一份沉重。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 以及车水马龙, 有的只是云彩,
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给人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感觉, 造出一种脱 俗的清新感。
? 六、布置课后作业:(计划用 1分钟)
? 将本诗与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阅读。
? 要求仿照诗歌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自己写作, 描绘母校美景, 抒发 对母校的眷恋之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的能力。 ? 七、结束
? 配乐齐读, 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习。 留给学 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
3.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较,本诗情感上有何不同?
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沉重) 就是词中所说的 “多 情自古伤离别” ,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 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 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以 “轻轻的” “悄悄的” “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 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所以说本诗营造的气氛轻松。
4.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的会是 什么样的情景呢
照一般情况设想, 诗人告别康桥时, 当有送行的人, 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 楼大厦、 车水马龙, 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 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 那么诗人镜头里都有那些景物呢?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那么这些意象的选择给我 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 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 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所以说本诗的意象选择新颖。 )
六.延伸阅读——沙扬娜拉
七.结束
徐志摩虽然英年早逝, 但他在中国现代诗歌上的贡献不可磨灭。 如果在 中国的现代诗坛, 选择一位作为代表, 那就是徐志摩; 如果选择一首诗作为那一 个时代的代表,那就是这首《再别康桥》 。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 以真正的认识这位诗人,可以睁开发现美的眼睛!
最后让我们用徐志摩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这堂课:
??我只要你们记得,有一种歌唱的鸟,不到呕血不住口,它的歌唱 里有他独自知道的别一个世界的愉快, 也有它独自知道的悲哀与伤痛的鲜明; 诗 人也是这一种痴鸟, 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 口里不住的唱着星 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 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 他的痛 苦与快乐是浑成的一片?? ——徐志摩《猛虎集?序文》
而在爱情面前的徐志摩更象一只蝴蝶, 不惜为爱扑火, 这很像张国荣在 《阿非正传》 中悲剧性的诉说——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1)云彩。
诗歌《再别康桥》首尾两节两次出现“西天的云彩” ,而且前后呼应。 为什么诗人作别的不是母校康桥,而是“西天的云彩”?
云彩往往出现在雨后初晴的天空, 它高蹈尘外, 秀丽飘逸; 它光辉圣洁, 纤尘不染;它闲游天空,自由自在;它五彩斑斓,美丽迷人。 “云彩”在这里被 作者赋予了更多理想化、 情感化的色彩, 呈现出母性的光辉圣洁、 女性的典雅秀 丽和心性的自由浪漫, 读着如此诗情画意的句子, 我们自然容易体察到徐志摩遗 失在康桥的刻骨铭心的爱,永世不忘的情和圣洁销魂的美。
“彩云”凸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情结,时至今天,人们仍然习惯于给女子取 名“彩云” ,这也说明了“云彩” (彩云)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恒远固定的象征意 义。
(2) 金柳。
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河畔的金柳,是傍晚太阳的辉煌给垂柳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辉; “夕阳中的 新娘”是那“金柳”幻化而成的形象,浓妆艳抹,光辉灿烂,深情款款,美丽动 人。 这光辉灿烂的新娘形象又倒映在波光艳影里, 康河柔波给新娘形象涂上了一 层朦朦胧胧,恍恍惚惚,闪闪烁烁的色彩。如此柔曼披拂的金柳, 作者选择了柳 树最美的时刻,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 的时刻,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如此美艳动人的新娘,怎么不“荡漾” 在诗人的心头,令诗人如痴如醉,神魂颠倒呢?
(3)青荇。
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 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青荇”意象也是美女的象征。青荇(今名荇菜) ,花开时常在阳光下泛光 如金,因此又名“金莲儿” 。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形态与生 态近于荷花,又称“水荷” 。 《诗经
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 也很可爱, 让人有亲近的愿望; 而 水草是油油的, 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 招摇 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 松。 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 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并有 想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 “招摇”一词用得好,作者这里是贬义褒用,这 让我想到了朱自清《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 兴起来了,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唱出宛转的曲子, 与清风流水应和着。 ” 明媚的春光下,喜不自胜,是一种感情的极致,所以才“卖弄” 。
“甘愿” 二字,表达了 诗人对 康桥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 “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
(4)天上虹。
这一意象也是美女的象征。 在西方, 整条彩虹被认为是圣母玛丽亚的象征, 是她把天和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在古希腊,圣洁的彩虹是女神(艾丽丝)的象 征; 在古代中国, 彩虹被看作是阴阳结合的象征, 中国民间也常以彩虹指代美人 的。徐志摩《再别康桥》这样写“天上虹”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 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以虹喻潭,以虹喻梦,诗歌借助 “天上虹” 这个色彩斑斓的意象把潭和梦联系起来, 渲染出一种瑰丽多姿, 如梦 似幻的氛围。 “揉碎”而“沉淀”的“天上虹”既绚丽多彩,又破碎飘零,显示 出作者遗失在康桥的美梦幽艳凄冷, 无法挽回。 显然, 这种凄艳、 飘渺的意象 “天 上虹”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女性幽怨、柔美的感情色调。
总结:本文在传情达意时总是有意无意地选择那些色彩缤纷,静谧柔 美的意象来表达浓郁的女性情思,这或许是与诗人对母校康桥情人般的痴恋, 慈母般的挚爱的情感有关,或许也与他置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有关。一句话,在徐志摩笔下,金柳的金光灿烂,青荇的华丽鲜艳,彩虹的辉 煌烂漫,云彩的飘逸高洁,将他的母校(康桥)描绘得仪态万方,美丽绝伦! 诗人所依恋、眷念和痴情的美、爱与理想原来就是这样一位康桥美神!
1、感悟文题
⑴同学们看题目,说说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题目有一个“别”字,大家 说,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为感情线索,主要抒发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深情。 ⑵诗人为什么会对康桥产生如此深刻的情感呢?
是康桥的美丽的景色吸引了诗人的眼球。在康桥的美丽感化中,诗人对美, 对自然的追求得到了更深刻的体验, 这种体验在离别时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高潮。 但是这仅仅是从文本的理解来谈, 事实上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情结, 这个 情结就是诗人著名的康桥情结。
正如英年早逝的徐志摩是他生命中三位女性永远的珍藏一样, 康桥的生活和
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也是一个永远的情结。
康桥,即剑桥 , 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 10月— 1922年 8月, 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 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诗 人以康桥为题材, 一共发表了三篇诗文:一是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 《康桥在 会吧》 ,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 1925年 7月再次访问伦敦, 1926年 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 ; 1928年 8月第三次 来到英国, 11月 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 典之作——《再别康桥》 。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 桥教我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 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 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 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 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 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可以 说,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 名的一篇, 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 诗人的自由天性、 潇洒飘逸的风格与 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知识和能力目标 :
了解徐志摩作品及思想,从而把握诗情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引发共鸣,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 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范文五:《再别康桥》的三个意象
、
重
, 一 —
【 如是我读】
《 再别康桥》 的三个意象
陈 日亮
林 庚 说 :诗 的本 质 就是 发 现 。 “ ” 是 诗 人 昔 日美 好 理 想 和 对康 桥美 好 回忆 的 比喻 或 象
巴尔 扎克说 : 真正懂得诗 的人 , 把作者诗句 “ 会
中 只透 露 一 星半 点 的 东 西拿 到 自己 心 中去 发 展 。 ” 董 仲 舒说 :诗 无 达诂 。 “ ”
征, 却没有 注意到这个“ 是如何呈现在诗人 笔下 梦”
的 。梦 ” 是 “ 上 虹 ”是 “ “ 原 天 , 天上 虹 ” “ 淀 ” “ ” 的 沉 。虹
是美丽的 , 然而短暂 , 然短暂 , 虽 却也能幻化 为永久 ,
因 为 她 会 在 “ ”融 入 清 泉 ) “ 淀 ” 潭 ( 中 沉 。在 潭 水 中沉 淀 , 就 是 在 时 光 中永 存 , 怕 已经 “ 碎 ” 也 哪 揉 。为 什 么
我说 : 善于 ‘ 现 ’懂 得 ‘ 到 自己心 中去发 “ 发 , 拿 展 ’更知道诗 永远没有 ‘ , 达诂 ’ 的时候 , 我们就 可以
大胆 谈 诗 了。 ”
会“ 揉碎 ” ?大概 因为有 “ 藻” 但我们最好 不要把 浮 , 诗 当作科学说 明文来读 , 宁可多往 “ 揉碎 的梦” 方面
去 联 想 想 象 。 那 么 , 样 碎 了 的 “ ” 该 不 该 去 重 这 梦 ,
温 ?为 什 么 会 问 这 个 问题 ? 因 为 在 “ 梦 ” 后 面 , 寻 的 ( )金 柳 一
那么 , 天且 拿徐 志摩《 今 再别康桥 》 的三个意象 ,
试谈一谈。
很 意 外 出现 一 个 “ ” 不 是 逗 号 或 冒 号 , 问 号 。 这 ?, 是 是 很 值 得 寻 味 的 , 惜 很 多 人 视 而不 见 , 过 去 了 。 可 滑
读 出了柳树在夕 阳下金灿灿 的 , 就像新娘一样 美丽 , 还仅仅是读 到了七八分 。何 以是新娘 , 而不是 姑娘或是女 郎?想 象一下迎新 的场面吧 , 新郎见 到
穿 着 新 嫁 衣 的新 娘 , 何 等 新 异 惊 喜 !诗 人 此 番 虽 是 是 再 别 , 睹 旧 如新 , 中有 一 种 初 见 乍逢 甜 蜜 的感 却 心
一 叠 1 。
显然 , 诗人这 回再别 康桥 , 原是寻梦 而来 , 到了就要 重温旧梦时 , 他却似乎犹豫了。美丽的梦 , 为什么不
能 或 不 敢 去 重 温 ?有 学 生 说 , 如 同诗 人 轻 轻 地 来 , 就 生 怕 破 坏 校 园 的 宁 静 一 般 , 时 是 不 愿 破 坏 美 好 的 这
觉 , 一层 感受 , 这 多半很快就 能读出来 。但是 , 这一 诗 节的重点是在 三四两句 , 的意象 , 诗 准确地说 , 不 是金柳 , 而是金柳 在“ 波光里的艳 影” 她已经不是实 , 物, 不是 客体 , 而是投影 , 是幻象 , 或者不如说 , 是时 丽、 浓艳 , 似幻 亦真 , 往往复复 , 抹之不去 。波
光 , 既
是 康 河 的 水 , 是 时 间 的 流 , 光 带 不 走 的 , 得 忆 又 时 值 念 的 , 止 是 一 草 一 木 ?新 娘 的艳 影 , 何 也许 更 容 易联
梦境。这个感觉比较贴 近诗心 。但似乎还可 以进一
步 再 问 : 重 拾 或 重 温 旧 梦 ” 不 是 一 定 很 愉 快 ? 记 “ 是
鬟㈠
得鲁迅曾经说过 , 如果梦 , 也就是 回忆 , 使得 “ 精神的 丝缕 牵 着 已逝 的寂 寞的 时光 ” “ 又有 什 么意 味 ,那 呢” ?从诗人决定“ 撑一支长篙 ,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 看来 , 那是一趟让人 心动的精神之旅 , 多少往事 , 仿 佛就在昨天 , 多少师 友 , 佛就在眼前 , 以他 觉得 仿 所 满天星辉都 落到 了船上 , 禁不住 兴奋得要放 歌。读 到这里 , 我们可 以想象诗人已沉醉于旧梦之 中, 可是 他竟又忽然警觉 :但我不 能放歌” “ 。为什 么不 能放
歌 ? 一 个学 生说 得 好 : 怕惊 醒 了那 个 美 梦 。惊 醒 ” 是 “
两个字 比“ 坏 ” !因为“ ” 破 好 醒 了之 后 , 要 面 对 现 就
一 ~
~夕, 光 流逝后 遗 留在诗 人心头 的 旧影 。然 而她 依 旧美 n 一
妻 的人 , 已经离去 , 相伴 此时 而且远嫁 了 ; 也许还有无
想 到人事 。比如 , 有一 个曾在康桥 和诗 人几乎朝夕
数 的离 去 、 去 、 去 的 …… 那 么 , 睹 物 思 旧 、 景 逝 失 在 触
伤怀时 , 在康 河的波光里 , 就不会 叠印出她 、 、 他 它的
影 子 吗 ? 波 光 ” 字 , 进 了岁 月 流 迁 的 无 限怀 想 , “ 二 融 “ 漾” 词, 荡 一 又是 何 等 的柔 情 婉 转 、 馨 缠绵 啊 ! 温 是 的 , 七 个 诗 节 里 , 到 水 的 就 有 四个 诗 节 , 在 写
实 。 这 么说 , 面 的 要 不 要 “ 前 寻梦 ”该 不 该 再 去 重 拾 , 或 重 温昔 E那 美 丽 ( 可 能 已 经破 碎 却 依 然 美 丽 ) t 也 的
梦, 诗人是有过短暂的犹疑不决的 , 这也许是他心 中 的一段 隐秘 , 只有他——徐志摩 才会遇 到和处理 是 的一个情感难题 , 我们当然不妨进行 多元 的“ 解密” , 不过却未必 要强求 个 明确的答案 。关 键是 , 下面
的诗节 , 已经 告 诉 我 们 , 人 已找 到 了最 好 的 办 法 : 诗 悄 悄 地 离 别 。此 时 心 中最 美 的 音 乐 ( 箫 ) 不 是 放 笙 ,
这 就 不 能不 使 人 想 起 一 个 常见 的 比喻 : 柔 情 似 “ 水” 。那么 , 朗读这 一首诗就一定要 “ 柔读 ” 要读得 , 很温情 , 很轻柔 , 很浪漫才是 。
( )彩虹 ■
课 堂 上 , 知 为什 么 , 很 少 听到 师生 一 起 品味 不 竞
歌, 是无语
。我们仿 佛听到诗 人在和 自己的心 灵对 话: 就要走 了, 总是要 走的 , 还是和昔 日的梦静静地
那个 “ 彩虹 似的梦” 。多半是平平带 过 , 仅只说到这
o
≥j —
一一 ? 、 j j j 『 _
_l _ _
多待一会儿吧 。一切 的一 切 , 都让它无声 地留下 , 完 好 地封存 吧 。他甚 至能感 受到今 夜的整个 时空 , 都 认 可了他的沉默无语 。在这里 , 诗人用诗 的形 式 , 又
一
了又去 , 就是想默默无声 地告 别 , 是独 自深藏于心中 的一 次私密 的回首 与重温 。如果套用 一句歌词 “ 月 亮代表我的心” 这里可以说是 “ , 云彩代 表我 的梦” 。 其三 , 诗的最后一节说“ 不带走一片云彩 ” 当然 ,
也 就 是 不 想 把 “ ” 走 。我 们 通 常 喜 欢 说 , 什 么 梦 带 把 什 么 永 远 留在 记 忆 中 , 就 是 把 过 去 的 一 切 都 装 在 也 心 中带 走 , 实 在 记 忆 中 留下 太 多 , 可 能 成 为不 能 其 很
次生动地表明他所喜欢 的是 “ 甜蜜 的单独 ” 《 ( 我所
知 道 的 康 桥 》 。如 果 说 , 去 , 康 河 边 上 度 过 一 个 ) 过 在
黄 昏,是一服灵魂 的补剂 ”今 天又何尝 不是这样 ? “ ,
在康河单 独度过最后一个夜晚 , 再一次让 “ 自然的 大
优美 , 静 , 宁 调谐 在 这 星 光 与 波 光 的 默 契 中 不 期 然 的 淹 入 你 的心 灵 ” 不 正 是 诗 人 在 此 时此 刻 对 此 情 此 景 ,
薯萋
0 曩
承受之“ ” 重 或不能承受之 “ ” 轻 。时时都带着记忆走 路, 人生未 必轻松 。有这么 一则俄罗 斯谚语 :谁记 “ 得一 切 , 谁就感 到沉 重。 “ ” ” 梦 既然 已经 “ 沉淀” 那就 , 让她永远 留在康 桥吧 。也 因此 , 总是把诗 的题 目 我 读 成《 康桥遗梦 》 。从 “ 寻梦而来 ” 到“ 再 遗梦而去 ” , 是何等 的从 容 、 优雅 与洒脱 !当然其 中也带有一 些
“ 绝 ” 从 前 面 要 不 要 “ 梦 ” 已经 多 少 透 露 出 感 决 , 寻 就
的最好的体 验么?
如 果 不 是 因 为 思 维 定 势 , 是 习 惯 性 地 被 诸 如 总
“ 依 惜 别 ” 离 愁 别 恨 ” 类 装 满 一 脑 子 , 们 还 能 依 “ 之 我 从 诗 中 的 哪 些 字 句 , 出 哪 怕 一 点 的 哀 伤 、 寞 与 读 落
惆怅?
在读一首诗之前 , 清空一下脑子 , 确实很必要 。
( ) 彩 三
情 的波澜 , 可这 时完全平 复 了, 淡定 了 , 这才是徐 志 摩, 才是 “ 月 ” 人徐 志摩 !这 样解 读 , 以叫 做 新 诗 可 “ 貌其 神韵 , 探得心源” 。 吧 其 四, 以上的解 读如果稍
嫌 “ 理性” 那 么让我们 , 再 回到诗 的美妙 的意境 中吧 。西天黄 昏的云彩是轻 盈 的, 正如 诗人 的步 履 , 招手也 是轻轻 的 , 心情一点
不沉 重 , 有意 也似 无 意 , 意也就 是并 不在 意什 似 无 么 , 首 西 天 , 见 云彩 , 是 “ 无心 以 出岫 ” ? 仰 偶 不 云 吗
云 彩 , 怕 是这 一首 诗里 最难 把 握 的意象 了。 恐
欲破译 , 必须 紧密联 系两个“ 轻轻 ” “ 和 悄悄 ” 。云 的
特 点 就 是 一 轻 二 悄 — — 当然 像 高 尔 基 写 的那 样 “ 愤
怒 的乌云” 应该 除外 。这是其一。 其二 , 云彩并不是独属于康桥 校园里的景物 , 假
如把 这一首 诗简单地 看做是诗 人前来 与母校 道别 ,
那就 和他道个 别吧——这 又多 么像 我们读 到的 “ 采 菊东 篱下 , 悠然 见南 山 ” 那一 份 悠 闲 自在 !这 么说 来 , 云彩” “ 是不是 也可看做 是诗人轻 松心情 的一种 意象?无论 是“ 招手 ” 还是 “ 挥手 ” 都 是与 自己对话 ,
的 “ 语 ” 。这 么 说 , 云 彩 ” “ ” 化 身 , 是 手 呀 “ 即 梦 的 也 “ ” 心 的影 象 , “ ” 是 情 的精 灵 , 以吗 ? 可
就应该 写“ 我轻轻 地招手 , 别园 中的楼 台” 告 之类 的
句子 , 可他 偏 偏 选 择 了“ 彩 ” 为 什 么 ? 除 了 黄 昏 时 云 , 的西天 , 夕阳与彩霞 , 有 随手 拈 来 , 以 入 诗 , 们 似 可 我 乎 更 应 该 把 云 彩 看 做 是 一 种象 征 。 象 征 什 么 ?前 面 说 过 , 人 是 为 寻 梦 而 来 , 梦 而 去 , “ 彩 ” 征 诗 别 说 云 象 着 “ ”象 征 着 一段 美 好 的 回忆 , 概 是 可 以接 受 的 梦 , 大
吧。可见诗 人一 开始就暗示 读者 , 这 回轻轻 地来 我
(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 中学 ;50 0 300 )
o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再别康桥》的鉴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