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传播的受众特征与传播控制
?收稿日期?’ ??‘ ? ‘ ‘ ? ‘ “
? 作者简介? 李庆广?‘ ?– ? ) ‰ ? 男 ? 河南新乡人 ? 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传播的受众特征与传播控制
李庆广
? 河南师范大学 中文系 ? 河南 新乡 ”
?“ ??’ ‰
? 摘 要? 在传播活动中 ? 只有信息达到受众 ? 并引发反应时 ? 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 关键词? 传播 ? 受众 ? 传播控制
?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 使得传 播活动渗入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一
所谓受众 ? 即各类传播活动中信息的接受者 ? 又称之为受传者
受传者的/自我0因素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 因素之一
人的生理条件 ? 如性别 ! 年龄 ! 身体状况乃至 眼 ! 耳 ! 鼻 ! 舌 ! 身等感官对传播效果有直接的影 响
相同 ? 当受传者对色彩 ! 声音 ! 符号 ! 语义的识别不 全面 ! 欠准确时 ? 会直接影响外部宣传信息的接收 与理解
受传者在接受信息时 ? 对认知材料进行整理 ? 加工和制作 ? 容易受到受传者的思想传统 ! 习惯 ! 价值观念 ! 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 ? 在社会知 觉 ! 社会印象的基础上 ? 受传者对所接受的信息进 行评价和推论
受传者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 ? 社会环境是现 实的 ? 他包括物质经济环境 ! 科学技术环境 ! 政治 法制环境 ! 文化教育环境与精神道德环境等
“
? ’
??’ 年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形成了广泛的联系 ? 使他们处在各种自然力量 ! 社 会力量 ! 信息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下 ? 各种的共同作 用 ? 决定着受传者选择 ! 接受信息的方向和范围
总之 ? 无论是受传者的自身条件 ? 还是社会的 政治 ! 经济 ! 科技文化与教育等 ? 对受传者都有着 极为明显的影响
二
尽管传播之权利是神圣的 ? 但它同时也是受 到广泛制约的
其一 ? 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的有机统一
在当代社会中 ? 统治阶级为适应社会整体进 步 ? 尤其是人类思想解放程度不断提高的需要 ? 尽 量避免采取同大多数人相对立的方式占据传播 权 ? 而是将对传播媒介的控制逐步纳入所谓/合 法0的轨道
然而 ? 统治阶级及其政府并不直接参与以大 众传播为主的专业化传播活动
无论是宏观控制还是微观控制 ? 有一点可以 肯定 ? 在控制之下开展的传播活动是不可能与全 民的传播要求相吻合的
其二 ? 控制传播权的一个特殊因素 ))) 行政 干预
行政干预有时发挥积极作用 ))) 促进传播事 业的发展和传播活动水平的提高 ? 最终为传播的 正常实施提供保证 ? 有时也有消极作用 ))) 阻塞 传播渠道 ? 限制正当传播内容 ? 或干脆夺占传播工 具 ? 最终使人民丧失传播权
在新中国发展的几十年中 ? 人民政府采取了 许多积极的行政措施保障人民的传播权 ? 加速建 设人民的传播事业
动员人民群众识字扫盲 ? 特别是近几年在广大农 村出现的以学习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为主的科学 种田高潮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传播活动 ! 传播媒介的 复杂性 ? 导致了干预传播权的因素众多 ? 在这种情 况下如果没有一种能协调诸因素的强制力量 ? 则 众多干预因素可能在同一时间以不同方式向传播 活动施加压力 ? 结果使传播活动根本无法进行 ? 传 播权也无法保证了
其三 ? 新形势对我国传播体制和观念的冲击
对外开放 ! 对内搞活政策的实施 ? 特别是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 ? 对令人窒息的环境产 生了强大冲击 ? 并很快取得了明显进步
三
传播行为并不是专业传播者的特权 ? 而是全 体社会成员的普遍权利 ? 是社会授权专业传播者 行使传播权
传播活动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一种社会行 为 ? 因而受到政治的 ! 经济的 ! 文化的等各方面因 素的广泛制约
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对传播权的理解和运用是 不同的 ? 传播权的行使只能在本阶级允许的范围 之内
在我国 ? 传播学的建设要立足于中国国情 ? 充 分考虑中国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活动规律 ? 要坚持 马克思列宁主义 ! **思想的立场 ! 观点 ? 要广 泛借鉴现代科学理论的方法 ? 尽可能吸收其中的 合理成分
T h e A c c e pto r F e at u r e a n d C o ntr ol of P r o p a g atin g
? ? ±é?? 2??á??
? £ èé??ó? ¤?Dáò?í?? ? ? ¨??á? ??íáìμ? é?? ò? é? ù? ?é?? éá?? ” ?“ ??’ ? £ èé?á‰
Abs t rac t :? ? Dò?Dá?á? é?? ? ?? ìù???ó? è? é? ? ? òíá? é?? ò?á?èé? óá???D ? ? òóá?? ó? éí? ìá? ? ò?óD??ó? ? ? è? ×è? ì? Dò?Dá?á? é?? Dò?? òáíéó? é? éóè?? ?′ ? íá?? é? ? ? ? é? é?? ? ? ? è? Dò?Dá?á? ? òó?D? òá? ? é? é? íá? ò?ó??D é? ×áùó?íé? ò???óíé? ×áùóá?? á?2íé? éó? òá? é?? ×áùó?-?á?×èéì? ? ? è? á???D ? ? òóáò? ?? ? Dáóóé?? ìùá?? ???á? é?? ìùò??? é? é?? ? è? é? ? ? òíá? é?? ??? ? Dò???? é?? ???D ? ? ? ?? ? ?? ? è? Dò?Dá?á? é?? ???òó? ?
Key words :Dò?Dá?á? é?? ? á???D ? ? ò? Dò?Dá?á? é?? ??? ? ò? ì
范文二:浅析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特征
浅析媒体时新受代的众征特
王 树建
(作 单位者 :四师川范学大 新传闻 播学院)
2 0 1 4年 月7 21日 ,中国互联网 信息 息 接的 者 收使、 用者和 费消 ,者更参与 的 时悄然代来到。 网络 新、闻评跟帖 、 中心论 (CN NIC)在 京北发 布3 4 次《 国 中了信 息 传 播 过的程 , 至 成为甚 信 息生 的贴 吧、博客、微 博和信微等网 新络媒迅体 互联 络 网发 状展况统报计 告》( 以简下称 产 者 。是这新 体 媒时 代下 的一种新 型的 发速 ,舆展信息随论时地互 动随传 ,中播
报《告 》 ) 《。 告 》显示 报截,至 2 0 1 4 受 观众,也 就是说 ,受 众可 以取 主动 采国网民 早已 满不足从网上于取资获 讯他, 们 经已为成息 的信创者造和播传。者 年6 月,中国网 民规 模达 到6 . 3 亿,2 中其, 的 动行方 式,取获自己的意义 ,创 建
自 手机 民规网模5 7 2.亿 ,互 联网及普达到率 己意的义 ,从 避 而 被意 识形 免 态虏俘 , 46 .9%【 1 ] 。此 据数 足以 明说,新体媒的普及 如 “文化迷 ”的中众 。受
全 民 记 者的 出 现有 利 于 扩 大 新 闻 的
来 源
,体现 了 众 大新的闻 信 息、及利益
过去与不同 的 是第 ,四体媒的出现 , 诉 求 ;影 了新响闻采 编 产加 工生 为,新 中对社会国的 个层面都产各生 了泛广的 影 响。然而 作 为, 传播 学五中研大领究域之 使追星热正真为成种一文化一。 方面, 这闻 采集 工带来 新元加素 ;促 了 进民话间 的“ 受 研 究”众 ,也此跟媒介研因一 类究 众 在消费受同的也生产出了时属 于 己自 语体 系崛 也 起时同 颠 了舆覆论 律一性的
一并 自为 “称 玉 ” 米“ 水 格 局; 最重要 的是 ,它 分充体 现 了受 众 占据 了样个整 闻新播传学 重的位要 置。介 领域 的意 义 和 化文, 于 此,我 们 应何 看如新信待息环下 “境 受 ”滴“ 粉凉”等 另。一方 ,面这类众受在 被赋 权的 真 意正 ,是义网 大 众民参 了 与
众
的变 ”? 化“ 受 众的变化”又引起将我 产 生自文己的同化时,也生 产 明星。为了 网络监 督、络网政和议参政的一 种方 。 式 思考们样怎 的题?问 1
极积受众
的 么什这说样? 当红明 星 到, 底“红 在何”处,
但
是由于全民 者的非记专业性,提高
并不是这一难个以回 答问的 题有人。捧 追这类 “ 受”众媒介的素 养提, 有效高的制
2
0 纪 世初至 0年代3 是传末播效
果研 有 人喜欢叫才 红,这些人就是“ 迷 ,”没 度保障等都 是需要进步完一 善的面。 方
的究级 阶初 ,段众大报 刊、影 、广播电等 有他 去消们明星费产品 ,的有没他在 网 们 4论结
媒迅速介普 和及展发, 们对它人 的们社会 上不络地停转 发或表关 于明发星图片 的、 担忧 。一这时 期 的核观点心 :是播媒介 不 了传 谓所的 “明星 的” 。 拥有 可抵不 抗强大的力 ,他们量传递所 的 受众 本 就具 有是 多重 属 性的 在。 新杂 多 样。理 解受众 的不 属同 ,以不 同性 作用 和 影力响 既予高给度待又期到感深深 生活 故事和,单 靠 司公的作是根本炒捧红 媒 体 时 代 下,众受 的 性属 变会 更加得 复 因 此, “ 产生型众受也”同 是样媒 视新 角和理论 去 读解是 非常必要 的 。本 文
信
息受传 者身在上就子像击弹 中躯体 药 体,时代 下 产物 ,这的个群体仅不参与了 传 是从 论理 上受众 地 的变位 迁出发 , 受
剂以注皮入肤一样 ,可以起引直接 迅 速反的 播 充 ,了当消费 ,更重要 者的 ,他是们 通众 的 普特 征贯遍穿始 ,终 并伸延 新 媒 出
应。
“ 积 极受的 众”是就由 “ 弹魔论的” 各过种社交媒体 台平 、互联网络等媒体 , 信 源主宰 ,是而具 有定一主的动能力 。其 3 全 民记者
基 本 概的 括 是 “受 众 是 积 极的 , 并且 通过
背景体 的下三 较具代种性表的受 众特征。 的 色 角已不 固定化是 模式了,而是灵 活
对
立面 变演而来的, 强调受并非众底 彻 由 创造了 自己文化 捧红 了,自喜己爱的明 。 星 需要指出的 是新, 息环境信下 的 受众 “ ” 全民 者记 是指 ,在新 闻 事 的 件道报 多 变的 , 但 对 于“受众 ” 而言 ,无 担论
实媒介来服务于用 己的自 的”。目
和
传播中发 挥者记 作用 却, 非 专业 新闻 任 何 种色 角,在努力 提高 自身媒 介素 养
媒新 体 境 环下, 舆 论领 袖成 为 网络 传 者 播普通的民众 。他 们并 非经 过专 业 的提 前 ,下都 该应充分 意 到识自 应 有己 意见 的 舆论 袖 。领网 信 息络传 播 的快捷 训 练的记 者 说,得 浅 显一 点非 即专业化 的 权 和利义 务 。
性使 其 言论 和观 点 有 可 能 较 快 的在 时间 的传播新闻 人的员,渠道 以自 媒为主体。 参文献考 :
传 内递 来 开形 , 规模 成使 网络 ,见意领 他 们具 备 了 发现 索 线、记 事件 录传 播和
袖 位 的确立 地有 了“ 捷 径 ” 走可。 又 因 信 息三 个 特 点
。
【
1 】 第 34 次 中国 互 联 网 展发 状况 统计
报 告 『E B OL/] . 中国 互 联 网 络 信 息 中心 , ( 02 1 4- 0 7- 2 1 ) .ht p : t / w w/. c nwn i c .
t 21 0 0 7412 474 3 7 .htm .
— —
为 络网自 身的特 点 使 得它,们 的意 不 见
新媒 在发挥着体 大影 巨响力的 当 下 ,
能够在 长 时 间持内 传续递 价 值 的信 有 息国中 民网量数从 010万 发展到1 亿 了 用7 n te. c n / hl fw z j / hy lwx z b / g l ht jwb g / 20 1 047 / 和观 ,又点加 “ 之 快 餐”式的信 消 息 费半年 时间 ,从的 1亿 3到用亿 近 4了的 年模式 其, 追随者们 的注 意力 容很 易转被 时 间 , 从3亿 6到则亿仅用仅了两年多 , 移,进而使 其有很强具 的不稳定 性 。 2
生 产 受 型 众
[ 2 ]孙祥飞 .2 0 1新5闻传 播 热学点 专 作 者 简介:王 建树, 1 9 9 (1一) 辽 ,
中令稳国居界世一第 民大 网国位置。的有 题 08讲 【M . 北京】: 人 民 报 日出 社 版 ,20 1 4 .
专家指 出关超:过 亿6网 ,民意着味近 二
生 产 “受型 ”指 众的 受是众在 新 分之媒的 一国人 已都经互和网联有过亲接 密 沈 宁阳人 ,川师范四学新闻大传 播学。院 体 时 代下 的新信 息 环境中, 不 仅 是仅 信 触 , 人“人都有通社讯 人,都有 麦克风人” 研 究方向 :戏 剧 。
范文三:媒介融合下受众的特征研究
媒介融合下受众的特征研究
2012年,我国4岁以上的电视观众总人数为12.82亿人,比5年前增加7700万人,增幅为6.39%。其中26,45岁电视观众占43.66%,明显高于该年龄段在全国人口中的占比?,属于电视的高渗透人群;而25年来的综合历史数据表明,虽然电视用户规模的增速趋缓,但电视显然属于饱和型渗透媒体(见图1)。受众并未因新媒体的进入而简单地做出舍此取彼的选择,对于不同的媒体工具,使用者的智慧在于如何在生活中融合使用,综合获取所需的信息。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在2009,2010年的跨媒体研究中发现,受众形成了多元媒体使用模式,日常以电视与互联网的共同使用为基本特征的开放型受众在全国占到28.5%,在城市超过45%,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比例则接近60%。CNNIC研究表明,互联网在易转化人群和发达地区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受众不上网的原因中,“没有上网设备”的占比逐年下降,“不懂电脑和网络”(54.8%)、“年龄太大或者太小”(18.8%)渐而成为主要原因。随着移动互联网将推动落后地区和难转化人群中的互联网普及,可以想见,开放型媒介使用会越来越普遍。由此,新媒体带来的是受众注意力及时间资源在电视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间的调整与重新分配,是媒介受众同为电视观众与网民的身份融合,而非简单地从电视观众变为网民的身
份改变。对于使用多种媒介的受众,其身份的媒介标签具有多重性,如“电视——网络视频”融合受众用以指称既使用电视媒体也使用网络视频的受众。从媒介受众身份融合的角度考察媒介使用,理解受众媒介应用多元化的现象及特点只是研究的一个基础面;受众注意力的分化将导向信息的融合及其对事物的立体认知,更深入的研究应着眼于融合的媒介使用文化,即通过融合性媒介行为把握受众媒介应用、媒介信息解读及意义重组的路线及文化变迁过程。
融合性媒介使用与媒介分工
融合性媒介使用鼓励受众通过不同的媒体平台获取媒介内容,并把分散在各媒体平台的内容以某种内在逻辑重新联系在一起,生成新的意义或后续行为。融合不仅发生在媒介使用的技术层面,同时也发生在受众将多渠道信息转化为个体认知及生产、生活资源的过程中。在信息获取上,面对多元化的传播媒介,融合性受众倾向于针对不同媒体平台的特点或性质,综合获得信息,并进行整合得出认知与判断。受众的媒介素养将影响其对媒介信息的使用及最终认知的形成,如电视的官方性,互联网信息的草根性、庞杂性及待去伪性等。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及网络收视调查显示,有2%,4%的电视观众通过电视台官网、门户网站、微博及贴吧/论坛/社区等渠道获取电视新节目信息,这部分观众在电视或互联网上收看节目后,会“与在线好友分享”或“给节目打分、发表评论”。网络平台的参与性、社交性使受众以个
性化的方式分享、评价热播电视剧的经典对白或潜台词,这成为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人际交流的网络表达方式,丰富或是改变了电视传播效果形成的传统路线。
虽然媒体使用率的消长及格局变化时有发生,同时某些媒体的某种特定功能已然消失或面临被取代,但从纸介质到数字化介质的媒介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传统的书籍和报纸并未消失,只是由于新技术或新媒体的进入,它们的地位发生了改变,这暗示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从使用者的角度讲,则反映了受众融合性使用的变化性与相对稳定性。这是因为媒介诸多社会功能的发挥给受众带来固定的期望满足,如获取信息、消闲娱乐;另一方面,不同媒介在受众融合使用模式中存在着潜在的分工,由于媒介技术所支持的功能不同、与之相配套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不同,这些内在的特征外化为媒体提供的差异性内容与服务、立场与倾向,并通过受众的日常使用而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如电视收看的家庭性、网络视频收看的个性化与互动性。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当重大事件发生时,49.57%的电视观众因为网络信息传播的“方便快捷”而将之作为深入了解重大事件的媒体,比电视高出15.56个百分点;而在内容的权威性上,13.8%的观众认可电视媒体,比网络高出8个百分点(见表1)。可见,在多元化的媒介环境中,受众通过长期的媒体实践对于特定媒体的核心功能或核心属性形成了个性化认知或无意识共识,在其媒介使用图谱中,媒体分工或分立或重合,但在整体上都不影响受众将之娴熟地运
用于信息整合过程中。
媒介使用习惯的流动与互补
在受众的媒介使用图谱中,媒介使用的融合同时带来了媒介使用习惯多形式的融合。媒介行为虽然具有强烈的个人性,但作为存在于一定社会背景下的大众传播与社会性交往工具,媒介使用凭借受众长期的社会实践,会在一个时期内沉淀为广泛且相对稳定的共享认知和行为习惯,如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除夕守岁时收看“春晚”节目等,这些媒介行为都具有特定而深刻的社会文化烙印。受众在特定时期及特定媒介平台上发展起来的媒介使用习惯并非孤立于彼此,它们之间在不同方向上对彼此产生影响。对于某种新媒介的采纳应用会在怎样的范围内与程度上改变受众使用“老”媒介的习惯,对于那些既是电视观众也是网络视频用户的有限观察显示,虽然存在一定的影响,但网络视频个性化的收看方式并未完全改变他们收看电视的方式。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表明,在家里看电视时,29.13%的电视观众会“陪家人一起收看,增加沟通”,而电视——网络视频融合受众中,只有25.71%会与家人一起看电视,“无聊、打发时间”是这两类受众在电视终端上收看节目的普遍状态,认同比例均为60%左右。通过对受众电视行为习惯及网络视频行为习惯的研究与比较,可以大致梳理出这两种行为习惯之间存在的流动与互补关系。
当媒介提供的服务与功能具有相似性时,媒介习惯在跨媒体之间的流动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在传统媒体平台上养成的使用习惯会随着受众的融合性使用而成为另一种媒介的使用习惯。从媒介使用文化的角度看,电视收看的家庭性被认为是电视媒体成就的文化特点之一,而个人性则是自新媒体如网络视频兴起之初便被公认的传播特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通过机顶盒或电脑、电视连接线,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通过电视机终端收看网络视频,网络视频的电视化、家庭化收看正日益成为与个人化收看同样重要的收看方式。电视媒体内容的收看习惯对网络视频收看的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在节目来源上,电视台内容成为电视——网络视频融合受众经常收看的内容来源,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53%左右的电视——网络视频融合受众在网上收看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节目,而收看网站或影视公司制作节目的仅为20%;在电视媒体使用中所形成的行为习惯的流动,出现在各个年龄层,而年龄越大者越倾向于在网络平台上延续电视收视习惯。在节目选择上,电视媒体播出内容对于网络平台上的收看选择也影响明显,超过三成的电视——网络视频融合受众在网络平台上收看“在电视平台上喜欢的电视节目”,而人际沟通作为大众传媒效果实现的重要环节,“朋友/网友推荐”影响了三成电视——网络视频融合受众在网络视频上的内容选择。在媒介内容上,电视剧与娱乐节目是电视收看的主流内容,也是网络视频的热点内容。2012年12月28日浙江卫视等4家卫视与优酷、土豆双平台同时播出2013年开年大戏《楚汉传奇》,在15天中,该剧在优酷平
台的播放量以超过千万次居首位,同期卫视热播的另一部电视剧《天真遇到现实》在优酷电视剧播放量中排第三位。
当不同媒介的服务或传播特点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时,互补性媒介使用会成为融合性受众的行为特点,这体现在信息内容的选择、整合等多个方面。针对传统电视线性的单向传播,网络视频互动性、参与性等技术特点成为影响融合受众媒介选择及行为特征的重要因素。融合受众倾向于在互联网上收看电视节目的各种原因中,“广告少”、“收看自主性大”、“灵活性”高居于前位,网络视频相对于电视媒体噪声干扰多、强制性收看的传播环境(见表2),为融合受众在媒介间的自主选择提供了更具优势的选项,而这种选项在电视媒体平台上的实现则不仅有赖于技术革新,还有赖于运营机制的调整。电视媒体根深叶茂,从电视使用出发解读媒体及受众变迁是大多数情况下的固定路线。当电视传播技术向互联网看齐而拥有了数字互动媒体的某些功能与服务后,按照习惯流动的逻辑,网络视频的收看习惯也会向电视流动,而电视也可能因为某种革新而具有相对于网络视频的互补性,因为在这种语境下,从绑定于互动媒介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时序上看,网络视频收看习惯是老的,而电视媒体使用行为却是新的。受众的身份融合与媒介习惯融合,实质上是围绕受众分化的老话题展开的另一个角度的探讨。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将受众置于多媒介竞争的顶层,追踪其行为模式及其背后的媒介文化变迁,当寄希望于电视媒体更具想象力的发展创新时,关于台网联动、网动融合等主流策略
也自然进入这个体系中,从这个视角或许可以重新发现电视媒体发展的突破点与创新点。(本文作者:张天莉、王京 单位: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中央电视台总编室)
媒介融合下受众的特征研究责任编辑:陈老师
范文四:八卦信息的受众心理特征
内容摘要:
人类天性使然
人类的天性有许多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就是竞争意识。根据达尔文“优胜劣汰”的原则,人生下来就有竞争,人又必须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史前祖先生活在洞穴之中,生活范围局限,个人力量薄弱,必须与团体成员合作来对抗自然和敌人。但在内部资源分配时,内部成员又是主要的竞争对手。在长期的劳作中,他们需要培养一种能力,以识别朋友和敌人,找寻到生育能力强的配偶;并从中学会培养和经营友谊,维持家庭关系的技巧。因此,八卦就成为一种必要的优势品质,并被后人传承下来,乐此不疲。人类的天性还表现在好奇心和窥视欲强上。好奇心原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它是与生俱来的探索新奇、陌生或多样化事物的一种生理———心理冲动。根据满足好奇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好奇心分成求知性好奇心和窥视性好奇心两类。[4]求知性好奇心的满足是通过探究未知的领域来获得新知。而窥视性好奇心的满足则是通过偷窥、刺探、打听和传播邻里或他人的敏感性事情、秘密、丑事或隐私来获得。八卦新闻受众的心理主要是受窥视欲和好奇心驱使。传统社会中,人们通过人际刺探和私下传播的形式满足这种好奇心,而现代社会中,集体窥视的方式代替了这种小道来源,窥视对象也由个人转变为名人。于是,大众开始接受和青睐一些有关名人行踪、隐私甚至丑闻的娱乐版八卦新闻,以满足这种集体窥视欲和好奇心。当前八卦新闻的对象主要是娱乐界的明星,因为他们的生活内容和普通人有很大反差,拥有普通人所欠缺的美貌、名气、财富等,以致让普通人羡慕甚至崇拜,代表着一定时代的时尚潮流。这让普通人对明星产生了探求的兴趣和窥视的欲望,他们想要走近明星、了解明星。我们可以说人的天性当中有一种想要获知他人隐私的欲望,而明星的隐私带有一定公开性的特点,所以对于一部分受众来说,阅读、观看报道明星私生活的八卦新闻无疑是找到了一个满足窥视性好奇心的渠道。
范文五:浅析名人博客的受众接受特征
浅析名人博客的叐众接叐特征
?张秀敏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22,2009,02—0075- 2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博客带有一些异二传统媒、体模式,名人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公众关注的中。心因此,单 门户网站的特质不内涵:独家性、连续性、私密性、平民化、 仍开博主体——名人本身来说,其中就潜藏了巨大的新闻效
应个性化,以及话题的集中和深入探讨,如博客蜂群,所带来 。其次,仍博客内容来看,名人博客多由当亊人自己进行 的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强烈干预等,这些为网民带来了全新 “私语化”叒述,信息抦露的“独家性”很强。由二名人在现实 的阅读体验,创建博客和阅读博客成为越来越多网民的惯 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趍够多的社会资本,这些资本在博客世 “”常行为根据2006 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截止 界里,多以博客内容的高质性博客更新的高效性的方 。《》“”、“”到 2006年 8 月底,中国的博客作者达到1784.5 万人 ,其中 式得到集中的呈现,这些无疑都增强了名人博客的吸引力。第
三,由二大量名人在现实世界中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 活跃博客作者769.4 万。博客空间量达到 3374.7 万个,人均 “粉 注册博客空间 1.93 个中国网民中,超过 60%的人浏览过 丝,粉丝对明星偶像的忠诚度效应大多会延伸到网络的虚 。”
博客,博客读者数量高达7556.5 万人 ,其中 5470.9万 的活 拟世界中,仍而导致在传叐互动、现实不虚拟世界的高度共振
?不联动环节,体现出了一些鲜明的特征跃读者会经常阅读博客。 。也正是基二名人博客
传播的这种独创性不显著性效应,网民向名人博客的集中汇 博客世界的名人效应 聚构成了网络世界中一道独特的叐众景观 “”。
博客发展至今,根据其创办主体以及叐关注方式点击 、名人博客的叐众接叐特征 量的不同,主要划分为 3 种类型:平民博客话题博客名人 、、
博客。平民博客占据了博客世界的主体力量,这也成为博客 同网络新闻、文学、评论等网络内容阅读的随意性、浅 草根性的重要表征,即博客进入的低门槛性,使得博 阅读特征相比较,由名人博客所衍生的一批固定阅读叐众, “”“
客打破了传播权力无限集中二传统媒体的中心格局,普通 其主体性特征阅读不反馈方式,都强烈地体现出了不其他 、
民众拥有了话语权但对二平民博客来说,普遍拥有话语 形式博客全然不同的接叐特性,叐众的这种独特接叐特征 ”。
权不享叐普遍的关注度,呈现极不协调的事元对立格局。平 主要通过博客作者开启的读者回复得到外在体现。笔者根 民博客的流通,范围大多非常狭窄,博客的阅读仅仅局限二 据名人博客读者回复的内容特点,并结合名人博客的主体 亲朊好友、同学同亊之间,这就使得平民博客更多时候囿二 传播特性,对名人博客的叐众接叐特征作尝试性分析。 孤芳自赏的自呓,叐众面和叐众量都非常有限第事 特性一:叐众的粉丝觊色臣属意识 “”“”。“”、“”类博客为话题博客,创作主体多介二普通人不名人之间,通 网络媒体最大的发革之一在二颠覆了以往传统媒体氛 常比普通人多一些资源,但现实生活中的名气还不趍以大 围下传者、叐众的觊色定位,网民可以在网络的自由畅游中 到有趍够多的粉丝追随,这些人创办博客,善二利用制 尽情享叐传播者叐众的觊色游移,仍传播的觊度讲,Web “”、、“造一些热点话题来为自己博客积聚人气,吸引关注度这类 2.0 的最大意义是为互联网用户搭建话语平台,使互联网用 。
博客,虽然某些时候可能会因话题的火辣、时尚感吸 户仍信息接叐转发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仍叐众转向信 “”“”
?引大量叐众,但这种博客叐众数量很不固定,“乍起乍落”, 息传播主体”。然而在名人博客里,博客叐众则更多地代
表了一种回归,回归叐众本体的觊色意识,以及对博客作 叐众忠诚度也相对不高。相比较二前两类博客,第三类博客
可以说构成了博客世界的“核心力量”,即名人博客。2005 者——名人一种自觉的“臣属”意识。 年以来,新浪对名人博客的大力发掘不推广在一定程度 首先,仍博客所构建的空间形态来看,博客天生带有了 “”
上改发了博客的整体存在格局,不这种大规模商业开发相 一种传、叐主体的不平等性特征。博客的创建主要利用了互 适应的,是网民对名人博客的趋之若鹜乐此不疲, 联网赋予个人发布信息和寻求共享的可能性,在虚拟社 “”、“”“”
博客世界随着名人博客圈的不断壮大而出现了两极化发展 会中,通过构建一个个人信息化的生活天地,满趍个体 “”
强烈的信息扩散欲望,有一定的读者针对性,是一种比较典 态势。2006 年老徐的博客一举突破千万大关,演艺名人 “”
徐静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博客第一人。 型的一对多的传播,更多体现的是大众传播的性质。 “”“”“”
同前两类博客形式相比较,名人博客具有一些鲜明的 在这种“一对多”的传播形态中,传、叐主体地位设置是不
平等的:议题的选择特性。首先,仍名人博客的创办主体来看,主要为体、育文 、编排以及讨论方式都由博客作者设 化财经文艺等方面的精英人物,根据新闻的显著性价值 定名人开博无疑又加剧了这种不平等性研究者陇立强提 、、。。
2009 年第 2 期
新媒体 C
?出“通过对象征资本的攫取,以获得更大的传播能”量,在宽了网民觍论自由的尺度不底线;第三,构成名人博客的一 名人所构建的博客传播场域,谁拥有更多的资本谁就能取 支重要力量知识分子博客,由二开博主体——知识分子 “”
得传播的强势地位。仍文化分配的觊度来讲,只有掌握了 的特立独行不对社会深刻的批判意识,这种自觉的批判 ““”
?趍够的文化资源,才有能力经营和维护自己的博客”博客 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接叐者,并通过博客评论的方式集中 “精英化”特征依然十分明显。名人博客则正是这种“精 呈现出来。上述这些特征导致在非常态的刺激性亊件发生时 英特征的集中体现: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积累的象征资本,通常以突发性为发生特征,,名人博客中的网民声音, ”、 “”
文化资本等,通过私语化、独家抦露的诱惑性语 更多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无理性特征。2006 年的韩白之 “”“”“”“”“觍,实现对网民的一种精神征朋争。而由众多现实生活中“粉 ”,大量韩迷、白迷蜂拥至对方博客所进行的无理性攻击不 丝”身份演绎而来的网民,在貌似“零距离”接觌这些“精 谩骂;2006年 “5?30”股灾中,网民在名人博客中的大量极端 神偶像觍论都极大地凸现了网民的”的过程中,则主动放弃了主体思考,心甘情愿地扮 “非理性”。常态的理性不非常 演了一种态的非理性,名人博客叐众“臣属”的觊色。仍一些缺乏内容戒者内涵的“名 “天使般的崇拜”不“魔鬼般的诅
?人博客 浏览量的居高不下,到网民抢占各类名人博客 咒之间的行为跳跃在成就名人博客的同时,也让相当多的 ””
名人“沙发”的热情和乐此不疲,以及博客跟贴中对博客作者大 “很叐伤”,不得已选择“黯然离场”。“韩白之争”中的 量崇拜情感的抒发,无一不在印证着叐众自我主体性的主 一方当亊人白烨陆天明高晓松就陆续离场其中,音乐人 、、。动放弃,以及对博客作者—名人无条件的精神追随。 高晓松关闭博客的告别语充满了诗意的哀伤:你们让我快 —“
?乐,也让我难过;让我放歌,也让我沉默,别怪我特性事:叐众忠诚度不阅读的稳定性 。”?
作者单位: 北华大学文学院传播系 在当今媒体间竞争加剧,媒体叐众不断流失的时代,名
邮编:132013 人博客即奇迹般保持了“双高”特点,即高浏览量、高点击量
的阅读记彔。定期阅读偶像博客、抢占沙发也成为了 “”“”
参考文献不注释: 众多“粉丝”每天乐此不疲的习惯行为。这除了得益二上述 ??《2006 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 所提到的名人的象征资本——名气以外,名人博客内容的诱 cnnic.net.cn。 惑力也是吸引网民定期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来说,传 ?黄桂萍、吴文虎:播客的社会文本意义觋读,国际新闻界2006 《》《》统媒体对名人的呈现常常运用“他者视觊”,且往往聚焦二 年第 8 期。 名人非常公众的一面进行描述而名人博客则多由当亊人自 。?陇立强:《博客作为媒介:动态文本的欲望化叒》述,《天津师范大学 己陇述,有效地避免了经由第三方传播而带来的信息发形不 学报,社科版,》2007 年第 2 期。
?2006 年 4 月 6 日,80 后畅销书作家和车手身份的韩寒的博客更新只 发异;并且,名人博客内容通常聚焦二名人们非常具体甚至 、有两个字:累,睡可是后面的评论仌然有 625 条 。。带有一些私密性特征的日常生活、起居,间戒也会有一些仍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8902b0100036d.hml. t具体生活升华而成的感悟蕴含其中,写作视觊固定且前后内
容有一种内在的承续性。这些都有利二培养一个稳定的兴趌 古 群体,方便网民零距离、全方位地接觌精神偶像的点点滴滴; 乐 另一方面,“粉丝”网民对偶像博客“固定阅读、踊跃留觍” 琴 殇 的积极回应也让名人享叐到了无中介直接沟通的快感, 、“”, 国 为他们博客的及时更新注入了内在的动力。 画 , 特性三:天使不魔鬼,精神膜拜不群体鼓噪 作为公共领域的私家客厅,不粉丝的重要沟通 “”“” 渠道,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名人博客的常态内容更多由 “情感、生活、职业感悟”构成,这种文本特征无形中构建了 一种和谐的传播语境。名人相对二叐众,体现的是“感召不 被感召引导不被引导构建不被构建的良性发展 ”、“”、“”
态势。仍这个意义来看,名人博客的存在具有非常积极的意 义。但作为一个虚拟世界,由二博客天生地带了很多潜在的 负面特征,导致在刺激性亊件发生时,围绕亊件所形成的博 客舆论蜂群往往蕴含了巨大的破坏力量。名人博客由二其 主体的显著性高点击量高影响力,网民舆论失禁所造成 、、 的危害更是首当其冲首先,博客叐众的匿名性,网络的匿 。
名性同博客传播的私密性语境相结合,给予了网民双重的 心理安全感,这种心理的双重安全感常常通过一些极端 “” 觍论体现出来;其次,博客传播不同二公共论坛有固定的把
关人,博客作者身兼数职:作者、编辑、把关者,多重觊色身 份很容易导致顾此失彼,把关缺失;另外,把关人是否具有 褚 晓 趍够的“把关素养”也很值得怀疑,因此,相对二公共论坛 莉 里网管对觍论的即时监控,博客作者把关的缺位极大拓 “”
2009 年第 2 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传播的受众特征与传播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