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江西人的性格特点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江西人渊源于河姆度南蛮之旁支,鼎盛于春秋吴越楚时期。古越文化是赣文化的主轴。
在长达几千年的人口迁移中,江西古老的荒蛮之地被改观,吸取先进的文化。经济,人口也随之发展。如今的江西人多为中原及本土混杂血统之后裔。
江西人自古重文而修于理。江西人多信奉道教,江西的万寿宫就是有名的道教寺院。所以,江西人多善少恶,重于礼而轻于浮。安于心灵清静,讳于自我创新和挑战。
初唐的王勃曾在南昌写下有名的《腾王阁序》,对江西的溢美之辞令人流连。但他非江西人。但在东晋之时,江西出了自己的大诗人陶渊明,他的《桃花源记》名闻遐迩。从此奠定了赣人的本土文化地位。后来在明代江西又出了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他的《牡丹亭》脍炙人口。宋朝的改革家王安石也是江西人。
如今的赣人性格属于保守封闭型的。时常发生窝里斗。没趣的时候,就会捏捏景德镇的陶瓷。对待外物藐视而自负。好于精神胜利之法。好文的传统虽然没有变,但却没有大家出现。实为遗憾。
江西作为王勃笔下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省,自古就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历史上文化名人灿若星斗,陶渊明、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文天祥、汤显祖。。。在中国思想史上占主导地位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禅宗佛学、老庄道学,要么发源于江西,要么在江西成型。可以说,江西撑起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半壁江山。
江西大部分是客家人,又多为晋唐时代北方中原家族迁徙而来,是正统文化继承者,长期熏陶的封建儒家忠诚思想及道家的"无为"理念,使安于现状、中庸保守、忠诚守信的烙印很深,冒险意识较差;家族观念极强,江西族祠数量达8994处,为全国第一,故吸纳新思想、新事物很困难;江西属于"吴头楚尾",加上是内陆城市,江西人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封闭、保守、自满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江西先民很多是因逃避战乱,为寻求安宁的环境才南迁而至,渴望和平、安居乐业的心态影响到后裔。
江西人可谓朴实厚道,内敛,含蓄,不张扬,也就不擅表达。"人怕出名猪怕壮",江西人很善于"守弱守拙",这种处世之道最大的好处,就是杨柳青风,左右缝源,人际关系比较和谐。同时这种观念的明显缺点,就是不为人所知,不为人所识。江西人的谨小慎微的风格,严重地阻碍了江西人出名。江西妹子虽比不上隔壁的湘女风情万种,但却是贤淑良德,而且都能烧得一手好菜。南昌虽然号称省会,却是中国的中部中型城市,城市瓷已经徒都有虚名,假冒伪劣盛行。临川和吉安虽然是地处一隅,历史上却是人才辈出之地。奇怪的是抚州,那么偏远的小城市,居然有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家长,把孩子送这里来寄读,看来江西的文化氛围确实了得。
江西是华东地区最穷的省,国家级贫困县全区排第一。很难找出一个象样的富裕地区。
好讼好辩的江西人——赣文化富有,她是过去的望族,赣文化贫穷,平穷的揭不开锅,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她仍象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炫耀着祖上的荫德,罪过罪过,作为一个群体,赣文化已然失去了一种文化自信。
江西人好隐,何为隐,不是隐身,而是退出的意思,隐的浪漫,隐的有品位,不像诸葛亮的动机不明,他是因机而行,相传诸葛亮是故意安排刘备来到隆中的时候,三顾虽然显出了诸葛亮的人才难求,但都有现代的一点那么的迂腐,那么的庸俗。江西人的隐不带什么功利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主义,是一种自我人格的升华。最出名的乃东汉的徐孺,才不可斗量,又不肯出位当官,所以有“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著之榻”的华章传诵千古(至今我都未能看到)。 第二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无疑是高尚的,但他这种解绶归田,崇尚自然,淡薄名利的思想,千百年来又无情地剥蚀着赣人的进取心。他的”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自负心理,同时也蕴涵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可奈何,这种矛盾是陶渊明的心理矛盾,也是赣文化的实践矛盾论,所以在这个时候,不知道有没有赣人学习陶渊明,虽然隐的高尚,但是对于后来者的榜样,我们不以他为人为众,看重的只是他的诗写的还不错,开创了田园派的一代宗师。 北方人重义,南方人重利,江西人南北兼容,重利又重义。重利,有时甚至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长期受懦风影响,江西人也重义,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讲究人缘,同年出生的互叫“老庚“,同姓互称”老华“,很亲热,但相对于江西地大物博,各个地方的称呼也有所不同。江西人讲义气,不像山东人那么肯为朋友无条件地两肋插刀,为了一句话而大打出手。江西人讲的义气是掺杂着利的水分,你以为那么动机好纯啦,两者是若即若离的,时隐时现,羞羞答答,好不含糊,糨糊似的难解。江西人还喜欢斗嘴,不管有事没事,就喜欢来几句,语言总是很犀利,尖酸,刻薄,火药味很浓,外人看来很像在吵架,这点尤其是在江西中年女性的个性可以看出来,基本上都是一个样,大概是江西的,也有的是在生理上到了“更年期”的毛病犯了。江西人好斗嘴还是有家学渊源的,翻开历史长河,你会惊奇发现,他们的祖先就是知法而不犯法要好好诉讼一族。学会诉讼,熟悉打官司的门径,成为保护家业的重要本领。所以为什么现在有好多大律师,法官之类的都是江西人独霸的呢,就是这个原因,有遗传的啦。江西人好辩,辩出了精神,也辩出了文化,文人雅士以文会友,现在的时代慢慢延伸到了网络之间,可以直接在足不出门面对着全国的网虫约会。这是时代的产物。
no 2.
如今的赣人性格属于保守封闭型的。时常发生窝里斗。没趣的时候,就会捏捏景德镇的陶瓷。对待外物藐视而自负。好于精神胜利之法。好文的传统虽然没有变,但却没有大家出现。实为遗憾。社会学家曾撰文将江西人性格中的不足归纳为三点:盆地心态(封闭、保守、孤立、窝里斗)、边缘感觉(置身主流之外,冷漠地对待一切)和自恋情结(自满自足,陶醉于落后)。
no 3.
江西人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极强的自尊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尊严故,二者皆可抛~这个历史已经证明了的,新中国能够从江西打出来就是最好的例子。个人认为造成江西人性格的原因如下:一、孟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实际更简单一点说仓廪实而有自尊~江西是鱼米之乡,在农业社会里多数人是可以温饱的,所以历史上没有江西乞丐一说,长期以来就形成了江西人很强的自尊感;二、江西是江南丘陵地带,易守难攻,所以外族的侵略比较少,外面的思想影响也相对滞后,所以就有了江西人性格的稳定性。不像北方平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人民到处流离失所,产生不了固定的区域性格,家园尚且不能固谈何自尊,三、江西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她养育了人民,也影响了地方人的性格,有容量,江西人固执是在原则问题上,但也能吸引自己认好的东西。四、江西靠近长江边上对外交流也方便,江西是闭塞,但也不是和外界绝交,有是有民俗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老,三个湖北老不敌一个九江老”之说嘛,九江就是鄱阳湖和长江的交融处。五、有文化传统,历史最出名的两大千年书院之一“白鹿洞书院”就在江西,自古就有临川才子之说嘛,所以好的思想也有人记录和传承下来。唐宋八大家江西就有三位。
江西,是过去的望族。它辉煌过,潇洒过。历史悠久的“青铜文化”,影响深远的“理学文化”,声名远扬的“宗教文化”,灿烂一时的“瓷文化”,一个个明星般地登台亮相后即像哈雷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慧星需要72年才能经历过一次的,但是都有着过上乘的表演。
古代的江西经济是中国最发达的地方之一,很多地方都是农桑富庶之地,这种“鱼米之乡”的无忧生活使江西人没有一种很强的自主经商意识,也造就了今日江西人勤奋务实、缺少冲击力、与世无争的中庸心态。几千年来,勤劳、好学、聪慧的江西人民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灿烂的精神文化。南丰蜜桔是著名的贡桔,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作为经济交往和贡品,突破了纯资源物质形态,创造了独特的蜜桔文化。广昌白莲始种于唐高宗仪风年间,南宋绍定元年就有“莲乡”之美称。文化底蕴的的深厚也使得江西人具备了吃苦耐劳、敦厚务实的特质。江西历史上,文学、艺术、史学、科技大师辈出,临川还被喻为“才子之乡、文献之邦”,撑起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半壁江山。纵观中华民族文化史,对今天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定型产生主要影响的,是宋明以后在中国哲学占主导地位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南禅佛学与老庄道学。而理学发源于江西,定型于江西,中国儒家思想的哲学化、体系化,在江西这块土地上最后完成。禅宗的中国化,最后也是在江西得以完成。同时,江西是道教的主要发源地与传播地,至今仍为道教的活动中心之一。文化的包容性,使得江西人的性格也带有浓厚的兼容并蓄色彩。江西的地理与人文也影响到了江西人的性格。从区域色彩看,江西属于“吴头楚尾”,加上是内陆城市,江西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拥有封闭、保守、自满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而江西人当中,其先民很多也是因逃避战乱,为寻求安宁的环境才南迁而至,渴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范文二:江西人的自信哪里去了
这十来年, 看得最多的是地方报纸宣传的什么 “对接长珠闽, 融入全球化” , 甚至作为江西全省灵魂的江西日报也常常提出这样的口号。 还有一个长期出现 在江西最东部的地区——————上饶的思想, 说什么要 “掉头向东, 对接长三角” 。 我看这 样的口号实在不雅,至于更加不文雅的词汇暂时就不说了。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江西人,每 每看到以上这样的宣传,本来应该是高兴的、兴奋的,毕竟这是江西的主流媒体,也代表着 江西父母官的心声。可是,我看到这样的宣传不是兴奋,而是脸红,甚至有的时候觉得无地 自容。四十年前,多少外省的人,包括所谓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更别提什么珠江三角 洲和闽南三角洲,多少人到江西来逃荒,甚至是要饭。即使是三十多年前,那些地区的人们 根本不敢小觑江西。可是,历史发展到现在,为什么江西省的头头会提出这样的口号呢,为 什么会提出这样有辱江西人身份的口号呢。有句话叫:“干部不领,水牛掉井。 ”我觉得江西 之所以在这些年渐渐不如所谓的沿海地区,除了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有关,其实和领导的不自 信有很大关系。 江西省, 除了不沿海, 在江南具有最好的区位优势, 具有浙江和江苏、 广东、 福建所无法比拟的风景区,具有这些地方无法比拟的人均土地面积,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不给 力,不给劲的口号呢?而且,一提就是十年八年,我不知道,要不是有人大声断喝,这样的 口号还要提到什么时候?如果是长期这样的话,江西人的脸面哪里去了?江西人的自尊何在? 领导都这样提,江西的普通老百姓还能看到信心吗?既然看不到信心,他们即使出门充当廉 价劳动力,也不愿意为江西的发展贡献直接的力量,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局 势,而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局势。从这样的口号,我突然想起了日本人侵入中国的时候,只 有**主席提出了《论持久战》的正确言论,其他的言论其实看起来也是很有道理的,但 是,和**的言论来比,那都是小巫见大巫的,是荒谬而可笑的。所谓的对接长珠闽,同 样是看起来正确,其实十分荒谬的言论。如果这还不够的话,近来,我在江西日报上看到一 段言论, 文章说:“九江正抓住沿江开发的机遇, 以时不我待的危机感与紧迫感, 让九江崛起 于宁(南京)汉(武汉)之间。 ”我看到这样的提法,就像是吞下了一只苍蝇。我不知道湖北 或者武汉人怎么样看这句话,也不知道江苏人或者南京人怎么样看这句话,但是,我作为江 西人,看到这样的提法十分郁闷,郁闷的要命。试问,九江从上下关系上归属于江西管,从 地域上说,它离开南昌的距离,比离开武汉和南京的距离要更近,甚至近得多,可是,这句 话只是提出让九江崛起于武汉和南京之间,偏偏不提自己的省份,也不提自己的省会南昌, 这要是在过去就是卖国贼的勾当,这样的提法到底是要干什么,到底让江西人的心态往哪里 去。怪不得江西难得前进,怪不得江西这十年来出了不少贪官,先是胡长清,然后又是五个 副省长, 其实, 速溶的额问题很多就是出在江西。 大家可以分析一下, 我为什么用 “所谓的” 沿海地区或者发达地区这个词呢,就是说对于所谓的长珠闽,我们要睁开眼看,像鲁迅先生 早就提出过的“睁开眼看” ,而不是人云亦云,其实,稍微做一些分析,我们就知道,所谓的 沿海,在扣除物价特别是房价之后,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真的不一定好于江西,所以,江西 人大可不必仰视别人,更不应该提出过于谦卑的口号。当然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是必要的, 不可过于打压本地的士气。再看看老人倒下不敢扶的,那些欺压穷人的,那些地方更多?据 我亲事的经历,都是沿海地区更多。从总体看,内地人更加淳朴一些,厚道一些,所以,从 人文环境来看,要是论发展经济长远之计,江西人绝对不应该看好那些社会风气不很正的所 谓的沿海。沿海,在我看来,沿海不沿边。什么是不沿边呢。我说的是思想,中国人最朴实 的道德思想,沿海的人们,他们的眼睛已经慢慢让金钱给熏染红了,心也就慢慢地被熏染黑 了。他们的思想,离开道德的边沿越来越远,这就是沿海不延边的解释。提出以上那些口号 的,都是江西省的领导,群众哪有这样的号召力啊?有这样的领导,有这样胡说八道,甚至 是胡思乱想,扰乱江西人优势的提法,有这样的舆论,江西人的信心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到四 十年前呢?是为“我就要不吐不快,管你陷害不陷害,为的是江西老表,永远是赤子胸怀。 ”
范文三:黄埔军校里的江西人
1924年,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两党联合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合作。同年5月,创建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3月改名为“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郊区珠江的黄埔岛上,故习惯地称之为“黄埔军官学校”。
黄埔军官学校的创建,得到了苏联的帮助与中共的支持,它是仿照苏联红军的建军原则和作战经验来训练干部的新型学校,因而成了国内有志革命青年倾慕和向往的地方。我省一批进步青年,有的当时已经是大学生,他们为了学习革命理论,探索革命道路,纷纷报考这所学校。
第一期,1924年4月招生。这期共招4个大队493人,其中江西籍学生44人。黄埔军校副校长李济深在江苏办的讲武堂146名学生也随之并入军校,这些学生中的江西籍学员不包括在44人之内。本期实际招生达639人。
这期毕业的学生,大部分留在本校教导团担任基层干部和校本部政治部政治、军训工作。萍乡的吴高林,毕业后直接安排担任第三期学生队副区队长。当时的黄埔学生为革命精神所鼓舞,不管分配干什么,不计职位高低,不论薪水多少,大家都积极工作,在各个岗位上发挥了很好的革命骨干作用。
第二期,1924年8月招生,共招450人,其中江西籍学生52人。1925年2月,学生随校军赴粤东参加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接着滇军军阀杨希闵和桂军军阀刘震寰发动叛乱,占领广州,学生又奉命参加平定杨、刘广州之乱,这期学生实际上课学习的时间只有两三个月。
本期毕业的党员,不少参加了北伐战争。萍乡的张源健,北伐战争中加入中共,后成了赣北工农游击队的创建人;万安的肖素民入党后参加万安暴动,担任军事指挥参谋部成员之一;余干的罗英毕业后,在**的帮助下赴苏联留学,后担任红十军军委委员,独立团政委和红军学校校长等职。
第三期,1924年12月招生,共招1224名,其中江西籍学生100名。从这期起,学生入伍期改为半年,入伍期满才能转为军官学生。这期学生毕业后,江西有一批学员分配在步兵科、骑兵科、宣传科以及入伍生部等单位担任基层干部,还有数十人没有分配工作,不知去向。
第四期,1925年10月招生,共招2314名,其中江西籍学生152名。
这时,学校经过改制,学生的思想显得更加活跃。可是,自从“中山舰事件”后,**下令学校成立黄埔同学会,拉帮结派,目的是要监视和控制学员的革命言行,削弱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在学校的影响,因而引起许多进步同学的强烈不满。一些学生走出校园,在广州市召开同学会,公推步科五连吉安籍学员毛学离为十七人请愿团团长,要求学校当局撤消黄埔同学会组织,清除反动分子,得到学校政治部副主任熊雄,政治部秘书聂荣臻等人的支持。他们要求党员要“团结左派,争取中间力量,反对极端的反动势力,积极宣传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国民革命行动”,旗帜鲜明地与学校当局作斗争。当毛学离等人将开展反黄埔同学会行动时,被校长**亲自下令开除了这17位同学的国民党党籍和学籍。
在这期党员中,江西籍学生有22人选入政治科,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国民党“左”派占大多数。赣县的钟友千,中共党员,毕业后回江西从事农民运动,担任安福县工农运动特别指导员,赣县临时县委委员,赣州市总工会副委员长等职,不幸于广州起义战斗中牺牲;吉安的肖韶,192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经党组织选派到黄埔学习军事,毕业后由政治大队第一队上尉队长陈奇涵带领回江西开展工作。肖韶在赣南领导了于都暴动,创建了赣州市党组织,先后担任赣南特委委员、书记、赣东北省委宣传部长等职,后因“左”倾路线被错杀。
前4期招生,共录取江西籍学员346名,遍及67个县、市,人数最多的是萍乡县43人,依次为兴国县30人,修水县22人,南昌县20人,九江县15人,万安县11人。黄埔军校学生以广东省最多,湖南次之,江西列全国5位之前。
江西人在黄埔军校担任教职员的也不少,有的还是学校的主要领导。熊雄,宜丰人,1925年从苏联东方大学回国后,历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秘书长;刘峙,吉安人,他不仅是军事教官,还担任校本部参谋和教导第一团营长、团长;饶来杰,南昌人,“中山舰事件”后,以两广区委特派员身份入黄埔军校担任中共的组织工作。还有萍乡的张国焘,进贤的李世璋等人均先后担任过政治、军事教官。至于派往该校或毕业后留校担任中、下级军官、教务管理人员的则有数十人之多。
黄埔军校成立之初,由中共学生党员李之龙、周逸群等人,组织成立了一个“青年军人联合会”,旨在改造旧军人的思想品行,提高革命军人的素质。不料校长**、副校长戴季陶却对此严重不满,后在他们的支持下,由国民党右派贺衷寒、缪斌为首,组织成立了一个以反对中共、反对国共合作、反对三大政策为宗旨的“孙文主义学会”,与“青年军人联合会”对立起来,明争暗斗经常发生摩擦。正当两个组织矛盾日益公开激化之际,江西的国民党右派段锡朋、萧淑宇与西山会议派童理璋、喻育之联手,迫不及待地在上海发起组织“孙文主义学会”,与黄埔“孙文主义学会”遥相呼应,互相勾结支持,其目的就是要将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势力排挤出去。
起初,江西籍参加“孙文主义学会”的学员很少,由于“老乡”段锡朋的推波助澜,甚至暗中插手学生活动,确实起到了很坏的作用,使一些学员报名参加“孙文主义学会”,有的甚至退出“青年军人联合会”而倒向那边。南昌的谢正帮、史宏熹,靖安的胡靖安,抚州的周复等学员,参加“孙文主义学会”后,在学校**清党活动中充当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宜黄的丁国屏,永新的王道,毕业后回到江西,投入段锡朋怀抱,以省党部特派员名义,在抚州、丰城等地,发动右派势力,捣毁两县党部、总工会及农民协会,镇压工农运动,造成流血事件,充当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急先锋。
黄埔军校自1924年创办至1930年共开办了七期,从第五期招生后,就开始在潮州设立分校,到第七期时,分校、分部已遍及南京、长沙、武昌等多处。随着第二次东征的胜利,军校内两条道路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孙中山制定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目的被篡改,国共合作的局面遭到彻底的破坏,中共党员、共青团员以及进步学生遭到打击和监禁,受到政治迫害,政治部主任熊雄,也以煽动暴动,妄图推翻广东国民政府的罪名被李济深下令逮捕,不久被秘密杀害于广州。(黎善坤摘自《光华时报》)
范文四:湖南近代名人,几乎全是江西人的后代
历史上有“江西填湖广”的说法。这一说法,基本属实。湘军名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人的祖籍,都是江西。
这么多名人都是江西人的后代,绝不是偶然的事件。这与明、清两代江西人的多次移民有关。
现在的江西省,在我国南方的版图中,无论人口、土地,还是经济,都无足轻重。但在北宋的时候,江西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到了明代,江西人口虽然比浙江少,但仍然是全国第二名。
人口如此众多,土地却很少,生活便不是很容易。于是,便有江西人开始迁入湖南。当时,湖南人口很少,有待开发的区域很广,土地很多。
江西人迁入湖南,有两次高潮。一次在明朝初年。这一次,是江西人迁入湖南规模最大的一次。
朱元璋统一长江流域后,下令人多地少的江西人迁往湖南。今天一半湖南人的祖先,就是这个时候从江西来到湖南的。
江西人迁入湖南的第二次高潮是在清朝初年。这时候,湖南人口已经很饱和了,很多湖南人为了更好的发展,迁入四川,所以有“湖广填四川”的说法。但这时候,依旧有很多江西人迁入湖南。
经过明清两代的两次大规模迁入以及无数次小规模的迁入,江西人后裔占据了湖南人的大部分。
今天湖南北部、中部的人口,八成以上是江西人的后裔。南部比例小一点,大概有一半多一点是江西人的后裔。湘西则保留了较多的湖南土著,江西人后裔所占比重只有四成。
湖南人俗称江西人为“江西老表”。这个老表是名副其实的。湖南人、江西人,既是近邻,也是近亲。湖南人、江西人携起手来,为我国中部的发展,一起努力吧!
拙著《血战天下:湘军征战史》,各大网站有售:
范文五:2017年江西鸡年过年习俗,江西人过年吃什么
2017年江西鸡年过年习俗,江西人过年吃什
么
我们江西南昌人说:过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南昌话)。是因为秦始皇征集民夫修万里长城,南昌籍民夫在腊月二十四日后才陆续回家,家人均以亲人抵家团圆的时间为“过年”。所以,南昌人过年的日子不同、时辰不一、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都是过年的,有的早上过年,有的是中年、晚上过年。南昌人当然也包括江西人的家庭,过年时间并不都是大年三十,而且吃团员饭也并不都是晚上。南昌县广福乡的个别村子,有在农历26过大年的习俗,甚至实在早上吃团圆饭,有的是早上7点的有的是早上9点,抚州唱凯有不少村庄是农历29过大年,总体说来,江西农历29过大年的家庭还真不到,如果你呆在南昌,你会发现24小年开始,鞭炮声就天天此起彼伏了。都市的家庭不少还保留着老家的习俗,也就是上面说的过年的时间。具体原因,全省人民基本都认可的是由于秦代建长城,抓劳力去北方参与建设,当到了年边上,就分批回家过年,当家里的男丁一回到故乡的时辰就是这家人过年的时候到了,就这样传下来。据我了解好像外省少有这种情况。按照全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域来统计,江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少的省份,汉族率有%,江西也是保留汉族民俗比较完整的省份,像汉族的傩舞,在江西最多最完整,怪不得有本书叫《中国最后的汉族》写的就是江西南丰。
南昌人过年吃什么?
牛肉炒粉:牛有力量、米粉长得想寿星的胡须,所以预示着来年身体健康、长寿美满、
和菜:和和气气一家团员。
另外还有:糊羹、杂素、鸡鸭鱼肉等等,不得不提到鱼,南昌人大年三十会摆上整鱼,但不会吃,据说是鱼听人说话把人们的愿望带给龙王爷。大年初一吃素或者吃剩菜,这都是南昌人过年的习俗。
开财门、关财门、财神爷
吃过团圆饭,就开始娱乐,但不能过12点,到了12点就得把大门关了,并放一挂鞭炮,这叫关财门,然后休息。初一一大早就要开大门放鞭炮,这叫开财门。夜间如发现有老鼠,千万不能打,那是财神爷。
板凳龙
南昌的农村地区都有在元宵节那天玩板凳龙的风俗,板凳汉着灯笼,家有几个男丁就放几个灯笼,然后出街和族人的板凳拼接上,就开始走街了,可见这龙有多长了。我的祖籍在南昌县向塘镇的若渚村,我公公告诉我民国的时候还有玩板凳龙,我家男丁多,板凳所以也多,灯笼上都写着:“太原王”的字号,说明我们来北方,我认为这是所谓的“客家先民”,我喜欢谈客家,因为我认为客家不过是赣的分支,不管是丛流源还是方言都是血浓于水的。我公公告诉我,小时候玩板凳龙是他最开心的时候,晚上这条巨龙走过河边,那小河水倒映着板凳龙,很快乐。
拜年:正月初一,幼辈依次向尊长拜年,尊长又率幼辈向左右邻居贺年。初一儿子给父母拜年,幼辈依次给尊长拜年,尊长又率幼辈向邻居贺年。初二女婿给丈母娘拜年。初三女儿回娘家要给邻居分糖饼,体现邻里关系融洽。初一:在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红枣、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之后就开始拜年的活动,晚辈向长辈或亲友间互相拜年恭贺。年初一也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不要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的。
南昌有句俗话:(南昌话)初一的崽,初二个郎,初三初四老姑丈,初三、初四也有专为亡亲祭拜的。。
换茶:是“换财”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发财。地道的南昌方言把过年招待客人的点心和糖果叫做“换财”。大年初一,一大早小孩子就要在脖子上挂一个小红布袋,去族人家拜年并索要“换财”,直到把小布袋装满才回家。用厚毛纸外加一层白纸包裹糕点,上贴一片红纸,送来送去。只需一件,只需一件,只图形式,不重内容。(有贪吃好玩者,把里面的糕点吃掉,换上石块或沙粒)。
上七大似年:南昌人重视上七,这天要好好地吃一顿,还要吃“糊羹”,象征步步高,这天一般举行隆重的敬神活动。七菜羹只在南方流行,各地七菜配料不同,仅南昌就有甜咸两种做法,咸的配菜是白萝卜、芥蓝、菜心、大芥菜、春菜、大蒜和芹菜,煮成浓浓的羹,而甜的则是大菜、香菜、菜心、芹菜和芥蓝等食用的蔬菜用油爆炒,然后加入酱青和糖调味。
这几种菜都有特殊的含义,芹菜代表勤劳、大蒜代表会算钱、春菜代表生机、大芥菜代表新春发大财。而七菜羹是不允许倒掉的,否则就会倒掉福气。
另外,七菜羹还对身体有益。过年大家都大鱼大肉,而七菜羹能够缓解油腻。
元宵节:(南昌话)“过了元宵罢了灯”,过了元宵,年事活动就
基本结束了。(南昌话)“三上晚上的火、元宵的灯”,元宵观花灯、耍花灯、猜灯谜,异常热闹。
“过年”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共同的盛大节日。可是近些年,大家谈起过年都会觉得“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而年味的淡化,除了生活方式的骤变,使得数千年里超稳定的生活中形成的严谨的年文化松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年文化的无知,把传统习俗视为陈规陋习,认为可有可无。其实,民俗中每一事项,莫不有着精神内涵,有魂。比如年夜饭的魂是团圆,放鞭炮的魂是驱邪,拜年的魂是和谐,贴春联“福”字挂吊钱的魂是祈福等等。明天就是除夕了。本版特别选择我省4个地区,晒一晒当地特有的过年民俗,让大家一起回味有着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年是怎么过的——
2015年的春节就要来临——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集市上横挂叫卖着的春联、“福”字,让南昌城流淌起了年的味道。但在信息化、市场化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似乎一不小心,便离传统的、散发浓浓年味的“南昌年”愈走愈远。到底什么菜是最正宗的南昌年呢。
“一进腊月就是年”
“一进腊月就是年。”旧时的南昌,腊八是个传统的黄道吉日。俗话说:“腊八日子不用拣,大吉大利福寿锦。”因此,这一天,南昌
人除了要喝“腊八粥”,还常举行定亲、娶媳、嫁女之类的“腊八婚”。据传,“腊八粥”的由来,缘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小时在田间放牛,饥饿难耐,便挖鼠洞,想抓只老鼠充饥。没曾想,挖到深处,不见老鼠,但见大米、玉米、豆子等物,于是和在一起熬粥,吃得津津有味。后来,小朱成了朱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常令御厨将五谷杂粮放在一起熬粥,并赐名“腊八粥”。
腊月二十四日,便到了“小年”。这一天,旧时的南昌人要把食糖涂在灶门上,叫做“胶灶神牙”。而老板若要辞退雇工,这一天还得请被辞退的雇工“坐上席”吃饭。从这天起,南昌人开始正式为新年张罗,各行各业开始格外繁忙,大小市场异常活跃,在外地工作的人纷纷赶回家中团聚。而在小年和除夕之间,几乎每天都有过年的气氛,正所谓:“过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
接下来几天,人们要用莲藕扎龙,用松枝、白果、金箔纸、银箔纸以及大红纸剪成的元宝和铜钱扎成摇钱树,安放在供桌上,祭拜财神。还要在祖宗牌位前供奉猪头、鸡、鱼、肉、年糕等祭品,祭拜祖宗。此外,大家相遇,不但口头要说吉利话,还要在堂屋贴上用红纸裁剪成的三四寸宽、一两尺长的小纸条,写上“童言妇语,百无禁忌”、“东成西就,南通北达”之类吉庆语,以图吉利。
“青青吉吉”与“年年有余”
热热闹闹地准备了近一周,终于到了大年三十。除夕这天,南昌人的过年热情积累到了一个顶峰。
说到除夕,不得不讲讲团年饭。团年饭是南昌人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饭,一般都有十几道菜,比较讲究的应该有十八道菜,各菜自有深义。如炒青菜象征“青青吉吉”,炒年糕寓意“年年高升”,红烧全鱼表示“年年有余”,炒米粉象征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另有一道南昌独有的特色菜——“和菜”,它是由肉丝、笋丝、芹菜、豆条、大蒜、胡萝卜丝、黄花、墨鱼丝等菜和在一起炒成,象征着“和气生财”。
酒足饭饱后,全家团坐于炭火前,守岁至深夜。可别小看了炭火,俗语说得好:“三十晚上的火,元宵夜里的灯。”此风俗起于古时烧火驱赶那个叫“年”的怪兽的做法,后来则更多寄寓来年生活越过越好的期望。而除夕之夜,长辈还须给晚辈“压岁钱”,以“压邪守岁”,防止鬼怪作祟。南昌人给的压岁钱常为双数,寓意如:二为好事成双,四为四季发财,六为六六大顺,十为十全十美,十二为一百二十岁。
守岁至深夜须放鞭炮关上大门——即所谓“关财门”,意在关住自家的财气,送走旧的一年,之后全家休息。初一子时又起床开门放鞭炮,意为“开财门”——迎接新的一年,开启自家财运。这一关一开,便将滚滚财运随新年送入了家中,为招财进宝讨了个吉祥。
“换茶”、“送穷”以及闹花灯
初一起来之后,幼辈依次向长辈拜年,尊长又率幼辈向左右邻居拜年。早饭后,人们三五成群结队拜年,拱手作揖,互道“恭喜发财”等吉利话。拜年的时间也各有讲究,“初一的崽,初二的郎,初三初四女看娘”。而正月期间,亲戚之间无论亲疏远近,也多会走动拜访,否则“新春不拜年,素日无来往”。
初二去亲戚家拜年时,讲究个“换茶”。即去亲戚家拜年时,要带上糕点、果品等作为礼物。主人在送行时也要以糕点、果品等回赠。这一来一回,就象征着大家把财富与自己的亲戚朋友分享,所以“换茶”的寓意是“换财”,即大家都发财的意思。
最后的热闹当属元宵节闹花灯了。旧时的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各种舞龙队会舞上大街,从洗马池、中正街、府学前、瓦子角、万寿宫直到西大街一带,鼓乐喧天,人山人海。入夜后,家家户户门前都挂起了彩灯,整个南昌城里彻夜烟花、鞭炮声不断。当天,南昌人还喜欢用糯米粉作皮,花生仁、黑芝麻、白糖、冬瓜糖作馅,做成洁白浑圆、皮嫩味美的元宵果,当晚,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元宵,象征着合家团圆、幸福。
而“过了元宵罢了灯”,过了正月十五,为期一个多月的年事活
动才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