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老年人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相关理论方法
1、社会撤离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
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也是被社会工作所背离的,理由如下:
(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
还可生活20-30 年,因此,如何保持其退休后的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2)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
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人80 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 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许多老年人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2、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ry)
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有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换句话说,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身的。一旦他人把我们归入自我概念,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他人划分对自己作出反应,从而形成自我概。譬如,如果整个社会对老年人采取歧视的态度,必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如果老年人每天听到的广播、看到的电视、外出购物所目睹到的一切,都把老人描绘成昏庸、老朽、无用,那么这些信息的积累,自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观念产生否定性的认识,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对家人和社会都是负担,从而使他们与社会产生隔离感。
从符号互动理论又派生出了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是反指,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譬如,一位因丧偶心情痛苦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出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即,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工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社会重建理论则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面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企图根据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来选择相互作用,当互动双方都达不到自我的目的,社会互动就会趋向停止。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
人们是通过掌握物质财富、能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会认可的权力资源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的。
在社会中,大多数老人掌握的权力资源比年轻少,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便相应下降。由于老年人缺乏可供交换的资源,所以他们在社会中只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鉴于此,社会交换理论提出,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应当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即,应该让老年人拥有可供交换的资源,让他们感到自己有用,仍能给下一代提供帮助和支持。且应帮助老年人意识到他们曾经被尊敬、被需要以及对社会作出过的巨大贡献。
4、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
活动理论与社会撤离理论的基本观点正好相反,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
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活动理论提出的基本的观点为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所肯定。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老年人想有所作为而苦于没有机会;一些老年人因退出社会主流生活而导致老年抑
郁症;有些老年人因枯坐家中无人交谈而提前脑退化进程。现代医学证明,勤于用脑的人比懒于用脑的人,脑力活动退化的速度要缓慢得多,较少说话的老人比常有陪伴的老人更多患老年痴呆症。因此,让老年人保持较高的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防止老年人大脑退化具有无庸置疑的作用。随着核心家庭和双职工家庭的增多,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竞争压力使子女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老人,所以,鼓励老人自我调适、积极投身社会生活而不是独处一隅,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以活动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事实上,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是构成老年人是否有一个幸福晚年的重要因素。我们也不能忽视如下事实:有些老年人活动不积极却也很快活,他们闲赋家中养花喂鸟以娱悦性情、读书写字达观内心。即,老年人因性格差异会有截然不同的晚年生活,我们不应用一种模式去要求所有的老年人。
5、连续性理论(Continuity Theory)
以上我们所介绍的两种理论——无论是社会撤离理论,还是活动理论,它们共同的不足之处都在于忽视了个性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或片面强调了撤离,或一味强调了活动。连续性理论正是看到了此种局限而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
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总是消极或退缩
的人不可能在退休后成为积极分子;同样,一贯活跃、自信和参与社会的人在老年时不可能安静地在家里。人主要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突出。在连续性理论看来,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她)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此,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这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对个体而言,连续又可分为内部连续(个性、爱好)和外部连续(年轻时爱踢足球,年老时踢不动了仍爱看足球)。
尽管连续性理论看到了个性在人们适应衰老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但过分强调连续性又难免对老年人产生误导:当老人因健康状况不佳或财力受限而不能保持早年的生活方式时,一味对连续性的追求可能会减少老年人在晚年时的自尊,也可能妨碍老年人根据个人的愿望而改变其生活方式。这一理论的最大缺陷在于忽略了外部社会因素对人们个性改变的作用及对衰老过程的影响。事实上,对生活满意度高的老人常是那些没有拘泥于某种固定生活模式、能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生活方式的人。
范文二:老年人理论
老年人康乐活动
第一节
老年人康乐活动的概念和作用
1.1
什么是老年人康乐活动
我们认为老年康乐活动是指: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在老年工作者或老年社
会工作者的协助、辅导下,通过语言交流、肢体活动、老年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开展的各
类活动,以满足老人心理和生理的需要,促进其健康,提高他们生活质量。
1.2
老年人康乐活动的实施对老年人的作用
1.2.1
保持良好的情绪。
良好的情绪有利健康。中医学把人的情绪归纳为七情,即
“
喜、怒、忧、思、悲、恐、
惊,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
可见人的情绪对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低
落的、压抑的情绪,可导致体内失去平衡和协调,长期下去,会使免疫力下降,感染各种
疾病。老年人在康乐活动中心情轻松愉快,精神振奋,可很好的调节脉搏,呼吸、血液、 消化液的分泌及新陈代谢,使之处于正常及稳定状态,人会感到舒服、轻松、乐观,这样
在情绪上产生一种良性循环:愉快→活动→愉快,对身体的健康,防病治病有着积极的作
用。
1.2.2
创作、学习、健脑增知。
许多老年人在空闲时,总要进行一些发明创造或文学创作或集邮或剪报,来满足自己
的爱好和兴趣。而在这些活动中,他们既满足了心理需求,又使大脑得到锻炼。俗话说: “
脑,不用则钝,多用则灵
”
,在创造或创作等过程中,要不断的阅读,反复的思考,想象,
记忆,可加强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记忆力,延缓脑细胞的衰老过程。
1.2.3
适当的体力活动,促进健康
在老年人的活动中,有一部分是体力活动,比如参加社会性的活动;游玩、散步或为
实现某一目的而四处活动、联系等。从医学上讲,适当的体力活动可以提高机体新陈代谢
的能力,使机体器官功能活动和肌力增强,器官的形态结构也相应地发达,可推迟各器官
的衰老。
适度的体力活动,可加大肺活量,可促使心肌加强收缩,增加血液供应,促进血液循
2
环;
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体力活动所造成的轻度疲劳。
还能解除神经紧张,
能促进睡眠。
适度的体力劳动能增强肠胃道分泌和蠕动,增进消化,促进食欲。
据调查统计,坚持适当体力活动的人,比久坐不动的人心脏肌肉发达,心脑血管功能
健全,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肥胖等发病率也较大。实验证明,适当的体力活动是防止疾
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1.2.4
体育健身活动,增进健康
人们的活动中有许多内容就是体育俊身活动,
如跑步、
舞剑、
太极拳、
健美操、
气功、
打球、跳舞等。
体育健身活动与体力活动有所不同,它是有目的的对身体的某些部位进行锻炼,以增
强其功能。体育活动最大的特点在于促进各组织器官的
“
动
”
:肺动促进呼吸,心动促进行
血、肝、胆、胃脾动促进消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身体各部分肌纤维交粗,使肌肉
发达有力,能增强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能增强心脏收缩力量;体育活动能改善神
经系统的功能,运动时肌肉有规律而切、调地收缩,各种刺激传达到大脑,大脑又发出各
种动作指令,
使神经系统得到锻炼。
因此,
长期坚持体育活动,
使人反应敏捷,
动作轻松、
迅速。
第二节
老年人康乐活动开展的有关理论
人进入老年之后生理和心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老化,特别是生理机能的退化,使得
老年人的活动能力相对于年老前衰退了许多,于是在对于老年人是否应继续参与各类活动
(包括社会活动)上存在着不同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社会撤离理论
社会撤离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
下降和生活中的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
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脱离社会。在社会撤离理论来看,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
动水平,减少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
生活。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
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 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
但其理论前提
(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意脱离社会)
是不成立的,理由如下:
(
1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普遍延长, 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以生活
20~30
年,因此,如何保持他们退休后的活动水平已成
3
为各国老年工作者(特别是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
2
)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 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人
80
岁仍担任国家
要职,而一些人
55
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
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
3
)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许多老年人一 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世界范
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做好的诠释。实际的老年社会工
作业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
身心健康。
2.2
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与社会撤离理论的基本观点正好相反,
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
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
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
保持中年人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
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活动理论提出的基本的观点为大多数老年工作者
所肯定。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
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老年人想
有所作为而苦于没有机会;一些老年人因退出社会主流生活而导致老年抑郁症;有些老人
因枯坐家中无人交谈而提前脑退化。现代医学证明,勤于用脑的人比懒于用脑的人,脑力
活动退化的速度要缓慢得多,较少说话的老人比常有人陪伴的老人更多患老年痴呆症。因
此,让老年人保持较高的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防止老年人大脑退化具有毋庸置疑
的作用。随着核心家庭和双职工家庭的增多,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竞争压力使子女很难抽出
更多的时间陪伴老人,所以,鼓励老人自我调适、积极投身社会生活而不是独处一隅,就
显得十分重要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一活动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事实上,老
年人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是构成老年人是否有一个幸福晚年的重要
因素。我们也不能忽视如下事实:有些老年人活动不积极却也很快活,他们闲赋家中养花
喂鸟以娱性情、读书写字达观内心。也就是说,老年人因性格差异会有截然不同的晚年生
活,我们不应用一种模式去要求所有的老年人。
2.3
连续性理论
以上我们所介绍的两种理论——无论是社会撤离理论,还是活动理论,他们共同的不
足之处都在于忽视了个性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或片面强调了撤离,或一味强调了活动。 连续性理论正是看到了此种局限而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连续
范文三:基于“赋权增能”理论视角下探析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基于“赋权增能”理论视角下探析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山西大学 王梦云 翟 洁
摘要:伴随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劳动力资源紧缺化与匮乏化现象严重,老年人养老、医疗等社会性保障负担持续加重,造成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呈扩大化趋势。为了有效缓和和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矛盾和冲突,亟需提升老年人自主参与社会意识,调动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老年人自身长期积淀的丰富经验和人生阅历,重新开发和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内在优势,真正实现老年人口的二次红利。 关键词:“赋权增能”;老年人;人力资源开发
1. “赋权增能”概念界定及基本内容
1.1“赋权增能”概念界定
何为“赋权增能”?拉波特(Rappaport )认为,赋权增能是指个体能够尽可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它是一个有意识的持续性过程,涉及相互尊重、社会关怀和团队参与,通过这一
1过程促使缺少平等分享资源的人能够容易实现得到资源或掌控资源的目的。 同样,美国《社
会工作词典》对赋权增能做出如下定义:“帮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等群体成员,通过提高他们个人人际交往互动的能力,参与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能力, 从而达到改善自身状况为目的的一系列持续性行为或过程”。2 赋权增能理论最初被应用于管理学领域,逐步演变、延伸和拓展到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等其他领域。基于诸多学者主要针对如何促进教师自主化、专业化发展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笔者则另辟蹊径,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角度入手,视老年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赋权增能”理论指导下探析如何实现我国“银发人才”人力资源的再开发,满足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真正贯彻和落实老年人“老有所为”的社会理念。
1.2“赋权增能”基本内容
“赋权增能”涉及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赋权”和“增能”。“赋权”是“增能”的前提条件,而“增能”是“赋权”的必然要求,二者是相辅相成和辩证统一的。赋权(Empowerment )是国家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策,改进、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创设、优化社会活动环境等来赋予老年人享有平等接受老年教育的权利以及拥有更多自主选择就业的权利,它为保证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空间;反过来,“增能”1Bret Kloos,Jean Hill,Elizabeth Thomas,Abraham Wandersman,Maurice J.Elias,James H.Dalton. Gommunity Psychology[M].Belmont:Wadsworth,2012:352-353. 2Barker,RobertL.TheSocialWorkDictionary(4thed.)[M].Washington,D.C.:NASW Press,1999:658.
(power )是在老年人基本权利得以保障的前提下,把老年人视为具有开发潜能的社会个体或群体,老年人通过主动接受老年教育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行为,培养老年人自我社会认同感,提高老年人参与社会的主体意识,提升老年人掌控晚年闲暇生活的能力、适应社会角色变化的能力及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能力,使老年人晚年的生活和生命质量迈向一个新高度,持续性地凸显老年人的人格魅力和彰显老年人的社会价值。老年人是权利和权力、赋权和增能的有机统一体,“赋权”是国家赋予老年人的基本权利,而“增能”是老年人自身生存发展的能力或潜力,“赋权”是“增能”的基石,“增能”是“赋权”的目标。因此,老年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必须秉持“赋权增能”理论原则,在兼顾“赋权”和“增能”基础上实现“银发人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成新一轮的“银发”产业浪潮。
2. 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5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2220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6.1%;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1438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0.5%,这预示着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持续加速,我国将进入到“未富先老”或“未备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发展阶段。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多重挑战,如何高效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老年人口红利优势,已成为当前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条路径。可是,与国外相比,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相对滞后,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关注度和投入度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2.1缺乏健全法律制度保障,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薄弱
国务院颁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中指出,要注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支持老年人以适当方式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活动。不断探索" 老有所为" 的新形式,积极做好" 银龄行动" 相关组织工作,广泛开展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我国于2015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七章“参与社会发展”中指出,国家和社会应当重视、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保障老年人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同时,国家应当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各项事业。事实上,我国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很大程度上过分强调和关注老年人在养老保障、医疗服务、生活环境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而极大掩盖和忽视老年人在知识、技能和阅历等方面具备的独特优势,未对如何进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做出具体、详细的明文规定,老年人逐渐被沦为社会弱势群体,成为社会边缘化人群。正是由于法制保障的滞后性,制约和限制了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被予以浪费和闲置,要实现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长足发展似乎是任重而道远。
2.2 缺乏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人力资源开发难度加大
基于我国现行企事业单位改革,就老年人力资源如何进行开发和利用等问题一直尚无定论。由于企业自身缺乏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未能为老年人提供宽阔的再就业渠道和搭建良好的再就业平台,也未能设立一个专门性、独立性和权威性的管理或组织机构来指导和规范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相关工作,导致我国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受到局限,难度加大。处于人口老龄化时代大背景下,年轻劳动力资源出现供给不足,市场青壮年劳动力资源总量呈现供小于求趋势,如何有效地二次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不可回避的难题,老年人再就业将成为未来补给企业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源泉。其实,员工老龄化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许多棘手问题,诸如企业员工年龄结构较大差异性会产生新老员工工作矛盾和情感冲突;老年人再就业比例攀升会增加企业养老负担,加大企业经营和管理运作成本;老年人长期思想僵化、墨守成规,不愿接受新事物会造成企业缺乏创新活力,降低企业劳动生产效率等等。同时,由于当前企业缺乏一套专门适用老年人再就业有关工作的管理条例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用以提高老年人重返工作岗位后日常工作的实施方案,在老年人招聘任用、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和劳动关系等方面未做出明确、具体而详细的系统规定,直接影响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进程与成效。
2.3 忽视社会良好环境创设 人力资源开发空间狭小
众所周知,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及学习型社区离不开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它是我国一项长期战术性计划和战略性规划的综合性工程,为此,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要依赖于健全完善的老年教育体系,它对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我国近几十年老年教育发展历程,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各地区老年教育发展程度不均衡性特征明显,老年教育整体发展态势相对落后,未能创设良好社会坏境来支持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此外,我国当前老年教育以康复理论为指导,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老年人退休后本该颐养天年观念难以转变,老年人参与社会主体意识和自我认同感低下,缺乏强烈社会参与意愿和责任。与此同时,老年教育课程以休闲娱乐类和健身活动类为主,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单一,主要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丰富老年人物质生活和愉悦老年人精神世界。反过来,这恰恰忽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难以真正激发老年人内在潜能和施展老年人才华和专长,老年人重返工作岗位美好夙愿终将化作泡影,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空间显得愈发狭小。
3. 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建议及对策
3.1健全法律制度保障体系,稳固人力资源开发根基
按照当前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现状,我国应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到国家社会发展战略高度当中,把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尽早纳入到政府议事日程中来,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为
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性政府工程,对充分开发和高效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保有持续性关注和重视。至此,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 强化法律制度保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政府应从法律上给予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制定和健全保护老年人再就业权利的相关法律法规。譬如,明确细化《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关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内容的有关规定,出台类似《老年人就业保障条例》等法律文件,依据老年人多元化再就业需求,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再就业政策指导,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创造一个健全完善的法律政策环境;2. 建立人才管理系统,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国务院应当成立“人口老龄化对策委员会”,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和财政部等部门来制定利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推进策略,专门设置负责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一套完整、有序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人才管理系统。通过设立老年人力资源信息库、老年人才数据库、老年人就业指导中心和成立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护协会等举措来完善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实现老年人力资源共享,为老年人再就业搭建广阔服务平台,拓宽老年人再就业渠道和路径。
3.2完善企业运行管理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企业是有效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主体,如何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优势和特长,实现老年人力资源向现实生产劳动力转化,是企业能否把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劳动力危机转变为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契机的关键所在。结合目前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参照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板块内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健全员工聘用制度,避免劳资纠纷发生。企业应当合理制定用人招聘方案,适当采用用人招聘渠道,合理规划老年员工岗位,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老年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与参与劳动的老年人签订正式的劳动协议或劳动合同,保证老年员工的合法劳动权益,避免劳资纠纷的频频发生;2. 做好员工培训工作,搞活老年人力资源。处在信息化、数据化社会大背景下,科技的日新月异倒逼企业加大对老年员工岗位培训工作力度,企业视老年人力资源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对老年员工进行在岗培训,提升老年员工在知识、技能的专业化水平,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3.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营造宽松工作氛围。企业应结合老年员工自身特殊性,依据企业自身财力发展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采用弹性制的考核方式。企业不再以量化数据作为衡量老年员工考核是否合格的标准,而更应该为老年员工创设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激发老年员工工作热情,实现员工和企业“双赢”目标;4. 设立薪酬福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薪酬主要涵盖直接薪酬、间接薪酬和福利。企业应将福利作为制定薪酬制度的核心,并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福利,如养老金和医疗补偿、免费旅游、家政服务或其他福利形式,使老年员工重返工作岗位后获得一种社会归属感和自我满足感。
3.3创造良好社会外部环境,开拓人力资源开发空间
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不是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的事情,它需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历程。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固有观念,克服对老年人原有认识偏见或认知偏差,明确老年人社会角色和社会定位,重新认识和审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创造一个优化的社会外部环境。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建议:1. 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完善老年教育体系。依托社区,加大社区老年大学建设,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鼓励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共同参与老年教育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完善老年教育保障机制和管理体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服务、支持和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同样,要重点关注老年职业教育,增设老年人再就业技能培训课程,为老年人继续社会化开创一个人人共享“老有所为”成果的局面;2. 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老龄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老龄产业市场,形成兼具传统老年产业与现代老年产业于一体的老龄产业链。通过大力发展老龄产业,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扩大对老年人力资源需求量,为老年人提供广阔再就业平台;3. 加强舆论宣传教育,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府应当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向全社会宣传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和长远意义,并正确引导公民树立尊重老年人意识,主动帮助老年人提升晚年生活和生命质量,实现老年人晚年个人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英, 谭琳. 赋权增能: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与反思[J].人口学刊,2011(1):32-41.
[2]李松. 银色浪潮下企业对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6(2):29-31.
[3]李彤洁. 基于社会参与角度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5(4):107-109.
王梦云(1968- ),男,山西高平人,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研究。 13073586672 3096267317@qq.com
翟洁(1991.5.29-),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研究。851440386@qq.com
邮编:030006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太榆路学府雅苑B2-209
范文四: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的重构_基于多元福利理论视角
年第 期 LAOQUJIANSHE 2014 24
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的重构
———基于多元福利理论视角
刘 恋 石人炳
[ 提 要 ] 当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比较单一,社会支持体系对于老年人实际的支持作用不够,导致农村老年人
在生理上容易迅速退化、在心理上容易陷入孤单,甚至于整体生活陷入贫困,只能依靠政府与社会的救助。而政府的
统一化救助制度难以满足个性化差异较大的老年人群体的需求。因此,从福利多元理论的视角出发,在构建农村老
年人社会支持体系方面遵循年龄差异化原则和多支柱合作原则十分必要。
[ 关键词 ] 农村老年人; 社会支持; 多元福利理论
[ 作者简介 ] 刘 恋 ( ) ,女,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生,主要从事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石人炳( ) ,1991 , 1962 ,
男,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人口社会学、社会保障研究。( 湖北武汉 ) 430074
[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会保障制度设计”( )12JJD840011
一、导言 致力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多元福利理论的视角,
据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显示,年 根尝试提出在加强各种社会支持提供者互动的基础上的、 2010 2010
全国 岁及以上人口共有 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 充分考虑老年人个性化的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的重 60 1〃 79
,比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上升了 个 13〃 26% 2000 2〃 93 构。
百分点; 全国 岁及以上人口共有 亿人,占总人口 65 1〃 19 二、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现状 的比重达 ,比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上升了 8〃 87% 2000 为了解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现状与需求情况,笔者
[ 1 ]个百分点,并且这种上升的趋势依然在持续。 1〃 91 于 年 月,在湖北省京山县和钟祥市各选取 个村2011 7 3
一直以来,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体系问题引起了 进行了为期 周的实地调查,整个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 1
“”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关于社会支持的定义却莫衷 和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的样本对 一是。本文采用美国社会学家林南的观点,认为社会支持 象是调查村庄中 岁以上的老年人,访谈对象包括老年60 是个体处在危机之中可以获得的资源支持,这种支持来 人和村组干部。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份,回收有效问 500 自他人、来自群体、来自社区等,主要可分为经济支持、生 卷 份,回收率 。个案访谈共调查村组干部 493 98〃 6% 12 [ ] 2 活照料与情感支持三个部分。检索近年来国内相关研 人,老年人 人。40
究,笔者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于对于农村老年人社会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来源十分单一: 支持体系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的认识,而关于如何完善其 在经济支持方面,老年人的主要来源是自己的劳动收入; 支持体系的建议则较为理论化、缺乏具体的构建措施。在 在生活照料方面,家庭给予老年人的支持超过了 ; 在 90% 大量的建议中,现有研究主要强调了家庭的作用而忽视 精神慰藉方面,老年人主要通过打麻将、聊天的方式来打 了政府的主导地位、强调单一资源提供者与老年人之间 发时间。农村老年人对于社会支持的需求具有明显的选 的互动而忽视了不同支持提供者之间的互动、强调了农 择梯度,具体表现为首先选择来自非正式组织,即家庭、 村老年人需求的统一性而忽视了其个性化差异。本文则 亲友的支持,在非正式组织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才求
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的重构———基于多元福利理论视角
助于政府。由于少有自愿组织和商业组织涉足农村,因而 综合看来,现行的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没有很 农村老年人难以得到来自这两方面的支持。在求助政府 好地考虑到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性,体系内部之 失败后,农村老年人大多落入无人照料的境地,陷入贫困 间少有互动,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对于经济、生活照 之中。与养老保障相比,农村老年人对于医疗的需求更 料以及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
大。在被调查的 位老人中,只有的人参加了493 48〃 5% 三、重构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 新 型农村养老保险,却有 的人参加了新型农村〃 3% 95多元福利理论认为社会与健康照顾的输送应由政 合作 医疗。有 的老年人表示目前最大的困难是26〃 6% 府、志愿组织、商业组织以及非正式组织四个部分组成。
”“没钱治 病,而有 的老人表示以后最担心的问31〃 6% 在福利供给上,志愿组织、商业组织以及非正式组织应扮
“题是没钱 ”治病。基于此,尽管医疗服务内含在经济支演更多的角色,借助竞争与监督机制,增进资源的使用效 持、生活照料 与精神慰藉之中,笔者在后文中将把它单独率,以回应民众的需求。同时,它还强调政府的角色应由 列出讨论。同 服务直接供给转向着重于扮演财务、规制及监督评估的 时,与低龄老人相比,高龄老人对于生活照料的需求度明 角色。但是目前我国在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构建上,只强 显增加; 在需求满足方面,呈现出越需要社会支持的人越 调了政府以及非正式部门的作用,不仅忽视了志愿组织 难以得到社会支持的现象。 与商业组织的发展,而且还忽视了不同支持提供者之间
学者赵立新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居家养老主要分为 的良性互动。
以下四个类型: 孤寡老人自理型、配偶互助型、子女照料 年全国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 2006 [ ] 3 型和社区服务型。其中,前两种可以归属于自我支持模 国农村 岁以下的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 79
式,后两种可以归属于非正式组织支持模式。据笔者了 料的为 ,而 岁以上则占 ,高龄老人照料需 〃 5% 80 30〃 4% 7
[ ] ,当地的低龄老年人主要采取的是自我支持模式,即自 解5 求明显高于总体水平。笔者认为,由于低龄老人处于老 己在子女家附近居住、单独开灶,间或接收子女给予的经 年的初级阶段,其生理机能与社会活动与其中年时变化 济支持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支持主力慢慢由自我 不大,劳动能力较强,老人的主要需求是健康的维持与精 转变为非正式组织,具体体现在儿媳等人对他们的生活 习惯 神慰藉,这个时期更需要的是预防一些不好的生活照料逐渐增加。近年来,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青壮 可能对身体造成的损伤以及子女对自己精神方面的慰 年外出打工,空巢老人逐渐增加。有些老人表示由于子女 藉。而高龄老人处于老年的最后阶段,其身体机能与自理 外出或子女本身生活困难等原因,自己既使力不从心也 能力显著下降,老人的主要需求则是经济支持与生活照
“”只能慢慢挨日子,难以得到来自家庭的生活照料。随着 料。
观的多元化,传统的孝道也略有崩塌,也出现了一些 价值那么,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使得既能 满子女不赡养父母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占调查总数 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呢? 笔者认 为,应
的老人在需要照料的时候得不到照料。与有配偶老 6〃 1% 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第一,年龄差异化原则,即在保 障农村老人相比, 无配偶老人无人照料的比例从 提高到 2〃 1% 年人生活的物质基础上,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 人在支持侧
。农村老年人越来越担心自己无人赡养的问题。杜 15〃 1% 重点方面予以区别对待; 第二,多支柱合作原 则,即在明确鹏等人通过对四川南充的调查研究也表明,的老人 10% 政府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化非正式组织、 商业组织以及[ ]4 表示自己最大的困难是得病后没有人照顾。 志愿组织对于农村老年人的支持,加强四 者之间的良性互
在从非正式组织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部分生活状 动。
况极其困难的老人开始求助于政府。政府主要通过五保 ( ) 一强化对低龄老人的医疗救助服务与家庭照料 制度、低保制度和高龄补助三种方式给予支持。其中,除 在低龄老人社会支持网络构建方面,应强调建立完 五保制度采取集中养老模式外,另外两种方式主要还是 善的医疗救助制度与家庭照料激励机制,在高龄老人社 采取居家养老的模式。但是这三种来自于正式组织的支 会支持网络构建方面,应强调调动社会资源对其进行经 持的范围和力度都极其有限,既难以实现应保尽保的效 济支持和生活照料。
果,又难以达到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程度。它们在老年人 具体来说,对于低龄老人而言,首先,政府应该每半 的生活照料方面可能还有所作用,但是在老年人精神慰 年或者一年组织一次针对低龄老人的体检。由于乡镇医 藉方面的的支持力度则基本为零。
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的重构———基于多元福利理论视角
疗资源较少,很多检查由于缺乏条件和设施难以开展,这 府应该为家庭远距离照料提供条件,建立健全基础设施 种统一的大规模集中体检对于节约农村老年人看病成本 与服务体系,完善子女亲友与高龄老人的沟通渠道,鼓励 以及我国医疗资源成本都是有利的。 子女常回家看看。
其次,政府和志愿组织可以鼓励医学专业学生进基 其次,政府应该完善高龄老人社会救助制度,对高龄 层服务。农村医疗问题有一部分体现在人才难以引进,国 老人建立个人档案。在低保制度和五保制度上,应实现应 家或志愿组织出面组织大学生或者研究生进基层,一方 保尽保; 在高龄补贴方面,可以根据当地实际生活水平对 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他们个人事业的发 老人实行阶梯化补贴,一方面确保政府实现兜底责任,使 展; 另一方面可以相对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使得低龄老 年得高龄老人免于贫困; 另一方面也激励家庭更好地照顾 高
龄老人。 人的一些疾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
再次,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养老机构,对高龄老人提供 专再次,政府应该改革现有的医疗体系,引进商业组织
与志愿组织,建立健全、协调的城乡医疗网络。目前而言, 业的生活照料。这主要是因为专业的生活照料者可能 更清我国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具有明显的地方保护主 义。楚如何去照顾高龄老人,特别是患有特殊疾病的高 龄老人。由于缺乏竞争性,医院医疗水平进步较慢,有些低水 平的目前我国农村的养老机构主要是由政府创办的, 商业组织
与志愿组织鲜有涉足。政府出资开办的养老院 虽然物质设医院甚至会耽误低龄老人的治疗。因此,在医疗资源 的选
备齐全,但却缺乏专业照料人员,照料设备少 有人用,资源浪择上,应该把选择权留给老人,促进志愿组织、商业 组织
“”与乡镇卫生院三方的良性互动。 费严重,老人普遍觉得机构冷清。因此, 在农村,商业组
织和志愿组织存在较大的介入空间。政府 退位鼓励商业组织此外,政府还应该鼓励对于低龄老人的家庭照料,使
与志愿组织的发展,引入市场竞争机 制,不仅可以提高资得老人能够相对容易地得到来自非正式组织的精神慰
源的使用效率,开展多种针对高龄老 人自身不同需求的照料藉。 这种鼓励可以从经济激励和文化激励两个方面进
方式,而且能够优化对高龄老人 生活照料的服务质量。 行。在经济上,政府应该鼓励那些与低龄老年人居住在一
起的家庭,在就业政策等方面给予优待或者给予直接的
[ ]参考文献 经济补贴; 在文化上,政府应该大力发扬我国的传统孝 道,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爱老的社会风气; 同时,志愿组 织也树立典型,营造敬老、1 〃2010
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 ] , 〃 2011〃 应该在关爱农村低龄老人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把 自身
[ ] 李建新 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2 〃 建设与政府导向结合起来。
[ ] 人口研究,,( ) J 〃 20073 〃 ( ) 二增强对高龄老人的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
[ ] 赵立新 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3 〃 对于高龄老人而言,由于其身体机能的退化,老人的
[ ] 人口学刊,,( ) J 〃 20096 〃 主要需求由医疗服务和精神慰藉转化为经济支持和生活
[ ] 杜鹏,李一男等 流动人口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 [ ] 4 〃 J 〃 照料。在这两方面上,也应强调政府、非正式组织、商业组
人口学刊,,( ) 20071〃 织与志愿组织四者之间的互动。 [ ] 石人炳 我国农村老年人照料问题及对策建议 [ ] 5 〃 J 〃 首先,应由政府调动来自非正式组织的支持。一方 人口学刊,,( ) 20121 〃 面,对于那些不赡养老人的家庭,政府在法律上给予惩 [ ]责任编辑:上官涛 罚、在道德上予以谴责; 而对于那些对把高龄老人照料较
好的家庭,政府可以予以物质或精神表彰。另一方面,政
范文五:优势视角理论
周泳欣 社会工作(2)班 14251203209
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的涵义
(一)优势视角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道德和责任。它与其他治疗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要把注意力聚焦在案主如何生活以及从他们的经验里找出意义。
优势视角的发展史:
优势视角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一种思维模式和实践方式,其概念框架是基于对缺陷模式的反思而构建起来的,它的核心是对案主优势和资源的洞察。1989年,美国堪斯萨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的Weick, Rapp, Sullivan和Kisthard发表《社会工作实践的视角》一文,宣告优势视角的诞生。
1992年,美国堪斯萨大学社会福利学院教授Dennis Saleebey编辑出版了《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成为优势视角的主要版本。
优势视角是对传统社会工作实践的激烈转向,思想来源于:
1.对病态模式的反思和批评
2.抗逆力的研究
3.寻解治疗
二(优势视角的构成成分
在社区建设定义中所包含的优势视角的构成成分有赋权,成员制和本土抗逆力。下面我就
赋权意味着帮助个人,小组,家庭,以及社区在其内解释下这几个名词的含义。(一)赋权;
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其资源与手段的意图和过程。(二)成员制中的成员资格:优势取向从承认我们服务的所有人如同我们自己一样是一种类的成员,并享受有与成员身份随之而来的自尊,尊重和责任。(三)抗逆力:抗逆力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它是一个过程————源于迎接自己世界的需要和挑战的关于能力知识,洞察力和美德的持续成长和阐明,尽管这是矫正性的。
三(优势视角的原则
(一)每个个体,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优势视角就是要甄别但尊重这些有可能用于扭转不幸,对抗疾病,消除痛苦,达到目标的力量和资源。对案主身份和现实的揭示并不仅来自对问题,麻烦和障碍的冗长叙述。而在案主到来之时,你要假设他们从经验这种获益良多,他们有渴求,有兴趣,他们能够和很好地处理一些事情。
四(优势视角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一)评估案主的优势: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的赋权
优势视角将案主的赋权视为社会工作的关键所在,而案主的优势是赋权的燃料和能源。案主的赋权体现为两个相互独立而又交错的层面:个人赋权和社会赋权。
(1) 个人赋权的动态过程与传统的案主自决观念相似,即案主在助人过程中提供方向,
对个人决定承担更多的控制权,学习新的方法去思考其情景,采用那些可以给他
们带来更满意,更有收获的结果行为。将个人赋权视为目标的社工承认每个案主
及其问题的特别之处,并协助案主一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2) 社会赋权承认个人行为和认同是“经由社会交往与他人的行为与认同的联结。”赋
权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得以实现,是一个在社会关系中和经由社会关系而获得权利
的过程。
周泳欣 社会工作(2)班 14251203209 案主优势和赋权:促进赋权意味着相信人们有能力自己做出决策。社工的角色是培育,鼓励,协助,支持,激发,释放人们的内在的优势:指出案主的环境之中可以获得的优势:在社会各个层面促进公平和正义。Simon认为社工不可以为他人赋权,相反,他们做的是帮助人们自己赋权自己。权力不是社工占有并可以随意分配的东西。案主而非社工,才会成为为社会工作实践带来改变权力的拥有者。一个愿意为人们的赋权而努力,愿意把他的知识拿出来分享,愿意帮助人们实现他们的优势,掌握他们的命运并解决他们自己问题的社工,是一份资源。
优势评估
1指南
(1)所理解的事实给予优先考虑。(2)案主。 (3)求案主需要什么 (4)环境优势的评估。(5)维度评估优势。 (6)评估来发现独特之处 (7)主语言 (8)估当作社工与案主之间的一项共同活动。 (9)估达成一致的意见。 (10)责。(11)因果思维 (12)而非诊断。 2过程
(1) 问题情境或探寻案主寻求帮助的原因 (2)估架构
(一) 以优势为本的个案管理:提升对药物人士滥用的治疗
1以优势为本的干预模式的精神体现在一下五原则
(1) 案主的优势,能力和资产被调动起来。 (2)案主掌握目标设定,并鼓励其寻求必
需的资源。 (3)案主与个案管理员关系的改善是首要的。 (4)视社区为资源而
非障碍。 (5)个案管理要操作为积极的,以社区为本的活动。 进行以优势为本的实践的社工必须在整个关系中一直坚持对优势的强调。从案主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与社工的专业关系价值和对个人优势的强调,为以优势为本的原则和干预实施架起了桥梁。
(二) 老人服务的优势视角:关键的实践要素
1实践的理论架构:优势视角强调环境之中的全人的优势模式。在优势视角里,探究,发展和立足于个人内在及外在资源是重点。其助人过程强调使用者的参与和决定。以优势为本的个案管理目的是在老人的个体限制范围内使用其日常生活正常化。
2有效个案管理的重要实践元素
(1) 个人评估和计划A评估是全面而非诊断性的 B优势视角的评估和计划聚焦于老人优
势和资源的最大化。 C大多数的社工承认他们案主的优势。
(2) 积极接触社区资源和服务
(3) 紧急的危机方案
(4) 继续合作和照顾调整
(5) 女性老人的赋权
3,变动不居的长期照顾环境之中优势视角的运用
长期照顾的个案管理员需要从功能或中间人视角来行使其职责。
(五)人际支持的优势视角:目标,原则和功能
1优势视角的目标:案主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而不是别人认为他们需要达到的目标。其次是不能为所欲为。
2以优势为本的助人过程中所坚持的六项原则
(1)助人过程的首要关注点是每个人所具有的优势。兴趣,能力,知识和才华,而非诊断,缺陷,症状和缺点。
(2)助人关系应该是合作的,相互的和伙伴性的关系———一种与他人一起共事的权力,而非一个人凌驾于另外一个人之上的权力。
(3)每个人都应该具有为其自我恢复负责。案主是助人工作的指引者,我们可作为关怀社
周泳欣 社会工作(2)班 14251203209 区的生活顾问。
(4)所有的人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成长和改变的能力。
(5)以优势为本,以案主为中心的方法鼓励助人活动应置于社区内的自然场景之中。 (6)整个社区对服务参与者而言应被视为蕴藏着无限潜在资源的绿洲。在进行正规的精神健康治疗或者提供正式的社会服务之前,应优先考虑原生资源。
3从案主的角度考虑如何提供有效的服务策略
(1)多用谈话的技巧而不是面谈技巧
(2)清晰传达这个信息:你并非在此对案主做出负面的判断或试图改变他们,而是肯定他们的意愿并和他们一起将梦想变成现实。
(3)进行你们都乐在其中的活动。
(4)对文化因素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尊重多样性并试图帮助案主卷入对其意义的事物。 (5)把幽默,快乐和笑声融进助人过程
4以案主为中心的优势评估表和个人幸福计划
(1)这两份记录资料必须反映出助人过程的动态特征。
(2)记录材料要便于使用。因此,要鼓励服务参与者独立写下相关的信息和记录计划。 (3)记录材料,尊重并记录个人的需要,欲望和期望。
五(评价
以优势视角的理论去指导实践,站在整体的角度上,有优势的眼光看待社会,去看待人,从而发现长处,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让处于劣势的人相信,他们也有能力去达成目标的。从这个角度出发,社工帮助案主发现他们潜在的能力,协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促进案主的进步。这个理论帮助了一些案主从新找回了信心,生活于当下,重新被人接纳,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