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简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维普资讯h ttp//ww:.wqvci.pocm
【 要 】 本摘文 就刘 斯易元经济模 二型进 考行察, 析其分理 论
中 的 陷。缺刘 易 斯 二的 元经 模 济型通 对农过村 余 剩劳 力及 动 剩 余 动劳 力从 农 业部 门 城向市 工业 门部的 动进流 行分 . 好析 较 地解 释 发了展 中 国家 二元 济 经结 构的 表现 形式 和 特征 . 提 出
并门和
工业 部门的动力收劳入持保差 距 农,业部门的剩劳过 力动 会就 工业对 部门成形源源不的无限供给断。 业生产工的扩大不 会 引 起工资率上涨, 因为 雇来佣 自农业部门 的剩过劳动力 积而 累 起 的利润可来转化为以资投, 以工业生使进~步发展产, 可 再 吸收 多更农业的门部 的 剩劳过 力动另一。面方, 业部农门由 于
了
应 的相解 决 路 思。但 是, 个模 型不 仅 有 一理些 和论现 实 相 这
悖 同. 也时忽视 了农 部业门的 生 对 产 经 济发展 的重 要 以 及 性 只 注重 对 给供方 面 的 分析 而缺 少 对 需总 方求 面 分析
过
剩劳动力 的渐消逐 , 失动生产率和劳动者劳入将逐收提渐 高 ,
【 关键
词 l二 经元 剩济余 劳动力 业农生 总需求产 在新
古典 济经学的论理中, 场在 国家市疆域的 限制下是 统一 , 的每种生产 要只有一素价个 格 ,个价这格递着传生要 产
素的供求信息
, 追求利润 最化 的大企业此据做出产决生。 在策
这过程个 , 中源会资得到有效配 置。展中国 家的 实际情却况 发
与
新典经济学所古述 描的情况不甚 一致 :发 中国展处家于从
农业社会 现代向济经转的过型 中程, 济经分十落 后 ,市场体 系
未尚形 成,社 经 济结会具有刚构 性 ,价格机对资源的制重配 新置作用的小很刘易。斯( A L w.i 5 e 1 9s4发 表年了《 )劳无动
供限条件下给的经发展》把济展发中 国家 同不市于成熟场善完 ,
的
发 达国的经济家结概括 为二 元构结 构,出了发展中提家
经济二元结国的理构 论。
易刘斯认 为 ,发 展国中一家般在存着元二济结构经 一:
是个以著方土进法行 生产、 劳 生产动很低 率 、劳收动入仅 足以糊
口的
维持 生计部门 ( 要主 传指农统部业 )门另一是个 以现代 ,化方法 进行活生 、 动劳 率较高、 工资率较 高的本资 义部门 ( 主 主
指要城市工业门 部)。 农在部业门中存在 着 大 量的“ 劳动 过剩
图 1
一这程 过一直维到持村过农剩 劳动被吸力殆收尽 ,工两部农 门工资 水相平为止等。 结果 其是工业化逐将步 实 现 业,产生 率 农 不断提 高, 民国经
济得到发 展。
一
”其表力是现这部分动 力的边劳际 生率产为 零 负或数 ,部 分 ,这 劳动力形 式上劳动 在 实,上处际 “ 伪装失于业” 的状 。 态 在工业而部门 ,劳动 者已实现 了充分就 业 , 其工资 率水平
、
农
业的 剩 余 劳 动力
业农门的部动劳通力以常家为单位进行生产庭可以把他。 们
视为 我自佣 , 样他们得到收雇就入可以 为看资工。受 到 土这 地
数量限和技有术水平 限制 , 农的 工资业一般很低的 是 ,能维
高仅于村农劳力动收入, 从而农 村过剩 动劳力有流 城向 市业部工 门的 然自 向趋。只要农 业部门存在 着“ 装失业伪 只要农业” 部,
4 9 《  ̄ 当 } 0年第 2) 上28 0期 (
维资讯 ht普pt//w:ww.qvic.pcmo
理
论探索
。。 ’—
C NE ’PREROO s ■- TMOO A CN f — _ Y e_M ■ S
量本为K ,当。本固资在这定个平上水逐渐增加劳而投入动 , 时
。
。
- -
按边报际酬 减规递律, 的边动 产品逐际渐减少 , 劳如 曲 线D。 。K所
示这条 。曲线也是工正业部门的动劳求曲线 需工业。门部雇
工人佣的数 由劳量动给供曲 和线劳 动需 曲线 的求点交定 决 此 , 时 K,的 资本下 , 在 雇量的佣动力劳量是数OL 。 。业部门的工总
量 为 OD产 。 F 。, L 付的工出资量总为 OFW 1余剩出即利润产量 , L为 DW 。 F只 有剩余要动力劳, 这 个程就可 以重过下去 复,一 旦 “
存
一在 个本主 资义 门部, 它壮大的 只就时间 是题” 问这。样得使
工 部业的门本资继续量增 加 佣,的动劳力数 量 随之增 , 加雇 利
润 不断扩大 , 工业 额生规产模断不 张扩。个这段是阶易斯刘剩 余 劳动 力转移型模第一阶的段。 这阶段个中劳动 力限供无给, 资
本对稀缺相, 工业 工资不 变, 润利 额不断加增。
当工 部门雇佣业的劳动增力加 一定限度后到 进,刘易入斯 余剩劳 力转动移模 的型二阶第段 这。个 阶中 段,劳动力不再 是无限供给 , 资 和劳本都动是 稀缺的, 业工工资上升, 利润 额不 一 定断不 加增 。 农部门的剩余劳业动力已全部 转到 工业移 部门 ,
农业 的中劳动边际生 产 率将提高 ,农 业的劳 动 力入收也将提 高 此时 ,。工 部业要得门更到的劳多 动 力, 不就不得提 高工水
平资 。图在 中2, 农剩业劳动余数量力 为o超过 个数这量, , 工 业部门 劳的供给动曲 将 向线右方上升上 成,为s s 。刘
易 斯二元经 理济
论 分析 发展了中 国 家元二济经 结的 构
持 生计
因,此可以称 农业工资为 生存 资(u 工tsc ae , biese wg )农 n
业s部门可以 称为存生部f( bi ec c o )里这, s st etre 。u s sn农 部门业的 生产 业企首要目标是 利润最大化, 了这 个 目标 以增可雇 或 者为 雇解工 人 ;产单位生是家 庭 它,和 企的生产 目业 标不一是 的 样 ,家庭 的首 要 标目是持所维有成员 的存 生正是 因为这。差异 个,
表 现形和式征 特并提 出了,除消二元经 结构 的途径济 思路 , 和的
确是展经发学济论 上理的重大贡献。但 这个模是型 有也以其 下 个缺几陷 。 1为明最的一点显是略 忽了农业在 工增业长中的 要重 性 。、 有注 没到意农 业由劳动 生于率 的产提高而 现出剩余产 品应 该
传统农 业部门 存就着过剩在动劳力。 如图
1所示 , 图 中 TP线和 C线T别 表分示农业 总量产 和
是农劳业 动向力工业 门流部动 的先条决件 。16 ,斯罗 托 9 0 年 ( ws . ,.经 济增 长阶段》 的RtoW )W o在 中《 出提主了导部门 法方 的理 。他引论了主入导 门的部 念概, 认为 在经济 增长不的同 阶并 段,国 经济民 同部 不的门长存在增着 广泛差的 异,不同 的主 导
部门 相地继为作长增的基 发动本机 在 罗斯托。 发的政策体 展系
动劳力成本 ( 总总工资) PM 是 T。 P曲上对应线 点L的切 ,线 表示第L 个工人 的际边产生 率 。 L为 劳动总力数。 为工资率, 正 w是 TC线 斜的率 。起初,总 量随着劳产 动的数量力 增加的而 增 ,加 于由动劳边 报际酬减递 律规的作 ,用当 动 劳力量数 超 L过 ”以后 ,
总产不量随再着动劳力 数量的加增而增加 了 。给定在
一
的中
, 部门在业工 化业的早期 可 以 当主 导充部 ,门 承担农经 济
加个
工率资 下w ,如 是一果个代化农现 企业业, 此时就只 会雇
佣L 个人工, 这 样能保证利润最 大 原化。则作但为个从事一传
农统 业的家 庭, 不 可解能 雇自的己家成 员 庭,劳 动力总 量是L ,
他都要生存们, 得到工要 ,资因总产量要此全在劳动力部 进中
分配 行 。样这一 来 ,动劳力 L 虽L然表 上参加面农了生业 产,
但时
间上其边生际产率于 工资率小 处于伪,装 业失态 。状 其中, L 是完过剩全的。他们的 边际生率产 是 0是得但 到资 w工 。 L
,这边些际生 率产零 为的劳力动就刘易是 斯谓 的剩所 劳余力动
。
二业剩 余 劳 动力转移 农
如
图2 所 ,示 A表示农O业部 门维最持 低生水 活 平的实 际收入 OW, 表工业示部 的实际门工。资S SW是工业部门 劳的动 供给 线曲, 2D D 别为分不 资同本 下工量部 门业劳 的DK、 K 水 、动 需曲线求。 工业部对来说 门 ,WO工 资水下 , 平农村的自 在
来
动劳力供是给限的无 、完有全弹 的性,具 不即必 高工资提, 就能 不断得到来 自地村的农劳力动 源的源 给供 ,所以 劳供动给曲
线WS是一段 完条全平 的水线直。假 工定业部门在 初始阶 的段 资图 2
《 代
经》 0 第2年 当 (济2 O 8期上 9) 5
维普资
讯http ://www.cqvpi.om
速c 增长 责任的。 外此, 农还业得为迅速增加 的口人供粮食提, 为
新 的生工部门业供提场市, 为农业以 的外 新主部门导提供资本
较
高 区的转移域 ,了济经的全 面展。但发 是实表 现明样 这动带 观点是的片 面的:乡 — 人 城口流 动方一 面给城市造成 大巨的人 口 压 力 ,了城就市业 竞争 ;一方 造成面 农 了村高素 质 劳加剧 另
动 大量 力外流, 农使业 代现化更加 后 滞于工现 业代化 ,对 济经 发展形成 了面负 影响 的 。出 了缪尔达尔现 (r G ) Myal .所提出的 d “,回 浪效用 ”由于资本即 、, 才 人 等生、 要素产受报差酬异吸 引 而 落由地区向后 达发区地 的动流, 从 而有利 于 发地达区 经济的 发 展而不利于 落地后发展 区,最终 落 后使地区成 发达地区为续持 扩
的工张 具。
资和劳投动力 而刘。斯易元二 济经型模里农把部业的分作用 过
简单于化了 。 尼拉斯 n( ,) aiRG和.费景 汉(e . .对H 元经二 s F C. ) d
i
理论济刘易对斯模型这的缺陷进些行 了补 充和改进 拉。尼 斯和 费景 认 汉为, 展 发早期阶的段 , 在 动 劳从力 业农 部门工向 部业 门 转的移 不减会少 业产农出 也,不会提高 工 业部门的工资
平水。农业产生剩的随余着劳力动的转 而 移时同被移到非农转 业 部 作 门为 发的展资来金源。在这一体 中 , 系为业业工部门的 农
扩张, 贡既献劳力 动, 贡献剩又余 产品正如拉。斯尼和费汉景所
说: 任 试 何图速加 业化工的 家 ,国“ 如 忽果 视了业农部先行 的 门
在
具有 二元结经 构 的济发展 国家 中,存 在还这 着 样的问 题: 城市 里在大存 量失的 业 业,的力压分巨十大 , 失 而农落后 地 村区劳的 力动源仍源 断不的向城 市转 移。一点 这,刘易 斯元二
经济
模 也无法型释 解 在, 易刘斯模型 , 里代工部业 门在使农 现
或少至是同 时行的进命 , 革都发现 会难以前 行因此 , 。我们 强烈 识认到这事个 实 任:何只 集于中业工门部劳动 收能力 的吸成功 标 ,准 仅 是仅个一指标, 它 暗含地包括 农了业 门部 时释同 放 劳
动的能力。” 2
另一 重 个大缺 就 陷是 工 把部 门的业资 本 累积看 成 经 济 、
业部增门工的资上到升工业和部门 相同 的平水 前 ,之 以限无 可 制地是吸 农收业门的剩部劳动 余力 保而工资不持 的变同时。 , 环
、 住房 境 交通、、 安 治等社 会题 日问尖益 ,锐 这些 家国 里的 “市 城 病” 日益重 ,严 见城显 市现 的工业代 门 部扩的 并不张是如 易刘 斯模 型所显里示 的那样顺利和完美的 。
刘易4斯 设假剩余一分农 业劳部动( 力 即、图 1中的L L部 Ov
和长动力劳转移的唯一动力 刘易斯。 明确指出 曾, 经济发 展理 论 的中 心题 是去理问 一个解由 原 的先储蓄和 投资还不到 国 民 入收的 4 或 5 %的社%会身本变为自愿 储蓄 加 增国到收入民 % 1 2或1 %上的以济过经程 。5 它 所之 以为成 中 问心题, 是因为 经 济发 展的 中事心是迅速实的 “本资积累” 刘易斯只。注对 工业重 门 供部 给方 的分析 面 为在劳动 无限,供给的约束 下 ,认 代现 工业部 门发 展 唯的约一 是束投 资(蓄 ) 只 要有足够 了投 的资 , 代 储, 现
工 业门就部可以不 断张 , 造扩 足 的够求需, 余劳动就可 以 创 剩
分
)际生 产率零为 的观 点很也难令人 接受这一。点今至有仍 边 许经济多学持不家同见意 。舒尔茨(cmuT.) S hl, W 、借助了个一 “ 自
然验实” 驳 反刘了易 的斯个观 点这。6 1年 9, 舒尔茨4利用 度 印1 1至 11年 发生全 性流国感 数的据 ,9899 对 比了 感前后农流业 生产 人力 和数 农 业 产量,发现 感使 全流国的 动劳 减 少 力
83了 量下产降 了38 且死而人数亡多 的越地区 、,% .%,,产量下 降的
被
吸引毕 完,经 济可就进以持入续 展阶发 段他。忽略了 需求总 不也足能是影可经响增长 的济一重要个条件。 在 里 , 这易斯刘
度幅越大 ,这 说明了度印 农业 中本原 不存 大在剩余量劳动 力 , 否则
,农业动劳的减力少应对产量该 没有明显影响 还。有经济 学家指 ,出 业生产农具有很 的强季性 节, 播在种或 收季节获 农 能有其他, 业就会 , 使机农劳业动 力边际的产生不为率零 。 三 、 论
结
模型背其实后隐藏了 萨伊理定。作 为个一 典型的二元构结经济 社 会 ,中 2国0世纪 9 0代年后期的经表现济 许可 以也此对 做 出一
反面个证 明2 0世。 纪 年代9后 期的中国济经最 显 明的个一 业 中’剩的余动劳力可 以 全完 消 ,失0 此外 家庭农 ,之场外 也 可
在特点就总需是不足 求,尤 是其费 消乏 。力可这从以 当时政府 采 取 的宏观经济 政策可看以出,不 是连续 论调低的银行 利 息 甚 , 是调至低银行准金备 , 还是发率大量行 政的府债券进 行大规 模 的公 共资投 ,是 针总 对需不求足采取 而措的。伴施 着随需 总都
求 的足不, 还有 很产业多 产能的余 , 剩中经 济 的国这个例 子说
刘易
的二斯经济元模作型为构结主义发理论 展的要组成重
部分, 毫无疑问具十有重分大 的论意义 理正如。 上文述所, 刘 易斯模 型在
较确 比切地释解 发 展了中国的济特征经的 同时, 着 有
明: 一
个二元结构经济 社 不会很会容 由易伴于随着农业剩余劳
自身缺的陷从。本上质说 来, 易刘斯 展理论在 发析方分上注 法重 是的构结 主义 , 向于 经济把分 为解个 几构部 成 分 , 通倾对 结 构过剖去认识 析和研究经济发 展进 的 。同程 , 不可时忽 视一 的点就是 , 刘易 斯 二的元经济模 型 经在济思想是上古典 主 义 ,忽 视对总需 求分的析。 默认了通过农业剩在余动劳的力移二转 元经 济向元经一济 转的变过 程中, 供 给会 发自地 造出需创 求。 也 就说是, 萨 伊定律该对型来说模外生是的 。
动力
的移转 可以,保证现代工 业部分 的续 扩张持 , 就创造续持 需求从而
使经济持续 展。发易斯刘的分 框架基析上本还是 总从
给供角的 度出发, 停留在 古典 经济学 的景背里 忽视, 从总 了
求需度角考去虑经的发济展。 3一些理 论也 现与实节 脱。即劳动 力的移速转 、度、 工部 业门就业机 的增会 速加度和工业 本 资积 累速度 不的能可总 是成 例 比的首先 。, 发展中家 国的资 的积 累并本一定都 是用于不
生l产 生资 投 ,事上实 ,在 许发 展中多国家里, 企家业 把大量润用 利
于奢
侈消性 ,费 或者移转到达发 家 国的银行里 。次 其 ,使积累 即的 利 润于投资用 ,发展 中家为 了追国现求代化 , 往又 优先发 往
参【考文 】 献 f】 易斯 : 元 经 济论 【 .京 经济 学 院版 出社 ,9 91刘 二 1 北M1 8、 f】张东 辉 : 发2 展 经 济 学 与 中国 经 济发 展f 东.人 民 出版社 ,M山 】 1 9
、 9 9
展资
本密集 工型 , 业削弱了收吸农 业 门中部的剩余劳 动力 的就 业会。机
此外, 刘在易斯 型 中模, 定肯 了一多人 口城动流的 响影, 认 为正是种人这 力资源从 边 际生 产较低率 的区域向 边际生 产率 9 《 @ ̄ 6o 年第22上 )当 o 8 期(
【
尔茨 1 :济 长增与 农 业 【. 京 经 学 济院 版出社 9 1 ,3 经 M舒 】北 91、 】 南【 : 岳国 剩 过二 元经济 研究f 、 经国济 出版 社,404陈 中 M】 中 0 2 .
范文二:【word】 简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简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摘要】本文就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进行考察,分析其理
论中的缺陷.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
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的流动进行分析.较好
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并提出
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但是,这个模型不仅有一些理论和现实相
悖.同时也忽视了农业部门的生产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只
注重对供给方面的分析而缺少对总需求方面分析
【关键词l二元经济剩余劳动力农业生产总需求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中,市场在国家疆域的限制下是
统一的,每种生产要素只有一个价格,这个价格传递着生产要
素的供求信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据此做出生产决策.在
这个过程中,资源会得到有效配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却
与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情况不甚一致:发展中国家处于从
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十分落后,市场体系
尚未形成,社会经济结构具有刚性,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重新配
置的作用很小.刘易斯(A.Lewis)1954年发表了《劳动无限
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把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市场成熟完善
的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概括为二元结构,提出了发展中国家
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个
是以土着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很低,劳动收入仅足以糊
口的维持生计部门(主要指传统农业部门),另一个是以现代
化方法进行生活,劳动率较高,工资率较高的资本主义部门(主
要指城市工业部门).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过剩劳动
力”,其表现是这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数,这部分
劳动力形式上在劳动,实际上处于”伪装失业”的状态.
而在工业部门,劳动者已实现了充分就业,其工资率水平
高于农村劳动力收入,从而农村过剩劳动力有流向城市工业部
门的自然趋向.只要农业部门存在着”伪装失业”,只要农业部
94《当~}2008年第2期(上)
门和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收入保持差距,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
就会对工业部门形成源源不断的无限供给.工业生产的扩大不
会引起工资率上涨,因为雇佣来自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而积
累起来的利润可以转化为投资,可以使工业生产进,步发展,再
吸收更多的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另一方面,农业部门由于
过剩劳动力的逐渐消失,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收入将逐渐提高,
图1
这一过程一直维持到农村过剩劳动力被吸收殆尽,工农两部门
工资水平相等为止.其结果将是工业化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率
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得到发展.
一
,农业的剩余劳动力
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可以把他
们视为自我雇佣,这样他们得到收入就可以看为工资.受到土
地数量有限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农业工资一般是很低的,仅能维
持生计,因此可以称农业工资为生存工资(subsistencewage),农
业部门可以称为生存部f(subsistencesector).这里,农业部门的
生产企业首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为了这个目标可以增雇或者
解雇工人;生产单位是家庭,它和企业的生产目标是不一样的,
家庭的首要目标是维持所有成员的生存.正是因为这个差异,
传统农业部门就存在着过剩劳动力.
如图1所示,图中TP线和TC线分别表示农业总产量和
劳动力总成本(总工资).MP是TP曲线上对应L点的切线,表
示第L个工人的边际生产率.L为劳动力总数.w为工资率,正
是TC线的斜率.起初,总产量随着劳动力的数量的增加而增
加,由于劳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当劳动力数量超过L”
以后,总产量不再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了.在给定的
一
个工资率w下,如果是一个现代化农业企业,此时就只会雇
佣L个工人,这样能保证利润最大化原则.但作为一个从事传
统农业的家庭,不可能解雇自己的家庭成员,劳动力总量是L,
他们都要生存,要得到工资,因此总产量要在全部劳动力中进
行分配.这样一来,劳动力LL虽然表面上参加了农业生产,但
时间上其边际生产率小于工资率,处于伪装失业状态.其中,
LL是完全过剩的.他们的边际生产率是0,但是得到工资w.
这些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就是刘易斯所谓的剩余劳动力.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如图2所示,OA表示农业部门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实际
收入,OW表示工业部门的实际工资.WSS是工业部门的劳动
供给曲线,DK,D2K,D水分别为不同资本量下工业部门的劳
动需求曲线.对工业部门来说,在OW工资水平下,来自农村的
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具有完全弹性的,即不必提高工资,就能
不断地得到来自农村的劳动力的源源供给,所以劳动供给曲线
WS段是一条完全水平的直线.假定工业部门在初始阶段的资
理论探索--..’—’..
MfesCONTEMPORARECONOS_-Y—??_
本量为K.,当资本固定在这个水平上而逐渐增加劳动投入时,
按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劳动的边际产品逐渐减少,如曲线D.K.
所示.这条曲线也正是工业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工业部门雇
佣工人的数量由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此
时,在K的资本量下,雇佣的劳动力数量是OL..工业部门的总
产量为OD.FL.,付出的工资总量为OWFL1,剩余产出即利润量
为DFW.只要有剩余劳动力,这个过程就可以重复下去,”一旦
存在一个资本主义部门,它的壮大就只是时间问题”.这样使得
工业部门的资本量继续增加,雇佣的劳动力数量随之增加,利
润额不断扩大,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张.这个阶段是刘易斯剩
余劳动力转移模型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劳动力无限供给,
资本相对稀缺,工业工资不变,利润额不断增加.
当工业部门雇佣的劳动力增加到一定限度后,进入刘易斯
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劳动力不再是
无限供给,资本和劳动都是稀缺的,工业工资上升,利润额不一
定不断增加.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已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
农业中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将提高,农业的劳动力收入也将提
高.此时,工业部门要得到更多的劳动力,就不得不提高工资水
平.在图2中,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为o,超过这个数量,工业
部门的劳动供给曲线将向右上方上升,成为ss.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
表现形式和特征,并提出了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途径和思路,
的确是发展经济学理论上的重大贡献.但是这个模型也有其以
下几个缺陷.
1,最为明显的一点是忽略了农业在工业增长中的重要性.
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
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流动的先决条件.1960年,罗斯托
(Rostow,W.W.)在《经济增长的阶段》中提出了主导部门方法的
理论.他引入了主导部门的概念,并认为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
段,国民经济不同部门的增长存在着广泛的差异,不同的主导
部门相继地作为增长的基本发动机.在罗斯托的发展政策体系
中,农业部门在工业化的早期可以充当主导部门,承担经济加
图2
《当代经济》2O08年第2期(上)95
速增长的责任.此外,农业还得为迅速增加的人口提供粮食,为
新生的工业部门提供市场,为农业以外的新主导部门提供资本
投资和劳动力.而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里把农业部分的作用过
于简单化了.拉尼斯(Ranis,G.)和费景汉(Feid.C.H.)对二元经
济理论对刘易斯模型的这些缺陷进行了补充和改进.拉尼斯和
费景汉认为,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
门的转移不会减少农业产出,也不会提高工业部门的工资水
平.农业生产的剩余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而同时被转移到非农业
部门作为发展的资金来源.在这一体系中,农业为工业部门的
扩张,既贡献劳动力,又贡献剩余产品.正如拉尼斯和费景汉所
说:”任何试图加速工业化的国家,如果忽视了农业部门先行的
或至少是同时进行的革命,都会发现难以前行.因此,我们强烈
认识到这个事实:任何只集中于工业部门劳动吸收能力的成功
标准,仅仅是一个指标,它暗含地包括了农业部门同时释放劳
动的能力.”
2,另一个重大缺陷就是把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看成经济增
长和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刘易斯曾明确指出,经济发展理
论的中心问题是去理解一个由原先的储蓄和投资还不到国民
收入的4%或5%的社会本身变为自愿储蓄增加到国民收入12%
或15%以上的经济过程.它之所以成为中心问题,是因为经济发
展的中心事实是迅速的”资本积累”.刘易斯只注重对工业部门
供给方面的分析,认为在劳动无限供给的约束下,现代工业部
门发展的唯一约束是投资(储蓄),只要有了足够的投资,现代
工业部门就可以不断扩张,创造足够的需求,剩余劳动就可以
被吸引完毕,经济就可以进入持续发展阶段.他忽略了总需求
不足也可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这里,刘易斯
模型背后其实隐藏了萨伊定理.作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经济
社会,中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经济表现也许可以对此做出
一
个反面证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中国经济最明显的一个’
特点就是总需求不足,尤其是消费乏力.这可以从当时政府采
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看出,不论是连续的调低银行利息,甚
至是调低银行准备金率,还是发行大量的政府债券进行大规模
的公共投资,都是针对总需求不足而采取的措施.伴随着总需
求的不足,还有很多产业产能的剩余,中国经济的这个例子说
明:一个二元结构经济社会不会很容易由于伴随着农业剩余劳
动力的转移,就可以保证现代工业部分的持续扩张,创造持续
需求从而使经济持续发展.刘易斯的分析框架基本上还是从总
供给的角度出发,停留在古典经济学的背景里,忽视了从总需
求角度去考虑经济的发展.
3,一些理论也与现实脱节.即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工业部
门就业机会的增加速度和工业资本积累的速度不可能总是成
比例的.首先,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的积累并不一定都是用于生
产l生投资,事实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里,企业家把大量利润用
于奢侈性消费,或者转移到发达国家的银行里.其次,即使积累
的利润用于投资,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现代化,往往又优先发
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削弱了吸收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的就
业机会.
此外,在刘易斯模型中,肯定了多一城人口流动的影响,认
为正是这种人力资源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区域向边际生产率
96《当@~2oo8年第2期(上)
较高区域的转移,带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现实表明这样
的观点是片面的:乡—城人口流动一方面给城市造成巨大的人
口压力,加剧了城市就业竞争;另一方面造成了农村高素质劳
动力大量外流,使农业现代化更加滞后于工业现代化,对经济
发展形成了负面的影响.出现了缪尔达尔(Myrdal,G.)所提出的
“回浪效用”,即由于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受报酬差异吸引而
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流动,从而有利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
展而不利于落后地区发展,最终使落后地区成为发达地区持续
扩张的工具.
在具有二元结构经济的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这样的问
题:城市里存在大量的失业,失业的压力十分巨大,而农村落后
地区的劳动力仍源源不断的向城市转移.这一点,刘易斯二元
经济模型也无法解释,在刘易斯模型里,现代工业部门在使农
业部门的工资上升到和工业部门相同的水平之前,是可以无限
制地吸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而保持工资不变的.同时,环
境,住房,交通,治安等社会问题日益尖锐,这些国家里的”城市
病”日益严重,显见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并不是如刘易
斯模型里所显示的那样的顺利和完美.
4,刘易斯假设剩余一部分农业劳动力(即图1中的LOLv部
分)边际生产率为零的观点也很难令人接受.这一点至今仍有
许多经济学家持不同意见.舒尔茨(Schulm,T.W,)借助了一个”自
然实验”反驳了刘易斯的这个观点.1964年,舒尔茨利用印度
1918至1919年发生全国性流感的数据,对比了流感前后农业
生产力人数和农业产量,发现流感使全国的劳动力减少了
8,3%,产量下降了3.8%,而且死亡人数越多的地区,产量下降的
幅度越大,这说明了印度农业中原本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否则,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应该对产量没有明显影响.还有经济
学家指出,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播种或收获季节,农
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完全消失,此外,在家庭农场之外也可
能有其他就业机会,使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不为零.
三,结论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作为结构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
部分,毫无疑问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正如上文所述,刘易
斯模型在比较确切地解释了发展中国的经济特征的同时,有着
自身的缺陷.从本质上来说,刘易斯发展理论在分析方法上注
重的是结构主义,倾向于把经济分解为几个构成部分,通过对
结构剖析去认识和研究经济发展的进程.同时,不可忽视的一
点就是,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在经济思想上是古典主义,忽
视对总需求的分析.默认了在通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元
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供给会自发地创造出需求.也
就是说,萨伊定律对该模型来说是外生的.
【参考文献】
f1】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1.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f2】张东辉: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fM】.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
【31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4】陈南岳:中国过剩二元经济研究f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范文三:简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理论探索
CONTEMPORARYECONOMICS
简评刘易斯二元
○张焕蕊吕庆丰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本文就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进行考察,分析其理门和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收入保持差距,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就会对工业部门形成源源不断的无限供给。工业生产的扩大不会引起工资率上涨,因为雇佣来自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而积累起来的利润可以转化为投资,可以使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再吸收更多的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另一方面,农业部门由于过剩劳动力的逐渐消失,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收入将逐渐提高,
论中的缺陷。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的流动进行分析,较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但是,这个模型不仅有一些理论和现实相悖,同时也忽视了农业部门的生产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只注重对供给方面的分析而缺少对总需求方面分析。
【关键词】二元经济
剩余劳动力
农业生产
总需求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中,市场在国家疆域的限制下是统一的,每种生产要素只有一个价格,这个价格传递着生产要素的供求信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据此做出生产决策。在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却这个过程中,资源会得到有效配置。
与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情况不甚一致:发展中国家处于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十分落后,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社会经济结构具有刚性,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重新配置的作用很小。刘易斯(A.Lewis)1954年发表了《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把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市场成熟完善的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概括为二元结构,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很低、劳动收入仅足以糊口的维持生计部门(主要指传统农业部门),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活、劳动率较高、工资率较高的资本主义部门(主要指城市工业部门)。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过剩劳动力”,其表现是这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数,这部分“伪装失业”的状态。劳动力形式上在劳动,实际上处于
而在工业部门,劳动者已实现了充分就业,其工资率水平高于农村劳动力收入,从而农村过剩劳动力有流向城市工业部门的自然趋向。只要农业部门存在着“伪装失业”,只要农业部
图1
这一过程一直维持到农村过剩劳动力被吸收殆尽,工农两部门工资水平相等为止。其结果将是工业化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得到发展。
一、农业的剩余劳动力
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可以把他们视为自我雇佣,这样他们得到收入就可以看为工资。受到土地数量有限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农业工资一般是很低的,仅能维
2期()
理论探索
CONTEMPORARYECONOMICS
本量为K1,当资本固定在这个水平上而逐渐增加劳动投入时,按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劳动的边际产品逐渐减少,如曲线D1K1所示。这条曲线也正是工业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工业部门雇佣工人的数量由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此
经济模型
时,在K1的资本量下,雇佣的劳动力数量是OL1。工业部门的总产量为OD1FL1,付出的工资总量为OWFL1,剩余产出即利润量为D1FW。只要有剩余劳动力,这个过程就可以重复下去,“一旦存在一个资本主义部门,它的壮大就只是时间问题”。这样使得工业部门的资本量继续增加,雇佣的劳动力数量随之增加,利润额不断扩大,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张。这个阶段是刘易斯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劳动力无限供给,资本相对稀缺,工业工资不变,利润额不断增加。
当工业部门雇佣的劳动力增加到一定限度后,进入刘易斯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劳动力不再是无限供给,资本和劳动都是稀缺的,工业工资上升,利润额不一定不断增加。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已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农业中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将提高,农业的劳动力收入也将提高。此时,工业部门要得到更多的劳动力,就不得不提高工资水平。在图2中,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为OLS,超过这个数量,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曲线将向右上方上升,成为SS*。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
持生计,因此可以称农业工资为生存工资(subsistencewage),农(subsistencesector)。这里,农业部门的业部门可以称为生存部门
生产企业首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为了这个目标可以增雇或者解雇工人;生产单位是家庭,它和企业的生产目标是不一样的,家庭的首要目标是维持所有成员的生存。正是因为这个差异,传统农业部门就存在着过剩劳动力。
如图1所示,图中TP线和TC线分别表示农业总产量和(总工资)。劳动力总成本MP是TP曲线上对应L*点的切线,表示第L*个工人的边际生产率。LT为劳动力总数。W为工资率,正是TC线的斜率。起初,总产量随着劳动力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由于劳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当劳动力数量超过L0以后,总产量不再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了。在给定的一个工资率W下,如果是一个现代化农业企业,此时就只会雇佣L*个工人,这样能保证利润最大化原则。但作为一个从事传统农业的家庭,不可能解雇自己的家庭成员,劳动力总量是LT,他们都要生存,要得到工资,因此总产量要在全部劳动力中进行分配。这样一来,劳动力L*LT虽然表面上参加了农业生产,但时间上其边际生产率小于工资率,处于伪装失业状态。其中,
表现形式和特征,并提出了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途径和思路,的确是发展经济学理论上的重大贡献。但是这个模型也有其以下几个缺陷。
最为明显的一点是忽略了农业在工业增长中的重要性。1、
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流动的先决条件。1960年,罗斯托(Rostow,W.W.)在《经济增长的阶段》中提出了主导部门方法的理论。他引入了主导部门的概念,并认为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国民经济不同部门的增长存在着广泛的差异,不同的主导部门相继地作为增长的基本发动机。在罗斯托的发展政策体系中,农业部门在工业化的早期可以充当主导部门,承担经济加
L0LT是完全过剩的。他们的边际生产率是0,但是得到工资W。
这些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就是刘易斯所谓的剩余劳动力。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如图2所示,OA表示农业部门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实际收入,OW表示工业部门的实际工资。WSS*是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曲线,D1K1、D2K2、D3K3分别为不同资本量下工业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对工业部门来说,在OW工资水平下,来自农村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具有完全弹性的,即不必提高工资,就能不断地得到来自农村的劳动力的源源供给,所以劳动供给曲线
WS段是一条完全水平的直线。假定工业部门在初始阶段的资
图2
《期(上)
95
理论探索
CONTEMPORARYECONOMICS
速增长的责任。此外,农业还得为迅速增加的人口提供粮食,为新生的工业部门提供市场,为农业以外的新主导部门提供资本投资和劳动力。而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里把农业部分的作用过于简单化了。拉尼斯(Ranis,G.)和费景汉(Fei,J.C.H.)对二元经济理论对刘易斯模型的这些缺陷进行了补充和改进。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不会减少农业产出,也不会提高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农业生产的剩余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而同时被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作为发展的资金来源。在这一体系中,农业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既贡献劳动力,又贡献剩余产品。正如拉尼斯和费景汉所说:“任何试图加速工业化的国家,如果忽视了农业部门先行的或至少是同时进行的革命,都会发现难以前行。因此,我们强烈认识到这个事实:任何只集中于工业部门劳动吸收能力的成功标准,仅仅是一个指标,它暗含地包括了农业部门同时释放劳动的能力。”
另一个重大缺陷就是把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看成经济增2、
长和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刘易斯曾明确指出,经济发展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去理解一个由原先的储蓄和投资还不到国民收入的4%或5%的社会本身变为自愿储蓄增加到国民收入12%或15%以上的经济过程。它之所以成为中心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事实是迅速的“资本积累”。刘易斯只注重对工业部门供给方面的分析,认为在劳动无限供给的约束下,现代工业部(储蓄),只要有了足够的投资,现代门发展的唯一约束是投资
工业部门就可以不断扩张,创造足够的需求,剩余劳动就可以被吸引完毕,经济就可以进入持续发展阶段。他忽略了总需求不足也可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这里,刘易斯模型背后其实隐藏了萨伊定理。作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经济社会,中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经济表现也许可以对此做出一个反面证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中国经济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总需求不足,尤其是消费乏力。这可以从当时政府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看出,不论是连续的调低银行利息,甚至是调低银行准备金率,还是发行大量的政府债券进行大规模的公共投资,都是针对总需求不足而采取的措施。伴随着总需求的不足,还有很多产业产能的剩余,中国经济的这个例子说明:一个二元结构经济社会不会很容易由于伴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可以保证现代工业部分的持续扩张,创造持续需求从而使经济持续发展。刘易斯的分析框架基本上还是从总供给的角度出发,停留在古典经济学的背景里,忽视了从总需求角度去考虑经济的发展。
一些理论也与现实脱节。即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工业部3、
门就业机会的增加速度和工业资本积累的速度不可能总是成比例的。首先,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的积累并不一定都是用于生产性投资,事实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里,企业家把大量利润用于奢侈性消费,或者转移到发达国家的银行里。其次,即使积累的利润用于投资,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现代化,往往又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削弱了吸收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此外,在刘易斯模型中,肯定了乡—城人口流动的影响,认为正是这种人力资源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区域向边际生产率
较高区域的转移,带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现实表明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乡—城人口流动一方面给城市造成巨大的人口压力,加剧了城市就业竞争;另一方面造成了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大量外流,使农业现代化更加滞后于工业现代化,对经济发展形成了负面的影响。出现了缪尔达尔(Myrdal,G.)所提出的,即由于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受报酬差异吸引而“回浪效用”
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流动,从而有利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不利于落后地区发展,最终使落后地区成为发达地区持续扩张的工具。
在具有二元结构经济的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城市里存在大量的失业,失业的压力十分巨大,而农村落后地区的劳动力仍源源不断的向城市转移。这一点,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也无法解释,在刘易斯模型里,现代工业部门在使农业部门的工资上升到和工业部门相同的水平之前,是可以无限制地吸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而保持工资不变的。同时,环境、住房、交通、治安等社会问题日益尖锐,这些国家里的“城市病”日益严重,显见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并不是如刘易斯模型里所显示的那样的顺利和完美。
刘易斯假设剩余一部分农业劳动力(即图1中的L0LT部4、
分)边际生产率为零的观点也很难令人接受。这一点至今仍有“自许多经济学家持不同意见。舒尔茨(Schultz,T.W.)借助了一个然实验”反驳了刘易斯的这个观点。1964年,舒尔茨利用印度
1918至1919年发生全国性流感的数据,对比了流感前后农业
生产力人数和农业产量,发现流感使全国的劳动力减少了
8.3%,产量下降了3.8%,而且死亡人数越多的地区,产量下降的
幅度越大,这说明了印度农业中原本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否则,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应该对产量没有明显影响。还有经济学家指出,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播种或收获季节,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完全消失,此外,在家庭农场之外也可能有其他就业机会,使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不为零。
三、结论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作为结构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正如上文所述,刘易斯模型在比较确切地解释了发展中国的经济特征的同时,有着自身的缺陷。从本质上来说,刘易斯发展理论在分析方法上注重的是结构主义,倾向于把经济分解为几个构成部分,通过对结构剖析去认识和研究经济发展的进程。同时,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在经济思想上是古典主义,忽视对总需求的分析。默认了在通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供给会自发地创造出需求。也就是说,萨伊定律对该模型来说是外生的。
【参考文献】
[1]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2]张东辉: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3]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4]陈南岳:中国过剩二元经济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期()
范文四: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再解构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再解构
[摘要]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以刘易斯的经典文献为基础,探析其原生思想,是批判继承二元经济理论的基本前提。从理论的前提假设和模型构建两个方面去把握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可以发现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采用市场与非市场经济并存的二元性结构的古典假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资本积累、经济增长的古典模型。 [关键词]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古典假设;古典模型
与任何其他伟大的理论创新一样,二元经济理论在其诞生以来的50多年里,一直饱受争议。理探讨本来是学术进步的基本途径和表现形式,然而,笔者以为以刘易斯的经典文献为基础,探析其原生思想,才是探讨二元经济理论的基本前提;理解和探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体系应该从前提假设和模型构建两个基本方面着手。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从回归古典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视角,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一步探究该理论的前提假设、模型构建以及挖掘藏在它们背后的理论内涵。 一、古典假设
(一)二元结构的现实前提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所研究的对象很明确,就是不发达经济——存在着“劳动力过剩的经济”_1j2。劳动力的主体劳动者,本身是不统一的,存在着结构性差异。一方面,劳动者是处在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方式的现代部门;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劳动者处在以自给自足为资源配置逻辑的传统部门。以市场为特征的现代部门坚持效率标准,以非市场为特征的传统部门则坚持生存标准。概括地说,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对准的是市场与非市场并存的二元结构;然而,占据经济学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成熟一直都是以一元化的发达经济为分析样本和研究材料。 (二)传统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假设
刘易斯处在新古典经济学盛行的年代,却回归了古典传统,主要是因为他发现后者的主要重心是在“研究生产是怎样一直增长” 】】l。重回古典分析范式,他发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支付维持生活的最低工资就可以获得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的看法对大部分亚洲和非洲地区都是成立的。刘易斯认为,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如果在一个人口众多,而资本和自然资源非常稀缺的国家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或等于零,甚至为负数”? 。刘易斯观察到在这些国家里,家庭拥有的土地是很少的,以至于部分家庭成员离开土地去找其他工作,剩下的家庭成员只要愿意再贡献一点劳动力(在原来长时间闲置、劳动力远未充分使用的状态下,再出一点力),土地的产量就不会变。当然,刘易斯后来又补充到这种存在着“隐蔽失业”的状况不只存在于农村,它还存在于“整个临时性职业”。刘易斯的这种认识和古典经济学描述的现实状态相近。究其本质,可以发现发达国家发展早期与发展中国家的当期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存在着市场和非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如果以市场的效率标准立论,非市场的劳动力配置是无效的。实质上,刘易斯在这一假设上,同时坚持了古典传统,也运用了新古典理论,但却把两者一起超越了。然而,新古典经济学家对刘易斯的批判却是离题。因为,他们根本看不到发展中国家其实处于一种古典状态,即市场与非市场并存的二元结构。他们的批判实际上是站在发达经济里用新古典经济学去研究不发达经济,不是从客观现实出发,而是从他们思维定式以及由此得到的推论出发的。他们认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也是生产者,既然是生产者,那么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是理所当然的。其实这种批判是没有现实根据的。如果从不发达经济的实现出发,可以发现在二元中传统部门这一元里,农民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假设是找不到根据的,因为他们的资源配置逻辑不是效率标准,而是生存伦理。应该看到,从本质上讲,农民首先是人,是生存者,然后才是生产者。生产者只是农民作为生存者的“工具身份”。他们追不追求利润最大化,最终的选择是要服从他们作为生存者这一终极目标的。如果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能使他们成为(或者更好地成为)生存者,那么他们就不会选择利润最大化作为生产的目标。在“维持生计”部门里,农民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和家人的生存问题。他们的需求层次处在生理需求层次,因此他们的效用也主要是生存的效用。由于生存受到考验,所以生
子女,保留家庭或者家族的生存是对家庭和家族这个利他性团体的最优选择,因此,农民就会生更多的子女,而子女越多,人均产出就越少。由于,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在封闭的家庭环境里是利他的,而非利己的,因此在每一个固定的时点,面对现有的家庭人口,家庭(当然主要指家长)不可能通过“解雇”家庭成员的方式来提高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从而达到劳动和土地要素的效率配置(就像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内在要求的那样)。概言之,“生存理性”_2 会使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追求效用最大化,而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追求效用最大化;在这里,彻底的个人主义方法论是失效的。家庭人口具有膨胀特征的本质是家庭团队的非自利性,绝非是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起点的市场逻辑可以解释的。刘易斯认识到维持生计部门与资本主义部门的最本质区别在于他们的生产目标不同。他把维持生计部门的目标解释为“道德”原因形成的,是一种“非生产性原因”_l 形成的。他所指的“道德”原因和“非生产原因”实际上就是指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追求生存效用的最大化。由于有了特殊的效用追求,农民就不再简单地追求生产中的效率,而是求得家庭或者家族生存可能的最大化。于是,从新古典效率标准评判,就出现了“剩余劳动力”,相应地也就出现了为零的边际生产率。总之,刘易斯古典假设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市场与非市场并存的二元结构假设。在非市场一元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假设是一个很自然的推论。当然,值得重提的是,刘易斯坚持了古典传统,但也部分地运用了新古典分析方法。
(三)不变的维持生计工资条件下劳动力无限
1(维持生计部门的工资
刘易斯主要讲了两类农民的收入:一类是无地或者少地农民被农场主雇佣时的农业工资收入;另一类是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所获得的收入。同时,他认为“在大多数人是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经济里”?“ ,劳动力的工资“是根据农民的平均产品决定的”。由于家庭是一个决策单位,家庭生存和延续是最大利益所在,所以一般而言,家庭会考虑寻找满足家庭效用最大化的人口数量。家庭人口一旦确定,那么在一定土地规模和农业技术条件下,平均分配产品的原则也自然确定下来了。
2(资本主义部门的实际工资
事实上刘易斯关于现代部门工资的假设是沿袭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因为,古典经济学家通常认为工资取决于维持基本生活消费的需求。从上面分析可知,传统部门的工资是一种维持生计的工资,而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则是另一种“维持生计的工资”。两者的区别非常明显,但联系也很紧密。刘易斯认为,扩大的资本主义部门所必须支付的工资,取决于人们在这一部门以外所能赚得的收入。也就是说,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必须要高于维持生计部门的工资;否则就没有劳动力的转移。维持生计部门的收入决定资本家部门工资的下限。但是,实际上,工资必须高于这一水平,“资本主义工资与维持生存的收人之间的实际差额通常是30,左右”E ]1o。为什么有这种差额呢?刘易斯认为,可能是由于名义收入“错觉”的缘故,因为城里的生活费用较高,所以工资理比农村要高一些(言下之意,剔除城里较高的生活费用再与农村的收入比高低才是合理的);然而,实际工资也有差额,这种差额可能是需要的:一是这种差额可以看作是熟悉城 市的心里费用;二是为人力资本的支付,因为即使不熟练的工人也比新从农村补充进来的工人要好用;三是这种差额可能代表传统标准的差别,即资本主义部门工人所要求的嗜好与社会身份通常已被更高的实际工资所承认;四是这种差额可能由于工会的
维持所致。
总之,维持生计部门的工资是由农民的平均产品决定的,是维系传统部门家庭成员生存的最低标 准,并且它基本上是长期稳定的;同时,由于资本主义部门与维持生计部门的工资的差额并不受二元经济系统的内生因素影响,因此这种差额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在一个经济社会里,由于维系传统部门家庭的收入标准长期稳定,并且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与维系传统部门生计收入的差额长期稳定,因而从逻辑上讲,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也基本上是长期不变的。
当然,这种长期不变,也不是绝对的,它也受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可能发生变化。但刘易的
工资不变假说,主要是指工资不受经济模型的内生变量影响而发生变化。
3(不变工资条件下“劳动力无限供给”
假设在不变工资条件下,劳动力无限供给是刘易斯二元经济的重要假设,也是受到非议最多的假设之一。简单地说,刘易斯认为,无限供给就是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无限大。因为“在每一个职位后面都排着等待工作的长队”。他在进一步解释无限供给的本原含义时,指出无限供给实质上讲的就是一种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情况。刘易斯认为,在他的二元经济模型里,无限供给 假设甚至比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假设还要重要。因为边际生产率为零不是他构建二元经济理论的必要条件。但是,在不变工资条件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却是他构建二元经济理论的必要条件。 (四)古典假设的真实内涵
古典经济学的逻辑主要是针对不发达经济的研究,或者说是研究资本主义萌芽和初级阶段时期的 经济学逻辑。这一阶段,经济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市场与非市场并存的二元结构,以及相应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和逻辑并存。在非市场的传统一元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分工没有细化的客观现实存在,家庭作为生活与生产单位功能是统一的,因此家庭的理性是两个层次的复合理性——生存伦理统摄下的经济理性;由于资本高度稀缺,劳动力十分丰富,所以对劳动力要素的关注不及对资本要素的关注。对照而言,新古典经济学是研究成熟资本主义经济或者说发达市场经济的经济学逻辑。由于生产力发展,分工细化,家庭就不再是生产单位,它被厂商取而代之。厂商负责思 考经济利润最大化,与厂商在劳动力要素市场上对立博弈的劳动者就思考自身效用最大化;家效用最大化的逻辑被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个人效用最大化所替代。两个逻辑的差异很明显,但两个逻辑的统一也是现实的。特别是在存在着明显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国家里,两种逻辑在空间上是并存的。简单地讲,研究二元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同时考虑两种逻辑。单纯地用新古典经济学逻辑思考二元经济的发展是不顾及客观现实的形而上学。相反,古典假设实质上就是研究二元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当然并不排除部分运用新古典分析,就像刘易斯做的那样)。
二、古典模型
(一)古典模型的图形表述
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了解资本家剩余的使用。刘易斯主要是从古典经济学的价值创造理论出发,来 解释资本形成、积累与劳动的关系。按照模型中的分析前提,刘易斯认为资本家会以不变的工资率得到更多的剩余,完成资本积累,从而推动生产规模扩张;在经济发展的下一期,由于生产规模扩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剩余,更多的劳动力会被吸引进入到生产过程,从而创造更多的资本剩 余。这一经济发展过程在图形中表现为边际产量曲线不断向上移动,见图1,“生产剩余”(由工资与劳动力需求曲线一劳动力边际产量曲线之间围成的部门)不断地增加。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生产过程赶上劳动力的过度供给,直至工业过度吸收剩余劳动力的时候才会伴随工资率的增加。现代工业部门的这种增长和就业扩张一直持续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吸收为止,从而经济从二元结构转换为一元结构。工资开始出现增长的点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刘易斯用图形模型来表述他关于二元经济发展的思想时,虽然借用了一些新古典经济学分析和研 究技术,但他的思想内核是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因为他的模型暗含了一个推论,即所有资本以及所有社会产品都是劳动创造的。换言之,从他的模型中可以推出,劳动在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条件下,会不断创造“劳动力要素租金”,并不断积累为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因此,可以大胆地说,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实际上是运用价值理论去解释经济发展问题。他沿用了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并回归了古典经济学研究发展的主题(这里的发展是狭义的发展,主要指以财富创造为中心的经济增长)。
(二)古典模型的重构
刘易斯并没有用数学模型来表述他的二元经济理论。但他对劳动转移、资本增长、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然解释得非常清晰了。依据他表述的逻辑,可以构建一个由劳动力转移,导致资本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古典模型。
首先,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暗含着一个推论,即资本家会采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 术,从而资本家在生产时会使用最节约资本的生产方式。但是,必须承认,资本家在组织生产时,他所用的资本必须有一个最低规模限制。换言之,每一劳动力从事生产所需的资本有一个最小单位,例如皮鞋手工生产时必须按人头配备的剪刀、捶子等工具。同时,由于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会尽量地使成本变小,因此他们不会雇佣过多的劳动力,即
他们所雇佣的劳动力是不会多余的。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在二元经济里资本主义生产函数是莱昂惕夫
生产函数: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核心是说明这种特殊经济的发展问题。但应该看到,发展并不是二元经济 中各类经济主体的直接目标,相反发展只是各类经济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各类经济行为的属性后果。因此,刘易斯在表述其二元经济理论时,先说明了劳动转移与资本增长的关系,然后才说明资本增长的后果是引起产量的增长。简言之,虽然刘易斯构建古典模型的目的是说明经济增长,但它的重点却是说明资本是如何增长的。由资本主义生产函数的形式,可以推导出资本 与劳动的比例关系:
n
’
从表面上看,这一关系虽然只是资本主义生产
时的劳动技术关系,但实际上它却蕴涵了不发达经
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演绎古典模型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
静态地看,运用全微分定理对上式进行全微分,
可以发现:
K=n dL (3)
m
上式的含义是,劳动力的增长会引起资本的增
长;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也可以解释为资本的
增长是因为劳动的增长。但是,应该注意到模型中
的 ,它表示资本家对劳动的剥削率和资本家的积
,n
累率的乘积。
动态地看,对式(3)两边取对数,得到:
ln =In +lnL (4)
,,
再用时间对式(4)两边分别求导,得到:
dK, dL
d, dt (?5)
即
? G =G (6)
式(6)表明资本的成长率只与劳动力的增长率相
关,并且多大的劳动力增长率就决定了多大的资本
成长率。这就是刘易斯古典模型的数学表述的核心
结论。
(三)古典模型的评析
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刘易斯事实上是继承了
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思想。他仍然认为在价格 理论体系之上,应该有一个价值理论。只有对价值 源泉有一个清楚的说明,才能把握住经济发展的 关键。
和K是不同类型的事物,为什么它们能相等 呢?新古典分析对此只作了表面解释,即认为它们 都是用货币表示的,即它们的价格都用货币表示,所 以单位是统一的。一但显然,刘易斯认为不能这样简 单地认识。他从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来看,认为它 们之所以能统一,关键在于它们都有统一的本源,即 它们实质上都是劳动。也就是说,劳动力和资本的 再生产都是由劳动完成的。这就是刘易斯模型所蕴 含的价值理论(并且还是价值源泉一元化的价值理 25
论)。静态地看,在每一期的生产中,它们大致相当 于马克思剩余价值模型中的预付的两类资本(不变 资本和可变资本)。
按照刘易斯古典模型的逻辑,可反推出:经济的 发展是由于资本的增长,而资本的增长又是因为劳 动的增长产生的劳动生产剩余的增长(劳动力要素 的租金)。从这个意义上讲,刘易斯古典模型从本 质上讲,就是剩余价值生产模型,只不过他用这一模 型来说明剩余价值生产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 作用。
然而,刘易斯模型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他没有 考察生产关系的内生变化(制度的内生变化,抑或 说演化)。实际上,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指明 了这种生产方式会产生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就是 生产关系内生变化的依据,刘易斯模型则对这些内 生变化统统存而不论。
第一,刘易斯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 分配关系与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存在因果关系。他只 是简单地运用了一些经验事实来说明这种因果关 系。他认为劳动是丰富的,资本是稀缺的,所以劳动 会因为劳动者追求更高的收入而不断地“自愿”被 资本剥削。他并不探究这种剥削的形成是什么原因 造成的,即他并没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如何确 立、发展的。事实上,“二元经济的形成过程,也就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过程。”
第二,刘易斯并没说明这种生产关系会如何发 展。笔者以为,因为刘易斯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在生 产方式之上还有生产关系这一存在层次,所以他不 可能对生产关系内生于生产方式的变化机制有更深 的认识。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伟大之处在于向我们昭 示:劳动不只是一种负担,同时也是创造价值和财富 的源泉(深厚的古典传统结论)。刘易斯二元经济 理论从本质上讲是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在经济发展 问题上的回归。这一点,从该理论的古典假设和古 典模型中可以得到更好的印证。
范文五: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修正
DEVELOPMENT RESEARCH
博士论坛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修正
博士生 张志强
[内容提要] 回顾文献,本研究概括出了对二元经济理论进行创新的几个主要方向。在这些创新方向的启示下,本研究考虑了由于现行土地制度使得二元结构被不断强化的特殊国情。借鉴和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技术,本研究构建一个包含了土地要素流动的二元经济模型,并借此模型为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给出了简单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二元经济理论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土地要素 土地制度
一、引言
1.古典前提假设维持生计部门的工资是由农民的二元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模型构(1)二元经济结构
平均产品决定的,是维系传统部门家庭建以及其最终的政策含义,都闪耀着刘不发达经济有一个典型的特征,那成员生存的最低标准,它基本上是长期易斯的天才思想。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就是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刘易斯二元稳定的;同时,由于资本主义部门与维论在发展经济学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经济理论对准的现实是市场与非市场并持生计部门的工资的差额并不受二元经的一笔。然而,自从二元经济理论诞生存的二元经济结构。
济系统的内生因素影响,因此这种差额以来,对它的创新和发展就一直没有停(2)传统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可以看作是不变的,亦即是说资本主义止过。纵观这些理论创新,可以发现但假设
部门的工资基本上是不变的。
凡真正为二元理论发展做出贡献的,都刘易斯(1954)认为不发达国家的(4)不变工资条件下的劳动力无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深刻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或等于零,甚供给
握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对至为负数”[1]。他观察到在这些国家刘易斯认为,无限供给就是劳动力
研究角度进行创新,然而再在研究内容里,家庭拥有的土地总
进行创新。
是很少,以至于部分产量
本研究就试图在对刘易斯二元经家庭成员离开土地去K1>K2>K3
济理论以及对它进行创新的经典文献进找其他工作,剩下的D3行回顾的基础上,总结出创新的主要方家庭成员只要愿意再D2
向,并基于国情在这些方向的启示下对贡献一点劳动力(在Tt
二元经济理论进行修正。
原来长时间闲置、劳D1
二、文献回顾与评析动力远未充分使用的(一)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状态下,再出一点A
B
C
W
刘易斯继承了古典经济学,他在深力),土地的产量也K1
K2
K3
T
刻观察发展中国家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不会变。
S
了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3)工资不变假
L1
L2
L3
L
论,是较典型的古典经济学模型。
说
图1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发展研究 / 2008年 第6期
53
博士论坛
DEVELOPMENT RESEARCH
的供给弹性无限大。因为“在每一个职位后面都排着等待工作的长队”[2]。他在进一步解释无限供给的本原含义时,指出无限供给实质上讲的就是一种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情况。在不变工资条件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是他构建二元经济理论的必要条件。
2.古典模型
依据上述一系列的古典假设,刘易斯构建了一个古典模型来阐述他关于二元经济转换和发展的思想。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本的形成。因此,他认为了解资本家剩余的形成、积累是十分重要的。
具体地讲,资本家会以不变的工资率得到更多的剩余,完成资本积累,从而推动生产规模扩张;在经济发展的下一期,由于生产规模扩张过程,更多的劳动力会被吸引进入到生产过程,从而创造更多的资本剩余。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生产过程赶上劳动力的过度供给,直至工业过渡吸收剩余劳动力的时候才会伴随工资率的增加。
3.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的评述(1)理论的价值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它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确立了二元结构的分析模式,创立了一个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二是它提供了一种观察落后和不发达经济的视角,即引导后来者从过去被简单地认为是消积一元的传统部门中寻找蕴藏其中的积极因素;三是它解答了发展经济学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资本形成的源泉问题。
(2)理论的不足
当然,应该看到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也有众多的不足,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忽视了农业与资本形成之间的紧密关系;二是它采用的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因此在分析技术上、逻辑上不严谨;三是它没有考虑
制度问题;四是它没细分发展中国家的类型,因此它的普适性也有问题;五是忽略了二元结构转换中的其他要素,如土地、技术等。
(二)对二元经济理论修正和补充的文献回顾与评析
1.代表性文献回顾
(1)重新认识农业剩余的重要性Fei,J.C. H.&Ranis,G.(1964)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构建的刘椃褩拉模型。他们认为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忽视了农业,工业不是总能从农业中获得剩余劳动力。如果农业生产率不提高,则工业从农业中获得剩余劳动力以及由此获得资本剩余都会受到限制。
(2)重新认识二元经济理论的微观基础
Todaro, M.P. (1969)着重研究了农民的微观决策过程,重点分析了农民在迁移到城市与否问题上的优化决策问题,为农民在二元中转移问题研究提供了微观基础。
(3)农业技术内生化
陈宗胜、黎德福(2004)建立了一个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这一模型对刘易斯二元经济的突出贡献就是把二元经济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结合起来,分析二元经济结构的增长和转换问题,肯定了农业内生技术在上述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4)结构中的次级结构研究Magnus Blomstrom,Edward Wolff(1997)细分了工农业二元经济结构中工业一元的经济结构。他们认为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内部也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Khalid Saeed,PonthepPrankprakma(1997)则从部门内部经济单位的职能的角度来区分工业部门,他们把欠发达经济中的工业划分为两个部门。还有一些研究(陈吉元、胡必亮,1994;张朝尊、韩太祥,1995;徐庆,1996) 把整个不发达经济划分为三元或
者四元经济。
(5)二元经济形成根源的解释高帆(2003)认为工业和农业之间二元经济的形成的表面原因是农业和工业的生产率差异,其根源则是它们有不同的分工水平。
(6)二元经济转换中的制度因素夏明(2002)提出在二元理论的认识上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制度因素。他认为应该透过制度因素重新展开对二元理论的重新认识。
2.对二元经济理论创新的共同点(1)重视国情的差异性,把理论前提具体化
对二元经济理论创新的研究大多重新审视了理论的前提,把理论前提具体化,也就是说这些研究大都重视了研究国别的特殊国情,寻求研究样本的差异性。
(2)重视被舍象的因素,把外生因素内生化
许多补忽视的因素,其实是一些重要因素,尤其是当把普适性理论放归到具体研究样本中去时。把一些舍象的因素内生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方向。
(3)重视逻辑,运用新的分析技术二元经济理论从本质上也是研究资源配置中的经济效率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仍统一于现代经济分析范式之中。因此,二元经济理论可以借鉴并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技术。
(4)重视制度因素,引入交易成本分析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融入并改变了主流经济学,它在研究发展问题上,引入交易成本分析,拓宽了研究层次,扩大了成本——收益的不同主体和范畴,从而更深刻地解释了二元结构的形成与转换。
三、现行土地制度与二元经济结构(一)现行土地制度1.农地产权残缺的利益逻辑制度安排是国家(统治阶级)在约
54
发展研究 / 2008年 第6期
DEVELOPMENT RESEARCH
博士论坛
束条件下利益最大化决策。在中国的农家都面临着土地作为基本生产要素被分济理论所体现的古典经济学思想精髓值地制度安排问题上,许多学者(Wen,置于两个不同部门的事实。农地和市地得肯定和继承,但我们也有必要发展新1993、1995;蔡继明,2005;秦晖,2004;本身因为地理空间上的分隔,呈现二元的分析技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比较成党国英,2005)都认为,农地制度的残结构,是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和基熟的一些分析技术来分析和研究二元经缺是国家偏好在制度安排上的体现。利本特征。
济结构。
益关系是解释农地产权制度残缺的一个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还(二)基本假设
有效视角。通过这个视角,可以观察到有特殊的国情。现行土地制度是一个特(1)经济中存在两个部门:传统的国家在与农民的不对称博弈中的策略。殊的制度安排,它所造成的产权残缺使农业部门与现代的非农部门。其中农业虽然农地产权残缺,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得土地二元结构被强化,从而也使整个部门的投入要素是土地、劳动,现代非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的具体内容,但有经济社会二元结构被强化和巩固了:
农部门的投入要素是资本、劳动、土地。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农地产权残第一,产权残缺造成的农地细碎化农业部门生产的农产品全部用于消费,缺一定是使国家获利的。农地产权残缺使得人地比例更加失调,同时也使得农现代非农部门的产出一部分用于最终消是体现了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逻辑。因业雇佣生产方式更加不可能。这样,农费,一部分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资本此,在约束条件短期不发生变化的情况地就长期以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进行生用于生产的再投入。
下,农地产权残缺的内容是不会发生大产,它强化了“维系生计的传统式”生(2)农业部门的生产函数为莱昂惕的变化的。
产方式。
夫生产函数:2.产权残缺的主要表现
第二,农地用途和交易权限的制度 Yα(t)=FA(R
α(t),Lα
(t))=
首先,现行农地制度对农地用途进限制,使得农地与市地之间除了空间阻R行了严格限制。农地的转用并不能由农隔以外,又多了一层制度阻隔。
Min( , ),O<α<1 ……α(t) Lα
(t)m
n(1)民(虚拟供方)和城市现代部门(需求可以说现行土地制度强化了两种不其中Rα(t)表示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方)之间自由交易的。《土地管理法》、同的资源使用逻辑和目的,从而产生了Lα
(t)表示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都明确规定了两种不同的使用方法,最后导致了两种 (3)非农部门的生产函数为C桪函农地转用为市地必须要符合国家的土地不同的效率结果。
数:
利用规划依法进行。
总之,由于特殊的制度原因,土地Yi(t)=FI(K(t),Ri(t),Li(t))=A
其次,交易权限的限制。土地的一、要素的两种不同配置方式以及整个二元[K(t)γR1-γ(t)]βLi(t)1-β二级市场都是行政垄断的,即农民所有经济结构被强化和巩固了。
i=AK(t)
的农地只能“买给国家”。更准确地说,四、土地要素流动的二元经济模型γβR(1-γ)β1i
L-β
i(t),0<β,γ<1
农地只能由国家代表“公共利益”出面(一)模型构建的简单说明 ……………………………………(2)
进行征收或者征用;土地二级只能由国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没有考虑二元K(t)是现代部门产出中用于再投家挂牌招标。简言之,国家分别是一级结构转换中的土地要素。这与一般发展入的生产要素,即资本,Ri(t)表示现和二级市场的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
中国家城市的扩张现实是不相容的,更代部门所占用的土地存量,它包括了直再次,在农业内部,农地也只能平是与中国的现实不相容。由于中国特殊接生产所用土地和现代部门从业人员生均分散承包。农地细碎化是这一制度安的土地制度使得土地要素的两种不同配活所用土地;Li(t)表示现代部门的劳排的必然后果。
置方式以及整个二元经济结构被不断强动力;A表示外生技术。
(二)现行土地制度强化了二元经化和巩固,因此运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4)劳动力等于人口,全部劳动力济结构
论分析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不能不被分配于两个部门,即两部门间的劳动从资源配置角度看,二元结构就是对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进行适当的力市场是可以出清的;人口增长率外要素被分置于两种不同生产方式的部补充和修改。显然,对刘易斯二元经济生。
.
门。经典二元经济理论认识到劳动力作理论的补充和修改是绝不能忽略土地要L(t) = v ……………………(3)为生产要素被分置于两部门。除此之素的。一言蔽之,在二元结构转换的研L(t)=La(t)+Li(t)…………(4)外,还应看到土地作为基本生产要素也究中,加进土地要素这一因素,并在模(5)现代部门储蓄率为s,假定没有被分置于两个不同的生产部门的现实情型中把它内生化是十分必要的。
折旧,但是总产出的储蓄会以一部分投况。并且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
同时应该看到,虽然刘易斯二元经
入到土地要素中去,假设这个比例为θ
发展研究 / 2008年 第6期
55
博士论坛
DEVELOPMENT RESEARCH
.
K(t)=(1-θ)sYi(t)…………(5)这个假设包含了一个重要的隐含信息,即资本是现代部门的产出。换言之,这一假设认为资本是由现代部门这台“制造剩余的机器”生产的。
(6)由于上一期的总产出会以投资或者投机的形式投入到土地要素中去(当然是城市土地),那么很显然增量土地要素会吸收一部分总产出,即:.
Ri(t)=θsYi(t) ……………(6)(7)土地存量不变,但土地在两部门之间的分配是可以变动的:
.
R(t)=0………………………(7)
R(t)=Rα(t)+ Ri(t) ………(8)(三)模型的推论
(1)资本的增长.K(t)1-γ)β =θsARi(t)K(t)K(t)
γβ-1
1-β
刘易斯认为,资本形成可以是由劳动创造的,也可是由信贷创造的。然而,从他对信贷资本的来源剖析,可以看出,他实际上认为资本归根结底是由劳动创造的。从他的古典模型更是可以得到一个推论,即所有资本以及所有社会产品都是劳动创造的。
比较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可以发现,我们的模型则认为,资本的增长不单是劳动力转移到现代部门,从而产生剩余的结果,而是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从传统部门转移到现代部门,它们与上一期的存量资本一起生产出下一期的资本。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是劳动创造资本的价值学说在发展经济学领域的回归。但它不能很好地解释土地要素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动因,以及这一过程所导致资本增长的结果。显然,只有把土地要素考虑进二元结构转换的过程中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资本是如何增长的。
(2)现代部门扩张对农业生产要素吸收
由(7)、(8)式可以得到:g (13)Ri=-g Rα…………………同时,又由(3)、(4)式可以得到:g Li=v-g Rα………………(14)由(12)、(13)、(14)式可以得到:1-β(1-γ)βg =-[ g + g KαβL1-γβRα1-γ-v] …………………………(15)(15)式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即资本增长与农地和农业人口是呈反方向运动的。也就是说,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会吸收农村的人和地两种基本要素的。现代部门的均衡增长,客观上要素农村的土地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刘易斯的古典模型从实质上讲,也是一个动态模型。他的模型明确提出经济发展是一期接一期,连续不断的。他认为,资本家会在上一期以不变的工资
率得到更多的剩余,完成资本积累,从而推动生产规模扩张;在经济发展的下一期,由于生产规模扩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剩余,更多的劳动力会被吸引进入到生产过程,从而创造更多的资本剩余。
我们的模型将他的这一思路推而广之,明确提出资本的扩张(代表着现代部门的扩张)对农村的基本生产要素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实质上,(15)式暗含着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结论: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它不断地对自身进行着再生产。
(3)现代部门扩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R(t) L(t)
αα显然,当 时,<nm
R(t)α= ,不论经济发展处在什m
Y
L(t)………………………(9)
两边对数再对时间求导,可得到:
.gK
=[(1-γ)β]g Ri+(γβ-1)gKgK
+(1-β)gLi ………………………(10)
.
.R(t)K(t)i
其中,gK= , g = ,Ri
K(t)R(t)
i
.L(t)i
g =LiL(t)
.i
gK
资本增长在稳态时,即gK=0[3],即资本增长率的加速数为0(借用物理 加速度概念),有下列结论:
(1-γβ)gK=[(1-γ)β]g Ri+(1-β)g Li……………………………(11)
1-β(1-γ)β
gK= g Ri + g
1-γβLi1-γβ……………………………………(12)
(12)式表明,资本增长率是城市土地要素增长率与非农部门就业人口的增长率的加权平均。
α
么阶段,只要这一条件不变,都有:dY
α
= 0
dL ,即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t)α
0,这是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核心假设之一。
然而,当土地要素也开始发生变化时,就可能出现农业生产总值下降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0同时并存的现象,R(t) L(t)
α即仍旧是 α仍然存在< ,nm
dY
α
= 0着 的现象,但同时
dL(t)αdY(t)α 1
=
dR(t) ,即农业生产总值伴随mα
土地减少而出现同比例减少的现象。这样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以总人口表现的人均农业产出会相应地减少。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只是单方面地看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忽略了农村土地要素向现代部门的转移。因此,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认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二元结构必定会向一元结构转换的结论就有可能不成立。因为,农村土地要素减少的速率与农村劳动力转
56
发展研究 / 2008年 第6期
DEVELOPMENT RESEARCH
博士论坛
移的速率之间可能有三种大小关系:大于、小于和等于。显然,由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把土地要素看作是存量不变的,他理所当然地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率大于农村土地要素减少的速率(他认为是0)。显然,从上面的分析看,这一理所当然的结论未必成立。实事上,中国大量出现的失地农民就是最好的例证。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由于有户籍制度等障碍存在着非永久性转移的特点,这一例证就更加突出。
五、政策启示
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从加进土地要素流动的二元经济转换模型可以得到两点主要的政策启示:
第一,经济发展必然会影响“三农”,因此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市场来改变“三农”的窘况;相反,应该借助市场经济以外的力量(如惠农的制度供给)来缓解,并最终解决“三农”问题。
第二,现行土地制度强化了土地要素配置的二元结构,实质上提高了土地要素向现代部门的交易成本。虽然这些交易成本很可能是社会成本,也可能会因为它对市场主体、广大农民来说是负外部性而被他们忽略,但是对全社会而言,对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系统而言,这种社会成本肯定是意味着巨大的福利净损失。因此,改革现行土地制度,解决产权残缺问题,减轻制度因素对二元结构的强化作用,可能是必要的。
六、结语
在发展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农村的劳动力、土地同时向现代部门转移。由于我国特殊的土地制度,土地要素的使用存在着两种明显不同的逻辑。因为制度的强化,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非常明显。显然比较而言,考虑土地要素的二元经济理论具有更强的现实拟合性。从要素的转移这个意义上讲,它基本上勾勒了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一个全图
景。
当然,考虑了土地要素的二元经济理论也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廓清的地方:例如,土地要素与劳动力在二元结构转换中的相互关系问题;制度、技术在土地要素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问题;土地在生活与生产中的细分,以及它们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不同作用和影响等等问题。
注释:
[1] 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施炜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北京,1989年.8.
[2] 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施炜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北京,1989年.144.
[3] 陈宗胜,黎德福在2004年的研究棗《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转换模型》(2004年《经济研究》第11期)中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参考文献:
1.Lewis,W.A.(1954), “Economic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 of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2.Fei,J.C.H.,Ranis,G.(1964),“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surpluseconomy:theory and policy” RichardD.Irwin,Homewood,IL.
3.陈宗胜,黎德福.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转换模型[J].经济研究,2004,(11):16~27.
4.Magnus Blomstrom,EdwardWolff(1997),“Growth in a dualeconomy”,World Development,Vol.25,No.10
5.economy:alternative policylever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World Development,Vol.25,No.5
6.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经
济研究,1994,(4).
7.张朝尊,韩太祥.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三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意义[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5,(1).
8.徐庆.论中国经济的四元结构[J].经济研究,1996,(11):60—65.
9.Schultz, T.W. 1964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Agriculture”, 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
10.Todaro, M.P. 1969, “A Model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Countries”, The American EconomicReview, March.59:138—148.
11.高帆,秦占欣,二元经济反差: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解释.[J]经济科学,2003,(1)
12.夏明,二元经济理论的再探讨.[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01)
13.Wen ,Guanzhong James,1993,"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Changin China's Farming Sector:1952—1989",Economic Development andCulture Change,Oct.PP.1—41
14.Wen ,Gnanzhong James,1995,"The Land Tenure System and itsSaving andInvestment Mechanism:TheCase of Modern China",Asian Eco-nomic Journal,9(3),233—259.
15.蔡继明,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与农地制度改革探析. 经济前沿[J]北京,2005(1)
16.秦晖,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思考[J]经济观察报,2004年11月26日
17.党国英:中国可实行多元化土地制,南方农村报[EB/OL]://business.sohu./20070615/n250592629.shtml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韦玉)
发展研究 / 2008年 第6期
57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简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