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教一年级语文的乐趣
教一年级语文的乐趣
万年县大源曾家桥小学 饶丽萍
今年是我一次教一年级的学生,意味着我即将成为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孩子们要告别无忧无虑,以游戏为主的时代,开始正式跨入以学习为主的学生时代。他们身上还保留着不少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与习惯。在这个转换的重要时期。不能要求孩子学习,学习,还是学习。孩子是接受不了的,会导致孩子厌烦学习,无法培养学习兴趣。小学的启蒙教学时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引导孩子们走好第一步是最重要的。面对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心里总是感觉重任在肩。我对自己说: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的更轻松,更快乐,尽好这份责任。
一、荡起拼音教学的双桨
一次,我让学生玩字母操,让他们在游戏中记住字母的形状。如左手拇指和食指一弯就成“o”。松开一点就是“c”,再加上右手食指和拇指就成“ɡ”,两个食指交叉就是“x”,“c”中加右手食指就是“e”,等等。做字母操时可以同桌配合进行,一个做手型,一个练发音,学生玩得愉快、学得高兴。这样做,既动眼、动口、动脑、动手,又可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真是一举多得。下课后学生还在玩这个游戏,与以前学生不愿意认读拼音字母形成了鲜明对比。可见,游戏的魅力真大呀~于
是,我和学生一起又创造了一些好玩的字母游戏,为拼音教学增添了许多乐趣。
游戏一:争当“顺风耳”
这个游戏能复习音近的拼音字母(前后鼻音、平翘舌音),主要是帮学生区分方言中这两个较难分辨的音。具体做法是:课前学生每人准备一套拼音卡片,老师说:“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耳朵最灵,是顺风耳,请听仔细。”接着老师或小老师轻轻地发一个音,其他同学找出相应的声母、韵母、音节或生字卡片,边举起卡片边迅速读出来。比如,小老师轻轻地发出一个音“ɑo”,其他同学迅速找到卡片举起来接读“找到了,找到了,ɑo ɑo ɑo”。教师就在讲台前看谁找得快、读得准。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拼音、听辨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大大提高拼音学习的兴趣效能。
游戏二:乐打“拼音牌”
在进行拼音复习巩固时,为了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苦思冥想了好几天,忽然脑海中冒出一个点子——让学生打打“拼音牌”。于是我叫学生回家后自制一副“拼音牌”,每副牌要包含所有声母和韵母。第二天,我就教学生打“拼音牌”。这种牌可以四人打,也可以两人打,将“牌”分发到每个参与者手中后,一方先出一张“牌”,口里还要念“我出??(如我出‘b’)”,然后对方出牌,所出的“牌”要能与其“牌”相拼,(如出“ɑn”,出牌者还要念“我出ɑn,b?ɑn?bɑn,班级的班”),
拼对了对方的牌就被你赢过来了,最后看谁赢的牌多。在开心的玩耍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复习了声母、韵母,训练了拼读。后来,我让学生拿自己的那副牌,找同伴玩,通过拼读去赢别人的牌,学生们玩得更开心了~赢来的牌,对他们来说如获至宝,因为这种他们拼音水平的最好见证。
游戏三:超级变变变
教学生练习“四声”,如果缺少形式多样的刺激会变得单调乏味。第一次教一年级时,我将那首“四声歌”请孩子们背得滚瓜烂熟,以为那样我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殊不知,低段孩子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非常“喜新厌旧”,重复吟诵操练“四声歌”只会让他们产生对拼音的厌倦感。这次我决心一定要好好地动番脑筋,弥补当时教学的遗憾~我观察到一声、二声、四声其实都是一条短直线,只是摆放的角度不同而已,是否可从这里做文章。于是我用吹塑纸做了第一声和第三声的声调符号各一个,背面贴上小磁条,可以在黑板上自由移动。我把学过的单韵母卡片贴在黑板上,然后拿一声的声调自由地移动,停在哪个韵母上面,学生就在下面一边打手势,一边大声读出带调韵母。因为,一个一声可以斜一下成第二声,翻个身成第四声,这个自制的声调符号令他们觉得很新奇、特别感兴趣,所以学习时学生热情高涨。自制小学具,其实只是练习的一种形式,形式变了,却增添了许多魅力,给学生的四声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乐趣,学生戏称它为“超级变变变”。
在和学生一起开发游戏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快乐,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也深深地感染着我。由此我想,教师只有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吸引学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造,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游戏中获得特别而又深刻的体验。
二、激起汉字教学的浪花
识字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个难关,为了让孩子们能在生活中快快乐乐地学习汉字,我尝试了以下三种方法:
尝试一:这是“我”的名片
刚入学的孩子对一切新事物都颇感兴趣,对同学的姓名更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因此,开学初我就将写有他们姓名、年龄和住址的小纸条贴在课桌上,方便学生随时认识同学的姓名。孩子们都很得意,指着它和小伙伴说:“瞧,这是我的‘名片’,小小一张纸条,不仅让孩子认识了很多字,而且给任课老师减少了分发作业的麻烦。一个月后,我班还开展了“认名”大赛,即将学生姓名中的字做成卡片,让他们快速念出该字的读音,比比谁认得多。这是对他们环境识字能力的有效巩固和强化。
尝试二:“老师,我来接着讲”
在每天的日常教学中,我坚持早自修抽出5到10分钟给孩子讲简短的小故事。记得第一次讲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在最精彩的地方,我突然停下来不讲了。看着孩子们渴求的眼睛,我告诉他们:“后面的故事请小朋友自己去看课外书后讲给大家听”,并说只有多认字,才能看故事书,才能讲出精彩的
故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许多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不再沉迷于电视,而是缠着要他们讲故事,也爱自己看故事书了,遇到不认识的字还会问家人。后来,我惊喜地发现,班上已经有许多孩子能看懂故事书,并会讲一些简单的故事。虽然有点结结巴巴,但可以看出,他们识字的兴趣很大,学习语文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尝试三:自制“识字课本”
每逢节假日,孩子们由爸爸妈妈带去逛街或走亲访友时,都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中。我引导学生们要留心注意一下麦当劳、肯德基的标牌,回来后向大人说说可口可乐、雪碧怎样写??生活中接触到的广告牌、商品包装物,还有各种报刊杂志都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识字的好材料。我就让他们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自制一本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一个阶段结束后,全班开一个“识字课本”展示会。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体会到收集、整理、编排的愉悦。
三、“因为你,所以我快乐”
9月12日上午,肖有望拿了一个信封,神秘地对我说:“应老师,送给你。”“这是什么,”“一张贺卡。”我笑着说:“谢谢你,教师节过了还记得送贺卡。”他得意地咧开了嘴,特地补充了一句:“这可是我亲手做的~”“喔~”我惊讶地挑高了眉,这个粗心的小男孩竟然亲手做贺卡,真不简单~我笑得更欢了。
中午吃好饭,肖有望又不知从哪儿冒出来,满怀期望地问:
“老师,我做的贺卡好看吗,”看着他满眼的期待,我用力点头:“好看,也很有趣~谢谢你~其实你经常送老师礼物呢。”看他一脸的不解,我又说:“你昨天交给老师的拼音抄写本就是礼物呀。我最喜欢那样的礼物了。”他笑了。我摸摸他的小耳朵说:“这个礼物我收下了,不过以后要送老师喜欢的礼物哟。”李勇一边答应一边乐颠颠地跑回了座位。
看着他高兴的样子,我的眼前马上浮现出那张贺卡的模样:贺卡上贴了花、五角星和一个头上长青菜的卡通人物。肖有望还用他那特殊的“肖体”拼写了以下文字——“祝老师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天哪~我才20几岁,他却把我当成一个老太太来祝贺了~当时,我看了他的祝福语,捧腹大笑。为了他给予我的欢乐,我实在应该不吝称赞的。
没有金钱的馈赠,没有漂亮的鲜花,但是那满脸的单纯、满眼的期待、满心的欢喜,让我的心充满莫名的感动。生活不需要华丽的装饰,工作不需要荣誉或桂冠,对于辛勤耕耘的教师来说,学生的贴心与关爱是最好的安慰。对于这个教师节来说,一句简单的祝福,一张充满童趣的贺卡,是最好的礼物。
孩子,因为你,我很快乐。
范文二:新课改让我尝到了教语文的乐趣
新课改让我尝到了教语文的乐趣
从教24年,我一直教小学语文,成绩在全乡始终名列前茅,课也颇受学生欢迎。然而,那时候我不但尝不到成功的喜悦,反而却有很多困惑和焦虑。语文课这么上行吗,——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辛辛苦苦的听,说实在的,我不是不注意学习,小学语文类的教学指导读物参考书,我年年订阅;打好双基、提高能力,注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语言文字训练,这些曾很先进的招法都试验过;霍懋征、黎世法,钱梦龙,魏书生的书都买过看过,靳家彦、杜蕴珍等名师的课也听过,其他名师的教学录像、讲座带也反复揣摩过。即使如此,这种困惑与焦虑却依然像沉重的石头压在心头。
参加了新课改理论的培训,那民主、开放、科学的理念,让我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好像每一句话都说在心坎上,听起来是那么过瘾,解渴。我这才发现自己以前眼界狭窄、目光短浅:只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钻研教材,而忽视对学生的研究,自觉不自觉的往往把学生的头脑当做学习知识的容器,而不是等待燃烧的火把。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小学语文教学全新的、自由的、广阔的天地。如:新课程改革主张“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充分说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极其丰富,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只要利于达成教学目标。而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课本,课本,一课之本”。课堂上,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教师带
着镣铐跳舞,学生在一潭死水中喘息。还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通过大量的读写实践培养出来的。这增强了我指导学生读课外书、写日记的信心,我再也不怕别人说我不务正业,标新立异了。再如,学习了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这一理念之后,我不再让学生背阅读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各抒己见;也不再强求学生用同一种声调、语气、节奏读课文了,而是想法让他们读出自己感受??
新课程改革,使许多教研活动成为必须,那些见仁见智的探讨,真令人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记得在七里海镇大坨中心小学举行任凤联片教研的现场会上,县教研室的李瑞波老师亲自上阵,主讲《可爱的草塘》一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让同学研讨,出示课件“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师问:文中说‘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大家看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能”学生们略加思考纷纷举手。
甲生:用‘一望无际’,乙生,“一望无垠”,还有人说“广阔无边”……
师: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具有很强的概括性,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舍弃那么多,那么好的成语不用呢,
这么一问,课堂里立刻安静下来,学生们露出惊讶、探寻的目光,我心头也是一震。这时李老师说,大家不要着急,听老师来读,老师朗读时有什么变化,师读“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一点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师问:听到了吗,老师把那些词读重了,读后立即有同学举手。
师问:这回再想一想为什么不用成语而这么来写呢,
生答:书上的话不但写出了草塘的广阔无边,还写出了草塘的颜色美,比用成语更具体形象。
一个小小的细节,李老师点拨的恰到好处,水到渠成,学生在老师的读声中,领悟颇深。教师课堂上如何处理主导与主体关系不言自明。
李老师的课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教师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沉下心来,认真地自读课文。其次,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顺序、自己感悟重点词句。再次,让学生提出不懂或关心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疑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最后做到学练结合。学是为了促练,练是学的巩固、拓展。教师在课堂上要尽最大的可能给学生留有练习时间。这样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适时指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我在教古诗时,有过这样的经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这首《江雪》被誉为唐人五绝之首——诗是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样一首“五绝之冠”,教师不同的点拨,产生的效果也截然不同。这首诗以前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疏通文句;第二步渐入诗境;第三步熟读成咏。到第三步时我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做的。
“同学们,我们把整首诗给读会了,背下来了。现在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默然。
我大胆鼓励:“一个聪明的孩子,一定是一个爱提问的孩子~我们看看哪些同学特别聪明~”
一个同学举手说:“老师,雪那么大老人为什么还去钓鱼,”“这个问题不错~”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我觉得这首诗是假的。”当时我就吃了一惊。“你说这首诗是假的,怎么会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说:“老师你想啊,天那么冷,雪那么大,河面冻冰了,老人还怎么去钓鱼啊,”“这样吧,大家一起来研究,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来研究哪个好吗,”讨论一会儿。我叫停:“谁研究第一个问题,”“唰”举手一片~“老师我认为老人家里穷。”“老师我认为他是个钓鱼迷。”“我知道他心情不好”“心情不好,你是怎么知道的,”“昨天我爸爸和妈妈吵架,心情不好就去钓鱼了。”“这个问题就到这。第二个问题。”没人举手~“我知道第二个问题很难,研究第二个问题的绝对是个天才~谁来研究,”一只手举起来了:“老师这首
诗不是假的,即使河面结了冰用工具凿个窟窿不是照样钓鱼吗,我就看到过在咱们河里有这样钓鱼的。你想啊作者是个大诗人,怎么会是假的呢,”我最后总结:“善于提问是好的,但不能乱提问,这首诗哪能是假的呢,”不得已面对孩子们的理解,我只能又以滔滔不绝的讲解占据了课堂。事后,自己反思学习这首诗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美感哪去了,诗的意境呢,神韵呢,被我的占据弄得支离破碎,毫无“味道”。在新课程背景下,经过联片教研,再教这首诗的时候,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学生提问的时候我做思考状。第二步:轻轻地向学生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那位老人真的在钓鱼吗,”老人不是在钓鱼,那么老人究竟在干什么,这是逆向思考,对孩子的思维是一种撞击。孩子们随着这个问题陷入了深思。这时我顺手发下柳宗元的生平简介,看完资料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一个说:“老师,他在锻炼自己的意志~”又一个说:“我觉得他在欣赏美丽的北国风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老人陶醉在美丽的雪景之中。”第三个发言更厉害:“我发现这个老人特别孤独。大家看这几句诗的开头每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是啊,柳宗元政治上失意让他苦闷,彷徨。柳宗元太孤独了。”第四个学生很有创意:“他不是在钓鱼,他在钓春天,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好~你真的柳宗元的知音。”如果这首诗有诗眼,那就是这个“独钓寒江雪”的“钓”字。钓的是什么,钓的是智慧~钓的是文化~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指导下,特别是通过联片教研,我对语文教学越来越喜爱,越来越痴迷。研究语文教学成为我生活的重要内容。我坚持两种备课一种是长期备课——每天坚持读书两小时;一种是短期备课——对每篇课文我都要认真研究精心设计。渐渐地我树立了“大语文”的教学观——既要尊重文本,吃透文本,还要超越文本,让所有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进而获得发展,我从中也形成了自己开放,宽松,生动,快乐的教学风格。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07年我主讲的语文课《花钟》在联片教研提高课堂效率大比武中获一等奖,第二年指导的我校青年教师张洪村的课获联片教研展示课一等奖。我还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进行总结,其中论文《谈语文教学中的“读”》获市级论文二等奖,并认定为市级科研成果,论文《指导学生背诗的方法》获市论文评比二等奖,并刊登在天津教育报上。同时我参与了市级课题《关于青少年读书活动机制的研究》,于08年顺利结题。07年我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09年我教的班被评为市级三好班集体,我被评为宁河县百名学科带头人。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新课改理念的引导,离不开联片教研的启迪。祝联片教研这枝鲜花愈开愈艳。
范文三:方言教语文 别有一翻乐趣
我用方言教语文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 杨春凤
我用方言教语文,在全民学说普通话正蔚然成风之时,显得多么不合时宜。 何况, 作为 一名语文老师, 普及普通话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怎么还能用方言去教学生呢?这不是 贻误后代吗?
可是, 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面对的绝大多数学生说的是方言,用 的是方言;即使在课堂上,有时还会出现普通话、方言同时使用的有趣现象。 方言以其通 俗易懂、 贴近自己的生活和有时代感而倍受学生的青睐, 他们甚至用方言词汇给亲朋好 友发祝福短信,写问候信函。 因此,在小说和戏剧的教学中,我尝试着用方言去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本上选的小说、戏剧,篇篇堪称经典,但由于其时代性或地域性的限制,加上学生 生活阅历理解力、都还较浅,他们感觉有距离感, 无法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当然也就无从喜 欢它们。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而经典的小说、戏剧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离不开语 言描写。方言是我们熟悉的语言,用方言去改编,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领悟到语言的 艺术魅力, 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深入探讨的兴趣,让波澜不惊的语文课堂随时波澜起伏。 比如在教学《荷花淀》时,我就做了大胆的尝试。在熟悉情节的基础上,按情节设置的个数 我把学生分成小组, 让他们用四川方言分别对其中一个情节中的语言描写进行改编; 在改编 时要准确把握住人物性格, 选用合适的方言词汇; 最后举行方言诵读比赛, 通过朗读来体会 人物对话中潜藏的深层含义, 把握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从而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 。 学生表 现积极,思维活跃,选用的词汇准确丰富,对人物性格理解确到位。
如 “ 夫妻话别 ” 一节,学生做了如下改动。
“ hei )晚? ” 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剐 gua51)饭了,你不要 (莫 ) 去(切)拿。 ”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 们(那)几个哩(喃)? ”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老汉儿)哩(喃)? ”
女人说:“ 睡(剐)了。 ”
“ 小华哩(华娃子喃)? ”
“ 和他爷爷去(切)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剐)了。他们(那)几个为什么(咋个)还不回来? ”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 怎么(啷个)了,你? ”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逗要)到大部队上去(切)了。 ”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 今 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 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你积极得很)。 ”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总不能梭边边),他们几个也报了 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婆娘娃儿拖后腿)。公推我为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家 里头的人说一声)。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懂理点)。 ”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咋个整)? ”
水生指着父亲的房间叫她小声一些。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我们的村子 巴掌大点),这一次(这一回)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指望)别人(人家), 家里(家里头)的事,你就多做些(点),爹(老汉儿)老了,小华还不顶事(华娃子还莽绰绰的)。 ”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 但她并没有哭。 只说:“ 你明白家里 (晓得家里头) 的难处就好了 (对老) 。 ”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 我回来谢你。 ”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为了一个方言词汇选用得是否准确发生争执,在争执中自然 感受到夫妻的深情,感受到水生嫂的深明大义,感受到水生的积极上进 …… 他们还对我事先 考虑不周的地方做了补充, 比如 “ 自然要站在头里 ” 我开始没想到改, 学生说四川方言里没有 这种说法,不如改成 “ 我总不能梭边边 ” 既形象又通俗。等等。
在戏剧教学中, 用方言改编古代剧本, 用川剧的腔调去读, 也是帮助学生热爱古代戏剧、 理解古代人物形象的好办法。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方言中的一些名词、土语和旧的行业隐语逐渐消失了,而新 的方言词汇如雄起、下课、勾兑等也应运而生,并因其独特的表现力,有的还在全国广 为流传。虽然我们平时在说方言、用方言,但学生并不一定掌握方言的一些基本规律和 特点,方言的一些含义。所以,一定要用专门的课时和学生一起探讨方言与普通话的区 别。如:
名词, 四川话常在名词后加 “ 子 ” 、 “ 巴 ” 等词尾。 如把 “ 油菜 ” 叫 “ 菜子 ” , 对人的昵称如 “ 燕 子 ” 、 “ 东娃子 ” 等。
动词, 四川话中动词一般不用重叠式, 短暂动作常在动词后面加 “ 一下 ” 来表示, 例如 “ 睡 一下 ” 、 “ 看一下 ” ,不用 “ 睡睡 ” 、 “ 看看 ” 。有的有特殊的称呼, “dia55” (提), “ke51倒 ” (放下), “ 整 ” (做,吃)等
代词 , 四川话的代词主要有哪个 [na53 ko21](谁)、啥子 [sa213 ts53](什么)、 哪阵 [na53 tsen213](什么时候)、咋个 [tsa21 ko213]、啷个 [nan53 ko213](怎么) 等。
量词 四川话的物量词,动量词也和普通话的使用方式有别,如:匹:一匹(片)瓦、 几匹(条)肋巴骨。坨:一坨钱(一万元)、一坨(团)线。道 [tau213](遍、次):他 试了一道又一道。
形容词,四川话里的形容词使用最为活泼生动。有的用特有的方言字来表示,如莽 [mang 55](意:傻、憨、身材粗壮等), “ 瓜(傻) ” , “ 精灵 ” (聪明) “ 水 ” (做事不塌 实、认真)。 其形式也相当丰富, 在形容词词根的前后都可加单音节或多音节词缀构成生动 形式,表达各种不同的状态、感情色彩。如 “ 瓜(傻) ” ,除了 “ 瓜稀稀 ” ,还常说 “ 瓜不稀稀 ” 、 “ 瓜眉瓜眼 ” 、 “ 瓜眉日眼 ” 等形式; “ 很高兴 ” 要说 “ 高兴得很 ” , “ 很舒服 ” 要说 “ 安逸得很 ” 、 “ 巴 适得很 ” ; 还有 “ 脏稀稀 ” 、 “ 胖嘟嘟 ” 、 “ 傻豁豁 ” 、 “ 疯扯扯 ” 、 “ 酸溜溜 ” 等,都体现出四 川方言的独特韵味。
副词 , 四川话表示程度的副词较多,如:多 [do55]:她对你多巴适的。 飞 [fei55]:飞 辣。 焦 [tciau55]:焦苦。min甜 。 Bang55重。
语气助词,四川方言的语气助词主要有:嘛、哈、噻、哦、蛮、啵、喃等。比如 “ 好 嘛 ” 、 “ 等一会哈 ” 、 “ 是噻 ” 、 “ 是不是哦 ” 、 “ 做啥蛮 ” 、 “ 好了啵 ” 等。绵阳市境内把 “ 就是 ” 爱说成 “ 逗是 ” ,把 “ 搞 ” 用于疑问句末,表示 “ 是不是 ” 的意思。
方言除了其通俗易懂之外, 还是群众幽默与智慧的结晶。 一、 正话反说, 例如, “ 今 天绊了一跤,把老子疼安逸了! ”“ 疼 ” 和 “ 安逸 ” 本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这两个词的连 接运用,既把摔倒程度表现充分,又显示了四川人幽默的性格。这样的例子还有 “ 巴适 惨了 ” 、 “ 高兴惨了 ” 等。二、妙用借代、借喻等修辞手法,也使通俗的表达生动幽默。 如借代的使用, 四川人喜欢根据别人的长相或性格特点, 把憨厚老实的叫做 “ 闷墩儿 ”“ 憨 贝儿 ” ,称读书人或戴眼镜的为 “ 眼镜儿 ” ,显得特别诙谐。借喻,比如 “ 雄起 ” 一词原反 映的是四川人好热闹, 喜欢打抱不平的性格特征, 后被四川球迷用在足球场上替代传统 的 “ 加油 ” ;类似形象生动的引申词语还有 “ 下课 ”“ 血战到底 ” “ 换叫 ” “ 吃诈糊 ” “ 打冒诈 ” “ 勾兑 ” “ 估倒掰 ” 等等。四川人喜欢把地方叫作 “ 塌塌 ” ,把生气叫 “ 怄气 ” 、 “ 冲气 ” ,把唠 叨叫 “ 喳哇(儿) ” 、乱表态叫 “ 冒杂音 ” 既委婉又表意充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让学 生积累方言词汇,还可以培养其观察生活的习惯,对写作也会有所帮助。
在储备了一定的方言知识后,就可以穿插一些方言教学了。
方言并不适用于每种文体的教学,最适合于戏剧和小说等运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 形象的文体。
今天,在标准化、规范化的应试形势下,语文老师,的确该教学生标准的读音, 规范的表达。但是,我始终相信:“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有地方特色的才是国家的。 ” 我 们该不该教学生方言?该不该丢弃我们的方言?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章】《四川方言与其他民族语言》《四川方言安逸惨了》等
范文四:学习语文的乐趣
学习语文的乐趣
语文教改30年,越改越迷茫,路在何方,语文教了30年,越教越不会教,越教越怕。我想,还是寻求一点实实在在的、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语文学习要给学生以享受的乐趣。
一(让阅读教学回归文本,给学生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
第一,阅读教学真正要回归文本,返璞归真,不搞花架子。一切创新都离不开文本,以“蜻蜓点水”的形式触及文本,然后迅速离开文本,大谈“课外延伸”,是走马观花,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违反学生认知规律的。阅读教学要以文体特点和作者的创作思路为基点,找到一个途径,抓准切入点进行设计问题,巧妙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就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按钮”,点燃学生心灯的火石。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尤其是设问的语言,应当简明扼要,富有启发性、激疑性、挑战性。
第二,读读,悟悟,议议。许多语文课,不是讲多了,就是读少了。说实在的,语文教师太多、太繁的分析有些地方确实没有多少价值,多少作用,学生也不喜欢听。试问,你的老师给你分析了那么多课文,你记住了多少,有时一读胜过千言。好文章可以读出情感,读出文思,读出哲理。在读的基础上悟,更有底子,在议的基础上读,更加深刻。
第三,以学生为本,以自由表达为突破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学生自主学习。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的平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敢于质疑,引导学生的“求疑”思维。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求疑精神。教师应把学生看做是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逐步培养、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大胆发言,积极发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感情,而不去顾忌老师的所谓标准答案,在自由的状态下,享受课堂语文学习思考、讨论、表达的乐趣。
第四,重视文本、作者、学生、老师感情共鸣的“四重奏”,让学生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能真情流露,与主人公共命运,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以情来陶冶学生,以情来激励学生。用美丽、激越的情感唤起学生的天性和求知的欲望,用美丽、激越的情感给学生带来愉悦的课堂瞬间,用美丽、激越的情感掀起课堂语文学习的高潮。
第五,引导学生将语文生活化。学生的语文最终是要在社会中去检验的,所以必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思考,不再要求统一答案,所以这就是说老师一定要把思维的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提高。鼓励学生去建QQ空间、写博客、议对联、写歌词、写广告词等等要让学生更多的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去积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积极的去学习语文。
二(让背诵给学生带来快乐:人文精神的积累和语言上的锦上添花
课文背诵是语文打基础的重要一关,也是同学们掌握知识、积累语言材料、运用语言的一种方法。学生只有输入大量的语言信息、积累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经过反复积累消化才能谈得上输出和运用。中国古诗文不背诵若干,就无法了解、认识、体会中国社会,无法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如果学生有几十首乃至几百首诗,几十篇名文熟记于心,随时体味,不断加深理解,那么对学生的语文修养和素质是极其有益的。我们有句古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文章背得多,写文章时不知不觉就用上了。熟读、背诵抓好了,等于抓住了语文的“大头”,正如苏辙所说:“文章不学而得之”。现在还有一些老师忽视背诵,甚
至反对背诵,一些学生害怕背诵、厌恶背诵。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背诵方法,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体验到背诵的乐趣,背出人文精神的积累,背出语言的锦上添花,背出学习语文的乐趣。
背诵的基本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选段背诵。有些文言文完全不必全文背,可以选取最精华的部分段落来背,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使学生将精华部分学到手。 分层背诵。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板块记诵。优点是难点分散,各个击破。 尝试背诵。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几遍,合上书本尝试记诵:看看哪里会背,哪里不会背,难背、不会背的地方要再重点朗读、熟读直至背诵。 聆听背诵。将听人读与自己背结合起来,比如把听录音磁带的朗读与自己小声地模仿着背读结合起来,可获得最优化的背诵效果。 提纲背诵。背诵前列出有关内容的背诵提纲。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到五六分熟的时候,不看课文,只看提纲,让关键词语唤起记忆,最后达到脱离提纲背诵如流的程度。此外,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朗诵会、竞赛、诗评等等方式,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不知不觉中熟读成诵、养成习惯,受益终身。
三(让作文讲评课充分体现活动内涵:广泛的参与性和快乐性
作文讲评课经常会出现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讲评课上教师常常从总体上评价上次作文的优点和缺点,学生关注度不高,参与面也较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难调动。教师课前化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写了很多评语,大多数学生不感兴趣,往往不领情,只看一眼分数就放在一边,而不考虑教师评语的含义。因此,必须改革作文讲评课教学,催生学生对讲评课的新兴奋点,提高讲评课效率。
新的作文讲评课就是要丰富活动内涵,增强学生广泛的参与性和快乐性。要变教师独角戏为学生大合唱;变少数感兴趣为多数都参与;变被动学习为快乐参与。基于上述思考,我们可以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讲评课方案:首先,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组长轮流担任;然后将作文随机分发到人(确保学生手里的作文不是本组同学的),要求学生轮流阅读作文,同时给每篇作文写不少于20字简评;全部读完后,组长组织讨论,从本组所读作文中评选一篇最佳作文,参加全班交流评选。 其次,交流评分。按小组顺序轮流上台朗读本组推选的优秀作文(不公布作者),有条件可以同时用投影展示,并由另一名同学说明推荐理由;其他同学按编号顺序逐篇打分,并思考自己的评价意见。 第三,投票评选。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打分表确定一名最佳人选;教师在黑板上统计小组推荐的作文得票情况;请部分同学谈谈投票理由,也可以组织进一步讨论;然后鼓励没有入围的同学积极主动挑战入围的作文;最后根据得票多少及讨论情况确定本次最佳作文,编入《唯美班刊》,作为班级史料保存。 第四,自我评价。根据前面的讨论,每个同学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写不少于50字的评语;对教师阅读时发现的问题较大的,可要求作大范围修改,甚至重做或另做。讲评课上,学生轮流上台朗读作文,同时用视频展示,学生边听边看,津津有味,组长同时阐明本组推荐意见,让我高兴的是,学生分组推荐的作文与我事先评定的优秀篇目基本一致,各组的推荐意见也都各有特色,有的看法也和我相近。这一讲评方法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价值和参与乐趣,收获不少。
点滴想法幼稚肤浅,聊以自勉,祈求同行、行家斧正。
范文五:语文的乐趣
语文,我们时刻都在接触着,在学习着,可以说在出生就开始学语文。但是,进入初中后,我觉得我的语文学习又上了一个台阶。因为在这一本本课本中,我感受到了更多的美好。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寻找“成长的足迹”;感受“情感的涟漪”;沐浴“科学的星光”;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品味“语言的魅力”。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有了更多的“说”。我们常常“对话”。我们与课文的人物对话;与作者们对话;甚至与许许多多的英雄们对话。同时,我们有了更多的“看”,我们四处观望,我们眺望“大海”,感到那宽阔的美,感到了海洋带给人类的忧思;我们瞻仰“丰碑”,感到树立这一座座丰碑的艰辛,也感到了我们肩负的责任;我们“遥望星空”,感到星星闪烁的光芒,真想去探索那天空中的奥秘。
我们是迎着“校园风”,哼着“四季歌”,怀着“山水情”在学习语文,你说,语文学习不美好吗?
在语文学习中,是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是冰心的“纸船”,让我们承受到了母爱的温馨;泰戈尔让我们“不记得母亲”,但永远记得母亲哼唱的“摇篮曲”;是巴金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我们向理想迈进;普希金说:人生的奋斗方向是——敢与风浪搏斗;雨果说:要忠于职守,要履行做人之道;鲁迅告诉我们:童年是那样的欢乐;叶圣陶告诉我:写作的三个要点——联想丰富、抓住特点、善于观察;同样,叶文玲也告诉了我们写作的三个方法——要别出心裁、要有真情实感,广泛阅读做基础。
看吧!在语文学习中,能与高尚的人对话,能与名作家交流,更重要的是能丰富自己头脑,难道语文学习不美好吗?
在语文的学习中,我们能了解到这么多的知识,能体味到这么多的乐趣,能感受到这么多的美好,我真心地说一句——语文学习真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