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风俗人情
多哥是西非洲地区的一个滨海国家,国土面积不大,但拥有多样化的自然条件,花木繁茂,生机勃勃,佳景处处,美不胜收。多哥历史悠丽,文化灿烂,全国大小部族40多个,居民绝大多数信奉传统的拜物教,少数人信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迄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很有特色的非洲国家。
异国他乡的人来到多哥,很快就发现这里的居民讲究礼仪,热情好客,彬彬有礼,待人坦诚,性格外露。多哥人遇见外国客人,即使是初次相见的陌生人,也总是主动打招呼,热情握手问候,接着寒喧一番,从旅途情况问到身体状况,然后才转入正题,询问你是否遇有什举困难,需要什举帮助等,使初来乍到的人立即对多哥人民产生一种特殊的友好感情。相互熟悉的朋友见面,双方先是热情拥抱,然后右手相握,用左手拍打着对方的背部,从家庭到身体问候一番,表现出异帯亲密的感情。亲密的朋友相见,先握一下对方的手,相互拥抱亲吻对方的面颊,然后握住对方的拇指,热情交谈一阵。当地人见到外国年长的客人,行握手礼时,先用左手握住自己的右手腕,再伸出右手去握对方的右手,表示对进道而来的客人的尊敬,而且问候的语言多是敬语。多哥妇女性格热情奔放,待人彬彬有礼,不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僻的乡村,只要她们遇见外来客人时,立即就会躬身屈膝行见面礼节,问候的语言很有分寸,回答客人的问话时,不仅非帯有礼貌,而且十分得体,临别时总是含笑地道一声“再见”或“欢迎您再一次光临”等,给那些初次来到这个国家的客人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和甜蜜的印象
在多哥的一些农村地区,当地妇女遇见外国女性客人,总是一边围着女外宾转圈,一边嘴里发出有节奏的尖叫声,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遇见客人到来的高兴和喜悦。在有一些地方,当地居民见到外国客人时,见面握手后,边用双手的手掌轻轻拍打客人的胸部位置,边不停地赞扬客人的身体非帯健康,作为见面时的问候礼节。如果他们遇见自己所熟悉的外国朋友,总是用自己的右手的手掌轻轻拍打对方的右手的手掌,以表示热情的见面问候礼节;若是将两手举至不肩平齐,手掌来回翻动,则是表示对一般客人的普通问候。
多哥人喜爱交朋友,客人登门拜访,不论是事先约定的,还是突然造访的,主人都是显得异帯高兴和热烈欢迎,慷慨接待,而且时帯要挽留客人吃饭,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款待。当然,从礼节的角度考虑,到多哥朋友家中拜访,还是应该事先进行联系,约定好时间,以便让主人事先有所准备,并且应准时赴约,不要让主人感到扫兴。拜访多哥朋友,适量带一些礼物相送是非帯必要的,如一块花布、一件短衫或者一些糖果等,价值不高,花费不多,主人会感到特别高兴,有助于加深双方之间的友好感情。多哥最大的民族——埃维族居民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客的民族之一,每当宾客临门,尤其是外国客人到访,主人兴高采烈,全家手舞足蹈,先是在院门外热情迎接,引进门后用饮料、水果招待,最后要挽留客人吃饭,显得真诚、友善、热情。遇有贵宾临门,埃维人总要拿出家中珍藏的精美的凳子给客人坐,以表达对来访者的最尊贵的礼遇。凳子在埃维族人心目
中享有崇高而神圣的地位,是权力不荣誉的象征。酋长有“酋长凳”,富人则有“财富凳”,进行宗教仪式有“神凳”。客人坐在凳子上,自家人席地而坐,表示对客人的极大尊敬。客人在凳子上就坐后,主人送上饮料,当着客人的面自己先喝上一口,表示洁净无毒,然后双手捧送给客人,是接待客人的最高礼遇。客人须双手接过饮料,然后左手捧杯,右手食指沾几滴饮料撤在地上,作为祭献主人家的列祖列宗,再自己慢慢饮用,并对主人表示感谢。
多哥人设家宴款待客人,多用传统饭菜和自家酿制的棕榈酒招待。如同其他许多非洲国家一样,多哥人待客的菜肴中最著名的也是烤全羊。一只肥嫩的羔羊,现场宰杀,碳火烘烤,外焦里嫩,香味四溢,盛人大盆,众人围坐,宾主共食,津津有味,边吃边谈,气氛热烈。进餐过程中,主人不断地将鲜嫩味美的烤羊肉撕下一块又一块奉送给客人,不停地劝客人饮棕榈酒。客人吃得越多,喝得越饱,主人越是非帯高兴。进餐结束时,主人还未离席,客人则应当静坐等侯;离席前,客人要再三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并且要多次赞美饭菜的味道好极啦,要表白自己从来有像今天这样过得如此开心。饭后,主人还要捧出一些当地的水果请客人品尝,继续进行亲切友好的谈话。分别时,主人大多要率全家人将客人送出一段很长的距离,握手道别时还要向客人赠送一些自产的水果和其他的土特产作为朋友间的礼物,然后挥手告别,许多人还会挥泪告别,直到客人从自己的视线里消失后,主人一家才会往回家的路上走。
范文二:风俗人情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而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这种仪式中它起着沟通人神的媒体作用。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
并且在汉族的重要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宴。酒可以助兴,可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至今还在不少地区流行的饮酒时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动,既是一种饮酒习俗,又是一种民族游艺和民间智慧,它具有活跃气氛,消除酒力,显示和锻炼智力等多种功能。有些饮酒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例如汉族中广泛流传的除夕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等,蕴含着汉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观念,至今仍为人们称道。酒是汉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传达感情,增强联系的一种媒介。所有这些饮酒习俗,都是汉族过去和现在饮食和生活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范文三:风俗人情
教案
风俗人情
一、 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各国的风俗人情~主要是见面礼仪和国家节日~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鼓励学生去了解更多新鲜的事物~通过有效的练习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以后的人际交往。 二、 教学主题:“学会了解~学会尊重”
三、 教学时间:2010年7月
四、 教学地点:肇庆高要市回龙初级中学
五、 教学对象:肇庆高要市回龙初级中学学生
六、 教学安排:分为两个课时
七、 教学内容:
第一堂:介绍各国的见面礼仪及情景对话
(一) 课前准备:
向每个同学派一张有关各国见面礼仪的资料。
,二,介绍各国的见面礼仪:
首先说明了解不同国家的见面礼仪的重要性~讲述一些由于不了解礼仪而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介绍不同国家的不同礼仪。
如:(泰国人习惯"合十礼",即合掌躬首互向对方致礼,~合十时常互致问候"沙瓦迪卡",泰语"您好"的意思,。别人向你合十问候时~你也要合十回敬~否则失礼。合十后~便不必再握手问候或告别~但僧侣对俗家则不必回礼。见面或告别时的握手礼~尚未普及流行于泰国社会。
对比东西方礼仪的不同~进行总结。
,三,情景模拟~上台表现
以两人为一小组~模拟不同国家见面时的见面礼仪进行练习~十多分钟后可让同学们举手上台进行情景模拟~然后由同学举手来选出表现最佳的三个小组并派发奖品以示鼓励。
,四,布置课后作业~自由完成
布置课后作业:自己查询书籍进行有关该反面更多的知识了解~两个人再对找到的知识进行情景模拟, 布置作业后即可下课。
第二堂:了解不同国家的春节和中秋节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差异~从国家的节日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体现。由于春
节和中秋节是每个国家比较典型的节日~因此~这节课将主要通过介绍不同国家的春节和中秋节来体现文化的差异。
,一,介绍中国的春节和中秋节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每年过春节和中秋节的习惯介绍一下中国的春节和中秋节~不足之处再加以补充和总结。
,二,介绍其他国家的春节和中秋节
介绍其他不同国家的春节和中秋节~比较各国文化的不同。
,三,知识小竞赛
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对前面介绍过的知识进行提问~每小题一分~得分最低的小组将要为全班表演一个节目。
,四,布置课后作业~自由完成
布置课后作业:自己将在课堂上的东西进行总结~并且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告诉你的好朋友。
八、 可行性分析:
1, 第一节课以模仿的形式进行~比较自由活泼~同学们能自己对不同国家的见
面礼仪有亲身的体会~教学方式容易为同学们接受。
2, 第二节课从同学们自身的经历开始切入~最后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巩固知
识~使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掌握学到的知识。
范文四:苗族风俗人情
苗族民俗风情
摘要: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 人。
关键词:民族风情 礼仪 服饰 婚俗 建筑 习俗
正文:苗族民俗风情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 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
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民歌尤其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节(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欢聚一起踩鼓,跳芦笙舞,对歌抒情,寻求配偶,同时举行爬花杆、斗占比赛。苗族擅长渍麻织布、剌绣、蜡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蜡染、剌绣于一身,绚丽多姿。苗族主要从事家业。过去,狩猎是一项主要的副业,常用
弓弩、火枪围猎猎物,实行“隔山打鸟,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间多神教和基督教。
礼仪: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服饰: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
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 “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习俗: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婚俗: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食俗: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
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建筑: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出入。
参考文献:
[1]《苗族简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6
[2]《苗族服饰文化》,杨正文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1
[3《跨国苗族研究》,石茂明著,民族出版社,2005.9
[4]:《苗族瑶族与长江文化》民族宗教系列,主编季羡林,民族出版社,2000.12
[5]:《从蛮荒到现代》,韦荣慧,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9
[6]:《苗族建筑》,徐强,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6
[7]:《湘西苗族建筑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龙杰,2005.8
[8]:《苗族通史》,吴荣臻主编,民族出版社,2007.11
[9]:《苗族图腾与神话》,吴晓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
[10]:《贵州苗族建筑文化活体解析》,麻勇斌,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2
范文五:天津风俗人情
天津风俗人情.txt 大悲无泪, 大悟无言, 大笑无声。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女人在约会前,一定先去美容院;男人约会前,一定先去银行。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www.zh5000.com)
天津的岁时节俗
天津的岁时节俗与汉族的传统大致相同, 但其中也有不少带有城市商业生活特点的习俗, 而且天津岁时节俗的特殊性多体现在饮食方面。
正月初一:旧时天津人这天不出去拜年,而家居自娱。 初二:敬财神,给小儿压岁钱,开始互相拜年,挑水人给用户送水送柴,取“进财进水” 口采。 初三:烙羊肉馅合子,天津有俗语“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于往家转(赚)。 ” 初五:俗称“破五” ,家家吃饺子,俗称“捏小人” 。 十五:商号悬灯结彩,各家皆吃元宵 十六:妇女皆往亲戚家串门,俗称“走百病” 。 正月二十五:在屋内或院中画囤形,中放一包米或钱,称为“填仓” 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 ,家家吃烙饼,煎闷子,炒鸡蛋、绿豆菜,妇女不动针线,怕 刺伤龙眼。 清明节:前十天后十天扫墓添坟。 二月二十三:天后生日,市民和四乡农民赴天后宫进香,出皇会。 四月初八;城隍庙演戏,晚间出“鬼会” ,市民到西门外白骨塔处行祭“赦孤” 。 端午节:门旁插艾枝,小儿穿黄衣裤,身挂老虎坠,家家吃江米小枣粽子。 七月十五:鬼节,为亡灵焚化纸钱。 八月十五:中秋节,旧时妇女焚香拜月,亲友互赠月饼。 九月初九:重阳节,黎明时登高远望,食品多为糕类。如切糕、年糕等,取“高”音。 九月十七:财神生日,商号皆以香烛供奉之,并张灯结彩,大肆庆祝。 立冬:开始“数九” ,并记“九九消寒图” 。此日食馄饨。 腊月初八:用各种米豆,小枣,栗子熬“腊八粥” ,包素饺子,并开始用醋泡大蒜,称“腊 八醋” ,以备春节时食用。 腊月二十三:祭灶日,俗谓本日灶王上天述职,故将旧神象烧化,等到除夕夜再换新神 像,祭品为糖瓜,粘糕等。 腊月三十:扫除,贴对联吊钱,全家团圆,吃团圆饺子,守岁,午夜燃放鞭炮。
汉沽版画
汉沽版画多以汉沽地区盐场、化工、农业、渔业的劳动和生活为题材,吸收了中国民间 传统艺术及西方艺术的创作手法,运用新材料、新技巧、新手法、采用木刻、纸版、综合版、 丝漏版和油印、水印等表现形式,注重版画语言方面的探索,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汉沽版画 创作队伍主要由工人、教师、美术干部组成。这个群体创作的版画作品已达 700 余件,其中 有 34 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部分作品被国内外一些博物馆、展览馆及国际友人收藏,数
百件
件品在国内及国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发表获奖。
津门曲艺--单弦
单弦,清乾隆年间起源于北京,因演唱时用八角鼓击节,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 东北各地。单弦为联曲体,早期常在岔曲头和岔曲尾之间夹以数唱和若干曲牌,现通常结构 为岔曲头和若干曲牌。早期单弦演员来自北京。建国前,三大流派的创始人荣剑尘、常澍田、 谢芮芝常年活跃在天津的曲艺舞台上。40 年代,天津单弦演员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 自己具有独特风格的演唱艺术。
天津方言俚语
天津话的地区范围是一个三角形的方言岛。这个方言岛的底边距旧城北约 l 公里,尖端 距旧城南约 22 公里。方言岛以北的居民,语言接近北京话,东北接近唐山方言,西南和东南 接近静海一带方营。 据专家考查推测, 这个方言岛中的天津话来源于江苏和安徽北部的方言。 这与《天津卫志》说的天津,斗气。学,还有商学。商学的生员即 来自商、灶(盐灶)两稽查,主要来自盐商,早期也由盐商承担经费。盐商积极兴学,既因本 身富于财力,又因商、灶两稽查子弟可人科场,步入仕途。天津第一所学校(康熙五十八年) “三取书院” ,早期经费全由长芦盐商支会。第二所“问津书院” 。则由盐商查为义献产而设。 天津河东盐索一带,从不讲读书习文,乾隆举人杨一昆(无怪)在此设“起凤楼书社” ,使民风 民情大为改观。而杨家即是盐商。天津一地,民风民俗由尚武而崇文,不能不承认盐商文化 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就天津情况讲,有一条显而易见的规律:正畸而优则仕,仕而优则盐。遂闲堂张家行盐 有了钱,儿孙都步篱仕途;无锡华氏(南华)北迁后,祖先业盐,后世出了内阁中丞华世奎。 李叔同(弘一)之父李世珍(小楼),为同治进士,致仕后因办盐务成了巨富;杨一昆及其子杨
恒占(进士)也是先仕而盐发家的。无论如何,科场功名,总是对文化的一种启动力。
但盐商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用钱堆起来的,无论起造园林,收藏名迹,延揽名士,纵 情诗酒,没有钱是办不到的。风月繁华的基石是白银。这说又影响天津的社会风气“俗尚奢 华”“八大家”中的盐商振德黄、长源杨、益德王、益照临张(海张五)、李善人,无不以挥 。 霍性开支而闻名津沽。天津鼓楼东姚家也是盐商,而且姚丰年、姚承丰父子两世进士,财力 不下“八大家” ,但家风清正,生活简约,就不属八大家。从这一点看,盐商文化对天津风俗 糜烂又有大关系。聘闺女讲究: “过嫁妆” ,娶媳妇讲究“亮轿” ,死人讲究“出大殡” ,办会 讲究“设摆” ,把家中珍贵文物摆出去,实际是“摆阔” 。由于金钱悖入悖出,因此天津又有 “宝贵无三辈, 清官不到头” 的说法。 杨一昆在 〈天津论〉 里说: “第一是走盐商, 走久接(结) 地方。一派纲总(盐商公会头目)更气象:水晶顶,海龙裳,大轿玻璃窗儿亮,跑如飞蝗,把 运司(盐官)衙门上。店役八九个,围绕在轿旁,黑羔马褂是寻常。他(盐商)的来头可想。 ”这 就是盐商的日常面貌和文化形象。
盐商办文化事业并不单纯出于倾心文化艺术,主要还是附庸风雅。张霖、查莲坡皆能诗, 但有几首为人传诵的天津诗人还是“独有清韵在梅花” ,属于那家族累世清芬、佳仕途蹭蹬的 梅成栋祖孙。清代天津也没有出现大书法家、大画家,更没有“金陵八家”“吴门四子”画 、 派。盐商中人对于艺术总是浮皮蹭痒、水过地皮湿,点到而已(盐商后裔另论)。这种创作风 气,影响甚深。
闻名遐迩的“皇会”
古文化街的“皇会
” ,也是一个闻名遐迩的传统活动。 “皇会”最初叫“娘娘会” 。相传农 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宫”海神娘娘的生日。清代康熙年间,有人倡仪,在海神娘娘诞 辰之前出会 4 天,即农历三月十六日送驾:将海神娘娘和眼光、子孙、斑疹、送生娘娘的头 像,送到闽粤会馆天后殿供奉;十八日接驾:将这 5 位娘娘的木像接回;二十日和二十二日 “出外散福” :抬着 5 位娘娘的木像沿街游行,接受人们的香火。这就是最初“娘娘会”的活 动。每逢此时,民间的法鼓会、大乐会、鹤龄会、重阁会、中幡会、高跷会等,沿街表演各 种技艺,呈现一番盛况。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乘船下江南路过天津,一时高兴,提出要看“娘娘会” 。当时, 乾隆皇帝的船停泊在三岔口。各会从船前经过,尽力表演,各显其能,精彩纷呈,博得乾隆 皇帝的赏识。其中,乡祠挎鼓表演出色,乾隆皇帝赏给 4 名鼓手各一件黄马褂;鹤龄会唱得 最好,乾隆皇帝赏给 4 名鹤童各 1 个金项圈。乾隆皇帝还“娘娘会”的组织安排大加称赞, 赏给 2 面龙旗。从此以后“娘娘会”身价倍增,易名为“皇会” 。
乾隆、嘉庆年间以来, “皇会”越办越红火,声势越来越大,各会依次出游:净街会,负 责将街道打扫干净;门幡会,将“天后宫”海神娘娘的历代封号写在大幡上,组成仪仗队簇 拥;太狮会:仿?quot;“天后宫”大殿前两个石狮的样子,做成两个木头狮子,抬着保驾; 挎鼓会,由十三、四岁的鼓手表演歌舞,此外,还有花鼓、高跷、身歌、捷兽(狮子舞) 、重 阁、中幡、萃韵音乐等歌舞、杂技表演。最后,才是载着 5 位娘娘木像的宝辇;每个宝辇前
面都有法鼓会,后面有 8 个人骑着 8 匹大马、打着 8 杆大黄旗,进行护驾。每逢出“皇会” , 沿街人山人海,人声喧闹,人情激奋,盛况空前。
在后来的岁月里, “皇会”不再是年年都举办。最后的几次“皇会” ,分别在清代光绪三 十年(公元 1904 年) 、民国 4 年(公元 1915 年) 、民国十三年(公元 1924 年) 、民国二十五 年(公元 1936 年) ,差不多是 10 年左右 1 次。
古文化街修复以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又恢复了“皇会” 。在这一天,以龙灯、高 跷、旱船、秧歌、法鼓、中幡、狮子舞和武术等表演为主,街头熙熙攘攘,热闹异常,成为 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盛举。这个富有天津地方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又出现了一片生机。
泥人张彩塑
位于南开区古文化街宫北 97 号的泥人张工艺品经营部,以经营泥人张彩塑出名。
早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天津泥人便已有很大的声誉;而使得天津泥
塑大放异彩的, 是持着打囤的习俗,只是内容有了变化。晚饭后,用白色的粉笔在院中或街中心的地 上,画一个圆圈,比作粮仓;然后把春节期间门窗上悬挂的……亲上死长,勇于赴难而不屈,亦多忠义才杰之伦。人讲话直爽、简洁、泼辣,不兜弯子,喜欢直来直去。但是,有时 不免虚张声势,强词夺理,出言不逊。因此戏楼, 两侧街道形成商业集市和年货市场。旧时每月初一、十五,逢年过节,这里香火旺盛;每逢 天妃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 ,还举行“皇会” ,表演龙灯、高跷、旱船等,百戏云集,万
人空巷。当时天后宫的繁华景象,有诗文记载: “旗?s 危培集万艘,碧溟漕运溯元朝,天妃 庙貌依稀在,金鼎香烟绕绣袍” 。
现在的天后宫内设有天津民俗博物馆,在庙内两侧厢房陈列,介绍天津城、天后宫及皇 会的兴起和变迁,陈列明代天津城砖、清代漕运模型及各种民俗造型(婚礼仪仗、服饰等) 、 清代水机等文物。
杨柳青年画
中国北方流传于民间的木版年画。 因在天津市西南杨柳青镇生产而得名。 杨柳青年画(木 刻年画)创始于明朝崇祯年间,盛于清朝雍正、乾隆至光绪初年。最早开业的画铺为崇祯年代 (1628----1644)的戴家(戴廉增)、齐健隆两家,后又有惠隆、美丽、宪章等字号。初期年画 保存下的很少,现在多见的是明末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优秀作品。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年画之一,不仅历史悠久(约公元十六世纪末、 十七世纪初),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取材内容极为广 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 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例如《庄稼忙》《庆赏元宵》《秋江晚渡》《携壹南村访旧识》《新年 、 、 、 、 多吉庆,合家乐安然》《渔妇》 、 ,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女子求学》《文明娶亲》《抢当 、 、 铺》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三言两语很难说 得明白。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是:创稿、分 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 而杨柳青年画的後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 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而且还由於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 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 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 “细 活” ,和豪放粗犷的“粗活” ,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俱独自的艺术价值。
新中国建立以後,人民政府极为重视古老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搜集和研究传统 作品,而且鼓
励创新。许多有志于杨柳青年画事业的美术工作者,认真学习传统,积极深入 生活,努力艺术实践,创作出不少反映时代面貌和现实生活题材的新作品,通过出版和展览, 同样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
西城板
西城板是天津土生土长的曲种, 其吐自发音完全是天津话, 不论说与唱都极富乡土气息。 西城板唱腔慷慨悲壮激昂, 唱法和曲调接近语言, 内容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感情, 因此深受津沽民众喜爱。当年在茶楼 演出时,常座无虚席。民国初年,天津城北门脸有宝 和轩茶社和海锐茶社,是专演西城板的地方。现在这个曲种已基本无人会唱,近于失传,殊
为可惜。
天津人过年礼品
从 50 年代到前几年,天津人在春节时对亲戚朋友大都送点必(糕点) 。大年初二,姑爷 送媳妇娘家,那时因无“的”可打,几乎人人的自行车后衣架上,都是点心盒子。这才发生 “点心盒子大旅行”现象,亲友间以致发生“礼品还家”的趣闻。这两年变成了西点,但仍 不出糕占的范围。可是,从前天津人送年礼却不只集中于点心、鲜货。
天津人送礼一贯讲究应时到节,新鲜可心。既是新春到来,就要有春天气息,因此就有 送鲜花的举动。那年头儿,不重西洋礼节,没有送折枝(剪枝)鲜花的,而是送整盆的腊梅、 迎春海棠。 每盆都要捆扎成 “型” 迎春用自身枝条编成扁圆的娇黄花盘, , 似有蜜蜂徘徊飞翔; 腊梅、海棠则扎成大圆球形,团团似火,春意盎然。这种礼品高雅且有人情味儿,送盆花, 没有买的,大都是租的,花匠到落花时来取老根儿。
这年时寒风凛冽,天津冬季“三珍”正当其时,因此,送银鱼、紫蟹、铁雀做礼品也成 风气。花钱不多,却是时鲜,显出送礼人的拳拳之心。再有,是送暖窖的韭黄(应该叫做黄 韭菜) 。彼时,冬天除去大白菜外,能吃到这种鲜嫩细菜,也会令受礼人动情。此外,也可送 茶叶 (天津人讲究喝茉莉花茶)
一想到瑞雪丰年,外面是灰黑的天空,家家户户贴满猩红的春联、吊钱,屋内鲜花怒放, 时鲜清香,这种年味儿真令人神往。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著名的三大民间年画之一,产生于 17 世纪初叶的天津西郊杨柳青镇, 故得名。 杨柳青年画采取木版刻印和人工彩喷相结合的方法制作,即先用木版印出线纹,后用彩 笔填色而成,形成一种既有滟劲功力的木版韵味,又有民族绘画风貌的独特格调。杨柳青年 画采用寓意,写实等各种手法,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民间风俗和历史故事,是一种喜闻乐 见的民间艺术。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 50 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曲种, 是由群众
自发创造并发展起来的。 这种快板完全 以天津方言来表演,在形式上采用了数来宝的数唱方式及快板书所用的节子板,同时配以天
津时调中“数子”的曲调,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天津快板风格粗纩、爽朗、明快、幽默, 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深受天津人的喜爱,也为其他省市群众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