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保康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数学导学案 授课人:卢长凤
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自主解决:
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如何求?以具体实例进行讲解。斜边上的高如何计算? 【问题】已知两点求出所在直线方程,并合理猜测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二、自主探究
探究一: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来求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合理推测并进行数据验证 如何求也点P(2,-3)到直线L:2x-y-1=0的距离d 分析:转化成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来求。
探究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过点P 0作直线l 的垂线,垂足为Q ,称线段P 0Q 的长度为点P 0到直线l 的距离,记作d .如何求出一个已知点到一条已知直线的距离呢?
可以证明,点P 0(x 0, y 0) 到直线l :Ax +By +C =0的距离公式为
【注意】应用此公式时,直线的方程必须是一般式方程.
三、互动质疑
1
的距离.(直线必须化成一般式) 2
例2试求两条平行直线3x +4y =0与3x +4y -1=0之间的距离
例1求点P 0(2,-3) 到直线y =-x +
(线线间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线的距离)
B (0,-1) 、C (-1,1) ,求三角形的面积S . 例3:设△ABC 的顶点坐标为A (6,3)、
(面积必须有高,有底边的长度,所以转化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两点求直线方程和点到直线
的距离公式)
四、检测反馈:根据下列条件求点P 0到直线l 的距离:
(1)P 0(1,0),直线-4x +3y -1=0;(2)P 0(-2,1) ,直线2x -3y =0;
(3)P 0(2,-3) ,直线y =
五、总结提升: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六、教学反思
13
x -. 22
范文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一. 教材分析
1. 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平面解析几何》第一章最后一节内容,是在研究了平面内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是第一章的终点部分,又是
第二章解决一些轨迹问题的基础,同时,这节课也是培养学生迁移,联想及探索创新能力的好素材。
2.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证明及其运用。
3. 教学目标(依据教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确定)
① 知识目标:A :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论证过程。
B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迁移,联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形结合能力
③ 情感目标:通过多种手法,进行数学的美学教育,提高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
4.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① 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② 难点:引导学生迁移,联想,创新思维,找出证明途径
③ 关键:教师必须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内在动机外显行为化
二. 教法分析(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装为主体”的原则)
1. 教师必须抛弃过去的那种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
学模式,在教学中启发引导,迁移联想,构建模型。由于本节内容为第一章最后一节内容,学生对点、线、线线关系均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因此改变传统的求证方法,以引导思路为主,让学生边探索,边发现,最后证明距离公式。
2. 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整个课上得生动,有趣,高效。
3. 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及设备。
三. 学法指导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因此在
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做,大胆猜,严格证,勤钻研”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最终达到学生会学的目的。
范文三: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究并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习并领会探究点到直线间距离公式的思维过程,掌握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来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自主探究及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探究过程,有关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探究。
教学方式
讲解、讨论、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如图,在铁路的附近,有一大型仓库. 现在要修建一条公路与之连接起来. 那么怎样设计使公路最短?最短路程又是多少?
仓库
二、探究总结 形成概念
将上述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即: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
(回忆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点P 到直线l 的垂线段PH 的长度。)
问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P 和一条直线l ,怎样求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d ?
方法一:1. 求垂线PH 的方程 2. 求交点H 的坐标
3. 求P 与H 两点间距离
上述方法虽然思路简单,但是计算较为繁琐 方法二(等面积法): 如图,设l :Ax +By +C =0,设A ≠0,B ≠0 引导过程:点P 的坐标的意义
1. 过P 分别做x 轴、y 轴的垂线,与直线交于两点; 2. 构成三角形,转化成求直角三角形高的问题;
l
3. 知道面积和底边,就可以求高, 现在转化为求PR 、PS 、SR 的长度
4. 两点间距离公式,转化为求P 、R 、S 的坐标
三、推导过程
过P 作x 轴的平行线,交l 于点R (x 1, y 0) ; 过P 作y 轴的平行线,交l 于点S (x 0, y 2) 由Ax 1+By 0+C =0和Ax 0+By 2+C =0得:
O
H
S
x
By 0+C Ax 0+C
,y 2=- A B
By +C Ax +C
,y 0) ,S (x 0, -0) ∴P (x 0, y 0) ,R (-0
A B x 1=-
∴PR =x 1-x 0=
Ax 0+By 0+C
,
A
PS =y 2-y 0=
Ax 0+By 0+C
B
2
RS =PR +PS =
2
A 2+B 2
Ax 0+By 0+C
A ?B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知:PH ?RS =PR ?PS 所以PH =
PQ ?PS RS
=
Ax 0+By 0+C A +B
2
2
思考:当A =0或B =0时,上述公式是否成立? ①A =0, B =0时,此时直线不存在;
②A =0,B ≠0时,直线变为By +C =0,即:y =-与x 轴重合),则PH =PS =y 0-(-
C
,直线为平行于x 轴的直线(或B
Ax 0+By 0+C By 0+C C C
; ) =y 0+==
22B B B A +B
C
,直线为平行于y 轴的直线(或A
③A ≠0,B =0时,直线变成Ax +C =0,即:x =-与y 轴重合),则PH =PS =x 0-(-
Ax 0+By 0+C Ax 0+C C C
。 ) =x 0+==
22A A A A +B Ax 0+By 0+C A +B
2
2
综上所述,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为d =
强调:①A , B , C , x 0, y 0的意义; ②分式的构造特点:
分子是用x 0, y 0代换 直线方程中的x , y ,然后取绝对值, 分母是直线方程中x , y 系数平方和的算术平方根。 ③使用公式时注意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
四、课堂小结: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为d =五、作业: 1.p108 1、2
2. 思考如何求两平行直线的距离
Ax 0+By 0+C A +B
2
2
板书设计
一、引入
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范文四: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课题】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授课人:邹强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思想方法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类比思维能力。 (三) 情感目标
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
【教材分析】 重点:展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探求思维过程.
难点:推导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方法很多,怎样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得到课本上给出的证法是本课的难点,可构造典型的、具有启发性的图形启发学生逐层深入地思考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思考,逐步推进,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已知点P(x0,y 0) 和直线l :Ax+By+C=0,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确定后,它们的位置也就确定了,点到直线的距离也是确定的,怎样求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呢? (二) 思考题铺垫(构造特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学生解决) 思考题1 求点P(2,0) 到直线L :x-y=0的距离(如图) . 学生可能寻求到下面三种解法:
方法2 设M(x,y) 是l :x-y=0上任意一点,则
第 1 页 共 4 页
当x=1时|PM|有最小值,这个值就是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 方法3 直线x-y=0的倾角为45°,在Rt △OPQ 中,
|PQ|=|OP|
进一步放开思路,开阔眼界,还可有下面的解法:
方法4 过P 作y 轴的平行线交l 于S ,在Rt △PAS 中,
|PO|=|PS|
方法5 过P 作x 轴的垂线交L 于S
∵|OP|·|PS|=|OS|·|PQ|,
比较前面5种解法,以第3种或4种解法为最佳,那么第3种解法是否可以向一般情况推广呢?
思考题2 求点P(2.0) 到直线2x-y=0的距离. 思考题3 求点P(2,0) 到直线2x-y+2=0的距离. 思考题4 求点P(2,1) 到直线2x-y+2=0的距离.
(三) 由特殊到一般
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有思考题4作基础,我们很快得到 设A ≠0,B ≠0,直线l 的倾斜角为α,过点P 作PR ∥Ox , PR与l 交于R(x1,x 1)(图1-37) .
∵PR ∥Ox ,
∴y 1=y.
代入直线l 的方程可得:
第 2 页 共 4 页
当α90°时(如图1-37乙) ,α1=π-α.
∵α<90°,
∴|PQ|=|PR|sinα1
这样,我们就得到平面内一点P(x0,y 0) 到一条直线Ax+By+C=0的距离公式:
如果A=0或B=0,上面的距离公式仍然成立,但这时不需要利用公式就可以求出距离. (四) 例题讲解
例1 求点P0(-1,2) 到直线:(1)2x+y-10=0,(2)3x=2的距离. (学生思考,口答) 例2 求平行线2x-7y+8=0和2x-7y-6=0的距离.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解决) 例3 正方形的中心在C(-1,0) ,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方程是x+3y-5=0,求其它三边所在的直线方程.
第 3 页 共 4 页
(教师简析,学生板演) (五) 课后小结
(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其证明方法.
(2)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
五、随堂测练(口答) 1.求坐标原点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2.求下列点到直线的距离:
3.求下列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1)2x+3y-8=0, 2x+3y+18=0.
(2)3x+4y=10, 3x+4y=0.
六、布置作业 习题4、5、6
七、板书设计
第 4 页 共 4 页
范文五: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共 5 课时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课题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思想方法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课型 新授课 重点 展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探求思维难点 推导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方法很多
过程
教学策略 四环递进教学法
编写时间: 教 学 活 动 执行时间: 课前、课中反思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已知点P(x0,y0)和直线l:Ax+By+C=0,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确定后,它们的位置也就确定了,点到直线的距离也是确定的,怎样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呢,
(二)构造特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学生解决
求点P(2,0)到直线L:x-y=0的距离(图1-33)(
方法2 设M(x,y)是l:x-y=0上任意一点,则
当x=1时|PM|有最小值,这个值就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
方法3 直线x-y=0的倾角为45?,在Rt?OPQ中,|PQ|=|OP|
方法4 过P作y轴的平行线交l于S,在Rt?PAS中,|PO|=|PS|
方法5 过P作x轴的垂线交L于S
?|OP|?|PS|=|OS|?|PQ|,
比较前面5种解法,以第3种或4种解法为最佳,那么第3种解法是否可以向一般情况推广呢,
例题
例1 求点P0(-1,2)到直线:(1)2x+y-10=0,(2)3x=2的距离( 解:(1)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2)因为直线3x=2平行于y轴,所以
例2 求平行线2x-7y+8=0和2x-7y-6=0的距离(
解:在直线2x-7y-6=0上任取一点,例如取P(3,0),则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就是点P(3,0)到直线2x-7y+8=0的距离(图1-38)(
课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