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方仲永翻译
23、方仲永
金溪县的农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
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本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我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
多,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范文二:方仲永的翻译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 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 借邻居家的给他, 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 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使同族人按照辈分、亲疏的宗法 关系和谐地相处为内容, 传送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 从此, 指定物品让他作诗, 仲永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 渐地人们便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父亲;有的用钱请仲永题诗讨取仲永的诗作。他 的父亲对此感到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 我随从先父回到家乡, 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 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 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 又过了七年, 我从扬州回来,再次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和普通人差不 多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就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条件比一般有才能的人 高很多。他最终成为常人,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 天生聪慧,又聪明到这样的程度,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那么, 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恐怕连做一个普通 人都不可能吧?(另一种翻译: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范文三:方仲永
4、按原文填空。 ?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 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 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 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不使学 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lì或以钱币乞之qǐ日扳仲永pān环谒于邑人yèyì
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泯然众人矣mǐn今夫不受之天fú而已邪yé
三、重点实词。
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
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还自扬州(从)
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六、理清文章结构。
一、(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不使学"是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伤仲永后天教育的重要
?由神童到平庸,为议论铺垫。
二、(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七、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
七、用原文回答问题。(共13道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
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八、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启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课外古诗欣赏:1、《山中杂诗》中描写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一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写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的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竹里馆》的作者是王维,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4、《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
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江南逢李龟年》中言过去之衰,为下文作了铺垫的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范文四:方仲永
第5课《伤仲永》
一、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
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哀伤、叹息。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
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二、词语解释:
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隶,属于 尝:曾经 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异..
焉:对此(感到)诧异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收族:和
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 文理:文采和道理 稍稍:...
渐渐 称:相当 邑人:同县的人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乞之: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
诗 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 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环谒:四处拜访 泯然:消失。.........
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 众人:常人 通悟:通达智慧 受之天:先天得到的 受,承受 贤于材..................
人 贤:胜过、超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彼其:他 书诗 书:写 邑...
人奇之(奇:以??为奇)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还自扬州(自:从)复到舅家问焉(复:.....
又 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 )卒之为众人(最终)固众人(固:本来) ..
三、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
五、各种词类活用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对??感到惊奇 “父异焉”之中的“异”:对??感到诧异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认为??有利可图 ,把??看做有利可图
名词作意动词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把??当作宾客”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自:1. 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于:1贤于材(比 ) 2. 受于人 (被)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六、理清文章结构。
一、(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①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 ②由神童到平庸,为议论铺垫。
二、(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
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
⑵从“十二三矣 ”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七、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对
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
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
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
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
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
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
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
意丰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
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 人来看,“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
七、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 ”,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
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本文的主旨句是: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⑶泯然众人矣。
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
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八、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 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
命运的家庭背景。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奇”是“对??感到惊奇”的 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
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承上启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指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
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12、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奇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即使是天赋很
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
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 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
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 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
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因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 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第10课 《木兰诗》
一、文学常识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作者: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二、字词
1、词语解释(见课下注解)3、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4、成语
三、句段
1、课文理解
①课文内容链接
(1)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表现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表现木兰有很大功劳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地准备的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5)写木兰经历持久、出生入死、激烈紧张的战斗的句子: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7)表现木兰为父亲出征的事忧虑的句子: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8)描写木兰回家后还原女儿本色的句子: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9)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本文的哪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②本文的描写手法
(1)互文: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正确解释: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正确解释: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③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正确解释: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
不同: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正确解释: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2)复沓(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②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③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3)对偶: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③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④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⑤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⑦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4)排比:
①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②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第15课 《孙权劝学》
一、字词
1、词语解释
(1) 卿今当涂掌事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当:掌管。 当涂:当道,当权
(2) 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务:事务。
(3) 但当涉猎 但:只。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4) 见往事耳 见:了解。 往事:历史。
(5) 及鲁肃过寻阳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6)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治:研究。经:指《易》《诗》《书》《礼》
《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7) 卿今者才略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8)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
2、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3、加粗词表示的语气。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4、成语
(1)成语:吴下阿蒙 比喻人学识尚浅。
(2)成语:刮目相待(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三、句段
1、用原文填空:
(1)孙权为什么劝吕蒙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给吕蒙提出的读书目的: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吕蒙为什么不愿意学习:蒙辞以军中多务
(4)孙权又是如何规劝他的: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对自己学有所成“矜持得意”的句子: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2、课文理解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答: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劝学;孙权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来劝吕蒙学习的。
(3)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 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答: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发奋学习,才略大增。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
(5)本文的主题:吕蒙在孙权的规劝下发奋学习,才略大增,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启发人们不要因工作繁忙而疏误学业。
(6)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强调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性。
《孙权劝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该书是 宋(朝代) 司马光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 体通史,记载了从 战国 到 五代 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上均填原句) 。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惊讶、敬佩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学有所获 ;文末的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qīng ) 涉猎(shè ) 孰(shú ) 遂( suì )
三、 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当 当权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推辞 ;
3、治经为博士邪 治 研究 ;4、但当涉猎 涉猎 粗略地阅读 ;
5、见往事耳 见: 了解 。6、蒙乃使就学 乃: 于是,就 ;
7、卿今者才略 才略 才干和谋略 ; 8、即更刮目相看。 刮 擦 ;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D )。
A. {但当涉猎 ( 应当 ) {门当户对 ( 相当 )
B. {自以为大有所益 ( 好处 ) {多多益善 ( 更加 )
C. {见往事耳 ( 历史 ) {往事不堪回首 ( 过去的事 )
D. {卿今者才略 ( 您 ) {卿今当涂掌事 ( 您 )
五、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C ) A.把 B.被 C.用2.即更刮目相待( A )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 ) A.于是 B.却 C.只,仅仅4.结友而别( C )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六、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 )
七、翻译下列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一下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大哥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_________
八、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答: 用对话的方法进行语言描写 。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我的启示是:1、开卷有益,只要有学习,就会有收获;2、士别三日 刮目相看,我们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别人。
范文五:方仲永
方仲永
虚词用法
1.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2. 受之人——兼词,之于。
3.卒之为众人——助词,不译。
4、环谒于邑人——介词,到。
5、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6、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7、受于人者不至——介词,被,引出动作的对象。
8 还自扬州:从。
9 泯然众人矣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通假字
1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2 贤于材人远矣:通“才”,才能。
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
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以??为惊奇、诧异
“父异焉”:对??感到惊异
2名词作义动词
“父利其然”:以??为利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3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每天
4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原是动词“出声哭”,这里作状语,哭着
一词多义
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3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4.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5.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6.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7.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8.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9.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10.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
11.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
12.贤于材人远矣:(胜过) (名词作动词)
13.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有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