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改文风不仅是文章的改革
红??孩
识字、读书、写文章,是每一个人在接受教育时必须要经过的过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是说,写文章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政权、一个国家的大事。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很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变革,往往是同文章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文风,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反之,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风。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历来是被重视的,不然就不会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了。尽管文人也曾遭受过“焚书坑儒”的血洗,以及各种“文字狱”的清算,也正因为如此,更加证明文人的厉害。文人的厉害,实际是文人所做的文章的厉害。文章是由文字组成的,若把文字单一的排列开来,意义不是很大,一旦组合起来,就有了平仄韵律、虚实结合、思想奔流。大凡经典文章,一定是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光讲形式,不讲内容,是空洞的文字,是架子花;光讲内容,不讲形式,是无声的僵尸,是流水账。
中国汉字从古文到白话文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白话文发展的一百多年,使中国最普通的公民都有了接受初等或中等教育的可能。如果说古代的科举考试,一直沿用的是文言八股文,那么,自从有了白话文之后,就没有了八股文了吗?这显然是不对的。早在一九四二年二月八日,**同志在延安整风期间就曾发表了著名的《反对“党八股”》的演讲。?这篇讲演阐述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渊源,指出它是“五四”运动积极因素的反动,也是“五四”运动消极因素的继承和发展;讲演历数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传播出去、祸国殃民。演讲还深刻地揭露了党八股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本质,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宣传工具和表现形式,是一种低级庸俗的形式主义方法。长此以往,其危害将会是使革命精神窒息、害党害国。
当前,中央号召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决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政治需要、应景需要,它需要的是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新闻从业人员要长期不懈的坚持,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它直接关系到人民对党的信赖问题,甚至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问题。我们注意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以身作则,自觉做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如取消过去的各种豪华的规格、待遇,发言减少程式套话、罗嗦话,有相当多的汇报禁止书面宣读,各种会议文件都大幅度的减肥,领导出席庆典仪式以及题词、剪彩活动被取消等等,这些举措非常的深得人心。
具体到文风的改变,不同的媒体、载体有不同的方式。我以为,文风的改变,要从两个大的方面考虑。第一,是思想的改变。**同志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五日在《求是》杂志上曾撰文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在工作内容上进一步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在思想作风上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特别很多媒体、出版行业也开始逐步进入产业化运作后,经济利益的需要逐渐占了上风,很多报刊、电台、电视台为了吸引眼球,往往不顾文字、节目的质量优劣,一窝蜂似的全部充斥到各个角落。譬如,各种虚假广告的宣传泛滥,各种评奖的泛滥,各种歌舞晚会、相亲节目的泛滥,各种相同题材的电视剧泛滥等等。这些内容,表面上是做到了与人民大众的共鸣结合,实际是对人民大众的戏耍与愚弄,从这里几乎看不到有多少理想与精神的提高。如有的所谓的文化学者,在不遗余力地抛掷出许多新思想,借古讽今,把封建皇帝、佞臣宦官捧上了天。第二,是文章内容和形式的改变。前面我已经说过,大凡好的文章,一定是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一个写作者,内容选择什么,主要取决于他的世界观。如果你的心里想着基层,贴近老百姓,你就会从生活中发现细节,找到鲜活的素材。那么,有了好的素材,就一定会写出好的文章吗?不一定。这就有一个写作形式和技巧的问题。有道是水无定式,文无定法。我们必须承认,写作是有天赋的。但我们也不能过于迷信天赋,只要方法得当,经过勤奋的探索实践,写作的形式和技巧也还是可以熟练掌握与应用的。当然,文章写的好不好,最终要由读者来检验。多年的评奖证明,往往读者喜欢的文章,也恰恰是内容和形式把握最好的文章。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一成不变的是长期坚持的信心。但我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发展的动态中进行“走转改”。那种僵硬的一味的等领导先做指示再行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的“三贴近”才能真正地让人民满意。
范文二:歌颂改革开放的文章
? ? ? ? ? ? ? ? ? ? ? ? ? ?
歌?颂改?革开?放的?文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崭?新的?时代?,可?以说?改革?开发?是我?国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突破?点之?一,?他突?破了?发展?道路?上的?瓶颈?,从?而打?开了?新的?界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这?块有?着5?00?0年?文明?的神?奇土?地注?入了?更新?更强?的生?命元?素,?使其?活力?倍增?,从?而使?中国?得到?了质?的飞?跃,?可以?说他?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80?后的?我们?是沐?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是?跟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成?长起?来的?,我?们这?代人?本身?就是?一种?见证?,见?证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不到?30?年的?岁月?洗礼?,这?片神?奇的?土地?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取得?骄人?成绩?,从?我们?这代?人身?上的?变化?,生?活的?改变?就能?得到?体现?。 ?同样?,8?0后?的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步?伐中?,也?是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我?们是?延续?着上?代人?的足?迹走?过来?的,?同时?,我?们对?今后?的发?展道?路起?着主?导的?作用?,今?后我?们的?下一?代也?将会?延续?我们?的足?迹走?下去?。 ?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在经?过上?一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经过?上一?代的?不泥?于古?,推?陈出?新,?承先?启后?,取?得了?累累?的硕?果,?骄人?的成?绩,?今日?中国?进入?了跨?越发?展的?最新?阶段?,成?为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今?日的?中国?生机?盎然?,欣?欣向?荣,?是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以?更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新?风尚?、新?感觉?、新?味道?,无?处不?彰显?这座?底蕴?浓厚?的国?度的?新生?,用?脱胎?换骨?来形?容也?毫不?为过?。今?日的?中国?与时?俱进?,发?展可?谓一?日千?里,
第 1 页 共 1 页
?一摔?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今日?百业?兴旺?,万?象更?新,?处处?呈现?这片?古老?大地?的新?生,?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庆?幸,?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庆?幸。? 二?三十?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在?人类?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只?是短?暂即?逝,?可这?段时?间所?创造?的辉?煌,?所取?得的?成就?,却?是历?史上?任何?阶段?所难?比拟?的,?他在?总结?过去?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们打?开了?新的?界面?,搭?建了?更好?的平?台,?无处?不昭?示改?革开?放的?硕果?;无?处不?呈现?人民?大众?的勤?劳智?慧,?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荣?的。?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变化?,我?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我?们虽?非天?之骄?子,?不过?生活?过得?还算?无大?忧虑?,在?上一?代人?生活?中所
?遭遇?的困?惑少?发生?在我?们身?上,?春华?秋实?,今?日我?们在?上一?代人?身上?所收?获改?革开?放的?硕果?,收?获上?一代?人付?出辛?苦汗?水为?我们?所创?造出?来的?硕果?,也?将在?我们?下一?代人?“前的身??人种上体??树,现出??后人来,?
?遮荫?”,?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的?发展?变化?,去?跟进?时代?步伐?,看?待未?来生?活,?也为?感恩?上一?代人?为我?们所?做的?付出?,所?做的?奉献?,不?妨将?自己?置入?于前?人的?行列?,想?想我?们能?做点?什么?,为?回报?上一?代,?为自?己,?也为?我们?的下?一代?能够?生活?得更?好,?这是?我们?应该?要做?的,?也必?须要?做的?,这?是我?们的?使命?。 ?新的?生活?,新?的体?验,?自然?有一?番新?的感?悟,?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的?精神?,没?有先?辈的?艰苦?奋斗?,就?没有?今日?的新?中国?,没?有明?天的?更强?大,?当然?也就?没有?我们?更好?的生?活,?沿着?先辈?们走?过的?路光?荣地?走下?去,?继承?先辈?们的?思想?,沿?着这?条道?路切?实走?下。? 今?日,?80?后的?我们?是新?旧交?替的?一代?,我?们也?是幸?福的?一代?,通?过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弘扬?,勤?劳智?慧的?传统?
第 2 页 共 2 页
文化?彰显?,通?过对?文化?的传?承及?弘扬?,我?们的?力量?更加?强大?,我?们是?社会?的主?力军?,今?日的?社会?、未?来的?社会?都将?由我?们来?掌舵?,是?属于?我们?的,?今日?的我?们的?生活?虽然?没有?先辈?们那?么多?的感?悟,?却肩?负更?大的?使命?,更?大的?希望?,这?是我?们的?责任?,理?应更?有所?作为?~~? 今?日我?们所?站的?平台?却更?高更?好拉?,这?是上?一代?花费?无数?心血?为我?们所?搭建?起来?的,?站在?其上?,自?然也?就看?得更?远,?在新?机遇?,新?变化?面前?,把?握并?跟进?时代?步伐?,理?应做?得更?好。?也相?信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今日?的我?们,?正处?在青?春勃?发、?充满?活力?、干?事创?业的?大好?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会?召开?,把?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
来,?也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同时?也更?加明?确的?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说?是为?我们?注入?了强?心针?,为?今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未来?的路?还有?很长?,任?重而?道远?,不?过我?们壮?志勃?勃,?可谓?雄心?万丈?,只?因坚?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只因?坚信?我们?可以?随着?改革?开发?的步?伐共?同进?步,?只因?相信?明天?更好?,明?天的?明天?也将?一样 ?~~?
第 3 页 共 3 页
范文三:教学改革的文章1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构建轻松、愉快的教学平台。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能积极自主地学习,使整个教学阶段所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 设置情境教学
教学中教师既要关心学生,平等合作,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又要优化教材,创设情境,寓教于趣,以趣促思,开发心理潜能,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2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整个教与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都会合作得愉快和有效。数学是抽象的,也是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些同学感觉不到数学会对自己的生活,甚至以后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可以尽量去启发学生对数学有着深刻认识,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是无处不在的。另一方面,就是老师要积极的融入到学生中去,耐心的和学生探讨学生提出的貌似单纯的问题,和学生探讨各种题型,研究解题思路,满足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总的来说,这两个方面都是很有效的激励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方法。
3 转变教学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用自己的激情去诱发孩子的激情,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孩子,使学生和你心心相印、协调一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4 基础知识的链接
首先,要讲清每个概念的来龙去脉,确保知识的融会贯通。其次,备课要认真备教材。每一节课的内容要根据学生水平由浅到深,循循善诱让学生参与到定理的证明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来。使学生即能掌握好基础,又能无所畏惧地攻克学习的难关。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会复习。
5 有效的评价激励制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评价,可采取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物质的奖励等措施。
6 选择开放
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别的,学习的兴趣也不尽相同。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要有一定的弹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教师要选择一些适合所有学生的数学问题,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实行开放型教学,可采取小组讨论学习,课内个别指导,课外个别辅导等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范文四:几篇医疗改革的好文章
周其仁:医院改制不容回避
政府对公立医院“只给政策不给钱”,由来已久。到2005年为止,我国公立医院维系人员工资、奖金、社保、营运、设备投资和人力培训开支的绝大部分,来自医院的自营收入。以我在这大半年访问过的5家大型公立医院为例,财政拨款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也就是1%;加上医院使出浑身解数争取到的各种专项政府资金,也不过5%!上海一位院长说得很传神,“公立医院不吃皇粮还要纳公粮”——是好是坏,我国的“公立医院”可不是世界上通行的“政府医院”,名同实异,早就自成一家。
周其仁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对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的改革有过部署。文件是这样说的,“卫生机构要通过改革和严格管理,建立起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运行机制”;“卫生机构实行并完善院(所、站)长负责制。要进一步扩大卫生机构的经营管理自主权。继续深化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思想教育和经济手段,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很清楚,这是“医院本位”的改革思路,要根本改变“政医不分、管办合一”的老体制。
可是,上述方针并没有得到全面贯彻。缘由不复杂,因为医院本位包括院长负责制、医院自主权、改革人事分配制度等等这一套,与“行政权力本位”是冲突的。我们在宿迁看得清楚,那里老“公立医院”里不懂医疗技术的冗员,居然高达40%——所谓“公”,常常就是“官”的私人领地——患者受损、但主管部门里各色权力人物可大有裨益。把行政权力本位的体制改了,原体制的那些“方便”就没了。这说明,医改实在不是什么“帕雷托改善”——可以不触动任何一方的既得利益,就增加他方和社会的利益。难办的是,医改要触及主管部门的行政权力,又要在主管部门领导下展开。有点像与虎谋皮,不是那样容易的。回头看宿迁,要不是出了一个地方改革政治家仇和,外加一个“你还是一个卫生局长吗”的卫生局长,宿迁医改从何谈起!
中间发生的一些事件和观念变化,逆转了医改形势。最大的事件就是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非典型肺炎本是传染性疾病,所以防止非典的工作,经济性质是典型的“公用品”,非政府负全面责任、全盘指挥、全力使用合法强制力应对不可。突发的非典,也许有技术方面至今未知的某种偶然性,但从经济社会方面看,又有一定的必然性。主要就是改革开放以后,人口随其他经济要素一起,从原计划体制下的不流动或低流动性,转向大规模的高流动性。这当然对公共卫生造成巨大冲击,使公共卫生成为最薄弱的环节。以往对医改的认识,更多地集中于一般医疗服务的组织、效率和改制,没有把必须由政府负责、由政府财力支持的公共卫生,与可以加大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经由“医院本位”改革之路强化的一般医疗服务,清楚而明确地区分开来。非典提醒人们注意这个偏差,要求反思医改方略,防止片面性。
但是反思中也发生了另外一个极端倾向,这就是把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应当增强的责任,不恰当地扩大到整个卫生医疗服务部门。“公共卫生是公益事业”的正确命题,被扩大为“(所有)卫生医疗都是公益事业”的错误命题。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财政投入的政策,被“提升”为财政包办全民看病之类完全脱离现实的主张。“政医不分、管办合一”似乎重新变得“政治正确”,而增强医院自主权、院长负责制、矫正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机制歪曲、营利与非营利医院并举、动员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等,似乎重新成为医改的禁区。社会上的不同议论、包括学界的不同分析和不同政策主张,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家常便饭。改革既是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就不能没有不同意见。但是政府主管部门和负责官员的表态和言论,事关政策方向和行政责任,是另外一回事。2005年5月,卫生部政策法规司长在《卫生报》头版头条宣布,“市场化非医改方向”;7月,国务院一家研究机构关于“市场化医改失败”的“诊断”,见诸全国报端。(见曹海东、傅剑锋:“中国医改20年”,《南方周未》2005年8月4日)两下呼应,全国医改基本叫停。
真要能停得下来,倒也罢了。问题是,政府对公立医院“只给政策不给钱”,由来已久。到2005年为止,我国公立医院维系人员工资、奖金、社保、营运、设备投资和人力培
训开支的绝大部分,来自医院的自营收入。以我在这大半年访问过的5家大型公立医院为例,财政拨款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也就是1%;加上医院使出浑身解数争取到的各种专项政府资金,也不过5%!上海一位院长说得很传神,“公立医院不吃皇粮还要纳公粮”——是好是坏,我国的“公立医院”可不是世界上通行的“政府医院”,名同实异,早就自成一家。
政府官员高高在上叫停医改,比较好办。反正无论说什么——或什么也不说——他们有皇粮在那里供着。可是,身处医疗服务第一线的公立医院,天天要开门,如何停得?你叫他们搞公益事业,走非市场化之路,可是财务基础何在?究竟政府包办,还是慈善机构出粮,总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安排。老实说,像“市场化还是政府主导”这样空泛而不准确的话题,或许是口水战的好题材,却绝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合格向导。
医改实际上是停不下来的。现在所谓的“停”,其实是“拖”。可是改得半半拉拉的公立医院,越拖损失越大。因为改革处在胶着之际,有关责任就变得更加模糊不清。比如最近一股风流行的由卫生厅(局)而不是由医院主持药品招标,这样招标来的药物,价格和品质到底卫生局负责,还是医院负责?不少地方争相建立的“平价医院”、社区医院和医服中心,一次性财政拨款好办,盖楼买设备也不难,可是持之以恒过日子的营运,有没有足额的财政预算加以保障?这些新办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是院长负责,还是卫生官员负责?它们一旦发生经营亏损,怎样区别是“公益”所致,还是管理不善的结果?还有,政府下令不得因患者无钱就拒人于医院大门之外,立意甚好,但由此发生的费用,要医院挂账“自行消化”,还不等于又是一波“给政策不给钱”?凡此种种,离“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运行机制”似乎越来越远。公家单位“无人负责”的毛病,老根未除,又添新的枝叶。希望我自己有数的观察没有代表性:不愿负责的院长越来越多,医院各类“财务挂账”也呈增长势头,市县公立医院院长见面时互相致意,听到对方也亏损了,居然感到浑身一阵轻松!
比较起来,干脆主张公立医院全盘回到“行政办、行政管”体制,倒不失为一种逻辑上清楚的主张。例如一种医改方案,就建议“成立隶属卫生部门的医院管理机构,代表国家
行使公立医院的出资人和所有权职能,收回过渡下放的管理权,统筹管人、管事和管资产。”很明白,这是以“收”来重新定义“改”的杰作,目标是重新回到管办合一体制,让行政部门充当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脑,而医院不过是执行命令、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身体和四肢。很好很好,因为管办合一的制度从来是权责分离的——权力在上,责任在下。难怪“有关部门”对此类方案欣赏有加。
惟一的缺憾,就是这个方案里缺了“管钱”两字。有意思,主管部门不派皇粮(不管钱),却又管人、管事、管资产,难道不正是当下我国医疗管理体制的一种写照?本系列评论批评的“哪门子市场化”,讲的也是这种情况,哪里还需要大动干戈的?问题是,不管钱,却又要管人、管事、管资产,哪里管得起来?就算管得起来,好意思吗?
回头翻翻中国医改的历史,不禁让我对“30年河东30年河西”这句老话,有了新的感受。很多人横空出世,根本不知当年的公立医院,就是政府管不起钱,才提出什么医院自主权的;是因为皇粮派不下来了,才要搞改革的。时过境迁,也许今天财力强大,无须再改运行机制就可以重蹈覆辙了?莫非如此回避医院改制的“医改”,还有机会再来它一个30年?不相信这是命运的诅咒,明年恰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
回归计划还是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
顾昕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新医改箭在弦上了。然而,这支箭究竟射向何方,却依然混沌不明。政府必将强化其责任;但人们在担心,一旦政府走错了路,新医改又会误入歧途。
新医改方向不明的总根源,恐怕来自“政府主导”和“社会公益性”这七个字。“政府主导”,是一种不清不楚的表述,既不知道政府主导什么,也不知道以何种方式来主导。“社会公益性”也是如此,它究竟意味着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还是医疗机构的社会公益性呢?不要以为这是在咬文嚼字。坚持后者,意味着医疗机构必须成为慈善组织,而依
照多数中国人的思维,在慈善组织里工作的医护人员,一定要365天当天使,而且是低工资。
实际上,这就是主流的新医改思路。“政府主导”和“社会公益性”意味着医疗机构低价运行,民众看病吃药便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必须扮演全能角色,主导公立医疗机构,从人、财、物各方面实施严格的行政管理。
这种思路背后的逻辑就是反市场化。依照这一逻辑,医疗服务绝对不能市场化。只要市场化,医疗机构,无论公立还是私立,都会唯利是图。由此,医疗服务的费用就会飙升,民众就会望医兴叹。现实似乎就是这样。
所有亲身经历过计划体制的人都知道,这一逻辑正是计划经济的奠基石。依照计划经济设计者的想象,只要政府对社会经济各个部门实施全面的行政控制,市场经济的一切弊端都可以消解,人类将由此走向天堂。然而不幸的是,历史证明,计划体制绝不是通向天堂的大门。可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的今天,依然有人主张将所谓的“基本医疗卫生”拉回到计划体制的时代,而且这种主张俨然成为了主流。让所有老百姓都能“有病能医”的目标,这就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难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只有回归计划体制一条路吗?当然不是。其实,还有一条康庄大道,这就是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
在这条新的阳关道上,医疗服务完全可以市场化,所有认真为病人看病治病的医护人员均能获得理应获得的高收入。尽管医疗服务的费用不菲,但所有的民众都有病能医,其秘诀就在于全民参加医疗保险。有了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的费用可以在健康人和生病者之间分摊,可以在人们健康和生病的时段分摊,生病者在看病治病时所付的医疗费用自然就不高了。可以说,全民医保就是根治“看病贵”、“看病难”的良方。
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政府的主导不可或缺。政府是市场的参与者而不是取代者,而且政府角色应该是有限的:首先,当好保险者:政府通过“补需方”的方式,以参保补贴的形式,吸引民众参加公立医疗保险。其次,当好付费者:公立医疗保险机构代表参保者的利
益,向各类医疗机构购买基本的医疗服务。第三,当好监管者: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以独立中立的裁判员身份,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市场准入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管。第四,当好市场推动者:政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增加服务的供给。第五,当好资源配置者:政府珍惜有限的公共资源,在市场不足的地方,兴办公立医疗机构,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公平水平。最后,当好公共卫生服务者:政府通过直接提供和服务购买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总之,政府正确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必定走上阳关道。如果政府偏要取代市场,当所有医疗机构的总院长,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一定会止步于独木桥。
周其仁:医院甚于“招待所”
周其仁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去年哈尔滨二医的天价医药费案闹得沸沸扬扬,似乎为“市场化医改失败”论提供了鲜活的证据。不过读了有关报道后,我问了一个问题:在一掷千金付天价买医疗服务的“顾客”没有得到医院善待的同时,他们的天价消费行为,是不是也损害了其他一般求诊患者呢?
我的问题,集中于天价消费行为的后果,而把支撑“天价消费”的收入来源是否正当、是否合法、是否靠公家报销等因素暂时隔开。我问,即使收入来路正当、不靠公费报销,那挥金如土、看来“离谱”的天价消费行为,会不会损害其他普通的消费者?
探查的到的结论,是四个字——“要看条件”。我写道,在“市场准入自由和方便,商业创新的自由和方便”的条件下,天价消费不容易损害他人。因为市场迫于竞争的压力,可以细分不同的消费层次,直到对每一个消费层次都提供物有所值的商品和服务。在此条件下,“有人在高级酒楼享用海鲜大餐,并不损害我在大排档里吃阳春面”。但是反过来,倘若行业准入的门槛过高、服务供不应求,就是另一回事了。
为此,我特别举出“招待所的市场之路”作为参照。招待所本是政府机构,过去按财政预算和招待标准执行“公务接待”任务。可是经济“搞活”之初,实际的公务招待标准屡屡超出财政预算许可的范围,逼得招待所面对一个尴尬的挑战:靠什么来对付超支日益严重的公务接待任务?
出路就是“允许招待所经商”。就是说,让原先“只认级别不认钱”的公务接待系统,变成“也认级别也认钱”的双轨制。要知道,那时中国的商品经济刚刚发端,一切与要素流动有关的服务一概严重短缺——出门难、吃饭难、住宿难,没有一样不难的。政府招待所遍布全国城镇要道,占尽地利之便,外加挥之不去的等级制神秘色彩,一朝对公众开放,不免生意滔滔。
总之,双轨制招待所的“商务模式”非常成功。它可以高价满足高端的市场需求,也可以获得财政以外的资源来弥补严重出超的公务接待。教条的理论家认为水火不相容的“行政”与“市场”两套制度,现在经由一个机制在招待所里完美相连:本来单凭政府财力难以维系的按等级分配享受的体制,由于对市场开放而获得了新的生机。
在这样半官半商的场所,优质饭菜和服务的提供,并不完全服从“出价高者得”的市场逻辑。由于卖家之间的竞争严重不足,所以无论买家怎样竞相“出价”,其实都要负担一部分对“公务招待成本”实施补贴的义务。比较起来,“出天价的”的客人还容易得到招待所的热情关注,因为他们招待所摆脱困境的贡献比较大;一般“平价消费”的客人呢?常常只好对不起了。反正只要供不应求,总有愿者上钩的。在这个招待所故事的另外一面,逻辑也很清楚,种种公务接待的超标准享受,无论当事人是否心知肚明,只要不是来自财政开支追加的补贴,就一定来自招待所对普通顾客的克扣。
对我来说,一个可靠的实例在手,稍加简化,就有助于举一反三、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所以读到读哈尔滨天价医药费案的报道,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难道不正是一个招待所”吗?是呀,牌子都是“政府办”(“公立”是也),顾名思义都应该公益为本、为人民
服务。可是,“公“字当头的组织,在内瓤里已经发生了一个变化,那就是部分“公费消费”——无论“公费招待”还是“公费医疗”——远不是正规的财政开支可以负担得起的。出路也一样,就是允许政府的招待所和公立医院开门经商、以商养“公”,以应付与财政能力脱节的公费需求急速增长的现实压力。
只有一点不同,也是上文讲过的,即公费医疗比之于公费吃喝,在量上大到难以比拟。以万元人民币计帐的大吃大喝,不是没有风闻,不过终究还不是那么多;可是万元一次的疾病检查和数万元一次的单项诊疗,听来却稀松平常。况且,后者事关健康生命,开支再大,一般人也不会望腐败那里想。由此,公立医院的尴尬行为,在数量上就令招待所望风莫及。以下文字是去年写下的,现在要向读者再一次表达一下:
“当今我国的医疗机构,比当年的政府招待所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任何一个地方集中了优势医疗资源的机构,高干、准高干、‘低干’、关系户和普通患者统统在一起就医就诊。不需要我来说,…医疗是高度依赖关怀、关心、注意力的服务,医护人员的精力有限,服务的品质更可以天上地下。当医院格外精心地‘招待’权力人物和天价消费者的时候,普通患者的‘阳春面’怎么还可能物有所值?”
进一步,我们来回答“天价消费是否损害他人”的问题。我说的明白,“不是天价医药费当事人故意要损害他人,而是在当下医疗体制的约束下,他们的行为在客观上可能损害没有能力支付天价的患者。以哈尔滨医大二院这次事件为例,我们要问:身为退休教师的患者进了高干病房,高干病房的服务负担是不是因此加重了?这加重的高干(大款)服务压力,是不是要靠非高干医疗服务来做“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同一家医院为普通患者服务的资源是不是因此就减少,医师接见普通患者的时间是不是因此更短,而注意力也更难以集中?再试问,当事人让‘北京的专家、护士长来会诊了一百多人次’,这些医护人员原来在北京的服务对象应得的服务,是不是要被大打折扣?”
结果当然谁也不满意。“出天价”的不满意,因为他们觉得在医院里根本得不到可与其他消费场所相比的关照。普通患者更不满意,因为他们不但在医疗服务的优先顺序里排名靠后,而且一旦医院无法满足所有患者要求的时候,向他们提供的服务往往价高质次,同样涉及健康生命的患者权利,常常要遭受到“公费医疗”和“天价消费”的双重挤压。医疗服务弄得民怨四起,不是无缘无故的事情。
不过,当年红火的“招待所模式”,后来还是结束了。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在政府招待所之外,街市上的饭店酒楼餐馆越开越多。卖家竞争激烈了,服务资源动员得充分了,谁还一定要到招待所来做贡献?今天哪位朋友有意到政府宾馆里过过瘾,人家当然还是欢迎的。但是,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完全可以在“招待所”以外的庞大餐饮旅店的市场体系里,找到自己中意的消费场所。在这个约束条件下,招待所就是立志“黑”顾客,怕也不容易了。整体看去,叫不叫“市场化”无所谓,反正“招待所模式”落花流水春去也。
不幸的是,“转型招待所”的体制特色,在当今“公立医院”里仍然得到了最完整的保留和发扬光大。问题是那样的普遍,指控个别医院和医生的道德,未免文不对题吧?我们不妨还是到最重要的约束条件里去寻找事情的原委吧——迄今为止,虽然顶了“市场化”乃至“过度市场化”那样一顶大帽子,可是怎么算,我国医疗服务领域还是“招待所”太多太多、市场组织太少太少。
问题集中了:为什么市场化的餐饮住宿服务后来得到了充分发展,而在同样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和改革开放环境里,医疗服务体制却“招待所”依旧呢?
范文五:描写中国改革最好的文章
第4期 寻找改革前行的航标
又闻改革悄然涌动的潮声。
抗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呼应广大民众改善民生扩展民权的需求,改革深化的问题,又一次沉重地撞击着社会紧绷的心弦。
我们不必沉湎于昔日的辉煌而盲目陶醉。历经30多年风雷激荡,中国改革写下了壮丽的历史篇章,蓄积了巨大的发展能量。但是,这还是开始,远非历史的终结。
我们不必畏难于利益的冲突而裹足不前。改革,从来就不是在一马平川的原野上驰骋,“敢闯敢试”,“壮士断腕”,“背水一战”,是众多改革者奋然前行的真实写照。
我们不必受制于危机的应对而转换方向。危机是改革的助产士。以改革促转型,恰可增强抵御外来冲击的力量。
关键在于,改革的指向是什么,改革的航标在哪里,
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必然更加关注平等、公平、正义。推进民生新政的深化,打破利益分享的瓶颈,必然引发公民权利保障的强烈诉求。
新年前夕,有媒体举办了题为“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的经济学家问卷调查,结果位列前十的大多是与大众福祉相关的社会发展问题。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问题,也是中央新近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加快改革的任务,更多地指向“社会事业”,指向“公共领域”,指向“公民权益”。
二
改革的推进,或因制度框架的引领,或因问题危机的倒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中,推进当下的社会改革,我们更应着力求解的是倒逼中的现实问题。
发展代价,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最直接的制约。
原来的投资主导出口依赖、粗放型外延型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伴生而来的是贫富差距拉大、民生问题积聚、利益矛盾激化、生态环境破坏、价值体系紊乱的繁多的成长烦恼、沉痛的社会代价。市场机制必然带来利益分化、优胜劣汰,加以权力干预的资源配置、增长主导的制度安排和扭曲变形的市场环境,加剧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社会阶层之间利益关系的全面失衡。
维权事件,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最严峻的考验。
在呼啸前进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中,我们也当看到那些难以承受之痛。企业改制,劳资矛盾,房屋拆迁,农村征地,环境污染,等等,不少地方百姓利益被漠视、被剥夺,难以通过正常渠道维护正当权益,于是便将自己特殊的民生利益诉求,以“群体事件”的体制外行为表达出来。而且,暴力程度显著上升,事件发生频率加快,舆论共振张力加大。
贪腐现象,是百姓高度关注的最持久的热点。
利益集团化、利益部门化、利益地方化,已成政府治理顽疾。权力与资本联手形成的利益集团在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让不少改革成果被吞噬,使许多改革政策被变形,权钱交易的手段花样不断翻新,腐败敛财的环节链条不断拉长。如土地开发,已成滋生既得利益集团和扭曲国民收入分配的土壤。
加快社会改革,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问题在于,如何重燃改革的激情,重振改革的信心,
三
民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改革积极性、创造性。
改革初期,放权让利,打破旧体制僵化的框框套套,社会共同分享改革带来的成果。那是一个狂飙突进的年代。
如今,改革进入新的阶段。要重构发展格局,重组利益关系,难度、风险骤然加大,社会的共识在分化,民众的热情在下降。
但是,在民间,在草根,改革的动力依然生生不息。面对利益集团的赢家通吃,市场制度的马太效应,资本时代的竞争强势,原有改革的扭曲变形,普通民众更加真切、更为强烈地表达着,要发展,要公平,要社会正义,要共同富裕,要有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改革的权利不可垄断,改革的动力不可低估,改革的激情不可浪费。正是从普通民众的需求和意愿中,改革获有了充分的合法与正当。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群体性事件,便是民众要求继续改革内在动力的一种非常规爆发。
当然,我们还当直面、还当破解改革前行的障碍和风险。
阻碍改革的,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
他们高高地盘踞在社会资源财富分配的金字塔尖,他们贪婪的欲望便是巩固,便是坐稳。因为,他们心中一片透亮,获取这些既得利益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无法想象的,在市场经济国家同样是无法想象的。
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坐大,不仅表现在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垄断,而且表现在他们拥有影响市场交易潜显规则制定的能力,拥有影响社会舆论热点流向议题设置的能力。在公然的商业利益追逐中,在服务“高端”读者群的标榜中,多少媒体昧于是非,热衷为其代言。
替代改革的,是政府和资本的主导。
在企业,“通钢悲剧”的一个重要成因,在于广大职工被排除在改革重组的决策之外,职工在利益遭遇侵害之时,没有正常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身的尊严。
在乡村,“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提速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等等,是当下最为热烈的改革行动。在改革的旗帜下,不少地方拼命追求发展速度、经济效益。我们欢呼改革,我们还当追问,改革带来的究竟是谁的发展、谁的效益,农民的权益是否在改革中得到充分保障,每一处改革的推进动员中,都会有“尊重农民意愿”的字样,只是在改革实践中,是否有政
府与资本联手,用种种高压手段,把他们的意愿强加给农民,用堂皇的包装,将他们的意愿同化了农民,不少地方,农民的土地经营权难以保障,农民的市场交易权无法对等,农民的收益分配权受到挤压,农民的现代农业发展权被轻易剥夺。问题的实质在于,诸多改革,我们在其中看到的多是政府的创造,资本的创造,而真正的主体——农民的创造在哪里,
扭曲改革的,是改革取向的偏离。
教育改革新招迭出,各地相继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行高考制度改革,扩大自主招生。罔顾城乡二元结构、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现实,“一刀切”的改革结果呢,“百科全书”式素质教育下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自主招生”对农村学校只是一块诱人的“画饼”而已。正是在“改革”的推动中,农村孩子越落越远,他们在呼喊,“不要让我们既输在起跑线上,又输在跑道上,”
四
中国改革再出发,从何处启航,向何处扬帆,
从经济改革进发,于社会改革突破,向政治改革深入。社会改革,是经济改革的深化、配套和延伸,是政治改革的支持、承载和奠基。
收入分配合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结构开放化、政府治理民主化,应该成为当下社会改革推进的重点。
收入分配合理化。
重点是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利益格局,解决利润侵蚀工资、机器排挤劳动的问题,解决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的问题。还需坚定不移地推进政府管理体制、财政体制改革和资源要素价格体系改革,矫正资源尤其是土地、矿产资源收益分配扭曲的现象。
加剧社会分化的,还有权力与资本在合流中对国家财富的肆意侵吞,如官煤勾结而来的暴富,还有既得利益集团在赢家通吃中对民众利益的贪婪剥夺,如房地产价格一路上涨中底层百姓遭遇的生存挤压。如何从深刻的体制变革而非简单的国进民退中去遏制,去根治,
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义务教育免费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保险转移接续制度,公共医疗卫生制度,……努力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公认的“十一五”的最大亮点,也是“十二五”推进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
社会结构开放化。
保障社会结构开放,当前要特别警惕日渐弥漫的“隐性世袭”现象。据媒体报道,在社会公共资源的支配和掌控中,在一些政府部门或具有垄断能力的经济部门,这种现象接连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看来,社会就业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进程必须加快,以真正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格局。
结构改革的重点,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要警惕出现新的“城市二元结构”,为进城农民积极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为新生代农民工更为顺利地融入城市社会,拓开多样的渠道。
创造底层上升机会的根本,是实现教育公平。
贫穷很可怕,更可怕的是连改变贫穷命运的机会都没有。城市普通教育发展中门槛不断抬高的择校,背离了教育公平。更突出的,是乡村教育资源的急剧流失带来的农民子女向上流动机会的萎缩。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女放弃上高中的机会,表明弱势群体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已经开始动摇。
同一个世界,每一个梦想。改革30多年,普通民众心中的“中国梦”不应该就此邃然远去,底层群体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之光不应该就此暗淡下去。
政府治理民主化。
政府要从直接控制经济资源、参与经济活动中解放出来,把维护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保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民主行政要拓展。民主的要义在于探索人民当家作主的多种实现形式,努力把民众的各种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显示了民主成长新的态势。基层民主恳谈的实践,开辟了协商民主新的路径。
公民社会要成长。公民社会是一个追求民主和谐的社会,一个强化权力监督的社会,一个保障权利平等的社会。
改革30多年来,国家和社会逐步分离开来,蓬蓬勃勃的公民意识在发育,多种多样的公民组织在兴起,自由平等的公民领域在生成。
不少媒体相继评选刊出“2009公民社会十大事件”,就是公民意识蓬勃发育、提升的真实镜照。
各色各样的社团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正日益密切。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国人采取了令人瞩目的民间援助行动,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大军源源不断地涌入震区。舆论认为,这是中国公民社会觉醒的一个标志。
越来越多的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意见,并由此影响社会生活,最终参与到政府决策之中。网络民主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鲜符号。一个不断发展的公民社会,正在而且必将更有力地对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基层民主、改善社会管理、促进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我们也应防止民间组织在极端利益的操纵中出现反社会化、黑社会化的消极现象,防止网络舆论在民粹主义的左右中出现激进化、暴力化的不良偏向。政府在加大对社会力量培育力度的同时,还应为民间组织的发展和规范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五
改革在社会领域的突破和深化,直接推进着改革的转型。
改革的现实理性是发展第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促进广大民众的利益追求、权利保障和自由全面的发展。改革的转
型,就是树立科学改革观,就是使改革的取向从现实理性向核心价值挺进、深化。当前尤须着力的是民众的权利保障,不仅保障公民在日常中生存发展的权利,而且保障公民在改革中话语主体的权利。
以教育改革为例。近年来,改革不乏新举,有的也轰轰烈烈,但多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独角戏,广大师生大多靠“道听途说”得来风声,无缘置喙。这些改革涉及千千万万家庭及其子女未来前途、生存状况、经济利益,他们能够在多大程度、多大空间反映自己的呼声,表达自己的意愿呢,
“被改革”、“被自愿”、“被时代”,这些听来尚觉生涩、拗口的网络语言,折射的正是许多人内心充斥着的“被折腾”的疲惫与伤痛。
改革的顺利前进,离不开政府的引领、动员和表率。但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认知,普通民众,不仅是改革成果的共享者,改革代价的承受者,改革迟滞的失利者,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他们是改革最深厚的基础,是改革最重要的主体,是改革最坚强的支撑。30多年前,安徽小岗农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伟大实践,显示了中国普通民众巨大的改革力量。30多年来,民间创造,群体事件,公民社会,广大民众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诉求,坚韧、顽强地开辟着改革的道路,坚持着改革的事业。今天,改革再出发,激情再燃烧,我们当倍加尊重、珍惜这种民间的改革力量,保护好、开发好这种民间的改革资源。这是我们应当永远铭记的历史启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改文风不仅是文章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