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们该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
我们该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
[墨壹些丝塑塑生苎=塑
进经营方式方法进行调查,也是一种双向交 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对搞活食糖经营才有 创意.才有发展,也才赢得更好的效益 对食糖市场的调查与研究,当然,还不止 局限这些内容.还可以向国家有关部,局了解 国家对食糖进出121的政策,了解世界制糖业的 动态等等,当然.对调查了解的情况还要进行 有效地筛选.去伪存真,才不会雾里看花.
已进人了知识经济时代.业内有关 时下.
人士认为:未来的食糖经营,将取决于对食糖 市场研究力量的发展.目前,有的经营食糖的 商贸流通企业已高度注重对食糖市场的调查 与研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大兴对食糖市 场调查研究之风,一定有助于促进食糖的生产 与销售.我国制糖业和经营食糖企业的前景是 广阔的.
4,对销区食糖市场进行调查与研究.销售
可以说是产区食糖销势的晴雨 区的食糖销势,
表,是原动力.铺区食糖销售得快,有利于产区 食糖的生产与销售.作为产区经营食糖的商贸 流通企业,不能坐在自家门口等着别人上门来 买糖,而要对销区的食糖市场如指掌. 5,对用糖大户进行调查与研究.食糖也是 食品,饮料,糕点行业加工产品的原材料.这些
加工企业,是"用糖大户",这类企业有时集中 购进食糖,甚至会影响一阵子食糖市场的价 格.因此.了解一下这些行业用糖的数量及他 们对食糖质量的要求,从一个侧面掌握食糖的 销售流向及食糖消费构成情况.
6,对经营食糖大户的先进经营方式方法 进行调查与研究.食糖放开经营以来.一些经 营食糖的"大户",创造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经营 方式及方法.同样值得仿效的.尽管这些年来 食糖经营难度很大,但确有一些勇于探索食糖 经营的企业闯出了新路,对这些经营大户的先 (作者单位:柳州市中糖股份有限公司) Ct~53有目共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深 人人心综台国力大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竞争 和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中的独特优势,也在日 益显露,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这是当代中国马 克思主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与自豪! 然而.必须如实地看到,中国毕竟仍然是 一
个发展中的大国,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 很大.即将步人21世纪的中国,面临难得的机 遇,也面临严竣的挑战.中国发展别国也在发 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面对着发达国 家的经济优势和不平等竞争,受到包括国际经 济风险在内的诸多压力,在高科技领域还存在 着受制于人的危险在国内,来自国有企业改 革,政府机构改革以及安置下岗与多余人员等 方面的压力也不小;特别是当前严重的自然灾 害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更是增加了许多困
难
……….?
目前中国虽然困难太,问题多,但有中国 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较坚实的经济基础.有 正在不断改善的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有未被 充分利用的巨额国内社会资金,有着扩张潜力 很大的国内需求和溶量巨大的农村市场.这些 都是中国的有利条件和特有优势.只要我们认 清了中国在当今世界所处的地位和应起的作 用,居安思危,吸取教训,团结一致,保持稳定, 坚定信心,便可克服困难,继续夺取新的胜 利.
下大力气把本国的事情办好了,中华民族 振兴了,便能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中. 发挥出更为主动,积极和有效的作用.从而为 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本文引语均弓c自(人民出版杜,出版的'共产党 宣言)单行本?第27页.@第20页,?第22页. (作者单位:桂林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49
@摩m媚,溉
(广西商业经济)1998年第s,6期理论-宾践-知识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或日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世 界经济发展之必然趋向.
二次大战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世界科 学技术,交通通讯事业,尤其是信息产业高速 发展,生产力达到了空前水平.地球被缩小
了,;绝大多数过去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的 国家,已相继对外开放,扩大了国际经济技术 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和空间;绝大多数曾实行 高度集中统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已先后 通过不同途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各种 模式(类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各国经济与国 际经济接轨已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不少过 去被视为贫穷,落后的国家与地区,近几十年 发展很快,为国际投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 场所,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增加了世界财富: 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正在不断涌 现与发展.这种种因索都在推动着经济全球 化进程的加速.
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以及大企业,大 公司都纷纷就此研究及制定其发展战略和经 营策略,着名的专家学者也纷纷发表评论和
我们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 意见.
家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的 大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应如何认识,看待与 对待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潮流.无疑是摆在 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并非始于今天,早在15O 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洞察到和发现了经 济全球化的现象与趋势,并给予了高度肯定 52
与评价.当时,他们把这种现实与趋势称之为生 产消费的"世界性",其含义亦即今天所谓的 "经济全球亿"或"世界经济一体化".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下简称《宣 言》)中.对经济世界性的产生原因,内容以及发 展规律与趋势,都作了深刻的剖解和描述. (共产党宣言)作了如下的论述:所以工业 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 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 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国产品 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 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r".接着断言 道:"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 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 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r.物质的生产是如此, 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 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j益成为 不可能"."?世界性的趋势无疑是席卷全球.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开放的.把 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同马 克思主义对立起来,认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参与 经济全球化进程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或 者认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就 必须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是出自对马克 思主义的误解,曲解,便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无 知.
《宣言》对经济世界性的论述,为对外开放, 共享人类文明成果,奠定r理论基础,为探讨和 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如今, 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所达到的水平,同150 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可是,马克思恩格斯对
理论实践-知识——
鱼亘些丝塑塑主整二曼塑
弃其民族文化传统与价值观.改变其经济和社 会制度,实行和采取某种单一的经济社会制度 与价值观.这是极其无理的.也是办不到的.当 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各成员之间不可以相互提 出意见,建议,要求和批评.相反.这应加提 倡和鼓励.各成员都应虚心听取与接受对方提 出的合理意见和要求,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取 长朴短.共同发展.这是全球经济有机整体中 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正常关系,也是经济全球化 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四,首要的是振兴本国和本民族的经济 不言而喻,经济全球化的所有参与者都是 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与发言权.有着 同样的权利与义务.可是,由于各参与者有着 大小,强弱,贫富及发达及欠发达之别.这就 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 度上事实上的不平等.要改变这种状况,还要 做很多工作,尚需相当的时日.各成员发展达 到大体一—致水平之时.亦即真正平等到来之 日.
恩格斯在《宣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 和从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分别写道: "欧洲各民旅的诚恳的国际合作,只确当其中 每个民族都在自己的内部完全自主的时候才 能实现",?"不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 那就既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也不可 能有各民族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必须实行的和
睦的与自觉的合作".?无庸置疑.若要使经济 全球化顺利健康进行,达到大家一律平等和共 同受益的理想境界.各个参与者首先就应该努 力振兴与发展本国,本民族的经济.先把自己 内部的事情搞好,否则.便不可能达到诚恳的 合作.
当前亚洲金融风暴影响及冲击,更加加深 了我们对此问题的认识.
20年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国内经济 建设,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及解放思 想,转变观念上的巨大成就.已是(下接49页) 经济世界性阐明的观点不仅没有过时,且随着 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其正确性也日益得 到证实,其生命力更加旺盛了.结合当代的国 际形势和中国的具体情况,努力学习与研究马 克思主义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三,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多样性
所谓经济全球化,我的理解应是指世界上 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多种形式参加到国 际经济交往中来,共同遵守一定的国际商业习 惯和达成共识的国际经济关系准则,法规与制 度,组成一个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地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全 球性的经济有机整体,共同为世界经济的发展 作出各自的贡献.
由于这个世界经济有机整体有着众多情 况各异的参与者,这样就必须存在着一个经济 全球化和经济多样性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统一 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问
题.
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 众所周知:世界
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没有多样性便谈不上统 一
性;整体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构成的.但它 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依 赖,互相作用着的各个部分的有机统一体,部 分离不开整体.但没有部分也就没有整体. 同样道理.经济全球化是由许多国家和地 区(局部,部分)组成的经济有机整体.由于这 许许多多的参与者的历史,地理,形成过程和 文化,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自然使得 各参与者的经济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制度.也必 然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 及价值观念等等这些差异和特色便是经济全
没有这种多样性.也就不可 球化中的多样性,
能进行经济全球化;正因为有了多样性,才能 使每个成员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并进行 相互问的优势互补.这样,这个世界经济有机 整体,就显得更为丰富多采.更加生气勃勃.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要求某些参与者放 53
范文二:【doc】对经济全球化是否意味着国家利益全球化问题的思考
对经济全球化是否意味着国家利益全球化
问题的思考
甚t允州市垂虎校20l2年第l
对经济全球化是否意味着国家
利益全球化问题的思考
口张俊国张亚楠
摘要:由于世界资源的有限性,必然会限定到人类利益的共享性;由于国家主权的独立
性,必然会限定到国家利益的全球性.因此,经济全球化不但不意味着国家利益的全球化,反
而还会使得谋求国家利益的内容和途径呈现出日益复杂化与多样化的趋势.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家利益争取与维护
中图分类号:D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43(2012)01—0018—05 今天,许多人都在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而欢
呼雀跃.他们认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
的前提下,只要大家都普遍遵守和平竞争的原则,就
会带来世界各国经济利益的平均化,普遍化或者所谓
的"双赢"与"多赢".但世界政治经济生活的现实却
并非如此.由于世界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社会对世
界资源探求,改造和利用永无止境的贪欲之间存在着
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和平竞争所带来的利益平均
化,普遍化或者双赢并不是列强所希望的,它们希望
的是垄断和独占.当和平竞争有利时,就进行自由贸
易;当自由贸易不利于自身的利益时,它们就要打破
和平,自由而改变经济竞争的规则."…正因为如此,
冷战结束以来,各国不但没有放松对各自国家利益的
争取与维护,反而更为重视.
一
,世界资源的有限性限定了
人类利益的共享性
由于世界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世界各国之间对 资源的占用和分享存在着此消彼长的问题.所以, 在世界资源总量既定的状况下,人类很难达到利益 的共享性.以世界石油的储藏和开采为例就能够充 分地说明这个问题.众所周知,"中东地区石油资源 十分丰富.中东在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中的比重 1945年为46.4%,2003年底达59%.就国别石油 储量来看,2003年世界上排前六名的国家除加拿大 以外,都在中东海湾地区.沙特阿拉伯储量居世界 首位,为335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0%;伊朗的储 量为172亿吨,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储量的10%; 伊拉克储量为158亿吨,居世界第四位,占世界储量 的9%;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储量为134亿吨,居世 界第六位,占世界储量的8%.仅此5国就拥有石油 资源探明剩余储量898亿吨,占世界储量的55%. 中东海湾地区石油资源的储采比平均达9O.1年,远 远超过50.9年的世界平均水平.中东地区的石油 资源开采条件也极为优越.其主要特点是巨型油田 集中,油层厚,埋藏浅,自喷井多.优越的资源条件 使中东石油的生产成本低廉,最低成本为每桶大约 16—50美分,平均为2—3美元,明显低于9—1O美 作者:张俊国,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思
想,中共党史,中国
现当代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张亚楠,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邮
编:471003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维护国
家利益的思想及实践研究》(项目编
号:09BDJ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l8
.张俊国等:对经济全球化是否意味着国家利益全球化问题的思考
元的世界平均水平.中东的石油资源条件是世界其 他地区所难以比拟的."-2J('正是由于中东地区具 有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又是一国国民经济的 支柱能源,国防战略能源和稀缺能源,因此,自20世 纪5O一60年代以来,中东就成为世界各大国和大国 集团军事,政治,外交角逐的主要场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发动对伊拉克两次 战争的真实目的,用尼克松的话来说就是:美国向伊 拉克开战,"既不是为了民主,也不是为了自由,而是 为了石油".而同样坦言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真实目 的的还有美国国务卿贝克.他指出:"工业化世界的 经济命脉是从盛产石油的海湾延伸过来的,我们不 能允许像萨达姆这样的一个独裁者控制这条经济命 脉.""而法,德等欧洲盟国在美国打伊倒萨问题上 前所未有地高调'反对单边行动'.其顾虑之一在 于担心素喜单边行动的小布什政府在推翻萨达姆政 权后,完全控制中东波斯湾油源".口j('另外,中日 之间之所以近年来发生了越来越激烈的海洋权益之 争,也是由于在东海大陆架及钓鱼岛周边发现了蕴 藏丰富的石油资源的缘故."能源与水资源问题正 日益导致全球冲突,甚至在冲突出现的很长时期里, 国家间对资源的竞争与战略筹划就已经开始.所 以,制定正确的资源供给战略和能源安全战略成为
大多数国家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国家战略和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尤其是美国,通过军
事力量强化索取资源保持本国的资源供给平衡,并 在许多地区造成政治不稳定.事实上,美国在阿拉 伯半岛的军事战略,美军在世界各个海峡和海上通 道的部署,以美国为首的多国武装力量强制执行联 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美国军队在伊拉克的存在和 在中亚里海地区的部署,所有这些给当地的石油地 缘政治以强化的军事特征."L4
二,国家主权的独立性限定了
国家利益的全球性
虽然近些年来,在一些国家的政要和学者中出 现了"主权过时论"的论调,但这也只是仅仅局限在 虚幻的理性幻想之中.在现实的国际政治生活中, 每一个国家都仍然信奉着"主权独立"这一普遍而 又通用的国际准则.截止到目前,还没有发现一个 主权国家愿意主动把自己的主权让渡给他国或者国 际组织.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经济全球化无非是 发达国家用来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手段和 策略而已,根本不可能也不会出现国家利益的全球 化问题.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规则,主要是在旧的经 济秩序和制度规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发展中国 家十分不利.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经济体系过程 中,往往被迫接受一些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条件.正 是这样的原因,一方面,世界上才会不断出现富国家 和穷国家的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南 北问题等.据联合国公布的资料,"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人均GDP的差距从1983年的43倍扩大到 目前的6l倍多.1998年,世界人均GNP最高的5 个国家(卢森堡,瑞士,日本,挪威,丹麦)人均GNP 为3.67万美元,而人均GNP最低的5个国家(莫桑
比克,埃塞俄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和布 隆迪)只有154美元,两者相差238倍.世界上最大 的发达国家是美国,人均年收人为24000—25000美 元,而莫桑比克的人均年收入只有120美元,相差 200倍以上.1987年以来世界上人均生活费在1美 元以下的人口始终维持在12亿左右.目前全世界 最富有的3个人拥有的财富超过35个穷国约6亿 人口的国民收入.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 也出现扩大化趋势.目前美国最富有的20%的家 庭平均年收人为13.75万美元,而最贫穷的20%家 庭平均年收入只有1.33万美元,两者的差距也在10 倍以上.特别是'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的 收入差距在迅速扩大.'知识鸿沟'和'信息鸿沟' 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形式 之一."[】(唧印另一方面,世界上也才会出现发达 国家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而不惜损害不发达国家的 国家利益的事情.如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些发 达国家通过投资,技术转让,贸易自由等方式,向发 展中国家转移污染技术和企业就是十分突出的例 子.据联合国统计指出,"世界上2O多个发达国家 生产了占世界95%的有毒垃圾,而据绿色和平组织 的报告,发达国家以每年5000万吨的规模向发展中 国家转移有毒或危险的废物,也就是说发达国家通 过产业的'污染转移'把发展中国家变成自己的'垃 圾场',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可见,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及社会问题直 接威胁到各国及整个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在全 球范围内变成一个普通而复杂的安全问题,对各国 和全人类构成一种战略性的安全威胁."在这一问题
中,中国也未能幸免."近十年来,全世界每年制造 的有毒塑料垃圾中的70%都通过非法渠道进入中 l9
甚1f元州市垂竞板2ol2年第1
国2006年,英国就向中国出口了2O多万吨用于 再循环的塑料垃圾,200万吨废纸和纸板,大量废旧 钢铁和电子品.99](PP'273-274)可以说,这些发达国家 通过这样的方式实实在在地维护了他们自己的国家 利益,但也实实在在地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利 益.
三,经济全球化只能导致
国家利益争夺的复杂化
冷战结束以后,在世界的政治格局中,两极对抗 的状态逐步向着多极化的态势发展;与此相对应的 是,在世界的经济格局中,冷战思维指导下的两大阵 营对抗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被汹涌而来的经济全 球化浪潮所取代.实事求是地讲,这次席卷世界各 地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确实对各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 极大的影响与冲击,引起了世界各国深刻而又长远 的经济变革,对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 的提高具有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如有力地促进了 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全球范 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换代,促进了科 技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以及科技成果在全 球范围内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移等.但与此同 时,我们在充分肯定经济全球化积极作用的同时,也 不能不看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其 中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全球化已经导致世界各国国家 利益争夺复杂化局面的出现与彰显.可以说,在经
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对自身国家利益的争 取与维护,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而且还体现在精 神层面上;不仅体现在高科技领域,而且还体现在传 统科技领域;不仅体现在显性范围,而且还体现在隐 性范围.目前,就我国来说,这一问题并非所有的政 策制定者都能够弄明白.如"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社 会团体,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等纷纷登陆中国,鱼龙 混杂,其中不乏受官方指使,情报部门指派,怀着不 可告人目的的人,他们以投资者,学者,'文化使者' 等合法身份,或深入腹地,或盘踞于军事,安全重地 周围,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情报,发展特务组织,组织 破坏活动.它们有的借'投资'的名义堂而皇之的 被一些政府官员奉若上宾,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以吸 引外资的数量为其政绩,而不去过问投资者的真实 身份."[](其实,近些年来,不断出现的所谓 合资就是外商"瞄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技术 优势,有发展潜力和市场份额的企业,寻求合资经 20
营,在合资中它们通常要求占50%以上的份额,以 控制企业的技术研发,生产,流通,销售和分配,掌握 企业命脉.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外资,外商和外企 都有一系列优惠政策,因此国内企业也热衷于与外 商合资,以期获取某些好处,两者一拍即合,'合资' 大行其道.另一种途径就是'并购'.所谓'并购' 也叫外商买断,收购等,就是一次性付清,企业易主. 外商并购的对象主要是国有(包括私营)大,中型龙 头企业,标准同样是有一定技术优势,有发展潜力和 市场份额,且某个领域的龙头.这一方面'斩首'了 中国民族工业的领先技术,瓦解了我们几十年来依
托企业进行的技术研发平台,掌控了技术人员,技术 成果,从而使中国失去自主创新的平台,技术和人 才;另一方面就是'斩首'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国 外资本之所以频频得手,一个非常可悲而又可怕的 原因就是地方官员为了出政绩,而自己又没有能力 和条件创造出政绩,于是在外国人想买中国企业的 时候,就毫不犹豫地卖掉企业,拿到一大笔钱,就可 以盖大楼,修宾馆,建广场等,有了政绩为升迁奠定
,升迁已使一些官员利令智昏.不仅如 基础.政绩
此,国外经济代理人,用各种手段腐蚀拉拢中方国企 的干部,把大量的中国资产转移到国外,国外媒体根 据中国互联网上披露的新闻统计,我国每年有上千 人因职务犯罪逃到国外,涉及金额上千亿.这是一 组可怕的数字,一个令人担忧的结构,这是潜伏着危 险的现实,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了威胁.西方国家 '斩首'计划的目的就是使中国永远是'世界加工 厂',中国人永远是西方人的'打工仔'."[】'm? 此外,据统计,截至2008年7月,我国还"购买了 5187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3760亿美元的美国机构 债,两者总和大约8947亿美元,约占我国国际储备 的一半.另据统计,截至2008年6月,我国四大国 有商业银行还持有459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中 投公司投资美国黑石公司亏损几十亿元人民币,工, 中,交,建等6家银行投资美国次级债也亏损几十亿 元人民币."这些实际上就意味着"外资"所在国 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结果,而我国国家利益则被最小 化的结果.
四,今后谋求国家利益的内容和途径
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当人类社会进入2l世纪之后,世界各国争取和 谋求国家利益的内容与途径与20世纪相比较已经 .张俊国等:对经济全球化是否意味着国家利益全球化问题的思考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今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 关系,集中表现为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 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与竞 争."】(脚这种较量与竞争既表现在传统意义上的 国家利益仍然需要维持方面,又表现在现代意义上 的国家利益不断出现与拓展方面,这就使得当今时 代世界各国谋求国家利益的内容和途径呈现出多样 化的趋势.
海洋利益谋求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随着科技,通讯,交通等迅猛发展,再加上人类对陆 地资源有限性的充分了解与认识,世界各国逐步将 谋求国家需要资源的目光从陆地转向资源丰富的海 洋,这样就使海洋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充分地显 现了出来.如美国不仅有效地控制着全球16条海 上战略通道(马六甲海峡,波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 朝鲜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波斯湾,霍尔木兹 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 峡,格陵兰一冰岛一联合王国海峡,巴拿马运河,佛 罗里达海峡,阿拉斯加湾,好望角南部水道和北美航 道)作为其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并不断加强在战略 通道周围的国家或地区的军事存在,而且还于2006 年6月在太平洋单方面圈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海洋生物保护区",总面积达到36万平方公里,禁止 未经美国允许的任何外国船只进入.在美国看来, 一
方面,美国只有控制世界海上战略通道,才能保护
其遍布海外的国家利益,维护它的国家安全;另一方 面,美国只有依靠自身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圈海 划水,才能确保在新一轮海洋利益争夺与博弈中独 占先机.日本也提出要保卫海上"千里生命线"的 战略.印度则提出"远海歼敌"的作战思想以实现 "印度洋控制战略".中国大陆虽然东临大洋,海岸 线1.8万公里,但中国的领海均是边缘海,被陆地和 岛屿阻隔,无法与大洋直接相连.中国经过近30多 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石油等资 源,国际贸易中进出口的商品都主要通过海上来运 输.但中国现在东有第一,第二岛链锁国,南有马六 甲困局,无法直接通向印度洋或者太平洋,航道极易 受到封锁.中国大陆资源的有限性,也同样会迫使 其最终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海洋,这样就不可避免地 会存在海洋权益之争的问题.
太空利益谋求方面.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 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太空"给人类留下 的印象就是:广袤,浩瀚,充满着无限神秘感的领域. 因此,人类只有对其顶札膜拜,遐想等,而无法达到 认识它,了解它的目的,更无法想象怎样利用它为人 类服务.但是,"随着现代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人 类活动的空间正逐步从地球走向太空,谁能最有效 地进人太空领域,谁就将取得巨大的战略优势,太空 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战略制高点.在海湾 战争,阿富汗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以 美国为首的西方军事大国凭借占绝对优势的太空能 力提供的'不对称'优势,使对手处于盲目挨打的被 动境地.作为世界上太空应用最成功的国家,美国 把太空系统视为国家安全,军事战略和国家利益的
重心.这种极不对称的优势,拉开了对太空的争夺 与控制的帷幕."l6J(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 国,要想实现从发展中的大国向发展中的强国转变 的梦想,就不能不重视对太空利益的谋求问题.虽 然中国自从2O世纪6o年代以来就一直做着这方面 的努力,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如2003年10月,中国 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后第三个用本国火箭把人送上 太空的国家;2005年1O月,载有两名宇航员的神舟六
,宇航员在太空 号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了五天;2008年
中行走等;做出2020年左右载人登月的计划等.但 真正离实现太空利益的愿望还任重而道远. 电磁空间利益谋求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史 上,人类活动的空间拓展到哪里,国家利益就会延伸 到哪里,国家利益始终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拓展而 延伸.当前,人类社会正步人信息时代,电磁已经渗 入到金融,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事关国家安全的 各个重要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电磁空间正 成为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各个部门连成一体的纽 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各种 军事行动对电磁空间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电磁空 间对国家利益的实现具有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在信 息社会,国家的重要经济社会和部队的重要军事行 动等活动的信息,都以电磁波辐射的方式在电磁空 间里进行传播.敌方利用情报侦察设备就可探测, 侦收到这些军事,经济活动的电磁信息,经过分析处 理就能获取所需的情报,从而对国家信息安全产生 严重威胁.电磁技术和数字化的网络在提供便捷快 速服务的同时,也把电磁空间的软肋暴露无遗,给国 家安全带来严重隐患.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
提高,电磁空间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 有人预测,"在下一次世界灾难中,可能看不到蘑菇 云甚至硝烟,只听见一声遥远的咔嚓声,所有重要电 21
甚0元州市垂竞较20l2年第1
脑连同其中所有数据都将被'烤焦',标志文明世界 的声音都将消失."所以,保证电磁空间安全,防范电 磁干扰破坏,电磁信息泄漏,黑客人侵,病毒袭扰等, 是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l9J 对信息技术利益谋求方面.21世纪初初期,随 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 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国 力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在以信息技术水平为主 要标志的现代科技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竞争的核 心竞争力.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一些国家原有的 资源优势,能源优势,产业优势可能逐步丧失,即使 是一些经济和科技大国,倘使在信息科技变革的潮 流中落伍,也难以避免被淘汰的命运,这势必将对世 界格局及大国力量对比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是因为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科技的发展,使 远程观测,实时跟踪,遥距控制等成为可能,以前所 未有的方式和速度突破地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和阻 碍,使"地球村"日益成为现实.特别是信息技术在 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使远程机动,精确打击,全程 侦察成为可能,引发了一场涉及战争与战略全局,波 及世界主要国家的新军事变革浪潮.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美国在朝鲜及越南战场上铩羽而归,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劳师远征.但是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 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的主要作战阶段,美国
凭借其军事高科技,特别是信息化技术优势,实施非 线性,非接触,非对称作战,极大地超越了空间距离 的某些约束,使美国的作战目的较快达
成~E3]'m?川.,川)
对战略资源利益谋求方面.如上所述,由于世 界资源的有限性,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 德国,瑞典,瑞士,挪威,芬兰,日本,韩国等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都先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矿产品战略储备 制度.美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矿产资源大国,同时也 是最大的矿产品消费国和贸易国,美国的石油和许 多重要矿产的进口依赖度不算低.因此,美国外交 政策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要设法确保美国在全球 范围内拥有持续,稳定和价格合理的资源供应.美 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通过一系列重要的 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面向全球的多层次,多 渠道的矿产资源供应保障体系,而庞大的国家战略 资源储备制度是其一个重要方面.除了战略石油储 备以外,美国对其他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同样十分 22
重视.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矿产资源大国,对于即使 是美国国内能够自给的矿产,也在设法增加储存量. 例如,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铀国,但长期以来美国 一
直从国外大量购买铀用作储备.再如,除了石油储 备,美国长期禁止开发科罗拉多州,犹他州及怀俄明 州的石油.美国阿拉斯加州石油储藏丰富,但却被划 为国家石油储备地,只探不采.1981年下半年,美国
政府还决定拨出1亿美元购买战略资源(其中包括62种矿物,金属和其他原料).1982年,美国政府又决定
拨款125亿美元采购战略资源,专门用于购买铬,钴, 钨,铁矾土等战略资源.到1985年美国储备的战略 资源达到63类93种,包括稀有金属,石油等.美国 的稀土储量居全球第二位,但美国从1999年就已经 逐步停止开采本国的稀土资源.美国政府通过制定 《国家物资和矿物方案》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必须 执行物资和矿物政策计划,以确保一旦爆发战争和国 家处于紧急状态时,美国有能力派出和支持战斗部 队,也不会因为缺乏关键原料而受影响"otlo]所有这 些都不能不对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和拓展带来挑战 与启示.
参考文献
[1]吕德宏.军事实力,战争潜力与综合国力[N].环球时报, 2004—10—27.
[2]李红杰.国家利益与中国的中东政策[M].北京:中央编 译出版社,2009.
[3]王玮.地缘政治与中国国家安全[M].北京:军事译文出 版社,20o9.
[4]高淑琴.世界地缘政治经济转型中的自然资源要素分析 [J].资源科学,2009(2).
[5]曹骏,杨慧,杨丽娟.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安全[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李承.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7]宣文俊.面对金融大海啸,我们怎么办[N].文汇报,2008 —
1O一2.
[8]**.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9]王磊.保障电磁空间安全维护国家利益[N].学习时报,
2009—6—10;熊玉祥.维护国家在电磁空间的安全[N]. 解放军报,2006—4—13.
[10]席来旺.各国储备战略资源确保国家安全[N].人民日 报,2009—7—3.
(责任编辑:李贝贝)
范文三:经济全球化是否扩大收入的不平等经济
论文范文
题目:经济全球化是否扩大收入的不平等
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经济学论文
编辑:小小
[摘要]本文回顾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全球收入不平等的演变~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内收入不平等以及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的状况~认为经济全 球化并非是全球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原因。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全球收入不平等国家间收入不平等国内收入不平等
经济全球化在进一步推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增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提升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全球收入分配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经济全球化如何影响全球收入不平等~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本文试图将这一问题臵于一个较长的历史视角内考察,剖析全球收入不平等的构成~考察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全球收入不平等的变化~得出经济全球化并不是造成全球收入不平等的原因的结论~并对中国收入不平等的状况给出政策建议。
一、收入不平等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全球收入不平等可以分解为国家间收入不平等和国家内部收入不平等~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的分析对象是各个国家之间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差距~而国家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分析对象是作为世界公民的
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计算某一具体国家国内收入不平等较为简单~通常采用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做为衡量指标。而为了比较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就必须用统一的统计和换算方法使各国不同经济增长、家庭消费及价格水平等等数据具备可以相互比较的基础。
关于经济全球化如何影响全球收入不平等~一方面~以Bourguignon &Christian Morrisson为代表的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国家间收入不平等~而国家间收入不平等又是引起全球收入不平等扩大的主要原因。林德特和威廉姆森
,Lindert&Willianmson~2001,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收入不平等的考察~得出相似结论~认为在过去的两个世纪~全球收入不平等持续加大。发达国家国内收入不平等状况有所改善~发展中国家国内收入不平等状况恶化~而全球收入不平等扩大的绝大部分原因是源于国家间的收入不平等的增大。韦德,Wade~2001,比较了8种不同的测算指标~除了用购买力平价调整收入~并用人口加权计算的全球基尼系数表示的全球收入不平等没有多少变化外~其余7个指标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了全球收入不平等加剧的事实。
另一方面~ 运用人口加权人均收入的方法通常会得出经济全球化会缩小全球收入不平等的结论。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主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平均收入相对于OECD发达国家大幅增加。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世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Xavier-Sala-i-Martin 分别用人均收入的对数和人口加权的人均收入的对数两种方式~比较了125个国家在1970年到1998年期间国家间收入的不平等现象。用第一种方法~他们发现国家间的收入不平等增大了~而使用第二种方式~结果刚好相反。同时他们还认为全球收入不平等可以用国家间收入不平等~而不是国内收入不平等来解释。因为国内收入不平等的增长不能抵消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的减小~所以总的效应是全球收入不平等减小了。多勒和凯瑞,Dollar &Kraay~2001,发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在1975至1995年期间以人口加权的平均收入不平等显著变小~如果不把中国包括在内~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收入不平等是提高的,如果包括中国~则全球收入不平等有所降低。同时他们还发现世界各国国内的收入不平等都增加了~但增加的程度不足以抵消国家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的减小。
从经验事实看~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收入不平等之间不存在很确定的关系~总体看来~经济全球化对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是两方面的~既有扩大收入不平等的事实~也有缩小收入不平等的事实~且其对一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也是两方面的~能否成为全球
化的受益者关键在于参与全球化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用人口加权人均收入考察国家间和全球收入不平等的研究方法有其参考价值~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运用这种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970年代末至20世纪末这一时期~时间范围相对较窄~数据相对缺乏~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则要长得多~因此很难用这种方法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视野内研究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收入不平等的关系。其次~计算人口加权人均收入一个重要的隐含前提是一个国家内部所有居民都有相同的收入~而在现实中这一前提很难成立。第三~由于世界上一些最贫困的国家几乎不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如果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就很难得出国家间收入不平等减小的结论。因此本文采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支持经济全球化导致全球收入不平等扩大的观点~试图探究全球收入不平等在过去的两个世纪如何演变。
二、经济全球化和收入不平等
之间关系的历史发展
Bourguignon &Christian Morrisson,1999,利用人口、人均实际GDP等数据~以Theil指数作为收入不平等的指标~分别构建了Theil指数和国家间收入不平等、国内收入不平等以及全球收入不平等在1820,1992年间的演变关系。
在此期间~世界经济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世纪2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次世界大战及其期间的年代,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末期。其中第一和第三个时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时期~特别是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后半期被视为全球化的两次高潮。从图1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一~全球收入不平等从1820年开始迅速扩大~期间虽略有反复~但总体上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第二~在这个时期内世界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完全是由国家间收入不平等扩大推动的~因为国内收入不平等在同期要么变化很小~要么是下降的。第三~全球收入不平等在1914,1950年期间的相对稳定完全是由于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继续快速增长~抵消了国内收入不平等在这段时间里约35%的下降。第四~在1820年~国内收入不平等因素在世界收入不平等中占据主导作用~但它的相对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间收入不平等就已经成为了解释世界收入不平等的最重要因素。表1总结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一,19世纪2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在1820,1914年间~世界商品和要素市场迎来了第一个全球化的高潮~与随后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现的反全球化潮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19世纪~农业仍然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也仍然为资源土地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所主导~所以可以用w/r,非技术熟练的城市劳动力工资和可耕土地报酬的比率,作为19世纪后期的相对要素价格~国际贸易主要来自于新兴国家和欧洲国家。根据H-O理论~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这样土地丰裕的新兴国家~原来较高的w/r应该降低,而在土地稀缺的欧洲国家~原来较低的w/r应该升高。所以较低的欧洲国家工人工资应该赶上新兴国家工人工资~而较低的新兴国家的土地价格也应该赶上较高的欧洲国家土地价格。在1870,1910年间~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实际土地价格分别上涨了250%和400%~而主要欧洲国家的土地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工人工资在新兴国家和欧洲国家都有和土地价格相反的变动~这些事实完全符合H-O理论的预期。参与了19世纪后期经济全球化的第三世界国家~根据土地和劳动力的丰裕程度~w/r变化也和H-O理论保持一致。
要素价格的变化使得欧洲国家的国内收入不平等更加均衡~而使得新兴国家国内的收入不平等扩大~如果在新兴国家的土地所有权较为集中~那么收入不平等扩大的程度将愈加严重。同时~由于流入新兴国家的移民大多是非
技术熟练工人~新兴国家内的非熟练工人工资将继续降低~加剧收入不平等~欧洲国家的情况则刚好相反。经济全球化对OECD国家国内收入的影响也符合H-O理论。需要注意到是~图1中国内收入不平等在19世纪并没有显著变化~这是由于欧洲国家和新兴国家国内收入不平等相反的变化趋势相互抵消造成的~不能简单得出全球化对国内收入不平等没有影响的结论。反常的例子出现在亚洲的第三世界国家~也许是由于人口和技术进步等原因~收入不平等在亚洲这些土地稀缺和土地丰裕国家都扩大了。
国际贸易无疑是影响国内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但对于19世纪后期国家间的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国际贸易的影响似乎并没有交通成本下降引发的大规模的移民和国际资本流动那样显著~尽管这两种要素流动对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果似乎是相反的~向新兴国家的移民倾向于扩大欧洲以及降低新兴国家的w/r比率。与国际间移民的作用相反~资本从低工资的欧洲国家流向高工资的新兴国家则扩大了国家间的收入不平等。总体来看~全球化实际起到了促进各国收入趋同的作用~所以~国家间收入不平等扩大并非是全
球化的结果。
,二,两次世界大战及其期间的年代
1914,1950年间是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时期~在此期间~尽管在交通运输方面仍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世界人口也在增长~然而各国政府重新设立了贸易和要素市场的壁垒。因而世界性的技术进步可能减缓~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投资的减少阻碍了最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1914,1950年间全球化进程的倒退主要是由各国纷纷采取的反全球化经济政策引起的。国家间收入不平等在这一时期内加速扩大~其原因能在多大程度上归于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反全球化政策或是其他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阻碍贸易和资本流动~无疑加剧了国家间收入不平等。国内收入不平等在这一时期内大幅下降~而且国内收入不平等即使到20世纪末期仍未恢复到下降前的水平~仅仅用反全球化政策很难解释。如果封闭的贸易政策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那么1950年后的近半个世纪~世界各国越来越趋于开放的贸易政策则足以使得国内收入不平等超出1950年的水平。所以真正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末期
19世纪末期~国际贸易主要是农业和工业产品的交换~国际贸易主要来自于新兴国家和欧洲国家~两种生产要素分别是土地和劳动力~H-O模型很好地契合了19世纪末期的情况。而在20世纪中后期~两种生产要素变成了技术熟练和非技术熟练工人~国际贸易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贸易自由化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工业国家~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进而加入世界市场后~对其贸易条件改善的效果要大于已经是世界市场一部分的发达国家~而且贸易条件改善越大~人均GDP的增长就越多。尽管仍有争论~但大量证据显示一国的贸易开放能够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增长~即贸易开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正向关系。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亚新兴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更是极大地缩小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收入不平等。但是~必须强调~这种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的缩小只存在于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对于那些隔离于经济全球化之外的第三世界国家~它们的收入差距与发达国家却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根据H-O理论~国家贸易将扩大发达国家技术熟练和非技术熟练劳动力的收入不平等~以及降低不发达国家的两种类别劳动力收入不平等。在实证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和收入不平等关系的文献大量集中于几个拉丁美洲国家~以及韩国、新加坡和台湾
等几个东亚国家和地区。从表面上看~拉美国家和东亚地区国内收入不平等的变化并不一致。当拉丁美洲国家于1970年代末期开始其改革进程后~工人工资差距逐渐扩大。最为明显的“违反”H-O定理的例子出现在墨西哥1985,1990年间的经济改革。墨西哥的改革在时间上恰恰和中国与其他新兴亚洲国家大规模进入世界出口市场巧合。墨西哥在所有出口领域都面临着来自这些国家非技术密集型商品的激烈竞争~墨西哥的出口产品相对于这些国家属于技术密集型~此外~墨西哥的蓝领工人工资已经高于许多东亚国家~墨西哥在当时的世界主要出口市场中属于高工资国家~因此~和新兴亚洲国家相比~在H-O理论的经典框架内~墨西哥相当于“发达国家”~所以墨西哥在改革期间国内工人工资差距的扩大实际上仍然符合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预期。同样的理由可以解释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1960和1970年代早期工人工资差距缩小的事实~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在那个时期面对来自其他更低收入国家的竞争~比拉丁美洲国家十余年后开放时轻微得多。因此~在实质上~经济全球化和收入不平等重点研究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国内收入不平等改变~基本能够符合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预期~但由于无论它们的人口还是经济规模~在整个世界贸易体系中都只占有较小的份额~因而难以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收入不平等的总体趋势产生较大影响。和上述国家和地区形成对照的是~中国、印度和俄罗斯这些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在经济开放之后国内收入不平等都扩大了。而这些大国的国内收入不平等的变化主宰着国内收入不平等的全球趋势。这些发展中大国国内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原因并不能归结于经济全球化~主要在于国家的不同部分没有同等程度的参与贸易和外资开放。换言之~收入不平等出现在参与贸易开放和被排除在对外开放之外的人群和地区之间。
与此同时~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OECD 国家国内收入不平等在1980和1990年代早期都在扩大。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美国国内收入不平等变大呢~最被认同的一个原因是~随着移民政策的放宽~美国接收了大量的非技术熟练工人移民。而且来自非技术密集型进口商品的竞争也加剧了移民所带来的影响。第二个原因是劳动力技能的下降、工会的逐渐弱势以及偏向于技术熟练工人的技术革新等因素~削减了对非技术熟练工人的需求。然而~究竟是对外贸易还是技术效应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更大~是对外贸易引起了技术改变还是恰恰相反等诸多问题~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三、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世界收入不平等从1820年起就开始上升。这种持续扩大的收入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的扩大~而非国内收入不平等的扩大。然而~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并不是由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引起的~全球化实际上起到了促进各国收入趋同的作用。那么表现出来的全球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必然要用全球化以外的因素解释~主要原因有~第一~对外开放参与全球化并不是决定一国国民收入高低变化的唯一因素~其他一些基本的经济变量如国民受教育程度、私有产权制度是否确立以及政府管理经济的质量~都会改变各国收入的变化,第二~上面“全球化实际起到了促进各国收入趋同的作用”这一结论的得出~只适用于参与全球化的国家~没有参与经济全球化国家的收入越来越落后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
至于国家内的收入不平等~全球化的影响根据地域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情况较为符合H-O理论的预期~经济全球化扩大了美国等新兴国家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却降低了和新兴国家开展贸易和输出移民的欧洲国家内的收入不平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已经从新兴国家和欧洲国家之间转移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H-O模型能够较好解释发达国家国内收入不平等的变动趋势~经济全球化再次扩大了美国和其他OECD国家内的收入不平等。对于发展中国家~实证经验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化的东亚和拉美这些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国家的内部收入不平等变化和理论预测基本一致~另一方面中国、印度等规模较大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内的收入不平等却逐渐扩大~但是这些新兴工业国家内部收入不平等扩大主要表现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地区和行业与没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地区和行业之间~即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没有参与经济全球化两部分的整体之间~而在两部分的各自内部~并没有显现出收入扩大的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绩效。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收入不平等迅速缩小。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世界收入分配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降低了世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不平等~中国应该继续坚持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贫富差距问题也日益凸现。这一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区和行业参与全球化程度不同造成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高农村和内陆地区的开放程度~同时鼓励
劳动力流动~提供更多的技术和知识培训~使更多的地区和劳动力
参与对外开放~共享开放的成果。
[参考文献]
Bourguignon, Francois~and Christian~Morrisson,2002,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mong World Citizens: 1820-1990,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2:727-744.
Lindert, Peter H., and Jeffrey,Williamson, 2001, Dose Globalization Make the World more Unequal? NBER Working Paper.
Wade, R. 2001, The Rising Inequality of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J].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34:127-130.
[4] Sala-i-Martin, Xavier, 2002, The World Distribution of Income,NBER Working Paper.
[5] Dollar, David, and Aart, Kraay, 2001, Trade, Growth, and Poverty,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6]Boltho,Andrea, and Gianni, Toniolo,1999,The
Achievements, Failures, Assessment: The Twentieth Century-
Lessons,[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5:1-17. 转贴于
范文四:经济全球化是否导致了更大的城市
石忆邵
王贺封
经济全球化是否导致了更大的城市——世界与中国的实证分析
国
Irr-----1
1........................_JI
提要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已成为推
动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驱动力。但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化之间的量化关系研究
却不多见。通过定量分析,发现经济全
球化时代世界大城市发展具有如下主要特点:①大城市规模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明显;②大城市增长的重点区域转向亚、非和拉美等新型工业化国家;③非正规城市区域的扩大成为发展中国家大城市扩张的主导城市形态;④巨型城市
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典型的二元化城市格局;⑤单极城市化、都市
区化与网络城市化并存发展。并从世界
和中国两个层面上,探讨了经济全球化与大城市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检验了
“全球化导致了更大的城市发展”的观
点。同时。还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与大城市增长的波动性关系,结果表明:世界大城市增长的波动性总体上要小于经济要素流动的波动性;而中国经济要素流动的波动性与大城市增长的波动性均较
大。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大城市增长;实
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363(2012)01-00伽
作者简介
石忆邵,同济大学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教
授,博士生导师。
shi徊h20@ton商i.edu.∞
王贺封.同济大学测量与Iii.+-信息工程系博士
生.讲师,
waaghdeagt980@t63.
万方数据
经济全球化
是否导致了更大的城市木
——世界与中国的实证分析
石忆邵
王贺封
DoesEconomic
GlobalizationLead
toLarger
Cities?An
EmpiricalAnalysis
0fCitiesinthe
World
andinChina
SHlYlshao.
WANG
Hefeng
Abstract:Economicglobalization
andinformatizationhavebeetwo
major
driv?
ingforcesofurbanization
intheworld.However,quantitativeresearches
Oil
there?
lafionshipsbetweeneconomicglobalizationand
urbanization
arc
limited.Based
on
quantitativeanalysis,the
authorssummarizethefeaturesoftheworld’Surbande.
velopmentin
a
context
ofeconomic
globalization
as
follows:④Obvious
stages
existinthe
growthofmetropolises;②Key
areasofmetropolitangrowthhasshift-
cd
towardsthenewly
industrializedcountries
in
Asia,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③Informalurbanization
hasbee
a
maincharacteristic
ofurban
morphology;④
ThePolarization
effectofmega-citiesis
greater
than
thediffusion
effect,and
this
haslead
toa
typical
dual-urbanizationpattern;⑤Monopoleurbanization,metropoli—tan
growthandnetworkurbanizationcoexist.Thepaperalsoexaminestwospatial
scaleat
the
global
and
the
counU'y(China)level
and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nomicglobalizationandthegrowthofthemetropolitanarea.Theby-
pothesisthat“globalizationleadstothedevelopment
oflargercities”was
tested.
The
studyshowsthatthevariabilityof
metropolitan
growthinthe
worldisgener-
allylowerthanthatofeconomicfactormobility;however,inChina,botllvariabili—
tyofeconomicfactorsmobilityandmetropolisesgrowtharerelativelyhigh.
Keywords:economicglobalization;growthof
metropolises;empiricalanalysis
工其基础和核心。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
入球化虽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经济全球化仍然是
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和相互融合.
向全球经济—体化发展的过翟“。1980年代末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与反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两者迄今仍在激烈交锋。尽管在全球化进程中,金融动荡、贫富差距扩
大、失业及漠视社会弱势群体等问题日益凸显,但世界经济发展并未因学术论争而
?201
1年度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资助课题(课麟号:201
100721
10053)
2012年第1期
止息过。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全球化1
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大城市
和信息化时代,商品、资金和人员在各发展的主要特点
国之间流动的规模和频率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测度、动
1.1
大城市规模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因、过程与模式2“,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增
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可分为:初
长、贫富差距和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9I,级阶段(1850年代一1913年)、反复阶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城市化的空间影响效
段(1914—1945年)和深化阶段(1945
应[10-15等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年以后)3个阶段5I。
与此同时,全球化与信息化也已成在经济全球化的初级阶段,国际分为推动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驱动力。工体系初步发展.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全球化通过越来越广泛的联系。拓展了
国际资本开始出现大规模流动,国际金城市空间流量的范围;信息化则通过加融迅速发展.国际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快各种要素流动的速度与效率.扩大了生产国际化为大城市的增长提供了动城市空间流量的容量。全世界物资、服
力。1850年,世界上超过50万人口的大务与资金的交流主要是在城市之间展开都市只有15个,到1900年急剧增加到
的,各个不同的城市被许多有形的网络64个。增长了3.27倍“I。
(电信和交通网络)和无形的网络(政在经济全球化的反复阶段,由于两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联系网络)连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经济遭到重接在一起,从而吸引着人们不断涌向城创,国际贸易扩展缓慢,国际货币体系市。迅速增长的大城市不仅是一个国家宣告瓦解,国际经济关系日趋紧张,经或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引领者,而且成为济全球化进程近乎停滞,大城市增长速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竞争单元。度亦有所减缓。如1925年世界上超过50尤其是那些与全球大型商业、金融、科万人口的大城市只有135个,1900—1925技、文化和政治网络直接对接的大城年间世界大城市仅增长了约I.11僭“I。
市,它们像一个个“强大的集散点”,能
而在经济全球化深化阶段,国际贸够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大学等社会参与
易规模空前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急剧增方之间建立联系并使之不断更新。成为加,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哈佛大学经济学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大城市的迅猛发教授Edward
L
Glaeser认为,正是全球
展。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化导致了更大的城市发展。全球化和新进程加快,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技术吸引人们进入大城市1161。但遗憾的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为主题的全球化
是,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化之间的量化关进程加快,以信息、知识、高科技为主
系研究却不多见,下文将对此进行分析要媒介的经济全球化更加突出,国际跨与检验。
国大企业集团和金融集团的强强联合方兴未艾,为大城市的成长提供了新的动力。1950—2009年间.世界上超过50万
裹1世界大城市的增长状况
Tab.1
The
growth
ofmetropolisesintheworld
年份
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09>1000万人门城市34710】3】6】82l500—1000万人口城市15202l202I283l32100—500万人【l城市16319622326729633436I37450一100万人u城市237258297328365399446534合计
418
478
548
625
695
777
856
96I
敷据采源: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2007revisionand2009
revision.f1.hup://.un.org/esa/
populanon/publications/wup2007/2007WUP—Highhghts_web.p骶2.://esa.un.org/unpd/wup/Documents/
WUP2009_HIghlights_Fmal.pdf)
万方数据
人口的大城市由189个增加到961个(表1),约增长了4.08倍。
但在不同的时段内,大城市数量增
长的变化特征各不相同。如1980—1990年间,10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增长最快;1990—2000年间,仍以10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增长最快,且城市规模越大,增速越快;2000—2009年间,则以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增速最快,10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次之(表2)。
裹2世界大城市数量增长的时段差异
Tab.2
Growth
stages
ofmetropohsesin
theworld
50一100100—
500一
1000万
时段
万人口500万人1000万人口以城市【j城市人Ll城市
上城市
1980一】990
芷
23.13%
36.22%
O%
150%
1990—2000
芷
21.65%25.09%40%60%
2000一2009
正
33.83%11.98%14.29%31.25%
资料来源:根据表1计算得到
总体来看。近年来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数量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其余规模的大城市数量增长速度则有所减慢。再从大城市人口数量来看,1980年世界大于50万城市人口总量约为7.6393亿人,2005年增加到15.0975亿人,其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相应由43.9%上升至47.8%,人口占比呈现不断趋升态势。
1.2大城市增长的重点区域转向亚、非和拉美等新型工业化国家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存在明显差异,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迥然异样。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城市多数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大城市以内涵增长为主.注重城市化质量的提
升.注重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大城市大多处于工业化
的初、中期。部分大城市步入工业化后期.这些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大城市以外延增长为主,偏重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因此,从全球来看。大城市增长的重点区域逐渐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显示出丁业化主导时期大城市超前增长的阶段性特征。
统计分析表明.1980—2005年:①
41
石忆邵王贺封经济全球化是否导致了更大的城市——世界与中国的实证分析
亚洲大于50万人几的城市由207个增加到433个,净增226个;其中大于100万人口的城市由97个增加到210个,净增113个;②非洲犬于50万人口的城市由35个增加到91个,净增56个;其中大于100万人口的城市由15个增加到46个,净增31个;③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人于50万人口的城市由54个增加到113个,净增59个;其中大于100万人口的城市由27个增加到52个,净增25个;④在北美洲和欧洲,同期大于50万人口的城市分别由62个增加到83个和由1
14
个增加到129个,分别净增21个和15个,增量和增速均低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其中大于100万人口的城市仅分别净增11个和7个(表3、图1)。
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差,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匮乏.饮用水供应、卫生条件和能源供应远不尽人意;空间逼仄,街道拥挤,交通不便.并伴有犯罪、毒品、违法建筑、工作无保障等问
1
3非正规城市区域的扩大成为发展中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等地的许
题。据调查,这部分生活条件简陋的城市人口在南非占到了城市人口总数的43%,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这一比例更足高达62%㈣,在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市.几前人口达到1500万人,且每年还在以6%甚至更高的速度增K.致使城市交通、环境卫生和供水问题U趋严重,2,3的居民生活在贫困之巾”…。里约热内卢的favelas、利马的pueblos
io—
国家大城市扩张的主导城市形态
多大城市中,城市化的扩张主要通过非正规区域的扩大来实现。大部分新来到大城市的人居住在那些非正规的J天域(如贫民窟、不良住宅区、流动人口聚居
表3世界各洲大干100万人口的城市增长状况
lab3
the…m
nf
metropoliseswith
m…than
nc
ml】lion
populanon
intheworld
venes、加尔各答的bushs、达喀尔的
bidonvilles、布宜诺斯艾利斯的San
Mar—
年份城市数量(个)
世界
城市人|l乜虱万人1城市人口百分比f%l城市数卧们
tin、墨西哥城的LaColonia等部是发展中国家大城市中人们最为熟知的贫民区””。在南亚最大的5个大城市(卡拉奇,盂买、德里、加尔各答、达卡),就有近
1
267293
l}洲
域市人口总鸯万人1
城市人u百分|匕(%)
墟市数氢n
、m洲
5万个贫民窟礼区.其人u总数超过2
城市人口总鲺万人)
城市人口百分出%)
亿人I”】。
蛾市数国们
欧洲
城市人L憾旦万人1
城市人n百分出%1城市毁卧们城市凡口总氤万凡城市人口百分出%l城市数氤个’
36
9
1.4巨型城市的极化效应大干扩散效应.导致典型的二元化城市格局
近30年来.在这个物资和信息流通
lOl39
5
拉丁美洲与舶勒比海
日益快捷和自由的批界里.各个城市之间以及各城市内部财富和权力的极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发展的机会并不均等.而是越来越集中到城市的某些区域和某些网络节点手里。尤其是人口大于1000万人的巨型城市,不仅是全球化管理、控制、央策等高级职能集中的区域,lii『
J匕美iIl|
城市^fl总斯~
城市人口百分出铷城市致盈们蛾市人口总量【万人1城巾人I『百仔出%1
大洋州
奇抖采菲:WorldUrbanizauon
ProspectsThe!IH17
ReⅥsion
≥考i孝≥
世#&各大Ⅷ★f160i^Ⅱ的域市t教
世释磕各★州★f10{1日^n的蛙市^『1占&
且是财富聚集与管理全球网络的最近环节呷,。这些城市的极化效应仍在增加,据分析,1992年世界最大的10个大城市的人口合计约为l5044亿人:2000年,世界最大的10个大城市的人口合计约为
I
619亿~“。;到2010年.世界最大的10
个大城市的人几合计约为I.98亿人-二另外,1992年世界上1000万人口以上的13个巨型城市人口合计约为I.8334亿人;到2007年.世界上1000万人口以上的20个巨型城市人门合il-_eq为34135亿人:显示巨型城市的功能主导地位、社会权力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能力仍在不断增强,
图1世界殛各大洲大于100万人口的城市数量爰人口占比变化情况
Fig1
Metropohsm
w1【h…than…miUion
popuhuon
intheworld:number
ot
f—and
relapse
populatmn
万方数据
一方面,作为全球网络系统联系和管理枢纽的巨型城市。其中心城区在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的作用下,通过结构重组能够实现自我繁荣。它们在与外部地区保持职能联系的同时,在土地使用模式上又表现出高度的不连续性,从而导致社会空间的分裂;另一方面,处于边缘化地带的边缘化群体被排除在中心城区的功能、文化和空间重组之外.仍然面临着强大的社会压力,出现日渐加剧的社会不公平和空间隔离倾向,进而形成职业与社会的二元化城市空间结构形态。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大城市内部二分化现象在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发展进程中都经历过,中心城区的贵族化、中产阶层化和偏远地区的社会衰落并存,富人区与穷人区差距越来越大,劳动力市场分割和文化孤立H趋明显.共享的城市空间被分割而导致社会碎片化,二元经济和二元社会结构已成为后工业社会中大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博尔哈和卡斯泰尔认为,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大城市也是二元化的城市瑚I。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生产分工的新模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从事生产和制造,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管理和控制)的建立,一方面,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被纳入到了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城市形成了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聚集现象,极大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经济又在快速‘T:业化的拉动下,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和居住。由于城市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住房,大量的移民只能在非正式经济部门就业和选择居住在贫民区㈣。在圣保罗。据1993年的抽样调查,最贫困人口的失业率是最富裕人口失业率的6倍,11.3%的家庭生活在极端贫困中。37%以上的家庭住房低于最低居住标准;许多家庭居住在简陋小屋中。15%的住宅是违法建筑印。
万方数据
2012年第1期总第199期囊黼删学列
1.5单极城市化、都市区化与网络城市缓解了城市规模过大而导致的“城市化并存发展
病”困扰。缩小了城市间和城市内部的传统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呈现高密发展差距,促进了城市区域的一体化进度的单中心结构特征,形成单极城市化程,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
格局,主导着国家或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并成就了首位城市的惊人规模1211。2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大城市的
这种单极城市化在亚洲、非洲、拉丁美增长
洲较为常见。如到2010年,巴西圣保罗的人口达到2030万人,墨西哥首都墨西经济全球化包括资本的跨国流动、哥城为1950万人,孟加拉国达卡为1460技术和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国际贸易、万人,巴基斯坦卡拉奇为13lO万人,首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全球分工位城市占各国总人口比重超过30%,成体系的建立等。一般而言,主要从商品为交通拥堵、社会分化、生态破坏、城和服务贸易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全球乡和区域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化和劳务流动全球化三个方面来度量各在美国。由于郊区化的迅猛发展,个区域的经济全球化强度。笔者选取对大都市区呈现低密度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形态,形成以一个都市为中心横向扩重)、对外资本流动依存度(对外直接投展,从而使其市区和郊区规模不断扩资与国外直接投资两者之和占GDP的比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大都市区
重)、对外劳务依存度(对外劳务收益发化”过翟4“。
生额占GDP的比重)3个指标作为度量在欧洲。“网络城市化”成为其典型经济全球化强度的主要指标。
城市结构形态,各城市以注重平等发展对世界层面上的经济全球化强度指和通过网络结构保持水平联系为主要特标分别与同年大于100万人口和大于50征121I。因而,在欧洲,超大规模城市数万人口的城市数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量相对较少。据统计,1980年欧洲大于表明(表4):①对外资本依存度、对外
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5个,到2005劳务依存度及3项指标综合加权值均与年增加至52个。期间净增只有7个,净大城市数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增量居各大洲倒数第二位。仅高于大洋②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大城市数量之间具
洲(同期净增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3有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总体上个)。在信息社会.城市发展的潜力取决可以认为:从世界层面上看,经济全球于其与世界经济网络的连接程度以及与化强度与大城市数量之间具有较为紧密全球其他城市相互作用的强度和协同作的联系,经济全球化在较大程度上导致
用的程度1261。“网络城市化”模式有效地
了大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尽管经济全球
裹4世界大城市数■与全球化强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Tab.4
Correlationanalysis
betweenthe
intensityofeconomic
globalizatinnandnumberofmetropolises
in
dleworld
项目
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劳务依存度
对外资本流动依存an指标综合加权
度(六项加总)
值
大干100万Pearson相关性0.748*0.943**0.885?’O.905”人u城f仃
显著性(单侧)
0.026
0.00l
0.004
0.003数N
7
7
7
7
大于50万Pearson相关性0.760+0.945**0.892**O.9ll¨
人Ll城fIi
显著性(单侧)
0.024O.ool
0.003
0.002散
N
7
7
7
7
注:①以上姑果运用SPSSl7.0蜕计分析软件计算得到.采用t检验法进行相关系敷显著性检验(单侧检
验),,?表示5%显著性水平...表示l%显著性水平。(彩六项加总计算的对外资本流动依存度指标包括圆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对外直接投资、田外直接投资、对外有价证莽投资、田外有价证券投资、对外其他投资和固外其他投资。③加权值由烃标准化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资本流动依存度和对外劳务依存度3项指标进行等权加和计算得到。
石忆邵王贺封
经济全球化是否导致了更大的城市——世界与中国的实证分析
表5
中国经济全球化强度指标的标准化值
Tab.5
Thestandardized
values
ofmchcatorsofeconomicglobalizatinn
in
China
年份
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劳务依存度
对外资本流动依存度(两
项加总)
3项指标综合加权值
19820.2260O.13200.02470.0569
1983O.22000.13250.03590.06lO19840.26680.1714O.06820.0859
19850.35480.1494
O.1157O.0916219860_3506O.1524
0.11990.099l19870.374lO.15130.14150.106819880.3741O.1733O.15500.121019890.35440.17980.1444O.120619900.41880.2873O.1722O.166l199l0.4634O.37140.19990.205719920.50160.51550.48920.353519930.47670.3714O.80690.414719940.6565O.51031.0000O.53001995O.62150.6988O.81780.53701996
0.61100.72790.77900.53481997
0.63400.54850.78420.480719980.59920.64400.73580.49631999O.63470.6888O.61430.474820000.757lO.814l0.55140.5083200l0.73820.70380.64950.508320020.86380.56500.6342O.469320030.79940.53860.43570.42022004O.9213O.5102O.52100.473220050.9708O.92lO0.60640.668620061.00000.93320.53510.686920【)70.95841.00000.6730O.80142008
0.873l
0.9065
0.6738
O.8140
责抖来源:①冯芸,吴冲锋.经济全球化洲度理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⑦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zhs.mof.gov./tongli.shtml.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stats.gov./tj,j/
n囱/.
注:①表中敷据为经过极大值标准化后的数据。1990年和2004年的对外资本流动依存度原始教据缺失。剃
用SPSS软件进行线性插值求得;(萤两项加总计算的时外资本流动依存度指标仅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国外直接投资两项统计数据;③加权值由经标准化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时外资本流动依存度和时外劳务依存度3项指标进行等权加和计算得到。
化不是大城市产生的唯一原因,但仍是大城市的规模扩张;而发达国家则呈现大城市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产业转移、资本输出等特征,在一定程比较而言,对外贸易流动依存度指度上不利于其大城市的规模扩张。
标与大城市数量之间的相关性不如对外劳务依存度指标和对外资本流动依存度
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大城市的
指标显著,其主要原因有:①对外劳务
增长
收益和对外资本在大城市流动和集聚的强度一般会高于对外贸易在大城市流动
我国自2001年底正式加入WTO之和集聚的强度;②对外贸易流动容易受后,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到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等非关税壁垒及
资源.充分参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反倾销、反补贴、出口限制、歧视等不国际贸易合作,既促进了国内经济社会公平待遇的较大制约.其增长的潜力难
的全面发展.又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强
以充分发挥;③近30年来.众多发展中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建立公正、合
国家在招商引资和吸引高新技术人才方
理、开放、共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
面卓有成效,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要力量。据统计,2001—2010年,中国劳务输出取得显著进展。有力地推动了
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1590亿美元增长为
万方数据
58786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
1020美元提高到4382美元;出口额由
2661.5亿美元增长到15779亿美元,进
口额由2436.1亿美元增长到13948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从2003年的29亿美元增加至2010年的680亿美元㈣。中国入世后经济全球化进展比较明显。
对表5中的4项指标分别与表6中大
于100万人口和大于50万人口的城市数
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表7):①
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劳务依存度及3项指标综合加权值均与大城市数量之间
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②对外资本依存
度与大城市数量之间具有较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总体上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全球化强度与大城市增长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比较而言.对外资本流动依存度指标与大城市数量之间的相关性不如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和对外劳务依存度指标
显著,其主要原因有:①中国通过金融
渠道实现的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相对较
小,金融国际化程度还不高;②从图2
可知,1982—2008年间,我国对外资本流动依存度指标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态势.且其波动幅度比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劳务依存度及3项指标的综合加权值更为明显。尤其是自1994年以后,我国存在吸引外资能力下降、利用外资结构欠合理和利用外资效率较低等问题;
③所计算的中国对外资本流动依存度指
标仅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国外直接投资两项统计数据,还有对外有价证券投资、国外有价证券投资、对外其他投资和国外其他投资等数
据尚未统计在内,也可能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4
经济全球化与大城市增长的
波动性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波动
性。通过计算一定时期上述反映经济全
球化强度指标的变异系数,可以看出其发展的波动情况。
在世界层面上(表8),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异系数最低,为0.166.表明
1975—2005年间世界进}“口贸易发展较
为平稳.因为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对外劳务依存度指标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其变异系数为0.323。而对外资本依存度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大,波动性更强。一是因为资本是最活跃的经济要素.其趋利性最强;二是货币国际化和金融国际化更加有利于资本的空间流动和集聚。另外.还分别计算了世界同期5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和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变化的变异系数,前者为0.253,后者为0.283。其变异系数
值大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异系数,但小于对外劳务依存度和对外资本依存度的变异系数。表明世界大城市增长的波动性总体上要小于经济要素流动的波动性。
同理,就中国而言,1982—2008年间经济要素流动的波动性相对较大,大城市增长的波动性同样较大(表8)。主要原因如下: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较晚,入世前各种经济要素流动的受制因素较多,入世后则发展较快,各种经济要素流动的规模和频率明显增大,故前后波动幅度大;②1990年代以前,国家奉行“严格控制大城市增长”政策;进入21世纪之后,城市发展政策得到调整,大城市增长速度加快,故前后的波动幅度同样较大。
从以上分析还可以发现.经济全球化强度的波动性越大,大城市增长的波动性也越大;经济全球化强度的波动性越小,则大城市增长的波动性也就越大。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
5
结语
5.1
大城市的形成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台
作用的结果
大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实力、产业网络、创新能力、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全球化强度与大城市的增长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通过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通过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经济活动出现了区
万方数据
2()12年第1期总第199期
对外贽务依存度
■埘外资奉流动依存度
●,00O00OO0OO
fF二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墼量塞l§§塞塞§垂g萋§塞墨室§§善蚕g§§§女§鸯
荔
图2中国经济全球化强度指标的标准化值
Fig.2
The
standardizedvaluesof
indicators
ofeconomicglobalization
inChina
表6
1985—2008年中国大城市数■增长情况单位:个
Tab.6
Thenumbergrowthofmetropolises
in
China
from
1985
tO2008
年份
城市数量
200万以上100—200万人口
大于100万人口50一100万人口
大于50万人口合计
人口城市
城市
城市合计
城市
城市合计
1985324813
2l3l521986353815
233l54198738281725305519884349
1928305819894509
2l30285819904679
223l2859199l4799
22
3l306l1992517lO22
323l631993570IO2232366819946221022324l73199564010
223243
751996666ll
23344478199766812223447
8l199866813243749861999667132437498620()0663132639
5493200l66213284l
6I102200266015304564109200366020294970119200466l2030507612620056612l33547713l20066562l34
557913420076552334
57791362008
655
23
33
56
8l
137
资料来源:①中调城市统计年鉴,1986—2009年;⑦新中田城市50年
位再配置.生产要素出现了新的集聚形出现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时式.为大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期。从区域性来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基础。尽管经济全球化不是导致大城中.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市产生的唯一成因,但仍是大城市崛起区具有强劲的引导作用;一国的经济实的重要驱动力。
力是其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取得比较优势乃至竞争优势的基础条件。就波动性5.2经济全球化具有阶段性、区域性和来说。努力降低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波波动性等特征
动.促进大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仍是就阶段性而言,大城市崛起是工业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大实践任务。
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而全球城市更是
石忆邵
王贺封
经济全球化是否导致了更大的城市——世界与中国的实证分析
表7中国经济全球化与大城市数量的相关分析结果
Tab.7
Correlanon
analysis
between
econonuc
globahzauon
andnumberofmetropolises
in
China
项目
对外贸易依存
对外劳务依存
对外资本流动依存度
i项指标综合加
度
度
(两项加总)
权值
Pearson相关性
0.836**0.82l++0.423*0.836**大于100万人口城市数
显著性(单侧)
O.0000.000O.0200.000N
24242424Pearson相关性
0.843**0.820**0.446*0.843**大于50万人口
城市数
显著性(单侧)
O.OooO.000
O.014
O.000N
24
24
24
24
注:①以上结果运用SPSSl7.0统计分析软件计算得到.采用t拴验法进行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单侧检验)。
?表示5%显著性水平,++表示l%显著性水平。②两项加总计算的对外资本流动依存度指标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国外直接投资两项统计教据.
表8经济全球化与大城市增长主要指标的变异系数
Tab.8
Coeffioentvafiadon
of
indicatorsofecononfic
globalizadon
andgrowthofmetxopolises
50万人口以上100万人口以上对外贸易依
对外资本依存度对外资本依存度对外劳务依存
城市数量
城市数量
存度
(六项加总)
(二项加总)
度
世界0.2530.2830.1660.6860.7660.323中国
0.768
0.735
O.59l
,
0.687
0.832
注:@士界各项指标的分析年份为1975—2005年.②中国各项指标的分析年份为1982—2008年
5.3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也导致形成典要努力避免大城市粗放型的过快膨胀,型的二元化城市
注重内涵增长,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不只是有助于幸福感。外贸发展要从规模扩张转向提促进大城市的增长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升质量和效益,从成本优势转向综合竞同时也可能导致大城市内部贫富差距的争优势;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与效益,防扩大,形成典型的二元化城市。因此,止资本肆意扩张造成的风险和波动。
既要切实关注大都市区的适度均衡发展,加快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制度改5.5经济全球化的指标涵盖
革,避免贫困差距扩大而造成的两极分经济全球化指标涵盖了强度指标和化和社会空间隔离,增强发展的公平性深度指标两个方面15I。笔者主要关注经济和可持续性;又要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全球化强度指标(即经济资源全球流动保护的协调,降低发展的环境代价和社的规模指标)与大城市增长之间的关会成本。
系,而对经济全球化深度指标(即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指标)与大城市增
5.4我国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初级阶段
长之间的关系则未予考虑。主要原因在近lO年来.中国经济全球化虽然取于一些反映经济全球化深度的指标(如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流动阻力等指标)还难以量化。这也是初级阶段,存在着社会发展失衡、收入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差距加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据报道,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亿注释
多人.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其中52%的就业流动人口没有参加任何社①://news.xianzai./2010/09/2906
91.html.
会保险;流动人口房租负担重,人均住②:ll.an.org/esa/population/publi—
房使用面积、生活设施等方面与户籍人catiom/wup2007/2007WUPHighlights_
口相比差距明显;流动人口家庭抗风险web.pdf
能力弱,低收入阶层入不敷出问题严重,27%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嗍。因此.中国既要把握经济全球化的【1l李小建.经济地理学fMl.(第二版)北京:高
契机,更多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又
等教育fl:fft社,2006:259.
万方数据
fLI
Xiaojian.Economicgeography[M].(1st
edition)Beijing:Higher
EducationPress,
2006:259.)
【2】BOBS,ANDREWG.Stillunderwhelmed:
indicatorsofglobalizationandtheirraisin-
terpretation[J].Review
ofRadicalPolitical
Economics,1999,31(1):111—132.
【3】柴忠东,周晔.经济全球化测度指标评述
U】_经济学家,2(h01(3):76—82.
(CHAI
Zhongdong,ZHOUYe.Review
on
measurementof
economic
globalizadon
UI.Economists,2001(3):76—82.)
【4l刘玉玫,张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量化研
究Ⅱ1统计研究’2003(12):13—18.
(LIUYumei,ZHANGPeng.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degreeof
economic
globaliza—
tion[J].StatisticalR∞carch∞。2003(12):
13—18.1
【5】冯芸,吴冲锋.经济全球化测度理论【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41-49。
29-36.
(FENGYun.ⅥrLJChongfeng.Theoryof
measuring
economic
#obalization[M].
Shanghai:ShanghaiTransportadonUniver-sity
Press,2005:41-49,29-36.)
【6】KEAMEYA.T.Globalization
ledger[R].
GlobalBusinessPolicyCouncil,2002—04.
mGREENAWAYD,WYNM,WRIGHT
P.Exports
exportposition
and
growth
[J1.Joumal
of
InternationalTrade&Eco-
nomicDevelopment,1999.8(1):41—51.
【8】GEOFFREY
G.Capitalmobility,exchange
rates
andfiscalpolicyin
the#obal
econo-
my[J].Review
of
InternationalPolitical
Economy,2000.7(1):153—170.
AXELD.Doesglobalizationaffectgrowth
[EB/OL]?AxelDreher’Shomepage::
//.axel-dreher.de,2002-10.
AGUILAR
A
G,WARD
P
M.Globaliza—
don,
re画onal
development。
andmega—cityexpansioninLatmAmerica:an-
alyzingMexicoCity。spenurbanhinterland
Ⅱ】.Cities,2003,20(1):3—21.
i】BEAVERSTOCKJV.SMITHRG,TAY—
LORPJ.eta1.Giobalizationandwodd
cities:Sat)memeasurement
methodologies
U1.Applied
Geography,2000,20:43—63.
【MJ.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GUChaolm,et
a1.Economic
globaliza-
tion
andurbandevelopment
in
ChinalMI.
Beijmg=CommercialPress,1999.)
3J尚宇晨.经济全球化视野中的城市化一战后定展中国家的城市化UJ.长春工程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2-15.
(SHANGYuchen.Urbanization
in
the
view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urban-
izationin
developingcountriesafterWorld
【919
110l【1【12】顾朝林,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
fl
2012年第1期总第199期
War
II
U1.Journal
of
Changchun
lnst.
Tech.(SociMScienceEdition),2006(1):12—15.)
f14】胡序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化叫.城
市规划学-Dj.2007(4):53-55.
(HU
Xuwei.Economicglobalizationand
China’s
urbanization
01.UrbanPlanning
Forum,2007(4):53—55.)【15】赵勇.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
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4):
34-38.
(ZHAOYong.Thedynamicmechanism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in
the
circum.
stance
ofeconomicglobalization
01.Jour-halof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
and
Law.2007(4):34—38.)
【16】Glaeser,E.L.为什么全球化导致了更大的
城市【NI?白天编译.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一05—21.
(GLAESER.E
L.Why
does
globalization
resultingreatercities【N】?BAITian,-
piled.21st
Century
Business
Herald,
2009—05—21.)
【171皮埃尔?雅克,拉金德拉-K?帕乔里。劳
伦斯?图比娅娜.城市:改变发展轨迹【M】.潘革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19-20.
0ACQUETP,PACHAUKI
RK.TU—
BIANAL.Cities:ChangetheDevelop-
ment
Trajectory{MI.PANG
Geping.
Tramlate.Beoing:Social
Sciences
Academ-
ic
Press,2010:19—20.)
【18】王希怡.联合国称世界人口本月底突破70
亿,中印增长放缓lEB/oLl.【2011—10一23】
://.sina.corn./c/2011—10—231044423347352.shtml..
(WANG
Xiyi.UnitedNatiomannounced
thatworldpopulation
wouldreach7bil-
lion
in
theendof
thismonth,but
the
growthratesofpopulationin
Chinaand
India
will
slow
down
【EB/OLI.
【2011—10—23.】:ll.sina../
c/2011—10—23/044423347352.shtml.1
【19】【美l迈克?或维斯,布满贫民窟的星球[MI.
潘纯林.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7.
(DAVIS
M.Planet
of
slums[M1.PAN
万方数据
Chunlin.Translate.Beoing:Xinxing
Press.
2009:7.)
【20】【西l若尔迪?博尔哈.【荚1曼纽尔?卡斯泰
尔著.本地化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城市管-理IMI.姜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21.30—36.(BOP.JAJ,CASTELLSM.Local
andglob-
al:managementofcitiesintheinformation
age
fM】.Jiangjie.et
a1.Translate
Bering:
BeOingUniversityPress.2008:20.21.)
【21】朱喜钢.规划视角的中国都市运动——城
市转型与有机集中【M】_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7-8.
(ZHUXigang.Urbantransitionandorgan—
icconcentratiow-'study
on
China’smetro—
politanmovementintheperspectiveofur-ban
planninglMl.BeOing:China
Architec-
ture&Building
Press,2009:7—8.)
【22】王旭.美国城市史[MI.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0:177-178.
(WANGXu.Americanurbanhistory【MI.
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
2000:
177—178.)
】王兴平.都市区化: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
U】.城市规划汇干q,2002(4):56-59.
(WANGXingping.Metropolitan
areas
de-
velopment:newurbanizationstageinChi-
na[j1.Urban
Planning
Forum,2002(4):
56—59.、
[24J皇甫明,张京祥,邓化媛.大都市区化:特
大城市地区城市化的新特征——基于南
京的实证研究U1.现代城市研究,2008(1):
27-33.
(HUANGPuyue.ZHANG
Jingxiang,
DENGHuayuan.Metropolitanization:the
newcharacteristicofurbanizationinme—
tropolis
arear——。—A
case
studyof
Nanjing
[jI.Modem
Urban
Research。2008(1):
27—33.1
f25】毛广雄.大都市区化:我国城市化发展路
径的转型Ul城市问题.2009(6):15—20.
(MAO
Guangxiong.Metropolitanization:
thetransitionofthedevelopment
route
of
China
s
urbanization[J].Urban
Problems.
2009(6):15—20.、
【261BATTENDF.Networkcitiesversus
cen.
tral
placecities:building
a
cosmocreative
constellationlMl//ANDERSONA
E。
BATTENDF.YASHIKAWA
K.The
cosmocreativeSociety.Heidelberg,1993.
【27】皇甫平丽.等.中国入世贸十年的全球化
成长:市场经济不断完善IEB/OLI.【2011—09—161.://news.sina.corn./c/
sd/2011-09-13/112223147309.shtml.(HUANGPUPingb.eta1.Growthof#o-balization
afterentering
WTO:generally
perfectingmarketeconomyinChina
IEB/
OL].【201I一09—161.://news.sina.
./c/sd/2011-09-13/112223147309.shtml.)
【28】王洋.我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
1》
【EB/OL].【2011—10—91.:/
ⅥnVw.chinapop.gov./xxgkIgzdt/201110/t2011
1009-375474.html.
(WANGYang.CommissionofChina
pop-
uhtionand
familyplanningreleases“2011
DevelopmentReport
on
MigratedPopula—
tion
in
China”【EB/OLl.【201卜10一09].
:/.chinapop.gov./xxgkIgzdtl2011lO/t2011
1009..375474.html.)
收稿:2011—11修回:2011—12
经济全球化是否导致了更大的城市——世界与中国的实证分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石忆邵, 王贺封, SHI Yishao, WANG Hefeng同济大学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城市规划学刊
Urban Planning Forum2012(1)
1. 皮埃尔·雅克;拉金德拉·K·帕乔里;劳伦斯·图比娅娜;潘革平 城市:改变发展轨迹 20102. Glaeser,E.L;白天 为什么全球化导致了更大的城市 2009
3. 赵勇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期刊论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7(04)4. AXEL D Does globalization affect growth 2002
5. 若尔迪·博尔哈;[美]曼纽尔·卡斯泰尔;姜杰 本地化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城市管理 2008
6. BOB S;ANDREW G Still underwhelmed:indicators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ir misinterpretation 1999(01)7. 迈克·戴维斯;潘纯林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 2009
8. 王希怡 联合国称世界人口本月底突破70亿,中印增长放缓 2011
9. GEOFFREY G Capital mobility,exchange rates and fiscal policy in the global economy 2000(01)10. GREENAWAY D;WYN M;WRIGHT P Exports export composition and growth 1999(01)11. KEAMEY A.T Globalization ledger 200212. 冯芸;吴冲锋 经济全球化测度理论 2005
13. 刘玉玫;张芃 经济全球化程度的量化研究[期刊论文]-统计研究 2003(12)14. 柴忠东;周晔 经济全球化测度指标评述[期刊论文]-经济学家 2001(03)15. 王洋 我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 2011
16. 皇甫平丽 中国入世贸十年的全球化成长: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2011
17. BATTEN D F Network cities versus central place cities:building a cosmo creative constellation 199318. 毛广雄 大都市区化:我国城市化发展路径的转型[期刊论文]-城市问题 2009(06)
19. 皇甫明;张京祥;邓化媛 大都市区化:特大城市地区城市化的新特征--基于南京的实证研究 2008(01)20. 王兴平 都市区化: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期刊论文]-城市规划汇刊 2002(04)21. 王旭 美国城市史 2000
22. 朱喜钢 规划视角的中国都市运动--城市转型与有机集中 200923. 胡序威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化[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7(04)24. 尚宇晨 经济全球化视野中的城市化-战后定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2006(01)25. 顾朝林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 1999
26. BEAVERSTOCKJ V;SMITH R G;TAYLOR P J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some measurement methodologies 2000
27. AGUILAR A G;WARD P M Globalizatio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ega-city expansion in Latin America:analyzing MexicoCity's periurban hinterland[外文期刊] 2003(01)28.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 2006
1. 刘堃. 李贵才. 尹小玲. 徐丽. LIU Kun. LI Guicai. YIN Xiaoling. XU Li 走向多维弹性:深圳市弹性规划演进脉络研究[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2(1)
2. 杨俊宴. 章飙. 史宜. YANG Junyan. ZHANG Biao. SHI YI 城市中心体系发展的理论框架探索[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2(1)3. 魏广君. 董伟. 孙晖. WEI Guangjun. DONG Wei. SUN Hui “多规整合”研究进展与评述[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2(1)4. 宁越敏. 张凡. NING Yuemin. ZHANG-Fan 关于城市群研究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2(1)
5. 朱介鸣. ZHU Jieming 西方规划理论与中国规划实践之间的隔阂——以公众参与和社区规划为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2(1)6. 杨保军. 陈鹏. YANG BaoJun. GHEN Peng 制度情境下的总体规划演变[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2(1)
7. 万艳华. 汪军. 卢彧. 余思雨. 程晓夏. WAN Yanhua. WANG Jun. LU Yu. YU Siyu. GHENG Xiaoxia 《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实施评估研究[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2(1)
8. 洪亮平. 程望杰. HONG Liangping. CHENG WangJie “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研究[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2(1)
9. 焦泽阳. JIAO Zeyang 周“礼制”与《考工记·匠人营国》对早期都城形态的影响[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2(1)10. 马晓亚. 袁奇峰. MA Xiaoya. YUAN Qifeng 土地与中国快速发展[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2(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sghhk201201006.aspx
范文五:经济全球化是否有世界青年的趋势
年第期总第期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2"("32(",’ !!!!!!!" !"?青年问题研究? "!
经济全球化是否有世界青年的趋势
王玲玲
(第四军医大学 政教室,陕西 西安 ) ##$%!"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仅渗透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更改变了青年 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生活准则,甚至有“世界青年”趋同的倾向。然而我们却不能“叶公好龙”,应顺 应时代潮流,锤炼大学生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搏击在世界的大舞台。同时,又将他们的心紧紧归属与祖国,葆 有中华民族之根基,成为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利益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放飞;回归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 ##%+###+##$+#$ ’"()*",","-)""
“全球经济从未像今天这样把人类紧密地联系在 曾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一起。在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人们似乎都能嗅出全 为青年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中 面向未来。”
球化的气息,更能体验到它裹挟而来的成功。跨国公 搭起一个立足、发展的平台。因此,针对青年学生思 司并购大潮一浪高过一浪,互联网触角四伸,已把世 想变化的理性思考应当是为他们营造出:“思想的放 界浓缩成了‘村落’,国际金融资本比人体的血液流动 飞而心灵的回归”的教育环境。 得快 各国经济就在这样来来往往中互通着 有 一 ,,()$"."-无。”这是一些学者对当今世界形态的生动描 年月**在会见出席全国人大的香港 "’’%$述。目前的全球化并非一种选择,而是渗透于政治、 特别行政区代表团时曾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 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现实。 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问 青年大学生是时代 的“晴 雨表”,是 社会变化的 题的关键是要辩证地看待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既 ,,$“传感器。”东西方青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他们的思 要看到它的有利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利一面。”无 想意识、文化观念、生活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某些 庸置疑,经济全球化已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思维 相似性,人们不禁惊呼,经济全球化是否会导致“世界 方式;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技术组织形式;影响着政府 青年”的趋势,就青年学生自身的回答也令人忧心忡 的管理模式;影响着社会的文化、道德与法律基础,同 忡,在关于“理想信念”的调查问卷中,有设问“经济全 时它也给各个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的 球化是否会导致下列现象”:()“相同的生活方式和 可能。 "消费方式”,的学生认 为“可 能”,认为 %% -(/,-("/利用良好契机,跻身强国的可能。历史雄辩的 "(“不可能”,“说不清”(;)“促进了青年价值观共 %("/-证明,愈是闭关锁国愈是落后衰败。倘若在国际社会 同的趋势”,的学生认 为“可 能”;认为 $’(’/ 0#($/ 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其中肩负起重要的责任和 “不可能”,“说不清”;()“促进了全球的生产 -)(0$/力发展”,义务。经济全球化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遇。从政 的学生认 为“可 能”,认 为“不 可 % $(0’//能”,认为“说不清”(;)“共同的青年社会运动, ,(0/0治层面来看,全球化的发展加强了国与国的联系,增 如环境保护运动、和平运动、反核运动等”,的学 %!/强了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 生认为“可能”,认为“不可能”,“说不清”。 %()(",//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有 然而,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对青年学生思想的 利于巩固我国的国际地位;从经济层面来看,有利于 禁锢是愚蠢的,也是徒劳的,同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发 展对外投资和跨国公 也是不利的。事实上,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 司,增强本国经济实力,同时在国际经济链中成为重
要一环。
收稿日期: -##0+""+",
作者简介:王玲玲(),女,山西太原人,第四军医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专业技术上校。 $+ ",’
万方数据 — — "$
期总第期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第&&%+*$(*"*-"*!,.,
会议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诚实守信 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我国 "!属于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有利有效的快 的教育,大力提倡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加快建立健全
社会信用制度。只有牢固的社会信用观念和过硬的社 速发展途径,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全球化与发达国家进
会信用制度,才能在这场世界市场竞争中获得全胜。 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
理经验,少走弯路,使我国发展有一个高起点、高水平。 普世伦理观念。国际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与国际
市场的信息、技术、资源和产品的交换。人类不断跨 借鉴先进机制,促进改革开放的可能。保证改 #"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文化障碍,在全 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加快我国市场经济
球范围内相互联系和交往,相互联系和融合,使全球 的发展,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实现小
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 康社会的根本途径,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先
存的有机整体。“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 进的市场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并且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利用国际国内 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越来越成为共识,客观上渴求 两个市场、两种资金、两种资源,促进本国与世界经济 有一个良好国际安全环境,期 望世界各民族和睦相 的发展。 处。这就要求有个共同的伦理规范来制约。事实上,
人类尽管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都毕竟循着 当代青年置于这一特殊历史大背景下,他们无疑
是时代的参与者和书写者。他们今天的基本素质决 共同的客观规律日益走在一起,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 定了中国明天的历史地位。因此顺应历史发展要求, 河中,积累和保存了整个人类文明财富,在伦理道德 培养青年的全球化意识、国际型人才意识、国际法知 领域中,也保留下来了人类共同的规范和准则,它必 识及信用意识、普世伦理意识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 将成为人类在未来的交往中的普遍伦理。 是至关重要的。 二
全球化意识。全球化过程既然是避免不了的客 经济全球化绝不是一个公平的概念。由于西方 观现实,那么就应当变被动为主动,教育青年树立全 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现行国际机构和国际规则由 球化意识。全球化意识就是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发达国家主导制定,无疑,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
程中处于有利地位,获益最大。相形之下,发展中国 确立全球化的视野,全 方位、多 角度、多 极化观察问
家,由于历史原因,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球化意识根源于现代科
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及社会的开放进步,从而拉近了人 术落后、市场发育不成熟、经济全球化又加大了对其 与人的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它使一个国家的问题扩 民族的压力和冲突,更甚于西方国家通过全球化企图 大化,并影响到其他国家产生连锁反应。亚洲金融危 实现经济霸权、政治强权和文化殖民,最终使发展中 机充分印证了这种连锁反应是何等强烈。更加之于 国家成为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的附属物。 人类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和平 在这场国际政治、经济的竞赛中,青年要保持清 与发展问题等。 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觉,既要以开放进取的意识积极
参与国际事务,同时又要葆有中华民族之根基,坚决 国际型人才意识。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
用不断增强。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它实际上 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使中华民族在全球化进程 充当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和先锋。目前,全世界 中立于不败之地。
树立国家意识。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经济从 设有万多家跨国公司,它们在国外拥有多万个 $%&相互封闭走向相互依赖和融合,它的渗透性和开放性 分支机构,总产值约占全球的,控制和垄断着世 %&’使得经济活动和经济领域都超越了现实中国家疆域 界的国际贸易,的国际直接投资,以上 $&’(&’(&’范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对 的新技术新工艺。倘若想分得其中一块蛋糕,就必须
主权国家经济渗透越来越大。面对现实我们应清醒 成为其中一分子。培养国际型人才,参与全球化经济
活动是当务之急。国际型人才应具有丰厚的国际知 地认识:其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丝毫没有放松 识、经验、能力,在其专业领域是具有开创性的复合型 对其本国主权的捍卫和国家利益的维护。我们目前 人才。 所面对的这场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是建立在世界资本
主义体系的基础上,并由资本主义所主导的。有些学 国际法规及信用意识。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者认为,在生产关系的角度上,它是资本主义为克服 一方面要利用国际法规来保护本国的民族产业、维护
其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 民族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敢于争取参与国际竞
有之间的矛盾———的又一次尝试,经济全球化实质是 争与合作的法规、条约的制定,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
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而奋斗。同时,在世界经济步入 资本主义的自我调适。无论这种观点是否客观,但有
点是非常清楚的,这就是阶级仍然存在。全球化不可 全球化的形势下,市场经济必然要发展到作为市场经
济高级形态的信用经济。**曾在中央经济工作 能消除阶级和阶级斗争,而阶级和阶级斗争恰恰是国 万方数据
— — *)
年第期总第期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0"#"*)0#"./
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产生的根源。其二,社 会主义中 成果。但是,在全球化中,文化的实质又赋予新的内 国,只有牢牢把握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这个根本,才 涵。“文化成了一种舞台,上面有多种多样的政治和 能在经济全球化中立于主动地位,并利用这一历史性 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文化决非什么心平气和,彬 的机遇加速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进而在国际竞争中 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毋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
,,有回旋余地,有发言权。否则将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有多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 所淹没,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为此加强对青年的以 在经济全球化中有两种强烈的情绪值得我们注 “四信”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 意:一种是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优势进行 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 各种形式的文化“输出”,即所谓的“文化殖民”,推进 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齐心协力, “文化帝国主义”,借助书籍、电视片、音乐、电影等精 坚定不移的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 神文化产品的力量,控制人们的心灵,迫使人们接受 设小康社会,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青年所承担的 它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 历史重任的必然要求。 西方文化借助大众传媒向发展中国家大举进军,正在 树立民族意识。面对全球化,西方学术界有一种 赢得青少年群体的青睐,好莱坞、迪斯尼、可口可乐、 麦论调即民族国家消亡论,这种观点过分夸大了全球化 当劳等为代表的精神的物质的产品在广为流传,造 成的影响力,认为全球化在相当程度上抑制和制约了民 “美国口味第一”的文化现象。应引起我们足够的 警族国家的发展空间,而没有看到民族国家对全球化的 惕和沉思。另一种是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越来 越适应能力和存在的长期性。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民 多的国家强调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强调要保持和发 展族国家想方设法调整战略,利用全球化的机会发展壮 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主张以民族的文化个性和 文大自己,并把维护民族利益和谋求在未来新的国际体 化传统为纽带,强化民族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 系中相应的地位联系在一起,与全球化形成一种互动 正如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主权、民族利益是无法 关系。在经济全球化中各民族国家均把本国经济利 回避的问题一样,民族文化也是我们固守的阵地,特 益作为对外事务优先考虑的重要目标。 别是对青年来讲,当他们沉湎于西方文化产品时,是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在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 否还能清醒的辨认自己究竟属于哪个民族,文化娱乐 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为了遏制社 形式丰富多彩能否为心灵找到一个真正的“家”,一个 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除了运用意识形态的输出和文化 真正的归宿,当他们还没有经过优秀民族文化充分浸 渗透等方式外,还利用民族、宗教问题作为颠覆社会 润就被迎面而来的信息化,西方化而带走时,如何鉴 主义国家的重要手段,特 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 别优劣,如何做出伦理、道德、价值的选择,解决矛盾 家,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多地人搞“人权外交”,他们 的关键点就在于要有较强的文化鉴别能力,要有文化 以保护人权和人道主义为由,鼓吹“人权高于一切”的 主体意识,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与冲突中保持民族文化 论调,而民族问题正好成为其打着“人权”、“人道”的 的独立品格,这就要求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根 旗号,维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借口,成为“西化”、 植于青年的心中,牢固确立本民族的价值观。只有这 “分化”的突破口。 样,才不至于在全球化的文化冲突中迷失“自我”,被 总之,经济全球化不仅没有成为一个民主、自由、 别的文化“吞噬”,才能从社会多样化与价值多元化的 平等、可持续的、人人受益的发展过程,相反,国与国 现实困惑中走出来,确立自己的强大的精神支柱,找 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西方国家仍固守着不公正 回自己的“精神家园”。 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此弘扬民族大义和爱国主义仍然
是团结和凝聚民心、激发民族斗志、指引和推动民族 ,参考文献,
前进的动力与旗帜。
,,金鑫世界问题报告———从世界的视角观照中国 "#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意识。文化是标志人解决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自身同环境的矛盾努力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平的概念,
,,邓 小 平 文 选(第 卷),,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 %’ $#它和人类的生活实践的本质内容及实践要解决的矛
"((’# 盾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化就是人在解决人与自然,人 的,,**会见出席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团 ’与人的永恒矛盾中不断积淀而形成的。从这个意义 讲话,,人民日报,#+&+ )"((*"’上讲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那么与经济全球化相伴
,,萨伊德,美,文化与帝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而来的交往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极大扩展,各民族的交 ()"(((!# 流日益频繁,各个民族可以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万方数据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我们该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