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毛概论文格式
题目
院 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生姓名:李正书
学 号:200903010040
专业班级:计科应用班
电 话:15226196233
指导教师:
2011年 11 月 6 日
题目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走向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代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大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发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将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以何种姿态走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按照这种观点,恩格斯曾告诫说:“以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是发展的理论,这是由其本性所决定的:其一,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实践,特别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它的一切理论观点形成和发展的最深刻源泉和动力,正确的理论必须能够如实、及时地反映实践的发展变化,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另一方面,哲学诚然要解释世界,但更根本的是改造世界,为此,它坚持理论必须不断地被运用于实践,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最终检验。离开无限丰富、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其二,它的科学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概括和吸收近现代科学的一切成就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又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不是什么宗教教义,它严格地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某种先验的概念、原则、公式出发来看待自己的一切理论观点。其三,它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不同,也有别于现代西方一些自命不凡的哲学,它从来都不主张自己已经结束了真理。马克思
主义哲学诚然有它的体系,但这个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为后人不断地丰富它、发展它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它可能而且必然要求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
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当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不稳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及其后期,站在最先进的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所创立的哲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科学发展和人类历史经验包括以往人们在哲学思想上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并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这些基本观点包括:辩证而又唯物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而又唯物的认识论;辩证而又唯物的历史观等等。
这些基本原理之所以有价值,因为它们可以被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在后人掌握、运用这些原理的时候,当然必须从他们所处的具体实际出发。因此,即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必须不断地以科学发展的新成果、人类社会的新经验和新认识来充实和丰富它的内容,否则它就会成为僵死的教条。这已为中国和其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在20世纪的发展实际所证明。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曾经必须反对这样一种错误观点,即认为中国的国情是如此的“特殊”,以致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社会主义理论是完全不适用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科学分析证明,这种“中国特殊论”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主义能够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指导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是,中国的国情又的确有自己的特点。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中国历史和现实时,必须充分注意这种特点,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生根,才能正确地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也才能彻底驳倒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合乎中国国情的论调。
为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地指导中国革命事业,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曾经在党内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公式化的教条主义。30年代初,此种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遭受了巨大挫折。为了从哲学的高度克服教条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带头研究哲学,写下了诸如《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杰出著作。他把对教条主义的批判特别地提升到哲学方法论、认识论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仅使我们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完全胜利,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党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问题在于,革命胜利后,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是否仍然要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特点?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做出了艰苦的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痛的历史教训。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左”倾思潮,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顾中国的具体国情,从某种“本本”出发,从抽象的公式、概念出发,超阶段地提出建设所谓“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的主张。为了克服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教条主义,**积极支持并引导了1978年在全国范围内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他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列主义、**思想活的灵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注:《**文选》第3卷,第3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结合,使我们党不仅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而且形成了第二大理论成果——**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实践
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把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而所谓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
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89~290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它把握、理解和解决时代重大课题的程度和水平。走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紧紧抓住世纪之交乃至下个世纪人类社会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对时代重大问题的灵敏反映、准确把握和科学解答中,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列宁说:“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它就不能不反映出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注:《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5页。)那么,当代“社会生活条件”出现了哪些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所不得不格外重视的异常剧烈的变化,向人们提出了哪些必须研究或探索的重大时代课题呢?
1.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变化,其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就是所谓经济全球化现象。
人们列举了资本的“全球化”的种种表现:跨国公司、跨国资本、跨国经济组织的急剧增加,使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出现了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出现了国际化的劳动分工,国际信贷经济得到发展,资本调控进入跨国公司结构,生产系统和劳动过程日趋灵活,非中心化经济逐渐形成,标准化的市场和消费模式的指数不断增长,社会综合保障的信贷制度日益扩展,新价值体系开始创立并得到实际运用。经济全球化还造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在这种社会秩序中,由于取消了社会和资本之间的界限,资本自身变成社会性,从而一切用于社会再生产的条件都已直接被资本吸收,资本的控制呈现出普遍化和迅速扩散的态势,而不再像19世纪那样,集中封闭在一个地区;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流动,对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的跨国公司其职能也已发生变化,它不再为一个国家服务,而是有它自己的联盟,为它自己的公司服务,为全球资本主义服务,一切都以它的资本增值和再生产为转移。总之,经济全球化表明,资本的控制真正达到了国际化的程度。有鉴于此,一些人士断言:在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民族与国家将成为历史的“陈迹”。
应该区别三种意义上的“全球化”:一是作为当代资本主义客观发展状况或趋势的全球化;二是对现实的全球化现象所作的理论探讨;三是一些大国传媒与资本共谋而进行的“炒作”。对于第一种意义上的“全球化”,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深入地研究,揭示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对于第二种意义上的“全球化”,即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存在于一些严肃认真的理论探讨之中的“全球化”理论、思潮,马克思主义者要认真对待,将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加以批判地分析,转化为自身的研究课题,尽可能说出一些新的道理来;对于第三种意义上的所谓“全球化”,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给以足够的警觉。
人们注意到,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消解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段话是许多讨论全球化现象的学者(甚至包括那些并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士)经常加以引用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国外一些学者如阿里夫·德里克甚至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能够写下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极其恰当的描述文字,对于他们那个时代而言是显得奇怪的。
其实,马克思在上述文字里所表述的思想在稍早一些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清楚地阐发过。马克思所以能在资本主义尚处在幼年的时候就对其做出了今天还令世人惊奇的预测,归根到底,源于他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源于他对资本的本质的科学把握。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按其本性来说,是天生的国际派,由于它活跃在世界舞台上,造成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造成了交往的普遍化,个人的狭隘地域性的存在愈益被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所代替。人们在惊讶于马克思的天才预测的同时,可能会感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许多重要思想长期以来并未得到足够的注意,这是造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某种简单化、庸俗化和片面化理解的重要原因,因而,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有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再认识再研究的必要;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毕竟出现了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当年那个时代所不曾具有的变化,毕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变化、新的问题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加以研究,而不能简单复述经典作家的原有见解。
譬如,经济全球化是否将导致民族、国家的消失呢?这个问题是值得认真考虑的。应该看到,整体化是以分化为各自利益不同甚至对立的民族为前提的。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普遍交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不断加深并未消融各民族不同的特征、价值追求的差别,毋宁说是以这种差别为前提的。因此,各民族在普遍交往过程中所呈现并发展起来的民族性、民族特色本身就是世界历史的规定。因此,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民族、国家是不可能消亡的。取消了各民族独立自主地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的一体化“同质世界”本身是一个单调的世界,是不会得到大家认同的。事实上,在主要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唱主角的全球化浪潮中,国家在推动资本的扩张,在维护本民族利益方面始终承担着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还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同,存在着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民族、国家间的不平等现象。当然,民族、国家的职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会发生变化,研究这些变化的发展趋向,特别是造成这些变化的社会物质条件,我们能够进一步丰富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社会共同体,关于民族、阶级和国家的理论。
再如,经济全球化使得对现代化问题的反思格外地突出出来。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学术界就兴起一股对现代化的批判浪潮,后现代主义是其中的重要一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这种反思批判进一步加强了,后殖民理论等思潮进而取代后现代主义成为“显学”。西方现代化理论包含着合理的因素,但也存在着明显的误导。对现代化的反思、批判并不构成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拒绝追求现代化的美好生活、加速现代化建设的理由。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全面复兴的必由之路。因而,在这里,问题只可能转化为对西方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批判性反思:这种现代化发展道路真的具有普适性吗?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怎样独立自主地选择适
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发展问题能否归结为单纯的经济总量的增加,如果不能,怎样科学地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本身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将会促使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
还有,经济全球化是否消除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呢?笔者认为,全球化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是使这一矛盾具有了新的更加普遍化的形式。全球化既然从本质上是资本的国际化,那么它就必然地是一种充满矛盾的异化形式。
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所担负的一个重大历史使命,是深入研究、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特征、新趋势,并在这种研究过程中丰富、深化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科学总结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据以展望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是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面对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联的。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100年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 在世界上广大的地域内成为现实。但是有三个必须引起注意的历史现象。其一是社会主义并不像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设想的那样,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中诞生。它诞生的地方倒是在资本主义欠发达的国家,甚至是很不发达的国家。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建立起来以后没有能长期保持。其三是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一些国家程度不同地面临着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繁重任务。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产生的问题,当然也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是否首先在那里崩溃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明白无误地指出:革命之所以必须,资本主义制度所以要否定,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而一种社会制度,在它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是不会立即被否定的;另一方面,革命的实际发生,除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急剧尖锐化以外,还有赖于现实的革命条件,而这些条件并不是人们事先所能完全预料、设计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生前多次拒绝了对一些国家是否或者什么时候爆发革命进行预测的请求。
恩格斯逝世后相继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和震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即使被认为是处于稳定发展的战后阶段,资本主义造成的地区冲突、经济危机特别是金融危机也是接连不断。所有的历史事实一方面表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经得起考验的;另一方面又表明,资本主义的大厦并不是到处都很容易被冲塌的。
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在原来资本主义不发达或很不发达的国家,因而,这些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能不遇到一些特殊的困难。虽然不同国家的情况有别,困难的程度各异,但造成困难的原因多少都与这些国家原有的资本主义不发达而导致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有关。可惜,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天真地以为,只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就能自动地带来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如果不能这样,那就把这种制度搞得更“纯”一些。这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世纪后半期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普遍发生的改革,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它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社会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一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归根到底要能适合该国的实际,要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努力探索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的中间制度层次,而这就需要改革。人们有理由相信,也有理由希望,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化,社会主义国家的这种改革经验能够被提升到更加系统、成熟的理论形态,从而大大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域。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挫折。只要不抱偏见,就会承认,这一挫折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失败”,但这一重大挫折也的确表明,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远未达到成熟的形态。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挫折,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新突破、新发展的契机,能否把握好这种契机,关键在于是否科学地总结和消化历史经验。应该说,人类在20世纪确实积累了丰富的有关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经验宝库中的最新内容。
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不可推卸的一个重大责任,就是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用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这对于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3.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是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
突出现象。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所以重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必须以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为其坚实的基础;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科学技术在
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从科学技术的进步来说,20世纪的面貌是大大地改观了。本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标志着科学新时代的到来。40年代以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宇宙航行、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7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学、网络技术、新的生物技术和生命复制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主体的高科技群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开辟了许多新的生产领域,为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创造了以往不能想象的宽广的可能性。知识经济的兴起更是大大缩短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之间的“时间差”,科学研究本身,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科学技术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拓宽和深化了人们的世界图景,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劳动组织方式、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使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的认识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研究这些新的变化、新的影响,利用人类对自然界、社会和自身的新认识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任务。可以说,脱离当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一切成就,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不可想象的。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给即将走向新世纪的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问题。例如,由就业、资源、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构成的全球性问题;由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中出现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科学合理性与技术合理性问题;由社会的信息化所导致的文明危机与文化冲突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科学技术发展本身不能完全解决的。毫无疑问,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三、世界普遍交往时代的哲学
社会生活条件异常剧烈的变化,当代社会实践中涌现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能不在人们的头脑中反映出来,从而,出现各式各样的哲学文化思潮是毫不奇怪的。我们看到,与现实生活的复杂多变交相辉映,诸如后现代主义、后殖民思潮、新文化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等,不一而足。如何科学地对待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也是在当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个半世纪以前只是少数先进的人们所遵循的世界观成长为今天世界性的哲学思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不是那种狭隘的宗派哲学,而是始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抱着一种博大的开放胸襟。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上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它在本质上持一种折衷主义的立场,它在批判谬误、捍卫和发展真理上的原则立场是有目共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问题在于,要斗争就必须讲究斗争的艺术,要批判错误的东西,就必须有正确的方法。恩格斯在评论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时深刻地指出:“费尔巴哈打破了黑格尔的体系,简单地把它抛在一旁。但是简单地宣布一种哲学是错误的,还制服不了这种哲学。像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来消除的。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恩格斯在这里所揭示的方法,是我们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唯一正确的方法。
按照这种方法,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时,必须把批判、探索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错误思潮颠倒化地处理的问题转化为正面研究的对象,做出真正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解答,同时,批判地吸收其中可能具有的合理成分。应该看到,当代西方各种哲学思潮,即使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其所以产生并得以传播开来,总是表明它所提出的问题是马克思
主义阵营内部以往不曾熟悉,或不曾重视的问题,将这些问题真正梳理清楚,不仅可以消除错误思潮的影响,而且是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宝库所必不可少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勇于参加世界范围内的百家争鸣,以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开阔自己的眼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意义是通过数代马克思主义者的艰苦努力才获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新发展同样要靠几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扎实工作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而且能够在21世纪拥有更加光辉灿烂的发展前景。
范文二:毛概论文格式
毛概论文注意事项:
1、 毛概下论文必须包括下面的封面;
2、 教务处选课时老师必须是卫青老师;
3、 论文题目除了所给题目之外,可自行命
题;
4、 论文在下个学期十月十号之前提交,自
动化一班的发到周自飞的邮箱,自动化
二班的发到吴斌的邮箱;
5、 封面具体格式见下面,字体大家按照群
共享里面的文件修改,有不明白的话到
我寝室2316问我。
实践论文
论文名称: 所给题目或者自行命题
年级专业:
姓名、学号:联系电话:
合作者姓
名及学号:⑴如个人独撰,此处填无 (字数3000字)
⑵如果合撰,此处填写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姓名及学
号,以防抄袭,不超过八个人(字数5000) 批阅教师: 卫青
提交时间:
范文三:毛概论文封面格式
题目:读【走出神话】有感
作者:周小炼
学号:
班级:
日期: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外名著阅读活动”论文 1020300104 10工商1班 2012年4月22日
中国已经改写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正在带来全球资本和商品市场的动荡,即将挑战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的未来??
中国的国有企业和银行还在大量失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举世无双,中国的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潜伏的各种矛盾和危机一触即发?? 关于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充满了大量的“神话”。
作为对上述一系列疑问的正面回答,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经济面临的诸多难题:政经关系、人口老化、银行坏账、社会矛盾、增长模式以及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并探讨了现实的解决办法。
另一方面,针对各种夸大其辞的论调,本书还原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真相,指出中国尽管是新崛起的亚洲巨龙,却并非历史上从未见过的现象。它将沿着东亚地区的既定模式发展,在未来二十年逐渐成为亚洲经济的领头羊。同时在七个重要的方向,它不会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
对于“中国的崛起及其对世界的挑战”这一全球性话题而言,本书可谓观点最有深度,资料最为详实、态度最冷静客观的力作。
一、国有企业改革:
每年宣告财务报表时,常常会看到中石油、中石化等巨型国有企业利润不菲,在全球五百强企业排名中节节高升。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百姓们抱怨国企垄断资源,利润不予民享,股价保持低位。在讨论国有企业之前,我们不妨来看看中国经济的国有比重。根据2003年瑞银证券的估算,国有企业雇佣6%的人口,贡献28%的经济增加值,却坐享50%以上的固定资产。这说明国有企业一般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而非国有企业则基本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后者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62%。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国有企业的比重仍然在逐年下降,因为98年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当时国企的规模十分臃肿,而且出现大量亏损。当时的政府不得不下决心缩减规模,精简裁员,许多员工被迫下岗。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一直忽视正规的破产程序,所以下岗的员工不叫失业,有的可以从地方财政中拿到微薄的津贴。而关闭的企业也未正式解散,不过厂房和设备有的被处理,有的跟
财务状况较好的企业重组合并。伴随着倒闭浪潮,银行的呆账坏账突然陡增,成尾大不掉之势。
精简规模是国企改革的其中一步,走得更早的一步是政企分离。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的财务报表列入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预算,企业的费用和收入都是财政项目,需要国家各部委把关。但是改革之后,国企不再是预算实体,政府已经不再干预企业的日常商业运作,补贴也大量减少,企业的报表都设立盈亏科目和盈利指标。市场的价格管制已经大量减少,存在的价格限制只主要集中在能源、公用事业等行业。
在重组兼并之后,国有企业成功瘦身,政府意识到海外资本市场的重要性,纷纷倡导“走出去”政策,让海外资本市场对国企进行审计和监督,并且施行海外融资。2003年建立的国资委负责集中审计大型国企财务状况和协调企业重组,并且形成了以196家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的国有经济体。这196家企业横跨几大公用事业,如中粮集团、中国移动等等,在行业内形成垄断或寡头之势。精简之后的国有企业财务状况好转,已经陆续实现盈利,其利润和资产总和占到整个国有企业的一半。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这场国有企业改革,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激励机制改革被提上议程,而且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呼吁,但是国有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改进仍然较为缓慢,官僚作风有待改进,跟民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从宏观角度分析,虽然激励机制有所扭曲,但是国有企业已经无法再获得改革前的巨额补贴,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份额争夺战此起彼伏,这也使得国企不得不想方设法提升自身的品牌和竞争力。
二、银行体系改革:
80年代开始,中国加快了对资本市场的改革,其中银行体系改革的第一步便是转变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逐步剥离其企业和商业职能,转变为一家政策化和宏
观管理的单一银行。接着便是让银行辅助政企分离改革,国有企业纷纷在银行设立基本账户,从国家预算中脱离出来,商业银行负责提供运营资本。在经历了一波国有企业倒闭潮和资产重组之后,国有银行留下巨额呆账坏账,政府开始给四大国有银行注资,冲销坏账。98到99年间,政府冲销坏账2000亿美元,接下来的几年,又陆续为银行注资750亿美元,四大国有银行从部门性的金融机构逐步转变为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进而海外上市融资。中央汇金银行负责持有国有银行股份。现在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和108家城市商业银行。(2003年数据,p82)
根据瑞银证券的估算,国有企业占到商业贷款的48%。这是源于国家对于金融机构的控制很强,一般跟地方政府关系好、影响大的纳税企业则更为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当银行监管政策较为严厉的时候,银行的放贷行为则会比较谨慎。一旦宏观政策趋于宽容、信贷扩张,银行则会打开闸门,积极的把钱贷给国有企业寻求安全高额的回报。而这种格局导致的放贷行为直接引发中小企业的资金链紧张。近年来民间借贷兴起,高利贷有愈演愈烈之势,其根源也在国有银行的特殊体系。
对中国银行业非常熟悉的章家敦曾经著书提出中国崩溃论,里面很重要的依据则是中国大量银行已经资不抵债了。根据2004年的数据,整个信贷额度是2.3万亿美元,其中坏账约3000亿美元,坏账率达到15%。但是中国的银行体系却迟迟未能向章家敦所欲言的那样发生系统性风险,原因何在?因为银行体系的危机往往不是由资产负债状况引起,而是由缺乏流动性引起。2004年,政府取消了银行贷款利率的最高限制,不过不能不低于指导利率水平。存贷款利率比越高,银行越容易应付不良贷款率。并且早在1999年到2000年间,政府成立四家政府性质的资产管理公司来分别对应处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这段时间总共冲销不良贷款约14000亿元,主要通过三种方法,一是有财政部注入现金400亿元,二是人民银行负责冲销债务4000亿元,其中部分动用外汇储备,并发行货币,三是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发行10000亿元的债券。当时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银行问题的危机,所以决意注资冲销坏账,等银行的财务状况好转时,便积极推动银行上市。
三、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
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的成名作《亚洲经济神话》当中,预言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不久将会消失。他分析亚洲四小龙的经济高增长在于出口拉动,从而集中投资大量的人力资本、资金和原材料,可惜大量的原材料投资难以避免边际回报率下滑的经济规律,而且大量原材料投入都是一次性的,所以这种模式难以持续。只有增加生产效率,即提高产品与所耗原材料的比率,才能保持经济稳步增长,延续亚洲神话。用著名的梭罗(Solow)模型也可以解释四小龙的“奇迹”,传统经济增长模型包括三个因素,劳动、资本和效率。效率也可以称作生产率或技术革新。模型的意义是投入资本、增加劳动力或是采用更好的生产技术都将导致产量增加。根据阿尔文?杨的研究,“四小龙”这段时期的生产效率的增长并不明显,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的贡献。所谓的四小龙增长模式即是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和生产率的稳定增长。
反观中国,中国的增长模式跟亚洲邻国的模式十分相似。2005年的全国储蓄约有一半来自家庭,占到GDP的20%,其余来自于政府和企业。2004-2005年的投资支出占当年GDP的45%,其中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较为突出。与四小龙一致的是中国也非常重视出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动员大量的劳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国外跨国企业在一系列税费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下到中国开厂招工,推动内地消费和出口强劲增长。不过近年来工资和成本上涨,中国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
简而言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并非奇迹,因为亚洲邻国如四小龙和日本也经历过相当长时间的高增长态势。
《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原名HOW TO THINK ABOUT CHINA,作者(美)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中信出版社出版。作者从政府与市场、老龄化、银行困局、经济社会紧张关系、中长期增长动力等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得出了即非极悲观也非极乐观的结论。作者即不像国内的经济学家们一样一味的歌功颂德;也不像国外的某些学者不是高唱“中国即将崩溃”,就是叫嚷“中国威胁论”。
作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现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研究,即肯定了经济改革的成功,也指出了仍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前景给与了谨慎乐观的估计,也针对“中国威胁论”的观点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七个方面不会对世界产生坏的影响:
1、 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
2、 中国不会吞噬全球的制造业、窃走高端的工作岗位
3、 中国不会买光全世界的资产
4、 人民币不会成为下一个世界货币
5、 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市场上通化紧缩的输出源头
6、 中国不会把其他发展中国家边缘化
7、 中国不会破坏“华盛顿共识”
这本书适合所有的人阅读,听多了“中国威胁论”的外国人阅读可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没有那么可怕;听够了歌功颂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阅读可以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远没有到夜郞自大的时候。
譬如说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一向被视为中国奇迹,但经过作者的研究分析之后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发展模式: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重视出口的发展模式。这甚至不是中国发明的发展模式,而是典型的“亚洲增长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以平均每年8-9%的高增长率发展,也并不具有独特性。
作者写道:“二战之后的几十年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从1950年到1980
年,美国经济的真实增长率达到了平均每年3.5%,主要欧洲国家的成长速度更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上在持续提高,除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外,总的感觉是人类进入了空前的繁荣。
“尽管西方国家的成绩已经这样优秀,但人们还是不得不承认,来自东亚地区的增长数据才真正是人类历史上从未见过的。同样在这30年里,日本经济的年均真实增长率接近8%——比其他工业化国家高出2倍以上。紧随日本之后,亚洲“四小龙”开始登上舞台:从1960年到1995年,香港的真实GDP以平均每年7.7%的速度窜升,韩国为8.1%,新加坡为8.4%,台湾则达到了令人震惊的8.6。后面还有泰国和马来西亚在追赶,它们的年均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7.5%和6.9%。”
作者在对以上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分析之后,特别是对资本、劳动、劳动力部门转移和全要素生产率对增长率的贡献进行了细化的分析之后,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储蓄——完全是储蓄!”。作者认为“亚洲人并没有发现举世无双的新的生产方式秘方,他们最主要的优势就是投入大量的资本,然后把剩余的劳动力送到新的工厂中。”
作者认为“中国的增长模式与亚洲增长模式别无二致。”而且在保持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到2020年以前劳动力仍保持增长的状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仍可保持经济的增长,虽然增长的速度会逐步放缓。
作者身为瑞银证券公司投资研究部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领导着瑞银证券亚太区研究团队,收集了大量的经济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所以才能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中国的一些情况,如人口结构,经济结构成分,银行的改革,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或西方的一些问题,许多新观点,值得思索。宏观主面写得很好,当多多认识一下中国经济,后入股市有帮助!
对一些中国发展过于盲目乐观的人来说是一个警钟,中国虽然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中国经济还是有许多政策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说马上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政府和时间一步一步来解决的,这也是中国想要成为一个世界强国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此书给一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至少对大学生的我来说是如此,尤其在成书几年后的现
在,书中有些观点起码得到事实的验证
本节中,安德森将重点放在农村人群的失业问题上,但这不该是重点。如他所论证的那样,这部分没必要去担心。中国目前面临的是一个就业结构性问题。安德森没有看到这点,有一些乐观过头了。
要知道现在很多人处于事实上的就业而心理上失业状态,也有些人自愿失业,原因是缺少适合他们或者他们以为适合的工作。一方面,对农民工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面,之前的教育扩招又让本科生研究生的数目不断增加,他们不会去从事农民工的工作。就算他们勉强就业也并不满意,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必然会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是不能简单的通过总量平衡来分析得出结论的。
范文四:毛概论文格式
考查科目小论文格式要求
期末考查科目,采取小论文形式考查的, 请学生按照以下格式要求执行。
1、以小论文考查的科目,必须打印,首页用统一的卷头。
2、纸张用16K ,页边距左边用默认设置,右边设置为2厘米。页码用阿拉伯数字编写,居右侧。
3、题目(一级标题)为三号黑体,二级标题为四号宋体、加粗。
4、正文为小四号宋体,行距为固定值22—24磅。
5、注释及参考文献为五号宋体。
6、论文须独立完成。如有抄袭、代写、雷同等作弊行为,则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附:《**思想概论》科目考查卷样本。
思政部
二○○八年三月二十日
2007-2008年第二学期《**思想概论》科目考查卷
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基础 班级:材控09-2 任课教师:闫亚平 姓名:* * * 学号:09024180235 成 绩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揭示了工人阶级即现代无产阶级的一个基本特性——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蕴含在民族性之中,其国际性和民族性是辩证统一的。
??
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列宁及其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开通了世界历史前进的道路,但是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即民族化的口号的,是其后的中国共产党和**。那么,**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呢?又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呢?
??
参考文献
1. 《**文选》,1983年,人民出版社。
2. 《建国以来**文稿》,1992年,人民出版社。
3. 《列宁选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5. 《**文集》,1996年,人民出版社。
范文五:毛概论文格式
写有关三农问题、新农村 建设问题
题目自拟
联系自己家乡的实际,联 系自己的实际展开论述 2000--3000字之间 按照统一格式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实践报告
报告名称
班级代码
学 院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任课教师
成 绩
评阅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报告题目
? 内容摘要:要求仿宋字体
? 关键词:至少为两个关键词,要求仿宋字体
? 正文部分,要求宋体,小四,行间距为 1.25
宋体小四号,加粗
? 一、××××××××黑体四号
? (一)××××××空 1行
? ×××××××××××××××,×××××××××××××××××××××××××××××××××××。 [1]××××××××××××××××××××××××××××。
? 另起一页时,页首空 2行
? 二、×××××××××××××××××××××××,××××××××××××××××××××××××××××××。 [2]×××××××××××××××××××××××××××××××××。
? ××××××××××××××,××××××××××[1]×××××××××××××××××。×××××××××××××××××××××××××××××××××××××。
? ×××××××××××, “ ××××××××××××××××××××××××××××××××××××” 。 [3]×××××××××××××××××××××××××××××××。
?
空 1行
? 参考文献 黑体三号,居中
? [1]谢希德.创新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 1998-12-25(10).
? [2][4]张志建 . 严复思想研究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34、 56-57. ? [3]高景德,王祥珩.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 [J].清华大学学报, 1987, 27(1):1-8. ? [5]Chen S , Billing S A , Cowan C F , et al . Practical identification of MARMAX models[J]. Int J Control, 1990, 52(6):1327-1350.
?
[1] ××××××××××,×××××××。